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文学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外语影视剧;审美倾向;文化嵌入
影视剧片名是文字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有机体,它应该能在提示影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现在,电影片名已经作为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表现了其独特的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相应的,外语电影片名翻译就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片名翻译应以受众的感受为重点,以观众是否理解接受、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甚至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为三个主要的衡量标准,做到严复先生提倡的“信、达、雅”以及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电影片名的导视作用除言简意赅地揭示剧情内涵、激发观众联想之外,重要的是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激发审美,吸引观赏,提高票房,因此富有艺术想象力的片名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销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翻译的问题,而且是美学的问题,片名翻译得好坏对于电影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影视片名汉译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业效应;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情趣,以传递信息和唤起美感为目的。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又是艺术与审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活力体现于被观众接受的程度。本文旨在探讨外语电影片译名的审美特征,并对其进行文化上的透视。
一、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审美期待
影视剧的片名如同产品的商标一样,商标代表商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的信誉、形象并具有广告宣传的使用。影视剧的片名标明的是该剧的立场和主基调,同样具有宣传推销作用。除传达影视剧的主要内容之外, 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优秀的影视剧片名往往有意无意地传递了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等多层级的美。有些是直白尖锐,有些是隽永深沉,而有些又是发人深省的。基于不同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使得人们在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而有不同。那么在外国影视剧的汉译中,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或者说审美期待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来说,西方人崇尚语言的简洁美,而中国人讲究语言的对称和谐。这主要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汉语自古以来讲究的是音韵、节奏,抑扬顿挫,声调和谐,富有乐感。这样的音韵特点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和四字对偶词语的表达。汉语成语和四字对偶词语节奏鲜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可容性。由此可见、外国影视剧片名的汉译如果能结合汉语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汉语四字对偶词语结构,不仅能传达影片的主题信息,补全原文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意境、音韵美及感染力,还能充分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并使之产生心理共鸣,否则就会像失败的产品商标一样难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直至影响到影片的商业效应。比如影片Mickey Blue eye的汉语译名,一是《蓝眼睛的米奇》,一是《黑帮女婿》。前者显然过于直白平实,难以吸引观众;而后者结合影片内容,采用四字对偶词语的表达,更具市场导向性。再如影片Generals Daughter The Mummy,一种译名是《将军的女儿木乃伊》,不仅没有突出影片内容,而且还容易使观众顾名思义对片中人物产生错位;而另一种译名《西点揭秘》 《盗墓迷城》则完全凸显了影片的主题内容并具有“传神达意”的功效。
从内容上来说,西方人喜欢直白,思维方式直来直去,趋于理性,中国人则推崇含蓄,思维表达方式含蓄婉约,趋于感性。文化差异给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影响,影视剧片名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克服文化差异障碍,寻求两种意识体系的等效交流。影视剧片名好比影视的门楣,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又要顾及其中的文化差异。优秀的影片让人回味无穷,成功的译名给人印象深刻。能让人通过片名的词汇意义,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影视剧的片名翻译要适当地考虑到观众的民族性格、文化性格,使之与译名达到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因此,外语电影片名汉译就要求这种反映是含蓄的。如美国电影 Bathing Beauty、 法国电影Belle de Jouz的汉语译名分别为《出水芙蓉》和《青楼红杏》。 两译名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含蓄美”的特色。前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物喻人的修辞手法,象征女主人公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高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后者的译名中,“青楼”“红杏”则是中国语言文化对“妓院”和“出轨妇女”委婉表达。
二、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审美文化嵌入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生理活动,这其中包括极其复杂的感官、心理、思维、情感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翻译实践即是审美活动,蕴含着一定的本美学特质。 电影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活动,而审美则是艺术的基本功能。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以无为本,从无到有,认为美与生活息息相关,美学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线,人们在生活中体念美;西方人重分析,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 认为美学独立于生活之上,和生活有着清晰的界限,这是渗透到中西文化各个方面的根本差异。影视剧是生活艺术的再现,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因此,电影翻译应遵循文化本信息忠实传达的原则和文化审美的原则,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精确把握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
美国影片Home Alone的汉语译名为《小鬼当家》,在汉语言文化当中“小鬼”是对机智、调皮的小孩的一种昵称,表达了一种由衷的喜爱。 而影片中小欧文在家独自一人与两盗贼斗智斗勇的形象正符合汉语对“小鬼”的表达与褒扬。汉译既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又实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审美情趣。电影Waterloo Bridge的中文译名《魂断蓝桥》一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的故事情节与陕西蓝田“蓝桥相会”的传说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译者译成《魂断蓝桥》,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领悟到这是关于爱情的电影 。
三、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审美传递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外语电影片名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特征。因此,片名翻译又是一种典型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单纯从字面意义理解。也就是说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言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同、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顾及到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 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因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外国电影片名汉译更容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这在许多经典的外语影视剧片名汉译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元素的审美沉淀与传递。美国影片American Beauty的中文译名是《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美国红蔷薇。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红色蔷薇花象征崇高神圣的爱情,是对爱情的纯真和坚定的一种表意;而在汉语言文化中,玫瑰则代表温柔真心,热情真爱。汉语译名“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为爱情,忠实地传达了源本文化审美信息。汉语是象形文字 , 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两种语言分属两大不同语系。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传递,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切换传递,更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 如何在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并成功切换传递,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四、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文化审美的实现途径
外语影视剧片名的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如果说绘画的审美意义在于色彩的表达,那么电影片名翻译审美意义在于译者将原名的文化美感透过字里行间传导给观众。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三美”原则――音美、意美、形美――同样适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源语影片所表现的文化美学特征,结合汉语文化特点创造性地、准确地译成符合观众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的片名。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本功、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鉴于观众在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 地域文化、 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 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处理,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手法而不作任何文化诠释,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损, 文化含义的支离破碎。因此,译者要有较强的电影审美鉴赏能力和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恰如其分地把握原名的神韵并准确地加以再现,甚至超越原名的艺术水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意义。
五、结 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归根到底是文艺语体的翻译,因此要追求语言的艺术美,而这又与翻译本人的文化修养及中西学基础紧密相关。在译制过程中既要考虑西学色彩,更要考虑中学审美的向度,还要兼顾民俗文化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贯通中西,做到“三贴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换句话说,影片在市场上能否风行开来,提高票房的量,片名的雅俗皆宜、老少咸知、朗朗上口是关键。因此,翻译的“三美” 原则――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是外语电影片名译者应遵循的原则,这样译出的片名才会迎合受众的审美倾向,才能为受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关键词:网络 英语新闻 新闻标题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6-02
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量的英语新闻网站为众多的网民直接了解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讯息,也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学习语料。但英语新闻尤其是被人们称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的独特文体使得许多网络英语新闻读者经常感到棘手。因此,在阐述网络英语新闻报道语篇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从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角度入手有效地阅读网络英语新闻,了解世界变幻风云。
1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文体特点
网络英语新闻因其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频繁,网站构架尤其是首页空间的局限而表现出以下文体特征。
1.1 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accuracy)、简洁性(brevity)和清楚性(clarity)
由于网页页面空间的限制和读者的省时需求,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在语法、修辞、词汇等多方面表现出区别与其它文体的语言特色,从而形成了“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的独特文体。很多读者在初次阅读网络英语新闻时常感到头疼棘手。然而只要读者适当地了解网络新闻英语的语用原则和语言特征,这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1.2 篇章结构上的“倒金字塔”模式(inverted pyramid)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也是由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三个部分组成。标题和导语概括了报道的主要内容,正文为报道提供更深入的细节、事实、背景甚至言论。读者至少有三次机会不断深入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而标题、导语和正文三个部分又分别在内容和文体上有各自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便为理解英语新闻提供了金钥匙。
1.3 新闻话题上的相对重现性(recurrence)
新闻每天发生,而事实上报道的话题却相对不变。各国大选、洪涝灾害、拳击比赛、环境污染等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话题频繁出现在报道中,他们在报道的形式和词汇选用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只要读者熟悉每一话题的报道特点和高频英语词汇就能很好地阅读每天发生的同一题材的新闻。
2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功能和文体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是网络新闻报道的“标志”,是新闻的“眼睛”,具有概括新闻要旨、帮助读者取舍、引起读者兴趣和节省主页空间等主要文体功能。
由于受读者时间限制、网站内部新闻链接的隐匿性以及为适合新闻网站的构架要求,英语新闻网站会竭尽全力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按不同方式分成若干板块放于首页,力求用最简单的形式撰写新闻标题,以便于读者节省浏览网页的时间和有选择地阅读新闻报道,只有网站认为最重要的新闻才可能在首页有适度的具体报道,这就使得其首页英语新闻标题呈现出简洁凝练、浓缩紧凑、新鲜醒目、生动确切的独特文体特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不如日常英语易懂,这给不少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就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标点四两个层面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进行文体剖析。
2.1 语音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用头韵(Alliterati
on)和尾韵(Rhyme),读来琅琅上口、流利自然、易于记忆。例如:
Iraq asks:Was the war worth it? (Yahoo, Mar 16 7:41 PM)(was, war, worth三词构成头韵)
US objectives in Iraq prove elusive(Yahoo,Mar 19 8:31 AM)(objective, prove,elusive三词构成尾韵)
Still Looking for that Smoking Gun in Iraq(Yahoo,Mar 17 8:20 AM)(looking, smoking,gun三词构成尾韵)
2.2 词汇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惜墨如金,大量使用缩略词、短小词甚至生造词语,使新闻标题用词节俭,表达精炼,活泼生动,增强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1)缩略词(acronymy & clipping)。
新闻标题中常使用缩略词,既能缩小篇幅又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缩略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主要包括表示组织机构名称、常见事物名称及职业职务或职称的名词;另外一种缩略词是截短词(clippings)即通过截头、去尾、截头去尾或截去中间部分的方法将某些词截短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Australian govt told of Iraq kickbacks in 2003,inquiry told(Yahoo,Mar 20 8:20 PM)
EU Advises WTO on Sanctions Against U.S.(Yahoo,Mar 14 1:04 PM)
Citigroup int'l consumer CEO eyes deals(Yahoo,Mar14 1:24 PM)
上例中govt=government;EU=European Union;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int'l=international;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2)短小词(midget words)。
英语中同义词丰富,其中不乏词形短小而意义确切的短小词。新闻记者尽其所能使用确切而又简单的词,它既能概括新闻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又能让读者在匆忙中浏览标题就可知晓当前的重大新闻。例如:
In Iraq,US influence wanes as full-scale civil war looms(Yahoo,Mar 20 12:00 AM)(wane=decrease,reduce; loom=ap
proach,impede)
UN-Iran discussion mirrors Iraq debate(Yahoo,Mar 16 12:00 AM) (mirror=reflect)
下面再例举几对常用的意义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词:snag=unexpected difficulty;step =progress;ties=(diplomatic)relations;bid=attempt;boost=increase;check=examine;clash =disagree strong1y;curb=control or restrict;dip =decline or decrease;end=terminate。这类简短小词在英语新闻标题乃至报道正文中屡见不鲜、俯拾即是。读者平时阅读时不妨多加留意积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标题。
(3)生造词(improvisational coinage)。
由于表达的需要或为了吸引读者,新闻记者常根据情境使用加缀(derivation)、合成(compounding)或转类(conversion)等方式撰造一个新的词语,这些新词通常需要阅读上下文才能揣摩出其意义。例如:
Iraq anti-rebel sweep enters second day(Yahoo,Mar 17 12:30 AM)(anti-rebel sweep指的是 a vast sweep to root out rebels loyal to Al-Qaeda,这里用的是加缀构词法)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1Q指的是first-quarter of a year这里用的是缩略构词法)
2.3 语法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采用省略简化,灵活运用时态,名词定语等手段来达到简缩句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英语新闻标题的独特语法风格。
(1)省略简化(ellipsis)。
为节省版面,新闻标题常只保留实词,而省略冠词、连词、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甚至某些实词。例如:
Nelson admits Iraq deployment unpopular(Yahoo,Mar 20 4:49 AM)(=Nelson admits that the Iraq deployment was unpopular)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The Sha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playWorks Inc. have advanced up based on its first-quarter profit results)
(2)灵活运用时态及语态(simplified tenses and voices)。
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动词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
①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例如:Iraq parliament convenes,but no government deal(Yahoo,Mar 16 1:02 AM)。
从标题本身可以看出这是发生过的事情,但标题中却用一般时态的convene给人一种历历在目的感觉。
②不定式代替将来时,因为其比一般将来时“will/be going to do”形式简单。例如:
Bush to defend Iraq strategy?(Yahoo, Mar 20 7:47AM) (Bush is going to defend Iraq strategy)
③现在分词代替进行时,省去进行时中的助词“be”,直接用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事情。例如:
Lockheed Martin Making Mars Heat Shield(Yahoo,Mar 29 10:37 AM)
Subaru Making Significant Progress?(Yahoo,Mar 26 12:19 AM)
④过去分词代替被动语态,省去被动态中的助词“be”,直接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概念。例如:
26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Yahoo,Mar 20 10:31 AM)(26 people were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
Security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Yahoo,Mar 20 12:03 AM) (Security was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
(3)复杂的名词定语(nominal group)。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标题常使用较长的名词定语,以简化结构、节省篇幅、帮助读者加快阅读速度。例如:Thousands join protests in Europe marking 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Yahoo, Mar 18 2:00 PM)。(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the anniversary of invasion into Iraq)
2.4 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
为节省网页空间和表达简洁,某些标点符号在标题中常有特定用途。
(1)逗号(comma)代替连词”and”,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Rice says China,Iraq will top security talks(Yahoo,Mar 16 10:24 PM)
(2)破折号(dash)用于引出说话者。例如:
Iraq in civil war-former prime minister(Yahoo,Mar 19 2:15AM)
(3)冒号(colon)常用在引语之前或当联系动词be后面的表语是名词时替代be。例如:
Bush:US will not abandon Iraq(Yahoo, Mar 20 1:29 PM)
(4)引号(quotation marks)表示所引单词的引申或比喻含义,非其本义。例如:
US blasted for creating terrorism "quagmire"on anniversary of Iraq war(Yahoo,Mar 20 9:08 AM)("quagmire"的意思是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terrorism to fester)
US envoy sees hope in"Pandora's box"of Iraq(Yahoo,Mar15 5:59 AM)
(5)省文符(apostrophe)代替“of”。例如:
Australia's Howard denies lying about Iraq bribes(Yahoo,Mar 16 6:51 PM)(Australia's Howard=Howard, 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3 结语
总之,由于新闻网站构架的特殊性、尤其是首页页面空间的相对有限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更是其文体风格的集中表现。因此,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如能充分地了解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便能更快更好地阅读英语新闻,了解变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体系,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的共性使语言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性质。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中,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个材料,他们获得的阅读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