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服务 必要性原则 加强策略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及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却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予重视。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内部的稳定安全局面的保持,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缺乏切实的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必然能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冲突、自动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因而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注意和关怀。加之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一项消耗性的隐性工作,短期内难以见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被放任自流。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在生活和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1)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扮演角色的增多,而每个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要求是不同的,使得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加剧,这些冲突往往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心理时刻处在冲突之中,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也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安全维稳、就业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危机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造成部分高校的各个部门但凡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就找辅导员来办。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学生的安全责任、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的任务又往往担在辅导员的肩上,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和毕业生就业率的责任状,使得辅导员时刻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连睡觉都无法安稳,就怕半夜手机响。面对种种工作任务和各种可能影响到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各种问题,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3)职业焦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很难提供给从业人员成就感。虽然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但是往往得不到社会及高校的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上,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在学校中地位低,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只讲奉献不讲待遇,对他们的进修、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前途发展的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于育人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效果。高校辅导员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即不被认可重视,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的反馈,同时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还要忍受自身的专业日渐生疏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煎熬。因此,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应该遵循服务性的原则,是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居高临下来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处在一个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激烈的位置上,因此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应以不再增加其工作思想负荷不占用其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前提,并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其心理冲突、提高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服务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各种因为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型原则,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适应辅导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塑造个性,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非是针对极少数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伤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而是为促进所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的。

3.预防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定位在于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应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即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上,兼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预防性原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树立与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上,做到早期预防,由被动走向主动,使高校辅导员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上,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4.主体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比,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心理水平更为成熟,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努力唤醒辅导员关注自身的心理良好发展的自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要提醒辅导员关注自身。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导向中,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奉献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这往往使得辅导员不关注自己、忽略自身的各种需求,渐渐损害到心理健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辅导员为主体,在对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辅导员关注自身,提高自我平衡心理冲突的能力,合理解决各种心理冲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在给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避免“智囊化”的倾向,就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为辅导员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各种答案。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解决所能为辅导员提供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辅导员可能会养成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潜力的挖掘,结果事倍功半。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目前,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对辅导员只用不关心不培养的局面,轻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定心理健康服务对辅导员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辅导员往往也忽略自身的各种问题,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即使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也讳疾忌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和领导认识、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必需的物资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强宣传让辅导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服务,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这也将直接有助于对学生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或资历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场地设施不完备,无法提供给师生满意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其成果显效较慢,或者说难以评估,因此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导致物资和人员配备都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投入,使人员和物资得以完善和提高,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高效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与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实践中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测查为参考,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要形式心理咨询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建立起宽松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帮助维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1)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环节就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如卡特16PF测试、SCL-90自查量表,尽量避免不适合学生工作的人员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压力大、角色冲突多、成就感低、应激事件多,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做调整。

(2)有效开展多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应激源有其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处理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个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特质不同、所面对的应激源也是有特异性的,当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起到作用时,那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和接受心理咨询对于还能起到对学生的一个示范榜样作用,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偏见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化,避免对参与人员进行价值批判,也要避免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就如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文化活动建设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却并不重视对辅导员的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和辅导员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种种特长爱好,营造出宽松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缓解工作的压力,进行精神辅导,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大多数是由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引起的,特别是学生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学生工作边界的无限弥漫而导致的工作负荷大,责任无限化、社会认可度低、待遇差、晋升路途窄等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高校要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尤其是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清晰明确,改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管理教育服务等一切事宜全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降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缓解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并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多尊重多理解,改善办公环境与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培养晋升的通道,熔促进辅导员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于一炉。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292-295.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40-02

2001年3月15日我国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近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全国高校发生的一些因“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16号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对辅导员赋予了大学生健康心理培育者的角色定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本身就必然地蕴涵着心理素质的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理应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只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动作灵活的“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网络,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与重要[1]:一级层次由院系各班级信息员组成,具有及时掌握同学心理动态,发现心理问题迅速反馈报告的作用;二级层次由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具有及时辅导、跟踪指导防范的作用;三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组成,给予一、二级层次专业性辅导。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班级配备辅导员,这种配置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管理与辅导。

(二)从实际出发,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性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当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有利于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性。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学生为对象,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下。一方面,心理辅导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进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信念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调节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又是以思想、信念、道德和意志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体现的[2]。心理辅导如果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而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富有成效。

(三)和谐为旨,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能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多了一种沟通渠道,学生与辅导员可以借此有效交流、互动,辅导员可及时对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进行调适,使学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感,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指导,从而形成和谐辅导员工作机制,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涉及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果[3]。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深层次上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教育对象采取内在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能使辅导员工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大部分辅导员都来自非心理学专业,为了能更真切地贴近学生,真正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辅导员可通过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辅导员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辅导员大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在面对有心理的问题学生时不少辅导员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缺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辅导员应自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如《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书籍。在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选择地运用相应辅导技巧,积累经验。辅导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眼界,储备关于不同人的知识,培养接纳不同的人的能力[4]。

(二)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高校应定期组织他们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之中。学校可分批组织相关骨干辅导员接受培训,提高其心理辅导意识。然后定期组织他们与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心理中心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辅导员积极组织心理测试,可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推动学生参加团体咨询,可以改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还可利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的优势,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充分结合,使心理辅导更好地为思想教育服务。

三、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在高校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依据和标准

1.1现实依据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能力差距较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

1.2制度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中明确要求,应当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包括:初级――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个案转介;心理测验的实施;有效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相对系统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等制度文件也都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力的制度依据和标准。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要把现实需要和制度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绳,从实际出发,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2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若干制度的要求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宏观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情况的产生,制度本身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从微观层面或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看,以问题和工作实际为导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更高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污名化”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工作。因此去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够用到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问或误解,能够向广大同学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其二是指导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的工作的能力。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层的一员,更能够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信任和接受,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辅导员的助手。做好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2.2高校辅导员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在学校里距离同学最近的人之一,不仅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十分重要。其二是发现和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能力,错误地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伤害学生,而不能够辨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是最关键和主要的一步,也是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其三是辨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这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辨别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辅导员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高校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学业指导员、生活管理员、心理疏导员等多重角色。其中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辅导员面临的重要的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求助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二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虽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机构,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如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护,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备处事不惊的能力并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面对那些失去理智的当事人,要保持冷静、镇定。

2.4高校辅导员组织和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辅导员充当着高校班级体的组织者和大学生教育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的同时,组织和策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主题明显突出,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坚持做好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好的融入在其他学生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既能够很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能够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发挥潜能和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工作,发挥学生干部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依靠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活动,做到真正符合广大学生需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3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3.1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日趋完善,其中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文规定,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熟悉相关政策要求,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则,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朝着要求的目标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重点提升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掌握和逐步推进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到比较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相关制度要求的专家的水平。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高校,学校内部各学生工作单位的辅导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总结方法,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辅导员要积极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相关培训或讲座,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让辅导员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也要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提升本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培训,积极邀请优秀学生工作专家为辅导员传授经验,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贴近同学生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疏解工作,而这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贴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也正是这种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和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2] 教育部.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

[3] 教育部、卫生部、.教社政[2005]1号.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S].

[4] 教育部.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S].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为高中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来自农村或城郊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都较弱,他们比本科院校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压力。蔡晓艳(2012年)对云南省8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信任度仅占30%。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职心理工作人员欠缺,无法按照学生数量来进行编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矛盾突出的现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水平不高。

(一)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形式、机构和体系的建设上,而忽视了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承担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天独厚的职能和业务优势。

(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中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不多,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辅导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过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系统性、规范性,流于表面,收效甚微。

(三)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认识偏差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大多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或自信心差的、人际交往有问题的、环境适应有问题的、情绪困扰较多的学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应“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索

(一)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理论及技能

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合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辅导员要掌握恰当的压力控制技巧,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善于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积极乐观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理论和技能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武器”。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咨询水平,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之中。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中:

1.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抓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刚入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辅导员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SCL-90、UPI、16PF等标准化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使辅导员全面了解新生个性特点及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宣讲工作的同时,要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交流和疏导。

2.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已有研究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开展团体辅导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改进人际态度、克服人际敏感、改善两性关系、改进人际关系等。因此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班会的契机,给所带班级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分享,又在交往中反思,反思中不断成长。

3.培养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发挥朋辈辅导的重要作用

尽管辅导员和学生联系密切,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各班级心理委员的培养,发挥朋辈辅导的重要作用。

心理委员能够协助辅导员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自主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对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积极热情地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定期汇报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除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还应该积极承担本班或本年级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高职辅导员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晓艳.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2]李一男.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前沿,2013(10):184-185.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7篇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6, the 22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of the country jointly issued the “Guidanc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servic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service system guides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good character.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y also shoulder major responsibiliti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search method to consult relevant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data, aims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requires a clea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and develop mental health work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1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最能贴近大学生心灵的人,是掌握大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一手资料的人,是学生最容易亲近并信任的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保证,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现如今,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大学生,受社会、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问题已不能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得以解决,而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在思政工作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心理和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2 明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涉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及环境的健康。

(1)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加强宣传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内容,提升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减少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拓宽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增强辅导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

(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目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关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等重点人群,防止“严重心理疾病的困扰及减少自杀事故”这些消极目标外,还需要注意培养“提升大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抗逆力、心理复原力或心理弹性”等这一类积极目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要用积极的、发展的眼观看学生,接纳学生的差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需要和意愿。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接受心理服务的需要和意愿。有些学生不愿意走入心理咨询室,而辅导员办公室又人多嘈杂,在各系辅导员办公室旁设立成长辅导室(方便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员进行谈心)就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获得所需要的心理服务,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的负担。

(4)建立辅导员的层级化结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实务性工作,目前,让身兼多重角色的辅导员都成为“专业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从一个人的精力上来讲比较困难,但是辅导员可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专业化过程的一个突破口。系院可设置成长辅导室,培养专门从事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普通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员,专职心理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可以转介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

(5)鼓励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服务。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老师对学生提供心理服务项目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学校心理咨询师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小册子或利用多媒体制作小视频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辅导员可针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单独接触家长,了解家庭背景信息,并与家长商量一起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项目,总之,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须整合资源,与社区心理健康部门、相关心理健康政府部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医疗系统进行联动,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 高校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

3.1 提升个人心理辅导能力

首先每一位辅导员要明确心理辅导的定位,它不同于心理咨询、不同于心理治疗,不同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于简单的安慰。它主要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目的的。对于超出心理辅导范畴或超出个人能力的心理案例,应及时转介至学校或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次,辅导员应夯实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如学习心理卫生学,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发展规律,较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状况,做好预防及应急措施。学习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与学生建立更好地辅导关系,同时提高自身与学生交谈过程中的沟通力、洞察力、同感共情能力以及觉察自省能力,以解决学生的困惑或难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实操技术,了解不同流派对人类心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的阐释,熟练掌握某一流派的咨询理论和咨询方法,切身地协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最后辅导员要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为不同的心理问题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辅导方案。

3.2 提升团体心理辅导能力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完备的设施,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从这项工作的实效性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效果还不明显。因此,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是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1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含义

大学生生活辅导室是高校辅导员,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它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心理、情感、生活等事物进行辅导的场所,通过这种新的载体,引入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把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组织、管理、交往以及工作能力,解决他们在学业、生活、情感上的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困惑。通过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针对不同年级及学生群体特点,按计划开展的团体辅导、读书交流、感恩教育、心理剧创作等这种学生乐于参与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2高校建立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建立,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科学化发展,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2.1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生活辅导室的建立,可以使基层院系明确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及情商培养工作的目标与指导,更好地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危机干预工作的成功开展,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2.2构建基层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发展工作平台。学校各院系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生活辅导室的工作制度、培训制度、值班制度等保证生活辅导室的合理利用。利用辅导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发展工作,以及自主开展有院系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发展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基层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

2.3搭建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通过生活辅导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培养一支高情商、能够掌握心理咨询工作职业技能的队伍,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发展教育意识的自我养成,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的提升。

3构建高校大学生生活辅导室工作机制的途径

3.1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硬件设施建设。生活辅导室建设要依据对辅导室预期功能的设定和教育工作的需要进行设计,也要考虑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在房间的布置与区域分割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辅导室的功能与教育工作的要求,具备可以进行谈话、开展小型团体训练、阅览学习等基本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便利、舒适、安全的辅导环境,此外,辅导室的建立还需要具备以下三点要求:名称的选择:应选择亲切、生动、贴近学生心理,易于接受的名称。地点的选择:辅导室的选址要注意最好选取学生能够容易找到、比较便利,又不会在众多人视线注视下的场所。此外,辅导室要有比较好的隔音设施,注意保护学生活动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氛围的选择:辅导室内部环境要优美、温馨、舒适。保证学生来访时有足够的亲切感、安全感,可以自由暴露自己,真实的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团体训练活动,在离开时有所触动、启发,最终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3.2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给予这项工作积极的重视,对生活辅导室要规范管理,鼓励院系选派专门人员接受专业心理学相关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与经费支持,要积极组织院系的相关人员、心理委员开展专业性的学习活动,加强辅导室师资队伍建设。基层院系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院系专门人员院系应积极调动院系内部已取得相关资质(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学生工作干部,及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培养工作,组织他们参与相关内容的培训活动,增加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活动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3.3大学生生活辅导室的工作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活辅导室是基层院系、学生班级对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心理、情感、生活等事物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以及学生活动的场所。院系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发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咨询服务体系。依托生活辅导室针对本院系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保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辅导室开展的心理咨询需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学生工作干部开展,以小型互助类团体辅导为主(如学业困难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不同类别的群体),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咨询服务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并做好文档资料的保密工作。在咨询过程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转介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处理。(2)危机干预体系。依托于生活辅导室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形成危机预防的意识,院系专门人员及班级心理委员应具备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干预技巧,并注重危机干预工作中筛查工作。对于突发的心理危机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能利用辅导室解决的心理危机问题尽量在院系层面解决,需要提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处理的心理危机,由辅导室人员配合心理中进行干预。对于危机预后的学生,要由辅导室专业人员进行实时关注及有效追踪。(3)学生活动体系。生活辅导室的设立促进了校、院系、班级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培养活动的全面铺开。

辅导室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商培养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心理读书会、小型心理训练等指导学生助人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辅导室针对院系自身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专业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于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

作者:苏畅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新华社,2016(7):1.

[2]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9篇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 思想政治 健康管理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20-02

辅导员是长期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起到连接学生与学校纽带作用的重要团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及家长的教育意识及需求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的优异,对自身思想政治的提升及身心健康的维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切不可将自身定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者,更应提升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管理能力,成为学生健康的管理者。

一、培养高校辅导员“思健”双管能力的意义

历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曾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肩负着文化培养的教育目标,更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目的,这二者与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据39健康网第一期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活动的结果显示,在收集的5000多份有效问卷中,近七成大学生不自信,五成大学生经常处于烦躁、郁闷、无聊的情绪当中;四成表示存在就业压力。同时,据本研究团队前期对区域内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诸多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等,都是在他们步入大学后逐步养成乃至成瘾的;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也更易出现肥胖、肺活量下降、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身心健康问题。

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问题,根据学生的健康现状及健康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两手抓,成为当下各高校及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及艰巨使命。

二、高校辅导员健康管理能力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学历要求一般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近3年招聘的辅导员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且为中共党员。可见,高校辅导员有着较高的政治、业务、道德素养,可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指导及人际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然而,据我们对区域内六所高校的辅导员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0名高校辅导员中,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的有28名,占总人数的23.3%;拥有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有一者即可)等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者仅有9人,占总人数的7.5%;曾为学生做过心理辅导或咨询者51人,曾为学生做过健康管理计划(包括个人计划及群体指导)者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2.5%和1.67%;希望掌握健康管理技能或针对此项目进行培训的辅导员为107人,占总人数的89.2%;认为思政教育应与健康管理相结合者93人,占总人数的77.5%。可见,大多辅导员不具备独立开展身心健康管理的能力,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愿意学习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认可“思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为更客观地了解大学生对辅导员“思健”双管能力的需求,我们对本校各专业共计113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8.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在思想、学习及健康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92.6%的同学在校期间未曾从辅导员处获得过健康相关指导或干预;94.3%的学生认同思想、健康、学习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76.7%的学生希望拥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及学习生涯规划。在随机调查的所有学生中,有48.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基础健康管理工作应由辅导员进行,35.0%的同学认为应由校医室(院)开展,剩余16.8%的同学认为应由其他人员进行此项工作;此外,有81.5%的学生认为政治素养与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应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需求度,同学们对健康的重要性也有着必要的认识。同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由辅导员开展此项工作更为切实可行,期望辅导员不仅成为其思想提升的良师,也能成为其健康成长的益友。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思健”双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 明确“思健”双管的管理目标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初中教育,辅导员敦促学习固然重要,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及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切不可将辅导员等同于管理的附属,可有可无;也不可将其等同于生活的保姆,如影随形。我们必须明确“促进思想进步,维护身心健康”的管理目标,通过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及健康意识,来应对各类身心疾病、生活学习压力及规范个人生活方式。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是他们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开展政治理论及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本钱。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应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加强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导者,健康的引路人。

(二)建立辅导员“思健”管理能力培养体系

在学校层面应建立由专业人员或机构组成的健康管理指导中心,负责培训全校辅导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二级学院也应委派专人对健康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各年级以辅导员为管理核心,班级为管理团队,宿舍为管理单元,形成三位一体的健康、思政管理网络,实时收集同学们在思想与健康方面的变化,了解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个人及群体的教育与干预活动。如遇到较为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可及时向学院或学校申报,这样在整体上便形成了完整的健康管理网络,确保了健康管理的效率与准确率,为辅导员“思健”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三) 开展健康管理专项教育与培训

学校可定期邀请健康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开展健康管理培训,使其掌握监测、评估、干预学生健康的基本技能。还可为辅导员及管理者订阅相关学术期刊及杂志,鼓励其参加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及论坛,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提倡辅导员考取相关国家职业资格,如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逐步形成“重学习、善应用”的学习、创新型辅导员团队。在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开展全方位、专业化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四)构建多元化的辅导员团队

团队管理相对个体管理而言,在知识结构、适应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各成员在专业知识、管理方式、沟通技法等方面各有所长,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形成全面的管理网络。如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由团队中的心理型辅导员进行咨询、疏导;当学生在法律问题上遇到困惑时,则由法律型辅导员排疑、解惑。通过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加强综合管理能力,不仅减轻了辅导员的繁重工作,更能有的放矢,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管理效果。

“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政治素养与身心健康同是“少年强”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角色,使其拥有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健康管理的先天优势。通过开展“思健”双管,无形中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了辅导员的亲和力,消除了学生心中辅导员只会高谈阔论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弊病。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在实施学生健康管理的同时,融入价值观、健康观等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健康人才提供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莉,黄家谨.高校辅导员分类培训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

[2] 张持晨,童玲,段志光.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

[3] 徐钰君.做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高校辅导员[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

[4] 张持晨,童玲.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

[5] 商圣虎,罗伟,陈孝宇.高校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

[6] 王金龙.我国高校兼职辅导员优劣势分析和思考[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4).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11-02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教育对象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奠定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心理基础能力。时至今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活动开展能力,对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培养路径和结构模型上却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也制约着辅导员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与大学生成材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决定了辅导员心理学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逐渐多元化。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临一个适应和角色转变的问题;大二大三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引起的情感等问题也特别突出;大四毕业生在求职和考研等方面的焦虑迷茫问题。并且,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自杀率也是连年攀升。这些现象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材。

第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前线,要伴随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阶段,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这种身份优势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辅导员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问题有指导作用,然而不能深入地去解决其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在深度上有优势,然而咨询广度上又存在先天缺陷,不能估计所有学生的具体问题。因而,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可以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也可以进行初步的心理危机干预。这几方面的力量相互结合,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的细致、全面。

第三,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其工作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多样,许多人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时代的发展对辅导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合格的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探析

探究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结构模型,要建立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上。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任务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活动的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围绕这四个核心的任务,需要构建培养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因素群。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上来看,对心理教育能力要素的探讨只限于从理论结构上去探讨,很少从实际工作需要上去构建。因此,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时,基本出发点是实际需要和任务导向。

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时,需要辅导员有心理学相关知识能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需要有创新设计能力和效果评估能力。在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时,需要组织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时,需要咨询员具有咨询理论知识、觉察甄别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研究者具有洞察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因此,辅导员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复杂多样的,是整体全面的素质要求。根据任务导向,可以构建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在因素群中,每一种具体能力因素都从属和服务于一个大的任务因子,因此,又可以构建出能力结构模型。

图一逻辑推导过程示意图

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之中,也要考虑到意识的作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活动和任务才能更具创意;需要有角色意识,才能把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需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才能顺应时事变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的空间视角,可建构出结构模型图如下:

图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图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关于如何培养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不少学者已经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和设想。然而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又要基于一定的理论模式,不夸夸其谈,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和理论模式基础之上的综合分析和反思。从培养路径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使人得到一个直观而又有借鉴意义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素质。从长远来看,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项可持续的培养计划,加强理论研究,为辅导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路径是培养方式的一种具体的途径。根据前文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要培养出具有这种完备能力的合格辅导员,也需要具有一种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培养路径。基本培养思路是:先从三个意识的培养做起,然后到理论知识的培养,方法培养为中介,实践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

图三 培养路径分析图

1、树立“三个意识”

由于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非常了解。因此,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已经成了必须。在开展工作之前,需要树立这样一种积极的意识,树立能够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学生的自觉意识。树立创新意识、角色意识、学习意识,坚持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

首先,把创新意识贯彻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是对高校辅导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开展工作时要有创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创新已有做法,才能做到有特色。其次,辅导员要树立角色意识。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和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特殊,需要用更具体的角色和身份去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树立学习意识,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辅导员也大多数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也需要向前辈学习补充加强。

2、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只有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增强其参与心理辅导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并且具备了较高的心理知识水平,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的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辅导员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此外,心理学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也要加强心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也要有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的能力。

3、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方法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辅导员把自身的认知转化成实际应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力应该包括学习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任何使用到的方法都应该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方法能力的培养,除了辅导员的自觉学习和创新以外,也要求高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他们与心理咨询人员交流,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从而贯彻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另外,要加强多种渠道开展工作的能力,比如利用邮件、计算机、多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利用班级活动、校园活动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

4、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以适当的方式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等。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切的培养和构建要以此为出发点。实践也是培养和锻炼心理教育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身岗位优势,将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渗透到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如针对学生心理,讲究沟通技巧,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王征,施进华.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试探[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34 36.

[2] 贺恩格,王雅倩,李文治. 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174-175.

[3] 马萧. 浅析高校培养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性及途径[J].现代阅读,2011 11 33 35.

[4] 方婷,王尧骏. 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能力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 4 94-95.

[5] 金秀兰. 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111-112.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01-01

近年来,我们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引起大学生自杀、杀人、报复、自残、自暴自弃等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原本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人格障碍,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万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自杀犯罪频频发生。可以说,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中某个或某些间题的困扰。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师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高校辅导员有着很好的优势。

(1)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年轻,与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信息优势

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

(3)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比较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个人道德素质上,辅导员应该诚信、公正、无私、热情、勤奋、正直、善良、宽容、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祟高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个人行为上,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工作上要勒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生理和心理健全的接班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那么,作为引路人的辅导员,如果自身都无法保证拥有健全的心理,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健康、健全的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3.掌握得当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记住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用心相处,用爱传递你的思想,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辅导员也会备受学生的欢迎。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面向分别培养出具有所需能力的学生干部,并坚持轮换制度,即在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学生干部的改选,择优上岗,加强对所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总之,辅导员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

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健康的自我形象、人格健全、人生观、人际交往、情绪健康与调适、心理健康的标准、恋爱心理、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鼓励大学生选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类似选修课。

2.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强、自信和自律,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育人和心理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的重任。おお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对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02).

[2]王雪颖.试论如何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果[J]. 科技信息,2008(20).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鲜事物充斥著现代人的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使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每个社会成员成就幸福人生的基础要因。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尚未稳固,具有理论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矛盾,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老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心理辅导的职能日益凸显。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效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监督排查,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学生素质差异性逐渐拉大,辅导员职能的日益丰富和辅导员责任的重大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辅导员的心理负担,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水平、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提高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稳定性,给予辅导员物质保障,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适当的安排工作,做到张弛有序,为辅导员从客观上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应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压力的疏解及心理问题的排查。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为辅导员安排心理讲座,定期进行辅导员心理状况量表测试,让辅导员及时了解自身心理问题变化,尽早做好自筛自查。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帮助有困难的辅导员,时刻关注辅导员的身心需求。再次,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并能够通过自我的调节来增强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

二、在辅导员专业队伍中实施心理辅导分工

问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辅导员要想成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是重要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养专业化以前,由于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知识所知甚少,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起到辅、监督性的作用,不能起到咨询性和治疗性的作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利于辅导员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而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个高校会对辅导员进行分模块的专业化培训和进修,标定辅导员职业入职门槛,使辅导员重视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配置辅导员的比例为200∶1,平均一位辅导员老师要负责200名学生,处理日常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辅导员老师还负责社团活动、学生党建工作,可以说工作量是比较重的,辅导员工作呈现的状态则是广泛而略缺精专。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完善辅导员分专业培训,使辅导员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选择自身发展方向,这无疑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辅导员在分专业培训和发展方面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每个学院都拥有至少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不仅解决了本职工作,还可以更好的规划自身的职业方向,亦可以为学院全体学生服务。

三、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确保学生的在校安全与德、智、体全面发展。辅导员通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优势,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仔细的心理健康监督,根据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与日常行为表现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同时,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时,应尽量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思考学生问题,打开敏感的神经,细心捕捉学生情绪和表达上的细微变化,尽力避免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不能抛开教师的身份,用劝说者和教育者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学生则会产生防备情绪,难以打开心扉。辅导员在对学生尽心心理咨询时应做到共情共感,像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一般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敞开心扉以包容和开阔的心态来面对学生阐述的种种想法。运用心理咨询提问的技巧,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排解心理问题。

此外,与学生进行朋友间心与心的交流、加强与校外专业心理辅导工作合作、让辅导员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彭仲生.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

[2]周涛.论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10).

[3]万弋琳,项鑫.探索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赤峰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思政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填鸭式”的宣传,着眼点侧重在用政治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和改造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从“低处”入手,把人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等作为工作内容,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工作开展的自助助人过程中,更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实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定的工作职责和手段,要胜任此工作需掌握特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同时,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思政教育、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因此,辅导员要能够掌握并运用心理教育的各种方法,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硬性规定。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全日制高校配备心理学相关学历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3000等。

据某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2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另一项调查表明,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台的聊天节目(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11.4%)仅列第八位。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与学生比例不足1∶10000。而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专职心理咨询员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因而,在高校辅导员中加强普及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角色上摆正心理辅导员位置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专业咨询师相比,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虽然不足,但与学生更贴近,更有亲和力。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如果能在萌芽阶段就给予及时疏导,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辅导员也可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心理专家进行沟通,短时间内寻求最有效解决方法。

2.学生工作第一责任人。一般高校按年级、专业划分辅导员,这种配置便于辅导员对各自管辖内的学生有针对性的管理与辅导,学生遇到问题可及时找到相对应的辅导员。辅导员可以在考虑学生心理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选择具体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学生身边的榜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课堂知识教学,心理咨询等方式外,日常生活中老师和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也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教育功能。

三、运用有效手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有效利用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目前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虽然测试能简要地反应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但结果最终只能作为参考,心理辅导员需通过测试得到数据的科学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给出具体针对某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达到“助人自助”。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教育部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中。心理健康理论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心理问题辨析及调试,强化自我心理优化及调试的能力,增加自身心理素质。

3.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现在高校中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求助。经常找老师同学、朋友聊聊天,通过别人提点,即使遇到问题,也可能会豁然开朗。还有专家认为,在加强心理疏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等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因此团体辅导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可以针对大部分同学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也可以有效、快速的得到帮助,从认知上树立正确的心理知识体系,从而增加自身心理素质。

5.重视个体来访咨询。目前有许多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的异常学生,致使教育对象受到局限,影响了作用的发挥。辅导员需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主动接受学生来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预防或消除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防患于未然;激励、帮助学生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来访咨询结束后,还应做定期回访,了解其心理状况发展,以便将来更好的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极为重视与全力发展的工作领域。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中,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依托了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因此,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与实践者,承担了高校中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薛艳.专业视角: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卫红.抓住根本立德树人切实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香港高校;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68-02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学习和环境的转变,人际交往的日趋复杂、升学就业等一系列压力和冲击。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显得比较落后。本文在这里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借鉴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有益经验,提出几点启示,希望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

从20世纪70时代起,香港高校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香港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研究小组发展至90年代初,香港所有高校都设立了由专职心理导师负责的心理辅导机构。以香港浸会大学(以下简称“浸大”)为例,其心理辅导机构被称之为“辅导中心”。

“辅导中心”是浸大学生事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员设置为一位中心主管、一位资深心理辅导主任和三位心理辅导主任。中心主要职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协助学生更有效地探索和了解自我,促进其健康成长。

1.专业辅导

专业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辅导范畴为智力、社交、情感、健康、功课、事业等方面,主要采取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评估这三种途径,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约见心理辅导主任,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个别/小组辅导;还可以由他人将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转介到辅导中心,由心理辅导主任提供专业支援,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2.课程活动

课程活动:浸大辅导中心开设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活动,来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帮助他人的能力。诸如“大学生活工作坊”,它是浸大一年级课程的一部分,每年开学时辅导中心都会举办大学生活工作坊,以增加新生对自己个人成长阶段状况的认识;促进新生对大学生活的统筹规划,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的机会和资源,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中心不仅关注学生个人素质养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帮助他人精神健康的品德素养。“精神健康活动”是辅导中心关爱精神病患者,关注精神健康的系列活动。它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增加学生对精神健康的了解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察觉力,帮助理解他人及自我;增强学生对大学精神健康服务资源的认识。学生在完成十二个小时课程之后,还可获得澳洲墨尔本大学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健康急救”证书。

3.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香港高校心理辅导机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够快捷、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帮助学生对自己作出更客观的评价。“个人蜕变计划”是浸大“辅导中心”帮助学生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活动方式之一,它就是通过“学生成长任务及生活模式评量表”(SDTLA)的测试,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协助其按照自己独特的成长状况、需要和个人选择,设计和订立个人的蜕变计划。在一年内完成蜕变计划的学生,还将获发相应证书。精神健康是健康生活、个人发展必备的基本要素。另外,专业的心理测验还有MSEI、COPS、16PF、CAS等。

二、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特点

1.全人化的工作理念

“全人教育”是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理念,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心理辅导是落实“全人教育”的重要措施。全人发展,指高校除了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外,还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其塑造优秀的人格,挖掘潜能,提升个人理性,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增强个人责任意识等,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完整的人”。

2.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香港的心理辅导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其中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相对而言已发展得比较成熟。高校心理辅导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必须具有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等硕士学位,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并且要不定期地接受专门的培训,学习相关的辅导理论等,合格者将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成立于1995年的香港专业辅导协会(HKPCA)则是香港地区心理辅导的专业团体。一直致力于提高辅导人员的专业身份及组织培训讲座,召开学术会议。经常通过讲座、游戏、研讨等方式,为辅导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帮助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3.现代化的工作模式

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学校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信息、专业训练、心理测验等,建立全校甚至全港的心理健康信息网络系统,方便学生查阅浏览,完全实现网路资源共享。

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对内地高校的启示

1.加强专职辅导人员队伍建设

第一,明确专职辅导人员工作定位

目前国内高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比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构成千差万别。从政治课老师、生理卫生课老师到普通辅导员,人人都能被定义为“心理辅导员”。这造成职责不明确、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香港,心理辅导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内地截然不同。高校首先应该正视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地位,应当对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意义、工作要求、工作范围、工作内容等作出明确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编制、经费给予肯定和保障。这些对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起到根本上的推动作用。

第二,提高专职辅导人员专业素质

高校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和谈话技巧,有实际工作经验。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计划,定期举行上规模、高质量的专业训练、考察实习等。另外,积极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社会团体交流、合作,不断学习,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

第三,规范心理辅导专业审核制度

在香港乃至西方发达国家,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资格申请者必须到专业的心理学家协会认可的心理学专业学习,而后由相关协会进行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关证书,最后才能取得心理辅导员资格。国内高校必须要规范目前的心理辅导专业审核制度,通过审查把思想、专业素质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选送到培训基地接受系统而正规的训练,经考核合格后获取上岗证。这可以从源头上改变以往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素质。

2.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是不同的,相较于中学阶段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学业焦虑,大学阶段的学生们更关注人际交往、恋爱、个人价值实现、就业等问题。另外,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差异性。因此,心理辅导应该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一新生的教育重点应是自我认识、环境调整等“适应性”教育;大二、大三学生侧重于人际交往的困惑、性与情感的迷茫、学业压力等问题的教育指导;大四学生则更多的是进行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恐惧、攀比、自卑等心理的疏导及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要兼顾到少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完善的人格,教会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完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习惯,其心理状态往往不易被觉察,有一定的隐蔽性。为了开展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心理健康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各学院挑选一批优秀的辅导员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各班级挑选一名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委员,这样就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三级“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心理健康专职人员稀缺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将它们止于萌芽阶段;促进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自助”及“助人”;可以让学校更快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普通文科类高校均开设有心理学系,有专业的老师和研究团队。可以让相关专业的老师、研究生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院系,以团队的形式和各个系科的学生交流、接触。通过游戏、座谈、讲座等方式,了解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需求和建议,有效推进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针对当下高校中网络使用的普及性,搭建一个专业水平的健康教育网站是符合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学生在网上比较容易放下拘谨和戒心,可以将真实想法更自由、轻松地与老师交流。学校可以合理利用网络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减少在学业、情感和工作中的困惑和迷惘,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第三,各高校之间还可以定期交流,互相借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校际之间增加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给心理专业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另外还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与大学生近距离交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大力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