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 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昌市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金昌市在经营城市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较,金昌市经营城市工作只能算刚刚起步,从整体上还尚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1、土地市场化体系不健全,收益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尚未完全实现,市、县政府作为土地经营者未充分实现经营效益,土地资源低效配置,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

2、城市建设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方式少,总量小。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不足,城建资金的筹措尚未摆脱对财政及借贷的依赖。

3、市政公用行业竞争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僵化。在营利性和非纯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仍然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和政府直接管理的状况。行业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总体上相对滞后。

4、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金昌市目前第一、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现代商贸、物流、信息化、科技中介等代表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的行业规模不大,城市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还不足。

二、城市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政府垄断的原则。通过政府垄断,把城市的资产进行集聚、整合,实现资产配置和效益的最优化。特别是在城市土地经营方面,必须采取政府垄断方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2、市场化的原则。实践证明,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干预调控的二元结合,是经营城市的有效手段。除一些纯公益性设施外,城市的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可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经营,从而产生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实物形态转化成价值形态,把死钱变成活钱。

3、整体经营的原则。坚持整体经营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在制定城市经营的政策时必须从整体上谋划。同时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的协调统一,既强调城市经营加快城市化进程,也要注重产业聚集、文化塑造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改革创新原则。经营城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营观念、经营体制和经营机制上不断创新。实现城市发展由依靠行政到依靠市场机制的转变,通过明确政府与企业、市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经营城市的积极性。

三、在城市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定了城市的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主要基础设施的明确位置,展示了城市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规划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城市这一最大的国有资产实现最大增值,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风格。因此,要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遵循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以规划为先导,制定兼有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前瞻性、覆盖性及体现城市个性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

2、稳步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随着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我市公用事业对政府投入和直接管理过度依赖的现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把市政公用资源全面推向市场,实现城市资产商品化。围绕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激活无形资产,把城市整体作为客体来进行经营和运作,构建城市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最终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以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前期规划不到位

城市规划的不到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规划本身具有的缺陷;二是因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支持,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干预力度,违法违规建设屡见不鲜。目前我国城市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充分的协调机制,虽然从权力监督机制角度看,备案制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但由于及时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监督不到位,进而影响城市的前期规划工作不到位。

2、缺少群众监督

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缺少群众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规划管理的部门既是规划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又是规划管理者,这就造成了规划管理与实施一直停留在规划管理者单方行动之中,决策主体容易错位,群众参与较少,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出现与城市规划目标偏离的现象,最终致使城市规划实施的方向与原来的发展轨道发生偏离。除此之外,监督缺乏有效性,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容易受干预,进而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3、分散的规划管理权限,缺少统一管理

近些年伴随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大量开发区朝气蓬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率先发展开发区给予其大力扶持,采取封闭式管理开发区,在规划实施上下放规划审批权与编制权,城市相关部门未将这些规划纳入统一管理,造成城市规划多头审批,城市规划中的整体统一性被破坏,导致了城市功能不全、混乱布局及结构松散,无人问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规划失控,以上行为致使规划实施一度混乱。

4、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不到位

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落后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热力、供电、通讯、防洪等设施落后,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此外,城市管理不到位,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个别开发商随意改变规划方案,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等情况时常出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带来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进程。

二、城市规划工作对策

1、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科学的城乡规划和严格和执法,是确保城乡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也是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众参与是规划决策民主化在编制和实施中的体现,是城乡规划本质所决定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规划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我国城市规划目前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这种被动性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2、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

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决定未来,成败取决观念。要想解放生产力就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在规划中,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统筹全局的思路及胸有成竹的心怀,积极欢迎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的特征和属性要牢牢把握,不断延伸扩展规划的内涵,统一协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此外,要尽快改进作风,这就要在规划中树立新观念,进行两个转变,就是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由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将服务切实的蕴含于管理中,由综合型规划代替单一型规划,由引导型规划代替应对型规划,彻底实现规划审判者转变为规划责任者、规划服务者转变为规划管理者。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可持续性的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4、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

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将监督规划实施视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处理好土地使用审批后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对城市规划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督促规划行政管理提高质量水平。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切实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使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追究那些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明确城市规划实施责任,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其法律秩序,保证人民和国家的权益。

5、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逐步规范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必须明确行政决策的依据,越来越大的自由裁量权已经不合时宜了。要对规划许可中现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城市规划及设计规范,严守科学合理性原则,遵守相关法定程序,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切实严谨的规范规划技术性,逐渐推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城市规划审批与编制的法制化。在立法过程中要使规划建立规划审批与法定通则、法定规划的约束性联系,使得技术标准与城市规划跟我国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进而让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实现法制化与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伴随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就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规划实施中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高要求、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能够提升城市的品质,让城市增强了吸引力和辐射力,既能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发曾. 我国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黄明华.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年.

[3]王飞儿.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浙江大学.2012 年.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相互发展;问题

一、城市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所得来的,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是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交通正是这样一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它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城市经济发展。

(一)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任何的一个地区区域内要加强其对于经济的发展,那么都离不开对其交通运输的要求,只有交通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才能够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交通已经给城市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

(二)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交通运输不仅仅是作为流动载体,它同时也是作为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它在实现生产商品交换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型的作用,它在促进其它行业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的发展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可以加大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使其可以扩大规模。城市交通加大了城市间的相互联系.

因为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得各个城市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这可以让整个市场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和完善。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的发展,增进了资本的流动性因素,可以吸引更多的公司企业前来进行发展投资,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者来进行生活和消费,加大了经济发展的灵活性。以贵州遵义市为例,2005年以前贵州遵义市都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自从2005年崇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2006年当地工业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21.81亿元,是2005年127.91亿元的2.3倍,全市旅客接待量就由上年的323.32万人(次)上升为764.56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51亿元增加到4.78亿元。由此可见,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交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脚步的日益加快,城市交通行业也得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让城市交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条件相比较,我们的城市交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发展速度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我们不断的加快了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使得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得以升级及完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没有充分去考虑到城市交通承载量的问题,致使很多城市交通出现的压力之大,在城市的道路之中,经常会发生拥挤、堵塞现象。这种城市交通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给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素,从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我们在城市规划中的水平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的规划上来看,其水平都普遍比较低,在我们所做的城市交通规划之中,没能够做到从长远的利益上去考虑,这不符合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它就会给城市经济的日后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么以前建成的城市交通设施因为不满足其发展需要,只能够不断的进行整修甚至是重建,这样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消耗,同时在改建过程中,要限制交通的运行,这都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北京开车、坐车或打车的人很容易发现,一些路段刚刚翻修、拓展后马上就又开始拥堵,而且局部地段甚至越来越堵,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增加投资,不断翻修。可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修路的速度根本无法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结果自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的支持

我们分析分析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因素。这让我国的城市交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将城市交通的地位重视起来,从而使得其经济一直发展不上去。城市交通的落后使得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城市经济的落后,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发展城市交通设施。另外,也有很多政府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来做保障,从而给城市交通的发展造成忽视,若是政府不能够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的发展,那么城市交通的发展就得不到提升。

三、做好城市交通的基础性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大,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都给我们的城市交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及经济建设的角度上去考虑,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设施基础,去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让城市交通和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一个较为良性的循环,其实现更大的利益。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仍旧存在着各类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同时,就要加大探讨城市交通治理的方法问题,为城市的继续发展增进一些保障。

(一)加大政府对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来实行对经济的控制,政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保障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交通的依赖,政府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所意识,然后再将其放在其相关工作建设中的主要地位,要使得城市交通的发展脚步超过其城市经济的发展脚步,有效积极的对城市交通做出建造和改善。另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做好规划,让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可以得到国家的项目支持,去积极的发展其城市交通建设。

(二)要做好城市交通的建设规划工作

城市交通应该属于一个城市的公共型的基础性设施,其在发展和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城市各个方面产业所存在的因素。像城市的高架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都是一个特别艰巨而困难的工作,像这样大的工程的建设,都是关系到这个城市在以后的发展定位及其整体布局,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中,不仅仅要考虑到这个城市当前发展所存在的情况,还要充分的考虑到这所城市未来的发展因素。完善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及科学高效性,做到合理的构建城市交通项目,不给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还要做到整个城市交通在规划过后,进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能够通过城市交通的建设来做到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使得这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周围的覆盖地域都可以因此而得到发展,此外,在城市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还要保证其城市的生态设施不受到影响。

(三)要增加对城市交通的投入力度

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城市交通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切实的增加城市交通项目及基础设施工作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增进关注度,要投入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其有效可行的发展,另外,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效到位。将政府投入的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的扩建中来,去改善和构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可以承载相关运力的交通项目,例如大城市所建设的高架与轨道交通。从而使得城市拥挤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

改善。

四、总结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给城市交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虽然我国近些年已经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城市交通的不利因素就暴露出来了,这将会给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因此,我们要从中积极的发现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善,另外,我们还要切合实际的加强城市交通建设,以便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3]邓童,李泽宇,万美洁.中国城市经济与交通状况的模糊聚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

二、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规划不到位

城市规划的不到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规划本身具有的缺陷;二是因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支持,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干预力度,违法违规建设屡见不鲜。目前我国城市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充分的协调机制,虽然从权力监督机制角度看,备案制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但由于及时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监督不到位,进而影响城市的前期规划工作不到位。

2、缺少群众监督

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缺少群众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规划管理的部门既是规划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又是规划管理者,这就造成了规划管理与实施一直停留在规划管理者单方行动之中,决策主体容易错位,群众参与较少,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出现与城市规划目标偏离的现象,最终致使城市规划实施的方向与原来的发展轨道发生偏离。除此之外,监督缺乏有效性,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容易受干预,进而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3、分散的规划管理权限,缺少统一管理

近些年伴随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大量开发区朝气蓬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率先发展开发区给予其大力扶持,采取封闭式管理开发区,在规划实施上下放规划审批权与编制权,城市相关部门未将这些规划纳入统一管理,造成城市规划多头审批,城市规划中的整体统一性被破坏,导致了城市功能不全、混乱布局及结构松散,无人问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规划失控,以上行为致使规划实施一度混乱。

4、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不到位

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落后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热力、供电、通讯、防洪等设施落后,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此外,城市管理不到位,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个别开发商随意改变规划方案,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等情况时常出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带来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进程。

三、城市规划工作的解决对策

1、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科学的城乡规划和严格和执法,是确保城乡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也是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众参与是规划决策民主化在编制和实施中的体现,是城乡规划本质所决定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规划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我国城市规划目前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这种被动性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2、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

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决定未来,成败取决观念。要想解放生产力就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在规划中,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统筹全局的思路及胸有成竹的心怀,积极欢迎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的特征和属性要牢牢把握,不断延伸扩展规划的内涵,统一协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此外,要尽快改进作风,这就要在规划中树立新观念,进行两个转变,就是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由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将服务切实的蕴含于管理中,由综合型规划代替单一型规划,由引导型规划代替应对型规划,彻底实现规划审判者转变为规划责任者、规划服务者转变为规划管理者。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可持续性的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2】

4、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

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将监督规划实施视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处理好土地使用审批后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对城市规划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督促规划行政管理提高质量水平。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切实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使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追究那些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明确城市规划实施责任,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其法律秩序,保证人民和国家的权益。

5、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逐步规范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必须明确行政决策的依据,越来越大的自由裁量权已经不合时宜了。要对规划许可中现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城市规划及设计规范,严守科学合理性原则,遵守相关法定程序,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切实严谨的规范规划技术性,逐渐推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城市规划审批与编制的法制化。在立法过程中要使规划建立规划审批与法定通则、法定规划的约束性联系,使得技术标准与城市规划跟我国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进而让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实现法制化与科学化。【3】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规划实施中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高要求、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才能够提升城市的品质,让城市增强了吸引力和辐射力,既能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华.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亚;城市旅游;对策

三亚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三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大力发展城市度假休闲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执行,又为三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及政策的支持。虽然三亚城市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三亚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布局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并于1988年12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市完成总体规划,确定三亚市性质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人口规模远景控制在50万(2005年城市人口30万),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0—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7. 97平方公里)[1]。从全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范围看,单纯依靠总体规划的三亚市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旅游城市是个多变的载体,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布局,才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但三亚的城市规划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投建和改造,只有一套城市发展总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游客对城市差异化的追求,因此说城市规划改扩建速度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另外,三亚市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也对三亚城市旅游发展造成了限制。

(二)城市建设不合理

1.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三亚城市的主体骨架——市区路桥建设,市政道路50多条,总长110多公里,在贯穿市区的东西河河面上,架设桥梁8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区交通网,市区面积因此达到27平方公里。但在多年的建设改造中,却因城市规划的限制,市区面积的限制,造成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拥堵[2]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恶评如潮,乱、堵、霸是三亚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

2.三亚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

三亚城市定位未能在其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得到恰当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城市,其中,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和进入率是国际定位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三亚国际游客进入率与其游客比例为6:100,远未达到国际化定位条件;三亚将自身定位为滨海城市,但就目前来看,三亚旅游产业呈多元发展,政府与旅游部门未对三亚滨海旅游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应设施的开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三亚滨海城市定位的要求;三亚将自身定位为风景城市,但三亚城市的无序扩建,使得其自然景观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三亚城市的自然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三亚城市建设中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过少,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理所当然大打折扣。

3.旅游信息网络构建迟缓、功能单一。

旅游信息的对外宣传和向内引入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三亚的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节拍,形成了内部起建快,外部宣传慢,整体脱节,不能形成三亚旅游信息宣传的强大攻势,也必然影响了三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三亚却忽视了前导型的宣传策略,不但网络建设的水平低,信息反应的资讯慢,更重要的是不重视对旅游信息的行销宣传,致使城市旅游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小成即满,收效即止,没有形成强大的行销声势,也难以引起国内外对三亚旅游信息的关注。再加之三亚旅游信息的市场开发较少,对中国内陆城市及世界内陆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不到位,使三亚的旅游信息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不出来,外地游人又因不了解三亚而走不过去,形成了三亚旅游人群不集中,旅游目标城市不突出的现实问题。

4.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三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些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缺乏职业道德、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亚的旅游市场运行不规范,高额回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侵害游客利益的违规、违法经营长期困扰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三亚的形象和信誉。经过对三亚旅游市场六大类问题的调查,市场混乱、价格欺诈和住宿紧张、房价过高问题高居榜首,游客对三亚感受最深的就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软环境不佳、家庭旅馆管理不到位、旅游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旅游治安问题也是三亚的一大顽疾,扒窃、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交通秩序 “三宰”、”四黑”、敲诈勒索仍是市民和游客投诉的重点。很多市民和游客认为,三亚市内的警察太少;发生突发性事件后,警察反应速度慢;对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不严。

二.三亚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切实有效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全面调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三亚。首先从城市美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确定“山一海一河一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非常符合三亚的城市特点的。其次,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地区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关系,坚定的走海湾旅游点(区)与城市有序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力量,有主次的开发宝贵旅游资源,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建设。最后,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区与划定的城市建设地区的关系,力求为三亚的地区规划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控制与指导依据。

(二)规范城市建设

1.加强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

城市交通顽疾成为了阻碍三亚国际城市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国际发达旅游城市永远不存在交通网络瘫患的问题。三亚的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交通系统的网络建设。以新加坡的交通网络为例,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大众捷运系统(MRT),是新加坡最快捷的轨道运营交通工具,因其在市区内有许多的停靠站,并且通往数个观光胜地,所以游客只要乘坐该车即可通畅游玩。班次又因时间段不同而各异,从三分钟到八分钟不等,并可根据客流流量和流向自由调节班次,有效防止了压流的现象。自1987年通车后,新加坡的交通更为顺畅。再如夏威夷,为了防止地面交通拥堵,在岛屿间开办通航服务,运营的有夏威夷航空、阿罗哈航空两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各主要岛屿之间的飞行时间约为20至40分钟。而且陆路交通也十分通畅,各岛都有宽距环岛公路,根本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

2.明确三亚的城市定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最新编制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三亚市定位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它包含了三个层次,即国际化、热带海滨、风景城市。这一定位是对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内涵的准确理解,并将对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市的风景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3]。三亚城市定位与城市整体形象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三亚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定位不明确,未体现城市定位特色。纵观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的定位,总是定位先行,形象设计随后,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都非常准确、到位,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紧紧围绕城市定位服务,城市定位点非常集中,辐射面既宽且广,这些都是发达旅游城市的共通点。

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专业旅游城市,就必须要集观光休闲娱乐消费品味于一身,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拳头产业。可以效仿发达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破除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特区特权,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网络

按照多数旅游城市的行销宣传思路,旅游城市的信息宣传是带有前导性的,即一有意向即面向外界宣传,从破土起建至工程竣工,外部宣传始终处于高调状态,使旅游信息与游客关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无形之中引导游客对城市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再看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成果如何。试问北京兴建水立方、鸟巢时是否也是采取的自闭保密策略?恰恰相反,北京在刚有兴建意愿时即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其建筑形态是否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案而需要全国动员?答案是不可确定的。而此举无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但吸引了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对北京兴建国家体育馆的关注,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式建筑的关注。其结果就是水立方和鸟巢建成后,不但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又为北京的旅游新增一旅游观光点。现北京体育馆已面向游人开放,每天游人数以十万计,这无疑是旅游信息行销战略的辉煌战果,很值得三亚城市旅游信息行销工作借鉴。

(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打“四黑”

三亚旅游业中,旅游秩序是顽疾。纠其原因是旅游软环境和服务水平的问题。三亚旅游软环境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水平仍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的阶段,因此,当前三亚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改善旅游软环境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由政府及旅游相关组织为主力军,共同督促、组建旅游市场管理监察队伍,加大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损害游客权益的欺客、宰客行为,并开设社会监督渠道,开办举报热线,对公众投诉认真调查,核实取证,严肃处理,并要实行信息反馈制,及时让民众了解处理过程和责任追究结果,此举也可为三亚城市扭转形象提供一定的服务功能;二是要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与相关旅游院校共同交流合作,创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举行免费讲座或制作相应视频宣传资料,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针对个体开办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加强行业的指导工作力度,对从业人员认真调查,集中培训,持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上岗,防止三无的流动人员被低酬雇佣而败坏行风;三是要多方位提升三亚城市的水准,努力树立三亚旅游城市的完美形象,与此同时,要逐渐剥离与和谐建设不相符的顽疾问题,使三亚城市居民提升对城市品牌创建和定位的认识,形成城市靠大家,大家爱城市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共建局面,再次提升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四是要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服务,要求各旅游景区(点)和宾馆酒店等设立免费的旅游咨询及投诉电话,并在这些电话全部列入三亚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中去,派专人管理,定时更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五是要在三亚主要街道及景区(点)设立中英文标识,开展旅游保险及旅游紧急救助业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从者素质,能够全方位的帮助外地游客走进三亚,认识三亚,了解三亚,让志愿者队伍成为三亚又一靓丽风景线,从而提升三亚城市的文明程序和旅游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对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城市规划.1993:53-57

[2]彭体.三亚-崛起于南海之滨的新兴旅游城市.今日海南.1999(7):38-39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improve, urban landscape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role, greatly improving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in th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scape is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from the urban green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rt, aimed at the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detailed landscape of plann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因其绿化净化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在园林绿化建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园林绿化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一、城市园林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吸收城市废、毒气体,除尘杀菌,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治燥声;调节城市小气候等几个方面。各类绿化植物的栽植,会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树木和草坪的地下根系能减少地表经流,从而减轻泥土被冲刷而流失,同时植物的地下根系还能够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水源的能力,能有效地降低风速,防沙防尘。树木等植被利用其茂密的树冠和枝干,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隔离噪音,可以减弱和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干扰。城市园林通过调节城市区域温度和湿度的方式能够显著地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生活、生产气候环境。

(二)美化城市容貌

不同的树木形态能够打破城市建筑物的单调造型,让城市面貌变得生动、多彩和活泼,加深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各类绿化植物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呈现明显的季相色彩差异,如三角枫、五角枫等树木到了秋季树叶或枝干变红。所以,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宜于居民生存。

(三)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为城市构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城市绿化系统的建立完善,可以使城市形成一个个比较稳定的区域,调节城市生态,使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出该城市特有的个性风格、展现其历史文化风貌,但是,当前我国在园林建设中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应有的个性,城市园林建设中照搬国外或其他城市风格现象突出,缺乏对城市客观条件的分析,使得园林建设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二)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尽合理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与其它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不同步不配套。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人造景观多,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的的作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园林绿化中重建设、轻管理,缺少规范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对树木、苗木未能及时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草地未能及时修剪,植物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宣传教育不够,个别单位和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侵占城市公用绿地,损坏花草树木、草坪、毁坏景观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

(四)资金难以保证,制约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它并不能给园林绿化单位带来经济收益,园林绿化事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由于园林绿化事业的会公益性,使得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使得园林绿化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给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应对措施

(一)立足城市,突出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背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使园林建设突出城市个性特点。

(二)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亲近自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三)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要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引入工程管理的模式,从准备作业阶段开始,在栽植前充分考虑土壤条件,做好土壤和水肥条件的改造,贫瘠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后再用于绿化;选择树种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可通过除草、施肥、修剪、灌溉、喷撒农药、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绿化植物的生长势,增加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同时,在园林绿化的各个阶段要对绿化植物进行及时监测,及时掌握绿化植物的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

(四)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要实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有计划的投资以外,要调动社会团体结合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园林绿化事业。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将园林绿化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结合城市改造和各项建设工程,安排适当比例的园林绿化费用。同时,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发展园林绿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园林公益事业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引进民营资本或者外资开发建设城市园林,并可通过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园林生产生态旅游等有偿服务项目筹集园林绿化建设资金。

四、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对于改善城市生态、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并遵循自然生态植物的生态规律,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发挥绿地最大的景观价值和潜在的生态效益,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管理,强化宣教力度,吸引公众多参与,加强立法监督机制。保证园林绿化能够更好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以某个城市为服务对象,在撤并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其所在城市的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内外两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

(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政府决定将2200家城市合作社合并到城市商业银行中。通常当地政府都参与入股,大约25%到30%,造成地方政府一股独大,像大型国家银行一样,他们的使命就是向政府和政府企业提供资金。几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 它们主要的经营层基本上都由政府直接选派,同时,很多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或者法人代表和经营负责人都是合二为一的,这违反了《公司法》的要求。

(二)不良贷款率偏高

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对三个省份的20家城市商业银行调查数据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法进行计算, 不良贷款率约为2.5%,而我国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降为1.3%。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6%,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还不足114%,而我国同期商业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也已达到116.4%。

(三)市场服务定位不准

城市商业银行本应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结果到处跟其他银行抢大客户。虽然用对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前十位客户贷款不得超过50%的双比规定进行限制,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可提供的单笔贷款数额越来越大,与大银行争抢客户越来越凶,本地中小企业得到服务的机会渺茫。“中国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改革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城市商业银行应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踏踏实实为当地经济服务。

(四)产品创新能力低,盈利能力低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在学习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什么,城市商业银行也经营什么,没有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忽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普遍偏低。

(五)风险监控机制缺陷

内部风险控制建设落后,没有完备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

二、外部环境因素

(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世界经济将处于企稳与复苏、政策刺激与市场机制的交替时期,复苏前景可期,但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预计11年世界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估计会在3%~3.5%之间。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种缓慢的增长充满了不确定性,2011必将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疲软的美元、紧缩的消费,以及很有可能还会有因为经济刺激因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一切都将给我们金融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财政支出增幅下降,内需增速趋于回调;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可能出现反复;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物价存在上涨压力。

(三)经营区域的狭窄

城市商业银行局限于所在城市的“鸟笼式生存”,不仅经营风险高,而且阻碍、牵制了相关业务的开拓、发展。在入世保护期结束后,银行业中城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

(四)同业竞争的挑战

城市商业银行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实力较弱。国有银行资产规模、网点设置、技术装备均处于垄断地位,并享有政策的优势。当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并逐步把业务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而新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实力较城市商业银行强,机制也很灵活,且没有历史包袱。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将主要涌向大中城市,使大中城市的金融竞争日益加剧。

(五)科技创新不足

面对金融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手段落后,科技创新水平缺乏张力。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改造

(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健全银行的治理结构

实施改造和重组,着重通过资产置换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进行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 完善治理结构。例如,2008年,郑州银行引入大华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吉林银行引入韩亚银行;九江市商业银行引入兴业银行等。我国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已进入了一个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全面的战略重组的新时期。

(二)进行经营模式及产品创新,努力拓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

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方面,显然,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太大的优势,但存贷款业务依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收入结构,实施发展转型,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络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现有中间业务品种中,更多依靠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合作,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理财业务就成为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突破口。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支撑。

(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特色经营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城市商业银行的特色经营可以有服务于社区做社区银行、寻求合作共同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和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等多种方式。

(四)建立风险监控及度量机制

监管部门要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各项非现场监管指标和日常监管情况, 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国家银行的五类贷款分类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 优胜劣汰进行分类监管。

(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满足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在这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故纷纷打破常规,不再仅仅依赖裙带关系,而是开始面向全国,面向高校,不拘一格的选拔各自需要的人才。如徽商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都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人员改革了。

四、对城市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改造

(一)金融法律法规健全

建立有关金融法规,遏制道德风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能同以前的城市信用社一样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范围内适度提高居民和企业存款利率水平,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客户有一个风险和利益的比较选择空间。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三)银行企业关系的改善

企业要规范财务制度,及时与银行沟通,接受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形成融洽的银企关系。

(四)会计与审计准则完善

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反映,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注重自身的规范运作。

(五)社会信用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和地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及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种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可以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改善信贷和投资环境,减少道德风险。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产业化发展之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一背景之下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所需努力的方向。体育产业作为促进当代城市人群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正在被城市中的各群体所高度关注。为此,很有必要对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作抛砖引玉。

一、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额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二)城市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我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呈现出以体育服务业为中心,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销售业合力支撑的体育产业结构特点,而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活动等比例极低,因而影响到了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

(三)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够平衡

因为我国当前所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差异,而中国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东部地区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数量、经济效益等均存在显著差别,总的来说是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的城市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二、发展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注重立法机制建设

因为城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十分活跃的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体育产品侵权及体育服务欺榨等负面现象,均对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体育产业在区域建设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体育无形资产就需要加以依法规范、开发与保护。目前,我国在城市体育赛事的承办权、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权、明星形象权等各类无形资产经营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与尝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我国在城市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中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就全国总体形势来说,体育无形资产运作的动作不够规范,无形资产开发尚处在初加工阶段上。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完善体育无形资产方面的法律与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

(二)积极培育体育中介组织

为了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应当着力抓好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不仅懂经济,而且又精通体育,能够活跃在体育产业之中的专业体育经纪人。要充分研究体育市场的需求与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心理,切实整合目前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从而将有休闲的市民吸引到各类健身、娱乐等体育活动之中。积极鼓励各所城市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大力鼓励各家单位、各所学校的体育设施能够免费对外开放,并给城市中的各类公园广场增加体育健身功能,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坚持不断拓展各项体育项目,满足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需要。要分别面向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需要,分别开设各种适合和不同需要的体育培训班,从而提升广大群众的健身技能。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积极鼓励有远见的企业来承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或者运用冠名、特许及专营等形式来赞助体育赛事,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树立与宣传自身形象的新途径,进而带动传媒业、广告业及商业赞助等多个行业的新发展。

(三)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帮扶力度

鉴于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且发展不够平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现了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大量优质体育资源主要集中以政府主管部门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手中,因而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例如,要举办好一个体育赛事,就需要协调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直接造成了举办赛事的成本居高不高。可见,要想更好地发展城市体育产业,应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帮助体育产业打破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鼓励更加多的民间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其中。

(四)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体育消费是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大市民的意识、行为和消费水平等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之发展。所以,一定要深刻把握当前的市场脉络,大力挖掘发展潜力,运用合适的价格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之需求,从而开发出具有更多特色、更多项目和更多形式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三、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始终是保持城市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体育产业刚刚进入到市场化早期阶段。面对着不断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体育产业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立法保障、培育中介组织、加大帮扶力度、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等途径,不断提升城市体育产业的实力,让城市体育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苏  华. 奥运后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4).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产业化发展之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一背景之下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所需努力的方向。体育产业作为促进当代城市人群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正在被城市中的各群体所高度关注。为此,很有必要对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作抛砖引玉。

一、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额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二)城市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我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呈现出以体育服务业为中心,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销售业合力支撑的体育产业结构特点,而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活动等比例极低,因而影响到了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

(三)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够平衡

因为我国当前所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差异,而中国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东部地区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数量、经济效益等均存在显著差别,总的来说是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的城市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二、发展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注重立法机制建设

因为城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十分活跃的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体育产品侵权及体育服务欺榨等负面现象,均对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体育产业在区域建设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体育无形资产就需要加以依法规范、开发与保护。目前,我国在城市体育赛事的承办权、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权、明星形象权等各类无形资产经营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与尝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我国在城市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中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就全国总体形势来说,体育无形资产运作的动作不够规范,无形资产开发尚处在初加工阶段上。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完善体育无形资产方面的法律与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

(二)积极培育体育中介组织

为了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应当着力抓好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不仅懂经济,而且又精通体育,能够活跃在体育产业之中的专业体育经纪人。要充分研究体育市场的需求与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心理,切实整合目前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从而将有休闲的市民吸引到各类健身、娱乐等体育活动之中。积极鼓励各所城市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大力鼓励各家单位、各所学校的体育设施能够免费对外开放,并给城市中的各类公园广场增加体育健身功能,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坚持不断拓展各项体育项目,满足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需要。要分别面向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需要,分别开设各种适合和不同需要的体育培训班,从而提升广大群众的健身技能。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积极鼓励有远见的企业来承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或者运用冠名、特许及专营等形式来赞助体育赛事,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树立与宣传自身形象的新途径,进而带动传媒业、广告业及商业赞助等多个行业的新发展。

(三)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帮扶力度

鉴于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且发展不够平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现了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大量优质体育资源主要集中以政府主管部门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手中,因而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例如,要举办好一个体育赛事,就需要协调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直接造成了举办赛事的成本居高不高。可见,要想更好地发展城市体育产业,应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帮助体育产业打破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鼓励更加多的民间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其中。

(四)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体育消费是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大市民的意识、行为和消费水平等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之发展。所以,一定要深刻把握当前的市场脉络,大力挖掘发展潜力,运用合适的价格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之需求,从而开发出具有更多特色、更多项目和更多形式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三、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始终是保持城市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体育产业刚刚进入到市场化早期阶段。面对着不断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体育产业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立法保障、培育中介组织、加大帮扶力度、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等途径,不断提升城市体育产业的实力,让城市体育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苏 华. 奥运后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4).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14-02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已有140余家。北京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2011年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9.56%,2012年利息净收入较2011年仅增加了1.44%,而2013年的利息净收入较上年下降了24%;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税后利润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2012年税后利润较2011年增长26.52%,增速较2011年下降了近14%。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现在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1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与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然而,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少数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依托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在中间业务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而多数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中间业务还是其经营结构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今城市商业银行仍然依靠资产负债规模的双重扩张以赚取利差收入,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随着中央银行对各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日渐严格变得举步维艰。同时,权重风险、资本充足率以及资产规模等因素都成为影响城市商业银行靠传统利差收入盈利的极大牵绊。所以,如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各城市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2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问题

2.1中间业务品种发展不均衡

据统计,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形成了包括结算类、衍生类、信用类等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由此可见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非常丰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经历了中间业务创新浪潮后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中间业务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收付、汇兑等业务品种为主,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业务基本为空白状态。

2.2市场定位模糊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职责是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理财并且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其通常都会跟随规模较大的银行制定一些中间业务产品,并未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未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被此种因素严重制约。

2.3中间业务的定价及收费不合理

中间业务被定义为是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目前的收费标准并未统一、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在是否收费的博弈中,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并没有明文规定来制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并且银行还怕由于一些收费项目会失去客户而难以决定对业务进行收费,没有银行愿意率先打破现有局面,已经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定义,这便在银行间形成了盲目竞争的态势。

2.4金融营销意识薄弱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通过整体的营销方式并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现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主要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银行业虽然是服务业,但由于占据着垄断性的地位,导致服务意识不强,并未向顾客提供主动服务。所以,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营销意识薄弱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其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

2.5缺乏针对性的高端人才及科技服务

中间业务尤其是新兴中间业务大部分都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金融、经济、贸易、科技、法律等诸多领域,是金融业的高科技板块,所以对人才需求及电子化设备有较高的要求。现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本科以上学历,但专业并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使中间业务很难深入发展。同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先进电子设备的引进及系统的开发及维护都是一项高额的成本,若前期进行了高额的投入,但能否为日后的发展带来稳定且长期的利益是有待考究的,所以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中间业务往往被搁置或者放弃。

3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建议和对策3.1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

为了合理创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利润,拓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势在必行,然而客户需求和市场经营环境是拓展中间业务品种的指向标。在继续发展类、结算类、担保类以及承诺类中间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还应当积极拓展其他种类的中间业务产品,如投资交易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等。总之,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推出新业务,走向多元化及综合经营的新道路。

3.2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想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依托地方人民银行及地方政府,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首先,应稳固中小企业的市场,不断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多元化、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服务及便利;其次,应提供个人金融服务,调查当前城市个人客户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客户最需要的服务;最后,利用地区银行的优势,开展有地区特色的独有服务。地区银行的特征使城市商业银行有了自身的地域优势,也为其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打下基础。例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代收水电费、罚没款等多种业务,利用此种优势制定更多与地区发展有交融性的业务。

3.3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

有关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并没有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中间业务产品成本进行核算,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中间业务的成本,对产品定价产生指导作用。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将收入及成本进行收集与核算,通过银行的管理系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核算,以此作为对产品合理定价的依据。

3.4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广中间业务产品及服务,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考核办法。首先,可以通过目标市场选择、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定位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考核办法;其次,各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各监管部门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网络或营业网点的途径及时向公众介绍新的金融产品及金融知识。

3.5培养专业人才及加强科技支持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科技的支持。首先,要建立人才备选库,在银行内部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并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通过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其次,公开招聘人才,从社会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专门人才,使中间业务的开发团队更加充实;最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中间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户服务全面化并进行产品、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家妮.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出路何在[J].商情,2012(43).

[2]远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5).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内涵;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32-03

一、城市的界说

“城市”不仅是一个供人们生活的聚居实体,不单是一个政府职能项下的行政概念,它是一个跨越在各个学科、交叉于各个领域的学术概念和研究客体。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了城市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等。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刻伴随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有机复合体,每个学科在各自的视野对城市都有不同的解读,各有侧重。

在经济学领域,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说:“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

在社会学领域,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认为:“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2]

在人文学领域,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1961年)提出:“从完整意义上讲,城市就是‘艺术’,是‘剧场’,甚至城市就是‘文化本身’,他指出,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与文明史不可分割的,城市是文明实体,而建筑则是城市实体。”

在城市规划学领域,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3]

以上的学者们在自己所属领域对城市的解读各有所长,而相对来说马克思的理解又更为深刻。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随着工业出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的,与传统农村相对应的人类聚居场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4]。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城市的界定为“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又称都会、城市。都市中有较多的、集中居住的、不同职业身份的居民,大部分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某些居民具有专业技能。都市具备市场功能、至少具备局部的调节功能和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功能。”作者认为这个定义更为全面一些,因为它指出了城市概念中所必需的居民组成、经济方式、调控手段等基本要素。

二、我国现代城市发展问题的梳理

城市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因此对城市发展的问题的探究有时不得不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现代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这种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便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此相呼应的,便是人口的高度集中,空间的高度集中,生产与消费资料高度集中等。这种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相对稳定性、社会矛盾随之凸显,作为社会的承载实体,城市发展便遇到瓶颈。尤其是我国这种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矛盾尤其显著。

(一)过度的资源消耗和自然环境有限承受力之间的矛盾

其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城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然而在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尤其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科学的经济产业结构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工业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却很低。粗放型经营主要从两方面加剧了环境问题,首先,等量的总产值中增加值较低,意味着经济效益低,浪费大,投入的原材料和能源过多被浪费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则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粗放型增长追求急功近利。因其强烈扩张冲动和投资欲望,反过来与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争夺资金。

其二,城市化进程加速,加速自然环境的恶化。城市在地域上的过度扩张导致大量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庞大繁华的城市也吸引着其他地方的人们进入其中导致人口压力增大,生产和消费资料增加,人们对资源的索取以及对垃圾的排放都明显增多。城市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农田和土地,大片的绿地变成楼间零星的绿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导致水泥、钢铁等材料大量生产和消耗;公共交通工具和私家车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金融商业的繁荣导致了办公楼林立,密集的空调在城市中不停释放着热量;大量居民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为了加快城市发展必须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一些厂矿企业又开足马力生产导致了工业污染严重。

(二)基本的居民生活需求和城市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其一,城市贫困问题始终存在。城市贫困是指城市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城市贫困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中,由失业、社会保障的缺失、社会排斥等因素造成的贫困问题正在加剧。城市贫困,它是城市发展的隐患,它会危及社会公正原则,扰乱社会秩序,会抑制社会激励效应,阻碍经济增长,会加剧社会冲突和对抗,威胁社会稳定。

其二,城市住宅无法满足需求。住宅问题如同贫困问题一样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住宅问题,但不同城市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住宅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15~20平方米,但仍存在着由居住水平的贫富差异形成的住宅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住宅建设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城市住宅奇缺,其中失业与半失业及低收入的人居住在棚户区,为温饱而挣扎。

其三,城市的发展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伴随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日益集中和活跃而形成的城市群,吸引着众多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另一面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就业问题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劳动力供过于求;一是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就业牵涉到每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就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而失业人员又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其四,城市交通无法保障社会生活的顺畅进行。这主要指都市运输手段、道路设施与城市人口和货物流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和低效率。许多都市整日都处于交通高峰时间,交通工具和道路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已超过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因而使车速降低,周转缓慢,给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如人们上下班时间延长,增加了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生产和流通受阻,造成各种损失。

(三)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安定需求和犯罪率升高之间的矛盾

其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猖獗。中国城市中的黑社会由来已久,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令黑社会逍遥自在的日子还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黑社会或者受到镇压,或者潜逃国外。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境外一些黑社会组织想方设法渗透入境;一些土生土长的各种黑社会组织也在各个城市迅速发展壮大。他们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横行一方,例如有的成为某农贸市场中的“虾霸”、“蟹霸”,有的成为建筑工地的“车霸”、“沙霸”等,总之就是采用暴力犯罪等手段排除其他人进入该行业。

其二,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在世界各国都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近三十年来,未成年犯罪总体数量持续上升,并且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也为持续发展,同时未成年犯罪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犯罪结构、犯罪手段以及不断出现犯罪新类型、新形态等变化上,与上述数量增加相比,这是更重要、更危险的变化趋势。所以要真正在实践上显著提高控制、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效,就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

其三,高科技手段犯罪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与网络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生着关系。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意识到它带来的极大的隐患。近些年,网络犯罪也呈现出高、尖、端的趋势,网络黑客通过高超的技术来窃取国家情报,侵犯公民权利;制造网络病毒进行恶意攻击,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利用网络漏洞进行各种犯罪等。尼尔·巴雷特:“指出数字化犯罪的速度是令人恐惧的。”

(四)市场经济对道德和法治的要求与我国落后的传统社会观念之间的矛盾

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对现代社会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这是对陌生人社会的描述,这种社会是陌生人契约文化的社会写照,是陌生人社会的法治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模式,而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其一,国人传统的社会观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十个公章抵不上一个老乡”的俗语不绝于耳,即十倍的法律、十倍的制度都比不上一个熟人。熟人就是每个人因为个人利益在具有共同文化习俗群体中结合起来,每个个人为自己谋利益同时亦为别人谋利益群体结合。熟人中办事必须攀关系,讲交情,熟人好办事;如果不是熟人,就要尽力去促成这种关系,关系一经建立,办事就有门路。关系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是人际交往的剂;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等逻辑思维本没有错,但是一旦这种思维突破了法律的实体及程序规范时,就严重阻碍了法治,使“人治”依旧压倒“法治”。当一个人通过“关系”达到目的时就必然有人因为这个“关系”的原因失去了机会,“关系”是国人处事的哲学也恰恰是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源。熟人文化一经进入权力部门,就出现了掌权者对自己亲疏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原则处理的非正式制度,即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权力为亲朋好友谋取利益的现象,导致了对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不公正,进而产生了腐败现象。腐败现象的运行特点是,它是以某种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这种关系是以政府部门某些人和社会上某些人利用相互间的熟人关系网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网内,钱权交易、权权交易、权色关系比比皆是,这便是人治,而非法治。

市场经济的根本就是在良好法律得到充分实施的前提下,资本可以在阳光下公平地得到市场充分地运作并得到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机会和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在改革开放深化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当下,中国的城市已经逐步开始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社会治理已经逐步开始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社会生活靠“关系”的方式只能将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的乌烟瘴气。

其二,市场经济对法治和道德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它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开始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和功利性,因而使得社会成员对他人的评价逐渐选择了以自身实际能力和实际效果为标准,而抛开了传统的感性标准。在市场经济催生的陌生人社会,这样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有利于鼓励人们用于竞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过分追求商业价值也忽略了社会文化本身该具有的教育价值、引导价值、激励价值。这种对利益的极度追求也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使得社会成员对与自己无关的,于事无补的人或事表现出冷淡,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做出反应[5]。尤其是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我们,法治建设还不完善,新社会的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人只遵守其生活范围内的道德规范,而一旦离开这个血缘的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就对自己本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熟视无睹,开始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观念的传入,这种现象表现出了越演越甚的状况。

近年来,“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楼倒倒事件”、“毒胶囊事件”等一桩桩为了实现暴利、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恶性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划出道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还有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本地入学,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开奔驰住政府保障性住房等挑战社会道德和制度的不公正事件,引得人们牢骚满腹。因此市场经济对于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应当是更高的,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制度的创新和贯彻,注重社会公德的引导和培育。

三、我国现代城市发展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要想求生存、谋发展,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浪潮,这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要中国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社会已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贫富悬殊的扩大,新型社会阶层的形成;在文化领域里,传统的价值观受到重创,外来思想的涌入,使得多元价值观念得以形成,一些原有的社会道德控制手段失灵,一时间,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伤害他人,扰乱秩序,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所以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防患于未然,有效扼制犯罪行为的必然要求[6]。

(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性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布还不平衡,例如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仍占很大比重,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而西部地区却没有成规模的厂房和企业。

(三)体制的不健全

由于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加之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前无所不包的“单位制”解体,社会资源配置多元化,个人收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社会上便出现了很多需要社会救济保障的城市人口。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像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体制、机制都不健全,甚至存在某些保障制度的缺失,不能为居民提供一套健全、完善的体制、制度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由此产生诸多城市社会问题。

(四)城市管理措施的缺失、理念的落后

城市管理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协调城市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便是由于城市管理的错位、缺失造成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间管理脱节;城市乱占乱建现象严重;配套跟不上,生态环境差;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这种忽视城市各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忽视城市发展规律的现象,便会导致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是预防城市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传统社会调控体系的失效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走进了“硬物质、软精神”的误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发生了裂变,越来越朝着功利化、物质化方向发展,他们越来越迷恋占有、享受、盲目崇拜,相比之下是精神的颓败、理智的脆弱。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完全扭曲与变异,这种忽视传统社会调控体系,无视法律法规、道德情操的心里极易崩溃,也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六)法治观念的淡薄

造成中国人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是几千年的人治国家,强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其二,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对领导者个人权威的信服,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不敢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对抗“权力”。这又使得中国的法律在领导者和权力面前没有它至高的权威。其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观念的神圣使命。但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尚不完善,未能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学校只关注能提高成绩和升学率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教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法治文化培养和传承的困境,因为个人的成长只贯穿了学校对知识学习和功利追求的培养,贯穿了对领袖和榜样的崇拜和学习,却没有包含公民对民主的教育和法治的信仰,而这才是文明进步的根本[7]。

参考文献:

[1]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2][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

[3]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5]张清,王露.陌生人社会与法治建构论略[J].法学论坛,2008,(1).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对策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方面

城市交通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居民的出行距离就越长;生产率越高,交通量也就越大。城市交通已成为制约“大交通”发展的“瓶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当前,缓解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日趋严重的交通紧张状况,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资金短缺与体制性浪费并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单一的政府资金投入模式;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很难有足够的积累政府资金用于兴建城市基础设施,资金始终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包括城乡一体化)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越重,由资金短缺而导致的城市基础设施供求矛盾就越突出。

所谓浪费,是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制都还不健全、不完善;体制设计不合理,都有可能会导致体制性浪费。比如,企业内激励制度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在职闲暇进而造成人力浪费;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科学而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低水平和低效率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大大地浪费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

3、建设和管理方面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状态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最直接的原因, 显然是建设资金不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银行的储蓄存款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基础建设投资, 大量的外资也觊觎已久, 说明资金来源问题不大, 就是“进入”困难, 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的中间环节不畅。形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问题很多, 如投资体制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政府缺乏必要的资金调控手段等等。而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 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活动都在政府的计划手段调控下运行。实践表明, 这一模式的每个环节均存在很大弊端:(1)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分离, 各自为战、信息严重不对称、基础设施的成本偏高, 而且存在许多“无部门负责”现象, 经营效率低下, 使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雪上加霜;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公开化程度低, 基本上是垄断经营, 公开招标的不多, 暗箱操作多, 投资计划的软约束, 造成投资成本居高不下;

(3)金融秩序整顿前, 政府指令银行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形成政府直接投资; 金融秩序整顿后, 大多数城市通过成立建设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政府财政担保) 建设基础设施, 政府投资的性质未变, 债务负担沉重, 而且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虽然, 政府已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如今年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 , 但仅仅是单方面的企事业改革效率不高,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大系统, 改革必须系统进行, 否则就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现象, 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建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改革, 并与加入WTO 的背景相衔接。

二、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必须先行的重要部分。其中除极少数与自然垄断有关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或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仍然必须由国家代表全民独占经营外,其余行业都应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

融资方式的创新。积极开拓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在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的同时,应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和收益稳定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确定明确的产权关系。产权的有效界定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我国的政府部门承担着提供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服务的责任,将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这大大地降低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效率。应积极进行产权制度

改革,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上,政府应该从这一角色退出,担当起建立市场、规范市场和监督市场的重任,让企业在微观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

2、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经验的研究表明,社会资金越来越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资金来源。引进社会资金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也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无论是完全由政府垄断控制还是完全有市场自由运作,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混合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也就是要吸引社会资金在管理权和所有权上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

【参考文献】

[1]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教程.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乡发展;新农村;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73 — 02

一、齐齐哈尔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齐齐哈尔市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城乡间的体制性矛盾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齐齐哈尔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齐齐哈尔市过分注重工业发展,机械、冶金等工业产业成为齐齐哈尔市的支出产业,农业发展滞后。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和农村具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居民在城市拥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村居民由于户籍限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与农村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严重阻碍了齐齐哈尔市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衡量城乡间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齐齐哈尔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农业发展较为落后,销售农产品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性长、价格波动大等特点,农民经常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中。在这种环境下,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城乡劳动力市场分离

城乡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城市劳动者大多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而农村居民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很难与用工单位建立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造成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获得政府机构提供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机制,农民无法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不知道如何获得适合的就业机会。

二、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的经验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美国在城乡经济发展中,是以农业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美国的工业化道路上,工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左右,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生活资源的紧缺和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同时,农村的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土地大量荒芜,农业经济陷入衰落,造成了美国的城乡不协调发展。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政府尝试利用农业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美国政府认为,落后的农村经济,主要是因为城市的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农业人口转向城市。所以美国政府鼓励在农村地区发展适合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实际需要的工业,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并通过“农村开发法”等法律文件为农村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极大地加快了美国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在农村地区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农村工业带,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在农业人口的收入中,50%来源于农业生产,50%来源于非农业生产,通过农业工业化,城乡经济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优化了城乡间的产业布局,即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又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日本的经验

日本在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调控。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定了完善的综合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建设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一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日本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通信、交通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城市的方便和农村的闲适结合起来,形成了农村与城市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二是国土建设规划,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围绕几个大城市,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聚集带,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日益膨胀。但也造成了城乡的差距被拉大。面对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前后四次修订《国土综合规划》,逐步将城市人口分流到农村地区,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经过多年的调节,日本的农村人均绿化面积、犯罪率和人均居住面积都已高于城市,城乡协调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是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用工业创造的财富反哺农业,鼓励发展集约型农业和现代农业,在1960-1980年之间,日本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的只有1%左右,而对农业的投入却在财政支出中达到10%以上的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义乌的经验

义乌市是中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中心,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义乌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城市发展主导下的以城带乡模式。义乌通过城市经济力量的快速积累,形成了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并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通过城乡联动,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理想局面。义乌模式的特点是以商品流通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业集聚与城乡发展良性互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义乌的发展过程中,从1978年到1988年为起步阶段,这个时期义乌的产业初步集聚,中心商贸城市开始形成,交通运输和餐饮等服务业发展较快。从1988-1998年为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义乌由县变为市,在城市经济集聚效应的影响下,义乌城由内向外快速扩张,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 年,义乌城区面积已经达到 32.2 平方公里,拥有近 43 万人口,佛堂、廿三里、苏溪、三大中心镇已经与城区建立了 “十分钟交通圈”,成为城区卫星镇,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四)成功经验的启示

从上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均衡发展,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从对成功经验的分析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对农业进行保护。二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将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工业项目吸引到农村发展,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的收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三是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综合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抉择。实现好这个战略抉择,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面对目前内需不足的形势,更应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好新农村,重视“三农”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引导农村消费,搞活农村市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走“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形成城乡一盘棋的思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财力扶持力度

齐齐哈尔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面临着工业转型升级。同时,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项目扶持、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特别是对于齐齐哈尔来说,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在农村修建道路桥梁、农业灌溉等更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因此应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大对齐齐哈尔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注重在项目和资金选择上形成由下而上的科学决策机制,实行以财政资金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自主、自愿、自觉地推动全面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探索以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农民兴办的模式,建立农业投入的多元化机制,通过财政投入、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培育农村新的经济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三)实行科技兴农,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实行科技兴农,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追赶城市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齐齐哈尔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注重发挥特色农业优势。齐齐哈尔市作为我国“绿色食品之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有可为。例如讷河的马铃薯、依安的白鹅、泰来的四粒红花生、克东的腐乳、龙江的小米等农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获得较好的知名度、美誉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人们对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齐齐哈尔应该积极利用科技优势,一方面提高产量,为农民创收;另一方面,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工业,培育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陈玉梅.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战略;应急管理;信息建设

Abstract: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refers to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city life, including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of production, life, living within the scope of many aspects of security, it is not only the city and its citizens need safety of body and property to meet the city according to law, but also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nsure good internal order necessary for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reflects the natural disaste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resources supp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a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influence.

Key words: City public security; strategic plann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城市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1.现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如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覆盖城市各方面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而临时性的战时指挥机构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经验缺乏、准备不足,致使应急管理的政令不畅,决策指令难以及时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自选标准,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科技手段较为落后,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非工程建设问题薄弱,立法不健全,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城市基础运行系统较为脆弱,公共安全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一方面,由道路、通讯、水、电、热、气等六大系统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其运行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安全状态。而近年来大规模、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易燃、易爆、危险品也越来越多地进人家庭,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处在一个十分脆弱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较为薄弱,重点工程防灾标准低、防护系统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公共安全工程规划,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工程项目相互之间不匹配,综合监测预测能力不强,预警及通信网络系统不健全、不统一,技术基础薄弱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尤其是在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洪涝灾害和火灾防治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3.安全规划战略缺失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该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该将公共安全建设战略融入其中,并且还应占据基础性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市目前更多地侧重于发展经济,依靠经济指标定成效,“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还主要集中在一般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层面,从城市可持续安全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还不够,公共安全管理没有摆上城市发展应有的战略地位。”忽视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强调临时性的应急管理,这是目前安全管理战略规划缺失的明显反映。

城市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就将安全因素作为重点纳入规划是一种先天植入式的战略,而只按经济考虑进行建设,出现问题再寻求应急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后天嫁接式的战略,两者比较,显然前者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强大。在很多城市中都不乏一种现象,即居民住宅及密集商业区建筑都非常高,且建筑群极其密集,周围缺乏足够的空旷逃生地带,甚至还有少部分带有危险性的企业设在生活区旁边。这些规划设计本身就没有系统地考虑城市的公共安全,先天遗留下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后天无限的投入应急管理来弥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今后还将出现更多的新兴城市,如不能在城市开始建设的规划阶段合理考虑整体安全战略,一味模仿东部现有城市模式,甚至将眼光仅瞄准经济,比规模、求速度,都可能导致忽视系统安全设计,最终将背上后天安全管理巨额投入的长久包袱。

城市安全认识尚待提高。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安全认识还比较模糊;1930年美国已提出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衍生诸多社会问题;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灾害。可是我国至今也未把交通拥堵视作灾害,有的经济学者甚至认为北京的堵车现象是社会繁荣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灾害的分类,多还停留在“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等方面,对传染病及其它新的城市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观,社会的安全文化教育匮乏。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立法。

中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关注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立法,但至今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中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缺少一部《城市安全法》应该是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性缺失。失去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很多工作就带有了人为的随意性,大量给城市安全带来重大威胁的行为得不到严格约束。如果有了法律规定,则完全可以追究相关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进而更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今后城市安全立法可以考虑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其中。

建立健全危机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整个国家安全管理中居关键地位,只有抓好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才能稳住大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突发灾害应急管理都是分部门、分灾种,不利于协调统一、高效救灾的现状,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行政管理情况,创出中国式的城市减灾现代管理模式,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应着手成立防灾专门机构,建立应急综合管理指挥系统。

推动社会力量主体的有效参与。

从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不仅能够提高应急反应的效果,还可以节约大量政府投入,政府将节约的资源转投向经济等其他建设,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个体化、多元化在城市中的表现更加突出,多元利益诉求导致的矛盾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共同抵御风险、应对危机成为多元化社会中分散个体的共同利益。将社会个体组成臆对风险的主体,这种将分散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化和功能化的行动,不仅能有效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从内部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可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并将其纳入公共安全管理的决策体系,从而调动最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又一重要主体。

加强信息建设,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要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减灾,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及时披露灾害信息,通过顺畅渠道提供可靠的防范知识,对于消除不安定因素,降低紧急事件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完善了信息预警机制,不定期地通过一套以颜色区分的警戒识别系统向社会各界恐怖威胁、警告,并给民众提供详细指南,效果很好。在我国,2003年初发生的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也因为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事件的全部过程,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因此,我们对建立城市突发灾害预警机制,应给予高度重视。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对能够预见的重大灾害应及时告知社会公众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直接或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通报情况,建立权威的信息和报告机制,以积极地引导社会公众的理,安定民心。

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

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是确保城市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时,生命线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会使城市失去抵抗能力,并会造成许多次生灾害,无法控制灾情蔓延。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强生命线系统自身的安全;同时,要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提高这些基础设施在防灾方面的建设标准。从系统构成、设施布局、结构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抗灾功能,这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而适合市民活动的户外场所越来越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此,在20世纪中后期,一些西方高度发达的城市产生了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也称口袋公园这一形式的户外活动场所。从它产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却极力地显示出了它积极的一面,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市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口袋公园是城市开放性空间中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中的微观环境,它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具有开放、可及、精巧、多样等特征,随时随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交流、游憩场所,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

城市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大多设于一个地区的主要核心区域,区内有各种一流的建筑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如甲级商业大厦、大型购物中心、政府及公共机构、康乐文娱设施等。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同时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CBD特定的职能要求区内的建筑必须高密度、现代化。因此,CBD中汇集了众多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的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非常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大量的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设施。此外,区内的交通可达度极高,公路干线、铁路、港口、机场均设于区域周边的便利位置,市民在各区间往来极为方便。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中心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一个地区的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应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存在于其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能够舒缓建筑物密集和人口拥挤所带来的矛盾。所以,一个良好的、设计合理的、符合受众需求的公共开放空间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造,在这场改造热潮中,各城市竞相将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建设中来,这也导致了部分存在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出现一些片面性和盲目性的倾向,迫切需要综合性、整体性和客观性的分析和研究对策[2]。

1 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在美国于19世纪60年代,园林风景师罗伯特·宰恩提出了“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而其后不久,宰恩设计建成的佩雷公园成为了世界上早期的口袋公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也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公共开放空间的雏形。这种新型公园地处高密度的城市区域,面积小,从车行和步行交通流线中分离出来,是一个尺度宜人、远离噪声,围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开放空间[3]。之后,这种公园在美国、欧洲、日本蓬勃发展起来,掀起了小型开发公园的建设热潮。直至今日,口袋公园在以上这些国家的发展逐步规范化,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开发的发展。从宰恩对口袋公园的描述,结合我国城市中各类绿地及非绿地的开放空间来看,口袋公园在我国并非专属于公园绿地,因为它不但包括了小型的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小区游园,而且城市中一些小型的非绿地的开放空间,同样可以起到与宰恩描述的口袋公园相同的作用[4]。

我国对CBD的规划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CBD的建设也被国内许多在各自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上了议事日程。经历了起步建设和发展建设阶段,现在达到一个调整提高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CBD的规划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践上,国内的多个大城市以政府为主导提出了建设CBD的规划构想。有CBD已经成了城市化中的一个新时尚。随着CBD建设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不可否认,在过去的CBD建设上,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建设项目。

2 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外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如纽约曼哈顿CBD、巴黎拉德方斯区、加拿大多伦多、日本新宿副都心、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伦敦、新加坡等大都市已经在20世纪后半叶基本形成[6]。

总的来说,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对于细节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还较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我国许多城市的CBD规划建设中,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开放空间或出现商务区绿地超负荷使用或出现零使用等现象,同时也存在边角空地被荒废的情况或者只进行一些简单的绿化,没有人性化的从市民本身的角度进行设计等问题。而且国内有些公共开放空间过于注重形象工程,只是一味追求美观、绿化,从而忽略了受众对开放空间和绿地的使用需求,导致了好看不实用,投资大效果小的现象,限制了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本应发挥的功能,忽视了受众的使用感受。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