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需求;集成电路设计;实践;验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89-02

集成电路设计是学科交叉特性显著的一个学科,且其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非常快,而其主要的更新点体现在工艺水平、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段上。例如,在设计SOC等大规模集成电路时,设计者首先要全方位地把握系统的主体框架,另外还要注重各个环节中的细节,有效利用EDA软件来精确地实现设计并验证其正确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融入了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教学多局限于PPT课件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与过去的板书教学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扩充,但从教学体系上说对于工程化设计流程的介绍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各个知识点的介绍相对来说较为孤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无法融会贯通,对工程化设计的理解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目前课程安排中普遍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存在实践环节过少、实践环节不成完备体系等问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用人单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应届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情绪,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本教改通过对目前国内急需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现状的思考,对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实施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界典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验证流程为主线的闭环式教学。在国家急需系统级集成电路设计实用型工程人才的指导思想下,在工科院校要培养能为社会所用工程人才的办学宗旨下,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我院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尝试闭环教育,即课程的章节设置参照工程界数字集成电路系统的典型设计流程,知识内容涵盖从设计到流片生产甚至测试的每一个环节,而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工程实验与之相对应,形成完备的闭环知识体系。本教改项目闭环教育可分为理论教育环节和实验教育环节。

一、理论教育环节

闭环教育中的理论教育以工程界大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典型流程为教学切入点,然后以该流程为主线介绍各个阶段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可供使用的EDA软件,每次进入下一设计阶段的讲解前,都会重新链接至流程图,见图1所示。反复出现的设计流程图,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流程的印象;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内容在流程中出现的位置,突出当前设计阶段与系统设计的整体关联,加强学生对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目的、设计方法、EDA软件中参数设定偏重点的理解。这种教育方法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的由点及面的教育方法,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能够在注重细节的同时加强整体观念。

二、实践教育环节

实践教育环节主要是指与理论教育相配套结合的系列实验。针对每个设计阶段都安排相应的较为全面的实验,与该阶段的理论知识形成闭环。而且,所有的实验基本可按照从系统设计开始到流片、测试的完整设计流程串接起来。

图1 大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典型流程

实验指导书撰写了前端设计内容,在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初期的系统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具体硬件语言描述编译阶段,加入以硬件语言描述、编译、仿真为偏重的上机实验,目的是学习良好的系统全局观,掌握过硬的代码编写能力,并将设计下载至FPGA中作为初步的硬件设计验证手段;撰写了后端设计内容,采用Cadence公司的自动布局布线器SE进行布局布线,介绍面向数字化集成电路的标准化单元概念及其相关工艺库文件的作用,着重讲授从网表到版图的转化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电源网络的合理布局、时钟网络的时序匹配及平衡扇出等方面的考虑。利用版图编辑器Virtuoso Layout进行版图验证,介绍标准单元版图与定制版图的区别、版图设计与工艺制程的关系,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对版图建立感性认识的同时对IP保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Verilog仿真器进行版图后仿真实验,强调版图寄生参数对系统功能、时序的影响,后仿真时序文件反标的含义;明确后仿真对于保证设计正确性的意义;培养认真负责的验证思想。

实践教育环节大致分为前端设计阶段、后端设计阶段、测试阶段。

1.前端设计阶段。在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初期的系统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具体硬件语言描述编译阶段,加入以硬件语言描述、编译、仿真为偏重的上机实验,目的是学习良好的系统全局观,掌握过硬的代码编写能力,并将设计下载至FPGA中作为初步的硬件设计验证手段。

2.后端设计阶段。针对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安排面向MPW流片的实验,介绍将电路转化为高可靠性版图的主要步骤。该实验分三个阶段:①采用Cadence公司的自动布局布线器SE进行布局布线,介绍面向数字化集成电路的标准化单元概念及其相关工艺库文件的作用,着重讲授从网表到版图的转化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电源网络的合理布局、时钟网络的时序匹配及平衡扇出等方面的考虑;②版图编辑器Virtuoso Layout进行版图验证,介绍标准单元版图与定制版图的区别、版图设计与工艺制程的关系,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对版图建立感性认识的同时对IP保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③Verilog仿真器进行版图后仿真实验,强调版图寄生参数对系统功能和时序的影响、后仿真时序文件反标的含义,明确后仿真对于保证设计正确性的意义,培养认真负责的验证思想。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练习时间;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1-02

目前大多数表格式教案中都有“运动负荷”一栏,“运动负荷”一栏包含“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练习次数”表示在某片段学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次数,“练习时间”表示在某片段学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时间”是计算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的依据,而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份合格、有效的教案,必须清晰、正确地显示“练习时间”。但反观教案中的“练习时间”,却存在书写不准确的问题,严重影响“练习时间”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强调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练习时间”的表述。

一、书写“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

1.数据不准

“练习时间”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部分教师预设“练习时间”凭感觉,没有进行精心计算。如凭经验估计学生一次练习的时间,由于是估计,所以难免出现不准现象。第二,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练习时间”概念中“一个学生”的涵义,也没有认识到有效练习与无效练习的区别,从而导致数据计算不准。第三,计算“练习时间”的方法不正确。部分教师虽然很认真计算,但计算方法与技巧出现问题,结果出现数据不准F象。常见的计算法是:预设一个学生(小组)在某片段内容的练习次数和一次练习时间,然后将两者相乘即为“练习时间”。这种算法不切实际,因为该方法只是从一个片段内容的局部进行估算,没有考虑该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按照这样的估算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导致该片段内容实际上课时间超出或不到预设时间。如果一个学生的每个片段练习时间都这样计算,就会出现每个片段内容的时间之和超出或低于课的总时间。这样计算时间缺乏统筹安排,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数据移植

部分教师未区分“练习时间”与“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他们直接将“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移植到“练习时间”中。结果出现练习密度为100%的“笑话”。

3.书写错误

书写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时间”没有与片段内容一一对应;二是书写格式比较复杂,不简练。书写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知道正确的书写方法所致。教案中如出现书写错误,“练习时间”就失去了导向作用,同时该教案也就失去借鉴价值。如果有教师采用,就会出现不合理的运动负荷,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将“练习时间”书写正确。

二、准确书写“练习时间”的策略

1.正确理解有关概念

首先,教案中“运动负荷”一栏内的“练习时间”,是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的练习时间,不是“某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也不是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练习一次的时间。“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是“毛”时间。所谓“毛”时间,是指教师讲解、示范、组织、练习该片段内容的时间。其次,“一个学生”既不是体育优等生,也不是体育差生,而是指“一个体育中等学生”。第三,“练习时间”是指有效的练习时间,而不是无效的练习时间。所谓有效的练习时间是指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的保护与帮助、身体素质、专项练习和辅助练习等时间。不包括观察、思考和讨论等时间。只有明确了这些概念才能准确计算“练习时间”。

2.注意书写格式

我们以表格式教案为例阐述书写方法。一般而言,表格式教案中竖直的内容中有“运动负荷”一栏,其中有练习次数与时间。“练习时间”表示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必须与片段内容一一对应,这样才能“一目了然”,非常清晰,便于同行借鉴。比如,一个学生练习队列队形的时间是1′30″,按照一一对应的原则,教师先找到“队列队形”练习,然后自左往右横向移动到“运动负荷”的“时间”一栏内,写上1′30″。

3.掌握书写方法

目前,练习时间的书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字+文字”式,如1分30秒,这种方式较复杂,占的空间大;另一种是数字式,如1′30″,这种方式占的空间小,适合于在教案中标注。数字式怎么写?如果是手写,则非常简单,如果在电脑上写,以1′30″为例说明书写方法,先写1,接着将鼠标定位在1的后面,然后在工具栏“插入”中的“特殊符号”中找到“′”,点击“确定”,即为1′;同样,30″的书写可照此步骤进行,在“特殊符号”中找到“″”插入。

4.准确计算“练习时间”

针对计算“分组个人(小组)依次练习”的“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采用“六步”法计算。“六步”法是从课的宏观层面,以每个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为依据,精确计算练习时间和次数,然后根据片段内容的实际时间对预设时间进行微调,以保证课按时完成。部分教师也许觉得这样计算太麻烦,但从提高教学质量等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下面以《山羊分腿腾跃》课的“三步助跑顶肩推手”为例说明。本练习分4组,每组10人。该片段内容的练习形式是“分组个人依次练习”。

(1)计算片段内容的“毛”时间。片段内容的“毛”时间一般根据该步骤的重要程度预设。所有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之和为课的总时间。经认真预设,该片段内容的“毛”时间为3′。(2)计算片段内容的“净”时间。所谓片段内容的“净”时间,是指该片段内容的“毛”时间减去讲解、示范和组织的时间。为了估算准确,教师要进行模拟该片段内容的讲解、示范和组织等,并记录时间为30″。经计算该片段内容的“净”时间是2′30″。(3)计算一个学生(小组)在片段内容中一次练习的时间。教师可让一个体育中等学生试着完成一次练习,并记录练习的时间为5″。因为让学生试做比教师估算要准确。(4)计算组内每人(小组)在片段内容中练习一次的时间。由于该练习是一个接着一个练习,所以一个学生一次练习的时间乘以组内人数就是小组每人练习一次的时间。该时间为50″。(5)计算个人练习次数。将上述的“净”时间除以组内每人练习一次的时间,则练习次数为 “3次/人(小组)”。如除不尽,则练习次数往上靠,如3.3次,则算4次。当然,练习次数经这样处理后会导致该片段内容的实际时间超出预设时间,为了避免课超时,教师要从整堂课的层面,统筹安排接下来的练习。比如减少下一个内容的“毛”时间等,以保证课能按时完成。(6)计算一个学生在片段内容中的练习时间。在该片段内容中,练习次数乘以一个学生一次练习的时间即为学生的练习时间,时间为15″。特别指出的是,该计算方法只适应于学生在分组等待时未进行练习。如果学生在等待时做一些教师安排的练习,如帮助、素质练习、专项练习等。那么一个学生在该片段内容的练习时间,等于这个学生练习该内容的时间加上该学生等待时练习的时间。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任务驱动法;任务案例;教学模式

0 引言

为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化在各种真实情境中,在轻松的氛围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种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任务案例设计原则

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案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案例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总体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围绕着这些小目标来设计相关的任务案例。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依据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既要结合书本知识又要结合行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在任务案例中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1.1任务的趣味性和合理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通过任务的趣味性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在确保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顾全任务的合理性,要符合客观实际和教学目标。

1.2任务的系统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了解学生情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一个一个任务的完成,逐步提高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3任务的真实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选取训练内容,以符合社会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所以,任务案例可以选择来自社会、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进行训练。

2 本课程任务案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设计第一个情境任务案例时就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去考虑任务案例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为了使课程的知识点和技术能由浅入深地进行,第一个任务案例的难度不能太大,选择的任务案例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经过第一个任务案例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对一些知识和技能还不能灵活运用,还不能去创作平面设计作品。这样就要考虑后面的任务案例中要包含强化训练的内容,通过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让学生模仿练习、学习。通过模仿训练进一步消化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开始进入学习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流程。所以后面的任务案例可以通过效果图的模仿制作,让学生理解各个工具和命令所能制作的各种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完成这些作品的制作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和命令,这样学生经过一些任务案例的训练就能基本驾驭软件的使用,所以下一步就可以进人项目教学阶段。在设计项目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进入到独立创作阶段。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程所选择的任务案例将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入手到能制作较大型的作品,共设计了“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网页页面制作”、“插画作品制作”、“广告公司平面作品制作”等多个情境任务案例,任务设计在知识上是循序渐进,在能力上是逐步提高标准。其中来自生活的像片处理案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思维。“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处理”任务案例针对的是照片处理应用领域,涉及到的类型有:“婚纱照”、“风景照修饰”、“生活照修饰”、“艺术照修饰”等技术,通过在“玩中学”来训练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常用功能,以及在照片处理方面的技术。这个设计来自生活中的情境任务案例,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这门课时就能产生很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网页页面制作”任务案例通过经典网页页面制作,训练学生利用软件制作网页页面方面的能力,在制作各种网页的过程中将大量重复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各种工具、菜单命令、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等的应用。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将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制作网页页面的技术,也会触类旁通地学会制作其他平面设计作品;例如“插画作品制作”任务案例可以练习钢笔工具、绘图工具的运用,使学生掌握矢量图形的绘制,并重点强调图形、色彩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photoshop软件在制作插画中的应用;“广告公司平面作品制作”任务案例要求学生完成平面广告、海报等平面作品的制作。这样通过几个任务案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面将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案例给出教学方案设计分析。

3 影楼照片后期处理任务案例教学方案设计

选择数码照片处理作为本课程的第一个任务案例,主要是在入门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这对于后面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另外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也需要用到经过后期处理的数码照片。这样的设计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3.1任务情境描述

某影楼数码照像设计公司是专门制作影楼婚纱照,个人写真,宝宝照等各类数码相册的设计公司。顾客只需提供拍好的数码文件,该公司就可以提供从修版、美术加工到制作为成品的服务。本任务就是针对客户数码照片所进行的后期处理和艺术加工,完成修复、润饰、调色、单片设计、相册设计等制作工作。

3.2任务教学目标设计

要完成好一个任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任务教学目标是任务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部分。本设计方案的设计目的有以下4个。

(1)学体目标

熟悉数码照片的处理流程,掌握数码照片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基本工具以及图层、路径、通道等技能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加工与处理

(2)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地采集、分析数据,掌握图像的输入、输出技术;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创作所需要的图文素材;

能综合运用各种基本工具对数码照片进行加工与处理;

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图像的输入、输出知识、颜色的基本原理、选区制作方法、图层、路径、通道的使用;

掌握绘图、修图工具的使用;

掌握调色、修片、抠图的专业技法。

(4)态度、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工作细致认真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3学习任务设计

(1)任务1:影楼数码照片需求分析

在本阶段,学生可以充当影楼数码设计师的角色对收集的数码照片素材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了解数码照片的基本常识,由此掌握图像的尺寸、大小、格式、像素、色彩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构图、色彩、色调、曝光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幅照片的优劣。学生可以分小组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对比,找出照片的存在问题,了解用户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

(2)任务2:学习照片处理技术

在这一教学阶段。主要处理上一阶段分析出来的有问题的照片,即对数码照片进行调色和修片等处理,比如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照片色调,抠像,人物照片修饰等,并通过学习数码照片的艺术特效制作一些简单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联系,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学习软件的一些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选区制作、照片的基本处理方法、调色与修片、抠图、绘图等知识和技术。边学边练,为下一阶段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打下一定的基础。

(3)任务3:数码照片的后期设计与制作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独立地制作一些简单作品了,所以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处理好的照片制作成相册。本任务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的应用。本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平面设计能力。

3.4教学方案设计

(1)任务1:基本技能学习及影楼数码照片需求分析(6学时),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2)任务2:学习照片处理技术(6学时),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3)任务3:数码照片的后期设计与制作(8学时),教学方案如表3所示。

这个情境任务教学过程的组织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该任务学生可以掌握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制作的流程和基本的设计方法以及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结束语

通过实践,证明了利用任务案例教学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讨论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培养了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很重要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各种学习资料的准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文学出版社,2009.

[2]甘肃省临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导处.任务驱动教学法.省略,2007.10.

[3]周丽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3:86-88.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美统一美组合美延伸美

数学的美,在于简约之美、规律之美、探究之美。而计算教学,很多时候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学生往往感受到的是计算的无趣、繁琐和错误。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又是小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怎样让学生也能遇见计算的“美”呢?

近日,参加京苏粤浙第二期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有幸与另一位老师同课异构《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我想,是因为准确定位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有机统一,注重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链接;注重口算、估算与笔算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

一、 找准学习起点,体会直觉思维的美

【片段一】

请学生口答,选择两小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2. 出示例1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片段二】

请学生口答,任选两小题让学生说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2. 将复习部分第一组口算题改变成:

师:说说有什么变化?(被除数变成了整十数)

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学生直接把口算结果写在本子上。

片段一中的口算,旨在复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回忆口算的方法,试图让学生进行口算方法的迁移,这样能为学生学习本课口算除法的方法做好铺垫。

片段二中的口算,则完全是表内除法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随即将题目改成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变化之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写出口算结果。

两个片段中的口算复习,从表面看,都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片段一中侧重方法的起点,片段二中侧重知识的起点。但是再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片段一的预设,从复习到新授,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进行,看似热闹,学生的思维都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主动性不够,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片段二的预设,由复习巧妙地变化成新授,更重要的是直接让学生尝试写出口算结果,学生通过直觉思维能又对又快地口算,一下子对口算有了积极的情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上两个片段是我教学预设时两次不同的思考,实际教学时采用了片段二的预设。

二、 主动建构算法,感悟内在统一的美

【片段三】

4. 那600÷3,你会算吗?6000÷3呢?

【片段四】

两幅图都是平均分成三份了吗?(平均分的特点就是每份同样多。)

将60个方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如何列式计算?(60÷3 = 20)

能否结合这幅图来说说,为什么每份是20?

5. 小结: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片段三中,承接着学生自己口算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高兴劲儿,引导学生重点讨论60÷3的口算方法。学生小组讨论后,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思考过程。有算除法想乘法,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思考的;有想象借助实物来分一分的,老师相机演示小棒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把分的过程表达出来;有凭着直觉来口算的,6除以3得2,那么60除以3得20。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老师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明确这里的6除以3得2,表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小棒,也就是20根。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顿悟方法二与方法三在本质是一样的。

片段四中,老师以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和平均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想法在方格图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比较、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丰富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一说,很自然地引出了算式以及算法,最后得出“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可谓水到渠成。

这两个片段,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算法时,我和孟老师同课异构中两个不同的教学预设。虽然算理和算法的侧重点不同,呈现的载体和方式也不同,但是在理解算法上都体现了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方法的优化。

三、 对比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美

【片段五】

明确:把200看作2个百,2个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个百的,所以这里的200要看作20个十。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被除数是相同的整百数、除数是不同的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感受到不同:要把被除数看作出几个百或几个十,这是学生的第一次感悟,可能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但大多数同学还是一知半解。第二次感悟,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试着去解释“为什么200除以5时,不能把200看作2个百,而要看作20个十呢”,在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2个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个百的”,因此要把“200看作20个十,除以5得4个十,就是40”。

这样,借助“形”的直观,去体会“数”的抽象,使学生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抽象的算法,有了直观的算理依托,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 练习注重有效,感悟应用延伸的美

【片段六】

【片段七】

片段六中,老师设置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跟所学的平均分、口算等知识产生“链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让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片段七中,老师通过开放题的设计,学生猜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地去巩固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根据被除数的百位和除数的大小,判断商是几位数,是口算除法与笔算除法首位试商的沟通和延伸。这一题的开放设计与充分挖掘,使一道题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片机基础及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6-02

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新技术也不断发展,单片型计算机凭借超低功耗、易于集成、体积小、功能越来越强和性价比很高等特点,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工程控制和电子信息领域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又是电子信息类、测控仪表、计算机、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好该课程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及逻辑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单片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存在的关键问题

1.有关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工科院校,面临电子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新技术不断创新,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教学,针对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补主流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2.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而《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扎实的数字和模拟电子技术知识。这也让电子技术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

3.实践环节:目前多数高校针对《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设有学时多少不同的实验,配备专门针对所学系列的单片机的实验系统,主要实现单片机各个功能模块的验证性实验,而且有实验程序,学生基本不需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地接线。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改进办法

1.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在每次调整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学时和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电子器件的应用技术,删除如汇编语言等陈旧的内容。《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检测、控制、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此课程存在偏重理论讲解,轻视实际应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但是一提到单片机的应用,则是捉襟见肘,而且实验时间通常安排在所学的单片机编程语言之后。这样就会造成:①用大量的基础原理讲解,需要老师有很熟练的专业课知识,用以克服学生产生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②教学过程中本末倒置,理论和实践脱节,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只是简单验证和形式上设计;③单片机系统本身就是软件和硬件的有机结合,不能注重硬件的学习而不了解软件的作用。如何做到系统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环节和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辅助以其他电子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消化吸收,最终改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①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经过多次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采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改革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此方法后,理论教学被搬到了实验室,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时展开,这样淡化了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和具体起来,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②电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单片机的实际应用更加直观。③开展汉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运用原始英文资料,针对最新的知识点,英汉并用地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吸收效果显著且教师英语教学水平提高。④改变考查方法。改变传统的考查办法,加入更多的实践部分的考查,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倡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把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占60%,实践性考查占40%,这样更加科学,符合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3.注重实践教学。建立理论—设计—研发三个层次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①基础理论阶段。作为专业课理论是基础,要打好基础必须脚踏实地从前期课程中由浅入深地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如二进制编码,单片机的端口的构成,各个功能模块的原理等都与学过的《数字电子技术》有关。作为单片机就是一个典型又复杂的时序逻辑器件。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把功能模块分解为已学的知识,教学效果很好。例如,以端口的结构来看,可以看成DFF和三态缓冲器和模拟开关及FET的组合。而这些器件在数字电子中全部学习过。对于首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讲就很快能够掌握这部分的工作原理,结合指令还可以体会单片机的工作过程。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单片机的结构、了解单元电路的功能、熟悉C51语言的上机编制及调试方法。②设计提高阶段。按照教学的进度不同,实验内容可以有端口的应用,如独立式按键输入或者矩阵键盘的应用,7段式数码管动态和静态显示实验等,由此学生能掌握单片机端口作为输入/输出数据的应用。可以安排其他提高性质的实验项目,如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方式应用、双机通讯实验,还有器件如LCD显示模块、步进电机的控制等的综合实验。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之后,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增做扩展综合实验,要求独立编写程序,并调试、运行,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研发阶段。《单片机基础及应用》是一门偏重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智能仪器》课程的先修课,所以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尤为重要。选题既要符合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又要结合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法主要有:采取集中讲解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学生下实验室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全部同学,包括参考文献的查阅、方案的制定、硬件的连接、keil c51使用、proteus软件使用方面的整体介绍。三个人一组进行实验验证;明确各小组人员分工,确定实验的各项任务;用keil C51编写实验应用程序,proteus绘制电路并进行仿真,通过检查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参照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近些年我校获奖学生无疑在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占得先机,成为各就业单位的宠儿。

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建立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并且把新知识的讲授贯穿于平时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改变以本为本的僵化的知识传授的方法。教学内容要结合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懈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知识传授的先进性和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军,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6):29-30.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C+PROTEUS;科技创新;单片机综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94-02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是工科电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汇编语言及C语言编程技术、通信原理和微处理器知识等综合在一起,属于技术性、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硬件结构复杂,涉及知识面较广,经常涉及到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及编程C语言等知识,因此,要想将课堂所学的单片机系统结构及应用技术与所学知识有机融合,能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还需要反复的实际设计与实践。针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抽象难学,尤其难于应用于实践开发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初期阶段,采用C+PROTEUS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C语言编写应用驱动程序,然后在PROTEUS环境下仿真运行,逐步理解和领会单片机的设计思路。在综合应用阶段,通过引入实际工程应用实例,接触实际科研项目中设计开发产品,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环节,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为主,带动学生自己设计单片机课程的实验开发平台,并在所设计的开发系统基础上,增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单片机技术进行开发设计,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各个环节,分层次、分阶段,层层深入,真正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应用单片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而探索一条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行之路。

一、改革教学环节

1.初期的课堂教学中,将C语言与PROTEUS软件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从目前单片机技术应用层面上看,对单片机系统的开发一般采用C语言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推广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设计的技术,并逐步取代原来采用汇编语言进行设计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单片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PROTEUS软件是一种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单片机系统设计的专业仿真软件,可以仿真51系列、AVR、PIC等常用的MCU,并提供周边设备的仿真,例如373、led、示波器等。Proteus提供了大量的元件库,有RAM、ROM、键盘、马达、LED、LCD、AD/DA、部分SPI器件、部分IIC器件,编译方面支持Keil和MPLAB等编译器。在单片机教学初期,采用C语言+PROTEUS仿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C语言编写应用驱动程序,然后在PROTEUS环境下,绘制原理图并仿真运行,观察设计效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在修正编写的C语言程序,如此反复,逐步提高学生控制单片机和设计单片机系统的能力。

2.综合应用阶段,通过工程设计实例,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作为多年从事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多年来单片机开发与实践的工作经验,在应用单片机技术进行智能仪器仪表开发上有许多成功的设计项目,如基于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大庆油田的井地电位成像监测系统、开关磁阻电机设计、过套管电阻率测量仪开发设计等等,都是应用单片机处理器进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上述实际开发项目,讲述单片机的设计及应用技术,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科研项目中设计开发产品,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以单片机中应用IO端口控制数据采集芯片为例:模数转换器是实际工程应用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数据采集芯片,目前,主流的控制数据采集芯片的技术是通过单片机IO引脚控制方式实现,通过单片机的引脚模拟数据采集芯片的工作时序,再通过C语言编程,完成对数据采集芯片的控制。在学习中,学生对于模数转换芯片的工作时序图始终感到很抽象,因此,在编程设计上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横向科研项目“过套管数据采集”中数据采集,通过实物演示、数据读取实际设计案例讲解,从工程数据采集需求,到硬件电路设计原理,以及最终程序上的编程实现,在讲解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数据采集芯片的工作时序逻辑,而且也能够独立应用单片机IO端口进行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

二、改革实践环节

1.在单片机课程实验内容上更多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系统设计能力。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为主,更多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预计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8_8LED点阵扫描输出实验、直流电机正反转调速实验、基于I2C通信接口的数据采集显示实验和基于串行通信接口的智能远程数字钟实验等。通过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路,编写驱动控制程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单片机知识结构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基于单片机处理器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强化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应用单片机综合设计能力。在完成单片机基本课程及实践基础上,对机电、自动化、仪器类专业应强化安排综合课程设计,以课题项目的形式要求学生组队共同完成,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在2~4周内,首先运用所学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电子线路参考设计手册、电子元器件手册,进行电路设计、程序编制,在设计过程中,锻炼自己熟练掌握和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电路仿真软件工具,提高设计效率;其次进行电子市场调研、购买相应元器件,完成电路设计制作、功能调试、参数测定、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设计交流、现场功能演示和提问答辩,同时教师完成每组的成绩评定和设计总结,为下次的课程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对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更新,修改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设计内容。目前,开设的新增加的课程设计题目包括:模拟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基于P89C51RD2单片机数据采集板卡设计实现;基于凌阳单片机的音乐播放器设计开发实例;公交语音报站播放器设计;简单计算器设计实现;通过大量新颖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综合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从实验中既学到知识,由学会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发挥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单片机技术应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开发的主流技术,在科技创新和电子设计竞赛中应用这些技术,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单片机课程学习好的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电子竞赛,应用单片机技术进行相关项目和题目的设计,以2013年为例,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设计中采用单片机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为学校争光。通过学生间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的热情,形成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把握课程特点,了解学生理解上的薄弱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各个环节,分层次、分阶段,层层深入,真正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所亟待解决的提高学生应用单片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落到实处,进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言全.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

[2]张琪,李菲,柴新.构建高职院校开放式电子实验室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0):18-21.

[3]王英红.浅析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8):24-27.

[4]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32-48.

[5]李丽宏.《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6]覃金昌,王为庆.机械类单片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0,(47).

[7]曹建树,薛龙,蒋力培,焦向东,俞建荣,黄爱峰.单片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9).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C语言;单片机;融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景波(1978-),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陈飞(1978-),女,浙江宁波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110128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71-02

“C语言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以下简称“单片机”)都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这两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C语言”课程教学中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已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应该针对专业的特点,结合后续课程融入“单片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C语言”和“单片机”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教学之中,两门课程的脱节较严重,“C语言”作为基础课程,往往在大一就开设,而“单片机”作为专业课程,要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才开设。两门课程教学时间相隔较长,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时,基本忘记了C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在讲授C语言时,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多也是以谭浩强老师的《C程序设计》为教材,除了介绍语言的数据类型、控制语句、数组、指针外,还对函数、结构体、文件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语句、语法的细节和程序设计技巧的讲授,对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讲得不够,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更缺少学习的兴趣。即使开展项目教学法,项目的选择也是一些关于学生成绩处理、方程求解等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项目与专业应用结合得不是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提高。

二、“C语言”教学中融入单片机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单片机、DSP和ARM等嵌入式系统编程打基础。C语言是一门较特别的高级语言,它把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句与低级语言的实用性结合起来,允许直接访问物理地址,可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因此既具有高级语言的功能,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功能,能够像汇编语言一样对位字节和地址进行操作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硬件结构。而汇编语言编程正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实际的单片机项目也大多数采用C语言开发,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也已采用C语言来讲授单片机应用程序的设计。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单片机实验室由教师自行开发了积木式的实验设备,同时设计了精简版的开发板,特别提出了“口袋实验室计划”,让每一个电类学生在一入学就有自己的单片机开发系统,为“C语言”教学中融入单片机内容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让学生可以在低年级就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上快速入门。

三、具体实施过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务必注意引入单片机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早开展一些创新训练打下基础。课程的重点还是C语言知识和编程技巧的掌握,只有这样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编程道路才可以走得更远。实施的思路如图1所示:

1. 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C语言”教学中引入“单片机”内容后,“C语言”教学时间会相应缩减,需要进一步针对单片机C语言编程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程序的基本结构、函数、指针、结构体、联合体、位字段等内容需要加强,增加一些单片机C语言殊数据类型和存储类型的讲解。

引入“单片机”教学内容,“单片机”内容的学时可以分配8个学时左右(可根据总学时相应调整),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为4个学时,理论课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课可以相对集中,分成两个实验完成。

“单片机”教学内容可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单片机基础知识,简单介绍单片机的功能、结构和引脚;Keil软件使用及外部软件资源,包括C51的库函数、寄存器库函数reg51.h,以此为实例介绍C语言中预处理命令“文件包含”的应用;并行I/O口的操作与编程,为实验作准备;LED流水灯程序设计;数码管显示原理及程序设计。

2.实验环境的构建及实验案例选择

由于实施了“口袋实验室计划”,每个学生从大一就拥有自己的开发系统,在原来的计算机实验室安装相应的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Keil uVision,即可搭建基本的实验环境。

由于学生刚入学,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未学习,可选择典型且直观的案例,进行现场演示和学生参与编程。实施过程中,选择了LED流水灯设计和数码管显示实验,只需掌握单片机简单的接口编程技术即可完成。

3. 分阶段融入“单片机”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堂课可以根据之前确定的流水灯设计和数码管显示实验,老师利用开发系统进行现场演示告诉学生C语言是单片机等控制器的灵魂,有哪些应用,学生将会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第二阶段,结合典型案例学习C语言编程技术。在学生掌握C语言基本的程序框架、变量类型和语句结构后,老师可以在之前演示过的案例中将LED和数码管出现的现象与程序中的每行代码对应起来进行解释,并可以通过修改代码,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也可以在这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修改程序,由于每行代码和具体的现象相对应,学生将会进一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第三阶段,通过实验,学生亲自体会程序设计的乐趣。这一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老师通过讲解程序修改的方法,LED和数码管就可以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果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可以增加一些扩展实验部分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编程,最后根据实验的效果进行评比,让做得好的同学讲解项目实现的思路及代码的含义,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4)第四阶段,多样化考核体现真实的学习效果。考核分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个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C语言本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效果。实践考试再分为通用C语言编程部分和单片机C语言编程部分。前者可考核学生对通用C语言的实际编程、调试的能力;后者考核内容相对容易,学生完成一个工程创建、编辑、编译、调试下载的完整过程,并能实现简单的实验效果即可。

四、实践效果

经过几轮在“C语言”课程中融入“单片机”内容的教学实践后,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也大为改善;使“C语言”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落到实处,切实紧密结合专业开展;由于学生提前接触单片机程序设计,具备了尽快开展创新项目训练的基础,为学院提出的“口袋实验室计划”的实施也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切实的提升,在各级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结束语

课程间的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符合工程实践中需要综合性知识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使得“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深入,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这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也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蒋宏伟.“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整合教学法探讨与实施[J].新课程学习,2012,(8):53.

[2]苏波,陶宁.“C语言”与“单片机”相结合的教学研究[A].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片段教学;师范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015-02

1片段教学简介

1.1片段教学的定义

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虽然两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部分,但是片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教学片段只是从正常教学过程中截取的一部分而已。

1.2片段教学的特征

第一,实践性。片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根据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片段的设计与实施,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第二,虚拟性。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同行,甚至是评委,对师范生而言,在片段教学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带有浓重的虚拟色彩。

第三,预设性。由于片段教学面对的不是真正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更谈不上课堂资源的生成。而要在片段教学中展示教师的理念和基本素质又决定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2片段教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

2.1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师范生由学生角色转换到教师角色,由理论学习转换到讲台上的实践教学,有一个较为艰难的过渡过程,而片段教学可以看成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限制,师范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毕业前的实践教学,甚至在毕业实习中,部分学生也没有几次上讲台的机会,所以,校内的片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片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不但可以把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而且可以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教学,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2提高师范生学习效率

在片段教学中,往往针对典型的课例和课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教学,时间短,效率高。同时可以讲完后就观看录像,及时得到反馈,修正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片段,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概念教学把握不好,就可以讲授一个概念的教学片段;有的学生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把握不好,就可以专门针对引导语言进行片段教学,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师范生的学习效率。

2.3提高教师指导效率

在师范院校,能对学生有效指导的往往是熟悉教材教法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指导,那老师的工作量会非常大,同时也是一种浪费。通过十分钟左右的一个片段教学,指导老师基本上对于学生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老师的指导效率。

3片段教学设计策略

3.1片段设计注重理念

由于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没有师生交流、没有学生活动,极易造成满堂灌的情况,忽略了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一些理念,比如新型的的师生关系、问题解决为中心、合作学习等。所以在片段设计的时候就要考慮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实现学生的探索过程等。在设计的时候,要适当的模拟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环节,体现出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

3.2片段设计重视预设

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及预期,学生回答问题超出老师的预设,操作活动中进展缓慢等。在片段教学中,虽然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是为了模拟真实的课堂,在片段设计中还是要作好充分的预设,预设学生的各种反馈情况,特别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预设学生的多种回答,每种回答该如何应对。这不但需要设计者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还需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或者请教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活动片段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出的活动片段中,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学生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一、数学活动片段

数学活动片段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但是也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且数学活动片段中的教学思想要以活动的方式来呈现,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一个个活动片段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联系好现实与数学,这样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并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活动片段的原则

1.要始终坚持活动围绕问题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片段,并不是为了活动而进行活动,而是要明确所开展的数学活动片段是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没有中心问题,那么也就不存在数学活动了。因此,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某一问题开展。并且在活动中,不论是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还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都要坚持以某一中心问题为核心,所设计出的活动也都是要符合问题本身特征。

2.要始终坚持活动依赖主动的原则

主动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实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要大于外在因素。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出知识的结构,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与自己的认识相融合,然后再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就使学习具有探索的意义了,就让数学活动能够得到高效的实施与开展了,而这也成为数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3.要始终坚持活动要依托民主的原则

民主在这里主要是指在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因此,在实施数学活动片段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主动参与的。并且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想要凸显出这种主体性,就必须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操作与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地位,变成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这样就确立了民主的局面。在数学活动中,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以及见解等。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选择数学活动片段的要求

数学活动片段的采用时机主要在于实际需要,这种需要一方面在于教师对于数学知识了解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在于课堂内容上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师应在开展数学教学以前,先进行备课。

1.明确教材的要求

在数学教材中,基本要求主要涵盖了数学思想、基础知识延伸、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等。这些内容便于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数学活动,要明确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还是以逻辑推理为主。

2.明确教材的体系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内容的编排是具有一定顺序的,所选择的内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内在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在教材中,先让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然后让学生学习《实数》,这样的编排就是按照数学的发展历史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以前先明确教材的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

3.明确教材的重点

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前,要先明确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只有找准这些问题,才能设计出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思考怎样教会学生,怎样到达教学目的等,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数学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采取怎样的活动方式与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

4.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与学习的习惯等。只有在了解学生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数学活动,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同时才会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连接好旧知识与新知识。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片段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思考怎样发挥数学活动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互动中获得经验,就必须让学生能自己完成。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进行推理等,这样就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以及操作经验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片段一:

师:“3×4”读作什么?生1:“3×4”读作“3乘4”。生2:“3×4”读作“3乘4”。全体学生:“3×4”读作“3乘4”。课堂巩固练习:“3x4读作――”,巡视发现学生写的答案是各种各样:有“三乘四”,“三×四”,“3×4”。等等。

片段:

师:“3×4”读作什么?生1:“3×4”读作“3乘4”。生2:“3×4”读作“3乘4”。

师:立刻在“3×4”算式的旁边示范性板书: “读作:3乘4”。

全体学生边看老师的板书边读:“3×4”读作“3乘4”。

课堂巩固练习:“3×4读作――”,巡视发现学生的答案,几乎全是“3乘4”。

这两组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几乎相同,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水平也没有明显差异,主要差异只有一处――片段二中教师板书:“3×4”读作“3乘4”。并且片段二中教师适当地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加以了引导:“那你们谁能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把这道文字题用算式来体现呢?”并在学生表述时适当地配合了板书。由巩固练习可以看出。这两点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两个片段的教学有效性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有必要对此进行检视与反思。

下面试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效”角度对两组教学片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果大。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部分,它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片段一中的知识目标是在理解“3×4”的意义下会读写“3×4”,在数学符号语言“3×4”与自然语言“3乘4”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片段一中教师仅让学生口头说“‘3×4’读作‘3乘4’”并进行重复,由于语音“eheng”有多种表示形式,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示范用“3乘4”表示,学生根据语音,写出“三乘四”, “三×四”或“3×4”等是有其合理性的,这属于教学引起的合理性错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避免歧义的产生,避免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当导致教学效果的缩减。片段=中教师通过板书给出清晰的表示形式,学生不会再出错,使教学的效果大大增加。

二、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所获得的教学产出。由于教学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可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人。

片段一仅仅是学生听、读,说。片段二在学生听、读、说的同时教师随即板书。因此,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本身分析可知。二者在教学投入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片段二的教学产出要比片段一的多。所以由公式: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可知,片段二的教学效率比片段一的高。

片段二中教师明确地在黑板上给出了板书示范,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通过看板书来使获得的信息更加深刻。板书的示范增加了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通道,而这一通道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效率。

三、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益好。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数字化实验 设备 优势 不足

通过数字化实验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获取数字、图表等直观数据,反映实验结果,定量地进行实验探究。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做了提高和补充。

一、数字化实验的设备

1.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室由数码显微镜和计算机软件两部分构成,数码显微镜可以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在电脑屏幕上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监控学生显微镜视野中的图像,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1]

2.数字切片系统。现阶段生物实验所用的数字切片系统是在显微镜上装配一个高分辨率的相机进行拍照,将高倍放大的玻璃切片图像进行局部的多次的拍照,并将最后生成的多张图片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功能组合成整张的切片图像,这样就完成了数字切片的制作。数字切片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显微镜观察学习优质切片,供学生随时观察,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读取切片的各类数据,便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2]

3.传感器。传感器是数字化实验的必备设备,传感器根据敏感元件可以分为:物理类,如电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化学类,如氧气传感器、pH传感器;生物类,如呼吸率传感器、心电图传感器。传感器具有快速、简便、直观、量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优点。根据实验具体要求,合理选择传感器,可以定量地显示实验结果,有效地提高实验准确度和可信度。[3]

二、数字化实验的优势

1.数据处理便捷化。传统实验获取数据周期时间长,很难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和探讨过程,如果中间步骤出错,很难有时间重复实验,所以探讨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多为教师准备好过程,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字化实验操作过程简便,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而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将教学模式由“学生模仿”转为“学生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传统实验要做56组pH试纸比对实验,不断重复简单的实验步骤并记录表格,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数字化实验中的pH传感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传感器采集pH值速度快且精确,获取的数字直接记录于电脑,便于转化为表格,大大缩短了时间,减少了人力。

2.实验过程实时化。数字化实验采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采集并处理信息,并将数据转化成图表。数据采集快速,处理迅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实时处理,并实时体现在图表中,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从原来的单纯等待实验的最终结果,变为实时观察各种数据变化,使原本传统实验中单调的等候过程有了关注点,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实验结果定量化。中学生物教学过程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利用,而传统生物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进行定性实验,实验结果仅能表现大致特性,使得学生难以应对考试中各种图表的精确分析和计算。数字化实验把实验过程获得的数据以表格或者曲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日常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数字化实验的不足

1.实验室设备成本较高。数字化实验需要各类传感器,这类仪器精密度较高,易损坏,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同时数字化实验结果记录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现阶段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导致这类软件几年内就会被淘汰,大大提高了实验成本。

2.减弱了学生的实验信息采集能力。数字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采集工作均由传感器完成,后期的数据变化曲线由计算机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再进行实验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这一基础实验能力。高中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培养的阶段,所以传统实验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高中生物实验的设置应为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数字化实验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带给学生生物实验过程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字化实验在高中生物学科中逐步应用已成必然,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有效改进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将对高中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方淳.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63-65.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单片机;编程;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2-02

一、中职学校《单片机技术》的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合格的生产工人。近年,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不断提高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掌握熟练技能、高超技艺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单片机技术》做为全国职业院校电类专业教学用书,是电子信息、电气控制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教材主要内容有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系统、系统扩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详细地讲述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流程。

在《单片机技术》的学习中,硬件知识的具备和编程技术的掌握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编程能力更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将编程语言的编写方法、基本思想、实际应用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开发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单片机程序。中职生生源普遍较差,缺乏理论基础,面对复杂、枯燥的程序设计,常常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笔者做出了以下的尝试。

二、提高单片机编程能力需进行“理实一体”教学

单一的程序语言理论教学,不仅生硬、难懂,也提不起中职生学习的兴趣。应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理论”能第一时间生动的反应在“实验”现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单片机编程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并自主进行编程。它并不是单纯的把课程分成:理论课和实验课。而是要求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理论要点及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编写一些程序,再由实验验证的过程。最后,通过实验结果不断修改和改进自己的程序,达到提高单片机编程能力的目的。

例如:利用数字I/O口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暗(使用按钮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电平,在按下某个按钮后,某发光二极管发亮),不仅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自己所编程序的执行结果,还加深了对数字电路中组合逻辑功能的理解,巩固了单片机引脚的数字I/O功能的知识,并可以引申出一些重要的编程思想:必须设置很多寄存器对引脚进行初始化处理,才能使引脚具备有数字输入和输出功能。每使用单片机的一个功能,就要对控制该功能的寄存器进行设置。以上都是单片机编程的特点,所有的单片机都是一样的。

讲解“定时器/计数器”和“中断系统”这部分知识时,没有实验的辅助更是行不通的。例如: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很难理解采用中断方式实现定时器应用的程序执行顺序和过程。就可以利用“理实一体”教学。先讲解定时器T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编写一个利用T0的中断系统实现循环点亮八个时间间隔为100ms的发光二极管的程序,来让学生进行调试。学生采用单步和断点调试等方法一步步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相应的变换。由于学生对程序的每一步执行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提高单片机编程能力需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学生自主编写单片机程序,必须要借鉴一些案例中的成功经验。所以,分析一些成功案例的程序,对学生了解每一步编程的过程和意图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提高编程能力。

当然,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渐进性及实用性。典型的程序案例应用范围广,可降低学生在自主编写程序时的难度。案例的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案例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将单片机技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当讲解外部中断时,可先列举一个案例程序进行分析:当外部按键每按1下,P1的小灯左移点亮。程序如下(附分析要点):

再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楼道开关设计,该开关在按钮按下一次后,灯亮3分钟后自动熄灭。教师可以分析本次设计要求,即为:当外部按键每按1下,P1.0的小灯亮180s。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设计程序。程序如下:

最后布置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编程作业:当外部(P3.3)按键每按1下,P1.0的小灯闪3次。

通过循序渐进的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编写程序过渡到自主设计程序,最后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个实用程序的设计,切实的提高学生单片机编程能力。

四、提高单片机编程能力需贯彻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处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尽量全部交由学生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单片机技术》是一门讲究应用性和技能操作的课程,特别适宜采用项目形式来组织教学。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单片机的教学活动,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后,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单片机编程能力,也训练了单片机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和基本掌握单片机编程技术。能进行系统设计、调试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增加,有一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

该方法的主要教学阶段是:1、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为项目任务2、教师引导学生以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工程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作为实验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3、学生完成整个实际系统的设计过程,并进行系统调试。4、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教师一起对项目成果进行检查评估。

要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项目任务的选择、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的设置皆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钟”项目任务为例。

教学阶段 教师行为

提出项目任务内容 分析电子钟的各项功能要求和实现途径。

分阶段完成准备性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分支程序设计、码制转换程序设计、定时器应用程序设计、基本输入/输出口程序设计、显示程序设计、键盘与接口程序设计等。

模块组合,整体调试 教师指导学生将上述调试完成的功能子程序,以及示例提供的功能程序模块组合,写出完整程序并在单片机开发系统上进行整体调试。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总结 教师组织成果展示、检查评比和效果评价。

总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编程思维的角度出发,认真组织教学,减少学生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软件编程能力和巩固硬件部分知识,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编写程序的熟练性与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最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闫亚红.《关于中职学校中〈单片机技术〉教学的探讨》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育教学论文汇编2008.3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多媒体演示;理念更新

1.站在授课者视角对课例“正态分布”品课

教学片段一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从高尔顿板上方下落过程

师:投放小球前,知道小球落在哪个槽中?生:不知道

师:给槽编号,落槽中小球堆积高度反映什么?生:落槽内球频数.

师:如何用所学知识研究落在各小槽内小球分布情况?生:无回应

师:是否记得在必修3中,如何研究居民人均用水问题的吗?

生:哦,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师:你们真棒!

教学片段二多媒体演示必修3居民用水问题频率分布直方图

师:如何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密度曲线?

生:用频率分布折线图.

师:很好,当样本容量越来越大,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何变化趋势?

生:越来越接近总体分布密度曲线.

师:答得很好.实际生活中,常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及频率分布折线图,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规律.如可用频率分布直方图研究各种高考成绩分布规律,预测高考分数线?

多媒体演示:2013年某中学高考数学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及折线图.

师:居民平均用水量及高考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他们频率分布直方图皆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特点.

师:观察得很好,下面我们再借助高尔顿板试验观察一下,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及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什么变化?

片段一二品课 授课教师了解正态分布邻近种概念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种差是离散与连续差异.欲跨越由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须从学生已知的离散型分布研究方法入手.借助实验及数形结合方法,按照回顾旧知――动态生成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数形结合探究密度曲线特征――实际应用正态分布性质的顺序,设置问题主线.逐步引导学生揭开概念抽象面纱,探究其本质.教师寻找学生认知熟悉点:必修3中居民人均用水量及高考数学成绩分布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片段三 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什么变化特点?

师: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折线图像什么?生:象编钟.

师:这条钟形曲线就是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十八世纪数学家们经过几十年努力,应用求导、对数、无穷级数、数学积分,变量代换等数学方法,推导出其函数解析式:

φμσ(x)=1σ2πe-(x-μ)2σ2(其中μ与σ是参数,是样本估计的均值及标准差)

片段三品课 教师借助高尔顿板演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①频率直方图共同特征.②样本容量增大,频率折线图逐步逼近连续光滑“钟型”曲线.帮助学生跨越由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从形上感知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何种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有何特征?

教学片段四

师:小球很小时,如何更具体刻画小球位置呢?生:无回应.

师:去掉高尔顿板最下边球槽,沿高尔顿板底部建立水平坐标轴,刻度单位为球槽宽度,若用X表示小球第1次与高尔顿板底部接触时坐标,则X是何种随机变量?生:连续型随机变量.

师:如何计算小球落在区间[a,b]内概率?生:无应答.

师:如何用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概率?生:算面积.

师:好,在高尔顿实验中,如何算小球落在[a,b]内概率?生:算曲边梯形面积.

师: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如何用钟形曲线计算概率?

生:算定积分.师:很好.

片段四品课 形象感知正态分布“钟形”曲线后,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抓“联系”搭建脚手架,在学生无回应时,演示去掉高尔顿板最下边球槽,沿高尔顿板底面建立水平坐标轴,刻度单位为球槽宽度. 若用X表示小球第1次与高尔顿板底部接触坐标.小球很小,可视为质点,由小球落下的随机性,引导学生认知X是随机变量,可以坐标方式研究小球分布,引导学生搭建第一个脚手架:坐标系,以坐标轴上点稠密性,帮助学生跨越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紧接着启发学生类比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计算,算曲边梯形面积,进而算定积分来研究连续性随机变量在区间[a,b]上概率.引领学生搭建第二个脚手架:算定积分.为构建正态分布概念做好铺垫.

授课者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域内,引领学生搭建脚手架,并根据概念逻辑结构,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提供大量与新概念相关事例及种属概念,巧妙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感受概念形成过程,观察、分析、辨别、揭开新概念抽象面纱,突破教学难点,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一.恰当教学情境创设及教学方法选择带来和谐顺畅师生互动氛围,促进了教学目标实现.

教学片段五

师:正态分布中参数μ和σ可以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去估计,正态分布完全由μ和σ确定.两个参数对正态曲线有何影响呢?

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若σ固定,图像随μ值的变化而沿x轴平移.

若μ固定,曲线的形状由σ决定:σ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师:当μ=0,σ=1时称x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记X~N(0,1)

片段五品课

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出μ与σ对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影响,了解μ与σ两个参数真实意义,促进学生对正态分布本质深入了解.此处可为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之亮点.

课例品课 从五个教学片段可见,教师设问目的性明确,设问方式恰当,能适时引领,但给学生的思维时间较少,对所产出现的疑惑问题直接给出解释,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这也是这节课无思维创新的原因. 从教学呈现品,结构清晰,主线明确,授课者语言精确简洁,板书设计突出概念关键点.多媒体使用恰当,能帮组学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概念本质,把握正态分布曲线特征,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辅助作用.从课程性质品,学习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及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容量过大.学习目标检测以习题呈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少,教师对反馈评价少,多直接给答案.但也只能如此,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整呈现正态分布概念,此处值得同行商讨.教师适时应用正态分布曲线特征,进行德育渗透是本节课一亮点,反映授课者具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课程文化上品,授课者设问皆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指明探究方向.其中教学片段六中设问,激发认知冲突最激烈,课堂氛围热烈和谐,学生探究兴趣很浓,教师评价也及时,但当再度设问学生困惑时,教师没深入引领而直接解释,学生失去产生创新思维机会,传统灌输法教学使课堂合作探究氛围消失.这是教师受时间限制,对课堂预设外问题处理不当的结果.本节课问题环环相扣,反映授课人逻辑思维严谨.能多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反映授课人熟知学生认知特点,善于引领学生思考.数形结合,成功组织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特色.

2.站在学生视角对课例品课

教学设计片段:正态分布是学生在学习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基础上,高中阶段唯一所学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学生学习正态分布内容有三个认知障碍:①由离散型随机变量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认知飞跃.②生活中何种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③正态分布曲线有何性质?如何帮助学生成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正态分布概念,已成为一场挑战.

片段品课: 从教学设计可见,授课人对学生已有认知、概念生长点及认知特点做过充分研究,为后面选择教学情境及方法做好铺垫.

课堂反馈练习:①若随机变量X~Nμ,σ2则px≤μ=_______

②设随机变量X~N2,32若p(ξ>c+2)=p(ξ<c-2)C=_____

学生视角品课:学生大多能在三十分钟内注意力集中,并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但记笔记同学不多,这恰是多媒体演示造成的弊端.在概念探究活动中学生没提出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设问面较全,二是学生无足够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对预设外问题处理有不当之处.课容量大,学生无自主学习时间.借助多媒体演示,学生对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把握比较顺畅,困惑仅在于对称性理解.这说明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本质,但概念本质理解离不开数学分析推理论证,而这恰是学生能力的弱项,有待训练提高.学生从本节课中学到了数形结合探究数学概念本质的方法.但由于留给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不足五分钟,故对练习中错误,教师无时间破释,仅给出答案.从学生错误可分析出,学生对正态分布曲线特征缺乏变式运用能力,此能力的锻炼提高.离不开构建概念变式习题串.如何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知识网及变式习题串的能力,值得同行进一步探究.

3.站在听课者视角对课例品课

本节课教学程序合理,问题主线明确,层次清晰,巧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数形结合,帮组学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正态分布概念,把握正态分布曲线性质.板书设计突出关键词.教师成功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和谐热烈,但学生完全被教师思维所引领,缺乏足够独立思维时空,学生没提出预设外问题,仅是困惑后被灌输,无创新思维.整节课容量大,时间紧,练习少,学习方式及学法指导方式有待改进.课中教师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苦于时间限制,无法尽善尽美,前半段教学体现新理念,后半段回归传统教学.其原因令同行深思:一节课是确保数学概念完整呈现重要,还是留给学生足够探究时空重要.这恰是同行值得探讨之问题.

4.我的积累及理念更新

品课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艺术及综合素养迅速提升,学校应将品课活动与教学检查同时进行,列入年度教学计划,每学年开展一次,并将品课材料汇编成册,留于教学研究及校本资源研发.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单片机;PROTEUS;EDA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PROTEUS Simulation Software Role in MCU Education Reform

Wang Jian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Control,Xi'an710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CU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analysis of single-chip drawbacks,we propose a new teaching method,in practice,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DA technology to the new Proteus EDA software platform to design a line needs of the times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and use examples of co-simulation methods and processes.

Keywords:MCU;PROTEUS;EDA

前言:从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只单片机面市,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单片机技术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到工业控制、汽车、办公自动化和通信等领域。但是,如此重要的课程却存在实验设备陈旧、学生上课效果不理想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就成为许多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教研课题。

一、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特点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单片机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内容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适应,由此会感觉入门较难。(2)单片机的编程语言指令多,且需要掌握每条指令的功能及操作数来源。(3)单片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强,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4)单片机课程的图示说明多。基于单片机教学的这些特点,在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这对提高单片机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PROTEUS软件在单片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单片机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单片机课程设计,另外在毕业设计中也有许多课题要使用单片机,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如果引入PROTEU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通常学生只能看看实验指导书,实验的过程只能想象。如果引入PROTEUS软件的话,学生就可以在寝室的电脑上通过PROTEUS平台进行仿真实验,从硬件的搭建,软件的设计,到软硬件的联合调试都可以亲手做一遍,到了实验室,学生就可以通过实物平台进行验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验的话,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现象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在单片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先在PROTEUS平台上进行设计,在仿真运行正确无误以后,再购买元器件进行电路的搭建、软件的设计和系统的调试,最终完成一件作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因方案不正确所造成的硬件投入浪费,而且可以大大缩短开发产品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面以一个彩灯控制器为例,我们看看PROTEUS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是电路图的绘制如图所示:

图1:彩灯控制器

在备课时,授课教师应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PROTEUS仿真模型,上课开始时,先运行PROTEUS仿真模型,使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运行现象或结果,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感。教师还要提出与上课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上述现象或结果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把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讲清楚,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听课,效果就比较好;理论知识点讲完以后,再把PROTEUS仿真模型的硬件设计原理和软件设计流程给学生讲授清楚,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以上文中的彩灯控制器仿真模型为例说明PROTEUS软件的仿真过程和仿真效果。这个模型要实现的功能就是:通过软件的编写控制电路图中的发光管依次、或按照一定的次序点亮。首先从器件库中选择器件:单片机AT89C51、22pF的电容、10uF的电解电容、10K的电阻、220欧的排阻、12MHz的晶振等,这些器件选出来后放在器件列表中;再从器件列表中把这些器件拖放到原理图编辑窗口进行摆放,摆放好后进行连线,再加上电源端子、地线端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如图1所示。硬件电路搭建好以后就可以开始编辑软件。软件经过编译生成HEX文件,并把这个文件装载到单片机中,然后启动仿真,在硬件和软件都正确的情况下,系统就会运行。然后改变软件,调整发光管的点亮次序重新运行,以此类推。运行效果一目了然,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程设计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在课程教学的中期下发了几个课题设计性题目,如:简易数字钟设计、数字温度计设计等,以项目形式组建模块化实践课,使实践教学模块化、实践课题小组项目式,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将实践课教学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各个阶段都确定相对应的培训目标。

四、结束语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既保证了课程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又恰当地处理了课程内容的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第15篇

基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可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细分成Windows7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DW五项内容。作为教师,除了要合理安排课业内容,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还必须精通计算机应用技巧和网络知识,在课上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日常教学内容比较宽泛,而计算机技术、知识在时时更新,因此,很有必要把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梳理。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必需的教学内容,要求如下,教学课时为72课时,机房上课。

1 Windows7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Life Immersion概念;Aero;启动;关闭;桌面图标、桌面背景和任务栏(Aero Peek功能);“开始”菜单组成和设置;窗口的组成与操作;程序管理(计算机、资源管理器、网络、执行应用程序、添加或删除程序);文件和文件夹管理(概念、命名规则、类型、通配符、驱动器与标识符、对象与资源、路径、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新建、选定与撤消、复制、移动、删除、使用回收站、查找、查看并设置文件的属性、设置文件(夹)的显示方式、创建快捷方式);控制面板及常用选项使用(设置日期、时间和语言);系统维护和其他附件(画图、计算器的使用、截图工具的使用)。

2 Word 2010教学内容

新建空白文档、使用模板新建文档、保存文档、定时保存;文字编辑(修改字体、设置字体颜色、更改文字字体和大小、艺术字、添加拼音、中英转换、清除格式)、复制、剪切和粘贴(格式刷);查找替换(批量替换);选择删除文本(纵向选择文字、段落选择、选中部分文字);输入符号、公式(带圈字符、特殊符号、公式、日期时间);文本框(插入文本框);段落设置(对齐方式);段落缩进(首行缩进);行间距、段间距;样式(新建样式、修改默认样式);标题编号(自定义编号);纵横混排;双行合一;合并字符;页面布局(页眉页脚、页码设置);页面背景(纹理图片背景、水印、边框底纹);网格线;文章分隔(分节符、分页符、自定义分栏、分栏);插入目录(生成目录);书签、超链接(书签交叉引用、插入背景音乐);比较文档;插入图表(插入图片、压缩图片、更新图片链接、设置艺术效果、去除图片背景、自定义剪贴画边框、剪贴画柔化边缘、插入形状、SmartArt图形、SmartArt图形文本艺术字样式、插入图表、截屏、裁剪图片、旋转图片);表格设置(插入表格、行高和列宽、绘制表格、合并单元格、拆分单元格、表格自动编号、边框底纹、插入电子表格、快速表格);格式转换(doc转成pdf、doc转成html、doc与docx相互转换、doc转txt);文件安全(文档加密、清除打开文档记录);打印(双面打印、页边距设置、打印预览);撤销与恢复。

3 Excel 2010教学内容

工作簿创建、打开、保存;工作表的浏览、重命名、插入、移动、复制、删除;在单元格中数据录入、编辑(设置字体、设置边框线、设置图案、行高和列宽、套用表格格式);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格式化;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汇总;柱形图、饼图、线型图等数据图表的制作;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公式与函数(单元格引用、混合引用、运算符、函数);页面设置与打印。

4 PowerPoint 2010教学内容

创建演示文稿;幻灯片中文本信息的输入方法(设置占位符和文本框格式、编辑文本、设置文本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艺术字格式);幻灯片母版;设置幻灯片主题和背景;形状与图片的应用;表格与图表的绘制;SmartArt图形的创建;相册的创建;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设计幻灯片切换动画;幻灯片放映前的设置;打印演示文稿。

5 Dreamweaver CS5教学内容

基础操作(启动程序、布置工作区、管理工作区、视图操作、新建站点、管理站点、创建文件夹、删除文件夹、新建网页、保存网页、打开页面、测试网页、撤销与恢复、页面属性);布局(标尺、辅助线、缩放视图、插入表格、表格属性、行列增减、行列属性、单元格的操作);添加内容(添加文字、文本属性、插入图像、图像属性、插入图像占位符、鼠标经过图像、Flash影片、Flash影片属性、Flash视频FLV、添加声音、添加视频、超链接、局部链接、添加电子邮件、添加空链接、热点链接);CSS样式(样式表的种类、建立样式表、删除样式表、类型选择器、转换类型、CSS属性(类型、背景、区块、方框、边框、列表、定位、扩展);DIV加CSS布局;使用模板(创建模板、创建可编辑区域、应用模板、编辑模板);建立完整站点。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毫无争议、毫无悬念的好专业。在2002年之前,中国历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普及的大潮,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大量设置计算机课程,从教育上普及计算机;无论机关还是企业,都争相引入计算机人才,开拓自己的“现代化办公”时代;同时,计算机市场的销售也全面飙红,无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这里轻松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在就业上,计算机的总体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亦不菲,现在还分离出了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一些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成立了软件学院,它们起点高,理论新,学费也非常昂贵,通常是普通计算机专业的2~3倍,高达一万多元一年,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而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本科生常常被一些技术比较出众而身价又比较低的职校生抢夺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