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兴趣;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92-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探究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如在我上《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时,新授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自己去量一量活动表中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张表。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组内交流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图①和⑥都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有的说:“图③和⑤都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图②和④三个全都是锐角。” 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锐角最少有2个,钝角和直角最多有1个。”最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再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果然,学生一谈到动手分一分,兴致高、劲头足,完全消除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压力;更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创设一种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伸在整堂课中。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由听者变成了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学习,还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发言机会,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大班教学中这一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这样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事情有了深层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数学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在《三角形的分类》本节课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动起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有没有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就让每个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去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画完后,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对我说:“老师,不可能有2个直角,那样有2条边就不相交了。”一个三角形里也不可能有两个钝角。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组织有效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

操作活动不仅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部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可以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能力。操作与思雄同步,把外在的操作程序,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智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好奇心 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影响幼儿教育的水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幼儿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识的激发,极力引导孩子点燃思维之火,打开身边问题的谜团,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培养探究能力等,这是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一、幼儿好奇心的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对幼儿好奇心的重视和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认同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而这正是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伴着对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脱掉鞋子变成“彩虹脚”的教学游戏,老师将五个脚趾涂上红、橙、黄、绿、蓝五种不同的颜色,脱掉鞋子,颜色很鲜艳,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脚趾孩子们都熟悉,但孩子们好奇的是脚趾的神秘色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脱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认同,还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样简单,而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科学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儿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简单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脚趾变成“彩虹脚”,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如何脱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的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手段,认同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他人发现问题的讨论中。每次教学过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种好奇心的培养过程就是日常的经验积累过程,加上教师的总结分析,以及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孩子与真理更进一步。老师要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好奇心发现的问题,学会交流与分享,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培养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

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是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式教学活动,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最直观的感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

第一,以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目的的幼儿探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意识激发形式,意识激发一定要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触一些能见到的小昆虫,使孩子从对事物的图片认知上升到客观真实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像蚂蚁运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这样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蚂蚁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不同孩子对待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存在不同,这反映的是幼儿的不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某一现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幼儿彼此的展示中体现了不同的侧重角度。老师要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彼此间对待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想法,对展示中的优点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角度适当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多学习对方的长处;对于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盖,要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观点,帮助孩子树立改正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以这种交流展示作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第三,以推测为突破,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时期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大胆想法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幼儿的大胆尝试不应该被无端制止。实践证明,一些时候幼儿无较强目的性的推测,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某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雏形或者假定前提,这种探究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根据某些现象做大胆的推测,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主动求知。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法进行指导和修正,对于能够验证个人推测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推测缺乏逻辑性孩子的表达勇气给予表扬,让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孩子勇于探究问题的信心。

三、幼儿探究能力的养成策略

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很强,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却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对于以后的执着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利用活动保障幼儿探究。幼儿是一切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水平,保障幼儿探究。例如,让孩子讨论泥球、木球、纸球在水中的状态,各种声音都有,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操作几次,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球哪个更重,哪个更容易下沉,轻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实现突破,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第二,灵活手段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灵活,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突破。幼儿的探究主要始于对待事物的特殊发现,教师给予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师要给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又能推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启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更专注自己的发现。再者,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每个具体环节都对幼儿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美华.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9).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 科学探究 能力 氛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讨论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习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好问是人的天性,幼儿是提问题的专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会引起注意而感到好奇,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幼儿看到落叶就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 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想:为什么汽车会叫?看到乌龟一动不动就会说:它们为什么要冬眠等。下雪了,幼儿会伸出手接住雪花想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到路上有水坑会上前故意踩一脚,看到蚂蚁搬家会静静地观察很长时间……好奇心可以给幼儿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是将来创造的种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们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加以回答,不要流露出厌烦之意和不快之情。哪怕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一时回答不了,也决不能匆匆敷衍了事,更不能责备孩子多嘴,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孩子的为什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引导,那就会自生自灭。因此,我们应做有心人,收集大量能引起幼儿好奇心的物质材料,让幼儿不断接触新玩意。摸一摸、看一看、碰一碰,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引导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给出答案,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不断地对不同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积累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幼儿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材料,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形式,孩子们乐于参与游戏。感知游戏、排列游戏、分类游戏、实验游戏、棋类游戏等都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培养探究习惯。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内容,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发现各类不同的现象,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探究氛围,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比如教师与幼儿举行“一对多”挑战、比赛的方式跟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在比赛竞争中探究奥秘。在游戏“吹泡泡”中,幼儿通过观察泡泡的飘动情况,知道空气流动的特点。在进行科学游戏“形状配对鸡蛋”中,根据一半的形状、颜色去找另一半鸡蛋,合在一起成为一只鸡蛋。玩小型益智棋游戏,享受你追我赶的同时,又努力地探索怎样能巧妙地取胜。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使幼儿愿意参与游戏,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1.在科学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教学,科学领域无疑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也特别要注意科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幼儿的认知水平外,应十分重视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教师则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如教学《溶解》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水、杯子、面粉、盐、糖、洗衣粉、洗发水、黄沙、小石子等,教师抛出问题:这些物品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之后让幼儿分组操作,孩子们通过亲自实验、观察、比较,知道了哪些物品在水中消失了,哪些物品无法在水中消失,此时教师趁机解释溶解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在自主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溶解的科学知识,主动地寻找其它物品进行实验,判断是否溶解,为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发动幼儿、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甚至用放大镜照一照叶脉,再组织幼儿将探究到的树叶的特点进行交流验证,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厚薄、叶脉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幼儿学习兴趣极增,想不到大自然中的树叶竟如此神奇,孩子们有了课堂上的初步探究后,课后主动地去收集、观察各种树叶,探究其中的奥秘。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给孩子思考、操作的空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如吃玉米棒时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排列有什么规律。幼儿自主到保温桶前取水时提醒幼儿怎样控制水龙头不让水溅到地板上。户外活动时,带孩子赤脚在鹅卵石上、水泥路上、青石板上走一走,为什么脚底的感觉不一样。春天,带领幼儿观赏校园里的桃花,观察桃花的花瓣有什么特点,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启发幼儿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机性的教育,教师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看到蚂蚁搬苍蝇,教师就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雪了,和孩子们一起玩雪,看到饲养的小动物吃得少了,提醒幼儿为什么。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去关注周围的世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研究,帮助幼儿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自然角的养殖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学科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班级阳台、走廊上安放桌子或放置分层木架,收集、养殖动植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供幼儿观察、探索和学习。

自然角中可以放置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动物可以有:漂亮的金鱼,生命力强的乌龟,鸣叫的小鸟,昆虫盒里的蚂蚁等等;也可以放各式各样的植物:仙人掌、水仙、吊兰等盆栽,还可以在密封的培养皿里培养一些无毒无害的微生物,方便孩子们进行观察。教师每天给孩子们适当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角里发生的变化。

在动物方面,顾及到孩子们的年龄、能力上的限制,饲养的动物主要以小、温顺、适应力较强的动物为主。水生陆生,水陆两栖,飞行类的小动物都尽量涉及到,以便孩子们全面地进行探究学习。植物方面,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将同类植物放在不同环境里,观察生长状态,从而得出种植物较好的方法。

自然角显然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虽然只有方寸之地,却不乏自然界中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频繁互动,最终使孩子们产生正确共识,达到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4.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性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入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操作、摆弄教师事先投放的材料,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判断,感知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科学区角中投放多种实物水果,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切一切、品一品,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颜色、滋味、种子。在区角中我们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水果拼盘,幼儿独立或合作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其间需要幼儿不断地调整拼盘,保证拼盘美观、水果合理搭配,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操作,也培养了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在科探区,我们可以更多地让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如“沉浮实验”,提供水、脸盆、积木、铁钉、乒乓球、泡沫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玩耍,幼儿在一次次的实验后初步得出判断:什么样的物体沉入水中,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又如教师投放电线、电池、小灯泡,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探索出小灯泡如何才能发亮。当然,科学小实验有很多,磁铁、镜子、传声筒等都是实验的好材料。科学区角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幼儿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把开启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钥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孩子在幼是就表现出了过人的科学天赋,要如何去开启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智慧之门,如何为他们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堂所要重视的。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人在幼儿阶段,好奇心探索欲是最强的时候,他对自然现象总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小朋友总是会问下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学问题:天为什么是蓝,还为什么也是蓝的,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打雷要下雨等等的问题,好奇和探索欲是发现科学两个最重要的精神,人到了成年这种好奇心和探索与就会逐渐的减退,因此幼儿时段是学习科学的最好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科学培养,那么他在未来的就能够的得到比较高的发展,他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会略高于常人。反之,如果一个孩子错过了科学培养最佳黄金期,那么他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要知道人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不可复制,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因此,在孩子幼儿时期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

1.过分的强调科学探究这一单一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并且他在科学学习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就会使得科学学习研究的的不全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打好学习的框架,以便日后在其之上添砖加瓦,如果只是注重一味的修饰某一根柱子就会造成日后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全面。

2.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

现下的教育的确需要鼓励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要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他们特有的天性。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现,心智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如果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耐性还是明显有欠缺的,在加上孩子身上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独立的去完成科学学习。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的培养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科学教学课活动中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离不开科学概念,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而现实是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1.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这种观点和主张,实在不能让人接受。

的确,小孩子毁坏东西的现象是常有的。比如,好好的一个玩具,给拆得七零八落。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由于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想要探索个究竟。机关枪为什么能哒哒地响?玩具娃娃为什么能叫唤?小汽车为什么能在地上奔跑?这是很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很可贵的,应当珍惜和加以保护。

问题是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

我认为,即使是孩子真的是为了探索、研究,把东西毁坏了,也要在肯定思想行为“主流”的同时,对其毁坏东西的举动,适当地给以批评。我们说批评,并不是笼统地批评和训斥,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不爱惜、爱护东西的行为。孩子做得对的,要给以肯定;做得不对的,也应当给以批评,这叫做“赏罚分明”,“一分为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分清是非曲直,坚持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行为。

有人担心,一批评孩子毁坏东西,就会把孩子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给压制、扼杀了。这就像给孩子洗澡,在倒脏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也一块给倒掉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肯定“主流”的前提下,只要批评得当,恰如其分,并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指导,是不会压制和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孩子们是聪明的,不会误解家长的意思。

其实,更使人担心的,并不是一批评就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给压制和扼杀了,而是对毁坏东西的孩子,不作任何批评,只是一味地肯定和鼓励,恐怕是保护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结果却培养、造就了任意毁坏财物的“败家子”。

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能靠“毁坏东西”来培养,如果说,非得要通过“解剖”物件才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话,那么家长最好提供一些破旧的无用的物件,在家长具体指导下让孩子拆卸、组装。也只有通过拆卸和组装这样一整套完整的“工序”,才能使孩子了解组成物件的零件是什么,各自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能,如何组装在一起的,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孩子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同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的意义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是要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小时候对于未知的世界和领域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但是,因为家长的知识能力有限度,还有幼师在讲解的时候因为语言表达和幼儿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不能让孩子清晰地明白。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对于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游戏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措施

1.观察类游戏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老师让幼儿仔细观察生活中带近视镜和老花镜的人在带上眼镜以后眼睛有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带老花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格外大,但是近视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比较小,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放大镜带到幼儿园观察一下,在距离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哪些变化,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把自己小组的变化总结出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让幼儿的活动顺利开展,寓教于乐。

2.实践类游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很好奇,比如,幼儿对于彩虹的形成很好奇,那么,老师在活动中带领学生探究彩虹的形成,老师先告诉学生如果谁能看见彩虹就说明他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幸运的孩子,所以,要给幼儿创设彩虹。在幼儿好奇下幼师在阳光充足的下午,拿一盆水,调整镜子的角度,把光影呈现在白纸上面就能够看见彩虹,孩子感觉很兴奋,幼师让孩子自己调整角度创设彩虹,同时,给孩子讲解彩虹形成的原理,让孩子回家给家庭成员创设彩虹,带去祝愿。

幼儿科学活动让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的趣味性增强。通过观察类游戏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善于观察生活,实践类游戏培养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法相互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意识 打造 优质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是要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与现在相对落后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对比。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作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也是由初中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初中语文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行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造情境,激发初中生创新的意识

要有效调动初中生创新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前的教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方式注重我们自己的讲解、忽视孩子们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摒弃以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组织创新性教学,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实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调动他们的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孩子们的成长,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性为基础的。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高效创新的课堂需我们创设宽松、愉悦的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变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语文教学便成了我们自己的独舞。而学生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被完全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得不到挖掘发现,更没有发挥和提高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毫无和谐而言的关系。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知道学习死知识,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天性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展现,积极构建了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初中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由人大脑中活跃的多向性思维共同作用产生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创新的灵魂。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桎梏着,我们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激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多向性。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调动,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创新,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更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主题组织激烈的辩论,进而构建一种群体效应,实现孩子们思维的跳跃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自主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应用生动而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应用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留出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他们充足地自主展示的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初中生通过对语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高效发挥,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挖掘,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四、教师要给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以往的初中语文传统教学之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教师主导课堂,我们的讲解充斥于整个45分钟课堂教学,没有一点时间是留给孩子们。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即使有了一些想法,也没有时间或是教师也不允许他们占用宝贵的时间来组织探究和思考。时间长了,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就在老师的无情抹杀下消耗殆尽,他的创新热情也被一点点磨灭。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对问题的困惑并产生思辨质疑问题的愿望,这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开始。这种质疑比死背那些课本知识更加宝贵。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给予充分保护。学生从质疑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他们积极主动思维,不断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的过程。因此在我们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孩子们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根据给学生适当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于教育游戏之中,从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到环境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内容安排都应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学的奥秘,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新与成功。现以中班科学活动《磁铁》为例,谈谈幼儿科学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乐中,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孩子们熟知的物体――磁铁,首先教师出示不同样子的磁铁让孩子们感知磁铁的形状,问磁铁的样子像什么?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努力从生活经历中搜寻答案,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盒子,有的说像马蹄,有的说像……教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将零散的知识规整为磁铁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马蹄形等,由此可见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来自教师的顺应、支持、鼓励幼儿思维活动的结果,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的概念。并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紧接着教师采用明确且有启发性的引导语“用磁铁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会发生什么事儿?”教师的设问里透着一种神秘感,及时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心理,引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兴致勃勃“玩”起了磁铁,很快他们从玩中发现磁铁会“粘”铁钉、曲别针等,而不会“粘”布料、木块、塑料等。教师引导孩子将磁铁“粘”与 “不粘”的材料分开,那么如何将“粘”字改为“吸”呢?教师在尊重幼儿发现的基础上针对磁铁的“吸铁性”做了细致的演示,将磁铁和被吸物体拉开一定的距离,伴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吸引的全过程,使幼儿深刻体会到铁制品是被磁铁吸起来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换成了“吸”字,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在有意义的玩中获得正确概念。

二、在榜样示范中,树立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幼儿由于思维的自我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通过看实物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甚至无视曲解事实。如:教师请幼儿用磁铁找教室中的铁制品,孩子们在分享交流发现结果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不锈钢水杯也能被磁铁吸起来;老师对孩子的说法既没有否定也没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继续验证,经过再次探索孩子们仍固执己见,认为不锈钢水杯是铁制品,能被磁铁吸起,这就说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将铁制品和不锈钢水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果从外观看都是铁,这一点和孩子们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师没提出异议,接着老师在集体面前进行再次验证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就不是铁制品,然后让孩子再次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使孩子们在多次的验证中了自己的“信念”,纠正了原有的错误概念,获得了正确认识。老师多次实验的精神不仅给孩子们教给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在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孩子围绕“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体”环节中,给孩子们提供了立体折纸小花猫,曲别针、磁铁;提出问题并强调磁铁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猫在桌子上跑起来?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磁铁能吸铁的基础上去探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曲别针可以随着桌下的磁铁移动,这一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孩子们探究的兴致更浓厚,有的将折纸小花猫放在曲别针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铁带着曲别针推着小花猫移动;有的直接把曲别针别在折纸小花猫底部,小花猫便在桌子下的磁铁的移动下飞跑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大声交流着,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幼儿 种植活动

自主探究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发、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的一系列尝试、摸索、探究的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其积极主动认知世界的习惯、获得知识的能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确立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步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大自然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注意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植物探索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时常对幼儿说出“你试试看”,“相信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接纳及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组织“植物的奥秘”探索活动时,我们将环境创造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种植场地提供各种植物,让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特点,探究植物的奥秘,并且幼儿能想的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想,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在“种植玉米”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把小锄头紧紧握在手里,不敢动手,我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不要害怕,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行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一下、两下、三下……越来越熟练,之后她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巧妙使用小锄头?”“挖什么样坑最适合玉米宝宝成长?”等问题。

二、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它能锻炼幼儿思维,使幼儿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它能使讨论的场面更加热烈。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如“叶子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不但发现叶子有叶柄、叶脉等,还发现叶子有水分,颜色、形状有区别等。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信息、更多知识,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在“种子的传播”教学中,我们没有把幼儿集中在教室里给他们作机械讲解,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在“认识植物”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植物样本。结果当孩子们看到集中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时,既惊奇又兴奋,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这些自然界中的植物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提一些诱导式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拓宽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其次,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多方面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进行思考并制订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不断反思矫正。再次,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有趣的根”活动中,可让幼儿自己先观察,经过观察,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植物都有根。这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根,幼儿观察时看到它们都长得不一样,有的是像胡须一样的须根,还有直根、块根等,从而可以再次激发幼儿更深的探究热情。

四、不断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如果把活动组织成一种墨守成规的、刻板划一的种植活动,就会使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受到束缚。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尊重,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点燃的话,久而久之,先天的、自我探究潜能就会因受到压抑而逐渐丧失。针对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应意识到对幼儿大胆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而且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在种植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用“你还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想一个和他们不一样办法怎样?”“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吧?真棒!”等一些激励和表扬的话启发或肯定孩子,给幼儿的思想、行为松绑,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幼儿自主探究能力迸发灿烂的火花。

总之,种植活动的探索过程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这次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并逐步加强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种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作为幼儿教师,我还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主探究实践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使自主探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如开展实践活动时,老师要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提供适当的探究对象等。我相信,通过这样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每一个幼儿都能从小培养起自主性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地、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造教育;陶行知;幼儿教育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创造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想要成为天才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除了自身努力外,幼儿创造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注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加强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训练,可以使创造力在原先基础上提高10%到40%。幼儿创造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培养孩子探究学习能力。

一、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思想

1.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具有这种创造能力,只要有合适条件,就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发挥创造能力。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一项重要内容,他们通过游戏来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大人看来,沙子、泥巴、水等都是十分普通的自然物体,而孩子们可以发挥创造力把它们制作成小泥人、杯子、凳子、河流、山洞等;一根普通的棍子,到孩子们手里就变成了大炮、拐杖、小马。

2.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努力解放、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文章《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六个方面,即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空间。陶行知认为,儿童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主要是由于受固有迷信思想、误解、成见、幻想影响。

二、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得出的幼儿教育启示

1.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在陶行知看来,儿童头脑往往受制于迷信、成见、误解、幻想,要激发儿童创造潜能,必须摆脱这些思想观念束缚。为此,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思想,即让儿童独立思考,去自主探究学习,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必须改变原来“只听不想”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多动脑、勤思考,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每个儿童都是具有个l生的生命体,教师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实际需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让幼儿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观点看法。

2.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手实践,当前,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主要是学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并不重要。在家里,家长往往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们做。儿童天生贪玩,有很强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们用双手接触、感知、认识世界。因此,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决定思维能力,也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孩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挥创造能力。

3.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陶行知认为,很多创造发明都来源于质疑提问中,要求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自由表达。为此,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由言论权利,尤其是让他们自由提问,激发其创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孩子提问,认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幼儿知识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求知欲望往往来自于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

三、根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进行幼儿教育的建议

1.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忽视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浪费其创造潜力,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因此,幼儿创造力培养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开展适合儿童成长特点的活动,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2.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探究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处之”,说明个人成长环境的重要l生。―是心理环境,幼儿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研究发现,实现幼儿“心理安全”、“心里自由”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安全、自由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充分表达个性,独立思考、自主行动。这样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活跃性,充分激发幼儿创造潜力,发挥其创造能力。二是物质环境,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其自由想象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

可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是每个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应积极地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去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师应适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只有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帮助他们去构建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首先可以从游戏入手,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科学活动内容之一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与孩子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相吻合,因此,教师应把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从而去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去接触科学、学习科学、喜欢科学。

比如在寻找春天的科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感受春天的主要特征。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爱上科学课,还能为他们的知识库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用提问艺术激发幼儿探究

启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艺术。有效的提问是有效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精心设计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经验及认知特点,要了解幼儿对所学习的科学概念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师生间的问答中去帮助幼儿实现探索活动。

教师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激发幼儿去发现问题,促进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问艺术去有效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精选探究材料引发幼儿探究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去精选探究材料,以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暗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同时提供的材料

还应具有开放性,以让幼儿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操作方式去与材

料进行互动,并让幼儿有多种方法去进行有效地探索和发现,让他们能从操作结果中去获取科学探究和发现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材料的设计及提供准备上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在选择材料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还应在课前进行材料试验并有选择地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准备材料。教师只有对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有的放矢,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减少干扰因素,让孩子观察和记录更仔细和清晰,才不会使课堂操作流于形式,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因为幼儿生性好奇,他们在科学活动课上,会对观察的过程充满好奇从而提出各种问题,因为教师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平台去为幼儿提供科学信息,并提供有效的实验操作等以解除他们的疑问,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幼儿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有创设有助于幼儿思考、创造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去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总之,科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外幼儿教育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去发挥出幼儿在科学探究

活动中的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扮演好自己教书育人角色的同时,还应掌握相关的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真正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对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

[2]钟玉芝.关于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9.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2篇

一、培养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学生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研究,当学生有兴趣学习时,学生学得最好。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原有的学习经验,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和形成能丰富其个性的有益兴趣,如音乐、绘画、阅读等;并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避免兴趣的局限性。同时,减弱、消除那些阻碍孩子完成现阶段学校功课的兴趣和爱好。如没有节制地玩游戏等。

二、良好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搞好学习,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行为的载体。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培养孩子专注学习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多表现为好动,行为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无论课堂还是课外,都很难做到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因为孩子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家长要千方百计地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培养孩子专心学习尊重时间的习惯,在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时,尽量不要干扰,并保证孩子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写作业。对于一些孩子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玩边写作业或者写作业时拖拖拉拉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坚决制止并进行引导和帮助。家长要根据学校上课时间,给孩子制定合理适度的作息制度,并要求他严格遵守。无论是作息时间,还是做作业,都要有相应的规矩,而且无特殊情况不能违反。孩子生活作息有规律,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独立学习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等习惯,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自己想办法解决,特别是家长,不能轻易向孩子提供或包办答案。有些家长还喜欢陪着,看着孩子作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应该让孩子自主处理课业,以便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第三,要培养孩子自学的习惯。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具备比一般学生更强的自学能力,其中预习和复习就是一种自学能力,孩子通过预习对即将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接受新知识时,会有更透彻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复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长期训练下去,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指导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在自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善于使用工具书和学习用具的习惯。

三、转变方式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走路、吃饭、做操要排队,而且要求排得整齐,把时间都浪费在整理队形上,把孩子当作任意摆布的“玩具娃娃”。在一些场合要求孩子排队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培养孩子讲秩序、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事事都以排队来管理孩子,甚至不惜在排队上花费那么多精力,实在没有必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不让孩子动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如果企图动辄以排队来约束他们的话,只能适得其反,不仅孩子之间动手动脚发生攻击,而且他们会对我们的管理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日久就会厌恶幼儿园的活动,甚至会出现破坏。

二、玩具的管理是“保守”的或“封闭”的

幼儿园的玩具本来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玩具却成了幼儿园的摆设,有些玩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玩,而是为了装饰活动室或给外人看才购置的。有的教师只允许幼儿在固定的、有组织的活动时才能玩玩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整天也玩不到玩具,这倒不是幼儿园里没有玩具,而是不给幼儿玩的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三、幼儿园教学管理上存在若“保守”的做法

如上手工课,木来是让孩子动手操作,发达手部肌肉,培养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但老师首先强调的却是“坐好”、“不要动”、“把手拿下去”。又如上语言课,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来学习语言,但有的教师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理由,禁止幼儿之间的交往,强调“都坐好,不要说话了”。这样,不仅挫伤了幼儿本来很高的积极性,而且干扰和打断了幼儿活跃的思维活动。另外,上课时间普遍比较长,甚至不分课的内容、类型搞“一刀切”,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保守”表现。如在幼儿园大班,美工课是半小时,音乐课是半小时,语言课、计算课也是半小时。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应是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方式方法上是如此,时间上也应如此,孩子有兴趣则长,没兴趣则短,或许改而从事其它活动对幼儿更有意义。

四、幼儿的游戏管理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游戏活动从场地上分室内、室外游戏两种,室内游戏主要有操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室外游戏主要是体育游戏和自由游戏。有些教师为了好管理,不分场地大小、幼儿的多少,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场地做同一种游戏。结果,孩子们在游戏时,常常因为玩具的分配、角色的分配及游戏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而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保守”的做法,实行“开放型”管理,允许幼儿依自己的兴趣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地做不同的游戏,即一个班可在室内进行不同的游戏,在室外进行不同的游戏,或一部分幼儿在室内活动,一部分幼儿在室外活动。总之,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依幼儿的不同兴趣去安排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培养幼儿活泼愉快的情趣,就必须改变“保守型”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型”的管理。所谓“开放型”管理,就是灵活多样、放开手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限制,因人制宜。也就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去创造、去探索,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在幼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去发展他们愉快活泼的个性、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4篇

一、安排专职人员,规范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探究环境。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场所,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进一步规范科学教学,实验室安排专职管理员,每节课为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保证每位老师的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创设实验环境。

二、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材料

当前科学教学中,实验室中的材料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开发材料,保证探究的有效进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实验材料的开发。我们利用废旧饮料瓶,外部均匀地涂上不同的颜色,每个饮料瓶在瓶盖位置固定一支温度计,固定在一个木板上,中间放一个大功率的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这个仪器,很明显看到深颜色的物体吸热快,浅颜色的物体吸热慢。

三、开发《科学创意小实验》校本教材――充实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亲自动手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探究实验的重点在课堂,但是课外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整合教材内容,编写了科学校本教材《科学创意小实验》,教材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领域来划分。书中的一些实验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专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以及从小具备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四、开发科学学习测评手册――《探索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记录科学笔记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认真记录科学笔记,就会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评价手册分这样几部分,首先是“快乐探究”,学生记录自己在课堂中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本课相关知识链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内容;“我的研究报告”记录学生在学习完一单元后的自己探究的问题,学生学完一单元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五、开发科学阅读读本《小学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行的科学教材,针对的是九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编写上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其内容编写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列举的科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而实际上科学事实过于庞杂,容易使学生阅读时感觉混乱、困惑,而且仅靠书本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要加强学生的科学阅读。但我们当前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基本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

六、积极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等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通过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在学习活动中得以锻炼,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育离不开家庭,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的科学课堂,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科学老师。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既包括物力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开发。

1.开发和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普读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阅读的习惯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我们利用创建家庭小书房的机会,引导孩子开发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技藏书,建立自己的小书橱并提高利用率。引导孩子们多读科技类的书目,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家庭种植、饲养动植物,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附近的许多村还有耕地。有很多家长在经营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这是作为农村小学特有的、使用的优质课程资源。

平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中长期探究活动。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研究记录的形式予以反馈。这样通过课内与家庭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让孩子们与各种生命体接触互动,了解各种生命体的生活习性,真切感受生命体的生长过程,让他们尽情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面向社区,进行校外实地考察活动,使孩子们积累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社区是孩子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我们学校地处政府驻地,周围的厂矿企业比较多,有济南钢铁总厂、庚辰钢铁有限公司、鲍德炉料、水泥厂、煤炭砖厂、历城职业中专实训车间等企业,很多学生的家长在里面工作,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带孩子们到企业中去考察学习,回来后给学生交流。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当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多是着眼于中学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虽有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验中,我们力求“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知识能力转化成创造能力。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我们要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