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公安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5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公安管理的目的是

A.促进公安业务工作B.确保公安机关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

C.履行公安行政职责D.代表国家政权实施行政行为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严格的批准手续,公安机关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其前提条件是

A.侦查犯罪的需要

B.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突发事件时

C.遇有拒捕、暴乱、越狱、抢夺枪支或其它暴力行为时

D.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时

3.人本能动原理强调的原则包括动力原则和

A.整体原则B.目的原则

C.能级原则D.层次原则

4.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A.如何实现信息和命令传递的快速准确

B.如何提高行政组织效率

C.如何协调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

D.如何防止权力分散和行政体制弱化

5.在公安监督体系中居于主导性、决定性地位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监督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C.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D.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

6.我国人民警察警衔共分为

A.四等十二级B.四等十三级

C.五等十二级D.五等十三级

7.公安教育训练的规范性,是指教育训练体制、内容、方法、保障、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化和

A.规范化B.体系化

C.系统化D.标准化

8.公安信息的基本存在形式是

A.实物型和文献型B.单一型和综合型

C.数据型和文字型D.管理型和业务型

9.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队伍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和

A.系统化B.综合化

C.法制化D.年轻化

10.与“套用式”公安管理相对的公安管理方式是

A.“权力式”公安管理B.“权利式”公安管理

C.“权变式”公安管理D.“权责式”公安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公共行政的功能之一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

A.通过国防行政抵御外敌入侵B.通过公安行政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C.建设图书馆D.修建体育设施

E.建立学校

12.公安管理采用的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点包括

A.能研究大多数的问题

B.方法快捷、成本低

C.假如调查方案合理可行,其结论是可信的

D.假如调查方案能合理实施,研究者个人对结果的影响是轻微的

E.结果能容易利用统计数据表达出来,这使得比较研究得以进行

13.警察刑事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

A.侦查权B.预审权

C.盘问检查权D.武器、警械使用权

E.刑罚执行权

14.能够引导人们朝着有助于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包括

A.物质B.精神

C.信息D.制度

E.文化

15.公安的素质对做好公安领导工作的意义包括

A.公安的素质与领导成正比

B.公安素质与广大民警素质成正比

C.公安领导个体素质与领导群体素质成正比

D.公安领导的素质与实现公安领导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的速度成正比

E.公安的素质关系到公安事业的兴衰成败

16.公安教育训练的开放性要求

A.公安教育训练要向社会开放B.公安教育训练要借鉴国外经验

C.公安教育训练要同外界保持联系D.公安教育训练要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E.公安教育训练要注重整体运作

17.公安装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A.依法保障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则B.依标准实施科学管理的原则

C.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尽力而为的原则

E.勤俭节约的原则

18.下列工作中,体现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发展性职能的是

A.树立警察组织形象B.建立合作关系

C.预警D.调解纠纷与冲突

E.培养内聚力

19.在公安管理方法中,教育方法的特点包括

A.目的性B.启发性

C.长期性D.灵活性

E.利益性

20.公安预测所基于的原理包括

A.连续性原理B.相关性原理

C.类推性原理D.系统性原理

E.比较性原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领导体制

22.公安机关内部监督

23.警衔

24.警察组织理念

25.行政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6.简述公安管理的研究方法。

27.简述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的权力配置方式的特点。

28.简述公安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途径。

29.简述公安教育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

30.简述兼职教官队伍管理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1.简述公安机关财务的资金运动主要体现的经济关系。

32.简述运用行政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

[作者简介]李利鑫(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教师。

24年王策三先生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轻视知识》)和钟启泉先生发表的《发霉的奶酪》两篇文章开启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这一争论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交锋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揭示了过去教育和现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但是这种争论是在概念理解没有取得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理解角度去批判对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概念做出澄清。

一、概念的解读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关乎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对概念界定的不同体现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也体现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王策三先生和钟启泉先生两篇文章中,他们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从各自的立场进行阐述。因此,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文中的一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在《轻视知识》一文中,王策三先生反对把应试教育看做是以考试为目的,追求升学的教育,他指出“所谓‘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他把考试作为判断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标准,只要存在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过往的一切教育因为都存在着考试所以都是应试教育。他把应试教育泛化了,没有抓住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某一方面的特征作为判断应试教育的标准。因此,他认为应试教育具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培养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王策三先生论述的应试教育是对以前和现行教育的一个概括,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整篇文章中他反对完全地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改革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成分。

而钟启泉先生在他《发霉的奶酪》一文中强烈地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他是应试教育的辩护者。应试教育代表着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王策三先生的文章“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观为了少数人的发展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钟启泉先生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说明应试教育的概念,但是从他对精英教育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所谓精英主义教育是指 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精英人才,这种人才是对以学科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所有‘高级’人才的总称”。从这一目的可以得出应试教育就是片面地传授知识,以人才的选拔为目的,造面发展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对应试教育批判的观点,考试一直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当过分地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忽略了人的需要时,就成为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对我国教育中存在考试这一事实的描述,也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我国现行教育也不是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对一些教育极端现象的批判。

(二)素质教育

王策三先生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他认为“素质教育是与教育同一的概念,是最上位的概念,没有任何别的什么教育概念能够与它平列、对应、对立,没有什么非素质教育。诸如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都是它的下位概念,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不能与它平列、对应、对立”。他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是概念的泛化。在文中他强调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就是素质教育,把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一切提高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没有什么不追求提高素质的教育,哪有什么教育不是为了提高素质?素质教育实际上与教育是同义语”。所以,他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依照王策三先生的说法,那么没有哪种教育不是素质教育,那我们现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钟启泉先生反对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精英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这种教育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提倡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大众主义教育观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这种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与素质教育所倡导关于培养人的理念一致的。

而在现在的论述中人们普遍地认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对于这个概念,“三个要义”对其解释得非常清楚,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理念或是希望教育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而促进所有社会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它不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批判的是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并针对这种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立面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它反对的是对整体的人的割裂,要求人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对概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的文字来看本质,把只要有考试的教育看做是应试教育,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对概念简单机械的理解。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概念来认识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的焦点

王策三先生用了近二十页的内容来阐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并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钟启泉先生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我们已经摒弃了的“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现,两者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仔细地分析文章,笔者认为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价值观

对教育的不同主张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手段,目的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钟启泉先生认为这种旨在培养少数人的教育观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他批判王策三先生在《轻视知识》一文中“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价值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了少数人而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催化并加剧了应试主义教育的盛行。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钟启泉先生持否定及批判的态度。他倡导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建立一种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此种价值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个别学生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 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因此两者的教育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一个倾向于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个倾向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但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地排斥精英教育的,就像钟启泉在《发霉的奶酪》所论述的,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只是将教育发展的重心由偏向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从而使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适得其所”。这是一种符合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二)知识观

笔者认为王、钟两人最大的争论点是在知识观。王策三先生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了“轻视知识”的思潮,这一思潮影响了教育改革并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由于他是针对“轻视知识”这一思潮提出的,因此在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他对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主张,不是因为知识过多而是因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认知识本身,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要对知识传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简单告诉学生的机械记诵等进行改革,王策三先生对改革知识的内容、传授方法、教师讲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他认为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是与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相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本质是知识”,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课程方法的选择都要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笔者认为这种把知识作为课程本质,过于注重知识是无法取得普遍认同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他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但是他对于知识内容、传授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认识及改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对于知识,钟启泉先生也认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他将知识分为静态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隔离的情况下,获得的书本知识或经验。他批判王策三先生所论述的知识观是静态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对知识片面、机械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非学科的知识。钟启泉先生认为在《轻视知识》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冠之以“轻视知识”的罪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他认为王策三先生没有严谨的治学逻辑和良好的学风这种观点笔者是不能认同的。王策三先生指出存在“轻视知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是十分清楚,错误地把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看做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走向了片面。因此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忽视知识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和一时的。虽然王策三先生的论述有些夸大,但他确实指出了改革之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三)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改革?王策三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既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造”。他更多强调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认为传统教育几千年来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保留并加以发扬的,比如尊师重道等思想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反对教育改革中“对已有的教育传统简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法”,认为这是对传统的否定,也与教育实际不符。教育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需要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否定全部后建立一个新的体系。钟启泉先生对教育改革否定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否认传统,在改革的诸多文件中都渗透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同时他反对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造这种保守的做法,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肯定需要大破和大立,特别是在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时,‘重起炉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就是破与立的过程,只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才能彻底清除这种体系造成的弊端,达到改革的目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

有不同的见解才会有思想的争鸣,有思想的争鸣才会促进人们不断思考进而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这次争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进行的一次范围较广、争论较激烈的思想论战,它给长期各说各话或一边倒、随大流的学术界带来一瞥亮丽,使得我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两者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一个而去积极地推崇另一个,也不能单纯地认为一切新事物都是好的而简单地否定旧事物。虽然现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较多,也有大量的文章来反对王策三先生的观点,但笔者还是认为他的思想中有可取之处。他虽然提倡要继续加强对知识的传授,但他所谓的传授已经不同于我们过去理解的教师简单讲授,学生机械地学习,传授包括讲授和探索、发现两种形式,而且讲授也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把加工了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王策三先生所提倡的应试教育与我们极力批判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而且他提到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或快或慢、曲折反复的过程,由于对新事物认识的不足、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等等因素都会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与旧的,要革除的与要建立的……往往要‘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情况都会有”。王策三先生对教育改革的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钟启泉先生的观点则是我们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但他把改革看做大破、大立,以新课改为标杆的疾风骤雨般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与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质是不符的,“重起炉灶”难免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与对实践的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短时间内彻底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王策三先生是保守的改良派,那么钟启泉先生更倾向于激进的革命派。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各有优缺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奶酪”已经出现问题,在“面包”还没有做好、做大的时候,如果义无反顾地摒弃,那么我们“吃”什么?我们要找出“奶酪”发霉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对那些“霉斑”进行清理,同时我们应将“奶酪”中合理的成分引入“面包”之中,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3)

[2]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4()

[3]戴宏才,伍叶琴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互补[J]中国校外教育,2(4)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士官教学;文化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同样也是士官院校改革的主旋律。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本文针对士官学员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行阐述。

1 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1.1掌握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只有掌握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员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士官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放在高于传授知识的地位上。例如,在进行某规律的教学时,应将发现此规律的过程讲述明白,不应单纯讲述规律本身的知识。特别是在讲授习题时,应及时总结推导过程的逻辑关系,重点使学员掌握一系列的解题方法,不应以得到正确答案为唯一目标。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极端思维法、类比法、逆向法、虚拟法、对称法、移植法等。这些重要方法掌握,能较大的提高学员的能力和优化学员的素质,为今后不断地去完成新的创造,发现新的事物规律创造条件。

1.2 提高学员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在讲课中结合正题,做些联系、比喻和引申的题外夹议,尽管是三言两语,都可以收到发人深省效果。议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人生哲理 、名人轶事、社会热点、价值观念、国内外大事、校园新闻、好人好事等等,无所不包。讨论应是有感而发,有兴而议,有分析、有批判的腑之言。如果议论的内容新奇有趣,特别是有些故事就发生在学员身边,与他们息息相关,这就能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共鸣,产生强烈的震撼,在正反经验的无形薰陶中提高心理和思想素质。课堂上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语言要幽默诙谐,精炼简明,高度概括,突出重点,切忌节外生枝,离题万里,冲淡主题。

1.3 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教育

在士官教学中加强教法研究的同时,加强学生学法指导。社会建构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提醒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发现法、探索法时要对“何时用、怎样用”做深思熟虑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自主探索、独立发现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已是科学教育公认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一些州的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学生的好奇和主动的参与应该在所有年级的教学中得到保持。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答,用不同的方式验证答案并同其他人交流他们的看法,这要求体力和脑力的共同参与……”这一原则要求把教学重点由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转向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来学习。使学从单纯的“学”转化为“会学”。

2 加强配套实验的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应重视配套实验的教学,尽量增加学员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要重视演示实验、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员的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的运用,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员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员的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实验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自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

其中,观察能力是指有目的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装置设备;教员的规范化实验操作;实验中现象、数据、图表、模型等能力,是实验的基础能力。操作能力包括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装配、测量,独立地进行实验等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指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进行逻辑的分析、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它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验能力的核心。实验设计能力是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统筹考虑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实验因素,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它是较高层次的能力。

3 正确对待考试

不管怎么改革考试,都应以教学的健康发展为宗旨。1)考试形式多样化。加强考察学习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甚至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式。2)适当控制考试的次数。原则上按单元或周期进行考核。3)正确处理考核评价。考试目的是对学员发展起激励作用,而不是损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考试成绩不佳的学员不冷落,对他们多一点帮助和鼓励,帮助其建立“你能行”的理念。

4 教员转变教育观念

4.1 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士官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内容,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老教育观念正在更替中。从世界教育思潮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引发的变革,是科技发展提出的新人才观的折射。

教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教育价值观点。按照素质教育的原则,学员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要“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员注重知识点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员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建立良好的思维结构。

4.2 转变对待学员的观念

转变以往应试教育对待学员的观念,把学员视为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过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应试教育把学员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教学的客体,知识在实质上成为教学中心,获得知识是最高标准;而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学员视为教育的的主体,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形成具有发展能力的素质为最高标准。这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发挥学员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学员的内在潜能。所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学员为主体,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开创性地寻找走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总之,在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充分发挥教员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在课堂上如何完成对学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培养出基础牢、高素质、强适应性的士官人才,是每个教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晓,赵俭,赵静等.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13(5):53-55

[2]张季爽.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体会.化工高等教育,2003,(1):29-30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4篇

1.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2.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 )

A.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6.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 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8.按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 )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9.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外,还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内涵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定义的 ( )

A.被定义项

B.定义项

C.定义联项

D.定义的规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五)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

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往往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的作用。此题可用排除法,D项是文献检索的作用,而非选题的作用。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研究对象的相关知识。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的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7.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记录表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编制。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凋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9.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发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A项是单组后测设计,B项是单组前后测设计,D项是不等控制组设计。 来源:考试大

1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义在形式上的内容。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关联和定义的规则。被定义项如“教育”。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的类别。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个别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数据资料的类型。等级数据资料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6.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7.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18.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9.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

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适用;②准确;③规范。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6.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选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4.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

A.完全归纳法

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

D.因果联系归纳法

15.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

A.计数数据资料

B.等级数据资料

C,等距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发展性研究

17.总体

18.教育实验研究

19.教育命题

20.统计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宝鸡文理学院 试题统计 理论课试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统计分析以宝鸡文理学院艺术、体育类专业2009―2010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为样本,包括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中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5个系部的30份试题。试题涉及7个专业,分别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的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系的音乐教育专业;美术系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体育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考试科目有《学前比较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学科教学论》、《中外教育简史》、《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艺术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播音发声》、《传播学》、《外国音乐史》、《曲式分析》、《初级和声》、《中国现代音乐史》、《基本乐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西方设计史》、《艺用解剖学》、《中国美术史》、《色彩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法学概要》《运动生理学》等。其中大学一年级试题12份,大学二年级试题11份,大学三年级试题7份。详细统计参见表1、2。

1.2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调查法。

1.3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Excel统计处理。

2.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2.1试题题型数量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4种题型以下试题2份,占试题总数量的7%;4种题型试题19份,占试题总数量的63%;4种题型以上试题9份,占试题总数量的30%。详细统计参见表3。

2.2客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客观性试题有选择题(单选/多选)、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简述题)、列举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7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4。

2.3主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主观性试题有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活动设计题、实验分析题、应用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七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5。

2.4主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统计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每份试题满分均为100分,试题总分值为3000分。其中客观性试题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72%;主观性试题约占试题总分值的28%。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在7∶3左右。

3.问题与建议

3.1问题

3.1.1试题的分类。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内容的混淆。哪些题目属于客观性试题,哪些又属于主观性试题,标准不一。从30份试题的整体平均值来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7∶3左右,但从抽样来看,有部分试题的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依然不合理。这种分类标准的不一致,导致试题题型的不科学,从而降低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3.1.2试题的容量。试题容量又称试题的长度,指试题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从试题统计信息来看,艺术、体育类试题容量普遍偏小,所有小题加起来的数量,大多数都在20―30个小题之间,有些试题的总字数甚至在100个字左右,显得极为简单,考生在30―40分钟内从容的答完试题,不能合理地反映出试题的长度,进而影响整套试题的质量。

3.1.3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也是编制试题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求。但从30套试题的分析来看,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考查知识与技能的题型占到总题型的72%,试题内容大多数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很少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不体现的是情感与价值观。

3.1.4试题缺少创新,有的比较陈旧。从30套试题带来的信息发现,无论是试题类型还是试题的具体内容,都缺乏新意。试题类型主要集中在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而缺少实例(案例)分析、教育叙事、基本应用等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型,从统计信息来看,这种考查能力、体现情感价值观的试题仅仅占到总题型的28%;试题具体内容比较陈旧,大多数试题都是往年试题的组合,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性。

3.1.5试题具体题型的编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试题本身的问题。以选择和填空为例,选择题题干和答案之间要么重复要么显得混乱;填空题要么空太多要么空的位置不合理。如:“?摇?摇?摇?摇是创作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空的位置不科学)、“古代著名启蒙教材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空太多),这直接影响到试题本身的质量,间接影响考生的水平。二是赋分的问题。分值大小不一,同样是选择题,有的赋1分,有的赋1.5分,有的赋2分,有的赋3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分;同样是填空题,有的赋0.5分,有的赋1分,有的赋2分,有的赋3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5分;同样是论述题,最小赋分为6分,最大赋分为32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6分。赋分的不科学,同样也会影响试题的质量。

3.2建议

3.2.1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分类。客观性试题以评分客观而得名,主要包括判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的影响,能有效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亦有缺点,编制测验试题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和价值观。主观性试题是通过少量的论述和对给定材料的整体把握来测定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包含对考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主要包括论述(论文)题、材料(案例)分析题、实际应用题等。其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两种题型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作用。任何一种题型都不能单独地对学习成绩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可靠的测量。因此,建议根据考核目标尽量合理地将两种题型配合起来使用,互相补充,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效果。

3.2.2试题的容量。一套试题包含多少个题目,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首先与题型有关。主观性的试题,数量不可能太多,客观性试题数量可以较多,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比例一般维持在7∶3左右。其次与测验时间限制有关。时间长,试题数量可以多些,时间短,试题数量可以少些。再次与所欲达到的信度和平均区分度有关。最后与被测验者的精神、情绪有关。试题数量太多,考生易产生情绪厌倦,导致敷衍塞责或不予作答,试题数量太少,又达不到考核的基本目标。因此,建议出题者将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掉,一些较复杂或大量超纲的试题尽量避免。

3.2.3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三维目标”是考核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知识与技能”突出重点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现学生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感悟人生的真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文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体现“三维目标”,并恰当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4试题的创新。艺术、体育类试题包含人文学科的内容较多,而人文学科的内容相对于理工类,其变化还是较大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文学科内容的变化。因此,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的与时俱进,多与学科内容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多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联系,倡导试题的时代感和地域感,兼顾基础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2.5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为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就部分题型的编制,提出以下建议。

3.2.5.1填空题的编制。所空缺的词应当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词,以避免学生去识记那些不重要的知识;每个空缺处应当有非常确定的正确答案;题目中空缺的地方不能太多,以免使题目变得支离破碎;空缺尽量放在句子后面或中间,不要放在句子开头。

3.2.5.2选择题的编制。叙述要简单明了,避免否定叙述,特别是模糊的词语;每题只包括一个问题,避免两个以上概念出现;每题被选答案数目要同样多,答案顺序要随机排列;前后题目不要有暗示作用。

3.2.5.3判断题的编制。题目的选取应当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应当是琐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题目应多是考查理解能力,而不应仅考查记忆性的知识,更不要直接抄录教材中的句子,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题目的表述应当简单明了,不能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题意正确和题意错误的题数要大致相当,并注意排列次序的随机性。

3.2.5.4简答题(名词解释)的编制。在考查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时,题目的问法应避免让学生重复概念的定义。如“所谓××是××”,“××叫××”等,应从应用角度考查概念的解释;题意要明确,题目本身要对答案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问题要具体,让学生用简短的句子就能回答。

3.2.5.5论述题(分析、应用)的编制。要避免题意笼统、空洞,对作答无要求、无限制,做答范围太宽太大;尽量不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来作答,如果学生自由选择题目作答,其所得成绩就会失去相互比较的可能性。

在试题赋分上,也要注意下述方面:注意学科的性质,减少人为误差,关注考核中“三维目标”的关系,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所占分值的比例,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 全面发展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学生、教师、家长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学生死学,教师硬灌,家长猛追,拧成一股绳抓成绩。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畸形发展。改变评价方式,创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体系,将学生学习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地打分记录,期末以数字形式科学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家长、教师关注的仍然是分数,但却是一个能反映综合素质的分数。评价体系发生变化,每一个人关注的东西也就发生了变化。通过评价方式的变化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笔者拜读了部分评价方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个简易评价方案。

一、评价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确定以下评价内容。

1.道德素养。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关注学生爱国精神、尊敬他人的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道德能力、道德行为、公民素养等。

2.学业成就。学业成就的评价要体现学生多维学习能力的协调成长,要体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原则。传统的评价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反映很多问题,例如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信息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考试应该是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就像演员喜欢登台一样,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把考试当做负担,尤其学习好的同学,甚至对考试产生恐惧。学业成就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能力等等。

3.运动与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学生以后成就的载体,身体垮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它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导引人们塑造自身,塑造生活。”运动与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评价内容包括体育测试成绩、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机能等。

4.艺术与音乐。评价内容包括音美成绩,音美艺术活动参与热情以及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欣赏水平、对美的表现能力等。

二、项目权重及实施方案

三、评价结果

学习过程评价量化体系最终评价结果是以分数形式呈现,此分数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此分数不仅能反映学生现在学习状况,还能反映学生发展潜力。如果家长、老师、学生能够关注这个分数,努力去提高这个分数,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四、评价案例

以下为某学生评价案例

1.评价依据

2.评价得分

3.评价结果

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74.19分。从得分情况看该生综合素质评价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要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体系看起来操作复杂,实际上将学生分几个学习小组,各负责人打分,各小组循环记分,汇总给班主任,再运用电脑工具(用Excel即可完成)将得分规则编为程序就可以轻松完成此项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发展,原有以学科考试的评价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人才多元结构的需求。建立一套网络式素质评价平台系统,将评价内容电子化、程序化,有利于了解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选拔提供重要依据。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式和发展方向。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是整个教育评价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新的评价体系,便于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和学生“评”,以学生为主体评价对象,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入手,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以量化形式呈现,对实施评价操作的主体尽量简化其操作流程,做到易上手,同时具有较强的交互式评价系统平台。 系统开发从一开始以简易操作为主导,内容尽可能完善等方面考虑系统的实现。

参考文献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7篇

虽然学生们处于素质教育的良好大背景下,但学习的主要方向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数语外等所谓主科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忽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由于该门课程没有被正确认识因此并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开设课程也只是为应付会考。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很多操作学生早已掌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还有部分学生甚至将游戏偷偷带到学校,私自装在教学用电脑上,上课时间不专心学习偷偷打游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以上情况,作者则是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者在计算机课程开课伊始,也就是教材的第一课———“与电脑见面”的讲述中,跳出教材的局限,自行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以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作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为学生放映了一小段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为切入点,为学生简单讲述了计算机技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接下来作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海报并简要描述了Photoshop等工具,并结合一系列的现实例子对学生讲述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实用性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以学有所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很有用的,是有助于以后就业的,就业前景是广泛的,从而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很快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更加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除了要求学校配置普及最广泛的Win7系统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剔除,以最新版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对枯燥的软件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扩充知识,以及结合时事新闻,讲述计算机一些特殊的用途,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举一个Powerpoint的教学例子:在对该软件进行教学之前,作者首先用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并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多个课时进行细致讲解。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相信这个软件的实用性,作者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语数外等主科挂钩,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将当天语文课所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配上图文,重点以不同颜色标注,当做今后考试复习时的资料,这样既让学生熟练了软件的操作,同时又在制作表格和笔记的过程中温习了其他科目的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三、结语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习题课教学;形成性评价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纲要》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

物理学作为中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的要求、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确立了五大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潮

主体性的问题就是主客体关系中如何看待人的地位、作用的问题,这一问题无疑首先是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所以它成了学科关注的焦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主体性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习题课中多样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潮

习题课是复习阶段重要的课型之一,是教师利用习题训练的方式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反馈学习效果的目的,并且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本学科与科学社会的紧密联系,自觉地把本学科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

(一)专题补充,层次化教学

物理学习中多数章节涉及专题类补充知识,例如必修二的曲线运动专题、功能关系专题、万有引力专题。在专题类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层次将习题充分细化,由简入难,开始时课堂容量尽量单一,通过同类习题的反复训练,学生亲自动手,学习体会该类问题所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思路,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案例1 万有引力与航天】

教学难点:讲解单独物理情境,进行公式应用计算时问题不大,可一旦涉及习题,学生不容易辨析情境,难以选取恰当的公式,导致计算困难,做题效率低,正确率也低。

针对这些特点,关于万有引力应用与三个宇宙速度的教学安排中,我特意将情境与习题进行分类,概括地分为近地面(中心天体表面)物体受力特点、轨道卫星(环绕天体)受力特点、卫星发射三大块进行教学。

(二)课前小测,目标式教学

针对学生学习物理无章法,不知该从何下手,尚未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经常下了课合上书不知该复习什么,我每节课都将该节的目标明确提出来。

【教学案例 2】

平抛运动规律一节,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会不断告诉学生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考点,哪些是实验注意事项、哪些规律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加上基础习题训练。第二天上课,将上节课的内容编成简单的测试题,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迅速完成。快速评讲这些习题,学生纠错(红笔标注),对上节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下课时收回练习本,把握学生掌握情况。

(三)阶段自测,不是考试的考试

之所以叫“不是考试的考试”,因为考试题目并非整套题,也不是高考模式,而是根据章节知识特点或复习进度,结合学生这一阶段作业、练习情况,组织习题,确定要求,用文档在屏幕投影,每道题限时作答,或者印成试卷,一节课当堂测试。现将一次测试情况记录如下:

【教学案例 3】

本学期最后两周期末复习,分模块做完了曲线运动专题及功与能专题,每天练习万有引力与航天模块习题。本周一我们安排高一年级进行一节课模拟考试,作为对复习效果的检测,并指导调整后续一周的复习工作。

题目范围涵盖了必修二所有知识点(除实验部分,实验专题尚未复习),15个小题共计80分,考试时间45分钟。题目均为基础题,考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由于时间较短不涉及复杂计算类习题,主观表述题侧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答题规范。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特点,针对学生易错点易混点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题,考察其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复习方向。

(四)学生主体,自由式教学

习题课的教学,未必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设计模式按部就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堂学生思维,调整课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案例 4】

在进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这一专题练习时,我设置了几个引导思路的小问题,提示学生结合前面几个模型,利用所学方法分析。正在我准备讲解时,高一(13)班(艺术班)李晨同学站起来陈述自己的想法。最终,李晨用半个小时时间,代领全班学生一起做出了竖直平面内轻杆-小球非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总结了解题方法和解决该类问题的要点。

四、小结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实施的关键在于与物理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引作用。针对我们的一线教学而言,将课改落到实处,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个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逐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ET);模板命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52-07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工具。通常对教师的评价多局限于定性评价,即“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其组织方式大致由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领导评等方式组成。上述方式在实施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弊端:自评时个人总结往往避重就轻或者流于形式;互评时只谈优点,不愿指出他人不足,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学生评时因其认知水平和个人喜好,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家长评时因缺乏对教师的了解,可能会做出偏颇的结论;领导评时也往往由于教师数量较多,使评价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总之,评价中种种条件的相互制约,使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准确性和透明度,从而导致教师评价工作不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催化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必要引入定量评价,因为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定量评价就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论的价值判断”,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的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征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ET)是评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定量评价手段,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加速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能力贯穿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4月6日正式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项计划的宗旨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中央电教馆负责培训,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组织考试,全国1000万以上在职中小学教师将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和考试。NTET教学人员初级考试自2006年11月首次开考,截至2012年5月,已组织了16次考试,有江苏、河南、重庆、海南、宁夏、广东、福建、辽宁、四川、、青海、陕西、广西、云南和新疆15个省(市、区)开考。NTET教学人员中级考试于2009年9月首次开考,截至2012年5月,已组织了6次考试,有辽宁、广东、河南、上海、青海、新疆、四川7个省(市、区)开考。截至2012年5月,两个级别的总参考人数约达140万。

如何利用大规模考试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考核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因为各国对于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创新人才,都没有成熟的经验。NTET在命题中尝试将标准化考试和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在能力评价方面的优势,两者结合的最终成果是:计算机实施、基于包含典型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的案例、主客观结合、情境化的题目组(item bundle)。为了保证考试的命题质量和维护考试的公平,该项目组成员会同有关专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最后创造性地运用了模板命题。NTET模板命题是命题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创新。从命题特点、命题质量和可操作性看,NTET模板命题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模板命题借鉴了其他行业应用模板的经验,并吸收了软件重用的思想。根据模板要素的构成,命题模板可以划分为试卷模板和题型模板两种类型。同传统命题相比较,模板命题在命题、审题和校对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实践证明,模板命题成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 模板命题的提出

1 从命题特点看

教学案例式命题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命题,由于教育技术专家缺乏一线学科教学经验,而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学科教师却缺乏教育技术的理论高度,因此需要整合各方面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这为探索模板命题提出了客观要求。为了体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考核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成为NTET教学人员初级和中级命题的特色和亮点。试卷中列举的教学案例和选用的素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并由此形成考试科目。与中小学教师所划分的学科类型相适应,考试分19门学科。应试教师可在报名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考试科目,详见表1。

试卷中所有题目都基于一个大的教学背景,并紧紧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实践展开。试卷结构由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方面构成。这种案例式命题借鉴了职业教育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分析,从典型工作过程中得出要考查的典型任务。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体现在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中。

明确了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接着分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中要应用到哪些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任务的性质来确立所需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范围及难易程度,从而将基于学科体系的大纲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考点系统。最后,我们根据教学情境组织题目,形成了情境化工作任务导向的试卷,这就从实践层面上做到了学习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整合。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命题决定了教育技术考点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各学科存在一致性,这意味着可以采用模板的方式先框定教学情境和考点,然后嵌入不同学科的素材。这种“情境设置、任务驱动”的案例式命题,其考查目标是教育技术,但强调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太偏重于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经验方面的试题都不宜采用。这种教学案例式命题对试题管理者和命审题专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专家,即集教育技术专家和一线学科教师于一身。可是,此种类型的专家难以物色。如何有效地把这两方面的专家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命制出高质量试题的突破口。

2 从可行性看

NTET前期命题和试卷调用情况为探索模板命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在审校传统的分散命题方式命制的试卷时发现,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试卷经常会有类似的题目。

对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从试题设计的理念看,要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考核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这意味着尽管学科载体不同,但是考查目标是相同的,即都是考核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各学科在命题中必然有共性的一面,这就为探索模板命题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从每次考试各学科的试卷实际用量看,尽管每次考试的考生数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每次考试,19个学科调用的试卷总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同时,由于参加考试的各学科教师数量不同,因此各学科的试卷需求量存在差异。根据每次考试各学科试卷需求量,19个学科大致分成大、中、小三类学科。其中,大学科包括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5个学科;中学科包括小学英语、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思品、技术5个学科;小学科包括小学科学、小学品德、小学音乐、小学美术、中学生物、中学地理、中学历史、中学音乐、中学美术9个学科。虽然不同类别的学科试卷调用量不同,但是同类别科目中,试卷调用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些规律性的发现为确定每次考试所需要的最多模板样卷数量提供了基本依据。每次考试所需要的最多模板样卷数量是由大学科的试卷需求量决定的,其他中学科、小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试卷需求量从中选取部分模板套装即可。

二 命题模板的类型

与“模板”一词相对应的英文是“template”,有时还被译成“样板”、“范例”、“范式”等。在汉语词典中,“模板是新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型,模板系统由模板、支承件和紧固件组成,要求它能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准确;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装拆方便可多次使用;接缝严密不漏浆”。由该定义看出,模板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用于特定用途:由不同的要素构成;性能稳定;便于多次使用;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这些基本特征为我们设计命题模板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设计命题模板时也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在现代社会的不同行业和领域,模板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我们设计命题模板既提供了借鉴,也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例如,在工业中,模板指生产、合成重复产物的模子;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中,模板是指一个或多个文件,其中所包含的结构和工具构成了已完成文件的样式和页面布局等元素,如Word中的dot模板,PowerPoint中的应用设计模板等。命题模板类似于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模板。另外,软件重用思想也为我们设计不同类型的模板提供了借鉴。软件重用,是指在两次或多次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软件元素的过程。软件元素包括程序代码、测试用例、设计文档、设计过程、需要分析文档甚至领域知识。软件重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重用;方法和标准的重用;软件成分的重用。根据模板要素的构成,命题模板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1 试卷模板

对于结构性较强的试卷,或不可拆分的情境化、案例化的试卷,比如NTET试卷,可以根据样卷做成试卷模板。试卷模板通常包括格式模板和内容模板两种类型。其中,格式模板用来确定试卷的结构,包括各部分的题型、题目数量及分值。如果想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包括分配可选的考核点。内容模板应符合格式模板的要求,除包括题型、题目数量、分值、具体的考点外,还框定了试题情境,界定了基本参数,如测试点的覆盖及覆盖率的情况、难度系数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包含一份精心打磨出来的完整的试卷,该试卷还应附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等。NTET前期命题主要应用了格式模板,中后期则广泛应用了内容模板。NTET教学人员中级的格式模板如下:每份试卷有15道试题,根据内容按如下5个部分展开:基本知识;前期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资源准备与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为了突出“任务导向”的命题特点,突出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试卷中的试题仍然按照内容展开,而不是像通常试卷那样按题型排列。具体包括:

(1)基本知识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题。

题量与分值;1道题,3分。

题目重点内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重点在明确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目标,识别认识上的误区。

(2)前期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题、简答题、操作题。

题量与分值:5道题,40分。

题目重点内容: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以及在前期分析中使用技术);教学策略分析;编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包括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技术。

(3)资源准备与教学实施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题、简答题、操作题。

题量与分值:4道题,25分。

题目重点内容:教学资源的获取、处理与使用;课件的制作、评价与修改;在教学实施中恰当地使用技术改善教学,使用网络扩展教学,使用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交流,如博客、BBS、教育网志、教育叙事。

(4)研究性学习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题、简答题。

题量与分值:2道题,15分。

题目重点内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案设计。

(5)教学评价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题、简答题、操作题。

题量与分值:3道题,17分。

题目重点内容:常用评价方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评价工具的设计,如评价量规和档案袋;评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题型模板

在单个题目的命题上,题目考核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结构上是有共性的,充分利用这种共性,创建试题题型模板。题目可以按类型创建不同题型的试题模板,比如选择题,可以分成判断类、分析类、比较类、概念类、性质类、原理类等类型,每一类型下还可以根据需要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型。把每一类型题目的标准表述做成模板,命题时可以使用现成的模板套用具体的内容,形成试题,这里重用的是试题的结构和共同的表述。比如,NTET操作题表述模板从总体上看通常包括4个部分,各部分要分开叙述。具体说来:

首先,给出简略的题目说明,包含教学背景和所要求的操作名称,其后不要标点符号。说明中的叙述要简洁,基本上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但不要单纯使用信息技术的词汇,而要把信息技术的操作和教学中的术语结合起来。例如,不要直接用“编辑Word文档”、“创建演示文稿”、“浏览网页”、“收发E-mail”等叙述方式,而要用“编辑修改多媒体课件”、“创建编辑教学文档”、“使用电子表格统计学生成绩”、“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等叙述方式。

其次,情境和任务描述,其后标点符号用冒号。情境和任务描述位于题目说明的下面,包括总体任务描述和一定教学情境的描述。情境描述一般是简要交代一下与本节课教学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有时可以省略。总体任务描述一般这样表述“请按如下要求编辑修改什么文件夹下的什么文档”。

再次,题目要求,要使用(1)、(2)……的编号,分出细则,除了最后一项以句号结束外,每项要求的最后以分号结束。题目要求就是对操作的具体要求进行描述。要求的操作或要求使用的命令,要在软件中找得到,特别是要与规定的版本一致,不能模糊不清。例如,设置色彩,如果用颜色名称,这个名称一定是在设置环境中可以找到的。但如果找不到名称,就用定量的方式规定RGB值。

最后,必要的说明和提示(不是必需)。例如,如果不是为了考查存盘或另存为的要求,可以在题目要求后另起一行,不列出编号,给出如下提示:“完成操作后请保存文档”。又如,遇到Word中使用修订操作的题目,要在题目最后提示:“修订完成后,不要使用‘接受对文档所做的所有修订’的命令,以免为计算机阅卷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三 NTET模板命题的主要步骤

同传统命题相比较,模板命题在命题、审题和校对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这里结合NTET利用内容模板命题的实践,重点谈利用内容模板命题的主要步骤。概括而言,利用内容模板命题,大致先后要经历以下14个步骤:

(1)制作模板样卷。根据每次考试中大学科的试卷需求量,命制出相应地模板样卷。制作模板样卷是NTET命题链条上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同批次的其他试题都是在模板样卷的基础上套装不同的学科素材衍生的。

(2)初审模板样卷。学科秘书收到模板样卷初稿后,会对这些模板样卷进行审查。如果审查通过,学科秘书就会着手准备模板审核会。

(3)召开模板样卷审核会。模板样卷审核会的参会人员包括:命题人员、审题专家和学科秘书。专家会对模板样卷中的每一道题目进行集体讨论和审查,并对整份试卷进行点评。所有模板样卷审核完毕后,专家还要对该批次的所有模板样卷作总体点评。

(4)修改模板样卷。模板样卷审核会结束后,命题人员要结合模板样卷审核会上专家们提出的修改建议,对部分需要修改的题目进行修改和完善。

(5)复审模板样卷。对修改后的模板样卷,学科秘书会组织审题专家,对修改后的模板样卷进行复审。如果复审仍未通过,命题人员还需根据专家意见对模板样卷再行修改,学科秘书也会组织审题专家再行复审,直到通过为止。

(6)套装试卷。模板样卷复审通过后,命题人员就可以用模板样卷套装不同的学科素材,从而生成新的试卷。当然,各学科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其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各学科在套用模板样卷命题时,还应结合具体的学科要求,对题干的描述、要求、选项、操作等做必要的修改。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允许和提倡对个别考核的知识点做适当变通。例如,语文可考核如何给汉字加拼音,英语可考核拼写和语法检查,美术学科可考核插入艺术字,数学可考核插入公式等。

(7)审题。学科秘书收到所有学科的试卷初稿后,就会组织审题专家对其进行审核。原先审核通过的模板样卷可以供其他审题专家作参考。当然,其他审题专家在参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模板样卷的个别题目存在问题,可以告知学科秘书,经仔细确认后,如果确实存在问题,仍可以对模板样卷进行修改。根据该模板样卷套装的其他学科的试卷中的相关题目,如果也存在类似问题,同样应对其做出相应地修改。针对审题中发现的问题,学科秘书应视其情况做出妥善处理。

(8)文字校对。审核通过后的试卷就可以由学科秘书组织人员进行文字校对了。针对校对中发现的问题,学科秘书应视其情况做出妥善处理。

(9)规范处理试题文档。文字校对完毕后,应由学科秘书对试题文档进行规范处理。处理完毕的试卷,就可以刻盘并提交制题方制题了。

(10)制题。制题方收到试题文档后,就可以着手安排人员进行制题了。在机考环境下,由于制题技术或考试平台的局限性,制题方会向学科秘书提出对某些题目做一些修改的要求或建议,学科秘书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妥善处理。

(11)试测。学科秘书收到DEMO试测盘后,会组织测试人员进行试测。

(12)反馈试测意见。试测完毕后,学科秘书会将试测中发现的问题、修改建议等集中整理后反馈给制题方,由制题方对机考试题进行修订。为提高今后命题质量,学科秘书会将每次试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反馈给命题方,在组织模板样卷审核会、审题、校对时也会将试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通报给审题专家、校对人员,以便引起重视,进一步提高审题、校对质量。

(13)验收DEMO修订盘。制题方根据学科秘书反馈的试测意见对试题修订完毕后,应重新制作DEMO盘,并将其交给学科秘书进行复查,重点核查制题方是否根据修订建议进行了相应修改。

(14)制作题库盘。如果DEMO修订盘验收检查通过,学科秘书就可以告知制题方进行正式题库盘的制作了。这标志着该批次考试的模板命题任务正式完成。

四 模板命题的意义

1 NTET模板命题是传统命题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重大革新

根据考试目的、质量标准、支出成本、实际影响等进行评判,NTET模板命题是传统命题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重大革新。相对传统分散命题而言,模板命题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原理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模板命题的提出和应用得益于此,其丰富和完善同样需要以此为指导。命题模板尤其是内容模板的应用,使NTET命题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正如软件重用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减少了软件开发活动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软件生产率,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改善了软件质量,提高了软件的灵活性和标准化程度)一样,NTET模板命题的提出和应用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板命题可以减少命题中的低级错误,提高命题的规范化程度,减少对命题人员水平的依赖性,从而使命题质量有所提高;

(2)模板命题可以使好的命题思路、好的题型以及命题素材、评分标准等得到比较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既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又充分利用了团队的整体能力,从而使命题、审题、校对的效率大大提高,这就从整体上缩短了命题开发周期,从而减轻了相关人员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压力;

(3)模板命题提升了试卷的可控性,因为使用相同模板的试卷的参数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模板的参数,达到控制试卷的目的,使试卷的难度和信度系数相对稳定,从而保证考试的相对公平;

(4)在模板样卷审核会上,通过与会人员的研讨,可以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命题人员、审题专家和学科秘书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从而为高质量题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5)模板命题以模板为单位对质量和进度负责,便于命题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使整个命审题工作更为有效和有序;

(6)模板命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某些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命题成本相应的有所降低。

2 NTET模板命题的试题品质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从考试结果、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看,NTET模板命题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案例式命题由于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因而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通过参加该考试,教师加深了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该项考试网站()开展了网上调查工作,收集了5791人的网上问卷调查,其中,2791人参加过教学人员初级考试。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参加过教学人员初级考试的教师对NTET的考试方式、题目等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有利于提高日常教学水平,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参加即将开考的教学人员中级考试。以下是部分问卷结果:

(1)您认为NTET考试与其他信息技术类考试是否有区别?

(2)您认为NTET考试内容是否贴近日常教学?

(3)您认为通过NTET考试是否有利于提高您日常的教学活动水平?

(4)就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方面考虑,您是否愿意参加NTET考试?

(5)参加NTET考试将给您带来一些负担,您是否愿意承受?

(6)通过了初级考试的您,出于对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参加即将开考的教学人员中级考试?

3 NTET考试数据分析与评价报告对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模板命题方式的使用可以促进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计算机化的自动完成。从单一分数向综合评价发展,通过考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出有益于教师个人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更多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是NTET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考试评价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各种考试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开展NTET评价时我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题库建设、命题工作相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NTET给每一位参加考试的教师反馈一份评价报告,对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指出优点和不足,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指出方向。每次考试都会得到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反馈给命题组以改进命题,还可以进行深度挖掘提供给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加以利用。除了提供给每个考生的成绩评价报告(如图1所示)之外,从2008年11月考试开始,给师范司提供全国性数据分析与评价报告。从对考试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状况和水平的一些因素并得出某些结论,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例如,通过分析考试数据发现,考生在民族、年龄、学科、学历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一是民族差异。有些少数民族教师的通过率偏低,应加大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水平,这会对较快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起到较大的作用。二是年龄差异。年龄段越高,通过率越低。45-50岁应该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会对提高整个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应着力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培训,而不是因为年龄关系而听之任之。三是学科差异。艺术类(美术和音乐)教师的通过率偏低,英语教师通过率偏高,其他学科的差异不太明显。艺术类课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很大,如果用得好,能明显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和教育效果,因此艺术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当加强。四是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平均成绩相对越高。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是必要的。

五 结束语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0篇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困境

1.1素质教育的概念难以确定

自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约20年来,虽然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原则、特征、实质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有广泛影响和得到教育理论界及教学机构支持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给出能得到一致认可的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明确的令各方信服的界定。厘清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是促进素质教育研究全面突破的基础,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导作用,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的不确定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多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搏弈

教育界在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还是首先进行素质教育实践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因为教育结果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使得教育改革明显不同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它要求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必须是正确的。我们制定正确的教育改革措施要些理解不少教育界专家坚持素质教育改革必须素质教育理论先行的观点。正确的素质教育理论又从那里得来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理论只能来自实践,又必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就是说,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必然是来自实践,又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基于这些理解容易得出素质教育改革要实践先行,逐步完善理论的结论。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谁先行的争执直接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多年来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2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困境

2.1教育评价手段的简单化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运转的强大内驱力量,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功能教育内容认识简单化的产物,是社会广泛存在的通过教育和考试选取人才观念的直接结果,更是简单化的粗暴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主要有以下特征: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评价内容指向的固定性,评价内容的外在化,评价结果的简单可比性。标准化考试是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性和简单化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我国教育滑入应试教育轨道的开端与标志。如果说考试内容指向的外在化和固定性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内在因素,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直接的外在激励因素,简单粗暴和行政化、功利化的教育管理生态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的客观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驱动应试教育运转的完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还是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他们形成的共同基础是教育功能的异化与教育管理观念和评价体制的僵化,都是对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否定。打破目前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教育实践上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2.2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克服大量困难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实践决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而且只能随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是素质教育实践和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的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措施都不会取得根本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概念尚未统一的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和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面临众多的挑战,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还要克服应试教育惯性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思想条件;再次,要培养合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又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学科知识传授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条件。

3社会条件是制约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

3.1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认识不足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是教育本原功能的回归与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质,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取得成功的比较优势。素质教育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课程的规划与设计、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只能被视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和活动中的体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革命,它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全面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人”的理解,要求革新社会管理方式。合适的社会管理思想和制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必须的条件,更多的和根本的则是观念与管理体制上的,这些社会条件准备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社会系统论告诉我们,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从根本上制约于社会大系统,应试教育的存在必然有其适合社会条件的理由,也必然是社会为应试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社会提供适合素质教育存在的条件,这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条件的认识似有不足。

3.2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47-03

一、导言

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的顺利衔接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中职学校如何更好地给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更好的生源,需要中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予以实践、总结、调整和完善。

笔者近年来作为考官,参加了几次本校的高职入学面试,觉得面试环节暴露出来的有关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拟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高职入学新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情况如何;二是针对生源的实际情况,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二、自主招生考试简介

本文所探讨的招生考试主要指两种:一是面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二是面向对口中职学校的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考试。下面就两种自主招生考试略做介绍。

(一)面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是以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性考试。面向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考试是以身体健康,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面试两大步骤,既有对专业知识的考查,更有对综合文化知识的考试。综合文化知识的考试主要参照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2008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依据,突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人际交往基本常识、中英文写作基本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实用性知识的考查,既检测考生日常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检测考生日常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积累。其考试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文科学:主要考查文学基础知识、汉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2.数学基础: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背景,重点考查考生所具有的基本数学素养、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考查考生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英语应用能力:侧重考查语言应用能力,注重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渗透对生活常识的考查。

4.科学常识:结合当前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生命科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有关的话题,密切科学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核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检测考生日常科学常识的积累和综合科学素养水平。

5.综合素养:主要考查史地常识、时事政治、人际交往、信息素养、职业道德一职业生涯规则、信息素养等。

所有这些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内容,除了在笔试环节得到考查,在面试环节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面试要求考生能注意沟通交流方式,准确表达个人观点,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面试内容如下:一是问答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各类自然科学等,相关样题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二是个人才艺展示(才艺表演),包括唱歌、跳舞、讲故事、说笑话、朗诵、游戏、节目主持、魔术、乐器、体育等各种类别,考生自行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表演即可。

(二)面向对口中职学校的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考试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制五年,其中中职学段三年,高职学段二年。2013年,我校面向对口中职学校的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考试的招生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招生计划为250人。

考生报考条件为:一是2011年被试点中职学校录取,中职录取专业为我校三二分段对接的试点专业,并在该专业就读;二是身体健康,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正式学籍中职学生。转段选拔考核的学生须在第五学期前获得招生专业要求的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含)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省局级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参加相关级别技能比赛并获奖)。

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第四学期末依据在校期间所有课程学习成绩按200分进行折算,附加分总分10分,满分210分,从高分到低分按照1:1.2比例进行预录。该成绩直接作为专业理论考核成绩。

面试环节是指由我校组织专家组进行专业技能考核,通过专业技能实操、面试测评等方式考核学生的专业潜能、职业倾向及专业技能实操能力。成绩低于90分者不予录取。计算总分时专业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占40%(满分100分),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占60%(满分150分)。

结合专业技能考核大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面试重点考核考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职业发展潜质和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一是形象仪表;二是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四是具体专业所要求的职业知识与特殊问题的应变能力。

纵观其考核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对包括人文、社会与科学等方面的素质教育的考查,无疑是考核重点,它也应是我们多年来强调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及成果的重要体现,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表现才是。那么,事实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三、考生面试情况汇析

根据面试的构成,我们分必答题和才艺表演两方面来总结分析考生的表现,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素质教育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面试是分专业分班进行,笔者未能对所有面试考生进行统计,只能就所参与的面试对考生进行汇总和分析;但笔者也和其他组的考官进行过交流,发现情况类似。

(一)必答题(即知识问答)

考生在此环节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一是人文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二是表达能力欠佳。试举例说明:

某题要求考生说出几个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发明,结果多位考生回答不出、不全,甚至有考生对“发现”与“发明”都区分不清,回答出“牛顿发明万有引力”这样的答案;某题要求考生说出几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样错漏百出,多位考生举出的节日是国庆节、妇女节等;某题要求考生说出几个我国的少数民族,答不出也就罢了,更有不止一位考生给出的答案中有“汉族”;某题要求考生说出中国三大宗教,答对的考生寥寥无几,类似“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答案倒是出现了不少。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在回答十二生肖是什么时,没有一个考生能答全,而且不少考生还把“肖”字读错成“像”;至于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部分考生读成“路漫漫其修远亏……”且大部分不知道其意思;还有更为基础的人文知识,如七大洲是什么,有几个考生连1个洲都说不出来。

考生在表达能力方面也差强人意。在面试容易紧张的影响下,不少考生除了事先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尚属流利,很多时候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情况更糟的是语无伦次。

作为有备而来的考生表现如此,上述情况令人忧虑:我们整个国家教育体系所长期高调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吞噬下,到底还有多少的实效?

(二)才艺表现(能力展示)

考生在才艺演示的表现,笔者同样进行了记录、汇总和对比,可以明显地发现,整体上考生的才艺表现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表面上内容丰富多彩。参加面试的考生为62个,表演项目共计15种,有动有静,有文有武,平均计算,大约每4个人表演一种不同的才艺,表面上看考生多才多艺。

2.实际上项目比较单调。仔细分析,考生的才艺实际上并不够突出,唱歌、跳舞、朗诵(演讲)、讲故事(笑话)等4种表演内容所占比重太大,共计35人,比例高达总人数的56%。如果将朗诵、演讲、讲故事合并为语言表达类,则总人数的56%的考生只表演了3种才艺。只有1人表演的项目多达5种,占总项目33%以上。可见表演内容分配不均,实际上是比较单调的。

3.水平普遍偏低。虽然考生不是艺术学校学生,也不是考艺术专业,我们对此不能太过苛求。但作为才艺表演的特长考核,考生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水平还是差强人意。例如,在唱歌的10位考生中,只有2个唱得还可以;在跳舞的8位考生中,只有1人有舞蹈基础;朗诵(演讲)、讲故事(笑话)的17位考生,基本都是平淡无奇;书法表演作品水平不值一提;魔术则是借助网购的道具进行,手法生疏;乐器演奏也没有可圈可点的。值得一提的只有玩魔方、玩空竹、跆拳道表演3位考生,给考官们留下了印象和好评,所占总人数比例不到5%。

可见,考生除专业之外的才艺特长等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很不理想,折射了高中、中职教育的严重不足。

(三)英语口语

这部分内容是针对面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而言。通过面试的对比,我们发现,中职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非常差,最简单的会话都无法进行,既听不到也讲不出,口语非常糟糕;高中生则相对比较好,能进行简单内容的英语对话。这些同样折射出现有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病,导致考生“哑巴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

四、反思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高职入学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反思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其中包括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问题;二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高职应该如何通过教育内容的良好衔接,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三是对自主招生制度的思考;四是针对生源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限于篇幅,笔者对第一到第三个问题只能抛砖引玉地略做简述,具体内容另文撰述;第四个问题略为详谈。第一,应该继续纠正应试教育,切切实实地强化素质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中职生、高职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到连十二生肖、七大洲、四大人种是什么都回答不出来,这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第二,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重视中职与高职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中职和高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联系,避免各自为政的割裂现状。第三,继续开放对自主招生制度的尝试,但应从严把关,加强总结和改进。由于难度降低和实际执行因素的影响,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目前已成为部分成绩欠佳的考生进入重点高职院校的终南捷径,变相成为一种投机取巧的现象,有违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第四,鉴于生源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对于入学的新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存在对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特点,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在落实“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注重“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2篇

摘 要: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与之相应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渐次出笼,其实践在一定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全面深入地推广普及,似乎还存在着极大的阻力和困难。究其原因很多,本文通过一些实例阐述了素质教育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之间的冲突。呼吁实施素质教育应有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与之匹配。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评价体系 导向 能力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到现在已近二十年了。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体系日渐完善,与之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渐次出笼,其实践在一定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全面深入地推广普及,似乎还存在着极大的阻力和困难。其原因有很多,人们普遍关注的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当然打铁者的“硬度”和铁的“硬度”并不是一回事,它应该是打铁的能力“过硬”。关于教育者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已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笔者不想过多涉及,本文意在探讨教育评价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真正推行,其症结就在于教育评价体系没能及时转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打一个比方,市场对某种产品(比如手机)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但生产厂家仍然沿用旧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想象,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生产厂家当然制造不出符合新的市场要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符合新的市场要求的产品,却不会通过该厂家的质量评价体系的验收,而成为“不合格”产品。这样的尴尬恐怕许多素质教育的尝试者践行者遭遇过。据报载,某地一位小学教师,依照素质教育的思想,大胆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个学期结束,在统考中却遭到了“惨败”,在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这位教师只能“规规矩矩”地回到老路上去。可见,及时地建立起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何等重要!

评价体系就是一种导向。我想,一旦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了,教育者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即使现在教育者尚未完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即使他们尚未完全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者,完全能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山东寿光农民在科技含量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域大显身手,其从业者并非一开始都具有相应的观念和能力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师范教育和培训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大量充裕的拥有符合素质教育观念与能力要求的教育者;即使培养并提供了这样的教育者,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他们也终将“泯乎众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地方仍存在动辄体罚学生的现象,体罚学生的教育者中,拥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青年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高考、中考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每年高考、中考,都要受到方方面面的指责,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它可以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因此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命题及测试中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在于我们给考试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对考试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虽然有关人士在不断地进行考试的研究和改革,致力于使考试尽可能全面地忠实地反映考生的素质和能力,但考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是无法改变的。然而,我们的高校和中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基本上是唯一的,那就是高考和中考成绩,而在现有的社会用人制度下,高中后甚至初中后教育的分流,实质上就间接地确定了学生以后的社会地位;同时,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舆论要根据考试成绩(比如本科进率/数、名牌大学或中学录取数)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现行的这种教育质量体系下,教育只能成为应试教育,考试必然泛滥成灾,花样翻新,诸如统考、抽考、联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单元考、摸底考、模拟考、热身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必然成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因为填鸭式、泡题海是最简单而又相当有效的对付考试的方法,它最符合学生和教育者急功近利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只能先搁置一边,或者挂在嘴上,或者供在龛里。

不信,且看某地(“某地”到底能包含多大的区域笔者不敢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高中生一个学习日的日程:早上5:30起床,到教室早读;7:00跑到食堂抢饭吃早餐(请相信“跑”和“抢”的用字是准确的);然后7:30前到教室,在4节正课前还要上一节早读或自习,或者直接上5节正课;12:00又是“跑到食堂抢饭吃”;中午12:30到教室,上早习做作业,在夏季,要趴在课桌上午休;下午又是4节课;下午6:00左右再次“跑到食堂抢饭吃”;晚上6:30之前到教室,上晚自习到9:30甚至10:00结束;然后带着疲惫,带着老师的叮咛,带着因没有完成作业而产生的自责,回到宿舍开个夜车,或者带着对热爱的体育运动的幻想,带着对周末的算计,沉沉地睡去。以上作息时间只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但活动内容基本不变。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每周运行7天,4个周才大休一次!读者在读过这段文字之后,没有感到触目惊心也不足为怪,因为您可能就是这样过来的,或者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似乎已经麻木了。但是我们不应否认,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想像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的严重缺失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催残!

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就是当代“救救孩子”的呐喊。这句话,恐怕很多人不能认同,甚至会认为大逆不道;这句话,更有可能伤害许多教育者的感情――大多数教育者是对孩子负责的,对孩子付出了无私的爱心。实际上,应试教育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信请看《河南日报》2007年的一段报道(笔者摘自新浪网新闻中心的文章):“郑州市教育局曾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么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在这方面,笔者也有切身感受,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从事高中教学,我痛苦地摇摆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一方面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怕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另一方面又怕学生的大学梦落空,怕辜负了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重托。真恨自己没有掌握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捏合在一起的本领。

为了孩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明天,素质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摆在纸面上了。我呼吁有关专家在构建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体系、寻找操作平台、培养有关人才的同时,尽快构建起与之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关于这一点,在此也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想法,若能抛砖引玉,笔者将不胜荣幸。

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层面的,学生、教师、学校及其它教育部门都应纳于该体系中。对每个层面的评价,又应该是多维度的。例如,对学生的评价,可从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自然科学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社会参与素质(包括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交际能力等)等多个维度给出评价。针对每个层面的每个维度,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例如,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评价,传统的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如前所述,如果不给考试附加太多的功能,它是完全必要的,它完全可以为教学提供导向,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完全可以被学生愉快地接受。同时,教育评价要与高中后、初中后教育的合理分流相联系,与社会用人制度相联系,要与终身教育体系相联系,增多人才培养的渠道,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才观、个人价值观,培育理性的健康的人才供需市场,使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独木桥变成立交桥。

以上是近几年笔者对素质教育和现行教育状况的一些浅陋的思考,不当与错讹之处还望读者海涵,更期望得到不吝指正。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3篇

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在世界教育学,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3.现代教育越来越面向全体公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说明现代教育具有

A.生产性 B.公共性

C.科学性 D.终身性

4.一个学校的传统和仪式属于

A.教师文化 B.学生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5.以下诸因素中,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主观能动性 D.教育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7.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属于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神学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学生的品德 B.发展学生的智慧

C.增强学生的体质 D.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9.决定课程结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A.学生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授方式

C.学生的学习兴趣 D.教师的知识结构

10.在教学活动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学应遵循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12.以“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为建制形式的班级组织结构属于

A.直线式 B.职能式

C.直线职能式 D.职能直线式

13.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深入共感”主要属于

A.训练行为的方法 B.改变认知的方法

C.调整情感的方法 D.精神分析的方法

14.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可分为

A.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B.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80年 B.1986年

C.1993年 D.1995年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学校文化

17.教育机智

18.课程标准

19.教学方法

20.法律救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3.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24.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为必答题,26题和27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联系实际阐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26.联系实际阐述教师应如何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27.联系实际阐述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力学基础系列课程;考试改革;考试命题;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03-01

0引言

力学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它在工程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尤为广泛;为此,提高力学基础系列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高等院校扩招以后,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力学基础系列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考试是检查课程计划和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考试不但能够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目前对力学基础系列课程的考试改革尚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有关该课程考试改革的论述还不充分。本文就如何提高力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在考试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些看法和体会。

1传统考试的弊端

长期以来,力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模式,考试内容主要是对力学基础系列课程基本力学理论、基本力学规律的掌握和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最原始的闭卷笔试[1]-[2],其最大的弊端是很难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由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考试比例相对集中,一般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考试的时间也比较集中,考试基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容易造成学生为应付期末的集中考试。这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记忆的知识多,灵活运用的知识少,更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考试压力过大,只注重做题,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的势在必行。

2考试改革的思路

2.1 考试遵循的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不为考试而考试的原则,即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2.2 考试改革实践的具体思路

2.2.1 以传统笔试的方式分阶段(期中和期末)考核学生对基本力学理论和规律的掌握、记忆和基本的力学分析计算能力。在试题内容上,重点体现力学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力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重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考试试题的内容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基本概念、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推理、应用和计算,重在掌握和简单应用;②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一般的综合问题,重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和进行一般的计算;③能够熟练利用力学基础系列课程中的定理、公式分析难度较大的综合问题,重在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力学理论。

2.2.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工程具体问题,重点介绍力学在工程中的建模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并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获奖情况,在考试成绩中计入学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学课程素质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思路,利用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建模、分析、设计及计算的综合能力,作品以体现学生创新精神为主,主要有力学模型、课件、动画、论文等多种形式。通过制作力学模型,分析模型受力情况,这种作品形式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制作力学多媒体课件和模拟构件受力变形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对力学理论知识要相当娴熟,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这种作品形式重在考核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力学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的能力;通过撰写力学课程相关小论文,利用力学理论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作品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能否将力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2.2.3 为更好将力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引入部分实验,并在成绩考核中,加入实验成绩,引导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学基础系列课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理论力学中有关力动力学问题中有关振动的实验及材料力学中的基本变形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力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我校目前的情况看,所开设的实验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考试成绩计算方法①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折合成绩。考试内容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和计算题,考试题型应为填空、选择、简答、计算及能力分析题,占60%。②素质教育成绩:占10%,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进行评比打分。③实验成绩:具体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10%。④平时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而不能参加考试,占20%,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迟到、早退、旷课)、提问和测验。

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素质教育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

3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考试改革的目的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进一步研究更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如上机考试、口试、案例分析、文献综述、项目设计等。②在考试内容上作更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比如在卷面上设计一题多解的题以及一些主观分析的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③进一步明确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的关系问题,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核到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转变,力学基础系列课程的考试必须符合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学平,刘长文.基础力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8(2):125~126.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第15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44-0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业评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已出版的关于高中历史学业评价的专著与论文中,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界对历史学业评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不仅影响到一线的历史教学,也影响到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本文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视角出发,分析历史教学界对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认识误区,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1.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指根据国家教育目标,运用有效的工具,采用合适的方法,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的价值判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测量被试者的学业水平或业务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即衡量考生是否达到预定的标准。

根据上述概念,高中历史学业评价就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运用有效工具,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展和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及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测量高中生在学习了相关历史课程后,对是否达到历史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的达标考试。学业评价的涵义要广于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是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学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指导教学,并不太重视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常常将学业评价等同于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评价是一种时间花费较长的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基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一个确定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学业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的学业水平达标测试,属于学业评价的范畴。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容易造成学校、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最终结果,评价指标单一,评价倾向于结果,无视评价的过程性。由于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取得进步的状况,进而造成整个社会过于强调学校的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收获与能力提高,使整个评价体系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的结果为最终体系。

学业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品德和个性品质发展等各个方面,突破了传统评价仅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如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对象的局限,将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兴趣、态度、意志、情感等非认知发展情况全部纳入考评的范畴,实现认知和非认知的统一。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无法代替学业评价,因为考试难以测量所有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例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试,就难以在一纸试卷中得以体现。课程学业评价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测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忽视了其他的考查方式,造成课程实施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任务,会导致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成为泡影。

2.混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性质

就性质而言,不能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混为一谈。

根据《中国考试大辞典》,水平考试的概念是:

根据某种既定的统一标准,测量被试者的学业水平、技术水平或业务能力是否达到要求的考试的统称。又称“达标考试”。如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外语水平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均属此类。水平考试一般由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主持实施,以统一规定的标准作为判别应试者是否合格的尺度,而不以应试者测试的实际水平调节合格标准。它与选拔考试的区别在于,不具有竞争性,没有名额的限制。凡能达标者,均可得到相应的证明。①

而高考是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挑选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强调区分考生差异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含义是:

有别于水平考试,非教育考试专属。指为挑选人才举行的考试……系根据一定目的与条件,从同类应试者中挑选具有接受某级教育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种要求严、影响大、范围广的竞争考试或淘汰考试。②

显然,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为检查、评价高中教学质量,以及鉴别考生,确认毕业生是否合格,所进行的一种检查评定学业成绩的方式。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③它是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挑选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强调区分考生差异的选拔性考试,即大学入学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形式。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各地历史学科高考的宗旨还是与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捆绑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高考属于选拔性的考试,目标不在于评判考生是否达成历史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而在于通过考试判断学生是否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并继续发展的潜力。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高考的依据则不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情感态度,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学业水平的最低规定。以最低规定的标准是难以判断高考考生的潜力水平的。目前,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是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主线,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测量;高考命题则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能力考核的内容。

我国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者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混淆在一起,表明命题者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捆绑在一起,将会导致中学教育始终围绕应试目标展开,影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侧重于知识考查

目前我国高中实施文理分科,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历史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为了保证广大理科学生顺利通过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各地命题组在组卷命题时均侧重于知识点的识记,忽略了相关能力目标的考核。表面上看,各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中均有考核能力水平层次的非选择题型的材料题,但是这样的试题大多数徒具材料题的形式,不具有考核学生能力水平的功能。试举一例予以说明,如某省2013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一道非选择题: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请对应写出图1(水排图,图略)、图2(曲辕犁图,图略)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与生产的意义。(5分)

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棉纺厂两家,但后来由于有了瓦特蒸汽机这种动力装置,棉纺厂发展很快,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钢铁大王”约翰・威尔金在自己的工厂中首次使用瓦特蒸汽机给炼炉鼓风。1788―1806年平均每个鼓风炉产量从800吨增加到1130吨。1825年,乔治・史蒂芬孙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运行成功。

――摘编自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4分)

材料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材料组织和表达能力;命题时尽可能以能力为主线,使其覆盖更大的知识面。但是上述材料题考核的仅是考生对历史的识记能力。乍一看,该题目似乎是一道标准的材料题,围绕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来命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三段材料与相关问题之间没有多大联系,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该道题目视其为三道题。这一命题方法违背了材料题命题的原则。不仅如此,三段材料均没有起到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例如,材料一是一道读图识别题,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问题中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与生产的意义”并不具启发性,因为教科书中对此有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即可回答。材料二的问题是:“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对于该问题,教科书中也有清晰的表述,即使不看材料,学生也可以回答出来。材料三第一问是送分的问题,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测试的也是学生对教科书相关内容的识记本领。

类似这样的题目,在各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均有出现,表明各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测试核心仍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而非课程标准要求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一现状造成各地教师在高一、高二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仍然采用凯洛夫教学模式,以知识点的落实为教学的重心。

在高中教育中,人们普遍将学业评价与选拔性评价混淆起来,认为学业评价是为选拔性的高考服务。由于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忽略了对相关能力目标的考核,导致一线的教师在学业评价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目的是“选拔适合被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利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评价功能一旦被功利化,考试成绩成了学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时,评价的工具性价值就会超越其本体价值,教育的任务也就被颠倒了。教育目标不再是学生全面的发展,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所以,学业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知识识记的测试,使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知识的传递与识记上,仅关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以及考试成绩的高低,造成历史课程改革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甚至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均流于形式。

4.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远逊于高考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将高考改革发展视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它不为高等院校选拔学生服务。而高考是为了高等院校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服务的。衡量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只能依据学业评价进行,与高考无关。所以,学业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确保我国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方向标。当一线历史教学将高考视为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时,意味着一线进行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课程改革。各省市在课程实施中忽视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本身就说明了我国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仍未脱离应试的藩篱。这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宗旨。

由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设置存在简单化、知识化的现象,一般高中生都能够通过,所以,教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学业评价能否有效实施,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效果。当一线教学将高考视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无视学业评价的重要性时,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想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将很难获得成功。

根据全国各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一般。各省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几乎没有考虑课程标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试题编制很少考虑测量目标及其认知要求;评分的依据不是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也没有按照学科能力的表现程度赋分;学生考试分数与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之间没有关联,会考分数无法作为评价课程改革的依据。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转变历史教师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错误认识,真正发挥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呢?

1.明确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近十几年来,“如何摆脱应试教育”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原因在于人们观念中已形成的固定模式:只有高分才能与重点学校挂钩,才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就读。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教育评价实际成为用考试来督促学生学习、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名次的工具。这种评价模式难以培养出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历史学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从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历史学业评价的理念就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以学生为本,从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强调“促进发展”,通过学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考察。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自然应遵循上述评价的理念,突出考试的诊断性、激励性、发展。②第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既应重视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知识、观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第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试题应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考试内容的繁、偏、旧倾向,以增强学习兴趣;也应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第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注意考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学业评价;有利于高中学校或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便于择优录取。

2.遵循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

第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的内容与标准。

当前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内容倚重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①实际上,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学业评价的灵魂,“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②就是说,学业水平考试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命题设计上,尽可能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命题的标准与目标,尤其是关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然后围绕命题的目标,结合具体的内容标准设计考试题目,不受教科书版本内容的制约。命题应遵循考试评价的基本要求,利于实现考试的目的。

第二,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试内容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③命题应“着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④

以上述某省2013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该材料题命题内容基本出自教科书。如果试题侧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可以围绕其中某一个方面来命题,将题目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例如,以水排为题进行命题。命题者可以罗列4组数据,分别为水排发明前某两年的铁产量、使用后某两年的铁产量,提出问题:是什么科技上的变化导致铁产量的变化?该变化出现于什么朝代?请分析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准确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知道水排发明的大概年代,知道水排与古代的铁生产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汉代科技史的概况迁移所学到的知识。仅靠死记硬背来解答这种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试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既然学业水平考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命题材料的选择就应该灵活,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答案应较为开放。试题一方面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征,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例如,围绕活字印刷术主题进行命题,可以呈现两则材料:一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韩国冬奥宣传片展现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图像的材料;一是直到清朝时,中国依然主要使用雕版技术印刷图书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毕■的印刷术不能广泛推广?如何正视韩国“剽窃”活字印刷术?这样的问题答案较开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体会到中国古代社会许多科技发明的局限性。

第四,主客观试题的比例要适当,注意题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命题者首先确定本次学业水平考试中能力测试所占的比重,安排好主客观题的比例。主观题一般应用于测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客观题一般用于测试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命题者注意的是,选择题同样可以测试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命题者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注意题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确保试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

3.制定明确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试测量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但大多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确定的。这样的考试标准只是内容标准,没有具体的行为表现考核要求,很难根据标准命制出合理的能够明确测试学生能力水平的试卷。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核什么,目标是什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省学生素质状况来确定,遵循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原则。当前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制定只依据了课标的内容标准,忽略了目标标准,实质是一种“缺条腿”的标准,不符合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目标的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缺乏明确的行为表现标准,许多省市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上,未能根据本省市学生的状况制定具体的行为表现标准,仅仅是笼统地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去确定学业考试的内容范围,导致命题组成员无法确定测试的能力水平层次。由于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的介绍过于抽象、笼统,命题成员只好借助于教科书确定考试的具体内容。当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教科书内容时,往往会造成考试命题测试的水平脱离了具体的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导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背离了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

因此,各省市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试测量标准,使命题者与中学生明白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与测量标准。这既有助于命题组成员认识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内容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从而命制出高质量的试卷;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主动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转变学习的方式,积极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历史学业评价改革是否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将决定着历史课程改革能否获得成功。本文仅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对于历史学业评价具体操作实施等问题,将另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