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2篇

襄樊学院政法系 王正宇  441053

    摘  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化,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时品种的优良化,二是装备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意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二、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化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推动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农业机械投入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现代农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想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饿主要载体

节本增效关键在科技,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如果科技进步跟不上,机械化水平提不高,仅靠增加物质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递减。按照新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科技应用可以走出农业投入报酬递减的困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校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

(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和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农工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

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8.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同比增长40%,。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机械化各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尽20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超过了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种和收获水平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2829亿元。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这许多突出的 问题,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38%。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田机具多,设施和园艺机械少。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不可靠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三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四是农机化投入资金少,融资信贷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示范引导,重点推进,打造农机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国家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策法规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应通过农业机械化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及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工作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基本解决农机化技术薄弱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新方法。

(四)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厂家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机化人才队伍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5篇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化,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时品种的优良化,二是装备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意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二、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化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推动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农业机械投入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现代农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想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饿主要载体

节本增效关键在科技,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如果科技进步跟不上,机械化水平提不高,仅靠增加物质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递减。按照新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科技应用可以走出农业投入报酬递减的困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校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

(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和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农工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

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8.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同比增长40%,。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机械化各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尽20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超过了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种和收获水平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2829亿元。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这许多突出的 问题,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38%。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田机具多,设施和园艺机械少。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不可靠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三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四是农机化投入资金少,融资信贷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示范引导,重点推进,打造农机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国家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策法规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应通过农业机械化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及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工作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基本解决农机化技术薄弱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新方法。

(四)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厂家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机化人才队伍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6篇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化,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时品种的优良化,二是装备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意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二、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化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推动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农业机械投入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现代农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想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饿主要载体

节本增效关键在科技,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如果科技进步跟不上,机械化水平提不高,仅靠增加物质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递减。按照新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科技应用可以走出农业投入报酬递减的困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校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

(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和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农工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

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8.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同比增长40%,。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机械化各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尽20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超过了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种和收获水平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2829亿元。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这许多突出的 问题,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38%。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田机具多,设施和园艺机械少。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不可靠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三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四是农机化投入资金少,融资信贷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示范引导,重点推进,打造农机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国家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策法规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应通过农业机械化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及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工作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基本解决农机化技术薄弱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新方法。

(四)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厂家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机化人才队伍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村水利

一、目前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原有水利工程形式较单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多样性逐渐显现出来。现在的农产品更包含了果蔬甚至景观花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当下农业对灌溉和降渍等农业需求。

(二)水产品对水质要求。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的发展之迅猛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这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原有水利设施大多不能满足水质。

二、现代农村水利工程的要求

现代农村水利工程要达到水资源利用高效、多元化、增量化。使水利工程与防洪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而行。对防洪、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农业灌溉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尽力使农产品创收、安全性提高、环境美观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增大。把防洪排涝、河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灌溉、新技术开发利用作为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农业成本的减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节水灌溉。

(二)灌排标准的提高。对现代农业结构类型的探究,有利于现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改进,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更高效地发挥其作用。现代农业对灌溉、排涝的标准要高于以往。这同时也对水利工程的灌溉保证率及排涝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农业耕作水环境的治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水质恶化、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四)小型城镇水利工程建设。有史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大重要任务就是防洪和利用。洪水对于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原有排洪设施是根据原有居民区规划建设,多数已不能满足防洪。所以,农村小型城镇的水利工程的重新建设或修建十分必要。

(五)防洪工程的管理。防洪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后的使用,都应有相关部门管理。投资需合理合法,不能浪费国家资金建设无用设施。规划及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应有相关部门审查或验收,对不合理的规划和不合格的设计及施工,审查部门应当不予批准或通过。因为水利工程中的防洪工程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故应得到重视。

三、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措施

(一)从观念上认识现代化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是农业增产,稳定及多元化的基本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也是现代化中国的一个分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它的发展要与农业需求和农业经济相匹配。未来的农业是以先进的设施设备来武装。通过科学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要加快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转型。农业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查缺补漏,找出原有农业设备设施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案并且运用到现代化农业水利建设中。

(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水平。水利工作人员涉及诸多方面: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水行政执法、水资源费收缴,圩区建设和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维修及安全保障,水利事业的宣传等。在各个岗位的水利工作人员,都应提高自己的业务及知识水平。设计者在设计方面应采用新且成熟的设计理念。符合现代化农业水利需求。管理部门也应改变和升级原有的管理模式,适应新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需求。新技术推广部门更应该多方面开阔思维,使新的水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宣传,更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实施。水利工程维修维护人员也要学习新的技术,应对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的查修,检修及应急事件。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水利工程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提高。现代化水利工程要与现代化农业相匹配。水利专业人员及普通人民对现代化水利的认识也同样有利于现代化水利的发展。人提高并建设现代化水利工程,现代化水利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与人。这是人与自然通过人造设施建立起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昌明,何系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化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71-0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我国农业是否现代化、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比较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变革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提高对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采取科学的手段,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我国的农业产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阐述现代农业的内涵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和理解不同,美国认为,现代农业包括食物以及纤维体系两大部分,并且可以划分为3个供销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密不可分。第一个环节是产前环节,此环节主要负责供应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料;第二个环节是产中环节,该环节一直贯穿整个农业的始终,从播种、栽培一直到收获为止;第三个环节是产后环节,主要是对收割的农业进行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以便制成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进行销售。而日本则认为现代农业大致以农业和食物关联产业为定义。对于我国来说,现代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三个领域。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人均机械设备明显增多,并且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逐渐提高,极大的增加了我国农业的产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农业机械也逐步使用在了经济作物和牧草等新的领域,使得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不断为农业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再加上不断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制,使得我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竞争力也获得显著提高。然而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然而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和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首先,传统的机械化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低下,再加上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后难以适应,使得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获得真正的改善和提高。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较低的机械化水平导致我国的农业现状难以获得改观,难以达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延缓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水平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使得我国的农业竞争力较小,难以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三、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否获得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等重大问题,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后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机械化发展体制,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大力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加大补贴投入和力度。过去农业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对农业的正常投入和使用,为了避免设备不足的现象,在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贷款、设备基金等多种方式进行集资加大对机械设备的购买,以便其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农业的生产需要。甚至可以对部分机械设备进行免税,从而减少设备成本,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第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的认识并使得农民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农机作业,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然而,在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广大农业相关人员来说,能否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颖,杨慧敏,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内部就业途径[J],甘肃农业.2003(10).

[3]李昌洲,山东省无公害农业施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06).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业;发展

一、前言

现如今,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提高了对农业的关注程度,在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当地农民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本论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我国只有保证粮食生产,才能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才能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对农业持续发展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加强当地农业领导者对粮食生产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落实到各级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以此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融资渠道,实施多方资金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农业粮食生产提供格局。

三、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适当进行规模性经营。我国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主体发展。首先,在土地内部流转的基础上,实施统一流转。其次,农业主体经营规模以及土地流转价格要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同时,政府在此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农业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提供有效引导。然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适当给予农业补贴,实行政策优惠。最后,加强农业服务,增强服务社会化性质,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

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当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首先,落实各级领导在农民增收方面的职责,并将领导工作任务具体分配。其次,明确各级领导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的标准,为工作评价提供有力支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农村重点扶持、对表现良好的的贫困农村大力鼓励。最后,设置农业督查小组,对各级领导的工作情况及时、全面监督,避免出F工作失误、工作马虎等现象,通过监督确保农业发展持续进行。此外,有条件的地区政府,还可以为表现良好的农业提供奖励资金,以此激发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

五、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现如今,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贷款难、服务质量低下以及贷款时间长、贷款贵等问题。为此,当地农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在结合农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服务适当优化。首先,大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加大对信贷的扶持力度,成立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丰富农业保险种类,成立保险试点机构。其次,创新金融产品。无论农业、渔业,还是林业,均可针对产品创新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强化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当地农户建立相关信用档案,并对信用档案用户提供高额贷款机会,以此激励用户提高自身信用度。最后,金融服务范围延展化,为农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为用户提供村内全方面的金融服务。

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资源要素中,尤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即土地资源,我国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具体措施为:土地经营承包权利要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权利流转混乱现象,对此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土地承包权利具体落实,并相应的进行登记确认,在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方案制定,以此高效解决土地面积不实、证地不符等现实问题;成立抵押贷款试点,以此丰富农民在土地承包、住宅基地等方面的物权权能。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能够确保城乡资源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确保城乡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稳步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户籍保障。除此之外,城乡社会事业深入发展、革新,农村教育机构的教工编制实施统一的发展标准,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发展标准,同时,加强建设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以此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这对于农村农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八、结论

综上所述,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等措施深化农业改革,能够促进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漯河市郾城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农业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康国玺.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 甘肃农业,2014,19:3-5.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设备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18-01

引言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宁夏海原要能够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红利,就要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1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所在

其一,从山区的农业环境角度出发,在农业机械设备的选择上以小型的设备为主。受到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当地的多数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设备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使得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无法有效应用,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了制约。

其二,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效率比较低。由于宁夏海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以小型设备为主,几乎不会使用中型或者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这就导致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套效率比较低,严重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范围,相应地,农业的产量和农民所创造的农业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其三,农业机械设备所投入的成本相对较多而收益较少。虽然在近年来的油料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长,而且在农忙时节会持续作业,就会导致农业机械设备所消耗的油量增多而且机械设备会过早地老化,由此而缩短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就必然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失去热情。

2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到重要的发展阶段,要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完善农业装备,为现代农业创造物质条件。早在200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都是首要的任务,并提出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上的,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这些科技成果逐渐地渗入到农业技术中,加大了农业技术改造力度,对农业产业而言也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提升。现代农业要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引导而展开,重在基于现行的农业发展目标而培养新型农民。这些农民可以使用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这也是现代的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目前的宁夏农业海原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当地以山区为主,农业发展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具有针对性地引进机械化设备,以使得农工业机械化切实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切实地在当地发展现代化农业。

2.2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业要现代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基础不同,农业资源配置不同,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的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机械化。宁夏海原地区即是如此。这里是山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在选择农业机械设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环境和农业特点,以使得农业机械化符合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以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推动力

农业机械化发展,就意味着农业走上了科技发展的道路。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机械化是跨越式的农业变革。农业机械化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渗入到农业领域中,就是将知识转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知识以农业产业为途径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对建设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推动力。

3 注重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大幅度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要注重科学元素的渗入,还要提高技术创新力度,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科研投资,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研发,以使得机械设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当地的有关部门则要注重农民的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培训,特别要注重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认知而在使用机械设备的同时,还能力对机械设备做好维修和维护工作。针对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时的反馈信息进行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创新,以使得农业机械设备更为完善。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12).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12).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 经济 条件,现代农业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在稳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精确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范市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无论是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还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大规模农场化经营所必需的机械化、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成果。设施农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高标准精确农业生产。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的过程监控,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 农村 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2]。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农业发展的 历史 ,尤其是欧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是在 工业 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1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农业对环境的依赖很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现代农业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这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农业资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资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贡献率高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其基本特征是:技术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被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同时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 科学 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

1.4市场化程度高

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因而现代农业只有面向市场,提高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标准体系的过程控制作用。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过程控制作用,即准确识别过程、制订优化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标准得到最佳秩序、持续改进和提高,也就是常说的pdca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建立起系统化的标准,就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标准体系[3]。标准体系的实施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农产品的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过程不可预期性更强,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即是最终的农产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就会使最终的产品质量失去控制,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过程受到生产者和监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确保生产的结果符合市场的预期。

(2)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最终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农业产业利润实现的载体。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因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持续变化的,或者说是持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生产的目标。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 企业 ,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如有机农产品、农业gap生产等都是更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2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1)土地制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的。无论从历史还是国外发展历程看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过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基础上的,曾经给

(2)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规范机制。 现代 农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必需条件。而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的巨幅波动,造成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还不具备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规范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太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联系市场的桥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由专门的协会或公司来组织,相应的 法律 法规、行业协会标准等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机制和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条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规模农场化生产,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是人们现实的选择。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控制水平,对农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应该是社会化,也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或服务进行 工业 化改造,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实情况下涌现了很多农业组织,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进行组织,获得最佳秩序,以确实提高生产率。

3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 条件。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和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追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械化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精准农业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来控制生产过程,因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4 参考 文献

[1] 金人宪,王瑛.农业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07,309.

[2] 杨谨,杨娜.标准化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11-212.

[3] 邹冬梅,陈成海,陈业渊.实施农业标准化 促进热带现代农业发展[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53-56.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4篇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5篇

一、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截止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59%,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根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中国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将有利于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有利于加速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而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已有财力对农业进行反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此阶段,工业化的内涵不再是工业部门和城市的单独发展,而是通过工业化,把整个经济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时农业和农村不再是工业化的工具,而是工业化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在这一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成为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此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10年达到8.308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未来,财政收入仍将继续增长。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三)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将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当前,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及应用,扩大了农业资源、要素间的替代范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现代育种,尤其在超级稻、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了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未来几年,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将在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将为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

1、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

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2009年,我国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89.7%,而当年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61.9%,说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也说明,工业就业比重不高、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不高。从就业比重来看,2009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1.9%,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为53.3%,依然比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高出8个百分点。同样,根据国际规律,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但截至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达到46.6%,显然,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强

目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到10.5%左右,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大,截止到2009年,仍然达38.1%,并未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带动促进作用。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以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漫长。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存在制度障碍

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消除农民进城定居的限制和落户。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虽然常住在城镇,但是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并未获得城市户籍,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由于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其上各种公共福利的制约,虽然一些率先推动户籍改革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取消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但是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地位、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等制度性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并没有完全消除。

(三)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受到的制约

1、受到如何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

传统的小农经济规模零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现代化则需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需要长期稳定、长久不变。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值得深思。如何既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又要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变革。

2、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和城镇在耕地等资源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目前,城乡发展都聚焦在耕地上。我国现在有18.26亿亩耕地,要守住18亿亩耕地,难度很大。未来,农业生产将面临耕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以及沙化、盐碱化、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并且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受到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的制约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关键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需要提高现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懂技术、经济、管理等较高素质的新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量优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孕,农村务农出现空心化现象,对建设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

1、促进农民就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对现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清除对农民工存在歧视与排斥的制度政策,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要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公共卫生权、政治参与权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2、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的权益,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的同等地位,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收益”,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性收入。二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要充分尊重农民自愿,解决制止强制征地、强制拆迁的错误行为。要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场化的操作,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三要试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允许农民通过有偿退出宅基地或宅基地置换而获得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四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组织集中,切实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3、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并基于城乡公共资源差距较大的现实而对农村实施倾斜政策,以实现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社会保障资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消除,逐步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二要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包括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农民也应同样享有,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构建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

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 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2、进一步完善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政策

改革目前普惠式的种粮直补形式,推行合同补给、商品粮直补相结合的补给方式,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采取公示、抽查等方式,确保粮食补助款真正补到种粮大户手中,弥补成本上涨对种粮收益的负面影响。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帮助农民抵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让政策实惠真正留在“田头”。

3、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要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有权继续享受集体财产权益。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人头共有的财产制度,将集体资产量化为股权,量化到个人,允许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可转让、继承、抵押或变现等,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无论身处何地何种身份,都能享受到其收益,促进进城的农民能“平安落地”。

4、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改革财政金融制度,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调整支出方向,增强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在注重投资方向的同时,还须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来突破资金瓶颈。通过投融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扩大农村信贷,推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吸引农村资金回流。

(三)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