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篇

>> “两会”专题 网民的两会 变平的“两会” 我的“两会” 古代的“两会” “两会”专题实战演练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2011年两会新闻的特点 “两会”话题新闻大平台 图片新闻・两会表情 浅谈两会新闻采访创新 细品两会网络盛宴 “两会”上的青联委员 “两会”上的青联人 海洋――“两会”的“热门词汇” 今年两会新的看点 发自“两会”的声音 未被采用的两会提案 两会的企业信号 两会之后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次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海量信息,分栏梳理,信息的数字化压缩和存储技术使得网络媒体具备了无限的容量,而且如今,分栏梳理已经咸了新闻信息处理的最基本方式。在这次“两会”报道的专题中,各大网站围绕会议、报告议题、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反映等方面,设置了常规栏目(相同或类似的)和自己的特色栏目(独特的、具有不替代性)。

即时刷新,全程跟踪,网络新闻的近乎零时差传递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人民网、新华网和南方网都在专题首页上采用了滚动条即时播报新闻的方式。网络新闻专题还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

文图声像,立体传播,网络新闻专题的“超文本结构”颠覆了传统报道中相对单调的新闻表现形式。“超文本结构”能使文字、声音。图片、表格、动画和影像等多种文本交错互连,并将这些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构成全新的信息网络形态。运用这种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专题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让新闻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在央视国际的专题里,仅“视听两会”这一个栏目就有50个视频文件,提供给受众在线观看。新华网开设了特色栏目――“互动FLASH闻”。

传受互动,媒体联动.除了选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专题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新华网和人民网都采用了手机短信的互动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网络新闻编辑可以知晓受众反馈回来的意见和要求,并加以权衡,适时有明确目标受众群的信息,考虑暂时微调新闻编辑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最新信息的欲求。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专题 版面编辑 深化

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闻资源整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一个网站的新闻制作水平。几乎每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各个主流新闻网站都会推出自己的专题。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新闻专题追求的是客观性、全面性,而另一种新闻专题则追求更有针对性,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它们可以分别称为客观性专题和主观性专题。①其中,我们认为新浪网的新闻专题属于客观性专题,这种客观性新闻专题的制作更需要网络编辑把握全面、客观、平衡的原则。

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构成和编排规律

一个典型的新闻专题往往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利用栏目,将最新新闻、事件进展、各方反应、事件影响等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时,辅以历史资料与相关知识介绍。而网友评论以及互动调查,也往往会成为专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专题版面的设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网的专题在页面的顶部标注“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以大字标注在恐怖袭击的相关照片上。再将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宽的三个部分;在页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则广告将新闻专题隔开。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辅以少量的图片;中间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其中在大约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的形式简要地展现了孟买恐怖袭击的主要地点;紧跟其下的版面以图片配新闻的方式,将“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做了回顾;剩下的版面则以纯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图文报道”、“分析评论”和往期专题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新浪网的版式是“日”型。如图1.1所示。其中网络新闻专题的栏头设计,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专题的栏头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醒目抢眼;(2)文字表达准确;(3)情绪传达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规中距的形式,各个栏目之间界限清晰,阅读时视线流畅,容易使受众接受。

重大事件的网络专题版面安排一般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最新消息、图片――各方反应――分析评论――深度背景分析与类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实时全时的报道,辅之以“在线调查”与受众进行在线互动,这是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技术赋予网络的互动特征,使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较之于传统媒体更为深入,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

二、网页版面编排的原则

网页版面设计就是要对网页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这种配置主要是由视觉元素所决定的。各个栏目要互相呼应,既有利于受众阅读,又能够为受众节约时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如图1.2所示,新浪新闻专题的上部。

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

1、版式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不是要求各个栏目之间仅仅保持版面面积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网页版面编辑的时候,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包括栏目版面面积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视频音频报道之间的平衡。版面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闻专题要体现出一种庄重、理性的基调,体现硬新闻“硬”的感觉。暖色系里主要有红紫、红、橘、黄橘、黄等颜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蓝绿、蓝青、蓝、蓝紫等颜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绿、黑、白、灰等颜色,冷色与暖色调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黄色给人感觉较轻,而红色和黑色给人感觉较重;暖色感觉柔和、柔软,冷色给人坚实、强硬。对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为主,只有当受众点击阅读相关标题之后,标题才会变为红色,表示受众已经阅读过此新闻,以示区别,同时与周围灰黑色的标题相对应。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通栏的大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都是暖色调,周围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蓝色为基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

2、重点突出原则。在页面中的众多栏目中必须设置一个或几个重点栏目,吸引受众注意,通过重点栏目的引导将受众引向深入阅读。重点栏目一定要放置受众最急于获知的信息。通常重点栏目要在页面的上部,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用鼠标向下滚动搜索信息的过程,从而在第一时间就把握住受众的阅读心理。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最新消息”、“视频报道”、重要新闻都放在受众打开专题页面就可以看见的版面位置,随后受众稍微向下滚动鼠标就可以获知“”和“人质解救”的信息,从而将受众的阅读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则。在对版面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编辑比较成功的网站,几乎都会合理运用空白。一般来说,在横着的版面中,空白的运用是分阶梯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间用空白带适当地隔开,或是用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隔出三个部分;在竖着的版面中,用一个或两个空白带作为版面的间隔。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分成竖着的三大块。空白的使用,使网络版面流畅明快,布局清晰,冲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过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乱。如果版面用某种色彩做底色,则一定不是新闻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给人一种私人化的空间和休闲的感觉。这是与受众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硬新闻的网络专题则一定会运用白、灰做底色。

三、网络专题内容的编排原则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因此,怎样合理安排它们出现在受众视觉里的顺序,需要仔细考量。

1、文字和图片为主原则。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络读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个测试的结果是,新闻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网页上出现的图片64%受到注意。④笔者认为新浪的“孟买恐怖袭击”专题制作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专题将最重要的动态新闻消息和重要图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视频和Flash是动态的、转瞬即逝的,对于硬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愿意对硬新闻有更多的思考,文字报道依然是引导受众思考的主角,视频和Flash只是对文字和图片新闻的补充和装饰。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的Flash新闻制作就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袭击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闻的制作,也弥补了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素材缺乏的遗憾,更好地突出表现了主题。

2、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我们把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左上部就是孟买恐怖袭击现场的系列照片,在受众浏览网页的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些照片应该是反映专题报道的一个重要基调。首屏的左边部分是视频或焦点照片,它们共同构成第一屏中的视觉冲击中心(CVI)。⑤再按照递减性原则,安排有充裕时间或对该新闻有兴趣的受众继续向下阅读较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闻。尽管网络媒体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对于受众来说,依然需要遵循纸媒的阅读习惯。美国学者艾德蒙・阿诺德指出,读者的目光大致从左上往右下移动,好像一个“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闲角。设计时对这两个地方要特别关注,因为读者的视线不会自动地移到那里。⑥

3、实时化和全时化。在追求“即时”、“实时”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同时保证对新闻事件的全程关注。⑦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完全颠覆了时空的概念,在信息传递极为发达的时代,网络媒体要24小时关注世界各大媒体对某些重要突发事件的最新报道。漏报、缓报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失去竞争力。“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发生地点呈现出多点散布状;恐怖袭击在时间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续时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袭击。这样持续的、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对于国内媒体而言,几乎需要大量转载西方媒体的信息,如何保持报道的及时和准确,对国内网络新闻编辑是个巨大考验。

4、避免新闻报道“碎片化”和“瞬时化”。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造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片段,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单从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第一级页面来看,这些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到第二级页面的时候,视频、文字等新闻数量大增。网络的时效性,也给受众带来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全时化新闻也会造成不易于新闻的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易于传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网络媒体上。

四、网络新闻专题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网的新闻专题编辑为例,其版面长度占到了接近9个电脑屏幕,也就是说,其整个网页从上到下的长度有9个电脑屏幕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对于一部分受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并且专题最后的“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和“图文报道”显得与版面上方的新闻有重复;同时这三个板块的左侧和右侧都留有大量的空白,从而使版面显得比较单调,三个板块连接起来的长度也显得过长。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网络版面设计中有所改进。■

注释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页

②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页

③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页

④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页

⑦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浪网 传播策略 公共事件

一、事件

一直以来是中日争端的重要因素,2012年4月17日日本右翼分子宣布购买,争端再次升级。网络媒体利用其快捷、迅速的优势先于传统媒体对事件做出及时报道。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都大量转载有关争端的新闻,第一时间为受众提供了信息。对于此类重大政治事件,网络媒体如何设置议程,采用何种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之所以选择新浪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新浪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是全国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信息量大,用户数量多,在网络媒体行业有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其次,新浪网是商业门户网站,与其他依附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或数字报相比,新浪网具有独立性,能真正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第三,事件升级后,新浪网开办事件专题报道,内容详尽,涉略面广,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新浪网专题报道的典型个案分析,研究网络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特点。

二、新浪事件专题报道的特点

1、多元面向——突发政治事件中的全方位视角

从4月份到11月份,新浪网对事件的报道共计2748条,其中4月份报道25篇,5月份报道6篇,6月份报道17篇,7月份报道132篇,8、9、10、月为事件报道的集中期,每月报道数量均在500篇以上,日平均报道数量至少15篇,11月份报道150篇。事件虽是政治事件但其影响波及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领域,新浪网在报道过程中体现了全面、多元的特点。

首先,从报道主体来看,既有中方声音,也有日方声音,还有其他各国政府、媒体、专业人士对问题的态度报道。例如《外交部:日本都政府“购买”非法无效》、《日本东京都拟本周正式申请登陆》、《专家称日本公众不了解真相被利用》、《美国公开称为“尖阁诸岛”》、《澳大利亚华侨华人谴责日购岛行为》,对的报道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多视角、多元声音的表达。

其次,从报道内容来看,新浪专题报道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新闻报道,而是全面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影响,并没有将角度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扩展了其外延,关注了争端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事件的报道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维度,例如《日媒称日本大阪政府取消参加上海旅游节》、《部分旅行社赴日游团队撤销》、《初中地理修订可能细化内容》、《中方决定调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会时间》、《日美举行夺岛联合演习 模拟抢回被占岛屿》。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新浪网报道的主题多样化。

第三,从报道手法看,既有历史回顾式的叙事框架,又有现实解剖式的传播模式。基于事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网络媒体报道多采用了新闻背景加新闻事实的报道手法。既有历史性地看待问题的视角,例如《国际法专家:历史可证明非无主地》、《日本老地图证实是中国领土》、《考证:多证据表明属中国》,又有真实地体现事件进展的跟踪报道。新浪专题首页的“中方动态”、“日方动态”栏目及时跟踪事态,“争端背景”栏目从历史的角度为事件提供历史佐证,对于受众而言既便于了解历史,又利于认清事实。

2、图像战略——视觉时代的强大传播工具

技术的发展引领社会进入了视觉图像时代,图像成为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传播策略,图像的视觉冲击性、可读性、形象性使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此次新浪专题报道中,新闻照片和新闻视频成为独立的传播形式。

对于事件的报道新浪专题设置了“最新消息”、“视频播报”、“分析评论”“新浪图解新闻:保钓从未停止”、“图辑:民间保钓行动40年”、“微话题:联合保钓”、“网友观点”等版块,其中图解新闻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提供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使其能创造新型的报道方式。“图解新闻”版块以跨越历史的主线——穿越六百年的问题追寻为主题,运用文字、图表、批注、地图等多种元素串起中国六百年的保钓历史线索,形式活泼新颖、表达清晰明确。图解新闻形式简洁,事实清晰,便于传播,突破了受众的文化、知识、学历等限制因素,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因而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专题的“滚动图片”版块中共使用了1249张新闻照片,其中包括新闻照片、视频截图、历史资料图片等,完整地再现了的历史争端。“视频播报”版块共提供视频资料1181条,既有我方权威媒体的代表性观点,又有日方动态,视频资料大多来自于CCTV官方权威机构。在“视频播报”版共设置9个类目来呈现“事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共推荐视频新闻660条。

由表1可看出,660条推荐视频新闻中,反映中方态度和行动的占据一半,在“视频播放”版块,视频新闻明显倾向于中方视角,对日本动态报道的视角较少。但这并非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报道倾向造成的,而是由于国际传播的局限性,不能及时采集到关于日本动态的视频新闻,而从日本官方媒体取得的第一手视频资料由于语言差异,并未被专题采纳。

运用独立的图片和视频新闻报道,新浪专题报道并非特列,而且也并非单独使用于事件,然而由于事件的重大性和特殊性,具有纪实作用的新闻照片和视频资料更具客观性。视频和图片比文字更能引导受众认清事实,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另外,事件中,新浪专题的图片和视频使用规模大,数量多,这也是报道“事件”的一大亮点。

3、互动传播——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非线性的多中心扩散型传播模式,基于“事件”的全民参与性,新浪专题报道更加注重民众视角,而且报道主题与公众关注的话题相一致,也就是说,新浪专题的议程设置与网民议程设置相互建构,媒体与公众共同设定公共讨论话题,这体现了一种双向传播模式。

通过对专题报道的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的报道侧重点不同。4月至7月报道集中在日本政府及右翼分子狂妄的购岛言论及行为上,这也是4月份以来民众非常关注的话题。8月份,报道主题集中在港、台、大陆以及政府的保钓行为上,有关香港、台湾的保钓行为和我国海监船的行动以及大陆民间保钓行动成为报道的重点,这也是与民众议题相一致的。自从中日矛盾加剧后,爱国志士积极组织保钓,外交部也在上明确表态,这期间我国海监船在附近巡视,香港保钓人士和保钓渔船达到,保钓人士被日扣留,这些事件不断上演,成为的焦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充分尊重民众视角的基础上网媒构筑了报道主题。

9月份报道集中在专家解读、国际声音以及民众反日行为上。这一时期中日争端继续上演,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言论,表达个人在问题上的见解及对中日争端的解读。由于日方的过激行为,民间反日游行行为出现,新浪适时报道了民间行动和多方声音。随着事件的发展,对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不断显露,成为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10月份的报道稍微倾向于“事件”后续影响的报道。专题首页“日企在华现状”栏目着重呈现争端的后续影响。11月,争端的激烈程度有所回落,加之“十”的召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重心转移,“十”后,媒体和受众的重心重新回到“事件”上。

从“网友观点”版块可以看出,网民对事件的参与度极高,共有12865049人参与,有1035767条跟帖留言,专题还收录11585619条微博评论,并列出事件相关微博一周转发榜,这将网民认可的观点呈现给受众,从网民的关注点中寻找新闻线索,在信息传播上体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浪专题报道体现了多元视角、多种声音,呈现了国内国际不同观点,为受众提供了宽阔的视野。视觉图像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在问题上真实的图片事实,更能唤起民众的共鸣。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体现了双向传播视角。

网络媒体在报道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时,不仅要完整的报道事实,更要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网媒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在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能兼顾民众的声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一则要为事件进展提供及时、准确的资讯。二则要搭建公共讨论的平台。三则要成为国情教育的课堂。而新浪专题的报道从多元视角提供了事件的及时信息,互动传播中为网友搭建公共讨论的平台,从保钓历史图辑和事件回顾为民众普及历史知识。新浪对事件的专题报道基本上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也在重大事件面前充分发挥报道优势。

参考文献

①张涛甫,《媒体该如何让报道事件》[J].《青年记者》,2012(27)

②刘艳丽,《浅议突发事件的报道特点》[J].《新闻传播》,2012(9)

③王代强,《国际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J].《青年记者》,2011(14)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一)时效性性强,信息海量

网络新闻专题不但具备新闻的特点更兼有网络的特色。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并随时跟踪事件进展。迅速及时的对事件进行报导,因此。具有显著的实时性。

(二)广度与深度

在广度上网络新闻专题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主体思想完全展现在页面中。可以在一个空间内承载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在深度上编辑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拓展新闻的深度,引导读者思考。纵向横向比较。同时通过页面丰富页面色彩,详细栏目划分等形式展现主题。这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专题,都不具备的直观特点。

(三)表现手法多样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这不仅使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还可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参与感受。

(四)具有深度互动功能

网络新闻专题互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评论、调查、论坛等手段外,还可以增加其他互动方式。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第一,常规性专题。这个类型的专题主要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具备预见性的专题。例如:国内的节假,从春节到腊八都有节日,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站的性质有目的性的进行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突发性类型专题。这类型往往集中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例如,2010年的一客机在伊春坠毁事件,这个专题要求编辑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宣传思想,及时将坠毁事件中人员伤亡情况,救援情等第一时间集纳成专题页面,方便网民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消息。

第三,热点事件专题。例如:哈尔滨房价专题。热点事件专题竞争的重点本身在于资讯的权威性、独家性、原创性。独家性里面又更多包含着及时性。热点事件专题。

第四,配合网站活动的专题。在这一类专题方面更多是依靠网站方面自身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专题制作。例如:五大连池汽车拉力赛。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因此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重大的新闻话题。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侧重点。同时专题的策划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站的资源,使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贴近性,本地化,时效性的特点。

(一)可预知重大事件

可预知的重大事件指的是已经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或者时间段,整个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都已基本明确的或预知的新闻事件。可预知性事件的策划重点不是报道的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时机、规模和角度、手段等等。如时政类专题2010年黑龙江省两会的策划报道共分十二个栏目展现,在栏目设置时体现大而全的特点。

(二)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媒体品牌的塑造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重大突发事件也带给新闻网站更多的压力,因为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做专题还是一般新闻、专题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与众不同?这些问题需要策划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其次是突出后续报道的跟进。事件突发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事件必要的5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在获知这些信息之后,受众更为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诱因及事件的发展态势。

新闻专题人员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加以充分整合并及时传播出去。在追踪事件发生态势的同时,应当着手事件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突发重大事件的前期策划重点在于内容的跟进而不是版面、声像、包装的雕琢。专题策划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策划人员需要做到编辑的有序性,遇事不乱、突出主次轻重。在与同类型的专题网站竞争时,最快、最全的网站势必会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社会热点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重要话题的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期发生的与百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新政策措施的出台等。

对于重要社会话题类的隐性话题的挖掘需要从编辑方针、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出发,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因此,策划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网站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网站专题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非事件性的专题策划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报道倾向于“程式化”,重点在于对新点、热点、冰点的推陈出新,策划上趋于主动(可预知重大事件和突发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趋于被动),其报道重点更为明确,报道效果也更为明显。

(四)网站的宣传活动

借助商业活动是网站扩大品牌知名度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此类活动网站也会推出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这种专题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宣传而不是报道,其宣传性和针对性极为突出。此时的网站拥有双重身份――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媒体的报道者。

宣传专题重点在于突显网站的特色。扩大品牌效益,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与受众的互动也是保证专题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四、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具有的特点

1.政治性标准:在我国,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口舌。它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新闻专题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新闻专题首先影符合政治性标准。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5篇

网络新闻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专题新闻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因此,在专题新闻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的系统的背景材料。

【关键词】

网络新闻;专题新闻;网络评论

当今的时代是电子媒介的时代,网络再也不像20年前的电视一样,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了。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给社会以强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网络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新闻和广告更是网络上的“重头戏”,网络新闻的发展是在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延伸出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新闻。

1 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无疑最具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一是“交流性”,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二是“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无论其蕴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抑或承载功能、社会的作用都有很大的区别。充分认识网络评论的特点,对于发挥新闻评论积极的社会作用大有裨益。

1.1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

网络受众追求开放的新闻信息传授在互联网络上比较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满足。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

1.2 网络评论的参与性

最具互联网特征的网民评论,为一切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今天的网民对于网络新闻不仅仅满足于消费,而表现为强烈的参与。它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的空间。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许多网站在新闻栏目开设“我要评论”且人气很旺,就说明了这点。这种及时交流反映民意的速度之快,显示着网上舆论极具更新的趋势。

1.3 网络评论的随意性

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带来了新的内容不确定性。网络评论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即时交互等网络特性,导致“无害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外延远比“有益的”网评概念来得宽泛。他们的客观存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的多元而驳杂,还导致有些网络新闻评论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评论枝节上有一定的不正确之处。

2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其网络新闻采访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样式,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较,网络新闻采访具有如下特点:

2.1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想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

2.2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涵盖和融合了传统三大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即由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的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2.3 采访方法的交互式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其交互性,这一特性也能从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中体现出来。

3 专题新闻的特点

3.1 专题新闻以大事件为原材料

专题新闻通常报道的就是大事件,具有特大的影响以及重要的历史时刻和重大意义的事件。专题新闻没有新闻报道那么简略和及时,它通常要彻底的调查整个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从而找出事件本质的信息,做成强力度报,来感染受众。

专题新闻的篇幅一般很大,报纸、广播、电视都是如此,这样由于媒介条件的原因。一般专题新闻都是以连续报道为主。

3.2 专题新闻具有连续性

专题新闻比较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连续性,即指专题新闻报道某一新闻或事件会连续若干期追踪报道,这样能使读者更加重视这篇报道,也加强了新闻的重要性和感染力。连续性报道,也叫做调查式报道,是一边采访调查,一边发出报道。随着采访调查工作的进展,刊发出一系列连续性的报道。人们从连续性报道中,一方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新闻事件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记者采访调查的进程以及每步采访所形成的思考。

4 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关系

专题新闻,原来是报纸同广播电视相抗衡的主要报道方式。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因此,在专业新闻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的系统的背景材料。专题新闻崛起的深层原因是读者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相对的变得越来越小,地球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事态的发展,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为密切相关。人们需要从大众传媒上获得信息。了解周围的变化,以确保自己的行动,瘦众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的关系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专题新闻受到大众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由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全方位、猛烈的冲击,似乎专题新闻要寿终正寝了。其实不然,由于网络新闻专题有可能使受众迷失在数据里,受众最终返回新闻专题主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且网络新闻专题由的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汇总,没有梳理等等一系列的缺点使得专题新闻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散发理性的光辉。

5 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异同

首先,从网络新闻的特点看,网络新闻具有开放性、参与性、随意性、集纳性,这说明网络新闻的刊登与报道可以随意一些,而且报道面非常广泛,利用开放性的特点,来报道各方面的新闻。

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网络新闻评论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它的客观存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对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的多元而驳杂,还导致有些网络新闻评论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评论枝节上有一定的不正确之处。它要求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信息,争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

其次,从网络新闻对人民意愿的影响上看,网络新闻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网络媒体论坛,是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的场所,是在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因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网民的广泛参与,往往在重大问题发生时具有迅速形成舆论的功能。论坛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使其更具网络特点。

因此,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异同就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以及二者对社会和对人民的影响不同,各有所长,也都互相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二者都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田勇.《浅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M].中国宁波出版社,2000版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6篇

说起网络编辑,很多人以为就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搬运工”,其实不然。转载新闻只是网络编辑很基本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曾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粘贴――加工――组织――解读是网络新闻的四个层次。“低手”只能看到第一层,而“高手”则能看到后几层。一个有价值的网络编辑做的远不止是转载新闻。如果做网络新闻,没有策划专题、解读热点的能力,那么,你作为网络编辑是不合格的。

那么,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实现、专题制作的关键步骤一般是怎样的?如何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加强其解读新闻事件的广度和深度呢?笔者结合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特点,谈谈如何创造性地进行网络专题策划的体会。

定选题:

着眼突发事件 关注民生热点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包括确定选题、把握角度、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谋划与布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找选题是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前提。热点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应成为网络编辑在选题时考虑的重点,但是并非每天都有重要的突发事件被作为网络新闻专题,日常生活中原创性主题的发现和策划,也是不能忽视的。这种主题虽然不是热点事件,但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有意义,而且容易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在实际操作中,网络编辑对新闻专题策划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类重大新闻:

1.国际问题热点。

2.重大“天灾”“人祸”。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王家岭矿难等。

3.国计民生热点。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经济结构和各群体利益,这样的重大新闻往往受到广泛关注,形成热点。

4.领导人动态和重大纪念活动。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博会等。

5.大众文化焦点。文化娱乐界动向、体育赛事等。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获得新闻专题的选题,首先可与传统媒体合作,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发现新闻点;其次可在网络上进行受众调查,查看网民的即时留言;最后可在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中发现好的选题。例如,人民网推出的《“后备干部”之谜:看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新闻专题策划中,选题的来源途径就是通过与传统媒体《人民论坛》杂志合作,以联合推出的网络调查结果为突破口,以问与答相结合的形式,深度解析了后备干部制度如何创新、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如何将真正的德才兼备者挑选出来等问题。

选角度:

从“精”和“新”两方面培养思维能力

网络专题策划虽然容量很大,但它并非是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要让专题策划形成自己的亮点与特色,就需要并为它找到最佳报道角度。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人看信息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网络编辑要在相同中求得不同,就要从好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一个好的新闻角度的选取能让新闻报道脱颖而出,使其不落俗套,这是整个新闻专题策划的灵魂,直接决定网络编辑专题策划的质量水平。作为网络编辑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呢?可从“精”和“新”两个方面加以培养思维能力。

一方面是要“精”。即要首先注重学习传统媒体策划深度报道组稿的精髓,分析梳理不同的传统媒体编辑对同一选题内容不同的切入方向,把握网络专题策划的目标应该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网民的关注,激发网民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是要“新”。即要多从大量的新闻资源中发现新闻价值高的“富矿”,并且要善于从旧的题材中寻找到新的切入点,辟出新思路,发现新亮点。

如2010年4月14日,当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玉树地震”成为最牵动人心的话题。这类重大突发事件虽然是现成的选题,但是,它很容易造成各网站同质化竞争,因此,往往需要通过找最佳的报道角度进行策划,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以人民网在此次玉树地震中推出的专题策划为例,专题注重了从中央领导、部委、各级政府、公安消防边防、子弟兵、民间力量在灾难发生后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还特别策划了《他们感动玉树:不应忘记的那些面孔》,充分关注“灾难中的普通人”。这既符合主流网络媒体的定位,也对灾难中的人心安定和灾难后的赈灾重建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引导效果。

定标题和设栏目:

专题策划的“灵魂”和“骨架”

标题制作,这是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视觉刺激,如何根据新闻内容提炼一个好的标题直接决定着网络专题策划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应以实题为主,简洁明快,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主题的核心要素。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需要一针见血的标题,点出专题策划最核心的要素,揭示整个专题策划所蕴涵的最深度的“灵魂”。

其次,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栏目的设计,是整个新闻专题策划的“骨架”,应该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新闻实质出发,把思路外延。好的形式与好的内容进行配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选题和角度确定之后,网络编辑必须思考如何对信息进行安排,准备哪些栏目,安排栏目在网页的什么位置等。新闻专题策划的构架多种多样,但一个最基础的准则是要分清各个栏目的主次,然后按照主次合理安排各个栏目的位置。

以人民网的大型新闻专题“中国坐标――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网特别报道”为例,人民网的国庆专题策划中的网络编辑采用的封面标题是《60年中国坐标》,子标题有《中国策》、《中国人》、《中国心》、《中国影》等等,简洁有力,概括性强,且富有音韵美,既歌颂成就,展望未来,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坐标”、“策”、“人”、“心”、“影”这些关键词语充分展现了专题策划主题的“灵魂”。

《60年中国坐标》大型专题策划栏目设置分为“盛世盛典”、“中国策”、“中国人”、“中国心”、“中国影”五大板块。“盛世盛典”板块,利用滚动新闻、图文直播、现场声视频等方式全程追踪国庆庆典盛况。在“中国策”板块中,收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余名领导人有关国情国策的论述。“中国人”板块则以60年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及精神走向为报道重点,亿万网民可以在“中国心”板块中写下自己对祖国的诚挚祝福。“中国影”是图片集和视频集,搜集记录新中国成长足迹的资料和图片。整个专题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穿插横向的现场报道,显得充实而丰富。在结构上体现出“两大主体+大亮点+多面补充”的格局,即以庆典活动实况报道和60年变化与成就报道为专题主体部分,力图在报道阅兵活动时出新出亮,网友互动、现场花絮、背景资料、幕后故事等成为前两者的有力补充。这样富有层次的安排很好地突出了报道重点,又充分发掘网站自身优势资源,使专题策划内容更加丰满。

汇聚资料:

对专题策划进行延伸性挖掘

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阅读要求的提升,简单的专题策划已经不能满足网友的需求,需要了解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积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进而做一些有益的提升和引导。另外,还需对网络专题策划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大多数事件性新闻专题策划都会着眼于当前的新闻事实以及未来走向,这样侧重于过程与结果的报道,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将眼光放到新闻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做出深入、透彻地分析,就能帮助网友更好地理解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样的专题选择策划角度也能体现出网络编辑水平。例如,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赶赴俄国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纪念活动途中飞机失事身亡。人民网推出的专题从“卡廷”事件成为影响波兰和俄罗斯关系的重大事件、坠机事件后波兰走向何方等角度,对事件的深层背景进行了探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网络新闻网络编辑要随时刷新信息来丰富专题内容,灵活调整新闻报道的策略。

融入多媒体:

利用“Web2.0”展开立体化的报道

当前,随着多种媒体报道形式的衍生,网络的互动性给了网络编辑可以上下挥舞的Web2.0版“大刀”,论坛、博客、微博、直播、在线调查和评论,一切可以网聚人的力量工具,都是网络编辑在制作专题策划中创造内容形式、汇集人气、收集观点的“武器”。多媒体能充分地利用人的各种感官,达到最生动最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也使新闻专题策划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以人民网2007年6月推出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专题策划为例,网络编辑在构思这个重大活动专题策划中,对回归10年采用了图文、音视频、Flash、无线、直播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了立体化报道,并利用多种互动手段展示了网民的声音。运用精美Flash,让网友重温1997年香港回归的伟大历史时刻。人民网港澳频道推出“亲历者说”栏目,邀请人民网总裁何加正等数十名当年参与香港回归报道的记者撰写回忆文章,配以香港特区庆祝回归十周年主题曲《始终有你》为背景音乐,悠扬的音乐,精美的Flash,再现了10年前的那一天。此外还采用了征集、调查、短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与网友实现有效互动。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工程; 网络安全与管理;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8篇

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对于网络新闻专题如何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彭兰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给网络新闻专题这样定义:在网络中,专题是在某一主题或事件下的相关新闻资料及言论的集纳。[1]而蒋晓丽在其编写的《网络新闻编辑学》专著中曾提出: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总汇。它旨在通过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出事实背后的真相与联系。这种整合式的新闻报道样式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各种优势,除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展现现代社会的多元思维外,还同时具备信息传播的高度适时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容易形成传播强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2]尽管两位学者的定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特性给其定义。简言之,网络新闻专题是指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

网络新闻专题的两个显著特点

内容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从内容方面来看,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为主,电视内容主要以动态影像形式为主,而广播内容则以声音形式呈现。而网络媒体是将三种媒介的特点融为一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手段给受众呈现一个全景式的报道,从而使得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度互动性。对传统媒体而言,受众往往只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双向传播通道,使得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与传播者。具体来讲,网络新闻专题设置了互动专栏,网络受众除了选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到网络新闻专题中去,因此,传播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受众的反馈意见和要求,适时有明确目标受众群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最新信息的需求。

网络新闻专题的应用

(一)挖掘新闻选题

从重大新闻事件中挖掘选题。网络新闻编辑可以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坐标,运用发散思维,将其向前或向后延伸,从中寻找新闻专题选题。[3]比如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中,大河网在前方北京设立“两会”网络视频直播间――两会会客厅,在后方郑州策划并开设相关专题。“两会会客厅”的开通,使访谈嘉宾走进视频直播间,针对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做现场解答,突出了网络传播的快捷优势,而在镜头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全国乃至全球的网友通过专题在线观看视频,同步了解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并与代表委员进行实时互动。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大河网共做访谈40多期,平均每期点击数近万人次,网络成为前方与后方沟通的桥梁,而新闻专题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把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特定时间里集中展现在受众的眼前,提高了专题的关注度。

从社会现象中挖掘选题。网络编辑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挖掘新闻选题,将一些较为零散的社会关注点用同一主题引领起来,作为所报道的新闻专题。如“80后蚁族”、“考公务员热”、“房价高”等这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也是大众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在选题过程中,网络新闻编辑也要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特殊中发现普遍性,善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这样,选题的内容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从受众反馈信息中挖掘选题。网络新闻编辑还可以从网络受众的反馈信息中发现选题。一方面,网络受众会将新闻线索通过论坛、新闻跟帖、受众调查和博客等渠道直接;另一方面,这些渠道常常能集中反映网络受众的意见与态度,可以作为衡量选题价值的依据,有时网络舆论也会直接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带来新的专题选题。[3]同时,网络是一些新兴文化的“试验场”,不少社会现象与问题最早也是在网络中萌芽的。[4]2009年大河网推出的“网友力荐李灵感动中国”专题就是这样一个实例。2009年6月16日,大河网友“莫笑书生无情”在大河论坛上发帖――“街头收教辅的小学老师让我被刺痛”,并将李灵蹬着三轮车,在郑州大街小巷为自己学校学生收购小学教辅图书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引来众多网友围观。随后,大河网率先对此事进行报道,并推出了相关专题深度解析,引发了当时社会对此事的热议和关注。2010年,李灵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的事迹是网友发现的,引起的是小范围的关注,但随着网络媒体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李灵的感人事迹,并最终让李灵成为又一名中原大地上走出去的感动中国人物。因此,为了从受众反馈信息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要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信息,从而制作出更加有吸引力的专题。

(二)提高网络新技术应用

在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网络新闻专题的各个方面。比如,作为河南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网站,大河网充分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并制作了颇具特色的网上河南世博体验馆。体验馆通过Flash、Web3D等大量网络技术将上海世博会河南馆的展示内容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上,使不能到世博会现场的观众通过网络身临其境地感受世博会的魅力。诸如此类的新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必然会给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带来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三)增强和传统媒体的融合

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提到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著名概念时说:“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的能量。”在网络时代里,网络媒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而传统媒体也将假借网络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二者的融合,将形成新的更加强有力的传播方式。[5]

比如自2010年起,《河南日报》陆续刊发了加快推进领导方式转变“十八谈”的报道,在全省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推动“十八谈”的宣传报道,大河网精心策划并制作了“互动中原”大型网络系列访谈新闻专题。访谈专题综合运用新闻、图片、视频等形式,配合微博、短信等,搭建起一个固定、长期的领导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每期访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采用网络直播方式,让众多网友与访谈嘉宾进行实时的网络互动。其中,“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的访谈页面访问量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已达3300余次,引起当地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不仅让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让专题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网络新闻专题已经渐渐成为网络媒体对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重要报道方式,一个优秀的专题作品不仅可以吸引受众关注并提高点击量,而且可以提升一个网站的知名度。虽然网络新闻专题在页面、创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受众使用网络媒介能力的提升,受众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合理应用网络新闻专题,因势利导并及时调整方针和策略,才能在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8.

[2]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6.

[3]刘伟.实用新闻编辑学[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4]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1-255.

[5]李卓约、何源.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之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2).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威廉王子大婚;网络新闻专题;目标受众;议程设置

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信息,如潮水般压迫过来,令人眼花缭乱,不少网友都有“被网络绑架”的感觉;而互联网上的新闻多呈碎片化分布,“互联网上新闻的‘离散’状态潜伏着大量随机性”,“太多的邂逅可能让上网阅读新闻成为无目的的漫游”。[1]过于冗余的信息量以及过于离散的分布状态,都呼唤着互联网对新闻进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专题就应运而生。所谓网络新闻专题,就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2]

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与女友凯特·米德尔顿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盛大的世纪婚礼。威廉王子,是当今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长子,同时也为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而凯特·米德尔顿则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父母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级行列,她是英国历史上350年来首位无贵族血统的平民王妃。威廉和凯特在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相识,相恋八年,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英国王室成员、双方友人、其他国家元首、演艺明星、慈善人士、普通大众等共约1900人受邀参加了婚礼,另有无数的群众走上伦敦街头见证了婚礼。全球许多媒体对这场世纪婚礼进行了直播,全球共有约20亿人通过媒体观看了婚礼盛况。

本文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为研究对象,设定同一主题:其关于“威廉王子大婚”的网络新闻专题,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这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专题的网址分别为:

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

tv.people.com.cn/GB/14645/25060/220193/index.html

凤凰网: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eiliandahun/

新浪网:ent.sina.com.cn/f/s/wlwz/index.shtml

我们分别从专题内容、专题形式、网络特性三个方面对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专题作分析比较。

一、专题内容比较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分别表现出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大体结构框架内的各个模块内容。

通过表1、表2和表3的比较,我们发现:

其一,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的新闻容量远少于凤凰网和新浪网。

其二,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凤凰网、新浪网的内容有着高度的“雷同性”。这样的“雷同性”不仅体现在模块内容设置上,也体现在内容的基调上。

模块内容设置方面,专题中为数不少的模块内容是由这三家网站分别策划并制作的:最顶端的栏头部分,三家网站的专题总标题皆为“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并都伴有威廉与凯特的同一幅双人照。威廉与凯特的恋爱过程、世纪婚礼的视频观看、英国王室婚姻族谱等模块内容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把让人眼前一亮的“威廉大婚示意图与情感历程”FLASH图片也一女二嫁,同时闪耀在凤凰网和新浪网的网页上。人民网和新浪网都策划了凯特与戴安娜这两位王妃的“PK”。而人民网与凤凰网也同时视线延伸到“王妃”这一特殊的群体上,盘点了各国王妃的不同命运。

内容方面,网络新闻专题依然像传统新闻一样以客观报道为主,但仍可以将对新闻事实本身或褒或贬的倾向性传递出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内容基调都是偏向褒义的,大抵流露出对这段“童话”的祝福之意。

其三,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凤凰网、新浪网的“威廉王子大婚”专题也都有自己“独一无 二”之处。

人民网设置了“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这个其他两个网站为单列的版块,同时设置了“历代皇室婚礼考”模块。它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婚礼带动英国经济”的版块,视频的缩略图在首页上滚动,涉及珠宝业、旅游业、业、玩具业等众多方面,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使“大婚”有了横向上的扩展。凤凰网策划了“凤凰网策划矩阵”的版块,在其中深入剖析“贵族何在、英国王室百年情史、名存实不亡的英国王室”等话题,充分挖掘了深度。凤凰网开辟了另一模块:“难以超越的传奇:威廉婚礼上的戴妃影子”。从钻戒、婚车、誓词,到阳台之吻、致辞、祭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细数了戴妃挥之不去的影子,让受众沉浸在淡淡的感动之中。凤凰网还秉承“以时间为线”的纵向梳理方式,分别设置版块介绍了威廉和凯特的人生经历。新浪网的“海量信息”依然如故,但此次在信息的引用方式上有所创新。鉴于中国国内不少报纸都以“威廉王子”大婚作为封面故事,新浪网截取了国内各大报纸的头版,放入“国内报道”的模块中。新浪网还以图片的方式定格下王子和灰姑娘帅气和美丽的瞬间。其“婚庆周边纪念品”版块也别出心裁。此外,它还引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新浪微博”,开辟了“微博”版块。

二、专题形式比较

下面从栏头、版式、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形式方面的比较,如表4所示

1.专题栏头比较。在第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里,我们已经提及栏头的主标题和主图的相同。其背景色也基本是统一的。紫色或深蓝,庄重,高贵,典雅,突出了皇家规格。栏头都横跨整个屏幕,醒目抢眼。威廉王子与凯特的合照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欢乐的情感,使得情绪传达到位。而背景中选取的不同元素,点明了不同的侧重点。在该点上,人民网并未多做设计;凤凰网选用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暗示了婚礼的即将来临,突出喜庆气氛;新浪网选用的英国国旗则侧重于国家的庄严感与统一性。2.专题版式比较。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新闻专题的总体结构几乎相同,三家网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日”型的版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3.专题色彩比较。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都沿用了栏头的紫色或蓝紫色,再辅以白色,用“紫/蓝”和“白”二色相配合相呼应,向受众们展示了简约高贵的皇家色调。颜色不仅是背景色,也包括字符的颜色。同样是“英国王室家谱”,凤凰网用橙色线条标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字符方面,除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1947年结婚”的字样用蓝色标出,其他字符,无论王室成员名字、出生年代还是结婚离婚时间,都统一用黑色标注。新浪网用了黄色线条标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字符既有紫红部分,又有深红、黑色部分。编辑的初衷也许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义,但乍一看却显得有些杂乱。

三、网络特性比较

相较于传统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其自己的特性,我们在此着重探析其在多媒体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异同(表5)。

1.多媒体性比较。这三家网站都体现了多媒体性,但又都有自身的侧重点。人民网的专题由其“人民电视”频道策划制作,因此倾向于文字与“视频”的结合。出现在其页面上的所有图片几乎都为视频的缩略图,只要点击,就会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播放该视频,该专题首页共有30个含有缩略图画面的视频(不包括纯文字的视频信息)。凤凰网和新浪网的专题则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2.互动性比较。网络的出现则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使得受众由被动转向主动。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反馈”的机会。

通过表5我们发现,三家网站分别使用了几种与受众互动的方法。“小调查”的方式被普遍运用。但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的小调查显得稍微有些简单,为一道主观型问题:“投票:灰姑娘嫁入王室后会幸福吗?”凤凰网和新浪网的“小调查”设计相比而言就饱满许多,凤凰网为三道选择题,分别为:你最关心威廉凯特婚礼的哪一点?整个婚礼极尽奢华,所费不赀,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全球媒体大肆报道威廉凯特婚礼?截止到2011年5月10日,共有24341人参与了凤凰网的调查。凤凰网的网友也可通过评论留言的方法给出自己的反馈。

新浪网的调查设置了两道问题,第一道问题——你觉得威廉王子和凯特结婚:①很好,他们很般配;②正常,他们已相爱8年;③不关心。第二道问题——你觉得凯特婚后会否续写戴安娜王妃传奇?①会,她会积极投入公益及慈善事业;②不清楚;③不会,她将做一个安稳的王妃。由网友针对问题的不同选项,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

新浪网最具特色的互动方式是“新浪微博”。无论是微博有奖活动还是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表自身见解,虽然未让传播方式产生质的“裂变”,却给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向。

四、结 语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第一,“目标受众”的需求影响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人民网是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立场更正统一些,而人民电视频道则以向受众提供视频为主。综合这两点,其专题的目标受众是较为正统的、需要视频信息的网民。因此,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威廉王子大婚”的新闻专题凸显了两个特点,一是栏目设置的庄重正统,二是以提供视频新闻为主。凤凰网依托香港凤凰卫视,其视角较为新颖,话语更为灵活。其目标受众定位于中国的一亿高端网民,因此其更注重对深度的挖掘。而新浪网作为四大门户网站之一,受众形形色色,涵盖面广,因此新浪的特点之一便是提供海量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第二,“议程设置”理论贯穿网络新闻专题之中。网络信息在大多情况下都呈碎片化、零散化分布,但网络新闻专题往往并非由个人策划制作,而是依托知名网站。知名网站又往往具有一定的立场,包含自己的一定观点。虽然网民相对于其他受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提出“反馈”的机会,但这样的声音在遭遇专题策划者海洋声般巨响的“概念植入”时,还是显得较为渺小。在反复凸显了“童话”、“灰姑娘”之后,在反复滚动了笑容灿烂的新婚夫妇的图片之后,在反复播放了充满祥和气氛的婚礼现场视频之后,很多受众都被植入了“肯定和祝福”的概念,他们再将这样的概念通过“微博、留言、投票”等方式反馈出来,进一步促成议程的设置。偶尔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但就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这样少数派的声音会被褒义的洪流淹没。第三,网络新闻专题“多媒体”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威廉王子大婚”网络新闻专题中,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Flash图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成就了“多媒体”的盛大演出。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潮流还会借助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流行下去。第四,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性” 元素越发举足轻重。目前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性”元素主要有本文中提到的跟帖留言、参与小调查、有奖参与、微博互动这几个方面。“互动性”元素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互动的篇幅越来越多,互动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第五,专题形式不容忽视。网站应在版式的设计、颜色的选取等方面继续“推敲”。如果方向相反,走的再远也是徒劳的后退。因此,各大网站应明晰自身的风格定位,确定自身“目标受众”,按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专题策划。与此同时,找寻到适合自身的专题形式,推进多媒体性和互动性的发展,以期网络新闻专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0篇

网络传播对我国传媒生态带来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我国传媒生态带来了很大影响,这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网络传播影响媒介生态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到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下,我国报纸、电台、电视节目、杂志等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站融合,寻找发展空间。从全国性报纸到地方性报纸,从综合性报纸到专业性报纸,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或大或小的步伐,报纸的阅读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二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对新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原来的“单打选手”走向“全能选手”。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在增加,时效性更强,信息形态呈现多媒体化趋势。三是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是民意聚集地,意见交互平台。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新问题

网络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以及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探索,给《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教与学都提出挑战。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4.2亿,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批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190家,其中新闻网站150家、商业网站40家。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网站积极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开播,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功能、多语种、多终端的传播平台,是各种功能、内容、终端的集大成者。

《网络传播概论》的“教学手段要多媒体化、网络化、现代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互联网,实现开放式教学”,通过验证性、综合性、研究式、制作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接触、总结与思考,提高学生对网络传播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通过学生充分的网络接触和体验活动,通过素材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网络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安排

(一)学习内容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是从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对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基础。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基本原理和特性、宏观效果、管理与调控及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实务层面主要探讨了网络新闻业、出版业、广告业及在线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教材。针对《网络传播概论》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有:门户网站比较分析;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比较;商业信息传播研究;网络论坛的管理与互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分析;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反思;传统媒体微博传播特点、功能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网络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议程设置或沉默的螺旋等。

(二)研究要求

围绕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认真浏览查阅网站,做好相关记录,搜集素材,特别是经典个案,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理解网络环境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化,把握数字化浪潮下信息传播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掌握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的变化和要求,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务能力以及与用户互动沟通的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三)研究步骤

1.选好学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准备。2.做好方案规划,确定实验范围,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网站。3.网站浏览,做好记录,搜集素材,收集好资料。4.通过观察、比较、统计,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5.老师批阅、讲评。

学习效果举例: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1篇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标准

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暂无公认的分类标准,具体的分类标准只能依各网络媒体的定位而言。而目前比较合理的标准按照专题的来源和生存周期划分,可以分为事件型专题、主题型专题、挖掘型专题、资讯型专题四类。①

腾讯的《今日话题》属于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总体趋向。②该类专题重在策划、注重研究,其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也就是说其每个部分都有编辑二度开发的成果,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再加工”是该类专题制作的核心,而提炼独家观点也成为该类专题的一个难点。

优秀的挖掘类专题,其核心竞争力在编辑的策划能力上,而又突出表现为栏目的架构、网页的构思、观点和资源的整合加工。赵启正在《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一文中指出,③优秀的新闻专题可以具备“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今日话题》的网页构思

1.层层推介:直达栏目有捷径

在网络上,频道名称、栏目名称、标题等重要导航路牌都要用最直接、最简单、指向最明确的词语,以避免歧义和含糊。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专栏在腾讯主站的首页和各个分站的首页都有推介条。根据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腾讯网首页导航条新闻位居第一的位置,足见腾讯网站编辑对腾讯新闻中心的看重程度。相比之下,搜狐的新闻专题栏目虽然质量也较高,但在首页的推介力度较小,不易被读者发现。

2.页面位置:视觉中心占先机

《今日话题》栏目位于腾讯网首页面积最大的中间栏,并且以较大幅的图片抢占读者的眼球,在子分类的腾讯新闻中心,《今日话题》也位于页面左侧,占尽读者阅读的先机。

3.版式设计:兼顾简洁与美观

《今日话题》最初采用的是非均分的竖二栏版式,这种版式结构在专题页面上运用较多,但《今日话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页面的上下部分错开,兼顾了页面的简洁与美观。

此外,《今日话题》采用了类似报头的做法,将其编辑方针“关注大家的关注”载于栏目页头,并打出“腾讯QQ出品”,运用固定的logo和口号强化栏目的品牌。

2009年6月,腾讯对《今日话题》大胆改版,采用竖式三列的版式结构,每个专题都有独特的提要题,竖三栏版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BBC网站和日本的“共同网”中文版网页都采用这种结构。人民网、新华网等风格比较稳重的门户网站也采用竖三栏编排,竖三栏版式页面屏数往往较少,新闻分栏也较少,标题简洁明快。采取跨栏的形式与图片相结合,专题内容清晰明了。专题的主要内容占据面积较大的中间栏,而左右两栏则用于相关背景的链接、观点PK区和月度热门话题榜。

4.色彩:颜色诠释理性

不同的颜色对人有不同的情感牵引力,色彩可以在美学角度契合和体现网站的编辑风格。暖色系的橙色代表的是热情、活力、轻松,与之相对,冷色系的深蓝色则代表了客观、冷静,而《今日话题》的栏目页头运用的正是这种颜色。

《今日话题》的内容风格

1.题材宽泛,不拘一格

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腾讯《今日话题》志在“聚焦”,这是与其编辑原则“关注大家的关注”一脉相承的。《今日话题》的选题来源非常宽泛,社会潮流、时尚文化、突发事件不一而足。为贴合“今日”二字,在选题上注重对时事和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纵深思考,其中不少选题发端于网民的BBS和互动社区,如“网瘾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杨佳案”都成为《今日话题》探讨的话题。这种发端于网络的新闻选题,也强有力地保证了高人气和互动的积极性。

2.新闻价值观:网络清流

在网络新闻呈现出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时,腾讯以旗帜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博得了网友好评。一方面,腾讯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追求特色,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腾讯秉承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不流于浅易的叙述,而加强了观点的引导和输出,着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与不少网站为了吸引点击率而迎合“网络愤青”的做法截然不同,被媒体称为一股“网络清流”,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④如2008年四川遭遇汶川地震后,企业家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此时吼出“我不捐款”的个别人受到大众的口诛笔伐,《今日话题》于2008年6月13日及时推出专题《我为什么没捐款》,将平常老百姓及80后作家韩寒为何不捐款的原因一一集纳,同时打出了“捐款不是征兵”、“不攀比、不强制”、“愿意捐、可不愿意盲捐”等一系列观点。通过编辑的巧妙编排,赈灾捐款的用途透明化等更有意义的议题得以凸显,而对“捐与不捐”孰是孰非的争吵则被巧妙地引开了。又如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时,《今日话题》又号召大家要“冷静看待中法关系”,懂得“爱国的艺术”。

3.结构

《今日话题》包括几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导语、网络调查、腾讯网友点评、结语。此外,根据不同的话题,往往配有漫画形式的新闻和相关视频的穿插。在观点的集纳上,编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既有“名人观点”也有“舌战网友”,形成了多方观点的碰撞。此外,通过编辑,将代表性观点集结成小标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另一方面,编辑的立场也“幻化于无形之中”,巧妙引导受众完成议程设置。

比如,在《与杨佳有关的十个词》这一期专题中,编辑用了“论人”、“论心”、“论事”作为分题,最后在结语中直指对暴力的歌颂是一种“伪民意”,让大家在习惯与“公家”对立的时候回到道德层面的思考。2009年6月,《今日话题》改版,在页面左侧新增了“今日热词”、“一周热点话题”、“月度话题榜”等栏目,方便网友了解最新和近期的热点话题。同时增加了观点PK区,通过参与,网友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他人看待问题的态度,充分调动了网友持续关注栏目的积极性。

此外,页面上还增加了相关视频和博客推荐的比重,栏目的页头也更具品牌意识,将“用常识解读新闻”的栏目理念用特殊字体标出,栏目风格突出,品牌感更强。

注释:

①②张宇:《门户网站新闻专题报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③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④《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网络致敬专题》,2008年12月28日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②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③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2篇

随着网络媒体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网络专题的作用不断增强,越来越受到网站的重视。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是中国新闻奖对网络专题的评选标准。然而我们看到,互联网上信息的海量与庞杂让现在的网络专题包罗万象,专题内容的超负荷呈现让受众越来越难以快速而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讯。如何把握海量与精准的界限,如何驾驭选题、时效、交互、表现力、整合力这些要素,是考量一个网络专题优劣的参照系。

选题角度:具有新闻性和报道价值

对于非突发事件来说,选题角度最为关键,特别是面对主题类的重大宣传报道,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是对所掌握信息的别样梳理,能够有效避免报道的重复。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表示,“在实践中,评价网络新闻专题好与不好,要看专题定位是否准确。专题定位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专题的灵魂,直接决定了专题的质量水平。”

中国广播网副总裁伍刚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应充分体现纵向时间历史维度和横向全球化空间视角,实现传播者与阅读者实时正馈、反馈交互,既基于全景式立体报道事实再现新闻事件,又方便网民个性化订制反馈参与互动,同时要适应微博、社交网络时代的跨屏移动传播规律。

把握精准与海量的度

如今,国内各家网站都有自己成熟的专题模板,遇到新闻事件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整合纳入模板中,模板的空间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闻报道的优势,但如今发展到极致也变成了疾患,即海量信息与受众获取的矛盾。

网络新闻专题是围绕重大或热点事件,对新闻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综合性新闻报道形式。它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传播方式,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全面、详尽、深入的报道,是一种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传递海量信息是它区别于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的主要特点,而多种手段的运用,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网友对于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信息需求。红网董事长舒斌指出,这种海量信息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新闻报道的主要优势,但是同时也确实存在弊端:海量容易造成受众的迷失感,网友进入专题后,往往觉得信息太多太杂,短时间内找不到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专题时,既要尽可能满足网友对相关新闻、资讯的海量需求,又要尽可能让网友浏览专题时能把握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如何解决海量和精准的矛盾,必须掌握好度,这是网络专题制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把握海量与精准,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提出对于信息的理解应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信息数量,指的是信息的绝对数量;二是信息量,指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的含量,这是个相对概念,不同的人对信息的诉求不同,因而所需要的信息量也不相同。如何把握好信息数量和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一是在‘总量丰富’的基础上做到‘要点突出’。在信息总数量丰富的基础上,根据新闻采编的实际经验以及网民的关注要点,对需要关注的要点资讯放在突出位置,使有价值的资讯更多的成为注意力资源;二是‘重点常有’、‘新点及时’、‘热点关注’。即对重点的资讯长期关注,新生的新闻及时更新,对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保持关注;三是网站‘推荐’与网民‘自助’相结合。如栏目的设置上,将重要的资讯以‘推’的方式介绍给网民,同时在页面上做好自助索引功能,让网民能够方便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在保证精准的前提下体现出海量信息的优势,这是考量网络专题的一个角度,如朱继东所讲,“必须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好相关的稿件,将可信、精准、有效、海量的新闻信息奉献给网民,而不能为了追求海量信息而置精准这个前提于不顾。”

大江网采访部主任吴跃军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他认为,中国新闻奖评价网络专题的标准非常强调“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这已经很精准地概括了专题海量与精准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专题大不好,但肯定不是相似新闻的简单“聚合”,容量只是衡量专题优劣的标准之一。他讲到,“无论是新闻类专题、主题类专题,还是栏目类专题,其触发点定然是重大的、多层次的新闻事件。制作者必须加强挖掘,探求事件的各个方面,设置精炼的专题栏目。”

时效性:及时更新,有递进式报道

在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赛跑的时代,网络媒体的速度决定了受众访问量和关注度,也因此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积聚影响力。从服务对象——受众的角度出发,第一时间的报道和解读极为重要。如7月21日北京暴雨事件后的第二日,这是媒体报道的黄金时间,如果能有及时的网络专题进行图文并茂和不断递进的追踪报道,一定优于此时碎片化的解读方式。传媒学者付玉辉认为,“及时性就是要快,这是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

显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网络媒体有本能的快速应对能力和机制,加之后续的追踪递进式报道,这是实现媒体价值和获得影响力的必然路径。

表现力:融合多种表现形式,有视觉冲击力

在表现力方面,从国内各网站陆续推出的2012伦敦奥运专题就可见一斑。专题元素越来越多元,而主线则愈加简洁明朗。导航设置是专题的精髓,近年来有了明显的进化,互联网上信息的归类和板块设置更为人性。朱继东认为,“由于其在形式上可以集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再加上近两年来的重大典型报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网络专题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朱继东强调,随着时展和媒体竞争加剧,媒体正在进入一个“读图时代”。 而网络媒体由于技术优势,在报道容量、时效和体现手段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再加上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具有新闻采编权,在图片报道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专题报道最精彩的亮点之一。

“一个优秀的网络专题,必须具有全面、深刻、互动等属性。倚靠多样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新闻资源、出色的策划思维,达到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吴跃军这样认为。

信息整合力:突出原创和深度报道

新闻网站具有采访资质,因此在网络专题中的原创内容是其亮点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口味的提升,简单的专题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了解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对网络专题采取跟随式、深挖型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深入’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和背后故事,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朱继东如是说。

原创新闻和深度报道应该是新闻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属性特点,并且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制作原创内容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媒体的准确与深刻,“深刻性就是要能够通过专题的方式深刻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背后的方向、趋势和真相等实质。”付玉辉对于网络专题的深刻性这样认识。

交互性强:参与度高,受到网民持续关注

Web2.0时代赋予了互联网的交互性功能,是拉近与受众距离的直接手段,因此近年来得到了网站运营者的加倍重视。新闻网站所提供的内容犹如无数链接组合起来的平台,平台之上的互动是感知受众的捷径。对此,李钢提出要站在受众感知的视角对新闻专题进行评价:一是互动性,引导网民参与到新闻专题的制作,并对一些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二是可接受性,新闻专题的内容和观点是否容易理解,是否能为广大网民所接受;三是唤起水平,新闻专题应做的远非仅仅是传达消息,还要能够唤起网民适当的情绪体验;四是持续关注,好的新闻专题应该能持续吸引受众的关注,若能让网民们“朝也看,暮也看”,一日多看,连续多日,则无需再多标准,网民们已用鼠标为该新闻专题投上了选票。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3篇

    1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资源现状

    1.1网络金融证券市场发展信息资源丰富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证券市场逐步繁荣,网络证券市场投资者不断增多。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兴盛,券商和非券商争相进入网上证券交易领域。目前网上证券交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证券公司使用IT公司平台,自己以营业部的身份在后台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的通道。另一种是证券公司设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并开通自己的网上证券交易接入平台,客户委托直接通过接入平台到营业部的交易系统进行交易。自1997年以来,国内现已有200多家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网上证券交易业务。证券网上交易是一种方便、快捷、安全的全新的炒股方式,投资者采用网上证券交易方式可享受到的服务,较之采用传统的证券交易方式所能享受的服务数量更多、质量更高。股民可通过证券网上交易专业网站看到实时的行情走势图,获得及时、权威、中立、可靠的金融证券资讯信息服务,享受到由专家提供的高水平交互式在线投资咨询服务,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的股票买卖、查询、银证转账等一切相关业务。因此,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证券市场拥有适合网上证券交易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网上交易在中国具有吸引大量客户的潜力。据中国证监会2000年3月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网上交易投资者总量上大约有25万左右,交易量约占整个市场的1%左右。据预测,2000年全国潜在网上交易投资者有100万,到2003年中国将会有近1000万人使用在线证券服务,其中在线交易的开户数将达到100万户,交易额占整个市场交易额的10%。网络金融证券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蓬勃发展的金融证券市场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将带动我国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丰富和繁荣。

    1.2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网站增多带动信息服务优化随着网络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网民,特别是网络投资者,对金融证券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网民对金融证券信息需求,在因特网上提供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的站点愈来愈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提供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表现为:(1)传统媒介如金融证券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纷纷在因特网上构建网站,直接在各自的网站上为网民提供数字化金融证券信息。(2)传统交易所、金融证券公司和金融证券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在线业务,构建专业性网站,为网民提供更为专业、权威、准确、详实、多样的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目前,因特网上的专业性金融证券站点整体质量相当高。这些站点现已成为网络投资者查找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首要来源之一。尽管许多专业性金融证券站点的结构比较相似,但这些金融证券专业站点在更加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的同时纷纷开设诸多栏目,推出自己的特色服务,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巨灵信息网、赢时通等专业网站不仅提供全方位的国内外财经新闻,丰富详实的上市公司资料,盘中盘后实时行情图表分析,证券市场热点评述,权威的股市评论和专家指导,还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金融社区服务。(3)综合性网站独占先机,在其原有的信息服务基础上,纷纷加强和扩大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的力度和质量,以保持和强化已有的优势。各综合网站的金融证券版(频道),如新浪网的“财经纵横”、263首都在线的“金融王国”、搜狐(Sohu)的工商财经频道证券市场等就是大型综合门户网站的品牌扩展。(4)许多金融证券公司或独立、或与网络信息技术公司密切合作,构建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站点。这些网站可分为:①大型专业的金融证券咨询类网站。如赢时通、证券之星、和讯、海融证券网等在网上经营证券咨询业务的机构。②大型证券公司所设立的网站。如国泰君安、(5)个人金融证券网站遍地开花、层出不穷。许多“网虫”或网络投资爱好者出于爱好和服务,纷纷构建金融证券个人网站,如股神贵宾室等等,为网民提供各种免费的金融证券信息资源和实时股市行情及分析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金融证券专业网站200多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这些金融证券专业站点和Internet上星罗棋布的各类网站一道为网络投资者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资讯。

    1.3网络投资者增多,金融证券信息需求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可能影响股票的走势的因素散布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无论微观上的(包括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供销情况、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等),还是宏观上的(如关于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状况的信息等等)。信息是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充分、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信息对投资成功极为重要性。投资者渴望及时获取可能影响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的信息,以便看清方向,作出正确投资决策。由于金融证券专业网站不仅有新闻和股评,具有实时股票行情,拥有个股资料数据库,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社区化服务,因此,众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金融证券专业网站。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投资者很容易获得实时性很强的证券信息,金融证券专业网站良好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网络投资者。据美国国际证券业信息中心调查,目前工业化国家入网交易的投资者达2000万户。目前,网上证券交易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预计到2001年,全世界拥有网上投资者10000万户。在我国,网上交易投资者正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到2003年中国将会有近1000万人使用在线证券服务,其中在线交易的开户数将达到100万户。网络投资者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投资者对金融证券信息需求的提高。金融证券类网站为满足网络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努力提供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内容与功能服务,使网络投资者能够非常快捷、准确地获取权威而准确的新闻资讯和股市行情,实时动态地了解个股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广大网民之所以注重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主要是想密切关注网络投资的最新发展动向,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目前,网民们在因特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二种:访问浏览和查询检索。一般说来,“访问浏览”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索者无网络查询经验或者无法明确地用词语表达清楚自己信息需求,或者需要查询的主题较为宽泛的时候,而“查询检索”则对查询特定主题的信息非常有效。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4篇

网络新闻作品自2006年首次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以来,已经走过了六个春秋。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新闻奖提升了中国网络新闻作品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助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

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年7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 舆论引导 互动

网络新闻专题,即指围绕某个新闻事件或某种现象,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FLASH等多种表现形式,辅以互动传播手段,通过栏目制作和页面设置,进行全方位、连续深入的报道。现今,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发生”和“产生了什么影响”。网络新闻专题信息容量大,集合了各种题材,弥补了网络新闻报道速度快而深度不足的劣势,在最大限度地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的同时并探究了事实之间的本质联系。近些年,网络新闻专题被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所采用,而第16届、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定,将“网络新闻”列入评选范围,设置了“新闻专题”奖,进一步促进了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新兴媒体的兴起,舆论引导的主体也悄然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手机媒体等新旧媒体多元并存的局面。较之传统媒体的强把关能力,对于社会舆论形成有着较为强有力的控制,网络媒体中,人们在论题的选择、舆论的形成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即“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可以通过相关媒介渠道传播信息、发表意见,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网络新闻专题作为新闻信息的一种集纳,成为网络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弄清事件来龙去脉最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并通过新闻舆论将非主流舆论逐渐引向主流舆论。

网络新闻专题在舆论引导中的优势

实时性报道,能在最快时间内形成舆论场。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得专题报道具有实时性,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同步报道,随着事件进程的推进,在相对固定的页面板块设置中,新闻内容处于不断更新中,通过编辑有意识的编排和言论的刊发,一些重要内容会得到加强,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主流舆论场,新闻舆论导向性得以体现。

汇集性与拓展性并存,多元化呈现舆情。网络新闻专题注重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不但将大量新闻信息汇集在网页上,通过内容的整合集中报道新闻事件,满足受众全面了解新闻事实的需求,并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引出新的信息,作为原有信息的补充和拓展,追根溯源,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揭示其本质意义,从不同角度呈现舆情。

互动性强,迅速掌握舆情“焦点”。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互动性栏目的设置上,如在线调查、网友评论、网友留言等,这种互动性是一种传受双方以及受众之间多元动态的互动,大家可以实时交流自己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或向传者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要求,传播者能够迅速掌握舆情“焦点”,调整报道进程,改进报道方式,有效引导舆论。

多种媒体手段相融合,立体引导舆论。网络新闻专题借助多媒体技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手段融合。在专题中,受众既能读到最快的文字信息,看到最新的图片或视频,也能听到真实的音频资料,多种媒体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避免了舆论引导的单一性和枯燥性。

提升网络新闻专题舆论引导力的举措

网络新闻专题的舆论引导,也即网络新闻专题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去改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的过程,以期获得公众舆论对媒体舆论的认同,达到媒体舆论和公众舆论的契合。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呈现多元化态势,网络新闻专题通过议程设置、议题策划、内容选择、版面编排、深度解读、引导舆论倾向,影响受众的行为,从而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网络新闻专题作为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最常采用的方式,作为网络媒体承担舆论引导功能的主力军之一,又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

加大策划力度、精心设置议程、注重报道内容同受众的贴近性,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主导”公众舆论。事件性网络新闻专题。事件性网络新闻专题可分为常规性事件专题和突发性事件专题。前者如两会专题、庆典专题等,此类的选题一般是现成的,但众多网络媒体都易将目光投向此,容易造成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因此,独特的报道角度和前期策划就显得较为重要。后者如抗击甲流专题、抗洪专题等,现今,受众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获得信息的途径与日俱增,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消息,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正确、快速反映事件真相,精心设置议程,正面、正向引导舆论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

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以其影响范围大、受众关注度高易成为舆论焦点,舆论引导要关注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网络媒体通过新闻专题的组织,及时介入报道,以专业化的组织策划、巨大的信息传播,迅速形成舆论,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形成积极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主导”舆论导向,引导公共舆论。

非事件性网络新闻专题。非事件性网络新闻专题涵盖了主题性专题、研究性专题等,关注网络中存在的“隐性”舆情,通过专题报道引发社会思潮或讨论,将“隐性”舆情转化为“显性”舆情。舆论作为信息流动的产物,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舆论范围越来越大,热点难点层出不穷,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网络反映的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体现出普通民众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因此,在设置议程时,网络新闻专题应更多地关注个体利益和普通受众的诉求,关注弱势群体,注重报道内容同普通受众的贴近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舆论引导力不仅和传播的内容相关,还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关,公信力越强,舆论引导的可信性越强,越能聚拢受众,吸引受众在接受其传播内容的同时接受媒体的观点。因此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在加强自身议程设置能力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传统主流媒体提出的议题,并结合自身的传播特色,强化其议程设置。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可采用“突出法”或“选择法”,主动设置舆论话题,将传统媒体的议程细化,把能反映编辑意图的议题有选择性地加以强调,聚焦受众的注意力,引发讨论,使其忽视非主流议题,把注意力转向主流舆论,使舆论引导更为集中,确保舆论引导的方向性。

进一步加大互动力度,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网络新闻专题的独特性使其在舆论引导上更直接更广泛,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应注重导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强互动性是网络新闻专题的重要特色,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强势,通过互动,媒体的意见、受众个体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相互交织,使人们及时认识了事件的意义,并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改变人们的思想,引导舆论的走向。同志提出“舆论一律又不一律”,在人民内部,社会舆论不一律是一个常态的现象,是现实存在的,尤其在新媒体条件下,更是加深了舆论的不一律,传统的“多种媒体一种声音”的局面被打破。网络新闻专题通过互动栏目的设置,在报道新闻的同时通过受众的反馈更加及时快速地了解舆情,通过新闻舆论去改造不一律的公众舆论,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Web2.0时代的本质就是互动,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互动赋予了网络受众接近信息的权利,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过程的控制,促进传播者和受众共同推进报道的进程,完成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也给普通受众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宣泄情感的平台。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疏通了言论渠道和网络民意,社会反响热烈,“网络问政” 起到有效汇聚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作用。而且,网络新闻专题内容的真实性、影响力、引导的有效性在互动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强互动性,设置者泛化使得议题在传播过程中会偏离媒体预设的轨道,朝着其他方向发展,这时,传播者就需要根据现实变化,及时了解网民的变化,掌握新的热点和焦点舆情,提炼新的话题,不断调整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和引导方向,使专题更具贴近性和引导针对性。

讲求评论技巧,培养舆论领袖,提高网络新闻专题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网络新闻专题的强互动性使网民热议的观点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有时难免会有失实和偏颇之处,在此,评论的引导作用就不可忽视。网络新闻专题开设一些评论性、观点性栏目,通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网友的解读、评论,深度解析事件的意义、影响,从一定高度来正面引导舆论,主导舆论走向,使专题更具影响力。新闻评论作为网络新闻专题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之一,讲求评论技巧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克服评论的生硬,不能一味地说教,使评论过于官方化,应注意评论的内容、形式与受众的贴近性,使主观舆论导向和客观舆论效果相统一。如新浪网《蜱虫叮咬致人死亡》专题中,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报道的同时,设置了专家解读、媒体评论等栏目,大量的评论文章建立在对事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医学专家的解疑、权威人士的正言、政府官员的解读,有的放矢,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消除了群众的疑惑,有利于受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言论,理性看待整个事件,产生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实现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网络新闻专题还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网络名人的博客、微博、开设专栏等形式对这些活跃于网络世界的“舆论领袖”加以培育,制造舆论焦点,以形成主流舆论声音。

在进一步拓宽报道手段和互动方式的同时,加大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合作,多媒体联动,拓展网络新闻专题舆论引导的广度。舆论引导力的提升一方面与网络新闻专题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相关,另一方面也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深度来自专题的报道、评论、深度解读,而广度则与媒体的联合息息相关。网络新闻专题在丰富自身报道信息、加大评论力度、加强互动环节以增强吸引力和引导力的同时,还应善于利用其他新兴媒体及传统媒体的优势,多媒体联动,媒体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这既可以是推出新闻专题的网络媒体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合作,也可以是网络媒体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媒体的合作,多媒体全方位立体联动,形成舆论强势,覆盖面更广,在规模和范围上实现舆论引导的扩大化。2010年两会,各主流媒体网站开设了众多的网络新闻专题,集图片、文字报道、视频、评论、访谈等多种报道手段于一身的同时,广泛利用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的舆论载体,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微博客互动参政议政,多媒体的互动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扩大了舆论引导的规模,拓展了舆论引导的广度,更广泛更全面地提高了舆论引导力。

新的传媒环境下,科技的进步和受众的分化,使得舆论引导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在坚持正面引导、正向引导、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探讨引导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也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论题。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长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表明,约三成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也就是说,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互联网上的新闻是分散而庞杂的,通过网络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组合产生的网络新闻专题作为网络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在舆论引导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还可以通过议程设置、评论、互动交流等倾向性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过程正面引导舆论,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Web2.0环境下网络新闻专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K561)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