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运用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占着重要的一部分,而开放式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的信息网络体系研究仍处于不协调状态,从而影响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为了提高就业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开放式的信息网络体系为重点,如何构造校园官方论坛与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有机结合的双平台,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在校园里得到想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通过打造“二个平台”,建立“三个层次”,健全“四项机制”的就业信息网络纵向体系结构,实现高校就业信息网络以可控、开放、丰富的共享形式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企业服务。

关键词:

高校就业;信息;网路体系

1建立开放式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毕业生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前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此外还有往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由此可见,现在就业难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不争事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评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及检验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也随着时展不断在创新,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正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高校更是承担着互联网开放创新的发展。美国的facebook、google是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领航者,无一例外的都是起源于高校。他们的社会化网络的开放概念,大大推动了信息的共享,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同样,他们的思想也能适用于当前互联网网络高速发展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国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展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逐步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靠拢。在就业工作的手段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虽然逐渐向网络化、信息化的目标迈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会选择去看一些网上招聘或是直接在网上择业。而这种网上择业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如何在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在大学生做常用的一些网络区域,建立一套自己完整的开放式信息网络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就业信息来源是否广泛、就业信息是否能让学生在网络上及时看到的内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

2.1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目标如何在多元的个性化就业诉求与多元的市场需求中寻求建立沟通机制,把校园信息网络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实现开放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是本文研究目标。

2.2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思路通过整合“两个平台”,即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平台与高校校园论坛;建立“三个层次”即监管层(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自主层(管理校园论坛的在校学生)、用户层(在校学生、毕业校友、企业、团体)。健全“四项机制”即“产学研合作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宣传与推广机制”。构建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实现高校就业信息网络以可控、开放、丰富的共享形式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和企业双方服务。

2.3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方案设计

2.3.1第一维度:整合两个平台的建设当前,我国高校均已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使用效果多数表现出信息资源滞后、信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设计,需具备让学生及社会各界认同权威性、引导性、保密性、灵活性、差异性以及开放性等特色。当前较为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大多数应具备学生基本信息采集、就业指导活动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招聘单位信息、学生就业意向登记、学校招聘信息、学生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就业情况跟踪管理、就业文件颁布等功能模块。研究表明将毕业生、高校和用人单位联系起来,使高校就业信息平台更有效的拓展对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方式。经常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以方便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对接,信息的更新变得更快、双方的对接也更加方便,多渠道地开展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一种开放式的平台服务能够给毕业生更充分的去了解职业生涯教育、及时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各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针对平台建立,从调研分析、需求分析以及人力资源分析等分析平台建设的可能性,在技术方面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功能,从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及运维方面,做好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建立一套开放式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2.3.2第二维度:管理模式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是由国家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导,由信息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相关老师作为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相关技术、管理较为成熟。但高校论坛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为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团体提供了一个广阔参与的平台。具有开放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中的校园论坛应由学校组织建设监管,由在校大学生进行日常运维及信息审核,论坛开放给社会,本校大学生、外校学生、毕业生、社会企业、社团均可注册成会员。从而能够使开放的校园论坛得到可控的效果。校园论坛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组织、人员、资金、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的综合管控。建立“监管层、执行层、支撑层”三层管理实用化纵向结构,为校园论坛的可持续、可控、开放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一是成立由就业指导办等相关学生工作老师组成的高校校园论坛工作小组作为监管层。负责贯彻执行有关学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和审定校园论坛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决策。负责校园论坛活动的组织、协调、总结、推广,为校园论坛的发展创造必要和有利的条件,监督和检查校园论坛开展情况。二是在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基础上成立校园论坛运营管理执行部门作为执行层,加强“参谋、执行、服务”三项能力建设,向监管层负责。针对校园论坛从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到前台页面展示、页面内容更新等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及应用系统相关内容进行运维开放管理工作。三是完善信息专业爱好社团作为支撑组织团体,作为校园论坛中的各个板块招募的相关版即为支撑层。多由执行层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选拔成为版主。从而引导、组织校园进一步来讲,针对性的将版主分为三类内容主体。——由学校中高年级学生作为版主,形成实用型版主团体,版主成员多对当前校园生活、专业领域、就业创业有一定成熟理解认识,能够合理引导各板块内容文化风气的。——校园中的各年级兴趣爱好者,做为版主。多是由自身相关兴趣爱好特称,成为相应论坛版主。

2.3.3第三维度:健全保障机制在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范围内,高校还需健全就业的“四项机制”,即“质量评估机制”、“沟通交流机制”、“跟踪反馈机制”、“宣传与推广机制”。构建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实现高校就业信息网络以可控、开放、丰富的共享形式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和企业双方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即高校需对就业信息网和高校论坛的建设运行以及相关实用化程度进行评估。以保障信息化的高校就业体系能够得到持久性、制度性的建设深化完善开展,以避免就业信息网以及高校论坛成为摆设,相关内容未得到实用化应用。通过将高校就业信息网以及高校论坛的实用化程度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中的一项指标。从而使实用化程度作为贯穿长期执行的保障。同时在评估指标的确定上,需要遵循重点突出、科学全面的原则。沟通交流机制,即通过分层次、制度化建立沟通交流渠道,实现高校与学生,高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社会的当前需求以及意愿,为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优化提升奠定基础,保证体系中相关内容不断的完善提高。沟通交流渠道可以采取线上以及线下的方式,通过宣讲会、QQ群、微信公众号、论坛投票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为用人单位和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了解的平台。跟踪反馈机制,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体系虽然大致建设成规模并且也得到了很大的实用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平台的建设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一些辅助和推进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在利用就业信息网络的同时,每年应该针对毕业生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跟踪了解和反馈,以及时来调整高校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思路。加强跟踪与与反馈机制功能,避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以往过多侧重于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把学生之前建立的信息体统进行有效整合,以院系和班级为单位,升级为校友跟踪与反馈信息系统并及时进行信息更新管理。其次,可以按照已经毕业后的学生按照半年至一年,或是一年只三年来进行跟踪反馈。宣传与推广机制,通过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口传心授使就业信息网络体系里的各部分模块得到充分传播。扎实做好经常性的宣传,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更加注重分类宣传、网上宣传、协同宣传,形成政策宣传广覆盖、长效化、不间断的有效机制。在宣传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网上专栏,以及运用新媒体在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扩大宣传面,让高校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就业困难群体等及时了解到高校信就业信息网络上的信息。

3结语

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利用好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是当前就业形势下最为重要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任重而道远,通过发现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提升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对毕业生就业的效率。通过整合“二个平台”;建立“三个层次”健全“四项机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构建成高校就业信息网指导就业,高校论坛推动就业的“可控、开放”就业网络体系,为高校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蓉.浅析高校就业指指导工作网络体系[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李波.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新闻知识.2013(11).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 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沈苏海(1960- ),男,江苏启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与航海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网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理论,为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依靠社会网络理论,利用“强弱联结”和“结构洞”理论实现就业的。因此,以社会网络为视角,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社会网络指联结社会单位之间政治、经济、管理以及文化、传统和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而形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理论主要由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洞理论构成。社会资本理论指人们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洞理论源于格兰诺维特的联结强弱重要性假设。联结指各种社会关系,个人与其较为紧密、经常交往的社会关系称为强联结,反之则为弱联结。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空隙。空隙周围的行动者或群体之间本无直接的联结,但一部分人或单位可以在其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获得对跨越结构洞信息流的控制。因此,利用“弱联结”和“结构洞”理论,可以拓展社会网络的内涵,使信息流动具有独创性,有利于增加网络附加值。而构成“强联结”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具有相似的背景、相同的成长环境,彼此间信任度较高,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具体到大学生就业网络中,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匮乏,也没有完善的社会网络,所以在寻找工作时,只能依靠“弱联结”和“结构洞”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弱联结”和“结构洞”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他们获得职业的关键性因素,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小部分拥有“强联结”的大学生来说,我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以血缘等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关系,突出表现为以自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核心的发散型关系圈。大学生的强联结主要是其父母和亲戚。通过父母和亲戚等“强联结”找工作仍然是目前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二、社会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主要依靠本人的内在素质和外部条件。内在素质包含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起主要作用。外部条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网络、信息网络以及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等,属于社会网络理论里的强联结,牢固、稳定、可信度高,所以说社会网络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般来讲,拥有较好社会网络的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网络对于毕业生成功就业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网络有利于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社会网络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上。当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全国性的统一就业市场仍未形成。所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间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信任度。对于毕业生来说,不知道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不明白用人单位的相关承诺是否可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了解毕业生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等,不确定毕业生所取得的各类成绩和证书是否真实。这就造成了双方间的信息交流障碍,利用毕业生的社会网络,双方基于对社会网络的信任,可以加大彼此间的信任度,节约了双方考察的时间和成本。

2.社会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高校虽不像初、高中那样信息闭塞,但毕竟不同于社会,加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有限,除了传媒和网络外,就只能是社会网络了。而利用传媒和网络获得的就业信息数量有限、信息滞后,广度、深度和可信度也有限。相比而言,通过自身社会网络获得的信息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时效性、真实性都是有保障的,有利于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具体而言,社会网络可以起到“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所谓“间接”指通过社会网络中的熟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由畅通,加深彼此的信任度,双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大大加大了;所谓“直接”指社会网络中有人是企业的负责人或高层,他熟悉你、了解你,那么你成功就业的几率也就很大了。

3.社会网络有利于减低大学生就业的成本。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两大特性:第一,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成熟、就业制度也不完善;第二,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很多本应由就业制度和就业市场来引导的事情就不得不转由社会网络来代行。因此,如果你拥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就会降低你就业的成本。首先,社会网络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与社会网络中亲朋好友的强关系,使毕业生不需花费过多的成本就能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且高度的相互信任降低了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加强了相互促进。其次,社会网络节省了协商、谈判、执行的时间和费用。在社会网络中,合作双方是相互信任的关系,利益的共享者交换的不仅是物质,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业工作的各项活动和举措都是通过持续互动、反复协商来实现的,有利于双方彼此信任,增进合作,从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4.社会网络有利于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也纷纷出台了相关鼓励措施,但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仍很少,据统计只有毕业生总数的2.8%。创业的学生除了拥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外,还拥有优良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业资金、良好的创业条件,也为成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毕业生如何利用社会网络为就业服务

由于社会网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十分重要,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网络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网络的培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注重家族、亲朋好友等强联结的社会网络积累。由家族成员、亲朋好友组成的社会网络属于强联结,这种社会网络牢固、稳定、可信度高,是很多毕业生赖以就业的保障。家族成员、亲朋好友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网络的质量和规模。大学生就业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的大事,家族成员、亲朋好友会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帮助其寻找好的机会。由于他们一般都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快、更可靠,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同时,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每年都会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此时,来自家族成员、亲朋好友社会网络的支持对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调整心态,为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2.注重校友、老乡等强联结社会网络的积累。同学之间本来就具有深厚的同窗情谊,加之年纪相仿、经历相近等因素,使得同学间形成了强联结社会网络,校友、老乡亦是如此。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通过相互间的联系,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并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取得心理上的优势。当然,要获得高质量的校友、老乡等强联结社会网络,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打破院系的壁垒,扩大同学的圈子和数量;积极参加校友会、老乡会、学生会等社团活动,以认识更多的校友、老乡和同学,逐步形成一个潜在的由校友、老乡、同学等强联结所组成的社会网络。当他们就业后或他们中一部分人就业后,这个潜在的社会网络就转变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就业社会网络。

3.注重与社会的交往,利用弱联结和结构洞组建就业社会网络。不是每个高校毕业生都拥有优质的强联结就业社会网络,所以毕业生也不能放松组建弱联结和结构洞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不像强联结社会网络那样牢固、稳定,但也有其优势,弱联结和结构洞中的各组成个体都拥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处于不同的社会网络中,这种网络具有异质性,虽然信息流动较少,交流活动也不是很多,但信息流动具有独创性,有利于网络附加值的增加。要利用好这些弱联结和结构洞,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平时多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兼职,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联系社会。通过这些活动,展现自我风采、表现自我能力和素质,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要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这样在就业时就能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提高综合素质,打造人格魅力,凝聚社会资本。建立良好的就业社会网络不能仅靠外部资源,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要形成高质量的校友、老乡等社会网络更是要经历时间的洗礼。一个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职业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自然会赢得很多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持久的、牢固的。所以,高校毕业生要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学会做人和做事,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完善人格,这是形成良好就业社会网络的重要条件。

四、对高校和社会的建议

1.树立品牌意识。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都会考虑毕业生的就读学校。知名度较高的毕业生一般在双选会上可选择的机会相对多一些,同时这些毕业生也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社会组织和单位的社会网络资源。因此,高校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炼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品牌效应,要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宣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

2.加强就业指导。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前竟未受到任何的就业培训。为此,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将就业工作做到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个性化。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就业市场,协调社会网络的不平等性,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正当合法的社会网络渠道。

就业工作是目前高等教育中最欠缺的环节。社会网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社会网络也具有其局限性。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拥有社会网络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这也是社会不公平的一种象征。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政府、学校、毕业生,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崔雅莉,罗云桂,马于强.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2](美)林南.建构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J].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2002(2).

[3](美)马克·S.格拉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J].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8(2).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机遇;挑战

前言

时展以及社会更新,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网络经济成为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网络经济的出现一方面促使我国经济市场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众多行业企业发展新机会。但是网络经济产生之后关于网络经济方面相关计算机安全以及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由此当前急需要对这两方面加以优化调整,进而真正的促使网络经济实现长足发展。

一、初探网络经济提供机遇

(一)传统经济结构理论于网络经济下得以更新

传统经济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环境背景之下从形式枷锁中解脱出来,处于网络经济之下大众的传统思想也在一点点分崩瓦解,以往传统经济方面的学术理论开始逐渐被补充完善,增加了网络经济方面的研究理论,这也促使传统经济实际理论在新时期与时俱进。此外网络经济在不断发展之中也对传统市场经济带了形式结构上的改变,促使市场经济内在结构优化调整,并逐渐向电子信息化道路上发展。而由于网络经济本身特殊性,其可以和众多行业实际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由此网络经济开始逐渐渗透在不同领域行业之中,这对于行业中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提供了其组织形式以及生产结构更新的机会,行业企业于网络经济下快速将生产效率提升起来,在加快自身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提升网络经济发展速度。

(二)国际贸易在网络经济下得以发展

网络经济除了提供给传统经济结构理论良好的更新机会之外,国际贸易于网络经济之下也实现了有效发展。网络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局限,换句话来讲处于不同国家的行业企业均可以实现良好沟通交流,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金融贸易变得日益频繁,而密集的贸易往来更是迅速拉近了不同国家之间经济距离。此外更重要的是网络经济之下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具备较强的透明性以及公开性,如股票投资,处于不同国家的大众完全可以在家实现对其他国家相关股票的投资并完成股票交易,再比如网络经济之下出现的网上银行也促使国际贸易顺利发展起来。当前最为流行的是足不出户开店经营,货品可以远销各个国家不同地区,而该种网络经济新型化形式已经风靡各个国家备受大众喜爱,当然该种网络经济新型化形式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国际贸易发展脚步。

(三)就业岗位于网络经济下得以增加

网络经济除了提供传统经济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实际更新发展机会之外,就业岗位于网络经济之下也实现了有效增加。众所周知,当前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年年上升,而众多的毕业学生并不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岗位,甚至是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之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之所以出现该种状况与当前社会企业岗位饱和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而网络经济发展则促使当前就业渠道良好拓宽,换句换来讲,网络经济之下以往就业型相关岗位开始从人工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而这就需要众多会网络操控机械的人才,由此众多的毕业者实现了快速就业。此外网络经济之下众多毕业生也开始将发展眼光对准自主创业,并不局限于寻找就业岗位,而是依托互联网做微店或者是微商等等,可以说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自主创业更加新颖,也吸引了大批毕业学生参与其中。整体来讲,网络经济为众多毕业生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也较大化的环节了国家社会就业压力。

二、探析网络经济带来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需要加快发展

网络经济之下不仅更新了传统经济结构理论,而且也提供了毕业生众多就业机会等,但是网络经济实际发展也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带来了严重挑战。具体来讲,网络经济之下电子商务更多的是建立在电子化的支付软件之上,如相应的电子银行方面软件等等,而只要是进行网络资金方面交易则必然需要涉及个人账号以及个人密码,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账号密码实际安全成为了大众于网络经济之下担忧的焦点。而一旦个人账号或者是密码被窃取则很有可能促使一笔即将完成的贸易交易付之东流,也可能促使个人资金被不法分子转移等等,如近期社会中出现的众多电信诈骗就是网络经济之下典型事件,在社会中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而从该层面上讲网络经济既有其内在优势,但是同样也对计算机方面网络安全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关于网络经济方面法律体系需要及时更新

现今虽然网络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但是关于网路经济方面的法律体系却还不够完善。具体来讲,网络经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对当前社会经济形成了较大的改变,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犯罪手段开始产生,这些新型化犯罪手段对于网络经济犹如一颗毒瘤影响其健康运行发展。但是就我国现今法律体系而言并没有制定关于网络经济方面较为详实法律条例,这也促使当新型网络经济犯罪出现的时候,法律难以对其进行合理惩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网络经济犯罪日益猖獗,国家政府急需要对关于网络经济方面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之下无论是大众生活还是企业生产均实现了较大改变,当前国家政府应该是看到网络经济的优势还需要切实看到网络经济良好发展背景之下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本文将网络经济挑战与机遇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后续关于网络经济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旨在为网络经济未来的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振.P2P网络贷款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开鑫贷”银网合作项目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3:85-87+77

[2]马军卫.信息网络环境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对策思考――兼及W络监督与网络反腐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11,27:142-144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曾严肃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总书记再三叮嘱:“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决不能被边缘化。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略,进一步指明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全新复杂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对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互联网技术革命强力带动社会变革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Web3.0时代、移动互联网4G时代,正以层出不穷的交互式技术革命和洪峰般湍急的信息涡流,冲击并改变着人类世界的传播方式,设计并构造虚拟社会的语境秩序,又倒逼现实社会的强制承载和全新转向。人们始料不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带动的社会变革,重新定义了政治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既有价值观点、活动模式、舆论生态和道德概念,解构与重构了整个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微博微信微互动,以及智能帝国主义、社会话语权与公众话语权利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互联网界乃至社会各界探讨最为广泛的话题。

二、现代新闻与传播学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

2014~2015年,以“联接改变世界——下一个50亿”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别在北京、浙江乌镇举行。数届全球性互联网业界专家的聚会,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嘉宾,就数以百计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包括部级层面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大数据理论的实践变革、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生态、大数据竞争的网络前沿、微信微博微互动时代的新问题与新思考等议题的讨论。这些议题均呈现当代新闻与传播学在互联网思维变革条件下的新方向与新高度。在互联网技术革命背后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中,如何实现对未来的期待与愿景,如何避免新的“数字鸿沟”和网络社会权力关系异化的不断加深,如何让普通民众更广泛、更真实、更直接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性沟通和良性互动,如何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和舆论氛围,如何健全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这些是在互联网时代无可避免地摆在业界专家面前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也是互联网思维横亘在政界、学界和相关产业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面前亟待攻克和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三、互联网应用的社会化急需大批新媒体宣传人才

从1994年中国正式触网开始,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已拥有10亿用户,渗透率远超70%,网络的触手延伸到日常社会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触网的第一个10年,国际互联网更多应用于学术科研领域。第二个10年,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和平共处,但迅速催生多种新经济形态。第三个10年,国际互联网彻底改变进而颠覆大量传统行业,成为当前社会信息的传播常态,成为新闻、资讯、人际交流和舆情生发极其重要的聚散平台。至2015年,凡具一级域名二级域名、独立域名非独立域名,无论服务器设境内境外、国内国外或规模大小,中国所有门户、行业、新闻、政务、个人等各级、各类网站,数量已超千万家。与此形成鲜明落差的是,千万级数量的专业网站,均由10亿级数量的网民用户自控,中高级行业专门人才的短缺与党和国家要求、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媒体发展现实呈几何级严重失衡,形成亟待填补的空白。

四、目前全国全省尚无新媒体专业毕业生

2014~2015年,全国高校与互联网相关的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但这些毕业生中无一人为真正新媒体本科及以上专业毕业生,仅仅是“相关专业”。许多大学的新闻专业,还是以培养传统媒体人为主要方向,其专业课书籍十几年不变,所授课程与新媒体相关的内容很少,即使有也基本是选修课。江西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万,其中媒体从业人员近7万。全省行业调查表明,权威媒体如江报700名员工中具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仅40余人,不足0.6%,新媒体专业毕业生更是为零。当然,全国任一媒体单位情况均是如此,因为压根就没有新媒体专业!传媒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单位就业后,不得不恶补新媒体知识,并在工作中迅速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当前,各类传统媒体均在寻求媒介融合机遇,以突破发展瓶颈;新媒体亦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以实现增量扩张。这一形势决定了我国以及我省新闻传播事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亟需更高层次的新媒体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处理相关专业事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空前广阔,而传统专业毕业生人满为患的旧有格局面临彻底革新。培养既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规律,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特殊专门人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及严峻国际形势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责大任。

五、新媒体人才建设是对“实干兴赣”的积极响应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实践;过程管理;云计算;融合通信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与要求是培养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以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要手段的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然而毕业综合实践具有教学时数长、实习单位分散、过程管理难、质量监控难等特点。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是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而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学校、专研、探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因此毕业综合实践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及完成工作的质量,并及时与企业指导实践的师傅与工程技术导师沟通。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计算方法、措施、技术、实验结果等作必要的审查,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教师对学生应及时答疑,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辅导和抽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指导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并针对设计中出现的某些设计思想和方法给予简要评述,从德、智、体各方面关系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应充分认识毕业综合实践的重要性,接受解决专业技术岗位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接到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后,应向指导教师提呈调查研究提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或开题报告),列出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所采取的方案与步骤。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测与指导,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听取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必须独立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各项任务,严禁抄袭他人的实践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等。学生应按计划定期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在毕业综合实践答辩结束后,交回毕业实践的所有材料(包括技术应用设计原文、图纸、报告、论文、调研资料、调查报告、观测数据原始记录、设计实验的原始资料等)。但是,由于毕业实践主要采用的是分散实习的方式,大多数学生是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学生、教师身处异地,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对学生的管理、监督、交流和指导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上述要求很难切实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部分学生的实习空有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到岗实习,论文的学术性和实习的实践性脱节,部分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对毕业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了提高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云计算与融合通信技术概述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融合通信技术目前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和协同办公。

1、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无限的课程学习机会。主要包括:(1)远程学术讨论,会议可以远程进行,对于出差或不方便到会议室的人员通过个人电脑即可参与会议。(2)精品课堂,对于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直播或邀请试听。视频通信技术与交互式内容的融合使课堂几乎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从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上召开实时视频会议,这样扩展了教育的范围,彻底打破时间、地域和人力的众多限制,将现有资源得到了最大整合和优化,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协同办公。有效提升教育机构的沟通效率,实现随时沟通、随时开会、随时培训,音视频、数据配合,弥补电话、文字等传统沟通方式的缺陷;大幅减少会务费用、会务时间,在保证远程会议、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出差费用,最大程度共享优秀师资资源,促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普及社会教育。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公共通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通信平台以IP通信为基础,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相结合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使用语音、传真、视频、数据和信息服务,同时借助呈现等技术,不但可以了解通信终端的状态,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使用该终端的用户的通信意愿,实现人性化的通信和无缝沟通,多种沟通方式,多种沟通终端,即时消息、语音、短信、邮件、视频等等,学生与教师间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等多种方式互动沟通。通过公共通信平台,给师生通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以上系统往往投资巨大,基础网络建设、带宽租用、定制化软件开发耗时费钱,对在一些普通院校普及存在一定困难。2007年,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提供各种计算机服务的具体概念,主要提供应用程序、运作平台、计算机基础设施等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划分为软件及服务(SaaS)、平台及服务(PaaS)、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三个层次。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部分是数据中心,其主要优势有:节约成本、按需使用资源、快速开展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云互动平台的构建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便、管理不便两大障碍,可采用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和开发基于即时消息(IM)、语音、视频会议、多方通话、签到(GPS定位)等多方式的高效沟通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甚至家长的多方沟通构建全方位的管理平台,实现通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形成对学生实时辅导,过程监督等功能。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

1.远程布置。通过视频会议、数据会议(白板功能等),可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的远程在线讨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和学生实时交流和互动,对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并实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同时,指导老师可随时与企业指导师傅实时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此外,对因工作繁忙不能即时返校的学生还可通过视频答辩,有效提高了毕业答辩环节的工作效率。

2.信息推送。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通过短信推送功能,可实现指导老师与多个学生间的信息推送能力。学校和老师可通过此平台即时向学生相关信息,学生也可通过此平台进行信息的查看和下载。

3.群聊沟通。通过建立群组,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在线群聊讨论需求。

4.学生签到管理。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基站定位能力,实现学生在实践单位的签到能力,确保实践效果。当学生到达或者离开实践单位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将自动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该功能可自动判别其签到情况。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

5.云存储。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最终成果的评定需要依据一系列原始佐证材料,包括指导教师需提供的毕业实践任务书、指导过程记录、教师与学生联系记录、毕业论文评语,学生需提供的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任务实施计划、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实践作品,实习单位需提供的指导师傅评语、实习鉴定等等。除此以外,还有答辩委员会评语,用人单位鉴定,以及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指导、现场操作或执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鉴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档资料,学校、分院、教师可采用云存储的方式将所有毕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档根据需要保存起来,便于今后检查和借鉴。本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实现文档的存储和查阅。系统主要特点:①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SOLOMO、O2O等技术理念;②提供了融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③提供线上线下(O2O)的融合推送能力,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④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⑤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部署,良好的系统伸缩性有助于未来规模发展。

为确保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学校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提供高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有效解决毕业实践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毕业教学环节、相关人员跟踪调查的途径实现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通畅的沟通渠道,有效地推进精细化毕业综合实践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开永旺.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12).

[3]陈绍敏,戴四新,蒋燕.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4]李熠,魏琳琳.基于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2,(3).

[5]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6]魏巍,黄琼丹.云计算技术及云智慧[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6).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学习行为自主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及所学内容。网络教育直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满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终身教育的需求联合网络教学为高职高专提供了不同的专业,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生源开放,高职高专毕业生随时都可以报读,可以选择在家学习或就近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好很的解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的矛盾。

(二)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具备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进行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考试等等,为学生节省了很大的时间,方便快捷。

(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网络教育不会为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使学生持轻松的心态学习,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削弱,同时控制方法也进一步科学化,教师在网络教育中是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学生在网络教育中是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利用网络交流,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

(五)资源共享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学校的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散,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与教育资源的优势。网络教育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目前对于网络教育的研究工作发展已经十分的集中,也很活跃,研究领域和热点相对集中。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例如,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都是网络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领域,以这些内容所展开的教学质量、资源整合、教学设计等也都是网络教育中较为深层次的内容,由此可见,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教育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不再受到地区和国家的限制,为建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课堂,可以为我国的学生提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外的教学理念,可以开展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

(三)提高网络技术网络教育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组成的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媒体实施编辑、传输的技能,使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虚拟实验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网络教育原理、课程、教学等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也应该得到重视。

(四)网络教育工程向现代化齐步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资源相对较为缺少,对于教育资金方面也是有限的。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战略加快了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网络教育应该实现产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结语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高校失联党员是指那些由于毕业离开学校,脱离原学校党委后,长期脱离党组织,无法与之联系,且既不参加组织活动,也不交纳党费,甚至于不知人在何方的党员。高校失联党员其原因初步分为三类:一是已毕业但未就业,党组织关系转接从不断转接流动到最后无组织接收;二是已毕业但其就业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其组织关系就长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失联党员”;三是未按时毕业,由于某种原因,未在校学生,个人对党组织不靠拢、不积极,党组织无法与其保持联络关系,造成失联。对于高校失联党员来说,他们所组成的群体较为特殊,出现了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到位、作用难发挥、预备党员难转正的突出问题。

党员“失联”问题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学制的特殊性,因毕业流动的一些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也不与党组织进行联系,甚至有些“失联”的高校党员任由自己的党员身份装在“口袋”,自行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说,“失联”党员的问题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困难和考验。

二、常规的防止党员失联机制难以适应高校具体情况

近年来,国家重视失联党员流失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流动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拉开了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序幕。一方面有专家学者致力于高校流动党员回归其户籍所在地管理模式;二方面有专家学者主张双重管理模式,即对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同时进行管理,毕业的高校流动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又要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三方面有专家学者建议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放入人才输送中心等此类中介机构统一安排。基于以上多方学者及专家提出的防止高校流动党员失联的对策和办法中,大多重心放在高校流动党员的规章制度上,而如何看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高校党员失联问题,如何改进高校失联党员管理工作并未单独列出。高校党员失联不仅源于高校相关规章的不健全,还源于社会相应制度的与高校现实情况的不匹配。因此多角度、多领域的合作建立防治高校失联党员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长期应对机制和有效实施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防止高校党员失联的长效机制

每一位党员都是党堡垒下的一块基石。高校党委应采取将多种管理模式相结合,多元方案多样管理齐头并进的形式,从而进一步防治流动党员失联局面出现。因此,仅仅依靠高校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党组织需要联合社会与家庭协同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委党建工作应建立起能够长效防治高校党员失联现象的协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家庭、学校与地方或单位党组织互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确保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本文通过剖析与梳理当代高校流动党员失联问题的根源所在,且根据失联党员失联原因的实际情况,整理规划出两点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且长期可用的解决办法。

1.实行多方合作管理

针对高校党员失联,应建立学校、单位、党员居住地党组织三方合作,保持密切联系,多方力量保证流动党员不失联;高校流动党员中,还未成功就业的党员同志,无发转接至工作单位的,可以暂时保留组织关系在学校,而对于成功就业,有工作单位且工作单位有党组织的高校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就编入单位;对于高校毕业流动党员成功就业,但其工作单位没有党组织,可以将组织关系编入其居住的社区。且高校流动党员在管理时应包括管理党籍、管理目标、思想教育等多角度多领域上,杜绝现有的“无人管党性松”局面,使之转变为“多地管齐落实”。高校应密切同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并严肃组织关系接转纪律,对于纸质档案转接的严格执行回执制度,认真登记党员去向,对于超期未给予回执的党员建立清单,及时与转入和转出党组织沟通联系,防止组织关系“挂空”;对于通过网上党员管理系统转接的党员,要委派专人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对于未能及时转接的党员,要及时和该同志的转入组织取得联系,了解原因,并及时通知该同志本人,三方共同努力保证网上转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确保每名党员都能纳入党的一个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

2.利用互联网络,搭建交互平台

利用互?网,开展日常管理与活动。当代互联网、特别是手机上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应藉由此契机创建网络党校、开设网络党建论坛,使大学毕业生党员能够依靠网络,融入由党组织的活动,更为深刻的了解党的知识、交流自身的心得与体会。同时,为方便未就业的大学生,可将该类党员在网络上组织起来,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就业与招聘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关心帮助他们的创业和就业情况。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可在网络上以各类形式组织党日活动,且在活动进行中需要考虑高校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提升他们的主动性,采用生动有趣的组织形式让高校流动党员融入日常规范的党日学习组织生活会中,使其流动单位不流心,流动身体不流党。

利用互联网,搭建可持续的交互平台。一是要持续维持、维护原有的党员同志网上社交平台,例如微信群等,方便后续联络工作,保证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的通畅;二是发挥班级社交体系、校友社交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学校学生管理系统、校友联系人员加强合作,信息互通,共同做好毕业生党员的联络工作,最大程度的减少失联问题的发生和最大可能地查找失联党员,以往的经验表明,通过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可以极大提高查找失联党员的工作的效率;三是增强与毕业生党员群体的情感连接,例如在毕业前夕为毕业生党员提供升学、就业、创业的信息服务,在毕业之后在工作、生活、时事热点等方面进行适度的讨论,大学生党员首先是学生,在其毕业前后一定会存在相似的关切,在与其共情的基础上开展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接的教育,不需很多话语即可事半而功倍,也有助于学生离校后联络工作的开展。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认知能力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盲目。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不够真实全面深入,对社会的认知深度不够,对自己的能力不能作全面的分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未来潜力不够了解,在就业的方向上感到迷茫和无助,常常会听从父母和朋友的意见,或者受网络就业舆情的影响,盲目就业和择业。

(二)就业观、择业观现实功利,价值观念多样。自媒体时代更注重自我存在、自我意义、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学生更关注自我,把获得岗位薪酬的多少作为就业好坏的标准。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在部分毕业生中流行。有些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稳定、安逸的岗位,还抱有“铁饭碗”的落后观念。

(三)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感较差。网络的虚拟性、无中心化,使得学生在网上任意言语,随意进行网络行为,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会从网上延续到网下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毕业生在网上的个人信息不够真实,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也不严肃,随意毁约,出现信用危机,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世界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发泄苦闷、寻找知音,网上交流的热情没有带到网下,反而使其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矛盾、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存在攀比、嫉妒、好高骛远等急躁情绪,挫折耐受力较弱。

(五)缺乏冒险意识和创新精神。“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业仍然是少数同学的事。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创业热情,“等”、“靠”、“要”的思想在学生中还大量存在,竞争意识欠缺,创新、创业意识较弱。

二、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基础

(一)网络信息大容量性丰富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使用便捷的特点,提供开放、共享、丰富、快速的信息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从网上浏览、查阅、下载课件、参考资料,第一时间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世界各国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还从网络模拟、网络游戏中进行模拟实践、岗位体验,丰富就业理念和角色体验。

(二)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增强了就业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时、开放、超时空的网络信息传播,使信息快速有效地扩散到世界各地,学生不论身在何地,都可以第一时间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就业网、QQ、邮件、飞信等网络信息平台群发信息,增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

(三)网络服务的广泛性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互动交流。学校、学生、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都能公平享受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劳动人事部门和学校通过网络信息,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方便双向选择。

(四)网络主体的平等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互联网精神体现的是“开放、平等、分享”,网络的公开性、广泛性,使学生享受全面的、全程的就业服务,网络主体能动性、可选择性,使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网络的隐蔽性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测评。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就业社区、互动交流平台,进行集体讨论或者个别咨询,接受老师和学生的鼓励和引导。

(五)网络技术的规范性实现了就业管理工作科学化。计算机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对学校毕业生生源、专业、就业等进行分类分析,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职业兴趣能力测评系统等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规范、准确和及时,就业指导服务网络版块设立全面,就业服务高效[2]。(六)网络生存方式推动了学生的网上择业、就业和创业。“互联网+”、B2C、B2M等新模式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理念。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使学生充分享受电子商务的快捷与便利,足不出户的网上生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网上择业、就业、创业。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3],及时纠正其择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摆正心态,积极就业;二是道德素质教育,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建立网上留言栏、班级讨论区等相对固定的交流社区,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契机,开展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半开放式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三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自我认识和定位,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不断为自己心中的职业理想而奋斗;四是心理素质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网站和“网上心理工作室”,通过网上辅导员、网络对话、BBS聊天等多种立体交互的方式,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认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决策机制;五是引导大学生加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加深对就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意识。

(二)适应互联网思维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注重人才的过程培养。一是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网络就业能力。大学生要具备合理的互联网知识结构,提高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联网就业能力。网络就业能力系统包括网络沟通能力、网络信息素养能力与网络诚信等[4],网络沟通能力是学生开展网络就业活动的一项基础能力,学生在网络沟通中要遵守道德规范,说真话、办实事;网络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学生从海量的信息中采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从中捕捉到与就业、商机有关的信息,控制或屏蔽不良信息,注重网络中的诚信。二是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鼓励大学生创业。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已成为减少就业压力、开拓就业市场的有效途径。加强互联网思维引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网站和网络服务,强化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与互联网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大力宣传互联网就业的优势、政策的引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就业创业。

(三)建立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拓展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功能。一是建立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有思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要有真实性,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用事实说话,适应新时期就业的要求,增加大学生对网络教育的接受程度;要有知识性,让学生学到对自己将来的求职、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的知识;要有说服力,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各种就业观点进行比对、分析;要有服务性,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结合起来,提供切实有效的大众服务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要有互动性,开辟网络论坛,加入社会就业创业热点、心理咨询、创业者论坛、学术交流等版块,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取长补短。二是充实就业指导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学校就业网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双选活动,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沟通桥梁。首先,要有诸如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求职、招聘、就业指导、交流互动、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信息反馈、相关链接等基本功能[2]。其次,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引,实现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的数据联动,注重对行业、职业、岗位的数据调查和研判,预测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再次,建立和完善个人身份验证系统,确保信息安全。第四,召开“网络招聘会”,开通网络视频面试系统,完成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匹配、网上推荐、能力测评多个程序[2],提高网上就业成功率。最后,结合网络语言特点和学生交流习惯,对就业信息进行加工包装,讲通俗话、大众话,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接受。

(四)细分学生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一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气质、能力素质、就业意向等情况细分群体,针对性提供不同就业指导内容,采取不同就业指导方式,实现精准就业指导。如大一年级的专业适应和职业探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进行初步规划,大二年级的职业意识觉醒,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大三年级的选择分流,开展成长反思教育,大四年级的压力应对和职业技能筹备,开展择业指导、职业去向教育。二是打造“微就业指导”方式。微博、微信通讯方式以短小、迅速、多元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业指导工作要抢占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如“微招聘”、“微简历”、“微求职”等就业推荐新方式[5],实现就业指导“微而美”、“小而精”。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学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1)明示时间节点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洪建峰.基于Web的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2]亓俊国,邵轩.网络环境下成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10):11-13.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高专;网络教育;文化水平;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网络教育满足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授课在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其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文化水平。网络与教育的合并促使网络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人才资源与技术优势。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教育的特征及现状,分析在信息时代环境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利用网络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优势及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1.网络教育的特征

(1)教师和学生非面对面,能够做到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样学生也是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及教师进行自主选择,从而学生以主体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文化水平。

(2)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网络教学材料丰富,由教师依据教学要求进行合理的组织,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同时共享资源。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形式,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多项不同的演示有利用学生的理解。

(3)网络教育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多种方式的交互平台,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学生可以在多个地点进行交互,这让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随时随地在没有围墙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咨询。

2.信息时代高职高专毕业生利用网络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优势

(1)学习行为自主开放

网络直接直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性,能够让学生依照自身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内容,从而充分的发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网络教育模式不仅生源开放,而且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选择随时报读,为不同的毕业生提供了不同的专业,能够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求,这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的矛盾。

(2)数据库自动化教学管理系统

网络教学是一种完整、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其管理平台能够进行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通过网络远程交互进行咨询、报名、缴费、选课、学籍学历管理、作业以及查询和考试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实行自动管理。

(3)减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学习压力

网络教育对学生而言不存在很大的学习压力,这样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一改传统枯燥的文学和图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生动的视听感受,比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模拟操作中,实现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一言堂”形式的教师为中心,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基础和兴趣不同的学生,学生做在课堂上被动的灌输知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略差。在网络教育中由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学方法多样化。

(5)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下,在空间和时间上开阔了教育资源的施教能力,充分发挥了自身学科与教育资源的优势。网络教育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能够让高职高专毕业生边就业边学习,增添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3.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1)网络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当下对网络教育的研究工作发展日益集中,研究领域及热点也较为集中。目前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比如教育系统工程、媒体教学以及课程开发等等都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领域,网络教育研究正在逐步向纵深发展。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受空间所限,这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提出我国有限开放教育市场,在教育市场的国际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网络教育品牌进入我国教育市场,能够极大的丰富我国学生的教育资源,与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接轨,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的开展。

(3)提高网络技术

网络教育通过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组成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例如对各种媒体进行编辑、传输,提高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虚拟实验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注重网络教育原理、课程设计、资源建设等基本原理。

(4)网络教育办学定位

网络教育日益成熟,网络教育的办学思想已经向服务于终身教育需求方向转变,办学定位向大众化、多层次和复合型转变。网络教育演员在身份、性别、职业、区域等方面逐渐扩大,实现有教无类;办学层次从本专科学学历、研究生学历、职业培训等等不同层次;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

4.结语

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我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其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网络教育能够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文化水平,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

参考文献

[1]万久玲. 高职高专网络营销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 今日科苑,2010,02:214.

[2]张琪,陈琳. 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研究与归因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1,04:77-81.

[3]李学敏. 高校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2009]62号);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就业指导平台 就业品牌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信息畅通、快捷,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在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均成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借此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科学化的管理。但网站主要的内容多为以下方面:(1)多年来的与高校毕业生有关联国家就业政策;(2)就业求职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巧;(3)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以上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网络平台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等特点,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网站的建设和定位上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互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快捷、丰富的层次、强大的功能等特点有效地为企业、学生服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网站高效运行的因素

1.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多数均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一背景下,应市场的需求由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升格而成;由于变迁的历史短暂,它的办学思想、定位、思路及管理的模式明显带有中等(成人)教育的横迹;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忙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尚未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升格前学校的员工,这些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突破已有的、陈旧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等的约束,在学校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情况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思维、理念、意识仍停留在原技校、中专或职工大学的情景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工作成效、工作创新、工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较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较大的差距。

2.缺乏充足的资金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均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应变而生,在它们匆匆步入市场过程中;但机制方面尚未理清,它们仍隶属于升格前的不同的地方厅、局管理,在获取教学资金渠道来源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充余,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征地以满足扩招带来的人数的急速扩张,同时为了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正常扩张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将有限资金投放到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力求为学生打造从理论教学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平台,在少的可怜的资金运作上,高职院校的资金分配主要是投放到学校硬件设置上而忽略了软实力的打造,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3.缺乏宣传的主意识

当今互联网功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取代了我们曾经习惯的、使用的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式,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有坚实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还与其在广告宣传的独树一帜分不开;高职院校要突破陈旧的工作观,顺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踏着市场的步伐用时下年轻人都能接受方式:鼠标一点、信息进千家万户的方式来宣传学校。

4.在校学生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处于第四批次,位于民办本科录取之后,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考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导致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高考分数在三百分的群体。而这类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的约束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弱,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起点定位低、缺乏超意识的理念,致使很大部分对学校的就业网站关注力度不大,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建设、网络创新力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二、借助网络特点构建多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按照“高校搭台、学生参与、校企互利”模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应成为涵盖企业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交流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它不是一个就业信息平台,还应成为交流平台和业务平台。是一个能够形成全方位的供需信息收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立体化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以此推动毕业生求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应聘发展。

1.构建以学生信息为主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它是一个须全体成员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之日就非常清晰知道它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个人信息为主的,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为辅的一条线的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从专设窗口用学号、密码登录后出现以下几块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感悟、社团活动、个人风采等模块;学生负责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每学期学业总结、学业的感悟、参加社团的体会及在校三年期间所有与他个人相关的感悟内容,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从系(部)窗口注册登录,可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对所教学生的直观感觉叙述在此,负责任地书写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客观的个性点评。教学部门通过各自的窗口注册登录,进行对学生成绩录入、成绩修改、奖罚记录等事宜。窗口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班主任、课任老师及辅导员从不同的视线有效记录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及涉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实习与理论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窗口模块的设置动态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在他书写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时时提醒要学会珍惜眼下第一分钟时光,健康快乐享受生命、学习。

2.构建以企业信息为副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互动、自主、平等及多媒体等特点,可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式、功能强大并与企业、学生直接相联的沟通交流平台。介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介于行业内各企业的不同分布地区、介于企业在选择学生时的快捷性、便利性、时效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交流平台,开发网络宣传企业、网络求职投档、网络求职交流、网络视频面视、网络就业签约等一系列与企业招聘有关联的窗口项目,如设置企业登录的窗口,企业从该窗口进入后可浏览本院应届毕业生的所有详细资料,包括三年来在校的学生成绩、三年来在校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辅导员所给的评语,以及学生在校的各种奖罚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可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了解所要学生的情况、减少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了解所当误的时间差,可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段掌握企业与学生对彼此之间是否有进步了解的要求,对后续工作有个度的把握。

3.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多数网站均是以宣传本校和提供相关信息为主,网站内容基本上是缺少互动功能、网上沟通业务、在线就业政策咨询、在线就业心理咨询、在线就业求职等基本功能没有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启动和创新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功能,把握互联网的快捷、低成本特点将其运用在日常就业工作中。

(1)开辟网上在线咨询业务,网上心理测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职业生涯发展而困惑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学业、职业之间关联的困惑。

(2)开辟企业通道窗口,将已联系地过、未联系过企业分别设置,将本校毕业生的详情第一时间通过企业通道窗口传递给企业,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进行下步的联系,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匹配。

(3)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将高职院校内部涉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联网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快捷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的功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可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即时查询,随时随地掌握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各专业实习分布情况、就业签约状况等详情,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缩短就业工作时效性、确保就业工作有效性和就业工作准确性。通过此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大学生基本信用档案、消除大学生实习、预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延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第一时间赢取就业的机会,尽量减少因时间差而造成的延误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环节,把握时间,提高就业签约的准确率。

笔者认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好手中的指挥棒――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意识地将品学兼优学生利用网络快捷方式首推给企业,主动出击、搭桥牵线,第一时间让企业、学生寻找到适合彼此的人员,从而也有意识地把握学院的就业大局分布、通过将优秀的学生引入到各类大型国企、有发展前景民营企业以及正在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私营企业,让优秀的学生做为“药引子”在这些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就业品牌,以此在行业内各企业布局有属于自己“药引子”领域的就业品牌。本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构建数据库网络化建设,紧紧跟上信息化主流这一趋势,让网上“购人”成为推动就业工作大发展、提高在其它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同时在学生学业进取上也做好危机意识,让学生在进校之时、不浪费光阴,让青春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升华。将日常就业工作与学院品牌就业融合考虑,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网络互联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