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我班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个专题活动来实现的,这个活动就是我们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进行的“德育10分钟”活动。开展这个活动最初是因为我自己在读一些文章时很受教育,有所感悟。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于是拿到班里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纷纷要求坚持下去,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德育10分钟”。在“德育10分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摸索了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第四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持,全体同学参与的小型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等。如我们高二进行的德育主题“个人与集体”就采取了这一形式。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演讲比赛,每个同学的参与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其中还不乏讲的深刻、感人的,这样教育性和感染性就更强了。当然随着“德育10分钟”活动的发展,它的形式也不会拘泥于此。渗透式教育特点是通过环境育人,通过生活育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它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

1引言

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快推进深入探究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在教育改革理念上力倡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服务性和体验性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出学生的活力。

2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

“德为业之先”,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基础。传统的德育在德育课教学和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中职学校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宣传和教育,影响感化其他的学生,让其他的感同身受,在其中得到鼓舞。尤其是在学校内进行典型教育,能够使那些失落低迷的学生找到目标和动力,迅速的回到正常的学生生活中来,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其内容完整性方面未尽人意。

3德育教育的方式改革与创新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除要遵循方向性、知行统一的传统原则外,还必须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要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中职德育目标既注重普通的德育目标内容,有突出职业责任及素养等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是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首要任务。理解、贯彻《2014年中等职业德育大纲》是创新德育方式的前提。合理德育目标的达成要做到德育生活化,而不是单纯记忆一系列的道德标签。传统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方式经过人为的包装后,让人对榜样的看法就变得高、大、上,完美了,降低了典型教育中人的可信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反感。而身边的创业典型和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恰是在校中职里“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桃子”的职业楷模。

3.1激发学生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教师的德育与学生的品德自我建构相结合。德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辅助者和推动者,德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将教师所教授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因此正确的德育方法是运用巧妙的方法,合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外界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一种主体精神与自立自主的品格。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引导,以适时的观点去教育,不能使学生对典型目标只能仰视。

3.2选树典型的关键性

在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典型的真实性也是教育是否可靠的关键。在对典型选树过程中,最好能够从学生身边的人特进行选取,在对典型人物进行宣传过程中不能神圣化以及神秘化,让学生能够看得见,学的到,这样才不会失去选树典型的目的。真正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另外,在现在信息化无比丰富的大环境下,只靠选树的一个两个典型无法让中职的学生们在心中产生向上努力的想法和动力,因此典型教育必须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尊重教育的主体,在学生身边不断进行挖掘,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这样的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果才会最大。

3.3班会活动重要性

班会活动的开展和所发挥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占主要角色。而班主任这一角色不仅作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班级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都是骨干力量,是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会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教育手段,也是贯穿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人员选拔、培训、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学校德育教育在这一重要途径中的效果保证。

4结论

德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复杂多变的系统性工程,要想在中职教育中取得更大的成果还应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德育教育在发扬传统工作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时代接轨,鼓励中职校的学生主动地去受教,去学习,力求在发展中求创新,探索和完善德育教育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这种“美德袋”的德育方式强调了德目的绝对性,把德目划分成美德和恶德两个系列(例如:诚实是一种美德,而说谎是恶德),忽视了德育条目的相对性,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说谎可以由恶德变成美德。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主角犹太人圭多为了不让孩子不受惊恐,用大量谎言哄骗自己孩子,把纳粹的迫害说成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这些善意的谎言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美德袋”德育的评价方式非常简单,那就是凡是符合美德条目的,一定是正确的;凡是符合恶德条目的,就一定是错误的。这种评价方式易于制订周详的德育评分标准,用分数来评定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但是孩子们决不甘愿做一只被动装备各种德目的口袋,他们总是使用各种办法来抵触这种被动的接收方式。科尔伯格非常反对“美德袋”式的德育方式,他戏称这个“美德袋”越传越旧,终于成为有待抛弃的“破旧布袋”,并认为它既不合理,也无效果。我国的“美德袋”教育虽然由来已久,但所得效果却甚微。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抱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无论他们如何言传身教,自私、散漫、无礼等各种品德问题仍然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认为,“美德袋”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度重视道德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道德行为的动机。例如,两个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害怕被责罚,于是想出了各自的方法。孩子甲看过很多书,发现只要说实话就可以免于惩罚,所以就说了真话;孩子乙认为只要大人不知情就可以免于惩罚,所以就说了假话。这两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分别是诚实和说谎。如果从德行结果来看,前者的道德水平要优于后者,如果从德行动机来看,两者的道德水平却居于相同水平。因此,刘次林教授提倡中国德育要走向由概念、情境和动机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德目教育。

三维德目教育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创造丰富道德生活经验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平等民主的教育能力,并具备充分的教育智慧。三维德目教育不同于“美德袋”教育,不可能给出固定的德育评分标准。那么,如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呢?

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高级中学自2006年以来,一直把“相信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办学理念,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主体德育模式。在三维德目教育中,我校采用的是自评为主、他评并存的方法。在评价中,采取了个体行为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以及建立德育发展水平档案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关注的主体是学生在各种德育条目中的动机以及该动机所处的情境,在评价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客观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并存。

一、自评

德育评价的作用是唤醒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意识,因此,我们把学生的自评作为评判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学生自评的过程并不仅局限于单纯自我评价,其实学生进行互评的过程,也是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班主任在评价工作开展前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笔者在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曾多次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在互评时,思考以下问题:

(1)他(她)的哪些道德行为是好的?好在哪里?

(2)我是否也具备这些道德行为?如果我没有,那么,经过努力,我是否也能具备呢?

(3)他(她)的哪些道德行为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

(4)你是否也有过这些不好的道德行为?

(4)结合实际情况,你觉得他(她)在改正那些不好的道德行为时,应该怎么做?

(5)如果你也有这些不好的道德行为,你打算怎么改正?

在自评时,还需思考以下问题:

(1)我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中哪些是为人所知的?哪些是不为人所知的?如果不为人所知,原因是什么?

(2)别人是如何看我的?这些看法是否有客观性?

(3)好的道德行为动机是什么?不好的道德行为动机是什么?这些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吗?(本条学生自行总结,不必汇总到自评表中)

(4)我如何看待别人对我的不好评价?打算改吗?如果打算改,怎么改?

(5)谈谈近期的自我发展计划。

为了让学生能找到挖掘自身潜力,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途径,我校给学生创造了许多展现自我的舞台,比如文化艺术界、体育健康节、科技节、行为习惯督察小组、野外拓展、模拟联合国等。学校通过开展大量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在众人面前亮相的机会,这样,学生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就会更加客观和丰富。

二、他评

他评是学生自评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灯塔。他评的主要参评人员是教师、同学、家长和社会人员,这些人就像是四面镜子,从不同角度让被评价人进行自我认识。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方式;改革

1 引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有知识没文化”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育着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严重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教育本身有着深刻的伦理价值。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是高职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2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而且许多是由几所中专学校组建而成,与办学时间长的普通院校相比,其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管理经验、校园环境、服务体系以及文化氛围等均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层次较低,而且各方面条件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升学考试中的失败者,有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压力较大,缺乏自控能力,自身修养不高等特征,构成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最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教育的核心强调技术教育,注重技术知识的教学与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德育教育处在次要的位置,因此,德育教育的理念、师资、教材、方式均有待更新、加强和改进。

3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

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高职院校要重视院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文明校园,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稳定、平安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中幽雅宜人的环境美,整体协调发展的建筑美,管理井然的秩序美,浓厚人文气息的人文美,环境与人相互促进,感受人文教育的召唤,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德育教育的至善至美境界。

3.2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努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支专、兼职的德育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该队伍由学生专职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组成,是一支素质较高、事业心强、比较稳定并且有奉献精神的队伍。院校领导联系一个系部,或者中层干部联系一或两个班级,着重督促并检查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落实情况,兼职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学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学院应早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开展心理沙龙、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利用学校广播、校报、学生干部会议等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及早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着的一些心理问题。

3.4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大社会实践获得的开展力度,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选择一些名优企业或单位,组建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5 强化行政管理

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只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强化行政管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发挥规章制度的鞭策、激励作用,加大奖惩力度,从而使德育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3.6 重视服务教育方针

要切实解决好高职新生的入学工作,帮助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重视贫困生的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为贫困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就业信息指导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推荐服务工作。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与时俱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德育教育理念和举措,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广大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孜孜不倦的求索。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6篇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课 体验教学 运用 注意事项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指向诸如高考在内的选拔评价式的教学成果,而是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职业素养养成、发展服务的引导式的教学目的。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当前“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所谓的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动学生情智去感知、参与、体验、领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知识论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扬弃与超越,是寻求一种新的“视界融合”。它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不仅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诱导和激发,以及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觉悟能力和道德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

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实践运用上要突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启发、引导体验。

(一)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启发感悟体验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它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讲述“职业能力的形成”时,笔者结合很多学生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结果,很少了解其奋斗过程的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谈他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龙、李嘉诚,然后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编辑的视频资料《成功的背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了解盖茨、成龙、李嘉诚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历程的真实情境。学生在那逼真的情境中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情境进行体验,受到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盖茨、成龙、李嘉诚成功的原因何在?我们烹饪和导游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你是否具备?有何差距?如何提高?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碰撞,理性感悟,认识到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平时积累,才会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事业成功,从而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就在教学情境中水到渠成。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笔者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读书、看报”的方式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有关阅读资料、书籍和指定每周的看报、点评时事活动等,大家接触的信息差不多,头脑里总会有些共同的东西,这样使彼此间的距离拉近。而把学生自发形成的意识情感与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内外结合,有效地达到共鸣体验,从而理解领悟德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凸显体验特点上,笔者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生活实际,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人情境中“亲心”体验。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感到德育课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和适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

(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除了从教学内容上创设内容和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外,还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直观感受、角色模拟、动手操作、师生角色置换、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尽可能把德育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到引人人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

三、结语

中国有句谚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人生经历而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时代的呼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帮助,更符合教育的本意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8篇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常规性活动抓到实现。学校制定了射阳县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计划》,坚持以爱为中心,进行来列性的爱的教育活动,从点滴做起,从低起来上来突破。

同时,我们在广度上拓展,特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时时、事事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注重向各种教育活动拓展。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新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在美育和艺术教育活动中,在卫生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校园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二是注重向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

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奖励,颁发北京校友会奖学金、鹤林奖学金和英才助学金,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国读书的信心,树立为国学习的志向。三是注重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利用高、初一新生军训和开学初的一个月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使他们确立立志报效祖国的学习奋斗目标,在学习、生活诸方面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符合规范。

我们还向深度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意志和行为。

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几点:

一是在“实”上用功夫。千方百计改变德育工作务虚多、来实少的弱点,切实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科研建设,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科研攻关项目。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落实德育工作一条线的写人员责制,建立校、在级、班级三级组织。主要课题有专人承担,组织相关人员合力攻坚,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定期拿出研究成果,写出实验报告。同时还在时间、场所、经费上给予保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二是在“优”上做文章。首先,优化队伍。培养骨干队伍,提高基本队伍,力求建立一支功能互补、专兼结合、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提高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津贴,结合评优、职称晋升等为德育工作成绩突出者提供优先权,并帮助有条件者破格普级;明确宣布,谁的德育工作实绩大,谁的贡献就大,谁就应该评为“德育十佳工作者”既注意教育内容的切近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考虑教育内容的高品位。取身边之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射阳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悲壮的故事,出现了许多志士仁人。

我们自编了《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收到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时结合热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各种教育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再次,优化方法。一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简单说、理论灌输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形式各样

;抓住良机,适时教育;动情晓理,讲究艺术。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专题教育和教学渗透结合,外力影响和自我内化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是在“细”上动脑筋。比如,我们把每周一的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作为一个重要的“爱”的教育契机,把国旗下的讲话分成若干个系列,每一系列下又有许多个短章组成,每一个年级组负责一个系列,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要求去撰写国旗下讲话的材料,然后组织评比,把写得最好、讲得最好的同学推选为国旗下的讲话人。升旗手要选,要看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表现,尤其要选在“爱”的品德和行为方面确实是榜样的学生,从而把争当升旗手变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活动,使每一次升旗都能成为对形成学生爱国品质的一次推动。

二、以“双成教育”为主渠道,向红专结合方向延伸

我们结合新时期中学生的特点,在充分调查了解和分析论证的前提下,决定以“双成教育”为主渠道,开展成人、成才系列教育活动。

在成人教育上,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激发成人意识,举行16岁成人宣誓仪式。

二是开展挫折教育,举办徒步夏令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如去年暑期,我们居淮安的“希望之路徒步夏令营”。

三是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中心的“五自”教育活动。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调节自我行为;再次,帮助学生成立自管组织,明确管理目标,进行自我管理的异体实践;最后,还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大事管理,真正使学生成为“自护、自律、自立、自治、自强”的主人。

四是强化成人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在成才教育中,我们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相结合;二是坚持“学会”与“会学”相结合;三是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相结合。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

首先,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不轻易把教育中的难题推向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对那些思想品德比较差的学生,不准动辄找家长,更不能转嫁危机,转到其他学校。而是立足学校教育,力求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得每一个进过射阳中学的学生将来无论是考上高一级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其次,大力加强主阵地建设,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我们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分别建立了校园文化阵地、图书阅览阵地、广播宣传阵地、班队活动阵地和课堂教育阵地这五个分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新装修了办公大楼的门厅,建了奠师公园、陶然享、荷花池、共青园。重新修建升旗台,校门两边新建了校风、学风牌,建有校史陈列室和学校荣誉室,并在学生正常学习和活动的教室、科技活切室等地方悬挂国旗、爱国名人时字画等,让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成为育人的工具。学校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对原有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生均占书达30多册。阅览窒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借阅,并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充分发挥了报纸的教育功能。同时,开展读书、看报知识竞赛和经验交流会。广播宣传,每天坚持播放一首革命歌曲,介绍一位英雄人物,表扬一件新人新事。班队、团队活动,力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各学科教学计划要反映德育工作,教学过程要实施德育计划,教学实绩要体现德育效果,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之中。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刘武军,百色学院讲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25-04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

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0篇

    (一)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道 德教育,着重从正面灌输,而不能听其自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调的说教。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首先 ,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以一心为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 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 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市 场经济常识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改革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新的道德 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立独立性,其表现之一是它们滞后性。原有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旧道 德观念,在其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改变之后,还将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剥削制度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 存在并产生着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 活方式,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所 形成的僵化意识、封闭意识、依赖意识、懒汉意识、人治意识等陈旧的道德观念,必须予以变革。这样才能克 服在道德观念上的滞后性,清除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大力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表现是它的超前性。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 说(包括毛泽东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 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因而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深刻指出,无论当时 的新民主主义,还是尔后的社会主义,都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 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当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 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充满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他在建国 后所树立的先进典型: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都是我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光辉榜样。在这 些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决心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

    (4)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再一个表现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它同先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 思想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 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 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 理想主义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的团结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是我们革命事 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正是靠着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使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了“一化三改”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天行 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 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 尊者爱幼精神,“言必信,行为果”的言行一致精神,“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择善而从”的自 我批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 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多层次进行道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则: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出发,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决不能搞“一 刀切”,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1)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要 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先从党内抓起,从干部抓起,才能 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通过端正党风、政风进而改善社会风气。

    (2)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要着重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还 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 来,特别要引导他们抵制那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对广大群众,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必要而又切实 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 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 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4)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 作官当老爷,那种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行为是干部中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 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 其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那种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抬高市价、缺斤缺两,以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蒙骗顾客 的行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要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 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三)多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 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毛泽东曾为 我们对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 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并在此 基础上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以鼓舞和教育新的一代继续奋进。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 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 人。

    (3)道德建设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1篇

(一)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道 德教育,着重从正面灌输,而不能听其自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调的说教。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首先 ,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以一心为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 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 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市 场经济常识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改革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新的道德 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立独立性,其表现之一是它们滞后性。原有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旧道 德观念,在其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改变之后,还将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剥削制度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 存在并产生着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 活方式,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所 形成的僵化意识、封闭意识、依赖意识、懒汉意识、人治意识等陈旧的道德观念,必须予以变革。这样才能克 服在道德观念上的滞后性,清除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大力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表现是它的超前性。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 说(包括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 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因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深刻指出,无论当时 的新民主主义,还是尔后的社会主义,都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 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 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充满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他在建国 后所树立的先进典型: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都是我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光辉榜样。在这 些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决心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

(4)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再一个表现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它同先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 思想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 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 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 理想主义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的团结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是我们革命事 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正是靠着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使我国人民了“三座大山” ,实现了“一化三改”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天行 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 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 尊者爱幼精神,“言必信,行为果”的言行一致精神,“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择善而从”的自 我批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 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多层次进行道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则: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出发,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决不能搞“一 刀切”,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1)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要 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先从党内抓起,从干部抓起,才能 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通过端正党风、政风进而改善社会风气。

(2)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要着重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还 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 来,特别要引导他们抵制那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对广大群众,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必要而又切实 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 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 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4)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 作官当老爷,那种作威作福,的行为是干部中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 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 其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那种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抬高市价、缺斤缺两,以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蒙骗顾客 的行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要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 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三)多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 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曾为 我们对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 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并在此 基础上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以鼓舞和教育新的一代继续奋进。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 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 人。

(3)道德建设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改革;探讨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moral teaching staff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phenomena,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 the class teacher to analyze the proposed model of the class teacher to teach moral lessons and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some of the problem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strive to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ell in the reality.

【Key words】Moral teaching; reform; Investigate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教育系统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改革不断深入、质量日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人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教育事业充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这么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能不能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学生德育工作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及学校的首要任务,“要成才,先成人”也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原有德育教师明显不足,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面临挑战,一方面原有师资不足,有时候不得不外聘教师担任德育课授课任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课程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本班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改变以往德育课的任课形式成为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利用班主任承担本班德育课授课任务,能取得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一、可行性分析

1、中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教师。

教师具有基本授课能力,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德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有很多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担任德育教育有于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把握班级动态和学生思想状况,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而且这种改革,可以解决一些老师理论或实习任务重,无暇顾及班级工作的困境。我们知道,德育课本身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生活、哲学与人生等,这些内容都与班级管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做能把德育课程改革和学生思想教育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从一般职业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真正专业对口的德育教师均在兼职岗位,本身工作量大,不能完成全校性的德育课程,而外聘德育课教师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果利用统一时间由班主任讲授德育课程,可充分发挥教学监督和比较作用,在全校课程安排上也是可行的。德育课与班会并举,班主任一周有多一次机会与本班学生交流的机会,这在现在许多师资不足的学校中更有意义,更加能突出和发挥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2、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亟需改革。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授教师已经熟悉掌握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接受德育课程授课,更能利用专业课程改革手段来促进德育课程授课方法,按着德育课要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以《德育》课本为依据,可广泛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比较式、探索式、模拟式多种教学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3、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已经变化。

新版的德育课内容已经改革,对于所有教师(包括专职德育教师)来说都是新内容。由于新版德育课本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更能把握要旨进行授课。德育课授课内容要以国家颁布的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等内容的教育。除此外,在课堂中还要增加心理教育、时事教育、职业实践教育、爱国爱校爱家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新内容的学习,班主任更能容易结合班级现状进行教学,充分掌握德育教学内容,实施德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实践性操作

实施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1、课程任务编排。

由于班主任大多数都是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平时都有自己的专业授课任务,为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德育教学,教务部门编排授课时可以采用学计划、学内容、统一上课时间、统一监督教学实效等同步进行教学,便于教学管理和编排教学内容。

2、授课内容培训。

新版德育课程对所有教师都是新内容,授课之前一定要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讲解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这样班主任才能达到上岗授课的基本条件。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3篇

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方式。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道德教育方式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子系统,是这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对于21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分析

中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共性。这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外国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外国的不同国家之间;既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选择、所利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仍是大多数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外各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与课程设置有3种情况:1.政府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科书、参考书等,如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政府实行部分干预,拟定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规定科书及操作方法,如英国等;3.政府实行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如美国等。尽管各国的做法不一,对道德教育课程理解有异,甚至有些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各国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自不同的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仍是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法制课”。“公民教育课”提出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下列内容:自律;守信;诚实;实践最佳自我;利己而不损人;勇于承认错误;具有良好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并非至高无上;谦恭礼貌;待人如待己;懂得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他人或社会;在逆境中能正确调控自我;努力做好任何本职工作;尊重一切人的财产权利;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不良习惯;没有过早的性体验,遵循家庭生活准则。英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是《起始线》(小学)和《生命线》(中学)。法国规定在小学各年级分别设1课时的道德·公民课,初中各年级单独开设1个课时的公民课,高中仍是必修课,与历史、地理合课实施,每周4个课时。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是《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规定: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为《道德课》和《伦理课》,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从以上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各国学校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把它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中外各国在进行道德教育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2.各国学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有:1.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遍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许多国家通过广泛开设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学等,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在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日本中小学的国语科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则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族观念、奋斗历史、音乐、戏曲、神话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念。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2.通过校园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各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主持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学术活动不仅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并影响了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除学术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学校有一项让学生参与“自立校规”活动,学生不但受到法纪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另外体育活动、宿舍管理等也都与品德教育结合进行。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日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中国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活动,已形成了各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它包括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的科研学术活动,生动活泼的校园民主生活,以及创建文明宿舍、美化校园环境,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和精神文化氛围等。3.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各国社会服务活动名称不一,如中国称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习雷锋活动等,美国称社区服务活动,欧洲有些国家称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各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例如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说,志愿服务寓教育于行动之中,是一种很实际的、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它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影响的活动,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4.其他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调查、旅游等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美国中小学的“走向法庭”的现场训练中,老师带领学生旁听当地法院的审判活动,然后根据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给被告定罪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标准,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

3.各国都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相、电视、体育、音乐、青年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各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在美国,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成员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光耀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注:转引自《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也非常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促使德育的最优化。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第二,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薰染作用,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普遍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入浅出的教育场所和教育阵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公园等比比皆是,从联邦到州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肯花本钱。光纽约市就拥有大大小小公园1500座,博士馆150座,画廊400间,百老汇剧院38家。这些场所集中反映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它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针对日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个性观。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给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教育。第三,各国都注意利用传播媒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在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法国还在巴黎举行了“校刊”国际研讨会。不仅如此,像美国政府每年肯花几十甚至几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业上,为的是向国内外青少年传播其价值观、文化观、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的观念。在中国,也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好人好事,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影响。可见,几乎各国都强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场所、时机都用来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性分析

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由于中外道德教育方式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且呈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这就给异性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仅选择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认识上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分析。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2种途径来进行:1.设置道德教育课;2.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做法有所差异。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2种:1.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成熟程度。两种教学方式相比较,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校侧重于前者,而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因为,随着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以及人们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反思,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传统课程的教条化、不合理性和无效性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实践伦理学。这类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带来困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出现在学校杂志、报纸专栏中,后来逐步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据统计,70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高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似的课程。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中国与西方各国学校纷纷改革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现象,将道德教育与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使各种活动落到实处,富有成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落到行为习惯上,彻底克服知行脱节现象?等等,仍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2.关于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式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地实施?是采取直接的或有形的方式,还是倚重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中国和西方各国学校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不太一致的,也体现着中西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所谓直接或者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许多老师都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道德教育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显然,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然而,美国不重视系统的学习,使学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中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几乎有一半的中学没有道德的系统课程和计划,80%的中学没有供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关资料。这极大地影响和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和效果,也是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上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的行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步出校门,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应关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目标,使道德教育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学习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某些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若干启示和借鉴

在学校,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感叹和困惑。这固然与原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所依存的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但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或方式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有实际成效。我们进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方式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改革中予以重视的:

1.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不能主观随意。一般地说,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表扬批评等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仍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片面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或实践的方式方法,如认知层次、价值观及行为层次应统筹兼顾;以道德认知的启发来代替道德教条的灌输,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协助者而非管理者等,值得我们借鉴。

2.开辟多种道德教育渠道,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在这一点,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社区教育将在我国道德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要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此话虽有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气氛至少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由于隐性课程建设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人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因而自60~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民主管理的结构和气氛,而要求学校和教师本身成为道德价值的传播者,使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成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理,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尚人格,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期。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罗元:《国外学校德育的趋势与特征》,《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4篇

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方式。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道德教育方式是这一系统工程 的子系统,是这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 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对于21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分析

中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共性。这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外国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外国的不同国家 之间;既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 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 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 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 选择、所利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仍是大多数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外各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与课程设置有3种情况:1. 政府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 ,编制科书、参考书等,如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政府实行部分干预,拟定 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规定科书及操作方法,如英国等;3.政府实行政策干预,在政策 上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如美国等。尽管各国的 做法不一,对道德教育课程理解有异,甚至有些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各国 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自不同的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仍是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 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 法制课”。“公民教育课”提出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下列内容:自律;守信;诚实;实践最佳自我 ;利己而不损人;勇于承认错误;具有良好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并非至高无上;谦恭礼貌;待人如待己; 懂得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他人或社会;在逆境中能正确调控自我;努力做好任何本职工作;尊重一切人的财产 权利;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不良习惯;没有过早的性体验,遵 循家庭生活准则。英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是《起始线》(小学)和《生命线》(中学)。法国规 定在小学各年级分别设1课时的道德·公民课,初中各年级单独开设1个课时的公民课,高中仍是必修课,与历 史、地理合课实施,每周4个课时。 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是《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 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规定: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 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为《道德课》和《伦理课》,其课程目标是 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从以上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各国学校都非 常重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把它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中外各国在进行道德 教育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

2.各国学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有:1.通过各科教学活 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遍的课程中内 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许多国家通过 广泛开设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学等,使学生从中获 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 在历史、地理、经

济等社会科中进行。日本中小学的国语科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 学性的教材则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族观念、奋斗历史 、音乐、戏曲、神话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 心等价值观念。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2.通过校园活 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各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主持 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学术活动不仅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 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并影响了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 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除学术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学校有一项 让学生参与“自立校规”活动,学生不但受到法纪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另外体育活 动、宿舍管理等也都与品德教育结合进行。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 体育活动、节日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 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中 国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活动,已形成了各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它包括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的科 研学术活动,生动活泼的校园民主生活,以及创建文明宿舍、美化校园环境,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和精神文化氛 围等。3.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各国社会服务活动名称不一,如中国称青年志愿者活动、学 习雷锋活动等,美国称社区服务活动,欧洲有些国家称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各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广泛 和普遍的。例如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 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 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说,志愿服务寓教育于行动之中, 是一种很实际的、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它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对己 、对人、对社会都有影响的活动,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4.其他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调查、旅 游等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美国中小学的“走向法庭”的现场训练中,老师带领学生旁听当地法院的 审判活动,然后根据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给被告定罪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 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标准,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

3.各国都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 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全社会各个方面 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相、电视、 体育、音乐、青年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 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 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各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主 要表现在:第一,各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 的综合教育网络。在美国,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 交 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 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 )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 成员主要是 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 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教育与家 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光耀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 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 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 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注:转引自 《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中国也非常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的 合力,以促使德育的最优化。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 该管,政府 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780页。)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 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 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第二,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薰染作用,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普 遍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入浅出的教育场所 和教育阵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公园等比比皆是,从联邦到州到市县、乡镇 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 肯花本钱。 光纽约市就拥有大大小小公园1500座,博士馆150座,画廊400间,百老汇 剧院38家。这些场所集中反映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 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它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针对日 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个性观。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 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给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教育。第三, 各国都注意利用传播媒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来传播 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 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在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法国还在巴 黎举行了“校刊”国际研讨会。不仅如此,像美国政府每年肯花几十甚至几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 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业上,为的是向国内外青少年传播其价值观、文化观、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的观念。在 中国,也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广大学生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好 人好事,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影响。可见,几乎各国都强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场所、 时机都用来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从而 大大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性分析

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方 式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由于中外道德教育方式 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且呈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这就给异性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仅选择中国和 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认识上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分析。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2种途径来进行:1. 设置道德教育课;2.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 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 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做法有所差异。一般说来,课 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2 种:1.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 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成熟程度。两 种教学方式相比较,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校侧重于前者,而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后 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 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 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许 多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 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 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因为,随着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以及人们对道德教 育的研究和反思,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传统课程的教条化、不合理性和无效性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受到人们的批 评与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实践伦理学。这类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 会中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带 来困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出现在学校杂志、报纸专栏中,后来逐步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据统计,70 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高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 似的课程。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 ,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 教育活动之中。中国与西方各国学校纷纷改革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现象,将道德教育与特定 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 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 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 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因此,我国 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使各种活动落到实处,富有成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落到行为习惯上,彻底克服知行脱节现象?等等,仍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2.关于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式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地实施?是采取直接的或有形的方式,还是倚重间接渗透或无形 的方式?中国和西方各国学校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不太一致的,也体现着中西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所谓直接 或者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 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 习惯而发生的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许多老师都 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 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 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 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 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 道德教育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 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显然,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 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然而,美国不重视系统的学习,使学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 为松散的状态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中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几 乎有一半的中学没有道德的系统课程和计划,80%的中学没有供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关资料。这极大地影响 和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和效果,也是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方式上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 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的行 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 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 “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步出校门,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 所适从。因此,我们应关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目标,使道德教育方式从过去 的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学习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某些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若干启示和借鉴

在学校,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感叹和困惑。这固然与原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所依存的背 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但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或方式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 有实际成效。我们进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方 式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 较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改革中予以重视的:

1.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不能主观随意 。一般地说,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 抑以及表扬批评等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仍有一定的价值 。但这些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片面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 育过程中提出或实践的方式方法,如认知层次、价值观及行为层次应统筹兼顾;以道德认知的启发来代替道德 教条的灌输,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协助者而非管理者等,值得 我们借鉴。

2.开辟多种道德教育渠道,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 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 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 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在 这一点,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社区教育将在我国道德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3.要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 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此话虽有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 教育气氛至少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 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由于隐性课程建设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人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因 而自60~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 民主管理的结构和气氛,而要求学校和教师本身成为道德价值的传播者,使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成 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 理,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 养教师的高尚人格,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期。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 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 罗元:《国外学校德育的趋势与特征》, 《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第15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推进,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读,教学过程仅仅依靠单纯的粉笔、教材和教师的嘴进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激情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二)局限的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相对局限,基本的内容大多以理论性的内容为主,这样的教材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化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很难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错误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错误的教学手段上。首先,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他们依然沿用说教、批评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增加了动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都是现阶段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3]。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教学内容

针对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局限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创新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内容上。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及校园文明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能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另外,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理论性的知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将僵化的知识变得灵活,易于学生掌握。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因此,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

一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能传递正能量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接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