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无机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51-0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研究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1]。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学科正在由单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而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也是新材料开发和制备新工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动力[2]。《无机材料化学》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材料专业学生从化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从事材料研究人才的基石课程。本文阐述了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素质、知识综合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材料学基础知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智能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渠道。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6]。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来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材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涉及的领域发展快,给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材料学科中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笔者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内容,增加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材料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无机材料化学的前沿知识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介绍无机材料化学在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及生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无机材料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难点和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即节省教学课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容量。同时,充分展示无机材料化学基本理论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想从纯化学领域带到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使他们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打破过去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教学目标,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讲义,实行“三性实验原则”(即将教学实验分成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类型),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此外,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让部分学生参加笔者的科研工作,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论文撰写等方面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应用能力。

五、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科技创新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核方式是与知识传授型教学相辅相成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多向思维的能力。考核的时间应为一种全面的综合的动态评价过程,而不是两个小时的题目回答。为此,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除了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将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查阅文献和资料,写成读书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进行评价考核,以及进行学术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组织部分英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翻译“无机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在材料合成、设计和应用中的科研论文,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是学生平时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考评和完成的科研论文(报告)等综合评定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应试现象,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经过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展示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仅笔者指导的学生已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近十项,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中获得各种奖励近十项,其中包括“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笔者实验室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中有十多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多人在中科院和中南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相关老师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恒德,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4]郭加书,王鑫,罗征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教纵横),2011,(1-2):78-79.

[5]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6]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12.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各学科课堂教学 融合要点 改进方法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博昌.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努力塑造各自在21世纪的形象。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教育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现在,我们要说“少年创新则国创新”。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出来,请大家指正。

一、创设情境,好奇求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从情感上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

情境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变换讲授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灵活处理课堂内容,创设愉悦的、生动的、求知的课堂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奇心。

例如,《晶体结构》,肉眼无法看到晶体的内部。授课时,先观察球棒模型、比例模型,对晶体结构进行想象,而后投影展示3D-Max制作出NaCl、CsCl、干冰、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内部结构,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的展现出来。抽象到形象,虚无到具体,使学生即掌握了晶体结构,又学会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且拓展了知识面,扩宽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产生强烈兴趣,在愉悦中不断进取。

二、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受到的熏陶也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来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展现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差异,各自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阐述创新想法时,教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让学生把话讲完,甚至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可能根本从未涉足,教师万不可扼杀这个想法,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一些相关书籍,找到答案,或者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来获得结果,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学生选做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计算机做出及时评判,学生根据评判、教师建议,作新的选择。及时得到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时调整,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自主积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三、转变观念,师生协作

新课程改革浪潮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转变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全面发展。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改变课堂机械、沉闷的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学生参与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师生谈话,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精深。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学生不仅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信心。独立探究,教师及时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中愿意思考,积极自觉地去接受理解,消化运用,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根据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度帮助,决不能包办代替,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愿意探索创新。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哪怕仅仅获得很小的成功,也要看到,并认可、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进取,让他们收获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体验到自身价值,激发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道: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教师要重视“身态语”的作用,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都是一次情感总动员,让学生振奋。

四、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育过程,学生动手能力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教师给两个同学出了一道思考题:从零点开始到晚上12点,时针跟分针重合多少次?其中的一位中国学生听完题目后迅速拿出了纸和笔比划着,而另一位美国学生听完题目后想了想拿出了手上的表旋转着。这个故事反映出两个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一种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另一种重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人的思维形式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化学实验设计”一课,学生在设计时,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设计中逐渐体现自己的个性,实质上就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再如: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对身边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感到很新奇,于是就引导学生去阅读,查找,观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关注身边细节。

五、批判吸收,鼓励质疑

真理具有相对性,知识具有局限性。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今天。让学生以审视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生发出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需求,进而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更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进而发挥自己创新能力。

例如:《原电池原理》,讲述化学能如何转化成电能。现象为,不接导线在Zn电极表面产生H2,接上导线后,Zn电极表面不再产生H2,而在Cu电极表面产生。但实验时,接上导线,Cu电极产生H2, Zn电极仍然有气体产生,与课本现象描述相悖。此时,要抓住机会,不可一带而过。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进行引导归纳,得出结论,由于电极纯度不够,结果在电极内部形成若干原电池,而出现两个电极同时产生气体的现象。使学生养成多观察、多质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33-03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向面向地方经济与发展转型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已刻不容缓。对于转型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改革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强化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无疑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加强实践教学,除加强现有实验室教学、增加校外基地实习外[2],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也可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我们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称为“第一课堂”,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不会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仅仅适用于基础教学。

“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课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作为常规的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常规课堂实验教学属于基础性的实践教学,而“第二课堂”则属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②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常规课堂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全体学生只能按照大纲要求做同样的实验,这种缺乏“个性”的实践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趣,“第二课堂”恰好弥补这一缺憾。③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团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领导能力,有助于其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新机制下的独立学院,其学生的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本科”[3],因此相比重点高校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4]。

一、构建第二课堂

科技学院的“第二课堂”以高校学生科技竞赛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认为学生科技竞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及实践动手能力;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更需要团队的智慧。在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激烈的竞赛对抗中,我校学生团队相互合作鼓励,把竞赛作为磨炼意志的磨刀石,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1.组织“第二课堂”。科技学院的“第二课堂”,主要以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体现。以科技学院工学部为例,我们构建了四类课外科技活动小组:①电子设计小组;②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③数学建模小组;④网页设计以及电子商务小组。学生不分年级、专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科技活动小组通常以院内实训基地及学院划拨的专用实验室作为活动场所。

在各个活动小组中又根据所选择的课题成立课题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团队。例如,电子设计小组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目标,学生以往年的设计题为参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拟设计制作,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电子设计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主要面向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等。

2.划拨专项经费。科技学院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第二课堂”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尤其是理工科类的科技制作,需要购买特殊制作、测量工具以及消耗大量的耗材,资金投入较大。学院领导为课外科技活动划拨了专项经费,使“第二课堂”的开展获得了资金保障。另外,在学院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批准设立了“第二课堂”活动专用实验室,使“第二课堂”具备了运行的基础条件。

二、第二课堂的管理

1.项目责任制。由于“第二课堂”属于课外科技活动,在管理模式上应有别于传统实验室教学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管理,但也不能疏于管理。因此,在科技学院内对“第二课堂”管理实行了项目责任制。“项目责任制”是指各科技活动小组和与之对应的科技竞赛项目形成一个有机体,构成一个“项目”,对每个“项目”安排专任教师作为项目责任人。项目责任人负责各自项目的日常活动管理、参赛规划、项目组织、项目指导、器材购置的审定等。例如,作为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的项目责任人,除负责小组的日常管理及技术指导外,还必须负责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的参赛人员选拔、参赛过程组织、参赛技术指导以及挑选后备人员等。

科技学院工学部的4个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分别担任4个科技活动小组的项目责任人。在项目责任制下,各责任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且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工作推诿扯皮现象。其实,科技学院教师资源有限,在我们的项目责任制中,责任教师之间不仅仅有分工,还必须有密切的合作。就各项竞赛来说,表面看似是专项竞赛,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团队,不但在技术上需要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就是在后勤保障上也需要多人参与。由于人手少、任务重,对于不同的赛事,一般由本次竞赛项目责任老师负责参赛技术指导,其余老师负责后勤保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竞赛项目。

2.学生自主管理。“第二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主。因此在“第二课堂”的管理中,我们施行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主,教师只是定期进行适当的指导及检查。在科技小组的日常活动中,高年级学生管理并辅助责任教师指导新生。目前在各小组中,已经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局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可以说,正是“第二课堂”为各类科技竞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第二课堂的成效

在2009―2015年的全国大学生各项竞赛中,科技学院工学部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中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在西部赛区众多高校的80多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获得了一等奖、多次二等奖和三等奖,并作为西部赛区的代表参加了两次全国总决赛,获得了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工学部学生张忠全小组,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夺得了一等奖,实现了贵州赛区零的突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工学部学生也多次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可以说,学生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加“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同学中,既有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也有没有取得成绩的,但他们无一例外表示“第二课堂”使他们从意志上、信心上、研究方法上、团队合作意识上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上都有了极大的收获。在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读研究生的学生们反映,导师对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满意。

同学们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上努力进取,各展风采。他们在平时的研究讨论以及激烈的学科竞赛中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对手学习,学会了博采众家之长,学会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他们通过“第二课堂”走向学科竞赛这个舞台,在学习和竞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学生们的未来,我们希望把“第二课堂”打造为他们成功的土壤。

四、第二课堂发展的思考

“第二课堂”的开设,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途径之一,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会阻碍“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1.项目责任教师工作负担太重。科技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能低于12学时/周,同时专业教师还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应对平时工作,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竞赛指导以及课外活动小组的项目管理。

如何解决项目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呢?

如果我们考虑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工作代替部分教学课时,即考虑指导学生的工作量为每周2~3学时,将该工作量计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这样教师就可以有充分的精力保证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不是仅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了。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后,科技活动及科技竞赛才可能良性发展。

2.“第二课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对“第二课堂”建立了管理制度,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的班级、年级,彼此之间缺乏纪律的约束,再加上责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对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长期下去“第二课堂”将难于坚持。

怎样解决制度的落实问题呢?

落实管理制度必须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约束。从教师方面来看,可以将指导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并纳入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与教学管理同样的考评方式,可以避免对“第二课堂”疏于管理的情况。从学生方面来看,将“第二课堂”与学院创新创业学分挂钩,要求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每学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实验室工作,同时对学生严格实施“第二课堂”签到制度,将签到率与创新创业活动关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到位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

如何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或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的问题。

3.“第二课堂”的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鼓励将科技制作成果整理出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写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整理工作成果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抄袭论文的恶习。

五、结语

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中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脱节,满足不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5]。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第二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也有极大的益处。

回顾工学部“第二课堂”从2009年开始至今6年的历程,每一个通过“第二课堂”训练之后参赛的学生,都经历了难忘的奋斗过程,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实验室里,一次次地设计、制作、调试、修改,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伴随着同学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才能体味。正如同学们自己所说:辛勤付出,终有回报。

参考文献:

[1]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2]胡坚达.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3]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2003.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5篇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6篇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向面向地方经济与发展转型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已刻不容缓。对于转型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改革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强化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无疑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加强实践教学,除加强现有实验室教学、增加校外基地实习外[2],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也可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我们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称为“第一课堂”,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不会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仅仅适用于基础教学。

 

“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课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作为常规的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常规课堂实验教学属于基础性的实践教学,而“第二课堂”则属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②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常规课堂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全体学生只能按照大纲要求做同样的实验,这种缺乏“个性”的实践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趣,“第二课堂”恰好弥补这一缺憾。③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团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领导能力,有助于其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新机制下的独立学院,其学生的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本科”[3],因此相比重点高校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4]。

 

一、构建第二课堂

 

科技学院的“第二课堂”以高校学生科技竞赛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认为学生科技竞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及实践动手能力;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更需要团队的智慧。在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激烈的竞赛对抗中,我校学生团队相互合作鼓励,把竞赛作为磨炼意志的磨刀石,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1.组织“第二课堂”。科技学院的“第二课堂”,主要以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体现。以科技学院工学部为例,我们构建了四类课外科技活动小组:①电子设计小组;②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③数学建模小组;④网页设计以及电子商务小组。学生不分年级、专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科技活动小组通常以院内实训基地及学院划拨的专用实验室作为活动场所。

 

在各个活动小组中又根据所选择的课题成立课题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团队。例如,电子设计小组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目标,学生以往年的设计题为参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拟设计制作,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电子设计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主要面向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等。

 

2.划拨专项经费。科技学院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第二课堂”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尤其是理工科类的科技制作,需要购买特殊制作、测量工具以及消耗大量的耗材,资金投入较大。学院领导为课外科技活动划拨了专项经费,使“第二课堂”的开展获得了资金保障。另外,在学院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批准设立了“第二课堂”活动专用实验室,使“第二课堂”具备了运行的基础条件。

 

二、第二课堂的管理

 

1.项目责任制。由于“第二课堂”属于课外科技活动,在管理模式上应有别于传统实验室教学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管理,但也不能疏于管理。因此,在科技学院内对“第二课堂”管理实行了项目责任制。“项目责任制”是指各科技活动小组和与之对应的科技竞赛项目形成一个有机体,构成一个“项目”,对每个“项目”安排专任教师作为项目责任人。项目责任人负责各自项目的日常活动管理、参赛规划、项目组织、项目指导、器材购置的审定等。例如,作为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小组的项目责任人,除负责小组的日常管理及技术指导外,还必须负责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的参赛人员选拔、参赛过程组织、参赛技术指导以及挑选后备人员等。

 

科技学院工学部的4个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分别担任4个科技活动小组的项目责任人。在项目责任制下,各责任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且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工作推诿扯皮现象。其实,科技学院教师资源有限,在我们的项目责任制中,责任教师之间不仅仅有分工,还必须有密切的合作。就各项竞赛来说,表面看似是专项竞赛,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团队,不但在技术上需要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就是在后勤保障上也需要多人参与。由于人手少、任务重,对于不同的赛事,一般由本次竞赛项目责任老师负责参赛技术指导,其余老师负责后勤保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竞赛项目。

 

2.学生自主管理。“第二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主。因此在“第二课堂”的管理中,我们施行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主,教师只是定期进行适当的指导及检查。在科技小组的日常活动中,高年级学生管理并辅助责任教师指导新生。目前在各小组中,已经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局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可以说,正是“第二课堂”为各类科技竞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第二课堂的成效

 

在2009—2015年的全国大学生各项竞赛中,科技学院工学部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中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在西部赛区众多高校的80多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获得了一等奖、多次二等奖和三等奖,并作为西部赛区的代表参加了两次全国总决赛,获得了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工学部学生张忠全小组,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夺得了一等奖,实现了贵州赛区零的突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工学部学生也多次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可以说,学生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加“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同学中,既有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也有没有取得成绩的,但他们无一例外表示“第二课堂”使他们从意志上、信心上、研究方法上、团队合作意识上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上都有了极大的收获。在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读研究生的学生们反映,导师对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满意。

 

同学们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上努力进取,各展风采。他们在平时的研究讨论以及激烈的学科竞赛中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对手学习,学会了博采众家之长,学会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他们通过“第二课堂”走向学科竞赛这个舞台,在学习和竞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学生们的未来,我们希望把“第二课堂”打造为他们成功的土壤。

 

四、第二课堂发展的思考

 

“第二课堂”的开设,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途径之一,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会阻碍“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1.项目责任教师工作负担太重。科技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能低于12学时/周,同时专业教师还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应对平时工作,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竞赛指导以及课外活动小组的项目管理。

 

如何解决项目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呢?

 

如果我们考虑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工作代替部分教学课时,即考虑指导学生的工作量为每周2~3学时,将该工作量计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这样教师就可以有充分的精力保证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不是仅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了。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后,科技活动及科技竞赛才可能良性发展。

 

2.“第二课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对“第二课堂”建立了管理制度,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的班级、年级,彼此之间缺乏纪律的约束,再加上责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对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长期下去“第二课堂”将难于坚持。

 

怎样解决制度的落实问题呢?

 

落实管理制度必须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约束。从教师方面来看,可以将指导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并纳入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与教学管理同样的考评方式,可以避免对“第二课堂”疏于管理的情况。从学生方面来看,将“第二课堂”与学院创新创业学分挂钩,要求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每学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实验室工作,同时对学生严格实施“第二课堂”签到制度,将签到率与创新创业活动关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到位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

 

如何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或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的问题。

 

3.“第二课堂”的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鼓励将科技制作成果整理出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写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整理工作成果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抄袭论文的恶习。

 

五、结语

 

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中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脱节,满足不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5]。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第二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也有极大的益处。

 

回顾工学部“第二课堂”从2009年开始至今6年的历程,每一个通过“第二课堂”训练之后参赛的学生,都经历了难忘的奋斗过程,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实验室里,一次次地设计、制作、调试、修改,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伴随着同学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才能体味。正如同学们自己所说:辛勤付出,终有回报。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7篇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8篇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9篇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学生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22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教师不仅要对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而且要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注重通过多个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能够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人们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这就启发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要能够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教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才能处于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创新的学科,因此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对学生有效展开创新活动也有很大帮助。

二、做好课堂导入

在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重视,课堂导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趣味元素融入课堂导入环节,那么,不仅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学习,还能够在课堂之始就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为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有效的融入趣味元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幻灯片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在导入环节穿插一些十分有趣的幻灯片,进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好奇,自然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

三、实现理论知识点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单纯的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或者单纯的让学生进行操作的现象,这不仅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较为枯燥,而且对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情况,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科学习激情。就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来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学科学习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都有这样的心态,不管在哪一领域取得成绩都会十分的开心,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有一定的创新,学生都会感觉十分充实、十分快乐。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有效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本人就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终学生克服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的乐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积极性也就更高。

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门专业的教师,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较高,而有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有些教师的课堂十分有趣,而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却使学生感觉十分枯燥。导致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到教学设计中去。例如:教师在进行插入图片板块教学的过程中,在选择图片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设计。

六、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现代学校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正在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探索,不少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俗话说花有百样红,学科也各有特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现阶段,其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困惑:全国没有材;学科内容繁杂、更新快;课时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有些学校为了给统考学科增加课时,甚至随意关闭信息技术课,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对该课程重要性的不认同;身兼数职的繁重工作量……种种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成为“嘻哈课”,40分钟过后学生学无所长、学无所乐,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若如此下去,形成不良循环,将使素质教育失去一块宝贵的阵地。

然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也一直在改革,今年党和国家要逐项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打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纲要》以各种制度改革来推动学校育人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核心就在于变革课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落实国家教育纲要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才能使中学信息技术课变得有地位、有成就,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必须牢牢抓住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关键。只有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吸引学生、鼓舞教师。

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其落脚点便是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支撑。如果教师在下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呢?如果把获取高效率的课堂比喻成打一场胜战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战斗”。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备课

“千省万省备课不能省,千教万教认真不能掉。”低效课大多是没有充分备课。“不充分备课就上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对学生的犯罪、对事业的犯罪。我认为充分备课要做到以下的“三备”:

1.备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学科前沿发展日新月异,如教材上用WPS2003讲解文字处理,如今软件已更新到WPS2012版本,界面、功能大有不同,就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书本知识与生活融合起来。例如在课件中加入“天宫一号”的发射模拟动画,让学生既了解了学科知识的魅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备学生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电脑,有的则有些电脑小高手的范儿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学习,就必须要找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信息主要包括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哪些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发挥特长,进行拓展训练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备设备

现在多数学校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没有软硬件的畅通使用,教学的高效率将无从谈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兼职管理机房,虽然工作繁忙,但管理好机房亦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不能马虎。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诸如“上机时对号入座”“下课后设备还原”等,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平常做好日常维护,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解决,决不拖延,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

二、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武器――占领课堂制高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应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的本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理应“授人以渔”,教师要意识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充分重视并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合作、交流和展示。

结合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等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正所谓教学有法而但无定法,模式是载体,一定要与课堂内容相契合才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讲程序语言与Excel报表制作、电子板报设计,显然就不能套用同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小组学习”和“展示”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小组学习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小组学习可以促竞争意识;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让整个课堂以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为主线,成为活力、智慧和高效的课堂。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评价与总结相结合

不论怎样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效果总是与设想有所出入,所以对课堂一定要进行评价。评价包括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教师自评。有评价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课堂中反馈回来的点点滴滴都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依据。每堂课后,教师要反思本堂课学的效果、教的效果、教材处理的效果、课件使用的效果、拓展内容的效果,哪些环节需要调整等等,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使下一个课堂的提质增效成为可能。坚持下去,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始终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学无止境,在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中,我们教育者仍需不懈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13).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高中教学中给学生普及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不断改革与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一直以来,受到高考制度及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中一直不被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以下笔者立足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被边缘化

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所学的科目都有一个“主科”和“副科”之分,而不被列为高考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则被无情地列入“副科”的名单,而且相比较其他一些相对重要的“副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地位更不堪。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被重视,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将眼光聚集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只留给信息技术课程少量课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2.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有些教师甚至懒于做板书,做教案,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法,或者创新教学法。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不严,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惰性心理,根本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从而使得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3.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讲,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同样重要,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课程的缺乏,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因为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来讲,实践更重要,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背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初衷。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1.充分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再沿用传统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应过于压缩非考试科目的课时,而应当合理分配,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应当唯考试而论,影响自己未来的健康发展。

2.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站在时展的角度,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技能的提升,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采取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再多的理论知识,于学生来讲无多大益处,因为没有实际的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会稍纵即逝,学生压根记不住。只有教师将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才会得以有效提升。

4.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展的主题。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法、生活化教学法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课程,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政,杨冠英.新课标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电报,2012,9(12):1-2.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效课堂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3

高中地理是文科综合科目中的重要科目,其所囊括的学习内容是初中地理的升华和深化。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创设是在全国新课改的背景下,逐年增强的高考压力之下的必然选择。经过学校和高中地理教师的努力,目前要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式众多。

一、优化配置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五十分钟左右。这个时间看似很长,但相对于内容庞杂的课堂教学内容而言并不丰富。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将大量的地理知识传输到学生脑中,唯有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针对课堂上各项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时机的细化研究和精确判断。比如,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该由何时引入正题,何时进行案例分析,何时播放幻灯片展示地理学知识,何时展开问题讨论或者课堂习题练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课堂上能在最正确的时间展开最佳的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这样精确的时间安排并不是凭主观臆断便可完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配置首先是依托于对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的状态研究成果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的实际数据来划分的。其次,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还融入和高中地理教师的高超教学水平和多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尽量做到每一分钟的教学安排都合情合理,有理有据。

二、综合利用高效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的理念是在新课改之后逐渐被人探知的。自新课改后,有关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不断。经过多年发展与研究,已经找到了许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高效教学方式。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高效教学方式也在各科教学之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已经得到验证的高效教学方式也将有助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建设。

目前,已知的高效教学方式包括了:能够让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的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动力的鼓励式教学方式;增加交流频率、实现互帮互助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及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教学氛围的情境创设式教学方式和问题创设式教学方式等。实践证明这些高效教学方式对高中阶段的各科高效教学均有所帮助。高中地理教师若能将这些高效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于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建设之中,必将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进而实现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目标。

三、多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的做法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无疑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对高效课堂建设的帮助却是真实可靠的。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设不仅要保持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还要注意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新的学习兴趣。首先,保持和维护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原始兴趣。虽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智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新事物,新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却并未减少,更兼因为高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家对更深层次的未知事物的兴趣会更为浓烈。其次,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的未知世界,让学生知道学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告诉学生他们能够学好地理。此外,因为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易产生学习兴趣,因此适当的减轻学习负担,降低学习压力也有助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兴趣。比如,优化作业的布置方式,让作业重视质的提升,降低量的累积。

四、合理利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每一个时代的课堂教学手段和道具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和技术特点。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

高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应属多媒体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设备,比如,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影音设备等。这些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创设帮助良多。一方面,高科教学手段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高中地理教师简化不必要的课堂教学手续。比如,将教师从板书和教案之中解脱出来,给教师更多关注学生、传授课业知识的时间。另一方面,高科技教学手段还可作为高效的知识存储、转化工具。帮助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点以更易被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播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另外,高科技教学手段还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帮手,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凭借这些手段创造一个更为直观、深入、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浓厚的高中地理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去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记忆更牢固,基础更扎实!

五、提高教师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主体,一是学生,另外一个就是高中地理教师。这两个主体都是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也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设影响深远。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参与外,几乎所有的高效课堂创设办法都需要由教师的直接参与或者主动引导。例如,高科技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去应用,优化教学时间的节奏也需要由教师去把握,各种高效教学方式的实践也需要教师去完成。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的个人水平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适合主导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创设工作,几乎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师都必须随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创设一起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地理教学水平。比如,增强演讲与口才能力,学会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学习兴趣,如何生动地讲解各类地理知识。或者是增强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将高科技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发挥到极致等。

目前,正是各地高中教育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时期,各科有关高效课堂的建设办法层出不穷。而有关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设方式的研究仍将是现在及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所以,其他科目的建设办法同样也可借鉴应用到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

参考资料

[1]李锁会,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建设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课堂效率;评价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懂计算机的就是新一代的文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前的会开关机、会打字的低要求,对课堂的教学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怎样才是一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使学生收获颇丰的信息技术课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客观理性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充分挖掘我们的教学潜力,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点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焕发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和谐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一、以趣导课,展现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这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趣味性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自身的魅力,结合教材,以趣味性的导课形式,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并发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来应对课堂的开始。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教师要深挖教材,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程内容、知识点及重难点,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挖掘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到的问题及教材中潜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精心地设计好课堂任务,以任务来驱动教学。

2.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自我的信息素养。

3.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指导地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4.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组织学生利用网上工具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学习。

三、鼓励学生,欣赏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而恰当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并将这一亮点扩大,实时地鼓励学生,真心地欣赏学生做出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也欣喜于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肯定特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特长和个性,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表扬,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黄伟祥.活用信息技术教材,营造开放性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0).

[2]许珍.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教改研究,2010(33).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游戏化教学

在新课改要求下,加强素质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学校要不断完善软硬件的更新与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特征

1.综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涉及外语、化学、物理、美学、电子学等边缘学科和基础学科,具备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是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成果,只有充分地通过其他学科才能够把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发挥出来。

2.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在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脑和动手学到其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灵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生活需求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立游戏化、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

二、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

很多学校严重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没有充分备课,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素质较低

很多教师还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愿意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所以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盲目地指导学生,自身专业水平较低,严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3.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本身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够充分掌握这门课程。

三、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开展游戏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如果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厌恶心理,所以教师要善于去抓住学生的需求点,让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接触《金山打字通》,让学生之间竞争,看谁的打字速度较快,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打字速度,也让学生把注意力全身心地放在了信息技术课堂中。

2.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是较为陌生的,有的学生学习效率较快,而有的学生学习效率较慢,教师要善于针对差异去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

3.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受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例如,信息技术具备隐藏、着想、涂色、放大镜、拉幕、聚光灯的功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记信息技术具备这些功能,更要让学生去上机操作,做到熟能生巧。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工作,包括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与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跟得上时展的脚步。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