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视频会议系统 公安民警在职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6

当前,公安民警传统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安机关“大教育”、“大培训”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培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的引进将拓展公安民警培训的新阵地。

1 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公安民警远程培训模式可行性分析

1.1 公安机关“大教育”、“大培训”的指导思想为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公安民警培训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努力构建公安特色的教育训练体系,进一步加大训练力度。”孟建柱部长在公安部机关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因此,基于公安金盾网,充分利用“金盾网”的资源优势,改革公安民警培训模式,大力发展公安民警远程教育训练,建立充分适合公安民警这种业余、分散式教育训练需求的教育模式,构建满足公安民警终身教育训练需求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训练体系是创新公安民警教育训练模式的必然选择。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特性及在培训中发挥的独特优势为民警在职培训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支持

第一,视频会议时空不限性满足了在职民警培训需求。由于参训民警大都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来集中学习。在基于视频会议系统培训模式下,参训民警可以在不脱离自己工作岗位的前提下来参加教育训练。第二,视频会议实时性提高民警学习积极性。基于视频会议系统在职民警培训模式中,民警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实时的。这种实时的交互,使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能及时地观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视频会议系统信息传播双向性增强了教学效果。视频会议系统信息传播双向性为教师与培训民警之间直接对话、沟通、讨论提供了条件。培训民警可以即时提问、随时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回答,并方便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1]

1.3 基于金盾工程的公安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民警在职培训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持

1984年基于“金盾工程”的公安信息专网开始建设,至今已形成了完善的部、省、市三级网络结构,形成了上至公安部下到派出所的覆盖全国的信息通道。公安网的快速发展,为实施基于视频会议系统民警培训模式提供硬件条件和环境,加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定为公安民警培训带来深刻变革。

2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公安民警远程培训模式策略分析[2]

2.1 提高认可和重视程度,建立专门保障机构

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的教学形式是一项新事物,公安主管部门及公安高校认可程度决定了视频会议教学形式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公安主管部门应协同公安高校共同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安视频会议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保证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保证公安特色的强化。

2.2 建立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职民警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殊群体,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力,但面对自由松散的学习环境时,很容易在学习中迷失自己,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自我监视和控制,影响了远程学习的效果。只有对在职民警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进行,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网上学习监控、学习约束和督促、建议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2.3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教学有效性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共享资源,学校和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课件,利用学校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经验丰富和专业开发人员熟悉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出适合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的优质课件。将学生的学习、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和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合在一起。

2.4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在基于视频会议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因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远程教学,除了软件和硬件的投资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培训。一是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科学的教育实践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二是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培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三是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基于视频会议远程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不高直接影响远程教学应用,使许多新的现代媒体和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束语

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公安民警培训必将为远程培训注入新的活力。本文结合视频会议系统在民警在职培训中可行性,探讨了构建公安民警远程培训模式策略。以期对民警远程培训中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永岐.视频会议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2):79-80.

[2]刘淑霞,杨琳.公安信息化背景下民警教育训练体系的构建[J].公安教育,2014,(7):19-21.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队;管理手段;管理经费;运动员保障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88-01

一、前言

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培养出了一批较优秀的体育后备力量,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些年通过改革的深入,在篮球队伍建设上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手段、管理经费、运动员保障等问题,这些的不完善的体系应逐步解决,使其能够有效地保障篮球运动队可持续发展。本人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及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出对策、方法、以供参考。

二、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篮球队的管理手段问题

1、高校篮球队的管理和运行的不完善、不科学

目前,普通高校在对学校篮球运动队的组队、训练等方面缺乏有效地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很多高校是赛前临时组队,短期训练。比赛结束以后,训练也即终止,等下一个赛事之前,又临时组队训练参赛,如此循环,表现出一种短期的、临时的行为。这种不完善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已失去了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意义。

2、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篮球队的教练是训练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球队的训练与比赛成绩,影响到球队水平的提高。据调查,江苏各个学院的篮球队的教练基本上由具有较高学历、系统的专项理论知识和精力充沛的青年体育教师构成,但缺乏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经验。他们在担任教练的同时,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另外,据调查,80%的教练无责任合同,75%的教练反映学校无奖励制度,65%的教练反映带队训练比赛成绩与评职不相关,竞争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完善性。因此从教师的带队激情和工作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制约。

(二)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管理经费问题

高校运动队经费的来源是学校的体育微量的活动经费和企业的赞助费。经费的短缺制约了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训练补贴、食宿以及竞赛等,严重影响了运动训练的效果。据调查,高校不仅仅组建了篮球队,同时还有足球队、田径队、舞龙舞狮等运动队。所以,篮球运动队的经费越发显得难以想象。

(三)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运动员保障问题

对于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保障问题,高校篮球运动员和其他学生一样,有学习的权力,而篮球运动员学习外还要参加训练和竞赛工作,训练的强度、时间、训练竞赛的增加,对篮球运动队的学生完成学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些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条例,篮球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竞赛不明确,特别是对于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劳动保障、工资待遇、意外伤害等问题,都没有相关的条例,篮球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管理上依然存在隔膜。

三、对于高校运动队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运动队管理制度

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切实安排好学生运动员培养教育工作。学校应在主管体育工作的院领导下完成有关: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训练、后勤等工作,系部应有一位科级主任分管学生工作中的教学、教育、学籍管理、教师配备后勤等各项工作。运动训练工作则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负责,体育部制定适合本校的篮球运动队管理制度;教练员培养,教练员带队责任和奖罚措施,使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有相关管理条例。

(二)建议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教练员首先思想品德好,事业心强,认真负责,熟悉高校教学特点,有较丰富运动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确定,应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选拔、推荐,经学校领导机构审批决定,试行聘任制。教练员应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教练员运动训练的工作量应与体育课教学工作量等同计算。学校每年对教练员的工作进行评定,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训练水平不高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优化。

(三)建议严格管理经费使用,多方面的筹集管理经费

管理经费是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条件,应严格管理经费使用。设立专项体育经费,以保证正常开支。同时高校必须多方面筹集资金,以解决高校篮球运动队伍经费不足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体育场馆的创收等筹集。另外,再重视开发比赛的商业价值,扩大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社会影响力,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各类比赛,提高运动队的实战能力,提高篮球运动队自我生存能力。

(四)高校篮球运动员保障的建议

要确保运动员达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注意选择适合运动员学习的专业,制订符合学生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专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运动水平较高、训练任务重、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试行累计学分制、并将体育训练计入选修课学分,或者减免某些次要课程,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制定体育奖学金办法,对品学兼优、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学校应设立篮球运动员学籍管理专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有关规定,篮球运动员训练经费标准人均4000—5000元,对于运动员的劳动保障问题,如:保险、医疗和意外伤害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学生伤害事件处理办法》要求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五)建立高校篮球运动队监管部门

建议高校对篮球运动队随机检查和考评制度。对篮球运动队建设有问题的、不达标的停止或不予批准组建篮球运动队,并建立高校篮球队运动员公式制度,接受校内外舆论监督。

四、结语

现正处于高校篮球运动队兴起的阶段,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而高校篮球运动队面临着若干的建设性问题,尽可能的解决高校篮球运动队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找出一条适合高校篮球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为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建工作做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 选材 计划 目标 管理

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在2011年我校有4名同学被体育院校录取,其中刑民志同学被苏州大学录取,2012年我校又传佳绩,徐丽丽同学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学校、学生、家长对“体育”两字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越来越重视,高考体育的考生越来越多,如何抓好体育生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高考的升学率,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尽早组建训练队伍,统一思想

我校一般在高二开学初组队,组的前做好学生思想准备工作,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关系到以后的训练效果,体育老师把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二,体育老师对于本年级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所以便于师生之间沟通,易于开展思想工作,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训练。体育高考生一般都有多人组成,有的学校还组建了体育班,这样团队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科学选材,提高体育高考的升学率

我校每年体育高考生的体育专业成绩过关率达到70%左右,而文化过关率较低,这主要是选材原因造成的。故体育考生的选材要考虑到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方面的两个因素,这两条缺一不可,一般来讲,文化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体育,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体育专业难考,还有的同学认为学体育没出息,这就需要校领导和班主任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盐城龙岗中学校长和班主任定高考指标时把体育和文化绑在一起考核,如班级定10个本二生,该班在高考时考了9人文化体育考了一人,也算该班完成了任务。龙岗中学的班主任在选材时就特别重视,选择一些文化中等体育也中等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就大大提高体育高考的升学率。我校是三星级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选择学生文化成绩时,应考虑在年级前200-600名的学生里选择。体育成绩50米跑男生在7秒3,女生在8秒9之内,立定跳远男生在2.35米,女生在1.75米以上。如果按照这些条件选材,体育、文化双过关率将大大提高。

三、教练员要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方法和强度

体育专业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并且在训练实践中要坚决的予以实施。明确自己每天该练什么,训练量和强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避免盲目性,能大大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效果。练习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做到有的放矢,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训练课都按质按量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最终达到高考的基本要求。

四、明确训练目标,逐步提高成绩

首先,学生的理想是关键,理想是奋斗目标,体育考生的理想就是要跨进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教练员要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训练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填写《目标责任书》,要求考生填写自己的理想大学、下阶段考试的各科预期成绩以及预期的体育专业成绩,这样学生每个阶段才能脚踏实地地搞好学习与训练。制定目标不要太盲目,制定过高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建议教师可给学生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去实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

五、制定严格的训练管理制度

训练一般安排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的1.5—2个小时,训练就是管理,训练的要求与规范性一定要反复强调,否则学生的训练质量会大打折扣,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生态度都端正,意志都坚定,这时教练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训练后了解他们的情况,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加强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有的还需要与家长联系。

六、注重交流,取长补短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针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体育选项课2014级体育艺术五个班中266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第一学期实施形体艺术训练综合基础内容:手臂练习、膝、踝基本练习;拉丁舞基本功、模特步基本行走及定位、交谊舞基本练习组合;秧歌扭扭步、街舞基本练习组合;瑜伽舞韵组合;健美操基本练习;综合成套组合以及走、站、坐姿训练:男生的便步式走姿、女生的一字步走姿。第二学期专项体育舞蹈。实验课时间正常体育课每周一次。根据研究内容与目的,设计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相关因素满意度、体育课形式、选课依据、内容的实用性等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用在课堂中当面发放当时回收的形式,问卷的回收率100%。从回收问卷中得到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课中的相关因素

1.学生对形体艺术训练内容问卷效度评价与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8.57%。调查的意见和建议问卷信息反馈看到建议增加内容向深度学习的学生占4.88%,增加内容广度的学生占3.75%;要求内容再简单些,进程再慢点的学生占7.14%。实验班平均每班人数达50多人,所以他们锻炼的出发点、兴趣爱好、基本素质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内容提出不同层次要求的学生只有及少数,且提出增加内容与减少内容的学生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形体艺术训练内容运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形体艺术训练教学内容运用在大学体育课中,促使教法得当,课堂节奏合理,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多样,方便学生选择。

2.学生对形体艺术训练教法问卷效度评价与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情况。

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及学生在学习与练习点而选择的方法,对教学方法非常满意的学生占81.95%;有12.40%的学生希望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只有两名学生提出希望一对一指导。从上述数字可以表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严谨性,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并合理掌控课的节奏,同时也能说明形体艺术训练具有渐进内容体系和不同风格组合,有利于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为学生兴趣学习,快乐健身提供了基本条件。

3.学生对形体艺术训练课时时数问卷效度评价与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情况。

本实验班课时专科是14周28课时;本科生是16周32课时,第一学期上形体艺术训练内容,包括考试2学时,理论部分随堂进行。后期是专项提高内容。对课时时数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5.18%。对实践课时时数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6.31%。对理论课时时数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5.18%。从上述数字中看出学生对上课的时间重视程度,只有要求增加课时的信息反馈建议,这不仅表明学生珍惜上课的时间,同时也说明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在大学体育中具有可行性。

4.学生对形体艺术训练测评方法问卷效度评价与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情况。

运用两种方式进行形体艺术训练课测评,一种是学期结束时测试,另一种是学习过程中与学期结束时测试相结合。第一种为基础课测试内容,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动作的综合和走站坐姿测试两项内容。目的是通过基本的锻炼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第二种测试是专项内容,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难度动作,充分运用课堂时间,使课堂组织更加严密,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走动循环的形式进行测试,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对测评方法问卷效度评价表中看到,非常满的学生占73.68%;比较满意占22.55%;基本满意3.38%;一般0.37%。提出减少测试有1.12%。从上述数字中得出,及少数学生对测试有着紧张感,绝大多数学生是认可的,测试的方法可取。

5.学生对课的环境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情况。

有9.39%的学生提出教学环境再好点,2.63%的学生提出减少上课人数。课堂教室使用面积约有150平方米,班最多的人数达60名学生,不论是学生之间的距离受限制,还是天气的热度,当同学进入到学习与练习的境界中,他们面对的困难都能自觉克服,都能被快乐和汗水冲洗掉。

6.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合计反馈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问卷调查,对形体艺术训练课无意见,很满意的学生占54.51%,对课堂提出建议发表他们各自看法的学生占45.11%。大多数学生所反映的都是些建设性意见。只有0.37%学生在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栏中填写了对拉丁舞内容有难度不喜欢。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形体艺术训练教学内容运用在大学体育课中,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中运用的实用性

1.形体艺术训练内容适合学生健身锻炼的需要。

学生选择体育艺术锻炼项目的依据:有4.88%的学生参加体育课锻炼是为了拿学分,有8.27%的学生无目地选择,有31.93%的学生是选择某一项体育特长,而选择兴趣爱好的学生占70.67%。选择强身健体塑形的学生占68.04%。选择强身健体塑形的学生要比选择某一项体育特长的学生多一半以上。作为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的体育课并不了解,但他们内心向往和需求的锻炼内容是真实的。

2.形体艺术训练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锻炼效果。

选择收获最大的体育课形式是体育必修课(形体艺术训练)占78.57%。形体艺术训练正因为充满着丰富多样学习与练习内容,所以在教材搭配上有利于上、下肢体活动的搭配,快慢节奏的搭配,主、辅内容的搭配。从内容的丰富,到节奏变化练习,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锻炼身体,发展综合素质,由此能使学生获得丰富锻炼效果。

3.形体艺术训练内容丰富、简单易学,具有实用性。

教学内容设置:第一学期是综合基础内容;第二学期是专项提高内容。认为形体艺术训练内容丰富的学生占82.70%。认为简单易学的学生占41.35%。认为教学内容难度适中易掌握的学生占20.67%。学生认为非常有实用性的占32.33%。认为有实用性的学生占58.29%。认为一般的学生占9.39%。从上述数字可知,形体艺术训练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可。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在大学体育中也是有实用价值的。

三、结语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拳击运动 青少年 生长发育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青少年纷纷加入拳击训练队伍中。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和第二性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拳击运动员专项体能可视为由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运动素质构成的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综合的有机系统,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结合拳击运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拳击新规则之下,不断挖掘我国青少年的运动潜力可以使我国拳击运动取得长足进步。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青少年骨骼、肌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发育特点和拳击运动训练。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骨骼系统与拳击运动

对抗性拳击运动要求运动员有强健的体格,在高强度对抗的同时具备速度和力量,并且在长时间的训练比赛中骨骼和肌肉系统呈现一定的特点。

拳击运动会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的结构及性能在训练中发生适应性的生长变化。研究发现,当前许多青少年拳击教练员比较关注其协调性和速度的训练,训练方法有跳绳和侧滑步等,然而根据该时期运动员生长发育的特点,步法练习或跳绳时间不宜过长,过重的负荷可能导致平足,不利于下肢血液的有效循环。

鉴于青少年时期的骨骼联结结构较薄弱,在拳击体能训练过程中不宜采用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及实战对抗练习,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发展不同的基础素质训练,对于速度和力量要求较高的拳击项目,增加如无器械的靠墙倒立、一定强度的加速跑和变向跑、一定量的蹲跳等运动,既可以练习青少年的上肢和下肢的小肌群力量,又可以增强其反应能力和变化能力,为下阶段掌握更精细的拳击技术动作做好充分的身体及意识准备。

2.2青少年肌肉系统与拳击运动

青少年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是学习各种运动技术的最佳时期,积极有效的拳击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肌肉系统,适当的运动使得肌纤维变粗、肌纤维体积增大、肌纤维工作能力和耐力相应提高。

青少年阶段身体四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弱于躯干部位的肌肉,机体众多肌纤维的纤维蛋白质和脂肪不够丰富,内部含有许多水分,建议在拳击训练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避免过重过强的运动,否则能量消耗过大,妨碍其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此阶段青少年的肌肉生长规律和训练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 青少年的肌肉生长规律和拳击训练的重心

由上表可知,青少年此阶段肌肉系统处于明显的发育期,拳击运动的力量训练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专项拳击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对该项目动作形式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尽早适应项目特点。

2.3青少年神经系统与拳击运动

过多的兴奋刺激可导致大脑皮层细胞很快疲劳,对于这一阶段的拳击运动员而言训练课的时间不宜过久,较强神经兴奋性、较快的神经反应、高度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将使该阶段的拳击运动员迅速掌握拳击项目中较难的技术动作,如多种组合拳、变向对练、防守反击练习、变向对攻等训练。

随着机体骨骼、肌肉等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机体的运动分析器的皮层部位正进入完全成熟期,这时训练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及对对手动作的判断能力是一个较敏感的时期,专业的拳击训练会促进运动员建立更好的神经肌肉间的条件反射,积极调动身体的运动系统,建议在拳击训练内容上加强专项体能训练,使其熟练掌握较多的拳击技术,增加训练课各种形式的空击、手靶练习比例。

2.4青少年心血管系统与拳击运动

青少年时期心血管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一定强度的运动之后心率上升较快,由于其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恢复期较成人短暂,并且心率具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减缓的趋势。

拳击运动员在青春期即性成熟期,机体心脏各个部分的功能分化几乎完成,结构指标与成年人的心脏类似,但是对于某些加速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往往产生体重与心脏体积发育不协调的现象[2]。心脏活动特点是没有足够的机能储备,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下降,每分输出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收缩频率即心率的提高,每搏出量增加不多,每分输出量比相同体重的同龄者要少,心血管循环器官的适应能力较弱,建议给予此阶段的运动员安排适当的负荷量并经常测量运动员的心率,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

一定水平的有氧能力对拳击运动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增强身体耐力外,还要积极消除疲劳累计的血乳酸等基质。因此,建议该阶段应注意充分利用运动员自身发育的特点,发挥有氧能力的优势,形成一定的有氧能力。

3.结论和建议

3.1结合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拳击训练各个年龄段的水平不宜超越运动员身体发展的自然基础。

3.2当前青少年拳击运动多以有氧运动为主,促进青少年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进一步生长完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及有氧和无氧供能能力不同阶段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建议教练员关注其生长规律及个性化特点,制订与身体发育相适应的训练计划,根据我国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特点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篮球训练 技工院校

当前大多技工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关注点。技工院校体育课篮球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将来学习工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以及建立合作关系,这对于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与体育精神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与提高技校生加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篮球运动不仅是力量的对决,更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彰显。笔者主要阐述技工院校体育课篮球训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提高篮球训练效果的策略建议。

一、篮球训练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意义

加强篮球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篮球精神,篮球精神能使学生更加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理解尊重对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另外,提高学生篮球精神,有助于矫正学生的心态,形成奋勇向前和敢拼敢打的心态和气魄。

加强篮球训练,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激发学生拼搏精神,唤起学生发展自己的激情,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高体育篮球训练效果的策略建议

篮球运动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对运动技能要求非常高。篮球运动过程中有快速移动、奔跑、跳跃等运动,还要注意身体对抗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力量、速度、反应能力、身体柔韧性等进行专门训练,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篮球技能。

1.身体协调训练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应该针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进行专门训练,为此要对涉及篮球运动的身体关节部位进行专门训练。在安排身体关节部位专门训练过程中,重点对学生脚关节、膝盖、肩膀、臀部、上肢、躯干和头部进行专门训练,特别是对学生身体关节部位协调性进行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发挥最大作用。在对学生身体协调进行专门训练过程中,可以安排运球、传球、带球绕障碍跳动、上篮等活动,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在运动中不断增强灵活性和协调性。

2.重力训练策略

在篮球运动中,学生面临身体对抗、重力引力对运动的阻碍力等问题。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要实现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必须了解重力作用原理,采取科学有效的重力训练策略,充分利用重力的积极作用。

在对学生专门进行重力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平常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加学生身上承载的重量,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以适应高强度的篮球运动,提高学生利用重力形成的抵抗用力,更好地进行篮球运动。

3.身体平衡能力训练策略

身体平衡能力是篮球运动至关重要的基本功和技能。在投篮过程中,身体处在运动状态,为此,保持身体平衡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基础。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身体平衡能力进行专门训练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脚部、头部、胳膊、眼睛等平衡能力的训练,当学生身体向一个方向移动时,要求学生能够在快速变换其他方向过程中依然保持身体平衡。

4.抗疲劳训练策略

篮球运动是一项持久性运动,对学生身体耐力要求很高。参赛队伍抗疲劳水平高,篮球比赛获胜机会就大得多,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抗疲劳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抗疲劳训练时,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强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抗疲劳训练。

三、提高学生篮球团队意识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中,队员之间容易出现抢球行为、传球意识不强、进攻意识不高、个别队员独行专断以及队员之间缺乏默契等问题。为此,在篮球训练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队员篮球团队意识。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教师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专门训练过程中,随时总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及时指出学生问题并且进行改进训练。每次训练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互相配合、团队合作,不断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意识

篮球比赛的胜利,离不开队员之间的观察。每一次传球,每一次进攻和防守,都与团队队员观察判断密不可分。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每一次篮球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战术配合意识,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以便赢得篮球比赛的胜利。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8篇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建立符合"树德广才"办学指导思想的、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质,以美育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

一)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建立显形课程(包括学科类课程和活动课),隐形课程(包括运动会、体育兴趣小组、课间操等)。

2、科学性原则,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和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开足、开齐、开好学科类课程

按照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课时计划行课,即体育课每周二节,体育锻炼课二节,为必修课,采用考查方式(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标高按会考的基本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以欣赏为主,着眼于全体学生整,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课堂教学注意知识性、体育性、科学性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2、开展多种形式,富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课

体育教育着眼于普及,兼顾提高。体育活动课是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形式。体育活动课要与组建体育团、队、组相结合,可以开设专题欣赏课讲座、专项技能培训等,要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注意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活动课的师资可以是校内体育课教师。

三、体育学科教学的具体管理要求

学校一贯按"条例"要求,安排每周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且安排了合理的管理与监控。

1、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情况:

2001年以前、后分别以旧、新大纲为纲,在教研组组织下,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年度、学期教学计划,并在教研组备案同时交教务处备案。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和教务处对体育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

A、管理和监控从部门分:

(1)分管体育工作校长:应明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体育工作在学

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明确体育组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参加体育教研组工作会,随时查看体育课及体育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校教务处:严格遵循人体活动规律和场地容量的规定,科学地排课,并严格控制教师自行调课的现象,教务处应有对教师检查教案的权利并做记录,以备在对教师年终考评时提用。

(3)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制定计划并带头执行计划,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组会,了解各备课组的工作情况,打破情面严格管理。通过看课认真交换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在教研组会上做专题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做好记录与备课组长一起进行研究,以形成有特点的校本课程。

(4)体育器材保管员:了解各位教师近期的教材,随堂提供教学器材并向学校提供不足器材的添置。除了备有《器材使用情况表》(见表二),还应有学校体育课总订表和各位体育教师《本学期主要教材、器材登记表》(见表三)。这样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上课的随意性。

B、管理和监控从时段上分

可以分成日常、周/月、学期/年度的管理监控。

(1)日常管理监控:在教研组会决议下,由备课组长分管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并在下一周教研组会上在组上汇报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填写

《场地使用分配情况表》(注:根据各校场地情况而定),如果在使用上有重合,由备课组长之间调节。

(2)周/月管理监控:由教研组长负责执行教研组工作计划以及各备课组的工作,检查体育课情况及各项活动情况,配合备课组长调整工作思路及日常活动内容和组织工作,并将工作情况向分管体育校长汇报,提出管理建议。

(3)学期、年度管理监控:由分管体育工作校长全面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利用教研组会时间查看教师教案,并抽时间观看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与体育教研组长一起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并全力支持体育组工作。

2、体育课开课率情况:

我校体育课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安排每周两课(体育课)、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体育锻炼课、体育活动课)。关于排体育课还制定了以下方案共2页,当前第1页1

1)根据人体生物节律的规律,人体活动高潮期一天内一般在上午9:00---11:00和下午3:00---5:00,建议排课时按科学规律和学校实际,将体育课排在上午第四、五节;下午第一至三节。

2)根据体育活动的技术规律和教委关于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建议课与课之间、与体育锻炼课之间、活动课之间有天数上的间隔。

3)我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下,体育教学课每次课最多安排3---4个班为宜,以利于教学效益和教学观摩及检查工作。

4)体锻课可以安排在下午第三、四节课,但一定不要与正常体育课时间冲突。

四、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管理具体要求

(一)课外体育活动:

1、早操:每期安排体育教师配合住校生管理员,组织学生早操锻炼。体育教师之间进行组织安排交流,尽可能使早操锻炼的组织合理化、规范化。如:

A.田径代表队早操。B.住校生早操。

2、课外辅导与锻炼:我们体育锻炼课、体育活动课作为体育课的延续,把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安排到体育锻炼课、体育活动课中来继续练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以班、组或男、女生,在由组长带领下的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所有安排的组与组之间巡回检查并辅导。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一年一度的成都市田径班级对抗赛。

3、群众性的竞赛活动: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由各个年级任课体育教师征求学生意见、提出学期竞赛活动方按、年级组配合、分管体育领导同意后进行的活动。活动中体育教师帮助和配合学生骨干组织各个体育项目的活动。如:

A.一年一度校田径运动会参加人次达到90%以上。

B.以年级各班为单位的SBA篮球联赛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以年级各班为单位的乒乓球班级赛学生自己就达到了组织、竞赛的水平。

D.一年一度的成都市田径班级对抗赛。

(二)课余体育训练:

1、运动队训练与管理:我校运动队训练与管理,由体育教研组组长陈红戈全面负责,对各运动队训练进行管理及监控。

A.男子篮球队:我校男子篮球队由于是部级篮球(试点校)之一,又是四川省篮球重点学校之一,我校男子篮球队特聘四川省篮球优秀教练杨旋为主教练,体育干事黄海镝为教练,对我校男子篮球队进行篮球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周二、四、六下午;训练地点在我校一号篮球场(即将到我校体育馆进行训练)。

B.田径代表队:田径运动项目,是我校获四川?quot;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重要项目之一,教练由陈红戈、金仁杰、姚曦(获成都市体育局颁发的,田径教练员资格证),分别担任跑、跳、投各单项的田径训练工作。训练时间为每周二(三)、四(五)下午;训练地点在我校田径场。

C.羽毛球代表队:羽毛球运动项目,也是我校获四川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重要项目之一,教练由何绍虹(成都市优秀教练员;羽毛球国家一级裁判员)担任羽毛球代表队训练工作。训练时间为每周二、五(日);训练地点在我校或租用场地。

D.棋类代表队:棋类代表队是我校近年来开展的项目,教练由蒲志宏担任。训练时间为每周一(二)、三(四)中午;训练地点在我校。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5-02

一、前言

优秀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未来的希望,是我国能够立足未来国际篮坛的根本。我国原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条龙”体系是从50年代逐步形成的,这种“举国体制”对我国的篮球运动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篮球运动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一条龙”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和了解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无论是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省,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高水平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于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析与讨论

1.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①项目与规模。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现有5支篮球队伍,3个男篮和2个女篮。队员有意向,教练经过考核通过,可入队。考核大多凭借教练员的经验,没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每队人员20~30人左右,有两片篮球训练场地、田径场、专业力量训练馆、独立食堂、学生宿舍。在训练的同时还有文化课的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小学、初中、中专和大专,使队员们在训练的同时得到同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②运行机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目前仍以社会手段为业余训练运行的主要机制,政府没有资助和奖励。目前的奖励政策对业余训练,尤其是对社会、个人办学积极性的调动还远远不够,故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奥运战略尚不能统一,而更多的是将眼光放在扩大生源以维持本身的运营上。③选材。良好的选材是竞技体育成功的一半。通过访谈了解到,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的选材工作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操作上,过去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但近年来,由于认识上有误区、手段上不先进、体制上不保证等因素,这项优势已经部分丧失。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对体校训练模式的不认同,使得大部分分才流失。④赛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一年有两次大型比赛,平时与本溪、辽阳、抚顺以及省少年队、青年队都时常有练习比赛,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展示自己的空间。辽宁省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诸如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不和谐的音符,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成才的培养规律。⑤教练员队伍现状。在与沈阳市体育远动学校篮球学校的王校长交谈中得知,学校篮球队现有高级教练员2名,普通教练4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教练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整体较差,很少能运用这两个现代工具为训练服务。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他们缺乏组织力、承受力、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及参加大赛与指挥大赛的经验,这与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关系。

2.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布局体现“缩短战线、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战略方针;要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发达的综合优势,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相结合,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强化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立意要高,起点要高。

①机制发展。体校面临着学历低导致招生难和分配难两大重要问题,适应社会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建议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运动员奠定较雄厚的就业

本,在国家体育体制的宏观统帅下,结合地方体育特色,打破政府独家办体育的局面,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个体与私营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努力消除训练体制的弊端,以创新为灵魂,以运动效益为动力,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建立沈阳新型体育训练管理新模式,促进沈阳体育腾飞。

②利用科技优势,提高选材、训练中的科技含量方面。在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开始对部分项目的选材标准进行修订;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学校较好地衔接,对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将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统一进行管理。对教练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接触新知识、新理念,避免闭门造车;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进行交流总结,检查训练计划执行情况、目标制定情况。对待运动员要统一管理,统一制定运动员综合评价制度,可以从运动训练、学习状况、综合素质、训练出勤情况、卫生记录情况、违纪情况等一系列指标,加以评比,目的是更好地掌握运动员的动向。

④建设高水准的教练员队伍。科学管理教练员队伍,奖罚兑现,大力选拔优秀教练人才、管理人才、运动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教练员、管理人员实施全员聘任制。严格控制非体育专业人员进入体育部门;严格控制非教练员在体校人员中占的比例:严格控制教练员不带训练的人数。这样的做法,不仅在调动教练员积极性方面,而且在提高教练员水平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在运动员选材上,忽视了运动项目年龄和运动苗子早期科学训练化的问题。

②每年的比赛安排比较合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问题。

③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也得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

2.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策、经济、竞赛等各种手段,建立业余训练的良性循环机制,调动各方面办训的积极性。

②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

③完善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管理办法,净化竞赛赛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赛规程,确保竞赛为发现、培养奥运后备人才服务。

④加强对教练员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但又可柔性流动的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作风好、年龄结构优的教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金育强,姜卫芬,王延军,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59-61.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Henan competitive table tennis tal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reserve

YANG Yan-ro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 henan)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tatistic and logi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Talents of Henan Province Table Tennis Athletic coaches, athletes introduction, training, awards, etc, for analysis. Recommend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aches on the team retired to consider both a professional sports academies has been the staff; Reward staff to achie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wards; From many angles, athletes and reward system.

【Keywords】 Henan Province,Table Tennis,Sports Talents,Management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显著上升,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1〕。目前,河南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正在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省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乒乓球运动员概念界定

竞技乒乓球运动员是指为今后参加竞技体育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进行训练的有竞技体育特长的人。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是指为今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从事训练的运动员。

3.2 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现状与分析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体育运行的管理体制是“举国体制”〔2〕。即采用政府行政干预模式予以调控,社会不参与。目前,河南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正在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在访问得知,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管理现状也处在政府管理体制向社会管理相结合阶段,在被调查的4个训练场所得知,河南省体工队是原1953年成立的河南省省队一直发展到现在,由政府及体育局直接管理;河南省乒乓球培训中心是2001年河南省乒网中心成立的青少年训练基地;郑州市队是由2007年3月15日经河南省体育局批准,在郑州市乒乓球队建立河南省乒乓球运动的一个训练基地。濮阳市乒乓球实验学校名义上是民办学校,实际也是政府统一管理,是1995年由原国家体委党组研究批准建立的学习和训练结合的实验学校。是中国乒协(濮阳)乒乓球实验学校。

图1 河南省乒乓球培养体系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依然是政府采取垄断的方式实行管理。一方面体现国家意志,有利于整合一切社会力量,服从和服务于政府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易于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削弱宏观管理职能。

3.3 教练员管理现状

3.3.1 教练员的选拔范围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培训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决定运动员训练管理的质量。加强教练员的管理,必须明确教练员的责任和权力,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教练员的选拔、考核、奖励制度等〔3〕。

调查得知,河南省乒乓球教练员的选拔范围集中在专业队中,有90%的教练员来源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只有10%的教练员属于特聘教练员,该教练员属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只是经过了体育院校的学校以及多年积累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

3.3.2 教练员奖励

目前河南省对乒乓球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多集中在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和教练员有直接关系,但是也不能排除运动员临场的发挥和赛场上的心理素质。有些运动员属于比赛型,有些运动员属于训练型;而且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有所不同,所以建议以后对教练员奖励方面要层次分明,既要注重运动成绩,也不要忽略教练员对运动队平时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3.4 运动员管理现状

3.4.1 运动员输送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运动队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乒乓球后备人才,把培养世界冠军和输送到国家队训练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主管领导对河南省的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抱有很大希望,目前各训练队也在采取措施,引进资历丰富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理论学习,对运动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过努力相信河南省乒乓球再次辉煌并不遥远。

3.4.2 运动员奖励方法

河南省乒乓球运动员的奖励过于单一。竞技体育训练的目标是取得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奖励方法是依据比赛成绩来定夺的。目前河南省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奖励是取得省级专业比赛前三名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部级专业比赛取得前八名的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由于乒乓球赛制的原因,仅仅依据比赛名次过于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我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管理体制依然是政府采取垄断的方式实行管理,“举国体制”仍然存在较多。管理权限集中,行政机构包办现象突出,社会化管理模式发展较慢。教练员的选拔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数集中在专业队退役运动员,这些教练员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训练能力,建议有关部分在教练员的选拔上能考虑既是专业队退役又经过体育院校学习的人员。在人员奖励方面考虑的因素过多一些:(1)取得比赛名次的给与物质奖励。(2)通过比赛取得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可以给与不同的奖励,如保送上大学,培养单位可以联系学校帮助学生考大学等等。(3)进步奖,通过本次比赛成绩进步的运动员也可以给与奖励或鼓励等。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奖励多元化,从多方面考虑运动员的奖励制度。如平时表现、进步程度、或者是文化课学习等。有些成绩哪怕只是给与口头表扬,这样都有助于激发运动员斗志。奖励多元化的实行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与学习兴趣,有助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合理的奖罚制度来促进运动员平时表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3-15.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研究拓展训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有关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拓展训练、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数字图书馆中进行搜索,查阅了大量关于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对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总结,进而得出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探索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仅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有关,还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而通过开展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增进信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较强,在长期的封闭式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热情,对于外界的变化也鲜有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不够高。组织学生进行“有轨电车”、“盲人方阵”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比赛的方式,建立学生互信与互助的帮扶意识,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接受体能锻炼,并且在训练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确定具有吸引力的户外训练主题。

2、克服胆怯心理,培养积极勇敢精神。高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耐力素质和肌体爆发力水平较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焦躁易怒,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组织学生进行3km、5km定向越野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采用男女混编的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帮扶,锻炼意志能力,增进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户外拓展训练中,设置难度合理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炼。强调在训练中提升心智,并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

1、重视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体育客户课程的改革,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相吻合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拓展训练的开展无论是在软件设施还是在硬件设备方面都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因而教育部门应重视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保证学校内外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为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保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借鉴社会上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或必修课,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2、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教师的建议。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等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不同之处,属于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较丰富,胆大心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强。鉴于此,学校应对授课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操作技巧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有关团队管理、领导力、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学习,全面熟悉掌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主动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补充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促进研究,研究反馈教学,让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得更好、更科学。

3、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组织的建议。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主要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以及场地器材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门将体育、管理、心理等多T学科综合的课程,因此在开展这门课程时,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重视,设置专门的学科部门与管理机构,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进入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拓展培训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教育对象、教师、项目、器材等方面。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进入高职院校,在借鉴拓展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希望广大同仁参与加入,促进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课的发展与完善。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2篇

1.中学田径训练的特点

1.1训练时间短

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课为主,业余田径训练只是针对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学校业余田径训练只能在学习之余进行,因此,中学业余田径训练将会出现时间短、次数多的训练特点。

1.2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中学生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还不完善,运动训练应遵循训练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竞技能力提高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学校田径运动训练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加强全面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各种田径运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宜地进行专项训练。

1.3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趣味性、多样性

中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兴趣容易转移,田径训练过程较之其他体育项目枯燥,这样学生难以长时间从事某一练习。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有趣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为进一步提高打好基础。

2.中学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2.1训练指导思想落后

当前中学田径训练的目的仅以学生参加运动会夺取名次,参加体育高考(升学)为指导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由于训练目的只重视参赛和高考,而忽视后备队伍的建设,因而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出现早期专项化、应试化、成人化等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现象。

2.2缺乏科学选材意识

有关文献指出,世界冠军的培养从选材开始,准确的选材意味着一半的成功。中学是选材的最佳时期,因为人的许多能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诸如:反应速度、最大吸氧量等身体素质都在少儿时期显示出来。多数中学教练员缺乏科学选材的意识,他们的标准仅依据学生的外在形态、运动能力或经验来进行,而对于学生的生理机能、生化特征、遗传及心理素质等科学选材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够。

2.3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

中学教练员教学能力较强,但对业余训练工作缺乏钻研精神及应备的知识和素质,绝大多数教练员没有远景计划,计划也不根据学生的训练程度、训练水平、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长此以往,将制约了中学田径训练水平的提高。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诚然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没有大运动量作为基础,是难以攀登高峰的,但是中学田径训练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训练中的大运动量必须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容易使运动员造成过度疲劳,运动创伤,甚至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3.中学田径训练的改革建议

3.1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

目前中学教练员基本上由各校体育教师担任。他们教学方面受过专业教育,但专业训练知识略低。因此,加强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极为重要,建议各级体委和学校联合开展教练员培训工作。利用寒暑假的轮训,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提高田径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拓展我们优秀田径运动员的选拔深度及广度。

3.2重视田径队的组建和管理环节

选拔田径运动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检验之后,再确定运动员的主项和副项。加强训练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因势利导地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使运动员真正理解训练的意义,这样就更能为训练工作创造无形的动力。训练制度的严格执行才能保证田径训练制度的系统性。采取集中训练法便于管理队员,保证田径训练的时间。领导和教师应多关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只有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训练工作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田径的训练质量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4.结束语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3篇

本文阐述了形体训练的价值,分析了在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大学生及学院领导层对开设形体课的认可度来看,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支持力度。所以,建议尽快开设该课程。同时指出,要做好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科研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及稳定发展。

【关键词】

体育;公共选修课;形体训练;可行性分析

形体训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匀称和谐地发展人体,塑造体型,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形态更加完美的一种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当中开展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塑形修身,改善身材的不足,使形体健美,精力充沛,且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以德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搜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本论文的参考依据。

问卷调查法:对“德州学院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可行性”制定了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以随机发放的形式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访谈法:与相关领导、教师进行交流,确立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可行性及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取得重要的资料。

二、形体训练的价值

1、形体训练的生理价值

(1)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经常参加形体训练,能使神经的调节能力得到提高,使人长期保持青春活力和旺盛精力。

(2)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形体训练能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氧和营养物质,坚持10周以上的形体课教学锻炼,能提高身体补体的免疫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3)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大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

(4)矫正骨骼形状,使肌肉丰满结实。经常接受形体训练,能使骨形在训练动作的压力与拉力作用下,向正确方向发展,矫正不良骨形健美身材。同时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糖元、肌蛋白含量增加,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血液供应量增加。

2、形体训练的心理价值

形体训练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锻炼手段,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大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精神的过程。经常从事形体训练,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等均得到显著改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形体训练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高尚气质。通过训练,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透过优美、挺拔的身体形态表现出来,并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基本要素分析

1、师资力量

形体课教师除了基本的形体训练知识外还要了解健美操、芭蕾、艺术体操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及教学开展。目前在该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健美操专业老师5名,其中从事过形体学习研究及教学的有3人,完全能够担任形体训练课的指导老师。

2、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学设施。学院拥有健美操场馆、体操场馆、武术场馆三个练习场馆。体操和健美操馆有齐全的音响设备、壁镜、形体把杆、地毯等基本教学设施,可供同学们自己纠正动作,自己练习,进行各种把杆练习、地上形体训练。武术场馆虽设施相对简陋,但场地的湿度、温度、排气都符合室内形体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形体训练不完全受场地限制,因此同样可进行室外教学。除此之外,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有多台CD机和便携式音响,能够满足室外教学的需求。

3、大学生对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认可度

课程的开设一定要有群众基础,只有学生喜欢这门课,才有开设此课的意义。学院目前的公共体育选修课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而形体训练是一种没有对抗性、强度低,且具有美感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女大学生的热爱。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对形体训练的认可度不同,80.6%的女大学生和26.7%的男大学生希望开设此课。

4、学院领导对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的态度

学院领导在运动项目的普及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院领导们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认为形体课的开设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且有助于其他体育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因此,非常支持在公共体育选修课开设形体课,并对此提议给予赞扬和支持,希望尽快在公共体育选修课中开设形体训练课,加快学院的课程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其一,学院未曾开设过任何形式的形体课,所以形体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的编写都要经过任课教师精心筛选、广泛讨论,在获得较为一致的前提下获得确认,使课程适应现代体育向着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健心健美多功能方向发展。

其二,针对目前学院形体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不均衡,对形体美、形体训练的认识和学习不够的情况,对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并熟练形体训练的技术动作,提升体育教师对形体训练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三,考虑到男女学生个体素质、特征的差异而进行男女分组教学。男同学力量素质好,应增加一些跳跃动作、平衡动作和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而女同学应增加一些把杆、舞步组合等协调性、柔韧性方面的练习,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从而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其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些形体训练的方法,便于学生独立锻炼,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保持长久的训练热情和积极性,保持和巩固训练效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形体素质;发展研究

1 前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的制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应试体育制度,均以多年延续的体育课程和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种现行的教学是远远不能实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谈不上使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科学掌握体育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教学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开设了许多体育俱乐部,设置了一些课程,但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大部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未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许多学生认为体育健身可有可无,或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自由活动,自身形体素质更得不到重视。

2 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市场经济对人材需求的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心态也随之在改变。目前高校校园内的氛围已悄然变化。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都是史料未及的。因此如何使在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梯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材应该是目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而高校要赋予每个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在“技能、智能、和体能”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目前在所有高校抓教学的工作者中,对“智能”都抓的比较紧,各校在这方面也大力投入,可在“体能、技能”教育方面大多都比较忽视,甚至还人为地削弱了“体能、技能”教育。这种“重文”、“轻体”、“轻技”的现状再不引起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未来事业的发展会很难想象,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健康的发展以及科技兴国,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盛衰。

3 大学生形体素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形体,即一个人的基本骨架和肌肉所形成的一个人的外观。形体语言,即一个人的站、立、行、坐、形成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构成一个人的基本外观形象美,所以一个人基本形体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的相处,特别是第一次的接触,往往是通过对人体形体形象的认识而形成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学生形体素质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招收的大学生,70%是来源于农村,即使来源于城市的学生,由于这几年形势所迫,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和文凭,所以这几年的大学生他们在初、高中时代由于学校和家长的原因,学习抓的太紧,一味地抓学习、抓升学率,忽视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使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在下降,因而更谈不到形体匀称。

而形体训练是一项科学的、长期系统工程。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学校安排形体训练课,使他们能改变自身的形体缺陷。通过形体训练能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灵活性、控制力和形体表现力为主要内容的形体训练不仅成为人们增强体质的方法,而且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竞争、获得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形体训练中又养成了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从事科学锻炼的方法会使人在刻苦训练中学会克服困难、克服挫折。通过进行形体训练,那些体形非常臃肿肥胖的学生和那些豆芽菜形体的学生,多数都能达到身姿挺拔、形体健美、举手投足,气质明显优于常人。

4 建议

4.1 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

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课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形体训练过程,及其它全面发展体能素质的科学锻炼为全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题,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综合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为指导思想,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来制定。

4.2 建议增加大学生在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时数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且修满规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每学期必须36课时,同时建议适当增加一定课时,基本上做到在校生都能有机会进行形体训练课的培训和锻炼。

4.3 打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陈旧课程设置

建议学校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按质、定量系统地安排形体训练课,保证长期、稳定、持久、健康的发展。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课时发展一般体能素质课程,确保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与全国的《纲要》相一致。

4.4 建议大学社会体育化

为确保教学效果,建议大学体育师资力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机制,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可请进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资深教授、专家、教练来校挂牌授课并根据学生人头进行按劳取酬。

4.5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根据在校生的情况,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常情况下学校每年体育经费不少于教育事业经费总数的1.5﹪,并且要采用多种渠道筹措体育资金,在学生参加各种训练班报名时可适当收取一些报名费。因地制宜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训练场馆,一般在校生一千名的学校建室内训练馆250m2,以此比例方可达到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林群.大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其引起的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J]. 浙江体育科学,2011

[2]郭煜.浅谈大学生形体塑造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3]答英娟,陈永远.以内外因辩证关系审视大学生形体塑造课程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

[4]徐慧文.形塑·美化·提升——高校大学生形体训练课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5]王欣.从形体美的概念看我国大学生形体课的开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作者简介: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士官教育 教育训练 改革 转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70-01

“教育训练”是我军在世界军事信息化变革中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提高应对多种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实战抓好军事教育训练,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军士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士官院校教育训练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实行士官制度后,我军在士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士官队伍建设与我军建设特别是信息化作战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官队伍的基本素质还不高,与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士官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与士官分级晋升的岗位需要不适应。

1.2 军事教育训练投资的效益不高

军事教育效益的高低,不仅对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有重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军队在战争中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现实与未来的安全。每年我国军费都能得以稳定的增长,这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物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技术装备整体信息化程度低,军事教育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课程设置滞后于部队

军事教育训练课程设置上应该满足三个规律:战争和军队建设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规律,军事学科或专业发展的规律,军事人才培养的规律。当前院校训练课程设置上还不能完全切合以上规律,致使学院的教育训练严重滞后于部队的需求,基层部队对此反应相当强烈。

2 院校应加快士官教育训练的转型步伐,在培养合格士官人才上下功夫

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士官人才的基地,就应积极探索新型士官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采取有效的甚至超常规的措施,为“打得赢”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士官教育训练转型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士官的培养方法。

在士官教育训练转型的情况下,院校要科学拟制培训计划,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不断研究探索士官人才的培养规律,将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训练培养士官任职能力。

士官院校的教育观念要切合学员生长发展的需要,依据扎实的训练水平推进教育观念的创新和提高,坚持在训练中创新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1)加强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开放性。教育训练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地发展观,形成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2)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针对性。院校要树立主动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上,转变单科独进的专业化思想,强化大学基础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实现军队院校的“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

(3)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前瞻性。科学筹划、科学组织、科学实施军事教育训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加快军事人才培养。

3 加快院校教学训练的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士官队伍的建设质量

教育训练的转型关键在于转变院校领导和全体教员的教学观念,建立院校与部队联合育人机制。要实现教学转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要转型。要根据士官教育的特点,本着基础知识够用、专业技能管用的原则,落实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确定培养目标。第二,教学内容要转型。教学内容的转型是实现院校教学目标的核心。第三,教学方式要转型。教学方式转型是实现院校教学转型的保障。第四,评价方式要转型。积极开展院校与部队联合考评的方式,才能确保士官培训质量的全程可控、扎实有效。第五,科研工作要转型。科研工作转型是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基本途径,按照院校转型的要求,院校应是人才培养基地和未来战争的实验室。

4 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士官院校教育训练实践特色

(1)明确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开设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根据学员专业相同但未来任职岗位有所不同的情况以及学员兴趣、特长、能力的差异,改变相同专业的专业课统一设置的做法,实行专业课模块教学。

(2)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锻造过硬军事素质。士官院校的教育训练应秉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我军的敢打硬仗的优势,大力开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磨砺战斗意志,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

(3)在教育训练中培养学员科技训练素质。在现有的军校教学体系下开展科技训练,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培养学员的研究创新意识,为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创新人才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

5 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教材中信息模拟训练的作用

合理构建一个或若干个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依托其进行网络对抗技能和战法训练。为适应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军事教育训练应该树立“发挥国家联合训练能力”的设想,构建一体化联合培养和训练的新模式。

在军队体制调整和士官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新装备发展和士官岗位任职对军械士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实信息化要素,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教学对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规范实践性教学,搭建更加优质的教育平台,对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械士官教育训练的转型进行理论探索和运行机制研究,从而完善士官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以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学院教育训练转型科学发展,国防科技会议,2011.

[2] 略论我军教育训练转型的基本思路,中国国防科技会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