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

关于传统的文化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篇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感自豪的资本。然而在继承和传播这些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了偏差和误解。于是,“如何做”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本期所搜集到的新闻事件,都和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找到不错的思考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有保持着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写作中另辟蹊径,写出不同一般的优秀之作来。

(一)“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型……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

近年来,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了近30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账一“那衣服好像布袋戏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尊重传统,宏扬传统。一些文学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尊重它们。弘扬它们的特有的价值。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更是不应当的。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也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对待名著。我们要像六小龄童所说的那样:“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

2、恶搞不得人心,观众自有评论。随意“创新”“恶搞”的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到底是不得人心,“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上座率是他们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观众有是非评价标准。有良好的价值观。反对他们的戏。不去看他们的戏,他们也自会偃旗息鼓。

3、我们要力克浮躁。眼光放远。目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的做法,与一些人受钱的操纵,目光短浅有极大的关系。文艺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经典名著看做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名著的改编仅仅当成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文学界和出版界应该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中国人不要让文化哭泣

当“大唐第一古惑仔”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时,那“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迈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终化为泡影,飘散,飘散。

当“骗财骗色包二奶”的条幅招摇过市时,那圣洁的“凤求凰”的爱情随着历史的逝去也褪去了色彩。

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先生被冠以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时,我看到历史那双哀怨的眼睛。我听到文明在长叹。

余光中说,用了千年的文化,还是觉得不够用。可我们,却连传承的文化也无法守住。

在新加坡,孔子被奉为“至圣”,被人们竞相朝拜,外国人甚至称“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可在国内,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孔子是怀抱理想的狗?甚至有北大教授公开言称“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是怎样的悲哀!拿他们和孔子做对比,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教授犹言如此,常人又何以堪?

韩国改首都“汉城”为“首尔”。究其原因不过是“汉城”听起来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城市。可我泱泱大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图腾,仅仅因为英语翻译意为凶猛的、残忍的。就有教授蠢蠢欲动,想要篡改“龙”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又怎能允许如此数典忘祖的行为发生!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报为文化遗产,可我们又在欣然钟情于什么呢?中华大地上,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泛滥成灾。如果有一天,我们连什么时候是春节都忘了,那又何尝不是被西方殖民?!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我们在消去贫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雷锋做好事过度劳累致死?被石子绊倒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被炸药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来不及跑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刺刀,甩甩头发说“我爱拉芳”……种种恶搞,次次颠覆,不仅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文化的践踏与摧残!一个不能守住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必将匍匐于其他民族的脚下!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青年人追求时尚无可指责。他们可能只是没有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可能会导致亡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却可能亡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们的根也就是守住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我们要尊重善待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妄自菲薄,这是对自己民族和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视,犹如对优缺点并存的父母的鄙视和唾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一颗尊重和善待的心来面对,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

3、“文化人”要做好的榜样。一个北大教授居然说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样的话来,实在让我们感到可叹、可恨、可恶。在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上,那些文化人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对广大的民众作好导引,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任务!切不可信口胡言,你须知。因你是文化人,你的一言一行对民众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

近日,读一本“口袋书”成为山城重庆的新风尚。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每月一辑,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开本小巧,

方便携带,小册子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许多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重庆近6000名市级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文化经典小册子在重庆受到热捧,折射出了文化经典在当前社会中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读文化经典,可以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秉承的价值理念。机关干部读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机关干部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肩负着更多责任。对机关干部来说,阅读文化经典既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也是职业责任的内在要求。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阅读文化经典,需要有深挖、钻研的态度。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阅读文化经典,需要透过这些经典名句,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察经典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和智慧。“学其义,忘其象。”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更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背诵个别经典名句。对待文化经典,要坚持用联系实际的眼光来看待,才能充分发挥独特功效。

多维品读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承传。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伟大价值还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才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伟大,它的朝气蓬勃。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传统”而过时。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2篇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今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为保护项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3篇

诵经典《弟子规》 做守信好少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这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弟子规》一直被我们全市的中小学生诵在口里,记在心间。在一遍遍诵读中我们潜移默化地知礼仪、懂道理、亲师友、孝父母、爱读书、讲诚信……《弟子规》就像阳光温暖着我们因被爱得太多而日渐冷漠的心灵;《弟子规》就像灯塔指引着我们被电视、网络迷惑了的宝贵的理想;《弟子规》就像甘泉滋润着我们小树一样飞快成长的身心。我们在每一段,每一句中汲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方面------诵经典《弟子规》做守信好少年。

《弟子规》“信”这一章前两句就是“凡出言信为先”,提到守信古人的故事中就有许多让我们深受启发的。其中《曾子杀猪》的故事最为典型。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4篇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绿色传播策略的提出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思维。将绿色传播策略与传统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和谐发 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绿色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分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漂流绵延了五千年之久,一直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赞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当中的传承并不理想,甚至有人认为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良现象。因此,各界有识之士都在积极探寻更有效、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

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传播的大部分内容及表现形式都表现出较强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这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启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受到政府领导及各界专家的关注,并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得以充分的应用,如“京剧进课堂”活动,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

“将经典作品通过流行歌曲的方式表现出来,请明星演唱国学经典……”①“2007年,‘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将戏曲艺术与动漫艺术相互融合。此工程2007年启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文化厅及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委员会联手推进。”②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传统文化传播的传播娱乐化实践也证明了传播娱乐化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动画《补锅》色彩绚丽,造型新颖活泼富有童趣,特别是动作的设计,融入了时代元素。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待课程结束时,大家发现,不少人已经能哼唱《补锅》中的唱词了。③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播娱乐化这一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必将导致媚俗倾向,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本文提出对传播娱乐化采取绿色传播策略的运用,借鉴其优势,减少传播娱乐化负面影响的产生。

绿色传播

绿色传播策略主要强调传播方式的环保与健康。绿色传播借鉴绿色广告的界定,广义上来说,绿色传播是指一切倡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人们“以人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告传播活动。④

绿色传播策略应是指一切倡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人们以人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传播方法。

传统文化的绿色传播策略,是通过具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在大众观看的同时,能从传播活动中汲取蕴涵在其中的文化精髓,来进一步感染传播受众。传统文化的绿色传播本身蕴涵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向正确、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待人方式靠拢,以树立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体来说,传统文化的绿色传播是指通过绿色媒体向传播受众传递绿色健康的科学信息,并且在整个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绿色理念的一种传播方式。也就是说,绿色传播在追求娱乐化的传播效果时,还得体现传播方式的社会性与人文性,注重娱乐与文化的和谐发展,注重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那么在实施表现上要运用和谐的并富有人文精神的沟通方式,以文化传播受众的整体利益为核心,对其生存处境的人文关怀。而这种绿色传播策略的提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也具有可观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绿色传播策略分析

现在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文化也成了速食快餐,许多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而逐渐遗失,保护、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成了当务之急。绿色传播策略能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一些惊喜、一些启迪,并且在互动传播中也可以擦出一些非同凡响的火花。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传统文化传播中起着把关人的作用,决定了传播的整个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很多文化传播工作者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传统文化传播的路程还很长。

绿色传播策略中的绿色意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首先,在传统文化传播进程中,传统文化传播者数不胜数,而他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却参差不齐,所以传统文化传播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自我充电与自我增值,以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并且应该传播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从而更好、更全面、更正确地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其次,传统文化课程选择以及设计要合理而不失趣味,在当今娱乐化盛行的年代才能更好地传播,如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文化中国》可以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也让很多不懂或是不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激起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再次,在教授课程中,应该避免“一把抓”、“一刀切”,选择传统文化某方面(历史、文化、古代哲学、习俗等)知识掌握扎实或具有特色的老师分别教授。然而,在现代很多高校教师已经开始分开授课,讲授自己擅长的传统文化课程,比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主讲的选修课三国专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继而出版了专著《易中天品三国》,他新颖独到的讲解使《易中天品三国》成为他的代表作,他也成了讲三国讲得最让大众接受的人;《百家讲坛》节目中的于丹主讲《庄子》心得与《论语》心得,大获成功,在不久后也出版专著,并且一度热卖。

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传播内容有时也许因为年代久远、没人相传或是传播失当,而导致这些传统文化消亡。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播下去,那么就必须改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

绿色传播策略的内容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文化性、时代性,其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就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绿色传播策略给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播带来了一些启示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来说,第一,在传播中选取优秀的、正面的、符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申奥表演中,融合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精粹的表演《茉莉花》让人一眼就记住了中国,这不仅让经典民歌重现,也冲出国门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

第二,积极收集面临遗失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播,比如推广集聚历史意义的地方性语言听说教育、传统技艺(木雕、剪纸、刺绣技术等)的传承教育,在西安街头剪纸手工艺者魏伊平当场剪纸表演售卖作品卖价高达几十万元,她的师傅库淑兰大师1994年的代表作《剪花娘子》仅4米长就卖到天价600万元,可见,剪纸艺术还是备受重视的。还有就是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各种传统手艺类的协会。

第三,加强对书画、戏剧的传播。在当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涂鸦文字、流行歌曲、街舞兴起,而古典戏剧、书法、国画、武术的推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各大高校都有文学社、读书社、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戏剧表演协会,在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备受重视,可见,当今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引起重视;然后,推广游览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注意实地教学,既能避免书本教育的空白与无味,又能促进文化旅游地的兴盛,比如台湾歌手组合S.H.E的专辑《PLAY》的主打歌《中国话》、黄磊与刘若英合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都曾在浙江乌镇拍摄,这既让很多追星族因为偶像的宣传而去乌镇旅游,也让古老的城镇跃入人们的视野;最后,多开发、投资传统食品网络建设,让传统食品能够“抬头挺胸”,比如在江西南昌主要街道都有大娘水饺连锁店、季季红火锅连锁店的身影。

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随着年代的演变,它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古老的人为教授到书本记录,再到视听媒介的产生,然后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又出现了手机这一新兴媒体,都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历程。但无论如何演变,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功能始终是传承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必然要依靠传播媒介,所以传播媒介就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播的职责,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正确使用传播媒介尤为重要。

转贴于

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首先,可以采用受传者易于接受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如电视、网络、动画、漫画等娱乐化的媒介,比如中央电视台一度热播的《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等动画片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又不失趣味性。

其次,在电视节目制作上,应注意传统文化性与娱乐性保持平衡,避免失衡,比如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上海卫视开播的《文化中国》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再次,专门制作传统文化的网站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应注意在网络宣传教育的同时,避免引入黄色网站或是黄色、低级趣味的广告信息,比如网站制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与职业道德,掌握良好的技术,严格做好把关人,防止黄色信息或是反传统文化的信息出现在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或论坛上,关于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网与中华传统文化网在文化宣传和内容介绍上都较为全面而又不失传统文化特色。

最后,在漫画书抑或是动画里,应宣扬正确、积极、正面、健康的传统文化内容。所以对于制作方来说,也要求动画制作者或是漫画人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功底,有良好的审美与品德素养,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出来、传播出去。另外,在制作内容上,应尽量做到内容通俗易懂,避免晦涩灰暗,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或是读者,值得借鉴的如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漫画成语故事》系列。

传统文化的传播受众。传统文化的受传者首先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们,尤其是当下的青少年,应该重点教育、传播。由于传播受众的自身水平,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一无所知,那么就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只有提高传播受众的个人水平,才能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切实有效。

结语

综上所述,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四个方面结合绿色传播策略来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传统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视野,开辟了新的道路。虽然本文将传统文化传播结合绿色传播来谈,但这一形式也不是唯一形式,而且在实际传播中也可能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条道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本文提出的传统文化结合绿色传播,是万里之跬步,不过笔者相信这样的一个传播形式的结合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李春平:《用流行歌曲传播国学经典好处多》,新浪网,2009-07-11。

②③《人民政协报》,2009-02-02。

④《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绿色”意识》,

http://yxad.com/Article/Class10/Class52/200705/20070524231809.html,2007-05-24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85页。

2.张应杭 、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仪式观 传播传递观

传播仪式观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契合

仪式性契合。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在传播信息论、传播技术论、实证传播论外,提供了从人类文化传承角度考量传播的另一种视角。相对于“传播传递观”穿越空间距离的“发送—接收”的共时性线性模式,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受众经由集体参与共同体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而存活于民众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正是借由宗教信仰仪式、祭祀神灵或祖先的仪式以及民俗活动仪式,将过往、现在与将来联结在一起,赋予时间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两者在仪式性以及通过仪式产生维系方面有深度的契合。

仪式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传播仪式观研究,不是把传播过程视为相互间的信息发送或获取,而是将其视为参加一次神圣的弥撒仪式。在参加这个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注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注重在规则化的仪式程序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①

自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为法定节日后,关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民俗、节庆活动的传播,就强化了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传承文化、连接政府意愿与民众情感、唤醒民族记忆的重要意义。而其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能否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命题能否获得圆满答案,重点在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以何种理论为指导,以何种方式实践。传统节日与传播仪式观在仪式性上的契合决定了其传播必定以仪式观为重要理论指导。

文化及其传承的契合。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血脉。虽然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传统依然稳固地存在于民间。“‘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这是中国的思想正宗……它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传统并未逝去。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是整个民族精神展演的仪式和典礼。其中蕴涵的民俗文化、儒家伦理、佛道文化、神话传说等文化因子,是联系古今、联结不同地域民众情感的纽带,关系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

某种意义上,传统节日既是节日的传播,也是传播的节日。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每年都在传统节日的“时空场域”内,以民众的群体传播得到承继与创新。仪式的本质源于宗教仪轨,仪式的宗教色彩赋予了传统节日传播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是人类文化最为深刻的内涵,也是处于信仰真空的多数当代国人最为缺乏的精神财富。若从传播学角度讲,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仪式、庆典、民俗活动都是民族内心深处共同信仰传播的载体。

文化传承功能是传播学的四大功能理论之一,而凯瑞的“仪式观”则从“非功能”角度揭示和强调了传播本身就是文化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做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的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的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③凯瑞所言的“共享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而言,即清明节的“孝悌文化”与“祭祖文化”,端午节“高洁的士子文化”,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中秋节的“儒家家庭伦理文化”,重阳节的“敬老文化”等。

联结功能的契合。“传播是‘最奇妙的’,因为它是人类共处的基础所在;它产生社会联结,无论是真情还是假意,它都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并使相互共处的生活有了可能”。④和谐的社会来源于个体、家庭、家族、群体牢固的联结与维系。“正是在这个多视角研究的意义上,传播被看做是‘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是‘共同信仰的表征’;是‘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是‘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⑤而传统节日正是以盛大的“文化仪式与庆典”实现“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屈原、曹娥、介子推、牛郎与织女等人物及其所承载的儒家忠义、百善孝先、忠贞爱情、佛教悲孝等精神,都会以“祭礼”的形式超越地域,渗透于民众的血液中,成为内在的文化联结。问题在于,当前传统庆典活动的萎缩与变异严重地削弱了传统节日的联结功能。如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民间诗会、雄黄祭酒、制作佩戴香囊等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只剩下被商业包装的“粽子节”了。相比之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保存要完整得多。“祭青海神活动约在一千年前就已存在,祭海见诸史料则始于清代。清朝规定每年秋季行祭海神之典,会盟蒙藏各族,届时,青海湖畔人马聚集,各蒙藏王公、千户、百户集于此,祭礼过后,举行声势浩大的赛马、摔跤、射箭、舞蹈活动,现在海南地区每年在青海湖都要举行祭海赛马会。藏族地区则集中在祭‘俄博’等节日里进行赛牦牛等。”⑥青海土族每年都举办的历时数月的号称世界上最长的民族庆典“纳顿节”,是当地土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长达一个月的节日祭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陵端午祭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后与韩国文化结合,衍变成独具风格的祭祀文化。江陵端午祭包括大关岭山神祭、国师城隍祭、前夜奉安祭和朝奠祭。祭祀过程伴随着众多的文艺表演和民俗游戏,如酿造神酒、官奴假面舞、鹤山奥道戴歌谣以及其他民俗活动,包括用菖蒲水洗头,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在大树下荡秋千,壮士角力比赛、拔河以及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每年,长达一月的节庆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的酿制神酒、端午巫堂表演开始,是江陵人民以“共同信仰”相互联结的“仪式纽带”。而韩国媒体每年都将镜头对准现场,以现场直播和现场参与等丰富的传播形式介入其中,使其中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得以复制、生产与传播。而当下中国传统节日联结功能的弱化,一方面源于文化保存力不强,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因为大众传媒集体缺席“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复原与再生产”。

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传递观下的线性传播

传播重提供信息,淡化文化意义。“信息传播论”的盛行带来的是传播过程中意义与文化的消解。“现代媒介只提供信息,不生产意义”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迄今中国大众传媒的普遍化图景。折射到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上,必然呈现出“信息重于文化”、“知识重于信息”之现状。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成的系统,而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⑦对于传统节日,传播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符号被创造、理解并应用、改变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以塑造、完善受众的文化观、价值观和生活观为目的。

而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多数较商业化,单调而短时。如除夕之夜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像一个被商业层层包裹的,全民感官狂欢的大杂烩,既少与“除夕”文化相关,又难以生产出“神圣的意义”;清明节传播则只剩下“扫墓”,其植树、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丰富的民俗活动湮没无闻,一起湮没无闻的还有清明节“慎终追远、祭祖迎春”的文化内涵;中秋节的传播一例是“举杯邀明月”的中秋晚会加场诗会,单调而轻浅;盂兰盆节被误传误读为“鬼节”,其佛教“行善祛恶、悲智双运”的义理遭到异化……

“欧美的‘现代文化悲剧’在于印刷业和电子媒介具有将时间和空间降格为商业主义和扩张主义服务的内在倾向”。⑧欧美的“现代文化悲剧”何尝不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悲剧?传统节日传播背后普遍的商业意图对以“仪式”构建“信仰共同体”的节日功能造成了严重戕害。“文化产业”概念的堂皇赋予了节日文化传播商业化的合法性,媒体创造的是一种情绪宣泄式的狂欢,追逐的是“收视率”、“发行量”带来的广告收入,遗弃的是对先祖、神灵、自然、生命发自内心的宗教性的虔敬。“中国人的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所谓的‘狂欢’,而是农耕加人伦……许多节日无不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而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尊敬尊长、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内容。节日活动使人伦家族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普及巩固”。⑨

线性传播而非参与式的场域传播。“有学者将节日及其仪式视为一个‘文化场域’——一种民间文化样式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人群的行为和规程。”⑩传播的传递观显著的特点是“线性传播”与空间虚拟性,缺乏的是“仪式观”所倡导的“参与、互动以及创造”,难以提供将受众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观照目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只是一种“传递观”的传播,更多的是文化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确切来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等仪式与民俗活动并没有因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而完全恢复,没能还原出传统节日的仪式化和庆典化功能,也就不能让受众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典与仪式中,从而完成中华民族文化观的强化或重塑。如“端午节”的传播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龙舟比赛的画面。尘封已久的多样民俗依旧被尘封。

转贴于

“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按照凯瑞的观点,存在于“传递观”中的社会是一个“线性的社会”。而传统节日的“传递观”传播造成的结果是“活态民俗消逝流变严重……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日趋市井娱乐化、平庸化。”

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以传播仪式观为指导,积极策划,主要采用现场直播、现场参与和现场报道

现场直播、现场参与和现场报道。“传统节日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人们不仅需要在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节目中进行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还需要在参与中完成‘文化体验’,意识到自己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主人,体验到一种人生的满足。”?輥?輱?訛、文化部联合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真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其目的即在于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的“文化黏结剂”,通过“一种盛大的仪式与庆典传播”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或生产出新的意义渗入人民的生活中。

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大众传媒无疑负有“传统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之责。而真正能将受众动员到“民俗仪式与庆典”中,以实现传播仪式观所揭示的传播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大众媒介必须积极策划,对保存完整的民俗活动,借助现场直播、现场参与和现场报道的方式予以强化。如春节对北京庙会民俗活动的直播报道、对陕西黄帝公祭活动的直播报道;端午节对汨罗江赛龙舟、祭祀屈原的直播报道等;对于已经散佚的民俗活动,媒介应组织民俗专家,积极策划介入,进行传播报道。如关于清明的传播可策划“山西介山清明秋千会”,“公祭介子推”等活动,并现场直播、现场报道,使之固定下来,成为清明节民俗的一部分被传承下去。惟有如此,传播才能更好地表现仪式并成为仪式的一部分。

当前的传统节日传播多采用“电视晚会”的形式,辅以节日历史渊源与风俗的介绍。而如上所述,电视晚会是一种平面化的线性传播形式,更多培养的是在家的看客,削弱的是受众通过互动对节日文化内涵传播的直接感受,不能实现共同参与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即使近两年来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中秋诗会,虽然相对增加了一些文化内涵,可从传播形式和内容看,仍是应景之作。多数电视观众“观过即忘,与我何干”,遑论传统文化符号在民众中的还原、更新与生产了;节日风俗、历史等知识传播有一定价值(如200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于1月28日~2月23日,制作播出了七集纪录片《我们的节日》,每集90分钟,分别传播介绍春节、元宵、端午、清明等6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民俗活动、文化内涵等),但这些知识如果缺少了受众的群体体验,就很难内化为指导行为的观念。

大众媒介只有现场介入到传统节日中去,才能“通过从中国现代民间、民族艺术和史前艺术直面中国人的存在和人生真理,建构中国人自己的‘精神现象学’”。

群体传播、连续传播的重要性。无论何种仪式,都存在于群体活动中,具体实在。而大众传播具有必然的“虚拟性”。故此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应运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类型,不能仅依赖大众媒介。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一些传统节日的地方文化色彩浓厚,节日渊源不一。以“端午节”为例,湖南省和湖北省祭祀屈原、江苏苏州祭祀伍子胥、浙江上虞祭祀曹娥,针对这种情况,由当地政府策划群体性传播活动就尤为必要,且“文化效果”要好很多。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期间,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是内蒙古民族人民相互交流的狂欢节。虽然电视等媒介关注较少,但“那达慕”依然保存了下来并发展壮大,其原因即在于卓有成效的群体传播。此外,持续性传播利于将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民众行动的动力。而现在的传播时间短、节奏快。节日来时热闹一天,过后马上停止传播,形式上走马观花,缺少连续性;内容上,多是没有节日文化特质的歌舞,相对肤浅平庸,起不到“吸引受众参与到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中之作用,难以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韩国江陵端午祭之所以能保留并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达一个月的民俗活动与媒体连续不断的传播报道。

中国传统节日从除夕开始,几乎每月都有。如此多的文化资源,奠定了媒体连续传播的基础。当然前提是丰富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能得以恢复。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腊八节、小年等。从文化传播策划角度,可以按月策划系列报道,农历一月传播报道春节、元宵节;二月以西方情人节为由头,传播七夕文化;三月传播清明节;五月传播端午节;六月传播天贶节;七月传播七夕节和盂兰盆节;八月传播中秋节;九月传播重阳节;十月传播祭祖节;十二月传播腊八节、小年和除夕。连续性地介入传播,不仅能还原传统节日文化符号,而且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凯瑞的话再次提醒我们,传统节日能否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共享信仰的表征”,关键是传播以什么样的理念与方式参与其中。

注 释:

①⑤⑦王晶:《传播仪式观研究的支点与路径——基于我国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的探讨》,《当代传播》,2010(3)。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③④⑧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⑥于得江、逯克胜:《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3)。

⑨刘锡诚:《要慎重对待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报》,2010年3月12日。

⑩訛邢婧:《中国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理论界》,2010(4)。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意义;继承弘扬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鸦片战争后,“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成为正式国名;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传统

传,原义是指驿站,有一站一站传承之义。具有历时性和延续性,传到现在的文化是与过去的文化有联系的。统,本义是指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统一。具有空间拓展性和权威性,是指主导文化。传统不仅仅只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是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文化

“文”与“化”并列使用最早见于《易经》,《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汉语的“文化”是以文教化、以文治天下的意思。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给狭义的文化下过定义:“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内容对现世的影响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这些基本精神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现在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1、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2]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主要地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是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和调整自我的需求,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国家,古人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在各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适应农业的发展。北方旱地种植小麦等旱作物,南方则种植水稻。这种根据自然环境的条件来不断调整适应自己需求的心理也培养了古人的一种内敛、保守的性格。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利于世界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对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反映出西方人心中那种要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2、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社会建构与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注重以民为本的人权管理。而在西方,将神的意志赋予在法律之中,更注重法治。

3、贵和尚中的思想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和”是指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宽容博大,兼收并蓄。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兼容并盛的时期,宽容的社会心态也造就了文人广阔的胸襟。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中就有强烈的体现,尤其是盛唐诗人的诗作,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自己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和信心。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强调做事要把握“度”,提倡和谐的思想。

而在现代文化竞争中,西方的霸权主义推崇文化占领的策略,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而不是多样性的融合。

4、刚健有为的思想对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的内涵是指一种具有持久力的不屈服于外力的进取精神。在古代就有很多仁人志士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不畏艰辛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杜甫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抱负;汉代司马迁凭借心中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受宫刑之后而仍坚持写成巨作《史记》。这些都是古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保持独立的人格也是刚健有为的一种具体体现。从个人来看,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个人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从社会来看,学校的教育应提倡“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这对当代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创新独立型人才。从国家来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其他各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8篇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考;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58-02

我们不需要同人夸耀自己有多自豪成为中国人的一分子,光辉总是属于历史,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自夸的资本。伴随着中国晚清时代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已逐渐被世界公认为关起门发展的世界之末的国家。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在近几百年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这种差距不只是简单的对比,这种巨大的反差强烈地刺激着国人思想:难道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西方科技面前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差距的存在质问着中华传统,可是,中国依然无法前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多对中华传统的不信任,以致最后不喜欢自己的文化,逐渐喜欢西方文化,并盲目以为自己就是西方人。这当然是很荒唐的,然而这就是事实,事实就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抛弃,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无知跟风。现在,是时候有必要讨论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行为的积累,它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的活动、经历的历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格的体现,中华民族具有多种独特性格,这些性格并非最开始便是人们公认的好性格,有些性格的练就甚至是几百年才历练出来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只有自己才能作正误判断,其他民族也是一样。

中国人性格的独特性,使得中国人逐渐被世界人所不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名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经过五千年,中华民族对于好的东西的积累,大致在以下这下这些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不服输,不放弃的民族。细数中国历史,多少次国土曾被大片占领,然后国人经过数年的斗争又将国土抢夺回来;即使在晚清全国一片焦土,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依然没有放弃,经过长久的鏖战,中间曾有多少英勇儿女的牺牲,终于将悬崖边的中国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知行合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行事准则,人们对自己要求“言必行,行必果”,从而达到一定效果的“行重知轻”的思想。

除此之外,中国人一直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取决于他精神世界的健全。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是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理想。谈到爱国主义,中国人一定首屈一指,在古代,人们一般不出远门,就是防止自己死在远方,回不了家,即使在现在,那些曾早年居住国外的人们,也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即使在他乡,也不忘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是为了不给祖国丢脸。中国人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典范,中国古代早已有《三字经》这种规范人行为准则的训条。

当然,中国的传统并非就这些,只是目前国人对于传统的遗忘,已逐渐严重。难道其他民族的文化就真有那么好?实则不然,这只是目前人们对于先进科技的追捧,从而选择性地将自己民族文化遗忘。一方面是心痛,为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而痛;另一方面则是悲哀,为盲目的自我否定感到悲哀。传统文化是就此止步,还是得以存留,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2 继承与发展

2.1 如何继承

对于目前传统文化流失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种状况。对于继承,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政府应该拨放资金用于民间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收集与整理。这些年来,文化的流失大多是民间艺人的去世,另外便是文物被盗,流传海外。在没有自觉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为人民开好头并做好表率;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人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另一方面,人们应该自觉做一位有修养有素质的良好公民,熟读并了解传统美德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同时,我们还应该互相帮助,大家一起做具有优良美德的中国人。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天性性善的我们为何要在世界的干扰下变成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中华美德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挽救美德继承美德必须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小就应该被灌输传统思想,但要记住,传统灌输不要生搬硬套,传统美德并不一直都是好的,特定的时间有相应的行事准则,只是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所以,应该结合实际给小孩子教学,这样才有助于传统美德的延续。

2.2 如何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依然要结合实际出发。传统美德毕竟只是精神领域的范畴,建立健全的法制才是保持传统美德的保障。目前中国的法制依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有些方面行事准则的缺失,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严格规定人民的行事底线与道德底线,才能有力避免不好事情的发生,同时维护了传统美德。例如在美国,如果在冬天下雪后有人在你家门口摔跤,是由于你没有清扫家门口的积雪,那么此人所出现一切事故由你负责,这就是将美德印刻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美德的发展,法律是保障,自己对于行为的恪守是自己心灵的引领。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必要步骤,但是我们必须依法行事,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严明执法。除此之外,政府对于公民的引导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有时候,公民对于世界大环境的不了解,在对于自己言行上会不注意,这类事例如中国游客在国外景区或在自己景区丢垃圾,自己的一个小行为就破坏了所有中国人在世界人的影响,政府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文化普及以及行为约束,在国内首先要形成良好风气,然后再走出国门。

2.3 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回想古罗马、古印度、巴比伦等几个世纪之前的民族为何未有被我们遗忘,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文化被永远的记录下来,那些曾经光彩的文化没有被我们遗忘。要想使一个民族永远的存在,人口不一定是关键,民族文化才是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传承到今天,纵然古代国君更替频繁,但是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间断,那些有用的上古文化传统遗留了下来。在今后的传统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除了教给我们的后代古人的思想,我们同时要研究总结我们的文化性格,中国人一直是被认为具有热情好客的性格,这也是文化决定的;我们要将这些文化性格进行总结,然后沿着这种文化性格,继续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之不间断。

在未来的文化传统上,我们需要通过自己对本文化不断地总结、继承,逐渐打造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品牌,就像世界其他人看见孔子就知道中国《论语》一样,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将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散发到世界各地。目前中国有将孔子等古代先贤的思想汇总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而今孔子学院在美国大范围的覆盖,而且在该校学习的学生也非常之多,这是将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一个成功实例,在这个实例的基础上,我们要将更多的文化打造成品牌,使全世界都不能将我们遗忘。

传统不见得就是绝对好的为人准则,其中的优良我们应该吸收,糟粕就应该被丢弃。但是无论如何,传统的丢失是一个民族没落的标志,在当今纷扰的大千世界,恪守自己心中的准则,不忘民族传统,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以及我们以后千千万万代人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登林,曹为.雅俗之辨与文化选择——中国近代通俗作家的历史境遇[J].滁州学院学报,2008(4).

[2]王春燕.简论鲁迅的乡土小说[J].安阳大学学报,2004(4).

[3]余新华.关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湘南学院学报,2005(3).

[4]朱志国. 文化产业视角下“文化经济一体化”之实证分析——山西会馆“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J].中国市场,2012(48).

[5]马迎春.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J].中国市场,2011(1).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0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共同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学生,请您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1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国地大物博: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有如长龙一般的长城;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有那美丽无比的桂林山水。这一切都在赞扬着中国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从远古夏商到宋元明清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向我们诉说着伟大的中国魂!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过多少英雄儿女?刘胡兰为国捐躯,江姐誓死不屈,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也许你记得屈原在汨罗江上高唱遗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纵身跃入那滔滔碧波,任鱼虫吮吸,天公也顿首垂泪;也许你又曾记得文天祥誓死抗元,万死不辞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遗恨;或许你又会想到谭嗣同在戊戌政变的压迫下,从容入狱,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一语,这些人不仅见证了民族的繁华,也传递着战争的烽火。

从美丽的文明古国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波大浪!

永远不忘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不忘记那一堵堵血肉长城;不忘记那一个个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先辈英灵!终于终于,东方雄狮从噩梦中醒来,举起了奋斗的旗帜!

为了中国的解放,无数的中国人民奋力抵抗,不怕流血流泪,一直在奋斗,红军战士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志愿军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与侵略者展开了拼杀;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枪眼;董存瑞为了胜利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1949年,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每个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壮志激昂。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我有中国魂而自豪!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2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3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4我的家乡在顺德,赛龙舟是顺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业耕种、种植业、饲养塘鱼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开门见山,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赛龙舟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平时深埋河涌下的龙舟装扮一新,各乡各镇击鼓游龙。顺德的男女龙舟队实力显赫,享誉国际,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勇夺桂冠。

去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也随妈妈去马岗管理区观看当地的赛龙舟。一大早的河岸边,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了。此时,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每条彩龙颜色各异,千姿百态,它们都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显得神采奕奕。

“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各色各样的“龙”如箭离弦,顺流而下,欲争群龙之首。它们都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谁也不甘落后,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振奋。顿时,乐声响彻江面,鼓声咚咚,锣声当当,号子高亢。龙舟上的健儿们如同出征的战士一样,个个神采奕奕。他们狠劲猛划,奋力冲刺,岸上山呼海啸,滚起阵阵“加油”声浪。

看龙舟赛,作壁上观,每一条龙舟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的心犹如大海里的波涛,时起时伏。健儿们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他们沉着、冷静、镇定,挥动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终于有一条龙舟遥遥领先,成为了群龙之首,岸上的人欢呼雀跃、击掌喝彩。

就这样,赛龙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但那催人奋发的锣鼓声仍在我耳边回荡,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闪现。朋友,请到我们家乡来,来看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龙舟吧!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5不知是谁点燃了满天繁星,闪闪烁烁;不知是谁把月亮挂上树梢,如水而泻,不知是谁涂黄了树叶,绿颜不在;不知谁把残烛吹灭,昏昏暗暗……闷来窗前理箜篌,却见落叶纷纷,白花凋零。唉,已是秋天……

我禁不住走了出来,风也确实凉了,我又要独自承受着难耐的秋天了。踏着如银的月光,我登上了昔日游玩时乘坐的小舟。那一橹一桨都是依旧,还曾记得“误入藕花深处”,也记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如今却是花褪雁飞,秋叶凋零。那秋水默默的冻着,偶尔一片叶子飞来,也会激荡起层层沦漪。湖边的柳树低垂着,水中显出她那疲惫的身影。

我拿起橹,轻轻拨动着湖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小船动起来,耳边萦绕着湖水那叹惜的声音。“花自飘零人自流”,世间万物总得有个归宿。凋落的花,有明天红色的希望;飘落的叶有明天绿色的愿望,而我呢?天地茫茫我要去追寻什么呢?双溪景虽好,可那艋小舟怎可载动我满腹的哀愁?我漫无目的得闲游,抬眼望却见月儿已爬上了西楼,温柔的银光笼罩着西楼的浑厚。珍珠般的月啊,你为何只着温馨与恬静?哦!眼前又是昔日那个芦苇塘。我不知不觉划过去,不料却惊起了一群雁儿,那是正要南飞的雁儿啊!南方的天也许不会这般凉,可是南方的雨却是下不完的,烟雨蒙蒙,我迷失了追寻的方向。我已累了倦了还是回去为是!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1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共同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学生,请您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1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国地大物博: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有如长龙一般的长城;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有那美丽无比的桂林山水。这一切都在赞扬着中国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从远古夏商到宋元明清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向我们诉说着伟大的中国魂!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过多少英雄儿女?刘胡兰为国捐躯,江姐誓死不屈,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也许你记得屈原在汨罗江上高唱遗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纵身跃入那滔滔碧波,任鱼虫吮吸,天公也顿首垂泪;也许你又曾记得文天祥誓死抗元,万死不辞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遗恨;或许你又会想到谭嗣同在戊戌政变的压迫下,从容入狱,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一语,这些人不仅见证了民族的繁华,也传递着战争的烽火。

从美丽的文明古国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波大浪!

永远不忘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不忘记那一堵堵血肉长城;不忘记那一个个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先辈英灵!终于终于,东方雄狮从噩梦中醒来,举起了奋斗的旗帜!

为了中国的解放,无数的中国人民奋力抵抗,不怕流血流泪,一直在奋斗,红军战士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志愿军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与侵略者展开了拼杀;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枪眼;董存瑞为了胜利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1949年,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每个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壮志激昂。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我有中国魂而自豪!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2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3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4我的家乡在顺德,赛龙舟是顺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业耕种、种植业、饲养塘鱼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开门见山,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赛龙舟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平时深埋河涌下的龙舟装扮一新,各乡各镇击鼓游龙。顺德的男女龙舟队实力显赫,享誉国际,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勇夺桂冠。

去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也随妈妈去马岗管理区观看当地的赛龙舟。一大早的河岸边,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了。此时,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每条彩龙颜色各异,千姿百态,它们都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显得神采奕奕。

“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各色各样的“龙”如箭离弦,顺流而下,欲争群龙之首。它们都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谁也不甘落后,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振奋。顿时,乐声响彻江面,鼓声咚咚,锣声当当,号子高亢。龙舟上的健儿们如同出征的战士一样,个个神采奕奕。他们狠劲猛划,奋力冲刺,岸上山呼海啸,滚起阵阵“加油”声浪。

看龙舟赛,作壁上观,每一条龙舟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的心犹如大海里的波涛,时起时伏。健儿们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他们沉着、冷静、镇定,挥动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终于有一条龙舟遥遥领先,成为了群龙之首,岸上的人欢呼雀跃、击掌喝彩。

就这样,赛龙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但那催人奋发的锣鼓声仍在我耳边回荡,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闪现。朋友,请到我们家乡来,来看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龙舟吧!

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00字5不知是谁点燃了满天繁星,闪闪烁烁;不知是谁把月亮挂上树梢,如水而泻,不知是谁涂黄了树叶,绿颜不在;不知谁把残烛吹灭,昏昏暗暗……闷来窗前理箜篌,却见落叶纷纷,白花凋零。唉,已是秋天……

我禁不住走了出来,风也确实凉了,我又要独自承受着难耐的秋天了。踏着如银的月光,我登上了昔日游玩时乘坐的小舟。那一橹一桨都是依旧,还曾记得“误入藕花深处”,也记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如今却是花褪雁飞,秋叶凋零。那秋水默默的冻着,偶尔一片叶子飞来,也会激荡起层层沦漪。湖边的柳树低垂着,水中显出她那疲惫的身影。

我拿起橹,轻轻拨动着湖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小船动起来,耳边萦绕着湖水那叹惜的声音。“花自飘零人自流”,世间万物总得有个归宿。凋落的花,有明天红色的希望;飘落的叶有明天绿色的愿望,而我呢?天地茫茫我要去追寻什么呢?双溪景虽好,可那艋小舟怎可载动我满腹的哀愁?我漫无目的得闲游,抬眼望却见月儿已爬上了西楼,温柔的银光笼罩着西楼的浑厚。珍珠般的月啊,你为何只着温馨与恬静?哦!眼前又是昔日那个芦苇塘。我不知不觉划过去,不料却惊起了一群雁儿,那是正要南飞的雁儿啊!南方的天也许不会这般凉,可是南方的雨却是下不完的,烟雨蒙蒙,我迷失了追寻的方向。我已累了倦了还是回去为是!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美育 研究生 传统文化

在新说纷纭、多元共生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冲击下,众多美育理论工作者对当下美育的诸多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建设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除了认真学习西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方法外,更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美育中如何进行渗透进行梳理,探其渊源,明其脉络,特别是要注重在研究生美育培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高校美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文化艺术的修养,从而提升思想品格、增长综合素质。

1 残酷的现实,传统文化的匮乏

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潮中,现代高校研究生传统文化的匮乏成为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发展着。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的历史生命和灵魂。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存在,主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是否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2 时代的呼唤:传统文化在当今研究生美育中的发展需求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美育研究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和他们身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研究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3 美育的责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高校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中,美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对青年人的全面、健康、完善自我的构建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美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研究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鲍姆嘉登在《美学》一书中指出:“……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可以看出,美育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认识,推动智育的发展。

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就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是要实施美育。美是人的积极肯定的与真、善相联系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而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它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的。美术教育本身蕴含着和谐发展,使之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动、灵魂与机体等方面达到某种一致、平衡与和谐,成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达、思维敏捷、自身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4 美育的人文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多元

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释放,也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元性。不可否认,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传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文化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容互补,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领域也有许多文化瑰宝,诸如人本精神、忧患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对我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所以,我们必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惟有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发扬和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够成为新世纪人文精神的主导者和导引者,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才会在新的人类历史时期焕发出年轻而绚丽的光芒!

5 结论

如果说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我们中国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的土地、水分和空气,也同样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是人所建构的,反过来文化也在塑造人。它熔铸在我们的灵魂中,决定着我们的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

我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建构的途径,除了来自文本之外,还来自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媒介,这就是形象(图像和影像)。因为各种各样的形象实实在在地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只要睁开眼睛,我们就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它们的影响。这些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它们,我们需要一种选择的能力,一种发掘的能力,一种批判的能力,一种获取的能力和一种创造的能力。为了这些能力,我们需要接受一种教育,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教育,这就是美术教育,有人称之为视觉艺术教育或视觉文化教育。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体悟,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使自己变得更文化,在实践中使我们的研究生美育变得更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 向素杰“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22卷,第二期.

[3]《辛巳病余录》见《邓以蜇美术文集》,第156页.人美社出版.

[4]《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科出版社,第443页.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篮球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化

1.引言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形成的。一个社会的信息来源越多,与外界的交往越频繁,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融已经成为人类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目前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篮球运动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2005年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CBA联赛工作会议上总结了中国篮球发展缓慢的原因,他认为中国篮球缺乏与世界的交流是造成目前中国篮球落后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中国球员的国际化程度制约了球队竞技实力在短时间内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认为,篮球文化的落后是阻碍我国男篮运动去的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及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如何正确塑造我国篮球运动的“魂”,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是摆在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篮球文化的释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育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在具有体育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的属性。一般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从中表现人的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的观念,具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成分。

篮球文化是在体育文化概念基础上,并且是它的子概念。篮球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篮球运动的“魂”,篮球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影响可想而知,可以说“没有篮球文化就没有篮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化人”和“人化”。由于世界各国地域、民族、传统、习俗不同,政治、竞技、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不同,形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篮球文化。国际篮球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均呈现出篮球本体内容,形式具有各自的民族、地域乃至个体和整体上的差异性。因此,篮球文化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参与篮球活动,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

3.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过文化传承的国家,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育属大文化的范畴,并且逐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是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篮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我国篮球既然是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影响,这样才能够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更好地构建我国的篮球文化,实现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导致了个体自由和主体性的不发达,压抑了个性自由和个性的创造性,反映到篮球运动中,表现为个性独立的缺乏和创新精神的缺失。篮球比赛瞬息万变,应变和创新是制胜的重要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我国球员往往不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出现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的情况,造成了比赛陷于被动甚至是比赛的失利。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礼让”、“和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注重节制个人情感、欲望,为人庄重、谨慎,追求和谐、平稳,反对固执一端、偏激片面的中庸的文化性格。“尚和”的思维方式忽视了适度“竞争”在平衡自我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激发中国人产生自由竞争的意识和冒险精神,使我国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只注重道德上的感化对手,而忽视了力量上的征服,缺乏攻击的力度。“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都是缺乏冒险精神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稳”字当头,才不至于在比赛中犯“左倾”主义错误,“急于冒进”,从而心态失衡,输掉比赛。

3.2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封建文化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这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中都不曾有过,可以说我国的封建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排斥外来事物,对待外来文化无论先进与否一概否决或者接收甚少。联系到篮球文化的构建,可以认识到,我国在接受国外先进的篮球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够,并不能像国外民族那样快速或是自愿地接收,这也造成我国篮球文化的落后,以及构建的缓慢。

天子如父,臣卿如子,忠孝相通,亦即所谓的“家国同构”现象。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重视社会阶级结构的连贯交织、互动统一的体系,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以家庭和国家之间、伦理和政治之间的双向运动为机制。联系到我国的篮球运动,则可以理解为国家篮球管理中心与各地方篮球管理中心、各地方篮球俱乐部的关系上。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篮球的管理体制复杂,牵扯的利益关系难辨。因此,篮球文化的构建并不能得到统一、顺利的发展。

4.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关于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就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指超越国家界限;“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与国家界限的各种运动。我认为,所谓篮球文化国际化指的是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汲取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动态过程和趋势。这其中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其实质和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必然会引发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因为两种文化由相互隔绝到相互接触、交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就文化本身而言,是文化发展多样化过程中的必要和特殊的形式,对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冲突并不意味着非要你死我活,虽然哲学思想差异很大,但在篮球运动领域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内涵相近而外延各异的中国篮球文化与世界其他先进的篮球文化。这就是它们之间能够共存的基础,也使它们之间有了更多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机会。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已成为事实的冲突面前或不知不觉或无所事事。我国篮球运动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应该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外来的先进文化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并以此为起点,确定我国篮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富于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5.结语

无论篮球文化的构建是立足本土化还是国际化,我们都应该首先确立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离开这一本质目的,篮球运动的发展就会发生本质变化,脱离正确发展的轨道。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在对待传统文化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影响问题上,应运用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分析问题,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中对我国篮球运动有利的方面,如“不急于冒进”、“实用精神”、“稳稳当当”、“学次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等,又要摒弃不利于我国篮球运动的文化方面,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心理依赖”、“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排斥外来先进事物”等,运用互补观来对待我国篮球本土文化与国际上先进的篮球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善于吸收他人的精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实现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构建总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建业,王明献.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8:47-49.

[2]李元伟.在“篮球文化论坛”上的讲话[Z].2005:1-5.

[3]李向前,王岗.从阿根廷篮球崛起看篮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74-76.

[4]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78-279.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天人合一。

风水是我国自古遗留于今的独特产物,是源自祖先为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生存法则,它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一样,同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特别重视风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即便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学士人,也如痴如狂,趋之若鹜。几千年关于风水实践、积累下来的精芜并存的经验,形诸文字记载的典籍,汗牛充栋,清乾隆时修的《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专辟《堪舆部》,收集了历代有关风水的各种文献,达30卷之多,可谓是古代的一门显学。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虽未明令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风水又被看成是封建文化,列为禁学。改革开放以来,风水由出口转内销,随着中国沿海和南部城市的日益富裕,使看风水又逐渐盛行,有关风水的出版物充斥市场。目前,对风水,声讨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笔者是一位历史工作者,无意于卷人纷争,只是与读者一样,伴随风水已逐渐被人们谈论而引起浓厚的兴趣,并心之好奇想知道“风水”到底是什么,以期历史地、客观地、正确的看待风水,利用风水。

一、直面风水,了解风水的基本内涵。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地理、青囊、青乌、相宅、形法等等,于中国最早文献如《诗经》及《尚书》均有文章记载,记述古代先民用于选址和规划国都、城邑、住所,在帝王贵族至于黎民百姓中喜闻乐见颇受认同!,。可以说,“在中、西文化撞击,西方建筑学、规划学传人我国之前,中国几千年的城市、乡村、民居没有那一座不是在中国风水思想指导下建成的。}Zp要建国都、城市、宅院,就要按照风水原则来进行,所以几千年来风水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民俗之中。从根本上来讲,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那么,什么是”风水“呢?

”风水“二字的出现,首见东晋郭璞《葬书》的见解,他说:

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这被誉为是风水鼻祖的郭璞给风水至今认为较权威的定义,他已经明确指出了风水三大要素:风、水、气。还简明扼要的揭示了”风水“理论的根本,即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界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发展繁衍,福荫子孙。因这二字简捷、易记,又生动地道出风水两大作用力”风“和”水“的作用,不仅风水业者喜欢用,也常为民间惯称,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各地对中国这门学问的专有名词。

风与水二者确实妙不可言,《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从字面上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与水的考察乃是对天地之考察。

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成为后来风水学的指导方针,这便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人是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这个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o}。风水的最终目的,正在于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偏重之差,追及唐宋,遂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相配来定吉凶祸福,故称形势派,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故称方位派,亦称理气派回。考之实际,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人活着要住房,叫做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郭璞定义仅涉及一面,无疑失之偏颇,但古人认为墓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给葬者一家招来祸福。因此,按照”视死如事生“的观念,无论阳宅风水还是阴宅风水,其理论要点古人都归纳为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即峦头派的理论。理气派风水,本文不赘。因此,”地理五诀“常被风水师视为风水理论的入门,其实,它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及朝向的布置,其要求是: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5J。所以对龙、穴、砂、水四纲目的考察和踏勘构成了风水形法一项最主要的内容,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觅龙,就是寻祖宗父母,审气脉,俗称找靠山。这里祖宗指山脉的出处,亦即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山脉的入首处,若宅地建筑所倚之山,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行龙,则此宅地能”迎气生气“,人类才可能发达兴旺。察砂,砂指的主龙(靠山)四周的山峰、建筑,在穴前面近而小者,称案山,远而高者,称朝山,统称朱雀。在宅地左边的山称青龙山(砂)或”龙“;右边的山称白虎山(砂)或”虎“。后面的山称乐山或玄武山,也称应砂。它们虽方位不同,但其作用都是为了护气。这种前后左右环抱宅地的群山,因隶属来龙之主山,能”聚气藏气“。所以,风水师们选择宅地,不得不考虑到不受大风吹刮的避风条件。观水,指宅地面前有水抱流。水指水源、河流、湖泊、池塘,甚至海洋的不同,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指低洼地,道路等。有”高一寸则为山,低一寸则为水“之说。水喜环抱,宅地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因为这样才能使生气环聚在内,而没有走失的怀疑,故谓水能”载气纳气“。”点穴“,来自人体脉络穴位的比拟,认为地理脉络与人体脉络具有相同的规律。穴,就是指龙脉的聚集处,为气的凝结点,也就是建房、造墓的最佳位置。点穴就是要找出生气凝聚的吉穴(宅基)的位置所在I61。以上所述,是风水家到野外察看地形肉眼可见的吉凶,是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表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吉的渴望。总括峦头派理想的住宅环境模式就是”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刀这就是说,住宅必须背靠山陵,左右各有山岗环抱,或者左是河流,右是道路,而前面必须是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是弯曲的河流。如果推而广之,就城市、村镇的环境选择而言,则视野要更加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把局部小环境放人大环境更丰富的景物层面去考察,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背山、面水、朝阳“,即”前要照,后要靠“,就是峦头派的通俗说法。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的。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的建筑理论概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一理论。

二、感知风水,探讨人类如何利用风水。

人们对风水的感知、应用与重视,应该说从华夏人类走人房屋时便已产生。中国数千年的”风水“观念就是发源于黄土高原依水而筑的早期窑洞地区。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在古代,仰韶文化的氏族村落,都分布在济河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山脉。白鹿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济河里流着清澈的河水。考古发现,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背山临水,坐北朝南,前面有开阔地,它既挡住了冬天从北方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又能保证享受到最多的日照,这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在这里劳动生产,不仅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和方便汲水,而且还是适于农业、畜牧、狩猎和捕鱼等生产活动的好地方。这说明先民们已较注重相宅,注重聚落的选址,体现了”得水藏风“的风水意识[z}ls0相宅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都从宏观出发,即考察何处为建立国都的最佳地点。如《周礼·夏官司马》指出:

”土方氏家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周武王选择镐都,周成王选择洛都,无疑都是早期的相宅活动。堪舆家指出:”建都山水必大聚,中聚为城市,坟宅宜居小聚中。“!8}在阳宅风水中,最重要莫过于择地建都,其次是州县城市,复次是小镇村落。

世界文明古都至今保持原貌的很少。北京是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它包含了对地形、水流和方位的要求,处处寓含风水思想,可谓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

对于北京城的风水,史书中多有记述,其中以宋学大师朱熹的议论最为有名。他曾大发感慨说:”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都(即今北京)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篙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

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9}元朝建国,京城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中国风水大势,是西起昆仑山系,向东延伸,形成各大山脉、小支脉。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北京城的选址,就是与这一总系统的大势相合相顺的。北京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会合(南口是兵家要地)形成向东南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势西北向东南微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在地理格局上,北京东临辽竭,西依太行,北连朔漠,北扼军都,南控中原,具有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地势。从大观风水视野看,北京远前有滔滔黄河为照,后有燕山为靠,左有泰山为龙,右有西山为虎,它完全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格局古人还认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lnol,按照易理思维,无论是生是死均是自然规律。人活着要寻求养生的环境,利于生存的气场;在死后要寻求安息的场所,利于神灵的转世。中国人相信“风水轮流转”,于是,民间将正常的生生死死视为“红”“白”喜事。而历朝历代的帝王们,无论是都城选址还是陵墓选址,都是风水第一消费者。去北京游览过著名皇室陵寝十三陵的朋友就知道,朱棣的长陵为整个陵区的关键,它是由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选定的。据说开始选了多处,皇帝朱棣都不满意,最后才选中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遂将陵定于天寿山南麓。天寿诸山,为太行山支脉,自居庸、军都蜿蜒东来,至此处忽折而向南,前左有蟒山,右有虎峪,正合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正前方则为一片平原,西北部的流水汇集在群山环绕的中部平川,最后向东南流去。由于天寿山与发源自昆仑山而绵延数千里的龙脉属于同一脉络,不仅是北京城的靠山,也是长陵的靠山。因此能与天上的元气相通,陵区风水真是无可比拟。从此,明仁宗以后的十二座地陵,皆环绕天寿山而墓,遂有十三陵之称[315(。总体看来,十三陵建筑格局的风水正是北京城建筑格局风水的投影。正是通过风水理念,将建筑融人天地山川,把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渗透交融,这样的布局,体现着《易经》的自然观,人的生生死死都是自然的育化,最根本的是“生”,“生生之谓易”,视死如生生更生,反映出古代帝王“视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

同样,城镇的形成,也相当重视地理山川格局,也讲究局部地形的匹配。以古代间中选址为例,它处于大巴山脉和剑门山脉与嘉陵江的汇聚之处。从北透迄而来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为间中风水的“来龙”。护送龙脉的嘉陵江从北面连绵的青峰翠谷中活泼奔腾而出,来到城北玉台山沙溪场(人水口,称“天门”)便销声匿迹,堰旗息鼓,众山众水汇聚,若海潮拱辰,似万邦纳贡,形成“九龙朝圣”之势。然后放慢脚步,由西而南,为塔山、大像山阻挡(出水山,称“地户”)而北行,再经灵山阻挡而南流。嘉陵江偎城抱郭、经城三面,在蟠龙山下,镶成一个“U”行的环带。间中城迎山接水,建造在这个山环水绕的“U”行冲积洲上。山水拥城,城依山水,“千水成垣”、“金城环抱”,这就是风水家称颂的“形胜之地”}}u。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西南重镇间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和人文胜地,也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当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追寻“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点,在中国的乡村古村落当体现得最为明显。

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这就是中国人理想的居住景观模式。这种居住景观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有山有水,山势围合。这种偏爱围合,把自己隐匿起来的庭院似的景观模式深受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陕西关中盆地的影响。不难想象,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

难怪,我国传统住宅,大多带有庭院,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独立空间,尤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2}。在南方,也多用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天井,这有利于辅助房间的通风采光,加强穿堂风的作用,适宜于南方炎热地区的居住要求。房屋院墙相接,大大减少风雨侵袭,隔离了邻院噪音,构成了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l };I然而,在辽阔大地上并不是处处都能寻觅到优美无比的居住环境,对那些先天条件并不十分理想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先人往往会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或修筑堤坝,使河水改道,或凿圳开沟,引水进村,从而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今人也一样, 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不就提出“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吗?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拦河造湖、培育花木林带,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营造山水园林景观,建设宜居城市。这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正被人们重新发现和利用。看来,风水在古今宜居住所的运用,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水文化中的精华,除选择居住环境外,还可以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

据清初刘献廷《广阳杂志》卷一记载:“川北淹水,民所开也,深数百丈,堪舆(即风水先生)指示其处。”这就说明,明清时期甚至唐宋时期,四川开采的井盐,都需要请风水先生为其寻找地下盐脉。找准了盐脉,才能找出有淹水的盐井。如果打出的盐井无盐水,成了干井,那投资者等于白扔钱,代之倾家荡产。因此,风水先生勘探盐脉,是井盐开采成败之关重要的一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为了打破外国对橡胶的垄断和封锁,下决心自己种植橡胶。但一般情况下,橡胶树只能在北纬22度以南生长。对中国来说,只有海南岛、广东的茂名、阳江、雷州半岛、广西的钦州、合浦、北海和云南西双版纳这些地方可以种植,面积有限,规模不大。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把橡胶宜林地向北扩展,中国的地理工作者很敏感地想到了风水学说中选择居住地的做法。那种半封闭或封闭的地形结构,使得北方的寒冷空气受阻,不能南下;而东南方向的湿润、温暖的气流则可以进人,提高小地形内的气温。在这种半封闭或封闭的地形保护下,橡胶宜林地可以向北扩展到北纬24度,即向北推进了200多公里。这样,广东三分之二的面积、广西三分之一的面积、云南三分之一的面积、海南岛全部都可以种橡胶树了。这样的橡胶林规模完全可以满足全国的需要,为国家解决了困难。这是利用风水文化精华将橡胶宜林地向北扩展为国家生产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14}Sfi0三、反思风水,总结人类对风水认识的成功和教训在中国文化中,风水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风水”的概念扎根于汉民族的心灵深处,很难抹去。我国古代先哲都很重视阳宅文化建设。

《释名》云:“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历代名人的住宅,大多选在今人认为的风水宝地,如孔子、百里奚、范暴、郑玄、陶潜、谢玄、w康等人的宅地被传诵千年。

历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阳宅的论述。《墨子·辞过》云:

“古之民未知为公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说明上古的民宅是傍山陵阜而建。《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仲长统对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围筑前,果园树后。”背山临流,前有场圃,这正是风水术对阳宅的基本要求。人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家中度过的,住宅本身及环境的好坏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极大。风水讲究的气场和环境,其实就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阳光、空气、水和物质环境。风水理论除了选择自然环境如枕山、环水、向阳以外,还要选择社会环境,要回避神前庙后香火之地,茅坑拉脚之地,屠宰场地,尼庵娟妓之地,祭坛古墓,桥梁牌坊之地。这些地方人员往来复杂,生活环境污秽,嗓音扰人,既不安宁,又不安全,居住在这些地方,心里不宁静,对后代影响也不好,住家自然不理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齐景公建议晏子重新选地盖房,理由是“子之宅近市,漱隘嚣尘,不可以居。”这说明住宅环境对处理政务有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将中国风水活动仅仅看成阴阳宅地的选择是太狭窄了,还应包括国防、城防建设,水利建设,园林建设,国土规划,找矿,找水,资源开发,军事设伏等。凡是’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的人类工程活动,都有风水活动作出的贡献。”I’习中国风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渗透,风水同时挤人世界之林。凡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国家,也是风水开花结果的天下。可以说,风水相当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人民日常起居的内外环境,风水也融进那一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西方人结识风水,始于16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代。在20世纪,风水在世界更是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和推广。在研究风水的西方诸多学者中,以英国剑桥学者李约瑟博士影响力为最,他不仅在西方产生影响,并且启示了中国人对风水的反思。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框架是构建于西方科学的模式之上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把风水定义为”准科学“,归人迷信一类,他说”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以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流水的价值。但另外一些方面,它又发展成为一种粗鄙的迷信体系。不过,总的看来,我认为它体现了一种显著的审美成分,它说明中国各地那么多的田园、住宅和村庄所在地何以优美无比。p1r17}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权威式的推荐,就没有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结合风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因为至今的中国学术界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五四抑或是“文革”以来的反封建反传统的传统,这显然会抑制任何关于风水的进一步思考。风水文化是我国古代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文化,它不可能没有蕴藏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正是因为传承了几千年,在传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避凶就吉的心态,一些职业术士又编织了越来越庞杂的谎言笼罩在它的上面,增添了不少玄乎的东西,以求其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被世人称为“玄学”。在封建社会,皇帝带头迷信风水〔上好之,下必胜之。官吏希望风水能招财进爵,比较富裕的老百姓也相信“葬先阴后”,不吝请风水师寻寿地,深切盼望后代升官发财,儿孙相继。古代有识之士对迷信风水也深恶痛绝,对风水术中迷信成分的批判,始于东汉王充,唐代的吕才也据理批驳风水书中的迷信说教,以维护儒家经义!1411。宋人罗大经在其笔记《鹤林玉露》卷六丙编中谈及风水时对墓葬风水也痛陈其弊:“乃若葬者,藏也葬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人之所谓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之心,谨重亲之遗体,使其他日不为城邑、道路、沟渠耳。借日精择,亦不过欲其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借此以求子孙富贵乎?郭璞谓‘本骸乘气,遗体受荫’,此说殊不通。……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痒,积日累月,化为朽壤,荡荡游尘矣,岂能与生者相感,以致祸福乎?此决无之理也!}18}

罗大经对”葬先荫后论“的这段批判真可谓有情、有理、有论、有据,读之后,不能不使人感到”葬先荫后“论的确荒唐无稽。虽历史上发生过福I反气和下葬择日的争议,但至今仍然有许多人笃信与流传。报载,由于全国各地农村风水迷信泛滥,土葬盛行,我国每年将丧失耕地74万亩〔河南邝山一直是中原传统的墓葬风水宝地,2008年墓地被炒贵过楼价,‘叭商洛还发生了在烈士陵园里割地卖墓的事件}}}n .有的地方为了抢占风水宝地建”寿坟“、”生墓“,还常常引起群众之间的纷争乃至械斗,造成社会不安定。还有,风水在部分官员中也获得了相当的市场,这些无疑是一个相当值得反思的现象)从理性角度看,迷信是文明人所不屑的,然而迷信却如醇芳的陈酿中屏人了麻醉毒品,使你不知不觉地饮下而自以为是享受对于风水迷信的外壳,我们今天究竟要进行怎样的批驳,使其回复到原来意义上的古代环境工程学的面貌,值得今人好好研究。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风水被披上了迷信的外衣,就全盘否定它,声讨它,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陈明说,民俗信仰有长久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的支持,因此,它不会轻易被一种意识形态完全覆盖mi笔者也认为,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不可能是简单分类的精华和糟粕。一般的J清况都是二者的揉合,只不过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这应该是我们审视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如果中国的风水术全是糟粕,全是胡说八道,那么它不可能在民间久盛不衰。它之所以不绝于世,是因为它还能为世人提供类似于建筑事务所那样的咨询功能。因此,今天我们反思风水,就应该采用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它21世纪伊始,国人已从各种媒体注意到,2003年韩国开始梳理”中国风水“,政府启动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将其列为韩国的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这个项目不仅由韩国中央博物院主持,更有联合国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其后不久,又传来日本也在偷偷着手风水申遗的准备。这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才发现风水原来也是一个宝贝,勉为其难地开始对风水学有所接纳。2004年,国家相关中心在《2004年健康住宅技术要点》中婉转地表了个态:”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2005年8月,建设部下属某中心下发了一份”关于成立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明确说”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和谐、循环、平衡等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这回算是松了口,风水有了一个国家说法}4iG总之,风水作为风俗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模式,探讨了人类如何居住的大问题,”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I_3},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多次讲到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I=;I在这个意义上,以天人相互协调的风水理论确实有很高的价值、风水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遗产!风水和端午节,乃至昆曲一样,都拥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参考文献

[1]李居明。风水之道【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105:1.

[2]于希贤,于涌。中国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二光明日报出版社,21)07.

[3]何晓听,罗隽。中国风水史:增补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4]张荣明。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22一223.

[5]亢羽。易学堪舆与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1999:206.

[6]王炳中,宋宝全。建筑中的风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9-30.

[7]古今图书集成本。阳宅十书·论宅外形第一[M].

[8]郭璞,等。阴阳五要奇书·八宅明镜卷上之形势[M].海南出版社,2006:283.

[9]引自{清孙承泽。天府广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5.

[10周易·系辞上【M].

[11]宋俊,等。古城间中【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1-12.

[12]单之蔷。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口}.中国国家地理,2006,(1):14.

[13}鸿宇。堪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1)1.

[14J杨文衡。中国风水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7.

[15]商宏宽。广义风水论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田易学与科学,2003,(1):l00.

[1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88.

[17]刘颖。传统与现代性的博弈—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田。红河学院学报,2010,(5):17-19.

[18][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344.

[19]侯隽,王勇。河南郊山墓地被炒贵过楼价。退休老师加入炒墓族 [N].中国经济周刊,2008-06-30.

[20]信仰迷失下的“与英灵争墓地”—诺思(陕西)[N].西安晚报,2010一02-28.

[21]刘若南。风水热悄然兴起田。党建文汇,2004,(7):37.

[22]叶匡政。比尔·盖茨为何相信风水[N].中国青年报,2008-10一14.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第15篇

一、背景与预设

故事的开端即通过少年梅兰芳的大伯为他遗留的一封信为影片铺设了一个基本背景“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同时也预设了一个精神隐线“纸枷锁”。大伯告诫少年梅兰芳:“要么离开梨园行,要么就小心翼翼地唱一辈子戏,大伯不想让你戴上纸枷锁……”

一个故事的背景严格地界定并限制了其可能性。

卑微的戏子,如何提升伶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赢得社会更大的尊重?一个男扮女装的旦角,本身即是那个时代不能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的女性扮装,他(她)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同评价?

“纸枷锁”究竟指向什么?是从个体文化心理层面而言,是“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暗指与隐喻?还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角度而言传统文化在遭遇时代变革时变或不变,民族文化在国际环境中的传播与气节的宏大命题?抑或是二者的交互?

“纸枷锁”或许还暗指影片本身的遭遇?无论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每一个人都是自觉或本能地带着对经典的预期而进入故事仪式的。梅兰芳,作为国粹京剧文化的代表,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至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精神的化身。在这样的语境下,弘扬主旋律和文化英雄梅兰芳印象,是否也成了《梅兰芳》的“纸枷锁”?

其实,我想,这既是预设,也是结论。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共同享受这个演绎的过程。固然所有的影片宣传都将故事分为三段,而本文却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分为少年梅兰芳(由余少群扮演)和中年梅兰芳(由黎明扮演)两个部分。

二、变抑或不变

如同影片开篇以一纸信函引领整个故事一般,整个梨园争霸段落其实是对于梅兰芳至关重要一场演讲的展开。

少年梅兰芳深受邱如白先生演讲的启发,而作为考察过西洋戏剧的邱如白先生也被梅兰芳的表演所吸引,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受,但同时也得到了最好的解释: “我和所有的人,都不知该把您当成男人,还是当成女人,好像一鼓掌,就会泄露心里的一个什么秘密一样,可只有心理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演得这么到家,这么美。”

对于邱如白观戏后给梅兰芳的建议,促成了第一次梅兰芳的改戏,柳迎春见到久违的夫君在台上释放了表情,绽放了心扉,从而引发了十三燕与梅兰芳爷孙俩之间的三场对台戏。

第一场比赛,少年梅兰芳是开场前十分钟躲起来,“词儿我是一句都想不起来了”;到第二场戏, “今输了,我倒敢演了”,其贴演的新式悲剧《一缕麻》获得满场轰动;输了第二场的十三燕对马三的讽刺和寥二爷的劝阻回说: “输了,才更要唱。”对于第三场前梅兰芳对十三燕的和解“今儿,咱不唱了”,他的回答是“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变抑或不变?固然在影片中体现为老年十三燕和少年梅兰芳的争斗,不过,戏曲领域的这一争论其实只是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绘画领域,时有康有为之惊呼: “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万木草堂藏画目》,1917年)时年23岁的徐悲鸿延续了康有为先生的思想,认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已……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夫何故而使画学如此颓坏耶?日为守旧、日为失其学术之独立之地位,画固艺也而及与学” (《中国画改良之方法》,1918年);文学领域,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此相呼应,一个月之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日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论》,1917年《新青年》);及至后来,鲁迅、钱玄同更要革中国文字的命。当然,鲁迅先生对京戏的“男人扮女人”也予以揶揄和嘲讽,在((最艺术的国家))一文中,鲁迅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他对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现象的本能反感与邱如白先生的奇怪感受有相似之处,不过,一个主张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予以否定,一个主张从艺术家人格塑造和艺术形态本身进行改进。

漫长的京剧历史创造了众多经典和诸多程式,它们如同十三燕一样,既滋养和培育了少年梅兰芳的成长,同时也让少年梅兰芳们如同一群长期生活在严父阴影中的孩子们,他们要打破“十三燕们”的规则,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场对于“王权”的反抗不是为了博取注意的僭逆行为,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矫揉造作,同时也不是对于商业法则的盲从,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艺术本体得以发展,是要还“让人拿笼子给套起来了的京戏里的人物以自由”,是为了让艺术引领人生,让“真的好戏,带着人打破人生的规矩”,实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

本段落开篇少年梅兰芳对清末民国尚遗留的官吏富商“鲁二爷们”蓄养眉清目秀小男孩以供赏玩的“男风”的拒斥和他在前往拜访邱如白先生之时,因邱如白先生的奶奶说: “我们认识的这位梅先生哪,不是那个唱戏的”,而使邱如白未见梅兰芳,都屡次强有力地证实了梅兰芳大伯的话: “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而十三燕坚持不改戏正是因为梨园行属于下九流,改戏会让人嘲笑为朝三暮四。十三燕坚持戏曲守旧的主张,却是基于对人格的坚守。正是令人可敬可叹!

而少年梅兰芳,却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十三燕的顾虑回答说“管他的”,“戏好才是真的”,在压力下在鼓励中坚持走戏曲维新之路,这条路事实证明,走对了!梨园争霸梅兰芳的胜利宣告了:主张京戏维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演抑或不演

第二个段落之始,邱如白先生代功成名就的梅兰芳与美国公司签署了赴美演出的备忘录,这一文件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这一消息已经在《纽约时报》刊登了,正如六爷所说:“所以才可怕,想不去都不成了!”

从伶界大王和远东第一人,到“没准就是世界第一人”,可是梅兰芳说:“可我怕输!”何以会怕输?

自家的宅子要抵押出去,输了睡大街的商业风险?同时,在那个中西冲突的年代,那些拥有坚兵利炮和发达文明的国家,能接受京戏吗?在强势的西方军事与经济面前,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被置换为文明的优劣,植入到了艺术家的心里。这些洋人能欣赏女扮男装,近乎于沉闷的优雅吗?商业风险与审美差异,又如那无形的纸枷锁,套在了梅兰芳的颈上。“三哥,你们别逼我!”

不仅如此,在职业操守与生活愿景之间,梅兰芳也是毫不自由,这不,梅太太福芝芳不是说了:“从我进了梅家,我就没见过畹华干什么事儿是自由白便的。”好容易有个机会与心仪的人一起看一场电影,却又遭遇“救场”的请求,不得自由的梅兰芳忍不住说“我要是犯回混呢”,可邱如白先生说:“还记得你大伯的纸枷锁吧?知道它可怕在哪儿吗?就在它是薄薄的纸做的,不用丁点力气就能把它撕开,可要真能撕开,你大伯、你爷爷早就撕开了。既然他们都撕不开,到了你这儿……”

这个“只要你一天戴着它,就一天不许撕破”的“纸枷锁”具有何其巨大的力量,能让十三燕在满场观众散尽仍然一丝不苟的唱做完戏?能让功成名就的梅兰芳“就一天”也不得自主?梅兰芳终没能打破这一无形的纸枷锁。

孟小东想打破世俗的“纸枷锁”,对于邱如白让孟小东离开梅兰芳的期望,孟小东却说:“可我偏不,我偏要天天等他,等来他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这份痴情如何让人心动。正如邱如白所说,梅兰芳一直都是孤单的,直到他碰到了孟小东。可是,邱如白还说:“可他的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毁了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正是这份朋友精心维护的孤单,终于让梅兰芳生发出更大的力气,迎接住赴美演出的巨大挑战,“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930年,京戏这种陌生、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形式,终于在几多波折之后,在纽约上演,梅兰芳戴着纸枷锁,再次用他的才华,征服了这群或许是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然而,1937年,日军进攻北平,抗战全面爆发。梅兰芳向观众道别,说:“我一辈子最怕的,就是不能唱戏,可这一天到了,还是来了……”日本人认为:“梅兰芳就是支那出现的最伟大的优伶,他所扮演的上百个角色,象征了支那人的喜怒哀乐;梅兰芳代表了他们的情感,而支那人把情感叫做人心。”“只有征服了梅兰芳,才能征服支那文化!日本才能不重蹈支那史上其他占领者的覆辙。”

邱如白在为即将离开北平的梅兰芳送别时说:“说不唱就不唱了?”“只要京剧还在,这国就亡不了!”面对一个热爱梅兰芳艺术的日本军官田中先生劝其重登舞台的说辞,梅兰芳说:“有人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对于日本将军的威胁和讽喻,你不过“是个在台上装腔作势的臭女人”,梅兰芳不卑不亢地说, “在台下我可是一个男人”,面对砍头的威胁,梅兰芳泰然若定。

尽管田中先生希望梅兰芳永远留在舞台上,尽管邱如白先生也认同田中先生的说辞“不管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但日本对梅兰芳先生演出的附会和利用梅兰芳先生的演出来表征文化占领的含义既让邱如白先生蒙屈,也让梅兰芳先生进退两难。

在演出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梅兰芳对记者说:“我有个长辈,临死跟我说,畹华,你将来帮爷爷办个事,把咱们唱戏的地位提拔一下好不好,让人家把咱们当人看好不好?我说好啊,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到……答应老人家的事儿,我想,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蓄须明志,自伤身体的梅兰芳,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同时也给了日本鬼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四、结语

影片很好地讲述了梅兰芳先生一段精彩的心路历程,“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同时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京戏的杰出代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气节方面,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心灵以极大震撼!今日的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失却了上个时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但所受到的挑战,一点也不逊色于梅兰芳当年。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今日传统艺术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身份、文化产品的贸易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今天,我们能撕开我们头颈上的“纸枷锁”吗?戴着“纸枷锁”上路的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行进的方向?

还是这样的问题:变抑或不变?演或是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