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篇

通过对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论述了管理者认知程度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指出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特点。同时,认为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和可变性特点。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错误行为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

风险;管理;常见问题

当前,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不同管理者对“风险”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各有不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笔者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出发,通过对风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将出现的问题与对风险概念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指出管理者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1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1.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一部分管理者试图完全消除风险,全面预测到未来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这些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超出其对未来的预测。而他们往往又会归咎于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能力或态度问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招聘具有经验的人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组织大量的培训等措施,结果依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1.2认为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由于成功的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是不可见的,而对消极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归因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失职,久而久之使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成效。

1.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识别就是危险源辨识。这种行为很少会明显显示为风险管理失败,但这样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1.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有的管理者试图以一次轰轰烈烈的风险分析活动一劳永逸地控制住风险,而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1.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有的管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流程和所采用的工具上,认为只要工作流程标准化、工具先进就可以妥善控制项目风险。结果往往是使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了一项机械性劳动,最终流于形式。

1.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有的管理者认为识别出的风险源越多,越能说明风险识别工作进行得深入细致。结果风险源识别的结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或者互为因果的条目,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投入,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成效。

2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在笔者看来,上述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与管理者对风险概念的认知有关,下面将对风险的定义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2.1“风险”一词的起源

英语词汇“risk”来自近代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1]表示在早期资本主义航海﹑探险和海外贸易等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特别是用来表示冒险者进入他以前所未知的水域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形。后来,保险、投资、借贷等业务兴起,就用“风险”这一概念描述未来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可能所遭受的损失。中文词汇“风险”大约出现于近代。茅盾《子夜》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而在《辞海》[2]中并没有收录“风险”这一词条。就此而言,虽然在人类存在伊始,风险意识就客观存在,中国自古就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说法,但作为严格意义的“风险”概念是一个现代性范畴,它发端于15世纪资本主义航海与殖民探险活动时期。

2.2对“风险”的定义

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角度不同,对风险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在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险”词条的解释为:“可能存在的危险”。[3]作为一本通用的权威性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的定义最大程度地与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习惯相符合。但“危险”是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而我们分析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许多情况下控制措施需要作用于原因而不是结果,显然这种定义不适合在风险管理领域直接使用。在风险管理领域,我国沿用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相同的定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4]这一定义是准确、全面的,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的认可,例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IIA)在2004年提出风险管理概念的同时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在2012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大纲中已经接受了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利于对风险进行表示和区分,因此需要通过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要素对风险描述[4]进行再次定义。此外,正是因为其定义的全面性和抽象性加大了理解的难度,由于管理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不同,在实践活动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将风险定义为:“一旦发生,会对一个或多个项目目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5]PMI的定义可以看作是对ISO定义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不但将“不确定性”限定为“事件或条件”,同时将“目标”限定为“项目目标”。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中认为:“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6]这里可以产生两种理解:①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造成损失的可能;②当对损失的发生条件、损失的大小或损失是否会发生等情况不能确定时就构成了风险。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分可以看作是对PMI定义的不同描述。上述几种概念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了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认为不确定性是风险概念的核心,而分歧在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关系。[7]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的可预测性,虽然具体到特定的个别风险事件,其发生是偶然的,但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即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而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因此一个不确定性是否会形成风险往往需要建立在决策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综上所述,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描述的是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构成的统一体,不确定性是风险构成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不具有不确定性就不构成风险。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风险源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或改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后果会对目标造成影响。

2.3风险的特点

一般来说,风险具备以下特点:[7]

2.3.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点,不具备不确定性就不能构成风险。

2.3.2可预测性

个别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序的。但通过大量风险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2.3.3主观性

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个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

2.3.4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但总体来说,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2.3.5可变性

风险的可变性是指风险性质、风险发生的频率、收益或损失大小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新的风险。

3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再思考

3.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风险的根本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完全消除风险需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显然,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忽视。同时,风险的客观性也决定了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3.2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多数情况下风险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发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或损失程度,不能因为未发生不利后果就否认风险管理的作用。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以长期的必然性低成本投入换来降低偶然性高成本支出发生几率的过程,也是一个变个人经验为企业底蕴的过程。而问题在于如何评定风险管理带来的收益,这也一直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这些管理者混淆了“危险源”与“风险源”这两个概念。“危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8]而“风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4]这两个概念易被混淆,尤其是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9]中同时提到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情况下。事实上很明显,“危险源”概念涉及的范畴远小于“风险源”概念,这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

3.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风险具有可变性,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同项目的风险源以及事件发生概率都不尽相同。此外即使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中,风险同样具有可变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不论企业层面还是项目层面均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风险问题。

3.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风险具有主观性,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仅仅依靠机械的文案工作难以实现足够的预见性和适用性,往往会在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阶段以后知后觉或废话连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重视风险的主观性,要在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者、项目组成员甚至是企业各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根据对“风险描述”[4]的定义可知,风险描述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风险管理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归纳。过多的风险源数量往往代表着对同一个风险分别从风险源、事件、原因、后果4要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的重复描述,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以及可变性特点。对风险以及风险特点的认知水平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造成深远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结合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和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利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风险造成消极后果的概率,提高导致积极后果的概率,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者:高桢 李宏斌 孙宝国 范勇强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高峰.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风险与风险控制[J].河南社会科学,13(2):99-10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GB/T23694—2013/ISOGuide73:2009.风险管理术语[S].

[5]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5版,许江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70.

[6]缪长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0.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企事业单位; 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按照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风险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事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是企业经营风险在财务活动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会直接影响单位整体管理效果。因此,对于每个经营者和财务人员来说,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管理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相关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较高的责任心,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风险提高警惕,使企事业单位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

一、目前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目前在企事业单位高速发展时期,经常由于自身资本有限,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高负债经营,贷款过多,过分依赖银行的企业在危机出现时,资本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增大,现金流不足,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安全隐患。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企业筹资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商业信用,每一渠道都存在风险,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待完善

内部财务监控是财务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系统,但是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独立的内部监控机制,根本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有一些单位即使有财务监督制度,但是执行也不严格,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审计缺乏客观性,手段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出现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的情况,审计过程也是流于形式,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三)资金回流不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很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了解客户的信用等级,通过采取赊销的方式进行大量的销售商品,盲目赊销,这在会计核算的角度上确实能增加利润,但是,资金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造成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从而增加坏账风险,直至成为坏账,导致没有了足够的现金流。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企业无奈的陷入了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企事业单位应该准确地、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通过现金债务总额比,流动比率,资产净利率等来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来控制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进一步延缓危机甚至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立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及时协调,把风险管理的观念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采取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技术,比如降低法、分撒法、回避法、转移法等,一般情况下,企业之间采取对外投资多元化、联营的方式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 在进行项目策划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放弃可能引起风险并导致损失的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回避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来承担部分财务风险,通过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等方式将风险损失转移到其他组织。企业可以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合理安排资源,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安排专门负责人员进行分析、监控。除此之外,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Y构,实现组织化运作,建立监督控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化具体的解决对策,提升企事业财务管理,要树立风险意识,合理制定内部管理措施,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事业单位各个工作环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改变企业财务关系混乱的局面,降低以致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刚.国有企业基建财务风险管理初探[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1).

[2]倪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研究

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断出现大萧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现象。而反映世界经济的股票市场也是起起落落,摇摆不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想要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和措施。因此,对于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是完全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要求的。

一、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概述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自身的经营与发展活动,难免会受到来自于内部或者是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损失性的影响或者是破坏,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企业经营中所存在的外部风险

1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环境产生了变化可能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损失的不利因素。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人们对于某种产品进行抵触活动、或者是关于不利于企业经营的谣言被传播、或者是媒体的恶意中伤、或者是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实施等等,这些社会现象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些风险统称为社会风险

2政治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国家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政治存在。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比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的影响等等。最近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

3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人力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是对于它的预防人类还是可以做到。在自然灾害的面前应尽量降低和避免损失。前几年的南方暴雪天气就给男方不少的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二)企业经营中所存在的内部风险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共同协作完成的。其中间环节比较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就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内部风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因为管理人员的失误或者是管理人员的变更而导致的企业因为管理上出现的纰漏,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上或者是资金链的处理上,甚至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上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失误,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的损失。

3产品和技术风险。产品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因为设计或者是质量等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带来的风险。而技术风险则主要是因为技术操作不成熟或者是技术不够先进所带来的损失等等。

二、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现代化的企业作为重要措施应用在公司的管理中,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内部控制减少和规避企业的风险。但是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手段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这有待于我们去发觉和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叙述一下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少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的太小

目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上,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发生损失以后,才进行有效的救治。这种“亡羊补牢”的形式显然对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企业只通过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管理来规避风险,这显然是不够的。风险管理应该有一套专门的机制,时刻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者是再评估。对将要发生的风险制定防治计划或者是补救方案。此外,内部控制也应该是运用到企业各个方面,而不是单单在财务或者是管理上来使用。要很好地运用内控手段,来对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协调,这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大有裨益。

(二)缺乏信息的沟通渠道,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

虽然目前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计算机网络,但是企业的垂直式的管理制度和职能型的部门机构仍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正如余世维先生所讲的那样,我国企业里所称呼的团队只能算作是一个组织,在协作程度和沟通管理上不具备团队要求的整体、合一性。面对现在市场的瞬息万变形式,我们的企业应该加强各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利用快速的信息沟通方式加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竞争力,以保证在面对风险的时候,能够全力、快速的应对。

(三)企业公共关系的管理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公共关系的管理,才能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社会团体及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而使企业的经营有一个有益的外部经营环境,合理的避免社会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缺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实施评价,可以检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是否合理;检验其实施的效果是不是能达到最初的确定的目标,也是对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进行再一次检验与监督。确切的说是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能够完好的实施的一个保障体制。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就缺少这样一种再管理和双重控制的意识和体制。

三、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必须针对性地给企业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措施。为企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一)树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主体是进行工作的员工,只有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的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时刻警惕风险的存在,并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危害性,从而认真、严谨的进行工作作业,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才能很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预防。

(二)建立安全有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沟通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媒介。现代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办公中的应用可以为企业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将对于企业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地储存到数据库,同时还可以随时关注市场经济的动态,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友好合作建立了一个沟通的快捷渠道。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想要行使积极有效的管理手段,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和专门机制来对其进行制约和指导。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充分行使管理职责的基本依据,对于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企业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暴露问题能起到监督和审查的作用。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合理科学的规避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只有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很好的处理好企业的潜在风险,保障企业平稳、正常的发展。

(四)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监管措施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地应用,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制约作用,但是也难免会出现漏洞和失误。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就是对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的再一次检查和梳理,是改善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效用的机制。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是企业检验风险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价可以为企业控制和规避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总结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企业以长久发展所必须重视的手段。我们通过对它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从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它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中起到的仍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见,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只有时刻树立风险意识,警钟长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寅如.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J].普华永道,2010(6)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4篇

(一)加强理赔风险管理,是履行保险给付责任的保证

理赔是保险公司兑现销售保单时的承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具体体现,也是权利人获得实际保险保障和实现其保险权益的必经途径。严格控制理赔风险,既不惜赔,也不乱赔,才能保证理赔储备金充足,才能让客户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和生活保障。

(二)加强理赔风险管理,是保险企业创立品牌、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品质的理赔是客户的需求、公司理念的反映,同时也是保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理赔处理是否恰当,客户和市场反响会很大,对保险公司信誉影响甚为深远。理赔工作处理好了,可以赢得客户对保险企业的忠诚和信心,使保险企业的无形收益增加,也可以赢得客户未来的更多支持,保险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理赔风险管理,是规范保险经营的需要

保险企业在各个方面、任何经营环节上的疏漏都会在理赔环节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增加了理赔风险。通过理赔,有利于暴露保险公司在经营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便于公司进一步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及时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地做好事前预防工作,进一步降低事后赔偿的可能性。因此,对理赔风险的控制直接关系着理赔工作质量的好坏,是检验保险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加强理赔风险管理,防止骗赔和错误理赔

加强理赔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保险行业、保护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免受损失,同时也是减少保险欺诈的重要措施。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制止保险骗赔案件的发生,已成为保险企业稳健经营、化解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加强理赔风险管理,推动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着理赔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大量的理赔纠纷反应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亟待解决。加强理赔风险管理,可以促进保险法律法规中缺陷和不足的弥补。

二、我国寿险公司理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赔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1.风险管理人员缺乏

既懂理赔,又有风险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员较难寻找和培养,且各公司理赔部门也很少指派人员专门从事理赔风险状况的收集和理赔风险的研究工作,因此,很难掌握理赔风险发生的规律,为理赔业务的管理和理赔体系的完善提供的科学依据也很有限。

2.风险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寿险公司经营时间较短,最长的也仅有二十年的历史,理赔还远未到高峰期,各公司的赔付率指标都相对较好,因此对理赔中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受风险认识能力和技术力量的影响,也处于很低的水平,以至无法找到导致风险的关键,因而无法“对症下药”。

3.风险管控措施缺乏或落实不到位

对风险控制及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科学的约束机制和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导致业务推着管理走。已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常常受营销业务压力的影响和制约而无法落实。对一些业绩好的业务员进行处罚时,阻力很大。在一些公司,风险管控措施对大牌业务员常常是形同虚设。

4.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

信息披露系统尚未建立,各公司均不对外公布理赔数据,导致理赔信息不透明,无法接受社会的监督。业内外的黑名单制度尚未推行,导致部分业务员因违规被一家公司开除后仍可到其它公司继续做业务,部分骗赔者在一家公司被拒付后还可到其它公司再投保、理赔。

5.风险管理的法律基础不完善

保险法律法规对保险理赔实践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或者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的《保险法》还不完善,对于不可抗辩条款和如实告知原则的冲突问题没有作出严格的规定,对于不可抗辩条款在健康状况的解释方面有漏洞,给后续理赔带来很多风险和纠纷。

在国外,在可抗辩期间,只要保险公司查明真相,就可以拒赔保险合同解约,但超过了这个期限就意味着保险公司主动放弃了保险合同解除权。美国法律规定,投保人不管是由于过失,还是故意甚至欺诈订立了合同,只要过了不可抗辩期间,即不可抗辩。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保险法都有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加拿大的保险法律也有不可抗辩规定,但规定“若有欺诈行为,不论契约经过期间如何,均为可抗辩”,即只要是有欺诈行为的,就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会故意或过失未履行告知义务,隐瞒一些身体的异常情况,两年或更长时间以后因此或其他原因就诊而申请理赔,保险公司常常会因之前没有告知的异常情况严重影响公司承保决定而拒赔,甚至对客户的保单解约不退保费。客户常因此与保险公司发生纠纷。

(二)理赔内部控制不完善

1.理赔制度建设滞后

有些公司没有理赔制度文件,或理赔实践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后,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和研究,并进行相关制度文件的完善与修订,导致理赔制度不明确,工作规范缺失,在理赔过程中没有制度可依,随意性很强。

2.理赔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

部分保险公司在经营初期兼岗现象普遍,理赔与核保岗不分离,调查和核赔岗一人兼任,案件无法实行双人签批和调查,给假理赔提供了机会,也加大了理赔风险。

3.理赔人员考核制度不健全

有些公司对理赔人员没有考核制度,或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性。对理赔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违规行为不与个人的考核及晋升挂钩,导致部分理赔人员对理赔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客户提供的资料不进行仔细核查或是客户出险后没有及时赴现场进行勘查,致使有利证据丧失,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也给理赔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4.调查工作不深入

调查分为生存调查和理赔调查。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生存调查主要由理赔调查人员或核保人员兼任,调查手段也仅停留在一般性的面谈和收取单证上,手段与技术都相对较落后。目前的理赔调查大部分仅限于医院病史记录,但病史记录能否作为拒付凭据有待考量。病历作为证据的法律效力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的问题,不能片面依赖不具有证据效力或不足以支持理赔决定的病历作为保险公司拒赔的依据,否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大量的诉讼风险,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5.对保险欺诈案的防范不足

理赔风险的存在,会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产生更多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使保险欺诈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从保险业诞生之日起,欺诈事件就如影随形。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某些险种因被欺诈而导致的赔款支出最高可达保险费收入的50%,平均保险业务的欺诈损失在10%-30%左右。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保险欺诈活动也日益频繁。

寿险理赔涉及的保险欺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一方的欺诈,这在日常的理赔案件中比较多见,其主要表现是:

(1)故意不如实告知。投保人、被保险人在投保时隐瞒了既往病史和现有病症,或隐瞒真实年龄、真实职业等情况。

(2)虚构保险事故。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报发生了保险事故,伪造、变更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资料,甚至制造意外事故,加害被保险人。

(3)不具有可保利益。未经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或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认可保险金额,涂改保险金额等。

其次,保险从业人员的欺诈表现。主要表现在:

(1)人夸大保险责任或暗示投保人不如实告知。

(2)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制造假赔案,或涂改理赔申请资料使之符合保险事故条件。某公司就曾发生过理赔审核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其它人的住院收据更名为自己亲属的名字,然后用自己亲属的保单进行审核赔付的案件。如果不是被其它审核人员及时发现并举报,将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上述种种欺诈现象都是利用了保险的特性,以较小的保险费支出,骗取高额保险理赔款。面对这些欺诈现象,保险公司的防范措施常常显得软弱无力。

(三)其它经营环节中潜藏的风险

1.核保问题

由于寿险市场的竞争压力,各公司的营销任务目标逐年增加,各公司也都将目标定位在扩大业务规模和扩展营销队伍上,导致激励考核方式、工作流程等都围绕着保费增长。保险公司往往在未认真审核的情况下即承保,将大量不符合承保要求的风险也带进了公司,使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增加,对理赔造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严重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稳定。

2.人问题

人问题常常是理赔风险产生的根源。各公司对业务员的主要考核指标都包括“月均新契约件数”,而与理赔赔付率无关。个别业务员为了获取高额佣金,对被保险人不加选择,导致医院病房展业签单、为残障及瘫痪病人签单的情况屡有发生,没有履行业务员的第一次危险选择责任,给后期的理赔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部分人在展业时没有尽到解释说明义务,甚至存在误导投保人的现象。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后,被保险人、受益人对理赔金期望值很高,而实际赔付额往往达不到投保时业务员的宣导,很容易产生纠纷,甚至诉讼。

除此以外,理赔外部环境中,医疗机构对寿险公司理赔风险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目前各保险公司普遍与一些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协议内容仅局限于被保险人在出险后就医的定点医院要求,这种合作是浅层次的,导致各医院“人院指征控制不严格和过渡医疗”情况频有发生,尤其是郊线医院和中医院小病大养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缺乏严密的合作协议和共同的利益纽带,医院并未和保险公司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寿险理赔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007年是保险业发展形势最好的一年,保险市场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对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对寿险理赔中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警、防范和化解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目前,在我国的理赔实务操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理赔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预警、控制、防范和规避理赔风险,强化内部风险控制,通过分层次、分险种、分流程的整体风险管理,才能降低赔付率,提高经营效益,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体系。

(一)分层次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第一层次是宏观监管。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寿险公司的理赔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第二层次是行业自律。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对寿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的理赔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第三层次是社会监督。通过披露理赔数据和信息,提高理赔工作透明度,发挥外部监督的有效补充作用;第四层次是企业内控。通过建立和完善理赔内控制度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

在上述四个层次的风险管理中,宏观监管偏重于原则性方面的管理,行业自律偏重于技术性方面的管理,社会监督从属于行政法律制度管理,企业内控局限于理赔内部的经营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理赔风险管控体系。其中,前三个层次是从企业外部的角度对理赔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从效果上看具有间接性,而防范理赔风险的重点在于公司内部的理赔管理是否具有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自身风险的能力。因此,建立政府监管、企业内控、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理赔风险防范机制,将理赔风险管理贯穿于保险经营活动每一个环节,才是有效控制理赔风险的良策。

1.加强理赔风险的宏观监管

加大保险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险立法和司法解释。寿险理赔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保险法》及其司法解释,当前应尽快出台《保险法》司法解释,对于理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应及时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关的条文,使得保险理赔有法可依。

2.加强行业自律

(1)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协调的作用,推动行业协会建立理赔服务的评价标准。

(2)推行行业黑名单。建立保险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信息查询系统,对有违规记录的理赔人员、人和骗赔者名单进行公布。

(3)推动理赔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建立保险同业之间对客户理赔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出好的风险管理方法。

3.加强社会监督

定期向社会披露各寿险公司的理赔信息,包括赔付案件量、赔付金额、赔付率、理赔服务质量等情况。提高理赔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被保险人、受益人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外部监督成为监管的有效补充手段。

4.加强企业内控

有效的理赔内部控制是理赔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要有效控制和防范理赔风险,首先必须明确理赔内控的目标。寿险理赔的内控机制就是要确保保险企业在理赔业务经营过程中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自身的业务经营受法律的保障,避免因违法经营而导致的风险。

从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特征可以知道,即使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寿险公司也难以完全消除理赔风险,而预防和控制理赔风险才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保险企业必须通过内部控制将理赔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保证保险企业的稳健运行,才能确保保险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分流程进行风险管理

1.规范理赔流程控制

保险理赔工作从接到出险报案时开始,理赔过程包括理赔资料的审核、理赔调查、理赔金核定和理赔金的给付四个基本环节。

(1)报案通知。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报案通知可以使保险公司及时开展调查,避免因延误造成的重要证据遗失,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因素的产生。

(2)资料审核。保险公司在接到理赔申请资料时,首先要审核保单的有效性;其次,审核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单有效期内;第三,审核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最后,理赔人员还要审核理赔申请资料的有效性。这对于伪造单证的发现及保险欺诈的防范,是重要环节之一。既往各保险公司都发生过冒名住院、假责任认定书、假病历和假发票的情况。

(3)理赔调查。一是查明出险的时间和地点,检查其是否在保险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二是调查和核实出险的原因。对一些疑难问题,有时还要依靠医学和法律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或请有关部门作出技术鉴定。调查人员应不放过任何风险点,不能因查勘不严,而给理赔工作留下风险隐患。

(4)核定理赔金额。确定保险事故是否属于保险理赔责任范围,进一步核定理赔金额、赔付类型及受益人,并向业务员和客户解释赔付结果或拒赔原因。此环节的任何错误和疏忽都会引起争议,给保险公司的财务或信誉带来损失。

(5)理赔金的给付。理赔人员在理算赔款后,通知受益人领取理赔款。此环节应仔细审核受益人的身份和资格,避免受益纠纷。

2.规范理赔流程管理

理赔流程管理体制上应采取专业管理,完善理赔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理赔人员按流程设置岗位,并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赔案的立案、受理、审核、调查,超权限的案件转入更高一级理赔人员进行处理。重大案件和疑难案件进行合议,或提交业务审定委员会进行处理。

(三)分险种进行风险管理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费用上涨等因素,导致被保险人的医疗费支出逐渐增多,保险公司承担的理赔风险也逐渐增大。在人身险的三个品种中,寿险和意外伤害险的赔付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健康险的赔付率则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成为赔付率最高的险种,因此健康险也成为理赔风险管理的重点。

健康险的理赔风险管理,需从控制高风险地区、强化公司内部业务管理、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寻有效的管控办法。

1.控制高风险地区

健康险中,津贴型医疗险的经营风险大于费用型医疗险;投保档次高的险种其道德风险也相对要高;低收入阶层可能比高收入阶层发生理赔的频率更高。因此健康险的赔付出现了明显的农村化倾向,郊县赔案所占比例逐月增多,短期出险件占到绝大部分。因此,必须对高风险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在高风险地区实行部分险种的捆绑销售;加大对高风险地区业务人员的销售限制;加大高风险地区的赔案调查率。

2.强化公司内部业务管理

有效的业务管理是健康险风险控制的基础,对健康险的风险管理不应只集中理赔环节,而应贯穿于保单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对业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时,也应综合考虑其业务量和赔付率两个指标。在赔付过程中,对赔付率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寄送理赔决定和赔付明细表等方式,增强客户和业务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在续保环节,应根据理赔赔付情况,对不同的客户采取无观察期优待或加费乃至拒保等措施。

3.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

定点医院管理是寿险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通过定点医院的设置与评估、健康保险客户住院期间的风险管理、医院关系的维护、医院基本数据的分析等来实施管理。因此,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保险公司与医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调动医院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意愿。

(1)通过保险公司的客户群,增加定点医院的门诊量、住院率及床位的使用率。以利益为纽带使保险公司参与医院管理,使双方在信息共享、经营协作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从而减少或杜绝医疗风险的产生。

(2)赋予保险公司监控医疗过程的权利,通过医疗机构信息技术平台共享的疾病、手术、药品和检查等的收费标准数据库,对所有被保险人的医疗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医疗风险。

(3)建立预警机制,当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达到投保险种的最高支付限额的一定比例时,要求定点医院向保险公司通报被保险人的情况。

(4)及时反馈医疗风险,督促医疗机构的整改和医德教育,从而对“人院指征控制不严格和过渡医疗”的现象进行有效管控。

4.借鉴国外经验,分险种设置独立的理赔部门

在国外,理赔管理职能一般根据产品类型(例如个人保险、团体保险、个人健康险、团体健康险、养老金等)来组织运作。保险公司会根据承保的不同险种为普通寿险、健康险和团体保险为每一险种建立单独的理赔部。基本的理赔程序包括:收集有关索赔、索赔人和所有受益人的有关信息;对不实索赔和可能的欺诈进行调查;处理索赔并进行给付。在理赔程序的管理之外,理赔人员还必须很好地了解保险公司产品的各个方面,包括会影响理赔管理的医疗和法律层面。这些程序对有效地防范理赔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应当有所借鉴。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会管理;风险管理;问题

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造成企业财会管理中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风险管理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偏差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就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然后将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控制并防范财会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风险的对策。

一、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会管理制度落实差

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为提高自身财会管理水平与质量,很多企业会请专门的企业管理公司制定相关制度,因此,制定的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落实时存在落实差的现象。主要表现:部分工作人员对企业制定的制度不够重视,不能发挥制度的应有成效;部分制度条款在执行的时候监督力度不够,致使制度执行不全面,或存在执行漏洞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

2.核算管理问题

部分企业虽然邀请专门企业做企业发展规划,甚至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但因涉及的核算主体比较多,在核算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核算主体提供的财务报表比较多,对核算人员而言是不小的工作量,结果在核算出错的机率比较高。同时,资金使用考核难度大。众所周知,在核对企业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时需收集部门的很多财务信息,尤其对于设立部门比较多的企业而言,收集、考核资金使用情况需投入大量精力,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考核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从而不能对部门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监督。

3.存货管理问题突出

存货管理问题在一些部门较多的企业中容易发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因业务面广、涉及部门多而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管理人员忘记记录所致。同时,存货较多时不按照次序摆放、摆放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存货管理质量。另外,受存货较多的影响,导致验收时间长,验收效率低。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无疑给存货管理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来自各个方面,为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1.狠抓制度落实

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如无法严格落实,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一些企业尽管邀请专门公司进行企业财会制度的制定,但这并不意味所有制度都能严格落实。为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内容:首先,在邀请公司制定企业财会制度时,应将之前存在的问题详细的告知公司,尤其一些财会制度的不足,使其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制度,为制度条款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其次,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企业应根据制定的财会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最后,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企业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财会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改进。

2.提高核算管理质量

为保证财会管理工作高效的实施,对于包含多个部门的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核算主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核算质量。首先,根据不同的部门业务特点,安排合理的核算时间段,及合适数量的核算人员,避免因核算人员工作量过多,增加核算错误发生率。其次,在进行核算期间应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加大对核算不良问题的查处力度,杜绝核算期间违规规章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对部门资金使用的考核,通过考核资金使用相关目标,了解部门资金使用的合理状况,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解决。

3.注重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首先,为避免账实不符情况的发生,应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要求采取人员认真记录每笔账款避免遗漏,否则可采用罚款的方式予以警告。其次,加强存货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货物性质合理摆放,避免随意摆放货物。最后,督促工作人员及时验货,缩短验货周期,提高验货工作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应分析当前的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现状。根据这些现状结合企业的实际财会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认真分析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应对策略,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英,张春艳. 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2015,47:11.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保险;民生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理论

(1)在研究风险的时候,常常还有个词伴随着它――危险。风险和危险经常混用,但实际上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风险的概念比较宽泛,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而危险相对来说含义比较窄,它是一个具体的,相对固定的形态。在学术上分类一般把风险认为是一种不确定的损失时间,而这种不确定的瞬时时间发生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有损失,另一个是没有损失。但是讨论到危险的时候,危险是一个确定的损失性的事件,如酒后驾车肯定有危险,这种结果的损失是确定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通老百姓和政治家对于危险与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人类行为导致的风险、自然债还导致的风险和认得生老病死形成的风险。

(2)无论如何评价风险,风险仍然客观存在。人类社会正是在认识风险、研究风险和处理风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风险管风险的研究和发展当中,目前形成的风险管理理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公认风险管理的实践源于五千年前的中国三峡航运业务。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当中,源于人类实践所形成的风险管理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处置风险的理论基础,如分散风险,把一个整体的风险划分为各个局部,这样的损失就会降到最低。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管理方法。在我们实践当中,都在对自己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一个认识,进行一个评估,进行一个判断,从而找到一个以最小的财务代价,来获得最大保障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有两个目标,由损失发生前的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所构成。前者是避免或减少风险事故形成的机会,包括节约经营成本、减少忧虑心理;后者是努力使损失标的恢复到稳定的收入、损失前的状态,包括维持企业的继续生存、生产服务的持续、生产的持续增长和履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也有着基本的程序,由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故那里效果评价等环节构成。在风险管理理论尚未形成之前,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将以小额的货币支出获得较高经济保障的保险作为转移风险的手段,而实践证明,保险是人类社会最经济的风险应对工具。

一、民生保险与保险合同

(1)保险是对于可以用货币衡量或标定价值的物质财产、经济利益及人的生命和健康提供经济保障的商业活动。保险本身有它的优势,这个优势变现在四大方面,第一个优势是大量的同质风险的集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风险分散。因为保险首先在运作当中会有考虑,一定要有大量同质风险,相同质量和相同内容的风险集合起来,达到最大范围的风险分散。第二个优势是它以较少的经济成本的支出,彰显了社会互助的优势,保险是一种互助,是协议的双方通过买卖保险的方式达到经济利益上的互助。第三个优势是严谨的合同约束与严格的监管规则,充分保障风险转移的效率,保险是人类创造的两大经济工具之一,保险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来规范,通过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于风险转移的效率是非常高的。第四个优势是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服务,可以将不确定的损失降到最低。当与保险公司签订保单后,保险公司一定会对客户的封信啊管理加以关注,而关注的结果是双赢。一方面帮客户减轻风险,另一方面较少公司的财务损失。完善的保险安排有助于提升投保人的商业信誉,当企业有这良好的保险安排,在商务谈判尤其是在贸易谈判或交易性谈判当中有着很好的资信,这是因为这个企业相关制度得到很好的保障安排。、

(2)保险合同与普通的合同是有所区别的,从保险合同的形式来看,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个是投保单,投保单是一个申请文件,购买保险首先要有一个申请的过程,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一般都有投保单。第二个是保险单,保险单是正式的保险合同文本,也就是在将来索赔,处理保险纠纷的时候都需要提供保险单。第三个是保险凭证,保险凭证是一个简化的保险单,在很多保险业务或相关的保险行为当中,有些时候不方便携带正式的保险单,为了说明自己的保险身份,可以通过保险凭证的方式进行安排。第四个是批单,批单是一种特殊的保单,这种保单是对保险单做出某些事项的肯定或否定的一个修正性的文件。所以也通常吧批单称之为修正或者是修订保险单的文件。在保险合同执行当中,保险公司发现客户有新的保险需求,或者更高的保险需求或关于风险转嫁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保单已经签发了,这时候可以临时的增加一些内容。在保险合同中,很多附加条款是通过批单的方式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监督方式探讨》.白凤凯,蒋兴宏.《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2]《社会保险理论分析的新视角――兼论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林义.《社会科学》 1997,4.

[3]《我国执法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探讨――基于风险管理理论视角》 聂慧、牛倩.《财政监督》 2013,4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7篇

1 ICU护理存在的风险

1.1 ICU疾病的严重性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因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演变导致不幸的情况时有发生,容易被患者或其他医疗人员误视为医疗事故。

1.2 ICU医疗设备设施因素 根据病房的实际需要,本院ICU科室配备了19台监护仪,16台呼吸机,15台微量注射泵,每张床都配有2套中心吸引及中心供氧设备。这些仪器先后购置,有的已陈旧,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当护士在使用这些仪器、医用设施材料时,若事前未发现质量问题或抱着侥幸心理,就会引起质量风险而引起纠纷。

1.3 医院内感染 ICU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环境及医疗仪器受污染,这些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4 护理技术因素 由于ICU工作量大,基础护理繁重,护士常过度疲劳或紧张,会产生厌倦、失望等情绪,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意识下降,而产生如下情况:一是观察病情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突然发生了病情变化,但因临床思维片面、主观臆断而未及时汇报、处理或记录不及时而产生质量风险;二是有些制度如病房管理制度、意外事件报告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的风险,没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三是业务水平低,由于科内低年资护士多,护理业务和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等,加上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趋增加,因而技术风险也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5 医患沟通问题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有效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由于ICU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或人工气道的建立),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医护沟通的难度;有些家属不能理解ICU的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是无陪人制度;患者家属对突然丧失亲人会出现极度悲痛反应,出现拒绝、愤怒或抑郁情绪,有些会因此迁怒于医护人员。亲属对导致亲人死亡的每个细节均十分关注,而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对医护人员的矛盾。

2 ICU护理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2.1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 我科的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年龄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人群,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应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分析有工作缺陷的病例,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掌握病情,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必须有医生、护士陪同;使用镇静剂要密切观察镇静分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执行住监护室患者及家属告知度、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制定ICU心内直视术后护理规范及约束用具使用规范等,规范护理行为。

2.2 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工作

a ICU病人病情危急,迅速主动接诊,以娴熟的技术实施急救措施,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b给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交流表达的机会,对病人常见问题做成文字卡片或图案卡片给病人看,指出要求。对一些有创伤性的操作,向病人解释其必要性,可能出现哪些不适,尽可能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意,切不可因与病人的交流障碍,而忽视与其交流。C主动、热情地介绍病人当天的基本情况,耐心倾听亲属的询问,圆满回答亲属提出的问题。在病人活动受限期间,护士尽力保持其舒适,减少不适感,让亲属感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地照顾关心和治疗病人,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更好地得到亲属的信任和理解。

2.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护理记录是客观性资料,患者有权利复印。这对广大护士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护士长要注意环节质量检查:a患者入院评估要详细,尤其是外伤急诊患者有多发伤包括皮肤损伤,仔细检查并准确记录,处理及时,并进行动态评估。b每天检查护理记录,如果有缺陷及时修正。c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所有处置、用药全部记录在案,进行效果评价。如遇到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可执行口头医嘱,事后一定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不符。同时,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能够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操作、处理结果等多问一句话,多进行一次关注,可唤起相互间的深情友谊,弥补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从而有效地防范护理差错。

2.4 通过业务学习、疾病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使人人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及相应的护理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耗材物资准备充足。ICU的设备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抢救药物认真交接,以免因物品不足、设备器械故障等,导致抢救延误或护理工作受阻引发医疗事故。认真使用各种药物警示标识,除了各种敏感药物标识外,还自制膀胱冲洗标识,胸、腹腔冲洗标识和肠内营养标识,当这些治疗和输液同时进行时,可避免护士接错液体酿成大祸。

2.5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交流,如写字板、图片、规范化手势语(伸大拇指表示大便,伸小指表示小便,伸示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形如水杯表示口渴,握实心拳形如重锤表示疼痛,用手拍床表示想交流,握笔写字式表示想写字)。ICU的护士不能一味依赖监护设备所监测到的各类数据,要学会综合分析判断,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患者的主诉表示理解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参数,减少设备噪声,切忌在病房大声喧哗。

2.6 合理配置ICU的护理人员,保持相对充足,合理排班,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排班需求。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上班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部分优秀的护士送进修学习,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护士本身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营养,积极地调整心态,做一名有强烈责任心,工作沉着冷静,具有独立工作,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的优秀ICU护士。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8篇

问题一:操作风险认识落后

对操作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与大型银行高度重视操作风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形成对比,城商行对操作风险普遍不够重视,认识相对落后。这也是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落后、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认为操作风险不如信用风险重要,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城商行大都认为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因而信用风险是城商行面临的最大风险。相比较而言,操作风险没那么重要,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就不够重视。事实上,由于操作风险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往往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信用和声誉比大型银行脆弱,操作风险有可能对中小银行产生致命打击。因此,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应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及其管理。

第二,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案件。现实中,由于操作风险发生后往往最终体现为案件,一些城商行风险管理人员就简单地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案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就被案件防控所替代。这实际上人为缩减了操作风险的范畴。

第三,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有不少人仅从字面理解操作风险,从而将操作风险视同于操作性风险,即只在柜面存汇、会计等操作性岗位存在的操作失误、差错等风险。而这类操作性风险仅仅是操作风险中的一小部分,即“高频低损”的那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高频低损”的操作风险对城商行的危害要远低于“低频高损”的那一类。

第四,认为操作风险不可控、不可测,无法主动管理。操作风险大都由人员因素引发,因而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事先难预测等特征。一些风险管理人员据此认为操作风险无法主动管理。事实上,通过对较长时期大量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以通过完善业务流程、开发风险预警系统等实现事先发现、主动防控。而在“被动管理”认识的支配下,由于不能投入大量资源,操作风险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有效开展,管理落后状况也就在所难免。

问题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薄弱

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就是银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操作风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商行操作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操作风险大案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薄弱。这一问题可归纳为“五重五轻”。

一是,重视业务发展,轻视操作风险管理。城商行普遍存在明显的规模情节和速度情节,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追求跨越式发展,忽视操作风险管理;在考核压力下,分支机构甚至出现违规操作、打球等情形。特别是放松对一些低风险业务的控制,盲目做大业务,潜藏巨大风险。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正是典型。

二是,重视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基于“操作风险不可控”的认识,城商行普遍重视操作风险的事后管理,通过加强审计、加大责任追究等措施,试图通过严厉的处罚和惩戒起到警示作用,以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事实证明,该管理思路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是,重视个案查处,轻视全面分析。操作风险案件发生后,城商行通常情况下更强调对单个案件的查处和整改,但很少对银行历史上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件及外部案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使得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进程缓慢。

四是,重视基层人员管理,轻视高层人员管理。在“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的认识下,城商行更加重视对基层一线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检查力度、频度,还是检查深度、范围,都远超过对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但事实显示,中高层管理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基层操作人员。

五是,重视审计稽核,轻视全面管理。以审计稽核替代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小,管控水平不高。

问题三: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尚未建立

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是商业银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活动的平台,也是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完善管理流程的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商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缺乏总体负责部门,相关职责混乱不清,严重影响操作风险管理活动的开展。

首先,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下均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但这两个委员会主要负责的是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统筹管理,尚未真正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范畴。

其次,各家城商行均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但该部门普遍仅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并不承担操作风险管理职能。换句话说,大多数城商行没有设置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相关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导致重复管理与管理真空并存、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主要由风险管理部负责建设的所谓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未将操作风险纳入其中,更多的是强调对信用风险的全流程、全覆盖管理。

最后,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与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相对应,在分支机构层面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而是分散于会计主管、风险经理、合规员以及审计经理等不同条线的有关岗位上,缺乏总体协调。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的不完善还造成风险汇报路线不清晰,进而导致董事会及高管层不能及时、全面掌握银行的操作风险总体状况。

问题四:内控体系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从现实来看,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大多主要依靠内部控制中的传统流程控制和制度控制。而城商行普遍存在内控体系不完善问题,从而使得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不高,操作风险大案屡有发生。第一,内部控制架构不完善,导致内控体系不健全。在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未能承担起内控建设的最终职责,造成内控建

设缺乏全面性、前瞻性和持续性。在经营管理层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内控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仅从条线管理角度开展内控活动,使得内控体系缺乏整体性。

第二,内控制度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尚未建立起由战略层面、基本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等不同层面构成的内控制度体系,大多由各业务条线的业务管理办法或操作手册代替,制度对风险的控制力不强。

第三,内控关键措施缺乏,内控效果不高。关键岗位强制休假、轮岗轮调、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等内控关键措施对控制操作风险具有很好效果。但相当一部分城商行或由于人员不足,或由于不重视等原因并未建立起上述内控举措,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未能严格执行,使得内控效果打折扣。而很多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与这些内控关键措施的缺乏直接相关。

第四,内控监督评价职能较弱,内控持续改进机制没有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城商行内审普遍薄弱,而这恰恰是内控监督评价的核心因素。从而造成对内控缺陷的识别能力不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内控持续改进机制也就难以形成。

问题五: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制度执行力不高

制度执行不力是很多城商行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有制度不执行给银行造成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有制度的情况下往往会让风险管控人员放松警惕,进而发生风险。造成城商行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过程,对制度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则重视不够。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总行各相关部门均会积极参与,出谋策划。但制度出台后,在如何将总行的意图和制度的内含准确、完整、及时传递至分支机构方面,则做得相对不够。造成分支机构不能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影响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二,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制度出台后,相关部门并未建立起一种评价机制,以了解制度执行情况、执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制度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等,以便于对制度进行调整完善,造成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脱节。此外,对有章不循、违规违章操作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也是造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问题六:操作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较低

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都跟人员因素有关。因此,传统的制度控制、岗位制约等风险防控手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人容易受到自身感情、情绪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人工控制”来防控操作风险还容易带来衍生风险,如合谋作案等。换句话说,电子化的系统控制方式不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防控效果更好。这也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普遍较低。集中表现在:第一,业务系统的风险控制功能较弱,业务系统更大程度上是业务操作和处理系统,缺乏对各环节潜在操作风险的控制功能,对风险管理的支撑不够。第二,城商行大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对操作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实时监控和预警。操作风险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控制”阶段,操作风险管理效率不高。第三,尚未在对银行历史上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以为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做好准备。鉴于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全流程管理、全覆盖监控是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基本要求。但在缺乏专门的系统,电子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城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很难做到这一点。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9篇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问题分析

1.1由烟台票据案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观念问题。2012年上半年,山东烟台发生了一起涉案4亿多元的票据大案。烟台银行某支行行长刘维宁利用职权之便,先后多次将银行库存的银行承兑汇票取走,总金额达4.36亿元,调查原因正是小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的体现:银行人员觉得票据是低风险业务,因而从未对其引起重视,最终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蒙受巨大损失。殊不知风险管理往往能决定商业银行的前景和寿命,风险管理能力低,对金融风险和日常管理漏洞的应对能力不足,在危机来临时,就可能导致银行的运营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因此面临破产。

1.2对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够了解。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往往不是单一问题,各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对应策略,但许多商业银行对风险应对仍采取的是大事化小的处理办法,对风险来源和管理办法的应对范围分类不明确,许多问题都统一处理使风险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面临问题时的解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高效性,使许多风险问题拖沓延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形成痼疾难以根治。

1.3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人工分析,有时还需要借助一定工具的辅助分析,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般都停留在人工分析预测,定性处理的阶段。基本预测和处理都依靠经验分析,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明显不足。如果不依靠技术手段的经验分析很容易带有分析者的主观情感,并容易被市场导向所迷惑,对风险预测和处理办法产生不利影响。

1.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起步晚发展快,所以在制度管理方面进步不稳,尽管规则在不断被制定,但日积月累的制度慢慢使得管理体系变得庞杂而不清晰,许多条例的规定模糊或重叠严重,对问题的权责归属也不明确,还有一些规定空洞虚无,可操作性差。这些都为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制造了极大阻力。

1.5风险管理重点偏颇,除信贷风险以外其他风险被明显忽略。商业银行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信贷的风险最为看重。在客户申请信用贷款时,银行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和调查,因为一旦信用贷款出现问题,银行的周期运转就会陷入极大危机,是影响银行运营的直接风险因素。其实,尽管信贷风险关乎银行存亡,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处理,也是会危及银行盈利和运转的。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信贷风险可以占据风险管理的主要地位,但绝不能是大部分地位。其次,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明显的同时,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对不良贷款的监督和警惕不够,加大了信贷风险。

1.6缺乏精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现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是商业银行的运营准绳,这一办法的执行无疑对银行本身是有利无害的,但许多商业银行对这一办法的了解度和执行度并不深入,无法最大化实现《办法》带来的利益。商业银行的招聘对象来源多样,有来自社会自学的人员,也有学校专业人员对口就业,甚至有些来自于关系介绍。招聘对象大多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其中却缺乏理论和实践的高端专业人才。风险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使管理阶层的用人有些左支右绌。

2、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

2.1加强风险管理观念意识普及。风险管理观念的加强不只是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银行业务员的要求。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人一时间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一种长效保障机制,需要所有银行人员的观念上的重视和潜意识的维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把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宣传风险管理概念,普及风险管理与银行效益休戚相关,与银行内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也紧密相连的观念,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中。

2.2风险归类化管理,明确分工和细化责任。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分类处理,杜绝统一处理的弊端,将风险问题细化、类化、分化,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指派不同的负责人员去处理应对,最终反应到集中部门进行整理分析,再将各种问题全局性观察分析,把握风险来源和处理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为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2.3优化量化分析手段。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依靠经验分析的主导地位应逐渐被科学量化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取代。将风险坐标图、蒙特卡罗方法等分析手段更多运营到数据的风险预测和分析上,对于多项风险的比较,风险可能性,以及成因和可能影响的分析的量化和理想化有明显作用。可有效减少由于风险预测分析中个人主观看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产生的不确定危险。

2.4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编制和重新分析。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展,风险管理的制度也会暴露出混乱的问题,许多矛盾依靠旧的制度可能无法妥善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对混乱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定。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但在商业银行的扩大发展阶段,这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忽略草率,更不能旷日持久,将一个旧的体制打破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重塑却远没有那么轻易。因此制度的完善不能先打破再重组,而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2.5全面评估风险,加强其他风险的管理。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信贷风险需要受到重视,但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风险的评估预测工作。主要应体现在对其他风险的管理,提高资本和精力投入,同时对不同风险进行不同应对方法。如紧密观察金融市场动态,以更高的灵活度应对市场风险,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健全监督机制以降低操作风险,严格贷款审查,优化资金来源渠道以避免流动性风险,加强审查,深入了解分析相关法律文件以规避法律风险、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先,用诚信经营免除客户不满带来的银行声誉风险等。总之对各类风险,银行都要有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避免风险危机出现时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2.6培养和删选同步,扶植管理型人才。针对银行内部缺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的问题,银行需要从源头上把关,接纳删选对风险管理有一定头脑和能力的人才。银行可以考虑与各高校或高职院校进行培养合作,采取投资收益的方式,结合学校开设《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专业课程,定向培养银行需要的管理型人才,给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支持。最后在银行运营过程中,对新进人才力量要进行强化指导,确保消除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点,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逐步向世界前沿水平靠近,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陷,就是其中仍需要解决的不足问题。在风险管理的观念意识,全面风险评估,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制度完善,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这些不足,商业银行首先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然后进行逐步的改革,切忌贪功冒进。在问题解决和完善机制的过程中稳步前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谭健创 单位:桂林银监分局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营销风险管理 研究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尽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营销风险也是企业风险的重要方面,但企业营销风险管理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学派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英国学者蒂姆・博依斯1995年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如何界定、减缓和避免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被学界认为是关于商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本书。该书作者有20余年的合同管理经验,因而主要提供了合同各个阶段的商务风险管理建议。较早的还有2000年英国学者基特・赛德格洛夫著的《商务风险管理完全指南》,该书从企业计算机、火灾、欺诈、抢劫、意外事故、环境遭到破坏、质量责任等方面进行实务操作性研究,书中介绍的质量责任风险、商业欺诈风险等与我们探讨的营销风险关系密切。国际上研究营销风险的相关的论文在2000年以前并不多,近年来有一些关于商务风险的,特别是美国学者乌纱・哈雷2003年还专门研究了在中国商务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

一、营销风险管理研究的起步及进展

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产生于21世纪初。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当时我国众多国有企业刚刚从“三年解困”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又面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营销风险突出。重点表现为企业合同履约率降低、资金周转困难、货款拖欠严重等。国家也曾出台一系列解决三角债的政策和措施,但收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的学者率先进行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并发表了有关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余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了预警方法。四川大学李蔚教授也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事故、营销安全等概念。两位学者在营销预警和营销安全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和完善了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南开大学陈秋双、李勇健教授2000年左右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营销风险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武汉大学的甘碧群教授和北京大学的符国群教授早在1994年前后就系统地研究了营销道德问题,为后来的营销信用研究和营销人员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彭星间教授1997出版的《建立市场新秩序》对营销风险问题的研究也很有启发。王春峰教授的专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对早期研究营销风险管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香港的几位营销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营销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周南教授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营销道德和营销责任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贾建民教授多年来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顾客风险、消费者认知风险等分析评价模型,为市场营销风险的研究开阔了视野。

二、营销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营销发展史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管理理论虽然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但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的。营销风险管理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它是营销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其实,从营销发展之初的市场研究开始,营销就有对一些营销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供决策依据,减少营销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但这种调查分析没有发展到今天风险管理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营销管理也需要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加以丰富和扩展。目前,国内对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论述和研究时间还不长,而对营销风险的论述就更少。与营销风险管理相关的著作有:张忠任等著的《驾驭经营风险之道》侧重于应付经营风险的手段;曹树钦等编著的《企业逆境与风险管理》提出了企业风险的预警思想;尹平的《经营风险与防范》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主要进行定性分析;谢科范、罗险峰著的《市场风险预警管理》以案例为主从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几个方面分析市场风险;张云起编著的《营销风险管理》侧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营销风险,主要讲营销管理的实务操作控制措施。

从国内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著作、论文等可以看出,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我国学者研究营销单方面风险管理方法的较多,研究营销风险形成机理和管理思想的较少,营销风险指数还没有成果出现。现有的营销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尚不系统和成熟,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风险管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营销界把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营销的全过程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营销理论。

三、小结

近年来,由于企业营销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被企业重视,营销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引起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使企业营销风险加大,我国学者对营销风险问题投人了很多精力,研究范围和深度都不断提升,学者们从营销风险的识别、评估,到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马根山. 营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5).

[2]王凤美. 刍议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风险构成及防范. 经营管理者. 2009(02).

[3]王崇梅,阎斌. 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 江苏商论. 2009(07) .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

  银行是一个具有经营风险的企业,而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是存在着经营风险的。它是为农村的金融服务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国家在不断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业务能力及服务类型都在全面的发展着。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

1.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农村信用社中,高管人员及业务人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所存在的风险,并且经常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给对立起来,不能自觉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及科学的评价,错误地把它考虑成风险的控制问题,这就会阻碍其业务的发展,且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轻风险管理的现象,有些农村信用社不是通过控制风险的角度进行业务的拓展,而是通过业务量的减少来降低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这使原本的良好业务从手中流失,也使业务的发展进行缓慢,这不仅没有降低农村信用的风险还降低了其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2.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其被全行所共同认识的风险管理文化也没有形成,风险管理一般仅以后台管理为主,没有作为信贷决策、资本资源配置、贷款定价及风险敞口限额控制的有效工具,有些业务员注重了信用风险,但对组织风险、科技风险、操作风险等却重视不够,且在风险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地区及不同风险进行差别化的对待,其差异化思维不足,这种一把抓的思维不仅不能有效的管理好业务风险,却增添了不少新的风险。

3.农村信用社中存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预警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较为重视风险管理的定性分析,而很少进行量化分析,这主要表现为重视了贷款的合法性、政策性及贷款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这些分析在风险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量化分析的缺失,会使风险的识别及度量方面不够准确,对借贷企业的市场状况及财务状况的微观分析也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4.内控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也不强

依据巴塞尔银监会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的内容可知,完善的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应以合法、有效、畅通的运作为目标,并且包括银行管理控制文化、风险有效识别与评估、责任分离及活动控制、信息交流、缺陷修正及监控等几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还没有实现独立风险管理的部门,更没有专职风险经理;在农村信用社的内控体制运作上还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方法与化解,也不能有效地做到经营的审慎及监管,在农村信用社中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操作规则及内控制度,内控管理机制的缺乏、审贷不严及风险责任不清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量一直都很大,基本业务内控管理不到位也就使得执行力度不够,并且常出现一些相关业务岗位的问题及案件。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一些措施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有效控制及防范风险的根本,要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训,让整个农村信用社都处于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氛围当中。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思想、风险管理行为、环境及风险道德标准等,它是金融企业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农村信用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更新及风险管理的认识,首先,要对风险管理核心地位进行强化,农村信用社由于以往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强风险管理是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贯彻到共组哟中的每个环节当中,真正突出它的核心地位;其次,在风险管理中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风险管理方式应有原来的事后管理转为事前、中、后全面的防范及控制。二是风险管理有原来的侧重于信用风险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及合规性风险等并重的综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三是由原来的区域单一、岗位分散等向不留空白的全方位、层次多及覆盖广进行转变。然后,对高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更应该加强。

2.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农村信用社拥有了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及完善的 管理机制也是很难有效地开展业务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风险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创建统一的数据库,并用规范性的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计量、评估及决策体系与管理程序,而整个过程是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另外,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约束激励机制,包括对整个工作流程有效监督机制,奖惩考核制度以及预警制度等的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工作部门及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总结:

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它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具有功不可没的地位,而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结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能够良好的开展各项业务。

参考文献:

[1]白军库.浅谈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2010(12)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问题分析 解决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够有条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区别,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财务和审计活动,风险管理主要针对项目的决策等行为。

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薄弱和管理水平的不足

企业所面临的许多风险之中,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来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也比较低,对于企业自身还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等。

(二)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不足

目前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比较面片,只对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一些风险的控制,比如一些企业外部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等,都得不到加强,如果企业度这些条件进行重视,就会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内部和外部发展的空间,以减少企业许多风险的发生,实际上,由于企业对于这些问题的不重视,后果将不可估量,所以企业在以后的故那里模式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只是形式,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去实施,形同虚设。即使有的企业进行实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发挥对于高层管理者的制约作用;内部控制不能应对内部控制以上的风险,而企业就会缺乏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和监管这会带来许多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业绩的考核往往只是以利润为目的,而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这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四)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的结构不完善,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比较低,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些企业的员工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自身受到侵害等等。

三、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企业的风险识别,建立风险预防体系

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够不断加强企业对风险的管理。风险识别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简单的去推测。因为风险作为一种不确定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就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风险识别以后。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所坚持的原则是全面客观性的原则,评估方式分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在评估时要对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的风险评估才是最完善的,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对企业审计部门的管理才能够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是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准确的评价,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加强职业道德和提高自身的修养非常重要。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建设

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建设,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首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的主体,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核算人员、审计人员的风险预防的知识,对企业员工做定期的培训和开展相关的座谈活动,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解,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反馈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要不断观察市场经济发生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风险管理,定期整理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一个反馈的系统,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结语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章奎.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之探析[J].管理观察, 2008 ,(13).

[2]张淑慧.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8).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村信贷业务风险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以低利和散贷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信用贷款的周期性风险仍然较大,特别是有些农村贷款风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信用贷款的健康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较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较多,但是这些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不能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约。其次,农村信用的社会员代表会议制度、理事监事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理应发挥出监管职能的监督机制作用不明显,导致内部控制较为松弛,不仅增加了贷款资金风险,而且不适应农村信用贷款蓬勃发展的趋势。第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还有很多制度没有落实。

1.2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大

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可能引起信贷资产损失造成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农村信用贷款风险来源还主要有贷款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开办的贷款项目较多,为了响应国家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大量扶持性小额贷款项目,这些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其次,农村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用在扩大再生产上,农业再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多,产出较少,而且产出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成果的因素较多,很可能由于多种风险叠加而造成信贷风险。第三,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偿还贷款的能力也较为有限,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1.3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

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地域范围广泛,信息传递较为闭塞,农村信用社很难全面掌握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而且贷款主要以人力的方式进行催缴。一旦遇到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诉讼催缴。不仅法律诉讼的周期较长,而且诉讼结果的执行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回流速度。随着近年来农村信用贷款的额度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类似的催缴贷款诉讼越来越多,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情况不断增加。

1.4信贷风险防范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设备得到了质的提高,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贷款业务管理的技术化水平也理应提高。信息化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依靠大数据分析信贷风险方式在城市已经普遍运用,但是在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信息防控防范机制相比国有大型银行的发展速度更为缓慢,在技术投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第三,农村信用社的粗放式信贷管理已经成为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1.5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专业的农村信用贷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较低,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农村信用信贷业务发展形式。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总量发展,不重视业务质量提高的问题。第三,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有些本该履行的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影响了信贷工作正常运行。第四,缺乏必要而稳定的信贷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也是重要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紧跟时展形式,不能经常更新信贷工作理念。第五,农村信贷工作业绩直接与信贷人员的收入挂钩,导致一些员工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盲目放贷问题,从而影响了贷款质量。

2.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2.1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中小型企业等,农村信用社主要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也来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因素。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普遍存在偿还贷款能力低,抵押资产价值低,追偿贷款困难等难点因素。其次,农业生产投资风险较大,与自然环境因素有主要联系,一旦遇到自然天气灾害或是农业政策、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值涨跌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农业信贷回收困难。第三,随着当前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大额农业贷款数量日渐增加,而大额贷款的主体往往是农业合作社,以集体土地抵押的方式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第四,我国农村信用贷款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政策性调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执行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发放的比例。

2.2农村信贷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主要深入到乡镇一级,不仅服务的对象较为固定,而且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农村信用社服务范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带来一些信贷服务的新特点。首先,信贷对象与吸引纳存款的对象较为集中,熟人借贷、熟人揽储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在熟人环境下,信贷评级和信用评估工作执行情况较差,基层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关制度的水平和标准较低,不良贷款发生情况较多。第三,农村信用社在熟人社会背景下,还会存在强制贷款和强制揽储等不正当行为的现象。2.3农村信贷的季节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造成了农业信贷服务和农业贷款发生的季节性特征。首先,从种子化肥的进购到最终农产品的收获,信贷资金出现明显的峰值和低俗现象。信贷资金明显的流动特征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季节性波动。其次,集中信贷现象不仅带来了资金回流困难问题,而且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第三,随着信贷峰值过后出现的问题是贷款资金管理难度加大,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加复杂的贷后管理形势,不仅农村信用社工作量陡增,造成贷款管理难以深入进行问题。

2.4农村信贷的零散性特征

农村信贷具有零散性特征,小额、分散、流动是农村信用贷款的主要特征。首先,农村居民居住的相对分散,地广人稀是农村的主要居住特点,因此带来了较大农村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其次,农民群众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大,贷款用途也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品种的多样,农村贷款流速较快,业务量较大。第三,农村信用贷款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每笔贷款的资金数量较少,信用贷款利率较低,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民群众不同需要,及时出台制订较为灵活的贷款品种和政策,从而使贷款政策制订与政策的执行有较大的灵活性。

3.提升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健全信贷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信贷工作水平,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严管严控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标准,全面提升农村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首先,确立更加明晰的信用产权关系,做到出资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效借鉴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制订内部风险防控管理体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第三,进一步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重视信贷业务的流程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能。第四,建立必要的处罚制度,对不按章办事和业务处理不规范现象给予相应处罚。

3.2加强内容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是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努力方向。首先,在农村信用社推行授权管理制度,制订较为完善的信贷授权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统一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授权操作和管理标准。其次,全面明确和制订贷款发放、贷款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复查等内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不断从细节上提升农村信贷的管控水平。第三,充分发挥风险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风险审查工作,努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限制违规贷款操作行为的发生。第四,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结合内容审计开展业务工作考核,发挥出内部考核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内部考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3完善信贷风险技术防控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贷风险防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途径。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管理技术手段的升级,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贷环境,其风险管理控制越发需要高技术手段。首先,提升信贷风险管控人员的科技水平,建立客户经理、风险业务员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信贷业务办理质量。其次,积极开发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信贷软件系统,研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不间断全面分析信贷客户的风险数据,使风险预警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防范的作用。第三,利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由上级信用社综合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质量和水平,力求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3.4发挥金融政策的导向监督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应当发挥出金融政策和相关机构的监管作用。首先,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对恶意欠贷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强力执行金融法规。第二,有效把握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注意运用地方性政策,及时对农村信贷业务进行调整。第三,注意信贷证据的收集,做好业务票据管理,以便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

4.结论

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是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做充分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不断的风险防范制度和科学必要的监控措施。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信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体系,还应当在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度出科学的农村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在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促进“三农”发展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信贷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铭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2).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意识;企业运营;法治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法律风险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是双方合同约定,由于企业的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是法律主体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的行为,而产生的对于企业负面法律责任或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它的前提是以法律制度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对企业法律的风险进行管理与约束,企业运营中的违约,侵权等行为都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征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在风险发生前防范风险,对于法律事务进行防范,事先对于风险采取手段并加以控制,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制定应对计划,以便实现企业中风险的最小化与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强调围绕企业目标,无论进行何种的法律风险防范,都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利益为基本方向。在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当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与经营前景。三是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管理中脱离发展壮大并且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管理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在法律范畴之中的,企业法律风险是集应用法学与管理学与一体的一个特殊管理方式。

三、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中包括企业设立及解散的风险,公司内部权益纠纷的法律风险,企业改革,兼并及投融资的法律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问题,合同风险,企业侵权纠纷,涉外案件,人力资源纠纷,经营管理人员违法犯罪等等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包括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企业对于法律风险意识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法律风险防范需要涉及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问题,企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因此,在企业中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律管理机制,健全企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四、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就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高速发展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企业出现风险,这两者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企业法制工作的渐渐完善,国家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地被提出与重视,目前,我国法律法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展开进行。

五、企业运营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与构建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管理层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明确企业运营中的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源的控制,实施必要有效的控制手段,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在企业运营中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以求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当中,拥有健全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与法律审核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十分科学合理的制度。

六、结论

在企业经营的进程中,贯彻落实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常见问题,是确保一个企业长久稳定发展,防范风险的有效决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与发展壮大也是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拥有良好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管理 问题分析 措施

21世纪的今天,会计审计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风险管理问题,进而会计事务所的实验报告有着较低可靠性的财务信息,严重影响着事务所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投资者正确决策的判断。因此本文对我国中小所存在的审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审计风险最主要的三个构成要素则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而审计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审计风险的一种降低,进而追求理想状态下的审计效果。就其实质性而言,审计风险管理内容主要有审计风险识别的管理、审计风险估计的管理、审计风险评价的管理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的管理四个方面。

我国中小所实行审计风险管理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加强,是对律师事务所正常生产经营的直接性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律师事务所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我国中小所存在的审计风险管理问题

现如今,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据统计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09家,注册会计师98707人,非执业会员95069人,全国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事务所40家,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11家。在这八千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比重较大。然而,中小所实际的审计风险管理更是漏洞百出,问题的存在是各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中小所注册会计师有着较低的执业水平

一般来说,审计工作有着十分强的专业性要求,而当前的中小所有着相对小的规模,以至于有着专业知识以及基本审计技能的会计师普遍存在于大型的律师事务所,其严重的人才流失,以至于目前的中小所有着较低的执业水平,其工作人员对审计风险意识也是出于不强的阶段。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中小企业实际的审计风险管理上,虽然有着实质性的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充分的利用管理制度,进而使得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审计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于中小所企业而言,现代化的审计其最主要的主流方向则是风险导向的审计,在实际的审计风险管理中,其方法主要是在抽样审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会计师真正的执业过程中,对于审计风险的量化和审计风险的控制存在各种缺陷,以至于审计的难度增加,审计的风险也就明显增加了。

总而言之,中小所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管理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审计风险管理中,较低的执业质量、较窄的业务范围和单一的内容以及不完善的内部治理也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所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中小所企业有着正常的经营管理以及事务所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就要立足于当前,从根本上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的管理,本文主要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治理措施

1.健全并完善中小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存在往往以客观因素存在的,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就要对中小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一方面就要对健全的事务所内部决策以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加以健全,并将事务所风险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能力最大化的提高,加大对内部控制审计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内部审计控制业务的独立性加以确保。

2.加强中小所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就其实质性而言,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最主要的控制者主要是人的质量控制,要想加强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就要对中小所会计师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加强,综合提高会计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就要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加以提高,并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强化管理;另一方面则要将审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综合提升,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进而提高中小所审计服务价值。

(二)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的外部治理措施

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就要对良好的审计风险管理监管环境进行营造,一方面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加强其监管的综合力度,严查会计师资格证的造假行为,制定一定的监管方法。同时有关政府更应该加强对会计师资格证的考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中小所企业相关政策上的支持,重视中小所企业的整体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我国国民经济稳固发展的地位。

总而言之,加强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管理就要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增强审计风险的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形成一定的安全防范体系。

四、结语

加强我国中小所设计风险管理,不仅仅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相关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对我国中小所审计风险工作的高度重视,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研究,2013,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