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篇

一、价值判断: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前提

传统德育项目是否需要创新,需要先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判断传统德育项目价值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一个传统德育项目与当今时代主流思想合拍,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保留,否则就需要改进或创新。

对于“校园晨扫”,教师们认为:本质上,是一个很好的德育项目,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尊重他人;同时,劳动也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人格;进一步说,体、脑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既然劳动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如此重要,学生为什么对“校园晨扫”如此反感呢?原因在于“校园晨扫”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内容选择:魍车掠项目创新的核心

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核心是内容选择。德育项目由内容与形式组成,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例如“校园晨扫”,以前只是将它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打扫校园,现在要让学生通过它知晓为何要打扫校园,如何打扫校园。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校园晨扫”的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校园晨扫”。现在的“校园晨扫”包括“校园晨扫”主题班会、“校园晨扫”的实施、“校园晨扫”成果展示等内容,内涵大大丰富了。

传统德育项目内容的选择有三个维度。一是广度,即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宽广度的延伸挖掘。例如,“校园晨扫”主题班会和成果展示,可以视作广度的延伸挖掘,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蕴,体验劳动的收获与幸福。传统德育项目也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活动的内容。例如,现在的学雷锋,不只是做好事、学习钉子精神,还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二是深度,即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价值意义的深度挖掘。“校园晨扫”不仅仅是打扫校园,而且是一次劳动技能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审美教育。三是高度,即以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内容的选择。“校园晨扫”是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学生的成长。传统德育项目的内容选择,要使德育内容更加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德育实践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自觉: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根本

传统德育项目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是要实现传统德育项目的课程转变。一个传统德育项目,只有先成为德育课程,才能恒常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才能实现它的根本性转变。

德育项目转变为课程,需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晨扫”作为课程,其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生存技能、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课程性质――实践性课程;课程理念――实践性理念、体验性理念、人文性理念、创新性理念;课程内容――劳动价值的教育、劳动技能的教育(工具的使用)、劳动安全的教育、劳动成果的展示(体悟劳动)等;课程评价――成果展示、等第或学分制;课程资源开发――劳动与文学、劳动与历史、劳动与艺术等。

对传统德育项目进行课程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课程开发要符合时代精神,内容和形式都要有时代的气息,否则课程可能得不到师生的认可,实施难度增加,或者即使实施了,效果也会打折扣;二是系统性原则,即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课程内容要尽可能统整某一主题的所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应以内在的逻辑排序、实施;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人、财、物等资源,考虑实施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四是延展性原则,即设计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样才具有生命力。

四、形式变革: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翅膀

传统德育项目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施。尽管其创新的核心是内容选择、境界是课程转变,但是,德育项目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只要付诸实践,就存在实践形式问题。对于“校园晨扫”,学校调整了形式:在季节安排上,选择“春秋扫,夏冬不扫”;在时间安排上,将其作为课程排入课表,即以晨扫代替早读,适当延迟晨扫的时间。形式的变革,避免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享受到劳动之美,同时也给“校园晨扫”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德育项目的形式变革,可以放大德育活动的效应。结合学校调整“校园晨扫”形式的例子,笔者认为,传统德育项目的形式变革,应注重手段的现代性(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整体设计:传统德育项目创新的视界

学校德育是一个整体,应采用顶层设计理念,系统规划,分段实施。因此,要从学校德育整体设计的视界,实现传统德育项目的创新。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载体

自从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来,教育界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但大多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和载体的思考,则很少。

一“、劳动”的概念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说语境,具有多种复杂的语义和多重属性。显然“,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强调了它的经济学属性;“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步履就非常强调这一属性;当然,它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曾经我们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显然,近几年劳动教育被轻视了。《辞海》的解释,“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这一解释,提示了劳动概念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的类本质———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以机器工业为前提、以体力消耗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在体力或智力的侧重点上,强调以体力的付出为标志的“生产劳动”,甚至将劳动仅仅看作是工业、农业领域里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对劳动概念的简单化理解。对此,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2]由此,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已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的今天,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概念并存,以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概念混乱。“(通用)技术教育”特指高中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教育”是自1981年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中第一次设立“劳动技术”以来的沿用,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提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程方案中,它应该被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其间的“与”字,而与“劳动技术教育”混同;而“劳动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之中,但因其寄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故新课程以来,其名声反而不响亮了。有必要澄清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尽管联系密切,但的确是性质不同的教育部分。这一点,看一下《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给出的解释就能明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3]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或许也正是由于此两者“和而不同”,使得劳动技术教育从1981年提出设立以来,其目标一直是双重的,即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地表述为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这在实践上导致了以劳动教育替代技术教育,或反之,以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也常常产生我们究竟是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迷惑。在学校教育领域,传统上“劳动概念是站在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被引入学校课程的”。[4]劳动教育被归属于德育范畴,甚至“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5]以致《辞海》都是这样解释“劳动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清除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损公肥私、挥霍浪费、好吃懒做等思想和作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1](4381)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没有错误,只是,容易被人误解,同时也不充分。那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劳动教育呢?它应该被界定为人格发展教育。这主要是基于当今中小学的发展现实来考虑的。由于家长观念、应试教育、社会阶层分化、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等原因,致使大量中小学生远离劳动、好逸恶劳,甚至鄙视劳动,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了解也不适应社会等,一句话,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为此,就要结合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

1.家务劳动。

将本项内容以课程的形式,与家长合作开设即开成合作课程。为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获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即学校面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都必须由学校专职教师执教。

2.自助劳动。

对诸如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铺床叠被子、洗衣服等,要训练学生自己动手,不依赖家长或老师。

3.公益劳动。

帮助孤寡老人、设计小区信箱、保护身边环境等。

4.服务劳动。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5.生产劳动。

在学校组织下,到附近的工地、厂矿企业或功能机构,参观和适当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上述每一类劳动教育中,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总体应该是低年级侧重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则侧重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三“、劳动教育”的载体

(一)劳动课程载体

鉴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劳动教育的掩蔽现象,有必要在形式上少用或弃用“综合实践活动”,消除以综合实践活动来涵盖一切的现象,要突破它的描述方式,突显劳动与技术教育。具体地,就是在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或“生活与劳动”或“生活中的劳动”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或“劳动中的技术”课程;在高中则依靠现有的通用技术,来深化渗透劳动的理念与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劳动课程设立后,其实施方式不能以教师讲解系统知识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它应该发生于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发生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不必留常见的作业。

(二)布置实践作业

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本身的实践来进行,无论有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都应该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作业无疑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上,中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书面作业,基本没有实践性作业,实际上就是中断了学习世界与劳动世界的联系。为此,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那些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

(三)项目活动载体

项目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进行有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这一载体效果独特。介绍一个国外学校项目活动的例子———为新机场选址。T女士是技术课的老师,她班上的学生围绕他们学校附近新机场的建设,讨论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他们自己对机场做一个规划,然后将这个规划同开发商的规划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T女士让学生先浏览一个实际机场的空中拍摄照片,然后让他们在本地区地图上圈出新机场的大概范围,并绘出他们所建议地点的地理位置图。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机场将对当地产生多大的影响。由于机场的面积要求,一条州高速公路需要改道,一条小溪的部分河床也需要改道,还需要征购很多农庄的土地。学生对居民搬迁问题表示关注,同时,对机场将给当地经济、环境和政治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表示关注。经过深入讨论,学生决定进行一个更细致的科学活动,即研究湿地保护以及机场会给当地带来的污染。D先生生物课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开始考察拟议中的机场建设方案会对不同的湿地动物物种的影响。另外,生物课学生还设计了一项调查,寄给所规划机场附近的居民,了解他们对机场建设方案的看法。学生还到50英里外的一个地方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距机场不同距离处记录了声音的大小。D先生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分别就湿地、居民生活、噪声污染和政治问题来写报告。在分别工作了几个星期后,两个班级在一起开会,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技术课的学生完成了一个在学生提议方案基础上绘制的CAD布局图,包括机场通道、飞机跑道、控制塔和其他相关设施等。一组学生完成了一份新的本地区地图,来说明机场将给该乡村地区带来的地理变化。另一组学生则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机场模型。还有一组学生则设计了一个对州高速公路改道的方案。生物课的学生提交了一份关于湿地的报告,报告中提供了可能由于机场建设项目而濒危的动物的照片和图表。进行居民调查的另一组学生,提交了关于机场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报告。第三组学生参加过当地的听证会,他们就机场建设方案的政治问题提交了报告。最后一个报告是机场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的概率性研究。[6]

(四)整合渗透载体

劳动教育不是类似数理化那样的教育领域,它与通常的学科教育不同,它具有综合性特点,它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都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甚至类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基本就等同于劳动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例,“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动、营销和维修”。[7]显示了劳动世界与技术世界的内存联系。同时,在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尤其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奉献与快乐、丰富与新奇、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3]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60.

[5]刘泓.中学劳动技术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7.

[6]国际技术教育协会,黄军英.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2.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童丽(1979- ),女,湖南益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8-03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关注项目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在具体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方面,从2010年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该书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部分典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都选择在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进行,对于无具体产品形成的文科类课程涉及得非常少。

本文选择“劳动政策法规”这门文科类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枯燥乏味的法规条款,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对此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确属首例;同时,“劳动政策法规”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就业岗位――劳动(员工)关系岗与之对应,对“劳动政策法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述评

目前,与“项目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开发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项目”的内涵

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教学中的项目指:个体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伯曼将课程中的“项目”分为: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职教课程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或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工作或学习任务,这项工作或学习任务必须以生产出具体的、且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郝超认为: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综合的,其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二)对项目课程的界定

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如何将职业能力具体化,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起来。

徐国庆在2008年发表的《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一文中提到:项目课程以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活动载体,项目可以围绕产品、设备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或服务的提供来展开,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

雷正光认为,项目课程关键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马军认为,项目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依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

总的来讲:项目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通过设计整体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劳动政策法规”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定位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用工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劳动政策法规”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培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国家与地方的劳动政策、法规,以及能够运用劳动政策法规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掌握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高职教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上。针对“劳动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若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我们老师关键是做好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需要打破以劳动政策法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根据企业日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项目课程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目的是掌握该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1.选定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就业岗位:行政人事文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劳动(员工)关系专员,我们了解到:劳动(员工)关系专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针对劳动(员工)关系专员岗,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可以有效地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此编排课程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对象。要分析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学生一般在为哪类型企业服务,因此关键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确定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调研对象。

3.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我们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主要采用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是指在任务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特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并且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

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的质量取决于五大关键要素:第一,任务分析专家(即主持人)的选择;第二,企业专家的选择;第三,组织好专业教师;第四,选择好记录员;第五,物质环境(如研讨室、纸笔、电子设备等)及资料(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准备。

4.整理调研结果。通过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整理与会企业专家的观点,通过分析专家的判断与整合,最终经过企业专家的修改和最终确认后,可以得出劳动关系专员岗(注:不同企业岗位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整合类似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视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单纯地认为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基本的生存能力)、方法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和社会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

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将“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按照劳动(员工)关系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编排成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离职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五大项目,并依此确定课程培养所能开发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1)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新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及试用期考核转正工作;(2)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及续订);(3)运用《社会保险法》,进行社会保险工作的处理;(4)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及离职沟通处理;(5)运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

方法能力培养:(1)团队开展项目计划、组织及协调的能力;(2)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3)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社会能力培养:(1)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能力;(2)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自信心及主动性;(3)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

1.确定项目设计模式。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来分,项目设计常见的模式有三种: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

循环式项目设计是指按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有项目中所体现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反复重演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分段式项目设计是指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个综合项目包含整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所有典型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划分任务界限,每一项任务对应一个小项目,通过逐步完成所有小项目,最终完成这个综合项目。

对应式项目设计是指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或明显的流程关系,并且其工作成果相对独立,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进行项目设计,首要是确定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一般会根据具体岗位工作的性质,在上述三种项目设计模式中进行选择,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项目设计模式。

2.组织各项目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从与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出发,抓住实际工作任务和职责需求,把典型的岗位工作职责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然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将项目化课程的前置专业性基础课程,同步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梳理;最后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与设计时,综合考虑与这些课程在知识、技能、现实工作流程上的配合问题,剔除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

3.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应着手解决两大工作: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及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

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包括课程项目、各项目任务安排以及学时分配等。

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应包括项目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分解、材料与工具准备、注意事项等)、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项目考核评价、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及实践运用等栏目。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

(五)实施保障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可能会面临困境。保障项目课程付诸实践,需要从项目课程开展所需教学资源的配套、校企合作开发机制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做足功夫。

1.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项目课程是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所以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如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包括生产项目、服务项目等)。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在课堂时间内不太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考虑设计模拟项目,但模拟项目的开展,需要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仿真教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时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我们应该明确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师团队各自的角色。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本身,但对于教育理念、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都比较陌生,因此企业专家主要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最终是由课程教师团队来完成,他们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教师必须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

3.政策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致从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等方面展开。学校还应进一步探索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比如优先资助项目化教材建设,对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教师进企业深化职业技能给予制度支持等。

四、结语

课程实践者们请注意:我们能否将一门课程成功搭建成项目化课程,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与课程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顶多只能算作任务课程;要使项目课程有效实施,必须要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配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劳动政策法规》课程为例[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等优势。本文通过《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图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项目式教育概述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10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①。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但有很多局限,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扩展师生交流方式,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来看,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在自选课题时,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②。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补充,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注释:

①2010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和谐劳动关系视角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C006.

②陈红梅.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193.

参考文献:

[1][澳]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 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等优势。本文通过《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图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项目式教育概述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10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①。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但有很多局限,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扩展师生交流方式,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来看,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在自选课题时,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②。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补充,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注释:

①2010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和谐劳动关系视角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C006.

②陈红梅.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193.

参考文献:

[1][澳]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 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项目管理;专业思维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工作与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作为从事一线教育的老师,本人尝试把项目管理理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现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成文,希望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及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优秀思维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却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无论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养成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拥有正确的劳动态度,有热爱劳动之心、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思维习惯的教育。这也是传统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

“劳动教育”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劳动这一具体的体验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验”几乎是所有人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它来自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种感觉。所以,体验式学习的信息冗余量很大,这对学习知识本身来说好像不利,但如果我们充分地挖掘、利用了这些所谓的信息冗余,在三本院校、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自身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劳动了。如果我们能将劳动与学习过程中的试错、观察、思考、专业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将产生比劳动教育本身更大的教育价值。

二、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来达到项目要求。为达到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应关注以下理念:

同时关注结果和过程。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只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好的结果将是不可持续的。

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应提前制定好计划来预防这些问题。

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项目经理要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与冲突,主动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在上劳动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提前设计好每一个阶段要体验的项目管理知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中信息冗余的特点,使劳动课的开展更有意义。

三、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专业思维

一个好的可持续的结果背后一定有一个好的系统设计。项目管理思维之所以能在郑州成功财学院这一个三本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得以应用,并得到好的成效,得益于本校有一个好的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设计。下面结合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从文化、制度、管理和实施等四个层面系统地分析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第一 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就是这个学校的传统,就如习惯一样影响着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主旋律,影响着学生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虽然我所实践的郑州成功财学院(以下简称“成功学院”)建校仅10年,但是却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因为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有着70多年的办学经验,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校园文化正是在7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沉淀下来。“成功”精神是:“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其“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正是本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文化背景。“成功”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一尘不染,这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比的。成功学院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从“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到校园整洁文化、宿舍整洁文化、教室整洁文化、办公区整洁文化,整洁文化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整洁文化通过劳动教育与保洁管理系统得到落实,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教育文化。而劳动教育文化最终内化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其他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再一波一波向下传,最终形成校园文化传统,深入到每一个“成功”人心中。

第二 劳动教育制度建设。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好的传统文化是很难得到继承与发扬的。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建设也是如此。在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上,成功学院有一个闭环管理制度设计。成功学院的行事准则是“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 所以,学院的整个管理制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16个字。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行事准则。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形成了学院的一个特色,教师的一项考核,学生的一门课程,院领导、系领导、教师定期深入劳动教育场地进行劳动教育示范的人人参于的制度。正是有了这种基础制度的建设,劳动教育才有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不断创新,沉淀,积累。

第三 劳动教育组织管理。从管理的部门设置来看,成功学院设有“劳卫科”专门从事劳动课的组织管理工作。“劳卫科”下面设有劳动小组,组员称为“劳动小组长”,主要由大二学生组成,专门负责每一个班级劳动课的开展。“劳动小组长”每月都可以领取一份勤工俭学的工资,以此作为物质上的激励。“劳卫科”下面还设有督查组,按照结构化的要求对每一个班级的劳动区域进行打分,每周汇总评比,评比结果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考核,各系评比的一项指标。

第四 劳动教育实施管理。有了文化的影响,制度的保障,组织管理考核的闭环管理,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才有可能顺利开展,进而做出特色。首先,是项目管理专业术语的应用。因打扫不到位,且组长查出来再打扫的,一律称为返工。学生因打扫不到位扣分,我一律称为质量不达标。因质量不达标扣的分,每扣一分就折算成10万元的工程款。对于不易打扫的地方要重视的,一律称为做好风险控制。其次,是将项目管理理念的深入到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同时关注结果与过程。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光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好的结果将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让学生重视打扫过程中的态度问题。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所以,让学生一次就打扫彻底,尽可能的不进行第二次检查。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所以,“劳动小组长”与劳动班长在班级人员管理上要学会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与冲突,主动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解决问题。没有简单的事情,只有简单的头脑等等一些好的项目管理理念。最后,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学开设了工程制图课,我就让学生用工程绘图的方式来绘制我们的劳动区域。除了上述的一些专业特色,劳动教育所要求的耐心教育、整洁教育、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等根据劳动的不同阶段也逐步开展。

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只是个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的一个小尝试、小收获、小创新。如果高校辅导员都能够把自己的岗位实践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结合起来,我相信,会有更多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活动项目被开发出来,辅导员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也会得以体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大大提高。唯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我们才可能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广亚,成功与我[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7篇

一、活动内容

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四个单项活动,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和“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文库》及《西方经典诵读文库》(该两册书由台塑集团免费提供)为主要内容,旨在倡导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风,以达到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吸取并融合西方文化精髓,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目的。

开展“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是要将所有可以作为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作及事务分配至全体学生承担,使学生养成勤劳朴实、服务互助的美德。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回收、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藉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正确人生态度。

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要结合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公园化工作,结合“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校的公共形象。

二、参加范围

参加2012年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的范围是:自2005年以来在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明德小学(新建而未招生的学校不在此范围)。

三、活动形式

各项目学校组织实施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时,应向省明德小学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公室)报送以下资料。

(一)各项活动的详细文字资料,具体为:

1. 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实施方案,包括“读经”办法制订、“读经”进度安排、“读经”教导规划、学习效果记录及经典读本保存管理办法等。学校经典诵读整体执行情况、学习效果、特性以及本年度经典诵读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等内容。还须提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见附件1、2)。

2.“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包括劳动服务工作的编排、划分、分配与辅导方式(包括标准操作手册),学校整体劳动服务情况与特性、本年度劳动服务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要提供学校行政和教学区、校园绿化区、资源回收区的劳动责任区平面图(A4纸大小),以及清洁考核成绩记录。还须提供《劳动服务资料统计表》(见附件3)。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附近社区的环境劳动服务活动,同时也应提供相应的规划实施资料,包括责任区平面图、标示及相关记录。

3. 学校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的校园绿化公园化情况与特性,本年度绿化公园化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还须提供《校园绿化公园化资料统计表》(见附件4)、校园面积与绿化公园化面积配置图,图上须标注上年度与本年度增减范围。

(二)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相片电子文件(须加注日期,3寸×5寸),具体要求为:

1.“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6张(一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5)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2.“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4张(三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6)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3.“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照片横式4张(行政公共教室厕所、校园绿化区、校园资源回收区、校园附近社区环境四大责任区域各1张),粘贴在《劳动服务相片》(见附件7)表中,须标注学校、责任区及优点。

4.“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照片横式6张,粘贴在《校园绿化公园化相片》(见附件8)表中,须标注学校、地点及特性。

(三)4个项目VCD动态影片数据资料,分别约5至10分钟。

四、奖励原则、名额和评比办法

台塑集团将对获奖学校予以颁发证书和奖金的形式进行表彰及奖励,具体奖励如下:

(一)明德奖1名,颁发6000元奖金及证书。获明德奖的学校还将被推荐参加全国范围内的评选。

(二)优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5所),颁发4000元奖金及证书。

(三)甲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10所),颁发2000元奖金及证书。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项目;师资队伍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学习,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为了巩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项目;师资队伍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学习,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为了巩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 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为此,要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一带新人,己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做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还要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三、注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五、注重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l、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注重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l、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青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劳动;创新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了学生教育是一个“劳动”和“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的过程。劳动和创新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劳动的结果;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是学生通过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亲自体验与验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意。[1-2]

1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内涵和途径

1.1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为荣的劳动意识,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并且生活技能得以提升,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3]大学实践教学正是以学生“做中学”为基本特征,劳动既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手段,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劳动教育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4]组织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如校园服务性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勤工助学等,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内容。[5]学生通过“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深度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旨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和创新决心,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6,7]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不是向壁虚构的,而是源自于艰苦的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当然,这里的劳动并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所以,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类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其基本途径:一方面要设置创新理论类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能,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要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将创新教育融入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去,驱使学生利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开展创新试验、创新设计和创造性劳动等。[8-9]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2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2.1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教育和受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上,对劳动和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劳动和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滞后。教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能力和水平不足、经验缺乏。学生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对自身能力培养、人格修炼和个性发展意识匮乏,对劳动和创新精神在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劳动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未建立,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要素缺乏,与劳动和创新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欠缺。

2.2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重不断增加,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保障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自身富有劳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因师资水平所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如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选题先进性、前沿性不够,有的选题脱离工程实际或背离研究趋势,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滋生惰性、敷衍情绪,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另外,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的不确定性,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个体间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能力的不同,使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受家庭、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劳动素养不高、劳动技能不强等问题。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学生不愿参与如实验准备、实验设备维护、实验室卫生整理等工作,认为这是简单劳动,无助于学习成绩,实践教学项目的事前准备、事后整理工作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见习或实习走马观花,不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学生感受不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意识薄弱,进入实验室不按要求穿着实验服,进入厂区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同时,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关注知识积累多,关注创新能力少,习惯于循规蹈矩,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缺失,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实践教学中试验方案设计墨守成规,实践数据抄袭甚至弄虚作假。

2.4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普遍问题,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有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当前,多数企业对承担或参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大学生实践教学规律和要求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即使接受了学生实践教学任务,限于安全或技术等考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相关行业龙头、标杆企业,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才能利用其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学生的劳动和创新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

创新能力的策略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对本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开设有课程实验教学、CDIO项目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中心秉执实践教学与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对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3.1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中心在学院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将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成为实践教师队伍一员。既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更促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观念大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三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的新要求。中心建立年轻教师导师制,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并派出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学习交流,组织并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力度。四是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

3.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等问题,中心着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中心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推行学生轮班管理制,在实验室管理教师协助下,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轮流完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项目准备、设备使用登记、卫生维护等工作。学生以使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劳动和创新热情。具体的实验或研究过程,如目标任务、方案拟定、试验仪器设备调试、原材料准备、试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或独立或团队自主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激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举,完成实践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把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放在首位,与有条件、有能力承担高校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共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基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根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应用性型人才培养要求,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尤其是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和科技活动,在直接的生产劳动和创新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创新成就,培养劳动和创新能力。以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目标来激励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劳动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从实习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管理咨询及人才联合培养、人员技术培训等,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平台。

3.4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从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中心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进行了全面改革。在考核内容上,实行多角度、多方位考核:对学生的劳动参与、团队合作、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等进行量化考察。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考核: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各阶段,根据具体实践教学特点设置考核节点,如实验、实习包括预习成果、过程记录和总结报告等,毕业论文、CDIO项目包括课题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报告)评阅、答辩等,各阶段成果考核均将创新性作为重点。在考核组织上,实行指导教师自评、互评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基地工作人员评价综合加权,实验室和基地管理人员参与考核,对学生劳动热情和劳动纪律养成形成了有效激励。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2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把培育人力资源新优势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为抓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复兴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97万人。其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退役士兵和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6.57万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0.85万人;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创业技能培训0.5万人;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55万人。

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5.8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8万人,技工院校年招收新生0.8万人。

新培养高技能人才0.3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3.2万。

二、工作重点

坚持服务中心、就业为本、技能优先、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三类项目建设,发挥培训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校企合作,继续开展技工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百校千企”合作活动,组织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技工教育集团的龙头作用,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养与就业有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一人一技”培训计划,确保每个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转移就业。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发挥民政部门和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退役士兵、残疾人以及其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培训2万人。

(二)紧紧围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快职业教育综合性项目建设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双师型”(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活动,职业教育强县要实现“90%以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参加连续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的目标。鼓励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大力开展社区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以提高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坚持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要求开展培训工作。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省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适应农民创业的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服务人员、畜牧渔业从业人员、兽医服务人员、农机服务人员、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等人员的培训。全年共培训1万人。

(四)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抓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突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突出开发式扶贫基本方针,突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变,推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以贫困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实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培训项目管理,重点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项目,全面提升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培训0.95万人。

(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提升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加快提升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水平,全年培训1.55万人。以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年培训1.5万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要,重点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定向劳动预备制培训,鼓励当年退役士兵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培训0.85万人。

(六)紧紧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通过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等办法,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群体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参加创业培训,全年培训0.5万人,带动3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推进措施

(一)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选择具有较强培训能力、达到一定培训规模的培训机构,实施重点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以现有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现有职业技能教育集团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技能教育集团;以现有职业教育园区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以现有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基础,建设一批民办短期培训示范基地;以现有公共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对年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的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用于购置实习教学设备。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多渠道增加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

(二)创新培训机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要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紧紧围绕转移产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行业)“冠名”培养,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紧密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育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集团,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持。

(三)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市级财政要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奖励资金和引导资金的形式,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各县、区财政要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要相应增加资金投入,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机制。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依法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低于20%。确保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全额用于学校发展,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

(四)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经批准举办的各类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评先奖优以及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选择一批办学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民办职业院校给予重点扶持,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3篇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技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的载体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全新素质的提高途径而言,勤工俭学具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及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并要求各学校把本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领导或教师主管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活动,这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继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们也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

二、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勤办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应从过去的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各地各校的勤工俭学的活动应从过去的创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在负债运行,一些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当中,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增加学校的造血功能,摆脱师生生活困难和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论证,盲目上马,就会出现中途“死机”,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勤工俭学项目时,学校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背离服务教育教学的宗旨,来开办勤工俭学项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搞好种植。学校要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达到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组织教师进行蔬菜的布种,种植一些易管理、见效快的蔬菜,保证学校一开学,便有新鲜的蔬菜供用。开学后,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布置,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蔬菜的管理,使学校蔬菜品种多、长势良好,充分保证蔬菜的自给。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基地劳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师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4篇

思考――乡村教育的根在哪里

89年前,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一文中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住,另找生路!”

乡村教育的生路又在哪里呢?我自从七年前担任乡村小学的校长以来,就一直在追问和反思,却没有找到答案。2015年,我有幸跟随着教育公益组织的伙伴们走出了乡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教育世界;回来之后,我们边思考边实践,而2016年初,我们又一次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有幸参加了由甘肃省乡村教育发展NSDP项目培训,终于破解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

说来惭愧,城里人讲给孩子“项目式学习”,然而我作为一个有23年教龄的教师,在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还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项目”。NSDP项目其实并不新鲜,源于2000年左右启动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目”中的“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SDP)。多年以来,我们学校日常工作使用的报表就是基于SDP的,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培训支持,那时我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直到最近,SDP项目的老成员们复兴了这个项目――他们在SDP前面加上了一个“New”(新),也就是现在的NSDP。

NSDP的基本理念是把水浇到根上。乡村教育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实现大水漫灌式的发展,浇水到根的方式无疑是最适宜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浇水到叶,浇水到花,浇水到果,为了表面的繁花似锦而忽略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乡村教育的根究竟在哪里呢?鲁迅先生也在《少年闰土》中写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少年时代鲁迅的心里,也渴望走出城市的高墙,向往着乡村的大自然和新鲜事。

在NSDP项目的指导下,我请社区的贤达、家长、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座谈,用SWOT分析的方法,明确乡村教育发展内在的优势和劣势,研判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发现,乡村也有城市无法替代的资源优势:乡村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有广阔田野;乡村虽然没有动物园,没有老虎、鳄鱼,但有大自然,有蚂蚁青蛙,还有牛羊鸡鸭;乡村虽然没有航模展厅,但有日光温室;乡村虽然没有科学家,没有画家,甚至没有医生,但有雕龙画凤的木匠爷爷,有会做千层底布鞋的奶奶,有会砌墙粉刷的爸爸,有会种田能养鸡的妈妈……

乡村教育的根应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科技的变革,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时代呼唤乡村教育者的自信和活力,乡村教师应该挺起乡村文化的脊梁,探索挖掘乡村的潜能,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绽放应有的魅力。

回顾――我们的项目实践

追寻乡村教育根的踪迹,该如何入手呢?我们依然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则,民主参与讨论对策,运用问题树分析和优先排序的方法,大家的意见逐渐集中,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种植实践和快乐阅读 ,遵循SMART原则,制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

我校马路两侧有块空地,师生一起平整后便成了一个小菜园。我们按照蔬菜食用的部分分类,种植了八块蔬菜:根菜类、花菜类、茄果类、茎菜类、块茎类、鳞茎类、叶菜类、种子类蔬菜。孩子们在种植实践中不仅学到了与植物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了内心的健康成长。项目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兴趣

组织隆重的种植实践启动仪式,让孩子感悟到种植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大自然馈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源,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认识了形态各异的蔬菜种子,还用种子摆出各种图案,老师们都感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幻莫测。

2. 劳动实践

孩子全程参与翻地、地膜覆盖、施肥、浇水和除草等劳动,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脏和累,也体会到父母的劳动的艰辛,纷纷表示要为农忙归来的父母献上爱心。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明白,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理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展示分享

举办“收获节”。辛勤地付出总会有收获,菜园里的菜花开了,萝卜冒出了地面,茄子、辣椒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我们开个别开生面的收获节吧!孩子们争着抢着摘菜花,品尝着自己亲手种的萝卜,孩子们说:“这是最好吃的萝卜。”是啊,自己播种,期待发芽,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怎么能不好吃呢?

4. 总结评价

小菜园丰收了,我们的种植实践收获了什么呢?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和观察记录,还写了许多关于蔬菜的童话和诗,小菜园成了童话的摇篮。在小菜园里,不仅种出了菜花和萝卜,还种出了孩子们的诗和远方……

感悟――重拾劳动教育

看今天的教育,新概念越来越多、新项目越来越多、新科目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而老概念、老项目、老科目的初心却慢慢被我们遗忘了。“劳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几乎写进了这个广袤国度的每一所乡村学校的课程表,然而我们是否珍惜了这一历史的馈赠呢?“项目”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劳动”则是儿童生活的日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1. 挖掘乡村优势,成就教师

城、乡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城市教育并不代表先进,而乡村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落后。乡村教师要树立发展乡村教育的信心,时代需要我们顿悟,需要我们从惯性思维的迷途中觉醒。乡村教师只有抓住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的机遇,挖掘乡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引领乡村文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 构建大自然课堂,快乐学生

大自然是乡村教育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田野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鸟、兽、虫、鱼都是自然界的精灵。一朵花、一只鸟都能吸引孩子驻足,进行心灵的对话。孩子们把无意中发现的蚯蚓宝宝放回松软的泥土,趴在地上期待种子发芽,把馒头的碎屑放在蚂蚁的洞口……怎能说这不是最好的爱的教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劳动教育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5篇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劳动教育应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有机的结合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内容和项目,进行知识联系与渗透,做到手脑并用,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劳动态度,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较快的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2.综合性原则。根据劳动课的综合性特点,劳动课必须按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三个要素对学生进行素质的综合训练。  

      3.迁移性原则。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育人过程,因而要把学生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把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里品质和劳动技能,形成能力和迁移。   

      4.量力性原则。劳动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所制约,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和成长经历,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项目,并严格控制劳动量和劳动时间,还要根据各系部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组织劳动项目,不影响教学与教育计划。      

      5.时代性原则。劳动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但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地区培养人才的需求出发,更好地体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实施要求1.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实施。

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2.劳动教育要从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实施。

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

3.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

现在有好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作为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教育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4.劳动教育要充分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这就要求各系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制拿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方案,以系部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劳动教育要循序渐进,由弱变强,逐渐规范,成熟,发展,壮大。

从先搞好个人卫生入手,做好宿舍劳动卫生,完成班级劳动卫生任务,协助家长熟悉家务劳动,服从校内劳动教育要求,积极参加校外劳动实践,主动投身志愿者服务,奉献社会,提升自我。

五、劳动教育的途径 

1.开好劳动课。

2.开好主题班会。

3.各系部开好家委会。

4.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措施:

    1.由教务处统一制定劳动课教学计划,列好课程表,选派好劳动课教师,规定好时间,可以一月安排一次,也可以一学期安排一次,逐步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过程。

    2.由班主任组织开好主题班会,给学生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劳动教育氛围。(明确标准和劳动方法和技巧)

个人卫生:洗脸,漱口水,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服,洗床上用品,自己动手洗净叠被,压出线来。

公共卫生:宿舍、教室、学术报告厅等场所扫地、拖地、物品摆放和清洁整理等。

3.各系学生科召开家委会,充分利用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资源,对学生适时进行劳动教育。(明确要求和劳动方法和技巧)

    家务劳动:房间、庭院的清扫,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清洁和维护,帮助家长洗衣做饭等,在家长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4.学校将把整个校园按条块状分配到系部,作为定点学生劳动教育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校园内劳动教育区绿地养护,保洁。锄地、拔草、施肥、剪枝等。让学生放手去做,即便刚开始有点破坏,也在所不惜。也要完善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过程,培养学生对母校一草一木的感情。我们将把操场、学术报告厅整理及卫生保洁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思维。

5.参加学校组织的、没有商业渗透的校外劳动实践。

6.主动投入志愿服务,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创建争光添彩。  

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做到 “四结合”:  

(1)课内外结合;

(2)校内外结合;

(3)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  

(4)日常劳动和集中劳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