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与制作范文

影视与制作范文

影视与制作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篇

从技术角度分析,画面的分辨率、焦点、色饱和度,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由于时间紧迫,拍摄中也发生了因摄像机处于工厂标准设置状态、没有按现场条件和剧情要求对设置条件作相应调整,所以物体输廓过锐;因高密度部分没有充分利用多组数字限幅,所以也限制了暗部的表现;有些影片用的是电视焦镜头,小光孔,焦点景深范围过大,带来画面缺乏景深感;影片尚未经过校色,在色彩的表现力和一致性上等还有待提高的诸多问题。总体来看,首次采用高清拍摄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1.前期拍摄

数字电影拍摄,使用SONY-F900高清摄像机,24P格式拍摄,24侦/秒,逐行扫描。该制式可制作数码放映影片,也可通过胶片记录仪,生成胶片电影影片。如用5(M格式拍摄,25侦/秒,隔行扫描,该制式也可制作数码放映影片。但由于是隔行扫描,拍摄运动物体时物体轮廓线会产生锯齿状,两场画面有“位移”,记录在同一格胶片上,会影响清晰度,因此不能输出到电影胶片上,通过实践,可以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用SONY-F900高清摄像机,配置高质量电影摄像镜头,按拍摄电影方式取景、布光、确定色温和照度,是数字电影的正确拍摄方法。

在拍摄中应注意的是:

(1) 由于目前数字摄像机的感光宽容度小于胶片的感光宽容度,应尽量避免正面大面积高光,对于高光部分,适当调整拐点Knee(增加)和斜率Slope(减小),同时依据画面要求调整白电平,可以扩大影调的范围,尽可能多地容纳更多的高光细节和层次。场景中的布光则对画面的表现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由于数字摄像机的CCD对被摄景物的釆样与胶片对画面的感光原理和时间都不同,在使用摇镜头拍摄时,摄像机比摄影机更容易产生画面的跳动感。

(3) 虽然目前的数字高清摄像机能达到220万像素,但经磁带记录后,仍比35毫米胶片还要低得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被摄对象在中远景的画面里效果。

如采用现场同期录音,可采用外接话筒录入高清像带的音频轨,或直接录入数字录音机。

2.后期制作

数字电影的后期制作,可根据设备条件有多种方法,较经济的制作工序是,24P高清素材通过So¬ny-F500高清录像机下变换后,直接输入标清非线编辑系统进行剪辑。剪辑完成片经审片、修改至通过后,将产生的EDL表输入到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用高清素材进行“套底”。

或高清素材经下变换到数字Beta带,然后进入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剪辑,出EDL表,在两台高清录像机上作对编套底。这是在没有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

剪辑完成的高清带,用校色系统,参照数字放映机放映的画面,直接进行校色,生成影片标准高清带。

高清带上的同期声或数字录音机上的同期声,加上音乐、效果声等由录音后期制作成5.1数字立体声,或将来可能采用的杜比E数字立体声:影片标准高清带,通过高清录像机;数字立体声,通过数字录音机,输入数字播放服务器,通过压缩、编码器,进行压缩、编码(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图像用MPEG-2制式,声音用AC-3制式)后,刻制数据格式的DVD光盘,这是数字电影发行的方式之一。

有条件的话,将髙清数字摄像机摄取的素材直接记录在硬盘上,或将胶片素材经胶转磁后记录在D5、D6上,以减少压缩的损失,能得到更好的像质。

3.数字放映

目前,国内外数字影院所用的数字放映机有巴可、科视两种,都是采用德州仪器公司的微镜DLP芯片,技术相差无几。从影像上看,它们的升级产品在对比度和细部表现上,要比第一批产品好。柯达、JVC及一些日本公司也在开发数字放映设备,目前尚未正式推出。

生产数字播放服务器的公司有Qubit、EVS、软件升级的方法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

上述播放服务器都有MPEG-2和AC-3的解码功能,届时只要将DVD数据输人播放服务器,接上数字放映机和影院原有的音频处理器,就可以放映数字电影了。

数字放映机上也有直接接受录像机或电脑信号的接口,在数字电影制作过程中,可用高清录像机接数字放映机,审看样片以及和数字录音机同步播放,审看对白和混录双片。

4.后续工作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数字媒体技术;创新;70 周年

网络的发达使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信息传达发面,最能直观表现出所要描述的内容的方式当属于影视广告一类。在同类影视广告中,好的创意与制作往往能够收获更多人们的青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与影视广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以往无法实现的画面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在节约成本还是时间上,都收到了不错的效益。相信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影视广告业会越来越好。

一、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广告现状

(一)创意是影视广告的灵魂

影视广告的发展态势良好,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广告。数字媒体与影视广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好的创意是影片的核心与灵魂,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带来不错的广告效果。但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经费、拍摄方式等。这些因素往往限制了创意,使制作人员不能将想法尽数实现,导致最终的影片效果达不到预期。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下,影视广告与数字媒体进行了结合。许多由于外界因素而不能实现的想法得到实现,它不仅为广告制作方节约了成本与时间,也能将许多好的创意进行实现,让广告更加生动。

(二)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比例严重失衡

近年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市面上出现的影视广告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仍是具有商业利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宣传广告。商业广告具有较强的盈利性,有着明确的受众定位,其目的主要是向目标群体宣传自己的商品,以此来进行盈利。商品的不断更新,对于广告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导致商业广告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商业广告的数量在持续上升。公益广告却与商业广告相反,与商业广告不同的是,它并不以宣传商品,引导观众购买为目的,而是为了向观众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观众的道德素质而出现的一种广告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公益广告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但仍具有较大的缺口。无论何时打开电视,都能看到商业广告的播放,可公益广告出现的次数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的比例严重失衡。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优势

互联网的进步带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广告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影视广告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在短暂的广告中,清楚地让观众了解广告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位制作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在传统的广告中,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广告较为单调,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传统广告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制作出一部广告所要花费的精力是很大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影视广告的制作方式有了改变,利用新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完成以往无法完成的制作,大大减少了广告的制作成本及制作周期。相较于以往传统的影视广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的影视广告,在声画上更为流畅,加入的新兴元素让影视广告更加吸引观众。画面是影视广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画面,就无法很好地传达信息给观众。以往的传统影视广告画面单调,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对于影视广告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传统的影视广告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让观众在观看影视广告的过程中,脑海中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加深观众的印象,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影视广告的画面进行编排、剪辑,优化广告的内容,让画面更加生动。在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中,利用相关软件对广告的画面、音乐、配音等进行调整优化、丰富广告的细节。借助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处理技术等,让广告的制作更加简便高效,保证影视广告作品的质量。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广告中的应用设计

(一)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影视广告的设计流程

1 .剧本及分镜创作在一个影视广告的设计过程中,剧本是整个广告的基础。在前期的筹备中,我们就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对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从国家建设到人们生活的变化,我们都一一进行讨论,最终认为从细节之处更能展现出新中国的风采。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入手,将影视广告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表现了不同方面的生活变化。在分镜上,我们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多个角度的拍摄,选择较多日常的场景来拍摄,以此来拍摄出更接地气的广告。2 .制作过程的分工及素材拍摄广告的制作过程较为繁杂,准备工作较多,在前期的策划中,我们就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分配,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广告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广告的制作,例如,有的成员文采较好,便担任剧本及台词的创作,再由团队共同商议修改,决定出最终的版本,再进行后续的工作;再者,有的成员擅长绘画,我们便想到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绘画融入影片中去,为广告的内容增色。在取材拍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选取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场景,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进行拍摄,使广告能够更接地气。3 .画面的创新在影视广告中,画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影视广告中,我们尝试对广告的内容及画面进行创新,将以往的建筑风貌及生活环境以插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利用平面图像处理技术及后期特效合成,将插画融入广告中,以此来把观众带入到广告中。对于插画的风格,由于画面是需要展现过去,我们确定了绘制一到两幅复古风的插画,分别展现建筑风格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在绘制过程中,我们利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于插画的色调及特效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呈现出复古风的效果,再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不同画面之间的融合。4 .后期制作在前期的筹备以及制作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所需要的效果及呈现的方式,在拍摄结束后,利用平面图像处理技术及剪辑、调色技术,对拍摄的素材从各个角度进行剪辑整合,再将插画融入广告中,不断进行调整。在后期调色过程中,我们对于整个影片的色调进行了统一,让广告看上去更加具有观赏性。在场景的转换过程中,我们注意与前一个场景的衔接,确保在转换过程中不会过于突兀,影响整个影视广告的平衡感。在剪辑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声音与画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在此片中,音乐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选定了音乐之后,在剪辑过程中不断对画面进行调整,让画面与音乐更加统一。

(二)数字媒体技术使影视广告的呈现更加多样化

对于广告而言,如何在短时间内向观众传达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广告在设计上不能过于死板,需要一定的创新,提高观众的感官体验。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个主题上,如果从国家角度去剖析新中国的一系列变化,将会是一个非常宏观的画面,难免会给观众带来严肃的感官体验。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从普通人的身边事物进行分析,以更接地气地方式将这70 年来的变化展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共鸣。围绕着普通人生活方式及周边环境的变化进行叙述,例如,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交方式的变化,这些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细微之处体现,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认同感。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能够感同身受,是我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问题。我们既希望能够体现出祖国在70 年间的变化,也希望让广告的内容于观众而言不那么遥远,因此,我们考虑从生活上的细节出发,逐渐向其他层面递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广告后期的制作,从而保障广告的质量。从广告的表达手法来看,我们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以普通人的角度,记录他们身边所发生的变化,以此来反映整个中国在这70 年间的变化。从普通人身边的环境,以及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通过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中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与场景,能够很好地拉近广告与观众的距离,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三)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制作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益广告在影视广告的占比并未增加,相较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并不具备着盈利性,但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上,公益广告明显更占优势。公益广告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向民众宣传民族的优秀文化等。在广告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希望广告能够引发观众心底对于祖国的热爱,传递爱国的思想,对此,我们在创意上进行了深化:以讲述的方式将故事呈现给观众,利用画面与音乐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个主题,能很好地与公益广告相契合,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向观众传达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的现状,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总结

影视广告的制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地制作出高质量的影视广告作品。在制作影视广告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能够吸引观众的创意,对于故事的叙述手法及场景转换的方式,也需要制作人员的斟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也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影视广告的数字化发展是必然的,这就需要影视广告的设计、制作人员更加充分了解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让自身的创意和思维能够顺应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设计、制作出更好的影视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笑.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影视广告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 ,37(12):221+223 .

[2 ]马婷.浅析新媒体时代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0 ,41(17):73 -75 .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DV创作优势 不足

近年来,随着DV摄像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以在校大学生为创作主体的DV作品层出不穷。DV创作之风席卷到了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开始拿起DV拍摄自己周围的一些事情,记录真实的生活,他们还编导短片,写剧本。策划剧情,拍摄手法虽显稚嫩,但这些影片却反映出大学生们观察问题的独特的视角。也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使用DV进行创作,在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以及非影视专业大学生的优秀DV作品也是层出不穷。较之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DV制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分别从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各方面来比较分析DV制作与传统的影视制作的优势及不足。(在这里主要比较DV与传统的商业电视制作)

一、使用DV拍摄有利于节约成本

从前期拍摄来看,我们计算一下用传统电视制作方式拍摄一部大约90分钟左右的剧情片的成本。如果用Betacam SP设备。摄像机大约是500元/天(加一个广角镜头300元/天)。假设拍摄时间为60天,计3万元。再就是带子的费用,如果按照10:1的片比来计算,一盒Betacam SP带子30分钟,用30盒,80元/盒,大约2400元。如果用数字摄像机如Betacam S×、Didital Beta、Panasonic DVCPRO费用会更高。而同样的90分钟的剧情片如果用DV来拍摄,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向亲朋好友借一台性能比较好的3CDD DV摄像机,如SONY PDl50P、Panasonlc DVC180、CANON×L-1等档次的机器,稍差一点的3CCD家用机也能将就来用。如果实在借不到,即使租赁的费用也不过100元/天,MiniDV的带子20元/盒,用15盒也不过才300元。对于学生来说,拍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或者是同学集资、打工挣来的。节约成本很重要。如果是拍摄纪录片,拍摄周期会更长,片比会更大,制作成本会相应增加。而在实际拍摄中,所谓“慢功出细活”,尤其是大学生,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只有精雕细琢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在大学生DV创作中,大部分剧组成员都是学生,而不是专业的签约演员或者摄制人员,难免有人因个人私事请假,耽误拍摄进程。所以一般来说,一部90分钟左右的DV影片一般拍摄周期在2-3个月。近几年几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DV影片《释放的百合心》、《普通邂逅》、《我的黄金时代》、《我的太阳》、《如果》、《开不了口》拍摄时间一般都在3个月左右。(见下表)

再就是剧组人力开支。用DV拍摄。摄制人员可以很少。导演、摄像。再有两三个剧务兼灯光、录音、道具就可以了。如果用专业摄像机拍摄。还需要跟机员、摄像助理等,分工很细,人员会增加不少。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小成本制作的剧组,人员少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很多。反之人员庞大的剧组每次要等人员到齐才能拍摄,无疑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使用DV拍摄便捷、灵活

由于DV机身较小。比较容易隐蔽,有利于偷拍(当然不仅限于纪录片中暗访性质的偷拍)。比如在地铁站、展览馆、商场等公共场所。使用DV进行拍摄不容易引起保安的注意,即使保安看到了出来阻止,可能已经拍完了。有很多大学生拍摄DV就有过辗转于几个地铁站的经历,但毕竟还是能钻保安的空子进行拍摄。但是如果用大机器拍摄,保安一看到就会过来盘查,可能连大门都进不了。如果再跟有关部门协商,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甚至要付费才能进行拍摄。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大笔开支。

DV机便于在车内等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拍摄。如果用大机器,在车内狭小的空间内很难进行灵活的运动。比如在拍摄《旅途》(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5年暑假上海顶层画廊参展作品)时,有一场车内抢劫的戏。由于车内空间很小,大机器很难灵活运动,但是这场戏是用两台SONY PDl50P正反打同时拍摄完成的。

在拍摄纪录片时,用DV更有利于进行抓拍、抢拍。DV机反应迅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迅速开机。使用自动档进行拍摄。DV机的自动档虽然颜色还原不可能很精确,但基本上不会偏差太大。比如在拍摄采访对象时,为了保证被采访对象能敞开心扉和采访者深入交谈,我们常常把机器放在一边,以便让被采访对象放松,但是同时我们又不能错过了拍摄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把DV机放在桌子或者椅子上,对准拍摄对象,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开机拍摄(当然这时候不要忘记把拍摄指示灯关掉)。这样既能保证不打扰被拍摄对象的情绪,又能不漏掉重要的拍摄内容。

DV便于仰拍、俯拍。小机器灵活。可以方便得拿到树上或者带到高处进行俯拍。作品《欲望》(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5级研究生作品)在拍摄草坪偷全这场戏时。用了一个俯拍,就是借用了旁边的一棵树,摄像带着机器在树上拍摄的。再就是就是在没有任何高地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兰脚架把DV举起来进行俯拍,大机器肯定是不行的。在拍摄“NIKE短片”打篮球的一场戏,导演需要在篮筐上方拍摄篮球下落的镜头,这个镜头是这样完成的。将一台SONY PD150P放在三脚架上举起来拍摄。由于举得很高。摄像师看不清楚液晶屏没法把握构图和曝光。于是就用一根视频线通过复合信号接口连接到另一台SONY PDl50P摄像机,这样就可以用这台机器做临时的监视器,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镜头的拍摄。

DV有利于模拟摇臂的效果。一般来说摇臂的租赁价格按档次分500-1200元/天不等。对于一般的小制作来说,根本不可能去租用摇臂,轨道等昂贵的设备。用DV来拍摄就可以轻松、逼真的模拟摇臂效果。(当然,这需要摄像师具备很强的摄像功底和技巧。除了基本的曝光控制和聚焦外。还要能够将摄像机持得非常稳,运动的速度非常均匀)。比如《街角的祝福》中的一场戏,男女主角骑车经过的镜头,镜头起幅先是在树叶上平移而下。主人公出现在镜头中,然后镜头一边跟一边摇,最后落幅是主人公骑车远去的镜头,前景是一小簇树叶。这个镜头具有很逼真的摇臂效果,虽然平移的幅度很小。这一拍摄方法用得很普遍,只要是前景中有树叶之类的遮挡物,都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镜头 由上往下平移模拟摇臂的效果,如果使用大机器拍摄。由于大机器尺寸大,机身重,很难灵活控制。再就是比如在拍摄男女主人公躺在草坪上的镜头时,将摄像机装在三脚架上。从主人公的脸拉出,镜头以大约70度角向上向外移动,这个镜头也较逼真的模拟了摇臂效果。而大机器最常用的拍摄方法就是肩扛、抱拍、三角架。有条件的话才可以用摇臂和轨道。

三、DV后期制作阶段节约成本

首先来看后期设备。Adobe Premiere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DV影片编辑工具,它为高质量的视频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新版本增强了实时预览功能。更新了编辑工具,支持更多的流行技术,输出格式更为广泛。能对视频、音频进行专业处理、操作简单易学、具有丰富的特技和切换效果,而且不需特殊的硬件支持,在任何一台普通的个人电脑上装一块1394卡(价格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就可以胜任了。如果想提高性能,电脑配置尽量提高一些,cup速度快一些、内存大一些、素材硬盘大容量高一些,如果有条件就用SICl磁盘阵列,再装一块准专业级别的采集卡,比如DV STORM、CAPUS,总共投资也不过20000元。剪辑软件用Premiere加After effects合成就足够了。成片出来后可以直接刻成DVD小范围内发行,也可以压缩成Rmvb格式到网上。或者录制到磁带送电视台播出。

再来看一下使用模拟Betacam SP摄像机或者数字Panasonic DVC PRO、BetacamSX、Didital Beta拍摄的素材剪辑需要的设备。目前影视制作公司比较流行的DPS、新奥特、大洋、索贝等后期成套设备价位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可想而知,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即使租赁机房也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天。而且在花钱租来的机房由于学生技术不熟练,还会耽误时间,也不利于对影片进行精雕细琢。DV作品不同于商业的电视片,往往需要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满意效果。所以说,使用个人的电脑进行剪辑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影片的质量,成为大学生进行DV后期制作的最佳选择。另外,还可以把Betacam SP、Panasonic DVC PR、Betacam SX、Didital Beta的带子转为普通的DV带。就可以使用普通电脑进行剪辑了。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DV制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1,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整体的影像质量,DV信号指标差目前来说,DV的影像质量虽然说接近于模拟Betacam SP,但是毕竟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目前有很多公司给电视台作节目为了节约成本使用DV,但是从来不会跟电视台说节目是用DV做的。DV跟数字设备Betacam SX、Didital Beta、PanasonicDVC PRO等相比画面质量相差更多。

2,DV机身小巧轻便。虽然灵活,但是不利于画面稳定,特别是在无法使用三脚架拍摄时。即使使用三脚架在野外遇到大风天气也不稳定。而专业的大机器机身重。即使肩扛拍摄,只要不用长焦就会很稳定。

3,再来看一下色彩再现的问题。DV在光线过亮或过暗的情况下各种能力降低。比如丧失颜色还原的能力。光线过暗时,暗色调如褐、蓝、紫很容易变为黑:光线过强时,浅色调如湖绿、蛋黄、粉色等会很容易变为白色。

由于DV的宽容度比胶片低。更比肉眼低,光线对比比较大的时候,在即使非常小的取景范围内。也较难避免局部曝光问题。所以部分DV机设计了斑马线等措施,让拍摄者轻松感觉到曝光过度。

4,DV在低照度情况下,夜景拍摄效果差。如果打开增益,噪点会很严重。《普通邂逅准能,夜景噪点严重。

5,饱和度、对比度差镜头限制。

6,色彩失真:对比被强化暗部和亮部的纹理丧失掉细节丧失。

7,自动焦点不太准,自动焦点会跑焦。使用手动焦点时。由于液晶显示屏太小。能难精确判断焦点的虚实。

结 语

从道理上来讲,DV的所有技术缺陷都不是致命伤。关键还是拍出来的东西。就像《疯狂的石头》,虽然是用的高清而不是胶片,但是没有观众会顾忌这些。大家还是觉得好看,还是创下了2000万的票房收入。如果有人能用DV拍出这样的作品。观众肯定也不会吹毛求疵。不是观众挑剔了。的确现在国产电影不会讲故事,失去了电影的娱乐价值,电影就要娱乐,画面令人赏心悦目,故事扣人心弦,故弄玄虚,所谓的古装大片。史诗巨作。只不过是烧钱而已。

DV“低微”(张献民语),当然没有贬低DV的意思。就是说DVA是一种影像创作的工具。我们不能拿它的影像质量跟广播级电视画面相比,更不能跟传统胶片来比。自从有了DV。使得大部分开设影视专业的大专院校都有能力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各种影展的消息层出不穷,而且有大量学生作品脱颖而出。甚至在国外频频获奖。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4篇

一、优化制作处理技巧,增强作品表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对影视作品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媒体的产生在技术方面为影视的制作提供了支持。新媒体可以对视频进行文字、图像、特效、人声、音效等方面的处理,从而让影视更加精致,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要提升影视作品的制作的质量,需要制作者进一步提高运用新媒体处理影视作品的技巧。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要得到满足,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合成和衔接上,制作者要做到无缝衔接,不能出现时空错乱的画面,在播放画面内容时可在其中插入一定量的音乐,此时便可运用信息媒体技术来使画面和音乐对接。例如,在拍摄完一个作品后,制作者就需要对作品进行后期加工,不仅要保证作品的清晰度,还需要对作品中的人声进行修饰,把拍摄时的杂音去掉,此时制作者就需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来实现对作品的后期加工。制作者可以运用特效来实现对画面清晰度的调整,另外,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更加专业的处理时,制作人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所拥有的先进影像呈现技术,对所拍摄的作品进行专业处理,从而提高影视作品最终成品效果。新媒体制作电影技术作为科技时代背景下产生优秀制作技术,在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应该注重技巧的处理。作品的模板与画面色调、制作特效、采光情况、在影片制作后期中合视频、添加特效、转接视频、调整速度、运动倒放等的制作,对影视工作者本身所掌握的技术和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在制作影视作品的时候,制作者应该根据具体的作品中心内容来选择适宜的影视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特效等电影的制作技巧与影视作品本身相融合,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

二、培养优秀影视人才,保障传播稳定进行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要去使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电影电视制作与传播方面的人才。因为,只有制作者对用新媒体制作技巧、影视作品鉴赏、影视作品制作以及影视作品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才能够拍摄出好的视频,才能制作出好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够给观众更佳的观影体验。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要使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就需要行业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影视制作者。要培养专业的制作人,一方面需要对行业重视对当前的影视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与锻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深入学习来提升个人的制作水平,从而拥有更加高深的电影制作技巧与传播技巧。此外,在高校中还应该开设有电影制作相关的课程,并且开设有实践团队,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因此,对于影视制作的从业者来说,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来提高的自身的视频技能,然后使成为更加优秀的电影行业工作业者,从而使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的制作更好的发展并且促进影视作品的传播。

三、利用科技有效互动,增强影视传播效果

从业者想要在新媒体背景下使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需要使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来形成影视作品与观影者的交流。首先,想要让观众在电影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背后,切身的体会到电影作品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实现思想与灵魂的碰撞,需要通过科技的互动来实现。其次,对于新媒体来说,它是以新的技术为支撑的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平台,互联网平台等多种媒介进行有效呈现,从而让观影者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来进行电影的观看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自身的参与感,促使他们形成更进一步与影视作品进行接触的想法,但是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观众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制作者想要让影视作品传播得更好,就需要对电影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最适合观众喜爱的并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进行传播,选择能够让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些方式可以是在选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影视作品放映的过程中添加弹幕功能,引导观众在进行作品观看的同时能相互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互动,通过合理的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还能在充分满足观众喜好的基础上,促进观众主动对影视作品进行推广传播。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制作与传播;精品化发展

从影视制作与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交互性、时效性、公众普遍参与性以及信息传播个性化等特征对影视制作与传播带来巨大影响,这不仅包括积极影响,还包括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从影视制作与传播来说,新媒体为其拓展了发展空间,集中表现在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虚拟性、快捷性、海量性等特征对影视制作与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开放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信息并不是线性传播或者单向式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互动的信息传播,这就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编导与大众之间的界限,使广大受众拥有了信息接受者和信息者的双重身份,使广大受众能够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在影视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传媒以及数字媒体等,从影视剧本的编制、演员的选取、影视制作的拍摄取景以及影视作品的播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开放性。比如,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短信投票、短信评论以及网络互动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健全节目交换平台,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个性化,从而为广大受众打造了一个灵活性高、内容选择性强的节目选择平台,使广大受众可以依托手机的便利性随时随地的收看节目等等。总之,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大大提高了影视制作与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使广大受众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深对影视作品的认知,大大扩大了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二)新媒体的时效性和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快捷性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使得其拥有了极强的时效性,即新媒体往往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把信息传播到世界上拥有网络的任何一个角落,这就为及时传播社会热点以及时事新闻等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新媒体的强时效性对于建立快捷的影视制作与传播渠道提供了重要便利。比如,人们可以根据电影制作周期短等特征,紧扣时事热点,围绕社会上的突发性事件等进行影视制作,即以微电影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时效性,还为人们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平台,比如,实现微电影、手机视频、歌曲等影视作品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引导广大民众在娱乐生活中接受正面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为凝聚社会正能量奠定重要基础等。

(三)新媒体的高参与性和影视创作与传播的广泛性

对于影视创作与传播来说,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是其重要目标,而对于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来说,其就必须满足广大受众的主动性需求而非被动性需求,而这就要求必须吸引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来。新媒体的个性化发展冲击了影视制作与传播者的传统思维,即受众是被动接受者的群体,并为影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聚合型媒介平台来代替传统影视内容提供平台,使受众能够根据自我实际需求来上传或下载相应的影视节目,并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影视的制作与传播中来。比如,新媒体为影视制作与传播打造的网站聚合型媒介平台,契合了当前受众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参与的实际状况,使广大受众能够通过论坛、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影视制作与传播工作中来,从而使原先单向式、线性的传播方式转变成双向式、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广大受众实现了从信息接受者身份向影视制作与传播合作者身份的转变等。

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影视制作与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的盈利模式不健全

当前,备受人们喜爱的网络微电影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制作这些精品微电影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所以艺术创作者希望通过其作品创作来获取收益,但是,当前我国使用微电影的受众并不接受付费观看微电影的方式,况且国家也尚未对微电影收费观看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以付费观看网络微电影来回收制作成本的路子是走不通的。除了收费观看微电影这一回收成本方式之外,微电影往往就只能够通过植入广告因素来获取收益。当前,网络微电影以广告进行盈利的常见手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在微电影中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植入广告元素,比如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手机、穿戴的服装首饰、就餐饭店等等;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播放前或者播放后划定专门时间插播广告。相对而言,人们更乐意接受第一种广告元素植入方式,毕竟这种广告元素植入方式并不影响电影放映的节奏。同时,微电影本身是由传统电影转化而来的,其承担相应的社会价值、生命意义以及人文传承等命题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而这些深刻命题在微电影中愈加明显,广告元素将会变得愈加模糊,从而会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广告元素的影响,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新生产物,微电影植入广告元素是其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随着微电影的逐步发展、人们需求的变更以及网络支付方式的多样和普及等,微电影将以何种方式进行发展还需要接受人们的审视,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制作精品化的微电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否则网络微电影必将走向商业化与低俗化的发展之路。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存在商业化与低俗性的倾向

通过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的审视,我们发现原创性的精品作品很少,这些影视作品大多是受众自娱自乐式的视频片段,并允许人们进行免费下载与传播。从影视作品制作者的动机来看,他们制作这些视频除了自娱自乐以外,更多的则是为了追求票房与收视率,或者是为了吸引网民的点击与收看,这就导致很多创作人员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刻意地追求新颖性与刺激性,并呈现出商业化与低俗化的发展倾向,具体手段则包括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表演以及作品中的台词等方面追求搞笑,部分影视作品甚至掺杂暴力与色情内容。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商业化倾向,以网络微电影为例进行分析。由于网络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并未发展成熟,即其仍旧是单纯地依靠观看率等获取收益,但是这一收益并不能给微电影带来盈利,这就导致很多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分地植入广告因素。鉴于微电影在制作周期、传播效率以及投资回报等方面与传统电影电视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很多广告主也倾向于对其进行投资。但是,由于微电影过分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收益,导致微电影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对广告主投其所好,过分追求对受众的吸引力等。当影视制作与传播为追求盈利而过于依赖广告因素时,就会导致网络微电影逐渐丧失艺术性:艺术创作逐步被商业需求所支配,艺术创作也开始日趋娱乐化与快餐化,构成了对当前部分网络微电影庸俗化创作、盲目追求利益的一种解释。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严重欠缺

网络微电影等作为具有原创性且在网络上是首次进行表达与利用的影视作品,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在版权保护方面仍存在严重欠缺,这既是网络平台信息量过大等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当前网络微电影审核力度不够、视频分享网站过多存在以及部分搜索网站为迎合民众猎奇心理而帮助搜索侵权作品等因素所导致的。此外,由于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特征,很多注册帐号并不能查到本人,这同样给影视作品维权增添了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创作的影视作品,平民化与非学院派等特征十分明显,这就导致很多网络微电影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表现在网络微电影的免费下载方面。当前,很多网络平台对于视频的免费下载并无严格的规定,更不要说对其下载之后的传播了,这就为部分用心不良的人在下载之后将这些作品用作其他用途提供了便利,给网络微电影的知识产权保护增添了难度。当前,影视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消极性一方面给新媒体版权市场带来混乱,导致具有参考价值的市场价格体系难以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影视提供商不得不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就给影视作品的交易带来阴影,严重影响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网络微电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严重欠缺的状况,相关部门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并采取强力措施强化版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盗版行为,以维护新媒体影视创作与传播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以精品化发展引领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影视制作与传播带来双重影响,但实际上对影视制作来说,实现网络微电影的精品发展才是关键,对今后影视制作与传播起着决定性影响。

(一)强化与主流电影机构以及智能电视企业的联合,实现精品化发展

对于网络微电影来说,其创作与传播需要实现与主流影视创作公司的合作,从而为网络微电影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但是,这种合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意味着网络微电影就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因为当前宣传与放映资源仍是比较短缺,这主要是由电影银幕数量有限所造成的。然而,当前很多民众对电脑播放的电影并不持以较高的认同度,很多用户对利用电脑看电影的体验较差。对此,强化与智能电视企业的联合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选择。随着科技进步,高清智能电视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智能电视又因价格越来越低而迅速在社会上得以普及。对此,网络微电影制作需要强化与智能电视企业的联合,充分发挥这一物美价廉且已经进入很多普通家庭中的影音播放设备的积极作用。当前,智能电视已经能够实现与网络的有效链接,那么通过与智能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的协调统一,就完全可以解决当前很多网络微电影在视听体验方面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满足了广大民众的视听需求。

(二)采取资本市场融资,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精品化发展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制作;影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2-0065-02

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16.02.037

新媒体是当前影视业常用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技术的互动性与艺术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激活了影视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影视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

1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对影视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影视业的审美,而且借助先进技术影视作品更加丰富精彩,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影视业的宣传。1)新媒体技术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影视制作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影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集成,从而有效提升影视作品的可看性与艺术性。而多媒体技术中的数据压缩、数据同步等都可以增加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和渲染力,从而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更高要求。2)新媒体技术增强了影视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影视业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强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力和艺术性,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对素材的再加工,给人更加真切的感受,特别是纪录片中多媒体的使用,极大的增强了纪录片的纪实感。如今电影中较多采用的3D技术更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观影体验迎来新的篇章。3)新媒体促进了影视的传播。新媒体在影视作品的宣传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新媒体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影视宣传更加有效。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让受众可以及时参与互动,为影视作品宣传造势。二是新媒体手段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当一切影像记录都成为拍摄工具,受众对影视作品制作不再陌生,从而最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和繁荣。

2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功能

新媒体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媒介,互动性强、融合性好是其优势所在。借助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影视制作技术的创新,同时也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1)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融合性。一是互动性。新媒体对影视作品相关元素加以处理,通过音像和图片为观众更好的展现内容,从而实现了观众与影视作品的互动和衔接。二是融合性。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声音处理和图像的动态化处理,在这些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影视艺术才能够更加具有表现力。2)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数据压缩、图像处理应用方面。通过HCI与交互界面设计、多模态转换、压缩与编码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达到数据、图像处理的效果,这样处理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够更加具有画面感和审美性。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也为影视作品打开了市场。二是在声音处理方面。通过采用音频信息处理技术、声音插入及配音等技术,使得影视艺术的声音更加清晰、音质更加优良,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于多媒体数据库和基于内容检索技术而言,此技术在纪录片中也大有可为,画面的切换都是借助该技术实现的。

3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提升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要想实现影视制作与传播路径的有效提升,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性和传播性优势。在影视制作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是影视技术发展的关键。1)扩大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范围。在影视制作中加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提升影视产品的可看性很有必要。这就要求制作方做到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加上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影视作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拓展电影作品表现力上大有作为。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电视节目互动,汇聚节目人气。借助多媒体控制灯光、音响效果实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水平。2)提升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中的处理技巧。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影视后期质量。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控制画面感,再辅助以音乐伴奏的处理,通过无缝连接、淡入淡出、特效处理甚至是变调变速等方式,都可以让影视作品中的音质更高、音效更好。3)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互动性是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将该优势在影视制作中加以运用对促进影视作品的繁荣十分重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领会作品背后的价值内涵。同时,新媒体实现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pad等多终端传输,可以让观众选择最喜欢的观影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4)实现对优秀影视人才的培养。在新兴影视人才的培养中,多媒体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日常培训和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课程的学习,培训他们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同时在高校中开始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对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研究阐述,让学生在提高整体审美的前提下,掌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结束语

新媒体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多媒体媒介的引入,影视产品将更加具有可观性,影视制作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袁乐欣.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7篇

    一个影视作品的完成,最终要体现两个效益的检验,特别是市场经济回报的检验。如果进入市场后,只叫好而不叫座,那么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圆满,更不能出现既不叫座也不叫好的局面。

    二、“制片人”的作用还体现在对一部影视作品的整体包装与宣传营销上

    “制片人”在对一部作品前期策划时,就要考虑到整个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轮,使未来的影视作品在良性循环中运行。

    三.“制片人”的素质培养

    “制片人”的综合性作用,决定了“制片人”也必须要具备综合性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1.“制片人”,必须要有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所谓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影视剧的创作与制作的相关政策等,有最深切的熟知和领会。所有的影视剧作品其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在影视剧作品中,如何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用影视艺术的手法去诠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等,都是“制片人”的首要职责。没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时代意识、大局意识,是无法担当这一重任的。

    2.“制片人”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相对全面的知识面要求。“制片人”在一个专业的影视公司中或在一个影视剧组中,其地位决定了这个角色的权威性。做一个有权威的制片人,必须有相对权威的文化修养和知识要求。所谓文化修养是指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熏陶,有现代文化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当代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信息量。有了这些文化涵养,才有可能驾驭全局,指挥若定。

    3.“制片人”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一部影视剧作品的完成,往往是各艺术门类综合性的结果。“制片人”其个人对影视艺术的爱好,特别是对各艺术门类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法的综合性运用与调度。

    4.“制片人”要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素质。所谓行政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对人的管理要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与正确使用。尊重什么样的人与使用什么样的人才,比如编、导、演以及各部门专业人士等,将最终决定这部影视作品的成败。对财的管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影视作品经费预算的科学设定,二是对经费的监督使用。对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有所用,物有所值。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影视效果;线性编辑;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22-02

影视后期制作涉及画面、声音、对白、文字等多种手段,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体验,也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视频作品的总体质量和品位。

一、对白

电影录音是科学,更是艺术。电影录音的发展同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影视录音通常包括音乐、音效、对白三部分内容。在对白录制时需要注意到,声音本身应当具有距离感和空间感。在不同的空间里,声音具有不一样的艺术色彩。影视中录音师应用空间属性表现声音,可以带给人的感受是既亲切而又真实的。受众对声音距离产生的感觉来源于直接声音与反射声音所构成的比例,另外也同声音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影视摄制中,录音师以传声器控制位置和变化音量,调整音色等,从而使声音获得不同的距离效果,让画面更加富于层次感与透视感,用声音模拟出画面的层次,用画面带动声音的效果。

二、动效

在实践工作之中,录音师要对各种动效之间以及各种动效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进行精心地考虑以及巧妙地布局。结合电影创作的实际需求,对影片中的动效进行艺术构思以及处理,从而塑造较为鲜明生动的声音形象,使得电影艺术形式更加完整,成为一个视听整体的艺术。在对动效进行录制时,通常情况下首先要以生活真实为重要原则,赋予画面应有的声音,通过动效的利用使得影片中的声音世界充分展示出来,创造环境感、真实感以及声音的多层次空间,进一步丰富以及扩大画面的空间,使得影片贴近生活实际,能用艺术的真实征服广大观众。与此同时,要下意识地把握好声音的起始以及节奏,分别掌握好各种声音之间的比例以及平衡,按照整体的情绪以及要求来进行录制,使得各种声音连接混合并且与画面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其过渡自然、流畅,做到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产生一定的意境以及联想。

最后,需要对声音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为使声音能够比较生动地将艺术形象塑造出来,真实、细致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必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声音进行选择提炼,结合影片的内容以及导演的实际需求做好艺术加工以及处理工作。通过录音手段的有效利用,譬如说音质调整、混响、延时等等,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氛围以及艺术效果。通过种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原声音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将各种声音的特色以及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有意地对其进行歪曲,从而能够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最终将内容贴切、音质优美的声音传达给广大观众。

三、电影音乐制作

电影音乐从制作上进行划分的话分为原创音乐以及剪接音乐两种类型:原创音乐主要是指专门为了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剪接音乐是指将现有音乐成剪接电影画面所需要的音乐。在完成音乐写作后还要音乐录音。音乐录音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先期录音、后期录音、混合录音。

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之下,电影音乐要按照如上所述的三种方式进行三次录音。在先期录音时,导演和作曲家对音乐整体情感以及节奏有一个准确性地把握。当影片完成后,音乐指挥一边看画面,一边结合画面的节奏指挥乐队进行录音,这样就能够确保音乐以及影片的节奏精确地吻合。最后通过混合录音对音乐的音量进行最终的确定。

四、音画关系

音画关系是指影视与音乐的具体结合关系。画面属于视觉艺术,音乐属于听觉艺术,两者之间共同以时间的延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它们进行有效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规律,结合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音画对位以及音画同步。

1、音画对位。这部分工作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艺术目标,使同一时间段内的画面与声音展现出艺术的不同侧面。使两者在艺术上形成统一,形式上形成对位,以达到影视内容的深刻性。音画对位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音画并行,用声音将人物形象以及情绪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受众得到更多的潜台词,产生非常积极的联想,使得影视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二是音画对立,作曲工作人员与导演有意让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气氛、情绪、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借以实现影视的表现意图。

2、音画同步。实则音画同步属于音画关系的基本类型,在理论研究上,所有的影视也都应该是音画同步的,意即声音同影像经过系统的融合,让受众同时可以感受到影像与声音两部分内容,音乐情绪同影像情绪保持基本一致,画面

节奏和声音节奏处在同一旋律之上。很多时候,若有一两处声音与画面不能同步,受众并不容易发现,比如一个背对着摄像机讲话的演员,而若演员对着摄像机讲话,他的嘴唇动作必须同声音对白保持一致,任何超过半格的误差都会让整个表演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对动画影片进行制作时,口型制作在这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是需要进行严格对位的内容。

五、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

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与影视艺术的声音制作进行相比较的话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程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一整部动画片都制作完成后,再结合影片的实际需要加入配音以及音效;另一种是先配上演员的配音,再结合演员的实际表演来对影片的画面,角色进行设计等,然后将影片制作完成。影视制作则大不相同,影视制作的声音,主要有同期录音以及后期录音两种类型,而对于动画片而言,不可能同期录音。而且电影通常都是在拍摄完成后再加音乐的。

影视动画中的声音对于整部影片质量而言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渲染情绪,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传达,迪士尼早期的不少作品都是靠音乐以及动作来对气氛以及情感进行表达的。视听效果与“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好的画面而没有好的听觉效果的影片无疑是会使得广大观众感到十分遗憾的。

在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过程时,线性编辑同非线性编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两种技术综合应用,取长补短,使影视后期制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01)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9篇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影视的节目效果的制作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为影视制作创造了更大的上升空间。数字化技术作为一套全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能够将虚构和仿真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得观众在视觉效果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为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首先,影响制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已经呈现出程序的数字化趋势。以往在进行影视剧本编写与创作的时候,多数采用的是分镜头剧本,但是随着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的出现,电视剧剧本的创作多是在专业软件的辅助下被编剧灵活使用的,在专业软件的操作环境下,编剧可以将场景标题、动作、角色、对白、插话以及场景转换等随意组合,提高编剧的工作效率,并对自己的工作计划做出周密的安排,尤其是在编制计划这一软件的辅助下,编剧可以对自己的故事版图像制作细目分配表、可互换镜头脚本,并形成多个可用的版本。不仅如此,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编剧可以随意地处理素材,将摄像机的视频图像进行数字化操作,并达到导演希望的效果,进行更前卫的创作,使得电视剧本创作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减少,制作人员的信息也逐渐增加。其次,数字化的影视制作可以实现更精良的拍摄效果,拍摄设备可以安装计算机控制的摄像机,给计算机确定的指令,使得计算机摄像机的拍摄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达到重复摄像机的移动,同时提高了摄像机画面的拍摄运动、构图艺术的优美。随着数字化技术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多轨录音、MIDI制作以及音乐组成元素的分时录制、后期混合录制等等影视制作的效果分别得以实现,使得音乐录音师获得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不仅如此,影视节目的编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非线性的编辑手段使得影视制作的效果更加灵活随意,更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最后,影视制作的数字化技术改善了影视节目的发行效果,数字电视、网络高清电视以及数字影院等发行形式使得影视作品的推广渠道拓宽,人们可以在任何场合、任意时间通过任意的手段享受影视作品。其中,数字图像是存储在计算机之中的,由卫星、光纤等组成无线或有线高速网络进行传输,在数字化技术的改良之下,影视制作的效果更主动、随意,影视作品的质量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影视制作的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策略

为了使影视制作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应当使影视制作的艺术与数字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得影视制作更深入人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不断地提高影视制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得制作人员对数字化技术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技术的指导和艺术的创造灵感下不断地完善影视制作的质量,丰富影视作品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制作人员要对影视制作的数字化、计算机化以及制作设备的高度集成化有所认识,使得制作环节以及制作工种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的关系,在影视制作领域实现数字化技术,需要多门专业知识以及影视制作的多个部门之间形成紧密的配合。由艺术家和数字化技术人员相互配合,首先由艺术家制作故事版或者是分镜头剧本,之后由数字化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是模型模拟真实的影视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高效的拍摄场景使用方案,并在拍摄现场设置灯光照明、场面调整和摄像机运动等拍摄细节的问题,避免在拍摄现场出现设备浪费,场地使用时间过长和场地使用成本过高的状况,之后由数字化技术人员对影视制作的后期进行数字合成,实现最佳效果的影视制作效果。为了不断地提升制作人员的数字化技术掌握水平与艺术水平,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求制作人员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也就是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并且要求制作人员能够掌握基本的二维以及三维的动画制作和非线性编辑。从事录音工作的制作人员应当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必备的录音工程技术的知识,同时,英语素质和计算机素质也是要同期加强的,因为当前集影视制作的多数专业化软件都是以英文版本的形式出现的,在熟悉整个软件的使用过程以及阅读设备说明书的时候都需要制作人员的英语专业素养。为了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在对制作人员的数字化技术以及艺术融合的培训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给制作人员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没有工作任务的约束之下,使得制作人员自由发挥,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在真刀实枪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影视制作的制作人员克服技术的难点,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在制作影视节目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将数字化技术和艺术效果融合在一起,实现更高水平的影视制作。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之下,影响制作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不会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当前的影视节目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在进行制作人员素质锻炼的时候,注意不要过多地强调影视制作的形式,否则会对制作人员的思维产生较强的局限性,严重的时候会导致之后的影视制作的形式变得单一、格式化,对影视制作的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局限性。

三、总结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影视媒体后期制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影视制作行业以及相关的手机媒体、网络电视台、数字电影、高清影视后期制作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队伍却不能跟上步伐。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适应数字影视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影视媒体后期制作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影视媒体制作人才,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的改革。

一、“校企融合”的教学思路

课程组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秉承“技术与艺术兼并学习、教师与专家共同指导、竞赛与外包联合锻造”的教学理念,明确了课程设计思路为: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规范相对接,教学项目与企业案例相融合,视觉表现艺术与后期制作技术相结合,校内课业考核与企业员工绩效相关联,课程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平台同步伐,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二、“面向两个领域” 的教学内容

课程组关注影视媒体后期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应用专业办学特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原有的影视后期制作基础、AE影视后期特效高级应用、栏目片头创作、宣传短片创作四个项目内容重新整合、拓展、序化,依据当前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把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影视动漫和电视包装两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调整,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改革后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能力为主线,依据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面向影视特效、电视包装两个领域中的三个职业岗位――剪辑师、特效师、合成师,仿照各岗位基本工作流程,将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载入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角色特效、场景特效、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五个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其中,角色特效、场景特效项目属于“影视特效类” 项目, 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属于“影视包装类” 项目,五个项目在工具应用、技术难度、艺术设计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数字影像创作的灵活性与延展性,使学生职业能力螺旋上升,知识结构逐级递补。

三、“三层次三递进”的教学模式

课程每个项目要经历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同时,将每个项目分为两个层次实现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项能力层中,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点从教学项目中分离出来进行讲解,再将该知识点嫁接到辅助教学的镜头中进行练习,以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在综合训练中,按企业工作流程,将所学知识从专项技术向项目综合能力过渡、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制作能力。这样,每个项目中都经历了基础知识学习、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次循环演练,内容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专项技能练习再到复杂的综合项目,三层递进,三次循环,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迁移。

四、“与课堂同步、与企业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本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心设计全套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库、实习指导书、实训项目库、课程内容设计、任务书、技能测试题库等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也为兄弟院校、企业和社会提供稀缺的行业教学资源和互动的交流平台。

五、“注重技术与艺术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与产业标准规范相对接、与岗位实际环境相对接、与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理论教学部分采用知识索引法、讲授法、案例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实训教学部分采用示范教学、单项设计实训、项目化实践加深学生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通过改革,我们更注重艺术与技术教研的创新与发展,注重行业化工具的熟练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技术与艺术的全面发展。

六、“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考核方法

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理实一体课程考核模式,主要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两大核心能力进行锻炼与考核,既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又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其特点包括:将岗位实践能力的评价放在首位,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考核并重,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贯穿考核的全过程。其中,岗位专业能力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或企业岗位要求,从事某一职业或胜任某一岗位需要的专门职业技术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结束语

《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示范校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影视,后期制作,剪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100-02

影视后期制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影视作品拍摄结束后对原始视频进行剪辑并加入文字、音乐、特效等形成完整作品的过程。在过去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非常简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影视制作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对影视图像进行处理,经过后期制作和剪辑后使作品更具完整性和故事流畅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现在的后期制作可以实现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特效效果,这样也能够保护演员的安全并节约成本,出品的影视效果更加精良,为观众形成丰富的视听盛宴。所以,影视后期制作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1 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概述

完整的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的影视制作软件将初期拍摄的影视素材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素材剪辑、特效加工等过程。首先,素材镜头剪辑是将提前拍摄好的各分镜头根据脚本的剧情,通过删减和重新连接形成连贯。有逻辑的完整作品,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与拍摄能力有关更和后期制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后期素材的剪辑可以突出影视作品的重点和优势,为作品锦上添花,相反如果后期剪的效果不好也会使作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声音的剪辑对于后期制作也非常重要,影视作品的声音分为同期声和不同期声,两种不同的方式的声音剪辑过程也有所不同,同期声主要注重素材的衔接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一段悲伤的场景就不能配欢快的音乐,而不同期声就是通过配音演员后期配音来表达演员当时的心情和场景,这就对配音演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最后,特效的合成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电影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效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年来3D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影视的后期制作中,特效一方面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同时对于一些科幻片来说能够达到更逼真的出品,但是目前国内的特效技术相对于国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特效技术未来的发展会大力促进影视产业的进步。

2 后期制作与剪辑技术

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发展至今已经出现许多剪辑软件方便进行后期剪辑,不同的软件对于硬件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对作品质量要求越高所用到的硬件设施配置越高。影视的后期制作从处理技巧上可以分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种,其选择方式是根据不同成品的要求而选择。

线性编辑是较为传统的影视作品编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是将前期素材进行删减后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剪辑方式如果想将其中的一部分镜头替换或插入就需要相同时间长度的素材替代,这就造成素材的剪辑必须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剪辑,而不能任意加长或缩短中间的片段[1]。

线性编辑是按照时间顺序剪辑的,为了克服线性编辑的缺点,非线性编辑是一种跳跃式编辑的编辑形式,这种方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电视数字化技术中,整个编辑过程基本都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很大,这种编辑方式的优点在于所有的素材片段可以任意连接,而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剪辑[2]。目前在大多数的硬是后期剪辑过程都采用的是非线性编辑方式。

2.3 不同剪辑方式的选择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要根据剪辑的素材内容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编辑方式。一般在纪录片广告等制作中通畅采用非线性编辑,因为这类素材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且需要突出重点内容常采用画面叠加等效果,所以通过线性编辑很难实现,所以大多采用非线性编辑方式[3]。但是在一些现场直播的节目中通畅采用线性编辑,因为现场直播的模式对于设备的反应速度要求很高,从节目开始到节目结束中间没有停顿,是按照时间顺序录制的,所以这种方式更适合线性编辑,在回放的过程中也可以和非线性编辑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新闻的制作中也通常采用线性编辑,因为在新闻要求保持真实性,所以不需要后期特效而是将各个镜头直接连接起来,所以线性编辑方式更为适合,可以保证节目的质量。所以,后期编辑的方式要根据节目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动作镜头的专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镜头内容衔接流畅,不脱节,在剪辑的时候就必须对动作进行反复的选择和衔接处理,不同的动作能够表达人物不同的心情,所以动作衔接过程中要根据人物性格,内心情绪和剧情发展等综合因素对动作进行选择,常见的动作处理比如有慢动作将动作的细节突出出来。环境的剪辑同样重要,当剧情出现悲伤的情绪时要调节环境的明暗度,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渲染情绪,表达出作品要传达的感情。影视作品的编辑即要处理好时间轴上的情节内容,同时要处理好空间上的内容衔接[4]。空间的剪辑是整个后期制作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突出作品的主题。通过空间的转换带动观众的思维转换,引领观众享受视听盛宴。

4 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影视后期制作在电影电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后期制作将故事更加连贯。在很多年前,中国的古装剧就采用影视后期制作的方式,例如《西游记》中的腾云驾雾和妖魔鬼怪的技能都是采用后期制作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近年来,许多仙侠片和高难度动作片也都使用特效达到震撼人心的逼真效果。通畅特效技术的使用适用于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被拍摄的物体并不存在,例如一些电视剧里的外星人、龙、火麒麟等都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所以这就需要后期技术构造出虚拟的任务和场景从而达到真实的效果。其次就是在一些画面并不会出现的情况下使用特效技术,例如,星球爆炸、火山喷发、山崩地裂等场景不可能在拍摄的过程中出现,但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就需要通过后期特效的方式模拟场景。

5 结论

未来我国的影视后期制作剪辑技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逼真和简洁,影视后期的发展也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竞争,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会越来越高,更多样的技术会应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这更需要专业影视制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影视行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奕超.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112.

[2]陈雅红.浅谈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6):459.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影视后期发展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一、 影视后期制作的现状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取文化知识,电视、电影、手机、计算机网络等都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娱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这些文化、知识进行视觉上的美化、发挥想象让人更容易吸收消化,仅仅通过原始素材的采集和传播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影视后期制作在这种情形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影视行业和计算机网路飞速发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需要影视后期制作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视制作人才的稀缺。同样,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想向影视后期制作方面学习、发展。以电影行业为例,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以每年最少以500部电影的产量飞速发展。作为电影放映的主体,2014年新增影院1015家,全国影院数量达5598家,观影人次达8.3亿,这一切都预示着电影行业的蓬勃生机。然而,与之相随的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缺口却不断增大。有数据显示,现在的影视后期制作行业人才缺口达20万左右,这其中当属特效剪辑师、栏目包装师、动漫复合人才、微电影制作最缺乏。同时在影视行业,薪资其实普遍比传统行业高很多,据权威调查报告,影视行业收入7000以上的人员达30%,比起其他行业高许多,而大部分影视公司福利体系完善、奖励手段多样化更是吸引人,可见影视后期行业可谓是香饽饽的行业。

二、影视后期软件分析

Avid Media Composer,After Effects,Premiere,会声会影这几种影视后期软件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其中Avid Media Composer,After Effects是近几年中职影视后期制作大赛中的应用软件。Avid Media Composer侧重于影视编辑,编辑操作简化,界面简洁,具备影视各种常用效果,但是要清晰输出,需要专业硬件外设,价格昂贵,汉化程度不够,不利于学习。After Effects侧重于各种精美视频特效的制作,对于大量素材的编辑则过于繁琐。Premiere侧重于影视编辑,操作简单,也有大量的汉化版本。所以当前中国的影视行业最常用的就After Effects和Premiere。至于会声会影则是傻瓜式的影视编辑软件,适用于大众,也能做出效果精美的影视作品。作为职业中专学校,培养影视后期人才,则应取其各种优点,各种软件都涉及,着重开设After Effects,Premiere这两种软件课程。

三、影视后期人才培养

“特效剪辑师月薪5000元起,栏目包装师月薪6000元起,影视能力强者月薪可达万元……”,在招聘会现场,这样的高薪聘才广告随处可见。虽然应聘者很多,但真正符合要求的人少之又少。

“企业渴望人才,但原创能力与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人员实在难觅”。招聘会上,众多影视企业发出了如此感慨。一方面是影视动画专业大中专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影视动画企业专业人才匮乏。

许多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学的是影视动漫相关专业,但是并不具备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这就涉及影视后期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中专学校,想培养企业需要影视后期人才,除了所教的课程要跟上影视发展的步伐外,还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学生。

(一)培养动手能力强,具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现在时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论调:“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群虫。”这种论调并不正确,但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种看法:“中国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中国人个人技术很好,但是说起团队合作则较其他人差很多。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论调,培养出团队合作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人刮目相看。中国人是很团结的,团队精神绝对不差。

(二)培养动手能力强,具原创、创新精神的学生。

学校除了培养团队合作性好的学生外,还要培养具有原创、创新精神的学生。当前市场对具有原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需求是最迫切的。这些人才除了要具备团队合作的基础外,还必须具有钻研、自主创新的能力,本身非常喜欢影视后期制作这一行业。学校必须在本校的生源中筛选出有潜质的学生来重点培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阐述影视后期行业的美好前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四、教学方法

影视后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较多,教学安排可以是两学期的课程,一学期打基础,一学期深化学习。第一学期在教学中可以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为主,趣味教学为辅,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的兴趣。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必须先进行消化,查阅、学习案例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任务驱动法与案例教学法异曲同工,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要求,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根据上文提到的人才培养,为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第二学期在学生掌握了影视后期制作的基础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工作小组。对影视后期制作的流程进行流水线化操作,工作小组中的每一成员负责某一流程即可。这样不仅能培养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让每一位学员对负责的某一流程更熟练,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制作一MV为例,将MV分为片头制作、正片制作和片尾制作三部分,而正片制作又可分为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声音处理、文字添加、效果制作等流程。每一流程都安排工作小组成员专项负责,提高操作熟练度,提升工作效率。由于每一流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工作小组成员间必须密切配合,遇到问题相互讨论,统一解决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往往能制作出更出色,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正适应当今影视行业的基本要求,一个节目或作品的制作往往都是由团队合作完成,效率高是必需的。

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原创、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是在筛选出有潜质的学生后,提供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还要提高师资力量。除了让学校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外,还要外聘影视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由于筛选出来的学生本身综合素质都较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约束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利用暑假时间,下到影视企业进行企业实践,让学生作为学徒工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向有影视工作经验的员工学习必要的技能,了解熟悉影视制作的流程,开阔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眼界,挖掘艺术潜能。国家大力支持中高职学校的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出“高中有高考,中职有大赛”的口号,每年举办中高职职业技能大赛。这就为这些尖端的学员提供了展示自己、检验自己能力的舞台。学校会根据大赛要求,将重点培养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以模拟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五、总结与思考

影视后期制作是将一个个素材进行剪辑、制作特效和包装美化的一门艺术。它能发挥人们的想象,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荧幕、电视上一一实现,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惊心动魄的视、听觉效果。

当前的影视行业在飞速发展,对于影视后期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影视后期制作行业的前景是光明的。近几年很多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影视动漫专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但是也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很多都不能符合影视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学校除了硬件条件达标外,还要在软件上下工夫,积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进行教学改进。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外,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学生下到企业,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相接轨。当然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年的技能大赛“影视后期”项目,除了个人赛之外,还要有团体赛。毕竟影视后期的制作单靠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稀缺人才和团队。

参考文献:

[1]高子伦.影视后期制作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 理论界,2011,07:225-226.

[2]朱殷勤. 浅析技能大赛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155-157.

[3]许央琳,楼飞燕. 案例教学法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36-38.

[4]李春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91-192.

[5]吕明明.浅谈高职院校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4,13:268-269.

[6]韩宏阳.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后期课程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在影视制作发展中,影视的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一样重要。要注意正确运用传统的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在后期编辑制作中运用两者进行要想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必须根据影视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 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 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 以下就起发展的历程、特点、注意的地方来谈谈影视的后期制作。

一、影视后期制作中编辑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 最终取得成功,推出了桌面编辑演播室, 即今天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 是传统设备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它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存储的数字化文件反复更新和编辑视频节目。使得任何片断都可以立即观看并随时任意修改, 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高效率的完成“原始编辑”, 如剪辑、切换、镜头特技转换等, 再由计算机完成数字视频的编辑, 并将生成的完整视频回放到视频监视设备或转移到录像带上。从本质上讲, 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电视编辑方法。

今天, 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制作后期编辑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 线性编辑也是另一种重要的编辑方式。所谓线性编辑, 实际上就是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 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 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 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 所以无法随意修改, 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 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全得重新制作。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他们两者都是影视制作后期编辑的重要手段。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 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 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线性编辑可以说是非线性编辑的前身, 首先, 在基本观念和艺术理念上,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是一模一样的, 而这正是后期制作的核心所在。其次, 许多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 两者也相同。比如著名的非线性编辑软件speed razor pro (快刀)的用户手册中全市“色键”、“亮键”、“下游键”等线性编辑的概念, 甚至整本手册就是按线性编辑中高级特技机的功能来写的。由此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的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 其使用编放机、编录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 操作界面直观、简洁、简单, 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 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 再配上字幕机、特技器、时基校正器等, 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完成镜头的组接、技巧的组接、出入点的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 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 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 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 不能跳跃进行, 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难于进行节目的修改电子编辑方式是以磁带的线性记录为基础的, 一般只能按编辑顺序记录, 虽然插入编辑方式允许替换已录磁带上的声音或图像,但要求要替换的片断和磁带上被替换的片断时间一致, 而不能进行增删, 不能改变节目的长度。这样, 对节目的修改就非常不方便, 因为任何一部电视片、一个电视节目从样片到定稿往往要经过多次

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 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 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 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 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

录像机磨损严重, 磁带容易受损。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 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 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 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 录像机操作强度大, 寿命减短。另外记录磁带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 例如拉伸变形、扭曲、变脆、掉磁以及划伤等都会影响磁带质量。

系统构成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线性编辑系统连线复杂, 设备种类繁多, 设备性能参差不齐, 指标各异, 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 会对视频信号造成较大的衰减。另外, 大量的设备同时使用, 使得操作人员众多, 操作过程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正因为如此,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一种全新的音视频制作观念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非线性编辑应运而生了。

三、影视的后期制作应该处理的关系

1“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影视节目制作包含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两个部分。前者习惯地被称作“软件”, 后者则被称为“硬件”。在制作实践中。作为节目制作人员, 既要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 又要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项功能。二者集于一身, 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成品。

2主创与协创的关系。一部电视片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成功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往往取决于主创(编导) 与协创(节目制作者) 的协同配合。二者既是主从关系, 又是平等关系。主创者要尊重协创者, 吸取和重视协创人员的意见,并在整体构思上发挥协创人员的优势和创作积极性。协创者则要防止把自己的工作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 理解和体现主创人员的意图, 切忌出现相互掣肘现象。

3“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在电视行业中, 记者被称“无冕之王”, 主持人是“电视明星”, 作品的成功、节目的获奖、鲜花、掌声大多送给了站在前台的他们, 而终年为他们量体裁衣的制作人员却处于幕后,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就需要影视制作人员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养,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神, 把全部精力用于节目的创新、创优上, 甘守寂寞, 甘做绿叶映红花。

四、影视制作后期编辑方式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 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 需要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 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 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1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 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 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 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 画面的快、慢动作, 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 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 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 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 还大量使用长于5 秒的镜头, 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2在新闻片的制作中, 因为电视新闻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小于5 秒, 以增加信息量, 且在新闻片中较少使用特技效果, 大部分为镜头的直接组接, 大都采用后期配音或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混合, 因此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比较合适。线性编辑一般采用分量连接, 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失, 保证节目质量。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4篇

交互,就必然存在着连接插画和电影之间的技术,通过这些互相作用着的开关和导线,插画与电影不仅顺利地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不可忽略的连接,而且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场视觉上前所未有的盛宴。插画所应用的技术和电影制作所应用的技术,笼统地概括,其实就是静态与动态方面的结合,试想,如果假设静态和动态最后所呈现的画面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那么就要求不同的技术层次来满足这一结果,很显然,插画,这一静态的表现手法的优势就显而易见,没有烦琐的动作连贯原理和声音,以及音乐的适度配合,只需要在二维空间中通过软件和手绘来表达思想,从而让读者接受。比如,影片要描述一段海啸发生的宏大场面,实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需要采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实现,但是如果用三维的手法来实现,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的,最终导演所要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那么反复实践的时间、经费和技术,很显然还是无法做到像二维技术的效果。因此,利用插画作品来给电影情节作效果设定,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操作方式和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插画静态表现的技术特点,不仅为电影制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进一步提高了静帧画面中各元素的塑造表现,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现代电影制作的水平,充分照顾了作为观影者的视觉感受。现代商业插画与电影制作技术优势是一个互补和创新的过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融体,任何一方都显现着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现代插画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体,其内容和周边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创新。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插画的载体也从静态的书报、服饰、产品不断发展到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各种移动终端等有着明确动态需求的领域中。现代插画的概念日益动态化,不断地向电影制作等领域扩张和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在互动媒体、电玩、电影、建筑、动画、广告及数码类产品等各个领域中看到插画频频地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插画的动态化的发展是又一种其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创新,也会是其在这样一个数码媒体飞速发展时代中的另一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与各类影像媒体的相互结合及创新的过程中,也由于网络化所产生的读者和观影者日益提高的视觉需求,并且占据着批量化的比重,现代插画表现出一种趋于商业化的模式,所以插画和电影的交互创新是一次二维世界与三维世界优势互补的视觉改革,二者发挥着各自静态及动态的历久弥新的表现力和兼容性,不断地创造着充满创意和新奇的视觉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儿童教育过程中,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将二维插画制作成动态的画面,加上音乐及声音的解读,儿童绘本类的插画有声书籍正引导着一次历史性的革新潮流,开启了一片新的充满创造力的想象空间。

二、关于交互创新技术与应用的未来

影视与制作范文第15篇

从技术上来讲,影视作品的剪辑工作并不复杂,但实际上它对编导的艺术修养,对画面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求很高。在剪辑工作进行前不仅要对包括故事的梗概、素材的顺序、持续时间等基本内容有所了解,还要对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的过渡方式、特技、画面的二次加工、必要的文字呈现等更多的艺术效果加以考虑。观众所接受的影视作品不是光怪陆离的影像,也不是如抽象派般使大众难以理解的艺术表达,如何能更有力的反应作品所要表达的故事,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意义,传播信息文化,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支持或者艺术构思,而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水融。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其强大的虚构和仿真能力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视觉效果的可能,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提到影视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蒙太奇(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影视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技术表达。就电视而言,一部专题片一般要由几百乃至上千个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声音的组合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

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如本台的风光专题《雾凇神韵》在处理一组雪原日落的景观时,对同一景色的远景、中景、近景的镜头的顺序叠加,在轻柔的音乐旋律中缓慢的变换着景别,最后变换为黑场,使观众对那落日温暖的余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又有着无尽的回味;另一专题《吴家女儿》中,一组对人物的远景、中景、近景表情特写的镜头的顺序叠加,短促又有节奏的强烈变换,足以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当时惊恐的紧张情绪。可见,同样的技术手段,却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也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设备,可以实现更多的艺术构思,使影视作品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呈现。现在,影视节目的编辑广泛采用了非线性编辑(所谓非线性编辑,就是指将各种模拟素材进行A/D(模/数)转换,并存储于硬盘中,再通过~!:lAfterEffects、Premiere等后期合成软件来进行后期的视频/音频编辑、特技及视/音频合成,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相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工艺过程),而非线性编辑机的强大功能,给编导提供了更加灵活随意的创作空间。如本台在制作大型抗日历史专题节目《映山花开》时,在陈述历史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设备的功能,对较长的篇幅进行了蓝绿灰色的色彩叠加处理,既弥补了新旧素材因拍摄、存留时间的不同而难以统一的画面色彩,也一改以往的历史陈述事件的篇幅大都采用的单一灰色调,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达到了创新的艺术效果。

现在影视制作一般采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图形特技制作和合成制作。计算机数字图形制作,即计算机虚拟三维场景和角色的制作和生成过程。计算机合成制作即把实拍素材和三维动画角色合二为一,创作出传统拍摄不可能达到的场景和效果。如国际影片《阿凡达》、《变形金刚》等不完全是动画题材的影片,在蓝(绿)箱中进行的对人物动作的真实拍摄和计算机特效处理、动画角色的创造和演绎,都是用单一技术手段或设备无法达到的经典艺术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影视制作,不仅主要取决于艺术创作的水平,同时也是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恰当的音频运用能为影视作品画龙点睛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声音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要素。声音除了与画面内容紧密配合以外,合理运用其他音效也可以在表现主题上收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声音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声音的并列、声音的对比、声音的遮罩、接应式声音交替、转换式声音交替、声音与“静默”交替。声音的并列是几种声音同时出现,产生一种混合效果。但运用并列的声音应该有主次之分,要根据画面适度调节,把最有表现力的作为主旋律。如在山中,鸟鸣与山林的风声是基本的元素,如果想表现山林的幽远,空山鸟鸣一定是首选,它的声音则会较强的体现在作品中,让你有一种想在林中寻觅鸟儿的渴望;如果想表现山林的幽暗,簌簌的风吹落叶,尖锐的在林间划过的风则会将鸟的呜叫掩盖,让你体验山中的空寂与阴冷,大大提升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声音的对比是将含义不同的声音按照需要同时安排出现,使它们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反衬效应。这样的手法经常应用在不同场景并列描述的时候,也经常作为一种声音蒙太奇手法。声音的遮罩是在同一场面中,并列出现多种同类的声音,有一种声音突出于其他声音之上,引起人们对某种发生体的注意。

如川流不息的街道上,车祸发生时尖锐的刹车声;吵杂的人群中,某人的话语声、呼喊声等。接应式声音交替即同一声音此起彼伏,前后相继,为同一动作或事物进行渲染。这种有规律节奏的接应式声音交替,经常用来渲染某一场景的气氛。如林间的风吹动树冠,此起彼伏的声音;海岸或水边,层层浪花拍击礁石的声音。转换式声音交替即采用两声音在音调或节奏上的近似,从一种声音转化为两种声音。如果转化为节奏上近似的音乐,既能在观众的印象中保持音响效果所造成的环境真实性,又能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充分表达一定的内在情绪。同时由于节奏上的近似,在转换过程中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这种转化效果有一种韵律感,容易记忆。如一些人物纪实的影片,在人物的歌声之后,渐渐融出的原版歌声,但仍然配合人物的画面,让人在悠扬的歌声中继续关注人物的命运。回味悠长。“无声”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在影视片中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空白等气氛和心情的烘托。“无声”可以与有声在情绪上和节奏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暴风雨后的寂静无声,会使人感到时间的停顿生命的静止,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

但这种无声的场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则会降低节奏,失去感染力,产生烦躁的主观情绪,这就产生了声音与“静默”交替。在作品中,我们除了要协调声音和画面之间的问题以外,也一定要注意声音之间的主次、层次问题,好的音像配合才能完成优秀的艺术创造。在作品中,声音的使用要围绕画面所要表现的重点,不能盲目的凭主观喜好运用,更不能孤立地去处理解说、音乐效果。当我们使用某种音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声音的表现力范围,周围的环境是否会对声音的传播造成影响,如同样的一个声音,在都市和在山谷,在人群中和在安静的室内,它的传播效果一定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是否有其他声音的干扰,对这个声音给人的印象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我们面对声音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要有更多的考虑和安排,充分了解在某种背景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效果,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突出一种声音,设法使它们在片中交错开来,避免声音运用的盲目、单调和重复,让声音和画面密切结合,发挥音像结合的表现力,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三、复合型人才是提升制作水平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