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篇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抓住农业薄弱环节

“天道酬勤,惠农事大。”谈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宏泉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唐宏泉告诉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提得好,提得及时,提得也很到位,“看后备受鼓舞”。

唐宏泉说,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环节还很薄弱。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差、条件落后、力量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以农药为例。唐宏泉说,当前我国在农药研发、生产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但是在推广应用环节,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多被简单合并或撤销,导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益弱化。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的基层农技人员,为了生存纷纷转而经营农资产品。在利益驱动下,变身为农资经销商的基层农技人员往往轻技术指导,而重农资经营,导致农民乱用、滥用农药,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七五”至“九五”时期,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大致在0.2%的低水平徘徊。“十五”时期,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增长,政府拨款从2000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8亿元,但是由于长期欠账,到“十五”期末,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依然仅为0.56%。

“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低于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1%的水平。”该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农业科研创新缺少与之相适应的领军级人才和大批优秀的创新群体。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徐小青说,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逐步达成一个共识,大规模消耗能源资源、以要素高投入支撑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孕育着新的科技突破。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2篇

两会期间,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滨州市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兼书记,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沈志强:总理任期的最后一年,没有半点松懈,没有半点泄劲,而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站好最后一班岗。特别是报告中部署的2012年的九项重点工作,难度极大,标准极高,显示了本届政府一如既往的工作精神。

我感到,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是报告所确定的工作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以前呢,可能是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比如应该由市场做的事情在报告中也涉及到了。而这次报告,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从宏观经济调控,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改善民生、从农业生产,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社保、教育等,这些都是政府该做的事情,而且更加强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依法行政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对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把握越来越成熟了。

二是报告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像我关注比较多的是农业和农业科技。报告所作的部署,让我们感到振奋,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更有目标,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您认为应该怎样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沈志强:我这次带给大会的就有一个加快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议案。《农业技术推广法》这个法律文件出台18年了,现在已经滞后了,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有脱节的地方。应该说,“一号文件”的出台,代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为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农业问题的实质是民生问题。农业是个基础产业,农业在任何国家比较性经济效益都是低的,都不是高利润行业。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在没有完成农业机械化,没有把农民转移出来,主要还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就把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向市场,会极大降低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技术推广能力。

现在我们的农业,包括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差距。根本差距在科技。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社会性、基础性,必须由国家采取相应措施,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

记者:您认为山东省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情况怎么样?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3篇

现在,居民消费(尤其是食品)结构有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市场对于乳肉禽蛋品种、数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鲜奶消费量也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世界人均乳品消费量103公斤,发达国家高达200―300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7.2公斤,而且,工业化生产的鲜奶还只是供应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乳制品市场的可开发潜力巨大,就是鲜奶市场也做不完。同时,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对残留药物和检疫标准成为重视。这对于具有畜牧业传统和天然草场资源优势的草原农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草原发展乳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草原地区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大,天然草牧场资源使它能够采取放牧式、粗放式饲养,不需要工厂化饲养,因而奶源优于工厂化饲养。要保证奶源质量,首要的条件就是所采集的鲜奶必须是无污染的,如果奶牛饲养中喂食了受污染的、或是含激素、农药等残留物的草料,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奶源的品质。从品质来看,放养、散养的奶质优于舍食和人工饲料。由于草的纤维含量、干物质含量高,草地新鲜,水分含量与草食物结合合理,提高了奶源的品质。而用秸秆和粮食喂养出来的奶牛的奶质相对不如前者。这是草原畜牧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叫得响、被消费市场认同的显著特点。一般地,牛奶中只有12%的干物质,水分含量高达88%,国家规定鲜牛奶干物质含量标准是11.2%,口感水味重,而草原“黄白花”收购来的鲜奶干物质含量就高达13%,奶味充足,能够区别出不同于其它品种的奶质与口感,再加上现代化的加工工艺,经过闪蒸之后,浓度提高到了15%,使其奶味更纯正,味道更浓厚,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

放养、散养条件在大多数地区实际上已经不具备了,畜牧业、养殖业要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核心问题是饲草料生产。由于草原农业具有了几十年种植业的基础,粮食多、秸秆多,秸秆“三化二除”已经成为重要的饲料来源,因而具备了舍食、半舍食并向工厂化饲养转变的条件。

发展畜牧业与退耕还林还草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为此,各地政府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畜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自身优势,实现“三超”:即第二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养殖业超过种植业,非公经济超过国有经济。从畜牧业到农业,从农业再到畜牧业,标志着草原农业产业结构的二次飞跃。

其中,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根本方向,没有加工业,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像鲜奶这样的产品,不进行杀菌保鲜加工,几乎无法进入市场,鲜乳解决不了保鲜问题,成为制约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过去奶牛要牵到大街上挤牛奶,乳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因此,乳业的发展,取决于保鲜技术和加工能力。但是,小型加工企业起不了龙头作用。虽然近年来发展了不少加工企业,但由于它们规模偏小,缺乏大企业应有的素质与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遭到淘汰。原来有几家旗县乳制品厂、奶粉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濒临破产,迟迟不能兑现奶款,甚至用奶粉抵奶款,极大地挫伤了奶户养奶牛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公司是龙头。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保证原料、而且要保证优势的原料生产优质食品,龙头企业依靠资源优势做出品牌来,将十几万户农民带入市场,而不是让农民自己找市场,因而实现了草原基地与龙头企业“共赢”局面。企业竞争靠的是奶质,保障奶源供给,就要与农牧民利益紧密结合,形成“公司加农户”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草原上的农牧民也像牛一样分散,信息不灵、交通闭塞,风险承受能力低。由于人口素质低、经营分散、组织性差,市场意识淡薄,使得农牧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再加上三年干旱,返贫现象严重。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在市场上小农经济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扶植龙头企业,对加工企业的投资,就意味着对农业投资,能够起到放大的作用,带动致富一大片。乳业还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如包装材料、运输、机械)的发展,吸引技术人员,提高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于像鲜奶这样奶制品,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小,消费者在市场上很难加以区分,对于这种同质性、无差异性产品,能够做出自己的品牌来,需要有自身的优势。把文章做在“牛”和“草”上。能不能做出“奶”的文章,关键是要看两点,一是判断它是不是立足于资源优势,二是判断它有没有开发市场,只有将扩大奶源和扩大市场两方面工作做到家,才能打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奶源(资源)与市场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在“奶”字背后,有着一系列产业的支撑,分别是牛种、奶源和草场的规模与质量,而与此直接相关的农民利益这一经济纽带。在奶、牛、草中间,牵涉到的是农民利益。

制约乳制品发展首要因素是奶源不足。如何开发奶源?

首先是挖掘现有奶源。对于现有的奶源,首先是设立奶站,实现现有资源(奶牛)重组。草原的特点是奶源分散,每天只能集中收购7―8吨,因此,要以村为单位,具有300头以上的村设立奶站,收奶半径可达到400公里。通过开设奶站,集中挤奶,日收购量可以达到100吨。同时,也调动了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奶源建设需要32个月长周期,如果有160个奶站,每个奶站平均按2吨计算,可以达到300多吨,收奶量迅速提高,保证了奶源供应。其次是办托牛所,牧民自家的奶牛交给托牛所管理,集中起来采取半放牧、半饲养的方式。

其次,是开发新的奶源。对农牧民来讲,既使有养牛的积极性,但没有买牛的本钱。企业为农民提供抵押贷款,或是与当地工商银行合作,为农牧民买牛提供贴息贷款。企业的担保方式有两类,对农户直接担保和企业作价担保两类,并以旗县财政担保实行联保制度。假设购牛价格的50%自筹,50%抵押贷款,平均每头牛贷款5000元,实行3年还贷,就能够解决农牧民融资难的问题。一时间,养牛成为了农牧民生活中的主要话题,养不养牛成为农牧民投资决策的重大选择。

加快奶牛数量扩繁,改良品种也是开发奶源的重要手段。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种畜科研所合作,形成种牛扩繁基地。有天然的草牧场、有当地黄牛优势,可以借腹怀胎,受体牛有崽有奶,企业既为奶户培育出新品种的奶牛,又占有了奶源,双重受益。同时,引进国外高产乳牛,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不但可以为本企业提供优质胚胎和优质奶牛,而且它的影响扩大到全国范围,效益很高。

农牧民是最讲求实惠的,需要有看得见的利益。对于养牛户,我们算了一笔帐,一家4口的牧民养5头奶牛,光是挤奶一项每头牛纯收入就达5千元,合计2万5千元,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和多年欠账问题。3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因此,农民获得了实惠,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元,用了10亩地,而农民的人均土地面积是5亩,相对而言,资源条件充分。有没有龙头企业,对于产地鲜奶的收购价格影响就是不一样,原来每公斤1.30元,现在提高到了1.60元,而且是半个月结一次奶款。再加上企业积极介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解决了农牧民没有本钱买奶牛的问题,一些养牛专业户通过贷款方式形成了饲养一百多头牛的规模。因而,奶源供应量迅速提高。龙头企业进入,使得农牧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养牛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分工,每头牛看护费每月5元(一年10个月左右),如果看护100头,每月的收入达500元,增加了部分农村妇女、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奶源开发同时也调动了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奶源有了需求,草的经济价值也随之提高,例如每亩种粮收入400元,而卖草可得1400元,种草与种粮相比具有比较利益。农民有了养牛积极性,自然地激发了种草积极性。草原的承载能力有限,加草饲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抓饲草料,为养而种,可以提高草原的生产力。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高达16%,每亩可达2万斤,一年实现两次收割,平均2亩地养一头奶牛,潜力很大,对恢复生态环境有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实行指令性计划种树种草,每年100万亩,十年之后新增还是100万亩,由于农牧民种草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体现,因而缺乏积极性,结果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现在不同了,牧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养牛养草的积极性倍增。

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大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而言,只有当贸易成本低于生产成本2%时才是可贸易的、富有竞争性的,像小麦、玉米、大豆等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像乳制品、特别是鲜奶市场,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大家知道,鲜牛奶很难远距离运输,鲜奶容易坏,主要是在常态下细菌膨胀速度快,保质期短。外国公司要想进入本地市场,必须在当地设厂实现本地化。对于像鲜奶这样不便于运输的产品、或是运输成本过高的产业,投资应尽可能地要接近原料基地。因此,奶是本地化、区域化的竞争性产品,主要是地区性的市场竞争。它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当地建厂的规模和设备。对于像鲜奶这种具有同质性的产品,同行业进口的都是同类的、或是类似的加工设备,其技术含量基本接近,因而,主要取决于规模优势,靠规模和市场占有量取胜。规模越大,采用的设备越先进,而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资本越少,因而占有奶源布局、保鲜膜生产成本低、市场信息量大等方面优势。

对于像鲜奶这样同质性产品低成本贸易型,国内地区性竞争也很激烈,主要面对大众消费群体,低价格成为促销的主要手段。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具有无限扩张的市场潜力。产品差异性不大,可复制、可模仿,产业化程度不高,单一产业再高明也挤不出暴利。我能够进口的设备,你也能进口;你能购买到的技术,他也能够买到,奶市场的透明程度高,奶源质量差异性也不大,价格战难以避免。低价格竞争最根本的手段是要具有规模优势,高度竞争性市场,甩掉对手的唯一手段是规模效益。规模做大了,分摊在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管理费用才能显著降低,规模经济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如单位产品的市场开发费)。同时,规模越大,企业“毁誉”的代价也越大,因而也是对自身产品质量的承诺。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4篇

1 对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原因的认识

1.1 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民问题的根本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问题。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表现在现实表现中最明显的是素质问题。

1.2 农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生产要素问题,而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们目前不是缺乏生产要素,问题的实质:一是我们没有完全注意到传统农业是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低层次的配置,缺乏有效的升级与改进。二是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差异。如土地资源既有耕地,又有林地;既有水面滩涂,又有草场、牧场。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上的表现都不相同。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由于受所有权制度的束缚不能转化为积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活动之中。

1.3 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业问题要从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中来找。由于我们独有的国家主导产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农业问题也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行政行为上

2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

我们谈“三农”就说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产生是没有看到农业的产业链本质,是没有看到在产业链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化规律,没有看到生产要素在产业链配置上的具体方式。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特征,而且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石。不过在刘易斯所界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中,是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农村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并且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和平均工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设定的前提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亮点,关键是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

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多数地方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上,它的现代性方式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出路就是发挥我国对国家管理的主导性优势,改造传统农业。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能够较快地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会将在安定的状态下发展。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西方的经济学家虽然没有采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但其分析得出的要素显而易见地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论。经过理解,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而不是城乡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就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生产力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为中心调整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

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3.1 传统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传统农业的定义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定义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它仅仅表述了生产力的内容,是没有从事物发展的两个角度来判定问题,传统农业的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与之同步的生产关系上。如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农业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

3.2 现代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的理解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由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应用,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也一种片面的认识,它过多强调了生产力要素对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经济形式,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带来的农业产业的多样性,以及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于农业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笔者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按照现代农业产业链运行规律的要求,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并调整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配置并实施的农业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采用现代的生产力技术,将最先进的应用知识转化成新的、优越的生产要素,更要在着眼于市场的前提下对现代生产关系进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设计,让新型的农业组织管理形式、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所有权制度、金融体系、农业调控体系、社会服务配套功能体系的组织形式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4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4.1 建立现代农业首先建好农业产业链

行业的发展必须从行业的本质入手,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做好了产业链这篇文章,也就找对了对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入手点,也就解决了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从农业生产活动上看,农业产业链要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来分析。大致上讲,农业的产前环节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准备。包括农资、农机供应准备,人力准备及分工、信息采集及分析、技术采用、生产方案建立及评估。农业的产中环节主要有:生产行为的实施、管理,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及分工协作,信息及物资供应的调整。产后环节主要有:农产品采集、收储、加工、运输及销售。传统的说法叫产、供、销一条龙,理解的稍粗糙一点,其实在操作时要抓住重点要素。对于现代农业,在产业链的反映上要素主要有:生产前的组织活动(信息、决策、技术、人员、物资),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组织机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收购、储运,农产品交易(销售)。

4.2 建立现代农业要抓住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4.2.1 建立现代农业,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是核心

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围绕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我们是有成型经验的。如我们在国有农场的改革上,新型管理体制与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里应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关注生产力的因素居多,如对新的应用知识的采用和推广,并形成新的、优越的的农业要素,相对来说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少了一些,而现代农业在改造过程中,产业链的要求恰恰是对新型生产关系中做为生产要素的充实与调整,主要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金融手段的使用,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所有权制度,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等,发现并使用好这些要素,并把这些要素配置到位以后,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使得做为生产力的新技术采用成为可能。

4.2.2 建立现代农业,引进和培育人才是根本

做为一个产业,其根本的支撑是做为产业运行主体,即农业组织及其核心的人员。我们目前很多支撑农业的人才并是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包括技术人员,也由于产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多数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人才的达不到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需要,也可以说,用人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人才需求上讲,能做好农业工作的并不一定是农民。因此,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人才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引进人才,吸引人才,让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进入到农业领域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当务之急。附注一点的是,企业家不是管理者,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上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2.3 建立现代农业,建立新型的组织体系是关键

这是现代农业的运行特征,是对生产要素的科学性、均衡性使用的必然选择。一是从区域划分上建立农业协会。主要负责本地各种生产信息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市场研判,应用知识的选择与推广,生产行为的决策指导,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二是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作用主要是在农业协会的指导下,对本社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握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减少成本,利于农业增收。主要工作是:生产行为最终统一决策权,信息资料的使用,劳动技能的采用、分工与使用分配,生产资料的选择与成本控制,生产行动的组织等。

4.2.4 建立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是动力

建立现代农业政府要采取行政指令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政府指令性的行为多数不成功,或者失败。农民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农业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的整合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反之,农业生产不增加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任何模式对农民不说都没有积极性。因此,建立现代农业,也要考虑到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要用行政指令与利益相诱的方式,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开局见效方能推而广之。

4.2.5 建立现代农业不能忽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不能农产品的价格一波动,我们就利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物价,要看到物价变化的实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农产品的限价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对流通环节去限价呢?农产品的限价谁又是受益者呢?二是农民的固定资产,由于城乡产权制度的差异,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差别,差别形成了农民财产收益的相对减收。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5篇

【报告表述关键点】

农 民 增 收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

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关心农民收入增长。经过多方努力,农民平均收入的确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两年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超过城市居民。今后如何保持目前收入增长的势头,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办法,其中包括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办法。提出这个意见的有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也有像袁隆平先生这样的农业科学家。笔者以为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农产品价格当然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农民收入增长需要在价格相对稳定(大体和通货膨胀率接近的价格增长率)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要靠农业现代化。

现在统计农民收入主要考虑四个部分,分别是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大略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就可知道,不会发生后两项收入成为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的情形。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一半左右,这种情形与我国经济结构有关,也与统计方法的某种不足有关。如果一户农村人家的主要劳动力用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只用零星时间种了几亩粮食,他们还能算农民?从长期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看,农民收入将只计算以农业为主业的真正农户的收入,脱离农业的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将不会再算成农民收入。按以上分析,考虑农民收入增长这样一个长期问题,就主要应分析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而且是与农业有关的家庭经营收入。

如果做一个一般性调查,就会发现农民的单个工作日报酬其实并不低,但因为大部分农户每年的实际工作日很少,他们每年的总收入也就很少。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如果一户农民种8亩大田作物,实际工作日大约是60个,按这几年的各种条件,大约会得到纯收入6000元,折算成日工资是100元。如果家里有4口人,每年人均收入1500元,自然是很穷的。如果两个劳动力在城里总共工作700个标准工作日(考虑加班等因素),每个工作日80元,总收入就可观了。不难理解,如果农户不是种8亩大田,而是100亩(现有技术条件下毫无问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天方夜谭。通过城市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专业农户手里,而专业农户通过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规模经营,这个目标就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就要靠这个办法。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6篇

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关心农民收入增长。经过多方努力,农民平均收入的确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两年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超过城市居民。今后如何保持目前收入增长的势头,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办法,其中包括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办法。提出这个意见的有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也有像袁隆平先生这样的农业科学家。笔者以为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农产品价格当然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农民收入增长需要在价格相对稳定(大体和通货膨胀率接近的价格增长率)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来实现,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要靠农业现代化。

现在统计农民收入主要考虑四个部分,分别是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大略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就可知道,不会发生后两项收入成为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的情形。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一半左右,这种情形与我国经济结构有关,也与统计方法的某种不足有关。如果一户农村人家的主要劳动力用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只用零星时间种了几亩粮食,他们还能算农民?从长期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看,农民收入将只计算以农业为主业的真正农户的收入,脱离农业的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将不会再算成农民收入。按以上分析,考虑农民收入增长这样一个长期问题,就主要应分析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而且是与农业有关的家庭经营收入。

如果做一个一般性调查,就会发现农民的单个工作日报酬其实并不低,但因为大部分农户每年的实际工作日很少,他们每年的总收入也就很少。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如果一户农民种 8 亩大田作物,实际工作日大约是 60 个,按这几年的各种条件,大约会得到纯收入 6000 元,折算成日工资是 100 元。如果家里有 4 口人,每年人均收入 1500 元,自然是很穷的。如果两个劳动力在城里总共工作 700 个标准工作日(考虑加班等因素),每个工作日 80 元,总收入就可观了。不难理解,如果农户不是种 8 亩大田,而是 100 亩(现有技术条件下毫无问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天方夜谭。通过城市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专业农户手里,而专业农户通过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规模经营,这个目标就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就要靠这个办法。

如果不靠上面讲的办法,靠农产品涨价来提高农民收入行不行?我看很有局限性。第一,农产品价格受国际竞争影响很大,我们的价格涨起来了,国际上别人的成本低、价格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不采购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价格也涨不了。第二,财政受不了。现在的支农资金如果算大口径,已经占到农业增加值约 25% 以上了。第三,从国民福利水平提高来说,一个国家国民的吃饭综合成本应该不断地有所降低才好;价格下不来,吃饭成本就高,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就是空话。创新通常发生在吃饭成本低的国家。第四,如果换个思路,由政府高价购粮,低价补贴消费者者行不行?当然更不行。这样做意味着国家要大规模介入农产品流通,甚至要恢复计划经济体制,后果将不仅导致效率降低,还会带来不公平,因为穷人和富人一起补,穷人相对吃亏。第五,如果一味涨价,农民在其有效工作日低于城里人有效工作日的情况下就富裕起来,其实也是另一种不公平。

解决所谓“三农”问题,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并借助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让农民变为专业农户,在庄稼地上、在牲畜圈里忙起来。这个话丑,但道理正确。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区域规划;图纸;设计思路;绘图软件;平面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5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LIU Xin-yu,HUANG Xue-qun,NIU Gao-hua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esign principles, ideas, drawing cont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also analyzed the drawing designs with this kind of programm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general plans includ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chen District and Binhai aquarium fish science park in Tianjin,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sign of planning drawing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design ideas; paint software; layout diagram

农业区域规划是指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农业生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编制好农业区域规划,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1]。

农业区域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部分。规划图件是以各种符号反映农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包括农业资源的种类、特征、数量、质量,以及农业类型或农业区域的空间位置。表达某些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区域差异,用制图手段清晰地定位、定性和定量,反映农业资源状况及其变化。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2]。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空间上表述规划的内容,为规划提供更形象、更直接的描述。具有空间定位性强、表达准确、直观性好等特点。

1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原则

1.1 遵循实际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制图件所采用的各种资料要准确可靠,在图中所表示的线条、面积、位置要力求准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1.2 遵从文本原则

图件要与文本内容相符合,要遵从文本、服务于文本。合理确定图件比例尺、色彩风格,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准确表达文本中的重要内容。

1.3 创造性原则

图件要基于文本的表述性之上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规划内容,就要有独特的创新性,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图件模式,尝试用更新奇及生动的形式表现规划内容,这要求图件编制人员具有良好的规划水平并能充分理解规划文本的内涵,敢于突破传统。

1.4 艺术性原则

图件的内容是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一个好的图件,直观易懂,要通过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表现出图件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好地传递规划内容的信息,使得规划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述性[3]。

2 农业区域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

农业区域规划按照其规划主题方向可分为两种类型,区域性农业规划和农业园区规划。

2.1 区域性农业规划

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一定地区的农业布局为研究对象。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综合配置问题。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1)区域总体综合规划布局。其主要是表现规划地区农业的分布及分区等总体情况。

(2)分产业农业规划布局。通过农业的各个分项分别表示,及农林牧渔等,表现各产业规划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分布,规划的主要意图和具体内容等。

(3)分块农业规划布局。在规划地区以下,根据合理分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划为若干规划分区,并对各个区内的农业资源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如按照地区的各个行政单位进行划分,及各个镇或者村等。

2.2 农业园区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是指以单个地块的布局为研究对象。以单个园区性质为基础的规划,此类规划面积一般不大,且规划内容比较具体,是属于详细性规划。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2方面。

(1)园区总体布局及规划分区。主要表现园区内的各个功能区及其内部详细规划内容。

(2)园区附属设施规划布局。包括园区内部道路、给排水、电力、卫生设施、绿化及旅游路线等布局。

3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思路及技术支持

3.1 设计思路

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4]。

在收集所设计地块的综合背景下,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规划,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对农业用地现状进行分类,重点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养殖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并严格按照土地类型进行后续的规划设计。

按照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各个地块性质及特点区分其产业类型及功能,绘制出功能分区图和布局图。根据所处区域及其与外界区域关系等绘制出区域位置图、相对位置图以及道路、水系图等。

3.2 技术支持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选择好的绘图软件首先要看其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是否简便易学等,最后看其提供的功能是否适合于规划。

目前广泛应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有:CAD、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

采用的其他软件还有Google Earth,3D MAX等。

4 规划图件设计的实证分析

4.1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地处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在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区内,是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建设天津市6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津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津南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津南区八里台镇域总体规划、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该园区地块现状图及CAD图件等。

经过对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CAD图的测量,园区地块总面积70.81 hm2,地块呈长方形(南北向延长)。根据园区现状图,园区地块南部有大片的水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自然条件进行水面养殖和景观创意;园区地块北部紧邻津港公路,交通优势明显,是园区物流交易场所选址的最佳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交易,故在此处设立出入口和交易中心最为合适;园区地块中部土地平整,面积开阔,很适宜进行观赏鱼的生产设施建设(图1)。

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将建成中国北方观赏鱼研发中心、北方观赏鱼综合服务平台、高水平现代化观赏鱼产业化示范基地、北方观赏鱼集散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园区将形成观赏鱼养殖业、物流配送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文化产业4个主导产业。由此,基于对周边环境、交通组织的分析和对区域环境的综合考虑最终将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从北向南依次布局为研发服务区、物流配送区、标准化养殖区、新品种展示区和种苗繁育区,形成物流研发、设施生产、展示繁育等有分明区域特点的园区分布。

依据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及观光休闲的需要,规划园区道路时,选线位置要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确,分级布置道路。园区的过境道路要与其内部道路连接畅通,道路密度适当、位置合理,规划道路的骨架应将各个功能区完好的连接。主要过境道路有北部的津港公路、西侧的天嘉湖路、中部的友谊南路延长线和南部的唐津高速,构成园区对外交通体系。园区内设定“二纵五横”的主干道路体系,各功能区配合主干道路建设多种形式的甬道、简易道路等,实现路网体系畅通。园区设出入口3处,其中2处分别位于津港公路上,1处位于天嘉湖路与新品种展示区交界处(图2)。

园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主要为耕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园区在规划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设施养殖用地、生态养殖用地、物流加工用地、科研办公用地、科技试验示范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

根据以上方法,确定图件比例尺,确定图件主要反映的内容,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点。

(1)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产业空间布局图、农业园区分布图,共3张。

(2)土地利用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共2张。

(3)园区功能及布局图。包括功能分区图、平面布局效果图、园区鸟瞰图,共3张。

(4)园区设施分布图。包括道路分析图、给排水分析图、旅游线路图,共3张。

(5)园区意向图。包括物流研发意向图、标准化养殖意向图、种苗繁育意向图、新品种展示意向图、绿化意向图,共5张。

4.2 北辰区现代农业总体规划(2009─2015)

北辰区地处城市近郊,其农业必须以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和高科技现代农业为目标。该规划的设计是针对北辰区农业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通过规划主要解决未来北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各主要乡镇农业结构分布问题。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北辰区区域图(CAD版本)以及各乡镇提供的镇域图。

此类规划一般是采用由点到线和由点到面的方法。点就是在规划范围内,农业分布的聚集地(如园区的分布等)。线和面就是点有一定规律分布而形成的条状带和块状(如产业带和功能区等)。通过点的分布,总结出其分布规律,并将其以线和面得形式表现在图上。在此利用了系统分析中的演绎法。

根据规划内容,先在《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上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水域,在草图上分不同颜色标出,并根据提供资料标出北辰区近期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及占用土地。

根据各乡镇提供的资料,统一标出各种种植业类型用地,如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生态种植等;标出养殖业小区分布,如生猪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蛋鸡养殖小区等;标出水产养殖小区分布;标出种源农业、旅游观光小区等分布。

通过系统的分析,将以上各种农业要素进行整理并分类表现在图纸上,及形成了各种产业分布图和功能分区图等。如将种植业分为设施种植用地,特色种植用地,生态种植用地等,并根据其在北辰区的分布形成三带两区:设施种植的3条发展带,特色种植和生态种植的两个发展区,同时标出各个重要发展节点(图3)。

根据以上方法,规划共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种。

(1)北辰区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区域交通图,共2张。

这主要体现了北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北辰区周边交通情况,用以说明北辰区有利的的地理、交通状况。

(2)北辰区农业布局及功能分区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特色农业园区布局规划图,共3张。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图4)将北辰区未来农业分为3大板块:西部特色农业板块、中部精品农业板块、东部生态农业板块。农业特色园区布局规划图表现北辰区未来构建的“一区九园”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3)北辰区水系、道路、绿化图。包括道路分析图、水系分析图、绿化系统分析图,共3张。分别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道路交通、水系以及绿化的状况。道路分析图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高速公路、道路和铁路分布状况。水系分布图根据北辰区水利局提供的资料,在表现全区主要河流的基础上标注了扬水站、倒虹吸、涵闸、桥的位置。绿化系统分析图分别表现了道路、铁路、高速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以及主要节点的绿化。

(4)北辰区农业主要产业布局图。包括优质高效种植业(图3)、健康水产养殖业、生态畜禽养殖业、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

(5)重点镇农业规划布局图。包括双街镇、双口镇、青光镇、小淀镇、大张庄镇、西堤头镇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这几张图件的主旨是将各乡镇农业根据其农业类型划分出设施种植区、水产养殖区、果品种植区、生态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和畜牧养殖小区等。同时标出乡镇在北辰区的地理位置和一区九园在各乡镇所处位置及其功能分区图(图5)。

5 进一步提高图件设计水平的建议

农业区域规划图是农业区域规划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在各项农业区域规划工作中不可缺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业区域规划图的编制的技术和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时,图纸设计的基础资料也更加详尽,以前的底图一般都是纸质,需要进行扫描,并在CAD中描绘出线条,现在底图已经基本电子化,直接就可在CAD中打开并导成图片格式。这样绘图的速度和质量也得以大大提高。

农业区域规划图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律和版本参照,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5.1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设计农业区域规划图不仅要熟悉农业规划的知识,也要不断提高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更加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每一款软件的功能都有其侧重点,一个好的图纸是利用多种软件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充分挖掘使用的绘图软件的功能可以使绘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借鉴其他规划图件

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多参考其他农业规划图,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图件中所运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取百家之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独立的风格。

5.3 不断探索更加新颖的绘图内容

好的农业规划图件是可以最直观的表述文字的内容的,因此能够更全面、更出色地将文字的内容表现在图纸上就是绘制好的规划图件的一大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图纸类型将文字中所阐述的一些特定性问题,如文字中的规划依据、优劣性分析用图片的形式,更好的表现等。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和文字都是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文字与规划仍然为独立的两个部分,笔者认为能够将文字和图片更好地结合,在文字中穿插图件,图件中形象的表述文字的内容,将两者融为一体,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也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文飞.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6-29.

[2] 热拉尔・希巴里斯,唐正平.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0.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8篇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当时处于“两半”社会,面临敌强我弱的危机形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团结军民一起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并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占领农村达到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目的。这个道路理论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教训而得出来的,历史和现实也证明,这条路无疑是正确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与“三农”的关系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通过对革命形势的科学分析,转变战略部署,毅然决定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通过走一条新的道路来突破反革命力量的包围,这就开启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根据新环境和自己长期探索的经验对农民问题作了深刻研究:第一,从社会地位看,农民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剥削最严重,具有最强烈的革命性;第二,从革命力量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三,从生产地位看,农民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了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把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才会凝聚力量获得胜利。正如他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在农村革命斗争期间,深入调查研究了中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和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在准确把握农民的革命诉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有利于广大农民的土地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斗志和积极性,使得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民成为革命胜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村为革命的根据地

在大革命失败后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在综合分析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基础上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到:“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他还认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表明,坚定地认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能有效反击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促进革命高潮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所以,在革命斗争中极其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当时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他还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建设,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而成为革命力量由弱变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并借此打击反革命力量,逐步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业为革命的物质基础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等人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实践经验总结的。但是以农村为中心和以城市为中心存在巨大差异,那就是农村根据地位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工业极其薄弱的偏僻地区,又长期处于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革命形势严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根据地无法进行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只能依靠本地最基础的农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为革命战争环境中的军民提供粮食,保障他们正常的生存需要,为继续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团结农民提供物质基础。所以,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等的供给问题。”为了解决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问题,满足军民生活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通过率领军民兴修水利、进行土地革命等方式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在当时的革命战争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是民生之本,保障了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提高了军民的革命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敌人的贸易封锁,保障了革命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革命实际出发,把“三农”问题定位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通过团结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来夺取革命胜利。历史证明,这条道路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促进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脱离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国家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工业上,对农村的发展相对忽略了,所以造成广大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遭到重挫。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当今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建成。因此,“三农”问题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正如所说“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农”问题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通过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全方位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抓住了“三农”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势头逐步提高,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一些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说“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也认为“农业改革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新时期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秉承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紧迫、最关心的生产要求和生活诉求。只有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自和首创精神,解决好了与农民的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赢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9篇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项重要指标连续实现了信增势头,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切感到,一把手的工作千头万绪,关键:一是抓工作思路的确定,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工作目标;二是抓工作思路的组织实施,就是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由于“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总揽全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一把手有一条清晰、准确、科学的工作思路。所谓工作思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目标的总体设想,包括过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可行。然而领导工作思路的形成,不是领导者或少数人凭经验、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文人”编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必须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三个代表”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省、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已有6个市名牌产品,创省名牌农产品2个,部级绿色食品2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9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无公害基地达到30万亩,市级以上标准农业示范园6个。农业工作抓住了品牌,就会涉及我们工作的各个层面,对我们原来的工作方法、政策、指导思想有很大冲击。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打造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就是张扬我区农业的优势、扩大对外的影响力。我局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农产品到省外参展,还成功地在白马公园组织了江宁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展销专场,为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搭建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入市开辟渠道。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迎合绿色消费时尚的根本作法,更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价值大风险也大的活动,这就要求“一把手”有超人的胆识,自觉地从我小为我大的身心中育胆;能动地从变不知为深知的实践探索中壮胆;果敢地从变小勇为大勇的风浪考验中练胆。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抓住种粮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就稳定了粮食的大局、政治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未来。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内部制度;会计管理

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各单位根据国家农村公路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而制定的规范单位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农村公路会计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未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虽然富奥股份公司在公司层面上建立了健全的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所属(分)子公司并未按照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转化。

2、农村公路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不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未按照内部牵制制度设置,且由于各分子公司人员配置与素质条件情况不同,多数业务的处理程序集中在少数业务能力较高的财务人员身上,造成内部牵制失效。稽核制度相对比较严格,但执行流于表面,并未对原始问题进行深究。

3、成本核算制度与实际成本核算脱节。有的单位成本核算粗放,不能严格核算投入产出,对于成本差异不究其管理原因,而直接将差异数字挤入某项成本项目中,既掩盖了成本问题的真正原因,也致使成本改善控制失去正确方向。

4、财产清查制度流于形式。很多单位财产清查工作并未按照制度执行,只是走走形式,核对统计数字。对于财产中的不良资产、报废资产不进行技术分析,不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和处理程序。而对于财产中的问题资产、隔离资产,为了逃避责任而不管不问,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5、财务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很多单位依然采用“一支笔”的管理模式。财务授权审批的分级审批和集体审批是规避内部控制风险,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单位领导依然坚持“一支笔”的管理模式,究其原因就是怕丧失审批权力伴随的个人利益,而对于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不闻不问,放任其发生。

二、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农村路会内部计管理制度作为内部控制执行和实施的依据,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一项内部控制是在无根据、无目的的状态下实施的,只有健全的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的农村公路会计管理流程,切实的按照制度流程执行,将制度流程作为工作的指引,才能使内部控制有效和进行追溯,才能使会计内部控制有条不紊的发挥作用。

有些公司未制订完善的、成文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化的意义。而且即使已经制订出相应农村公路会内部计管理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很大问题。内部控制不仅要求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健全完整,而且要求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执行,真正做到内部控制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三、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内容包括:按照《会计法》和《规范》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本单位的会计机构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单位领导人应当对会计工作全面负责,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其他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督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2、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对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时,应主要明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岗位职责和标准、岗位轮换计划、岗位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对一个单位会计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而设置的各个职能岗位。由于各个单位所属行业的性质、自身的规模、业务内容和数量以及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不同,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3、会计账务的处理程序制度

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是对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的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范围;根据《规范》的规定和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本单位的会计凭证、格式、填制要求、审核要求、传递程序、保管要求等;根据《规范》的规定和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本单位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的设置、格式、登记、对账、结账、更正错误等要求;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确定本单位内部会计指标体系考核要求。

4、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可执行性

企业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使制度有效地执行。如何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并且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目前应主要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4.1协调配合与内部牵制的关系。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协调配合原则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各个会计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控制程序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而不顾配合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4.2强制遵循与可修改原则的关系。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是详细的、必须遵循的控制规范体系。强制性原则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各个会计岗位的设置、各个控制环节的规范、各项控制程序的执行必须遵循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强制遵循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不代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永远正确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与时俱进的控制规范体系。可修改原则要求企业要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随时调整适合于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1篇

关键字: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养护效率;经验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公路桥梁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最基础的部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着路网效益的发挥。它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脱贫致富、走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必须将养护和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增强公路养护、巩固和完善,从细节和根本上保障公路质量和养护效率。

一、我国农村公路管理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建设资金有限,地方筹集的资金无法到位,导致很多农村公路都是最低价中标。同时,农村公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覆盖”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公路建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随着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农村公路总体上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状态。

由于农村公路管理不规范,农村和县级公路养护分散,涉及层面比较广,一线技术力量、基层以及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养护过程中技术问题比较多,资金受限;同时,养护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设置,很多乡镇机构缺乏相应的养护机构,导致很多乡镇道路管理质量和养护效率脱节,不仅毁坏了大量道路,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壮大。

因此,完善农村道路养护管理体系,必须积极筹措各个乡村道路的养护资金,提高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领导,从各方面加快农村交通基础建设的步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和养护效率的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公路养护特点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主要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建设。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县、乡道一般列入管养,村道部分列入。和干线公路比较,农村公路具有线性条件差、路面等级低、农用车以及机具车多、车速慢、轴载较轻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农村公路一般都存在着严重的行车不规范现象,路肩行车、随处停车,让农村公路缺乏有组织的管理,甚至出现无人管理、无序使用现象。

(二)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1、重建设,轻管理,养护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缺乏长期工程养护和管理意识,部分村民根本没有养护意识,认为路坏了再修;认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不需要养护,公路养护只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的一种浪费。沿线群众为了私人利益,任意占道,导致坍塌、裂缝等公路损害状况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周期。同时,农村公路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养护经费不高、突击性养护代替养护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水平。

2、缺乏相应的建设资金

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决定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筹措,建设资金一般来源于农村居民“民工建勤”以及地方自主投入,其次是上级交通部门投入的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需要建设的地方太多,总体基础太差,受政府和国家机关财政能力影响突出,投入资金越来越有限,一定程度上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标准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农村经济水平不平衡,资金投入存在差异。因此,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面临长期的艰巨性,以及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落实,影响农村公路效益。

三、农村公路质量管理与养护发展措施

(一)完善权责分工

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和养护中,农民作为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主体,必须充分行使管理和养护的义务,提高农民公路养护管理意识,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通过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公路管理和养护进行科学的协调、规划以及调度工作。同时,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还必须加强交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监督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和养护路段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全权问责制,在农村公路资金使用中,通过专款专用,对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实行层层审核。从根本上保障权责分工,将公路管理和养护落实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养护和管理机制

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除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外,还需要长期高效的管理机制。交管部门作为公路建设管理的责任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养护管理方法。从而,健全公路管理制度,对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以及质量监督配置相应的评断标准。在规章制度管理中,明确公路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奖惩制度和考核标准等,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格局人人守则、合理合法、有理有据。

(三)完善农村资金筹措多样化进程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单一化,我们应该完善农村资金筹措多元化发展,增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宣传,增强农村居民养护积极性,从而增强民间资金筹措数目。同时,在促进多元化资金筹措的同时,加强经济发展力度宣传,促进投资商投资热情,让投资商注资成为农村公路经费管理和养护的主要来源。根据政府支持,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氧化工作的重视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群众基础,管理养护时,强化管理质量和养护效率。

(四)明确责任,确保公路建设畅通无阻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统一领导,统一分配,从而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农村公路各类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和运营。由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属于连续、长期的工作。因此,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应该尽量提高养护队伍养护作业操作技能,提高养护效率,根据管理部门对农民工进行的培训,让管理人员掌握各种病害的技术技能。

结束语:

强化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和养护效率,是缓解农村公路发展和公路养护矛盾,逐步实现农村公路规范化、质量化、正常化养护,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要求。因此,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和养护中,必须调动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从制度上完善管理,切实维护好路产和路权,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公路畅通。

参考文献:

[1]刘广艳.浅谈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1,(7)

[2]黄晓敏,李云.中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初探[A].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论文集[C].2010.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2篇

为此,2004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三农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具体包括:减免农业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征地制度改革,保护失地农民;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农村贫困、特困人口扶贫力度;加快农业金融、保险和财政扶持体系建设;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等等。

上述大政方针,应该说是立足于新的农村经济社会形势下作出的思考结论,对于稳定农村形势、推动农村改革、寻找农业经济以至整体国民经济提速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的思路没有脱离“授农以鱼”的思想框架。

无论是减免或取消农业税、农村扶贫、通过财政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还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失地农民,总体上都属于一种侧重于在经济利益上给予农民合适补偿的思路,没有从建立农业经济的良性自我发展机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整体实力的重点出发。

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多亿元,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补助总额达到120亿元。国家还补贴化肥企业12亿元以上。

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各方面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比2003年增加300亿元,增幅为近年之最。

同时中央决定,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截止2005年1月底,除山东、云南、河北、新疆、甘肃几个省区之外,其他25个省市区都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2004年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给农民减轻负担达294亿元。

在这样的工作和改革思路下,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综合政策杠杆,侧重于把资源和政策简单注入农村经济,虽然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积极效果,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样的思路并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只有按照“授农以渔”的大智慧,通过一系列突破性的农村改革措施,全面调动农村、城市、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转换农村经营机制,才可以从制度上寻求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康庄大道。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整体呈现出一种保守型的消极应对的思路,没有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新的历史规律出发,在三农问题上贯彻一种进攻型和创新型的政策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执行一种高积累的、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和巨大奉献为前提的。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多年的今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以其超低的成本支撑着城市经济的全球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思路,也属于对于历史形成的工农、城乡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平衡。这样的政策,本身正反映出工业之对于农业、社会之对于农村、城市之对于乡村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和利益的不对称。

综观目前中央在三农业问题采取的种种政策,因为农村基层政府“白条”、“三乱”等行为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日益尖锐,所以有了后来的“减轻农民负担”、“减免或取消农业税”;因为农村普遍出现看病难、农民没钱看病等严重的人道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因为城市大量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因为城市房产开发大量占用耕地以及征用土地补偿中出现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待遇,所以有了后来的“保护失地农民”。

种种事实表明,正是因为农村社会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的下降、话语权利的减弱和经济份额的削减,面对城市经济、体制、政府、资本等强势力量,农村逐步演变成为极度的弱者,其合法权益在生产、消费、劳动、财产权利等各个领域受到全面的侵占。

所以,目前政府的政策措施虽然有必要围绕上述三农利益受到侵占的各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寻找产生上述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制度根源,从而以一种进攻型的政策姿态有针对性的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产生三农问题的种种病根。

否则,如果继续坐视造成三农问题的种种体制和社会根源存在、滋长,那么即使可以把目前暴露出来各方面问题予以遏止,但是仅仅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将无法应对弊病百出、挑战频仍的城乡经济格局、三农体制缺陷和产权多元经济在未来给予三农领域的压力。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仍然侧重于从外部推动,而没有认真研究采取从农村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入手,开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创新。

目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这样一种局面很容易让我们把眼光集中于从外部不断给农村、农业输血,于是一种类似工业经济改革初期“减税让利”、“简政放权”的“松绑型”的农村“新政”应运而生,但无形中忽视了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历史证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可以根本发挥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历史阶段的一种特定的系统命题,需要同时从外部和内部思考根本解决之道。比方一个病人,如果身上的刀口还在流血,那么即使输入再多的血液最终对他的健康还是无济于事,最佳的方法是在输血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寻找伤口、寻求根本止血之道。而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就是这样的止血之道和造血之道。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仍然偏重于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府主导的领域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手段,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技术向农村、农业的倾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实现最优化配置,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服务环境,需要完善的外部法制环境,也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

目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其实质是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对于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农村和全社会之间进行重新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因此解决三农业问题必须同时采取市场的、行政的和法律的综合手段,积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城乡双方面积极性,调动国有、集体、民营、“三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资源自发、有序的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五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的政策研究出发点还不能够很好的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没有真正挖掘涉及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新的生产关系创新实践。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而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肇始于七十年代末期在农业大省安徽率先发起的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安徽省委根据面对的困难,作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在这项政策鼓励下,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秘密达成了包产到户的协定。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到15年以上,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政策、对策,真正从根本上涉及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的,所占比重并不大,其中大量属于资源转移型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体制转型性质的制度变革。真正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还是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而这一切的源泉,还是来自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基本实践。只有从我们身边的农村、农业中的新生事物中,从农民兄弟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中,我们才可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变革之路。

思考三农问题解决之道,我们首先必须认识解决三农业问题的本质任务和历史目标: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目标: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社会与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以市场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推动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可持续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格局,以农村经济的新跨越为国民经济加速。版权所有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3篇

大学生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 尊敬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决定》结合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从而突出了当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发展要以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基本方向。没有现代农业建设的扎实推进,没有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就会落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只有农业现代化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大幅度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农民收入水平才能有较大提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我国人多地少,2.5亿农户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户均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也是世界各国中少见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走出一条与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5篇

第一条本办法中的农村公路是指经区交通主管部门认定的准四级以上的乡村道。

第二条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确保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办公厅〔20*〕49号《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及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公路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和公路绿化及其它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养护职责

第四条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为公路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责任主体应把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纳入自身工作职责,明确班子分管领导,明确交通管理人员并落实工作职责。

第五条为加强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省(市)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乡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区财政每年将同比例安排专项补助经费,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农村公路的养护。各乡镇、街道要积极筹措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经费,村级可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群众投资投劳,落实养护经费。

第六条农村公路大中修、较大的水毁、公路设施损坏等项目,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编制上报计划,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报区政府审定,省(市)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将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区财政安排一定经费予以补助,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助,其余配套资金由公路所在的乡、村两级负责筹措。

第七条农村公路养护范围包括公路路基、路面、桥涵、绿化、安全设施等公路沿线设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使公路达到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排水畅通;各类构造物维护完好,沿线设施完善,路容路貌美观,确保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八条区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的行业监督管理;制订完善本辖区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检查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提供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出或审核各类养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方案;负责农村公路养护档案管理及加强对新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发改、财政、农办、林业、水利、国土、公安、交警、综合执法等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力以赴协同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

第九条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建养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可根据交通量、路面状况、地理等实际情况,采取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逐步推进养护作业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护管理现代化。

第十条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

(一)分段招标养护: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由乡镇、街道牵头负责本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的招标工作。

(二)委托管养模式养护:公路所在的乡镇、街道可以根据本辖区内公路的分布等情况,委托其它组织对本辖区公路的管理与养护工作。

(三)大中修、专项工程、水毁修复、绿化等技术性较强的养护工程应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有养护资质的养护单位实施。招投标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中标结果报区交通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第三章检查和考评

第十一条区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农村公路的养护及使用情况实行检查考评,对成绩突出的乡镇、街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为了调动各乡镇、街道养护农村公路的积极性,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在行业管理上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各乡镇、街道对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视程度和养护质量情况,以及农村公路管理综合考评结果给予相应奖励补助。

第十三条考评对象:承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十四条检查范围:区交通主管部门发文列入养护计划的所有农村公路。

第十五条检查评比:区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考评采取平时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检查主要是每月定期不定期的检查。集中检查每季度一次,由区政府办公室组织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检查考评组,集中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定。平时检查和集中检查得分分别占评分的40%和60%,将检查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第四章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