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思路、基本要素、线网评价。

      近年来,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有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加快“网络化”的发展,另方面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这是随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密切跟踪。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的长远性系统工程,因此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必须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并对总体规划的思维和理念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支持。必须把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好城市、城际的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同时应注意到线网规划既要有不断创新的理念,但更要有务实的工作,做到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做到“画在图上,落到地上”。这是当前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项务实性的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必要性

(1) 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报审、立项的必要条件,是开展每一条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 线网规划是确定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和修建顺序,加强分期建设顺序的科学性,有利克服盲目性。

(3) 线网规划是决定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根据,为预留工程建设的设计研究提供条件。

(4) 线网规划是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

(5) 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顺应城市的总体规划,支持、拉动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现代化品质,使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二、线网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定位

1.轨道交通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因此必须对目前出现的两个地域层次的轨道交通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义。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大站距为特征的安全、舒适、快速,准时的绿色交通工具,是采用独立的专用轨道、高密度运行的,为中长运距服务的、现代化的城市客运快速骨干系统。通常是指服务于城市内部为主和适当外延至相邻组团的线路,主要是强化、拉近城市内中心城与各组团之间的时空距离。因此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以线网的覆盖密度和服务水平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市级线路。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各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对于每个城市(区)间直达性要求较高,主要是与中心城的紧密联系,由于线路长度多数在100km以上,长度取决都市圈(或城市群)的范围,其运营模式介于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以长运距、快速为目标,与相邻的高速公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以主要站点和长大运距的运营为特征,追求速度和时间目标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际级线路。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各个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城市边界不能阻挡轨道交通线路互相延伸的可能,使有些线路具有双重特性,但必须注意全线运量的均衡性,行车组织的经济性,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认真研究。

      上述两种层次的轨道交通,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客运性质不同,服务地域不同,速度目标不同,敷线设站原则不同,应该各城市自成线网体系,使城市网和城际网之间、既要互相渗透,又要避免重覆建设。因此要处理好两种系统轨道网关系,就是要重点解决“网与网的衔接点;线与线的换乘点;每条线的起终点”。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科学定位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的双重性,因此轨道交通规划的定位应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的关系,(如果是城际轨道交通线,还与国家或地方铁路有关系)主要归纳如下四点:

(1) 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2) 线网规划是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线网规划是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中公交体系中骨干系统;

(4) 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系统总体性的专业规划。

      以上4点是对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定位,阐明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总体专业之间的关系,是有层次性、有独立性,又有紧密联系的大型综合规划。因此线网总体规划是三方联合的、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的专项规划。

3.线网总体规划原则

      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提出如下四条原则:

(1)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明确线网规划的依据。因此线网规划的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形态相吻合。但城市总体规划是每5~10年修编,说明不同阶段(时期)有不同的的总体规划,那么轨道交通规划应随之调整,就有不同的轨道交通规模,所以线网规划总是随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发展。

(2) 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转移和土地开发要求,推动总体规划实现。这是需求与建设的和谐,为此科学地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顺序是与支持城市建设实施是一致的。

(3) 超前城市总体规划――由于线网规划是适应城市远景的长远性规划,经验证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必然有引导城市发展作用,并证明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具有对城市发展的超前性的引导作用。

(4) 回归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定对城市建设有较大冲击和导向;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建设顺序规划,也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使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融入于城市规划,最终又回归于城市总体规划。

线网规划来自总体规划,又融入于总体规划,这正好是一个回归大轮回。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征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际的轨道交通规划,在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如下特征:

1.地区性:即建设与规划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在城市区域,包括市区和组团,或向外适度延伸,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40km内;车辆最高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目标为35~40km/h;部分线路超过40km以上时,如果站间距较大,也可能实现旅行速度目标35~40km/h;否则需考虑车辆提速,经过论证,可将最高速度提高为 100或120 km/h;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是在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各城市呈辐射线路,线路长度一般在100km以上,车辆最高速度为160 km/h或200 km/h;

城际轨道交通的线路如何进入中心城市,关键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如何衔接,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时间性:即规划年限。

      轨道交通建设总是要分期、分线、逐步实施。尤其是近期的合理规模是最现实的目标,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分为近期――与城市建设远期总体规划年限的目标一致;远景期――与城市总体远景期规划目标一致,其规划年限是远景年概念;

      由于近期规划的建设规模目标,是追求尽快建立规模效应,重点是解决客流需求和支持城市发展规划为主。因此应至少有3条线路的基本规模,形成基本网架,以最少的线路达到最大的有效覆盖率,实现运营效益最大化。

      远景期的规划是具有长远性,超前性的规划,是对城市远景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引导性规划,无具体年限。所以远景规划建设的顺序性是次要的,对于建设用地控制规划是十分重要,同时为近期建设的线路中,做好换乘关系的预留。

      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按近期和远景期两期规划,而工作重点在近期。

3.层次性:即分层规划。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除了分为“城市”和“城际”两个层次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需认识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具有不同的运量级,分成大运量级和中运量级的线路;可能采用不同的车辆,也可采用同一种车辆,不同编组长度。假如采用A、B型两种车辆,就应以两种车辆为基础,分为两个线网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线路长度,应用车辆类型和数量,进行规模上测算和相对平衡,对每一个层次的车辆维修基地应进行相对集中,车辆可灵活调度,维修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4.实践性:即可实施性。

      轨道交通线网在建设时间上是一个长远规划,无论是近期或远期,规划的目的是用地规划控制,是为了保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保证今后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同时为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车辆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急需提前控制,否则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影响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5、稳定性与灵活性:即动态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是根据城市形态现状和发展规划而布设,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的结构框架应予稳定;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土地尚属于发展与开发状态,可能还未稳定,一般来说,线网的结构多数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线型,应考虑多一些灵活性,以适应城市未来规划的调整。所以线网规划要有动态规划的概念,既要有稳定性,也要留有灵活性。

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确定线路和换乘点,控制用地规划。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包括两大部分:线路网架规划和可实施性规划。简单的说,就是要“画在图上,落到地上”,尤其是“落到地上”是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最终目的。“落到地上”的重点是解决“三点两地”的控制。“三点”是:每条线的起终点,网内的换乘点,网外(指城外的城际网,城内的公交网)的衔接点。“两地”是:车辆段用地,公用停车场用地。并对轨道交通走廊用地全面控制。确保轨道交通实施,是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1.线路网架规划的主要内容

(1) 确定线路数量,走向和覆盖范围;

(2) 确定线网结构和换乘节点;

(3) 确定车辆基地分布和位置;

2.可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 确定每条线路的敷设方式和用地地界控制规划;

(2) 确定每条线路的运量等级,进行不同运量等级的分层运营规划;

(3) 确定车辆基地的任务和规模,实现车辆及车辆修理的资源共享,达到车辆基地用地控制规划;

(4) 确定近期建设规模,及其每条线路的建设顺序规划和运营规划;

(5) 确定联络线功能和位置的用地规划,

(6) 确定每条线的起终点,预留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用地、尤其是外来车辆的停车场站用地规划。

3.线网规划的重点提示

(1) 线网规划的方法,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为主;

(2) 线网规划的规模,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宏观为主;

(3) 线网规划的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

五、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要素

1.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

可概括为:宏观控制,微观分析,分层规划,可持续发展。

(1) 宏观控制――进行线网结构总体构形态分析和总量规模控制,即“形与量”的总体控制。

(2) 微观分析――进行“点、线、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落实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起终点;线网的形态和换乘节点;城市网和城际网的衔接关系。

(3) 分层规划――包括城市线和城际线的分层,不同运量的分级分层。在城市线网规划中的分层规划目的是选定车辆基地和任务分工,追求最小的规模,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分层规划即“层与场”的分析和规划。

(4) 可持续发展―― 保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进行线网的稳定性(核心区、核心层)与灵活性(外延性)的评价,为轨道交通建设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2.线网总体规划的基本要素

      从线网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做好线网规划,必须把握七项基本要素,即:形、量、点、线、面、层、场。

 (1) 形:就是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结构形态相吻合。这里有两层意义:

      一是研究城市的基本形态,包括地形特征,组团结构,人口,就业岗位的分布的基本形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和主要流向。

      二是研究线网布局的几何形态--线形布局可有各种形态,随线路数量增加而复杂化,但最基本的线形,可归纳为棋盘形、放射形、环形和树杈形等四种基本线形的组合。事实上棋盘形和放射形是最基本的网形,环形和树杈形上述网形的扩展和充实。

所以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相符,从宏观上构筑线网的结构形态。

 (1) 量:就是线网规模的总量控制。这里包括客运总量分担量;线路密度和强度;最终确定线路规划长度总量;

      ①客运总量的分担量是根据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确定的城市公交客运总量,对轨道交通合理分配的分担量。

      ②线路密度和强度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分布,确定轨道交通的线路的分布密度和负荷强度。

根据上述概念,可以从宏观上测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分布密度和需求长度,就是比较经济的规模,同时为线网多方案比较提供同一个平台基础。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线网,并非是追求密度,而是采用“通道”理念,根据运量和距离确定线路数量和长度。

 (1) 点:就是轨道交通客流源,是大型客流集散点,是线网规划的控制点,也是车站布设的固定点。由于各个点在线网中的位置不同,性质和任务不同,这种控制点要分类分析。客流集散点地位和量级须分层分析,确定线网规划中不同等级的控制点。根据客流性质和线路技术要求,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 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地区交通中心等,属于全日性交通客流集结点。

      ② 大型公共活动中心,如:文化娱乐、商贸中心,广场等,属于全日性休闲客流集结点。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本次调整规划的背景

1.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图1:北京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方案(1999年修订)

1.2 本次线网调整的背景

1.2.1 市区土地使用布局调整后、原线网对城市发展支持力度已显不足

为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 92年之后,北京对市区 经济 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一大批对城市环境有污染的 工业 企业 调整迁出市区,调整出来的土地多安排为公建和居住用地。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东部地区增设了以商务办公为主的中心商务区,城市西北部地区增设了中关村高 科技 园区。近年来,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已经不同程度地超出过去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原轨道线网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支持力度已显不足,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1.2.2 城区道路网存在缺陷、有必要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以弥补其不足

北京城区道路网呈棋盘式格局,近20年,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逐年改善,但是,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依然处于十分不畅的状态。北京是 历史 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文脉和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建筑尺度,城区内原规划的一些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予以降级,加上原有路网存在的缺陷,城区内地面道路系统难以满足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城区土地使用布局,研究并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

1.2.3 分析 论证线网合理规模

北京 目前 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在早期规划 网络 基础上随城市发展不断扩充而成。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在发展中形成的规划线网缺乏交通量化方面的分析。北京要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与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城市客运交通要实现以地铁为骨干、以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铁应承担多少客运比例、地铁应具有什么样的服务水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有一个交通量化数据的支持。面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城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进行论证。近年来,由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以指导近期轨道线路建设。

1.2.4 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

在规划北京地铁线网之初,确定地铁线路走向和路径时较多地考虑了当时国内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依据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明挖施工 方法 ,地铁布置为地下浅埋方式。近20年以来,北京的地铁暗挖施工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地铁施工技术不应再作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另外,鉴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布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本次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调整着重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的 科学 性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1.2.5 原线网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无法满足远郊卫星城的建设发展需要

原线网轨道交通的规划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在市域地区没有一个明确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近10年,北京城市建设正在实施两个战略转移,即市区建设由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城市建设由市区向远郊卫星城地区转移,北京规划的卫星城距离城市中心区约30-80公里,第二个战略转移尤其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因此,本次修编轨道交通线网要研究通往郊区轨道交通的制式、服务范围和线网布局,以支持卫星城的发展、支持城市两个战略转移的实施。

2 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

2.1线网调整规划原则

2.1.1 原轨道交通线网三横三竖加一环的网络形态与市区分散集团式布局基本吻合,其线路走向基本沿城市道路布置,可实施性和经济性具有明显优点。本次调整规划在原有线网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2.1.3 远景规划线网要根据城市布局的要求,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满足未来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需求;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的情况,远景规划线网应具有一定的发展弹性。

2.1.4 近期建设规划着眼于对城市中心地区及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的支持;同时,尽快构筑起市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注重发挥网络运营效率。

2.1.5 从有利于市区建设和远郊卫星城发展出发,协调并处理好“改善中心区交通”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关系。

2.1.6 考虑轨道交通线路走向与客运交通走廊应相吻合和降低工程投资两大因素,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沿城市道路布设。

2.1.7 线网规划中要考虑工程的可实施性,但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作为未来工程可否实施的制约条件。

2.1.8 线网规划中需兼顾线路运营组织的便利,为今后合理运营创造条件。

2.2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

2.2.1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城市客运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轨道交通和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需求协调匹配、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08年,初步建成首都国际航空枢纽港,年客运吞吐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改造北京北站和北京南站,提高铁路枢纽的接发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对外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一批陆上客货交通枢纽,提高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建成功能结构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容纳能力能够适应30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保有量水平;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改善地面公共电汽车线网功能结构,建成方便快捷的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市区快速道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要达到每小时45~65公里,一般干道平均车速达到每小时20公里;市区范围内基本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乘坐公共交通一次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

2.2.2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政策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今后20年内,进一步拓宽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改进和完善建设和运营体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市区轨道交通规划骨架线网,同时,积极推进通往郊区卫星城市郊铁路干线的建设。

实行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与引导城市向外发展并举的交通发展战略。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所具有的快速、大容量、改善交通显著的特点,根据交通出行特征和交通需求,在市区内建设几条轨道交通干线,明显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可以改善一线、带活多片的特点,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修建几条通往郊区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引导城市向外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贯彻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全 社会 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管理多层面上推进公共交通优先的落实。在未来5~10年内,从改善公交运行的硬件条件入手,依托于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在市区内尽快建成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改善目前的公交运营线网结构,建立起由快线、普线和支线组成的多层次的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同时,加快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改善乘客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

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预计未来10年,北京将处于小汽车的快速发展期。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同时,利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从合理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建立良好城市生态和交通环境考虑,未来的交通政策将鼓励人们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一体化。注重地铁、轻轨、市郊铁路、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构成具有不同服务功能、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市客运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2.3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与系统模式

2.3.1 轨道交通功能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从其具有的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的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强有力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以弥补城区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 轨道交通层次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3 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4 轨道交通服务指标

地铁系统运营速度为35~4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至6万人次以上。

轻轨系统运营速度为25~3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1至3万人次。

市郊铁路系统运营速度为50~7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2至5万人次。2.4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

2.4.1 确定线网规模的主要原则

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满足城市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

与城市发展规模和规划布局相吻合

借鉴国外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经验

留有适度发展余地、具有一定发展弹性

2.4.2 轨道交通规划规模

根据北京未来发展需要,采用出行需求分析法和服务水平类比法综合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为: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规模为600至700公里;市郊铁路线网2020年规划规模为300至400公里,远景规划规模应达到600至700公里。

2.5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2.5.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年限为2050年。市区轨道交通线网服务范围是城市中心地区、边缘集团地区及距离较近的卫星城地区。

2.5.2 线网结构

调整后的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地铁线路和轻轨线路组成,线网布局总体上呈双环棋盘放射形态。线网结构和主要调整如下:

本次线网调整保留了原线网棋盘式基本格局;

为了弥补城区道路网的不足和缺陷,适当增加了城市中心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针对既有地铁环线过小、调节和疏解客流功能弱的问题,也为了与扩大的城市建成区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在线网中增设了第二条环线;

根据市区向心交通、客流呈“米”字形分布的交通特征,在线网中增设了两条穿城对角线路。(线网结构见图二)

2.5.3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2.5.4 市区线网规划指标2.6 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

2.6.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郊铁路线网远期规划年限为2020年。市郊铁路的服务范围是北京市域卫星城地区,及卫星城至城市中心地区之间沿线地区。

2.6.2 市郊铁路规划思路

北京地区具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网资源,既有10条对外放射的铁路干线走向与北京市卫星城市分布方位十分吻合。既有铁路资源是 发展 市郊客运不容忽视的条件。部分既有铁路资源利用不充分,有些铁路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铁路管理和经营部门有盘活铁路资产的需求。利用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的优势。

2.6.3 如何利用铁路资源

利用铁路资源可发展市郊铁路运输服务的有北京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六个方向。利用铁路资源是指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车场、站房等铁路设施,或是利用既有铁路走廊和规划铁路走廊建设空间资源。

通过对铁路资源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或是采取增建新线的办法,近期先建设2~3条客流需求相对较大的市郊铁路线路;根据客流需要,再逐步建设各条通往远郊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建设覆盖远郊卫星城地区独立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6.4 地区市郊铁路规划线网

市郊铁路规划干线 网络 由5条市郊铁路干线和1条市郊铁路主支线组成,干线网络总长度为360公里。各条线路主要规划特征如下(见图四)。

S2线为通往西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包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北站,经沙河、南口、八达岭,北到延庆县延庆镇,线路长度为86公里。

图四:北京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方案(2020年)

S3线为通往东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承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南站,经北京东站、顺义、怀柔,北到密云区密云镇,线路长度为100公里。S3线在市区东部有两个规划线位可供选择,一是沿京承铁路线位、经通州西站至顺义;二是沿铁路东环线位、经星火站至顺义,可在今后建设时再进行甄选。

S3支线为通往平谷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沿顺平路走向。线路西起顺义区仁和镇,经杨镇、张镇、平谷,东到平谷区金海湖,线路长度为60公里。

S4线为通往南部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铁路西黄线走向。线路北起北京南站,经草桥、黄土岗,南到大兴区黄村,线路长度为23公里。

S5线为通往西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广铁路走向。线路东起北京南站,经丰台、长辛店、良乡,西到房山区周口店,线路长度为64公里。

2.7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7.1 规划年限和规划目标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08年。

近期规划目标是:利用较少资金,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建立基本满足交通需求、支持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干线网络,与不断完善的公共电汽车和道路网络共同发挥作用,使北京的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7.2 交通 问题 北京既有交通系统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中关村、中心商务区、 金融 街、奥运公园等交通支持较为脆弱,交通问题日益显现,不能满足上述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交通需要。

2.7.3 近期规划原则

满足2008年举办奥运会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要求,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

对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给予强有力的轨道交通支持。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构筑起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发挥网络运输效率。

充分考虑交通出行特征,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力争使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基本通畅。

协调并解决好中心区交通拥堵和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向外发展的关系,兼顾城市南部和城市北部协调发展,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2.7.4 轨道交通建设力度

根据近期城市交通需求和满足构建轨道交通干线网络的目标要求,2008年前,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不少于40公里;未来20年内,平均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约30公里。

2008年前,每年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2.7.5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

2.7.6 线路敷设方式和用地控制

l 确定线路敷设方式的原则

满足 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创建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创造良好的衔接换乘条件。

尽可能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

l 线路敷设方式

市区第二条环线及第二条环线以内的地铁线路(M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第二条环线以外的地铁线路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方式。

市区轻轨线路(L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轻轨线路原则上布置于道路中央,采用交通信号管理措施优先通行。

市郊铁路线路(S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在通过交通流量大的城市道路时,应采取立体交叉措施。

l 建设用地控制

地铁地下区间线路的中线位置按与道路中线重合考虑。布设有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道路,以道路中线两侧各15米作为地下线路规划建设控制用地;地下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40米。

地铁高架线路一般架设在道路中央,当道路一侧为规划绿地时,也可架设在有绿地一侧的道路旁。高架区间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0米宽度控制预留,高架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地铁地面线路常在城市郊区与地面道路交通矛盾小的地段采用。。地铁地面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5米宽度控制预留,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轻轨线路原则上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其线路一般布设在道路中央地带,其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宽度为7米。在进行轻轨线路设计时,需统筹安排其途经路段道路断面的合理使用。

l 环保距离控制

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时对环境会产生噪音和振动两方面的 影响 。轨道交通沿线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为:地铁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和市郊铁路线路在通过城市建设地区时,沿线(街道)两侧建筑距地铁和市郊铁路的环保隔离控制距离应不小于30米;由于轻轨运行产生的噪音一般不超过道路上机动车行驶产生的背景噪音,因此对其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不作规定。

3轨道交通线网相关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属总体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网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为了有效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在完成线网规划之后,应尽快编制与线网有关的相关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是:

轨道交通线路详细规划(明确线路、车站、风亭及出入口位置)

车辆段及停车场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联络线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线位及控制要求)

小汽车接驳停车场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参考 文献 :

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 院编制

2、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3、 北京市区城市交通规划简介(2010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交路线;规划设计

公共交通是城市基本构成之一,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它的发展与城市功能发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因此要做好城市交通线路的设计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交通路线布局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节约和能源消耗的降低,进而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1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1.1 设计目标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一方面是规划设计要努力吸引乘客,确保公交运行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从而较少公交体统耗费,提升公交公司效益。另一方面是优化城市人们出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人们出行、交通布局和城市主体运行的统一,进而实现社会效益。

1.2 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大城市公交线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再加上城市公交线路网整体构成复杂,因此要保证线路规划设计达到最优效果具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时,仍要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公交线路开创目的。①线路规划设计要尽可能与城市居民流动走向相统一。②线路规划设计要主要考虑沿线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如上班、上学等,同时兼顾其它。③进行新开线路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调整原有公交线路,避免发生串联影响。④线路设计应尽量让公交线路网络上的点、线分局均匀,防止空白区出现。⑤注重与其它公交线路的衔接。

2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时除从公交系统收益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目标。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合理一方面能减少城市拥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乘客出行疲劳,促进社会财富创造。这一目标可以反映出乘客对出行直达率的需求,由此进行公交线路设计规划时,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Vij表示ij的乘客数;Tij表示ij的出行耗时;n表示交通小区数量。基于此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方法如下:

2.1 公交换乘枢纽选址

公交换乘枢纽是紧密联系城市各区域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决定乘客出行方便与否的关键因素。具体选址方法如下:①按区域将城市划分,划分手段主要依据城区联系度。②在每个划分区域边界选择一些可以当作换乘枢纽的地点,将这些地点设为Φf1,看成可行性地址集。③分配公交OD量。这一环节中的分配工作主要作用在不同区域内的小区之间,可以采用短路径分配法来进行分配。同时在分配过程中,划出各区域边界上人数流动大地址集,将其设为Φf2。④令Φ=Φf1 Φf2,则Φ就是设计中公交换乘枢纽所选定可以用来建址的集合。⑤将上述OD分布量应用到其它枢纽上,尽量选择离建址地区近的地段。例如:两个区域间中有换乘枢纽γ,两个小区A和B分别在这两个区域内,则AB间的公交OD量就转到了A与γ和B与γ之间。

2.2 公交路线规划

城市公交路线构成公交线网,目前对城市公交线网的规划主要采用逐条布线和全网最优两种方法,这两种规划方法其目的都在于保证公交客流量最大,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主要体现在直达乘客量最多。其中,逐条布线法是根据一些指标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规划线路中逐条选择出最适合的线路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线路设计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多条路线进行叠加,最终构成公交线网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线路规划方式。实际规划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寻找一种全新的优化方法。

在确定好公交换乘枢纽之后,大量乘客会在这些换乘枢纽集中,这使得城市中区域内部换乘失色不少。基于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的目标应定在让整体公交线路网效率最高,即直达乘客总数最多。受线长约束,公交线路运行效率可以说在意义上同直达乘客数所表达的是相统一的,具体目标表达式为:

其中,当S代表直达乘客总数,则Si代表线路i上所运载的直达人数。当S代表线路网总效率,则Si代表线路i的效率,此时则有公式:

其中,m表示i线路站点数,Li代表线路长,ODi[j][k]则代表j、k两个站点间直达公交载运数。

3 BRT线路规划设计

3.1 基本原则

BRT线路即快速公交线路,它的建设同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城市繁荣会促进城市人口出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BRT路线建设。在城市中规划BRT线路需遵循以下几点:①整体性原则。在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要明确BRT线路同专属车辆、车道间的关系,它们是共同有机体下的多个密切联系的环节,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除了应用规划理论、方法外还应考虑这些因素。②协调合理原则。这一点主要是指规划设计BRT路线时需要考虑它同常规公交线路间的联系性,在考虑线路独立的同时还应在大范围内考虑到乘客换乘等其它因素。③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设计BRT线路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重视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开生态区,同时降低线路给居民带来的干扰。

3.2 规划设计流程

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掌握其理论基础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城市中现有的BRT路线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学习,从中则优戏曲。通常情况下对BRT交通走廊的规划使用四阶段法,将它同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交通布局结合,则形成一种基于原有道路条件之上的线路规划,具体流程见图1:

3.3 BRT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BRT线路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优化和组合,具有非线性。此外,由于线路设计同乘客数量间是一种制衡关系,当新的交通路线投入运行后,自然便会有部分乘客使用这条交通线路,而这种客流变化又会对公交线路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划模型来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BRT线路的出发点是在运营单位获利的基础之上保证出行者方便,从而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因此规划设计要在尽量降低乘客花费、公交公司成本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增加客流,从而增加收益。

其中乘客花费主要包括两点:车费及出行时间,乘客会根据车票价格及出行时间来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此外,公交公司获益量同客流量关系程正相关。依据上述这些,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规划函数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减少乘客出行费用,一方面还能降低营运成本,使公交系统获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带动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了方便百姓,促进交通建设在城市发展中产生进步影响,我们需要做好城市公交路线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多方因素进行考虑,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以保证公交线路的建设工作能让人民、交通运营者及整个城市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4篇

1.1道路及交通设施特征

中小城市道路建设相对于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要滞后许多,道路设施陈旧,街巷狭窄,断头路多,路网系统不完善。此外,多注重宽大的高等级道路建设,忽视支路微循环系统的建设,造成城市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城市主要交通压力集中在仅有的几条城市干道上。中小城市还存在国、省道承担城市道路职能的现象,使得过境交通频繁地穿越城市内部,市内出行与过境交通相互交织,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程度。在交通设施资源方面,中小城市缺少专用停车设施,加上缺乏管理,车辆随意停靠,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侵蚀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环境。另外,由于中小城市交通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存在城市道路路灯、绿化、交通标志、信号灯等交通设施建设落后和设置不合理问题,易引发交通运行混乱、交通事故多发。

1.2出行特征

中小城市受城市用地范围的限制,居民出行规律同大城市相比较就有以下几点不同:1)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在2~5km范围内,且以步行、自行车(包含电动车)和摩托车为主。这几类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70%以上,公交出行所占比重约10%,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于工作距居住地近,午间易出现回程高峰,因此,一般会出现早、中午下班、中午上班、晚4个高峰时段(午间高峰有两个时段),并且中小城市人均出行次数要高于大城市。3)周边村镇出行比例突出,然而农村客运需求增长与城乡公交建设之间、城乡公交一体化与交通管理之间的矛盾突出。在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后,消费、看病、出游等生活性出行大大增加,城乡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农村公交开始得到发展;但受客运与公交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影响,当彼此进入对方所属经营“领地”,既得利益受到侵蚀后,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之间出现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使得企业效益低下。

1.3交通规划特征

中小城市受经济发展限制,城市规划、交通管理部门理念落后,城市及交通规划工作滞后,且拆(搬)迁工作难度大,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场站及停车设施用地难以保障,规划公交线路难以投入运营,规划成果的实施力度大打折扣,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1.4交通管理特征

中小城市的管理机构众多,各自为政,缺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城市交通执法力量分散,城市交通管理合力不足;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中小城市公交规划

2.1线网规划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分为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和城乡公交线网规划两部分。在线网规划前应统一经营管理权,针对不同类别的公交线网制定出符合各自运行情况的规范章程;在线路经营上可采取拍卖模式,建立“冷”、“热”公交线路差别补贴制度,必要时可针对“热”线收取一定的“热”线使用费以补贴“冷”线经营,培育出有序发展的公交市场,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打好客流基础。线路布设时要兼顾客流走向和服务功能,避免过大的非直线系数;同时充分利用各等级道路,避免线路过于集中主干道,使得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偏高;在受地形及历史资源限制的中小城市,可不必苛求较低的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但应尽量降低线路的非直线系数,避免线路迂回曲折增加运行时间。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线路应当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避免各自功能相互交织,对于特殊线路,如园区、景区线路可有适当交织。

2.2场站规划

由于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欠缺考虑以及中小城市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不力,导致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不足以及原本属于的用地部分被分割侵占,给现实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因此,针对新建城区或开发区应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审批及监管力度。在设施规划层面应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确保未来城市发展所需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面积,合理划分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区位;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审批层面应给予最大的方便,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能够及时快捷的划拨到位;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监管层面应做到关键领域重点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用地属性变更情况的发生。公交首末站是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乘客主要聚集分散和司乘人员休息换班的服务站,应设置在紧靠客流集散点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区附近等道路用地面积宽裕的空地上,在用地没有保障、不能单独设置公交首末站的情况下也可在城市中心区的或者城市建成区的路内设置。此外,在对新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及审批等各环节应重点考虑公共交通首末站用地的用地预留及建设空间问题。公交停车场及保养厂是公共交通车辆的主要停车和维修场地,其选址应以最大化的减少公交车辆停放及维修过程中的空驶里程,降低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及维护费用,兼顾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方向为主旨。公交中途站是车辆停靠及乘客上下车的主要交通设施,中小城市公交中途站应加强公交站牌、车站候车棚及候车座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同时联合交管部门加强对公交站点机动车停车占道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公交车辆顺利进出车站及方便乘客上下车。公共交通场(厂)站的设计具体参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等规范的要求灵活设置。

2.3相关规划和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系统及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到城市、城市交通和道路网规划等的制约,故在进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道路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规划人员、公共交通运营及管理者的意见,并在公共交通规划以外的上位规划、设计中优先满足公共交通发展所需的交通设施与相关设计,形成由公共交通向道路网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从规划层面做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结束语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根据北京城市发展需要,2001-2002年,北京市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优化调整工作。本次线网优化调整规划编制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共邀请了境内外8家规划设计咨询机构,最后选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法国SYSTRA公司两家为中标单位、同时分别编制线网调整规划。2002年5月,两家如期完成线网调整规划报告,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两家的规划成果进行了汇总综合,至年底,完成了线网调整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本次线网调整规划的情况介绍如下。

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本次调整规划的背景

1.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北京开始考虑地铁规划与建设问题,结合当时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环两线”轨道交通规划线网雏形。在其后的规划中,又研究了多个线网方案,至1981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作为专项规划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时的线网长度为236公里。此后,对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又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在1992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与调整后的城市布局相适应,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扩充与调整,线网规模增加到338公里。第二次是在1999年,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交通压力、引导城市向北部地区发展,市政府决定增设一条串联城市北部三大边缘集团(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地区的城市铁路,为此,对轨道交通线网又进行了必要调整,线网规模又增至408公里。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与市区土地使用布局密切结合,城区线网呈棋盘状,线路末端呈放射状,出城线路延伸到市区的边缘集团地区或卫星城市。(见图1)

图1:北京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方案(1999年修订)

1.2 本次线网调整的背景

1.2.1 市区土地使用布局调整后、原线网对城市发展支持力度已显不足

为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 92年之后,北京对市区经济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一大批对城市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调整迁出市区,调整出来的土地多安排为公建和居住用地。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东部地区增设了以商务办公为主的中心商务区,城市西北部地区增设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已经不同程度地超出过去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原轨道线网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支持力度已显不足,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1.2.2 城区道路网存在缺陷、有必要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以弥补其不足

北京城区道路网呈棋盘式格局,近20年,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逐年改善,但是,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依然处于十分不畅的状态。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文脉和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建筑尺度,城区内原规划的一些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予以降级,加上原有路网存在的缺陷,城区内地面道路系统难以满足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城区土地使用布局,研究并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

1.2.3 分析论证线网合理规模

北京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在早期规划网络基础上随城市发展不断扩充而成。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在发展中形成的规划线网缺乏交通量化方面的分析。北京要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与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城市客运交通要实现以地铁为骨干、以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铁应承担多少客运比例、地铁应具有什么样的服务水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有一个交通量化数据的支持。面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城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进行论证。近年来,由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以指导近期轨道线路建设。

1.2.4 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

在规划北京地铁线网之初,确定地铁线路走向和路径时较多地考虑了当时国内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依据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明挖施工方法,地铁布置为地下浅埋方式。近20年以来,北京的地铁暗挖施工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地铁施工技术不应再作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另外,鉴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布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本次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调整着重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的科学性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1.2.5 原线网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无法满足远郊卫星城的建设发展需要

原线网轨道交通的规划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在市域地区没有一个明确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近10年,北京城市建设正在实施两个战略转移,即市区建设由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城市建设由市区向远郊卫星城地区转移,北京规划的卫星城距离城市中心区约30-80公里,第二个战略转移尤其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因此,本次修编轨道交通线网要研究通往郊区轨道交通的制式、服务范围和线网布局,以支持卫星城的发展、支持城市两个战略转移的实施。

2 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

2.1线网调整规划原则

2.1.1 原轨道交通线网三横三竖加一环的网络形态与市区分散集团式布局基本吻合,其线路走向基本沿城市道路布置,可实施性和经济性具有明显优点。本次调整规划在原有线网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

2.1.2 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与教训,引入线网编制先进理念和创新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线网。

2.1.3 远景规划线网要根据城市布局的要求,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满足未来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需求;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的情况,远景规划线网应具有一定的发展弹性。

2.1.4 近期建设规划着眼于对城市中心地区及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的支持;同时,尽快构筑起市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注重发挥网络运营效率。

2.1.5 从有利于市区建设和远郊卫星城发展出发,协调并处理好“改善中心区交通”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关系。

2.1.6 考虑轨道交通线路走向与客运交通走廊应相吻合和降低工程投资两大因素,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沿城市道路布设。

2.1.7 线网规划中要考虑工程的可实施性,但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作为未来工程可否实施的制约条件。

2.1.8 线网规划中需兼顾线路运营组织的便利,为今后合理运营创造条件。

2.2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

2.2.1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城市客运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轨道交通和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需求协调匹配、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08年,初步建成首都国际航空枢纽港,年客运吞吐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改造北京北站和北京南站,提高铁路枢纽的接发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对外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一批陆上客货交通枢纽,提高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建成功能结构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容纳能力能够适应30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保有量水平;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改善地面公共电汽车线网功能结构,建成方便快捷的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市区快速道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要达到每小时45~65公里,一般干道平均车速达到每小时20公里;市区范围内基本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乘坐公共交通一次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

2.2.2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政策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今后20年内,进一步拓宽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改进和完善建设和运营体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市区轨道交通规划骨架线网,同时,积极推进通往郊区卫星城市郊铁路干线的建设。

实行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与引导城市向外发展并举的交通发展战略。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所具有的快速、大容量、改善交通显著的特点,根据交通出行特征和交通需求,在市区内建设几条轨道交通干线,明显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可以改善一线、带活多片的特点,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修建几条通往郊区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引导城市向外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贯彻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管理多层面上推进公共交通优先的落实。在未来5~10年内,从改善公交运行的硬件条件入手,依托于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在市区内尽快建成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改善目前的公交运营线网结构,建立起由快线、普线和支线组成的多层次的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同时,加快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改善乘客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

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预计未来10年,北京将处于小汽车的快速发展期。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同时,利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从合理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建立良好城市生态和交通环境考虑,未来的交通政策将鼓励人们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一体化。注重地铁、轻轨、市郊铁路、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构成具有不同服务功能、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市客运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2.3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与系统模式

2.3.1 轨道交通功能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从其具有的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的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强有力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以弥补城区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 轨道交通层次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3 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4 轨道交通服务指标

地铁系统运营速度为35~4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至6万人次以上。

轻轨系统运营速度为25~3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1至3万人次。

市郊铁路系统运营速度为50~7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2至5万人次。2.4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

2.4.1 确定线网规模的主要原则

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满足城市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

与城市发展规模和规划布局相吻合

借鉴国外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经验

留有适度发展余地、具有一定发展弹性

2.4.2 轨道交通规划规模

根据北京未来发展需要,采用出行需求分析法和服务水平类比法综合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为: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规模为600至700公里;市郊铁路线网2020年规划规模为300至400公里,远景规划规模应达到600至700公里。

2.5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2.5.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年限为2050年。市区轨道交通线网服务范围是城市中心地区、边缘集团地区及距离较近的卫星城地区。

2.5.2 线网结构

调整后的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地铁线路和轻轨线路组成,线网布局总体上呈双环棋盘放射形态。线网结构和主要调整如下:

本次线网调整保留了原线网棋盘式基本格局;

为了弥补城区道路网的不足和缺陷,适当增加了城市中心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针对既有地铁环线过小、调节和疏解客流功能弱的问题,也为了与扩大的城市建成区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在线网中增设了第二条环线;

根据市区向心交通、客流呈“米”字形分布的交通特征,在线网中增设了两条穿城对角线路。(线网结构见图二)

2.5.3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22条线路组成,其中16条为地铁线路(以下简称M线),6条为轻轨线路(以下简称L线)。规划线网中的M2线、M6线、M8线、M10线、M11线、M12线和M14线七条线路构成市区轨道交通骨架线网。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总长度为693公里。 (见图三)

2.5.4 市区线网规划指标

四环路以内规划线网密度为1.08 km/km2,其中二环路以内线网密度为1.76 km/km2。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计算,四环路以内车站覆盖率为24%,其中二环路以内覆盖率达到59%;按照750米服务半径计算,四环路以内覆盖率为47%,二环路以内覆盖率为94%。乘轨道交通出行,四环路以内大多数乘客可在30分钟以内到达;城区大多数乘客步行5分钟可到达轨道交通车站。

2.6 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

2.6.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郊铁路线网远期规划年限为2020年。市郊铁路的服务范围是北京市域卫星城地区,及卫星城至城市中心地区之间沿线地区。

2.6.2 市郊铁路规划思路

北京地区具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网资源,既有10条对外放射的铁路干线走向与北京市卫星城市分布方位十分吻合。既有铁路资源是发展市郊客运不容忽视的条件。部分既有铁路资源利用不充分,有些铁路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铁路管理和经营部门有盘活铁路资产的需求。利用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的优势。

2.6.3 如何利用铁路资源

利用铁路资源可发展市郊铁路运输服务的有北京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六个方向。利用铁路资源是指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车场、站房等铁路设施,或是利用既有铁路走廊和规划铁路走廊建设空间资源。

通过对铁路资源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或是采取增建新线的办法,近期先建设2~3条客流需求相对较大的市郊铁路线路;根据客流需要,再逐步建设各条通往远郊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建设覆盖远郊卫星城地区独立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6.4 地区市郊铁路规划线网

市郊铁路规划干线网络由5条市郊铁路干线和1条市郊铁路主支线组成,干线网络总长度为360公里。各条线路主要规划特征如下(见图四)。

S1线为通往西部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门铁路走向。线路东起海淀区五路,经田村、石景山,西到门头沟区门城镇,线路长度为27公里。

S2线为通往西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包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北站,经沙河、南口、八达岭,北到延庆县延庆镇,线路长度为86公里。

图四:北京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方案(2020年)

S3线为通往东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承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南站,经北京东站、顺义、怀柔,北到密云区密云镇,线路长度为100公里。S3线在市区东部有两个规划线位可供选择,一是沿京承铁路线位、经通州西站至顺义;二是沿铁路东环线位、经星火站至顺义,可在今后建设时再进行甄选。

S3支线为通往平谷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沿顺平路走向。线路西起顺义区仁和镇,经杨镇、张镇、平谷,东到平谷区金海湖,线路长度为60公里。

S4线为通往南部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铁路西黄线走向。线路北起北京南站,经草桥、黄土岗,南到大兴区黄村,线路长度为23公里。

S5线为通往西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广铁路走向。线路东起北京南站,经丰台、长辛店、良乡,西到房山区周口店,线路长度为64公里。

2.7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7.1 规划年限和规划目标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08年。

近期规划目标是:利用较少资金,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建立基本满足交通需求、支持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干线网络,与不断完善的公共电汽车和道路网络共同发挥作用,使北京的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7.2 交通问题

近10年,全市机动车增长过快,机动车保有量由1992年的47.8万辆增长至2002年的189.9万辆。在交通高峰时间,主要城市道路和路口交通负荷过高,拥堵地段较多,市区道路交通紧张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近5年以来,正在加紧建设轨道交通,但城市公共交通主要还是依赖地面公共电汽车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有车族驾驶小汽车上下班,给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造成更大的交通压力。预计未来10年,北京仍处于小汽车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北京既有交通系统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中关村、中心商务区、金融街、奥运公园等交通支持较为脆弱,交通问题日益显现,不能满足上述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交通需要。

2.7.3 近期规划原则

满足2008年举办奥运会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要求,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

对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给予强有力的轨道交通支持。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构筑起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发挥网络运输效率。

充分考虑交通出行特征,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力争使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基本通畅。

协调并解决好中心区交通拥堵和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向外发展的关系,兼顾城市南部和城市北部协调发展,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2.7.4 轨道交通建设力度

根据近期城市交通需求和满足构建轨道交通干线网络的目标要求,2008年前,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不少于40公里;未来20年内,平均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约30公里。

2008年前,每年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2.7.5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中包括8条市区线路,建设里程169.7公里,3条通往郊区的市郊铁路线路,建设里程109.4公里,建设总里程为279.1公里。预计2008年北京市区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将达到264.7公里,加上3条郊区线路,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74.1公里。(见图五)

2.7.6 线路敷设方式和用地控制

l 确定线路敷设方式的原则

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创建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创造良好的衔接换乘条件。

尽可能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

l 线路敷设方式

市区第二条环线及第二条环线以内的地铁线路(M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第二条环线以外的地铁线路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方式。

市区轻轨线路(L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轻轨线路原则上布置于道路中央,采用交通信号管理措施优先通行。

市郊铁路线路(S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在通过交通流量大的城市道路时,应采取立体交叉措施。

l 建设用地控制

地铁地下区间线路的中线位置按与道路中线重合考虑。布设有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道路,以道路中线两侧各15米作为地下线路规划建设控制用地;地下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40米。

地铁高架线路一般架设在道路中央,当道路一侧为规划绿地时,也可架设在有绿地一侧的道路旁。高架区间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0米宽度控制预留,高架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地铁地面线路常在城市郊区与地面道路交通矛盾小的地段采用。。地铁地面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5米宽度控制预留,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轻轨线路原则上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其线路一般布设在道路中央地带,其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宽度为7米。在进行轻轨线路设计时,需统筹安排其途经路段道路断面的合理使用。

l 环保距离控制

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时对环境会产生噪音和振动两方面的影响。轨道交通沿线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为:地铁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和市郊铁路线路在通过城市建设地区时,沿线(街道)两侧建筑距地铁和市郊铁路的环保隔离控制距离应不小于30米;由于轻轨运行产生的噪音一般不超过道路上机动车行驶产生的背景噪音,因此对其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不作规定。

3轨道交通线网相关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属总体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网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为了有效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在完成线网规划之后,应尽快编制与线网有关的相关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是:

轨道交通线路详细规划(明确线路、车站、风亭及出入口位置)

车辆段及停车场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联络线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线位及控制要求)

小汽车接驳停车场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参考文献:

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3、 北京市区城市交通规划简介(2010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根据北京城市发展需要,2001-2002年,北京市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优化调整工作。本次线网优化调整规划编制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共邀请了境内外8家规划设计咨询机构,最后选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法国systra公司两家为中标单位、同时分别编制线网调整规划。2002年5月,两家如期完成线网调整规划报告,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两家的规划成果进行了汇总综合,至年底,完成了线网调整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本次线网调整规划的情况介绍如下。

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本次调整规划的背景

1.1 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北京开始考虑地铁规划与建设问题,结合当时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环两线”轨道交通规划线网雏形。在其后的规划中,又研究了多个线网方案,至1981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作为专项规划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时的线网长度为236公里。此后,对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又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在1992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与调整后的城市布局相适应,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扩充与调整,线网规模增加到338公里。wWW.lw881.com第二次是在1999年,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交通压力、引导城市向北部地区发展,市政府决定增设一条串联城市北部三大边缘集团(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地区的城市铁路,为此,对轨道交通线网又进行了必要调整,线网规模又增至408公里。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与市区土地使用布局密切结合,城区线网呈棋盘状,线路末端呈放射状,出城线路延伸到市区的边缘集团地区或卫星城市。(见图1)

图1:北京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方案(1999年修订)

1.2 本次线网调整的背景

1.2.1 市区土地使用布局调整后、原线网对城市发展支持力度已显不足

为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 92年之后,北京对市区经济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一大批对城市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调整迁出市区,调整出来的土地多安排为公建和居住用地。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东部地区增设了以商务办公为主的中心商务区,城市西北部地区增设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已经不同程度地超出过去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原轨道线网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支持力度已显不足,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1.2.2 城区道路网存在缺陷、有必要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以弥补其不足

北京城区道路网呈棋盘式格局,近20年,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逐年改善,但是,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依然处于十分不畅的状态。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文脉和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建筑尺度,城区内原规划的一些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予以降级,加上原有路网存在的缺陷,城区内地面道路系统难以满足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城区土地使用布局,研究并增加城区轨道线网密度。

1.2.3 分析论证线网合理规模

北京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在早期规划网络基础上随城市发展不断扩充而成。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在发展中形成的规划线网缺乏交通量化方面的分析。北京要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与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城市客运交通要实现以地铁为骨干、以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铁应承担多少客运比例、地铁应具有什么样的服务水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有一个交通量化数据的支持。面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城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进行论证。近年来,由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以指导近期轨道线路建设。

1.2.4 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

在规划北京地铁线网之初,确定地铁线路走向和路径时较多地考虑了当时国内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依据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明挖施工方法,地铁布置为地下浅埋方式。近20年以来,北京的地铁暗挖施工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地铁施工技术不应再作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另外,鉴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布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有必要重新研究线网布局。本次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调整着重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的科学性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1.2.5 原线网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无法满足远郊卫星城的建设发展需要

原线网轨道交通的规划服务范围局限于规划市区,在市域地区没有一个明确的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近10年,北京城市建设正在实施两个战略转移,即市区建设由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城市建设由市区向远郊卫星城地区转移,北京规划的卫星城距离城市中心区约30-80公里,第二个战略转移尤其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因此,本次修编轨道交通线网要研究通往郊区轨道交通的制式、服务范围和线网布局,以支持卫星城的发展、支持城市两个战略转移的实施。

2 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

2.1线网调整规划原则

2.1.1 原轨道交通线网三横三竖加一环的网络形态与市区分散集团式布局基本吻合,其线路走向基本沿城市道路布置,可实施性和经济性具有明显优点。本次调整规划在原有线网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

2.1.2 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与教训,引入线网编制先进理念和创新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线网。

2.1.3 远景规划线网要根据城市布局的要求,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满足未来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需求;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的情况,远景规划线网应具有一定的发展弹性。

2.1.4 近期建设规划着眼于对城市中心地区及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的支持;同时,尽快构筑起市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注重发挥网络运营效率。

2.1.5 从有利于市区建设和远郊卫星城发展出发,协调并处理好“改善中心区交通”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关系。

2.1.6 考虑轨道交通线路走向与客运交通走廊应相吻合和降低工程投资两大因素,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沿城市道路布设。

2.1.7 线网规划中要考虑工程的可实施性,但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作为未来工程可否实施的制约条件。

2.1.8 线网规划中需兼顾线路运营组织的便利,为今后合理运营创造条件。

2.2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

2.2.1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城市客运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轨道交通和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需求协调匹配、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08年,初步建成首都国际航空枢纽港,年客运吞吐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改造北京北站和北京南站,提高铁路枢纽的接发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对外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一批陆上客货交通枢纽,提高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建成功能结构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容纳能力能够适应30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保有量水平;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改善地面公共电汽车线网功能结构,建成方便快捷的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市区快速道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要达到每小时45~65公里,一般干道平均车速达到每小时20公里;市区范围内基本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乘坐公共交通一次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

2.2.2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政策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今后20年内,进一步拓宽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改进和完善建设和运营体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市区轨道交通规划骨架线网,同时,积极推进通往郊区卫星城市郊铁路干线的建设。

实行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与引导城市向外发展并举的交通发展战略。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所具有的快速、大容量、改善交通显著的特点,根据交通出行特征和交通需求,在市区内建设几条轨道交通干线,明显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轨道交通可以改善一线、带活多片的特点,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修建几条通往郊区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引导城市向外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贯彻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管理多层面上推进公共交通优先的落实。在未来5~10年内,从改善公交运行的硬件条件入手,依托于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在市区内尽快建成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改善目前的公交运营线网结构,建立起由快线、普线和支线组成的多层次的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同时,加快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改善乘客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

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预计未来10年,北京将处于小汽车的快速发展期。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同时,利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从合理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建立良好城市生态和交通环境考虑,未来的交通政策将鼓励人们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一体化。注重地铁、轻轨、市郊铁路、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构成具有不同服务功能、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市客运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2.3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与系统模式

2.3.1 轨道交通功能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从其具有的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的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强有力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以弥补城区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 轨道交通层次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3 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4 轨道交通服务指标

地铁系统运营速度为35~4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至6万人次以上。

轻轨系统运营速度为25~3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1至3万人次。

市郊铁路系统运营速度为50~70公里/小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2至5万人次。2.4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

2.4.1 确定线网规模的主要原则

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满足城市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

与城市发展规模和规划布局相吻合

借鉴国外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经验

留有适度发展余地、具有一定发展弹性

2.4.2 轨道交通规划规模

根据北京未来发展需要,采用出行需求分析法和服务水平类比法综合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为: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规模为600至700公里;市郊铁路线网2020年规划规模为300至400公里,远景规划规模应达到600至700公里。

2.5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2.5.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年限为2050年。市区轨道交通线网服务范围是城市中心地区、边缘集团地区及距离较近的卫星城地区。

2.5.2 线网结构

调整后的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地铁线路和轻轨线路组成,线网布局总体上呈双环棋盘放射形态。线网结构和主要调整如下:

本次线网调整保留了原线网棋盘式基本格局;

为了弥补城区道路网的不足和缺陷,适当增加了城市中心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针对既有地铁环线过小、调节和疏解客流功能弱的问题,也为了与扩大的城市建成区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在线网中增设了第二条环线;

根据市区向心交通、客流呈“米”字形分布的交通特征,在线网中增设了两条穿城对角线路。(线网结构见图二)

2.5.3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22条线路组成,其中16条为地铁线路(以下简称m线),6条为轻轨线路(以下简称l线)。规划线网中的m2线、m6线、m8线、m10线、m11线、m12线和m14线七条线路构成市区轨道交通骨架线网。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总长度为693公里。 (见图三)

2.5.4 市区线网规划指标

四环路以内规划线网密度为1.08 km/km2,其中二环路以内线网密度为1.76 km/km2。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计算,四环路以内车站覆盖率为24%,其中二环路以内覆盖率达到59%;按照750米服务半径计算,四环路以内覆盖率为47%,二环路以内覆盖率为94%。乘轨道交通出行,四环路以内大多数乘客可在30分钟以内到达;城区大多数乘客步行5分钟可到达轨道交通车站。

2.6 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

2.6.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

市郊铁路线网远期规划年限为2020年。市郊铁路的服务范围是北京市域卫星城地区,及卫星城至城市中心地区之间沿线地区。

2.6.2 市郊铁路规划思路

北京地区具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网资源,既有10条对外放射的铁路干线走向与北京市卫星城市分布方位十分吻合。既有铁路资源是发展市郊客运不容忽视的条件。部分既有铁路资源利用不充分,有些铁路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铁路管理和经营部门有盘活铁路资产的需求。利用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的优势。

2.6.3 如何利用铁路资源

利用铁路资源可发展市郊铁路运输服务的有北京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六个方向。利用铁路资源是指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车场、站房等铁路设施,或是利用既有铁路走廊和规划铁路走廊建设空间资源。

通过对铁路资源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或是采取增建新线的办法,近期先建设2~3条客流需求相对较大的市郊铁路线路;根据客流需要,再逐步建设各条通往远郊卫星城的市郊铁路干线;建设覆盖远郊卫星城地区独立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6.4 地区市郊铁路规划线网

市郊铁路规划干线网络由5条市郊铁路干线和1条市郊铁路主支线组成,干线网络总长度为360公里。各条线路主要规划特征如下(见图四)。

s1线为通往西部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门铁路走向。线路东起海淀区五路,经田村、石景山,西到门头沟区门城镇,线路长度为27公里。

s2线为通往西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包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北站,经沙河、南口、八达岭,北到延庆县延庆镇,线路长度为86公里。

图四:北京地区市郊铁路线网规划方案(2020年)

s3线为通往东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承铁路走向。线路南起北京南站,经北京东站、顺义、怀柔,北到密云区密云镇,线路长度为100公里。s3线在市区东部有两个规划线位可供选择,一是沿京承铁路线位、经通州西站至顺义;二是沿铁路东环线位、经星火站至顺义,可在今后建设时再进行甄选。

s3支线为通往平谷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沿顺平路走向。线路西起顺义区仁和镇,经杨镇、张镇、平谷,东到平谷区金海湖,线路长度为60公里。

s4线为通往南部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铁路西黄线走向。线路北起北京南站,经草桥、黄土岗,南到大兴区黄村,线路长度为23公里。

s5线为通往西南郊区的市郊铁路干线,规划线位基本上沿京广铁路走向。线路东起北京南站,经丰台、长辛店、良乡,西到房山区周口店,线路长度为64公里。

2.7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7.1 规划年限和规划目标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08年。

近期规划目标是:利用较少资金,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建立基本满足交通需求、支持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干线网络,与不断完善的公共电汽车和道路网络共同发挥作用,使北京的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7.2 交通问题

近10年,全市机动车增长过快,机动车保有量由1992年的47.8万辆增长至2002年的189.9万辆。在交通高峰时间,主要城市道路和路口交通负荷过高,拥堵地段较多,市区道路交通紧张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近5年以来,正在加紧建设轨道交通,但城市公共交通主要还是依赖地面公共电汽车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有车族驾驶小汽车上下班,给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造成更大的交通压力。预计未来10年,北京仍处于小汽车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北京既有交通系统对市区重点建设地区中关村、中心商务区、金融街、奥运公园等交通支持较为脆弱,交通问题日益显现,不能满足上述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交通需要。

2.7.3 近期规划原则

满足2008年举办奥运会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要求,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

对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给予强有力的轨道交通支持。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构筑起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发挥网络运输效率。

充分考虑交通出行特征,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力争使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基本通畅。

协调并解决好中心区交通拥堵和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向外发展的关系,兼顾城市南部和城市北部协调发展,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2.7.4 轨道交通建设力度

根据近期城市交通需求和满足构建轨道交通干线网络的目标要求,2008年前,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不少于40公里;未来20年内,平均每年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里程约30公里。

2008年前,每年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2.7.5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中包括8条市区线路,建设里程169.7公里,3条通往郊区的市郊铁路线路,建设里程109.4公里,建设总里程为279.1公里。预计2008年北京市区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将达到264.7公里,加上3条郊区线路,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74.1公里。(见图五)

2.7.6 线路敷设方式和用地控制

l 确定线路敷设方式的原则

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创建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创造良好的衔接换乘条件。

尽可能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

l 线路敷设方式

市区第二条环线及第二条环线以内的地铁线路(m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第二条环线以外的地铁线路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方式。

市区轻轨线路(l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轻轨线路原则上布置于道路中央,采用交通信号管理措施优先通行。

市郊铁路线路(s线)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在通过交通流量大的城市道路时,应采取立体交叉措施。

l 建设用地控制

地铁地下区间线路的中线位置按与道路中线重合考虑。布设有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道路,以道路中线两侧各15米作为地下线路规划建设控制用地;地下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40米。

地铁高架线路一般架设在道路中央,当道路一侧为规划绿地时,也可架设在有绿地一侧的道路旁。高架区间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0米宽度控制预留,高架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地铁地面线路常在城市郊区与地面道路交通矛盾小的地段采用。。地铁地面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5米宽度控制预留,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米。

轻轨线路原则上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其线路一般布设在道路中央地带,其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宽度为7米。在进行轻轨线路设计时,需统筹安排其途经路段道路断面的合理使用。

l 环保距离控制

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时对环境会产生噪音和振动两方面的影响。轨道交通沿线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为:地铁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和市郊铁路线路在通过城市建设地区时,沿线(街道)两侧建筑距地铁和市郊铁路的环保隔离控制距离应不小于30米;由于轻轨运行产生的噪音一般不超过道路上机动车行驶产生的背景噪音,因此对其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不作规定。

3轨道交通线网相关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属总体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网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为了有效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费用,在完成线网规划之后,应尽快编制与线网有关的相关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是:

轨道交通线路详细规划(明确线路、车站、风亭及出入口位置)

车辆段及停车场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联络线用地控制规划(明确线位及控制要求)

小汽车接驳停车场规划(明确用地位置及边界)

参考文献:

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3、 北京市区城市交通规划简介(2010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 A

1交通区位线对组团式城市快速路布局的影响

1.1交通区位线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交通区位论本质上是一种长远期道路网规划理论,其是否能用于指导快速路规划,关键要看快速路规划是否满足应用交通区位论的时空尺度,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条件:①快速路规划是一种中长期的规划;②快速路规划能满足应用交通区位论的最小空间尺度。

对于组团式城市,经过分析交通区位线的布设,不仅可以了解各组团间的区位关系,而且可以确定城市交通的主要需求方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道路网规划满足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外,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市主要沿着几条国省道发展,当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时,原本穿越城市中心的国省道需要改线至城市通过,若将这些交通区位线在城市内部的调整与快速路的布设相结合,可大大节约建设成本。

1.2影响组团式快速路交通区位线形成的因素

(1)组团间OD分布。组团式城市在交通小区划分时,可将各个组团作为交通大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小区划分,并进行交通发生、预测,通过交通预测软件进行交通分布,最终得到交通大区的OD 分布情况,即可得出各个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度;在联系强度大的组团间考虑布设交通区位径线或射线。

(2)城市发展方向。对于城市交通而言,城市快速路属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因此布设快速路交通区位线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相一致。

(3)旧城中心。除了一些新兴大城市(如深圳)外,绝大多数城市均是由旧城中心不断扩张发展而成。此种旧城中心内部建筑、人口密集,并且往往蕴含着城市文化,出于对旧城中心的保护,交通区位线不宜穿越其中。当旧城中心较大时(如北京、西安),只能布设交通区位射线;当旧城中心较小时(如渭南),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设交通区位径线或射线。

(4)自然地理。山体对交通区位径线及射线的影响较大,对布设交通区位线将造成阻隔。出于对山体及对人与自然接触空间的保护,沿山侧尽量不布设交通区位线。另外,当山体所占面积较大时,垂直于山体方向只能布设交通区位射线。

水文条件相比山体而言对快速路的交通区位线影响较小。当水于城市边缘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沿江边布设快速路交通区位径线;另外,若有较大的河流等穿城而过时,由于跨河通道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跨河发展相对较易,河两岸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可布设跨越河流的交通区位径线;同时为保护城市居民的亲水空间,沿河两侧尽量不布设交通区位线;而当其位于城市边缘时,可根据河流靠近城市边缘一侧的用地性质、重要度及两侧的联系强度等布设交通区位射线(图1)。

图1 交通区位线布设方法

2交通区位线指导下的组团城市快速路布局方法

2.1总体思路

快速路布局规划可从与城市高等级公路的快速连接、各组团之间快捷联系通道及城市未来机动车主通道三个方面考虑,在城市道路网中选择城市快速路备选线路,并以快速路交通区位线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快速路布局方案或快速路比选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得到最优方案。

2.2布局方法研究

2.2.1点的分析

对城市快速路放射线、各交通小区间的快速路布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根据各个方向路线计算所得的重要度,还可以确定放射线的建设序列。

2.2.2线的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交通出行分布的关系。

2.2.3面的分析

“面”的分析是考虑快速路系统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即快速路系统线网结构、快速路系统规模、与区域干线公路网的衔接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构建快速路网结构,使之与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并且在快速路的建设层面考虑高等级的公交专用道,以及基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公交线路。

3应用实例

3.1渭南市快速路交通区位线的布设

渭南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8.87km2,人口为49.7万,根据渭南市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 年渭南市城市人口达145万,城市建设用地为160km2,并形成“三大片区五大组团”的扇形组团式格局,总体发展态势为“北进东拓”,城市规模扩大近三倍[4]。渭南市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由单核心向组团式发展。因为各个组团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人口就业分布不均,不同组团的区位和重要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交通区位线的布设对快速路的布局具有指导意义。城市快速路交通区位线布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图2渭南市主城区空间结构图

(1)确定组团间OD 分布。将各个组团作为交通大区,根据组团间交通OD 分布结果(图3),可见卤阳湖组团与城南组团联系最为紧密,其次为城南与华州组团、高新区组团与中心区组团、南塬组团与中心区组团,据此得到快速路交通区位线初步布设方案(图4)。

图3组团间OD分布

(2)依据城市发展方向调整区位线设置。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为“北进东拓”,中心组团(老城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改造,并加强高新区与老城区的联系通道。则据此对交通区位线初步方案进行优化,增设卤阳湖组团至城南的区位射线,华州与中心区的区位径线及经开区与华州的区位射线。增强卤阳湖组团与中心区及经开区与华州组团间的联系。

(3)考虑旧城中心,优化布设方案。渭南市旧城中心区位于中心区组团,北靠渭河,西接关中环线,南临连霍高速和G310国道。中心区组团面积较小,其可布设交通区位经线。在上一优化方案基础上,将所有穿越旧城中心及组团中心的区位线外移,得到第二次优化方案(图5)。

图4交通区位线初步方案图5交通区位线优化方案

(4)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得到最终方案。从山体方面考虑,渭南市南部山体占地面积较大,阻隔了城市向南发展,且居民经常前往南部山体及秦岭沿线游览、锻炼身体,加之有连霍高速公路从南部穿过,因此沿山侧不宜再布设快速路交通区位线。从水文方面考虑,渭河从城市中间穿过,城北组团以工业为主,兼具商业居住,渭河南部前往河北的通勤出行及河北前往河南的弹性出行强度均较高,可结合现状几座黄河大桥布设跨越渭河的交通区位射线;同时,为保护居民的亲水空间沿河两侧不宜布设交通区位线。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得到最终的渭南市市快速路交通区位线布设方案(图6、图7)。

图6组团见快速路布局方案图7中心城区快速路布局方案

3.2节点重要度法的应用

点、线、面要素分析与控制点优化法是以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和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需求的把握为基础,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主要的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流期望线的分布、城市与区域干线公路网的衔接以及快速路系统线网的整体结构形态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研究,得出快速路系统线网构架,运用控制点优化法找出大城市重要功能组团中重要程度最高的一个或数个关键交叉口作为快速路系统线网规划的控制点。

在“点”的要素上,在大组团层面上除了传统的中心城以外,卤阳湖组团规划期末将建设支线,同时在卤阳湖将建设50万吨的大型化工厂,在交通枢纽层面上有:渭南市高铁站。

在“线”的层面上,要根据各个点之间的交通需求确定线路走向,强调以不交于一点的多条交叉放射状发展轴线统领城市空间拓展。在骨架路网形态下,交通流空间组织将形成显著的围绕主交通走廊均衡集散的分布特征。

在“面”的层面上,根据渭南市的特点,可有意识地强化城市空间沿着交通走廊之间的带状发展。这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跨越门槛(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的通道压力。现有的用地规划格局在沿着大西铁路和郑西铁路方向的用地在生产与生活、人口与岗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特性。落实到快速路网结构上,骨架路网形态应形成南北、东西、东南一西北等多条主要交通走廊交叉放射形态,并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及出入口加强衔接。近期围绕已建成的内环为中心。形成“初级环形放射状结构”:随着组团的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卤阳湖组团、高新区组团的建设,规划建设一环路与高速外环联络线。快速路网结构逐渐向“环环相扣的高级环形放射状结构”转变。

3.3拟定快速路线位布局方案

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主要的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流期望线的分布、大城市与区域干线公路网的衔接以及快速路系统线网的整体结构形态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研究,得出快速路系统线网构架,运用控制点优化法找出大城市重要功能组团中重要程度最高的一个或数个关键交叉口作为快速路系统线网规划的控制点。考虑快速路线路走向的控制点对线路走向进行优化。

图8渭南市快速路布局方案

结语:

本文分析了利用交通区位线来指导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转变的组团式城市快速路布局规划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给出了确定城市快速路交通区位线的影响因素,并结点线面分析方法对渭南市快速路布局规划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考虑城市快速路所需承担的各种功能、适用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展期的组团式城市的快速路布局方法,即由交通区位线确定快速路大致走向,点线面因素综合考虑,分析对外高等级道路的接入、机动车走廊的分布、组团间联系通道等因素,最终确定城市的快速路网布局方案。

参考文献

[1]管楚度.交通区位分析范型例说[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6-24.

[2]蔡翠.管楚度交通区位理论在长远期路网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3(2):2 - 4 .

[3]赵童,孔令斌.关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若干思考[c].城市规划汇刊,2001(3),66.67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8篇

一、重庆铁路枢纽的规划控制情况及应含内容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重庆铁路枢纽范围北起襄渝线的磨心坡站,南到川黔线的小岚垭站,西达成渝线的铜罐驿站和遂渝线北碚北站,东至渝怀线的鱼嘴站(见图1)。实际上,铁路枢纽范围应根据各个方向铁路线的疏解点为界进行划定,疏解点内的铁路线路均应看作枢纽内的引入线,并且随着引入线的不断增加,枢纽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枢纽内汇集的铁路线路大致如下:

现状及在建复线铁路:成渝、川黔、襄渝、渝怀、遂渝5条干线,另有梨菜联络线、中梁山支线、西铜便线等支线和联络线。

近期建设的新增铁路:兰渝、渝利、渝万客专(郑渝铁路)、成渝客专、渝黔新线5条干线及其联络线。

下阶段启动建设铁路:城市东环线、机场铁路、渝昆、渝西、渝长5条干线及其联络线。

通过梳理,目前重庆主城区内现状及近期在建铁路线路已基本落实到控规层面;而对于下阶段建设的城市东环线、机场铁路、渝昆、渝西、渝长等铁路则仅限于总规层面,对线路如何引入枢纽内部以及在枢纽内如何疏解在规划上没有统筹考虑,铁路沿线用地的规划管理依据不充分,在后期铁路建设时又可能面临新线无法引入或大批房屋需拆迁的困境,大大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际上,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应将铁路枢纽内所有铁路线路及站场用地落实到控规深度,才能切实指导规划管理。加强铁路枢纽与周边地区规划的整体协调,这是推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基础,也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铁路枢纽规划控制的内容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线路及站场规划布局层面;二是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层面。

线路及站场规划布局——以铁路枢纽总体规划为基础,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及空间结构,提出铁路线路及站场规划方案。包括确定线路大致走向和起讫点位置,处理好铁路线路之间的转换;确定站场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处理好客货运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在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沿线地形、道路交通和两侧土地利用的条件,提出铁路线路的敷设方式。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对铁路走廊及站场用地提出规划控制原则与要求,通过预留与控制设施用地为铁路建设提供用地条件。包括:根据线路具体走向方案划定铁路保护区,提出铁路走廊用地的控制原则和要求;综合考虑站场性质及设施要求、周边土地利用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等情况,提出铁路站场用地控制范围和要求。

二、铁路线路及站场规划布局的工作模式

铁路线路及站场规划布局是铁路枢纽控制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前提条件。以往通常的做法都是铁路部门确定线路及站场后,规划部门再对城市用地做相应调整。但实际上铁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部委一般在现状城市用地基础上进行铁路枢纽布局,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趋势,因此常常出现铁路站场用地局促、铁路线路无法引入或拆迁量大等矛盾,铁路穿越市区,造成了用地严重分割并带来噪音污染。但由于铁路的技术复杂性和管理特殊性,单靠规划部门又很难独自进行布局。因此,铁路线路及站场布局规划应由铁路部门和规划部门相互配合,在铁路线路方案前期论证中就协调铁路与城市用地的关系,通过预留与控制设施用地,强化铁路沿线地区城乡规划管理,为城市内铁路枢纽的建设提供条件,确保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下面以重庆下阶段启动建设的铁路东环线为例,探讨线路走向及站场布局的规划模式:即以铁路部门为主导进行线路预可行性方案设计,规划部门核实沿线规划情况,参与和调整铁路线路及站场布局。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中明确提出重庆铁路枢纽内建成枢纽环线,把其定位为服务主城区组团之间旅客交流的城市铁路,同时兼具沿线货运功能的快速铁路。连接重庆主城外的木耳、统景、龙盛、东港、茶园、惠民等片区,对提高重庆枢纽通过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相关部门已委托铁路专业设计院进行了《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预可行性研究,线路走向大致为北碚——蔡家——悦来——两路——龙盛——鱼嘴——茶园——惠民——南彭——一品——小南垭,北与既有襄渝、兰渝、遂渝铁路以及规划的机场铁路相接,东与既有渝怀铁路以及规划的渝长铁路相连,南与渝黔铁路相通。在主城区内的站场主要有:木耳、统景、龙盛、东港、茶园、南彭、一品。

我们将铁路东环线的预可行方案与城市规划进行了叠合,发现铁路线路与沿线已批和在编控规存在较大的用地矛盾,部分铁路站场位置也与城市规划缺乏良好衔接。因此,我们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铁路线路及站场布局提出了调整建议。

线路走向调整原则是:

(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线路:尊重铁路部门的设计方案。

(2)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线路:核实分析铁路与规划用地、道路、轨道及城市规划管理动态的关系,降低铁路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对城市用地分割严重的区段进行方案的局部调整。

同时,在方案的调整过程中,应结合地形地貌,满足铁路工程技术可行,特别是跨江桥位、重要港口、穿山隧道、地下采空区等,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生态遭受破坏。全过程都需要与铁路专业设计院协作,满足铁路设计技术标准,并从铁路枢纽整体性出发,实现东环线与现状、在建及规划铁路(机场铁路、渝怀铁路、渝黔新线)的联络转换。

站场布局调整原则是:

(1)与城市生产、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铁路专用站场:尊重铁路部门的设计方案,尽可能布置在城市,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直接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站:核实分析站场与城市用地及交通的关系,对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站场布局进行调整,使客运站靠近城市居住商业区。货运站布置在工业区和仓库区相关地段附近。同时客货运站的位置应有利于客货交通集散,便于与其他交通换乘。

三、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原则

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旨在预留与控制设施用地,为铁路建设提供用地条件,包括线路安全保护区用地控制和站场用地控制两个方面。

1.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用地控制

(1)安全保护区划定

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划定是用地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安全保护区划定过大,会浪费城市土地资源;划定过小,会影响铁路建设可行性及运营安全性。其划定标准主要从铁路设施空间、铁路运输安全、城市环境保护等几方面考虑。

通过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并实地考察了武汉、南京等铁路枢纽城市,我们结合重庆地势复杂的实际情况,将铁路线路两侧50米范围、联络线两侧30米范围划定为铁路走廊安全保护区。

(2)用地性质及控制要求

通过研究,地面和高架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原则上为铁路用地、道路用地、防护用地和非建用地;地下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用地性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进行深开挖及修建高层建筑。地块应明确控制要求,即建设业主应制定安全防护方案,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铁路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用地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进行规划修改(见图2)。

2.铁路站场用地控制

(1)用地性质

铁路站场用地性质分两类,与城市交通有关的车站用地性质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交通枢纽用地(S3),线路所、整备所等用地性质为区域交通设施用地中的铁路用地(H21)。城市中心区的客运站可考虑建设综合建筑体,采用混合用地性质,增强土地利用集约性。

(2)用地控制要求

铁路站场应满足相应铁路设备布局及周边交通组织要求。货运车站应考虑铁路、港口、道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客运车站应与城市交通系统相衔接,打造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处理好人流车流集散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一种低碳的运输方式,铁路不仅助推沿线既有城市的发展,还促成了许多新兴的城市。但铁路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又具有排斥性,一方面城市建设对铁路设施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铁路运营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认为,要把枢纽内的铁路线路及站场落实到控规层面,必须由铁路部门和规划部门充分协作和配合,在铁路线路方案前期论证中就协调铁路与城市用地的关系,通过预留与控制设施用地,强化铁路沿线地区城乡规划管理,为城市内铁路枢纽的建设提供条件,确保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当然,目前铁路枢纽控规层面的规划仍处在探索阶段,可能会出现考虑不全面的情况,我们将不断总结和深化。

参考文献:

[1]TB10621-200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S]

[2]GB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3]TB10063-200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4]GB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S]

[5]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S]

[6]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7]段进.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09(1):33-37.

[8]张开琳.巴黎拉德芳斯Sub-CBD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9):24.

[9]秦超.杭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之深化研究[J].交通科技,2012(2):123-125.

[10]赵鹏.兰州铁路枢纽规划方案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1):22-26.

[11]吕建军.铁路枢纽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10):4-5.

[12]焦大化.城市铁路规划的噪声控制原则[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4(3):107-110.

[13]郝之颖.高速铁路站场地区空间规划[J].城市交通.2008(5):48-52.

[14]张玉彪.高速铁路车站片区交通衔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1 线网规划原则2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和系统模式

2.1 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弥补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城市功能更新,支持边缘集团和卫星城的开发,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

2.2 层次2.3 系统模式3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4 市区轨道交通规划

4.1 规划年限和服务范围4.2 线网结构

线网基本结构总体上呈放射状态,与市区“1+6”的空间结构基本相适应,强化了主城区核心,沟通了6个城镇组团与中心区的联系。同时线网结构符合无锡市“南拓、北展、东联、西优”的发展方向,加强了各组团之间的联络。

4.3 市区轨道规划线网4.4 市区线网规划指标

在城市核心区,确定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的吸引范围为每侧670m~800m。在中心区,确定城市中心区及城区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的吸引范围分别为每侧2km,4km。0.50km/km2,0.25km/km2。

5 地区轨道 交通 线网规划

5.1 长三角区域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5.2 江苏省沿江轨道交通5.3 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的衔接 2)与沿江轨道交通的衔接。沿江轨道交通规划有三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穿过无锡市区,分别为H1线、Z3线和B3线。a.H1线。H1线从常州进入无锡市后基本与沪宁铁路并行,线路位于沪宁铁路北侧。该线在市区设有三座车站,在市区西部设洛社站,在市区中心设无锡站(位于沪宁铁路无锡站北侧),在市区东南部设无锡新区站。无锡市区的客流可以通过这三个车站方便地乘坐城际列车出行。b.Z3线。Z3线为江阴至宜兴方向。该线路在东北塘设站与无锡市轨道交通5号线换乘,在广石路设站与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换乘,在藕塘设站与无锡市轨道交通3号线换乘。在天河预留与无锡市轨道交通4号线换乘的条件,或将4号线延伸至广石路换乘。c.B3线。B3线为无锡至常熟的轨道交通线。线路从无锡市轨道交通2号线新无锡站引出往东,沿锡沪路向东至常熟。在新无锡站与无锡市轨道交通2号线和4号线换乘,通过2号线和4号线,旅客可以方便的到达无锡市区。

6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6.1 规划年限和规划目标 近期建设规划的目标:合理利用资金,建立基本满足交通需求、支持城市快速 发展 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与不断完善的公共电汽车和道路网络共同发挥作用,使无锡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6.2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方案 2)总规年限2020年建设方案。考虑无锡在区域中的定位、城市交通需求、城市建设发展、发挥网络效率的需要。无锡轨道交通线网2020年建设方案为:在建成1号,2号线的基础上,建成3号线及4号线一期工程,形成无锡市轨道交通的骨架。预测2020年,无锡市区公共交通日客流量将达到768万人次,轨道交通可分担30%的公交客流,达到日客流量230.18万人次。

6.3 线路敷设方式

考虑到保护 历史 文化名城、创造优良城市景观、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轨道线路在城市中心区采用地下方式,原则上敷设在规划城市道路红线内;在市郊采用高架方式,原则上布置在道路中央。

7 轨道交通线网相关规划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0篇

研究 方法 :通过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及城市轨道交通在技术特征和客流特征等方面的对比, 分析 三种轨道交通方式在功能定位和技术特征方面的异同,借鉴国内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提出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

研究结果: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和技术标准等方面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之间,在采用的技术标准方面应更接近于城市轨道交通标准。

研究结论:为了我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除加强行政区内各层次交通规划编制外,同时应加强区域范围内各行政区相关规划的协调,整合区域内各层次轨道交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区域交通的功能和效益。

关键词:市域快轨;交通规划;设计思考

1 项目背景 东莞市规划为莞城、松山湖、虎门、常平和塘厦五大片区复合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详见图2),各片区间必须以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相互联结, 并与周边城市广州、深圳和惠州达成快速交通和信息连接。在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的动力因素中,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2 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概况

2.1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方案

2.2 线路走向及功能

2.2.1 R1与R4线走向与功能 R1与R4线功能定位为:培育松山湖和塘厦片区,强化东莞市莞城片区的中心地位;加强3个片区的联系;沟通东莞与广州、深圳的相邻地区的联系。

2.2.2 R2线走向与功能

R2线为北部———西南方向的切线,全长约60km,设站20座(换乘车站4座)。途经石龙、东莞市中心城、厚街、虎门和长安等8个镇区。与广深铁路和广深港客运专线接驳换乘,线路预留延伸至深圳机场和福田中心区的条件。

功能定位为:连接西部城镇密集地带,加强东莞市中心城区与厚街、虎门、长安次中心之间的联系;与珠三角区域轨道交通接驳换乘,加强东莞与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区域合作。

2.2.3 R3线走向与功能

R3线为西南—东部的切线,全长51km,设车站14座(换乘车站4座)。途经长安、松山湖、常平等6个镇区。与广深铁路和京九铁路接驳换乘。

R3线功能定位为:促进东莞市东西部交通联系,加强规划松山湖次中心与虎门、常平次中心联系,并通过区域交通枢纽东莞站、东莞东站促进与泛珠三角地区的联系。

3 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内聚外联”功能分析

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定位可以用“内聚外联”4个字来描述,通过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实现市域范围内各组团间快捷的交通联系,并通过与区域内铁路及相邻城市的轨道交通实现对外交通的便捷快速联系。从而实现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整合。

3.1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内聚”功能3.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外联功能

根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从区域空间结构来看,东莞市处于珠三角“一脊、三带、五轴”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从珠三角城市高度连绵化的区域特征来分析,“同城效应”使得除了依赖于行政区划与行政架构的行政管理职能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职能外,其他领域的城市职能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借助于区域来完成。从交通需求分析看出东莞市与相邻地区的对外交通联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与华南两大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间的交流联系将更加紧密。

因此,通过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国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及相邻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之间的衔接和换乘,东莞市五大片区可以通过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与广州3个方向、与深圳3个方向和与惠州1个方向的轨道交通外联通道,这就是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外联”功能。

3.2.1 东莞至广州轨道交通径路选择

径路一:由东莞经规划的R1线到麻涌,延伸线到黄埔客运港站与广州地铁5号线实现接驳换乘,到达广州市中心区。

径路二:由东莞经规划的R2线到石龙火车站,换乘广深铁路可直达广州东站(或广州火车站),再通过广州地铁网到达广州市中心区。

径路三:由东莞经R2线与在建的广深港客运专线新东莞站换乘到广州新客站,再转乘广州地铁线网可直达广州市中心区。

3.2.2 东莞至深圳的旅行径路选择

径路一:由东莞经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R3线到常平或者经规划的R2线到石龙,由广深铁路线可直达深圳罗湖火车站。

径路二:由东莞市经规划的R2线在新东莞站换乘在建的广深港客运专线到深圳龙华火车站和深圳市民中心站。或者,经由R1延伸线与深圳地铁4号线龙华站换乘到达深圳福田中心区。

径路三:由东莞市经由R2线的延伸线至宝安国际机场站再延伸至深圳福田中心区,与深圳地铁1号线换乘可直达深圳罗湖。

3.2.3 外联径路综合分析比较

根据以上径路的分析,对以上各径路路径、线路长度、旅行时间以及吸引客流范围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详见表1。

从表1分析可知,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使东莞市域范围内所有片区中心通过珠江三角洲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以及相邻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和合理衔接,在规划期内可以实现1h到达华南地区两大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或城市延绵带的同城效应。同时可以看出,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外联径路中,通过与快速或高速铁路网络的合理换乘接驳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率高和结构合理”的明显优势。

3.3 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区域铁路的关系

3.3.1 珠三角区域铁路(含城际铁路)规划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国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区域交通(包括区域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先后完成和批复了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珠三角地区中长期线铁路网规划如下图所示,研究初步结论是:

近期珠三角路网构成有:京广客运专线、广珠铁路、广深四线、广佛城际、广茂铁路、小榄———虎门城际联络线、东莞———惠州城际线、沿海铁路杭州———深圳段;

远期珠三角路网增加线路:佛山———肇庆城际线、深圳———中山铁路。

其中,广深港客运专线是京广客运专线的延伸,和广深四线同时构成广深地区城际线网中的两条主轴线。

3.3.2 东莞市域快速轨道 交通 与珠三角城际铁路的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是满足 经济 发达地区城市与城市重要交通节点之间客流的快速出行需求。为满足城市与城市之间快速出行要求,列车速度高、停站少、舒适性好。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功能是满足城镇 发展 和人口分布相对均衡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或者都市圈组团或卫星城与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出行需求(包括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可能适当延伸跨市域的线路)。 目前 ,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大都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已出现具有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功能的线路,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还不多见,而东莞是国内目前第一个规划建设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网络 的城市。 根据对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包括穗莞深城市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 分析 研究 ,笔者认为在功能定位上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网络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

国铁干线铁路:服务于全国范围长距离的快速出行,发车频率较低,出行时间根据出行距离差异较大。

区域城际铁路:服务于珠三角地区中长距离的快速出行,并为上层次轨道交通集疏客流,发车频率较高,出行时间一般在1h左右。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服务于市域范围中短距离的快速出行,并为上层次轨道交通集疏客流,发车频率高,出行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h以内。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服务于城市范围中短距离的出行,并为上层次轨道交通客流接驳换乘。

以上4个层次的轨道交通服务客流“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通过合理的规划可形成“功能分工明确、结构层次清晰、接驳换乘方便”的珠三角地区“1h交通圈”轨道交通网络的有机整体。

4 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重要规划设计原则和建设标准的思考

为实现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功能,满足客流出行特征要求,合理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和建设标准是其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技术 问题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有相似之处。但是,笔者通过东莞市域轨道交通的研究认为以下的原则和标准需要在规划设计时认真研究和思考:

4.1 合理的线网布局和线站位规划4.2 轨道交通制式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制式可以选择常规轮轨系统(我国建设标准的A型或B型车)、直线电机运载系统、自动导轨系统、中低速磁浮系统、单轨系统和交流牵引动车组等。由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特征与城市轨道交通更为相近,结合其平均旅行距离更长的特点,在制式选择上应按“满足功能、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并兼顾与区域内轨道交通制式的衔接和接驳进行多方案分析比选。根据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本线网功能定位、工程线路条件和客流特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及基于乘客安全的考虑选择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的B型直流牵引快速轨道交通制式。

4.3 定员标准和设计运输能力

车辆采用B型车,车辆定员标准的确定考虑到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具有乘客上下车频繁、行车密度较高的特点,列车定员应考虑设置足够的车门数量和宽度并以站席为主。但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乘客平均乘距较长,定员标准应考虑在满足方便乘客上下车前提下适当增加坐席并降低站席标准至4~5人/m2,系统运输能力应按不超过城市轨道交通标准30对/h行车密度考虑。

4.4 线路及土建工程

由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选线和站点设置,原则上选择在城市和城市组团的中心发展地区和客流聚集的走廊,规划设计对城市环境和景观要求较高。因此,在线路和土建工程规划设计遵循了以下主要原则和标准:

(1)在满足线网规划走廊的条件下,应满足并尽可能改善线路运营条件。线路条件一般要求最小曲线半径不小于800m,困难条件不小于400m的要求。

(2)在满足环境景观和城市发展要求的条件下,应充分考虑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线路尽可能采用地面或高架敷设。

(3)在满足系统运输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小车站的规模,车站有效站台长度应尽可能控制在100m以内。

(4)对于高架车站、区间结构应引入环境与景观设计理念,使轨道设计与城市设计及人居环境融为一体。

4.5 主要机电设备系统

机电设备系统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安全、可靠、高效、快捷”运营的基本条件。由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和标准接近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主要机电设备系统构成和标准应参照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执行。根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为线路长、站距大、高架比重大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在保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应优化和简化系统配置。

5 关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几点体会

(1)随着我国 社会 、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达和交通拥堵的各大城市轨道交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在大都市圈、经济带、城镇连绵带或城市群如何构建“功能合理、层次分明、高效实用和可继承发展”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值得各级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根据我国的国情认真研究思考和高度关注。

(2)作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需认真分析和研究与区域内各层次轨道交通的关系,处理好与上层次轨道交通———国铁干线和城际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处理好同一层次或下一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换乘;与相邻城市同层次轨道交通是采用接驳换乘形式,还是跨市域贯通运营形成区域快速轨道交通需要结合旅客流出性特征认真分析研究。

(3)由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是市域范围、组团间甚至跨市域的快速轨道交通干线,只能将提供快捷的“站到站”服务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因而不能提供“门到门”服务。可达性的不足,要求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应同步做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因此,切实做好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对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的功能和效益至关重要。

(4)根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合理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和工程建设标准。对“促进城市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投资效益”至关重要。

(5)根据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我国市域(包括跨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除加强各行政区内各层次交通规划编制的编制,同时应加强区域范围内相关规划的协调,整合区域内各层次轨道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区域交通的功能和效益。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以规范和指导相关的规划和建设。

参考 文献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东莞市城建规划院.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R].2004(12).[4]发改交运[2005]509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报告(2005—2020)》的通知[Z].

[5]王灏.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发展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6(3):3-6.

[6]杜彩军,蒋玉琨.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 规律 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5(3):45-49.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西安市;交通规划;优化改善;重引导轻惩罚;

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西安市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正是因为西安悠久的历史成就了西安的伟大,也因为西安的历史使得西安的交通问题格外突出。由于大量的文物古迹存在,西安市的老城区、一环和二环之间、二环和三环之间的区域划分十分明显,不同方向,不同局部区域的交通特点各有特色,各不相同,造成同样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而现行的管理手段对目前问题解决的情况不能让人乐观,重处罚轻疏导,重干道轻支路,造成交通问题持续加剧,未曾缓解。本文简要讨论了一些交通问题,重在寻找一些可行的、迅速的、成本低的方法尽可能挖掘现有道路网通行能力来缓解西安市交通问题。

西安市目前交通规划情况

为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体系,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缓解由于快速机动化、开发强度和交通瓶颈导致的交通问题。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市规划局组织,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3月开始编制《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经过资料整理、交通调查、方案研究、成果汇总四个阶段的工作,2012年6月完成规划成果,并在2012年7月顺利通过西安市规划委员会评审。

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据分区、分层交通组织原则,构建体系完善、衔接便捷、等级匹配、交通组织合理、运输高效的道路网络。

构建“通道+放射+环+网格”的道路网。快速路分两级:一级快速路为“三横四纵”布局;二级快速路为“两片、三横三纵、三横五纵”布局,快速路网密度0.48千米/平方公里。

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建设“公交都市”,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结构,实现公交出行比例到50%,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到25%。轨道交通线网由15条线路组成,呈棋盘+放射形,线路总长度550~600km;快速公交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呈环形+放射形,线路总长度160km;公交专用道设置60条,总长720公里。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都市区规划“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满足市民休闲和交通需求。一心为明城墙内休闲廊道,串接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三环中一环为环城公园、二环为唐城墙遗址带、三环为昆明湖东侧路和浐河中段围合圈;十射为中心区至组团、新城放射绿道;九带为沿八条河流及环山路沿线的绿道。

2.西安市目前交通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缺乏贯穿南北并行主干道;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靠秦岭,北临渭河。整个地势平坦,整个城市如同摊大饼一样面积很大,城区街道大多数区域都呈现井字形分布。西安市对外交通大量的方向存在于东北西三个方向,而西安市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皆在南郊,加之西安市政府搬迁到北郊新办公地点,造成西安市南北交通量十分巨大。南北中轴线由于穿过老城区商业繁华地带,且一路红绿灯交叉较多,南北方向中短途交通量较大。而南北郊区之间的长途穿成而过的交通量只能选择东西二环行驶,加之在各个方向二环也承担大量的中短途交通,所以南北郊之间交通十分不便,拥堵严重。主要表现是东西二环全天拥堵,从早到晚车量行驶都十分缓慢。

城市道路规划前瞻性,全局性考虑太欠缺;

西安市地处平原,地势优良。本来可以规划的十分规整,充分发挥方格网棋盘式道路规划布局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规划时缺乏长远考虑,考虑的短期较多,妥协的情况较多,造成西安市整体道路网不完整,断头路,拐弯路很多,使得通行水平下降非常大。使得本来是优势的方格网道路网由于残缺不全变成了西安市的交通最大的障碍,反而成了劣势。很多地区局部人口密度大,交通压力大,但是道路密度很低,道路等级搭配不合理,交通通行情况十分不畅。

道路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员支撑,提升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目前的管理交通部门是交警部门,交警关注的是通畅与否,管理交通时采用警察思维比较多,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引导和沟通包容的情怀,用对待犯罪的思维来解决交通问题,重惩罚,轻引导。偏向于选择禁止某些行为而非引导合理交通需求。而这种思维方式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加重违法行为的数量。所以,在管理部门当中需要加入更多的交通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引导人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出行。

环线之间距离过远,缺少环线之间连接线,南北三环车道数与交通量不协调。

西安市目前有环城路,二环和三环,以及绕城高速。由于绕城高速收费,所以绕城高速对城区交通的帮助非常有限。环城路虽然成为环形并且是实际意义上的环线,由于路口过多和各种制约条件的缘由,环城路在各个方向的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十分有限。二环是西安市交通大范围转移的主要干道,承担着大量的转移的中远途交通需求。三环由于基本在城市边缘,尤其是东西两面,交通量很少。但是南北三环交通量很大,南北三环却修成了辅道的形式,有红绿灯路口,有各种交叉,并且只有单向双车道,加之交通量很大,目前速度提升且高峰时期拥堵严重。二三环之间距离过远,无法有效互相分流,使得整体效果很有限。

现有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交通需求适时调整管理对策;

道路建设若是想完全满通需求是不可能的。根据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来看,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则是有限的。目前西安市道路里程年平均增长率为3.15%, 市区客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11%, 货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35%,经测算,在规划年限内市区客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18%, 货车拥有量则是年平均增长率为6.18%的低增长。由此可见,西安市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紧迫性,在对道路进行适当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对交通需求进行调节和管理,以有限的供应能力尽可能大的满通需求。达到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

地铁网线规划与公交系统相结合

在地铁路线上取消大的重合段的公交路线,改在地铁线路服务半径之外或者作为地铁连接线存在。但是在这当中,取消公交车的数量要进行审慎研究,不能够为了减少地面公交车数量而减少造成地铁压力过大。此外,取消重复公交线路的同时,整合现有的公交车、线路和站点,根据客流需求,合理调配相关运力。适当减少城区重复站点,优化市内线路,重点加快公共交通不足地区的建设,开通新线路。开通一些长距离的,过境穿城的线路,缓解进入老城区的压力;增设“小”公交,细化公交路线,微型路线和小区延伸线方便市民出行,增加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意愿;改善公交停靠规则,可以建立“大站快车”的模式,通过减少公交车停靠次数来提高运行效率缩短运行时间;可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公交市场,减少财政压力。

4.凸显西安古城特色。

1)自行车专用道路建设:依据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逐步弱化明城墙区内的行政功能,转向强调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娱乐功能,恢复长安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彰显古城特色。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梳理古城区路网布局,优化和完善老城区内的交通结构,完成顺城巷改造,规划实施多条城内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2)步行街建设:老城区内目前已建成书院门历史风貌区步行街和北院门回坊风情步行街。结合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的实施,规划建设洒金桥旅游购物步行街区、莲湖历史风貌旅游步行街区、新城民乐园商业步行街区、碑林、三学街步行街区等。

5. 完善西安市道路网络。

1)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建设:构成“两环十辐射”的城市快速路网络,快速、便捷地疏散出入境交通,实现区内快速交通联系并顺接对外高等级公路,实现西安都市化地区1小时生活圈,西安市区50分钟出行要求。同时加快城市快速疏散道路(主干路)建设:并应该尽快实施环城南路地下道路建设,提高一环路整体通行能力,减少进入老城区的大量过境交通,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加快中心市区与周边商业中心区域联系干道的建设速度。

2)加快城市次干道、支路建设:在城市建成区,结合全市城中村的改造、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建设更多的城市次干道、支路,建立完善的微循环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

3)规划立交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环路和三环路与城市放射性主干道交叉口、城市快速路与交通性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处以及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处。提高大型交叉路口通行能力,减缓拥堵情况。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应加强技术投入,逐步建立西安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

(1)建设具有完备功能的交通指挥系统,实现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可以集成各应用系统,建立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指挥平台,通过制定一系列协议使各个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共同参与交通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手段,为智能交通的提供完善数据支持。加快交通诱导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并应用西安市的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

(2)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增加智能信号机控制系统,在二环以内分区、分片形成智能化交通信号区域控制体系,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完成老城区内路口的渠化设计和施工,改善路口通行状况,规范通行。

(3)安全教育与事故救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交通法规,并且可以制作、印刷交通宣传手册给广大市民发放。建立交通事故突况应急处理系统,努力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交通拥堵。

(4)注重交通管理的战略研究。应该与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完成交通需求管理(TDM)研究、交通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区域交通控制研究和停车战略研究,对整个交通系统做出规范的,科学的决策管理。

结语

首先应提高认识。认识到交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并且可以在现有道路网的基础上深挖潜力得到很大缓解的。现在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轨道交通完善之后西安市公共交通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应该对现有的理论规划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其更符合西安市未来交通发展的规律,也应该进一步吸收各种最新的学术成果。在规划当中,应该以城市结构及客流需求的特征规律为基础,采取“点、线、面”逐步深入分层研究。让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以及远景规划有机结合,不走重复建设,只顾眼前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年6月;

[2]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3] 《浅谈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红茹,张琳,赵建平;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在线路的规划和运行中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并要求设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设计轨道的过程中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原则进行线路图纸的设计和施工。在轨道的设计环节,要按照一定的行业标准和原则进行预先的分析和测算,并将测算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减少数值的误差。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研究对轨道交通造成应先的因素,并减少不利的影响。

1路线设计的特征

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设计,就要了解轨道交通设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以及从事相关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工作的特点进行预先的了解。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阶段性的特点,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要从城市的整体交通状况考虑线路的规划问题,并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

1.1整体性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需要首先掌握城市的基本交通状况,并对交通存在拥堵和不足的地区进行重点的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布局上考虑线路经过的地区是否会对周边的在建筑和居民产生影响。此外,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交通的控制,要对轨道交通的站点和车辆的通行时间进行整体性的规划。整体性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工作,在设计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1.2复杂性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需要对线路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线路经过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预先的调查,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既要进行数据的测算和分析,并绘制线路图,还要通过实地分析测量对线路图纸进行修改和设计,在工作程序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工作的内容也要从全局考虑,细节较多,较为复杂。

1.3阶段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新路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可以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将设计工作过划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对城市交通的线路网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了解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然后,要根据线路的设计进行建设可行性的分析。最后,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总体的分析,分析建设中需要的用料和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工作完成后,要将设计成果展示在设计图纸上。

2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过程中要了解与城市轨道交通相互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预先的规划和分析,防止影响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

2.1轨道交通与土地的关系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会占用一定的土地,是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相关部门在审核资料和文件后,才能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用地的使用。而设计人员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土地的规划和分析,将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2.2轨道交通网与单条线路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网与单条线路存在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由单条线路构成整体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功能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但设计工作体现在单条线路的走向和位置的规划上。城市交通网的畅通与单条线路之间的连接密切相关,在设计完成线路的图纸后,要对线路之间的连接进行就准确的设计。

2.3轨道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轨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道路施工,而施工工作通常会对周边的地区造成影响,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因此,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时,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考虑对周边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否造成影响,尽量避免穿过人群聚居地。此外,在轨道交通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也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设计人员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规划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3提高轨道交通质量的措施

在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路线设计的工作任务特征和存在的轨道交通影响因素之后,交通轨道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工作的特性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存在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设计人员要具有整体性思维,从全局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在具备一定得创新思维,能够与时俱进,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3.1掌握基本的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人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按照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办法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和分析。掌握基本技能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掌握专业化的知识,才能对轨道交通状况具备一定的了解。

3.2具有整体性思维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需要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考虑可能发生的状况,因此,轨道交通设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是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人员的基本思维素质,设计人员需要对城市的交通网进行思考,发现现有交通网中存在的不足,并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轨道交通在地区内建设的可行性。

3.3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并逐渐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而设计人员也需要对行业中出现的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解和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中的有效措施。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人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及时了解行业中发生的变化和最新的技术改进办法,并形成自身的创新意识,在面对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时,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4结论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减轻城市在高同期的拥堵问题,还能提高城市内部和边缘地带的沟通交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经济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因此,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设计,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能够为城市的交通系统做出贡献,完善城市交通网。本文主首先对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轨道线路设计质量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的调线调坡技术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4(3):25-28,29.

[2]屠海龙.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发展方向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247.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规划; 理论方法; 综述

      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骨干, 是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对城市的未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的重中之重, 应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及交通需求的发展, 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客运交通规划, 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规划方案。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82 年, 索里亚在马德里的城市改建方案中, 就对轨道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系统布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看法。他的“线状城市” 方案认为城市的形状应采用线状, 同时轨道交通应以地下、地面和高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在他设计的城市中, 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 m 的干道作为“ 脊梁骨”, 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干道的轴线上, 一条长50 km 的有轨电车环行线, 离市中心的半径约7 km , 形成线状城市的骨干。在索里亚的设计方案中最为大胆的设想是使电车轨距与火车轨距相同, 从而将新线与一个主要的铁路车站相连, 以便能利用有轨电车线为工厂企业进行货物运输。可以看出, 尽管索里亚在1882 年提出的方案是用于马德里城市交通改建的, 但这些思想至今基本上被沿续了下来。特别是关于城市有轨交通建设可采用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 正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所普遍采用的[ 1~16 ] 。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 我国约有20 多个城市进行了轨道交通项目(预) 可行性研究,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城市更是进行了轨道交通建设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文献[ 23 ] 为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从定性走向定量, 同时作理论上的准备工作, 应用系统分析和网络图论的方法对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关键环节如路网合理规模、路网形态、初级路网规划方法及软件数据流图逐一作了探讨。概括了路网规划的主题思想, 对轨道交通规划前期工作有指导意义; 轨道网基本图式是轨道网规划中要分析的首要问题之一, 文献[ 24 ] 采用图和网络流的理论结合轨道交通的特点,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轨道网基本图式进行研究。探讨了轨道网基本图式的构造方法, 小型路网的基本图型和形态优化方法。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前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文献[ 25 ] 提出了改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探索性思路: ① 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 ② 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特性与道路网结构特性有所差异, 有必要加强轨道交通网络自身的特性; 文献[ 26 ] 在规划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时, 应考虑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因素。日本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果, 并有一些成功的范例。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继续膨胀,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迟早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文献[ 27 ] 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枢纽锚定全网” 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文献[ 28 ] 介绍了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非集聚模型的基本公式和基于非集聚模型基本公式mnl 客流预测模型及其参数标定方法, 探讨了出行的各阶段的选择肢集合和特性变量的选择, 最后提出了非集聚模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献[ 29 ] 首先研究轨道线网规模与线网宏观结构, 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及分类分析法建立轨道线网规模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结构函数关系, 在分析国外大城市轨道线网结构及城市空间结构结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七个大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实际, 建立轨道线网宏观结构。在分析国内外轨道线网客流预测常用方法的缺陷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段法改进的客流预测分析框架体系, 并就分层策略性交通方式划分法和联合方式划分的交通分配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组团式结构轨道线网布局, 建立了“宏观定性控制、微观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决策” 轨道线网规划布局思路, 提出点2线2面相结合的轨道线网初始方案产生方法, 并以鞍山市的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 最后对轨道线网评价决策的指标体系作了初步探讨; 目前, 国内在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进展很快, 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处。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理论依据不足、城市交通模型不完善、客流调查数据和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以及路网规模过于庞大。例如, 仅北京、上海、成都、济南、天津、广州六城市规划的快速轨道路网总规模就是亚洲现有地铁总规模的2 倍~3 倍。这样大的投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即使到21 世纪中叶, 即一般认为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的远期, 中国人均收入也刚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资金将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轨道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是支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比较成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法是“点、线、面要素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将路网规划分为“点”“线”“面” 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得到路网规划预选方案, 然后进行路网结构特征分析和客流测试, 通过对预选方案的补充、调整,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最终得到推荐方案。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  指导思想和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 重视交通规划相关技术规范、条例、导则的编制; 加快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交通规划技术发展,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的特征。重视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研究; 有效地利用价格手段调控交通需求; 考虑低成本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和研究如何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等。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深化、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分析、客流分析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系统选型、车场与联络线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建设时机分析和用地控制规划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是宏观的控制性规划和指导性的实施规划, 也是近远兼顾的长远性规划。因此, 按规划年限可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近期规划与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 远景规划无具体年限, 按城市远景规划用地性质、范围及人口的发展规划为基础条件, 使网络规划既能适应和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同时又有适当超前性和滚动性, 引导和推动总体规划的实施, 使两者相辅相成。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在规划时,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7~40 ] :

(1) 用最少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吸引最大的出行量。

(2) 使最先修建的线路是最急需的线路。

(3) 有利于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4) 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 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5) 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 应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

(6)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应与现有交通工具相配合, 协调发展,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

(7) 组建大型换乘中心, 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

(8) 与城市建设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 以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连续性, 工程技术上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9) 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 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从国外经验看, 有两种选择可供参考[1~16 ] :

① 对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相对合理、功能分区比较适中的大城市, 主要需要发挥轨道交通设施的快速通道作用, 应优先在目前的中心区内部或环绕中心区修建, 以利于提高中心区的通行速度, 完善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② 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缺乏的城市, 主要需要发挥轨道交通设施在调整空间结构和完善功能分区方面的作用, 应优先在城市中心区与快速发展的新区之间、在中心区与希望发展的边缘区之间修建, 以尽快调整城市的空间和功能布局。

3  规划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高、安全可靠、和其它交通干扰少等特点, 因而在城市中主要担负中远距离的运输任务, 特别是在市区日益扩大和卫星城镇不断开发的现代化大城市显得十分必要, 城市轨道交通大多修建在客流量较大的主要干道, 而不断遍及次要街道, 且一旦建成即很难改移, 因此必须以运量较小, 适宜短距离运输的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作为辅助, 加上公共汽车机动灵活, 可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随时调整线路和服务范围, 建立一个由地铁或轻轨路网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市综合交通规划基础上, 根据城市性质、人口规模、交通量预测值等特征, 抓住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及主客流方向, 进行定线、联网, 使路网的确定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相一致, 最后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及上级的批准, 使之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

(1) 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与总体规划配合协同发展

      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战略及用地发展方向, 透彻了解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和趋势以及地理地形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 交通形式与土地开发模式是紧密联系的, 密集的城市结构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 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土地会吸引紧凑的土地使用。

(2) 交通网外形的型式设计和本身的配合

      的型式主要是由城市地理形态(河流、山地等) 、现状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流向分布决定, 但主观决策的成分较多。路网本身的型式能决定整体几何性运输能力和客运流向, 典型的型式是放射线和环线。线路越长, 路网层数越多, 吸引量就越大。但成本2效益比不一定好。线路离得太近, 局部路网密度太大, 吸引范围重叠, 也不能发挥效益。

(3) 吸引交通流量的最大化

      的出行尽可能地转入轨道运输系统, 降低地面和道路交通流拥挤, 客流量越大运输效率越高, 公交企业效益越好, 如达不到最低的建设临界客运量标准, 就会严重亏损。吸引客流量的大小和城市人口及密度、开通后的交通管理政策、轨道交通的经营策略和服务质量等有关。

(4) 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① 轨道交通换乘站。路网规划中设置的换乘站在一条路线的工程设计中, 要考虑两条以上的线路吸引人流量的规模, 因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很难改造。线路终点站设置要尽可能将同一走向的大量出行人口包进线路范围, 减少换乘。

 ② 地面公共汽车交通的配合。在轨道交通方式建成或运营以后调整公共汽车的线路走向, 轨道交通无法实现的由地面交通去完成, 实现互补。多线路换乘地点可改建成换乘站。

 ③ 与对外交通设施贯通配合。轨道交通站直接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航空港等连在一起。

4  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就是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的宏观控制, 为的是寻求合理规模, 防止盲目性; 同时使方案在比较时具有同等量级的可比性。所以网络合理规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点。线网合理规模主要从“需求” 与“ 可能” 两方面分析。“ 需求”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人口分布、出行强度和总量分析为基础, 根据城市交通方式构成及其比例,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规模; 同时以城市形态结构为基础, 分析网络合理密度和服务水平需求的规模。“ 可能” 是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专项建设资金, 分析城市经济承受能力和工程正常实施进度可能的规模。对于线网规划的论证, 线网规模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

5  网络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实现系统功能的载体, 是轨道系统规划的关键。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的基础上, 上海提出了“枢纽锚定全网[27 ] ” 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这种“ 先枢纽后网络” 的规划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于: “用地布局决定客源生成; 客源分布决定枢纽位置; 枢纽布置决定网络形成; 网络系统决定交通功能”。即在进行网络规划时, 首先应根据交通集散点的分布情况, 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枢纽的布局, 然后根据枢纽布局调整网络, 以满足各集散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著名地铁系统的五大地铁网络都呈现一个共性, 即多心自由式放射状。地铁作为一个系统, 还可区分几个层次。如日本通行一轨多线制, 即同一轨道上运营多条线路, 各国通行的主线支线组合制, 这些都归纳在自由式的特点中。地铁网络设计中的一个特例, 是巴黎快速地铁(rer) 网络。巴黎从1938 年起步, 设计规划了rer 系统, 至今已形成115 km 、65 个车站的规模。它以一线多支、大站快速与穿越市中心三大特征,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地铁系统, 与巴黎传统的一轨一线制、小站中速、密布全城的老式地铁形成鲜明对照。rer 的功能是支持城市扩展, 承担长距离乘客的快速运输任务。

6  轨道项目的建设排序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是百年之功, 网络需一次规划逐步完善, 但建设只能逐步进行。轨道项目的建设排序就成为一个突出难题。其难处不只是在财政上, 更多的是在对原有规划的调整上。其结果是建一个项目就调整一次整个网络。如何对待短期需求与长远整体的矛盾, 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回答的。上海80 年代起步的地铁建设, 一直处于这种困惑中。实际建设的线路没有一条与原有规划相符。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究竟如何在巨资建设的轨道交通中体现, 已引起决策者与规划师的深思。轨道项目排序应与客流变化趋势一致。巨大投资项目应考虑经济效益。轨道交通的效益是由客流量决定的。香港地铁立项十分强调这一原则, 因而形成了世界少有的盈利地铁系统。日本大阪的地铁, 大都在20 年左右的时期内完成全线建设。其原因就是追求建设与运营的最佳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12~30 ] 。

      建设的次序指线路排序, 一般的共识是先建设贯通市中心的直径线, 因为从轨道交通线网体系和运输效率的角度看, 设置贯穿城市中心的路线比较理想, 如“十” 字形的干线, 随后优先线路一般又定为环线, 使网络的可达性得到较大改善, 或根据城市地形与布局特点建设主要客流方向的干线, 如香港的港岛线、港九线形成的“t” 字形干线。随后的优先线路一般又定为环线, 使网的流通性、可达性、机动性、覆盖率等项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如上海的地铁1 号线、地铁2 号线和轨道交通明珠线形成的以“ 申” 字型为基础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在构成“ 直径+ 环” 网络之后, 选择的取向有两种, 一是弥补环内密度较低的缺陷, 即优化环内服务水平, 是一种加强市中心的策略; 二是强化环外放射功能的取向, 即优化环外客流发展的需要与导向, 是一种强化城市边缘区与郊区开发的策略。

      相比之下, 强化市中心的策略所需投资代价更高, 但对市中心区的地面交通、环境保护、凝聚力更有作用; 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更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 单位投资的产出更高。而这两方面又是互补性很强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 似乎更适合选择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 则应兼顾两方面的发展。

      建设时机有追随型、满足型、主导型的差异[2 ] 。选择建设时机的关键: 一是有良好的超前性规划, 包括前述的规模依据; 二是第一条线路的建设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 由此形成观念认识的突破, 资金筹措与运用的实践, 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 运营管理要素的完善, 对整个网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比较理想的是主导型, 即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良性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满足型, 即随城市发展基本达到满足的水平; 最差的是追随型, 即始终落后于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的需求。当然, 极差的还有饥渴型, 也就是到了迫不得已之时, 才考虑建设轨道交通(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正是如此) 。而这些城市恰恰又是十分需要、十分适合轨道交通系统为之服务的。

      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工程, 在一定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下, 分期建设规模和顺序应充分考虑与城市经济、人口发展、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交通需求紧密结合, 还应坚持下述原则:

(1) 线网实施规划应分步实施, 必须有重点、有层次、先建立核心层, 再向外延伸, 循序发展。

(2) 实施顺序要讲究实效, 应充分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连续性和效益性水平, 未来的线网实施规模, 更应注意需求因素和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分析。各条线网规划的实施, 必须同时考虑车场的配置、列车组织方案以及所需要的配套线路工程;

(3) 应特别强调保证线路能够做到修建一段、运营一段。国外大城市交通的实践已证明, 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 地位需要地面常规公交系统的配合才能实现[ 1~16 ] 。目前国外的一些大城市, 轨道交通一般已承担60 % 以上的周转量。轨道交通能否在未来达到50 % 的份额预测指标, 从而实现在城市公交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合理衔接。因此, 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以后, 应着手抓紧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衔接的研究。应分层次地做好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一般换乘站规划, 才能充分考虑到为吸引、运送、转换客源所需要的空间, 提供一个较高服务水平的公交客运系统, 使轨道与地面公交能相互衔接, 实现互换。

7  客流预测分析

客流预测是轨道交通投资决策的依据, 也是项目评估的基础。轨道交通客流需求预测分析是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客流预测, 而预测客流的前提是城市用地与经济环境。城市快轨修建的规模应与其远期客流量相适应, 所以正确进行快轨远期客流的预测, 对于合理控制快轨建设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客流估计过低, 将来无法满足运营需要, 将会给以后的客流组织造成困难。由于客流预测的复杂性, 一般为偏于安全, 客流预测偏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就使快轨修建的规模超过了实际需要, 其结果必然使造价提高。近年来经常遇到客流预测与轨道设计差异甚远的情况, 这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一大难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预测学。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建设地铁之初, 虽对地铁客流预测有所研究, 但方法简单, 尚属于启蒙阶段。当时以“战备为主, 兼顾交通” 为建设原则, 对地铁客流预测尚未放置重要地位, 缺乏系统认识。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使地铁建设原则转变为“ 交通为主, 兼顾战备”, 在思想是一个大解放, 在技术上与国外有了充分交流, 从国外引进了客流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 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 使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

      从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预测方法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趋势外延法、吸引范围法和交通规划“ 四阶段” 法等三种形式。前两种方法仅考虑了预测线路沿线及其吸引范围内客流的变化趋势, 没有考虑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整个城市交通骨干建成后, 将导致整个城市客流在城市路网上分布状态的变化; 第三种方法是以城市居民出行od 调查为基础, 按一定的数学模型, 对整个城市客流在路网上的分布进行预测分析, 从中确定轨道交通线路上的客流量。该方法可以分为客流发生预测、客流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和交通分配四个阶段, 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多年来, 客流预测的数学模型经过我国交通专家的研究开发, 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 经多年积累资料, 摸索城市客流的特征和规律, 对各项参数和程序进行不断修正, 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测方法和计算模型体系; 并还在不断地积累经验, 不断地完善, 使客流预测的可信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运用中要达到较高的可信度, 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客流预测的难度主要是难在客流预测的内容和预测条件的复杂性。

      文[ 30 ] 使用“四阶段” 法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预测的基本思想, 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 研究在混合交通状态下, 交通分配的平衡模型及其简化算法; 文[ 31 ] 阐述了客流预测的目的和内容, 分析了客流预测的难度和风险, 提出了可信性评价的要点, 对客流预测提出了波动范围的要求。采取了面对现实的观点, 创建了抗风险设计的理念, 对客流预测的风险做了有限性和突破性的分析, 提出了抗风险的适应性和转移性的措施, 使客流预测的数据与运营能力设计之间具有较大适应弹性。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 采取分期设计很重要, 尤其是应分别确定初、近期和远期的车辆编组和行车密度, 这有利于个情况, 一是时限差, 二是线别差。需要给出较大抗风险设计; 文[ 32 ] 指出轨道立项客流标准应重的弹性幅度, 绝不能硬套规范。新研究。全世界一百多个地铁系统百余年的运营结果表明, 正线每公里日均客流二万人次已属理想状 8 小结

      因此我国有关规定需作调整, 否则将迫使地方明知故犯, 产经多年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 我生整体性的重大危险。上海地铁一号线, 途经市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单位和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心与若干区中心及大规模居住区, 经过五、六年的划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规划的特征运营已近稳定状态。其水平不到日均2 万人次π公和规律又有深层认识, 加强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论里。北京地铁的实测数据也未达到这一水平, 对此证, 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性日趋提高, 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文[ 33 ] 对世界百余个地铁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处, 需要我系统运营进行了对比, 提出一点看法。指出客流量们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客流规律, 为路网规划与很多因素相关, 单独分析难免出错。与我国情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线网规划中, 除客流分析法相似的东京与汉城的指标值得借鉴, 即每公里承担外, 也应同时吸取其他方法的合理部分, 使网络规215 万客流。结合我国轨道预测的实际, 应明确两划更臻完善。

参考文献

[ 1 ]  m d 迈耶, 等. 城市交通规划[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 20 —30.

[ 2 ]  meyer m d ,maler e j .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 .london :    hutchinson ,      1995 :5—30.

[ 3 ]  port r j , thomson jm. study of mass rapid transit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 ] . trl  report ,ul o , 1990 :2—20

[ 4 ]  tonazinis a r. systemic urban mass transit planning for the 80′[j ] .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1981 :s 87 —96.

[ 5 ]  harry t dimitriou.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 [m] . gateshead tyne & wear ,1995 : 25—50.

[ 6 ]  healey p. the role of development plans in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 : an emprical  assessment [j ] . urban law and policy , 1996 , 8 (1): 12 —27.

[ 7 ]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joint distance learning diploma in town planning :  summary guide [ r ] . london :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 1995 : 25 —56.

[ 8 ]  andeerstig c , mattsson l g. appraising large2scale investments in a metropolitan  transporatiion system [j ] . transportation , 1992 , (19) : 267 —283.

[ 9 ]  viver j .methods for assessing urban public transport projects[j ] . public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 1998 ,(1):24 —27.

[ 10 ]  pushkarev b s , zupan j m , cumella r s. urban rail in america [m]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bloomington , 1982 : 9—57.

[ 11 ]  takayuki ueda , hideo   nakamura , eihan shimizu. gis integrated system for urban    transport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 m]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96 : 17 —  52.

[ 12 ]  jean v. comparison of the external costs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cars in urban areas : the case of the greet paris region [j ] . public transportinternational. 1999 ,    (5) : 36 —38.

[ 13 ] 新谷泽二. 轨道系交通?都市内导入に关する课题(日) [j ] . 电气铁道, 1986 , 40 (2) : 2 —  9.

[ 14 ] 曾根悟. 都市交通におけるlrt の役割(日) [j ] . 运输と经济, 1984 , 44 (11) : 35 —42.

[ 15 ] 青木荣一. 欧美の轻电车の发达とその评价(日) [ r ] . 运输协会诰, 1990 , (10) : 444 —   450.

[ 16 ] 长泽利夫. 都市と新交通? (日) [j ] . 土木技术, 1984 , 39 (12) : 54 —61.

[ 17 ] 蔡庆华. 中国铁路技术创新工程[m] .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 52 —100.

[ 18 ] 肖秋生, 徐慰慈. 城市交通规划[m]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 12 —59.

[ 19 ] 王 炜, 等.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94 —357.

[ 20 ] 王 炜, 徐吉谦, 杨 涛, 等.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实践[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12 —76.

[ 21 ] 陆化普, 等.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 1 — 92.

[ 22 ] 何 宁, 李 彬. 城市快速轨道的网络分析和规划[j ] . 城市规划汇刊, 1997 (3) : 59 —63.

[ 23 ] 王忠强, 高世廉, 降金琦. 轨道交通路网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9 ,   34 (3) : 369 —373.

[ 24 ]  王忠强, 黎青松, 陈旭梅. 轨道交通路网基本图式研究[j ]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 35   (3) : 288 —292.

[ 25 ] 王忠强, 高世廉.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形态分析方法[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9 , 5 : 33 — 36.

[ 26 ] 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研究[ r ] . 北京: 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1997.

[ 27 ] 顾金山, 顾宝根, 王家玮, 等.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案说明报告[ r ] . 上海市建委轨道  交通网络优化课题组, 2000.

[ 28 ] 马鹤龄, 郭志勇.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非集聚模型应用初探[j ]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  19 (1) : 65 —72.

[ 29 ] 何 宁.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d ] . 上海: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1996 : 1 —56.

[ 30 ] 苗彦英. 东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分析[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 (2) : 66 —67.

[ 31 ] 顾保南, 曹仲明.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研究[j ] . 铁道学报, 2000 , 22 (增刊): 25 —20.

[ 32 ] 林 涛, 晏克非, 覃 煜.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衔接体[ c] . 99 上海国际城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33 ] 沈景炎.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估和抗风险设计[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2 , 5 (2) : 26 —31.

[ 34 ] 王述芳, 张康敏.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j ] . 地铁与轻轨, 1999 , (3) : 20 —22.

[ 35 ] 陆锡明. 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j ] . 城市规划, 2000 , 24 (7): 62 —64.

[ 36 ] 陈庆琳.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客流预测模型和方法研究[d ] . 清华大学. 1999 : 1 —66.

[ 37 ] 沈景炎, 唐国生, 刘 迁, 等. 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报告[ r] . 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1997 : 1 —55.

[ 38 ] 孙有望, 李云清, 王 祥.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时机的相关问题研究, 畅达新世纪的城  市交通[ m] .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 9 —30.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规划; 理论方法; 综述

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骨干, 是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对城市的未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的重中之重, 应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及交通需求的发展, 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客运交通规划, 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规划方案。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82 年, 索里亚在马德里的城市改建方案中, 就对轨道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系统布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看法。他的“线状城市” 方案认为城市的形状应采用线状, 同时轨道交通应以地下、地面和高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在他设计的城市中, 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 m 的干道作为“ 脊梁骨”, 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干道的轴线上, 一条长50 km 的有轨电车环行线, 离市中心的半径约7 km , 形成线状城市的骨干。在索里亚的设计方案中最为大胆的设想是使电车轨距与火车轨距相同, 从而将新线与一个主要的铁路车站相连, 以便能利用有轨电车线为工厂企业进行货物运输。可以看出, 尽管索里亚在1882 年提出的方案是用于马德里城市交通改建的, 但这些思想至今基本上被沿续了下来。特别是关于城市有轨交通建设可采用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 正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所普遍采用的[ 1~16 ] 。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 我国约有20 多个城市进行了轨道交通项目(预) 可行性研究,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城市更是进行了轨道交通建设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文献[ 23 ] 为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从定性走向定量, 同时作理论上的准备工作, 应用系统分析和网络图论的方法对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关键环节如路网合理规模、路网形态、初级路网规划方法及软件数据流图逐一作了探讨。概括了路网规划的主题思想, 对轨道交通规划前期工作有指导意义; 轨道网基本图式是轨道网规划中要分析的首要问题之一, 文献[ 24 ] 采用图和网络流的理论结合轨道交通的特点,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轨道网基本图式进行研究。探讨了轨道网基本图式的构造方法, 小型路网的基本图型和形态优化方法。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前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文献[ 25 ] 提出了改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探索性思路: ① 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 ② 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特性与道路网结构特性有所差异, 有必要加强轨道交通网络自身的特性; 文献[ 26 ] 在规划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时, 应考虑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因素。日本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果, 并有一些成功的范例。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继续膨胀,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迟早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文献[ 27 ] 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枢纽锚定全网” 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文献[ 28 ] 介绍了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非集聚模型的基本公式和基于非集聚模型基本公式mnl 客流预测模型及其参数标定方法, 探讨了出行的各阶段的选择肢集合和特性变量的选择, 最后提出了非集聚模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献[ 29 ] 首先研究轨道线网规模与线网宏观结构, 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及分类分析法建立轨道线网规模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结构函数关系, 在分析国外大城市轨道线网结构及城市空间结构结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七个大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实际, 建立轨道线网宏观结构。在分析国内外轨道线网客流预测常用方法的缺陷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段法改进的客流预测分析框架体系, 并就分层策略通方式划分法和联合方式划分的交通分配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组团式结构轨道线网布局, 建立了“宏观定性控制、微观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决策” 轨道线网规划布局思路, 提出点2线2面相结合的轨道线网初始方案产生方法, 并以鞍山市的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 最后对轨道线网评价决策的指标体系作了初步探讨; 目前, 国内在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进展很快, 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处。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理论依据不足、城市交通模型不完善、客流调查数据和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以及路网规模过于庞大。例如, 仅北京、上海、成都、济南、天津、广州六城市规划的快速轨道路网总规模就是亚洲现有地铁总规模的2 倍~3 倍。这样大的投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即使到21 世纪中叶, 即一般认为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的远期, 中国人均收入也刚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资金将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轨道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是支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比较成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法是“点、线、面要素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将路网规划分为“点”“线”“面” 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得到路网规划预选方案, 然后进行路网结构特征分析和客流测试, 通过对预选方案的补充、调整,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最终得到推荐方案。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  指导思想和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 重视交通规划相关技术规范、条例、导则的编制; 加快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交通规划技术发展,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的特征。重视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研究; 有效地利用价格手段调控交通需求; 考虑低成本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和研究如何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等。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深化、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分析、客流分析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系统选型、车场与联络线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建设时机分析和用地控制规划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是宏观的控制性规划和指导性的实施规划, 也是近远兼顾的长远性规划。因此, 按规划年限可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近期规划与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 远景规划无具体年限, 按城市远景规划用地性质、范围及人口的发展规划为基础条件, 使网络规划既能适应和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同时又有适当超前性和滚动性, 引导和推动总体规划的实施, 使两者相辅相成。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在规划时,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7~40 ] :

(1) 用最少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吸引最大的出行量。

(2) 使最先修建的线路是最急需的线路。

(3) 有利于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4) 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 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5) 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 应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

(6)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应与现有交通工具相配合, 协调发展,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

(7) 组建大型换乘中心, 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

(8) 与城市建设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 以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连续性, 工程技术上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9) 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 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从国外经验看, 有两种选择可供参考[1~16 ] :

① 对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相对合理、功能分区比较适中的大城市, 主要需要发挥轨道交通设施的快速通道作用, 应优先在目前的中心区内部或环绕中心区修建, 以利于提高中心区的通行速度, 完善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② 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缺乏的城市, 主要需要发挥轨道交通设施在调整空间结构和完善功能分区方面的作用, 应优先在城市中心区与快速发展的新区之间、在中心区与希望发展的边缘区之间修建, 以尽快调整城市的空间和功能布局。

3  规划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高、安全可靠、和其它交通干扰少等特点, 因而在城市中主要担负中远距离的运输任务, 特别是在市区日益扩大和卫星城镇不断开发的现代化大城市显得十分必要, 城市轨道交通大多修建在客流量较大的主要干道, 而不断遍及次要街道, 且一旦建成即很难改移, 因此必须以运量较小, 适宜短距离运输的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作为辅助, 加上公共汽车机动灵活, 可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随时调整线路和服务范围, 建立一个由地铁或轻轨路网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市综合交通规划基础上, 根据城市性质、人口规模、交通量预测值等特征, 抓住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及主客流方向, 进行定线、联网, 使路网的确定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相一致, 最后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及上级的批准, 使之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

(1) 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与总体规划配合协同发展

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战略及用地发展方向, 透彻了解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和趋势以及地理地形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 交通形式与土地开发模式是紧密联系的, 密集的城市结构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 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土地会吸引紧凑的土地使用。

(2) 交通网外形的型式设计和本身的配合

的型式主要是由城市地理形态(河流、山地等) 、现状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流向分布决定, 但主观决策的成分较多。路网本身的型式能决定整体几何性运输能力和客运流向, 典型的型式是放射线和环线。线路越长, 路网层数越多, 吸引量就越大。但成本2效益比不一定好。线路离得太近, 局部路网密度太大, 吸引范围重叠, 也不能发挥效益。

(3) 吸引交通流量的最大化

的出行尽可能地转入轨道运输系统, 降低地面和道路交通流拥挤, 客流量越大运输效率越高, 公交企业效益越好, 如达不到最低的建设临界客运量标准, 就会严重亏损。吸引客流量的大小和城市人口及密度、开通后的交通管理政策、轨道交通的经营策略和服务质量等有关。

(4) 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① 轨道交通换乘站。路网规划中设置的换乘站在一条路线的工程设计中, 要考虑两条以上的线路吸引人流量的规模, 因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很难改造。线路终点站设置要尽可能将同一走向的大量出行人口包进线路范围, 减少换乘。

② 地面公共汽车交通的配合。在轨道交通方式建成或运营以后调整公共汽车的线路走向, 轨道交通无法实现的由地面交通去完成, 实现互补。多线路换乘地点可改建成换乘站。

③ 与对外交通设施贯通配合。轨道交通站直接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航空港等连在一起。

4  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就是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的宏观控制, 为的是寻求合理规模, 防止盲目性; 同时使方案在比较时具有同等量级的可比性。所以网络合理规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点。线网合理规模主要从“需求” 与“ 可能” 两方面分析。“ 需求”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人口分布、出行强度和总量分析为基础, 根据城市交通方式构成及其比例,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规模; 同时以城市形态结构为基础, 分析网络合理密度和服务水平需求的规模。“ 可能” 是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专项建设资金, 分析城市经济承受能力和工程正常实施进度可能的规模。对于线网规划的论证, 线网规模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

5  网络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实现系统功能的载体, 是轨道系统规划的关键。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的基础上, 上海提出了“枢纽锚定全网[27 ] ” 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这种“ 先枢纽后网络” 的规划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于: “用地布局决定客源生成; 客源分布决定枢纽位置; 枢纽布置决定网络形成; 网络系统决定交通功能”。即在进行网络规划时, 首先应根据交通集散点的分布情况, 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枢纽的布局, 然后根据枢纽布局调整网络, 以满足各集散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著名地铁系统的五大地铁网络都呈现一个共性, 即多心自由式放射状。地铁作为一个系统, 还可区分几个层次。如日本通行一轨多线制, 即同一轨道上运营多条线路, 各国通行的主线支线组合制, 这些都归纳在自由式的特点中。地铁网络设计中的一个特例, 是巴黎快速地铁(rer) 网络。巴黎从1938 年起步, 设计规划了rer 系统, 至今已形成115 km 、65 个车站的规模。它以一线多支、大站快速与穿越市中心三大特征,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地铁系统, 与巴黎传统的一轨一线制、小站中速、密布全城的老式地铁形成鲜明对照。rer 的功能是支持城市扩展, 承担长距离乘客的快速运输任务。

6  轨道项目的建设排序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是百年之功, 网络需一次规划逐步完善, 但建设只能逐步进行。轨道项目的建设排序就成为一个突出难题。其难处不只是在财政上, 更多的是在对原有规划的调整上。其结果是建一个项目就调整一次整个网络。如何对待短期需求与长远整体的矛盾, 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回答的。上海80 年代起步的地铁建设, 一直处于这种困惑中。实际建设的线路没有一条与原有规划相符。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究竟如何在巨资建设的轨道交通中体现, 已引起决策者与规划师的深思。轨道项目排序应与客流变化趋势一致。巨大投资项目应考虑经济效益。轨道交通的效益是由客流量决定的。香港地铁立项十分强调这一原则, 因而形成了世界少有的盈利地铁系统。日本大阪的地铁, 大都在20 年左右的时期内完成全线建设。其原因就是追求建设与运营的最佳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12~30 ] 。

建设的次序指线路排序, 一般的共识是先建设贯通市中心的直径线, 因为从轨道交通线网体系和运输效率的角度看, 设置贯穿城市中心的路线比较理想, 如“十” 字形的干线, 随后优先线路一般又定为环线, 使网络的可达性得到较大改善, 或根据城市地形与布局特点建设主要客流方向的干线, 如香港的港岛线、港九线形成的“t” 字形干线。随后的优先线路一般又定为环线, 使网的流通性、可达性、机动性、覆盖率等项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如上海的地铁1 号线、地铁2 号线和轨道交通明珠线形成的以“ 申” 字型为基础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在构成“ 直径+ 环” 网络之后, 选择的取向有两种, 一是弥补环内密度较低的缺陷, 即优化环内服务水平, 是一种加强市中心的策略; 二是强化环外放射功能的取向, 即优化环外客流发展的需要与导向, 是一种强化城市边缘区与郊区开发的策略。

相比之下, 强化市中心的策略所需投资代价更高, 但对市中心区的地面交通、环境保护、凝聚力更有作用; 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更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 单位投资的产出更高。而这两方面又是互补性很强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 似乎更适合选择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 则应兼顾两方面的发展。

建设时机有追随型、满足型、主导型的差异[2 ] 。选择建设时机的关键: 一是有良好的超前性规划, 包括前述的规模依据; 二是第一条线路的建设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 由此形成观念认识的突破, 资金筹措与运用的实践, 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 运营管理要素的完善, 对整个网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比较理想的是主导型, 即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良性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满足型, 即随城市发展基本达到满足的水平; 最差的是追随型, 即始终落后于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的需求。当然, 极差的还有饥渴型, 也就是到了迫不得已之时, 才考虑建设轨道交通(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正是如此) 。而这些城市恰恰又是十分需要、十分适合轨道交通系统为之服务的。

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工程, 在一定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下, 分期建设规模和顺序应充分考虑与城市经济、人口发展、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交通需求紧密结合, 还应坚持下述原则:

(1) 线网实施规划应分步实施, 必须有重点、有层次、先建立核心层, 再向外延伸, 循序发展。

(2) 实施顺序要讲究实效, 应充分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连续性和效益性水平, 未来的线网实施规模, 更应注意需求因素和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分析。各条线网规划的实施, 必须同时考虑车场的配置、列车组织方案以及所需要的配套线路工程;

(3) 应特别强调保证线路能够做到修建一段、运营一段。国外大城市交通的实践已证明, 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 地位需要地面常规公交系统的配合才能实现[ 1~16 ] 。目前国外的一些大城市, 轨道交通一般已承担60 % 以上的周转量。轨道交通能否在未来达到50 % 的份额预测指标, 从而实现在城市公交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合理衔接。因此, 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以后, 应着手抓紧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衔接的研究。应分层次地做好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一般换乘站规划, 才能充分考虑到为吸引、运送、转换客源所需要的空间, 提供一个较高服务水平的公交客运系统, 使轨道与地面公交能相互衔接, 实现互换。

7  客流预测分析

客流预测是轨道交通投资决策的依据, 也是项目评估的基础。轨道交通客流需求预测分析是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客流预测, 而预测客流的前提是城市用地与经济环境。城市快轨修建的规模应与其远期客流量相适应, 所以正确进行快轨远期客流的预测, 对于合理控制快轨建设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客流估计过低, 将来无法满足运营需要, 将会给以后的客流组织造成困难。由于客流预测的复杂性, 一般为偏于安全, 客流预测偏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就使快轨修建的规模超过了实际需要, 其结果必然使造价提高。近年来经常遇到客流预测与轨道设计差异甚远的情况, 这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一大难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预测学。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建设地铁之初, 虽对地铁客流预测有所研究, 但方法简单, 尚属于启蒙阶段。当时以“战备为主, 兼顾交通” 为建设原则, 对地铁客流预测尚未放置重要地位, 缺乏系统认识。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使地铁建设原则转变为“ 交通为主, 兼顾战备”, 在思想是一个大解放, 在技术上与国外有了充分交流, 从国外引进了客流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 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 使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

从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预测方法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趋势外延法、吸引范围法和交通规划“ 四阶段” 法等三种形式。前两种方法仅考虑了预测线路沿线及其吸引范围内客流的变化趋势, 没有考虑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整个城市交通骨干建成后, 将导致整个城市客流在城市路网上分布状态的变化; 第三种方法是以城市居民出行od 调查为基础, 按一定的数学模型, 对整个城市客流在路网上的分布进行预测分析, 从中确定轨道交通线路上的客流量。该方法可以分为客流发生预测、客流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和交通分配四个阶段, 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多年来, 客流预测的数学模型经过我国交通专家的研究开发, 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 经多年积累资料, 摸索城市客流的特征和规律, 对各项参数和程序进行不断修正, 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测方法和计算模型体系; 并还在不断地积累经验, 不断地完善, 使客流预测的可信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运用中要达到较高的可信度, 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客流预测的难度主要是难在客流预测的内容和预测条件的复杂性。

文[ 30 ] 使用“四阶段” 法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预测的基本思想, 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 研究在混合交通状态下, 交通分配的平衡模型及其简化算法; 文[ 31 ] 阐述了客流预测的目的和内容, 分析了客流预测的难度和风险, 提出了可信性评价的要点, 对客流预测提出了波动范围的要求。采取了面对现实的观点, 创建了抗风险设计的理念, 对客流预测的风险做了有限性和突破性的分析, 提出了抗风险的适应性和转移性的措施, 使客流预测的数据与运营能力设计之间具有较大适应弹性。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 采取分期设计很重要, 尤其是应分别确定初、近期和远期的车辆编组和行车密度, 这有利于个情况, 一是时限差, 二是线别差。需要给出较大抗风险设计; 文[ 32 ] 指出轨道立项客流标准应重的弹性幅度, 绝不能硬套规范。新研究。全世界一百多个地铁系统百余年的运营结果表明, 正线每公里日均客流二万人次已属理想状 8 小结

因此我国有关规定需作调整, 否则将迫使地方明知故犯, 产经多年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 我生整体性的重大危险。上海地铁一号线, 途经市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单位和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心与若干区中心及大规模居住区, 经过五、六年的划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规划的特征运营已近稳定状态。其水平不到日均2 万人次π公和规律又有深层认识, 加强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论里。北京地铁的实测数据也未达到这一水平, 对此证, 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性日趋提高, 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文[ 33 ] 对世界百余个地铁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处, 需要我系统运营进行了对比, 提出一点看法。指出客流量们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客流规律, 为路网规划与很多因素相关, 单独分析难免出错。与我国情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线网规划中, 除客流分析法相似的东京与汉城的指标值得借鉴, 即每公里承担外, 也应同时吸取其他方法的合理部分, 使网络规215 万客流。结合我国轨道预测的实际, 应明确两划更臻完善。

参考文献

[ 1 ]  m d 迈耶, 等. 城市交通规划[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 20 —30.

[ 2 ]  meyer m d ,maler e j .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 .london : hutchinson , 1995 :5—30.

[ 3 ]  port r j , thomson jm. study of mass rapid transit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 ] . trl report ,ul o , 1990 :2—20

[ 4 ]  tonazinis a r. systemic urban mass transit planning for the 80′[j ] .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1981 :s 87 —96.

[ 5 ]  harry t dimitriou.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 [m] . gateshead tyne & wear ,1995 : 25—50.

[ 6 ]  healey p. the role of development plans in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 : an emprical assessment [j ] . urban law and policy , 1996 , 8 (1): 12 —27.

[ 7 ]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joint distance learning diploma in town planning : summary guide [ r ] . london :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 1995 : 25 —56.

[ 8 ]  andeerstig c , mattsson l g. appraising large2scale investments in a metropolitan transporatiion system [j ] . transportation , 1992 , (19) : 267 —283.

[ 9 ]  viver j .methods for assessing urban public transport projects[j ] . public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 1998 ,(1):24 —27.

[ 10 ] pushkarev b s , zupan j m , cumella r s. urban rail in america [m]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bloomington , 1982 : 9—57.

[ 11 ] takayuki ueda , hideo nakamura , eihan shimizu. gis integrated system for urban transport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 m]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96 : 17 — 52.

[ 12 ] jean v. comparison of the external costs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cars in urban areas : the case of the greet paris region [j ] . public transportinternational. 1999 , (5) : 36 —38.

[ 13 ] 新谷泽二. 轨道系交通?都市内导入に关する课题(日) [j ] . 电气铁道, 1986 , 40 (2) : 2 — 9.

[ 14 ] 曾根悟. 都市交通におけるlrt の役割(日) [j ] . 运输と经济, 1984 , 44 (11) : 35 —42.

[ 15 ] 青木荣一. 欧美の轻电车の发达とその评价(日) [ r ] . 运输协会诰, 1990 , (10) : 444 — 450.

[ 16 ] 长泽利夫. 都市と新交通? (日) [j ] . 土木技术, 1984 , 39 (12) : 54 —61.

[ 17 ] 蔡庆华. 中国铁路技术创新工程[m] .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 52 —100.

[ 18 ] 肖秋生, 徐慰慈. 城市交通规划[m]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 12 —59.

[ 19 ] 王 炜, 等.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94 —357.

[ 20 ] 王 炜, 徐吉谦, 杨 涛, 等.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实践[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12 —76.

[ 21 ] 陆化普, 等.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 1 — 92.

[ 22 ] 何 宁, 李 彬. 城市快速轨道的网络分析和规划[j ] . 城市规划汇刊, 1997 (3) : 59 —63.

[ 23 ] 王忠强, 高世廉, 降金琦. 轨道交通路网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9 , 34 (3) : 369 —373.

[ 24 ]  王忠强, 黎青松, 陈旭梅. 轨道交通路网基本图式研究[j ]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 35 (3) : 288 —292.

[ 25 ] 王忠强, 高世廉.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形态分析方法[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9 , 5 : 33 — 36.

[ 26 ] 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研究[ r ] . 北京: 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1997.

[ 27 ] 顾金山, 顾宝根, 王家玮, 等.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案说明报告[ r ] . 上海市建委轨道 交通网络优化课题组, 2000.

[ 28 ] 马鹤龄, 郭志勇.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非集聚模型应用初探[j ]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 19 (1) : 65 —72.

[ 29 ] 何 宁.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d ] . 上海: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1996 : 1 —56.

[ 30 ] 苗彦英. 东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分析[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 (2) : 66 —67.

[ 31 ] 顾保南, 曹仲明.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结构研究[j ] . 铁道学报, 2000 , 22 (增刊): 25 —20.

[ 32 ] 林 涛, 晏克非, 覃 煜.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衔接体[ c] . 99 上海国际城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33 ] 沈景炎.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估和抗风险设计[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2 , 5 (2) : 26 —31.

[ 34 ] 王述芳, 张康敏.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j ] . 地铁与轻轨, 1999 , (3) : 20 —22.

[ 35 ] 陆锡明. 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j ] . 城市规划, 2000 , 24 (7): 62 —64.

[ 36 ] 陈庆琳.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客流预测模型和方法研究[d ] . 清华大学. 1999 : 1 —66.

[ 37 ] 沈景炎, 唐国生, 刘 迁, 等. 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报告[ r] . 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1997 : 1 —55.

[ 38 ] 孙有望, 李云清, 王 祥.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时机的相关问题研究, 畅达新世纪的城 市交通[ m] .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 9 —30.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规划; 优化

目前, 世界各国大城市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基本达成一个共识, 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 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成为方兴未艾、渐成热点的大趋势. 在经历了长期的城市交通运能不足、水平落后、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的困扰, 体验了地下铁道建成后带来的种种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之后, 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已建成地下铁道, 正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成网的速度之外, 另有15 个城市正在规划、立项、送审、筹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无论是已建成运营还是规划筹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囿于起步较晚、需求较急、资金较紧、起点较低、经验较少、条件较差(包括体制、人才、管理等), 从而在城市轨道交通路线网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应尽早研究解决的问题: ① 重建设轻规划; ② 重线路轻网络; ③ 重建设轻管理; ④ 重引进轻国产; ⑤ 重局部轻整体; ⑥ 重近期轻远期. 此外,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与经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 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1. 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1. 1. 1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量需求

(1) 满足单一方向路线的极大运量需求. 一般认为某一客运交通方向上, 单向高峰客流量大于0. 5 ~ 0. 8 万人次h, 就有必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路线, 否则该方向地面常规公交线路服务水平必然下降, 表现为车内拥挤不堪、车速低、延误严重、道路上形成“ 列车”运行等. 表1 是一条城市轨道交通路线与一条地面公共汽车路线的运能比较.

表1 城市轨道交通路线与地面公共汽车路线的运能比较

   

    

当一条地面常规公共线路无法承担超强的客流量时, 或者以牺牲乘客利益(拥挤、延误、耗时、不舒适、不安全) 来勉强应付高峰小时客流需求时, 则应考虑修建城市轨道交通路线, 当然必须超前预测、提前规划、适时建设.

(2) 满足城市交通整体客运量需求. 通过预测, 可获知城市远期客运交通发展趋势, 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大、人口绝对量高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解决地面道路交通拥挤, 满足高强度阵发性客流需求, 最佳办法是拥有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网.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例如发达国家的部分城市, 轨道交通完成的客运量往往占公共客运交通总量的50% 以上, 甚至可占总客运交通量的1/2 左右.

1. 1. 2 城市客运交通运距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因其速度快、运量大, 可满足较远运距的客运需求. 如果按乘客比较合理的在途时间为1h 考虑(一般较高的标准为40 m in),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差异较大(见表2).

表2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

因此, 轨道交通路线的建设, 可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的问题得到疏解缓和, 也使城市边缘区、郊区的发展得到交通的强有力支持, 是现代大都市布局科学合理调整与扩展的有力保证.

1. 1. 3 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 城市现代化发展是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 而城市交通的现代化水平是主要标志之一. 轨道交通既符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又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1. 1.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 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两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时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环境优化保护与资源优化使用两大特征, 即: ① 人均能源消耗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最低; ② 人均占有交通用地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最低; ③ 市民出行的时间、费用、舒适度等指标最佳; ④ 市民交通行为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最低; ⑤ 交通事故率最低; ⑥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科学合理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最优.

1. 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充分性

      一个城市有否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可表现为单一方向客运交通或远距离大运量客运交通的需求, 也可能表现为城市总体发展的需求. 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巨额投资, 较高的建筑施工技术要求, 较高的运营管理要求和设备制造要求, 又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因此, 在强调建设必要性的同时, 必须认识建设的充分性.

(1) 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般以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如人均gd p 、财政收入等), 或以城市融资还贷能力作为主要衡量依据.

(2) 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运营既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又有学科的交叉综合, 因此, 完全依赖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难以降低投资与运营成本, 难以持续发展.

(3) 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观念认识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必须具有一定超前性的规划指导, 观念认识的落后将直接导致规划的欠科学完善、建设的滞后、运营管理的不足.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确定

2. 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指标

(1)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线路总长度[2 ].

l = ∑li

i= 1, 2, 3, n

其中, li 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第i 条线路的长度( km ). l 反映了网的规模, 由此可以估算总投资量、总输送能力、总设备需求量、总经营成本、总体效益等, 并可据此决定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3 ]. = s 或= l/q l/ρρ

其中: s 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区面积(可以用相应的城市区域面积来计算) (km 2); q 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区的总人口(可以用城市区域总人口来表示) ( 万人). ρ 只是一个总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密度[ (km /km 2) 或(km /万人) ], 为了反映网络在不同区域的密度, 可以再求ρ中心(城市中心区密度), ρ边缘(城市边缘区), ρ郊区(城市郊区) 等, 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合理程度.

(3)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总输送能力.

n = ∑ni

i= 1, 2, 3, n

其中, ni 为第i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输送能力(万人次/单位时间段单位时间段可选用年、日、高峰小时等). n 表达了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占有的份额与满足程度.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规模还可用能源总消耗量、产业总需求量、人力总需求量等来表示, 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在上述规模指标中, 最主要的是运营线路总长度l, 关于l 的确定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两大类. 定性分析可依据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经济实力、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 组织专家及有关部门人员分析研究, 得到一个比较可行的规模指标.

2. 2 l 的定量测算方法

(1) 由城市远期土地与人口规模确定l. 经过对世界各国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情况的考察, 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网规模(线路总长度l) 与城市远期发展的人口期望值和土地面积值存在紧密相关的特征, 可建立数学模型:

a

2

l = a0 pa1 s

其中: a0、a1、a2 均为待定系数; p为城市人口发展的期望值(万人); s为城市远期发展的面积(km 2).

在对世界各国轨道交通路线网[4 ] 较为完整(剔除了单一线路或2、3 条线路构成的简单路网) 的48 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资料进行回归运算, 得到0. 640 13 s0. 099 66 l = 1. 839 p

考虑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 可对a0 作适当调整. 根据上述模型,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总长度的测算结果为425 km. 该数据可作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的线路总长度指标的参考值. 在具体线路规划与建设能力预备时作为主要依据之一.

(2) 根据城市交通方式的优化比例确定l.

       t = n/ q 其中: t为城市远期客运交通总量(人次/单位时间段); n为远期人均预期出行率[ 人次(人· 单位时间段) ], 可由城市交通规划预测获取; q为人口期望值(人).

      确定全市轨道交通总量:ts= tp /r2 其中: tp 为全市公共客运交通总量(人次/单位时间段), tp= t· r1; r1 为全市客运交通量公共客运交通所占比例; r2 为全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全市公共客运交通总量中比例. r1, r2 可通过相关方法求得, 如采用专家法、比较分析法等.

      确定了轨道交通线路数量、线路走向、线路长度, 然后可确定轨道交通网的线路总长度. 在此过程中, 可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土地使用布局的调整, 优化线路走向.

(3) 根据城市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确定l. 传统的规划偏重于交通规划的需求. 随着城市发展对土地开发与布局优化调整的新要求, 更应注重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土地开发与布局调整的引导支持作用, 从而更重视土地开发与布局优化所需建设的轨道交通路线. 这方面的规划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缺乏可信的实践成果, 拟根据人口数、岗位数、产业发展趋势、土地开发强度等确定轨道交通线路. 由轨道交通路线来支持与引导城市新开发地区(如副中心、卫星城、新城镇、大型功能区等) 的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规模在规划实施期内, 往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主要是线路走向、路网优化、设备产业化、运营管理体制完善等. 相对而言, 总长度的调整幅度不应很大. 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总长度是一个必须确定也是可以确定的基础数据.

3 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时机与次序

建设时机有追随型、满足型、主导型的差异[5 ]. 比较理想的是主导型, 即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良性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满足型, 即随城市发展基本达到满足的水平; 最差的是追随型, 即始终落后于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的需求. 当然, 极差的还有饥渴型, 也就是到了迫不得已之时, 才考虑建设轨道交通(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正是如此). 而这些城市恰恰又是十分需要、十分适合轨道交通系统为之服务的.

      选择建设时机的关键: 一是有良好的超前性规划, 包括前述的规模依据; 二是第一条线路的建设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 由此形成观念认识的突破, 资金筹措与运用的实践, 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 运营管理要素的完善, 对整个网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建设的次序指线路排序, 一般的共识是先建设贯通市中心的直径线, 如“十”字形的干线, 或根据城市地形与布局特点建设主要客流方向的干线, 如香港的港岛线、港九线形成的“t ”字形干线. 随后的优先线路一般又定为环线, 使网的流通性、可达性、机动性、覆盖率等项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

在构成“直径+ 环”形网之后, 选择的取向有两种, 一是填补环内的密度较低的缺陷, 也即优化环内服务水平, 是一种加强市中心的策略; 二是强化环外放射功能的取向, 即优化环外客流发展的需要与导向, 是一种强化城市边缘区及郊区开发的策略.

      相比之下, 强化市中心的策略所需投资代价高, 但对市中心区的地面交通、环境保护、凝聚力更有作用; 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更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 单位投资的产出高. 两方面又是互补性很强的状态. 因此,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似乎适合选择强化城市边缘区的策略.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 则应兼顾两方面的发展.

4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建设次序选择

上海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地铁1 号线, 是一条贯通城市南北的直径线, 北向已有延伸至彭浦地区的规划, 南向已连通至外环线以外的莘庄, 并有延伸至闵行的规划. 已基本建成. 正在观光试运营的地铁2 号线一期工程, 西到中山公园, 东至浦东龙阳路, 是贯通城市内环线内的东西直径线, 并有向西至虹桥机场, 向东至浦东机场的2 期规划.

      已完成全线铺轨的明珠线(按次序应定为3 号线) 是一条高架方式的轨道交通路线, 基本按原铁路沪杭内环线和淞沪铁路走向定线改建, 已纳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内环西半环, 一期工程由东北端的江湾镇到西南端的漕河泾(铁路第二主客站).

      按“十”字形加环的规律(即“ 申”字形结构), 上海轨道交通网建设的第四条线路应是内环东半环, 即从宝山路经提篮桥过江(地下隧道), 再从浦东新区浦建路一带返回浦西, 在漕溪路与明珠线接轨, 从而构成环线, 如图1 所示.

在“ 十”字形加环的网络构成之后, 首要选择应是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交通通达性水平, 支持城市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 例如, 对上海城市改造优化布局相关的居民迁入区的轨道交通线(已成规模的中原小区、彭浦新村、吴淞宝山地区, 正在发展的桃浦地区, 急待轨道交通支持的浦东南北两翼居民区), 这些路线有的已规划待建, 有的尚无近期规划, 需要调整抓紧优先建成. 从环线伸向边缘地区的线路, 可以选择地面独

图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发展示意图

      立路基或高架方式, 从而降低投资及运营费用. 建设主体可以采用地区为主或采用bo t 方式运作. 至于经营与运营管理则可组建相关实体来实施. 在环内增加密度的布线值得慎重考虑, 以交通为主要功能, 必须兼顾观光、商务、生活出行的需要, 同时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形态与布局优化需求. 在上述强化环线外战略实施过程中, 逐步优化环线内线路布置就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 不论是环外放射干线还是环内棋盘型干线的布局, 整个网络众多线路的换乘问题必须预先规划, 在设计与建设中一步到位.

5 结 语

      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与建设并非是一条一条线路的叠加, 在空间布局与时间选择上均有一个优化的问题, 只有在规划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防止出现线路走向不理想, 换乘模式不科学, 运营管理体制不合理, 总体效益差强人意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杨国宁编译. 世界主要地铁概况[j ]. 地铁与轻轨, 1996, (2): 8~ 10.

[2]  w alm sley d, perrett k. the effect of rap id transit on public transpo rt and urban developm ent [m ]. london: hm so , 1992.

[3]  a ttoe w. t ransit land use & urban fo rm-new sys2 tem successes at affo rdable p ieces[m ]. n ew your: b illboard publiction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