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德育范文

中学生德育范文

中学生德育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40-01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1.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2.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2.1 思想表现错位。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2.3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2.4 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3.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3.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实践锻炼。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2篇

摘要:中学生德育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

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三是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

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德育工作者感到苍白无力。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搞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毒害我们的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中学生,使部分中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些德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能力。

第二,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中学生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培养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学生德育也是一个机遇。中学生德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家庭、学生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利益,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视为等同,他们是有区别的。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要为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对党和国家所持的正确立场、观点的认识,解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是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德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三是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是提高师德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3篇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1 教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针对政治学科特点,教师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起码的人生道理。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

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之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这些有利资源,通过学科教学,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重视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完成,要求教师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教材的自身优势,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文科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理科学科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深究悉讨,慎思明辨,细致严谨,不怕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实践证明,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最具特色和说服力的。

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陶冶个人情感,创设良好的学风环境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笔者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4 学校、社会、家庭各司其职,搞好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超.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 张业美.浅议德育工作对初中班主任的重要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0) .

[3] 秦春芳.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9) .

[4] 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6).

[5] 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 才智. 2013(13)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1-02

一、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

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可见,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1.思想表现错位。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3.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4.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针对上述情形,笔者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道德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尽量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意志坚强等。

2.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知法守法教育结合起来。

以守法教育来推动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通过法制教育使青年一代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直接相关的法律和纪律,养成守法守纪的习惯。法制教育的核心是要让青少年守法服法,尊重法律的权威,树立守法意识。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法律,在行事之前都衡量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样,社会的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少得多,社会环境、社会秩序也会好得多,思想道德建设就会更有成效。

3.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做到“六化”。

首先,学校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做到“德育经常化”。

其次,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坚持做到“德育制度化”和“德育管理量化”。

再次,做到“德育学生化。德育工作应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第四,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智,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勤奋学习,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精神文明阵地。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做到“德育知识化”。

最后,“德育社会化”是不可忽略的。社会齐抓共管,优化社会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感染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如:经常进行家庭访问、定期举行学生家长会议、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4.结合时政教育和班会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班会课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另外,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兴盛相联系,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5.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6.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另外,要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当然,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教育改革也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19).

[2]胡厚福, 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M],人民出版社,1994.

[3]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J],1997(4).

[4]袁艳容, 加强中学的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6).

[5]刘迎,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6篇

1.意志力薄弱,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中职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弃儿”,本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处世行为等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社会普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负担。他们争强好胜,心理敏感,思想感情更是容易反复,取得一定成绩时得意洋洋、自鸣得意、忘乎所以;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心目中的理想时,则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于普通高中院校的学生,我认为中职学生的意志力更为薄弱,耐力以及坚韧性也要更差,自我心理调节机能也不甚健全,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2.不良行为习惯盛行,缺乏一定的道德文明修养

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外来劣质文化等的强烈冲击,当代的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道德文明修养,例如有的学生不懂文明、缺乏礼貌,更谈不上尊重他人了,这一现象在校园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师面前尊称老师,背着老师则直呼教师姓名甚至直接以老×或者外号称呼之;还有的学生吸烟、酗酒、上网样样“精通”,张嘴就是脏话,丝毫不注重自身的形象。这些都是中职学生道德文明素质低下的一种表现。

二、造成中职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1.德育教育中过度依赖教材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就连德育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当前中职德育教育配有专业的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在为德育教师明确教学任务以及德育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却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种极其偏激的错误认识与理解:德育教育同应试教育中的其它学科性质一样,因此只要依据教材,在40分钟内将教材上罗列的德育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代表自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德育教育工作者这种“为教书而教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过度依靠教材死板教学的方式无疑是“推动”学生失去德育学习兴趣、认识不到德育学习意义及重要性的重要原因。

2.德育教育中忽略了言传身教的意义及重要性

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最容易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言传身教的意义及重要性。例如,有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一再告诫学生不能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自己却在办公室吞云吐雾;还有的德育教师一再宣扬要礼貌对待他人、生活用语要文明,自己却在其它公共场合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德育教师这种只重口头传授但却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也是对中职学生道德行为素质产生恶劣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综合素质低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职学校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措施

1.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仅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多数概念及定义都呈现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征;而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视野范围较窄,很容易对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畏难及退缩心理。这就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借助案例、故事等方式,在有效调动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如,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我在一次德育课上向他们讲解了“胡萝卜、鸡蛋和茶叶”的故事:胡萝卜、鸡蛋和茶叶要越过一条滚烫滚烫的沸水之河才能到达对面的目的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胡萝卜、鸡蛋和茶叶有点不知所措。最终,三人都跳了下去,但却有了不一样的结果:鸡蛋由易碎变得更加坚硬,胡萝卜则不像以前那么结实了,变得很软;茶叶则在一定程度上使河水变了颜色。之后,我又向学生讲解到:故事中的沸水象征着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胡萝卜、鸡蛋和茶叶则分别代表了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态度:鸡蛋面对困难时使自己变的坚硬,从而保证自己不受到任何伤害;胡萝卜则选择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使自己变的懦弱;茶叶则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最终赢来了清新、芳香的崭新局面。通过这一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而且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应树立正确的挫折意识”这一德育知识点,有利于他们自身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以及战胜困难决心和勇气的增强及发展。

2.重视了言传身教的意义及重要性,真正做到言与行的统一

教师是学校在校期间接触最多、也最频繁的人。在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推动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应当身体为行,以自身的高尚人格及无限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德育道路上的好榜样。德育教师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及直接操作者,更应当充分重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意义,真正做到言与行的统一。须知,高尚的道德行为品质、言出必行的师者之风才是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首要准则。以我自身为例,要求学生不奇装异服,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服装的整洁与规范;禁止学生抽烟,我自己在学校以及其它公共场所也坚决抵制抽烟的行为,以免被学生无意看到,产生不良的影响;要求学生用语规范、待人接物时不说脏话、不出秽语,我自己在与同事交往或者同学生相处时,也必定要做到用语文明、正确而规范……我坚信,只有我做好了,学生才能以我为榜样,也才能推动他们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四、总结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7篇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出发,倡导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德育;中职生;教育 一、绪论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月13-14日在京顺得召开,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德育教育的成败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尤为显得突出。中职学生的年龄与高中生处于同一层次,但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究其主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若未能进一步加强,缺乏创新意识,仍旧按部就班,找不到一合适的突破口,那么,会造就中职生继续进步的可变性和不确性,影响他们良好性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破坏他们健康地成长。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教会学生做人为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之有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教会了学生做人基本道理,作者认为,应该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二、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 1.学生家庭因素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其进行适时、恰当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关怀的失控和失衡;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差、难管教,把教育的重担完全卸任予学校,自己置身于义务之外,单纯地以为学校单方面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孩子,缺乏父爱母爱,造就了他们放纵的性格、孤独的个性。 2. 社会现象的冲击 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目前由于一部分人重视和追求物质利益,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学生片面地追求享乐,讲求实惠。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也较难,中专生对这一现象产生误解,进而对自己前途产生悲观情绪,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缺乏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3. 课程方面德育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多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另外中职学生在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轻德育、重智育的习惯,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却又存在“先天不足”,对理论难以理解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应创新教学观念,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教例,以身边的人与事为榜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采用讨论交流、参观活动等形式,使德课生动而具有趣味性。4.家校联系方面学校与家庭缺乏主动的相互配合与联系。两者的行为难以协调一致,中职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的,且大多数父母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有效相互配合协调的桥梁难以维持。三、教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以小见大,规范行为中职生思想既单纯又混乱,可塑性大,从众心理强。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适时发现学生细微处的变化,哪怕是准时出早操、整理被褥、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归还借用的纸笔等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要适宜地给予指出及肯定。而对于哪些胆怯、孤僻、内向的学生,在私下交流沟通过的前提下,给予在班上朗读发言的机会,各种活动担当一些力所能及的角色,帮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服务的喜悦。对异装染发、迟到旷课、值日不打扫卫生、有事不请假等行为,要态度坚决的予以批评教育,甚至惩戒。2.公正公平,机会均等中职生是被有些人人为地烙上了“差等生”或“问题学生”的印记,造成了他们似乎“低人一等”心理阴影。老师不能带着“有色眼睛”再分出个三六九等,须一同视之。尤其是在活动与班级的组织管理上,应打破老教条,采用有经验有能力者带新手的办法,组织活动轮流上。班级管理取消班干部这个带有浓重行政色彩的称号,改用“班级管理理事会”,半个学期一选举,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3.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启蒙老师。学校是心灵进化的沃土,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学习在初始阶段就是模仿,当模仿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创新。大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孩子们的榜样。言出必行,行出合规,勤定敬业,友善待人。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大人们首先要做的有模有样。老师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后,言语要文明,侍人要真诚和善,备课要认真,批改作业要仔细,着装整齐,仪容得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穷的力量引领孩子们走向光明。四、结论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其实质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求社会中的每个人树立和谐理念,具有尊重、关爱、自立等共同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谐是美,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的社会,美好的社会才会孕育美好的人生。但美好社会需要用高尚的品德、美的心灵去构建、去维护。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中职生在学校学会和谐与他人交交,为以后踏社会、融入社会作好了准备。这种在学校学会的、对周围的人的尊重和关爱一旦升华为道德情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感悟的加深,踏上工作岗位后,自然发展和迁移到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的尊重和P爱、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学会做人的同时也学会了生活,学会审美,并学会竞争等等。作为融入社会的人,他们的人格也会随之得到丰满和完善。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学生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根据21世纪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1世纪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爱国之情淡泊。在生物教材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首选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1981年底,我国科学家双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转基因鲤鱼;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1993年,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和数的14%,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个亚种。我国有较多古老的物种(如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和特有物种(如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我国经济树种有1000多种,枣树、板栗、茶和油桐都是我国的特产。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和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起伏的地势和复杂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木、草原、荒漠、沼泽、淡水、和海洋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我国的新疆虎、野马、高鼻羚羊、毛脉蕨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野生甘草),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曾经森林茂盛、气候适宜人类发源地――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坡。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我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教会学生辩证之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生物体都是由一些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细胞,进而形成组织、器官和系统,从而揭示生物是物质的;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揭示物质是运动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存在特点和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特点可以揭示统一和差异性;通过细胞癌变原因和生物性状表现原因可以揭示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通过生态因素对生物作用(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应用可以揭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种形成过程(长期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但是新物种并没有形成,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可以揭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品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用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入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这时老师绝不可一味训斥,责骂,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像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训斥别人,甚至有一个老师一次在课堂里扔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书本,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粗暴的动作,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课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模仿纷纷把书本抛向空中。这些都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岁年级时,孩子渐渐懂事,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惩罚,但也只能是偶尔用一下,才会有用。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了老师的威严,孩子们习以为常,就会丧失羞耻感。变得顽固不化,反而更难教育了。如果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可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帮助其进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上进心强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语气去提醒,使他们能不断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于缺乏自制力,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可给与适当责罚,但惩罚后仍然要与其沟通,耐心劝导,使之明白为什么要责罚他,使之“知悔而知新”,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责罚。否则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爱心,就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然而还必须宽严相济,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态度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但在学习上则从严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刚离父母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害怕,他们表面虽不说,内心却受到伤害,害怕上学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过于放纵,也只用脸色严厉一点,决不能大声斥责。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这种方法则难以见效。所以此时对他们要求应当严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种爱的种子

老师教育学生要以正面开导为主。通过故事儿歌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加入少先队,老师讲一些国旗和红领巾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国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就不能给他抹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我的好妈妈”,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将各种好的书籍,当做每日学习的功课,与学生讲说。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每天朗诵一些励志的话。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孩子,每天都能听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产生上进心。

三.正身端品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生;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育 素质 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2-01

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紧密联系的,在这三者教育的任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对于一般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在他成人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下的功夫是值得肯定的,而到了学校,教育的权利主要在校方,为了培养一个人才或者一个通才,校方有义务、有责任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德育管理方面。尤其是中学德育管理,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性格叛逆和转变期,学生的性格容易受到影响,在学生的这一性格敏感期接受正确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说,中学的德育管理在学生教育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德育管理,不仅是一个学校优秀上层机构的体现,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对学生个人的性格发展及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中学学校,在进行教育时,仅仅为了升学率,就把教育重心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方面,在这一重要的学生性格敏感期没能发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性格培养,素质教育等育人之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应本着“育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在成人之前所经过的每个环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以在校内外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励志主题的晚会,“道德在我心”的演讲比赛,为灾区募捐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美好的道德素质,善良的同情心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前拥有健全的人格,不屈服于社会的打击,拥有良好的自我改善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轻松地与人相处。

二、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道德等品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起导向作用。校风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外在形象,也体现着上层领导、教师、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学校的德育管理是对校内人员的管理,以最大可能性调动全校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反映着学校的文化。它是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理念、育人之道的外在表现,又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道德规范的充分概括。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一旦形成,影响着学校的内外舆论和认识,学校的声誉会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读,而在校学生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约束力,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校更加尊重,对自己感到骄傲。不可忽视的是,优秀的德育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规范的管理体制、严肃的纪律束缚而逐渐发展的,这需要结合管理者的决策,学生的配合,和长久的坚持才能形成的。

三、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外力之一

中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育精神的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显然,当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计划也能充分把握,对学习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要从改变这个人的“心”开始,德育管理就是如此。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利用情感因素,从学生容易接受的方面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不是死死抓住教材内容,而是把教材内容变活,成为生活中的具象,让学生用道德之心去感受,去触摸,去记忆。随着新课程和新理念的推出,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方式迫使学生处于沉闷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再需要所谓的说教,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究、思考,并总结优秀的道德操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和处事中能选择更便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教育是来源于各方面的,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将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中学德育管理在学生教育这条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但我们要正视它在实际行为当中的作用,并肯定中学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学校的德育管理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进行下去。在管理德育教育时,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更有用的管理条例和体制,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盛开。

参考文献:

[1]何玉海.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理性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3)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2篇

在学校教育环节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元素,其能所体现出的教育作用不单单是在学科教学中,更体现在德育教育中。从班主任角度出发,其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来进行德育教育,从任课教师角度出发,起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德育渗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系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道德品质。系列性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在德育教育的具体形式上,教师可以借助“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演讲、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等。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具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除了基础德育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道德品质模范作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课堂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基地,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及《孟子》两章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当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民族团结与统一》等内容也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教育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具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实践探真知的思想意识,这些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良好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在基于品德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具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复杂性的无形性,也正因如此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学科。针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性特点,学校教育环境这一无形性客观条件会对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宣传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板报评比,或者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做好人好事,并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性的去到敬老院当中做志愿者,为爷爷奶奶们服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虽小,但想要真正的做下去并非易事,学校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建立打好基础。

四、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网络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离不开网络。对于德育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把握和控制,来发挥出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的方式,通过制作一些思想性好、趣味性高、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来有效增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与感染。例如“爱国主义电影板块”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随时随地查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五、注重心理教育,实现德育目标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注重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从初中教育发展来看,开展心理咨询室是德育教育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恰恰都是德育教育当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十分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室’这一德育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六、总结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3篇

作为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认识发生偏差,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有的甚至个性品质扭曲,而他们又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广泛深入基层,影响面大,因此,德育教育事关重大,我们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也应该牢固树立“数学教学德育观”,切实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作为智育中的数学,也应该毫无例外地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的培养,实施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那么,怎样在中职生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牢固树立“学生观”,立足于学生实际开展德育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的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都是枉然的。因此,中职生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心中必须装有学生,活动过程始终不离开学生。

中职生就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言,比普高生来说相对逊色一点,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追求,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只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立足他们的实际,将德育教育生活化、活动化,使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生成。数学课的枯燥无味将变得生动有趣,厌恶烦躁会转成快乐享受,望而生畏反生急切需求。只要如此,何愁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搞不成功呢?如在教授统计这一知识时,就让学生统计一下各自家庭一周的垃圾产生量,并谈谈自己“关于垃圾”这个话题,这样,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开展数学活动,不仅轻松地学到知识,而且还不自觉地培养了环保意识。

二、深挖教材“德育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人说,数学涉及的就是枯燥的数字,死板的图形,呆滞的字母,除了计算就是证题。其实,作为德育资源立于数学,只是不像政治、语文、历史那么明显,但是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数学中有较为丰富的“德育源”。美国数学家莫里斯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得以运用到完善的程度,也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的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的最完善的内涵”。可见,数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含着对人类、自然的理解,控制和完美内涵的追求,德育资源丰富多彩。诸如,我国的数学成就(如杨辉三角比西方早500年)就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热情,概念的形成,定理的确立,公式的推导,包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哲学观;正数与负数,数值与图形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规律;单位的换算蕴藏集体观念;结果的验算又暗含实事求是的思想……只要教师将这些德育源充分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切实落实在数学技能的训练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的显著效果就会不言而喻。如在上三角函数坐标时,教师将人生的“坐标“引入课,一定会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根据数学的学科性,在数学训练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生观品德教育道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敬业爱业的精神感化学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学生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在教育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要引导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

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的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2教师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师,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正人先正己。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在自身的道德规范方面没有做好,那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怎样去说服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叼着一支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满嘴脏话的教育学生语言要文明的情景是多么的滑稽,结果会怎样是不必说的。显而易见,做好自身品德教育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首要条件。事实上,有的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生面前也就说不出硬话,理直气不壮。或者是有口无心、有言无行、口是行非、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努力地“为人师表”。

所以说,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中学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

教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有为子孙后代干实事、创新绩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求新思变、开拓进取中体现“三个代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应该非常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做到尊敬家长,做到廉洁从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师表,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才有说服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少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育人”,只重专业知识教学而轻视或忽视了品德教育,好象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无关。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上的才能和成绩,但是教师这之所以“为人师表”,绝对仅仅是教书。

前面已经谈过,“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品德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限于课本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本把品德教育置之脑后,或是不知如何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

3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语文,可以让学生管窥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历史、地理、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生观 品德教育 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34-01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敬业爱业的精神感化学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学生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在教育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要引导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

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的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2 教师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师,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正人先正己。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在自身的道德规范方面没有做好,那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怎样去说服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叼着一支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满嘴脏话的教育学生语言要文明的情景是多么的滑稽,结果会怎样是不必说的。显而易见,做好自身品德教育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首要条件。事实上,有的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生面前也就说不出硬话,理直气不壮。或者是有口无心、有言无行、口是行非、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努力地“为人师表”。

所以说,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中学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

教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有为子孙后代干实事、创新绩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求新思变、开拓进取中体现“三个代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应该非常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做到尊敬家长,做到廉洁从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师表,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才有说服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少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育人”,只重专业知识教学而轻视或忽视了品德教育,好象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无关。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上的才能和成绩,但是教师这之所以“为人师表”,绝对仅仅是教书。

前面已经谈过,“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品德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限于课本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本把品德教育置之脑后,或是不知如何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

3 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语文,可以让学生管窥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历史、地理、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