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

地理教学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篇

⒈勉励性原则

地理西席应当接纳有力措施勉励、敬重、支持门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和勉励全体门生更新教诲思想、变化学习观念,凭据《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诲革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诲的决定》要求,在整个教学历程中开展创新素质教诲。

⒉协同性原则

创新教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诲历程,应是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创新教诲活动应结地理学科的特点,讨论与地理有关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西席协同举行。交织渗透渗出,相互促进,在配合开心中实现作育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的新鲜人才。

⒊主体性原则

创新教诲要充实表现门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诲教学历程中,充实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西席创造性地教,门生创造性地学,特别要珍视门生的学,让门生渐渐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⒋天性化原则

开展创新教诲要从门生的现真相况出发,地理西席要确切采用机动的教学要领,特别珍视因材施教,生长门生天性;勉励门生扬长补短,发表独立的看法,渐渐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并在种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肯定的创新才气。

⒌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诲和局促的专业知识教诲的关闭模式,西席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珍视课外,内外合一,消息团结,实验开放性教诲。

地理教学中实验创新教诲的战略

创建新鲜融洽的师生关连

创建一个新鲜融洽的师生关连是实验创新教诲的条件,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连,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西席和门生应有一种同等友好的交换气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门生才气消除生理上的紧急,才气在松懈、以致是玩乐的情况下创造性的解决题目。要让门生感想,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继承,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注视着他们。

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诲意味着“西席创造性地教,门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顽强扬弃老师一讲到底的迂腐模式,确切让门生当主角。

①自主学习。是否可以突破教参上划定的筹划框架,让门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举行拓宽和深化。好比,可以去研究“交通、商业和旅游业”,可以研究“生齿题目和社会生长”,可以研究“倘使人类移居月球”“倘使海水不是咸的”等等。凭据一样平常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要领,好比怎样使用舆图,到哪儿去找更多的资料等等。

②直接体验,也即是增长“实践”活动历程。已往的教学是认知历程,比力珍视西席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门生的头脑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诲更多地珍视门生的学具,要让门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门生在亲身实验或模仿历程中得到新知。

③天性养成。凭据生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看法、洞察力强、好独立坚定,善于罗致经验教导,以及言语顺畅,兴趣普遍等。地理学科包括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门,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门生普遍的兴趣和讨论,利于门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天性偏向生长。地理教学中珍视门生的天性养成,是创新教诲的一个重要内容,西席要变珍视对课本的研究,为珍视对门生天性的研究,警备出现天性克制创造性的情况孕育发生。

3、开展创新教诲系列活动

课外开展创新教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增补,能增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讨论,增强门生的创新意识。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倘使我登上了火星”、“倘使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行地理科技报靠告会,如“我所见到的南极”,“北极科考见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等;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角逐;可举行地理学创新头脑小论文角逐;还可举行情势多样的旅行、视察、访问、夏令营等等。

4、革新地理考试评价体系

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水平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作育,我想不管考试情势怎样,都要有利于勉励门生创新,好比,能否在现有的单纯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长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本事的附加分,以夸奖在各项活动或角逐中得到优秀成绩的同砚。由于素质教诲是与应试教诲相对立的一种教诲模式,是科学的、前瞻的、今世的教诲,因此作育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复合型教诲,而创新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别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情况、发掘潜力、走向乐成的内在动能。

5、因材施教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33-03

教学反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嬗变以及教学效能的提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它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的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以考改促课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而言,这既是历史之机,育人之责,更是专业之求,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一轮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能否对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再一次进行深刻的反思。根据系统论理论和课程目标,以及新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效能的目的出发,地理教师应从目标主体定位、探究环境建立、人文精神培养、价值体验激活、课程个性开发5个方面去构建一个中学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原则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考核心立场之首。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探究者”,并非知识的“容器”。从另一层面来说,探究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核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3个方面。其中,主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把地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重视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忽视其发展性,对于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开展较少,忽略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力在人的发展中的主要价值。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中轴”设计适合于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打破教学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考试中心等),通过学生与文本(课程资源)的对话、沟通、交流,引领地理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单向灌输的集体行为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反思“一言堂”,打破“满堂灌”,改变“知识本位”,在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认知“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思辨“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因素,以主体需要为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的民主性原则

恩格斯曾言,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新课标置学生于“探究者”地位,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予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给予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求异和发散。创新活动离不开逻辑性思维,但在关键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非逻辑性思维,它表现为突发、跳跃而非严密、逻辑的直线思维方式。思维的求异性表现为标新立异、不落窠臼,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民主性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思想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和真理平等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求异,教师在探讨中反思,打破那种学生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的教学专制。鼓励学生在解答地理问题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新操作程序等创新思维。

相比较而言,地理教师体现民主性原则的方式是多元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来实施: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韧獠牧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握时机,善于引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民主中探究,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热力过程”相关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实践应用等内容时,一名学生结合平时所做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通过积累、分析理解,针对“越冬作物夜晚御寒防冻方法”作了如下归纳总结,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如图1。

因此,地理教师要对传统教学中那些引发教学专制、扼杀学生求异性的行为和方式予以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研究教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探究氛围。

三、价值定位的人文性原则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目标应体现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基。传统教学重视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忽视地理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地理过程”的定性分析,强调“地理现象”的定量判断,而疏于“地理问题”的价值引导。新一轮课改把“立德树人”“学科核心价值”置于最高的人文教育目标层次,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德的培养。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突出地理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定位。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应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反思与定位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唤醒、批判性思考的引导、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选择、价值判断的确立等方面。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唤醒应建立在对地理问题及案例特别是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民生地理热点的理解与分析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阅读近些年阳澄湖“大闸蟹致癌风波”的不实新闻事件,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正确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无公害”“环保”食品和“两优一高”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针对前些年发生的美泰公司以安全隐患为由,在全球范围贸然召回中国玩具2000万件而引发的全球性“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剖析美国公司假借产品质量安全之名,行贸易壁垒和打压“中国制造”之实。通过类似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中国在产品出口因廉价制造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绿色壁垒”问题,同时也看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从关税壁垒、技术质量壁垒,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增强全球意识和绿色道德观念,在制造、生产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此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对地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凸现生命的价值性原则

课程是有生命力的,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情感价值并激活学生体验、参与。但在传统教学中,有的课堂教学变得毫无生机,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压力大,有严重的心理疲倦和职业倦怠,工作缺少激情;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地理课程中,科技理性过于膨胀,人文主义过于淡漠,且教师对课程的情感要素挖掘不多,不能有效地体现教材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地理教学也可像语文课堂一样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满足。而大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材的情感激活,习惯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价值的体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导向性,重视情感信息的导入,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地理教材的生命力,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文学名著、中华传统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富有情境性、召唤性、激励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激励和智慧的满足。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雨林的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时引述晚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无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和对诗文的托物言志简单的情感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惊喜于能把晦涩的地理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对诗文所隐含的情感信息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学生感悟诗人牺牲自己来维护集体利益的崇高情怀。

五、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

批判性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特征。地理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个性化开发与自主创新。多数地理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生成过程的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新课标倡导的教材观是“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地理教师应该反思传统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新课标明确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师生共同创设课程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并在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替换教材中的案例。结合高考经典题型,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R,重现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用影像、PPT等条件性课程载体使教材生动、立体化;四是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和多元化。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55-02

大多数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是历次变化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也是新教育思想、理念体现最多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要把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尽快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行为,必须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寻找操作的中介,而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操作中介,事实上地理教学设计也常称为“桥梁科学”。面对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也必然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传统的线性、封闭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多视角、多维度的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新课程对于教师,是从更新教学观念、重建教学设计的范式开始的,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设计原则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则,其应准确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及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离开了原则的设计即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教育教学的方向,偏离改革的主题。而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对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较肤浅表象或抽象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原则应体现适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紧贴时事原则、趣味性原则、案例取材于生活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终身有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这些认识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1]基于目前对地理新课程设计原则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的探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遵循系统性原则

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是应用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分析地理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子,因此地理教学设计要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注重每个因子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课标、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

二、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教学实践是实施、贯彻、渗透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作为理论与实践中介的教学设计更应围绕学生去设计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互动实现的。地理学习不是由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育享有绝对的“参与性”、“选择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构建开放性教学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是开放的。教师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咨询者,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心态是不受压抑的,是自由开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的。”[3]表现在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及地理学习活动本身;课程目标是开放的。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掌握,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个目标提出了最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老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进行再开发设计;课程形态是开放的。新课程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实施是开放的。“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拓展到社会、家庭、大自然中;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人力资源,包括有关的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等;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物质与场地资源,如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社会资源,如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博物馆等;教学结果是开放的。”[4]地理新课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再圈定标准答案,尊重学生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因而,在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以上开放性内容,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标、分析资源、分析和确立开放目标,要善于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至少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但作用比例并不均衡,大多数人只是擅长某一种智能并可将其发展到满意的水平。”[5]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倡导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新课程强调“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正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响应。”[6]正视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应成为我们当今教育关注的焦点。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透彻地分析学生不同的起点能力、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等,既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又考虑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地图绘制、判图分析、地理野外调查――考察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分别凸显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的人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言语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教学评价可设计反映多元智能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样工具评价,一方面提升不同个体内省智能,另一方面使差异个体看到自身优势,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在教学目标上采取差异目标水平设计,如梯度式目标设计、激励式目标设计等。使学习上暂有困难者在较强的成就动机作用下,能达到课标的基本目标,学有余力者超越“基线”,更上一层楼。

五、呈现交往互动性原则

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景象,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共振。“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生生互动的设计主要通过设计合作学习来实现,良好的互动设计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学习的精神风貌,同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动机。”[7]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同时,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六、体现地理学特性原则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由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8]地理学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地理教学设计应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体现地理学两大特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如通过设计列表、展示图片、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说明世界各洲、国内各地区环境差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阐明地理科学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来说明地理科学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融合的综合性特征。

总之,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新课改几年来,中学一线教师在由传统教案走向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上,没有与改革同步。一方面是未将地理新课程理念很好领悟,把握住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对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先进理论也未能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二者致使课堂无效设计较多,严重滞后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也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起着“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多重功能。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地理新课程,避免无效设计的发生,早日实现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只要顺应课改潮流和教改精神,就能消除地理新课程下我们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迷惘与困惑,增强设计的有效性、应用性、科学性。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推进性、深化性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 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

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5

6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33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和一定的情感紧密相连[1]。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

案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教师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在岛上选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0°。接着向学生提出实践活动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但具体做法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去设计和实践,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所在的经度[2]。

案例1中,为激发学生课外观测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提出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实际用途,使本来枯燥的地理课外观测活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观测要求而变得充满趣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性原则

地理探究教学以理性认知为主要特征,具体操作中必须淡化对孤立的、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通过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所以,地理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地理科学思维品质及地理科学素养等。

案例2:“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

某教师在进行“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时,组织了如下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活动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温室效应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利弊均有,请举例说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盖断裂,冰山解冻,威胁航行……

利: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合农业发展;便于人类对亚寒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2:《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国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为什么?美国的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

提供美国国会辩论中反对签约的观点:中世纪欧洲,波兰可以种植葡萄,英格兰不结冰,格陵兰岛一片葱绿……气候变暖是全球自然现象,无须干预……地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美国国会中赞成签约的观点:2万年前的冰期,全球温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气温变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动3: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温室效应问题认识的研究历程,组织讨论。

学生搜集证据和讨论结果:对目前人类的居住地和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响方面,全球变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当的不可预知性;科学界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尚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人类在温室效应问题面前必须慎重!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开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地理学习的思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较好体现了地理探究教学的科学性。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问题时,不宜过易或过难,最好由易到难,依次递进。适度的探究,既可调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转”探究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时,为较好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片段)。

课堂上,一个学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另一个学生扮演地球。

教师:如何表现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

学生:以他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

学生:错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调整方向,重新转一圈)。

学生: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进行了仔细观察(地球又重新转一圈)。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地球”请慢点公转,在二分二至点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看不清楚。

教师:请大家上台观察。

学生: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内容。案例3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该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对探究学习的适度性把握较好。首先,该教师正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探究问题比较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探究问题目的明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第三,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指导,保证探究学习的顺畅。

四、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样是一种教育原则,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剂,也是一种对内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变学生外在表现状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波动的、快速前进的方式发展。

案例4:“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气旋与反气旋异同特征比较的探究。

教师:气旋与反气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两个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很多学生都举了手,但也有几个学生未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定一个未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那位学生面露难色,红着脸,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不好。”

教师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说不好没关系,谁也不能保证站起来就能说好,大胆地说就行了。”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回答了问题。

“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答对,但对知识的掌握也还不错,以后继续努力”,教师及时鼓励了他。

过后教师又提问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经过刚才的激励,该生的回答明显比之前有了自信。

“这次回答比上次有进步,能更详细地阐述你的理解吗?”

在教师又一次的激励下,该生进行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案例4中,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没有说“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类的空话,而是非常体贴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行了”, 为学生搭了一个台阶、竖了一把梯子,激励学生由胆怯变得自信。之后,对该生的回答又进行鼓励。适时激励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激励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何美珑.新课程地理课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2-01

地理课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搞一些表面的花样,使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教改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脱节,尽管表面冠之于改革之名,实质上却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使教学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行,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偏离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毫不犹豫地抛弃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认真真地教学,踏踏实实地改革,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明德.教海探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剑雄.优秀教研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理讲评课 教学过程 原则

讲评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上好地理讲评课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规范解答思路和熟练技巧。但是,传统的讲评课教学方法是老师凭自己的判断,选出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或自认为较复杂的难题,重点评讲或者从头至尾对整卷逐题分析讲解。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只能被动听,机械地记忆,剥夺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大大降低了讲评课的时效。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更多偏重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地理讲评课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目标,从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寻求一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效性强的讲评课教学方式。

一、地理讲评课课堂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讲评课上,应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学过程,探索和归结出一种较有成效的讲评课基本过程。

1.展示答案,自查讨论。

试卷批阅后立即下发并公布答案,让学生自查、纠正。未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同学间讨论,若仍有疑难,则留到讲评课上重点研讨。同时,以作业形式填写并回收对试卷的信息反馈表,包括以下内容:(1)试卷中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未能掌握?(2)本卷中最主要的失误在何处?(3)本次试卷上哪些知识是你的难点?(4)试卷中因你的疏忽原因失分多少?(5)你认为此卷的难易程度如何?

2.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整理。

通过阅卷与反馈信息整理,就考试情况、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使学生对照自己既看到其所长,又看到其不足,正确树立今后努力的方向。

3.信息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前面的思考、讨论、辨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总结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对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分析,可引导学生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本题围绕的中心是什么?审题应把握怎样一些关键词?怎样把握答题的范围?怎样使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对照评分标准你存在哪些问题,答案有什么欠缺?答题发生偏差和错误的关键在哪里?在试题分析时,分析错误是非常重要的。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比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剖析错误是地理讲评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规范的答案,进行正、误比较,以及优、劣比较。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评,“讲”的主要内容有试题编制意图和特点、如何审题、如何合理表述、答题的关键和规律,“评”应该评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原因、出现非知识性错误的原因(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出现技能和能力不足的原因(解决不是不知道,而是想不到的问题)。

4.跟踪强化,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某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围绕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能力从多角度、全方位设置一组或几组强化练习题,尤其注意多编制变式题和开放性问题;通过练习不仅提高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熟练程度,而且由点到面、问题设置的角度不同,诊断学生掌握了没有,有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地全面查缺补漏,拓宽知识,深化理解,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5.反思小结,总结规律。

在讲评课的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答题方法进行提炼,总结规律,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得、说得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切记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不要把事情做“满”。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反思与小结,不仅能有效地纠错、防错,而且对于升华其答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地理讲评课课堂教学的原则

地理讲评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地理讲评课应遵循六项原则。

1.及时性原则。

准确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评讲、及时反馈,效果显著。讲评的好坏依赖于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在讲评之前,教师应统计好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的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有创见的解答及相应的学生,对典型的错误,教师应心中有数。总之,试卷分析越翔实准确,讲评效果越好。

2.针对性原则。

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来确定,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找准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纠正偏差,防范类似错误的发生。在备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犯错误”,从而找出学生在知识、答题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注意正确引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形成严谨扎实的学风。

3.自主性原则。

讲评课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即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在讲评以后,应布置一些相应作业,让学生自己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4.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二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三是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教师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的方法多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渠道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激起学生领悟、体验、探索、发现、想象、表现的欲望,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

5.激励性原则。

激励应贯穿讲评的始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保持优势,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分数不高的学生要捕捉其闪光点。教师通过讲评,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勤奋好学的愿望,促进他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6.发展性原则。

要对各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补救、补偿,使地理基础不一的学生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立足于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并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7篇

    地理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

    1.地理教学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多种形式。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

    (1)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客观的存在性。

    (2)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地理案例,必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服务于地理教学目标。由于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获得切实的地理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如下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川1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单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目口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2.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目口是为了表明:

    (1)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图像表达的案例材料,反映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2)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强调这一点是为着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教学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必修上册P82-83),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举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必修下册P21),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述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举例: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应用这一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 常在教学进程中穿插进行,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用此策略还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的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教材中不少案例就是这样安排的。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讲授这一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在探索方式上,一般运用U\组讨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寻求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性和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般而论,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的运用都可以采取随机进入的策略,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案例教学目标就行。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8篇

地理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

1.地理教学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多种形式。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

(1)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客观的存在性。

(2)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地理案例,必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服务于地理教学目标。由于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获得切实的地理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如下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川1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单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目口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2.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目口是为了表明:

(1)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图像表达的案例材料,反映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2)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强调这一点是为着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教学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必修上册P82-83),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举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必修下册P21),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述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举例: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应用这一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 常在教学进程中穿行,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用此策略还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的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教材中不少案例就是这样安排的。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讲授这一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在探索方式上,一般运用U\组讨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寻求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性和问题产生的 根源。

一般而论,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的运用都可以采取随机进入的策略,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案例教学目标就行。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堂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 Instrunct)简称CAI,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的特性,使广大的地理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地理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图、声、文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易于控制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教学氛围得以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电脑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大量信息,而且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优势,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教学情境,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述《澳大利亚》时,最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电影文件,奔跑的袋鼠,奇异的鸭嘴兽要比课本中的图片形象生动,使同学对其有了一个立体动态的感觉,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正当同学处于兴奋之时,及时抛出为什么在澳大利亚会保存很多的古老动物这一问题,使同学对这一有趣现象的存在原因探索的欲望欲罢不能,从而增强了求智的欲望。再如,我们在学习《长江》、《黄河》时,可以先展示一段《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影音文件,使学生领略长江、黄河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大川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缺乏阅历的青年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CAI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如“月相”一课中,“月相的成因”是难点又是重点,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青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接受,教师也很费力。现在使用微机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用音乐、动画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阶段,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在一起,把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揉合在一起,生动直观,学生一看就懂,且印象特别深刻。由于微机演示、动画的各个步骤是事先设计好的,所以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另外,CAI软件能够方便地模拟动态,这对于地理教学中一些动态性知识的展示很有好处。例如,“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一课中,各种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只能运用图示进行静态展现,而CAI软件则能化静为动,清晰地展现各种锋过境前后不同的天气现象,帮助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突破难点。

三、使信息的反馈得以优化

一堂课学生学习的状况如何,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手段,都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识点,是否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传统的方法是请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或一个一个的提问,或一堂课结束时用小测验来反馈,而多媒体电脑可以把知识能力要点编辑成交互性很强的练习,可以穿插于课堂之中也可放于最后,这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可以用来评判学生练习的成绩,其评判公平、快速。便于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与学双向沟通的目的。比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很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各个省区的位置,传统方法。大多是看图死记,再发展一些是用模具拼图,但速度太慢,而用多媒体电脑,通过AUTHORWARE,把每个省级行政区域设置成一个热区,然后拖动其所代表的政区名称的文字到相应区域,如正确通过文字或声音给予肯定,如不正确,则文字又回到原来位置,这种方法增加了练习的速度,反馈快,效果好。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信息,将其纳入自身知识结构,并加工处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内容,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信息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接受信息,然后给论题讨论,运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达到知识迁移,从而真正将信息纳入自身知识结构。这一学习过程,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能较快地达到。首先,CAI信息传输量大,渠道多;其次,多媒体展示知识,易于吸引学生无意注意;再次,计算机将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例如,“气温分布及成因”一节,由于重点、难点突出,对比班在教室上课用了45分钟才勉强讲完,而在多媒体教室只用了30分钟,且学生学习效果比在教室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缩短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必须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事件的非可预见性。课件设计不可能把对这些事件作出的“反应”纳入可控流程。

第二,并非所有的课堂内容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如我们自己有矿物、岩石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

第三,操作主体选择的原则,即以谁操作为主。这主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又是讲授新课,演示地理感性材料揭示地理规律,则应以教师操作为主,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复习或练习课,又有相应软件,则应以学生操作为主,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或练习内容。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教学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合理的进行教学提问更是能够极大的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辅助。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设计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也是保障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的方法所在。

一、教学提问的计划性原则

教学提问中首先应当遵循的便是计划性原则,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教学要点。计划性原则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对于提问的时机要有合理的计划,什么时候引出问题,以怎样的形式提出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对于提问的内容要有合理的计划,如何凸显教学重点,并且有效的借助提问过程来化解教学难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合理的计划。只有在严密的计划内才能够让课堂提问规范有序的展开,这也是充分体现课堂提问功效的一个前提所在。

例如,在讲到“气候”这部分的知识时,由于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各种气候类型分别具有哪些特征?除了一般的气候类型分布状况,在世界上还有哪些特殊分布情况,造成这种特殊分布的原因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好的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也将教学难点很好的得以提出。透过这样的提问过程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学提问功效的方法所在。

二、教学提问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提问当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遵循目的性原则才能够让提问的效用更好的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需要达到的一些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参照所在。教师也要明确课程教学的能力训练目标,要在问题的设计时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某方面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提问的功效,也能够让课程教学的效率极大的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到“大气圈”这部分内容时,按照教学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分析出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的原因,因此,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大气为什么会发生运动?(2)推动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这些动力有没有什么大小差异?(3)大气运动在近地面和高空所受到的力的种类是否相同?(4)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高空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会有哪些变化?这几个问题很好的归结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且能够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作出考查。只有目的明确才能够让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提问的价值与作用。

三、教学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教学提问同样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教师都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所有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原则,这显然不是合理的选择。学生间由于不同的基础知识水平、知识接受程度以及自身思维、性格、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对于同样的知识在理解与接受上很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如果仍然以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教学提问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锋面气旋”的知识时,就针对这部分知识设计了一个梯形问题组:(1)什么是锋面气旋?(2)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什么纬度范围?(3)一个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它的前后锋面的性质是怎样的?它们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这个问题组带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基础,在课本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我在提问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难一些,我会选择那些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则对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气,我会让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来作答。只有设计梯度性的问题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更为合理的一种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遵循相应的教学提问原则,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提问的功效。首先,要遵循计划性原则,只有在严密的计划内才能够让课堂提问规范有序。同时,教学提问当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遵循目的性原则才能够让提问的效用更好的得以发挥。此外,教学提问同样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这样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 张国防.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原则[J]. 考试周刊,2011年93期.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8-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在高中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把落实课程目标贯穿于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下面就主要从基本原则开始谈谈如何利用地理问题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在设计地理问题并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建立的。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或者设计的地理问题基本都有如下特点:

1、情境或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或者与实际生活有着直接联系,这为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是有一定启发空间的,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可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具有一般意义的思想方法;

3、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使得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情境或者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能够促使学生独立地思考,然后表现出学生独立的见解、判断和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4、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运用多种不同解释来探究相关问题提供条件,并且可以得到多种解释,丰富对问题的探讨;

5、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讨论的深化;

6、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发现新的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

7、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要简单易懂,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事例进行表述,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对问题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鉴于设计的地理问题情境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教师在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或设计地理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此才能进一步学会探究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包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出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悬念,使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延展性原则。必须让学生从目前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地理问题。把要探究的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素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知识的学习以深化问题的探究,是教师必须思考和掌握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该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区。

第三、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方法。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让学生针对同一地理问题,不同学生因为兴趣、关注点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此,积极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并且,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多谈自己的观点,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探究性学习。

第四、联系性原则。设计的地理问题应该具有联系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和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和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发挥联系性才能赋予问题多重的视角,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现实性原则。抓住学生身边即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设计地理问题情境或提出地理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因此,关注现实问题,是创设地理问题的重要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原则

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同时让地理的实用性发挥得更加明显,这些都是当今地理教师所不断思考的课题。

一、内容上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讲授,那么就算学生在听讲,其听课的效果也不会十分理想,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课堂没有兴趣,就算强迫自己学习,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导入。

二、方式上加强引导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对地理中的知识进行阐述,那么学生就仅仅只是掌握了对应的地理知识,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去应用这些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不是十分擅长,所以,教师应当在方式上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和矫正,让学生真正地在地理学习上“开窍”。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研究题目,在题目的设置上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并且帮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在引导中不断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3篇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 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在松弛、和谐的环境下创造性的接受新知识。要让学生感到,学好知识是社会的需要。

2 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放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

①自主学习。根据一般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那么剩余的课堂时间是否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提倡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模式。比如,可以去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等等。

②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③个性养成。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目标教学的原则

目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教学模式系统,其认知、情感、技能操作以及目标的制定、教学的实施、检测评价三大要素必须坚持有序协调、和谐对应,并依据以下原则发挥各自功能体现目标教学优势。

1 目标定向性原则。

目标决定了教学方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强化师生的目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目标,紧扣目标。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钢,以课本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纲的要求具体化、课本的内容明朗化、教学的要求层次化、能力要求外显化。教学目标一般分类如下图示;

2 教学对应原则

目标教学的特征是对应性。对每个设立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措施和手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达标程度要与目标层次相对应,目标测试题也应与学生层次相对应。为了便于在教学中把握诸多对应关系,既体现知识层次与教学的对应性,又体现知识层次、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水平层次的对应性。可结合下表开展对应教学:

3 结构优化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4篇

本文重点谈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研究途径,既是对本课题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地理教育同仁的一个汇报。

课题实验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特点,归纳出环境教育的6个原则,在环境教育教实践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在符合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环境教育方和有效的途径,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1.1客观性原则。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所选择的资料、案例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对现实世界真实的反映。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感情,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符。选择的数据、材料只有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危机切实存在,有了危机感,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遵循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还要遵循教育学的相关规律。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我们一定要保证在地理课中实施环境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问题要表述准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首先要保证内容合理,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 3指导性原则。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学生提出一些研究课题可供选择,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调研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定时反馈,以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反思和对活动进行合适的调整,从而使环境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防止学生出现盲目性或有一点成绩就骄傲的情况,要让他们及时的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使环境教育活动不断地接近制定的教育目标,最终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4主体探究原则。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去社会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环境教育中,主体探究更为必要,学生只有在对自然不断的探究中,才‘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才会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学生们想去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更为强烈。因此,主体探究是推进环境教育的必要措施。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僵乏,他们会不断地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学习能力在活动中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1.5由浅入深原则。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地理课并不是很重视,社会实践经验也很少,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都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先讲授相关知识,例如先找一些相关案例进行说明、分析,再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做社会调研,调研的时候也要由浅入深,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的方法,使学生自身的能力逐步的提高,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

1. 6创新发展原则

在地理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不同,探究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对知识的掌握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但值得欣慰的是,每次社会实践后,学生总会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可以说,这对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所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对环境问题更为深刻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看清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全新的并且正确有效的举措,推动环境教育的实施。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由于环境教育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环境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 1课堂渗透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丰富的有关环境教育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环境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还涉及到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要从地理学科特色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实处。课堂渗透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关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2材料阅读法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几乎每课都有提供给学生可以阅读的资料,并且大都是从学生身边挖掘的素材,因此实用价值很高,如:

阅读资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当前中国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由此我们必须直视一种潜在的威胁。通过阅读这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的匾乏,真正认识到水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价值,以及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保护淡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煤炭的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生活在“煤都”抚顺的同学们是十分熟悉的,他们有着切身感受。在讲述煤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时应结合抚顺的实例来加以理解,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真实性,给学生树立一种“在生活中学地理,在学地理的过程中学会生活”的观念。

2.3案例分析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分析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单元至少有一个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近年来发生的与本案例相似的事件较多,教师可对该案例进行补充,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类似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石油泄漏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多种危害的认识,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创,而且影响是长期的。

地理教学原则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建议

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地理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地理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往往能够寻找到地理题的答案,但是整个解题的过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当地理题的要求或者条件发生改变以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束手无

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题,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还

不知道怎么去反思,如何去反思,找不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时候地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塑造,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反思能力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在解决了某个难题以

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对这些难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这些解决的方法或者经验就会消失,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升华到规律上。在地理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解决某一难题后,如果对解题的思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就无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就很难做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

1.反思能力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地理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转换。最终使学生可以根据地理题中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学问题,能够从地理题中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中,抓住地理题的本质,使学生在地理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

2.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题思路、方

法提出不同意见,在不断地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与掌握。老师在地理课程的讲授中可以不断地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

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反思到对问题的深入反思。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反思训练中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反思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地理试题的反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不要直接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学生的错误想法。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耐心十足,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地理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老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教给他们在地理课学习的过程中反思的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