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伦理学;网络环境;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技术,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更加依赖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故障和计算机滥用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伦理学》这门课程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案例教学法更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内容

1、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特点。计算机伦理学是研究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计算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信息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广泛伦理道德问题。随着当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伦理学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这门学科的研究强调它的应用性与实用性,并把它看成是职业伦理学的一部分。因而计算机伦理问题的研究走向企业、学校与社会,引起了广大专业人员、企业经理、学生、教师、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与积极参与,使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获得社会的支持。

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强调其实用性。它探究的是当人们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方针,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也有人强调计算机伦理学作为职业伦理学的功能,西方学者大多把计算机伦理学划为职业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或表现形式。

2、计算机伦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从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关于计算机伦理学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计算机伦理学课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安全问题;(2)软件盗版和知识产权问题;(3)黑客现象和计算机病毒的制造;(4)计算机的不可靠性和软件质量的关键问题;(5)数据存储和侵犯隐私;(6)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社会意义;(7)计算机化的工作场所所产生的问题。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计算机用户都会有种种的伦理困境。那么计算机教育者更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造成的社会问题和产生计算机化的原因,使他们对各种道德困境变得敏感,能有更道德、更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研究一直是激发学生探讨复杂的道德难题和解决困惑的一个普遍使用的工具。案例在特定情况下将某些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令人困惑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大量信息中将某种情境中的伦理方面的问题辨别出来。而且,由于这些案例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因此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对将会遇到的伦理困境有所准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伦理分析技能,将会更负责和更有目的地对待这些困境。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计算机伦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成为活跃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任何学生都能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各个讨论区;(2)学习的灵活性较强。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讨论内容会保留在网上,学生可以反复、深入地讨论学习;(3)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很好的沟通交流,教师可通过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4)教学资源丰富。网络平台上的案例库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经典案例的相关文章、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三、例教学法在计算机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1、网络平台上计算机伦理学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计算机伦理学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价反馈阶段。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伦理学的案例教学过程可总结为以下流程:案例、创设情境、提出伦理问题、学生自主探索及协作学习、案例小结、评价反馈。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2、计算机伦理学的案例分析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伦理问题案例进行分析是教学重点,在这里笔者使用伦理学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方法”。

预备阶段要做保存“案例分析记录”,就是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创建一个“伦理分析记录”,记录自己的观察、交谈、发现和建议。任何伦理分析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从“伦理观”的视角来考察境况和问题,就是采取平等、公正和尊重的视角判定一个行为或政策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或者道德上是否必要;第二步需要做的是详细描述拟分析的案例,正确理解案情中的关键词和短语,澄清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术语,注意当事人及其行为、角色和相互关系;第三步在获得了关于案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请使用你的伦理之“眼”识别关键问题,判定现有“指导行为的政策”是否适用,如果适用,你可以直接挑选一个传统的解决方案;第四步,如果情况不平常,你似乎面临政策真空的局面,那么你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伦理分析。调动你自己的伦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该案例和其他案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哪里?该案是否因为与先例不同,因而先前的解决方案不适用?第五步再利用他人的伦理知识和观点,尽力理解他们的观点,把他们的观点与你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

在采取了上述所有伦理分析的五个步骤后,你对案例的伦理背景有了很好的理解,比如对于案例中的当事人及其行为和相互关系、相关伦理问题,做出过的各种的选择、采用过的做出道德判断和决策的政策。最后在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可能获得一套深刻的关于伦理问题和备选方案的观点,也是到了可以做出相关结论的时候了。关键的伦理问题是什么?是否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如果案例中有些当事人的行为不合乎伦理,那么在未来如何预防和减少类似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了需要填补的“政策真空”,那么你建议的新政策是什么?可以论证这些新政策的伦理理由是什么?

四、结语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计算机伦理学这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伦理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整个网络环境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上案例库中提供的丰富的案例资源,帮助学习者理解所遇到的计算机伦理困境问题,掌握伦理分析方法,并在涉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伦理选择时具有一定的伦理学方法基础知识以及伦理决策能力。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孟范香.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0.2.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一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案例教学具备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与特点,但是,在理论上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案例教学。对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研究首先要回答该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这是公共管理伦理学进行案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提。在广义上,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包括社会和课程本身两个维度,限于本文研究内容,仅从课程的视角即狭义的维度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基于课程的视角,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是由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决定的。

(一)基于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服务服从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存在适合各种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本科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原则,对公共管理实践进行伦理指导,使公共管理不仅合法、科学化,而且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期待,从而增强公共管理的政治合法性。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理论,而是公共管理的实践。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等各种道德规范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目标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探讨,而是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那么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理想化的角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但是,大学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公共管理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所以,培养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只能安排在课堂来解决。实践证明,通过在课堂营造典型公共管理伦理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伦理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实践的能力。综上,从课程开设的目标而言,案例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现实的选择。

(二)基于课程的特点

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公共管理伦理学属于哲学(伦理学)和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总体上属于哲学的学科范畴,但和一般的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相比,其内容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公共管理伦理理论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的实际。和其他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相比,内容又具有典型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要求课程教学既不能局限在理论的讨论,限入元伦理学的泥沼中,而要延伸到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践,体现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也不能重演规范伦理学的错误,无视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总之,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当前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实践性的不足,也就是说,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结合实践不够。不可否认,以讲授为主,适当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有些课程内容实践性的要求,但达不到公共管理伦理学实践性的要求。体现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应在以讲授为主,适当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调整案例的呈现方式和讨论的主体。在呈现方式上,由讲解转变为讨论;在主体上,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并大幅度提高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实现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案例教学方法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共管理伦理学实践性的要求,解决实践性的不足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方法固有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除了上述课程目标和特点的原因外,还有案例教学固有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程的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据教学方法的比较实证研究,课程满意度与案例教学密切相关[3]。对于适合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而言,是否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成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教师)客体(学生)以及授课环境的的差异,有其灵活性,但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必然要遵循一般程序。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与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石。”[4]但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可以成为基石,只有主题鲜明并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才能成为基石。因此,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根据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主题、特点与教学目标,公共管理伦理案例必须注重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其一,典型性。公共管理伦理案例有很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其二,时代性。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在于解决当前公共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的实际,具有时代性。如选择以前的,无疑会降低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践价值。其三,本土性。公共管理伦理具有一般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他国的案例只能满足一般性的要求,降低公共管理伦理案例教学的效果。兼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要求,案例应具有本土性。其四,公共性。公共管理伦理是关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伦理,而不是企业或其他管理的伦理,所以案例的选取应满足公共性的要求。最后,伦理性。案例必须是关于伦理的内容。案例选取如不注重伦理性,有可能把一般的公共管理案例等同于公共管理伦理的案例,显然不符合公共管理伦理课程案例的要求。以上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是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选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缺一不可。

(二)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做好案例呈现工作,根据笔者的经验,需要把握好案例呈现的时间,处理好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其一,时间上,提前呈现案例。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讨论,讨论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课程总学时有限,所以有必要把案例讨论工作前移,通过公共信箱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把案例发送给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进行课前讨论,同时还要布置问题,并提交讨论报告。其二,在案例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上,先案例后理论。关于案例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有两种选择,先理论后案例,或先案例后理论。前者使案例讨论更有针对性,可节约案例讨论的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等于提前告诉了学生的答案,学生失去了探求的兴趣和动力,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后者可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时间可以通过提前呈现案例来弥补。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案例讨论实施有两种方式,其一,典型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所谓的典型发言,就是根据安排,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发言人,代表小组总结发言。所谓的个人自由发言,就是不同意小组总结发言,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补充发言。采用该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代表小组发言尽可能每次要求小组安排不同的同学,最好是每次由教师在该组中随机抽点同学代表发言,促使每位同学认真准备。该方式适合课时有限、班级人数多的情况。其二,完全的自由发言。就是每位同学在课后准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见解。从应然的角度,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得和前面发言同学内容重复,但是,如时间允许,适度的内容重复并不是浪费时间,因为内容重复,并不是说法一致,即使内容重复,并非一定没有思维的火花和视角的创新。从案例讨论的目的来看,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也是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无论采取以上何种方式,在讨论前,教师都应该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重温案例,为进入案例环境做准备。另外,在讨论期间,老师的角色是组织者,作用是组织讨论、尽可能激发和鼓励学生发言。同时,简明扼要记录发言内容和姓名,供总结采用。学生发言后,不要擅自点评,因为不当点评有可能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降低讨论的效果。

(四)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讨论最后一个环节,好的案例总结可以放大案例讨论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所谓的案例总结,就是对案例讨论作出结论的过程。在案例总结实践中,老师一般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人”的角色,所谓的“人”的角色,就是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只谈自己的观点,而不结合同学们讨论的情况。二是“委托人”的角色,所谓的“委托人”的角色,就是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只分门别类归纳同学们讨论的内容,而无自己的见解。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无论是“人”,还是“委托人”的角色,无疑不是教师应取的角色。在案例总结中,老师应是一个“政治家”的角色,在总结中,根据讨论时的记录,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分门别类点评,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保持案例结论的开放性。正如约翰•巴赫所说:“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谈论课堂上的案例,就可以认为你这堂课是成功的。”[5]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比较关心标准答案,从理论的角度,同一案例,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见解,不会有标准答案;另外,标准答案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背离了案例讨论的精神。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专业知识融合;思政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纲要明确提到工程伦理教育,说明“工程伦理”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种拓展,二者相互贯通,本质上都是思想育人[1—2]。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但是,由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发展较慢,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4]。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5]。此外,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清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均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程伦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材料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相结合[6]。然而近年来,化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不断被曝光,深究其根源,均与材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疏于监管等因素相关[7—8]。如何开展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工程伦理中的普适性,又具有专业带来的特殊性。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大力培养卓越的材料工程高级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但需要工程伦理意识的精神武装;化学化工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是该行业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9—10]。为此,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我们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以及本科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硕贯通的“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聚焦伦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专业层次立足材料领域科研前沿,挖掘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实践层次则选取具有专业特点的各类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伦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开展以基础层次为主的工程伦理教育,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储备基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专业硕士重点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面对伦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包括伦理判断能力、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决策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伦理环境、道德困厄中进行评价和思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现途径

案例教学是目前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保证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案例选择需要与专业及行业特点相契合,呈现方式也要经过精心设计。为此,我们在工程伦理实际授课过程中,聚焦材料、化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实验室安全等领域进行案例选择,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巧妙设计,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一)思政元素(安全与环保意识)与专业知识(材料、化学领域)的融合

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是材料、化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三个具体案例,分别为“限塑令”“拒绝洋垃圾”和“废旧电池回收”,三个案例聚焦能源与环境领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限塑令”(包括“禁塑令”的出现)既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又有塑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深刻阐述,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广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创新探索;“拒绝洋垃圾”包含大量的材料、化学相关知识,更是反映出以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地步,告诫人们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废旧电池回收”既有电池材料的专业知识,更有废旧电池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能源电池的飞速发展,但报废电池的回收体系仍然没有健全,需要材料、化学工程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时刻关心环保,并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伦理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工程伦理意识。材料和化学两个专业所在的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材料、化工企业同样面临较大的安全生产压力。因此,结合本专业实验科学的特点,我们通过诸多安全警示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验室规范意识,加强危化品的使用管理以及三废规范处理,引导学生从进入实验室开始,就自觉遵守各类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有效地防范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从教学目标,预习环节和课程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将与专业相关的环境伦理、安全伦理通过案例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并在授课之前,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兴趣,在学习任务中增加相关案例资料的文本链接或视频链接;试图在授课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工程伦理塑造,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通过“案例介绍—分组讨论—逐一陈述—点评总结”四个环节实现。在案例介绍环节,由教师根据案例本身的资料或视频引入需要抛出的问题;在分组讨论和逐一陈述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利于学生理解角色。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利益攸关的企业负责人、工程师、民众、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角色可以进行轮换,将自己置于不同的利益角度,更好地体会面对工程两难时的心路历程,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最为合理的伦理抉择。在点评总结环节,由教师根据每组的实际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案例所要求的工程伦理意识进行总结。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针对不同的案例,在引入、讨论、陈述和总结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如有的思政元素适合在案例的介绍环节通过显性方式切入;有的则适合隐藏在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发掘,或在陈述环节由教师适当引导;有的则在总结环节顺藤摸瓜、画龙点睛。对于两难困境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展开并加深认知,对于存在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强化身份信息,增强代入感。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权重要与思政元素的特点相适应。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团队在案例的选择、引入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家国情怀、社会使命、职业道德、生态环境教育,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及“安全观”教育的专业特色(如图2所示)。

四、课程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因此,不采用固定的试卷考核方式,重点强化过程评价、提高分组汇报和工程案例分析等环节的比重,主要由过程化考核(30%)、分组汇报(30%)、期末考核(40%)三种方式组成。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网络平台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等,重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分组汇报采用教师确定分组方案、选题范围,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分组确定主题,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汇报展示方案,汇报时除教师团队打分外,学生之间设置互评作业环节,通过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让其相互之间对各自的汇报情况进行评分。期末考核不采用试卷形式,而是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方向或兴趣范围,确定主题,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以此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伦理决策就是作伦理上的决定。护理伦理决策就是从护理伦理理论、原则和规范出发,从护理伦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做出恰当的、符合护理伦理的决定。而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又在于是否具有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大多数护士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抓住护理伦理问题的本质,因此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故而提高护生护理决策能力重点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方式为主。

这是一种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教师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系统地学习知识,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因此,对于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而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能营造较为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讨论与交流。随着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加强,他们批判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护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与规范,做出正确地护理伦理决策。.护理伦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而实施的案例教学,其首先应该是针对这一目的进行恰当地案例选择。

所选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伦理困境。例如,病人的自主需要与护士的专业伦理相冲(病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如实告知病情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病人拒绝护士对其实施有利于病情的治疗)。进而让学生熟悉护理伦理决策产生的基本程序:

(1)首先认真分析案例,确定事件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相关人员。

(2)明确矛盾冲突的核心,确认伦理问题。

(3)围绕伦理问题,列出各种可行方案。

(4)依据相关的伦理理论、原则、法律及其他因素,拟定双方均认可的行为方案。

(5)决定行动方案,做出伦理决策。

(6)实施并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讨论式学习。

把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运用基本程序,尽量开阔可行方案的设计思路,做出决策。

如对下列案例的决策分析:一产妇剖宫产后第六天,医生看没什么问题,说周一可以出院。周日,其丈夫和婆婆与产妇商量后想周日那天出院回家,医生不在,其丈夫和护士商量能否先行回家,等周一再回来办出院手续,护士说不可以,说得把钱结清。产妇丈夫说这是单位押的支票,不会欠医院钱的,而且已与有关部门通过电话证实。护士不让产妇走,便把孩子抱到了另一个房间,产妇想抱回自己的孩子,护士不给,遂和护士争吵起来。

针对此案例,同学们分析指出:

(1)此案例涉及的矛盾是护士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

(2)此案例的伦理的问题是患者的自主要求与护士专业要求之间的冲突。

患者有拥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但另一方面病人在没有办理出院的情况的确不能擅自离开医院,否则不利于护士的管理。

(3)护士不能因为医院的规章制度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更不能以产妇的孩子做为要挟。这种做法严重地伤害了患者的感情,违背了不伤害原则。

(4)护士此时应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病人的权利,保护患者免于不必要的伤害。可以先向患者解释医院的管理制度,如果患者要求回家的意愿强烈,那么在其不会欠费并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尊重患者的决定是最符合患者利益的行为。在此同时向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报告,寻求建议与帮助。另外患者需签订一份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文件。

案例分析教学之后还可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人物,体验护士的职业生活,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以行动的体验内化I=1头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护理伦理决策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上文中护士与产妇要求出院产生冲突。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应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

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外文的教学中,通过还原或创设某种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叙事作为教学手段,在医学伦理教育中运用叙事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叙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形式构成: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1]一般包括“叙”与“事”两个方面,叙事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故事。叙事需要有故事作为根本,所叙内容不仅可以是真实的,同时虚构的也可以成为叙事的内容。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关涉科研道德及相关法律问题,采用叙事教学方法以该案例作为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医学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为叙事对象时,教师首先要坚持在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其次要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再次需要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一、在准确把握案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

教师需要准确全面把握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二次初加工,“改编”为适宜作为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方法的质料。

20018年11月贺建奎在网上2018年11月贺金奎在某视频频道上发表了多条视频声称,声称我国诞生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并强调他和他的团队所开展的基因手术是治疗性的技术,随即引发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实验动机和实验必要性以及是否合乎人情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不久相关专家委员会对该实验进行调查,对该研究目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认为贺建奎用人体胚胎开展基因技术的研究,严重违背了医学学术伦理以及学术的规范。面对质疑和批评,贺建奎教授公开道歉,其就职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解除了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学校内的一切科研与教学活动。2019年12月末,深圳市人民法院对该案公开判决,认定贺建奎及其团队的研究属于非法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已经构成非法行医罪,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社会舆论也告一段落,但是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该事件涉及到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需要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回应。

首先,教师要明确该案例讲述了什么问题?与哪些医学伦理规范有所关联?为了有效利用该案例进行叙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故事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故事之中学习课程的内容[2],通过准确把握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叙事的方式将案例讲述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明确该案例涉及到了医学伦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以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找到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正是经过这样的理论教育推敲,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完善,使得讨论效果也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显现[3]。

二、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

教师要讲好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脑设置相应情景。用心就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该案例中与教学点相关联的部分,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故事发展为主线授课。教师爱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同时也要带动学生讲好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研读相关资料、跟踪事件动态,研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学知识。例如在该案例中为了讲好贺建奎第编辑婴儿的案例,老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查询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以此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用情就是要用感情,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叙事教学法的支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享集体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扮演协助者和评委角色,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进一步自我教育。医疗首先关注生命,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第一位侧重的是培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借助叙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医学科学以其广阔的领域和无线美好的前景给无数科研工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伴随着人类掌握基因编辑技术,人们似乎越来越接近于攻克顽疾、一劳永逸原理疾病,甚至是拥有绝对健康乃至延长寿命的理想彼岸。但是,必須给即将步入这一领域的医学生们划定红线,即科学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科学伦理面前必须要有所敬畏。

同时,还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共情病人的心理。基于科学的实验构想可以包罗万象,但在事关生命尊严和伦理的课题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治疗,其操作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守科研规范和伦理要求。基因编辑实验以其潜在的不可逆的未知风险和尚未有定论的伦理课题,如果听任其在尚不严谨且欠缺规范的伦理审查下肆意发展,实验的过程乃至实验产生的结果,都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在该案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婴儿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揣测他们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及对施救者关心的品质。

用脑就是要求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能够充分的梳理叙事素材,在叙事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并力求与该课程做到紧密的结合。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叙事故事,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内容、经过、结局及呈现方式层面,紧紧围绕该案例中贺建奎的做法,让学生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人类基因库这一大视角上思考问题。

三、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医学伦理叙事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叙事的主体,才能讲好该案例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从该案例中学到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组织工作,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叙事故事中,帮助学生感受该事件中的争论点与矛盾点,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与可敬,思考在今后医疗事业中的责任与义务。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更是主导者。虽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到叙述故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叙述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并受到熏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相关的案例。

根据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在贺建奎经编辑婴儿的案例中找到其中的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专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性安全性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科研诚信、科研审查伦理、科研伦理辩护及科技发展、贺建奎事件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反应及应对等,引导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伦理学的知识分析探讨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查找相关理论资料佐证自己观点,重点围绕该事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也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充分利用该案例,老师可以通过抛问题、做假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增强学生好奇心、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继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叙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明晰该案例与教学相关联的知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贺建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引发热议。教师可将学者们从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介绍给学生,重点可聚焦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伦理审查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潜在的伦理风险及如何应对今后类似事件等问题开展分析讨论。

贺建奎的案例涉及着诸多的医学伦理知识,为了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读。例如:对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实验信任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实施叙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了解,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學习。

结语:对叙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思考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为我国医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叙述教学法运用到医学伦理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叙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索,进一步把握医学的根本目的和必须要坚守的伦理基本原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2010,26(06):104-113. 

[2]苏映宇.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思政教学空间建设探究——基于“概论课”的教学观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9):1230-1235.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护理伦理学 案例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护理伦理素质和护理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其护理道德认知水平为教学目的,是护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护理学人才人文素质的基础与核心。[1]护理伦理研究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多年来,在护理伦理学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结合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目前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伦理困惑,不断发现和尝试新的教育途径,使护理伦理学课的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道德品质。针对课程特点,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把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网络报道、电视新闻、专业刊物、学生的实习经历等都是案例的重要来源。我们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注意仔细思考、精挑筛选,注意让学生分析,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养成品质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无论从案例内容的选择、课堂应用的效果还是对案例的驾驭,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案例的选择第一要有针对性,应与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具体理论或某个伦理难题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第二要有典型性,必须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能给学生启示和警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有开放性,案例中的讨论问题要具有争议性或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2]案例教学有以下形式:

1.1文本案例

文本案例的应用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第九章以后的专题中,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安乐死、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等对学生来讲,多数只是听过,没有见过,运用图片、动画等加以展示,教师可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事半功倍。[3]二是在理论知识讲授前或过程中,将案例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出案例中的护理伦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4]如在讲授护理道德范畴中的情感与良心时,可适当穿插护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讲授她们的动人事迹,强化教学效果。如2012年K2001次列车上嘴对嘴吸出脓痰救活老人的长乐市医院的33岁女护士吴春丽,让学生讨论:“最美护士”“美”在哪里?某些人觉得做好事、讲奉献会麻烦缠身、好心没好报,你如何看待?护理道德情感的最高层次是什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实质,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情景案例

某些章节内容的实用性较强,如护患沟通、安乐死等专题,由教师单独介绍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可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具体情境的案例,如导诊接待、护患建立第一印象、告知不好消息、保密与解密等,由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角色,也可叫做角色扮演案例。利用这种方法督促学生观察现实,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5]

1.3影视案例

近年来影视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引用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影视作品感受和了解护理伦理学的内涵,将教师的讲授与影视作品的播放有机结合,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和简单化,帮助理解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内容,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中采用的影视剧包括关于安乐死的电影《深海长眠》、焦点访谈《医患关系的是与非——医疗费用》、央视新闻调查:《共同关注器官稀缺——承诺》、《人工授精》,纪录片《艾滋病警示录》、《安乐死在荷兰》,等等。影视案例教学通常在一个章节结束时对本章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该伦理问题及其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伦理辨析能力。通过几年的使用,我发现此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责任感都有较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比传统讲授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护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医疗、护理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对医德问题的敏感性,协调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概念,它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讨论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中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对强化教学效果有显著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6]在讨论式教学中选题非常关键,因此首先要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选择一些既符合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感兴趣的、有一定了解的、在学生知识范围内的话题。

如在讲授“护理伦理原则”这一护理章节时,我们在课堂上模拟了如下伦理案例:有一位身患晚期肝癌、对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七旬工程师,和另一位年仅10岁、患急性甲肝的小学生,同时到一家医院就诊,要求住院治疗。但是,由于该院种种医疗条件的限制,只能收留一位病人。请问医生应该给哪一位病人开住院单?其护理伦理依据是什么?本案例中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具体收留谁都有各自的理由。讨论的形式多样,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即兴发言等,学生们通过热烈讨论,进行正反比较,对伦理学中的社会价值原则、余年寿命原则、家庭角色原则、科研价值原则、应付能力原则、排队原则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强化了参与意识,开发了学习潜能,同时也对在今后将要从事的护理工作所面对的伦理学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学生对患者及工作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并可以通过教师给予相应的肯定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护理道德观,促使学生思考自身的工作和责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的重要专业职责,并将个人的发展和护理专业的整体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护理专业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7]

3.开展辩论赛

对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涉及的相关伦理难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单身女子和罪犯可不可以使用人工受精?活体器官移植原则应不应该放松限制?等等。辩论前首先了解同学对这些问题的观点,鼓励正反两组同学积极发言,辩论结束时由老师做简短点评,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只能是指导者,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辩论过程中得来的相关伦理学理论、知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学生逻辑归纳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无论从记忆贮存的角度,还是从提取运用的角度来说,都是一种更牢靠、更有效的知识。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辩论式”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全面展示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8]

4.组织社会实践

培养应用型护理学专业人才就要注重护理伦理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护理伦理道德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对患者的护理情感。[9]社会实践环节在护理情感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对临终关怀、社区护理等内容,学生只是从教材和教师讲授中获得一些感性材料,缺少生活经历,通过观看《北京松堂医院——中国成立的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纪录片,走访社区敬老院、养老中心、福利中心,开展下农村、社区,健康宣教、保健咨询、义务诊疗、医疗调查等活动,既锻炼技能,又了解群众需求,对增强学生护理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增进护患沟通技巧等都有积极意义。

通过几学期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以往单纯的讲授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结合案例积极动脑,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护理人员的天职,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护理使命。[10]

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独使用的,而是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灵活使用,并与考试方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方式与手段,努力创新,以期探索出更适合这门课程的、更适合学生的、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形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怀珍.护理伦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程慧.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J].亚太传统医药,2009(12):206-207.

[3]戴晨丽,颜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184-185.

[4]王建华.护理伦理学课程注重临床伦理实践教学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6):310-311.

[5]邵鸣.PBL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7):45.

[6]周小玲,杨运秀.案例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00-302.

[7]支颜霄.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6):201.

[8]吴小碧.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的粗浅体会[J].职教与成教,2012(6):579.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闻伦理教育;建构式教学;批判性思维

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道德不仅有效地规约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同时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因新闻传播活动范围之广及影响力之大,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坚守伦理道德底线,不仅关涉新闻传媒业的未来,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基石。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当他从内心认可、接纳新闻道德规范,并使其成为一种真正属于他自己观念中稳定的东西时,道德才可能在他身上发生作用。这就需要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成为真正的记者之前,形成正确的新闻伦理观。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伦理教育偏重道德规范的灌输,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什么样的新闻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新闻行为是不道德的、如何抵制新闻伦理失范,以至于新闻伦理学成了一种道德说教,而在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道德规范、如何判断新闻行为是否道德、如何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等方面略显不足。“对于任何道德规范来说,重要的不是规范本身,而是制定规范的理由。如果我们无法为道德规范提供合理的、正当的理由,也就无法从逻辑上说服人们,人们更不会从内心遵从并践行。”[1]因此,新闻伦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伦理教育理念

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不同的人才。新闻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向媒体输送具有一定新闻工作技巧的成品毕业生,而在于形成一种向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守望者的人才机制。没有一定媒介伦理素养、伦理品质的从业者,很难真正实现社会守望的职责。

(一)新闻伦理观念的再认识

就新闻伦理这一概念,目前各种教科书中的定义普遍是:新闻伦理亦指新闻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该定义是从新闻伦理功用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对新闻伦理观念的认识,我们应该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考量。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或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分享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体性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新闻信息的交流,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才得以形成,继而才可以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其本质就是一种受利害关系支配的伦理行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的需要,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其目的在于服务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要,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幸福。”[1]人类制定任何伦理规范,其目的都是保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人们的幸福。这种目的性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新闻伦理规范作为一种自律性规约,其目的同样是使新闻传播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其目的性同样来自于新闻传播活动本身,也就是说,新闻伦理规范原本就产生于新闻传播活动中,是人类生活的本真要求。我们制定、遵守新闻伦理规范就是为了增进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伦理教育时,应当把新闻伦理置于人类生活的大场景中,从生活的本真意义来考量,摒弃意识形态的限制,任何凌驾于人类生活之上的道德规范,都是虚置性规范。从这种角度出发,才能使新闻伦理观念真正成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觉。

(二)新闻伦理观念的核心——以人为本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发自觉地逐步形成的,是围绕人自身的幸福和美好生活追求而展开的,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终极价值,根源于人性的内在需要。人是所有实践活动的中心和目的,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以人为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所在,也是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人本价值是衡量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据、标准和归宿,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新闻传播中只有那些能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符合主体利益的事实才可以在媒体上刊播。同时,媒体只有坚持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公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才能将那些有用的、有益的东西提供给广大受众,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各种功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新闻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不同方面保证作为主体的人能够通过新闻传播满足需要,实现价值,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忠实地记录、传播有价值的新闻,这是记者的天职,也是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服务社会的一种特殊方式,但当新闻事件与血腥、惨烈、死亡等联系到一起时,媒体和记者该如何处置?西方新闻伦理观认为“新闻工具不应该把新闻人物当作‘材料’看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人’看待”[2],强调在危及人的生命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选择一种更有价值的服务社会的方式,如可以放下手中的笔,参与到危急的事件中去,因为生命的价值毕竟高于其他一切价值。在文字和图片报道中避免直接表现“身体恐怖”,认为“借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灾难中的恐怖信息大肆传布,强调恐惧诉求,是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3]。在西方国家的新闻实践中尚且推崇这样的伦理观,在中国更应如此。新闻伦理规范作为新闻从业者新闻活动的伦理路标和道德立法,在制定中只有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当作目的,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人情的要求,才有可能成为优良的道德规范被人们从内心认可并在新闻实践中践行。传媒不应把自己定位为“工具”,更不应把自己定位为“权力”的代表,否则就会造成传媒社会角色的迷失,以人为本的社会定位才是新闻伦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

二、探索建构式的新闻伦理教学模式

建构式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其来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主要来自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使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经验反复地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建构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突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多样化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伦理批判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

在我国高校新闻伦理教学模式上,教师过多地对学生灌输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把培养“遵纪守德,照章办事”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考试结束后,把所学的知识基本都忘记了。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新闻伦理教育则要注重培养学生伦理批判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成为“多向度”的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性的、反思性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伦理批判精神是各种伦理规范生成的价值保证,也是新闻伦理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确立了这一精神,才可以自觉地以伦理价值引领新闻伦理规范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其与社会主流价值及其伦理精神保持最大程度的契合。伦理批判精神就是要求对任何现存的伦理规范不盲目地认同和遵从,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用一种批判的、质疑的眼光进行审视,批判地接受,建立起一个既有控制又有抵抗的思维习惯。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道德实践主体在遇到道德问题特别是道德两难等具有冲突性的问题时运用合适的道德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推导出合理的道德选择。新闻职业道德主要是通过制定自律性的职业规范明确告诉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如何”和“不应当如何”。在“应当如何”方面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或者在“应当如何”与“不应当如何”之间界限分明的新闻道德问题,我们都很容易解决。如“不应该制作假新闻”“不应该制作广告新闻”“新闻应该客观、公正”“新闻应该人道”等。但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面对一些存在道德争议或道德冲突,没有明确规范可循的道德问题,如“媒介的商业化问题”“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问题”“新闻暗访问题”“同情弱者还是客观中立问题”等道德难题时应该如何自主地进行道德判断,这是需要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新闻伦理行为是“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属于“应然性”范畴,它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新闻传播行为事实的客观本性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完全取决于对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与道德目的的认识之真假”[4]。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其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如何运用道德推理的能力,通过对新闻传播行为事实进行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从中提炼出合理的、潜在的伦理规范,进而进行道德抉择,从而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和教条式的背诵。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评价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二)案例教学的灵活运用

新闻伦理教育是“问题陈显”教育和“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建构式教学,建构式教学强调新的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互动,在这种积极的互动中完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建构式教学方法,将纯理论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加以阐释,启发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如何选择案例至关重要。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贴近性,贴近所对应的理论,围绕新闻实践中学生熟悉的、引人关注的伦理问题进行建构。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推理解决伦理问题,特别是道德两难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意识。目前案例教学中大都是一些“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媒介审判”等“不证自明”的例证,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密苏里新闻学院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值得借鉴。密苏里新闻伦理教育的内容是基于形形的案例展开的,这些案例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老师根据伦理原则结合生动、具体的实例现身说法,让学生更好地从理论以及案例分析中来学习密苏里新闻学院所推崇的《记者守则》。

三、重建新闻伦理教材

新闻伦理作为一门理论课,目前我国现有的教材已建构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也比较丰富,但大多是关于新闻伦理现象如媒体失范、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现状等的说明或描述,或者是对一些伦理问题的评论,缺乏有深度的理论阐释。我国关于新闻伦理的教材受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传播伦理学的繁荣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新闻伦理学已经成为美国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必修课。早先的新闻伦理学教材偏重原则和基础,大多都是纯描述性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教材中开始加入个案的研究,90年代开始有了相应的理论介绍,如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人著的《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菲利普·帕特森著的《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等。为此,传播伦理学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正如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所说,“媒体伦理学如果要想得到认可,媒体的日常运作与伦理学严肃的思考之间的鸿沟必须很好地弥合。”[5]由于中西方在社会环境、新闻实践环境、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将这些成果完全照搬过来,但对我国的新闻伦理研究及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目前的新闻伦理教材应该加强相关元伦理学的必要说明,对一些伦理学范畴从元伦理学角度作深层的解释。元伦理学是关于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的确证的理论,亦即道德推理或价值推理的逻辑。元伦理学所要解决的是“应该”或“价值”的来源,也就是“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问题,能否从“事实如何”推导出“应该如何”,“是通过对于‘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的探究而达成对于‘应该’或‘道德’的确证:一方面确证我们对于‘应该如何’的道德认识之真伪;另一方面确证所指定的‘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之优劣”[4]。现有的新闻伦理教材仅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阐述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至于为什么要遵从职业道德、如何遵从职业道德没有给予必要的说明,这就容易导致道德说教。“对新闻职业道德的阐释,如果没有对道德哲学的基本把握,就很难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说明白。”[6]不从元伦理学的角度把握新闻伦理规范,各种具体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就失去了依据,对于实践中碰到的种种新闻伦理问题也就很难说清楚。重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新闻伦理教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新闻伦理研究者、教学者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努力和探索。

笔者就高校新闻伦理教育改革途径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新闻伦理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仅从这几方面很难培养出一个具有较高伦理品质的新闻从业者,还需要经过多方力量的整合。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新闻媒体伦理教育、社会精英的伦理示范等。

参考文献:

[1]罗彬.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内生性[J].国际新闻界,2012(8).

[2]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151.

[3]阎伟华.面对新闻道德失范[J].新闻记者,2006(6).

[4]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蔡文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杨保军,涂凌波.超越传统思路 提升新闻教材理论性[J].现代传播,2012(3).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8篇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有利于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为医学生成为合格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探索更好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使医学伦理学教学收到好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前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讨论式等,这些方法在医伦课教学中为传授医学伦理学知识、解决医伦困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单一。目前国内医学伦理学教学多是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且课堂教学一般采取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这种“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显著的缺陷:一是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说理性的,过分地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性、系统性与知识性。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受到抑制。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目前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单一,引发了学生逆反心理。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医学伦理学课程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够生动。有的学校伦理学教学主要采用“概念解释+案例描述”的形式,大部分学时数都用理论讲解伦理学原理、原则和规范,少部分学时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教学只是作为说明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虽可以提高伦理内容的可接受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法能清晰地把教学内容通过举例阐述出来,能把课本中的理论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给学生启示和提示,但终究还是有些枯燥乏味,不够生动;通过课件展示的文字化案例若文字较多,学生容易看不下去,文字不够生动,不够直观形象,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因而不易理解,不易引起学生共鸣。

3.学生课堂参与不足。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讲授较为重视,对启发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而部分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又不是考试课不那么重要,所以部分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不予重视,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的热情也不高。加之本学科理论性较强,致使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

4.视频教学有待改进。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化教学手段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普及至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成为新一轮教改的主角。但医学伦理学的课件制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本身对计算机软件的熟悉和应用能力有限,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可供利用的影音资料有限。因此,医学伦理学的课件制作仍然以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为主,素材也主要是文字和报刊资料,形式较为单一,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对医学伦理学教学形式优化的思考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伦理;案例教学;医疗实践;医德教育

1科学精选案例,强化思维引导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在教师的精巧设计和统筹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通常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中贯彻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医疗活动中的伦理矛盾和冲突,以达到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否成功,案例选择是关键。一方面,案例必须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与教学内容交相呼应;另一方面,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并能直接指向临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并不简单等同于事例教学。医学事例往往是对已有医学原则和医学结论的论证,而医学案例往往更为复杂,是特定情境下需要经过讨论和分析才能找到结论的复杂问题,有的案例甚至很难界定结论或者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炼方法论找到最优化的选择方案。总体而言,医学伦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整合社会热点新闻,针对近期医卫类热词和现象进行讨论,旨在通过案例讨论导入该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案例讲授理论知识;②借助医药卫生事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对榜样的正面宣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引领职业生涯;③科学精选高质量的医卫类纪录片,如《人间世》《生命缘》等,通过真实的医疗活动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临床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直面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价值取向。无论哪一类案例选取,其目的都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临床实例,使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发挥效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师生双向互动为主,有助于医学生在具体医疗活动中谨慎抉择,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案例进行剖析;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医学伦理学是一种价值判断,很多情况下不是单纯评价对与错,而是在多元立场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强化引导,对学生医学素养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立足医疗实践,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公众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医学临床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人与社会、医学与人性的冲突,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解决。许多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些复杂的冲突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权衡应对。基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差异,教学内容须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既循序渐进,又持之以恒。从受教育程度划分,低年级阶段适合进行医德强化教育,以案例为导向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医疗价值体系。到了高年级,应注重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转化为临床伦理规范,引入经典临床案例,对医疗行为进行警示教育,侧重行为预防。从专业角度划分,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如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结合该专业的特点,结合康复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伦理争议问题,如过度医疗、康复心理干预等问题进行辨析,让学生在解决具体临床伦理的问题中,体悟伦理道德的价值,达到自省的目的。从案例配备和设计划分,案例的穿插往往可放在介绍新课之前,将医学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引子,导入新课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此外,医学伦理学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考查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高度统一。教师可在授课计划中期,用不超过两个学时安排案例讨论课,综合运用讨论法、辩论法和讲授法让学生针对专业医学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课堂学习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使学生重视课程讨论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案例为主导显然是不可取的。①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除了熟知案例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强大的现场组织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否则可能出现教学效果不佳,案例讨论“冷场”的情况;②案例教学与传统方式相比,缺乏对概念、原理的梳理和传授,在一些理论体系要求较高的章节,不适宜使用案例教学法;③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隐藏缘由和信息,这些局部缺陷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事物整体认知不全面,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在实际使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前提,案例起到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案例谈案例,不能实现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论实践的升华。

3创新教学模式,树立正面榜样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是指提前执行未来工作中的医学伦理知识;行是指在今后的临床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践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准则和道德理念。由于国内的医学生培养采取先理论后实操的方式,学生在医学院校主要以理论实践为主,并没有临床经验,教师除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外,仍需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悟真实的医疗活动,尤其在一些和医疗活动贴合非常紧密的章节,如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等,应注重学生对情境的体悟和融入。具体而言,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针对医患双方的诉求和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在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这一教学环节,可创造性地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培养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此外,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价值观引导。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大多数是在信息科技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学生群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多元而广泛,思想意识也处在快速变革期,榜样教育成为医学伦理学医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议题。根据弗洛伊德的投射理论,榜样是人对自我的理想化、现实化投射,优秀的业界前辈往往对医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如何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足功课。榜样事迹不是一味强调牺牲,那些能创新工作方法,以高度的职业热忱和职业良心做好每件小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更能引起当代医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对榜样的言行有强烈的认同,使学生相信,医疗队伍中具有优秀品质的医务人员占绝大多数,才能达到价值引领的效果。因此,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首先接受并践行崇高的医德理想。只有教师先受感动,才能触动学生;只有教师具备坚定的医学道德信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医学伦理教学和实践。

4小结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情境 教学法 医学伦理学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3-02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医德素质决定了患者生命质量的好坏。医德已经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焦点,是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培养出更高道德素质的医护人员,这对医学生的伦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医学伦理教育是医德培养的重要基础,应积极探索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尝试从医生、病人、社会效应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医学能呵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关涉人的权利和利益,具有浓厚的伦理性,医学伦理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教育课,而是一门既与医学科学联系密切,又独具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决定着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德问题的凸显,医学伦理学受到了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逐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戴晨丽等认为医学伦理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实用的教学内容、切实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程乐森等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通过案例述评、案例模拟、案例比较等教学方式,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评价能力。黄萼华把影视作品、Hattab把伦理困境和社会问题等应用于伦理教学中,凸显实效性,突出针对性,增强互动性,效果较好。此外,还有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参与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于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伦理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效果。Eckles等对近20年的各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习的动力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来提高教学效果。

临床医疗行为复杂,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决策难度大,而伦理学理论十分抽象,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条件相对有限,必须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强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和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教学情境是教学中包含了人的情感在内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统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改善外部环境来优化人的内部环境,是所有教学模式中都必然出现的“情”与“境”融合的一种状态。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环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运用、案情模拟、角色扮演、实物显示、实践演练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系列的情景,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智力,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情境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课前进行周密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类似导演来掌控全局,主角变为学生,由学生来主导和演绎,注重学生道德情操内化,从而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医德素养的内化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良好的心理道德支撑。

三、情境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医德素质,特别强调与病人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医学伦理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一)课程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精选出适当课时,结合理论基础、专业特点及专业需求,针对医护人员当前的医德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来实践情境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如下:

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医学伦理事件的情境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采取更加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图画影像、背景音乐、意境冥想、情景再现等。

视频媒介:运用新近的教学视频资料,整合出可以进行互动的视频媒介,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自己的选择行为,师生均可进行辩论或给出见解。

焦点案例:精选学生熟悉的真实案例,用适当的方法设计情境,以学生为主角进行案例的情境演绎,并以媒体见面会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和道德升华。

模拟法庭:根据案例内容,设定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其自身伦理观点,再通过集体讨论,群策群力,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体验:通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件进行教学分享,通过群体分析、讨论、模拟等情境来解决问题。

启发辩论: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主题,以学生质问,教师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以上主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体验,真正促进学生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道德素养内化。

(二)教学效果评估

1.问卷评估分析

采用自编“医学伦理学现况调查表”对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组42例和情境教学法的学生组37例进行了调查。在主要调查内容“教学设计满意度”分别为52.4%和86.5%,“课程必要性”分别为59.5%和81.1%,“课程实用性”分别为54.8%和89.2%。调查结果表明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学生需求、理论知识的理解、伦理知识的实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试卷成绩分析

期末考试试题增加了案例分析题的比例,达到了总分的30%。对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组42例和情境教学法的学生组37例进行了试卷得分情况比较,总分平均水平分别为78.1和82.6,案例分析题得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6.7和22.4,得分结果表明得分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案例分析题的得分差异。从而可以认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伦理首先素养,尤其是伦理道德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访谈结果分析

采用访谈方法完成了情境教学法的知晓情况、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可行性、推广性等5个方面的访谈内容。随机抽取了15名同学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每位同学均配合,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关于情境教学法的知晓情况,只有一位学生了解,两位学生听说过,其他学生以前均不知晓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要求严格,需要准备大量教学所需素材,备课难度明显增大,在教学中应用的还不太多,可以在今后的医学伦理学及其他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此类教学方法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所有学生均认为情境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够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且记忆维持时间长久。

教学内容上,大多学生认为合理,三位学生认为应尽量采用当前发生的医护人员的伦理道德事件或大家比较熟知的经典案例为情境。因此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也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用性的需求。

所有学生均认为情境教学法具有可行性。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践,学生喜爱,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所有学生也表达了希望在其他课程中也能够适当开展情境教学法,改善一些课程枯燥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同时学生们也对情境教学法的课程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前通知课程的情境主题,以便早做准备;多加关注不愿参与的学生;增加表达分享的时间和广度等建议,为本方法改善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总结

目前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深刻自省、道德内化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弄不清医学的伦理性、医疗行为的技术与伦理的统一性,在实践中就很难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因此,为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良好的医学伦理教育、道德教化成为了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和发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度弥补其他教学方法的不足。情境教学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会主动谈论自己的体会及反思,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了学以致用。

情境教学法在医学伦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很少见,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探索空间,积极开展此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应用医学伦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发学生学习能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不是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课程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关学科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晨丽, 颜岩.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2).

[2]程乐森, 徐玉梅, 王建立, 等. 医学伦理学案例主导式教学的意义与模式[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4).

[3]黄萼华.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应用及体会[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5).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临床护理第一线和社区护理服务的高级护理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这就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更高的技术应用能力。[1]

为此,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护理学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依据“加强人文、突出护理、重视社区、注重整体”的课程优化原则,构建了文理医相结合,基础、临床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当前护理学科的特点与社会需求。护理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是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2]如何能使护生将所学到的伦理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3]

二、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医疗改革的发展及护理学科的进步,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4-5]。没有良好的护理道德和素养,再好的技能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素质,将护理伦理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必修课,成为人文护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因此德州学院护理伦理学课程荣获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称号。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多渠道培养复合型教师,一方面通过派遣有医学背景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学习,一方面鼓励授课教师攻读人文医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样解决了目前护理伦理学专任师资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护理伦理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继续获得伦理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适合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

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护生希望授课教师多讲授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伦理学知识。[6]说明目前的教材中伦理学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对于培养护生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处理实践中的护理伦理问题的可操作内容。因此,为了教学内容符合临床实践需求,目前教学中注意调整了教学内容,加入了现代医学发展后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加大对临床中遇到的伦理决策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教学方法也具有多样性,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多种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体验性。

(1)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大量采用民间故事来阐明事理。在国外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了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内容的案例丰富多彩,种类也是纷繁复杂,选用不同的案例对不同章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全然不同。常用的是文本案例,近来采用电影作为教学资料已经受到许多学者肯定,它是一种直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这种使用电影作品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称为电影教学法。临床伦理学问题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医疗护理问题,而是广泛的社会、法律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护生深刻地理解伦理学的规则,拓展护生对伦理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情景互动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内心感受;通过辩论赛来辨明是非等。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主动性,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显著的作用。例如:在门诊护理伦理这部分内容中,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第一组表演导医台护士与前来咨询患者的沟通,第二组表演分诊护士与易激动患者的沟通,第三组表演门诊护士与不自觉排队患者的沟通,第四组表演门诊护士与情绪低落不配合患者的沟通。具体场景由学生自己设定,自由发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认识到面对不同患者,应多些理解、关心和尊重,就会减少护患纠纷。

(3)按照教学内容进展,利用见习教学安排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一是细致观察护患关系、护医关系现状并进行客观评价。二是观察医院护士为患者服务的情感与态度等言行情况。三是要求观察医院护士职业形象、护理服务质量等情况,并选择部分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从而进行分析与评价。

(4)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知识掌握的结果,对过程和学生的思辨能力考察较少,而本课程更适宜采用重过程、重思辨和决策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考核内容突出其实践性,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决策的意识动力。在每次课上留取约15分钟时间穿插一些练习,包括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和提高伦理决策能力的案例分析。在全学期的学习进程中,穿插作业、论文、案例分析、见习表现等考核形式,按一定比例计算总成绩。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2篇

(一)研究意义。在家暴社会工作者工作的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关于技术以及伦理的问题,其中技术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是会有很大进步的提升的,而且关于技术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但伦理问题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案主做到保密,自决等工作原则,同时还要多方考虑其家人的及社会舆论的想法,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处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围绕家庭暴力的研究主题,首先在总体上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的设想,然后对社会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守则进行了阐述。家暴个案中社会工作者的处理与其他个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三)主要概念界定。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伦理困境: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

(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对前人已有的关于家庭暴力在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经验。了解目前关于家暴个案中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分析。

二、家暴个案社会工作中应对的原则

(一)保护生命原则。保护生命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既适用于保护家暴事件中案主的生命,也适用于保护所有其他人的生命。最少伤害原则认为当面临的困境有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者应当避免或防止这样的伤害。社会工作者应该永远选择造成伤害最小,造成永久性伤害最少和伤害最容易弥补的方案。

(二)生活质量原则。在家暴个案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选择的方案应当惠及所有人,应当尽量保持或提升案主的生活质量。

(三)隐私和保密原则。在家暴个案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决定应该加强每个人的隐私权和保密权。不泄露保密信息就是直接从这一业务中演变出来的原则。

三、家暴个案的伦理困境分析及应对

此部分简要介绍两个不同情况的家暴案例,并对其伦理困境及涉及处理原则和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一)案例情况简介。(1)案例一背景信息。案主夏女士,28岁。女儿4岁,在幼儿园上学。丈夫钱某29岁,在自来水厂上班,靠丈夫工资维持生活,丈夫比较花心常有外遇,最近这段外遇有1年之久,想离婚,回家不与案主沟通交流或是冷眼相向。李女士虽然不满现在的生活状态,但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2)案例二背景信息。王先生、38岁、小学水平、婚龄10年,施暴者、有1个上小学的女儿。其妻子李女士,34岁,受暴者、家庭主妇。属来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固定住所。近一年李女士因为受到家庭暴力曾经向警察寻求帮助。

(二)案例中涉及伦理问题分析。(1)案例一伦理问题分析。①在家庭暴力被展现之前,工作者与案主需要花时间建立信任关系。如案例一中夏女士对社会工作者所问到的是否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闪烁其词,可能就是案主还没有完全接纳和信任工作者。②案主难以下决心与施暴者分开。案例一中的夏女士因为缺乏经济支持和对孩子的顾虑,难以下决心与其丈夫分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工作者工作的两难困境。(2)案例二伦理问题分析。①案主难以下决心与施暴者分开,在案例二中,李女士多次遭遇施暴后继续选择跟其丈夫生活在一起,说明李女士没有决心和勇气离开他的丈夫。②案主自决和干预限度的伦理问题,在案例二中,李女士没有听从社工的劝告,案主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使工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③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多重服务对象的问题,在家暴事件中,有些施暴者甚至比受害者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三)案例中涉及伦理问题应遵循原则及对策。(1)案例一涉及伦理问题应遵循原则及对策。①保护生命原则。在案例一中,社会工作者应当更加细致的了解夏女士受暴力的程度,必要的话可以联系一下她的丈夫做一下相关量表,测量其丈夫是否正常。如果相关结论显示出会对夏女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时,社工应坚持保护生命的原则,给夏女士讲清厉害,告诫夏女士在丈夫没有好转前不要跟他联系。②最少伤害原则。在案例一中,考虑到夏女士还有孩子,应该找他的丈夫谈一谈,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或者是代币管制法治疗其丈夫的家暴行为。③增能视角。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新视角。社会工作可以用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帮助家暴受害者摆脱精神困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2)案例二涉及伦理问题应遵循原则及对策。①保护生命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当劝说案主丈夫做相关测评,如果测评结果显示案主继续和丈夫呆在一起有生命危险的话,社工应立马告诫案主事情的严重性。②自主和自由原则。在处理这件事时,可以在前期理性和李女士分析所面对的处境,给予案主一定帮助后为了避免案主对社工产生依赖心理,应遵循自主自由的原则,保证案主的自决度。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1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占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4篇

1护理伦理学在医学院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护理道德科学的学科,是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护理伦理学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护理素质,让学生用冷静和成熟的理性思维去探索和审视护理实践中的道德问题、道德现象,从而在复杂的实际护理工作岗位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选择符合伦理道德的言行进行护理实践。在医学院开展护理伦理学课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护理道德情感、护理道德意识。护理道德是护理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推动护理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机,是护理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护理道德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履行护理职业的荣誉和责任。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学院护理专业中,必须落实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方针,必须做到护理课程设置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一体化,要充分体现职业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护理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是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来指导护理实践,培养护理人员道德情感、道德素质,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医学院护理教学中开展护理伦理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伦理道德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护理服务水平。

2现阶段医学院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说,在医学院护理伦理学教学中仍存在着学时安排少、教材较少、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学时安排少。在现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医术、轻医德、轻伦理等思想观念。没有将护理伦理学作为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具体明确护理伦理学的地位和性质;在学时安排上,一般仅安排24~36个学时。在有效的教学时限内,很多护理伦理学知识没有学习到位,更别谈实践了。其次是教材较少、教学内容混乱。目前很多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伦理学》,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多且混乱,教学难度大,护士在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时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重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教学及护士学习的效率。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制约护理伦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很多都是由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来完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从而也就影响了护理伦理学学习的效率[2]。

3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医院护理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3.1以护理伦理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改革

在进行高等医学护理伦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有重点、有选择的向学生讲解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伦理学学说、伦理原则、伦理分析方法、护患关系伦理决策、护理道德等。具体到实际的护理伦理学工作中又包括护患、护医、护护、护技、护专、护社等六大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护理道德教育,护理道德修养,护理道德评价等。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要全面而重点的突出和反映基于岗位的当代护理伦理学内容。要强调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和护理实践相结合,注重护士的创新思维,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护理道德情感及护理服务水平。

3.2以工作岗位为主体进行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护理伦理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护理工作岗位来进行,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3]。护士的岗位分工一般是按照流水线的工作方法进行分工,以岗位为中心分段,将医生、护士搭配成一组,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等工作。就普通医院来说,具体可以分为门诊护士、病房护士、手术护士。门诊护士下面又可分为总台分诊护士、科室分诊护士、门诊注射护士等,病房护士又可分为责任护士、主班护士、治疗班护士、药疗护士等;手术护士可分为洗手护士、台下护士、助手护士等。护士的多维岗位要求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岗位职责的要求,按照各岗位的特点、主要职责、涉及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等进行详细讲解,同时结合具体案例以及护理实践让学生深入学习护理伦理学。

3.3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贯通案例

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涉及很多特定规范具体的行为要求,而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借助案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伦理学问题[4]。例如案例1:产妇杨某,产次4次,患有习惯性流产史,第四次妊娠保胎至31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850g,出生后多次呼吸暂停,B超显示颅内出血,合并吸入性肺炎。医护人员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新生儿病情危重,抢救后可能存在智力问题,但产妇及家属决定施以抢救。这时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种护理伦理对策。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案例:颅内出血新生儿该如何处置,该新生儿有没有生存的权利。然后结合国内外产科临床实践工作有关残疾新生儿处置问题,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最后讨论用什么标准衡量新生儿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和生命质量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伦理学要结合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患者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培养他们关爱患者、无私帮助患者的美德,以成为未来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佳圣.基于护士工作岗位的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4(4):97-99.

[2]孙鸿燕,张青碧,黄华英,等.探索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102-103.

[3]张晓红.案例式教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86-87.

关于伦理学的案例范文第15篇

1.教材分析

l.i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孙福川、王明旭老师主编的《医学伦理学》(第4版)w第4章第2节“医德基本原则'《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学科群的一门主干课,也是医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我校医学本科生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是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必考内容之一。其中的“医德基本原则”章节是医学伦理学核心内容,亦是医学伦理相关案例分析的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推荐为医学教学的必修内容和医务人员取得职业资格必考内容之一。教材之所以将“医德基本原则”安排在第四章,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前期章节“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医德基本原则”评价临床医务人员道德行为。本节课属总论中章节,为下一步学习各论提供有力佐证。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医学各专业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具有如下特点:年龄上处于20-21岁,按照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是:建立了自我认同感,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小组讨论提供有力条件;能力上:经过3年学习,医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分析医学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由于刚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部分“桥梁课程”,大量临床见习课仍未开设,故缺乏深人临床综合分析及推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开课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典型案例及医学伦理视频电影,启发其思考,促使学生尽早了解临床与医学伦理学之医德相关问题,了解其发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的原则。

2.教学目标

2.1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医本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层法,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认知目标:掌握医德基本原则内涵,了解医德基本原则临床应用;(2)能力目标:初步应用医德基本原则分析与临床相关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2.2 重点及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医德基本原则内涵;难点:应用医德基本原则分析临床典型案例。

2.3课时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医德基本原则章节共安排4学时,4个原则,本次主讲2个原则。说课2学时,90分钟。

3.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本次课的主要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本次采取以下3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典型案例分析法;(3)视频观看点评法。目的:使学生在听、视、思有效结合的切身体验中攻破重点、难点。通过开展视频教学点评,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学法分析

根据医本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相关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采取以下学习方法:

(1)小组讨论法;(2)分析归纳法。

5.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为基点,贴近医学生实际,贴近临床。为着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范围,创造学有所用的教学情境,设计如下几个教学阶段:

5.1教学组织(1分钟)

简单考勤,因平时成绩的10%与此相项挂钩。

   5.2复习提问(2分钟)

前期课程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有哪些?这些医学伦理相关的理论在指导临床案例时是否可操作?以便引出本节课与医学伦理案例相关的具体的指标——“医德基本原则”。

5.3导人新课(4分钟)

“学贵有疑,疑则进”,上课前通过两个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5.4讲授新知识(75分钟)

5.4.1教师讲解(15分钟)

通过课件讲解医德基本原则中的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概念及所包含的内涵,临床实践运用时注意事项等。

5.4.2典型案例分析(20分钟)

(1)选择典型案例。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讲完后运用临床典型案例再次强调重点内容及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典型案例选择与不伤害原则相关的“肖志军案例”;与尊重原则相关的“妇产科实习生观看人流”案例;当不伤害原则与尊重原则相冲突时“耶和华女性患者拒绝输血”案例。(2)运用所学原则分析并回答导语案例中的问题。

5.4.3视频观看点评法(30分钟)

通过视频观看,让学生感受临床发生的需要用医德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解决的问题。视频选择的是与不伤害原则相关的《最强名医》节选片段,与尊重原则相关的《雨中的请求》视频片段。视频看完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深层次问题。

通过上述听觉与视觉刺激,理论与模拟临床分析,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及难点应基本掌握。为了使所学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知识一部分,针对上述视频片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5.4.4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10分钟)

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讨论中注意课堂秩序;(2)授课中教师对某些知识进行延伸,如尊重原则与不伤害原则相矛盾时如何处理?教师引导学生与前期讲过的“医学伦理学相关理论”结合分析回答此问题;(3)适时医德教育。学生小组讨论完后回答问题:“尊重原则前提是什么?临床上医生能做到完全对病人不伤害吗?为什么?”

5.5教学巩固(4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练习题以巩固本节课核心知识。

5.6教学提升(4分钟)

通过布置思考题,推荐医学生课堂外观看与本节课相关影片,形成知识的积累和内化。

5.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板书内容主要侧重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思路,突出教学重点。

6.教学反思

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基本掌握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的核心知识点,能初步分析两个原则在临床运用的尺度及注意事项。由于不伤害原则及尊重原则在临床运用中,患者是主体,两原则相冲突时,如何取舍,是一个难点,如何不伤害患者、又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学生不好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诉诸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并创造性地解决它,最终达到救死扶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