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计量;电气设计;智能建筑设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7

1 概述

随着公共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运行和管理不当,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早在2007年便颁布了近10项有关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建筑能耗数据的采集,掌握用能情况,分析用能特征,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有利于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制定能源政策与节能措施。为指导和规范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运行及管理工作,为西安市各类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建筑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持,西安市于2015年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用于西安市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和既有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维护。本文以西安市某高校实训大楼为例,地下1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26517m2,建筑物高度48.8m。本工程属于二类高层办公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是新建建筑物,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由建筑设计院随电气施工图同步考虑。对建筑的机电系统安装分类、分项的能耗计量仪表,由此得到建筑物总能源消耗与不同能源种类、不同功能系统的分项能耗,实现建筑能耗的分类计量和电能耗的分项计量。

2 本工程能耗分项计量与数据设置

2.1 本工程能耗分类与分项计量

分类能耗是根据公共建筑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划分的能耗数据,如电、燃气、水、集中供热、集中供冷、其他能源(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分项能耗是根据公共建筑消耗的电力的主要用途划分的能耗数据。分类能耗中,电量应分为4项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电量的4项分项是必分项,各分项可根据建筑用能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细分为一级子项和二级子项,是选分项。其他分类能耗不应分项。本项目建筑能耗分类、分项计量如图1所示:

2.2 能耗数据采集点的确定

由于水、燃气、热的能耗计量相对简单,电气专业只需做好相应的通信线路设计,故本文重点探讨用电分项能耗监测的施工图设计方法。在设计电气系统干线图和照明/动力配电系统图的基础上,确定各用电回路的名称及供电范围、负荷性质等,才能确定能耗数据采集点。

本项目共确定能耗数据采集点68个,其中用电分项计量采集点56个,其他分类能耗计量采集点12个。电能耗分项计量采集点分别为:10kV高压柜4个;变压器低压出线柜6个;低压柜电力线载波1个;实训楼第一层~第十二层照明插座配电箱12个;第一层~第十二层公共及应急照明配电箱12个;屋顶动力配电箱8个;地下一层(车库和设备房)照明插座配电箱2个,应急照明配电箱2个,动力配电箱2个,热幕配电箱1个;南/北厂房照明插座配电箱2个,动力配电箱2个,热幕配电箱2个。其他分类能耗计量采集点分别为:实验楼远传冷水表/远传热水表/远传总燃气表/远传总暖表各1个;南/北厂房远传冷水表/远传热水表/远传总燃气表/远传总暖表各1个。

2.3 能耗数据采集点编号与数据编码

能耗数据编码规则为细则层次代码结构,主要按7类细则进行编码,包括行政区划代码编码、建筑类别编码、建筑识别编码、分类能耗指编码、分项能耗编码、分项能耗一级子项编码、分项能耗二级子项编码。编码后能耗数据由15位符号组成。若某一项目无须使用某编码时,则用相应位数的“0”代替。根据技术规范,制定能耗数据编码和能耗数据采集点识别编码,如表1所示:

3 能耗监测系统设计

3.1 能耗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本项目能耗监测系统由用户管理层、网络通信层、现场设备层三部分组成,完成能耗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等功能,见图2。现场设置的电能表采用屏蔽双纹线连接至各分区数据采集器,各分区数据采集器将数据分类处理后,上传到网络交换机,再通过网线上传至能耗监测系统主机实现能耗监测管理功能。

3.2 10kV高压配电系统能耗监测

三相多功能电能仪表DSSD25用于10kV开关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用于分时计量正、反向有功/无功电能,计量有功/无功总电能,分相有功/无功电能,分时计量正、反向有功,正、反向无功的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等。

3.3 变压器0.4/0.23kV系统能耗监测

3.3.1 三项电能监测。三相多功能电能仪表DD521用于0.4kV/10kV开关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用于测量单回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及视在功率,记录分相/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

根据配电柜的出线数量可选用三相多回路电能监测仪表DD504(4回路),DD505(5回路),DD507(7回路),DD509(9回路)用于0.4kV配电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能够测量每回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及视在功率,记录分相/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

3.3.2 电力能耗终端采集器。三相载波智能采集终端DDJ03对建筑能耗监测末端有载波型计量和监测仪表进行采集。安装在低压0.4kV进线柜。终端通过电力载波接口可以实现对电能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电能表数据,并用以太网通讯的方式将储存的数据按主台的命令发向主台。

电力能耗采集器DDJ01是对建筑能耗监测末端的监测仪表计进行采集,安装在每个低压0.4kV出线柜,主要用于采集各种类型的能耗仪表的数据。实现对电能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电能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上一级的采集器。

3.4 能耗数据采集

电力能耗采集器DDJ02对电力能耗终端采集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安装于开关柜。通过RS485接口对电力能耗采集器的数据进行采集或直接采集电能仪表的数据,抄收并暂存电能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监控主机发送。

水、气型智能采集器DDJ04用于对供暖、冷水、热水、燃气等能耗终端的数据进行采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将数据发送到监控主机。通过RS485接口可以实现对各类能耗监测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能耗监测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上一级的采集器。能耗数据采集系统图(部分)如图3所示:

4 结语

本文以西安市某高校实训大楼为工程实例,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确定该建筑能耗分类和分项计量的设置范围。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随电气施工图同步考虑,完成了能耗监测系统的电气设计。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S].

[2]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DBJ61/T97-2015)[S].2015.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解析;视觉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quality, residents of medical and health of the concept of the rising, the hospital building environment as an auxiliary therapy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building design experience I, never tongfang deal with medical building public spac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medical building public space design of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design, secondly analyzes medical building public space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division,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medical building public space combination.

Keywords: medical architecture; Public space; Analytical; visual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与其它建筑相比,医疗建筑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功能,其次要考虑的因素的适用,最后要考虑经济、视觉美等因素。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筑室内造型艺术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空间的主题,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孤立的去解决某一方面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不是由设计者随心所欲决定的,它应当是医疗服务需要的客观反映。内部空间同时决定了建筑外部空间,是形成外部空间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公共空间同时会受到内、外两方面空间的制约,只有当它把这两方面的制约关系统一协调起来,它的出现才是有根有据和合乎逻辑的。所以,无论是医疗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还是建筑外形公共空间都属于医疗公共空间的一个范畴。

1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方法

基本原则:①经济、适用、美观。这三点是医疗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建筑设计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形式,与以上三点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一种建筑空间形式都既要适合内容的要求,又要受到一定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就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而言,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人们对医疗建筑提出的功能使用方面的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人们对医疗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形成某种空间形式所凭借的物质技术手段。就患者来讲,医院公共空间带来的美感和精神享受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因为,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以其特有的艺术作用,能够愉悦患者的精神生活,能够陶冶患者的心灵,起着 “ 精神治疗 ” 的作用。

设计方法:要想设计出符合人们基本要求和满足人们精神要求的医疗建筑空间,应该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以下设计方法:①平面几何分析法:着重把形体抽象成为简洁又有明确的几何关系的图形。②立体几何分析法:即立体和空间两个方面,是三维的空间,或者是完整的空间。③公共空间的轮廓线:建筑形象,可以分为外轮廓、内部形象和室内空间三部分。④形体的轴线: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⑤形体的虚实:虚与实的概念用物质实体和空间来表述,如墙、屋顶、地面 等是实的;廊、庭院、门窗等是“虚”的。⑥形体的层次:单视场层次、多视场层次。建筑公共空间的单视场层次,就是通过 “ 一眼望去 ” 即能见到两个或几个层次。多视场层次即并不是同一个视野中的层次,而是指一个建筑 ( 或 建筑群) 作多视点感受时的印象。

2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医疗建筑的公共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大,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公共空间一般可以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水平交通空间应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并且应该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自动扶梯四种形式,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应与交通枢纽接近,布置均匀。①楼梯,楼梯是医疗建筑中最重要的交通公共空间,楼梯设计时要考虑的安全因素比较多,楼梯一般可分为双跑楼梯、旋转楼梯,在医疗建筑里从安全角度考虑应设置两部楼梯。但是旋转楼梯不能作为疏散楼梯。②电梯是医疗建筑必须具备的,不管几层楼都必须安装电梯,以方便病人出入。③自动扶梯,由于医院人流量大,在门诊楼安装一部自动扶梯非常适用,能解决人流高峰期时的压力。自动扶梯可以设置为上行、下行或上下行并列。坡度较平缓。④坡道,是医疗建筑常用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交通枢纽空间是由无数个体空间组成,这些空间经过设计应用方便,空间得体、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在医疗建筑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医院工作人员、患者等人流的集散、方向转换、空间过度及与过道楼梯的衔接等,需要安装门厅、过厅等形式丰富多彩的空间。门厅出入口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两方面,一方面要以使用方便为原则,其次要以空间自身方便处理为原则。

医疗建筑的功能分区,即建筑自身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空间,使这些空间能够按照自身的功能进行分类,并可以根据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是:①依据主、次、内、外、闹、静之间的联系进行分区,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联系方便,人流量进行合理分区。②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问核心,次要空间的设计应围绕主要空间开展,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

3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组合方式

根据使用功能和外在形式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①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使用空间的安静和不收干扰,这对于需要肃静的病房非常重要。②以大型空间作为主题穿插辅助空间的组合:这种空间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适用于病房与门诊之间连接的建筑。③综合性的空间组合: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一种单一的空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多种空间组合形式已经成为医疗建筑的必然。

结束语

公共空间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形象和气质,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布局直接决定着医疗卫生功能的发挥,公共空间给患者带来的艺术享受能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正面影响。由于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包含很多方面,本文仅仅是针对某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为广大建筑设计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吕富珣.浅谈当前医院室内公共空间新特点[J].世界建筑;2005年02期.

[2]黄颖;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以上海曙光医院浦东新院[J];中外建筑;2005年06期.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3篇

一经济法与经济宪法

(一)经济法在执行宪法中的功能定位

学界只注意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形式区别,却忽略了经济法在执行宪法上与民商法的基本分工。.经济宪法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生活秩序的整体抉择。”【3为了实现经济宪法规定的“国民经济生活秩序”,各个部门法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分工。众所周知,民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执行的是经济宪法规定的私人领域的经济秩序。而经济法则不同,它所作用的经济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4因此,其执行宪法规定的经济公共领域而非私领域的“国民经济生活秩序”。从宪法经济自由的价值上分析,民商法偏重于追求私人之“积极经济自由”,坚持当事人意思自治基本原则;而经济法则重点保护私人之“消极经济自由”,坚持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基本原则。①

(二)经济法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

我国宪法宣示了经济公共领域的基本秩序。如宪法第l5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些规定涉及经济公共领域的宪法秩序。宪法作为效力最高的根本大法,只能作出抽象或者原则的宣示,具体内容需要经济法予以明确,以便建立具体的实现法律机制。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化也要求经济法确认宪法宣示的经济秩序具体内容。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目前政府的职能由以前的经济统制转变为有选择的经济公共管理,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政府职能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法律事先确认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以此来确定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范围。政府管理作为一种国家机制的存在,扮演的并不是固定“守夜人”或者“干预者”的角色,而是要遵照经济宪法和经济法的规定,根据经济情势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在法治经济的语境下,市场经济关系中哪些属于社会公共经济关系而需要政府予以保护,哪些仅代表私人利益而应由民商法律调整,是需要经济宪法、经济法和民法共同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定义

国家为什么能对私人反垄断?为什么能对公民剥夺性的征税?这些并不是经济法内部能解释的问题,只能从宪法的角度去解释。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宪法规定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概念,并由此了解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摸清经济法所蕴含的法律机制的内部构造。根据传统分析方法,要弄清楚宪法上的这种关系,需要分析它的一般构成要素:

1.主体。这种经济关系的主体并不自然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只有承担生产、销售、消费、参与分配等某一具体经济职能的社会成员,才能取得主体资格。因为只有承担一定的经济职能,才能谈得上利用社会公共经济事物,才能依法享有或承担经济上的公共权利和义务。因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承担一定经济职能的社会成员(含国家机关、单位、团体组织)。主体资格的法定条件取决于经济运行体制的客观情况。

2.客体。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客体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或者经济体制相联系,是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既然社会公共经济关系是某一时期经济公共秩序的内化或表现,那么,它的客体应当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经济事物,而不直接是民法上的物、权利和利益。公共经济事物能为公众所使用,但却没有哪一私人愿意为其产生或形成承担独立责任,如“国家计划”、“市场机制”、“公共产品”等。公共经济事物的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其具体价值难以用具体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它通过满足经济整体运行的需求来满足个人的公共需求,为一国经济运行秩序之不可缺少。

3.内容。众所周知,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提供竞争公平,人们只有通过对相关条件的满足而达到竞争公平;公共产品(publicgoods)也无法自我供给,它要求全体成员让与一定的财产权,由国家公共部门利用这些财产权来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针对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公共产品的持续供给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便构成了“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换言之,公共经济事物虽然抽象,但对其利用条件却是具体的。保障这些利用条件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便是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根据对其构成要素的概括,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定义为:由宪法宣示的,为保障特定社会成员共同利用某一时期公共经济事物而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宪法对其进行宣示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特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维护一国经济公共领域的“国民经济生活秩序”。

二经济法与行政、民事和刑事法

(一)经济法如何实现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在宪法宣示之前,社会公共经济关系是一种应然而非实然的经济关系。宪法宣示且内容由经济法具体设定之后,其实现又需要各个法律部门的精诚配合。国内法传统上只存在三种法律机制:行政、民事和刑事。由于经济法所具体确认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具有性,其当然可以直接作为行政、刑事保护的对象。但是,在刑事保护方面,英美法和大陆法两者对刑事保护的态度并不一致,大陆法系拥有统一刑法典,根据罪行法定的原则,只有刑法典才能规定具体犯罪和刑罚,因此经济法只能援引刑法,而不能对具体的犯罪和刑罚作出规定。相反,英美法系国家在证券法等法律规范性文件中单独设定了具体刑罚。在行政保护方面,难以制定统一的行政法典已是通论,各个领域的行政法律保护还仰赖各部门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规定。这样,经济法确认具体内容之后,便面临建立具体行政法律机制予以配合的问题。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也不排除通过民事法律机制实现的可能。因为当主体经济公共权利指向的相对人特定以后,当事人完全可以运用民事诉讼工具实现自己的权利。例如,国家税收债务人一旦确定,税务机关可以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O条的规定行使合同法上的代位权和撤销权。经营者一旦被认定实施了垄断行为,受害者也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提起民事诉讼。由此,经济法首先承接经济宪法而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具体内容,然后又为实现这些内容而选择建立有效的经济行政管理或民事法律机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典型的应用法。①当然,将其视为应用法,并不是说它是宪法性、行政性、民事性的三种规范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它是几种法律机制配合的结果。“经济关系主体对经济法的选择,强调的不是事后能否给予公正的裁判,而是事前是否进行了社会成本节约的共同预防”。【4经济法克服各种法律机制单独运行缺点,企图在自己的领域系统地建立社会成本节约制度。事实上,经济法也一直致力于解决一国经济上的公共问题,对实现宪法规定的“国民经济生活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功能足以促使其不断发展成相对成熟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调整相应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关系,与一般行政法关系密切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发生在经济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其实现机制的制度选择离不开建立相应公共管理机制。公共管理机制一旦建立,相应的经济公共管理关系就会产生。这种关系与社会公共经济关系互相依存。法律对前者的确认,必须对后者进行调整,两者不能偏废。公共管理机构依照何种职权,遵照何种程序执法,一般行政法也没有具体规定,一般由经济法特别规定,这有利于执法目标、职能和程序的统一。从权力控制的角度看,权力一旦赋予,就有被滥用的危险。经济法不仅要求从内容上限制公共管理权力的运用,而且需要建立相关程序对公共管理行为进一步控制。如税收征管法规定税收征管程序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具体的监管程序等。管理学上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J,相应经济公共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经济关系而实施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如市场监管、财税管理、宏观调控等。经济公共管理仅仅在管理意义上区别于一般经济行政,“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因此区别于经济行政。”相应经济公共管理具有“相应”两个字限制,当然不是指所有的公共(行政)管理。如民法上的物权、知识产权的登记管理就不应归入相应经济公共管理范围。相应经济公共管理一般依据经济学上对经济的分类而分为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而进行更加具体的分类,如分为市场监管、财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等。

(三)经济法调整相应民事关系,鼓励私人实施经济法如上所述,经济公共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也可以通过立法选择民事法律机制来解决。这种由经济法直接规定的民事关系称为相应民事关系。它是一种特别民事关系,包括平等主体的非传统民事关系或者不对等主体之间传统民事关系。前者如经营者之间的平等竞争关系,后者如政府采购法中的政府与供应商的合同关系。对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侵害一般区分两种情况:一是明确侵害特定主体民事利益且同时又导致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损害。如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其他经营者权益,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二是直接侵害某一经济群体利益而直接导致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损害。如具有或者可能具有限制竞争的经营者实施经营者集中,其行为对竞争的不利影响大于有利影响时,所有相关市场的竞争者利益都会受到影响。侵害特定主体民事利益的行为不一定导致公共经济利益的损害,但侵害经济公共利益的行为必定导致不特定主体的民事利益之损害。经济法引入民事机制的正当性不仅来自立法机关的社会成本节约政策,而且与“政府俘获”问题有关。所谓“政府俘获”,是指企业通过为公职人员提供非法个人所得来促使政府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家法律、政策和规章。政府旦被俘获,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实现的公共管理机制失效,私人的公共经济权利的实现面临落空。这时,私人实施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政府俘获实际上是公共权力为少数利益集团而不是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问题。政府在经济公共管理中被俘获,相应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实现因此受阻,社会公共利益亦面临危险。这个时候,建立和完善相应民事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等制度就十分必要。

三经济法存在的理论依据

通过上述对经济法与宪法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分工的考察,我们发觉经济法的功能包括两个:一是确认宪法规定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二是选择建立这些内容实现的法律机制。因此,其存在的理论依据也可以在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经济法本体法存在的依据。经济法中部分规范确认宪法规定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可以称为本体法。社会公共经济关系涉及经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民法主体追求意思自治的精神相悖;其主体经济上的对等性又与行政法调整机制中主体非对等性不相符。因此,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是民法和行政法难以承受之重。法律分工客观上要求经济法来执行宪法宣示的经济公共领域的秩序。如竞争法中调整经营者之间竞争关系的规范、财税法中调整财税经济关系的规范等。从宪法上看,这些关系都需要强调经济上而非主体资格的平等,即经济面前人人平等。但此种经济平等不一定等于民事上的个体之间的平等,亦非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平等,而是经济机会或者经济公共利益分配上的平等。如竞争法上竞争公平、预算法上财政平衡,就是此种平等的具体表现。

第二,经济法包含行政、民事法律规范的理论依据。首先,经济法建立行政法律机制是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的合理延伸。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具有性,而行政法是宪法最主要的执行法律部门。从政府成立的初衷来看,政府执法的目标和正当性主要来自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关系应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政府怎么样履行职责,需要经济法明确或规范。其次,经济法上享有的公共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最终是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具有不特定性或者直接指国家机关、单位、团体组织,与民法上使用的“个体”语境不同而已。不特定的私人或者特定的国家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司法机关的民事审判来实现某些已经特定的权利或义务,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对经济公共事物的损害行为若导致了私人利益的损害,私人当然有权借助司法机关予以救济。让私人承担实现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部分功能,开启“私人实施”的通道,显然是出于法律对节约社会成本和强化诉讼动力的考虑。再次,选择哪-lib实现法律机制,从经济上考虑,决定因素仍然是社会成本问题。如果公众利用单纯的民事或者行政法律机制足以应对经济上的公共问题,那么,立法机关为什么还要选择经济法立法?因此,促使行政、民事应用法律机制在经济公共领域的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应是经济法重要价值之所在。

四经济法的作用

(一)经济法是维护经济公共领域秩序的基本法律法律是角~度,它属于上层建筑,最终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法与民商法一样,也是维护宪法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它立法的最终目的仍是维护宪法宣示的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它保护市场自动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经济法确认宪法规定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实质上划分了政府与私人行动的边界,这种边界越明确,私人自由就越容易得到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容易发挥出来。从市场内部的运行机制来看,“经济人”的个体理性是市场群体理性即“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前提。经济法主体可以通过经济法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公益”和“私益”边界,形成市场发挥作用的“个体理性”。如在销售商品的同时缴纳多少增值税、经营场所应具有什么样的安全度,在经营集中必须注意什么样的申报标准等等。这些规定为私人预见“个体利益”得失提供了条件。

2.它维护经济公共领域秩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关系。与经济学不同,经济法直接承认政治对市场运行模式的选择,在此前提下确认两种力量的不同作用。它关心两者法律地位(作用范围)是否与现实经济情势和本国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而不对政府是否应当扮演“夜警察”还是“主动干预者”展开讨论。它将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视为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界限,从而对市场与政府关系实现法治化;二是规范经济公共管理行为,保障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经济法调整相应经济公共管理关系的目的是防止政府权力滥用对市场形成破坏。例如,在宏观经济方面,立法机关为了对政府宏观调控权力予以限制,制定了专门法律对宏观管理行为进行控制。德国1967年颁布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美国1978年颁布的充分就业与平衡增长法以及我国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经济稳定增长法》,都是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权力的典型立法。

(二)对“国家干预经济之法”观点的反思

我国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法理论一般建立在经济学关于国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学说之上,认为经济法是“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形式”“国家协调经济之法”“国家调节经济之法”。这些理论对在我国建立独立的经济法部门,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法学研究深入,这些学说对经济法的定位存在明显缺陷。

1.将经济学上关于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直接作为经济法部门独立的理论基础,在法学上难以取信。政府作为“守夜人”还是“干预者”并不是法学应争论的问题,而是一国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进行的政治决策,况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处于资本主义的不同经济时代,他们建立各自理论的目的是适应当时的经济情势,而不是催生经济部门法(经济法亘古有之)。利用某一时期的经济理论作为经济法部门独立的理论依据,只会使经济法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为经济学理论的变动和争论,必然会使相应经济法独立理论陷入尴尬。法要适应经济,但不是为了迎合经济学理论。法学只有建基于经济(而不是经济学)本身,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比如,从提供市场必要公共产品角度讲,国家(政府)本身属于市场经济主体范畴。市场与国家不是利益上的真正对立,而是“合作”和“共赢”。法律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不是要执法机关去干预私人经济,反之,它是为了保护私权和限制公权,进而维护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仅以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经济法制度建立依据也无法解释政府权力的来源。是先确认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来限定政府的经济职能还是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内容而制定经济法?肯定是前者。因为按照法治原则,只有法律对社会公共经济关系予以确认,政府才有权实施相应经济公共管理(干预、协调、调节)。“需要干预说”给人感觉是“国家需要就干预”。q)这明显违背经济民主原则。虽然经济法确实要调整相应经济公共管理关系,但它不是基础,也不是全部;它对政府的赋权也只是保护工会公共关系实现的一种手段。“如果仅从赋权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便有将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经济手段等同之嫌。”总之,由经济法确认内容的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和民商法调整的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市场经济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经济法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经济关系内容的确认并建立相应的实现机制来维护和控制政府的经济职权,而不仅仅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法律工具。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4篇

19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出现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发展,这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他为自由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功利主义将功利原则作为道德与立法的根本原则,作为衡量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唯一原则,作为衡量现存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4]功利主义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两害相权取其轻,而所谓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行为。效果原则、功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是功利主义的主要原则,其中,最大化原则集中体现了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他的基本内涵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说,衡量一个行为或是一项政策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正当,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看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当然,这里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整个人类的绝大多数,也不意味一个社会或是一群不相干的人的绝大多数,而是指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所涉及的人的大多数,也就是说,与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有利害关系的人的大多数。从功利主义最大化原则出发,探讨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制度安排能够满足与其相关人群的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每一个人都与这项制度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判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就要从它对于每一个人的作用出发,确定它能否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正如萨拜因所说的:“最大幸福原则的效用乃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是对拟制的巨大消解,因为它意味着,一项法律或一项制度的真正意义必须根据它的作用来判断,而且必须尽可能的根据它对具体个人的作用来判断。”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部分城市、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状况比较理想,而在广大的农村和一些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水平极其落后。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显然,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正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也无论城乡、地区,提供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正如边沁所强调的,政府必须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

二、分配正义论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发表,让自由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从而分配正义观为人们所关注。罗尔斯的理论基于一个重要的概念———无知之幕。他认为:理性的人在无知之幕下,由于对现实中实际状况和环境缺乏必要的认识,为了对自己最有利,因而会做出最正义、最公正的选择。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建立基本社会制度的正义原则是机会平等的“平等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和结果不平等的“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也就是“差别原则”,后者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罗尔斯认为:“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关键,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获得职位的机会。

由此可知,罗尔斯企图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罗尔斯对功利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合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并不合理,这可能会对少数人或是一部分弱势群体造成伤害。然而,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上,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和功利主义却有着共同的契合点。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满足多数人的利益的,这是符合功利主义主张的。而从罗尔斯的角度审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知,这一制度设计是符合分配正义观的。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规范是实质平等,而不是抽象的形式的机会平等。对实现实质平等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收入或财富,而是说,凡是涉及到人的尊严、自由和正常成员资格的社会基本物品,都应该平等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为法律意义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提供实现条件。

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样强调结果均等和机会均等,结果均等是指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这里并没有说是一定要平均分配,不同于“平均主义”所说的均等;而机会均等则指全体成员有权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因为外部原因而被排除在政府公共政策之外,这里不仅包含了法律和权利意义上的平等,同时也要求政府对贫穷落后及利益受损者给予适当补偿。这与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平等自由原则”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机会平等,而“差别原则”又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补偿。例如:我国对西部地区公共事业的扶持以及不断完善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政策等,都是在对经济发展中利益受损群体或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进行补偿和帮助,从而不断的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分配平等,它旨在建立覆盖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正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实践。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人事行政/环境/价值/制度

长期以来,公共人事行政被认为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其研究大多局限于“操作”领域。当前绝大多数的相关教材、专著对它的阐释,几乎都聚焦于公共人事行政的程序、方法、技术与工具等。但是,如果一门学科被降格为对某项“技艺”的操作训练时,这门学科将难以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从而失去赖以“安身立命”的学科基础,以至于无法构建科学的知识系统,难以建立规范的研究范畴,而没有规范研究范畴的学科是永远不能走向成熟的。有鉴于此,建构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范式无疑是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我们认为,公共人事行政的架构大体是由环境、价值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因素构建起来的。环境是制度产生与变迁的外生变量,它的改变引起了公共人事价值的转变;价值是公共人事行政范式架构的核心;价值决定采取何种功能,而功能又依赖于相应的制度来实现,那些回应环境变化而转变了的价值很快就在制度功能及具体的制度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部门的人事制度都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

一、公共人事行政中的环境、价值与制度

(一)环境:行政生态系统

所谓环境,即系统外部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和。根据行政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整个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公共人事行政系统也不例外,它不仅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周围,围绕着许多其他要素和子系统,它们构成了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环境。按照里格斯的说法,这些环境要素可以分为五类: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具体而言,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环境是历史传统、现实经济形态、工具与技术、意识形态与习俗的综合。公共人事行政系统与这些环境之间的边界是柔性的、可渗透的,进行着多种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二)价值:动力机制

社会的兴盛与式微、人事环境的优化与恶化、人的勤奋与慵懒,重要的根源在于社会动力机制的构建与运行。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作为动力源的“动力结构”,即一定的动力机制与相应的由社会主体劳动性质所规定的行为动因的结合[1](第29页)。

公共人事行政也是如此,它的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机制,而价值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内核。价值问题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其他社会科学探讨的普遍话题。对于公共人事行政理论来说,价值问题的研究是公共人事行政学科研究范式的核心。

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是多元跨越与多元共生的统一。多元跨越指公共人事行政中,公共人事价值的发展变化是非阶段性前进的,且新价值是在旧价值内部与其斗争中破土的。它强调的是其动态变化过程。多元共生指公共人事的多元价值依据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共同存在,强调静态的存在状态。例如,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后反映出的反政府模式中的个人责任、有限而分权的政府和社区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等新价值,是在与传统亲政府模式中的政治回应、效率、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等价值共生且相互撞击冲突中,以及在冲突的演变中被社会所认同的[2](第8页)。

公共人事行政中的核心动力机制——价值是否有效,取决于人们对价值的感知、认识和施行,以及能否建立起与该价值相适应的人事行政制度。如果这种价值与制度的有意识的结合是有效的,那么它就将极大促进公共人事行政的发展。反之,则必然要求打破不相称的人事行政制度的桎梏,进行制度和功能的创新与更替。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价值逐渐被时代的风尘所湮没,而一些新的价值则在冲突中应运而生。在公共人事行政的环境、价值、功能、制度这个互动的链条当中,价值因素的核心动力机制无法被忽略。

因此,在公共人事行政进行功能、结构和制度的变革之时,应充分考虑到价值回应性,使外在的显性变革(功能、结构和制度上的)与内在的隐性变革(价值与思维模式上的)相一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起源于知识的“构造性危机”,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从本质上讲,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人们的行为准则,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解,公共人事行政中的制度是指有关公共人事行政一系列规则的总称。

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又称内在制度)是自生自发的,是社会价值或组织价值的具体表现形态;正式制度(又称外在制度)则是人为的,是靠权力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的。公共人事行政中的制度也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公共人事行政制度是由政府制定的对人事行政主体行为进行约束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集合,是公共人事管理的依据。不同的行政人事制度下行政人员的行为不同,造成公共行政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也导致行政效率的不同。因此,行政人事活动对正式制度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非正式行政人事制度是人事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直接反映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心理现象和道德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相对于正式的人事制度,它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其变迁也更为困难。

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行政人事制度,都可以被认为是人们追求一定人事行政秩序的结果,人们力图通过这些制度为自己的生活构建一个自由、安全、稳定的空间。如果说在正式的行政人事制度的构建中,人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努力把握未来、减少不确定性;那么非正式的行政人事制度安排就是人们对原发性规则(风俗习惯、道德、意识形态)的尊重,依靠这些规则人们构建了整个人事行政秩序。

二、公共人事行政之环境、价值与制度的关系

(一)价值、制度对环境的依赖

作为公共人事行政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环境对于整个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由环境、价值与制度三者构成的互动循环中,环境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人事环境决定了行政人事价值的选择、形成和积淀,进而通过功能选择、制度设计对整个系统发挥作用。可以说,价值和制度二者是依赖于环境而生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人事行政价值与制度都是为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众所周知,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制度都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所谓专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人事行政,有的只是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或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圣人”和“德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共事务的增多,国家职能的扩大,才出现了专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整个公共人事行政制度,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使之不断延伸和完善。公共人事行政价值的生成演进亦是如此。环境是通过价值作用于整个公共人事行政制度的,环境塑造价值,而价值决定功能选择和制度设计。

其次,环境不仅决定了公共人事行政价值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还规定了其内在的目标、规模、结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和制度一旦顺应环境的需要产生和建立起来,就要对整个环境做出回应,来调整组织和人员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进而映射到系统的规模、结构,最终促进整个人事行政目标的达成。从数学函数的意义上来讲,环境是一个自变量,而价值和制度都是因变量,它们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事行政环境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决定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整个人事行政制度的变迁。

再次,人事行政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都要从环境中输入。没有环境所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就不能形成,制度也就不能建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边界是柔性的,它不仅要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其内部各子系统间也要进行这种交流。只有通过交换,价值和制度形成的要素才能获取,各种系统内外的资源才能得到整合,整个公共人事行政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下去。

最后,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与制度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行动决定存在,存在决定思维。环境是随着人们的活动而不断变动的,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公共人事行政环境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人事价值作相应的变动,进而反映到人事制度中去。但也应当注意,价值也是分层次的。深层次的价值形态具有超稳定性,对于环境的变化反应也不是那么敏感。受环境改变的只是人们的一些表层观念、思想。因而,对这种具有超稳定性的深层次的价值形态的改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价值、制度对环境的选择与重塑

虽然公共人事行政环境对其价值和制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价值和制度一旦产生,就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们不仅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还能动地影响着人事行政的环境。就像唐纳德·克林格勒说到的那样,“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与其价值取向有密切的联系。”[3](第41页)人事价值和制度对环境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更多的是能动的改造。这种能动的改造主要体现为人事行政价值、制度对环境的选择与重塑。

(1)人事行政价值和制度对环境的选择。人事行政价值是人们对于行政人事领域内部的各种行政要素(如人事行政权力、职能、方式)、制度和现象的理解、看法和价值选择的总称。它并非人事行政行为、行政要素和行政制度等概念本身,而是隐藏于行为、制度背后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如前所述,它是作为人事行政系统的一种动力机制而存在的,它是一种人事行政制度得以建立和运作背后的思想根源。作为动力机制和共同的秩序,价值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行政人事的环境进行挑剔的选择。公共人事行政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事行政价值和制度就充当了过滤器的功能——人事行政价值和制度安排在对外部环境摄取过程中进行取舍,只纳入与自身相关的那一份投入。

(2)价值和制度对环境的重塑。人事行政价值和制度不仅仅选择环境,更要设法改善、重塑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这种重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价值和制度通过特有的途径和方式(譬如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改善人事行政环境,使环境得到优化。其次,人事行政价值和制度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使人事行政环境按照价值的内在要求和制度的客观需要去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有“道”、“器”之分,前者指某种自然之理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后者可视为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具体世俗礼治和行为表现。人事行政环境、价值与制度之分就如“道”与“器”之别。举例来说,“官本位”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各层级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顽疾,弊端显见,但是官僚制层级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事行政的价值呢?这是由环境导致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它一定蕴涵着相关人在具体制度环境中的现实思考和利益权衡。而“官本位”的思想也重新塑造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或许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如此之久的另一个解释。

(三)价值规划了制度的变迁

制度是按价值所规划的功能要求来设计的,并在新、旧价值的博弈中形成,随价值的变迁而变迁。价值对制度变迁的规划,主要外化为制度的“三性”上:制度合理性、制度合法性、制度现实性。

制度合理性。即在一个由某种理念支持的制度系统内,其制度是否遵守该理念规定的“逻辑”,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是否与其“理念”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例如,制度是否体现了制度的本性与目的,是否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完成其目标上是否有效率,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制度的内在规律,制度的外在体现是否真正合逻辑、合规范。

制度合法性。马克斯·韦伯的定义得到了较广范围的认同。在韦伯看来,一种秩序系统的存在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其成员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也就是说,合法性表明秩序系统获得了该系统成员的认同和忠诚。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所制定的制度法规就是合法的。所以,制度合法性是指制度的这样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更主要的是来自根据有关价值体系所判定的、由社会成员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与认同的制度规范的可能性或正当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能否以及怎样以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是制度有效性的范围、基础与来源。制度合法性的内涵说到底就是公平与正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4](第1页)合法性强的制度应该使社会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分配趋于公平合理。

制度现实性。其内涵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任何制度都必须与它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而谈抽象的制度。其二,任何制度都必须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可运作性,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图景中。其三,任何制度都必须关注其存在及实施成本,成本过于高昂,也会使得制度失去其现实性。

制度的现实性也不完全是客观的,有时候也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由于一项制度给人带来的边际实际净收益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一种制度实行得久了,其收益和成本都可能被低估,当然两者被低估的幅度可能不会一样。一项旧的制度,由于它高昂的制度维持费用和制度功能实现费用,而易于被人们从“弊端”的发现中感受其成本的存在。一个理想的制度模式,由于其高效率而被人们期待着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忽略了其高效率同时也意味着高成本。

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制度的非现实性问题的存在,往往就会出现制度乌托邦。这种制度乌托邦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超越历史阶段导致的制度乌托邦;不考虑操作可能性导致的制度乌托邦;不考虑制度成本导致的制度乌托邦,等。

三、功能:公共人事行政的制度与价值的中介

公共人事行政的价值决定了人事行政制度的选择。从根本上讲,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但这种作用关系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机制——功能。

人事行政的价值对制度的影响,取决于人事行政功能发挥的程度。而功能的发挥,又取决于价值对功能的选择。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互异的价值导致了政府功能领域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的人事行政制度。借用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而在行政系统中,其横向结构(部门化)和纵向结构(层级化)都是由长期所积淀下来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价值决定了功能的选择与发挥。而通过这种对不同功能的选择和整合,人事行政价值就实现了对制度的重组。

罗纳德·克林格勒与约翰·纳尔班迪合著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一书[2](第5页)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和纪律与惩戒作为公共人事行政的四个必需的基本功能,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人事行政价值,并在不同的具体制度设计中运行,从而促进公共人事行政目标的实现。公共人事行政的这四项功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公共工作职位是稀缺的资源,它决定了上述四项职能的贯彻与基本价值冲突的途径与方式。公共工作职位之所以是稀缺资源,是由于他们的设置受到税收收入和支出水平的约束,公共工作职位的分配是公共政策制定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正是这种稀缺性和重要性,使得个人为获得公共工作职位的竞争十分激烈。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官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工作分析、职位分类和工作评估)、决定工作的价值(工资或薪酬)。公共部门人事管理者应承担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及斡旋者的角色。预算过程表现了政治回应性和效率的价值,科学的工作分类与分析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公正和个人权利被更多地加以关注。工资与福利制度不仅有利于改善雇员的经济生活,而且还有助于提供评判雇员个人价值的相对客观的经济尺度,同时还能够体现个人权利的价值。

人力资源获取的主要目标是招募、选录和甄补政府雇员。公平就业机会、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和劳动力多样化计划对人事管理的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计划均建立在社会公平和个人权利的价值,以及用于实现这些价值的弱势群体保护行动的法律和程序的基础上。由于公共职位是稀缺资源,因而在其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影响人力资源获取功能实现的价值冲突,这些价值是分配公共职位的基础,主要包括回应性、效率、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等。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与能力。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追求工作质量要求雇主在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给予投资,劳动力的资格条件要求雇员通晓公共服务提供的系统和适应顾客的需求。公共服务系统中的效率价值,为政府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了基础。绩效评估体现了个人责任、社会公平、效率和回应性等价值。职业安全与健康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价值观念——对民选官员的回应、行政效率以及雇员权利的保护之间的难以避免的冲突。

纪律与惩戒的主要目标是确立、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诉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利等。纪律与惩戒是人事管理四个核心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其过程体现了行政效率、个人权利与有关组织正义的合理作用的冲突。

总的来看,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四项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并且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是基础,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蓝图和基石;人力资源获取是手段,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砖石;人力资源开发是核心,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心脏;纪律与惩戒是保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安全阀。上述四个方面的功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萧鸿江:《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动力机制与人事环境改造》,载《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2][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需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0-0072-04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培训的一种新型学习、教育方式。数字化学习平台是为学习者和教育者实现数字化学习提供了管理、服务、学习的平台和载体,一般由门户网站、管理模块、学习模块、数据库模块等组成。但在进行学习平台建设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梳理、明晰并完善用户对平台使用功能的要求,开发者与用户就系统的功能需求取得共识,使平台的系统功能、适应环境、技术标准等内容有较为准确的描述和说明。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全国确定了15个“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示范单位,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示范单位之一,在总纲要的引领下,结合区域特点和数字化特征进行了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区域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总体功能定位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对象满足需要的属性。从此定义出发,结合杭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总体上应具备管理、学习与服务三大功能。

1.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是管理人员为保证和实现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行而使部属顺利完成组织之任务和目标,包括在线和离线两个方面的管理。

在线管理功能:有助于管理者对学习平台进行快捷、实时的管理和维护,是平台正常运行必备的功能。主要项目有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学习资源管理、运行监控等。用户管理对学习者注册申请进行审核做出准予通过或提醒补充信息等。用户一般分级进行管理,如可分为普通用户、授权部分管理权限用户、系统用户。普通用户适用于学习者,授权部分或全部管理权限用户适用于学习内容提供者及管理人员,系统用户为系统运行技术支持人员。数据备份指定期对学习资源库作备份以防各种不测。备份方案应经过周密设计与严格测试。学习资源管理是指教学内容按预定的标准、要素,通过一定的程序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和资料或修改现有的学习资源及对已不适用的学习资源清理出库等。运行监测主要指及时发现平台实际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或数据内容方面的差错等。

离线管理功能:也是平台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功能,不在平台上直接运行和表现。主要有:课程标准、学习者分类和收费标准、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激励学习的机制与制度等。终身学习课程种类繁多,但也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标准。多少容量的学习内容可算一门课程,折算多少学分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其分级办法必须事先明确。虽然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具备公益性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资源均免费开放。平台会吸收一些专业化教育机构提供的学习内容,并适当收费供学习者选择使用,其收费标准必须事先明确并向学习者公开。如何判定学习者已学习完成某一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应有评价考核办法。终身学习课程考核办法与传统学历教育以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会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激励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活动,会有各种各样的激励办法和机制,这些办法和机制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习者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整。

2.学习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人们需要终身学习以谋求自身发展和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学习一般可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兴趣爱好。在学校以外为广大民众提供经过科学、系统编排,内容丰富准确,更新及时并事先通过专家的严格论证的学习资源,为各类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服务,是终身学习平台的主要职能和建设目标。

人们通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的终身学习具备非正式学习的特性,即可能只是扩大知识面,而不具备学历教育那样特定的功利目的。同时人们进行的学习可能是分散的、零碎的,不具备系统性学习的特点。因此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应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特性,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如有线、无线宽带上网,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电视等用户终端灵活、方便地学习,同时能较客观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服务,激发人们学习的动力,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学习经验和兴趣以及年龄、职业等情况,将学习内容和项目进行组合、搭配,提供学习菜单供学习者自主选择。

3.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为学习平台的管理者实施管理、维护和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包括学习平台使用手册、在线支持服务系统、用户服务热线电话、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站、平台使用培训等。使用手册针对学习者和管理者进行分类编写,用户手册是普通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南,指导进行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和测试、学习讨论、资源下载等,同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管理人员手册主要为平台管理人员服务,涉及平台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学习资源进行添加删除和整理的办法、课程标准、用户的分类、学习评价、数据备份、监控平台操作等。在线帮助系统通过不同方式来提供服务,如即时帮助,指根据学习者学习进度在线提示帮助信息;开设BBS论坛或微博、微信平台通过问答方式解决学习者的问题等。热线服务电话主要是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直接对话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如个别学习者不具备上网条件,可使用在社区、企业、公共设施等地点专门设立的平台学习服务站来解决,并解答其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可以通过开展平台使用的专门培训提升学习者使用平台的水平,同时也是宣传平台、扩大平台影响的重要渠道。 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是学习平台可以实现的各种功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服务。学习平台的开发价值体现在能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功能,使之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针对此,我们以杭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实践建设为例,对区域的基本功能性系统需求分析如下:

1.学习个性需求

学习个性需求是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各自的学习习惯、技能特点、个性偏好等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基础环境,为自主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服务。主要包括平台界面皮肤和功能设定、学习者信息注册、学习资源的系统自动筛选、主动推送或显示等。①平台界面皮肤和功能设定。学习者可在登录平台时,根据自身状况及喜好对学习环境界面进行接口、格式、颜色、布局、背景等的选择与设置,对平台默认的功能模块根据需要进行添加或省略,以提高学习者的适用性和学习界面的亲和性,从而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②学习者信息注册。学习者可以根据系统要求填写包括自己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通讯方式等在内的基本信息,同时可以设置查看权限及密码,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选择身份注册和身份验证的不同方式(平台的一些学习内容面对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的权限是不同的)。③优先显示资源媒体的设定。学习者在学习前,可以设置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如文本、视频、音频等)的优先显示级别,分别为“优先显示”、“正常显示”和“不显示”。

2.学习资源需求

学习资源需求主要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上传添加学习资源和平台推送学习资源。①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最基本需求和学习平台的最基础条件是学习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充足、丰富的学习资源。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涉及各个专业、学科领域,学习平台的系统不可能将海量的资源完全由自身存储,可以通过“云技术”或系统的导向功能,引导学习者搜索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源。②上传、添加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上传或制作一些学习资源,系统管理员经过审核后可添加到学习系统中来,方便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这是实现“教育淘宝”理念的一个重要实现功能,将以往远程网络学习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变为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学习者既是学习平台学习资源的受教者,又可以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施教者。③推送、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学习者在进行信息注册、登录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平台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偏好及关联信息,筛选一定的学习资源或内容主动向学习者推送或推荐以供选择。

3.学习活动需求

学习活动的需求主要有选择或设置学习活动形式,选择或设置学习活动序列,系统推荐的相关学习项目、路径或策略,建立学习群,学习评价和反馈。①选择或创建学习活动形式。学习者通过描述自己的学习目标或目的,通过系统提供的相关条件,查询并选择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及系统提供的可能条件组合、创建新的学习活动形式并加以保存。②选择或创建学习活动序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的需要,通过系统提供的学习活动顺序,查询并选择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序列;也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序列,根据需要及系统提供的可能条件调整、创建新的学习活动序列。③系统推荐的相关学习项目、路径或策略。平台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选择设置或创建的学习活动形式和活动序列,推荐经过系统优化后的学习计划、路径或策略供学习者参考、选择。④建立学习群。学习者可以根据注册信息搜索或系统条件设置,查询有着共同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目标的其他学习者,邀请组建学习群或通讯群,加强沟通交流以促进学习。⑤评价和反馈。学习者之间对于参考和借鉴他人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序列,可以在学习中或学习后给予评价和反馈。

4.学习服务需求

主要需要有:学习记录自动存档、学习效果测试、信息检索、添加学习工具和求助服务。①学习记录自动存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即时保存、归档学习进度和相关资料,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并保存实时学习档案,便于学习者查询和学习活动的接续。②学习效果测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结束后可以使用平台系统提供的多种在线检测方式来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效,如试卷测验、在线提供问题解决、小组问答等。③添加学习工具。在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自主添加所需的学习工具和应用程序。④信息检索。根据学习者提供的关键词和条件设置,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检索服务。⑤求助服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平台系统和在线服务实时无法解决的,可以将问题提交保存到问题银行,由平台系统管理者或其他学习者予以解答。同时也方便其他学习者在遇到类似问题和困难时可以较快找到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系统来构建一个庞大的、超能的学习服务器群,这个服务器群系统对在线学习者来讲,就如同是一台服务器,所有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进行知识和资源的共享。

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需求实现的技术方案设计

根据对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需求分析,其技术实现承担主要的在线教学与交互学习模块,面向不同的使用对象,如学校、政府、社区、企业、家庭、个人等形成不同的业务模式,支持PC机、手机等不同的接入方式。即建设一个面向全体市民、服务不同受众、多门户接入的平台――终身教育自主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一张多层级、统筹城乡的终身教育助学实体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站以及建设一个兼收并蓄、多受众的开放式资源库――终身教育资源库(如图1)。

这个在线平台要具备学分互认的功能,学习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统一支付资金、统一享受服务和学习历程能积累并能转化(如图2)。通过建立个人终身学习信息管理制度,为每位学习者设立“学分档案”。无论参加何种层次、何种类型、何种方式的学习,学习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学分。在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或奖励,甚至可以经过转换和认证,将非学历学习成果学分计入学历学习,如学校远程教育、公务员或教师培训、职业考试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党员培训、生活休闲等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能彼此互认,并逐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

总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区域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杭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教育淘宝”、“网上教育超市”的建设理念建立运营模式,逐步建立各类教育、培训的对接、融通机制。在探索实现各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的基础上,打破原先各类教育资源相互间无法沟通衔接的封闭格局,探索非学历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与学历教育的学分融通机制,实现职业资格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替换,实现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学分互换和相互承认,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下一步我们也将结合杭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经验,进一步探索相应的平台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严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7篇

第一,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该书论述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所有制改造、所有制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渊源关系。

第二,明确提出要科学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制革命。该书明确指出,如果以我国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理由,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否定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这完全是一种态度。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是国内国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所有制革命和当代的所有制改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三,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六大创新。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论;创新了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了非公有制理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分配关系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关系论。

第四,较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之特色。强调指出: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矛盾统一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基本经济制度既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不同于主张“一大二公”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五,明确提出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比如,书中提出并分析了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功能:一是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基本经济制度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共同富裕,主张社会成员经济权利的相对公平,而经济权利的相对公平,可以使广大公民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行使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二是有利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内在地要求限制两极分化、兼顾公平与效率,内在地具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功能,因而,在政治上,它更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三是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具备较强的宏观调控功能因而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在各种经济组织中的贯彻执行;基本经济制度由于有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因而有利于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书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分析论述,也视角独到,所提观点具有说服力。这对深化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书还从实践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网络;B/S结构;三层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 Wuping

(Shanghai Huangpujiang Yuejiang Facilities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Ltd.,Shanghai20000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any's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any information,receipt,issued a document,schedule of meetings,file sharing, and their management.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e syste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reduce administrative costs,the company provides a scientific,practical solutions.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Network;B/S structure;Three-tier system

一、公司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是对公司内的信息、收文、发文、会议安排、文件共享、短信等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覆盖整个公司的办公信息系统,提供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办公提供服务,实现办公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二、公司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越江投资公司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个人办公管理模块、公共信息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公文处理管理模块、手机短信管理模块、文件共享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

图(1)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一)个人办公管理模块:根据个人行程,可以在日程安排中添加相关信息,并可以选择手机短信或Email提醒。个性化设置可以针对个人设置不一样的页面背景、个人头像、个人资料、联系方式等内容。个人授权可以指定在一定期间内,将权限暂时交给某人,达到权限的临时转移,时间到期后,权限自动回收。

(二)公共信息管理模块:根据公司业务,按照信息内容进行了信息的分类。大致分为企务公开、党务公开、公告栏三个对外宣传的栏目。根据信息的内容分别上传到不同栏目,配合WORD控件,还可以提供在线编辑和上传附件及配合相关图片等功能。

(三)会议管理管理模块:根据会议室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包括会议室的地点、大小、设备。记录公司办公大楼会议室的安排,以及每天会议日程的安排。可以以图形界面显示,很方便快捷的显示本周和下周会议室的使用状况。

(四)公文处理管理模块:记录收文的登记与流转,发文的拟稿、会签和签发。提供可视化的流程定义和工作流引擎平台。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的业务流处理,完全基于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执行和监控业务的办理过程,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工作流简单的说就是一组人员分多个步骤完成某一项业务所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转交(交互)过程。几乎所有的业务过程都是工作流,特别是办公收发文审批流转处理。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如签署、会签),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如发出文件、归档入库)。可以根据时间段、关键字按序查询排列相关公文,方便公文的查询。内容根据每个成员的权限及是否参与了该流程来显示,不符合条件的成员是看不到具体内容,而只能查询到名字,以确保公文的保密性。

(五)手机短信管理模块: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联合,深度开发企业短信通业务。企业通过调用EMPPAPI接口来连接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短信通业务。可以根据要求发送会议通知及节日短信,并且与公文处理管理模块联动。在收发文中,根据每个流程的定义,每个相应的环节负责人将会受到手机短信通知,告诉他系统中有事务需要处理。

(六)文件共享管理模块:将公司内的常用文件、常用表格、常用软件、规章制度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供公司其他员工方便使用。并且可以设置个人文件夹,针对个人按权限将相关内容提供给某人。

(七)系统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创建和删除用户及用户组,将用户加入相关用户组,对其进行统一的操作。权限管理是创建、删除角色,赋予或修改角色对应的操作;形成以角色为中心,角色、操作、用户共同组成的三维关系。通过为角色授权和分配用户,实现不同用户具备不同的操作权限。

三、公司信息系统总体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结构(Brower/Server),采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大部分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上,易于更新、维护和扩展。

B/S结构的优点

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

公司信息系统现采用Windows Serve 2003作为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 2000,应用服务器采用Aphache Tomcat。

整个系统总体体系采用分层式结构。分层式结构一共分成三层,如图(2)所示,从上到下分别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数据访问层。其中大部分系统功能基本都在业务逻辑层上处理,包括业务逻辑。

图(2)分层式结构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就是在客户端和数据库中间插入一个“中间层”。如图(3)所示。三层体系机构并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三层,不是安装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rower/Server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应该是指逻辑意义上的三层,哪怕这三个层是布置在一台机器上的。

图(3)三层体系结构

在三层体系系统中,中间层主要负责处理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一般情况下,客户端通过COM/DCOM通讯和中间层建立连接,并不直接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通过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9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与此相适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全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基础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元,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为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除免除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外,要尽快构建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逐步提高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着力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与公共交通、电力供应、农业水利与防灾设施及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气象和通讯设施服务等。第三,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列出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等,还列出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国家森林公园*个、国家地质公园*个。上述地区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当地居民的生活就会有很大困难,这些地区的功能定位就会受到很大冲击和扭曲,从而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决定了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在支持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逐步完善。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0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与此相适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全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基础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元,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为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除免除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外,要尽快构建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逐步提高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着力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与公共交通、电力供应、农业水利与防灾设施及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气象和通讯设施服务等。第三,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列出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等,还列出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国家森林公园*个、国家地质公园*个。上述地区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当地居民的生活就会有很大困难,这些地区的功能定位就会受到很大冲击和扭曲,从而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决定了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在支持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逐步完善。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1篇

[关键字] 余杭区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系统设计 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F419.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30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其质量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本地化服务搜索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公共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开辟公共地理信息资源服务新渠道,杭州市余杭区规划建设信息中心作出建设"杭州市余杭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重要决策。本文对平台的框架模式、系统架构、实现的功能及平台的前景进行了阐述,平台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良好的扩展性。

2 平台设计

平台采用MVC (Model View Controler)设计模式。MVC设计模式强制性使应用程序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从根本上强制性的将数据和业务规则从表示层分开,使得开发者可最大化的重用代码。由于模型返回的数据未进行格式化,因此同样的构件能被不同界面使用。使用MVC可改变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和业务规则,一旦用户正确的实现了模型,不管数据来自数据库还是LDAP服务器,视图都将进行正确的显示。鉴于MVC设计模式在软件健壮性、代码重用和结构方面的优势,该平台采用MVC设计模式。

平台总体框架由三层结构构成,由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组成。

2.1 数据层:是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核心。平台数据需要以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结合余杭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共享服务需求,对余杭区地理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和建库,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它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业专题数据、POI兴趣点数据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源,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的规定下,由数据集成提交公共平台管理中心对外。

2.2 服务层:提供服务接口,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应用的需求。服务层,除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基本功能外,主要完成地图服务的配置、功能服务的和相关服务配置管理等,是系统运行的技术核心。并且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总线的方式传送信息。

2.3 应用层:在服务层基础上提供基础地图操作功能和相关资源信息及行业信息展示功能。平台应用层依托平台服务层实现资源展示系统(GIS平台)、运维管理和移动终端三部分的建设。平台应用层支持在线调用、标准服务、二次开发等多种使用方式,保证政府及各应用部门能在统一空间定位基础上加载自身的专题信息数据,并实现基于空间位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应用,同时可实现专业部门的专题信息和个性化功能开发。同时,为地理信息共享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集中展示。

3 平台实现

根据功能需求把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资源展示系统(GIS平台)是本系统的主要对外部分,使用B/S技术架构,提供给所有公众使用;同时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电子地图,空间信息查询等服务。而运行维护管理子系统面向的用户为运维管理人员,使用涉众较少,并且没有复杂的业务操作,只是完成基本的信息查询、管理,因此没有特殊的架构规定,在本平台中也使用B/S技术架构。移动终端则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Android平台以及IOS平台实现。

2.4 资源展示系统(GIS平台)

资源展示子系统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信息资源的展示平台,是访问数据和调用功能的唯一入口。系统应能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各类现有基础空间数据资源进行展示,对地图标注、全文检索等功能进行相应的应用展示,以及这些数据在各领域(综合决策、应急指挥和公众服务)中作用和典型应用。资源展示系统(GIS平台)界面原型设计如图3所示。

平台前台资源展示系统采用当前最流行的客户端技术Flex开发。采用Flash Builder作为前端开发工具。后台采用J2EE技术开发,并通过服务平台总线来完成子系统之间的交互。

系统实现一站式服务,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全方位、不同层次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另外,系统需要提供良好的二次开发接口,以支撑不同的应用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5 运行维护系统

运维管理系统是管理用户权限以及查看系统运行状态的子系统,帮助分析统计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其包括的内容有角色权限管理、日志查看、系统设置、关键字过滤以及点击量统计。运维管理系统界面原型设计如图4所示。

根据余杭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要求和整体设计思路,平台运维管理系统采用Java语言作为开发语言,采用目前最先进并且最成熟的J2EE技术,本公司项目也多采用J2EE技术开发,技术经验积累丰富。系统为B/S结构,并且符合MVC的设计模式。为便于逻辑分离及项目分工,使用SSH(Spring+Struts2+Hibernate)架构为基础框架,使用 WebService开放接口,预留扩充接口以适应因业务变化和技术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平台带来的升级与扩展需求。

2.6 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采用传统MVC设计模式(以Android为例),把系统分为视图层,控制层,模型层三层。视图层:一般采用XML文件进行界面描述,使用时可以非常方便的引入。当然,也可使用JavaScript+HTML等的方式作为视图层,需进行Java和JavaScript之间的通信,幸运的是,Android以及iOS系统都提供了它们之间非常方便的通信实现。控制层:Android的控制层的重任通常落在了众多的Activity的肩上,这句话也就暗含了不要在Activity中写代码,要通过Activity交割Model业务逻辑层处理,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Android中的Activity的响应时间是5s,如果耗时的操作放在这里,程序就很容易被回收掉。模型层:对数据库的操作、对网络等的操作都应该在模型里面处理,当然对业务计算等操作也是必须放在的该层的。就是应用程序中二进制的数据。

在移动终端架构方面,采用的开发平台是主流的开发方式。根据本系统的实际需求,以及公司已有平台的技术路线,选用了Android以及IOS系统作为开发技术路线。

余杭项目移动端开发,包含Android和iOS系统客户端。移动终端包括的内容有地图浏览、图层切换(地形图、影像图)、LBS定位、POI要素查询、周边查询、链路查询、分类查询等。

3 结语

目前利用天润空间数据库NaviLite已经实现了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安全迁移,给各个行业、不同要求层次的人们提供了移动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随着移动GIS的发展,移动地理信息服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为人们共享地理信息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海英,花存宏.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构想[J].城市空间信息共享, 2009,8(4):19

[2] 张必胜,肖剑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 2007,5(6)

[3] 陈军,蒋捷,周旭.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设计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 2009(3)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2篇

“草根”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此指普通平民百姓,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都是白手起家,凭借个人奋斗实现了自身的成功。个体的成功经验固然有其偶然性,但千千万万草根成功的背后必有其共通的东西――规律。

究竟有多少草根成功了?当代草根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面临着哪些障碍?秘笈何在?据人民论坛调查显示,89.6% 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是“草根”出身;近七成受调查者认为全社会草根成功人士比例不足5%;草根成功首要必备条件是“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是草根成功最大困扰。

除了广泛的网络调查、典型群体随机样本调查之外,本期策划还选取了50后、60后、70后、80后等不同时代的30位草根“成功”人士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探寻中国平民成功背后的规律。诸多专家从“草根精英能不能复制”、“成功的密码何在”、“成功观辨析”等多方面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比如,草根精英有一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共性,可见的共性主要体现为:巨大财富和显赫声望,而不可见的共性则包括:善于学习、把握机会、贵人相助等诸多因素。

比如,尽管在商业领域成功与否与个人的基本素质有关,但“时势造英雄”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那些顺应了时势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要启动新时代青年创业成功的钥匙,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日趋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

草根阶层是社会的基础,占公众的大多数,提倡和鼓励草根的自信自强和立身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个人的出身(起点)是没有选择的,而人生道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当财富在增加,社会变得更开放,中国就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平民草根成功的梦想。当普通人的梦想也能被关心、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因为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总策划:贾立政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化大楼;数字矩阵;模块化;可扩展性

【 abstract 】

Public radio system is the modern building indispensable sub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se buildings, public radio system including background music, radio and fire emergency radio business. Background music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staff can create a comfortable and easy and comfor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 business for administrative office, radio property management provide convenient and fast information clew, fire emergency radio can be in fire, earthquake and a crisis, providing essential voice alarm. System and fire control system in the connection, and fire use a set of speakers, when fires in the area of a strong corresponding cut fire alarm signals. In the emergency situation, the system switch to an emergency radio work state, through phone calls to evacuate the people and command, ensure the personnel and the security of the property.

【 keywords 】 modern building; Digital matrix; Modular; scalability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剧增,高层楼寓越来越多,楼寓功能日渐综合化(包含住宅、酒店、写字楼、购物广场),这就需要广播系统多种功能和可扩展性。

本文以某大楼新建项目为例,介绍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方法。

1、工程概况

杭州某大楼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集会议、办公一体化的综合场所,项目包括:地下2层,地面1―23层,屋面层等。总共分为46个广播分区,各广播分区相应分布在不同消防分区内。

本系统以AEX品牌的eX800型数字矩阵公共广播系统为设计依据,为本大楼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轻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每个公共区域提供背景音乐广播、业务广播、消防紧急广播功能,并根据需要定时向某些区域提供语音信息广播服务。

2、广播功能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其广播功能形式主要包括:背景音乐广播,业务广播和消防紧急广播。系统设计主要以下功能:

2.1 系统容量和扩展性

eX801系列广播控制主机为音频矩阵管理模块式组合结构。采用8路音频主母线传输方式,即同时满足8路不同音频信号向不同区域广播。系统最大具有20路音频信号源(包括最多20个内置语音信息储存卡或20个辅助输入或最多8个远程麦克风等任意20路音频组合),最大具有60路音频输出,每路音频输出均带有1路控制信号和备用音频信号连接。系统可扩展至188个广播分区输出,具备足够的系统扩展使用容量。同时最大具有128路控制信号输入端和128路控制信号输出端。

eX801系列广播控制主机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便于处理、分配、传送的数字信号,配以高速微电脑处理器,使之具有音频输入与输出和控制的灵活性,满足紧急事故广播或业务广播的多样性,符合现代消防广播规范(N,N±1或者N,N±n形式的标准邻层广播)以及特殊楼层和特殊区域的早期预警应急疏散自动广播(EES)。eX800系列广播控制主机具备单或双CPU微处理器。

2.2 系统自行检测功能

公共广播系统除了能对本区域进行各类广播外,还可以通过eX800广播主机进行运行状态监测,非常方便管理,内置模块能对各组成设备检测。

2.3 软件编程功能

系统采用人机对话界面专门编程软件,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图形界面,主要由一个能提供按部就班的配置指南软件组成,使系统功能的设置和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快速。

2.4 远程话筒优先级别控制功能

设置远程话筒优先控制权,通常将设在消防中心的话筒设定为最高级别,设置在广播中心的话筒为第2优先级别。

在消防员人工手动广播模式中,消防员专用麦克风为最高优先级别,当eX800矩阵主机的中央处理器或数字音频通道出现故障时,也可以进行全区呼叫广播。

2.5 主机内部定时语音信息广播功能

eX800矩阵主机内部具有定时器,可进行语音信息广播,通过可编程时序控制内置语音模块的信息播放,而不需要另加定时设备。

2.6 功放多通道独立输出功能

系统选用PA系列多通道功率放大器。当功率放大器发生故障(如保险丝熔断、过热故障)或每个喇叭线路有短路、开路或接地漏电现象时,系统都能实时监测到并通过eX800矩阵主机、遥控话筒或设备发出故障警报,安全可靠。

2.7 系统集成功能

通过开放内部通信协议,本系统能与建筑内的其他服务系统相结合,如火灾报警系统、安防系统、专用交换机/内部通讯系统、主时钟系统、信息显示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管理人员通过系统集成软件界面就可以进行简单快捷的操作。

2.8 功放监听功能

本系统采用功放监听仪AM10实现在主机房对功放状态的监视监听,功放监听仪上含有VU表,可以通过VU表变化判断功放工作状态;也可以通过监听喇叭直接截取功放音频信号,听取音频信号的有无判断功放状态。最大限度的方便对系统的监测。

2.9 远程呼叫功能

本系统配置1台eX867远程呼叫麦克风,该呼叫站可以放置在距离主机1.2Km的地方进行远程呼叫,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调整呼叫站位置。该呼叫站的按键采用编成方式工作,可以定义各个按键之功能,方便用户拓展呼叫站功能。

3、系统设计

3.1电声性能指标

根据《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526-2010)的技术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具体指标如下:

3.2系统机房及音源

公共广播机房与消防机房合并,机房内设备的布置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包括(设备立柜的布置、通风散热、接地保护等)。

音源包括四部分:

CD多碟激光唱机

AM/FM收音机

双卡磁带放音机

远程遥控麦克风

3.3系统传输方式

公共广播系统分定压式,有源终端式和载波传输式三种。本系统工程采用定压式。扬声器的功率馈送回路采用两线制(带音量开关的采用四线制),扬声器线路传输电压国际标准一般为70V、100V、120V三档规格,根据规范宜采用低压传输方式并考虑减小线路损耗的原则,我们采用100V定压输出。

3.4系统前端点位

下列一些场所应设公共广播:走廊;电梯门厅;电梯轿厢;公众卫生间;入口大厅、餐厅;咖啡厅;酒吧间;宴会厅;保龄球场及康乐中心;电子游戏中心;商场;游泳池休息廊;天台花园;写字楼等。

公共广播的设计,因其兼有消防紧急广播功能,故应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相配合。公共广播实行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相一致,根据消防事故报警的要求,某区某层发生火灾时,则该层及上下和相邻层的不同组合,可分成许多消防报警及事故广播动作区。为保证事故时分区自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数字矩阵控制,能方便达到目的。事故广播是用预先录制好的录音播放的,播放语言种类及信息的多少,可随意选择。公共广播喇叭的装设,应配合天花板的装饰进行。

公共广播的每一分区均设有调音开关,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量。

3.5功率放大器

1)在确定功放的数量时,建议每个分区根据该区扬声器的总功率选用一种型号适宜的功率放大器,这样功率放大器的数量就等于各分区数量的总和。

2)功率放大器的容量一般按下式计算:

P=K1•K2•ΣP0

P是功放设备输出总电功率(W);P0等于KìPì是每分路同时广播时最大电功率;Pì是第í支路的用户设备的额定容量;Kì是第í分路的同时需要系数:服务性广播时,客房节目每套取0.2-0.4,背景音乐系统取0.5-0.6,业务性(语音信息)广播时,取0.7-0.8,消防紧急广播时,取1.0;K1是线路衰耗补偿系数:线路衰耗1dB时取1.26,线路衰耗2dB时取1.58;K2是老化系数,一般取1.2-1.4。

3)公共广播系统中,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箱间的线路衰耗宜满足以下要求:

语音信息广播不应大于2dB(1000HZ)。

背景音乐广播不应大于1dB(1000HZ)。

【参考文献】

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526-2010)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37)

3、《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JGJ/T16-92-24.1)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66-92)

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促使我国公路快速地向高等级化发展。高速公路虽然发展的历史不长,但它以运行速度快、安全性能好、舒适程度高、方便条件多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给旅客运输带来了新的变化。而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步实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对系统的可靠衔接和统一性的保证。针对省级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深入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共享信息的组织问题,提出了建立共用信息平台的技术方案。?

0 引言?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趋势:系统管理范围要求从单条路线扩展到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综合利用交通信息增强宏观决策和调控能力的意识增强;开始制定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并以此作为分期实施的交通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等的宏观指导方案。我们在制定某省级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过程中,为实现用户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要求,研究了对分步、分散建设的各种高速公路管理子系统如何进行系统整合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系统设计概念和技术方案。?

本文所提出的共用信息平台是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工具。共用信息平台首先是一种规划概念:在系统规划阶段明确逐步扩展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衔接关系,确定接口和功能衔接要求;共用信息平台也是一种管理控制概念:在系统建设阶段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投资建设要求等方式加以保证;共用信息平台又是一种技术概念:以此提供系统整合的技术依托。?

1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逐步递进的发展战略?

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系统功能不仅需要完成各种事物性管理任务,而且需要逐步形成高速公路的“管理神经网络”,有效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实现将数据组织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将知识融入整个管理,全面支持事务管理、决策分析、制定战略过程的目标。?

由于需要一个积累经验,建立技术和管理基础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建设一个功能完美的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同时,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子系统在分步开发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以保持系统开发的相对稳定性。逐步递进发展,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

2 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共享?

为实现逐步递进发展的方式,需要预先分析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基础数据采集的共享性。整个信息系统运行依赖四个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监控系统——道路交通流量、车速等;收费系统——高速公路出入口OD数据等;设计施工资料工程数据库——道路几何设计数据;道路养护管理系统——道路铺装情况等。?

(2)现状数据与历史数据积累的需求差异。各子系统对数据的时间要求存在着一定的需求差异,如监控系统关注的是现状数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事故信息分析系统等关注的是累积的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结合。?

(3)数据详细程度的需求差异。路网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路段年平均日交通流量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而事故信息分析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则要细致得多。应采用共用数据详细程度层次化方法,来满足不同的数据服务需求。?

在各子系统直接进行信息传送情况下,存在系统共用数据缺乏明确的维护责任,数据的统一性难以保证,接口设计受到其他子系统功能要求的牵制等问题,影响逐步递进开发方式的实现。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案是采用共用信息平台的方式进行系统共用信息的管理:共用信息平台担负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中共用信息的中转中心的职责,各承担数据采集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将共用数据发送给共用数据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加以存储,根据需求规则或者子系统的请求,采用规范格式将数据发送出去。?

3 共用信息平台?

共用信息平台的确切含义是对整个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共用数据组织结构和传输形式的一种规范化定义,以及一个对共用数据进行组织、存储、查询、通讯等管理服务的数据仓库系统。?

共用信息平台的责任在于:从各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完成对于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根据服务请求和查询权限对客户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对于自身存放的数据直接加以组织输出,对于其他子系统存放的细节数据由共用信息平台提供查询通道。?

4 面向用户的共用数据组织关系描述?

面向用户的共用数据组织关系描述,是为各子系统进行数据查询时提供可理解的数据间关系说明。这种数据关系包括:有关数据在空间位置及时间上的联系,数据的确切含义等。共用信息平台通过共用数据规范保障对外服务的信息透明度,其中涉及如下与用户查询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参照系、数据类型、数据粒度。?

5 共用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

5.1 依据共用数据规范的数据查询?

根据路网参照系确定空间范围(例如济青高速公路K100+325至K120+383或二分公司管辖等)后,选择数据类型(道路技术数据、交通流数据、OD数据),确定时间范围,定义输出格式,进行数据查询。在查询过程中,可以根据SQL-92进行相应的数据查询的操作。?

5.2 主题查询?

主题查询是根据某种事先设计好的数据组织结构进行查询的方式,例如:道路几何线形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道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各种主题,系统提供事先设计的主体内容索引将相关图表、数据组织在一起。?

5.3 提供“共用信息底图”?

共用信息底图是共用信息平台中最为基本的共用数据。它的实际表现形式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地图。在高速公路网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底图按照信息的粒度,分别采用了宏观参照系、中观参照系及基本参照系三种方式支持不同决策分析。在该数字地图上辅以相应粒度的交通流量数据,便构成了共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底图。?

6 结束语?

信息是组织起来的数据,知识是经过提炼的信息。在建设功能较强的省级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为保证提高系统整体效率,需要高度重视信息组织问题,以实现系统有效整合。共用信息平台是针对将省级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行业管理的“神经网络”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与系统规划管理、投资目标管理等手段有效结合,将有助于实现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目的。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共用信息规范、数据组织结构、数据质量管理、信息传输规程等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共用信息平台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67―05

继“十一五”期间我国确立推进主体功能区之后,《“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更加明确提出在我同应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同时指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指出,应“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建设已日益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而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政策之一和政府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担负着生态保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责任。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及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机理

从逻辑关系上看,有必要首先梳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目标,以确定实现所需的配套政策,并从理论的层面阐明财政转移支付在其中作用的合意性和必要性,提出不同目标下的方式选择。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及目标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依据,也是从微观层面进行项目布局、城镇建设和人口分布的基础。它要求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控制开发的强度、完善开发的政策、规范开发的次序,以实现对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和经济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约束。这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为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采取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和重大战略举措,将对我国规划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即:区分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空间的层面上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近期看,应鼓励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限制和禁止某些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构建全局和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秩序。而从长远看,实现区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

总之,主体功能区建设追求的不是区域间经济及GDP增长的同步和产业均衡发展,而是在各地区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取向的架构下,实现全社会资源支撑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服务功能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要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目标,需要投资、财政、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联动和相互支持。其中,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性和建设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以转移支付方式介入区域协调发展领域提供了必要性。地区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地区差异的存在与要素的流动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市场主导,以实现效率的最高目标。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性和价格引导机制,必然驱使要素向直接效益最高的区位流动,从而造成各地区集聚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不断加大,地区差异随之产生并放大。虽然当经济发展步入高水平阶段,要素流动的屏障基本消除,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补充也可以减弱其一部分负面作用,但单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无法实现。这便决定了控制与弥合区域差异扩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理应成为政府与市场共同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根据市场机制的作用情况,适时弥补市场的缺陷,采取选择性的政策,实现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将财政收入更多地分配使用到需要限制和保护的经济落后生态区域。同时,要更多地突出经济手段,坚决防止因此可能产生的鞭打快牛、市场分割、地方主义的加剧发展等问题,以维护市场经济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外部性理论为财政转移支付服务主体功能区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脆弱地区的林业生产或森林、草场环境资源给社会带来多种生态效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纳碳吐氧、提供游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些生态效能就是典型的区域外部性。由于它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对生产者的价值补偿,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福利影响:包括无约束条件下的负外部性,即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即生态服务。而前者直接导致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环境和资源的支撑作用逐步衰弱,经济可持续性面临障碍;而后者则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按照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以尽可能调整正负外部性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而干预中财政手段的运用无外乎两条思路,一是将外溢的成本内在化,二是使外溢的收益得到补偿。

(三)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方式的选择与侧重

现实中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手段较为丰富,除了必要的税收、财政投资等政策以外,转移支付体系中也因不同的目标侧重有不同的方式选择。

1.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财力在国土空间和功能区之间的重新分配,支持主体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使四类功能区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转移支付。以构建基层政府财力托底机制为目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鼓励基层政府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的修复和环境的改善,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推进生态移民,并弥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供生态服务的成本。

4.专项转移支付。通过建立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支持,重点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江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和工程的补助奖励等等。

5.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支付必要的成本,引导市场主体与居民节约资源和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的跨区域补偿机制,有效纠正外部性。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新要求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资金的调节机制,具有财力均衡的特殊功效,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工具。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不仅同样需要转移支付,而且因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这一现行制度的运行和完善产生影响。

(一)需要加大对相关地区转移支付的规模与力度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主要考虑的是矫正政府问财力的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以克服财力差异对各地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从不同主体功能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看,限制类、禁止类开发区域显然需要有更大的转移资金的投入与倾斜。一是因为此类地区不仅原本资源环境恶化,缺乏资源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而且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居民公共服务匮乏,与优先类、重点类开发区域居民相比,其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差距;二是为保障主体功能区大局的顺利推进,还需以牺牲这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利益为代价。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功能性制约,势必进一步限制此类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直接削弱其财政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投入能力,进而无法避免地产生与其他功能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新的差距。

因此,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功能区建设的基础制约作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无疑需要政府对相关地区投入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以确保此类地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

(二)需要改善现有转移支付制度的不适应与缺陷

一方面,按行政层次进行资金拨付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难以有效地实现与主体功能区确定的空间单位之间的对应和衔接。现实中存在着行政区域和主体功能区在空间上的错位问题。例如,同一主体功能区既可以包括横向层面上若干同级的行政区域,也可以包括纵向层面上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而在同一个层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内,又可能包含有不同类别的主体功能区。因此,按照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显然是无法适应和兼顺的。

另一方面,受测算级次和技术方法的限制,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难以体现生态功能保护的力度。在以实现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无论是标准收支的测算,还是转移支付调整系数的确定,均与以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要调节对象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之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设计和统筹的协调。从目前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占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看,2011年为4%,2012年与2013年均为4.3%,规模与保障力度十分有限。而现实中以中央和省级政府关系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支付体系,在以省为单位进行的核算中,往往忽略了,省以下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和支出标准存在的差异,加之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统一,致使各地省内与省外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及均等化实现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要求加强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为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虽然从基本原则、资金分配、监督考评、激励约束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也不断凸显出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一是地方缺乏相应的制度对应和项目规划。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市县没有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储备、可行性研究小充分,申报与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对项目立项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

二是资金投向不合理,使用效果有限。按照财政部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资金要求用于生态保护与基本公共服务,而且以生态保护为主。而在实践中,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比例却往往偏低,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甚至还有一部分资金超出范围用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配套和其他支出。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针对区域经济运行施加的主体功能限制,应大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其成为解决功能区财政困难和地区不均衡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相关支出责任

在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中,应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相关支出责任,充分发挥两级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

一是实现中央和省级政府分工负责。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内容。从原则上看,部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和保障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保障由省级政府承担。

二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级次要求,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转移支付制度。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集中于那些主体功能突出、对于国家整体的国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部级主体功能区。地方政府则应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当地所处的区域和环境特征进行分类界定,通过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保护地理区间,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目标,明确落实政府间的具体生态环境事权。在此基础上,强化省级财政在平衡地方所属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方面的责任,积极推进省以下体制改革,加快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二)通过两类转移支付加大重点区域保障力度

进一步明确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在国家转移支付中的重点保障地位,并以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溢效应补偿、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为重点,利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基本形式,不断加大对这些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国务院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2011年中央已正式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标志着这个政策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但是,要保证政策的持续与规范,以及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还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鉴于我国现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多、体制性因素的指标数量和权重偏大、配套改革的刚性需求明显等客观现实,应逐步改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目标,由过去保“吃饭财政”改为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标准收支测算的因素选择和制定中,应体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要义和最低标准。对生态保护区,应增加环境生态因素对转移支付规模计算的影响权重。同时,财政部应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制定一般转移支付以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增长目标,确保生态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以避免地方政府发生为增加财政收入而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违背的行为。

二是应当发挥中央财政对地方环境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积极性。将中央与省级财政拨付的一般转移支付分别同各省与县域生态环境改善挂钩,对生态建设和恢复好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转移支付系数,或是直接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奖励和补助,以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是要有效发挥专项转移支付在弥补生态区外溢效益和为加强环境保护所增加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除了继续安排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风沙荒漠治理,以及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方面的专项资金外,还可以根据生态移民规模和成本,考虑增设对移民家庭和接受移民地区的直接补贴,如“生态移民专项转移支付”。

(三)优化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和考核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以及地方转移支付在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应着力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在地方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支出中,应考虑引入“省内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因素,充分兼顾不同区域财力的差别和需要,加大对优先及重点类开发区域内困难县乡以及限制与禁止类开发区域的支持力度,提升省级财政的内部财力平衡能力。同时,应当允许并鼓励各地谋求本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拥有更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

其次,加强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和考核。一是在地方实行激励和补偿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衡量指标体系,以各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主观努力及其效果,作为计算地方各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的依据,以增强市县改善自然环境的内在动力,进而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二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力求项目审批与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均衡性转移支付应严格按公式进行测算和分配,避免随意性,专项转移支付应建立项目绩效目标和考核机制。确保所有转移支付资金的追踪问效,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参考,以促进转移支付资金的良性运行。

(四)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及补偿机制

结合主体功能区形成这一契机,应加快发展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向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以体现同级政府间的相互支持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的必要补偿。

一是在长期对口支援的实践基础上,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设。我国对口支援始于1979年,宗旨是组织内地发达省市一对一的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2008年在四川汶川灾后,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对口支援机制又一次成为主要方式。在对口支援项目中民生项目优先,群众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广东等地也在省内率先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相关帮扶政策、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达区域支援不发达区域已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只是尚未形成制度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应积极总结经验,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建立起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的对口横向转移机制,并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帮扶关系、帮扶任务和责任,减轻中央纵向调节的压力,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建立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是解决生态服务在辖区间的外溢效应间题。根据生态产品效益外溢的显著特点,为实现生态成本在受益区域间的有效交换与分担,可以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受益的特定区域内,建立生态环境受益区和提供区同级政府之间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在横向生态补偿转移资金的确定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生态效益外溢程度,此外还需综合考虑人口规模、GDP总值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而生态补偿转移资金的使用,也必须严格限定在生态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当中,包括天然水资源、林木、湿地的保护,以及植被的恢复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外迁企业和人口的补偿等等当然,对于惠及全国,难以明确受益范围的生态保护,或受益区域明确但其却无力进行补偿的区域,则应该考虑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补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广东省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7).

[2]廖晓军.财政体制支撑主体功能区[J].望,2011.(5).

[3]贾康,马衍伟.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3).

[4]王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AO功能区生态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