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中国医疗IT市场现状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其中,HMIS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HCIS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

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医患纠纷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2545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69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7%。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HMIS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挂号、划价、收费、报销等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自由转换,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例如东软推出的健康管理平台“熙康”,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远程健康监护的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块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虽有优势,但市场整合能力不强。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信息化阶段更有竞争力。据统计,在HMIS阶段,外商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5%,而中国本土企业达到75%。但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中国医疗软件市场中,排名前6名的公司只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实力也稍显不足。据华通医疗研究统计,200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份额达70%,软件和服务市场份额仅为30%。预计2012年,硬件市场份额将达45%,软件和服务达55%。因此,软件与服务将成为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国内一些看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大企业,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软件及服务上。这其中的典型事件包括,金蝶医疗斥资1.2亿并购有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经验的广州慧通、华为“医疗云”战略,为医院提供以云管端为基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三足鼎立格局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医疗信息化业务比较全面,涉及医疗IT业务、卫生行政、医院信息管理、医保、个人健康服务等多个环节。东软在医疗IT领域的业务包括HMIS、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CIS、EMR、PACS等软件解决方案和产品。东软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目前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都运行着东软的系统,近几年还加大了卫生行政业务的发展力度。

目前东软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医疗设备占15%-18%,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近来,东软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旨在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目前东软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在社保和医保领域的市场份额亦稳居第一。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东软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例如,与圆刚科技携手开发医疗影像设备的软件和硬件。2011年初,东软斥资1.141亿元收购最好的ERP提供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份,正式进军ERP市场,创下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

除了东软,本土医院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卫宁软件,势头同样强劲。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在HMIS市场占有优势。在其软件系统收入中,医院信息系统的占比超过70%。随着医改的深入,卫宁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尤其是在2011年7月上市之后,其专业医疗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更加清晰,目前在卫生部两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卫宁软件的电子病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卫宁软件开发出了SAAS“软件即服务”的新的业务模式。

立足自身优势,卫宁软件通过加大投资、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医疗信息化力度,与微软、IBM、HP、华三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9年末,卫宁软件已拥有55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22家三甲医院中占7.62%。2010年,业务区域扩展至28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预计接下来几年,增速都将超过30%。

本土企业之外,受中国医改政策利好驱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且多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总体而言,欧美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具有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三大阵营。

欧美企业在IT系统架构、医疗器械领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在大型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亦基础深厚,借助其在高端市场优势,发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现在,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IBM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专项资金,整合IBM在系统集成、云计算、分析和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高品质、循证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巩固其在高端医院优势地位的同时,欧美企业另一方面也加紧进军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例如,西门子与浙大中控合作研发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的全方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GE2011年提出的针对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春风行动”等。

日本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较早,业务集中在以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领域,整体影响有限。富士胶片较早进入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重点推出数字医疗影像业务,NEC主要瞄准高端医院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日立数据中国(HDS)则致力于为医院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还协助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解决了医院大规模信息、图像信息搜索和动态归档问题。

韩国医疗企业和IT企业在韩国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实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韩国首尔三星医院等医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优势,但目前未进入中国。以SK集团为首的韩国企业尝试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但商业化应用不多。2011年,哈工大与SK集团合作成立医疗信息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至今尚未产业化。

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成趋势

尽管中国医疗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政府整体推动,特别是加强整体规划和标准制定,避免项目成为孤岛。

例如,一个完整的HMIS系统,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国家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投入主要靠医院,受赢利影响,医院热情不高。医疗信息化是系统工程,但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都是分开推进,项目间缺乏联系,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HCIS和GMIS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信息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而HMIS作为内部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的基础,将进一步向集成系统发展,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超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随着HMIS与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解决好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移动医疗和家庭医疗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日益强大和3G移动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

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仍有优势。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领域有技术和客户基础,下一步,由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模块整合带来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给国内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政策向基层医疗信息化倾斜,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业务整合能力不足,未来在技术和软件方面有待提升。临床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对企业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业务块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需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以应对强势外资巨头的竞争。

大规模数据集成、整体架构搭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强项,是外资企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外资企业未来需要选择更加本土化的路径。基层医疗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设重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政府是其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寻求与政府合作是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外资企业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需要把握好医院的需求,并通过其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图表一:

中国医疗IT市场规模(IT花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肖宏亮(2011) “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2011-2015预测与分析”(CH8037309T) IDC中国

主要国家医疗IT市场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公司、BMI(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UK Trade & Investment

图表二: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 医患互动机制 分层运行模式 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为解决供给效率低下、费用持续上涨的困境,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改总趋势是“向市场要效率”,即在充分强调政府管制的同时,日益重视市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信息披露管制正被各国作为一种市场构筑的核心政策加以运用。新医改以来,随着民众医疗需求的迅速释放,我国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控(制)费(用)增(进)效(率)任务,由于各种医疗管制政策效果不佳,信息披露管制也已为中央文件所多次强调。2012年初,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医疗服务监管制度”。然而,将信息披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让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是不够的,这并非信息披露管制的真谛,正如Ireson et al.(2002)所指出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是一种新的社会性管制,它是医疗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只要机制政策设计得当,就能成为促进竞争、提升效率的根本手段。因此,剖析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内在机制,探寻相应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制模式及配套政策,对于我国信息披露管制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界有关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制的必要性(郑大喜,2003;袁建国、白平,2011)、公立医院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李慧娟、陈迎春,2009;张春梅、孙扬等,2010)、公立医院信息披露管制的策略(张春梅,2011)和发达国家信息披露的经验介绍(王艳艳,2008;张春梅、李育梅等,2011)等四个方面,尚未见到有文献对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经济机制作过分析,也鲜见有文献探讨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具体模式和配套支持政策。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披露信息的双边嵌入性入手,分析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医患互动机制,探讨相应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及配套支持政策。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医患互动机制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性管制工具,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医疗市场失灵是其基本逻辑起点。Arrow(1963)、Evans(1974)、Ellis and McGuire(1986)等研究表明,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医疗需求(demand agency)的逻辑基础,在需求下,方(医疗服务供给方)很容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患者医疗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从而导致过度医疗,而总额预付制、医药价格管制等传统的经济性管制措施又很容易抑制医疗供给的积极性,产生医疗不足,其结果都将降低医疗效率,偏离社会最优,损害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可及性。与此同时,医疗需求的区域性、层级性特征容易形成医疗供给方的区域市场垄断势力,而医患信息不对称及医疗需求的性质又会进一步增强医方的这种垄断力量,加剧医疗行为扭曲。可见,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失灵的关键症结,是政策治理的难点所在。从实践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冲突加剧的现实困境都与信息不对称的医疗市场失灵直接相关:医方信息优势使得医患市场地位严重失衡,医患良性互动匮乏,互信协作关系日益丧失,患者成为医方不当逐利的受害者,医疗负担沉重,患者满意度急剧下降。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增进医患互信、化解医患冲突,我国应当直接针对医患信息不对称这一医疗市场失灵的关键症结,尽快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即通过强制医方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缓解、消除医患信息不对称性,构筑、完善医疗市场,促进医患市场互动,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而矫正医疗行为、控费增效、化解医患冲突。其中,基于披露信息的医患市场互动是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应当构建的基本机制。正如信息披露管制研究的权威学者Weil(2006)所言,任何信息披露管制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双边嵌入性,即披露信息对于产品(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决策嵌入,信息单边嵌入或是不可(不能)嵌入的披露管制都是不可能有效的。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应当建立一种医患互动机制,让披露信息嵌入医患双方的供求决策,形成医患双方的市场互动,从而构筑出一个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场。具体而言,信息披露管制的医患互动机制由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耦合而成。

其一,患者赋权,这是医患互动机制的基础性环节,意指让披露信息嵌入患者的就医决策,它要求在保障患者自由就医选择权和激励患者理性决策的前提下,披露对患者就医决策有价值的信息,赋予患者就医决策的信息利用权。

其二,供给竞争,这是医患互动机制起作用的关键环节,意指让披露信息嵌入医方的供给决策,而这就要求患者的决策(结果)嵌入医方决策。从理论上讲,只要患者就医行为决定医院利润,患者的就医决策就必然受到医院高度重视,从而自然嵌入医方决策。因此,需要从政策上设定患者为医院的利润来源,树立患者,构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而不是以政府管制部门为中心的资源争夺竞争。

其三,在上述两个“嵌入”基础上形成医患市场互动,即患者在竞争的医院中选择服务供给者并通过市场将决策信息传递给医院,医院则围绕患者决策和披露信息指标展开争夺患者的激烈竞争,并将竞争信息通过市场反馈给患者供其决策,形成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医患双方决策的市场互动。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

医患互动机制是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核心,而要实现医患市场互动,就需要根据我国医疗服务供求的区域性、层级性特征,设计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具体运行模式。鉴于我国医疗市场供求的区域分层结构,笔者认为,采用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是我国当前现实的选择。

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天然的区域性、层级性。一方面,越是普通的疾病越倾向于就近治疗,这说明患者的信息、心理、交通等求医成本是医疗市场的天然壁垒,造成医疗市场的区域分割。另一方面,疾病谱的层级性是医疗市场层级性的基础。在我国,疾病谱中绝大部分低风险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和小部分普通手术是乡镇社区医院常规方案可以治愈的,这是第一层级的疾病。第二层级是乡镇社区医院不能很好承担或无法承担的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门诊,以及部分大病门诊和大部分普通手术,通常是县区医院可以胜任的。第三层级是少部分大病、部分疑难病门诊、少部分普通手术和大部分大手术,通常适于在地市级医院就诊。第四层级是大部分疑难病、急难重症和小部分大手术,通常更需要到省级医院就诊。

上述医疗市场的区域分层结构与我国当下乡镇社区、县区、市级和省级医院的四层级医疗供给体系相对应,也与我国多层级的医疗行政管理体制相契合,是我国实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是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

分层披露、分层嵌入、分层互动: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立足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的国情,我国应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构建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将医疗市场分为乡镇社区、县区、地市和省四个层级,分层披露医疗服务信息,分层嵌入患者和医院的供求决策,分层保障患者的就医选择权,促进医患双方分层互动,激励医院分层竞争,最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增进医患互信。

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是:第一,分层披露主体的选择与职能设定,拟以县区、地市和省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相应层级医疗市场的信息披露主体,其中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镇社区、县区两个层级的信息披露;第二,分层披露信息的内容设计,拟披露的服务信息包括医疗费用信息、医疗质量信息、医疗不利事件信息以及患者调查评价信息等。通常每个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只披露该层级所对应的疾病病种和服务类型的信息;第三,披露信息的形式选择与设计,包括数据、文字、图表的选用,信息指标选取和设计,以及指标标准化和诊疗风险的调整方式等。

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与披露平台: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医疗服务信息的分层披露、分层嵌入与分层互动需要构建相应的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和披露平台,后两者构成了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一方面,分层构建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旨在收集可供披露并嵌入患者决策的各类医疗服务信息,包括医疗费用信息、医疗质量信息、医疗不利事件信息和患者调查评价信息等。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决策,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需要各区域层级之间标准统一,保证兼容对接。另一方面,分层构建医疗服务信息的综合披露平台,这是满足患者信息诉求、降低医患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个根本性通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并披露信息集成系统的两大类信息:一是医院等医疗单位按管制要求所收集、上传的医疗服务信息,二是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患者调查分析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信息。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配套支持政策

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根据信息披露管制医患互动机制的三个环节,设计、实施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该配套支持政策是由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和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的三大类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

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的政策。立足我国现实国情,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需要从打破我国公立医院垄断地位、优化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和强化对患者的医疗救助三个方面来设计子政策。

第一,实施患者赋权的医疗市场结构改造政策,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为此,需要加大力度减少行政性审批,切实降低医疗行业准入的政策门槛,放松民营医院的市场准入管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强化服务竞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从就医机会上真正赋予患者自由选择权。

第二,实施、优化患者赋权的医疗保险报销政策,重点是加快落实医疗保险跨区域异地报销和结算,优化城乡之间医保报销制度,全面落实民营医院的医保报销资格,从费用支付上赋予、保障患者就医选择权。

第三,实施患者赋权的医疗救助政策,为此应立足我国国情,依托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由财政资金注入,为困难患者提供普通疾病门诊救助和重大疾病住院救助等多种医疗救助,其政策要点是要保证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就诊医院的患者不能有政策歧视,保障受救助者的就医决策权。

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就医决策的政策。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需要实施三个子政策予以支撑:

一是患者的医疗服务信息需求调查政策,把握患者决策嵌入所需信息类型及特征。为此,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医院作分层次(分门诊、住院病人)、广覆盖(覆盖社区、乡镇、县区、地市和省级医院)的患者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患者就医决策所需信息内容、当前信息主要来源、患者信息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对患者医疗决策的作用、患者当前信息获取面临的障碍,以及患者对当前医院及政府信息供给行为的评价与期待等诸多方面。

二是医疗服务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网络化政策,即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依托医院的病人管理系统、门诊计价及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等,实现信息的生产、收集、存储、处理、提取、传播和扩散。

三是医疗服务信息需求的可及性扶助政策,该政策的关键是依托现代网络手段,让医疗服务信息进乡村、进社区(进村卫生室、乡镇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备专门的信息查阅指导员,为患者讲解有关信息,确保信息嵌入患者就医决策。

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的政策。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需要从医疗供给市场化、医疗补贴优化、电子病历管理和按病种付费等四个方面予以支撑。

第一,坚决推进医疗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政策,关键是取消政府对公立医院经营行为的直接行政干预,推行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将乡镇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业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分开,让其与县以上各类医院一样实行市场化运营,实行以利润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第二,实行需求导向的医疗补贴政策,即在新医改前期大力度直接补助公立医院的基础上,将补贴重点及时转向需方(患者)、确立患者在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三,推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电子病历管理和处方点评政策,重点加强医患之间医疗质量信息的流通,确立患者评价信息对医院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

第四,推广基于临床路径的按病种支付的付费政策,重点是立足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目录和按病种付费指南,重点强化患者决策对供给行为的导向作用。

结语

当前我国医疗服务控费增效、增进医患互信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作为构筑完善医疗市场、向市场要效率的重要政策工具,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是我国医改新阶段的现实选择。我国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应当构建一种基于信息双边嵌入的医患互动机制,即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披露让信息嵌入医患双方的供求决策,形成医患市场互动,从而构筑出一个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市场,其中,患者赋权、供给竞争和医患互动是该机制相互耦合的三个环节。

立足我国医疗市场供求的区域分层结构,应实行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其中,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分层披露、分层嵌入和分层互动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而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与披露平台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正常运行,需要根据医患互动机制的三个环节设计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和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等三大类政策,构成配套支持政策体系。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相比2009年的增幅有了显著上升,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行业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由此可见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将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增长动力。

正因为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所以医疗相关产业公司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追捧。就在2010年11月26日,深圳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元素医疗)获得了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的8000万元注资。“公司正在筹备上市资料,计划2012年启动上市规划的程序。”新元素医疗董事长张欣表示。

慧眼识珠

2005年,张欣在深圳一举创办了新元素医疗,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从事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经过数年的发展,新元素医疗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系统方案解决、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医疗相关技术开发与投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在国内设有27个办事机构,形成了覆盖中国、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和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服务网络。

“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眼光独到,在我们公司规模还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了,这几年一直密切合作,双方都看好中国医疗信息行业未来的市场前景。”新元素医疗首席科技官张黔说。据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目前国内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新医改的推出,远程医疗成为医改的重点领域,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空间无限。

新元素医疗目前有三个大的产品线,一是远程健康监护平台产品线,主打产品有远程无线排尿日记检测系统、无线实时心电监护系统,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等,全国有200-300家医院在使用。目前新元素医疗已经在和一些城市合作,建立医疗信息化框架协议,如广东、内蒙古、吉林、安徽等城市,从整个大的框架上看有相当好的市场占有。二是医院内部信息化,侧重医疗物联网,利用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的技术,对院内管理、人员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如广东南方医科大学、深圳人民医院、深圳滨海医院等都在使用这个系统。三是创新型医疗设备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系列。

多方联盟

“此次对新元素医疗的投资是基于一系列市场调查和对新元素医疗的创新力、研发力及各项综合考评之后作出的决定。”蓝色大禹成长合伙人表示。就在2011年2月下旬,新元素医疗推出的远程健康监护产品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顺利通过了IBM认证,从而正式获得IBM高级ISV成员资格及PWIN计划高级成员资格。很是令投资双方感到兴奋。这一认证的通过,表明新元素医疗不仅在国内传统医疗健康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化应用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上也同样走在了前列。与此同时,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结盟,帮助新元素医疗提升了竞争实力。“香港科技大学虽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校,但是对新元素医疗最大的帮助就是人才培养,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助于公司产品发展的建议,无论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还是科研人员等都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张黔说。

在新元素医疗的产品中,有远程无线个性化健康监护平台、医疗物联网络平台、病人随访专家系统等产品。“今年我们将推出一些新产品,从技术上有几个看点,其中关于睡眠分析的监护是我们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发的。张黔自豪地说,“如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怎样,可能有打呼噜、睡眠终止等情况出现,这是由于枕头位置的影响。我们的产品通过对人的睡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你的枕头,并通过测量你的心率、血氧,以及监控枕头的情况,从而判断你的睡眠质量。目前在美国有一两家机构在研究这方面,而我们的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年年中就会推出。”

除了不断研发新产品外,新元素医疗也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医疗信息化模式,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把医院的运营成本下降,把解决中国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主要市场目标;其二是远程监护模式,通过远程技术可以使大医院医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推广到农村和社区。“远程监护模式主要服务三个目标群,第一是大医院向外推广,如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首钢医院,帮助他们建立远程监护科室,通过这个科室把医生资源推广到数控、慢性病人;第二是大医院资源向院外延伸,也就是大医院资源向社区、县级医院拓展;第三是整个区域范围内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张黔说。

北京启动电子病历建设,未来五年内完成全体居民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而且电子病历建设也同步在全国推广。新元素医疗则在健康档案方面找到切入点,“我们的切入点是动态健康电子档案。以往的电子档案只是看病时有信息,体检时有信息,但是纵观全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我们要对你在家里时的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当你生病时,可以查到你的以往病史,从而达到对症下药。”张黔表示。

竞争砝码

让客户对产品放心使用,是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功课,也是必须做好的事情。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的需求更加理性,这就需要企业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在客户服务方面非常看重服务质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中心鼓励实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用户,从技术源泉上进行服务;其二是有专门的技术支持部门,去现场实施方案,给用户做现场指导;其三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有专做市场模式的创新部门,创造一些新的市场模式、服务模式。”张欣表示。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移动医疗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是卫生部重点关注项目。除了专业的院内移动医疗系统外,时下流行的移动终端也在移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3G移动通信技术日趋成熟,移动医疗产业愈发受到卫生管理部门重视更多企业和投资机构涌入移动医疗市场,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动医疗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移动医疗将得到一定的成长,但很多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概念还需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教育,预计在2015年实现快速发展。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移动医疗服务类市场规模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基本常规服务、诊断服务、治疗服务将会一直占据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绝大部分。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2012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1.3亿元,移动诊断服务(仅指在线辅助诊断)的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治疗服务(不含入院治疗)市场规模达到1.7亿元; 而到2017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将73.4亿元。

服务类移动医疗各领域市场规模分布,常规服务排第一

报告指出,移动医疗正在起步阶段,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供应商主要有五方,电信运营商、医疗器械商、医院、系统集成商和互联网公司。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预测,未来五年内,在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将是该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占据主要角色,在整体市场上将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其次是设备提供商。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主要供应商

各参与主体市场份额预测,未来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最大

那么移动医疗面向医院有哪些应用呢?艾媒咨询调查报告显示主要有几大应用:无线查房、移动护理、条码病人标志带的应用、网络呼叫、药品管理等。由此开发出来的APP产品目前已经达2000多种,但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面向医院医疗的主要有五大类

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APP产品已经超过了2000种

根据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内容,艾媒分析师指出,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运作要点主要体现在用户积累及活跃度,持续营收等方面,其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目前中国移动医疗主要为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尝试变现。

虽然移动医疗是大势,艾媒咨询分析师提醒创业者,但鉴于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移动医疗的春天还未到来,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

1、 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2、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

3、 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

4、 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这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5、 大部分移动医疗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低。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在新医改启动五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五年,中国的HIT产业发生了些什么?中国的HIT企业生存的真实状态如何?

2009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这一年的中国,HIT行业的参与者主要还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传统HIS厂商,这些厂商是2003年~2006年中国医疗IT寒潮的幸存者。

2003年的SARS事件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主要HIS厂商都进行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投入和市场的大扩张,行业出现短期的虚假繁荣。然而在此之后,整个行业就进入了一个低谷,老牌全国性HIS供应商(包括众邦智慧、瑞德桓昌、广东巨龙、杭州创业、北京天健等)都经历了一段不是那么轻松的日子:行业龙头老大众邦因经营问题被北大方正收购,到2009年以前一直主要扮演着筹建中的北大国际医院信息中心的角色;瑞德桓昌的新产品投产后,与大批大型医院成功签约,但随后却由于实施跟进不利而遭遇现金流问题,最后在市场上消失;广东巨龙在上市公司福地注资后进行了全国性的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但新产品投产后却一蹶不振;杭州创业也在2006年经历了股东纠纷,直到2008年才恢复元气。同样也是在这几年,北京天健因“军惠工程”,从一家PACS公司转型成为HIS公司。

到2009年这一年,原来排在前五强的只有杭州创业、北京天健还保持着行业主力厂商的位置,其余三强的位置已经易主,东软、东华、卫宁、中联等公司成为了这一年行业里新晋的主力公司。

这一年,行业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身影,借着区域卫生平台的需求,上海万达开始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上出现。

2009年年初,富士胶片宣布增持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股份,开始全面抢食快速成长的中国医疗信息产业蛋糕。

4月,银江科技上市,这是一个以“智慧城市”为主业的公司,医疗行业重点以移动医疗作为自己的卖点。

4月8日,新医改政策出台后,IBM即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公布了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

6月,原银江科技负责移动医疗业务的副总裁章笠中创立了医惠科技公司,推出“简约医疗”的概念,其核心解决方案为移动医疗。

也是这一年,微软招聘了一批医学博士,开始在中国推介微软的三大医疗业务产品线:Amalga HIS医院信息系统、Amalga UIS统一智能系统、Health Vault个人健康在线管理系统。同年微软开始在医院签约部署它的HIS。

评点:这一年,中国HIT的企业在总体上生存状态较之2009年以前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各个厂商的直观感觉是单子开始“大”起来了,特别是大型医院对信息化的投入已经普遍从十万级进入到几百万的级别了。所以大家感觉行业应该会“暖和”起来,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起这个专业领域。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9.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4.5%。

2010年――春到人间万物鲜

这一年的医改进入到了进行时,各大厂商或主动或被动地理解了医改的“四梁八柱”框架――新医改方案的主体框架是四大体系加八项机制,“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信息化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确认了国家对医疗的重视和信息化在医疗中的重要地位后,大批企业开始进入这一行业。

2010年,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企业用软件进军医疗卫生行业,收购了广东安易和用友医院两家公司,注资一个亿,成立了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4月,上海金仕达卫宁作为第一家纯HIT公司申请IPO,但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对申请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申请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其现有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相适应,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原因,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被证监会驳回上市申请。

5月,美国Carefx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凯歌医疗,定位于“专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一家提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和居民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从事整体规划、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的专业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公司。”

6月,总后卫生部与浙大中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浙大中控新版电子病历系统。

7月,神州数码“数字卫生”研发中心落户扬州、成功中标成都市武侯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正式对外宣布在“区域卫生”领域的发展策略。

9月,原卫生部在上海会议上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草稿,第一次提出“3521”的总体框架,其中对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平台的重视空前。

10月,原卫生部密集地推出了国家作为投资主体总投资达几十个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行业公司纷纷扩军备战,人才流动频繁。

评点:在这一年里,HIT公司的普遍感觉是好日子就要来了,所有的公司自我感觉都不错,行业公司的人员规模和人才竞争都较以前加剧,行业总体规划扩大近35%,行业人才市场薪酬水平较上年涨了15%。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13.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7.3%。

2011年――最是一年春好处

2011年1月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在其上市信息披露卫生信息化业务已经成为其成长性最好的一块业务;与此同时,荷兰威科集团旗下的威科医疗宣布与中国医药信息供应商美康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事实上控股了四川美康。

2月,荷兰科学技术及医药信息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爱思唯尔收购了药品使用监控软件商上海大通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月,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为医疗卫生机构及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服务。8月,金蝶医疗卫生软件有限公司宣布以1.2亿的代价并购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厂商,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

8月,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纯HIT概念上市公司。

9月,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国家主体投资总额为近百亿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项目。

评点:在这一年里,行业进一步升温,国际公司、国内大企业通过资本手段进入国内HIT行业,万达信息和卫宁软件的上市也给行业其他公司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国家动辄几十亿的政府医疗信息化投入让行业感觉“春天真的到来了”。合同额的增长及进一步增长的美好前景让行业不计成本的扩张日渐成为普遍现象,行业人才瓶颈也显现了出来。行业人力成本较上年又增加了15%。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46.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8.9%。

2012年――小楼一夜听春雨

2012年,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宣布医改完成三年试验期,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

1月,谷歌宣布关闭Google Health。

2月,神州数码完成了对国内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嘉和美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事实上放弃了自身发展HIT业务的原有布局。

2月,微软与GE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Caradigm,微软把医疗业务从母体中剥离,包括Amalga HIS医院信息系统、Amalga UIS统一智能系统、Health Vault个人健康在线管理系统都被装入新公司。随后新公司调整策略,确定放弃HIS,重点在中国经营UIS。随后HIS和PACS业务被卖。

4月,专业的手术麻醉信息化厂商苏州麦迪斯顿在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海外上市失败后,选择准备在国内上市筹备工作,进入上市辅导。

5月,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现身创业板IPO排队名单中。

9月,Haris在收购Carefx一年后宣布关闭中国医疗业务(也即凯歌医疗)。就在当年的5月,凯歌医疗还高调参加了在长沙的CHIMA中华医疗信息大会,宣布推出高端临床解决方案和区域卫生平台解决方案。仅隔四个月,就正式关张,此事颇令行业感慨。

10月,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在年度东软解决方案论坛医疗信息化分论坛上披露:“东软医疗IT业务从四年前的5000万元规模,发展到现在的5亿元,人员从4年前的200人扩张到现在的1000人,在全国都设立有分支机构。”但细心的行业人士也关注到,这些数字里唯独没有利润数字。

评点:高烧过后,问题显现。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行业发展不健康的一面在这一年集中体现。在多家企业高管换人的背后,出奇一致的现象是:在其所在企业营业规模调整增长的同时,企业利润表现相当不佳。

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80.7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23.5%。

2013年――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2013年是中国政府的大换届年,这一年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被合并成国家卫生计生委。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三定”方案确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新成立了规划与信息司主管卫生信息化工作;9月,宁波的年度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演讲中表示,原卫生部的“35212”规划框架被调整成“36312”方案,即“5大业务应用”增加了“计划生育”,变为“6大业务应用”,“2大资源数据库”增加了“人口信息数据库”,变为“3大资源数据库”。

1月,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柱卸任,金蝶国际首财务官司陈登坤接任总经理一职。

4月,方正国际总经理管祥红改任副董事长,原NEC中国副总裁何东辉接任COO一职,接手日常经营。

7月,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冬改任副董事长,原副总经理徐德林升任常务副务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8月,据行业专家透露,行业主要厂商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合同额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

评点:HIT行业在几年的政策推动下高速发展数年后,预计在2013年将迎来一个调整的平台期。各个企业在盲目的跑马圈地的竞争后,也逐步回归理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是这样的神奇,行业也将在这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逐步走向成熟。预计2013年全年的行业总产值增加率可能较前几年会略低,但估计仍会达到20%以上。

据IDC的预测,这一年中国HIT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22.2亿元,比2012年预计增长23%。

未来――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2009年~2013年是中国HIT产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几年,据IDC的数据行业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3%以上,各个主要HIT厂商的营业规模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员工人数都上了一个数量级,行业中发展形成了一批人数近千、营业规划2亿元以上的主力厂商。

也是在这几年,行业的聚集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资本的手段,规模化厂商如东软集团、东华软件、万达信息、卫宁软件、用友软件、银江科技、金蝶软件、厦门智业、创业软件等厂商都或多或少有了系列的收并购动作,有效地推进了行业产业链雏形的形成。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服务于健康行业的HIT产业,其本身的发展还并未达到“健康”状态。在市场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主要企业均是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在营业规模有较大增长的同时,利润并没有大的增长。还有较多的公司出现了无利可图的状态,都把盈利的希望放在将来。

我们认为企业把盈利的希望放在将来并没有错,但在看到这个行业本身总体向好,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正相关有较好的成长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小心经营、耐心经营的企业将是这个行业最终的胜利者,凡是急功近利、期待暴利的企业最终将会出局。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6篇

虽然我国在智慧医疗系统技术、标准、产品、应用,以及政策层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从现阶段实施情况分析,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政府法律保障问题。智慧医疗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医师的职责。如何保证广大民众在最大程度地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自身的隐私安全,这是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完善相应监督管理体系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是产品化与市场准入问题。现有的智慧医疗系统产品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由于系统庞大且特殊复杂,较多新企业很难取得相关资质,与市场规定准入条件和指标要求差距较大,难于遵循市场公平性原则。

三是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提升问题。智慧医疗技术涉及医疗专家系统技术、医疗感知技术、电源管理与运用技术、网络通讯的软硬件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融合、突破和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是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智慧医疗涉及行业领域范围较为宽泛,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

五是标准化与规范问题。系统涉及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终端接口、功能结构等多个环节,现有业务与技术标准涉及领域宽泛,形成各类标准错综复杂,大量的标准已过时需要重新制定,历史堆积问题日趋严重,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六是资源配置与协调问题。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形成了条块固化模式,网络集成与服务商结构也颇为复杂,资源分配方式、技术协调对接、服务协同管理等缺乏有效的手段。市场、技术资源分配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

七是规范运营服务和管理问题。医疗行业由于长期资源短缺,形态比较稳定,条件优越。随着智慧医疗的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化会对医疗从业人和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传统工作形态和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

八是医疗知识普及与培训问题。传统医疗理念中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重治疗轻预防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治疗过程的了解知之甚少,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和健康问题社会化的根源。医疗健康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和普及智慧医疗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二、推进智慧医疗的有效性措施

各级政府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性政策,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都涉及了智慧医疗的相关内容,并有明确的规定。展望未来发展,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应包括:

(1)创立科学有效的商业服务模式智慧医疗不仅会改变现有医疗模式,也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新模式将体现智慧医疗具有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三方面的优势,让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发挥作用,让产业链中的病人、医生、研究人员、医院管理系统、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风险投资等各个群体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获益。

(2)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智慧医疗的核心是病人各种信息的采集、传递与共享,人体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和网络终端设备就成为智慧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带。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专用传感器开发及产业化、健康参数对比模型研究及应用、个人健康保健量化管理方式、病理参数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等,都是智慧医疗的当务之急。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才更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广泛地推广运用。

(3)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地域分布广泛,技术差异较大,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应该设置重点区域重点扶持发展,集聚包括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产品生产商、终端制造商、生物工程基础研究与配套机构、传感器技术研发机构和厂商,以及用户服务商等多方资源,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聚群体,通过行业组织和机构搭桥,开展包括产品技术工艺、市场应用信息、人才培育等方面交流合作,构建并不断完善智慧医疗的产业链。

(4)重视标准化工作智慧医疗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行业,融合有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跨度较大的领域,涉及的技术标准复杂,缺乏规范的标准体系。应该针对产品技术工艺、市场运营与服务、产业行为与管理,尽快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相应标准。

(5)强化示范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智慧医疗行业政府主导特点较为明显,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推进和引导。在相对发达地区树立相应的示范工程和应用试点是十分必要的,避免形成市场应用、产品技术、运营服务、监督管理的混乱,为今后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及提供良好经验。同时,制定详细的税收激励政策,并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7篇

移动医疗,即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包括四大应用场景: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我们认为,移动医疗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提供方和核心业务参与方两大阵营。相关各方通过数据流、资金流、设备及服务流三条链路相互勾连,形成统一的完整闭环。基础设施提供方包括金融端和信息技术端两大部分,核心业务参与方包括直接消费端、产品/服务端、间接消费端三大部分。两大消费端可以衍生出六大盈利模式,对于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医院、医生、患者收费;对于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保险公司、药品研发机构、药企收费。

全球移动医疗发展状况:三大因素驱动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移动医疗在传统互联网时展较为缓慢,2013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45亿美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医疗有望在2014年步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我们认为,全球移动医疗高速发展将是社会因素(人口老龄化)、技术因素(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资本因素(风险资金大规模涌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刚需市场,技术因素为移动医疗攻克了应用瓶颈,资本因素为移动医疗注入了资金支持。全球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阵营:传统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厂商、伴随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IT领域科技巨头。通过仔细梳理全球市场,我们发现,上述三大阵营在当前市场中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态势:两大新兴阵营积极进取,而传统阵营则普遍徘徊观望。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结算信息平台 医疗保险 运行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许多工作得以简化。当今医疗保险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化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医院医疗保险事业能力建设的需要。结算信息平台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疗保险的结算从而降低医疗保险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医疗保险资源的安全。

一、医院医疗保险结算现状

随着市场的需求,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变化,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参保形式,例如:工伤、农合、少儿医保等各式各样的医疗保险形式,各式各样的医保形式对应的是不尽相同的医保结算方式。医保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了解不同医保形式的差异性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医保政策,这一过程无疑加剧了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人员[1]。医保费用结算复杂、多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利用现有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医保费用结算,人工分账核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住院患者往往出院数天后才能进行医药费的核算,如果核算出现错误则需重新进行核算。即使是医保人员超长的工作时间依然无法满足医院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医保患者的逐年只增不减的趋势,人工分账结算已成为医保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医院医保结算费用不及时的问题常常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难以达到医院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要求阻碍了医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但影响医院医保管理工作,而且影响医院形象。因此医院要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在医疗保险事业方面的结算信息化水平。

二、设计原则

医院针对结算信息平台的设计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保险结算体系为原则旨在实现系统结算结果真实可靠;系统测算结果必须具有及时性高效性;系统测算的口径方法必须一致;系统必须考虑到医院自身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医疗行为以及收费治疗结构以及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2]。针对以上结算信息平台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医院相关部门研发了医保审核、医保结算两大审核结算系统。

三、系统的功能模块

结算信息平台系统包括医疗保险审核模块、医疗保险结算模块、医疗保险借口模块三部分。以下针对这三个模块简要介绍。

1、医疗保险审核模块。医疗保险审核模块包含审核程序,剂型维护程序、比例维护程序[3]。其中剂型维护程序用于维护相关部门向医保中心系统发送的项目以及药品。2、医疗保险结算模块。医疗保险结算模块包含了市县不同地区的不同结算方式,以及相应的字典维护模块、查询和报表模块[4]。3、医疗保险接口模块。医保接口模块主要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模块和系统信息上传模块。患者信息上传模块包含就诊患者发证医保费用时,在当地医保办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医保工作人员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身高、身份证号、医保编号、医疗信息、住院、医疗费用、用药、主治医师、科室手术操作员等信息上传。治疗期间要针对医院医保政策的调整审核及结算模块进行算法调整[5]。

四、技术特点

第一、医保部门未使用结算信息平台与使用后对比呈现出显著地及时、高效和准确的特点;第二、医院医保部门使用结算系统进行部门间数据交互,文件存储和平台的可靠性更高,避免了文件的丢失,同时提高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医保人员节省医院的资金开支也节省了患者等待结算的时间。第三、医保结算系统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持了院内财务数据的一致性,规范了医院的医疗保险目录,医院医疗保险结算的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结束语

医院在使用结算信息平台后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和医保费用结算系统的有机结合,共同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医院医疗保险事业工作的高效、准确、及时的开展。结算信息平台在医院医疗保险结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医院和患者的好评,及提升了医院的医保管理水平,提升了医院形象,又节省了患者的时间。结算信息平台已成为医院医疗保险结算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1]鲁民强,刘宝玲,王莹.医保费用结算系统在医院医保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21):

[2]刘欣,李琴.结算信息平台推进医院医疗保险事业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0-151

[3]师良,刘欣.构建医院结算信息平台推进医疗保险事业发展[J]中国数字医学,2013(06):111-112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9篇

据ChinaVenture调查,2009年7月创投市场共披露投资案例26起,投资金额为2.08亿美元。虽然较上月相比,投资案例数量与金额略有下降(见图1-1),但整体规模仍保持较高水准,投资者信心的回升以及对于未来市场的良好预期,使得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投资。

图1-1 2009年1月-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

随着中资基金的盛行,募资渠道的扩宽,使得中资逐渐取代外资成为活跃在中国创投市场的主要力量(图1-2)。从投资数量上来看,中资披露17起,大幅超过外资基金数量;但就投资金额来讲,外资为1.21亿美元,中资仅8959万美元(见表1-1),仍落后于外资基金。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表1-1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TMT行业投资持续升温,医疗信息化企业获关注

本月TMT行业披露案例16起,投资金额1.15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分别占总体61.5%和55.3%。其中IT行业披露案例9起,在各行业中案例数量最多(见表2-1)。IT行业投资案例中,软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医疗信息化行业迅速发展,医疗信息化研发企业正逐步纳入机构投资视线。2008年医疗信息化华海医信获得投资;时隔1年,邦泰科技再次获得投资机构关注。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来自政府和医院方面的医疗信息化投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2011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0亿元。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伴随着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医疗信息化将逐步成长为软件行业的重要细分。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TMT细分行业投资规模

表2-1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TMT细分行业投资规模

2009年7月中国创投市场行业投资规模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0篇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 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 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eEurope计划上提出旨在创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i2010计划;2006年明确强调欧洲已经进入一个新能源时代。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2. 国内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我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诊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于 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电图。

浙江省已建立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三家省级医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跨医院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正在开展省级医院电子病历上传试点。

医药产品管理: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

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特殊应用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用于手术器械管理、病人植入材料管理和消毒包的管理。

上海中卡集团采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信信息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进行实时监管。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要求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在301医院的大力配合下,中航芯控开发的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血液和医疗废物管理: 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唯一的身份,并存入相应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使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点医院,都能受到RFID系统的全程监控和跟踪。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资金。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

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浙江省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通过创建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网多家省市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2536多例远程专家会诊,1518例院后管理和慢性病跟踪治疗,28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和查房,5次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护理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方面

标准问题:亟需进行符合现有的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

医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制:包括新型医学传感技术的研制;小型化、微型化医用传感器研制;医用传感器的模块化设计;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实现初步自动决策和评估。

高安全可靠性:针对物联网医疗器械特殊的使用环境和对象,综合质量管理、风险评估、人机功效等手段,研究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安全性。

大规模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医疗数据分析方法及网络系统;基于专家数据库诊断、治疗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医疗决策推理机;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分析方法。

2. 产业应用发展方面

完整产业链有待培养: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与生产,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服务,特定应用研发,到相关服务开展,都需要一批企业与医疗保健机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规模应用和价格问题: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性及隐私问题:医疗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按照不同等级的划分来满足安全性的需要,同时保障个人隐私。

传统流程改造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

单位间合作问题: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具备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大特征。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催生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实现智能医疗。医疗服务的电脑化和系统化,可以全方位最大化医疗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各医疗机构有效地实现无缝信息共享,智能的医疗系统更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一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1篇

Chilmark研究公司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为移动医疗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能。从医疗咨询类的APP开始,到已经蠢蠢欲动的物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移动医疗颇能振奋消费者的内心。

将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医疗问题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平台重塑,这本身便是一个极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国内方面,在第一波医疗触网浪潮中,医疗健康网站不过是简单的将信息展示和广告搬上互联网,难以对饱受诟病的医疗健康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冲击,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移动互联网势必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据估算,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亦将达5000亿美元。这应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而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有效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这个新兴产业链中,移动运营服务商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但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医疗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不过,互联网公司能在这里面扮演多大的角色,还是个问题。毕竟由于中国医疗体制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这块蛋糕并不好入口。

前景广阔 现状迷离

目前,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健康医疗频道,39健康网等传统的医疗信息网站也不断在谋求新发展。好大夫在线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而丁香园、睿医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风险投资的钱。资本市场的“示好”更激励了这个市场,近两年来更诞生了春雨掌上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

走得更深的还包括腾讯。今年7月,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据悉,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上线两个月来,通过腾讯医疗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超过22万人次。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协会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从简单的诊疗信息和健康咨询为主,到构建具有一定专业性、交互性的医药信息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对医疗健康领域重塑的第一步。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国内比较知名的平台级网站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而传统互联网企业与专业医疗网站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借此进入医疗市场。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而全球范围内,病例数字化、共享化得趋势不断加强,智能终端的普及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在远程医疗设备上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家庭血糖仪、血压计、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还处在艰难的推广期,远落后于国外。而且更没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将监测数据传输至医疗机构或企业。此外医疗健康领域,向来是一个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产业,医疗健康类网站与整个商业互联网进程相比至少落后三五年。医疗机构IT化的程度也不容乐观。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正是革命的契机。

移动APP成突破 恐受羁政策绊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形成了一个突破点。

IDC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已经有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Health It Now网数据显示,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

鉴于医疗App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内相关企业也加紧布局中国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从业者上万。当然,这些人群中有些是从医疗软件开发转型而来。

不过,目前对于可远程指导的医疗App而言,文字、医学图像、语音、电话咨询这几项仍是患者远程咨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医疗服务类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们对传统医疗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取代,而是一种促进和补充。

从涉及到的业务范畴看,目前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医疗健康类APP定位都比较明确,且背后都有庞大的积累和资源支撑:

丁香园主要是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的社区,汇集了许多专业医师和众多从业人员,其推出的APP也延续了这一特色,以医生交流平台为主;

快速问医生则以庞大的医生资源为基础,主打移动健康和医疗的咨询业务,以浅层的轻度问诊为主,涉及病症咨询、用药指导、养生健康等方面,其用户数量在5个月内突破350万,日均提问3万余次,相比PC端的艰难增长可谓顺风顺水。

好大夫在线则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其主打的医疗APP也以此为依托,着重打造在线医疗服务预约和交流功能。

综合来看,这些相对成功的移动APP并未突破藩篱,为物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更为直接和专业的诊疗数据服务。虽然目前已经有医疗App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量血糖和血压等,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但误诊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中国需要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来净化医疗App市场。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市场失灵;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14-02

在许多国家,医院最初是作为慈善机构出现的,主要向穷人提供服务,很大程度上靠捐赠维持。如美国的医院在19世纪仍是慈善机构,医生大多是在医院提供无偿服务。但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医院变成了医生的工作场所――为包括穷人和富人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医院产业已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部门,有关医院产业运行效率的问题也开始出 现。

1 医院的经济特征

1.1 医院、医疗服务与医院组织

卫生经济学中一般将“医疗服务”定义为这样一种商品或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或预防健康的恶化。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消费者需要获得的商品是健康而非医疗服务本身;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性;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医疗服务有效性的不确定性。这四个特征中的每一个在其他商品中都能见到,但除了医疗服务,也许没有一种商品同时拥有所有这些特征。

1.2 医院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从理论上说,如果厂商选择使其单位成本最小的规模,社会福利会得到改善。由于医院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竞争的力量未必能使它们在最有效的规模上运营。

有关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般的观点是认为医院市场呈现出有限的规模经济。以往的实证研究认为,医院的最优产出从150张病床到900张病床不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多数人仍认为医院需要250张病床以达到规模经济,但更多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规模经济的论断,甚至支持规模不经济的提法。

2 医院市场及医院市场失灵

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需满足多种条件,而医院市场显然不是竞争性的市场。医疗服务市场因其特殊的技术与经济特点,导致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医疗卫生服务产品中,有一部分如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和自然垄断倾向的公共物品属性。二是医疗消费具有供方主导性,医患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三是医疗服务产品的需求弹性和替代性较差,其垄断性又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四是医疗服务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医疗服务并非可以自由进入市场交易的服务,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有特殊要求。五是市场在追求效率时,难以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与可及性等。

3 医院市场失灵的后果

3.1 供给诱导需求

供给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们拥有并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去影响需求以谋取利益。正是医生(医院) 作为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角色使供给诱导需求成为可能。医疗服务供给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病患的人,提供各项诊断的信息与治疗的建议;另一方面又是实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在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给者的双重角色使其面临患者利益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医疗服务供给者有可能运用其所享有的信息优势诱导患者的需求,以满足自身的利 益。

3.2 病人就医时的需求弹性低

一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购买医疗服务是必需的,购买的医疗服务几乎没有替代品;二是消费者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时,通常考虑一些非价格的因素,他们常常忠实于更有经验的供给者,不愿意因为小幅度的价格下降而改变供给者;三是由于消费者有保险,不必承担所有的价格成本,这降低了在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相对于其他决定因素的重要性。

4 医院市场失灵与应对措施

医院市场主要采用三个措施来克服市场的不完善,包括采用非营利医院的组织形式、医疗保险组织的形式以及医院市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管制。

4.1 非营利医院

非营利机构的特点在于没有哪个人对其盈余有合法的要求权;同时,非营利机构一般没有股东,组织的运作需要借助董事会等其他机制。正因为没有对盈余的要求权,非营利机构的目标就可能与营利机构有所不同,政府也往往规定非营利机构可以免缴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一些税赋。非营利机构在医院市场的盛行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满足未能从私人市场或政府那里得到满足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失灵时我们需要政府机构,在政府机构失灵时则需要非营利机构,因为自发的利润驱动的市场活动不能提供足够的有外部正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第二,由于医疗系统中的购买者无法轻易察觉到所购买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即发生了契约失灵,而非营利机构是对契约失灵的一种反应。在契约失灵的情况下,营利性厂商更有动机通过违约来增加利润,非营利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根据利益集团理论,医院中的医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对医院的管理施加控制。由于非营利性医院可以让医生发挥较大的影响力,而借助对医院各项决策的掌控,医生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因此医生更偏好非营利性医院。第四, 在信息不对称与第三方付费的特征下,营利性的组织形式无法使医院产业的交易成本最小 化。

4.2 医疗保险组织

在一般异质的寡占市场中,厂商所展现的市场力量主要是以价格控制为主。但在医院产业中,医疗保险所造成的第三方付费方式,使价格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或保险公司手中,个别的医院通常不具备价格的主导能力。因此,医院产业展现市场力量的方式,取决于保险提供者所设定的支付制度方式。在传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按服务收费的支付制度下,高成本意味着医院能获得更高的补偿,医院不需要通过价格竞争来吸引患者。费用补偿的方式使医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一般竞争规则的制约。

4.3 医院市场的自我管理

医院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此,医院在平时的自我管理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弱化医院市场的失灵。医院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针对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微观运行效率。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

医院市场自我管理的必要前提是医生行业的自我管制。由于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被认为与公共利益不一致时,非专业人士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政府通常规定医疗服务的供给者有一定的自我管制的权力。自我管制通常由医生协会负责。医生协会由各类专业医生组成,负责管制医务专业人员的操守和执业事宜。医生协会为其会员订立职业守则和专业道德操守,并制定处分机制。如果医务人员行为失当,医生协会可以向其发出警告,甚至撤销其执照。行业协会的介入会使从业人员队伍更加规范,由于医生协会的专业人员掌握了患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自我管理制度下,医院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5 小结

孤立地了解医疗市场的每一个特征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医院市场,正是因为医院市场是拥有这些特征的集合体,医院市场才显得如此特殊。在医院市场所有这些特征中,信息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需注意的是,即使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医院市场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市场,但经济学家对于医疗服务偏离标准商品的程度、医院市场不同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这些差异对于公共政策的含义,他们的理解并不一致。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政府如何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成为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