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

中学教育研究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将绿色化学教育内容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已经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绿色化学教育意识,突出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分析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9-02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中学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绿色化学教学条件,构建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化学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讲解放射性元素时,教师要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及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钦佩,但也要就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评。介绍环境问题时,教师可着重于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业及传统化学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改进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无毒原料、溶剂、催化剂进行化学实验。例如,做完银镜反应后,可将清洗试管的硝酸替换为三氯化铁溶液,避免产生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在萃取碘单质实验中,可将四氯化碳替换为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消除刺激性气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乙烯的制备实验中,可将硫酸替换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避免浓硫酸造成污染;其次,优化化学实验方法。又如,在海带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可将灼烧提取法改进为煮沸提取法,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因灼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再次,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再如,利用密闭的装置减少实验敞开操作,可将注射器作为密闭的反应容器,进行铜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等实验,将污染物消除在密闭装置内。

(2)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微型化学实验,以达到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环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点滴板、小试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仪器,使用最小化的试剂用量,一般液体用量不超过1mL,甚至一些现象明显的定性实验可在试纸或滤纸上完成,如碘显色反应、溴水褪色、苯酚的检验、验证盐类溶液酸碱性等实验。

(3)“三废”的绿色化处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及时对必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源头处控制“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可采用封闭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有害废气的产生量,并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或用气囊收集。在废液处理中,可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含酸碱的废液,使溶液pH值达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离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废渣处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学实验中剩余或产生的金属进行再利用,如铜与硝酸反应剩余的铜片、银镜反应生成的银等。对于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生成物则要进行无毒化处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危险系数大、污染严重的实验而言,可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录像等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将不良的实验后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清实验操作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实验室“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3.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认清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环保知识竞赛、探究性学习、文献研究等。在实地调查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当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开设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剂的优点、研究高效低毒农药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在文献研究中,既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文献资料,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绿色化学,能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并积极组织课外绿色化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0,(12).

[2]林日轩.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3]蔡佳利,陈红,陈朝晖.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

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

其基本教学思路是:首先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是作家生平介绍,再是作品的意义分析。这就形成了“时代———作家思想———作品意义”的思维逻辑和阐释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解释作品和世界的关系(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但又会遮蔽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占据着长期而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形成相对稳定范式的条件下,中学文学教育也受到潜在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关系更深层地源于80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在这一宏大背景和深远的历史环境下,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又如何对中学文学教育进一步产生影响呢?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又如何将新的信息反馈于文学研究呢?这是本文要继续追问的问题。

3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学文学教育的可能性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本文从学生体质现状入手,提出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抓好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用爱教育等策略研究,旨在为提高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策略研究;教学效果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201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第十次深化改革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这些都道出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位置。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体育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良好个性和锻炼习惯的最佳载体,中学阶段是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学生今后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都很关键。因此,如何从学校体育入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体质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决定个体未来健康的重要时期,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2]。对南京市城区中学生体质现状调研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总体情况良好,速度、柔韧素质逐渐提高,但是力量和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其中耐力素质下降最明显。缺乏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保证足够的锻炼时间,没有适宜的运动量和必要的运动强度,部分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3]。为了改变这样的体质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如何促进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以下策略。

二、提高中学体育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因为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向,影响一生。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能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因此,抓思想教育是关键,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课余经常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对体育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积极开展体育与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做德才兼备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内涵修养。如在学生中开展“我锻炼我健康、我锻炼我幸福、我锻炼为祖国”的教育活动,结合南京在2014年青奥运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重视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

不以体育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运动能力。同时,对后进生不急不躁,以一颗真诚的心感化他们、激励他们。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明白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创新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抓好课堂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每个学期初期,在课堂上成立学习互帮小组,锻炼分组时,注意将体质好的学生和体质偏弱的学生编在一起,让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带领体质稍弱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形成浓郁的锻炼学风。其次,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练习。如耐力课一直是学生认为最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但耐力素质锻炼对学生心肺功能提高有很大作用,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消除学生不喜欢上耐力课的心理,体育教师可以对这些耐力跑项目进行转换,设置一些很有趣的耐力性游戏项目或比赛项目,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完成耐力素质锻炼。最后,培养班级体育骨干的管理能力,在课堂上放手让他们管理,增强个人的独立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为了扭转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苦学”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及对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学习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其次,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课外作业量的适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真正研究学法,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使学生产生“会学”的强烈愿望。再者,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经常收集大量与体育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自觉地学习。

(五)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在平时教育中,我十分重视对每个学生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每周至少和学生体育骨干联系两次,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各项活动,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在班级中举办各种小型体育活动,比如:举行全班男女生混合的跳绳比赛、立定跳远长龙接力比赛、不同距离跑的接力比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后,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王同学是一位性格很内向的学生,但参与了多次体育活动后,性格变得更外向,喜欢和学生一起参加比赛,就如他自己说的,突然发现自己还是很有运动潜力的,自信心更强。

(六)用爱去教育

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力量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热爱学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我时刻牢记这些句言,要求自己诚实、公正,体贴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以身作则,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同时我非常重视对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在精神等方面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和帮助,经常不定期组织他们锻炼,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用火热的心照亮每个学生前进的道路,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结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持久的爱汇成优美的激荡人心的交响曲,一届届学生健康平安地毕业了,我感到无比欣慰。有什么事业比造就人的事业更伟大?体育教师工作给我的感受就是:爱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运动潜力,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王世银 单位: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体育之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研究;出发点;基本观点;研究方法

1 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观点

关于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要有一个基本出发点,还要有一个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因为科学的观点,正确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研究能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对数学教育的研究当然也是这样。什么是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认为,应该是利用数学科学的特点,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受教育者步人社会、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究学习理论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研究认知观中,既吸收建构观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过程时,既把学习看作是过程,也把学习看作是结果;在研究学习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又指出其外部条件。总之,要充分利用相关研究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东西去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是我们研究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2 关于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方法来研究数学教育,一种是把数学教育作为教育、心理理论的应用,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另一种就是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研究数学教育,例如波利亚、弗赖登塔尔等人的研究方法。也有综合两者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因为数学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也是综合性的。在基本出发点这一前提下,研究的路可以开阔一些,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数学教与学的规律性,吸收各家的成果,进而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例如,对数学教育教学原则的研究,根据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与教师教的规律性,是否可以提出以下教学原则: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原则、“再创造”与过程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理由如下:

(1)我们知道,数学教育教学目的中包含了以下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对数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什么是数学?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象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为实现数学教学目的,作为指导数学教学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与准则,我们提出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原则。

(2)根据数学科学的特点,尤其是其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出来,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过程中自行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提出“再创造”与过程教学原则。

(3)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教学”二字代表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何教”、“如何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为此,首先要摆正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地位。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基于上述对于学习本质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分析,我们提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实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自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也就必然要遵循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巩固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而实施归纳和演绎并重的原则、“再创造”与过程教学的原则,也必然会体现“数学化”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等。总之,如前所述,根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数学科学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习的实质、学生的学与教师教的规律性,以及教学原则的条目宜少而精为好的出发点,我们提出以上三条教学原则,与同行探讨。

3 如何研究数学教育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中心问题是切实、有效地促进和改进学生的学习。

一个富有时代特点的数学教师要有科学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比如,应认识数学科学归纳和演绎的两重性,按数学的本来面貌进行数学教学;应区分“题海”和练习,明确什么样的练习是有价值的;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应关心教学改革,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教育实际,从事教科研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普遍化程度较低

在受调查的学校中,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上普遍较为重视,但在实践中真正关注的学校实则不多。大部分中学则口头上积极响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实际教改的步伐仍停滞不前。有的学校甚至丝毫不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对此不作任何改变。忽视生命安全教育对中学体育教育是实质性和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重要性。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形式较单调

在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我们发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名目繁多、分类不明确的情况,给一线教师在推广生命安全教育时带来了无法适应的压力,中学较多出现体育课教学的观摩形式,体育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模式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无模教学。

(三)生命安全教育模式选择不灵活

中学体育教学在对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进行引进应用时,一方面不容易了解国外的社会背景,出现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搬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运用过程中只注重表面功夫,没有深入领略其精髓,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的选择缺少创新思维。骨子里仍然是陈旧的模式,最终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失败。以上分析发现,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推广引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所以,如何避免体育课教学交流的观摩模式,走出形式主义怪圈,值得每一位中学体育教育者深思。

二、生命安全视域下构建中学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在教学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参与度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内容选择上要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基本点,注重好学生的主体性,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还要注重每个动作应该如何让学生理解,每个技术应该采用怎样合适的练习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命健康,不反感的参与身体锻炼。

(二)教学形式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课教学,通过向学生讲解经典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安全基本知识之外,学校体育教学形式还可以将课外活动和知识竞赛等和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期举办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运动活动,锻炼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开展安全教育的知识竞赛,以及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

三、结束语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教育策略

长期以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仅仅采用单一的“技术”教学,以负荷、强度的大小衡量体育课的优劣,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采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一组加一组以提高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教师依照预先设计的程序加以实施,只要学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教师就对体育课教学效果十分满意。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学生的想或“自己空间”、一定的自主练习,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或者整堂体育课完全是“放羊式”的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吗?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学生的运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遏制。因此,应改变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以“技术教学”为主导的观念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违背,无法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教育的时代要求。观念是先导,是指导行动的航标。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才能达到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要求。现有的以“技术”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观念,在大多数体育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首先,体育教师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并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实施,只有教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其次,更新体育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运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以“健康第一”、“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在体育课教学中,不能以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准进行教学和要求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上“活动”起来,掌握切实可行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体育教学之根本目的,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二)改革、创新体育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仅靠体育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设置体育课、选项课、体育项目兴趣班或项目俱乐部等多元化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满足中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运动需求,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其潜在的能力就能得以有效发挥,其所学知识才能在运动实践中有效运用、创新。通过运动促进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提高。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纠正错误——练习巩固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在教授完基本技术动作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练习的空间,对学生练习的形式不应有固定的程序,而应留有学生创新的空间。如在防身术教学时,教师教完单个基本动作后,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合动作、创新新动作练习,而不是在统一的套路组合整体一致地练习。

(三)更新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体育课外锻炼是学生自己随意活动,体育教师只是监督学生的运动安全问题,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没有和体育课有机衔接,课外活动只是少数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课。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建立课内外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体育课外活动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积极性的双赢效应,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达到有机统一,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外活动项目应设置中学生兴趣较高,新颖时尚的跆拳道、街舞、轮滑等运动项目,充分激发中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潜在能量的发挥,让中学生在快乐的运动参与中提升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打下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力元素基础,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四)提升与完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成绩主要从运动成绩,即跑得快慢,跳得多高,掷得远近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做出一次性结果评价,无法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这直接导致学生忽视了学习过程,注重结果,把通过考试合格或取得一定的成绩作为学习的目标。因此应改变只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建立起评价内容、方式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因此,中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应从体育课堂参与程度、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学生学习进步幅度、健身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锻炼习惯的养成、创新精神的树立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客观全面评价,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等方式,充分体现过程评价特点,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敬平,等.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07-109.

[2]赵夏娣.论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96-97.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轮滑;意义;现状;对策

轮滑是一种利用特别的溜冰鞋为比赛工具的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日常消闲的活动。现在多数的轮滑者主要都使用直排轮,轮滑是集技巧和协调性为一体、相互配合的一项新型运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应用,对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而当前的学校体育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掌握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有序进展。而每当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新的体育游戏或教学方法时,学生就会立刻精神抖擞,兴趣浓厚。轮滑教学因为具有挑战性,即便学生做得不好,但因为有新鲜感和刺激性,因此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掌握技能技术,这样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中学体育开展轮滑教学的意义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形式活泼、有趣、种类繁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新异刺激的特点,游戏的参与者完全在轻松、自如、平等的条件下参与活动,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的乐趣上,建立起轻松、愉快的心境,获得情绪上、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从心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式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2.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方面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3.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并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中学体育开展轮滑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乏自信心,具有恐惧感。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2.缺少合适的场地和器材。轮滑教学需要专门的场地和器材,场地器材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轮滑课程的教学质量。大部分中学都没有合适的场地,一般都是篮球场或塑胶场地,这样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学生没有相应的护具保护。3.缺乏相应的师资。作为一项新型的项目,师资匮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高校只是把轮滑当成一门选修课,因此,大部分体育院校的学生只有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去学,中学教学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轮滑教学多半都是不会或略懂一些,这也是现在中学轮滑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三、中学体育开展轮滑教学的对策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了解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前沿信息,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教学中应注重开发轮滑课程的教育功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和社会综合适应能力为教学发展方向。2.体现健身与育人功能。充分认识轮滑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作用,充分挖掘轮滑课程的运动文化价值、课程知识价值、强身健体价值、调适健心价值。3.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实践,重探究。注重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4.克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由于轮滑课具有动作难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加上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学体育开展轮滑教学更应该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轮滑的乐趣,逐步提高轮滑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徐海峰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侯迎春.中小学体育实行轮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6-7.

[2]张喜兵.河南省实验中学轮滑教学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兴趣教学方式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或某物索然无味,就很难深刻,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体育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听得有兴趣、练得感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和探讨的一个方向。那么体育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近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看法。

第一,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创新讲解和练习的形式。“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是正确的,但是“照本宣科”就欠妥当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本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教学形式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那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体育教学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突出快乐主题和健康主题。

快乐是必须的,身心健康也是必须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讲和练的形式,把“课本”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力量素质“俯卧撑”练习时,讲解“双手扶地”可以说扶的是“华北平原、太行山脉”,扶的是“崛起的中华大地”等,这样就淡化了“脏和累”,创设了积极向上的锻炼意境;再如“蹲踞式起跑”练习时,可以设问“预备动作”为什么要求肩超起跑线,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增强趣味性。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他就会主动地去尝试,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各个方面的信息,积极思维,较快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之,学生就会无动于衷,心不在焉,以至于发生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低下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季节等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创造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教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优美正确的示范,清晰洪亮的口令,富有创意的教法,能够制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这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恰如其分的处理必然对课堂体育教学形成积极的影响;相反则会打断教学,浪费时间,产生不利的教学气氛。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一方面向同行教师学习,多听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另外,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情绪过于激烈容易使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过于松弛会导致学习懒散、教学乏味。教师也是普通人,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冲击和干扰,如果这种冲击和干扰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压抑的课堂气氛、紧张的师生关系都会导致学生自我表现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相反,和谐、愉快、友爱的学习环境能够牢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因而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整,排遣种种不如意,尽力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笼罩,及时进入教师角色,创设出轻松快乐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能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对学生诲人不倦,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学生,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热情。只有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和朋友,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如果教师缺乏这种关心和爱护,学生就会觉得无所谓,你上你的,我学我的,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漠无情,教和学索然无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活泼好动,难于组织。有些学生还违反纪律,甚至达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豁然大度,不能简单粗暴,横加指责。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冷静,采取因势利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改正,既不能因小失大,又能顺利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显示出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让学生产生一种既崇敬又平易近人的感觉,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教师这种宽容的爱,能够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兴趣。对学生关心爱护非常可贵,“大爱”更是难得,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这种素养。

第四,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与表扬”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的口头表扬或鼓励的掌声与手势,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愉悦的情感由然而生。这种情感将化作巨大的动力,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努力练习,期望再次获得成功。所以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优化教学。

对于学生的不足和差距,教师要适度进行提示和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其改正的动机和行为。这些学生最害怕的就是教师的挖苦和冷遇,它会影响和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时有一定的畏惧和害羞心理,他们害怕过不去、动作难看,在男女同学面前丢脸。如果教师不鼓励,就会导致教学被动,学生不动。因此,教学之初学生能够跨过或基本完成,甚至由不敢做到敢做了,教师就要给予表扬或掌声。待水平提高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这样,受到表扬的学生要求增加难度,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经过提示,自然要进行反思,努力做好,争取得到老师的肯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体育教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兴趣较浓,乐于接受,而现代信息中的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所以教师要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直观性和主体性,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模式,生动地展示了动作技法。画面的变换、声音的叠加、动画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锻炼欲望。对于重点、难点也可进行反复慢放,让学生直观、全面地感受动作,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容健康教育和运动实践于一体的学科,教师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提高练习兴趣,实现由无趣到有趣,从有趣到乐趣的转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体育兴趣教学的方法还很多,例如新颖的自制器材和新鲜的锻炼环境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也可以积累兴趣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我只是根据实践经验和感悟谈了一些关于体育课兴趣教学的体会,希望对课堂体育教学有所帮助,欢迎教育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盛.中学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及其它各科教与学,2008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9篇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这是我国国家教育方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加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的要求。应试教育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第四,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二、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实施过程

1.利用大课间、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游戏进行德育教育

(1)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各种游戏活动提倡协调配合,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互相合作去理解他人,理解周围。理解个人的成功是溶解于集体的成功之中的,理解了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2)提高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体育游戏以其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得每个参加游戏的同学都有可能获得胜利,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竞争意识。

(3)开展“主题游戏”。“主题游戏”与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结合,价值指向明确,既符合体育游戏的各项特征,又结合主题进行创编和开展。

(4)加强安全教育,培养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的现代意识。借助于打雪仗来加强德育渗透,比如:不许在雪团中夹带硬物、不许打头和脸、不许往脖子内灌雪、对手投降后不允许再打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玩中去自觉地遵守规则,因为只有遵守规则的竞争才是公平的,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也是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体育课是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部分。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比如,通过课的准备部分宣布课内容、任务和要求时,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集队和出勤情况检查总结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在课的基本部分,可根据课的不同内容来进行教育。体操中的保护帮助,可以培养团结友爱和责任心;学习篮球、武术可以备战和保卫祖国的教育。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实事求是地对本课进行总结,成绩肯定,指出存在问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收还器材,可以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为集体服务的高尚品德。

3.结合课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1)利用课堂常规及队列队形的练习,促进学生规范的养成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体育课常规包括很多内容(如集合分散、听信号起跑、按秩序练习等),队列队形就更多(如原地转向、齐步走、跑步立定、各种队形变化等)。而无论是哪一种活动,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否则就无法正常开展。

(2)通过各种新动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一个新动作,像山羊分腿腾越、单杠前翻下等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系数的项目上,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学会这样一些动作,学生需要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在练习中要用意志力克服胆怯心理。

4.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上体育课时,对那些摔倒后爬起来继续坚持到底的同学进行表扬,要求别的同学向他学习。通过这样的反复教育,使得在课堂上偶有同学摔倒,既有互相帮助,又能继续坚持锻炼,充分体现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及顽强拼搏的作风。

5.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感化教育学生

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甚至对某些事物的态度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们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处处以身作则。学生有病或家中有困难,我们尽量去帮助,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具有较高的威信,我们的话学生也愿意听。我们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健康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法。发放不记名问卷310份,收回310份。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小测验,掌握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

3.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型论文,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4.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0篇

德国实行小学4年,中学8年的义务教育,小学4年级后开始分流,学业成绩,分别进入主科中学、实用中学、文理中学学习。以巴登符登堡州为例,该州主科中学有15万学生,以培养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工人为教育目标;该州实用中学有23万学生,一部分学生实行“双元制”教育,一部分学生实行文理教育;该州文理中学有31万学生,以培养具有研究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实行全面化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初中毕业15岁,获得2个通知书:一个是企业学徒通知书,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录取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固定学徒,每月发给学生学徒工资500~600欧元,三年后,学生已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熟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文化,快速转为正式工人,月工资上涨为1500欧元;另一半时间则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所学技术的动态与发展,了解国内外最新最先进设备。学生必须获得企业学徒毕业证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方可被认定职业技术从业资格,方可合法地正式就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与技术强国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比萨考试与教育反思

比萨考试缩写PISA,是2000年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一项对各国中学生基础能力的测试,目的是测试各国教育系统的效率与质量。德国于2003年加入比萨考试,结果是德国中学生的成绩列各国倒数行列,这次考试结果,在全德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引发了对德国教育的讨论与反思,得出的原因认为有三:(1)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非物质关注程度不够;(2)对学科价值重视程度严重偏颇,如重数学,对其它自然科学不重视;(3)教学实施中缺乏质量的区别,德国从来就没有教学质量的评比。为此,德国开始实行一些教育改革,主要的措施有:①增加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职能,开设语言类教学;②幼儿入小学进行语言类测试,达到标准方可入学,未达到标准的孩子入小学预科班;③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与合作,超常能力的孩子提前入小学;④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对图书馆的兴趣;⑤实行公益性广告宣传,鼓励保持读书的好习惯;⑥扩展中小学教育时间,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教育;⑦学校的教育时间扩展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⑧2006年引入全国学标准,第一次出现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规范;⑨教育质量研究机构议定质量标准,开发了一系列题目,对学校质量进行抽样调查;⑩对数学教学进行实践性改进,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应用题;⑾进行一系列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教师、学生、设施、环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⑿建立选修模块,学生的兴趣模块可以加深;⒀进行精英教育试验。

四、中学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中学教师培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综合大学培养文理中学师资;一是师范大学培养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师资。综合大学的教育专业学生,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主修2门专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掌握一套传授给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常的大学教育专业要学五年,毕业参加国家第一次教师资格考试,然后进入为期一年半的实习,完成实习后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获得文理中学终身教师资格,获得国家公务员身份,成为文理中学正式教师。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的师资由师范大学培养,以传授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为主修课程,同时严格研究现行教科书的内容,期间定期到中小学实习,毕业后自主谋业,无国家公务员身份。

五、学历与就业

德国只有中学毕业才有文凭与学历的概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起算,主科中学9年级毕业,实用中学10年级毕业,文理中学12或13年级毕业。中学毕业后,学生面临选择与被选择,如奥迪汽车厂,今年招聘机电一体化学徒工13名,报名者1630名。随着着汽车业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学徒工的要求与传统机电维修工已完全不一样了,招聘的筛选非常严格。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新要求,一些高等院校废除了本硕连读,实行本硕分开。德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学士读3年,硕士1~2年,之后可在任何时间进入博士学习,3年获博士学位。海得堡大学学生学位必须是双学位,学士专业180个学分,硕士专业120个学分,一个学分的价值相当于30个课时工作量。在德国,大部分中学生都愿意去大学学习,为了体验大学的生活方式与大学文化。现在实行本、硕分开后,教育专业毕业生产就有本科生和硕士生,学历不同,工资薪酬也不一样。德国以往的本硕连读硕士工程师,在欧洲是很有名的。本硕分开后,很多企业不吸收本、硕分开后的毕业生。

六、文理中学教师工资保障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待遇比较好,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优越感。第一,他们获得了公务员身份,工资统一由州政府负担;第二,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比较高。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文理中学担任教师,税后起步工资为2300欧元/月,不需要交保险,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只有随工作年限增加而增资,而无工作地域之分。文理中学教师职业稳定,收入稳定,退休金高,假期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相比之下,小学校长因为非公务员身份,月资也就是2300欧元,还要交税交保险。小学教师起步工资就更低,随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月工资2300欧元。通过这次研修与考察,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性与发达程度。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教育管理系统的完备与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造性,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等,都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同时,也有以下的思考,需要引起我们重视,避免盲目照搬。

思考一:学生在小学4年级后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主科中学、实用中学、文理中学就读,年龄小,一分定终身,是一种明显的等级教育,与当今世界提倡的公平教育相背。很多教育专家质疑德国的这种分流教育。

思考二:德国中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好坏对其收入无任何影响,教师没有我国的职称晋升,工资随年龄增长而上涨。这样导致教师缺乏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严重影响师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家认为,德国中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导致比萨考试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49-02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教育科学理念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要从其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方面入手。现在我国的高中基础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教育教学发展机遇,未来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意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为了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教学教育中,老师将把高中数学分为研究型课题和学生互动性的探究,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中主要对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探索性教学。

二、高中数学教育体系分析

建立健全完善的高中教学体系,就要明确高中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自身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

1.精神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和精神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有健康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数学精神上升到更高层面的话,就是指人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体现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等,也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知识教育。数学知识教育主要分为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两方面。知识技能是指教科书上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更好地加深理解;而数学思维是指一些逻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就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思想中,认为高中的学习资源都是为高考而准备的,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影响高中数学的教育质量,与教育的精神方向背道而驰。高考其实是我国选拔高等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重点,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2.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永远是老师在教,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适当地交流,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还有学校和老师为了赶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

3.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没有以人为本,不尊重学生的地位,没有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对学生性格的充分关注,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长时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具备主动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高中数学教育的探究性教学研究

探究性教学是指高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探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记忆和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高中数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例题进行探究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用数学的思维模式进行解释和解决,其实,现实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连的。

1.多多鼓励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扩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他们的想法和观点给予表扬和赞同,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多维发散扩展能力。

2.在数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参与研究,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终把问题解决。还有就是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找出数学定理的依据,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现数学定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对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掌握到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结语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多维扩展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改进,在评价时,学会反思,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使自己的优点得到施展,还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激励广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季伟松.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

[2]袁志强.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J].华东大学师范学报,2012,(26).

[3]刘洪翔.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4]薛晓黎.关于数学史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9,(16).

[5]齐红.高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6]赵春霄.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视野 教育理论研究

由于教育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使研究者可以从多个分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实现研究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从不同方面揭示教育的属性、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但是,教育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时往往受到传统思想和落后教育工具的影响,至今未能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建立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此外,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缺失,阻碍了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理论的交流与沟通,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阻碍作用。另外,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提出了严格要求,信息化教育的推广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先进技术的推广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在运用教育技术学之下对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育理论的完善。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教育理论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存在虚假范畴

虚假范畴主要是指对核心教育理论范畴和基础教育理论范畴的运用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虚假范畴必须熟悉虚假范畴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掌握,其一,难以运用此类范畴进行准确思考。因为此类范畴往往是由虚构产生的,因此在进行思考时会将现实扭曲化,难以真实反映现实的本质,阻碍了教育理论的研究;其二,难以运用此类范畴进行准确判断。不同的人在进行事物判断时会采取自身的标准,并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从而产生了虚假范畴,这是因为人们难以在实践中判断自身的标准是否符合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发现虚拟范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时过于武断,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理论概念是正确的,造成了理论研究与现实脱离。为此,在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时,要从教育技术学出发,科学的研究教育理论的内容和过程,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二)过分依赖反映性知识

反映性知识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简要总结。比如,阐明教学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教学中的各类要素进行表达、总结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等等。而反映性知识的这些独特的特点极易被研究者作为教育理论实践的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优化,并乐观地认为实现了教学系统完善。比如,部分教育者认为只要开设实践课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特定要求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盲目地认为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与教学和课程存在内在联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将与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有关的反映性知识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不仅给教学实践增加了困难,还给实践者增加了工作压力。为了改变研究者对反映性知识的错误理解,必须提高研究者的认识,让研究者利用技术性知识对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并实现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完善教育理论分析

(一)运用教育技术学为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教育学者和教育技术学者往往会对彼此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前后认为后者是研究技术的,而后者认为前者是研究理论的,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局面。通过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者是从技术层面研究教育理论,而教育学者是从教育本身去研究教育理论,但是二者并未建立完善的系统体系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无法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为此,教育技术学者要抓住信息化这一有利条件,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教育理论提供准确的理论技术,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结合。

(二)促进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对话

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必须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对话。笔者认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知识都在时刻的变化,难以对彼此实现明显的界限划分,必须拥有发展的眼光,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双向建构,从而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进行合理分工。此外,为了将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育学中,必须加强彼此的对话,达到教育实现技术化和技术实现教育化的目的,从而让技术以一种“透明”的状态存在于教育学之中,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另外,为了促进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必须加强教育学与教育基础学的对话,让教育学获得相应的经验,让教育技术学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翻开崭新的一页。

结语

虽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来发展教育理论,但失去技术,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就失去了研究的基础,容易造成教育理论研究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研究者需要充分研究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3篇

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边陲,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原因,教育相对落后,教师的素质和内地教师的素质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央实施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后,新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作为这一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指导教育工作,促进新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最看好的是由于地区原因等,新疆各个中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比内地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内地的学校由于太过于重视文化课和各种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忽视美术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美术课,家长也觉得没有必要,对此很不重视。往往这些原因就忽视了内地中学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美术教育就被落后,要改变这种现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美术。对于差异性。首先,地域的差异对师资的来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地市级城市中,中学美术教师几乎完全能够保证是美术师范的本、专科毕业生,这种雄厚的专业资本是下一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在占有大多数学生数额的县和县级市以及更多的乡级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不能保证的,这在县、乡级学校的表现尤其明显。这些非专业的美术教师使美术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这是促成现今社会上各种美术课外班遍地开花的因素之一。其次,地域的差异对教师的待遇产生重大影响。在工资待遇上,也会有所差距。这个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单位同事、学生和社会的轻视,他们还要面对生活的窘迫。第三,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中学美术教师在信息和教育资源使用上的不对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美术教师在学校中本就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在地、市级城市中他们还有一定的交流活动,而在县乡级的中学美术教师,他们根本无从参加类似的活动,这使他们与地、市级城市中的美术教师差距越来越大。生活的窘迫,学科的被轻视,与城市里的同行相比眼界的差异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地域的差异所形成的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深远。第四,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它的美术教育以及各科教育也要适合这种区域特点。综上所述,地域的差异使占学生数额多数的县乡级中学美术教育同地、市级无论在质量上和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形成了差距,并且越来越大。

2中学美术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针对中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中学应该是处于好奇的这个状态,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处于“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阶段。所谓综合探索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2)认识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而在这个领域中,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的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总之,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工具材料等方面充分考虑开放性和选择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上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加大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的比重。第二,创设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情境,导入信息技术。第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为例)

在参观了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后,更加深入地对中学美术有所了解。十三中对美术的教育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希望现在的中学能像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一样对美术教育更加重视。他们学校不仅是只有在表面上的美术教育,还包括素质拓展课程资源对科学发展观地深入学习,素质拓展课程资源源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制度上的保障。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把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科目之一,就是要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使学生不再以为学习美术不过就是会画两笔画,和我们学习、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在十三中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中,美术涵盖了会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动画、艺术设计等方面,而绘画又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年画、连环画、新媒体等,而且美术的学科门类仍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的扩展或收缩中。

4结论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新生研讨课 实证研究

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要诉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学习方式一般停留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浅层应用,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深刻暴露出其局限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策略便成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潮流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功能定位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有关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从研究角度来看,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教学实践角度的论证。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又包含若干侧面的研究,如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渊源、功能与意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等等。

笔者将诸多文献中观点的共通之处加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定位:第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得以转变,在学术指导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和人格关系,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第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研究性学习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养成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第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使学生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五,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报告的写作能力。

从实践上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推新生研讨课,成规模、有计划地组织知名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研讨课,从一年级开始改革本科教学。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一方面借鉴了国外成功的课程形式,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生研讨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其次,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再次,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共开设300余门次新生研讨课,覆盖文、理、工、法、经济、管理等学科,累计5000余名新生选修并从中受益。

实证调查证实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查数据,以已有研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功能为对象,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现程度。本文所用数据源自教务处2006年12月针对部分2003级首批选修新生研讨课学生所做的抽样跟踪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首批接受新生研讨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考虑到这批学生当时即将毕业,选择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本科受教育的全局角度来评价新生研讨课的作用及其对本身能力产生的影响。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从33个院系共计983人的选课学生中随机抽取的14个院系的593人,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8份,回收率72.2%。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五个观测点,对第一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师的师德风范使你在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60%和35.28%;对第二个观测点“通过选修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的主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6.92%和41.59%;对第三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表示认可的学生接近70%;对第四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表示“不同意”的学生仅为7.71%;对第五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口头表达与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1.07%和37.62%。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第一个观测点下,84%的学生对任课教授的治学态度及其给予自身的影响加以肯定。一方面,统计结果证明了名师上讲台直接面对新生,的确为学生树立了优秀学术研究者的榜样,为其初步形成端正的治学为人态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两个学期开设的70门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授共包括8名院士、3名“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院系主任。而截至2007年4月,新生研讨课教师增至114人。由这样一批优秀学术工作者构成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团队,的确增大了学生接触“大家”、“大师”的机率,利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单一的课程内容去引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主动学习研究。反过来,统计结果也启发我们:由于新生研讨课实现了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超越知识、主动地综合学习教师的研究方法与风格,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观测点体现出研究性学习最核心的部分即实现“主体性教育”。教育者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只有在态度和观念上完成这种转变,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才能在其他具体能力的提高上得以体现。在调查中,78%的受访学生认同新生研讨课对其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可见研讨式的课堂形式和授课方式可以构建出有利于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环境,将学生的内在认识结构充分激活、展现,从而真正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作为教育者,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设计何种体制和途径才可以更好地达成此种教学效果。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是否可以实现从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

到实施地点、最终成果的呈现等方面,学生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第三个观测点中,我们看到在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上,大部分的受访者予以认同。可见研讨课的交流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谐、积极的学习空间,激发来自不同院系的新生参与者,通过分小组参与课程讨论、分工完成课题任务的方式,从各自学科背景乃至生活背景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加之教师的随时引导,可以多角度、更深化地完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的课下答疑以及小组成员课余时间一起准备报告都是能力提高的途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将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既传授给学生“确定性知识”,又培养其“不确定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说“不”,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所普遍缺乏的。受访学生在第四个观测点中的反馈证明,新生研讨课所建立的一种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大多数人对此有肯定的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者的交流方式是多向互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可以全方位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促成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激发创见。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学生与教授辩论的情景屡见不鲜。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们为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心理方面的基础,同时可以使他们的批判与创新思维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及时的指导和指正,有利于良好思维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任课教授们也时常可以从讨论中获得新的研究思路。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学科教育;德育;结合研究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是不能靠灌输的方法奏效的,它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以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道德的力量,并且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光明的使者,就可以把阳光洒遍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孩子茁壮地成长[1]。德育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制订教育实战的行程。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位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二、情感教育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优势

由德育的多样性联想到,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渗透到每个家庭的情感教育中去,这样父母与孩子成为伙伴朋友,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情感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的家庭为人父母者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因对教育缺少经验而有几分恐惧,于是他们特别需要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他们需要共同分担责任,因此家长很愿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2]。所以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家长将教育任务全依赖到教师身上,认为孩子到教师这里来就是来学习的,自己可以坐到一旁看报聊天,而忽略了自已的学习及言传身教的影响力。问题二:盲目攀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注重教育方式。问题三:各情感教育机构在教学模式方面相互完全照搬模仿,没有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情制订,内容单调无新意。

(一)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尝试(以“合理选择饮食”教学为例)

通过分析现有的情感教育的劣势,本文将以人为本,从人的视角,结合化学学科的优势,对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做了研究与尝试。“合理选择饮食”课时的三维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提出“化学与生活”课程的“合理选择饮食”一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知道水在人体中的代谢以及重要作用,知道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能够辨别日常食物的酸碱性。会书写人体细胞存在的重要的酸碱平衡方程式。知道并熟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重要代表物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来矫正不良的饮食嗜好,并整理出合理选择饮食的家庭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习,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宽容,孩子感恩。通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加深师长之间的合作,并更加赏识自己孩子的成长,配合教师的教学[3]。

(二)案例实施

1.具体案例实施方教师刚接手这个班时,就发现小淘很是调皮,所有的教师、同学他都不放在眼里,谁拿他都没办法。可是,方教师并不灰心丧气,她决定要帮助这个孩子。与孩子的几次密切交谈之后,她发现小淘十分渴望父母、教师的赏识与肯定,可是改不掉“上课坐不住”的坏习惯,父母教师严厉批评,他心灰意冷,于是开始破罐子破摔。方教师将小淘的事放在心上,等待着教育时机的到来。于是,上化学选修第二章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之前,方教师给小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那就是“为家人制订健康食谱”。小淘一听,兴趣盎然。于是,小淘首先自学教材内容,了解了水、酸碱食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后,小淘开始在方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食谱。不过,小淘又在网上查到了“合理膳食的四个平衡”“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的小资料,于是小淘的营养食谱新鲜出炉。方教师发现小淘不仅考虑了各种食物的营养均衡,又将书本上的知识做了延伸,又考虑了自己家庭的“基本国情”,真是一个考虑周到的“小管家”。2.学生反馈[4]方教师决定让小淘上讲台把自己食谱的设计思路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为其他同学支支招,小淘欣然答应。他总结了以下的线索:提倡和坚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具体应掌握以下一些原则:(1)粮食不要越吃越少。粗粮微量元素多、维生素多、纤维多。而精大米、面其实丢失了大量营养成分。(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纤维素比较丰富,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吃的品种要多样化。(3)动物性食物要合理。爱吃红烧肉的人,要适当控制数量。(4)注意多吃黄豆和豆制品。一般认为饮食中优质蛋白质应达到三分之一。(5)吃一定量的奶和奶制品。钙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常量元素,它除了参与构成人体的骨骼和牙齿外,还参与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奶类是钙质的最佳来源,要提倡增加奶类及豆制品的摄入。(6)适量调味品。包括烹调油、盐、糖等,应适量用一些。3.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使血液的酸碱度保持在pH7.35—7.45,这种状态下的机体,很少生病。但是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受食物酸碱性的直接影响,如果吃了过多的酸性或碱性食物,超出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使血液偏酸或偏碱。根据不同食物的酸碱性,从中进行均衡选择、合理搭配、不偏食,可避免酸碱失衡,对健康大有好处。4.家长反馈方教师收到来自小淘爸爸的信。尊敬的教师:您好!我今天非常的开心,因为我的儿子小淘带给我们全家惊喜和欢乐,还有爱。我哭了,我们十分感激您。以前,我的孩子调皮捣蛋,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教师喜欢过他,同学也不理睬他。我们家长打了,骂了,可都没有效果。我们经常被叫到学校去。而今天,我的孩子拿出了自己画的合理膳食的图谱,给我看,并说:“爸爸,这是我自己努力查资料获得的知识,请您看一看吧,教师让您看后签上名字。”我接过图,发现图精致简洁,而且内容丰富,我十分欣慰,再看到右下角有您写的“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成绩,他很棒!”孩子还头头是道地讲解了不同疾病的不合理饮食的成因,为爷爷奶奶的健康出谋划策。这是我等了七年的表扬。我哭了,孩子自己也哭了。

三、案例反思

(一)家长视角

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虽然大多数高中生仍然希望父母和教师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并且反对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过多的干涉,但与初中阶段相比,他们与父母和教师之间的直接冲突明显减少了,多数高中生能够与父母和教师保持一种肯定和尊重的关系,反抗性事件逐渐减少,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也趋于稳定。但是从孩子角度,孩子听到你说“假如你是个好孩子,你那样做的话,我就会爱你”,他们会发现其中的言外之意——你这样是不可爱的,结果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愚蠢的,不够格的和不成功的,逐渐开始自卑起来,并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得如此[5]。然而,亲情是一种最真诚、最无私的人间情谊。借助亲情的力量,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的意义。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收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感觉到了亲情的厚重。

(二)教师视角

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下,营造安全、信任、自由、平等、温暖的人际和学习氛围,都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对安全、自由、信任、平等的需要更为强烈。而案例中这种爱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行为、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的基础条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寻求身心健康的五个学会:“学会关心自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具有助人为乐的思想和奉献社会的公德。”“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关心世界和平和繁荣发展。”“关心地球,关心生态利益和其他物种,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关心真理,探求知识,终身学习。”而教师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发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用自己的心灵去细心感受学生的心灵。情感教育的根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实例: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课程便成为师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进行的探究,成为对人类不同词汇、话语、行为、活动和文化进行的解读[6]。

(三)学生视角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转变是令人欣慰的。对于他自己的内心来说也是充满了爱意与感激。他感激教师的赏识,感激教师的耐心与细心的指导,感激父母的信任与希冀,感激同学的接纳与帮助。他还更应该感激他自己,感激自己投入的努力,投入的感情,自我的信任与肯定。所以,我觉得每个学生的成长不仅离不开父母、教师,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对自己大声地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充满乐观和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四)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结合原则

时效性:情感教育的实践一定要跟上化学学科的发展,着眼于当下的创意与成就。适应性:情感教育不是人人都用一个“版本”,应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沟通状况以及每个孩子的心理、身体状况来制订可行的方案。多样性:应“适应性”的要求,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呈现多样性。互通性:情感教育虽然是每个家庭内部的一种活动,但是不能只赶路不看路,学校可以根据普遍家庭存在的问题,吸取某些家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例,为更多处于迷茫期的家庭提供经验。综合性:对于其他学科,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这种研究还是可以拿来借鉴的,并且可以在学生的创意下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也表现为情感教育的跨学科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认为化学学科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很有发展潜力,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给予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自己,生活在与父母及家人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及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最终提升独特的学科美和人格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云鹏.教育学综合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5-140.

[2]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126-137.

[3]王虹.生活中的化学[M].文字改革出版社,2018:14-19.

[4]希拉·戴恩.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98-102.

[5]苏明进.希望教室[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