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篇

您好!我女儿今年14岁,前几天我在她书包里面发现几张纸条,刚要看就被她一把抢过去,我怎么发火也不肯给我看,最后被她撕了。不过从“残骸”来看,应该是她喜欢上某个男生了。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家长真的不知该怎么办,还望您能给个好的解决办法。谢谢!

焦急的母亲

焦急的母亲:您好!

您的提问让我想起了有期综艺节目讨论“该不该偷看孩子的手机?”现场由6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正反两方。一方认为,无论孩子多大都有他的隐私权,如果孩子不愿给你看,家长就不应偷看;而另一方则坚持认为,为了更好地监护孩子,完全可以偷看他们的手机内容。正在此时,观众席上有位中学生发言道:“如果家长根本无法通过观察孩子平时的举动、友好交流来发现问题的话,就算偷看手机又能怎么样呢?”

不知中学生的这番话是否对您有所启发?

您也许觉得急需咨询的是孩子,她面临“早恋”或“早恋”倾向的问题,而我则认为在这里还有一个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问题!

家长如何认识 “早恋”

我在“早恋”这个词上打上了引号,是因为在西方根本就没有这个词语!中国人发明这个词背后所蕴藏的心态就是否定的、打压的;而西方的家长对于进入青春期孩子相互之间产生好感、向往甚至爱慕之情则首先会感到十分欣喜!因为这是完全符合人性及生理发展规律的现象!如果孩子到了年龄还对异性完全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异性正常接触交往的话,家长反倒应该好好地担心一下孩子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自卑感问题了!

在所谓“早恋”问题的处理上,家长的心态需要从第一反应的紧张、认为不应该不正常,转变为理解的、欣喜的、接受的。有了心态上的根本转变,接下去的亲子沟通才会顺利。

做孩子的朋友给予引导

影响亲子间沟通效果的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彼此的关系模式:是家长式的控制型呢?还是朋友式的顾问型、引导型?从您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当女儿不愿让你知道纸条内容时,您通过发火来试图掌控,但结果是女儿的彻底反抗,索性把纸条撕了。

如果在相同情况下,一位朋友式的家长通常会这样处理:先不要求女儿立刻在自己面前做个透明人,反而恭喜孩子说她长大了、成熟了,有自己的秘密了!然后化两周时间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情绪,如果觉得变化有些大的话可以主动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心或进一步交流。比如:“最近你看上去有点心神不定,妈妈挺为你担心的,是否遇到什么烦心事啊?看看说出来是否心里会好过些呢?还是喜欢上哪个男孩子了呢?如果是的话很正常的呀!妈妈像你这么大时,曾经喜欢过不少男孩呢!比如……不过后来渐渐发现还有比他们更加吸引我的优秀男性,当然当时的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单纯的……”“你欣赏的男孩一定为人等方面不错吧?或者说出来让妈妈听听哪个男孩这么厉害,把咱女儿给吸引住了?……你要鼓励那个男孩更加努力地学习、多帮助别人,否则咱女儿以后会看不上他啦……”

总之,顾问型的亲子沟通模式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您,而您则完全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把这份美好但也不够成熟的情愫转化为彼此激励成长的动力。

祝您早日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戴红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戴老师在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402室有心理咨询,需提前预约,预约电话: 021-62233062转128或126)

您有心理困惑,可与本栏目联系,有两种方式: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2篇

还有一个十q的男孩子,四年级,个子高高的。爸爸在北京某企业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妈妈因为工作也一直不能在身旁。他读四年级,妈妈领着他找我咨询,说孩子“好动”。咨询期间才发现,孩子喜欢班里的一个女孩。人家学习好,有点看不上他。可他就是忘不了她,有意摸过人家的手,无心学习,不求上进。

一、小学生的“早恋”

一些年龄大的小学班主任总是说,过去在小学根本没有“早恋”这一说,可是现在的孩子小学三、四年级就有写情书的。

孩子们成熟早,是普遍现象。老师、家长对孩子――特别是女孩与异性的交往十分警惕和担心,害怕她们会早恋,更担心她们由于无知和好奇而发生难以挽回的后果。孩子在心里爱慕着另外一个男(女)孩子,这本身正常不过,但家长和老师不知该怎么办。大多是围追堵截,严厉禁止,强制干涉。结果不能减弱恋人之间的“爱情”,反而会加强。

孩子对异性的一种探究,有些家长、老师不能正确认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表现得紧张兮兮,盲目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如果发现一个学校有小男孩小女孩比较亲近,就会觉得孩子不正常了。这就是所谓的小学生“早恋”。

二、如何判别孩子早恋

18岁以下的孩子,异性长时间在一起,经常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交往就是早恋。也有的专家认为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

根据专家调查研究孩子早恋的具体表现: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常走神发呆,心事重重,学习成绩明显呈下降趋势。

2.出现不正常交往,经常出外聚会,或者找借口出外游玩,通讯联系明显增多。

3.突然变得爱打扮,常对着照镜子。

4.沉默不语,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想心事发笑。

5.情绪起伏大,对描写爱情的电影、电视、小说感兴趣。

6.背着他人偷偷递纸条、聊微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常与异性来往。

三、小学生“早恋”的原因

究其原因,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致使孩子的青春期提前到来;加之网络、电视以及社会现象的不良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受开放性的文学、影视作品、当代文化接触的影响,一些网络不堪画面和动画片的影响;街边、公园一些成人行为的模仿;有些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他们在班级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经常接触,这些都是“早恋”的原因。

四、如何对待小学生“早恋”

1.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

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温暖、不和谐、缺乏爱的环境里,他的心理就会被扭曲。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自身的作用,做到家校合作,共同努力,正确处理好孩子的“早恋”问题。

总之,孩子间异性的交往并不是不好,而是好事情,家长和老师不必小题大做。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只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实施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能很快过去。这样,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更为有益。

2.鼓励他(她)们多交往、多接触

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把男女生相处视为高压线,不可碰触。其实对于男女生的交往没有必要避讳,反而要鼓励他(她)们多接触。让他(她)们经常合作,经常在一块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起写作业、游戏,从小多相处、会相处,就见怪不怪了。要正视孩子们所谓的“爱”,他(她)们的“爱”和大人的恋爱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一些单纯的喜欢,班里有的同学学习成绩、相貌等各方面都比较好一点,可能会让一些同学羡慕,这算不上“爱”,他(她)们也不能完全理解“爱”。对他们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真正利用好有关生理方面的课,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学会保护自己;利用好心理方面的课程,恰当地进行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和道德知识教育,了解即将到来的青春期是怎么一回事。让孩子觉得异性也没有那么神秘,用平常心来对待青春期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早恋问题,化解“恋爱”危机。

3.遇“事”不张扬,要冷处理。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早恋 认识 疏导

学校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初中阶段是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进入14岁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激烈动荡,是个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年龄阶段,尤其是早恋问题。陷入早恋之中的少年男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但由于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年满足于温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基于性冲动和欲望而发生了性行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他们的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男孩期望自己越来越阳刚帅气,女孩希望自己越来越温柔漂亮,但对于自己的性别定位和取向认识并不够深刻,因此出现了有恋爱倾向的同学,极需要家长和老师做正确的引导。

一、中学生出现早恋的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14~18岁的中学生第二性特征刚刚形成,生理变化引起了性心理的微妙变化。一方面他们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生理变化而产生了羞怯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同龄异性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成熟而重视打扮和形象。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他们希望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心理便应运而生。

2.家长及教师因素

由于社会上反对早恋的呼声很高,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早恋耽误了学习或发生过错,对孩子的异性交往采取了限制措施。而一些学校的教师害怕学生早恋发生过错,把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对男女生交往表现得草木皆兵。于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采取了压抑和限制的教育对策。而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他们有自己的处事哲学。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本来男女生是正常交往,突然来自于权威方面的压抑和限制,在反抗心理的作用下,被限制的双方会立即增加接触的次数,甚至使双方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果被推向了早恋。

3.社会因素

中学生意志力薄弱和社会不良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早恋”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如果这个时期中学生受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惑。一些黄色小说、黄色网站,过分暴露的电视、电影镜头,对于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正在发展中的中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无疑会给他们造成一系列重要的负面影响。

二、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指导

首先,正确认识,把握尺度。

对已经早恋的学生不可歧视,也不可压抑,更不要公开批评。可以用事实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恋爱也是公民的自由,任何法律也不限制。但是,在未成年学生集中的学校里,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禁止早恋。因为早恋不仅会影响学习、违反学校纪律,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发展,弊大利小。要使学生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其次,正面引导,心理疏导。

鉴于中学生的早恋与生理变化有关,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破除学生的性无知,使学生对男女的生理特点及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有所了解,不再对异性感觉神秘,也就能降低学生的“性冲动意识”。针对学生的性知识教育还可以采取心理咨询教育方法。心理咨询教育应当采取集体咨询形式和个别咨询形式相配合,同时开展一些性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搞讲座时应该将男女生分开进行。

第三,丰富活动,扩大交往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74.2 [文献标识码]A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Bowbly)提出的,最初指的是母婴依恋,以后衍生出成人依恋、婚姻依恋等概念。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依恋理论在指导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临床心理咨询及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的,最初特指婴儿与其母亲之间形成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联结(Bowlby J,1982)。美国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Ainsworth)在70年代首创了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技术,设置一系列标准化的程序,测量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对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进行了分型(Ainsworth MDS & Witting SA, 1969)。80年代以后,人们引入了成人依恋、婚恋依恋等的研究。

(一)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通常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连接的纽带(陈会昌,梁兰芝,2000)。婴儿与环境的接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大都是通过母亲这个中间人实现的。著名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证明了母子关系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提供营养,而且能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从中得到安慰,而无生命的代替品是不能提供正常的有生命力的特定种类的母亲所能给予的同样刺激(Vanden BD & Hocksma JB, 1994)。

鲍尔比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将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和爱护。(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表现出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对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态度,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其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这时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爱因斯沃斯设计的“陌生情境”实验,根据孩子对母亲和陌生人的主要行为表现将依恋关系分为4型:安全型依恋关系(B)、不安全-淡漠型依恋关系(A)、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关系(C)和紊乱型依恋关系(D)。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对外界反应是积极的、良好的;淡漠型(回避型)孩子常常表现为冷漠、无反应;矛盾型或紊乱型孩子的反应为不确定的,如拒绝、烦躁等。总之,3型不安全型为消极的依恋关系(Lefrancois GR, 2001)。研究资料显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约占60%-70% (李秀红,静进,张德胜, 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2004)。婴儿时期能否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关键取决于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对婴儿是否关爱。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负责任、敏感、充满爱心的母亲常常能够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反之,则易形成反抗或回避型依恋。

(二)成人依恋

在早期亲子依恋之外,人们又提出了成人依恋这一概念。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 (Bowlby J, 1988)。研究发现,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就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以成人为对象的依恋研究主要涉及成人依恋的类型研究、成人依恋的评估以及成人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成人依恋类型同样可分为安全型或安全-自主型、冷漠型或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安全型的成人与别人交往有自信,不担心被别人抛弃;回避型成人与别人亲近时会感到不舒服,很难完全相信或依靠别人;焦虑型的常常担心会被别人抛弃,过于依赖他人。

(三)婚恋依恋

Hazna和shaver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与1987年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Hazna C & Shever PR, 1990)。Haazll和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na和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na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他们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婚恋依恋表现为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对应热情无私的爱;回避型依恋对应轻浮的爱;而矛盾型依恋对应占有式的爱。

二、依恋理论的应用价值

早期依恋质量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之重大。理解依恋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应用价值,体现在指导家长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成人人际关系的改善、心理问题的咨询及治疗等方面。

(一)安全依恋的培养

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果不同。安全依恋的儿童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是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与照顾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地探究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社会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素质,增强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由于受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所困扰,不能有效地探索环境,难以与人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探究活动,限制了他们的经验范围。

因此,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小儿从出生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该期是小儿体格、动作和认知能力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互动开始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Bakermans-Kranenburg等人对70项研究的元分析表明, 只集中于母亲敏感性的干预比目标广泛的干预效果要好(Bakermans-Kranenburg MJ,Van Ijzendoodm MH&Juffer F,2005)。当主要照护者存在生理、心理问题、遭受压力事件或社会支持缺乏时,被照护者患有疾病时,都将会影响照护者与婴儿的早期母婴互动,而不良的母婴互动与早产儿将来不良的行为、社会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人际关系良好,惹人喜爱,作为父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首先,做父母的要努力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只有父母自然大方地表现自己的爱,儿女才能在爱的表现上没有障碍;而且父母表现出来的爱,重要的是告诉子女他们是可爱的,值得人喜爱的,孩子在心理上有这个自信心,也会在人际交往中有自信,坦荡地与他人交往,不自卑,不自闭,这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对那些不安全依恋儿童的环境中高危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是否具有组织性和连贯性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养育者在养育过程中,一定不能随性而来,一定要有责任感,不能使孩子因为把握不住父母的情绪而感到焦躁不安。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各种表现从本质上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二)心理咨询及治疗应用

Connors提出应将依恋理论广泛用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心理咨询及治疗中去(Connors ME, 2011)。一些儿童或成人的不良人格及行为可能是由于不安全依恋关系造成的(杨玉岩,李秋丽,刘晓慧,王晓娟,哈丽娜,戴秀英, 2012)。作为心理咨询及治疗工作者,首先就要对来访者的不安全依恋进行干预。干预方法可以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以使来访者重塑早期的不安全依恋。要塑造安全的依恋关系,就要通过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住和提供支持。

应用依恋理论可以开展对非安全依恋型父母的干预工作。如对于回避型父母,关键是要使他们理解孩子有依恋的需要,他们应该对孩子的亲近行为做出反应,尽量使其避免对孩子的亲近行为表现出回避的倾向。还要强调孩子有表达痛苦、不舒服和不确定状态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得到父母的安抚和帮助。另外,过于独立的孩子,也许只是掩饰的。要努力识别孩子歪曲了的依恋需要。对于专注型的父母,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孩子有独立探索的需要,他们的行为干涉了孩子的这种需要,这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和成熟。父母还应知道,孩子的自治能力与社会适应有紧密的联系。还要告知父母,孩子的独立之所以会使他们感到不安,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有想与孩子亲近的需要。对以上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在孩子独立进行探索时,他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了。对于恐惧型父母,干预的关键是要针对他们的恐惧感、保护性和紊乱的关系层次。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及如何对孩子的需要做出回应。与父母一起去发现何种情境会使父母产生恐惧,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这些情境产生预期,并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让父母知道干预目的就是有效纠正角色混乱,使父母知道该在何时对孩子提供帮助。总之,根据对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和了解,可以为提高早期亲子关系质量提供多种有效建议。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安全型依恋在成人良好人际关系、婚恋关系的建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管依照哪种成人依恋类型的划分方法,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的表现都是相同的,不安全型的成人,虽然略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担心受到拒绝。他们要么会通过讨好的行为表现去获取他人的关注和亲密,一旦受到怠慢,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不敢随便对他表现出冷淡的神情,时间长了,就会尽量避免跟他交往。要么因为担心受到拒绝而避免跟人交往,即使有人主动走近他们,他们的内心也认为,他人会随时离开自己的,因此就避免付出自己的感情或者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对人充满了不信任,因为这种不信任和冷漠,他人也常常就不再跟他亲密。这反而有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即认为他人与自己接触久了以后,就会讨厌自己而离开自己。例如,不健康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以依恋建构为核心的心理治疗重在帮助当事人建构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发展安全型依恋模式,通过咨询师、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帮助其逐步戒除网瘾,通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现实价值感,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严万森, 2010)。

目前,依恋己成为研究婚恋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在欧美得到普遍的采用。如果成人婚恋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爱因斯沃斯在陌生情景测验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一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在婚恋生活中,依恋理论就变成了“爱的能力说”,我们之所以爱得不太好,并非因为我们没有把爱情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全力学习之,而是我们从小就不知道像样的“爱情”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就不习惯于健康的爱情关系,正如我们不适应于安全的依恋关系一样。我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此,学习和理解依恋关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不良人际关系的根源,从而加以改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昌,梁兰芝.(2000).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8(1):29-34.

[2]李秀红,静进,张德胜,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2004).75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5):291-293.

[3]杨玉岩,李秋丽,刘晓慧,王晓娟,哈丽娜,戴秀英.(2012).神经症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15(3):787-788.

[4]严万森.(2010).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依恋理论的应用.医学与社会,23(4): 100-102.

[5]Ainsworth MDS & Witting SA.(1969). Object relations, dependency and attachment: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40: 969-1025.

[6]Bakermans-Kranenburg MJ, Van Ijzendoodm MH & Juffer F. (2005). Disorganized infant attachment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6(3): 191-216.

[7]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Hogarth Press

[8]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t. NewYork: Basic Books.

[9]Connors, ME. (2011). Attachment theory: a “secure base” for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1(3), 348-362.

[10]Hazna C & Shever PR. (1990). Love and Work: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70-280.

[11]Lefrancois GR.(2001). 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9th ed. Belmont,CA:wadsworth:p277-291.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5篇

咨询时间:每月10日-18日上午

热线电话:0931―8885479

电子邮箱:

本期嘉宾:刘华秀,兰州五十一中英语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得兰州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活动课高中组一等奖。担任班主任工作10余年,兰州市教学新秀,县区级骨干教师。

城关区家长提问:最近,儿子放学回家越来越晚,刚开始我没在意,以为他在学校写作业。一天我下班迟了,正好看到他和一个女同学并肩走着。经过调查后才知道,原来儿子每天都是送完女同学,然后再回家。我偷偷看过儿子QQ的聊天记录,几乎两个人每天晚上都要聊上一会,虽然没聊什么过分的内容,但看得出他们确实恋爱了。我掌握了证据后,很生气地批评了儿子,他不但不听,还离家出走了。好不容易把他找回来后,我就不敢再干涉了,才14岁的孩子就谈恋爱,怎么办呢?

刘老师解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早恋,首先,家长要改变对早恋的传统看法。其实孩子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是他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一个10多岁的孩子如果从没有和异性接触过,甚至在父母的严密呵护下从没有喜欢过异性,很可能会影响他成年后正常的恋爱婚姻。早恋的危险不在于交异性朋友,而在于交坏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学习好的、乐观上进的、心理健康的朋友,两个人又能够互相克制、互相提醒、互相鼓励,早恋对学习不会有负面影响,有时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早恋交什么样的朋友比早恋本身更值得家长关注。

其次,指导孩子交往可能会有意外收获。成人都常说:“感情的事是很难控制的。”孩子管不住自己的心,你可以从旁以朋友的身份做些指导,比如对他们交往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做,最低限度是你可以了解事情的进展情况,更何况此时堵是堵不住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热情也许就慢慢没有了。

最后,多与班主任沟通。他们是专业人士,这种事的处理上比你更冷静,也许他们也可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

南昌市家长提问:女儿今年中考成绩很好,我给她买了电脑作为奖励。可没想到,整个假期女儿整天玩电脑,最近还和一个新疆的男孩谈起了恋爱。我给她讲道理,她不听;把网断了,她就用不吃饭威胁。真是后悔给她买这台电脑。

刘老师解答:首先,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永远爱孩子的,如果当面无法交流,父母可以通过写信,QQ留言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当然,刚开始孩子可能依然满不在乎,没有效果,希望父母一定要坚持,因为问题的解决总需要时间。

其次,父母与孩子要有约定。约定包括上网的时间限定、交流的对象等等。

最后,关于“和新疆的男孩谈起了恋爱”的问题,希望父母找出原因。是因为女儿在现实中不善于同异往,还是假期闲来无聊等。然后对症下药:旅游,外出看电影,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外出打短工。总之,孩子是需要有事情来充实假期的。

开封市家长提问:我和老公结婚8年后才有孩子,对来之不易的女儿倍加疼爱。女儿长得漂亮,也很爱美,自从上了高中,她比以前更爱买衣服穿,几乎每天都要换一件衣服,样式都很夸张。我试着给她买些适龄的衣服,可她根本不穿;如果不给她钱买,她就骗我和她爸爸说学校要交钱。这样下去,女儿会不会性格扭曲啊?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6篇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是我校一名高二女生,身材高大,举止打扮比较中性化;思路清晰,表达条理性强,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上游;独生女,父母都是一般工人,对她的管教比较严厉,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因此虽然她是女孩,小时候也经常被父亲打骂。

二、咨询过程

来访者一开始就采取开门见山的态度,毫不忸怩,并不需要过多引导,就侃侃而谈。她坦承目前自己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男性还是喜欢女性。她发现自己跟男生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她在初中阶段也谈过几次恋爱,每次恋爱一开始都很好,自己也相当期待与兴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就会慢慢淡下来,最后都无疾而终。倒是跟班上的女生,特别是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女生在一起相当兴奋。

咨询老师:哦,兴奋?是指哪方面的?有没有肢体接触的冲动?

来访者:没有。只是情感方面的,很想跟她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我觉得女生很干净,所以平时我会很喜欢拥抱她们,甚至亲亲脸蛋。而对于男生,我会觉得他们很脏,即使是再帅的男生,我现在也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了,而且目前这种感觉对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所以现在我最大的困惑是我到底喜欢同性还是异性?(说到这里她的语速开始慢下来了)我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比较保守。其实我倒是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不跟男的结婚,但父母那一关肯定是过不去的,想到他们平时为人处事老老实实,会因为我是同性恋而可能被周围邻居、朋友议论、看不起,我就觉得很内疚、自责。如果我必须跟男的结婚给父母一个交代,但是我对男的没有感觉,结婚也是在害对方,甚至可能会殃及下一代。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我是同性恋中最隐蔽的类型,双性恋,那婚后的日子也充满纠葛啊……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纠结。

从来访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很深入、细致、长远地思考。因为她谈到认为男性肮脏、女性干净的问题,所以在咨询中咨询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希望能找到来访者厌恶男性、喜欢女性的原因。

咨询老师:能谈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男性很脏的呢?

来访者:其实可以说从小就不太喜欢我的父亲,他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从小对我就特别严厉,虽然我是女孩子,但是可以说我是从小被打到大的。一开始被打,我总是哭,后来被打多了,我就不再哭了,但是慢慢心里就开始对他有了敌意。每次被打过后,我都很恨自己的女孩身份,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变得像男人一样强壮,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因此开始模仿男性的穿着打扮。一开始没想这么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习惯女性化的装扮,穿上裙子后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可笑的小丑,男性化的衣着打扮会让我觉得很安心。跟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保护她们不受伤害的欲望。

咨询老师:你现在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觉?

来访者:小的时候,我会尽量躲着他,最好在他眼前能隐身,这样不会又被他找茬成为出气筒了。现在觉得无所谓了,反正自己都这么大了。而且小时候,自己确实挺调皮,所以被打也是应该的吧。我打算去外地上大学,眼不见为净,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啊。

国内一项对四十例同性恋的调查显示,家庭不良因素,尤其是早期家庭破裂,异性长辈对子女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家庭生活中有不检点行为等因素,对同性恋形成有促进作用。在本案例中,来访者的父亲对其严厉的教养方式,让来访者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了排斥感,她通过男性化的行为和表现,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性别认同的障碍,又导致了她性取向的困惑。

来访者:老师,你听说过夏河和洛洛吗?他们是网上很著名的一对同志爱人,我很佩服他们能这么持久、勇敢地维持着自己的感情,即使外界对他们一致不看好,但是他们还是敢于公开并坚持了下来。再看看自己身边的异性恋情,还有自己的异性感情,有时觉得异性恋情还不如同性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咨询老师:同性恋情有能够长久的,但是也有不长久的,相信你也有所耳闻。异性恋情也是一样,有的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而有的夫妻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开,所以持久并不是同性恋优于异性恋的标志。

来访者:您觉得我是不是同性恋?

咨询老师:目前这个阶段,你的交友范围和圈子有限,所以最好不要忙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论,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于某个圈子,而是多给自己机会,扩大交往范围,特别是到大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交友的自由度、选择的空间会更加广阔。到时你可以通过更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终确定自己的性取向。

来访者:您的意思是说目前最好不要随便给自己下“同性恋”的定论,跟两个性别的同学多接触,不限于某一个性别,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发展,是吧?如果不是最好,如果是的话,我应该怎么办?我父母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他们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如果我是同性恋,他们肯定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

咨询老师:至于你说到担心父母不理解的问题,其实现在社会对待这个问题相对于以前来说,更加宽容、更加多元,所以你现在不用过多担心和烦恼,毕竟你目前还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取向。而且如果真的是,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而放弃做自己?当然父母有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但是你可以跟父母多沟通,尽量争取他们的理解。父母的愿望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开心、快乐。

来访者:跟您谈完之后,我感觉稍微轻松一些了,虽然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了时间和经历会帮助我确定自己的选择。

三、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

从同性恋形成的因素上划分,可分为“素质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或“素质性同性恋和权宜性同性恋”。因孙波先生和晓磊先生谈到二分法中的“素质性同性恋”是指由遗传因素和胚胎激素导致的或因X和Y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同性恋。“境遇性(或权宜性)同性恋”是指由于长期处于与异性分别或分离状态,便转而对同性产生好感,由此而产生对同性的爱慕。也称暂时性或代偿性同性恋。

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我国最早研究同性恋的科学家、青岛医学院教授张北川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人感受到的性引力,实际上介于纯粹的同性恋(6级)、双(3级)与异(0级)之间的某一点上。他认为同性恋可分为纯粹的同性恋者与有同性者(含异性恋和双性恋者)。与纯粹的异者一样,纯粹的同性恋者性倾向明确而坚定,不可更改。纯粹的同性恋者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可以说大部分所谓的同性恋中学生中,纯粹的同性恋者并不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需要同性友谊,在某一阶段会对同性产生好感和依赖,喜欢和同性亲近,甚至做出一些外人看来“出格”的事情,但这是由于青春期生理冲动造成的,不属于通常说的同性恋。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年幼,又不懂得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加上当事人的特殊心理,就给自己贴上“同性恋”的标签,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其实,这些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爱,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

2.心理因素

从心理因素上分析,我们知道每个人潜意识里都需要同性友谊,它比异性友谊更深。很多中学生由于身处较为空虚、孤单的环境,渴望情感交流,就很容易将强烈的感情投向同性,这和中学生早恋的原理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待中学生恋爱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一些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谈恋爱,因此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恋爱经验,由于异性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的心理,因此他们会通过进行同性恋的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从家庭中得到的心理支持和援助较缺乏,因此转而通过发展恋情(包括异性恋情和同性恋情)来寻求安慰。来访者虽然才刚上高二,但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恋爱经验。

3.社会和家庭因素

综合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看,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有关同性恋、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中学生,而一些书籍和漫画往往会以浪漫唯美的方式来描写和美化同性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分辨能力弱,他们不能从理性的、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同性恋,他们常常会认为同性恋是一件很“潮”的事情,能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是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一个途径。本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幼时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如父亲所崇尚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对来访者采取严苛的管教方式,导致来访者希望寻求男性的性别角色来保护自己。社会和家庭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了来访者的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并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困惑。

四、效果分析与体会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未成年学生;早恋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恋这一现象变得普遍化与低龄化。说到早恋,人们通常会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它。笔者认为早恋不是一种问题,而是基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国教育模式产生的一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三个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来正确引导未成年,积极的面对早恋现象。

一、早恋的定义

早恋是基于当代中国本土化而产生的概念,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狭义的早恋:是男女双方都向对方告白,才能称之为恋爱。 如果没有过告白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恋爱,不能称之为恋爱就更不能称之为早恋。 一般认为在大学阶段以前的恋爱都属于所谓“早恋”。广义的早恋:早恋并不是一个正式和专业的词语,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实际上也并没有正式的标准来界定是否早恋。将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归为“早恋”。

笔者总结的早恋的定义:未成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平衡的快速发展,从而产生对异性的向往所导致内心矛盾冲突或行为实践的现象。

二、早恋的界定标准

查了很多的资料都没有早恋的界定标准,其原因在于早恋这一现象可以是外显得行为模式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反应。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界定标准。但是从某中学学校查到对于早恋的界定标准。如下:1.长期向异性提供金钱、物质诱惑;2.向异性互赠贵重礼物;3.男女同学单独在无人区、角落里、树底下、花丛中等偏僻处谈话;4.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5.在校园里牵手、挽手搭肩、拥抱、接吻等肢体亲密接触;6.利用纸条、信件、手机短信、QQ聊天等进行谈情说爱;7.男女同学串寝室,特别是周末串寝室加倍予以处罚。

对于以上标准笔者有一些看法:从积极的方面上看学校是从教学的方面来制定其根本的方向是对学生有益处的,也符合了家长的期望。提升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从消极的方面看该标准是否有实际的意义,例如上面说的一些情况我们都可能经历过,但是我们是否就归因于早恋呢?如果归因于早恋后是否会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是否会对以后的产生什么困惑。这种标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得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三、早恋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心理反应强烈,外显行为也强烈。这种类型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及时发现,对这类型的青少年容易做工作和疏导。关键点在于是家长和教师不要忽视和藐视他们强烈的感情,应该表示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不等于支持。

第二种类型是心理反应强烈,外显行为不强烈。这种类型的青少年较多,若此类青少年出现一些心理不适,老师与家长应该及时的进行疏导,避免过于焦虑影响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

第三种类型是心理反应不强烈,外显的行为确很强烈。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多数是品德存在问题,他们的早恋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感,有的是性紧张,有的是占有欲,有的是寻求心理寄托。

第四种类型是心理反应不强烈,外显行为也不强烈。这种类型应该是最健康的孩子,但是如果发现了排斥甚至是拒绝和异往,老师和家长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干预。

四、早恋的形成原因

(一) 生理原因:中学生和高中生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性心理发生急剧变化,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但是对于小学生的早恋行为却不能归为性器官的发育,应该归于过度的社会化。

(二)家庭的原因:家庭结构中缺少成员,如单亲的家庭缺少父亲或母亲。这样他们就会寻求相应的异性,产生早恋的现象。再如家庭之间的不和睦也会导致早恋的行为产生。

(三)心理的原因:心理成熟期提前,身心发展不平衡,并且心理缺乏自控能力。此外,与此阶段易受暗示,同学中有,便进行模仿。青少年的新奇感和叛逆心理及寻找爱、归属及尊重的需要也催动了早恋的萌发。

(四)学校的原因:首先从学校的周围环境来看,例如在大学的周边会有附属中学或者附属小学,大学中恋爱是一种及其普同和普遍的行为,随处可见的拥抱和亲吻,试问在这样的环境包围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是不是一定会模仿,早恋的行为是不是一定会产生。从教育的方面来看,小学、初中和高中一直都是特别的关注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对这些未成年的生理健康课的重视,虽然在学校配置了相应的心理老师,但是实施起来却是形同虚设。

(五)社会的原因:第一社交的网络形式多样化展现在孩子面前,为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恋爱榜样。一些黄、网站,过分暴露的电视、电影镜头无疑给分析判断能力正在发展中的中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二从个人在社会方面上分析,个人的过度社会化是未成年学生早恋的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社会发展迅速,对于未成年的社会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五、对待早恋的策略

对待未成年的早恋现象,笔者认为不要过度的去关注,如果未成年稍微有一点的行为改变,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就不要进行疏导。如果要过于的重视,会起到反作用,根据强化理论,过度的关注会强化早恋的行为。但是如果出现影响生活学习时候,我们应该从三个打得方面去进行应对,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学校的关注应该更多,原因是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其次是家庭,最后是社会。

(一)对于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信息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屏蔽到,在一些特殊的公共场合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应该禁止入内等等一些限制条件。倡导成年人给未成年做一些规范的行为榜样。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在是一个大的系统实施起来有一定程度的。所以要尽可能做大的去做。

(二)家庭环境:如果家长知道了孩子已经早恋,首先要疏导好自己,别过于的焦虑。能够正视早恋,以冷静的心态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要平等、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和正视早恋。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指导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情感。

(三)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对于早恋的预防和解决早恋这一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校的周边应该杜绝有大学的存在,这样有效的减少早恋的发生。其次对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应该积极的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而不是把心理咨询室当一个摆设,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到心理咨询室去寻求帮助。学校还应该加强心里健康课的重视,多开设一门课,不要仅仅在乎学习成绩而忽略一些重要的隐形东西。最后,教师要理解、尊重、宽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要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发现学生有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并提供指导性或参考性建议。(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8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 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1)学习压力大。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值。(2)厌学。厌学这个问题在中学生中间更加严重,不仅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很优秀的孩子也有厌学的心理。(3)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

2.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关系而苦恼。(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子女嫌父母唠叨,不理解自己,或单亲家庭亲情的缺失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

3. 情感类问题主要包括:(1)单恋。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恋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的人身上。他们特别爱沉湎于幻想,又不善于自我控制,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2)早恋。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的有了怀春的萌芽,不同程度地对异性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并且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于是便发生了早恋。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培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于是针对当前一线教师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个事实,采用集体教育方式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缓解压力、疏导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2. 适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辅导。青春期孩子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迷茫和困惑、烦恼和痛苦。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常常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心理问题产生很多的疑问,但他们很少向旁人倾诉,从而使小的心理问题变成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及时从学生心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出发,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每月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讲座与辅导,内容有《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会欣赏》、《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青春期心理卫生》、《千万别放弃》、《学会为别人喝彩》、《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等。通过辅导,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为他们把握人生方向、吸取精神营养、驱散心灵阴霾、走出心理困惑,起到更加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单亲;亲子依恋;积极言语和行为

一、案例描述

1.一般资料:小豪,男性,9岁,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父母在孩子1岁半的时候离异 ,孩子判给母亲,由于母亲对男方非常愤恨并阻止,父亲很少探望孩子。孩子母亲个性很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比较有成就。由于工作繁忙,孩子由母亲的姑姑等长辈在京郊乡下抚养,一直到6岁上小学才回到城里上学和妈妈俩人共同生活。

3.重要他人基本问题描述

母亲描述:孩子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非常溺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从来不加管制,导致孩子现在非常不听话,在家里不听她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同时孩子也非常的懒,做作业如果没有人看着管着就不做,只要有时间就打开电脑玩游戏,平时玩游戏经常到11点才睡觉,周末会玩到凌晨大人不催不睡。

班主任描述:孩子性格拖沓,不做作业,基本不听讲课不守纪律,但是很聪明,成绩尚可。平时尽量避免体育运动,即使每天的课间操也是想方设法偷懒,几乎是班级里面最高最胖的男生,但是屡屡遭到体育老师投诉。

咨询师观察:我作为任课教师担任他们班级的教学工作,小豪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因为以小豪的身高体重坐在第一排,一定是由于是班级里面老师比较重点“关注”的对象。

4.量表结果:

母亲:SDS分数为56 分,SAS分数为60分

二、咨询过程

(一)心理分析过程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出现问题时可能无法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要求甚至受到的伤害,因此大多数咨询我都利用沙盘游戏作为背景,通过沙具来了解孩子的初步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孩子方面的阻抗非常小,因为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沙子、水等。

班主任推荐小豪来找我,孩子一方面对班主任比较信任,另一方面对于来咨询室做“沙盘游戏”也不抵触,因此初次见面气氛比较融洽。小豪具有和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觉,语言方面条理很好但是不喜欢多谈什么,对于沙盘游戏非常喜爱。但是孩子在摆放沙具时所表现出来和母亲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我前期从班主任方面得到的一些了解,我和班主任建议下次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进行沙盘游戏。

小豪和母亲住的距离学校很近,所以第二天母亲放学母亲就和他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在意,孩子的父亲较早离婚,对于孩子的父亲怨言非常多,对于生活的观念也非常消极,认为什么都不可靠,所以觉得对于孩子和生活应该尽可能的多赚钱来获取未来的保障。母亲个性非常强势,原来就是由于前夫“特别懒特别不上进,不像个老爷们。”才离婚,没想到“儿子和他爸一个德行”因此感到非常灰心。经常数落孩子“别和你爸一样”,尤其不能忍受孩子日常生活的懒散,对于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孩子6岁之前在乡下长大,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老人也非常疼爱,所以规则意识较差。母亲也特别不喜欢孩子和他有任何亲密的举动,包括亲吻脸颊、拥抱、拉着手走路等等都非常不喜欢。

通过和孩子妈妈的交流,小豪的一些行为的根源就能够得以解释了,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和母亲分开了(母亲自述有时候一个月都不能去乡下看一次孩子)所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建立的非常不好,而且老人和母亲经常在他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造成小豪一方面缺少来自母亲的安全感,一方面缺少来自父亲的正向的模仿对象。孩子的问题通常都是家庭和父母深层问题的直观展现。小豪的情况也不例外,因此我先从小豪妈妈身上着手。

(二)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

0-3岁是亲子关系--依恋建立的第一关键期,依恋主要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小豪没有在这一时期没有形成安全性的依恋,因此才造成后期的诸多问题,因此母子二人共同生活的起点是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而非母亲“孩子被惯坏了,太没规矩了,我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立规矩……”所以我给母亲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充分表达母爱”以期“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很困窘,她说小豪的确特别喜欢“黏”她,她觉得“一个小大老爷们,总是跟我黏黏糊糊的太讨厌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已经快到她的耳朵了,似乎是个大男子汉了。但是他其实不过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被溺爱成长,因此对于母亲的依恋应该是非常正常的。正是由于母亲给的爱不够多,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没有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他才会用种种方式来试探来索取来验证母亲的安全感。所以我建议母亲主动向孩子表述自己的爱意,主动拥抱亲吻孩子,多多微笑。母亲开始表示很难,因为自己不爱笑,但是为了孩子可以试一试。于是我跟妈妈共同制定了一个“亲爱的儿子”计划,每天早晨儿子出门之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对孩子微笑的说我爱你儿子。晚上睡觉之前和儿子也要拥抱,对于任何时候孩子想要搂抱妈妈的行为都给与回应而不是粗暴的推开。

(三)以积极语言为主线进行家庭治疗

小豪周围的成年人,包括各科老师和母亲,对于小豪评价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懒散、消极。在学校中我观察后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小豪与年纪不符合的“消极”表现。在与其目的谈话中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经过当事人同意我将与其母咨询时的谈话录音拷贝给她,请其母完成一个作业,在我选取的30分钟录音中找出所有她认为消极的表达。在后此咨询中,母亲说自己非常惊讶居然在30分钟的时间里面就有30多次的消极表达,平均每分钟一次多,在本次咨询中我向其明确了消极表达和积极表达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请她回去再听一遍录音找出所有的积极表达。其母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而是在当天晚上就给我打电话说她反复听了3遍,只有一个词勉强够积极表达的含义。当时我问她你觉得小豪孝顺吗?她说“还不错”。在这个阶段我没有给出太多的建议和语言,几乎全部依靠当事人自我领悟式体验和改变。在第四次咨询中我向母亲和孩子解释了“盲行”活动,然后让孩子和母亲分别扮演盲人进行这个活动,母亲似有所悟。再解释“非暴力沟通”的亲子沟通方式时 ,她说以前我都是想着为孩子好,我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相问题,感受问题。现在想想他那么小就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我还经常数落他,他却从来不记仇,对我还是很孝顺,虽然懒但是我上次不舒服还给我煮方便面。母亲这时已经有所改变,从开始对于孩子的种种不满意开始,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孩子的积极面了。于是我提到了最初,她和家里的老人经常会说孩子太懒像他爸爸一样,这样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恶大脑之间的连接建立是“我”和“懒”之间的建立,而不是他们的初衷,“你不要像你爸爸一样懒”。我向母亲介绍了“大象”的试验,让她感受到大脑连接的建立是2个实词之间,而不是虚词之间。如果她希望孩子变得勤奋,就应该使用“赞许技术”。对于他的每个好的行为都给与及时的鼓励赞许,对于他的不合适的行为给与漠视以利退化。

(四)寻找可模仿的正向男性形象以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社会观察和社会学习

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通过对父亲的自居作用而实现的。自居作用是指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其中以父亲的作用为突出。男孩在自居作用过程中通过克服亲母反父(恋母情结),女孩通过克服亲父反母(恋父情结)而度过人格成长的危机。简而言之,男孩子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男孩的意义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对于小豪来说,虽然目前实际情况只能是与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是迫切需要在他的生活中树立起来一个正向的男性形象。如果能够联系到父亲的话应该让父亲定期与孩子有相处的机会,让孩子生活中不缺这个“脚”。即使母亲不喜欢也需要试着接纳小豪父亲之为小豪父亲这个事实,从时间上来说,无论以前现在还是以后,生物学父亲这件事情都不能改变,小豪流淌着来自父亲身上的血。年龄越小孩子越需要父母,年龄越大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后患越严重。(接纳的从时间和思维方式两方面扩大认知背景技术)另外,虽然在你的眼中看来,作为丈夫对方有很多令你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不能说明作为父亲他一定也是失败的。而且与很多从小失去父亲的人相比,虽然没有父亲共同生活,但是也好过从来没有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多一个人爱他,支持他、鼓励他、帮助他不是更好吗?

(五)后效

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逐渐有了变化。根据母亲后来的反馈,她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其实儿子是这么需要母亲的拥抱、和赞许。她按照我们商定的计划那么做,开始还觉得有点别扭,可是不到一周就觉得习惯了。但是她没想到儿子那么快就开始有变化了,自己吃完晚饭居然主动要求妈妈帮忙考背诵。母亲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开始联系孩子父亲,考虑是否定期让父子见面。自述强行忍耐不在孩子面前负面评价其父,班主任反馈孩子在学校能够不许提醒完成部分作业,体育课表现较平,班级生活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能够在规定其负责的日子主动完成值日工作,无需再三提醒。

(六)咨询师后记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他携带终生的印记,就像文学作品中所言“幸福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幸福,从不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小豪从小不缺任何物质,但是一直到小学,从未得到过让他安全、满足的爱,这是他的不幸,但所幸他的母亲迷途知返,相信他的未来定有改观。

面对“问题”孩子的问题 ,过于关注表现,过早过快纠正偏差有时可能欲速则不达,问题后面的根本往往是被忽视、被遗忘、愤怒、不公平的对待……总之,深挖问题、找准原因才是问题获解的正途。

参考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美)弗雷德里克森著.《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0篇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两个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形影不离,或两人在一起搂搂抱抱,你亲我一口、我喂你食物等特别要好的现象。她们往往对其他同学的介入很不高兴,更对男生不感兴趣。她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一般同学之间的友情,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于是,有的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她们是同性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只是青春期同性依恋。

一、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从儿童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慕期和正式恋爱期四个阶段。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同性依恋发生的时间是14~18周岁,正好属于青春过渡期;而同性恋任何时间段都可发生。其次,同性依恋发生在感情上很聊得来的朋友之间,没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只是青春期精神上的寄托,主要突出在“依”上,过了18周岁后绝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发展到两慕期;而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再次,同性依恋者只在孤寂时想要见到对方,没有对同性的性幻想,更没有;而同性恋以同性为性幻想对象,只对同性有性兴奋,同时还有。

所以,对两者我们应区别对待,不能把中职生同性间的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同性恋。

二、中职生同性依恋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中职生产生同性依恋的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女当男养,性别错位

有一名女生,还在三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将她一手拉扯大的。为了让女儿不被人欺负,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儿子情结”,母亲错误地将她从小当男孩抚养,让她穿男孩的衣服,与男孩一起玩。时间一长,她也将自己当成了男孩。入校后,她对异性不感兴趣,相反却对同性产生了好感,喜欢与女生粘乎在一起,并与某一女生特别要好,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和保护她。

2.寻求温暖,同舟共济

有一对体形较胖的女生,可能自感身材或体重等不理想,怕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因而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她们同舟共济,相互关心体贴。再加上她们是住宿生,又同在一个宿舍,更增加了接触的机会。平时她们形影不离,不与班级其他同学接触。在上体育课时,也是两人单独在一起打羽毛球。她们天天黏在一起,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得到对方的温暖。她们就像小夫妻一样,组成了“二人世界”。在心理咨询时,她们也不避讳,竟当着心理教师的面公然称对方为“我的老公”或“我的老婆”。

3.异性恐惧,同性安全

有的学校将中职生的早恋问题当成洪水猛兽,为防止中职生早恋,甚至规定不许异性中职生单独在一起。若发现早恋问题,轻则告诉家长,重则校纪处理。有的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其父母中的一方被对方无情抛弃,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今后要当心”等类似的思想。有的家长为了防止早恋,不断提醒子女“不要和异性有过多接触”。另外,有些中职生因为在恋爱时情感上受过伤害,为逃避恋爱,转而将感情投入到同性身上。也有的女生不是同性恋,只是十分讨厌与男生接触,认为男生很脏、不安全,从而产生了异性恐惧症。如此种种原因,导致这些中职生对异性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错误地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与同性在一起较安全,对此大部分学校教师也不会多加干涉。

4.强者认同,崇拜同性

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无话不说、形影不离是建立在对方某方面让自己充满了向往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有的中职生由于刚入校、长得比较弱小、不善言辞等原因,担心自己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这时候,有些女生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自己、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学姐”。有些男生因为比较腼腆,不大善于与人交往,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学长”交往。他们对中职生中的强者表示认同,特别崇拜那些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或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同性中职生,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偶像,开始时只是效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与依恋。

5.模仿潮流,认为时髦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是因为受某些同性恋影视明星(如张国荣)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潮流。他们错将同性恋当成时髦,从而和比较要好的同性粘在一起,成为“伪同性恋”。一般这种情况以女生居多。以我校为例,我校部分专业(如护理、学前教育等)班上基本都是女生,她们大多系未成年人,尚未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她们刻意做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以属于同性恋为荣,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已。

三、中职生同性依恋的辅导对策

虽然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警惕同性依恋对中职生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成年后,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接触交往,从而导致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对此,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我们可采取以下的辅导对策。

1.普及同性依恋等相关心理学知识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分不清同性依恋与同性恋的区别,错误地将同性依恋当成了同性恋。为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课、心理小报和心理培训等活动形式,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让师生明白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消除对同性依恋的误解。另外,现有的中职校《心理健康》统编教材在性健康教育章节中没有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相关的内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建议今后再版时应加上这方面的内容,使师生消除对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的神秘感。

2.理解和宽容同性依恋者

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当我们发现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时,千万不可责怪他们,也不可从道德层面进行抨击,更不可歧视他们。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我们要理解和宽容他们,与他们交朋友。

3.了解中职生同性依恋的原因

对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我们可拿出一张纸来,先让他们在纸上写出“如果你和依恋对象分开,你会感觉怎么样?”通过他们写下来的内容,分析他们的依恋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是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还是逃避异?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其依恋背后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他们将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也能够拥有对方的品质。通过分析,让同性依恋者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可以变得轻松自然许多。

4.进行性别认同教育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自我认同是我们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把自己看成男性或是女性。性别是出生之前就确定的,性别认同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逐渐地完善它。对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辅导课或个别心理咨询等形式,向有同性依恋情绪的中职女生讲解女性的性别特征,让那些“假小子”明白,不管再怎么穿男性的服装,自己骨子里仍是女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她们穿女性的服装,并让她们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同性的言行,逐渐向女性靠拢,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性。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她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并建立友谊,发展她们的性别认同感。

5.鼓励异性中职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一些中职生的同性依恋情结,我们要及时引导他们怎样交朋友。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时,可在温馨友好的气氛中鼓励他们加入到其他同伴群体中,扩大交往的范围,多交朋友,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另外,中职生的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异性学生之间大大方方地交往,哪怕是个别交往,只要不出格,作为教师和家长,不仅不必反对,相反还要支持。

有一名女生,性格比较豪爽,她认为男生比较大气,不像女生容易记仇,所以喜欢与男生待在一起。这样一来,有些女生就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她很气愤,也很迷惘,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该不该继续与男生交往。笔者问了她有关情况后,得知他们的交往是很纯洁的,就鼓励她不必在意其他女生的言论,以前与男生怎么交往现在继续怎么交往。该女生听了我的建议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心理咨询室。由于他们的交往是正常的,此后,其他女生也不再说她的坏话了。

6.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情结,是因为缺乏自信。有一名女生,由于在一次恋爱中受挫,被男生“踹”了,她很伤心,认为男生都不是东西,发誓再也不与男生谈朋友了,转而在同性中寻找温暖。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征得她的同意,将她请到了心理咨询室。我没有对她说一句批评的话,而是和颜悦色地告诉她:“其实,男生与男生是不一样的,这名男生与你分手,不代表所有的男生都会与你分手。再说,你有爱别人的权利,别人也有不爱你的权利,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你说对不对?而且你长得不丑,相信肯定还会有其他男生追求你的。实际上,伤心的不该是你,而是那名男生。你可以想一想,因为你失去的是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失去的却是一个爱他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说,他的损失才比你大呢,你说对吗?在恋爱的道路上,你应该充满自信才是……”我的一番话,说得这名有同性依恋情结的女生破啼为笑。由于增强了自信心,不久,她就从同性依恋的圈子里走了出来。

7.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家长讲座,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教育那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前妻的坏话,也不要强化孩子对异性的怨恨心理,否则,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白,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看到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或是过于亲密,完全不用太过担心,更不要把同性恋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反倒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同性恋。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变得“正常”起来。相反,家长一些过激的做法,反而可能使他们“弄假成真”。

8.不要将同性恋当时髦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1篇

自恋型人格特点:自我价值感不稳定、虚假自我、过度索取他人的重视和赞赏、内心空虚抑郁、边界不清、缺少真正的情感体验能力、害怕关系丧失等。

自恋型人格形成于儿童早期(大约三岁以前)。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自己是全能的上帝,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如果被养育者所孺足,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如果婴儿长期无法得到回应,就会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型人格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不允许婴儿直接发泄表达情绪。孩子就感到他们被拒绝,心理就会受到伤害。他们就会试图通过适应和分裂情感,建立起内心的平衡。婴儿牺牲自己的情感,是为了证明母亲(养育着)是个好母亲。这对于婴儿承认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

赵老师经手的案例:

小芳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中,父亲是科研工作者,母亲是大学教师。在她的记忆中,母亲很漂亮、很高贵,学生们都很喜欢跟她在一起,小芳经常看见妈妈的学生来家中跟妈妈说说笑笑的。

爸爸不常在家,妈妈在家的时候经常写东西,很少陪小芳玩。小芳有很多洋娃娃,白天它们才是她的伙伴,晚上,小芳也只能悄悄睡在忙着写这写那的妈妈身边。妈妈很少关注她,她有时候也弄点小问题出来,似乎想引起妈妈的注意,因而经常遭到妈妈的训斥。

爸爸妈妈都忙的时候,小芳就被送到奶奶家住些日子,奶奶重男轻女,对大伯家的哥哥很好,对她很冷漠,小芳常跟哥哥一起玩,也学着哥哥一样淘气,所以每次回家后都会被妈妈训斥。小芳长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妈妈的同事都夸她,可妈妈却总说她难看,在小芳的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没听见妈妈夸过她一句好看。

小芳说,她很怕妈妈,虽然妈妈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凶,但是她总是怕自己做得不好妈妈会生气,有时候她很想接近妈妈,但是不能,她一点也没有跟妈妈撒娇的记忆。她记得爸爸偶尔回来早些,会抱抱她,跟她说说话,这样的时候太少了。小芳很少看见爸爸妈妈都在家一起吃饭,也很少看见爸爸妈妈交谈。

她长大以后觉得爸爸跟妈妈在一起实在太不幸了,妈妈一点都不会关心爸爸。上小学后,小芳的学习很优秀,同学都很羡慕她,她很有优越感。她体育运动也很好,常跟男生一起比长跑,性情有点哥们的感觉,所以男生很愿意跟她玩。女孩子却越来越疏远她。

读初一的时候,她开始关注自己的打扮了,她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打扮的很淑女,妈妈说她的眼睛太长了,两只眼睛也离得太远,她很受打击。好在男同学喜欢她的样子,有几个男同学开始追求她,她恋爱了,觉得自己具有独特的魅力。她的成绩开始下降,老师和父母都找她谈话,就是没效果。她变得情绪化、自卑、言语很犀利,同学关系越来越差。

[成年后的苦恼]

刚刚结婚一年,小芳的婚姻就亮起了红灯,这令她痛苦万分,每天没有心情工作,双方父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是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只好在爸妈的陪同下来寻求心理帮助。

在交谈过程中,小芳不停地抱怨丈夫心里只有工作、忽视她、冷落她、不顾家,觉得婆家人都不接纳她,而她家处于优势状态,在经济上也都是自己的父母出钱帮他们建立这个新家的。她觉得丈夫从不领情,自己长这么大也从未受过这样的委屈,小芳给我的感觉俨然一副小公主的姿态。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这对夫妻,我请小芳邀请丈夫一起来咨询,看看他是怎样的看法。

在第二次咨询时,我见到了小芳的丈夫,他有着很高的学历,有才华,工作认真。他说自己尽力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可是工作之余回家的时候她总是唠叨抱怨,总是说他这里不好哪里不对的,他受不了。同时他觉得自己没有自由,不能出去跟朋友交往,她总是在他工作时打电话给他,不接就吵架。即使在家,她也总是盛气凌人的,这让他无法感觉到是呆在自己的家中,他说他只想逃回单位去,那里很需要他。

在接下来的咨询当中,我看到这对夫妻无法正常交流,指责、争吵,双方毫不退让,都说对方有问题。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小芳很情绪化,有时候说要好好对丈夫,却又大吵了一架把丈夫赶走了,一天后又打电话让他回来。有时候心情不好了就打电话给我,不管你现在做什么,她就是要跟你说。

我告诉她咨询之外不能通过电话这样随时探讨她的问题,我不能够随时都进入咨询状态来应对她。她就打电话给其他的朋友,诉说她的愤怒和痛苦,不管是什么时间她都会这样做,她的朋友因此也苦不堪言,疏远她了。

后面的咨询,我就她这些问题跟她展开了人际关系的探索,她说她大学时跟女生关系一直紧张,跟男生关系很好,工作以后领导很赏识她,但是同事关系不太好(主要是她不喜欢别人),她觉得周围的同事平时工作不怎么样晋升却很快(虽然她晋升的也很快),很不公平,她说很多时候同事嫉妒她

・这次人际探讨之后,小芳在婚姻和同事关系上暂时进入了平静阶段,她也没有进一步咨询。

[艰难的修正]

半年后的一天,我接到了来自国外的长途电话,是小芳打来的。她说她因工作需要出国了,这是她盼望已久的事情了,但是才到国外一周,就抑郁了。她无法工作,跟同事频发战争,需要我的心理帮助,她说这次她需要深入探讨自己的问题。

童年的那些故事,小芳是在电话那端的异国他乡流着泪叙述的。她说太早的事情不记得了,很多都是后来听家里人说的。今天的回忆让她第一次关注到自己和妈妈的关系,长大以后她跟父母的关系表面看都很好了,她没有注意到这么多。她说她有时候觉得自己漂亮的外表下什么都没有,但是她并没有看见别人哪里好啊!所以她经常表现得很优越,内心却很胆小。她不敢跟女孩子打交道,她不会用女孩子的方式打交道,她也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想的,只能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所以她也不知道什么尺度合适。

赵老师的后语: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青春期 早恋 心理健康

背景:青春期懵懂的爱情,像春天的嫩芽,虽可爱却太脆弱。当"怀春"的孩子遭遇所谓的"失恋",因为"爱"的流逝而自我否定。学生童童"失恋"了,为此苦恼不已,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形成了厌学情绪。

1 一般资料

童童(昵称),男,17岁,10电子商务班学生,擅长唱歌,身材挺拔,长相帅气,此前没有患过严重的心理障碍。

2 学生自述

主诉:女朋友提出分手后,苦恼、烦闷,易发脾气。因情绪不佳,和同学相处不好,觉得同学都不愿意理睬自己,常有孤单感,甚至厌学,从而逃学。

个人陈述:寻常家境,父亲是驾校教练,母亲是某单位职员,平常父母较为关心,但沟通不够深入。前不久与外校一名女生陷入了恋爱的漩涡。但是,最近女孩提出了分手,几次挽留都遭到拒绝。心里不好受,想不通女孩坚定分手的缘由。原本因积极参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成绩而自信,最后认定是自己缺少魅力她才离开的,心情也糟透了。情绪低落,拒绝出现在人多的场合,不爱和别人打交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学习,出现旷课情况,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

3 评估与诊断

问题的关键点:

由于所谓的当爱已成往事,因为"失恋"而否定自我,产生自卑的错误认知,并从此开始把自己保护地像团着身子的刺猬一样害怕再与人交往,而自己也感觉非常孤独。情绪压抑,不懂得宣泄,导致人际关系、学业、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影响。

判断依据:

⑴ 根据判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而且主动求助,之后积极配合,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⑵ 根据来访者感觉烦躁,易激惹,有孤单感,痛苦持续时间较长,已泛化至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并无法正常地进行学习和生活,社会功能受损,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但未达到神经症或可疑神经症的标准,因此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① 生物原因:来访者为男性,处于青春期,有异往的需求,情绪影响内分泌导致青春痘的冒发也是生理因素。

② 社会原因:来访者的问题是由明显社会生活事件(潜在的)为诱因引起的。因为"失恋"引起的,否定自我,过度关注体相(痘痘)。

③ 心理原因: (1) 认知方面:来访者主要存在三点错误认知:一是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好女朋友才离开他的;二是同学们知道这件事"让我抬不起头来";三是脸上长了痘痘,就更丑了。害怕自己不被人喜欢,认为在班级里是多余的。 (2)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有很强的孤独感,烦躁、易激惹,且不能自己摆脱。 (3) 行为方面:以一些攻击性的或故意表现不屑的行为和语言来保护自己。 (4) 个性方面:敏感、自尊心强烈。

4 咨询目标

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宣泄情绪,缓解情绪,重塑自信,逐步矫正所谓"失恋"后的认知行为模式,慢慢让自己被人接纳,基本恢复以前的交往能力。最终目标:调整来访者对重大事件的认知方式,改善其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学会正确面对随时发生的生活事件,促进心理健康。

5 咨询方案

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矫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来访者的性格特征与经历,要求改变的动机,所以这个案例宜采用认知改变为主,调整其原本偏差的认知方式,同时配合行为的矫治,这样一方面她通过行为改变认知,另一方面重塑新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具体要运用倾听、共情等参与性技术;重点运用解释、面质、自我开放等影响性技术。

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来访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来访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员的工作。

与来访者约定咨询的时间,经协商决定,每周咨询两次,周一、周四各一次。

6 咨询过程

本案咨询共进行6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澄清问题;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探寻根源;第三阶段调整认知、促进健康。

主要用到以下4种方法:

① 适当情绪的宣泄:

人是感情的动物,失恋后难免难过。让自己热烈地伤心一次吧,把自己的苦闷都说出来。共情,并且适当的开放自我,谈及自己也有类似难过的体验。

运用"空椅技术",让来访者通过更换座椅来代表那女同学,体验和发表对事件的看法,让来访者自己觉察到其实那女孩是关心自己的,并没有否定自己,并且认识到的一些行为模式无法得到她的认同,应当予以重建。"搞了半天,原来是我想错了呀!"他突然轻松地说道。

② 告别仪式:

整理对那女生的过往的点点滴滴,把所有自己认为要处理的写在纸上,并且烧掉了。(咨询师有给支持的力量)

"让一切随风吧",他说。

③ 重竖自己: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3篇

“我想自杀。”12岁的云云坐在咨询室里低着头、痛苦地说出这句话。云云患了重度抑郁,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脑海里总有很多的担忧。更让她痛苦的是,自己不知道如何跟周围人交往。看着课间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她内心紧张;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鸟,心怦怦直跳,头脑一片空白。挫败感和羞耻感折磨着她,使她内心充满了自责和自卑。

12岁的云云怎么会这样呢?这要从她和妈妈的关系说起。云云妈妈跟养母长大,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的母爱,结婚之后和丈夫也是貌合神离,几乎没有情感的交流。云云就是妈妈所有的情感寄托,云云已经习惯于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说了算。

这是一个生活细节:云云3岁时的一天:“妈妈,我不想吃了。”云云放下饭碗,看着妈妈说。妈妈说:“不行,你还没有吃饱,你要把碗里的饭都吃完。”这时,云云的心里有点困惑:我到底是饿着,还是饱了呢?因为妈妈说我还没有饱。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于是妈妈的声音覆盖了她自己内在的感受。类似这样的事情无数次地发生,云云无法辨别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源于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服从妈妈,她成了妈妈的乖乖女,她已经找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

云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妈妈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妈妈说这里不安全,那里太危险;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去。云云跟在妈妈的身边不敢越雷池半步,她没有机会去体验生活和犯错。这就是为什么云云在学校,面对老师和同学出现了交往困难,在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或感到无助的原因。

案例解读:

云云和妈妈的关系是一种病理的共生关系。她和妈妈是亲密无间的同盟,而爸爸是被排除在外的。云云说起妈妈总是“我们”,比如她会说:“我们都很讨厌爸爸,他不在家,我们反倒觉得更好。”云云妈妈有意无意地把全部的情感投向女儿,女儿成了她生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云云对妈妈很依恋,至今母女俩还睡在一起,女儿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丈夫的位置。

云云和妈妈形成的共生关系阻碍了云云的自我发展和独立性。云云面对人际交往时总是退缩,感到无助,从而更加依赖妈妈,但同时又对妈妈的过分干预感到厌烦,这又加深了她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感。云云想表达可她不敢表达,也不会表达,在与妈妈或同伴发生冲突时,她宁愿把冲突内化,指向自身。她觉得自己错了,不应该让妈妈难过,她要体贴和保护妈妈。

云云和妈妈形成的共生关系导致了云云的低价值感。因为云云的内心是冲突和矛盾的:一方面她觉得自己是妈妈唯一重要的人,但是同时,对妈妈的彻底依赖导致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妈妈的附庸。双方的亲密关系从来就没有真正变得平等,所以她在人际关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妈妈对孩子的无限温情、时刻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孩子面对世界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更是自尊的基础,但是,仅有爱是不够的,特别是妈妈如何帮助女儿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对女性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是非常重要。

孩子出生后的半年,妈妈与孩子的共生关系是正常和必要的,但从孩子开始学着独立行走,孩子开始进入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分离个体化阶段,则需要跟妈妈适当地分离,妈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与同伴、他人的交往。这时候,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父亲是把孩子和母亲的二元关系带到三元关系中的人,孩子开始有自己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关系体验。而云云妈妈害怕女儿长大,用对女儿过度的关注来补偿自己童年时情感的缺失,并不自觉地让女儿为自己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

咨询师建议:

云云的案例提醒我们,情感缺失的、自恋的母亲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和羁绊。我们并不是要指责云云妈妈,但这样的母亲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读到这里,你如果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早年有情感缺失的妈妈,也是不自觉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也不必过度紧张,这是一个很好地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你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灵成长修复自己的早年创伤,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在你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有能力了解孩子真实的一面。当孩子哭泣时,你才不会说:“不要哭,妈妈不喜欢爱哭的小孩。”因为你知道,这样说的危险在于,它会让孩子否认自己的情感,牺牲真实自我,扮演一个妈妈可以接受的形象。如果妈妈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戴上面具,你就是逼着孩子相信自己的真实自我是不被接受的,孩子从此无论取得多少成就,都不会真正地快乐。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4篇

极具杀伤力的“心理感冒”罗克(30)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抑郁症牟汝佳(33)

帮抑郁者冲出灰色牢笼宋德如(39)

巧治快乐缺失症马志国(40)

家庭对孩子有四项爱的教育易红Jun(46)

老年病人的身心需求和心理护理沈新梅(54)

“恋父”,“恨父”情结的科学鉴评与解析:兼对天天与甄姗美两女士的祝福与关照金德初(20)美国首例兄妹罪案的心理追踪心理医生 虹芸(4)

女中学生恋母仇父源自性无知欧阳雨(8)

我的精神分裂症表现与康复过程朱洪华(10)

荷兰:安乐死领头羊在行动周启华(13)

施虐狂掠过广州街巷金枪鱼(17)

一个立志成为“疯子”的怪杰——“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和业绩金德初(18)

一娃出世谁是父?少女苦诉四家亡赵敏儿丰吉整理(20)

误闯色情陷阱的女人梁欣(23)

婚外恋加法盲闹出人命案丰吉(25)

江湖游医教唆特级教师成犯陈少游(27)

溺爱毁灭了两名研究生周洁白杉(28)

洞开姑娘的心理幽门张乃维(30)

能擦亮你眼睛的只有你自己马志国(33)

高校特困生,你为何走自杀路?任文海(34)

幸福之神其实非常慷慨陈涛(37)

中国首例同性恋名誉纠纷案的来笼去脉-方刚其人其事汤晓涓(39)

艰苦的宋宁峰祝愿你健康成长!文余平(43)

心理学小知识:森田疗法(45)

你是否需要心理治疗?(46)

幼儿不应过早强化性别意识容小兴(47)

关心父母爱情建设的孝顺女儿方刚(48)

限制中老年人婚配的世俗偏见何时了?晓石(49)

心理医生 盲目的师生恋是脆弱的晖晖(50)

我国心理健康咨询业的现状与设想(52)

展望中国心理咨询业轩辕西明(55)

心理咨询室(58)

我生过精神病,还能谈情说爱与生育吗?(58)

请你走出强迫性完美主义心理牢宠(58)

想哭就哭,强忍住眼泪等于慢性自杀(59)

“放屁”有理,外号“屁精”的女孩不必找地洞钻杨司佼(59)

高中女生问:男友时而有牵手、抱肩小动作,怎样对待?(59)

你面临生育的鬼门关,请您帮我克服不测与恐惧魏开敏(60)

郑伊健的长发使我爱上了那个陌生的男生(60)

班长是“官”,却管不住手下一群人,苦恼至极!曲曲(60)

你还没体验和享受过成人的欢乐,怎能轻生呢!简丹(61)

减轻心理压力的招数很多容小翔(61)

女模特纪阳被杀经过法记(127)

精神病急性发作期该不该做心理治疗?心理医生 李心天(27)

心理医生的人才来源及其知识结构金德袂(44)

析梦疗法的独特心理效应吕金勇(48)

走进生命的绿洲—少女林雨青的成长与她的心理咨询热线段扬(4)

闹剧谢幕:娇妻老夫双双跳七楼沉思(8)

恐怖病历中的斑斑血泪苏伊士(12)HttP://

打开色情杀人狂的心灵黑匣子罗西张文盛(15)

一个求爱者三次婚姻的真情述说:她终于找到了有爱有性的夫君江西梅(18)

世界剖腹史上爱神战胜死神的故事黄飞英(21)

谈恋爱到何种份上可抚摸欧阳雨(22)

闲话八字阮蔡生黄祯翔(23)

孩子带孩子治愈少儿孤独症阿祥(24)

写封信打个电话宽宽心周开学(25)

中国人需要怎样的心理咨询叶斌(26)

婚恋追求的六种类型简丹(27)

看看追求你的那一位属于哪一类?(28)

改变自我,你就能成功张怀礼(30)

心理医生的现在与未来—张家界会议代表对心理医生资格、职业性质与前景的认识(34)

谁也不能遮挡我生命的阳光伊凡(37)

劝君莫信命莫算命陈斌(39)

半世保姆,荣任四世同敬的老家长王书春(40)

矫枉不可过正无害论有失偏颇李先锋(43)

有害论的最新翻版—评李先锋先生《矫枉不可过正,无害论有失偏颇》姚直言(45)

托尔斯康:您看一下心理医生多好姚扶有(47)

阿Q精神:一把杀人的刀-兼与鞠远华同志商榷瘐晋周洁(49)

三十而立能立起个啥模样?方刚(51)

歇斯底里是这样传染的周正猷(52)

解析与指点一位抑郁症少年轩辕西明(53)

香水增添女人的神秘韵味芳林(55)

关照网客们避开网海暗礁毒雾许永杰(56)

心理医生 测测你的自我中心程度邓梓仪(57)

“幻淫癖”纠缠我7年多,我的一生会毁给它吗?(59)

害怕怀孕,忧心忡忡,有万全之策吗?(59)

丈夫和我母亲长期媾合天哪,你怎能这样折磨我?(59)

夜夜怕鬼的大学生,我给你壮胆(61)

我真的见到披头散发的女鬼,吓死我了!(61)

孩子早恋心理咨询范文第15篇

1.一般资料

W,女,初中一年级学生,14岁,非独生子女,体形中等,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班主任反映“W热爱音乐和美术,乍看给人机灵之感,实际上性格很‘温吞’,没有自信。”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W在同伴的陪伴下主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咨询初始,W惯于低着头,主动的眼神交流较少。

2.问题表现

W陈述有一个“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在咨询师的鼓励下,W自述“同学们怀疑我是‘同性恋’”,自述“自己当然并不是同性恋,但是的确特别特别喜欢某女性老师C,因此很多同学都取笑自己是‘同性恋’”,但是W表示她目前最大的困境并不是来自于同学们的取笑,而是觉得“C不如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觉得心里难受。”

二、初步诊断与评估

根据三原则,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排除心理异常,属于心理正常范畴。来访者存在一定焦虑情绪,但未泛化,不影响其社会功能,心理冲突来自于现实事件,且有良好的自知力,主动来访,初步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SDS(自评抑郁量表)的得分为0.4875分,小于0.5分,不存在抑郁症的倾向。

来访者自述目前最大的困境并非来自于同学取笑的“同性恋”,对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的问题也不存在困扰,而是担心老师C喜不喜欢自己。同时,来访者提到有一个年长九岁的姐姐,两人感情特别好,但自从姐姐出嫁之后,日渐疏远,在老师C身上有种找到姐姐的感觉。同时根据“焦点”治疗的理论,以来访者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为焦点,因此在制定咨询方向时,并不重点讨论“同性恋”的问题,而是把焦点放在W的焦虑上,并初步判定W对C的依恋与W的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是调节W的焦虑情绪,合理看待并处理与C的关系;处理同学们的“取笑”。

长远目标是帮助W了解并认识依恋模式,能调节依恋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2.咨询方案制订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1)第①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确定焦点问题。

(2)第②次咨询: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处理W的焦虑;探讨W与C的交往模式。

(3)第③次咨询:探讨依恋。

(4)第④次咨询:总结、效果评估、结束咨询。

四、具体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开始阶段: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评估确立目标阶段

咨询阶段:选择技能与策略进行心理帮助阶段

结束阶段:评估及终止咨询阶段

1.开始阶段:第1次咨询

心理教师以来访者为中心,充分共情,恰当自我暴露,积极建立咨访关系。

心理教师(以下用“X”代替):老师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你给我的留言,说你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却一直不敢说,今天你终于来找我了,你真勇敢!说明你又成长了一大步。

W:……(点头微笑)

X:那么,不知道老师能够在什么地方帮到你呢?

W:(低头)老师,我有个事情不好意思说……

X:(注视对方,声音轻柔)没关系,慢慢来,试试看……

W:就是我的同学说我是“同性恋”。(抬头,探询地注视X)

X:(轻松的语气)其实还蛮有趣的,前两天也有别的年级的女孩说伙伴怀疑她是同性恋,我们当年是上了高中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看来你们现在比我们先进好多哦。呵呵……

W:呵呵……(微笑起来,神情轻松很多,气氛良好,咨访关系开始建立)

X:(微笑)那你自己觉得呢?

W: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

X:嗯,我也觉得。那你现在最困扰的部分是在哪里?或者说希望老师可以在哪里帮到你?

(近年来,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变态”等敏感词,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容易对号入座,造成心理冲突。事实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已不再把同性恋统归入精神障碍范畴,同性恋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来访者并不符合同性恋的定义,只是由于同伴的舆论压力造成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会“探询”咨询师的态度,因此在处理这一点时,咨询师采用价值中立的回应,适当自我暴露,暗示来访者,“在这个年纪出现这样子的现象很正常,包括老师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积极关注来访者,对其“去病化”“去标签化”,这种轻松的正常化的态度使来访者得到极大放松,开始愿意更多地暴露自己,咨访关系得到初步建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咨询师如果很正式地与来访者探讨同性恋的定义、成因,甚至分析其是否真的具有同性恋倾向都是不恰当的,容易给来访者造成她可能真的存在“问题”的误解,加深来访者的焦虑,不利于咨询的深入开展。)

W:其实我知道同学们也是开玩笑的,我最困扰的不是那个。我是真的很喜欢C老师,一看见她就特别高兴,就很想抱抱她。

X:觉得她特别亲切是吗?看来C老师好幸福啊,好像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她。我也觉得她和一般的老师好像有点不一样。

W:(有点自豪地笑)是的,C老师可好了,我特别喜欢她。

X:嗯,但是,你的烦恼是?

W:我觉得她现在好像不太喜欢我了。我们聊得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前两天我们一起走路,她和别的人聊得比和我聊得多。

X:嗯,听起来你真的很喜欢C老师,要是我是你的话,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了,心里也会不舒服的。

(充分共情,再次采用“正常化”的技术,积极关注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X:但是,W,以前在心理课上,我们讨论过,在人生的旅程上,唯一的永远乘客是谁?

W:是自己。

X:是的,其他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会快乐地陪你一段时间,也会慢慢地离开你,你想想看,你有没有以前喜欢的朋友或者老师,现在不太喜欢了的?

W:我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老师,现在好像没有那么喜欢了。

X:所以,说不定你以后也不喜欢C老师了,或者假如C老师真的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你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呢?

W:我还是挺喜欢那个小学老师的,只是和C老师不一样,我特别喜欢C老师。

(在这一段过程中,W能认同“对人生而言,永远的主角是自己,其他人总归会离开”的观点,咨询师本来想抓住此点,向“认识自我”“自我成长”的方向来工作,但是当谈到W具体的情况、具体的老师时,W出现一定的阻抗,因此现在做“专注自我,独立成长”的工作还尚早,咨询师应该收集更多的信息。)

X:嗯,我能够感觉到你很喜欢C老师,我想C老师也很喜欢你。

W:她以前对我是挺好的。

X:你对C老师是不是特别有种亲切感?

W:嗯,我感觉她就像我的姐姐一样。

X:姐姐?你自己有亲姐姐吗?

W:有一个。

X:姐姐比你大几岁?

W:大九岁。

X:你们俩的感情一定很好吧?

W:她没有结婚前,对我可好了,我们整天在一起,但是她结婚之后,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现在我都很少能看到她了,都说不上话了。

X:姐姐结婚了,但是姐夫也肯定会很疼你吧。

W:某某某(W姐夫的名字)没和我姐结婚前对我可好了,他肯定是怕我说什么,我姐就不要他了,他就整天买东西给我吃,拍我的马屁,现在结婚了,对我不好了,还老说我,说不要吃垃圾食品,容易长胖,生活不健康什么的,真是。

X:(微笑)所以姐夫结婚前后变了一个人,呵呵……

W:(强烈点头赞同)嗯。

X:老师听起来,W好像有点心理不平衡呢,是不是有点嫉妒姐夫抢走了姐姐?

W:(点头)是的。

X:(注视来访者,语气柔和)就像嫉妒其他同学抢走了C老师一样?

W:(慢慢点头)是的……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更多的信息,抓住“像姐姐”这个点,咨询师推测W的姐姐也许年纪较大,类似C老师,这一点推测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W对C老师的依恋,也许和W对姐姐的依恋存在关系,而W对姐姐的依恋又与W的家庭功能有关系,需要进一步向“家庭功能”的方向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W一起分析了C老师“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

X:我要是很喜欢一个人,就像我高中时很喜欢语文老师一样,就觉得他身上全部都是优点,一点缺点都没有,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W:(点头)是啊。

X:但其实那个语文老师也有好多缺点的,尤其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就发现了。我前两天正好碰到他,也觉得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W:但是C老师真的没有缺点。

X:是吧,但是没有关系。

……

(但谈及C老师的缺点时,W出现一定阻抗,因为仍然处于第1次咨询,出于咨访关系的考虑,咨询师没有直接挑战其观点。因为W强调“C老师没有缺点,所有的都是优点”,因此布置第1次的作业,“观察C老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你不是很喜欢的细节,或者你觉得她和其他老师一样的细节”。)

(在咨询的第1阶段,通过共情、“去标签化”、“自我暴露”等技术,X与W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并有效地缓解了W的焦虑情绪和压力。)

2.咨询阶段

(1)第2次咨询

咨询刚开始,W便向X表示,完成“观察日常生活中你不喜欢的C老师的细节”后,产生了新的困扰。

W:老师,我做了作业之后,真的发现了C老师有一些地方是我不喜欢的。

X:哦,看来你观察得很仔细,比如呢?

W:比如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就走了,也不好好地上课……

……(暂略)

X:其实对于一名老师而言,你也能理解是吗?因为老师也是普通人呢。

W:是的,但是我现在有个新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喜欢C老师了。

X:(微笑)是吗?人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你们这个年龄,喜欢C老师,还是不怎么喜欢C老师,或者不喜欢C老师都可以,我从不要求你一定要喜欢还是不喜欢。

W:(微笑、轻松一些)是的,可是我现在的问题是,同学们、老师们和我父母都还以为我很喜欢她,C老师也以为我很喜欢她,因为我以前老是说她多好多好,可是事实上,我自己知道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喜欢她了,这让我有点不舒服。

X: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了,但别人都觉得你喜欢,所以你觉得有种违心的感觉?

W:是的,也担心别人会怎么说。

X:其实你能够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感觉,这一点非常好。

(在第2次咨询时,W提出她的困扰由第一次的“觉得C老师不如以前那么喜欢自己了”转变为“没有那么喜欢C老师了,但是别人都还以为自己很喜欢,觉得不舒服”。因此第二次咨询时主要从人际关系的方面工作,帮助W认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自己要觉得自如,用“舒服”的方式去相处,不需要勉强自己去故意“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人,同样的。她喜欢C老师或者不喜欢C老师,都是可以接受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自然地消失。)

X: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感觉和想法的?比如小王在路上撞了小白一下,小白可能会认为是故意的,而小王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觉得自己是无意的,小李呢,又会有他自己的想法。

W:是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X:你说得太好了,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思考方法、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同一件事情,你觉得是这样,所以你会生气,或者会担心,或者会不舒服,其他人呢?

W:他们不一定吧,可能有别的样子。

X:对,是有这种可能性,对吧。所以回到第一次的问题,C老师可能并没有不喜欢你了,像你这么乖巧的孩子她可能都喜欢,她可能也喜欢别的学生。老师嘛,天职就是会喜欢学生,也想得到别人的喜欢,或者她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想法。你觉得有这样的可能性吗?

W:(沉默、思考)……嗯,有的。也许是我自己多想了。

X:那对于今天你提到的这个困扰,自己没有那么喜欢老师了,其他人却还那么认为,所以你有违心的感觉,也担心别人的闲话,其他人到底会怎么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W:也许他们会不在意,也许会说,也许不会说。

X:嗯,你说得很对,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性就是像你担心的,会说你。但是你能找到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永远不被别人议论的吗?

W:(沉默、思考)好像没有。

X:是啊,其实每个人都会被别人议论,我相信,就算有可能出现议论的话,也马上会过去的,你想想你上一次有没有被别人议论过?后来是怎么办的。

……

(经过认知分析,W的焦虑情绪明显得到疏解,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人际关系。)

X:W,我发现你真的特别好,特别会为他人着想,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担心C老师会不高兴,你会很顾及别人的看法对吗?

W:(沉默、思考)好像是的。

X: 但是你自己呢?其实喜欢还是不喜欢,还是没有以前喜欢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逼你,自己也不要勉强自己,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和对方相处,才会是最舒服自如的。

……

布置第2次的作业,观察C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优点,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去和C老师相处。

(第2次咨询后,W完成了《家庭功能问卷》,W家庭总功能得分为1.95分,但是行为控制、家庭角色、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18分、2.33分、2分、2分,可推测W的家庭功能在这几个维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且C的“恋师”问题应该与“姐姐”、与父母的依恋存在关系,因此下一次咨询的重点放在家庭功能的工作上。)

(2)第3次咨询

W在第3次咨询时,表示完成了第2次的作业,心情很愉快,“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对待C老师,于是我见了她,就抱了她一下,很早以前我就想抱了,一直没敢,一下子让我轻松很多。”

通过会谈初步了解到W的家庭构成如下图:

W的父母夫妻关系良好,父母较开放民主,热爱旅游。W与姐姐关系良好,姐姐一直辅导W的功课,但自从姐姐结婚后,较少回家,与W关系渐疏远。姐夫是健身教练,小时候在加拿大生活,将携姐姐一起移民。W表示,父母也肯定会一起移民,“就只剩下自己在北京”。

X:父母亲肯定会放心不下你吧?

W:也许会,可是他们特别爱玩,很愿意出国去加拿大,前段时间他们还出去旅游了。

X:听起来爸爸妈妈很喜欢旅游?

W:他们可喜欢旅游了,经常要出去玩,而且是两个人单独去,他们还特别爱买东西,很多时候都得我管着他们。

X:看来父母的感情特别好,真好。你提到,你要管着他们?

W:是啊,他们老是喜欢买东西,尤其买户外设备,户外设备可贵了,我都担心钱都被他们花了,就没有零用钱给我了。前两天他们要买一个登山的墨镜,要两千多块钱呢,太贵了,我就说买那个几百的吧,买几百块的。

……

家庭系统治疗理论中提出家庭关系的三角理论,父母、子女构成的三角化关系中,平衡的三角关系可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而不平衡的结构孩子会陷身在家庭内,无法发展独立的自我。在W的案例中,父母亲的联系紧密,与W关系的相对疏离,其实形成了“推出的三角”,如右图父母与姐姐的三角关系暂不重点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W与父母的角色倒置,成为倒置的三角关系。例如W常常需要为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考虑,倒置的三角关系也许导致W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特点。父母亲与W构成的推出三角,让W感到“明明还是个小孩,却好像成了父母,而父母成为了只顾自己玩的小孩,有种孤单的感觉”。W与父母没有形成恰当的依恋模式,转而投射到年长的姐姐身上,而姐姐由于另外成立家庭,逐渐脱离原生家庭,可以推论,W逐渐失去了作为依恋对象的姐姐,遂将依恋对象投射到C老师身上。并且W表示,以前小学的时候也喜欢某老师,但妈妈总反对,现在喜欢C老师,父母亲也喜欢,还经常一起讨论C老师,存在C老师成为W加强与父母关联的可能性。以上两点也许正是W“恋师”问题,乃至“同性恋”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3次咨询之后,布置作业:主动多与父母沟通,尽量及时坦诚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主动多交朋友。

3.结束阶段

通过咨询,W的焦虑情绪基本消失,心理冲突得到解决,能自然地与C老师相处,人际交往水平提高,能从容地应对同伴舆论,与父母沟通加深,依恋程度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通过整个咨询过程的分析,W一开始的“恋师”问题实际上是家庭功能的问题,或者说是与父母依恋关系的问题。如果以后有条件,对案例W家庭进行系统家庭治疗,也许会对W本身有更大的帮助。

刚开始接触本案例时,当W提到“同性恋”问题时,其实笔者也有点“吃惊”或者认为也许遇到了“棘手的心理障碍问题”,这时咨询师的价值中立非常重要,一定不要随意给来访者贴上标签,要去除自己的主观偏见,客观地看待问题,无条件关注来访者,发觉来访者本身的积极力量,并为咨询所用。

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心理咨询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合理情绪疗法”、“外化理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叙事疗法、焦点治疗等等。笔者认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不一定要去追究到底某技术方法是属于某流派的,而是应该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咨访关系,达到“搅动”来访者、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专 家 点 评

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标志之一,情感的困扰是当下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北京市京源学校林丽老师熟练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让一位初一女生伴随着一个“不好意思开口”问题的层层分解而渐进走出心灵的困惑,收获着心灵释放与心灵成长的喜悦。本个案报告向我们展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的学生了解、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吗?愿意向心理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秘密”吗?林丽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着作为学生心灵窗口的心理辅导工作的意义与魅力。

正如作者所言: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性变态”等敏感词,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容易同伴式地对号入座,造成人际性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的化解仅依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个体的努力显然收效甚微。本个案报告层层所分解的正是“问题”之源的“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任何文化的影响都更持久,更剧烈。正是以外在的形式“强制”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事实”,最终塑造了人们的意识与命运。 学校教师关注学生对“社会事实”的化解与升华,是学生的幸福与本源的成长。愿我们的师者、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化解与升华“社会事实”的过程中,渐进拥有自己的“非常具体意义上的天地创造”,渐进收获“成功生活者”希望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