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健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青少年;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 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四周年,这一纲要的出台及其实施,对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网络中的道德伦理失范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如一些青少年受网上黄色内容的影响,进行性犯罪;轻信滥交网友;沉迷网络游戏;道德伦理认知模糊,等等。这些都说明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相对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不相协调甚至是远远滞后的。

“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通常用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表明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被动培训的“供给驱动式”转变为以自身需求驱动学习愿望的“需求驱动式”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范畴,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变同样适用。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近一亿之众,主力军是青少年。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个人群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决定了网络道德伦理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而当下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供给驱动”模式,即为了教育而教育,沿袭传统的道德教育范式,脱离对网络现实的充分分析,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度一样,将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与方式,仅在表面冠以“网络”二字的包装,就一厢情愿地灌输给青少年。然而网络德育的良性发展和进行,是应该以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为依托和前提的。有了需求,才有市场。换句话说,要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进行到底,必需明确实施网络德育的“需求”,然后才能施以良方,从过去低层次的“供给驱动”模式向现代教育的“需求驱动”模式转化。

一、网络德育:正确看待“需求”

需求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得以进行的催化剂与助燃剂,为网络德育提供了市场。以需求驱动网络道德伦理教育,首先要明确“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要因素“驱动”着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教育以人为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需要经历一个道德伦理结构的重组期。这个重组期突出表现为道德伦理的独立性和道德伦理的动荡性,具体表现为因青年期所具有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等基本特点而凸显的道德的自立性和不成熟性。这说明,青少年的道德伦理认知尚未得以具备、形成,还处在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之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其精神世界是跟网络信息的交换融在一起的,自然地,网络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延伸。对于心智尚处于低级或初级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过早地感受到甚或已有了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内模仿”,他们会模仿、效仿成人,而透过网络看到的成人世界,则正成了他们一个“模仿源”,久而久之,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历程,青少年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就随着网络世界的跳跃式发展而跳跃式地成长。这种“网络早熟”与其应有的成长阶段不相协调,导致他们不能成功地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情境中切换角色,由此产生的相应的网络德育就显得越发迫切。

2.时代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在形式上的延伸和程度上的深化。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新兴的远程教育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网络德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模式在改变,相应的德育也应当有所改变。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体系。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发展和谐观,是一个包含了多元极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和谐。网络社会也需要和谐。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当网络作为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元极出现后,网络环境中的伦理道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调整虚拟情境下,人与人乃至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地和谐发展的“蓄水池”。

4.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利益,相反,会为其所累。人们把互联网称为一个虚拟世界,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看似虚拟的网络的背后,实际上进行操作的还是活生生的实体—人。技术本身并无正负之分,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而网络道德伦理正是约束和“互联”这些使用者的纽带,因此,网络技术赖以“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网络道德伦理的正确形成。

二、对症下药: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

当网络技术发展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与快捷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网络道德伦理的文明与否,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网络道德的提高与发展,需要许多相关环节和要素的协同运作。网络德育由“供给驱动”模式逐渐向“需求驱动”模式的转变,应重视如下环节和要素:

(一)学生,“要我做”和“我要做”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他们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需求为驱动的,许多孩子喜欢或沉迷于网络游戏,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曾经有社科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容易有网瘾的小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比较多的,或成绩不好,或人际问题,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但是在网络游戏当中会获得成功,从虚拟成功当中,他获得一种做人的自尊。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行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而成人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则会造成他们对网络的片面认识,迷失自我。他们会用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的虚拟、失范了的道德伦理准则去衡量现实生活,甚至将其付诸于现实。这就需要让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需求,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然而网络环境还是不同于现实情境的,网络德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让青少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发挥个性、彰显自我的同时,能够以现实的道德标准衡量网络情境中的行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伦理准则。所以,要启发和强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网络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并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地履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道德伦理义务。这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

学校是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对于德育,许多人头脑中还存在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观念,特别是网络德育,依旧用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并没有把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切实地作为自己的一项需求。青少年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从教师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网络德育因何收效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学校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作为青少年迈向社会前的“练兵场”,为其构建一个规范的道德伦理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以及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网络道德规范等。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把这项工作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而不是为了分数增长忽略了人格成长,让学生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变成网络中的盲人和智障。

为此,在网络德育一线的教师,要把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需求,认识到网络道德伦理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更是衡量现代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网络技术使用者,教师要有先进的科技道德伦理观,如尊重网络知识版权,不随意抄袭、剿窃他人著作,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时洁身自爱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学生前,先要上好自己的德育课,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伦理关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好道德表率、榜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网络德育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把网络道德伦理价值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知识传播与网络道德伦理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亦即要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网络道德伦理,视为一项“知识与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中进行整合、贯穿,并使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过程”化和“方法”化,从而真正地做到“我要教”。

(三)家庭,不要把需求变为障碍

家长,是要求网络道德伦理教  育呼声最高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  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但就现有状况看,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是高需求低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得当。家庭是进行德育的第一基地,大部分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网络道德伦理失范时,往往采用强硬手段,殊不知德育第一原则是引导。因此,家长在进行网络德育时:

(1)“降低”身份、调节心态,体验在网络环境中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便于发现失范时,加以正确输导,成为青少年正确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领航员”。

(2)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及时将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交换,掌握详实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进行网络德育的家校互动平台。

(3)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老师”,大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这就需要家长约束自我,为孩子当好模仿对象,而不是横加干涉,并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四)社会,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

时下,宣传网络道德伦理的网站、书籍屡见不鲜,并呈上升态势。其实,道德伦理教育的渠道很多,网络中的文化、娱乐、体育甚至游戏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但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少,应在于质量和方法的使用。这是因为,传统德育的内容很多趋于教条化,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所以,将死板的说教德育贴近生活,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形象化、生动化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真实反映,网络行为也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制定必要的规范,并逐步纳人法制进程。为此,搭建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网络道德伦理框架,用来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将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如何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四周年,这一纲要的出台及其实施,对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网络中的道德伦理失范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如一些青少年受网上黄色内容的影响,进行性犯罪;轻信滥交网友;沉迷网络游戏;道德伦理认知模糊,等等。这些都说明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相对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不相协调甚至是远远滞后的。如何

“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通常用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表明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被动培训的“供给驱动式”转变为以自身需求驱动学习愿望的 “需求驱动式”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范畴,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变同样适用。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近一亿之众,主力军是青少年。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个人群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决定了网络道德伦理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而当下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供给驱动”模式,即为了教育而教育,沿袭传统的道德教育范式,脱离对网络现实的充分分析,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度一样,将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与方式,仅在表面冠以“网络”二字的包装,就一厢情愿地灌输给青少年。然而网络德育的良性发展和进行,是应该以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为依托和前提的。有了需求,才有市场。换句话说,要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进行到底,必需明确实施网络德育的“需求”,然后才能施以良方,从过去低层次的“供给驱动”模式向现代教育的“需求驱动”模式转化。

一、网络德育:正确看待“需求”

需求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得以进行的催化剂与助燃剂,为网络德育提供了市场。以需求驱动网络道德伦理教育,首先要明确“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要因素“驱动”着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教育以人为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需要经历一个道德伦理结构的重组期。这个重组期突出表现为道德伦理的独立性和道德伦理的动荡性,具体表现为因青年期所具有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等基本特点而凸显的道德的自立性和不成熟性。这说明,青少年的道德伦理认知尚未得以具备、形成,还处在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之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其精神世界是跟网络信息的交换融在一起的,自然地,网络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延伸。对于心智尚处于低级或初级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过早地感受到甚或已有了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内模仿”,他们会模仿、效仿成人,而透过网络看到的成人世界,则正成了他们一个“模仿源”,久而久之,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历程,青少年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就随着网络世界的跳跃式发展而跳跃式地成长。这种“网络早熟”与其应有的成长阶段不相协调,导致他们不能成功地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情境中切换角色,由此产生的相应的网络德育就显得越发迫切。

2.时代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在形式上的延伸和程度上的深化。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新兴的远程教育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网络德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模式在改变,相应的德育也应当有所改变。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体系。如何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发展和谐观,是一个包含了多元极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和谐。网络社会也需要和谐。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当网络作为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元极出现后,网络环境中的伦理道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调整虚拟情境下,人与人乃至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地和谐发展的“蓄水池”。

4.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利益,相反,会为其所累。人们把互联网称为一个虚拟世界,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看似虚拟的网络的背后,实际上进行操作的还是活生生的实体—人。技术本身并无正负之分,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而网络道德伦理正是约束和“互联”这些使用者的纽带,因此,网络技术赖以“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网络道德伦理的正确形成。如何

二、对症下药: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

当网络技术发展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与快捷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网络道德伦理的文明与否,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网络道德的提高与发展,需要许多相关环节和要素的协同运作。网络德育由“供给驱动”模式逐渐向“需求驱动”模式的转变,应重视如下环节和要素:

(一)学生,“要我做”和“我要做”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他们的行为都是以一定的需求为驱动的,许多孩子喜欢或沉迷于网络游戏,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曾经有社科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容易有网瘾的小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比较多的,或成绩不好,或人际问题,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但是在网络游戏当中会获得成功,从虚拟成功当中,他获得一种做人的自尊。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行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而成人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则会造成他们对网络的片面认识,迷失自我。他们会用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的虚拟、失范了的道德伦理准则去衡量现实生活,甚至将其付诸于现实。这就需要让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需求,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然而网络环境还是不同于现实情境的,网络德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让青少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发挥个性、彰显自我的同时,能够以现实的道德标准衡量网络情境中的行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伦理准则。所以,要启发和强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网络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并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地履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道德伦理义务。这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然选择。如何

(二)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

学校是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对于德育,许多人头脑中还存在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观念,特别是网络德育,依旧用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并没有把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切实地作为自己的一项需求。青少年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从教师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网络德育因何收效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学校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作为青少年迈向社会前的“练兵场”,为其构建一个规范的道德伦理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以及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网络道德规范等。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把这项工作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而不是为了分数增长忽略了人格成长,让学生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变成网络中的盲人和智障。

为此,在网络德育一线的教师,要把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需求,认识到网络道德伦理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更是衡量现代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网络技术使用者,教师要有先进的科技道德伦理观,如尊重网络知识版权,不随意抄袭、剿窃他人著作,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时洁身自爱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学生前,先要上好自己的德育课,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伦理关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好道德表率、榜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网络德育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把网络道德伦理价值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知识传播与网络道德伦理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亦即要将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网络道德伦理,视为一项“知识与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中进行整合、贯穿,并使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过程”化和“方法”化,从而真正地做到“我要教”。

(三)家庭,不要把需求变为障碍

家长,是要求网络道德伦理教  育呼声最高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  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但就现有状况看,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是高需求低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得当。家庭是进行德育的第一基地,大部分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网络道德伦理失范时,往往采用强硬手段,殊不知德育第一原则是引导。因此,家长在进行网络德育时:

(1)“降低”身份、调节心态,体验在网络环境中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便于发现失范时,加以正确输导,成为青少年正确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领航员”。

(2)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及时将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交换,掌握详实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进行网络德育的家校互动平台。

(3)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老师”,大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这就需要家长约束自我,为孩子当好模仿对象,而不是横加干涉,并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四)社会,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

时下,宣传网络道德伦理的网站、书籍屡见不鲜,并呈上升态势。其实,道德伦理教育的渠道很多,网络中的文化、娱乐、体育甚至游戏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但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少,应在于质量和方法的使用。这是因为,传统德育的内容很多趋于教条化,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所以,将死板的说教德育贴近生活,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形象化、生动化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真实反映,网络行为也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制定必要的规范,并逐步纳人法制进程。为此,搭建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网络道德伦理框架,用来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将小需求转换为大作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正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他们只要通过敲击键盘,向网络输送代码就可以充分发泄压抑在心底深处的需求和欲望,而且所有的言行还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样,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未成年人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会起到引导未成年人规范网上行为的作用,是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1.1建设校园网,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优化网络环境

对于校园网来说,纯净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体验,同时规范网络行为。通过肃清校园网络环境,进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亲自实践相关的网络道德行为,进一步促使他们网络道德的内化,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优化网络环境,必须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策略,要一手抓“堵”,所谓“堵”,就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防火墙”,从技术层面对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过滤,将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避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例如通过部署网站过滤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在校生浏览色情、暴力等网站,通过部署应用控制策略,在学习时间内防止在校生使用与教学无关的网络;另一手抓“疏”。所谓“疏”,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浏览互联网的特点,开展一些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

1.2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门的网络德育课程

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即使网络离线时,身体不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为了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通常情况下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康教育课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在校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现代社会网络的利用率远高于大多数其它的媒体,如书籍、报刊、杂志甚至电视,网络上面宣传的文化和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发育起着巨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在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这些需要我们提高重视,例如:在对自我价值进行定位,以及个性发展取向方面,对于在校生来说,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多元化、功利化的倾向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实用,讲求回报逐渐在学生身上更加明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忽视,在思想政治观念上依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道德上知行脱节等现象。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主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帮助在校生正确选择价值观,并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的迁移。

1.3规范网络行为,实施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上的,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并实践着网络道德规范。虽然人人都会上网,但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上网。网络是一个共享的大平台,如何合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如何遵守网络礼仪,并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计算机课程可以教会的。教师应在教学的实践中随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教学生学习使用网络就像教学生做人一样。不抄袭,不非法复制和删除,不过分占用网络带宽,不随意泄露自已和他人的隐私,不访问,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等,做到洁身自律。

2、利用网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对策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21世纪,人类社会必将进^网络时代.网络有自己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开启了人们新的实践,井正在日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如何去适应井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不窖忽视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

1、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在网络上,人们适应网络生存需要,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过来,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网络人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随着人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网络上瘾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由于人机交往的频繁,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很少,进而导致人们之间感情关系谈薄,对社会认识的扭曲。

2、道德冲囊现象。由于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蛾性矛盾,导致民旅国家问伦理道德发生冲突事件。上网者的民旅、种族、国家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引发人们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3、知识产权极易受到侵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权益越来越频繁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形形色色的侵害。商标网上被仿冒.作品网上被盗用,技术网上被泄露等等,都给受害者带来了难言状的损失和伤痛。网络的普厦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或社会处理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网络资源共享.台理利用两者相矛盾的难题。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体系,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4、网络信息污染的问题。信息周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电脑技术带绐人们的一些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唼孩子们亵凄人类的文明。

5、利用同络侵犯他人臆私问题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的或法人的信息被用于原来的目的以外的用途,或者被泄露给第三者,被误用或被髓用。保护个人的酶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上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周上侵权行为之外.另一种更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网上行为也在蔓延,这就是在周上敞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范畴.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防止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这将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一个难题。

6、利用网络犯罪。网络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一些人因此把网络当成犯罪工具。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给人类社会已经带来丁极大的损失,网络黑客的人侵引起人们对周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恐怖组织、邪教组织也把网络当成新的犯罪工具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对网络扩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同题应保持高度警惕。那么引起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是什幺呢?

首先,网络生存的虚拟化。

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人们在现实空间的社台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条件,一定意义七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是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网络使用者只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这为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强的网上认识空问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会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用者会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于是在自身不能很好地节制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感情变得日益拔薄,行为常常表现与现实生活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网络使用者中认知虚幻府人的出现,“黑客”和“网络英雄”的涌现,以及网上流毒的流行便是佐证。

其次.对传统教育的逆反心理。传统的道德教育偏重正面的灌输,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这种方法弊端是空洞的说教和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这使现实中的人产生逆反心理.失去自制,利用网络进行不负责任的宣泄,从而弓l发出一系列周络负面道德问题。

再次.网络信息源的复杂化。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同时对加入网络的青年产生观念上的影响。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惜网络到达人们身边,使人们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这对我国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产生抵消的作用。

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对于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道德问题.既不能过分夸大,阻碍网络的发展,也不能漠然视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来雨绸缪,积极应对,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首先.继岙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台传统道德资源。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中吸收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整台力儒学伦理道德以“仁义为核心。从积极方面讲,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兢,勿施于人”,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想到别人也有这种需求需要满足,简言之,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约束力量。孔盂的“仁义”之说中,这些积极因素确实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繁荣、进步的基础,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爱与关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修身是儒学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平白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认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大学》)这段话表明.只有通过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凸现。网络的个体化.网络的虚拟化更需要网民洁身自好,更要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儒学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台一”的思维模式,这里的天是始终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天人台一”的根本是爱,“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西钻》)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惧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为独成。(《正蒙诚明》)其意思是:天为父.地为母,我是渺小的.我与万物一样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气”作为万物的本性不是我私有,要立己而切立人,求知必须周知万物,爱己爱人,成己而且成物。爱天、爱地、爱人,就能体现天地本质,实现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天人合一”的道德学说,是经过千百年的思想家锤炼而成的。我们今天谈“天人合一“也是伦理道德上的。鉴于网络道德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垒世界人民都应该具有以天为价值源头的道德精神,都应该具有爱天、爱地、爱人的品格。

其次,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外国的网络道德规范。阿络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大和延伸,凡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网络社会中也需要,并且应该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网络主体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况,在这方面各国各企业都制定了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I)为祖国和人类作出贡献。(2)要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4)要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5)要尊重知识产权。(6)要尊重他人的隐私。(7)要保守机密。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世界共识.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实践。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出一系列网络道德规范,让全社会内在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规范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能自觉地运用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和网络职业道德规范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使网络道德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有关部门为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及网络新闻登载活动,连续了一系列的规章、办法.这些规章.办法无论是对网络企业还是对上网用户,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要关心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通过非经济理性文化传统下的官本位教育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等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但传统诚实守信的含义更多地是与“仁义…忠孝”相联系。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同时,缺少最基本的做人精神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实质,是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问题。这就是说客观具体地分析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的发展变化,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益和需要在今天已不用人们羞羞善答地掩饰.关键是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在利益和需要这个问题上,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状况。要尊重人们对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对事业的求.尽量满足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把网络道德教育和实现人们的切身利益结台起来。如果我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切人点能帮助人们明白自己的长远利益.知晓自己的重大利益、推动眼前的现实利益,井和国家社会的大目标结台起来,网络道德教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21世纪,人类社会必将进^网络时代.网络有自己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开启了人们新的实践,井正在日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如何去适应井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不窖忽视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

1、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在网络上,人们适应网络生存需要,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过来,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网络人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随着人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网络上瘾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由于人机交往的频繁,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很少,进而导致人们之间感情关系谈薄,对社会认识的扭曲。

2、道德冲囊现象。由于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蛾性矛盾,导致民旅国家问伦理道德发生冲突事件。上网者的民旅、种族、国家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引发人们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3、知识产权极易受到侵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权益越来越频繁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形形的侵害。商标网上被仿冒.作品网上被盗用,技术网上被泄露等等,都给受害者带来了难言状的损失和伤痛。网络的普厦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或社会处理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网络资源共享.台理利用两者相矛盾的难题。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体系,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4、网络信息污染的问题。信息周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电脑技术带绐人们的一些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唼孩子们亵凄人类的文明。

5、利用同络侵犯他人臆私问题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的或法人的信息被用于原来的目的以外的用途,或者被泄露给第三者,被误用或被髓用。保护个人的酶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上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周上侵权行为之外.另一种更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网上行为也在蔓延,这就是在周上敞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范畴.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防止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这将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一个难题。

6、利用网络犯罪。网络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一些人因此把网络当成犯罪工具。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给人类社会已经带来丁极大的损失,网络黑客的人侵引起人们对周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恐怖组织、组织也把网络当成新的犯罪工具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对网络扩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同题应保持高度警惕。那么引起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是什幺呢?

首先,网络生存的虚拟化。

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人们在现实空间的社台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条件,一定意义七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是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网络使用者只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这为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强的网上认识空问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会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用者会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于是在自身不能很好地节制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感情变得日益拔薄,行为常常表现与现实生活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网络使用者中认知虚幻府人的出现,“黑客”和“网络英雄”的涌现,以及网上流毒的流行便是佐证。

其次.对传统教育的逆反心理。传统的道德教育偏重正面的灌输,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这种方法弊端是空洞的说教和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这使现实中的人产生逆反心理.失去自制,利用网络进行不负责任的宣泄,从而弓l发出一系列周络负面道德问题。

再次.网络信息源的复杂化。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同时对加入网络的青年产生观念上的影响。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惜网络到达人们身边,使人们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这对我国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产生抵消的作用。

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对于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道德问题.既不能过分夸大,阻碍网络的发展,也不能漠然视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来雨绸缪,积极应对,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首先.继岙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台传统道德资源。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中吸收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整台力儒学伦理道德以“仁义为核心。从积极方面讲,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兢,勿施于人”,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想到别人也有这种需求需要满足,简言之,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约束力量。孔盂的“仁义”之说中,这些积极因素确实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繁荣、进步的基础,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爱与关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修身是儒学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平白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认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大学》)这段话表明.只有通过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凸现。网络的个体化.网络的虚拟化更需要网民洁身自好,更要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儒学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台一”的思维模式,这里的天是始终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天人台一”的根本是爱,“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西钻》)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惧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为独成。(《正蒙诚明》)其意思是:天为父.地为母,我是渺小的.我与万物一样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气”作为万物的本性不是我私有,要立己而切立人,求知必须周知万物,爱己爱人,成己而且成物。爱天、爱地、爱人,就能体现天地本质,实现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天人合一”的道德学说,是经过千百年的思想家锤炼而成的。我们今天谈“天人合一“也是伦理道德上的。鉴于网络道德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垒世界人民都应该具有以天为价值源头的道德精神,都应该具有爱天、爱地、爱人的品格。

其次,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外国的网络道德规范。阿络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大和延伸,凡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网络社会中也需要,并且应该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网络主体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况,在这方面各国各企业都制定了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i)为祖国和人类作出贡献。(2)要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4)要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5)要尊重知识产权。(6)要尊重他人的隐私。(7)要保守机密。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世界共识.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实践。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出一系列网络道德规范,让全社会内在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规范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能自觉地运用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和网络职业道德规范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使网络道德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有关部门为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及网络新闻登载活动,连续了一系列的规章、办法.这些规章.办法无论是对网络企业还是对上网用户,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要关心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通过非经济理性文化传统下的官本位教育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等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但传统诚实守信的含义更多地是与“仁义…忠孝”相联系。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同时,缺少最基本的做人精神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实质,是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问题。这就是说客观具体地分析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的发展变化,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益和需要在今天已不用人们羞羞善答地掩饰.关键是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在利益和需要这个问题上,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状况。要尊重人们对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对事业的求.尽量满足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把网络道德教育和实现人们的切身利益结台起来。如果我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切人点能帮助人们明白自己的长远利益.知晓自己的重大利益、推动眼前的现实利益,井和国家社会的大目标结台起来,网络道德教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0篇

网络在带给大学生各种便利的同时,他们也不经意的成为了网络的受害者,网络色情、,各种暴力、恐怖视频等等都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比如很多学生就因为模仿电影中的各种镜头而做出了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200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的一起校园枪击案,就是因为一名学生对暴力电影的模仿,结果造成了8人当场死亡的惨剧。再比如,很多大学生的电脑受到垃圾邮件、电脑病毒的影响,泄露了个人隐私或者受骗上当,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在目前我国网络监管仍然不是很有力的情况下,我们要探索新方法,力求寻找有效的途径及时规避和消除互联网给校园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社会化就是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一系列转变,著名的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认为,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往往是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施行者,这类人因为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现各种出格的行为。所以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而实际上,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一个虚拟社会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转型,而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良思想、有毒文化也会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曲折理解,使其社会化转型偏离原有的轨道,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利条件,确保其顺利实现社会化。

三、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各大职业院校网络技术以及各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电子化校园、数字一体化校园的应用越来越广,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课程的选择、查询,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等各种功能,可以说目前已逐步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网络化校园。而在这个网络化校园中,学生仍然是参与的主体,各种BBS,网络贴吧上面的版块都是大学中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大学生的喜怒哀乐,比如校园辩论会、校园舞蹈比赛,创业大赛,毕业前的依依惜别,选课的建议等等都是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新闻,弘扬进取的网络文化精神,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国的重要人力战略资源,是整个华夏社会的希望,而他们在网络上的各种不道德行为会直接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危害。2002年,广州白云机场公安局就破获了全国民航辖区内第一起利用窃取他人银行卡资料、在互联网上盗窃他人存款的系列案件,而令人惊讶的使,抓获到的竟然是长沙一所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曾某及其同伙曹某,他们在虚荣心、贪图享受的心理作用下从多个银行卡中盗取了人民币5万余元,造成了受害人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伤害。可以说,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出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的底线,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纠正各种网络不文明行为,探索原因,找到源头,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 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 %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性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性爱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一夜情”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 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 %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性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性爱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一夜情”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3篇

【中学生;网络;德育

针对上述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功能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和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探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功能,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

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摘要: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内和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内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摘要: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新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有关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功能,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征,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功能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摘要: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熟悉、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和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功能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和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向。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①开放性摘要: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摘要: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

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新问题和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摘要: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香港回收、澳门回归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功能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4篇

网络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虚拟化。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社会信息感知的变化,即社会的虚拟化。网络能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变得摇摆不定。“信息的即时性使虚拟事件本身即成为信息,其背后因素被遮蔽,人们不再被现实所掌控,而是根据虚拟的‘眼见为实’形成认知,并加以判断”。信息的爆炸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难度,使人们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弱化,网络信息变得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德榜样很容易被歪曲。比如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污名化。2012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因此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思想理论界也积极响应,深入解读雷锋精神,有力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然而,网络上同时也出现了不同言论,对雷锋和雷锋精神进行了否定。有的人质疑或否认雷锋其人其事的真实性,质疑:雷锋的照片是不是“摆拍”的?雷锋捡粪难道会论斤称?雷锋捐款从哪来的钱?有人肆意歪曲雷锋精神,还有人认为雷锋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是一种“愚忠”,结论就是认为雷锋精神不值得学习和颂扬。这里面有一些是单纯的事实争论,但也不乏通过解构雷锋来制造议题、将雷锋污名化的倾向。将原本尽人皆知的民族道德榜样的雷锋,解构为虚构出来的假榜样假标杆,这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悲剧。

二、网络恶搞与德育经典的侵蚀危机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中,恶搞文化正愈演愈烈。所谓“恶搞文化”,又叫“KUSO”文化,非权威说法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据考证,KUSO是日本话,做动词用时,是指不够善良的恶搞,即往死里整的意思。“KUSO的早期形式只限于文字,而随着接受它的人日益增多,KUSO之风迅速蔓延开来,比如我们几乎天天都可收到的搞笑短信就是一种恶搞文化的外延派生品”。中国最早的网络恶搞对象是艺术精英们的所谓“大片”,恶搞者不满于这些大片中所蕴涵的“大”:耗资大、演员名气大、场面大、题材大、主题深刻等。于是,胡戈创作了一部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对白经过重新改编,只有20分钟长,中间穿插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和搞笑另类的广告。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电影《无极》本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恶搞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眼下,网络恶搞文化方兴未艾。从“丹丹体”到“咆哮体”,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凤姐,通过文字、话语、图像以及视频等方式完成的恶搞文本,借助于新媒介空间得以迅速流行和传播,并且日益普遍化、日常化和大众化,“它们强烈地冲击、颠覆着固有的社会认知、道德意识和文化趣味”。

恶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喜剧精神,它反映了人内心对于游戏精神的追求,对于“好玩”的追求,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恶搞者,恶搞作品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恶搞,则会变得恶搞泛滥。有的恶搞者甚至连国民教育的经典也不放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主旋律影片,诸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毫无例外地都中了“恶搞”的枪。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富含道德教育意义。它通过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向读者们讲述着是非善恶的观念,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教材。然而,《西游记》在网络上已经不止一次地遭到恶搞。一本改编的漫画《西游记》曾经在小学生中流行,内容相当另类:孙悟空穿的“虎皮裙”竟是迷你裙的前身;他偷吃的仙丹变成了壮阳药“伟哥”;玉皇大帝居然是爱使用望远镜的偷窥狂。这个漫画《西游记》完全颠覆了传统,虽然主人公没有变,但剧情和人物完全变了样。这种恶搞完全扭曲了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担忧。

三、读图时代与德育介质的文字边缘化危机

在网络时代,“读图”成为流行时尚,这里的图不仅仅是指图片,也包括视频和流媒体,因为视频就是快速播放的图片。现在走在大街上,不论男女老少,手捧一个iPad看视频的人大有人在,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取向。有研究者指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是“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公众更沉醉于读图带来的,却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混入文字著作中的太多插图,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搅乱,将文章的内在脉络打断,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最终破坏的是读者对文字进行沉思默想的感悟方式。文字阅读是一种“静观”,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形而上意义,允许读者反复停下来沉思,因而读者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阅读的同时就保留了反思的可能性;看图像阅读则不同,观者完全沉浸于图像情境,看流媒体更是容不得片刻停留,它消弭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换来的是片刻的、当下的,刻不容缓的读图过程拒绝了反思的可能性。有研究者对读图时代深表忧虑,认为读图是对“知”的一个障碍,它使人们丧失了对形而上学的兴趣,丧失了对理性的、对文化艺术以及对文字的兴趣,“它对一切复杂的、需要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的认知产生本能的排斥”。因此,“逻格斯与‘道’被弃置,附着在认知上的审美被剥离,‘真’与‘美’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余下的‘趣’便成为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中国的汉字与汉字文化,的确讲究文以载道,讲究文与道的融通。然而,文之不存,道将焉附?反观道德教育,翻开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大量的图片充斥其中,占据了本就有限的大部分篇幅;德育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讲授的方便,也把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嵌入自己的教学课件中;网络德育的网站,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当然更是大量使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可以说,在网络时代,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种文学式的介质危机,即图像战胜了文字,成为其主导性的阅读介质。

四、总结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份,同时,它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在学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万个网络、数百万台计算机与Internet相互联,用户数已达到数亿之多。Internet受到人们普遏的欢迎和青睐的原因是Internet中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几乎包含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暴力、色情、黑客、不道德与犯罪行为等网络陷阱,直接危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为塑造人们在网络上的良好品质和作风而进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宜传教育。

1网络给青年学生带来的问题

1. 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因而青年学生在网上可以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络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如果不用正确、理性的观点分析、理解所获得的信息,而是照单全收,学生思想将有可能受到毒害而迷失方向,这就是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从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的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搞网恋,有的学生有成为黑客而感到光荣和骄傲的思想,他们到处乱扔逻辑炸弹,恶意制造病毒,破坏别人网络的正常运转;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上最热、最活跃的聊天室和BBS(电子布告板),使上网者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更有甚者登陆色情网站,使自己不能自拔。

1. 2网络容易造成道德感弱化

道德感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道德感弱化就是人们这种情感体验在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网络的影响下,逐渐变弱。在网上,所有人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因而青年学生在网上的言行就更自流、更放纵、更狂妄,思想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认为网络与道德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的问题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1.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社会交往不足

网络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青年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就变得十分便捷和迅速。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CQ聊天室和BBS等途径与素不相识的人交友、聊天或探讨问题,扩大了交往面。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交往面只是一种虚拟的人与人间的交往,是一种人一机一符号一机一人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有一种怪现象,有人在网上口若悬河,网下却沉默寡言,网上朋友遍天下,网下朋友屈指可数。他们害怕跟现实中的人交往,宁愿躲在房间里乐此不疲地敲打键盘与对方的计算机沟通,使他们与社会上的人互动较少,成了“躲在房子里的人”。

2开展网络道德教,刻不容级

2. 1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拼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一一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他们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

2.2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

国外的网络发展较早,某些东西相对较成熟,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①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②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③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④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⑤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⑥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⑦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⑧你不应该蒯窃他人的精神产品;⑨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人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⑩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理解和尊敬。学校可以适当借鉴以上“十戒”,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学校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通过对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破坏、偷窃、炸骗和人身攻击等都是不道德的或违法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制裁;应杜绝任何恶意的网络行为,也自觉地监督别人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