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

应急处理管理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篇

为认真落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全市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全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培训班,我认为

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首先,请充许我代表市政府对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赛运和处长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一直开到县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人员齐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专项培训。培训主题重要而集中,内容丰富而实在,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消化吸收。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全市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应急意识,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优化事故查处流程,抓好《预案》的落实,切实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把《预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旦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协调、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强学习、强化各项措施,提高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熟悉业务,把《预案》的内容吃深吃透,最大限度地利用预案来指导和帮助自身的工作,提高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二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分析和评估,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系统,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构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及时、准确。三要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的能力。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五要结合实际,加强培训和演习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

同志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抓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既是效益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关系百姓,关乎民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重要思想的最直接体现,是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要勇挑重担,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坚持负责、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逐步完善、规范、科学、有效地推进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医院管理不断发展和需要,医院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医院也对信息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目前,从病人进入医院挂号开始,到病人就诊、收费取药,从住院、医嘱、手术、记帐、出院结算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同时病人费用的结算直接与多个医保单位联网并实时结算,还有像检验科、B超图象等直接与医疗诊断相关的系统,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影响到病人的利益和人民的健康,必须高度重视。

但是,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除了高度重视和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外,还必须要有应急措施。首先,医院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设备不是万无一失的,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打印机等都有可能出现故障;其次,目前的软件还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软件故障;第三,存在受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攻击可能,引起系统故障甚至系统瘫痪;第四,火灾、停电等外界不可预见的问题;第五、关键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检修、更新。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医院信息系统应急措施,避免出现故障时措手不及,造成严重损失和影响。

1、应急措施制定原则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为了尽快的作出响应,将损失减少到最少,通过应急措施,继续保证医院各项业务地顺利进行,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本应急措施制定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重点部门原则。重点部门、关键业务必须得到重点保护,制定应急措施时,应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设备资源。

② 重点设备原则。对一些牵涉面较大的设备(如主服务器、主交换机、磁盘阵列等)必须得到重点保护,应该使用双份。

③ 风险优先原则。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对有可能造成损失的系统,优先制定应急措施,并在发生问题时优先启动、优先恢复。

④ 完整性原则。应急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预防防范性、应急处理措施、触发条件、启动、恢复措施等。在制定应急措施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成本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其中包括医院信誉、社会影响等风险),达到较好的性价比。

⑤ 有效性原则。必须保证应急措施的切实有效。

⑥ 可操作性原则。应急措施涉及到日常工作的各个部门,具体的应急措施要简单、准确。

⑦ 可恢复性原则。待故障排除或系统恢复后,对于启动应急措施后至恢复前的数据应该能够得到恢复,并与前后数据保持一致。

实施本应急措施时的基本原则:对外保证病人的正常就医,对内帐务不错,秩序不乱,业务不停,措施有效。

2、 发生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可能产生的后果风险对医院影响的严重性,我们用打分的形式来进行量化。

3、应急措施执行原则

为了确保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本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认真履行网络信息安全职责。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层层抓落实。为进一步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做到领导到位,科室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实行专人专责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责任追究,特制定本措施。

二、应急类型

共分门急诊、住院、网站和其它系统四大块,门急诊应急启用前故障延时为25分钟,住院应急启用前故障延时为45分钟,即在以上两时间内无法排除故障的,须立即进入相应应急措施,以保障病人就医流程的正常运行。网站应急启用,何时发现何时启用应急。

三、信息科信息系统应急措施

信息科,风险等级:4级(灾难性)

1、接到应用科室故障电话,按如下方式进行排查:

1)、网络设备出现故障

1.1中心交换机采用2台H3C,互为备份。出现故障时,紧急采用备 用交换机。

1.2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出现故障时,更换交换机。

1.3光纤出现故障,确认如是物理故障,请公司融接光纤。

1.4双绞线故障,确认是物理故障,更换或重新布线。

2)、电力因素

2.1如停电(采用电力应急措施),对于没有UPS的终端,采用手工。

2.2定期检查UPS使用情况,保证供电正常,当中心服务器UPS供电超过1小时后仍无法正常供电,全院采用应急措施。

2.3当楼层交换机房停电,该楼层全部手工。

3)、服务器出现故障

HIS系统采用双服务器,双工,每二周相互切换主从服务器,保证发生一台服务器故障后,另一台能够切换,LIS、ERP服务器单机。

3.1 服务器硬件故障。启用备用服务器,保证医院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

3.2 计算机病毒引起系统崩溃。查、杀每个工作站病毒,启用备用服务器,保证关键业务部门的正常运行。

3.3 LIS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信息中心紧急采用备用服务器。

4)、数据安全

建立一磁盘阵列,实行数据备份。备份策略为:备份服务器每10分钟做日志备份一次,每天全备份一次。主从服务器全备份1次。每日检查数据备份情况。

4.1磁盘阵列硬盘故障。更换热插拔硬盘。

4.2整个磁盘阵列故障。用普通交换机替代,保证关键业务。

4.3数据丢失。从备份硬盘中恢复最近的备份数据。组织人员补充备份数据之后至当前的丢失数据。(如是医保数据,可以从医保中心取得。)

5)、其它不可预知的因素

如(雷击、黑客等)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部不能运行或部分科室不能使用时,则立即排查相关设备是否还可使用。

2、确定故障25分钟内无法解除的,立即电话上报门诊部负责人,由其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确定是否进入门诊应急措施。

3、确定故障45分钟内无法解除的,立即电话上报应急小组副组长,由其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确定是否进入住院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3篇

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网络舆情或负面言论或对涉及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上刊发、转载后所引发的反应、评论和后续报道、综合舆论等情况,进行监控和化解。做到预防在先、防患未然。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效应,畅通网络诉求渠道,积极引导广大网友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努力推进网络舆情管理及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各种舆情发展实际,给出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及应急处置工作坚持导向正确、准确及时、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分级处置、有效管理的原则。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切实做好网友在各大网站给主要领导留言的处理、答复工作,努力推进网友留言办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燃气事故;应急管理;思考

在2013年12月13日下午,在厦深高铁施工桩基时,将交叉位置大鹏LNG高压管线多次击打,造成珠三角输送燃气主要管道发生燃气泄漏,事故管道管径762mm,厚度为17mm、运行压力8.1MPa的。该事故位置位于坪山新区中心位置,旁边有居民楼、变压站、企业、高速公路入口、施工工棚等。事故一经确认,立即启动了政府、企业应急预案,并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事故于2010.12.13发生,到2011.1.14完成抢险并恢复供气,未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有效应急管理处置不仅保证附近居民生命财产最大安全,而且保障了下游数百万用户正常使用燃气。可见,合理的应急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对预防燃气管线的突发性爆管事故、腐蚀泄露事故和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造成事故的原因

直接原因:厦深铁路丹梓特大桥进行桥墩桩基施工时,重约3.8吨的桩锤多次打击了埋深约10m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的高压天然气管道,致使管道表面产生了裂纹,导致管道内高压天然气泄漏。

间接原因:(1)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管道运行单位就燃气管道的走向、坐标定位未做好沟通;(2)未按照相关规定,到当地档案管理部门查询管线;(3)施工前,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4)管线运营单位未按照相应管线管理制度进行管线管理[1]。

2 事故应急处理过程

接到有气体泄漏后,立即组织燃气企业人员去现场查看,泄漏事实一经确认,立即启动在《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并按预案要求疏散周围500m范围人员。顺序如下:

(1)进行事故点影响范围内评估,对事故点范围内人员疏散;(2)管道运行企业立即启动降压处理,将原来运行压力为8.1MPa压力下调;采用燃气泄漏检测装置对泄漏情况进行检测。(3)封闭事故点范围内道路,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戒区、建立隔离区及安全保护等措施,并由公安部门对安全警戒区进行严管;(4)对事故点范围内燃气泄漏情况进行24小时检测;(5)组织对事故初步分析处理;(6)组织专家对事故处理和临时供气进行方案论证;(7)按照实际要求、综合专家意见铺设临时管道;(8)考虑到停气对下游居民、工商业的严重影响,采取铺设临时管线进行供气,并采取带气方式进行接通临时管道;(9)对事故点进行开挖,修复事故管道;(10)恢复主管道供气;(11)对临时供气管道进行断气、拆除;(12)事故总结。

3 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亮点

(1)具有健全、详细、实操性的《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并按照预案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各个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职责,及时到位,并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预案建立使得工作有序、忙而不乱[2]。(2)具有知识结构全面、高效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作为事故处理智囊,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出的意见极其重要,专家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具有很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和安全保障性。(3)具有良好和训练有素的队伍是事故处理重要保证。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及时组织演练的影响非常重要,事故管道公司建立具有符合燃气高压管道的应急抢险队伍,并配备了较专业的抢修设备和机械,并按期按时组织抢险人员进行事故演练[3]。(4)当地政府应对急管理重视,事故一经发现,政府各部门启动应急处理,进行了单位分工、人员布置、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分析等,突显出当地政府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和积极稳妥处理事故的能力。

4 事故对今后燃气管理几点建议

4.1 燃气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线实际路由的有效衔接

随着近三十多年燃气事业的发展,燃气管道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些大、中、小城市基本都建立了燃气管理的信息系统,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燃气信息系统转化还是没跟上,一些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发生了变化,城市燃气管线信息系统没有变化,导致地面的标识与埋在地下的燃气管线发生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可能由原来的几十厘米最后发展到几米,甚至十几米。这种误差导致了城市燃气管道实际管道与信息系统管道产生差异,就会酿成事故。建议燃气经营单位要及时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城市发展进行更新,并对燃气管道进行年度复测,减少实际管线与信息系统管道的偏差[4]。

4.2 加强主动应急管理对事故的影响

企业应对管理的燃气管道应进行区分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加强政府和企业联动,公司与公司之间联动,确保预案切实落到实处。

4.3 建立健全专家工作组

专家对于事故的处理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1)专家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专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专家发挥技术权威作用,不受行政制约。

4.4 提升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5]。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6]。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参与应急的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人员的能力。

5 结束语

燃气的广泛运用,在城市中也分布着各类燃气设施,尤其是地下燃气管网,基本覆盖了本市的城区范围。而燃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出现燃气无法正常供应或者发生燃气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燃气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燃气供应与使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以及早解决,全面提高本市应对燃气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乃方,焦文玲,林升柏,等.预防开挖及钻探作业导致燃气事故的管理监督[J].煤气与热力,2012(2).

[2]秦朝葵,李军,严铭卿,等.腐蚀作用下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失效概率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5(5).

[3]韩克顺,玉建军,焦娇娜,等.燃气管网泄漏检测系统的数值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3(9).

[4]刘霄.对于如何做好燃气设备维护管理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5).

[5]侣庆民,许开立,罗炜晔,等.城镇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应用[J].安全,2015(4).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急资源;空间分析;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油气管道输送和储存的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毒的石油、天然气,属于高风险行业。油气泄漏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和中毒等重大事故,需要及时、有效地抢险和救援,才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要求事先对危险源和危险目标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充分考虑管道系统实际条件,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和有序地进行事故处理和救援。应急资源数据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是油气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应急资源数据采集,调查油气管道周边的人口分布信息以及抢险救援力量,为人员疏散及抢维修工作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采集内容

1.1应急考察区

主要采集社会救援力量、敏感点或敏感目标,保证油气管道事故发生后能与当地政府、消防、公安以及医疗部门进行联络,寻求各方面的支援,由当地政府出面协助安定公众情绪,组织人员疏散;公安消防部门控制危险源,扑救火灾和维护现场,组织安全警戒;卫生部门进行医疗救护工作;交通部门组织人员、物资运输等。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支援下,可以使事故处理、抢险工作顺利进行。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类别见表1。

表1 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类别

应急考察区必须采集其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X坐标、Y坐标、Z坐标。数据采集范围为油气管道途经的地级市行政区划。

1.2人口分布信息

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是以油气管道周边的街坊或者自然村为调查对象。测量村委会的X坐标、Y坐标以及Z坐标,划分每个街坊或者自然村的辖区范围,采集每个街坊或者自然村的名称、常住人口及外来人口数量、联系人姓名及职务、应急联系电话等。

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范围为油气管道中心线两侧各300米。

2 数据采集与处理

应急资源数据制作是一项外业与内业相互制约的工作,开展外业数据采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内业准备,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又影响内业数据整理进度及数据质量。做好缜密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案设计是保证应急资源数据采集工作成功的基础。应急资源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见图1。

图1 应急资源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

2.1基础地理数据准备

在油气管道途经的地级市行政区划1:2000数字线划图上叠加数字正射影像图、油气管道中线坐标数据以及油气管道途经的地级市行政区划界线。在ArcGIS软件里将油气管道中线坐标连接成线,形成油气管道中心线。

2.2接图表制作

接图表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数据打印以及检查接边都需要用到接图表。在AutoCAD软件中绘制接图表,生成图幅编号,再将DWG格式的接图表转换成ArcGIS软件可以直接利用的SHP格式,作为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图纸打印以及内业数据接边检查的参考。

由于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范围为油气管道中心线两侧各300米,图纸范围呈现带状分布,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图纸分幅形式不适合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所以必须单独制作接图表。制作接图表之前必须展示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范围,根据油气管道中心线,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人口分布信息的数据采集范围,然后根据数据采集范围内的街坊或者自然村分布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接图表。

2.3打印数据采集图纸

检查数字线划图要素显示是否清晰,油气管道途经的地级市行政区划界线、人口分布信息数据采集范围的样式是否容易分辨,数据分幅显示是否美观等。在ArcGIS软件中根据图幅编号对数据进行批量打印,作为应急资源数据采集的基础图纸,打印完成后必须仔细检查图纸的打印质量以及遗漏情况。

2.4外业数据采集

应急资源数据采集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理顺数据采集工作流程,理解数据采集技术规定。外业数据采集一般2人一组,数据采集调绘人员要带好相关工作证件、外业采集表、相机、红黑签字笔以及夹板。

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采集人员应该根据自己分到的图纸,结合应急考察区数据采集类别,在电脑上参照电子地图进行数据采集路线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开始实地调查采集,在图纸上标记应急考察区的位置以及编号,在外业采集表格上记录名称以及其他要求采集的信息,拍摄反映应急考察区周围环境的照片。

人口分布信息数据采集先在电子地图上查明采集范围内的街坊或者自然村信息,以村委会为调查采集切入点,协调对该村人口信息比较了解的村长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辅助进行数据采集。

2.5内业数据整理

外业数据采集成果分为标注有信息点位置及编号的图纸、与图纸上编号对应的调查表信息以及与信息点一一对应的数码照片三部分。

内业数据整理就是要对这三部分外业采集数据进行编辑,使其成为符合要求的应急资源数据。根据数据采集类别利用ArcGIS软件新建SHP格式的点图层文件,在相应的点图层文件中添加应急资源数据信息点,并且录入对应的编号。把外业采集表格中的信息录入到Excel表格中,再把照相机里的数码照片导入到电脑里面。

根据点图层与Excel表格中相同的编号,利用ArcGIS软件的属性链接功能,把Excel表格中的信息链接到SHP格式的点图层文件中,并且提取每个信息点的坐标,然后用批量重命名工具把数码照片重命名为相应信息点的名称,利用ArcGIS软件的超链接功能对照片进行超链接。

2.6成果数据检查

内业数据整理完成后必须检查点图层中的信息点位置、Excel表格中的属性数据以及各数据类别中的照片与信息点的对应关系。结合数字线划图以及数字正射影像图在ArcGIS平台中对应急资源数据进行系统性检查,判断照片有没有链接错误,属性信息记录是否规范以及信息点位置是否正确等。

3 结语

油气管道事故应急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迅速反应,有效地指导抢险与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精确的应急资源数据获取是油气管道事故应急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 监督管理 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事故案例概述

2003年7月,某市某轨道交通3号线发生了一起管涌坍塌事故。事故现场,由于大量的流砂与水涌入了旁通道,造成了地铁隧道损坏,并且其周边地区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此外,地铁周围的几幢建筑物也产生了严重的倾斜,防汛墙产生了沉降与裂变,且慢慢演变为了塌陷,地铁隧道区间内不断进水与渗水,造成了其内部结构的大量损坏。事故发生没多久,附近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与裂缝,还引发了防汛墙围堰管涌等方面的险情,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与危机。

该交通轨道3号线在该市的交通环线东南方向,全程约22km,发生事故的旁通道正好在大桥穿越江底的区间隧道中,离江边的防汛墙约为50m,且处在30m之下的地下深层。发生事故的3号线附近主道上都敷设了水力、电力、电缆、通信等各种管线,且交通较为繁忙,这次事故明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

2 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的情况及周围的现状分析,此次事故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直接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经过了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对冻土的平均温度要求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旁通道内的冻结管数量,且长度也缩短,这就造成了其冻结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本无法抵御该部分产生的强大水土压力。此外,当时旁通道周围的冻结条件并不充分,而施工队伍便开始了工程项目的开挖,这无疑增加了风险的出现。在3号线的旁通道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明显存有缺陷,其具体施工中,在冻土的结构上,某些局部环境十分薄弱,加之施工的时候没有重视承压水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从而出现了承压水的突涌,引发了这次事故。

2.2 诱因

事故发生后,开展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在3号线旁通道工程中,其联络通道所在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处在了深层的承压水地层下,在开挖的时候,承压水力量过大,而承压结构承受力有限,从而使得承压水冲破了土层,流砂喷涌而来,同时带着土层产生了大量的位移,对地铁的隧道产生了破坏,地面也随之产生了沉陷,然后便是建筑物的倾斜及部分倒塌,其周边的防汛墙也局部沉陷或坍塌。

2.3 管理上的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工程,但事故发生后,调查发现此工程的分包单位有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在现场技术的管理上十分薄弱,其《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存在大量的问题,具体的审批过程也不严格,并且在风险较大的分部工程中并没有相关的应急预案;总分包单位并没有认真做好相关的管理职责,没有给予分包单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此外,相关的监理单位并没有派遣相应的专业监理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从而导致了3号线在旁通道施工期间出现大量问题而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 地铁工程加强监督管理的举措

根据前文的分析,加强地铁工程监督管理,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于工程项目的相关责任单位而言,一旦发生了重大的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应临时将其资质证书收缴,并给予严厉的惩处,比如勒令其全面停工不准再进行此项目的施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定);适当给予行政处罚,如资质处罚等。

3.2 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现了某些单位有违法违规、不按标准或规定操作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惩处,比如开具整改通知单,让其尽快整改复核相关规范;甚至可以开具暂停施工的指令单等。

3.3 可以实行重大事故的问责制,一旦出现事故,必须约谈相关的责任主体,给予责任主体一定的批评或处罚。

3.4 应由建委(交通委)、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及安全监察部门共同组建一支监督管理队伍,并且要务实每一项工作,切勿纸上谈兵,空有队伍而不做实事。在监督管理中,一旦发现了参建主体存有质量及安全隐患,应立刻给予警告,一旦不听劝,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给予处罚。

3.5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普遍运用,在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监督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程,比如深基坑、隧道及其他高风险的工程等。

4 地铁工程应急处置举措

上文提到了地铁工程监督管理,虽然能有效规避事故的发生,但发生了事故,应急处置便成为了重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应急处置举措:

4.1 当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比如本文中的事故案例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置:及时设置钢筋混凝土封堵墙;设置隧道混凝土塞来封堵隧道;架设支撑与预埋加水管等。

4.2 事故发生后,江水喷涌进了事故现场,这对于现场的补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阻止江水或地表水流入事故地段。在进行防汛围堰抢筑的时候,务必对风井加以封盖或封闭处理。

4.3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救援,但在事故没发生之前,相关部门应做好应急救援的组织与演练,以便提高营救速度与效率。一旦发生事故,能最快到达并给予最有力的抢救,从而减少损失。还要注重技术攻关,对于应急抢救而言,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若不能及时处理,便会耽误很多时间,损失就会加重,因此必须做好攻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4.4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交通事故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总之,加强安全事故的风险与应急管理非常必要,应不断完善与健全应急策略与方案,当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处理。事故应急预案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损失。此外,这也是地铁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部分,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叶闪.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与应急处置[J].低温建筑技术,2010,32(7):114-115.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7篇

一、良好的饲养管理拒禽病于禽群之外

对付禽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干方百计避免疫病的发生。下述与预防禽病有关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好比一条环状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使疫病无隙可乘。

1.自觉地执行与预防禽病有关的规章制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2.养禽场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

场地选择——远离居民点、禽场、屠场、市场和交通要道,地势较高,有充足和卫生的水源。

养禽场应将生产区、销售区、行政管理区和职工生活区严格分开。

3.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发病的机率比多日龄共存的禽场要少得多。

4.家禽饲养环境的净化

必须对家禽饲养环境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彻底的净化。

5.满足家禽的营养需要

近年来家禽的营养缺乏病仍时有发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家禽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防止家禽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6.健壮无特定病原体的种苗

应从健康无病,尤其是无蛋传递性疾病的种禽场中购进种苗,并且要经过当地兽医部门的检疫和认可。

7.种苗的合理运送

运输应激——受寒、过热、缺水、缺氧、挤压等从而引起死亡或受伤,以致对疾病较为敏感。

夏季通风散热,冬季注意防风防寒;

对确实需要长途运输的种苗,必须在36小时内到达目的地,超过36小时的最好安排在途中提供一次饮水。

8.适时开食和饮水

一般应于出壳后24小时提供饮水和开食。先饮水后开食。

9.合理保温 、通风透气

家禽的群体大,饲养密度高,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呼吸时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氨气过浓,氧气不足,这些均是激发疾病发生的有害因素。

10.适当的相对湿度

当相对湿度接近100%时,氨气和粪臭味很浓,各种霉菌迅速生长,家禽的抗病力下降,球虫病、曲霉菌病等很容易发生。相反,当禽舍空气过分干燥时,则尘土、垫料和羽毛满天飞,很容易激发大肠杆菌病和其他呼吸道病。

11.适当的光照

应根据家禽的种类、品种、品系、日龄、生产性能等确定合适的光照。

12.避免过分拥挤

当单位面积的家禽数量呈算术级数增加时,疾病的发生是呈几何级数增加

13.充足和卫生的饮水

在炎热的季节 、在家禽限饲时、停电或供水系统发生故障时、家禽长途运输等情况都是容易使家禽缺水的,应特别注意。

饮水的卫生质量对家禽的健康也相当重要。供家禽饮用的水须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

14.充足的垫料

离地棚养或笼养。

15.避免或减轻应激

如捕捉、搬迁、免疫接种,不适当的光照,氨气浓度过高,过分拥挤,无规律的供给饮水或饲料,饲料的改变,过热或过冷等均可引起家禽的抗病力降低而诱发其它的疾病。

16.免疫接种

根据禽病流行情况,适时地接种疫苗,使禽群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形成一定的抵抗力。

值得强调的是,免疫接种虽然能使禽群对某些疾病形成一定抵抗力,但如果有毒力强的病原侵入禽群时,难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是对幼禽。

17.预防用药

对于一些药物预防有效的禽病,例如球虫病等可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一些预防性药物,防止疾病的发生。

18.带禽消毒

在禽群发生急性传染病时,一方面对禽群接种疫苗或投喂药物,另一方面对禽舍喷雾消毒,以减少病原的扩散。定期对禽舍作喷雾消毒,可明显减少疾病的发生或降低感染的严重性。

19.断嚎

一般第一次可在雏鸡斯6~10日龄,第二次在12周龄,上嚎约剪去1/2,下椽约剪去1/3。

20.严防工作人员传播疾病

工作人员是传播禽病的最常见、最易被忽视、也最难防范的媒介,应严加防范。

21.淘汰间和解剖室

尸体解剖室应安排在较为偏僻的地方,由专人将病死禽收集运回解剖室。尸体剖检完成后,应对场地作彻底的清洁消毒,对尸体和污水作无害化处理。

参加解剖的人员在工作完成后应清洗消毒,更换衣服鞋帽,然后才离开解剖室。

22.孵房卫生

从进蛋、熏蒸、储蛋室、选蛋装盘、孵化、出雏等均应单向流动,不得逆转运行,孵化用种蛋必须经过消毒才进孵化机,蛋盘、蛋架、孵化机和出雏机在每次使用后均应冲洗消毒。

23.活体媒介物和中间宿主控制

认真防活体媒介物和中间宿主与禽体接触。

24.防止饲养家禽的用具杂物传播疾病

对进养禽场内的车辆要通过消毒池,同时还要对车辆各个部分作喷雾消毒。饮水器、饲料槽、产蛋箱、育雏器、蛋托或蛋盘、禽笼等都必须经严格清洁消毒后才能进入禽场或禽舍,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定期清洗消毒。运雏箱、种蛋车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孵化房。

25.防止中毒

应按规定剂量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禽病,经饲料或饮水投药,均应充分拌匀,对毒性大的药物,或对贵重又敏感的禽鸟,最好逐只给药更为安全。

26.预防热应激

禽舍内安装定向大功率排风扇,在禽舍内顶部喷洒水雾等。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碳酸氢钠、蛋氨酸、电解质、多种维生素 (尤其是维生素c)等。

27.停产清场

疫情发生时,停止生产,彻底清场,反复严格地清洁消毒,空栏一段时间后,再重新饲养。

二、隔离消毒和封锁

少数禽只发病,抓走病鸡;大禽场,设立隔离舍;大部分发病,把健康鸡隔离。烈性传染病:封锁疫区。

三、病死禽的妥善处理

深埋、焚烧、煮熟喂鱼、喂猪。

四、紧急接种

1.先注射健康群

2.一般用两倍量的疫苗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应急处理 策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2-0170-01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就医院管理而言,从病人入院,一直到后续的挂号、就诊、收费、结账等一系列手续都需要经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甚至很多大型医院已经开设网络病例查找等业务,通过计算机来核实和调查病人的病况,这些信息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受到特别严酷的考验,所以如何保证医院各项信息输入的正确性及可靠安全性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当然,要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不仅需要重视设备及技术的投入,还需要相关的应急措施作为辅助,只有这样此项工作才能比较完备,才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医院信息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系统瘫痪、病毒感染等问题,有时甚至受到黑客的强烈攻击,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应急处理措施来保证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不受侵害。

1、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措施制定原则

为保证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其应急系统在建立的过程中必修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病人的安全性及系统数据的可靠性是基本事项。至于其具体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完整性及有效性原则。作为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措施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包含应急处理措施、触发条件,还包含了启动该措施及进行相应的恢复措施等一系列步骤,在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时一定要保证该项措施的完整性,要考虑到这些措施所带来的风险,做到性价比做好;此外,必须保证该项措施的的切实有效,这点是制定措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其次,重点部门、重点设备及风险优先原则。所谓重点部门,通常指一线的业务及相应的支持部门,要制定应急措施是要保证人力及设备资源的合理性。而重点设备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些牵涉面积比较大,比如服务器及交换机等设备必须得到重点保护。风险优先原则则主要指应急措施必须根据风险评估报告下进行,遇到问题也必须有限恢复。

最后,可操作性及可恢复性原则。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措施的制定必须考虑照顾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部门,所以必须具备相应的可操作性,具体的应急措施要保证简单准确。同时,当故障或系统恢复后,必须对之前的数据等进行系统恢复,保证其数据的前后一致性。

2、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措施制的执行原则

通常我们在进行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急措施都是针对不同的应急类型而制定出相应的执行原则的。

一般应急类型共分门急诊、住院、网站和其它系统四大块,门急诊应急启用前故障延时为25分钟,住院应急启用前故障延时为45分钟,即在以上两时间内无法排除故障的,须立即进入相应应急措施,以保障病人就医流程的正常运行。

关于应急措施的执行原则,为了保证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笔者认为医院可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认真履行网络信息安全职责。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层层抓落实。

3、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措施具体意见

根据可能产生的后果风险对医院影响的严重性,我们用打分的形式来进行量化。

针对以上的风险评估,通常医院信息科的风险等级被评定为四级,所以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急措施的制定必须兼顾全面,实施速度高见效快。至于具体措施,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3.1 接到故障电话后的处理措施

首先,排查网络设备。第一步,中心交换机采用2台H3C,互为备份。出现故障时,紧急采用备用交换机;第二步,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出现故障时,更换交换机;第三步,光纤出现故障,确认如是物理故障,请公司融接光纤;第四步,双绞线故障,确认是物理故障,更换或重新布线。

其次,排除电力因素。对于电力应急措施,如果停电,对于没有UPS的终端采用手工,要对改终端进行定期检查,保证供电正常。如果中心服务其UPS供电一小时了医院仍无法正常供电,要全面采用应急措施,一但楼层交换机房停电,一概采用手工进行相应工作。

第三,排查服务器故障。HIS系统采用双服务器,双工,每二周相互切换主从服务器,保证发生一台服务器故障后,另一台能够切换,如果是服务器硬件故障。启用备用服务器,保证医院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当然如果是计算机病毒引起系统崩溃,查、杀每个工作站病毒,启用备用服务器,保证关键业务部门的正常运行。

第四,检测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措施的主要内容。为保证这一方面工作的万无一失必须机建立磁盘阵列,备份数据。通常我们所采取的备份策略为服务其每十分钟备份一次,每日监测备份数据。所以当出现磁盘阵列硬盘故障时要更换热插拔硬盘,当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时,必须从备份盘中恢复数据,并组织工作人员及是补充丢失数据。

最后,对于很多不可预知因素,其应急措施主要体现在相关设备的及时保护上,比如发现黑客,必须第一时间检测系统的可运行性,不行就更换服务器等设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确定故障后的应急措施

当故障确定却无人解决时,必须立即上报门诊部门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及预留工作,以备不时之需。当遭遇设备更换问题无人解决时,立即上报技术科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应处理。

4、结语

综合全文,本文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应急措施的原则制定、执行及相应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相应的论述后,旨在让相关工作人员对此工作进行相应的重视和处理,保证该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当然,在论述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些许疏漏,望大家给予谅解。

参考文献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9篇

关建词: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63-02

2006年《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志着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目前,全国诸多省市根据这一体系建立了适合当地的突发事件预案管理方案和原则,而且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也根据实际制订相关操作办法,很多幼儿园总结了可行性方案,对幼儿园突发事件预案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国内诸多教育研究者也投入到突发事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从经验总结、个案报告、法律建构、调查追踪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从应急预案管理概念出发,幼儿园应急预案管理界定为:在幼儿在园内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身安全和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所制订的管理及处理方案。概念主要强调两类突发事件:一类是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伤害;一类是幼儿园特有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幼儿园教师或相关保育人员疏忽、失误而造成的幼儿在卫生、安全和意外事故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伤害。而管理和处理方案是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面对两类突发事件所制订的一系列办法。突发事件并不会随时发生,但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周期,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任何的研究预案都不可能全部概括各种发生的可能,所以在预案管理时必须具有动态可调整性,必须对于某些超常的灾变留有余地。

二、幼儿园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1.安全类突发事件:幼儿园中主要是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火灾,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幼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幼儿园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幼儿园师幼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幼儿园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幼儿园师幼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害事件:幼儿园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气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幼儿园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难事故等。

4.自然灾害事件:幼儿园常见的包括洪水、台风、雪灾、地质滑坡、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从实际情况看,近几年发生频率高、问题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幼儿园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幼儿管理、师德等方面。

三、成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成立应急管理机构,为了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加强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管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提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忧患意识,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要通过分层次的宣传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幼儿园教师及有关人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幼儿园幼儿而言,应从儿童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吸取幼儿园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重在引导幼儿了解日常安全规范,通过说教、故事、实践等途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而对幼儿园教师和领导干部而言,则要强化以孩子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意识,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幼儿饮食、卫生、交通等易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同时,幼儿园领导要抓好对教师、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培训,掌握防范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并适当组织模拟演习,锻炼应变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幼儿园管理体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管理是幼儿园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可以有效地落实演练责任,加大力度,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真正将预案管理当作幼儿园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4.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凸显幼儿园应急预案的特点。目前,幼儿园应急预案的主要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虽然已经制订了诸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实效性不强,不仅没有达到制订预案的目的,而且没有突出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预案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国家预案编制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应该尽量本土化,并体现主动性,应尽可能地标准化、规范化,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如幼儿饮食卫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成立食物预案小组;落实各部门职责;日常工作要求;食品原材料到信誉好的厂家购买;掌握好视频原材料库存量及存放时间,原材料的储存要分类、分架、离墙离地等。事故应急处理,做好留样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汇报。幼儿家长接送制度的制订及相关事件的预案处理、幼儿出门制度等,针对幼儿易发生的诸类事件进行预案和后期更新管理。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08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最集中、最活跃的核心地带,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涉及范围广泛,从2001年“9・11”世贸中心恐怖事件、2003年全球“非典”肆虐、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到2014年“马航370失联事件”、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升级,造成了大量生命、财产损失以及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各类事故的升级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特大型建筑物、建筑群等,在公共安全的内涵、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程度往往明显高于城市的其他区域,城市复杂建筑物、复杂区域一旦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后果和影响往往难以弥补。本文聚焦城市管理的热门话题,谈谈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事故应急;交通事故;应急处理;手机终端

中图分类号:U271.9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并以信息化的手段作为支撑,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实用、高效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必将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事故处理效率,提升道路畅通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并进的管理目标。[1]

一、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管理系统简单引述

构建反应快速、综合管理能力强、科学辅助决策、事故分析直观明了、可远程管理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指挥系统,提高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效率,减少因救援时间延误导致的事故伤亡,缩短道路拥堵的时间。[9]

二、系统功能架构

三、信息采集子系统

信息采集模块主要是与监控系统、GPS定位系统交互,采集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管理系统所需情报板信息,视频信息、路况信息、路政车、救援车信息。实时采集,在GIS地图上进行展示。

四、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是对整个监控系统的全局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的模块。具体包括建立用户权限、构建系统架构、配置系统设备、设定系统参数、记录系统事件和维护系统数据。交通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包括路段信息、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各参与单位信息、人员信息、设备仓库信息等。基础信息管理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该功能只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使用。[7]

预案管理模块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预案在交通事故处置上由交通诱导预案,消防预案,医疗预案、拯救预案等组成。划分预案进行分段管理,每个区段再建立管理单元,再在管理单元内建立预案。分段管理:将路段进行分段管理,以互通立交为界划分预案区段,每相邻互通立交之间的距离作为一个预案区段,基于该原则将高速公路划分为相互联动的若干预案区段。管理单元:每一个区段内,以隧道为界,沿行车方向将互通立交到隧道之间的路段、隧道、隧道到隧道之间的路段以及隧道到互通立交之间的路段作为预案单元。基于该原则将预案区段划分为相互联动的若干预案单元。预案通过单元内的监控系统实施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件时的整体联动控制。预案单元分为路段单元和隧道单元。相邻间的预案单元可以相互影响。预案管理:建立管理单元内的预案管理,配置交通监控预案、消防预案,医疗预案、拯救预案。[2]

日常监控(GIS平台)

利用平面地图或GIS平台实现对所辖路段路况信息的综合展现,实现路段信息(路况信息、事件信息、情报板信息、视频信息等)集中、即时、直观展示,实现信息的有机融合、信息互通、协调联动。

施工信息登记

对路段施工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施工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作废、手机终端采集现场图片信息,登记完成后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标注。路段监控员直接在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管理系统中录入施工信息,施工信息内容有计划施工时间,桩号、施工详情等在施工信息录入以后,在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系统产生新的编号,可跟踪事件状态并进行编辑修改。监控员将编号通过手机终端软件发送至现场处理的路政人员手机上,路政人员根据编号,拍摄系列图片上传至系统数据库,监控员进行整理。施工进度图跟踪:可根据不同时期施工图片进行横向对比,对施工进度情况进行跟踪。[3]

事故接警与响应

事故接警:监控中心通过各种方式接警,包括:路段服务电话、集团监控中心转接警、110中心转接警、路政上报、收费员内线电话上报、监控视频发现等。监控员接警完成后,将简单录入事故情况(事发地点桩号、方向、伤亡情况、拥堵情况、危化品泄露情况等),系统将根据设定条件,初步判断事故等级。

事故确认:监控员一旦输入事故桩号系统将自动向视频监控系统发送视频切换信号,将事故点附近多个摄像枪切换到大屏幕上显示以供监控员确认事故。并在事故信息录入完成后发送短信给路政大队值班领导,请求派人员到现场进一步查看实情。[4]

事故信息展示:系统在GIS地图上全面展示事故点各种信息。包括:视频图像(固定摄像机、车载移动视频、手机拍摄图片)、车流量情况、附近收费站车流量情况、周边救援、交警、政府、医疗、消防等机构信息、气象信息、国省道交互信息、应急物资存放点信息、可变情报板信息、隧道监控设备信息、工作车辆GPS定位等等。[8]

培训与演练

在系统中事先制定事故救援预案,应急处置人员要做到事故突发时能准确、及时地采用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快速反应、处理事故或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必须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使各级应急机构的指挥人员、抢险队伍、企业职工了解和熟悉事故应急的要求和自己的职责。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在紧急状况时采用预案中制定的抢险和救援方式,及时、有效、正确地实施现场抢险和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统计分析

情报板查询:根据情报板时间段,查询在此时间段内情报板内容,内容有人,时间、内容、字体、字体颜色、字体大小等信息。

施工信息查询:根据施工信息申报的时间段,查询在此时间段内施工信息情况,生成施工信息发生情况列表,内容有编号,人,时间,施工桩号、方同、施工详情等内容。

交通事故信息查询:根据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段,查询在此时间段事件类型的发生情况,生成事件发生情况列表,内容有编号、时间、桩号、方向、事故详情等内容。

交通事故统计:根据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段,分别以位置,时间等信息,对事件进行统计数量。可生成交通事故位置统计、交通事故时间统计报表。[5]

值班管理

值班管理主要为突发交通应急处置提供值班人员信息。监控中心可以随时现场值班人员信息以及联系方式,方便紧急突况下的任务下达。

五、手机终端

信息提示:由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管理系统后台推送,手机终端以自动图文声音方式提示需要处置的工作。根据不同的角色,手机终端工作内容不同,路政人员收到事件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认,并拍照上传到监控中心。领导收到推送的事件信息后,可以浏览事件信息包括照片信息。

当事件发生后,监控人员将事件的情况分别发给领导、路政人员现场处置。由后台直接推送。路政人员收到信息后,将去现场确认事故。现将图文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事件信息模块主要是跟踪事件全过程,并对事件进行处置。领导可通过手机浏览事件详细情况(现场照片信息)及处理全过程。

拍照、语音上传。监控员录入事件信息号,将事件信息推送给路政人员,路政人员收到监控员推送事件信息后,到现场进行事故确认。将事故现场进行拍照、录音,并上传监控中心。[6]

事件预案执行情况:领导可以浏览事件全过程信息,资料包含基本事件信息,还有路政人员从现场拍照的图片信息,以及交通事件预案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9385: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4]GB/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12505: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6]GA216.1-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7]GB/T8566-1995: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2篇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一时之间成为大家讨论,网友热议的话题。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指在高校校园内部突然发生的,危机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财产、生命安全,甚至会对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能否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1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行为的过激性,大学生群体都是年轻人,遇事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热血青年容易冲动;其次,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大学时代是一个转型期,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在其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或阴影,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改变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很多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的,而诱因的产生却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很难被人察觉。

2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正所谓有因才有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了解了事件的起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到国际国内关系,小到学校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激发源”。人和人的性格存在差异,彼此的关注点也不同,遇到问题很容易引起矛盾,发生争执,矛盾一旦恶化,便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故。

2.2学校管理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扩大招生、同校分区的现象较多,造成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学资源相对扩散。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同时近几年一直呼吁素质教育,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更注重孩子分数的提高,而不是人格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不完善的结果。

2.3大学生自身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时期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扭曲。另外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也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面对高校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和大学生带来的恶性影响,必须想办法把危害降到最低,伤害降到最小。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规定了以下五项原则:以人为本,积极防御;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依法处置;把握主动,正确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必须有所防范,无论是否已经发生,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出现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与损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忌相互推卸责任,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和配合,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妥善处理。高校也应该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正视问题。在现代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一旦高校有突发事件发生,会立刻引起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在此情况下,校方领导也应该加强沟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忌封锁消息,一旦拒绝媒体,便会有很多小道消息风起云涌,引起更加恶劣的影响,得不偿失。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方向,切断谣言的广泛传播。

4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

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开始采取补救措施,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准备才能预防危机并控制危机,保障学校生活的正常运转。

4.1培养危机管理意识

高效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最初的矛盾起点没有得到校方的重视才会发展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传播知识教育,定期对可能引发严重危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可疑的事件苗头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跟踪、调整并积极处理,把一切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在高校内部专门成立应对突发事件小组,与法律、卫生、心理等部门协调合作,积极开展防范教育工作,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遇事不知如何处理,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迷茫。内心的极度敏感和行为的过激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高校体系健全,既可预防危机,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一举两得。

4.3公开坦诚,积极应对

问题发生能够积极主动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面对大众的质疑,能够保证公开透明,给公众留下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增加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不规避质疑的声音,能够挺身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至问题的顺利解决。良好的态度不仅为社会减少危害,还可以为将来学校的形象恢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事后总结,学会吸取教训

突发事件解决以后,学校领导必须注重分析出现危机的原因,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善后工作。另外,在事件中必须吸取教训,学会总结经验,找到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及时修正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无论是校方还是家庭,亦或是学生自身,都有无法摆脱的责任。高校作为享誉盛名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避免事件的发生给社会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周丽娟.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3.

[2]崔朝晖.浅析社会人员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4,(12).

[3]康丽珍.浅谈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4篇

安全生产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明确提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特别是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及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尽而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关系重大。笔者做为长期从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执法人员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方面出台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这项工作明显好转。但是再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也要人去落实,相应就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相当突出。一是有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执法人员法制观念不强,事故处理中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地方存在行政处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规范不够准确等现象。有些执法人员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界定不清,有的害怕突破死亡控制指标丢掉乌纱帽,把本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推委而不予处理,事故迟报、瞒报现象严重;有些执法人员没有按法定程序调查处理事故,借“贫穷”践踏法律,打着维护“集体利益”的帽子,中饱私囊;有的为了讨好上级,干着“非法中介”的勾当,对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讨价还价”,无票据收罚款,以身试法;有的只要交罚款,一切就合法,法盲执法,执法犯法,没有严格落实“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有的打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幌子,为非法生产企业充当保护伞,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事故隐患纵容包庇,将“事故隐患” 货币化,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视“生命”当儿戏,安全成摆设,导致发生恶性死亡事故后,竟然公开以“正式文件”为非法“黑心”老板说情,减免处罚,纵容违法犯罪,结果导致又发生新的责任死亡事故;有的执法人员用价格弹性大的实物代替罚款,为自己寻租;有的领导干部对事故处理横加干预,对责任死亡事故只调查不处理,和执法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对非法、冒险生产熟视无睹,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有的在事故处理中,擅自处分法律、法规,出卖“政治资源”,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商品化”,“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成为“装饰品”,“营养品” 导致有个别安监局成了单纯死亡事故的“统计局”,死亡事故的“瞒报局”,对上摆平生产安全事故的“公关局”,死亡通行证的“发放局”。二是有的事故责任单位认识错位,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些企业发生事故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处罚,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事故受害者的赔偿。没有主动从自身上找问题,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安全投入是否到位?现场管理是否到位?技术措施是否到位?应急救援是否到位?细化量化整改措施,教育培训员工,汲取教训。而是通过种种途径拉弄腐蚀意志薄弱的执法人员,减免处罚。有的企业老板和受害者家属私了,逃避应有的处罚,有钱买棺材,没钱买安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并且把两者对立起来。有的企业对提出的整改措施不是全面、认真的加以落实,而是采用“突击生产,弥补损失”,导致又发生新的事故,恶性循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即企业层面,没有把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企业生命和发展的根本,最大限度地做到责任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技术到位,投入到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不是出于怜悯和同情,不是出于压力和督促,不是出于经济效益,而是崇高的责任,神圣的使命。仁者爱人,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在灵魂深处惦记着每一位矿工、每一位一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才能在行动上恪尽职守,毫不懈怠。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科技兴安,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和纠正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等情绪,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求进,实现本质安全。

二、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践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发展要求,全面、客观、准确、及时的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必须做到:一是首先应对生产安全事故准确的界定。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应遵循依法严格认定,从实际出发,有利于保护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落实,消灭监管“盲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的原则。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他生产经营主体;既包括合法的基本单元,也包括非法的基本单元。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非法的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既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范围,更不能因死亡控制指标的超额而推委扯皮,把本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借故不去处理,纵容违法犯罪。二是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夯实公正处理事故的基础。安全培训既要培训执法对象,更要培训执法主体;既要培训职工,又要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使职业培训和资格培训有机结合。对特殊群体(劳教人员)和弱势群体(农民工和伤残人员)要零成本培训。既要扩大培训范围和数量,更要注重培训质量。特别是应通过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资格上岗制度,市、县(区)安监机构分管业务的领导及全体执法人员逐步凭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上岗,根本上杜绝“法盲执法”、执法犯法现象,使安全培训工作由量的扩张达到质的飞跃。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宽领域的安全宣传、培训提高全民素质,调动事故责任单位和受害者及家属配合事故处理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依法处理事故的能力和水平,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从而夯实依法办案的基础。三是事故处理应做到四个公开,坚持“四不放过”。对每起事故的处理,要做到四公开,即事故的基本情况要公开(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当事人的情况),事故的调查处理执法人员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批复)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要公开。使事故的处理过程在阳光下操作。建立事故台帐,做到立案审批,案件处理备案审查。在具体的事故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职责,法定时限,准确、灵活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合法。事故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教育和振慑非法和违法的作用。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四是应注重社会效益,严格责任追究。安全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安监执法人员执法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注重社会效益。因为只有端正执法态度,明确执法目的,才能真正落实“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良心底线。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不仅要实体合法,更要程序合法。因为事故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而且关系到惩罚违法犯罪分子,捍卫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教育周围群众。做为事故处理的执法人员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应在合法的前提下,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公开、公平的处理事故。安监执法人员渎职是赤裸裸的犯罪,是名目张胆的“杀人”。因此,应当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行政执法,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依法办案能力。特别是应从严、从快加大对失职、渎职导致发生责任事故人员和造成冤假错案的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彰显法律尊严,以儆效尤,引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五是应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再好的法律,制度,政策要人去落实。所以执法人员的态度和能力至关重要,德才兼备是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应急管理执法人员应树立四种意识:

(一)勤奋好学,换位思考的意识。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应急执法人员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以随时分析、处理各种突发事故;同时要更新自己的综合法律知识,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只有学习,才能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只有学习,才能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应该利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反复换位思考,用良心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为“弱失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依法办案奠定基础。

应急处理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基坑;应急处理;注浆;管涌;勘探孔

【中图分类号】 TU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5-034-02

管涌又叫翻沙鼓水,是在渗流作用下,尤其是在地下承压水较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土体细颗粒沿骨架颗粒形成的孔隙涌出的现象,孔隙周围多形成隆起的沙环。基坑工程中,管涌的形成和发展,将使土体颗粒大量流失,引起土体坍塌及地面开裂,改变土体应力场及土体强度,影响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管涌通道的形成改变了基坑渗流场的水力条件,渗透水流在空间意义上向管涌通道集中,可能使土体渗透在整体上向偏不利方向集中,增加该部位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导致支护结构较大的变形甚至发生破坏[1]。

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地基上覆盖有弱透水层,在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的流速和压力加大。当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允许的渗透坡降时,即在边坡坡脚附近发生渗透破坏,或者在被水坡脚以外地面,因挖土、挖坑等,破坏表面覆盖,在较大的水力坡降作用下,渗水冲破土层,将下面地层的粉细砂料带出而发生管涌。管涌不断进行,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管涌面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基坑外得地面沉陷,甚至可能造成围护结构的失效。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为规划用地,拟建场地西面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河宽约9~10m;还有场地南侧有一条东西向小河,河宽约9~11m;除此外场地北面有3个小河塘。进场时部分河塘仍未填平。地形较简单,地势尚平坦,地面黄海标高在1.59~4.62m之间。地貌单元上属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长江南岸一级阶地[2]。

第①层填土,第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第③-1层粉砂,第③-2层粉细砂,第④层是粉质粘土,⑤粉质粘土,⑥粉质粘土,⑦粉质粘土夹粉砂,⑧粉砂夹粉质粘土,⑨粉质粘土,⑩粉砂。

孔隙潜水最高水位为黄海标高约3.20m,年变化幅度约为1.00m;钻探期间测得上部承压水的静止水位为黄海高程-7.00m左右,变化幅度为1.0~1.50m。

本工程的基坑深度11.0m左右,支护方式为:支护桩为Φ900钻孔灌注桩,挡土结构为上部放坡+土钉墙,下部加筋水泥土桩锚的组合支护结构型式。整个基坑采用Φ650@900三轴深搅桩套接一孔施工形成止水帷幕。坑内布置28口疏干井。

1.2 本工程管涌的原因分析。2013年6月12日发现险情,立即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初认为是止水帷幕漏水导致管涌,或者是出土口重车碾压导致止水帷幕有裂缝。但是,该管涌发生位置是在地下室垫层,距离支护桩有80cm左右。基坑监测数据表明,该处的侧向位移和桩锚拉力值几乎没有变化。如果是止水帷幕出问题,该处变形肯定有反应的。因此排除这种情况。

随后比照勘察报告,发现该管涌口位于勘探孔E51处。随后勘察单位也进行了确认。该勘探孔钻深35m,根据勘察报告中的表述:钻探期间测得上部承压水的静止水位为黄海高程-7.00m左右,变化幅度为1.0~1.50m。根据《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3],应该根据勘探孔的不同成孔方式和不同土层进行粗砂或者粘土泥球封孔。据勘探单位说,勘探孔E51只是用土简单回填,因本工程属于房建工程,不属于水利类,一般不会按照水利工程的规定去做。

施工地属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长江南岸一级阶地,且近期正逢梅雨季节,雨量充沛,E51勘探孔下的承压水冲破回填土,发生管涌现象,预估涌砂土量10m3,且有白色的贝壳碎片。

2 本工程管涌抢险处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2.1 管涌应急处理流程。确定管涌点位置分析判定管涌产生原因施工井点降水快干水泥和水玻璃堵管涌口底板以下土体高压注浆加固施工底板

2.2 管涌抢险施工工序。

2.2.1 施工井点降水。

先用钻孔器在垫层上进行钻孔,孔径20cm,围着管涌口一共钻14个,钻好后井内填料插花管,用PVC管连接,用两台真空泵一起降水,最终将水排至市政井内。

2.2.2 快干水泥和水玻璃堵管涌口。经过一天多的降水,出水量仍然很大,管涌口内砂子呈现翻腾状态,每天涌出来的砂土很多。因此决定开始堵管涌口。最初方案开始采用把快干水泥和水玻璃掺和在一起,弄成条状,管涌口,但是很快就浮上来了,证明这个方法行不通。

修改后的方案为在管涌口四周围堰,用一个蛇皮袋用钢管撑在管涌口中,迅速倒快干水泥和水玻璃,几分钟后水泥膨胀,管涌口出水量变小,再在管涌口继续加快干水泥,并用一块钢板盖在上面,并用砖头压住。第二天掀开钢板,管涌已经堵住。

2.2.3 底板以下土体注浆加固。经过前两天的工作,管涌现象已经得到控制,现场涌土量超过10m3,鉴于目前气候仍然处在梅雨季节,担心再次发生管涌。同时考虑管涌口下砂土流失严重,形成空洞,会造成房屋沉降。因此决定对管涌口进行高压注浆处理,用水泥浆填充空洞,防止沉降。

2.2.3.1 施工工艺流程。清除管涌口的围堰注浆机就位钻孔器钻孔放置开孔的钢板插注浆管砌筑混凝土井圈用C20混凝土回填井圈试喷下注浆管至孔底(15.5m)注浆开塞注浆封闭注浆孔施工结束

2.2.3.2 施工方法。

2.2.3.2.1 开孔和砌筑井圈,预埋开孔钢板。用钻孔器钻开堵管涌口的水泥块。选用钢板(规格是2×50×50cm),其上留个直径为4cm的洞,方便插入注浆管。在钢板周边砌筑一圈高度为30cm的井圈。

2.2.3.2.2 密封管涌口和下注浆管。经过验收合格的2.54cm 焊管,压浆管长度约为15.5m,在工地加工成压浆管。钻孔完毕后将孔内铁屑清理干净,孔口用橡皮包裹2层,最底部的一根压浆管下端口用4mm厚、直径40~50mm的圆形钢板焊接封闭。注浆管插入后,用C20的混凝土回填井圈。

本工程选用BW150型压浆泵,经过计量校准的量程10MPa压力表。将注浆泵移至孔口,先进行地面试喷以调整喷射压力。为防止水嘴和气嘴堵塞。

2.2.3.2.3 制浆。只在管涌处进行注浆,选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根据现场试验调配(参考水灰比为0.7),注浆压力一般3.0MPa左右,在制浆过程中应随时测量浆液比重,计算该孔的材料用量。拌制浆液必须连续均匀,搅拌时间不小于30S,一次搅拌使用时间亦控制在4h以内。

2.2.3.2.4 喷射提升。桩端管冲水开塞压力最小5.0MPa,最大6.0MPa。压力随冲水时间的变化缓慢增大,到达一定时间压力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此时说明注浆装置成功开塞。从冲水记录来看,成功冲水开塞需要的时间为2~3分钟。成功开塞后开始送入符合要求的高压气体和水泥浆液。注浆压力一般3.0MPa左右。在15m范围高压喷浆。出现返浆,稳压1min后停止注浆。

2.2.4 施工底板。上述工作完成之后,立即开始扎钢筋和浇筑底板。同时加大该处的监测频率。

2.3 效果评价。经过“一降水二堵孔三注浆四施工底板”的施工方法,完全解决了该处的管涌,通过高压注浆,防止了管涌的在此发生的可能,也防止因为管涌口下方土被掏空导致房屋发生沉降。

3 结语

近期,多处发现勘探孔封孔不当引起的管涌,大量涌出的砂土对工程安全和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尽管勘探孔的封孔在水利工程上要求严格,在普通房建项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出路在于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城市向三维空间发展[4]。针对深基坑勘探孔的封孔技术,本文的“一降水二堵孔三注浆四施工底板”的施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沿江沿河地区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守德等.基坑开挖工程管涌发生过程的模拟[J].工程勘察,2003,2

2 常州市基础工程公司.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S].报告编号: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