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38-340,343.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现状;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1-2]。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4参考文献

[1] 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 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现状;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1-2]。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4参考文献

[1] 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 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4篇

一、我市农业保险现状

2007年以来,某某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从2007年某某市承保全省第一张能繁母猪保单开始,我市又相继开办了奶牛保险、小麦保险、玉米保险等中央政策性农险。风险保障已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面临的旱灾、涝灾、台风、冰雹、地震、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疾病、意外事故等。2007—2019年上半年,晋城人保财险累计承保小麦****万亩、玉米***万亩,能繁母猪***万头、奶牛***万头,为全市近***万农户和养殖户提供了***亿元的风险保障。目前,我市政策性小麦、玉米、能繁母猪保险实现了6个县区全覆盖,参保率已由当初的***%、**%和**%分别提高到***%、**%和**%。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保率的不断提升,为助推我市三农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三赢”局面逐步形成。一是农民获实惠。2007-2019年上半年,累计处理农险案件**万件,***万亩农作物受灾,能繁母猪死亡***万头,累计赔款****万元,近***万户次受益,受灾农民及时得到了经济补偿,为受灾农户恢复再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政府得民心。通过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政府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群众都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解除了我们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三是公司赢发展。借助开办农业保险契机,我公司各类涉农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战略得以迅速实施。

(三)政企联动模式基本确立。《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我市各级职能部门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协助保险公司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政策,不遗余力的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职能部门主动赴人保财险调研、走访,听取汇报,收集意见,出台实招,理顺机制,切实想方设法破解保险发展难题;人保财险经常拜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农业保险开展情况,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大力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切实打通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这几年,政企互动频次明显增加,互动效果明显增强。

(四)财政杠杆效应成效明显。2007-2019年上半年,市、县两级财政保费补贴***万元,我公司共承担风险***亿元,保险赔款累计达到***万元,财政支农效应持续放大,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政府惠农保障政策的“三个转变”,即由“事后救济”变“事前投保”的转变,由“财政民生”变“社会民生”的转变,由“政府主导”变“政府引导”的转变。“三个转变”不但有效解决了政府治理三农的难题,也极大的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五)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推进三农保险发展,切实打造 “人民群众身边的保险公司”的服务体系,某某人保财险依托城乡机构,在全市设立了****个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个三农保险服务点,组建了***人规模的三农保险服务团队,建立起全市唯一的以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为支撑,以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为平台,以乡镇专(兼)干和村级协保员队伍为依托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强化。

二、我市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制约我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特色农险进展裹足不前,需要进一步正视困难,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促使其及时解决、逐步完善,实现我市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覆盖率亟待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在我市6县区已经全面推开,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承保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种植业、养殖业承保面分别为**%、**%,与农业保险强市差距甚大。此外,仍有些农业的重要产业没有纳入政策性农险的范围,影响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二)特色农业保险亟待开办。当前,我市农(养殖、种植)户对大棚蔬菜、育肥猪、中药材、蚕桑、苹果、肉羊、肉牛等地方特色产业保险,以及涉农的各类财产保险、意外保险非常感兴趣、需求旺盛,但由于农户资金有限,且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保费补贴政策,因而只能是“望洋兴叹”,严重影响制约了三农的健康发展。

(三)产品保障程度亟待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赔偿只限于物化成本,保险金额比较低,只相当于产量的30%-40%,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约每亩400元,与我国每亩1000元以上的生产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农民普遍希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因此,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发展迫在眉睫。

(四)农户保险意识亟待加强。中国农村多年的农耕文化养成了农民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多数农民特别是散户群体甚至根本不知道保险是怎么加事,他们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观念相当浓厚,由此造成农户侥幸心理根深蒂固,投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持续推动缺乏有效需求。

(五)顶层设计亟待梳理。具体来看,在运作上,农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保险,保险公司还是围绕着政府的指挥棒在行动,需要市政府的某个部门来牵头、规划、组织、引导。但目前来看,谁来牵头、谁来管理很不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定位尚不清晰,导致保险公司在推动农险工作时不知道具体找谁、该怎么做。

三、农业保险未来发展的思路

2019年5月2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农业保险改革发展时,强调指出,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我市农业保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扩大保险覆盖面。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去,重点解决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玉米、小麦、能繁母猪)承保全覆盖的问题,做到“应保尽保”。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对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险试点,实践证明成功可行的,应分类分项加快复制推广。当前我市应重点推广设施蔬菜大棚保险、生猪保险、养蚕保险、养羊保险、中药材保险、苹果保险、核桃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大力推广农房、农机具、农产品质量保证等涉农保险,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风险保障。

(二)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中央补贴险种保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转变,加快构建适应规模经营发展的地方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增强农业保险的内在吸引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保障水平应重点提高,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和发展。

(三)丰富保险产品供给。目前,全国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已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面启动,保险标的涉及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共4大类72个品种。我市也应该积极作为,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稳步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当前,我市应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玉米、小麦收入保险,以及生猪、蚕桑、羊等的价格指数保险,进一步稳定农户收益,提高保障水平。

(四)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推广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发挥农业保险在防疫卫生方面的作用。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险等,助力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各县区推广复制“政府支持、银行投放、保险保障、实施主体使用、贫困户承贷并受益”模式,强化产业扶贫支撑,加快推进“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发展,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配合、组织和协调三农各种防灾减损工作,探索依托手机短信、“互联网+”为农户提供气象、灾情、农情动态信息服务,延伸服务内容。依托保险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既为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互联网+农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西“三农” 现状 农业发展方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22-02

一、山西“三农”现状

1.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速度较慢,城乡差距明显。近几年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从2004年到现在,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每年的增长都在300元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增加都在6%以上。但是与城市居民比,农民收入增长还是较慢。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经济遭到重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到7.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达到10.9%,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达到3.33∶1。

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近年来增速较快,与全国相比,除2001年和2006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下游位置。

近年来,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1.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97。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迅速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开始下降。到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24.1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48,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665.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6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上升到3.1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8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同比增长11.6%,城乡收入比上升到3.3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统筹城乡居民收入任务艰巨。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收入继续保持高增长仍受到一系列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由于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很少,加上农业基础条件差,抗灾害能力弱,很难保证有好的收成,即使有好收成,由于农产品不能与市场有效衔接,往往增产不增收,因此,靠农业增产来增加收入很难、很有限;农民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即打工,由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体制还没有消除,务工收入增长还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存在不稳定性,加上外出花费较大,要有大幅度提高也不现实;第三来源为财产性收入,由于“三农”多年来的贡献多,积蓄有限,靠财产来增加收入也很有限;第四方面为国家的转移支付,近几年来全国、全省力度加大,但面对广大农村农民,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也不算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区。

2.农业发展有所改善,但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经过多年对农业的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的农业生产状况有所改善,农业机械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整体偏小,且呈现土地狭小、分散特征。市场经济要求农户要有生产效益,首先要有规模上的保证,农业现代化很重要的特征是机械化,同样有规模上的要求。就目前山西农户的生产规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在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下,农业很难实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表现在农业的投入不足,耕地可持续利用差,机械化生产方式范围小,经营效益低。要解决规模生产经营问题,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处理好耕地流转问题。客观上,各地都在农地使用权流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于相应配套条件没有跟上,在流转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没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来进行流转;有的地方违反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前提;有的地方由于耕地流转不畅,出现抛荒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地影响了耕地依法有序有效流转,进一步影响了全省农业的规模经营。

3.农村发展有改善,但是城乡建设差距依然很大。经过连续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些典型村庄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但是,大多数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自我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况。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形成的机制、体制的障碍,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城市相比,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仍然集中在城区,农民的孩子若要接受好点的教育,往往需不远千里跑到城里。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加快,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仍未根本解决。有些村连卫生室都没有,更谈不上其他医疗条件。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享受到。尽管这几年,国家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与城市投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通讯、生态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不进反退。

4.县域经济有提高,但是实力小,不平衡。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依然弱小。2008年山西县域生产总值(GDP)为4050.9亿元,占全省的57.41%。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山西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与自身相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山西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仍然落后,县域经济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看,山西县域经济规模较小。2007年底,全国2002个县(市),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县域平均人口45.85万人,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51.15亿元。2008年山西省96个县(包括县级市,包括区),平均人口25.88万人,平均生产总值42.2亿元,占全国县域经济各县市平均水平的82.5%。

从全省来看,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孝义和河津,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00.1亿元和193.6亿元,其人均GDP分别达到45718元和49855元。永和县GDP只有2.53亿元,相差近80倍,即使是人均GDP,相差也达到15倍。

二、转变山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只有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以解决好人口转移为切入点,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1.以城乡统筹为重点。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扶持、工业反哺等方式使农业、农村能够保持一个高速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对于农村的社会事业要放在同城市同等位置上去发展。切实提高农民下一代劳动力的素质。在城镇化进程重中注重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2.以人口转移为切入点。发展是和人口流动、转移相伴随的。在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而言,人口都是从农村流动到城镇、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动到非农业部门。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城镇的设施、产业能否消化大量流入的人口。因此,要遵循人口流动转移的规律,调整城乡布局、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建设,顺应人口转移和流动的规律,疏通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障碍,这样才能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开新途径。

3.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土地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而且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因此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相对稀缺的约束下,只有通过调整、整合土地资源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的新源泉。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土地的扩张性投入。但是发展到今天,土地的稀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土地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整体解决经济发展、三农问题是现实和迫切的选择。

首先,建议在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土地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积极性。第二,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入市场化轨道。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第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逐步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稳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第四,将村民居住生活、劳动生产的空间合理安排建设,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4.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业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首先,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的整体形象,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继续建设和改善欠发达县域的道路、水利、供电、改水、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强投资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改善政策、服务、法制和人文环境,构筑“洼地效应”。

其次,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工业园区可以促使大量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迅速积聚,使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得以集中投入,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改变县、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规模狭小的局面,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三是以县域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产业、地理资源、社会人文背景形成特色,进而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应当以县域实际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实现滚动发展。一方面要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实践探索;基础条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41-02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纵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要是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这期间全国各类水利设施资产总值达到1000多亿元,建成了4 700万公顷的灌溉农田、6万多座农村小水电和4700多万千瓦的排灌装机。农业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农机生产厂。农作物品种三次更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这个阶段建设速度很快,但走了不少弯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二)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注重从发展农业科技事业和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两个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且把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国策。这一时期的现代农业建设开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并开始影响农业稳定增长。

(三)9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90年代末期,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基本成熟。目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地支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并且已经开始由“从农业索取剩余”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转变。这也就是说,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采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从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质量标准、检验检疫、社会化服务以及灾害救助等方面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粗略统计,现阶段中国政府支农投入和补贴每年大致在3 000亿元左右,国家信贷支持在6 000亿元左右[1]。

3.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中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

4.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日趋改善。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截至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 72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5 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农机装备数量上,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 397.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0万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1.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尚未发挥出来。中国土地经营规模小。尽管这些年,中国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摸索出了在农户小规模生产基础上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还不高。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障碍作用日益明显。

2.农业生产要素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日趋严重。我国的耕地面积很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3亩。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2001、2002和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41万亩、2 529万亩和3 805万亩;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均水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5。近些年中国北方不少地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换来的;农业资金匮乏。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业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3.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2];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4.农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从物质技术基础看,既有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大生产,也有使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小生产;从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看,既有高度社会化、商品化的经营方式,又有社会化程度较低甚至是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从不同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已超过5万元,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0倍。这种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能套用一个模式。

5.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标准化农业的制约症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草原沙化、荒漠化,且退化面积不断扩展。农村污染有增无减。病虫、杂草灾害猖獗,生物多样性有丧失的趋势。标准化是现代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了确保出口,地方自己也搞了一些地方标准,有些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但权威性不行,得不到国外的认可[3]。

三、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1.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区域平台

中国农业已经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结构,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和产业化经营,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农业区域平台,形成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平台互动格局。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和畜牧养殖业;西部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2.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上要突出创新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农业生产力有大的发展,也要求农业及农村生产关系有新的变革。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包括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树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主体,是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意识。因此,强化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公司、农户与金融、农户与科技这四个“联结机制”,进一步确立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改造重组农村推广体系、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扶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育农业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构建高效、权威、符合建设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行政管理新体制。

3.以强化物质装备条件为手段,优先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

要加快农业生产中关键农机化技术和配套装备的研发,尽快在玉米收获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跨区作业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突出抓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4.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使三大效益协调统一,追求最大的综合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若能将农、林、牧、副、渔合理安排、统筹运作,三大效益的统一是不难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应以提高经济效益驱动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带动社会效益,进而促进经济效益,达到三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5.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大力支持推进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为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完整的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推动信息服务主体社会化。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推动服务载体多样化。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 刘志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科技推广体系[J].农业经济,2007,(4).

[3] 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The practice pres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XIN Ling,JIANG He-p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发展前景;艺术语言

此文章为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003

一、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使舞阳农民画顺利度过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期”

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很多事物在“瓶颈”面前将会失去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并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也有很多事物冲破了“瓶颈”的束缚,并最终迎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在当前社会下,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展现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推广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抢占着市场份额。这些都在无形中压缩着农民画的生存空间。

在当前的信息化爆棚阶段,单纯的采用旧的店面摆摊销售的方式以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农民画如何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让社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记住自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画画家。因此可以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广告宣传、在各地定期举办产品推荐会、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广告宣传、与知名厂商联合进行艺术推广等等。只有克服这些情况和难题,农民画才能迎来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处理舞阳农民画产业化与保持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农民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它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力也不够广泛,不能被大都数人所接受。要改变这种面貌就需要让舞阳农民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些改变本身就和保持农民画自身的原发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

所以说,我们在保持其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保持其绘画特有的民间特色。既要有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既要展现出每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性又要展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他既要保留其原有的民间艺术特色又要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给人以全新的面貌,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只有做到了两者相融合农民画才能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长期发展下去。

二、对现阶段舞阳农民画的一些创新

(一)、农民画在新材料、新工具上的创新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无论任何画种,画家所选择和运用的材料是他们在进行创作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随着绘画思想的变革和技法的更新,国画中新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也相继出现,比如:各种种类笔目的增多;依托材料皮纸、麻纸、各种织物的出现;颜料品种的不断丰富等等,这对于从事农民画的创作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绘画条件。借助于水墨与宣纸、金笺、皮纸等不同材质的表现,水墨与形体、线条语言的多样变化与不同材质的兼容来表达不同的意韵形象。以外,还可以对其他画种材料工具的进行借鉴,比如将油画的材料、工具、技法巧妙地与当代农民画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作品面貌,进一步增加画面的质感与肌理表现,使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农民画艺术表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反映出农民画与时俱进的步伐,广泛探索新风格,极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现当代设计元素进行创作

在现代的一些舞阳农民画作品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设计的成分,但是这种表现形式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比如农民画的本质特点是表现农村的风俗生活等等,颜色对比强烈,极具平面性和装饰性。我们在保证农民画的这些绘画特点的同时合理的引入一些特殊绘画元素。运用现代的构图形式,诸如对称式的构图或是倾斜式的构图等等,在这样的构图形式下,作品的形式感会更强。强化点、线、面元素,如:强化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元素,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使舞阳农民画在保留其本质特点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感,能更好的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在其基础上巧妙借鉴儿童画的绘画元素进行创作

农民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它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感,这一点和儿童画十分相似。由于最初的农民画是有那些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民绘制出来的,他们对色彩的认识是相对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色调。此外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如画太阳,他们就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画绿树,他们就用翠绿色去表现等等。在画面中他们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画面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三、舞阳农民画在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思路

(一)、广泛开通专题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往通过单纯的店面销售及广播、电视、报纸广告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已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新兴媒介。通过建立农民画专题网站,对农民画及农民画画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从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农民画、记住农民画、热爱农民画。同时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业务,此外,在自身专业网站上开展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可以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进行网络销售。

(二)、成立专业销售公司

在进行网络销售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实体销售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借鉴大型企业集团销售策略,成立农民画专业销售公司。将全国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的销售大区,在不同的区域内建立销售部门和独家商,以此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垂直销售体系。在进行统一销售的同时每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进行有效的区域销售调控,销售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画产品。既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又能够保证各个地区的销售利益。同时根据农民画创作主题的特点,可以依托走产业园加创作者的生产方式,将创作者的产品集中整理、统一销售。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创作者的物质收益。另外还可以和地方政府协调,以主办方或冠名权的形式积极参加到全国性和地方性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以增加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亲和力。

(三)、加强文化宣传,进行学科研究,培养梯队建设

可以从农民画销售所得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立农民画发展基金。和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专院校合作,设立农民画奖学金,组织农民画创作比赛。在艺术专业中设立各个层级农民画专业,为农民画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农民画的平台。并从中发掘出一批有艺术特长和创作热情品的师生,作为农民画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为农民画建设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建立农民画研究所,或建立农民画杂志,定期进行艺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农民画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图书、画册的形式进行出版,以文化的形式进行推广。

(四)、大力发展舞阳农民画的衍生产业,积极创收,为农民画发展服务

目前,不同行业间的跨行业合作已经司空见惯,农民画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确立起“商机无处不在、合作无处不在”的销售策略。走跨行业发展道路。可以在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衣食住用行上进行推广。比如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水杯上、餐具上、食品包装袋上、箱包上、服装上印制农民画作品、标语等,使其为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体所熟知。此外在旅游区、景点等地方也可以适时的绘制一些墙体绘画,设置一些广告牌,可以以农民画为内容等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使其不断的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不但在经济上得到了创收,也在广告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以外,可以尝试建立农民画产业园,创立自己的商标、申请自己的专利,对农民画进行产业深加工。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机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展农民画展览,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和喜欢这一绘画形式。

注释:

①出自《论语·魏灵公》,意思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走向多元》 尚可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8篇

>> 宝鸡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光伏产业在宝鸡市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宝鸡市苹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宝鸡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研究 浅谈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宜春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宝鸡现代农业发展 宝鸡市新育休闲生态农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宝鸡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宝鸡市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发展对策 宝鸡市间作套种模式基本现状及发展对策 宝鸡市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柳一桥.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巴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3(3):46.

[3] 曹金臣.荷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115.

[4] 朱丽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8):23.

[5] 潘伟光.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9):44.

[6] 任海洋.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研究[J].世界农业,2013(10):55.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9篇

>> 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思南县的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探讨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思南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乌江水路运输对思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思南县土壤墒情监测 浅谈思南县农业机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贵州省思南县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南县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思南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甘南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30-36.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思路;意义;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4] 黄毅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J].现代乡镇,2009(10):32-35.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1篇

信息动态

欠发达地区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坚持"五为主"

日本生协的现状、特点以及对我国消费合作事业的启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调查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青岛市新农村乡风文明制度化建设初探

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探讨——以宁夏隆德县杨店民俗文化旅游村为例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型农民的理性向度

"城中村"村民与外来民工的排斥关系研究——以上海市H村为例

与就业关联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路径选择的SWOT分析

社会环境文明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建设路径

当下人文知识分子对农村介入的困境及出路

海域使用权:概念、法律属性及与相关涉海权利的界分

"孝"的传承与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抗战时期安徽农村合作事业述论

宋代翰林侍书王著生平及其书法诸事考辨

从文献统计分析看山东海洋文化建设

魏晋士风与庄子

关于发展高端特色名牌农业的思考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探索

台湾储蓄互助社规模与成长之研究——Gibrat'sLaw应用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制度悖论解析

青岛市农业结构和布局状况调查与分析

青岛市库区移民村扶持项目收益分配模式的构建

农村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汝南县为例

碰撞、转型与意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观念世界——以哈多河村为个案

以城镇化为动力加快烟台"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青岛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推进家庭低碳消费方式的战略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变化与应对:农村阶层分化视域下的农民政治参与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法制障碍及解决途径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税法策略调整——以巢湖流域农业生态状况为例

和谐文化之精神特质与建构

清末安徽农事试验场述论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

从认知角度谈"还NP呢"格式

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之路

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建设和谐幸福新乳山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

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监管探究

虫节民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青岛市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俄两国利用外资阶段性比较

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障碍及其解决路径

国家补偿涉农犯罪被害人理论依据思辨

高校和谐校园激励机制的构建

中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比较

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王邦直的音乐思想及意义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2篇

>> 基于SWOT分析的湘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研究 煤化工产品深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深加工,开发农产品“黄金效益” 农产品深加工的“蓝海”之路 农产品深加工是“强农”之本 热带农产品:何时就地深加工?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和建议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思路与措施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深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 关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取得良好成果 沂蒙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国产化的民族产业思索 农产品趋势明朗:种植重科技 深加工重养生 浦东农产品深加工崭露头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8(1):284-286.

[8]中安在线.滁州市优势产业[EB/OL].http:///qmt/system/2010/09/03/003348028.shtml.

[9]乔博.开封杞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6(6):15.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3篇

Abstract: With accelerating p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antly develop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existing traffic map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So it must be speeding up the update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aiming at the traffic status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the design of highway traffic map is analyzed.

关键词: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

Key words: the eighth military division of agriculture;traffic map;design idea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6-01

1农八师公路交通图设计的必要性

在农八师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公路建设网络技术资料的汇总、归集已经成为影响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编制的重要因素。加快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农八师交通局对各团场公路情况的掌握、对公路网络进行科学的规划,还有助于兵团公路交通地图的编制与发行,满足公路管理者、职工群众对地图的需求。近年来,农八师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得其交通图的更新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路建设的需求,需要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公路交通网络进行交通图的汇总与设计,从而提升农八师公路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思路

2.1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背景分析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是为农八师交通局制作并提供以团场为基础的各团场农村公路现状图,将农八师各等级公路(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相关信息准确、详细、科学的反映出来,从而对整个农八师道路的现状及规划信息能够全面的反映、宏观的掌握。

2.2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基础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时,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资料为基础底图,以各团场提供的农村公路信息为依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各团场农村公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以地图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公路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制作。

2.3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是按照既有资料收集为基础,GIS数据分层技术为重点,以科学的工作流程进行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工作。这一思路是农八师交通图设计的指导思路,其具体的设计工作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

首先,收集现有资料。主要依据兵团国土资源局2000年编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公路信息的编绘。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和整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团场各等级公路的现状、在建及规划信息。针对各团场公路的资料收集,并将样图发送给各团交通主管部门,由他们按照样图的要求准确、完整的将本辖区内的各等级公路的具体信息收集并标绘到图纸上。其次,对资料按GIS技术要求进行整理。按照GIS技术要求将收集的图形按照点、线、面层的方式进行分层。进行分层后,还要对工作底图进行整理。另外,对于各团交通部门提交的辖区内公路资料,还需要会同相关的专家对这些资料进行检查和验收。检查和验收合格后,进行公路图形信息的具体编绘工作。

2.4 农八师交通图设计过程的管理交通图的设计方案与作业过程对成图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势必也会对公路管理和规划产生影响。加强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是这一项目工作中的重点。针对设计工作管理重点以及农八师公路交通实际情况,在这一作业过程中,应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强化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工作质量管理,以此有效保障交通图的准确性。同时,在项目作业过程中,还要强化各个阶段的校核与审核工作,以此有效保障交通图的成图质量。针对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中的重点,还要在作业前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点,将交通图资料收集、处理、整理、成图等各个阶段的关键点作为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控制,以此保障交通图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工作统计与规划奠定基础。

3以遥感影像技术强化成图质量的复核

为了有效提高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作业过程中,借鉴了遥感影像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遥感影像作为基础,对成图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以此有效检验成图与实际交通情况的相符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工作组将遥感影像图片利用专业软件与图形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对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进行复核与分析。通过多方面的实际应用有效提高农八师交通图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局的信息资料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关于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思路的分析

在农八师交通图设计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交通图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为了更加准确的将农八师所辖公路情况体现在交通图中,在成图作业前,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通过基本资料收集以及与下属团场交通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确保了信息收集的准确性。针对设计思路对成图质量的重要意义,在进行农八师交通图设计与作业前,本项目组对交通图的应用需求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证,以确保能够将交通图的内容全面、直观、准确的体现,以此为交通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论

综上所述,农八师交通图的设计与作业对农八师经济社会发展、公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设计思路以及作业过程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通过对资料收集、处理以及成图等程序,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成图作业。注重交通图设计与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此确保成图质量,为农八师交通局的公路规划提供准确的技术信息,为农八师公路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交通图设计技术总结[D].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2]刘庆伟,张扬.公路交通图设计与成图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地理信息技术资讯,2009.

[3]王超文.公路交通图设计思路对成图质量的影响[J].公路与交通,2009.

[4]陈广生,刘易群.现代公路交通图设计思路及作业流程分析[J].路桥信息,2009.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现状;路径思考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第15篇

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他们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

本文用农村商业银行指代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小股份制涉农商业银行,从而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另外,本文也将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群体界定为农业人口。

1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从笔者的工作体会出发,目前的发展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需要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

1.2 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的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

3.1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到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2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3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考文献】

[1]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