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认识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二)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包括服务环境、产品服务的设计、服务手段、服务管理体系、服务补救体系等。

1、加强对旅行社遵守合同承诺的监控力度。对随意更改合同内容的旅行社予以重罚或追究领导责任,同时在全社会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环境。

2、适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强化现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为有效治理不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对违规经营、收费混乱、欺客宰客、服务质量低等行为和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另外,一些旅游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空子,应适时更新旅游法律法规,将一些新情况补充或增加进去,使行政部门在处罚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提供标准化服务,强制实行外部认证体系。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这些标准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制性,在外部则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目前,我国有一些旅游企业已实行ISO9001、ISO1400等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但仍属于企业自愿行为,应当逐渐推进,由自愿实行转为强制实行,使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运营体系。

(三)在服务中控制服务质量

在旅行中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有一定的方法控制服务的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

1、对客户的抱怨做出快速反应。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观察力,能预测可能引起顾客不满的情况,提前采取行动,将顾客的不满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诚恳主动地当场解决客户的问题是客户最需要的,可以有效减少客户的遗憾和抱怨,甚至为客户带来美好的体验。

2、授权服务人员快速解决问题。服务人员常离开总部陪同客户旅游,应被培训并授权现场解决客户的问题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旅游企业对有效行使了授权的雇员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3、为顾客服务投诉开辟途径。抱怨的顾客往往是忠实的顾客。那些对企业(沉默)的顾客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最容易转向公司的竞争对手。旅游企业应当给顾客提供便捷的投诉途径,这样既可能尽早发现服务质量缺陷所在,又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并可监督服务人员的工作。旅游企业应该把对顾客投诉的处理看成一次新的对客服务,鼓励顾客投诉。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尊重每一位顾客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顾客,企业尊重他们的权利。热线电话、投诉箱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投诉渠道。

(四)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1、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职员。乐于帮助他人、细心、喜爱社交等品质是服务精神的表现。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员工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必要步骤。研究证实每个人的服务精神不同,只有服务技能而缺少服务精神的雇员难以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员工培训。对各岗位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大力加强员工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思想教育;普及开发与管理、生态保护、地理、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基础知识以及礼貌礼仪、政策法规知识;还应培养基本的口才(语言表达能力)等,使服务人员真正成“游客之师、游客之友”。

参考文献:

1、姜晶花.旅游业服务质量柔性化探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陈健平.略论旅游区服务质量问题的产生与控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沈国鼎,陈德棉.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J].江苏商论,2004(8).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二)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包括服务环境、产品服务的设计、服务手段、服务管理体系、服务补救体系等。

1、加强对旅行社遵守合同承诺的监控力度。对随意更改合同内容的旅行社予以重罚或追究领导责任,同时在全社会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环境。

2、适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强化现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为有效治理不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对违规经营、收费混乱、欺客宰客、服务质量低等行为和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另外,一些旅游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空子,应适时更新旅游法律法规,将一些新情况补充或增加进去,使行政部门在处罚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提供标准化服务,强制实行外部认证体系。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这些标准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制性,在外部则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目前,我国有一些旅游企业已实行iso9001、iso1400等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但仍属于企业自愿行为,应当逐渐推进,由自愿实行转为强制实行,使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运营体系。

(三)在服务中控制服务质量

在旅行中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有一定的方法控制服务的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

1、对客户的抱怨做出快速反应。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观察力,能预测可能引起顾客不满的情况,提前采取行动,将顾客的不满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诚恳主动地当场解决客户的问题是客户最需要的,可以有效减少客户的遗憾和抱怨,甚至为客户带来美好的体验。

2、授权服务人员快速解决问题。服务人员常离开总部陪同客户旅游,应被培训并授权现场解决客户的问题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旅游企业对有效行使了授权的雇员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3、为顾客服务投诉开辟途径。抱怨的顾客往往是忠实的顾客。那些对企业(沉默)的顾客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最容易转向公司的竞争对手。旅游企业应当给顾客提供便捷的投诉途径,这样既可能尽早发现服务质量缺陷所在,又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并可监督服务人员的工作。旅游企业应该把对顾客投诉的处理看成一次新的对客服务,鼓励顾客投诉。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尊重每一位顾客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顾客,企业尊重他们的权利。热线电话、投诉箱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投诉渠道。

(四)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1、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职员。乐于帮助他人、细心、喜爱社交等品质是服务精神的表现。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员工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必要步骤。研究证实每个人的服务精神不同,只有服务技能而缺少服务精神的雇员难以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员工培训。对各岗位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大力加强员工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思想教育;普及开发与管理、生态保护、地理、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基础知识以及礼貌礼仪、政策法规知识;还应培养基本的口才(语言表达能力)等,使服务人员真正成“游客之师、游客之友”。

参考文献:

1、姜晶花.旅游业服务质量柔性化探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陈健平.略论旅游区服务质量问题的产生与控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档案;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2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常态化的国民需求。旅游需求的必然性、增长的迅猛性以及结构的多变性从多角度显示了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成长的空间是巨大的。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法的全面实施,我国旅游产业范围扩大的同时,势必导致我国旅游行业档案大量产生。由于旅游行业档案管理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流动性等特点,这为旅游行业档案工作带来一些难度。最近,通过对我市重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调查,发现我市的旅游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旅游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体系庞杂,包罗万象。通过对我市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企业的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旅游档案工作处在无序状况。旅游行业涉及的单位多、行业杂、范围广,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办公场所不固定,档案员职责不明确。总的来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机构固定,人员稳定,档案管理已纳入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执法检查范围,旅游档案管理规范、标准。而更多的旅游企业对档案的认识不高,档案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仍把档案管理当做附带性工作而不是同等的支撑体,对旅游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对旅游档案的管理手段也不规范。

2、旅游行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少。从调查的情况看:旅游企业员工多是实行聘任制,变动频繁,任职时间相对较短,多则3-5年,少则1年左右,档案员业务素质偏低,不熟悉档案法律法规,不了解基本的档案操作技术,正规档案专业培训少,加上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档案业务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层次。

3、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范围窄,利用率低。从调查的十多个单位看,将档案资料提供给社会查询利用的只有2个,占13%。提供查询利用的范围有限,一是只对媒介提供宣传促销材料,二是只对案件查询提供涉案记录证明材料。一般情况只供本单位、本系统和相关单位或部门查询。由于旅游行业现多实行承包经营制,承包者对旅游景点、旅游企业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许多可挖掘的东西,基本上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开发。

4、旅游档案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处于盲目阶段。档案室对所收集保管的旅游档案在对外利用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员知识产权知识欠缺,对作者所有权的正当权益不能正确把握,在利用中视为一般公文处理。如为他人随意翻拍别人的旅游摄影作品、字画等等,而不为作者支付相应的报酬,这些问题较为普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造成旅游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成因

旅游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处于这种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政策、体制、观念、经济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旅游档案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对如何建档,如何管理,感到很盲然。有的经营者却认为建档好坏与企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这么多年没有建档经济效益照样好。就连档案行政部门也有人认为旅游业庞杂,又多是自主经营企业,档案的归宿和流向无定论,连机关档案工作都抓不过来,哪有精力顾及旅游档案。

由此,不难看出,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在思想认识上,就如何看待和做好旅游档案管理工作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政策法规上的原因,也有体制观念上的因素,还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改变这种思想观念,不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我市的旅游档案管理工作仍将处于一种盲然无序的状态。

三、加强旅游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正确认识,摆正位置。要正确认识旅游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摆正旅游行政部门和档案行政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位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旅游企业的主管部门,不仅要督促旅游企业抓好经营管理,还要督促旅游企业做好自身旅游档案管理工作。旅游企业要主动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和档案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不折不扣地做好旅游档案管理工作。

2、加大宣传,统筹规划。《档案法》已颁布17年, 但旅游经营者真正了解《档案法》的为数不多。档案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途径,扩大对旅游行业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要让档案法规知识深入到每个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心里,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主动地管理好本单位、本系统的旅游档案。同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旅游档案工作列入当地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去,做到与其它门类共同发展。

3、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旅游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档案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旅游档案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旅游档案管理办法,由政府统一制定实施。旅游主管部门在强化经营管理,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的同时,要把建好管好用好旅游档案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来,尽早地对旅游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企业和经营者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旅游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6篇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eco-tourism, and the expand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mainly reflects in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urist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of China's eco-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ing.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olved the problems.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路径选择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目前全球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共建“生态、和谐”世界的愿望的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与必然趋势。2002年,联合国将其作为生态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生态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另外,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集多重功能与价值于一身。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发展也比较迅猛,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基于此进行探析,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径选择。

1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区域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对资源形成损害,而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资源健康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域经济的波及效应,从而形成资源保护+观光旅游+地域振兴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态”,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持续的、具有魅力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并能做到保护资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与原则;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种特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及地域文化等知识,尽情地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他需求这里不提及。鉴于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其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政府介入相协调的原则;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从国家与地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出发,制定和颁布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贯彻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问的矛盾,避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的盲目性,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止环境质量的有害变化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2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一般是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进行的,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笔者根据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个层面,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宏观决策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国家层面宏观的旅游战略。在我国,生态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国内唯一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仅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不能满足当前问题的解决及旅游的管理,导致科学管理决策缺乏。另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行政主管与业务主管相分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决策的不统一,也极容易造成尤为政绩或直接收益过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苏盐城湿地等生态旅游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2.2 旅游区管理机构层面,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对其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旅游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不充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管理机构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数旅游区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轻环境保护,重利益轻生态,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而缺乏科学规划将会造成旅游开发的过度或不当开发现象,同时也会造成生态旅游管理的不规范。最后,管理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只具备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接受培训的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层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冲突日益明显旅游区的开发与经营和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实现。目前,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互动比较少,且互动随机性比较大,规模比较小,性质多为自发。社区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及出售特产从中获益。缺乏有效地机制让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同时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另外,两者在旅游区内关于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冲突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区内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剥削,这些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现。

2.4 旅游区与游客关系层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环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据统计,我国生态旅游区采用标识牌进行宣传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专业导游占30%,这些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区与游客之间关系不和谐还表现在对游客行为的限制和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保护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护区制定了游客行为规范守则,这不能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5 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关系层面,两者并不和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十分不和谐,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在于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而旅游过程中却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对于监测是否造成了环境破坏国内技术并没有达到有效性,包括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区的旅游活动不同程度商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有大约七成左右的保护区展开了监测和调查,但是技术并不达标,对于深层次的各种指标分析,还不能有效进行。国内仍有三成左右的保护区尚未开展监测,仅从感性角度判断旅游活动给保护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缺乏科学性。

3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路径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旅游管理也显得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政府必须要在宏观方面加强推进生态旅游管理。将生态旅游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从上至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另外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关主体对其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笔者认为日本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可以借鉴,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进生态旅游五项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与方针,另外便是开设网页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帮助。

3.2 旅游管理机构要重视“生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可行,开发价值评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管理机构应该要树立“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应从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到当地资源承载力,具体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价值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赢的局面。

3.3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协调好生态旅游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笔者认为,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因此必须要做好旅游业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不管是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要做好科学设想,科学设计。如在武夷山保护区,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协调好旅游区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自身性格特点、资源配比、社会经济财富发展水平等。众多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当地承载力问题必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方针。

3.4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那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谈,故笔者认为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管理服务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必须对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了解比较透彻,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运作。只有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不断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态旅游发展献智献策提供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管理丰富的内涵,树立“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 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10).

[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3]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5,(4).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陈忠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0篇

现代社会属于知识经济型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阶段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措施,针对于旅游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旅游企业实现长效、稳定、持续的发展。

1 旅游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第一,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只有保证可持续化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旅游业自身业务的质量。很多企业逐渐重视到了旅游企业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证了旅游行业的旺盛发展。现阶段,很多地区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这种问题,并且正视持续发展的必须性。

第二,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竞争性。经济管理的竞争化,是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特点。旅游企业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清晰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旅游企业要同样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很多旅游企业都针对于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业务需求,构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旅游企业的长效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全球化发展。

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全球化的异地消费,属于开放的行业,而旅游企业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旅游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开拓市场,将旅游市场定位于全球,加强异地跨国合作。通过对于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加强与其他异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为自身旅游业务的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多方面无形资产,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的智力化发展。很多企业在开展自身经济管理工作中,已经认识到智力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管理的优化,逐渐保证了自身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五,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网络化发展。

知识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旅游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拥有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获取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化技术的深入引用和发展,很多企业都逐渐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多旅游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并且通过组织先进的网络化营销与管理手段,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2 提高旅游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强思想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旅游企业开展自身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托传统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管理过程重视制度与经营上的内容,对于管理与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变更,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很多旅游企业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因而在管理模式改进的过程中,投入不足,难以真正的实现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于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旅游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带着不同的旅游目的,存在性格、年龄及收入的差异,并有不同的爱好与情趣。旅游企业的管理行为要满足每一位旅游者的要求,并且做好对于不同市场的细化管理。因此,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理念才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第二,做好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

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旅游企业自身运营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基础性经济管理行为缺乏足够的限制和规范,约束能力不足导致了企业运营管理行为不规范,旅游业市场混乱,直接限制了我国旅游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的发展。旅游企业要对于自身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保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相关行为符合规范,并且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于相关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要做好责任的分配,并且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构建完善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旅游企业做好内部成本管理的关键,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密切相关。

第三,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相对于国外旅游行业来说,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较晚,并且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旅游行业市场正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收纳于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并且就其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并且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管理者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在新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企业要善于构建企业品牌形象,并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与培训机制,保证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旅游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我国文化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1篇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整体管理水平并不高,旅游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很多管理者并未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使得旅游人才的满意率急剧下降、人才流失严重。本文对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旅游 人力资源 开发 管理

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但是,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问题明显。可见,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认识。目前,我国很多旅游单位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看作是企业成本负担的增加,并没有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一些旅行社中,由于没有认识到旅游人才的重要性,很多旅行社并没有认清由于人才流失而导致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客源的减少等问题的实质。再例如:大多数旅行社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在人才的引进、使用等方面缺乏科学机制。在一些旅行社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很多旅行社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一些年轻的、具有较高学历的、旅游管理知识丰富的全新人才得不到使用,员工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旅游人力资源的劳动保障问题明显。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行业的需要,很多旅行社引进了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但是,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并不相符。例如:在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就尤为明显。很多旅行社采取的是挂靠、承包的形式,而挂靠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与旅行社无关,这种状况使得员工无法正常享受到各种劳动保障。

3.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对专业旅游人才的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形式单一、缺乏必要的重视等。一般而言,旅游人才在接受相关组织机构的培训时,多数接受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很多旅游单位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进行人才培训时没有制定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培训计划,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很多旅游单位的培训主要是以针对旅游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培训为主,并没有实现多层次、分内容的培训。

二、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认识。企业做大做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拥有领先于时代的管理思维,企业的管理之魂是应具备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我国各旅游单位必须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重新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在企业内部树立共同的努力目标,管理者应同员工一起努力、合作,共同实现努力的目标,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参与其中,并感受到领导对员工的重视,感受到目标管理是属于自己的,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只有上下同心才能同呼吸共命运的为之奋斗。

2.改变内部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才招聘配置机制。建立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人才招聘机制是保证旅游单位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留住人才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多样化的薪酬体制。这是大势所趋。另外,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是留住人才的另一手段。激励不能只以物质激励为主,还应辅以精神激励、职位激励等方式,多样化的手段更能促进人才能力的发挥。

3.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旅游单位可以与本地的高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协调一下,在本单位内部推进旅游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在人才培训时一定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教育体系,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教材的选择、培训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训与教育。

4.加强旅游人才管理,避免人才流失。旅游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旅游人才的管理,为每一个旅游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环境、分析组织因素、分析个人特点,为他们制定出能够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战略性设想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旅游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人才流失。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必须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应立足于市场大环境,加大旅游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力度,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完善创造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旅游信息科学;旅游系统;研究框架;体系;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72-08

1 引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机票预订系统发展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的各个方面,给现代旅游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且已深入到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层面。实践中,各国都非常重视旅游信息化工作,中国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旅游信息化的工作,于2003年启动“金旅工程”。从研究来看,莎达(sharda)在其著作《旅游信息科学》中从旅行推荐系统、社区和用户界面设计3个方面对旅游信息科学进行阐述。国内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探讨旅游信息的内容、旅游信息搜集以及旅游信息在旅游促销中的应用,并就旅游信息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信息开发,以及旅游信息的科研服务、信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从旅游信息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但是从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信息化(尤其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eTourism、虚拟旅游、数字旅游、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研究亦涉及信息的传播、感知、组织、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旅游信息的研究相对零散,缺乏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深入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理论,尤其是关于旅游信息本质以及旅游信息科学的构建方面思考较少。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经济、管理、生产、社会等诸多方面,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应用的推动,信息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形成了较多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中有些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社会信息学等,这些部门信息学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科学的成功提供了借鉴。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又一次腾飞的机遇。旅游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一些新的技术的不断引入,如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等,这些都为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是,如果不从基础层面去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旅游信息的分类编码体系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就会直接影响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紧紧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信息的研究,创建旅游信息科学。

信息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1948年,维纳(Wiener)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香农(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隆哥(Longo)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钟义信将信息通过本体论和主体论两方面进行说明,从主体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包括这种状态/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罗时进则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探讨,狭义的信息是指能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差异的、能为某种目的带来有用的、可以被理解的消息、情况等。广义的信息是指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王彦峰认为,旅游信息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以及连接两者的组织三方面的信息。龚玉明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旅游信息属于社会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有经济信息的属性。其实,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的理解来看,学者们对于信息的本质理解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的表述方面和信息的宽度方面有所不同。根据“信息”的基本概念,本文可以给旅游信息做如下的描述:旅游信息是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属性。

旅游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它具备信息的基本特点,但是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旅游信息又具备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泛在性。旅游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信息,有自然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旅游者信息、旅游企业信息等。如目的地自然特征信息,包括自然旅游资源、气候等相关信息;旅游者相关的信息,如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流以及其他信息等,这样就使表征它们的信息产生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泛在和海量特征,导致旅游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困难重重。(2)时空性。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空间区域的依托,而且旅游活动又有历时性的时间特征,时空性是旅游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3)可共享性。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是基于信息的非消耗性而存在的。它不像物质那样被某个客体占有以后,其他客体无法再占有。信息是任何一个客体都不会因为其他客体也占有这个信息而会从此失去。(4)不对称性。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旅游产品的拥有方和游客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产品的拥有方对自己所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游客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信息知之甚少。(5)增值性。人类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就是通过对旅游信息的加工处理而获得的,由于旅游系统是一个整体,而每个旅游要素或现象及其信息运动规律都是旅游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基于不同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其运动规律,应用于实践之中,信息得到升值。

从旅游信息的种类来看,以主体(如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等)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旅游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从旅游活动过程来看,有旅游需求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行为信息、旅游环境信息等;从信息的传播来看,有信息的形式、信息的传递(渠道)、信息的反馈等;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来看,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决策和反馈等。

2 旅游系统与旅游信息科学

2.1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观

众多的学者从空间、供需等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描述,冈 恩(Gunn)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在甘恩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中,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系统里,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提供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系统的研究,旅游系统应该包括目的地系统、客源地系统、营销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旅游系统是在外部的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影响下,各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系,那就是旅游信息的传递。旅游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旅游信息完成的,信息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可以把旅游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和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从而能够在客观上保持系统的平衡性,促进系统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具体见图1。

从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旅行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在旅游系统之中,信息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中。从系统论来看,有系统的存在就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不论是在系统内部,还是在系统的外部,都有信息的存在。在系统内部,信息在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之间传递和反馈,各个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外部环境可以对系统输入信息,系统也输出和反馈信息,系统本身的信息和输出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形成新的决策管理依据又输入系统,对系统再次产生新的影响。在旅游系统内外部一直有信息流的出现和连接,就必须用信息论来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和信息流的问题,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管理、分析和决策,消除人们对于旅游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度量,从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或是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认识信息(认识论,信息可从物理、生物和符号3个层次认识)、传输信息(尤其是旅游营销信息),最终实现决策以利于系统的优化,因此掌握的旅游信息越多,对旅游系统中旅游信息的运动规律、传播机理的把握越多,就对旅游系统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对旅游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总体来看,信息在旅游系统中可以这样去认识:(1)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统的钥匙。信息是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旅游系统内外部联系的纽带,是研究旅游系统的切入点。(2)信息自成系统。在旅游系统中信息通过传播、反馈和循环自成体系。旅游主体(游客)获取信息以保证自己旅游的质量,同时反馈信息给旅游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促进系统优化。(3)信息是旅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获取信息、发现知识使自己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市场地位。(4)外部信息(政策、文化、技术、自然等)的输入对旅游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2信息科学与旅游系统

现在,信息科学及其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各方面,并已经形成了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等较多的分支科学,这些分支学科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腾飞的机遇。香农把侠义信息论的立足点转移到统计数学基础上。然而狭义信息论只考虑信息的语法方面,同时仅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没有考虑其他类型(如模糊型、偶发型)的不定性。为了弥补香农的不足,使其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如模式识别、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等,因此产生了广义信息论。广义信息论是利用一般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所有与信息有关领域的问题,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贮、变化、处理、传递和控制信息,掌握其中的一般规律。广义信息论即通常的信息科学,在狭义信息论向信息科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研究转向生物、人类、社会以及某些“聪明的”机器这样一些高等范畴内事物运动规律,传统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方法论已不足以解决信息问题,而信息、关系、目的、智能、功能等却成为研究复杂事物机制的重要途径。

信息科学是多学科综合的学科,最早的信息科学主要关注信息的收集,分类、操作、保存、信息检索和分发。最近的信息科学,研究注意力已经指向人一机界面、组件、语义网、有价值的敏感设计、迭代设计过程和人们产生、利用和发现信息的路线。因此,信息科学不应该受到信息理论(即只研究信息的数学概念)、图书馆科学和情报学的困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的,在旅游系统中信息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发展之中,信息是各个子系统联系的纽带,要研究旅游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要探明信息的产生、传输,信息的作用机制、信息反馈与决策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能够系统解决和全面研究旅游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则是旅游信息科学。基于旅游信息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旅游信息运动、旅游系统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丰富信息科学和旅游学的理论和实践。综上,笔者认为,旅游信息科学(Tourism Information Science,TIS)是以旅游信息(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获取、管理、分析、传递、利用,探索旅游信息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属性来看,旅游信息科学是综合信息科学、数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系统中信息运动规律的典型交叉学科,而且也是一门横断学科。

3 旅游信息科学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自己的研究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构建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需要现代技术和方法论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完善旅游系统理论,才能对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进行实际的应用指导。因此,完善的学科体系构建则应从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4个层面着手。

3.1理论支撑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则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旅游学科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情况下,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深厚、完善的理论基础是旅游信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靠信息科学、旅游学和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撑,主要的理论支撑必然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输论和识别论。信息论主要研究旅游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信息传输技 术,信息特征的抽取、分类和识别的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等;控制论是研究旅游信息流程、旅游系统的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系统论从旅游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认识旅游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旅游系统,调整和优化旅游系统结构。同时,由于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的传输和认识必然受到重视,因此传输论(旅游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和识别论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的指导下,还需要旅游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理论支撑,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研究、管理和实践之中。

3.2方法论支撑

从方法论来看,方法论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旅游信息科学需要有信息科学的具体方法论支撑,还要依赖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综上,旅游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调控;信息系统综合方法(综合复杂系统的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的思想,在不断探索和改善旅游系统的原则下,如何利用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系统等新方法和理论,寻求信息与旅游系统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建立旅游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研究体系和方法;信息系统进化方法(变革复杂系统的方法),利用广义系统进化的观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层级之间的进化过程、模式和机制。另外一些是一般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验、归纳、数学模型和演绎方法,以及旅游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等是旅游信息方法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具体的学科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数学模型法、系统模拟法、黑箱方法、预测方法、评价方法等。

3.3技术支撑体系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以系统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技术支持对其至关重要。从旅游信息科学来看,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是其研究的主线,信息传输则是信息流通的主要保障,因此,支撑学科发展的技术主要从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信息)发现和信息传输三个方面来考虑。

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是旅游信息科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信息的组织、管理、存储等主要功能。完成这些功能则主要依赖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旅游信息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库能以系统全局的观点集中统一组织、管理数据,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旅游信息管理的基础,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储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等。

信息发现与决策技术。信息发现与决策是面向研究和应用的研究核心,其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模拟、复杂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知识发现的最主要体现,主要的方法有基于算法的方法和基于可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研究者可以从各种形式表示的信息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得(挖掘、发现)知识。知识发现的目的是在梳理原始数据的细节过程中,从杂乱的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洁的知识(发现规律)。而复杂决策支持系统则主要面向复杂旅游系统应用,通过决策支持技术,提供科学决策。

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保障。信息传播主要依赖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技术则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4 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框架

旅游信息科学是交叉贯穿于多个领域的横断学科,其研究应该包含4个层面: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旅游信息科学以旅游系统和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两条研究主线、技术导向性和需求导向性应用两条应用主线,深入而全面地展开旅游信息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最终揭示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创建全面完善的旅游信息科学,促进(调控)旅游系统的全面优化。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现状,笔者构建了旅游信息科学的ODTG研究框架(图2)。

4.1研究对象和任务

从研究对象上看,旅游信息科学关注旅游系统以及贯穿于其中与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以及生产要素资源等的相关信息。研究对象更应该是旅游系统中的信息,探索信息在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全面研究信息的作用、功能、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等。

4.2研究主线与领域

旅游新科学的研究主线则是以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为主的研究主线和以技术导向型和需求导向性为主的应用研究主线。从学科的框架来看旅游信息的管理,也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旅游信息的获取、组织(包括信息的分类及其标准化)、管理、传输的主要功能,因此信息的管理涉及概念研究、技术研究等内容。有了良好的管理,才可能进行旅游信息的挖掘(知识发现),这里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数据模拟等,涉及旅游信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4个层面。不论是面向需求导向还是技术导向,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的层面之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应用体系。这几个方面共同组织、共同研究、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旅游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实现旅游系统最终优化的目的。从框架体系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围绕主题展开,具体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4个方面。

4.3研究的主题与创新

4.3.1理论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要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输论和识别论等基本理论指导下,深入探索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信息理论,包括旅游信息产生的机理、传播方式、旅游信息分类、旅游信息标准(化);旅游信息流理论,包括旅游信息的形成、采集、存储、管理的理论;旅游信息挖掘理论,对于旅游信息的分析,探讨旅游信息挖掘方式和理论支撑;旅游信息共享的理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等;旅游信息流调控理论,探索旅游信息流对于旅游客流、旅游资金流等的导引和调控;以及旅游信息融合理论、信息资源集成理论等。

4.3.2方法研究

信息科学拥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信息科学在旅游中的具体应用就产生了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首先,把旅游活动看成复杂旅游系统,在系统的内外部交流变化中,考虑信息的复杂性及其重要作用,把复杂的旅游系统的过程抽象成信息的发生、传递、转换、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从而控制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和交换,把研究的角度更多的转向了信息的流动及其变化。其次,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分析,探讨信息的发生、传递、作用规律,从而认识旅游系统的规律性,探索独 具特色的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旅游系统(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提供有效地优化措施。

4.3.3技术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关于旅游信息的科学,因而信息科学的技术支撑是其发展的关键,需要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旅游信息发现和决策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根据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科学技术包括:旅游信息采集技术(包括RS)、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存储)技术、旅游信息网络技术、旅游信息定位技术(包括GPS)、旅游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包括GIS)、旅游信息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资源信息可视化技术、旅游信息模拟技术、旅游信息传播技术、旅游信息技术(包括网络,WebGIS)、旅游信息人工智能、旅游信息挖掘技术和旅游决策支持技术等。

4.3.4应用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最重要的应用是促进旅游学各领域的知识创新,实现旅游学研究和旅游业的现代化,促进旅游研究、旅游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从旅游信息科学的具体应用来看,旅游信息应用领域广阔,对旅游产业促进作用明显,主要包括:(1)需求导向性应用。知识、规律的探索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应从实用的角度,研究旅游信息的规律及功能,以及旅游信息对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游客的效益和功能。从政府需求的角度,可以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发现知识,为政府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亦可以建设政府旅游网站,开展网上旅游行政管理,建立旅游办公系统,提高了旅游行政单位的协调能力、办事效率,使旅游行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构建高效的管理经营体制,提高旅游收益;从旅游者的角度,应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制订旅游者计划,定制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从旅游从业者的角度,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导游信息系统、旅游从业者审核系统及旅游网上培训系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2)技术导向性应用。以传统技术为基础构建中国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旅游网上交易业务即旅游电子商务;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开发景区虚拟软件,制作动态宣传片;以新型技术为基础,开发旅游监督智能系统及旅游规划模拟系统,形成旅游资源定位系统,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全面信息化。

4.4研究的目标与展望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获取知识已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更侧重于知识的社会化功能。管理者、决策者、经营者和旅游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知识,而并不用了解“知识”本身。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要从创建旅游信息科学的全局出发,深入探讨旅游信息科学若干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通过实际应用,总结经验和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创旅游信息科学的大好局面。当然从目前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研究的碎片化,导致我国在此方面积累少,缺乏系统和全面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应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旅游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机理、旅游信息分类及其标准、旅游信息共享、旅游信息挖掘、旅游决策支持与旅游系统模拟、旅游信息采集技术、旅游信息(数据)可视化以及旅游信息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应强化和深入。

5 结语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4篇

(一)促进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旅游系主任要切实负责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组织工作对实践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应当按照多实践、早实践、不间断的实践的思想,统筹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顺序,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构建从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多层次、渐进提高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第一学年应当以认识实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游客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游客档案管理、迎送服务等,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认识实习,增强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第二学年以生产实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熟悉接待、外联、计调、导游、餐饮、客房、前厅等岗位的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开设前有一个初步的综合的把握,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学年以业务实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游客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个方面,加强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第四学年以毕业实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降低旅游危机产生的风险、旅游品牌增值管理等,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提升实践教学的制度管理首先要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规范。此规范是根据培养计划和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学科发展,以纲要的形式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内容的范围、顺序安排、考核形式的教学文件,是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专业技能规范应明确规定技能训练目的要求、实践项目、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时间安排、考核形式等。其次,应当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该大纲以纲要的形式具体地反映实践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顺序和教法的教学文件,这些是编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指导书的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内容、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再次,应当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最后,应当制定学生实习守则,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设计

(一)认识实习模块认识实习模块主要涵盖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对专业素养进行认知,实践的主要形式有饭店认识实习、旅游景点调研,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实操训练。另外还可以集中安排野外实习,使学生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主要安排旅游资源调查、游客市场调查,旅游拓展能力培训等。在关键点的选取上要对照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实习的地点主要有雅香金陵大酒店、东山宾馆、洛阳大酒店、友谊宾馆、龙门石窟景区、白马寺、少林寺、中岳庙、关林、小浪底、河南国旅洛阳分社、洛阳古代艺术馆等,实现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核心岗位的全面覆盖。(二)社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生产实习,主要目的在于熟悉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办公场所以及硬件设施和服务项目、内容,能够掌握其业务部门设置等基本业务知识。第二部分是业务实习,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和熟悉旅游景点的经营机制、资本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导游讲解的技巧与等,旅行社中的外联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和计划调度工作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就业方向上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更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部分是毕业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发展和综合化、系统化。(三)课堂教学实习模块1.结构项目化。依照时间顺序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以分成多个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背景知识、任务实施、案例讨论等。为了形成一个结构较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当特别注重工作任务的转换。例如可以遵循“因时制宜、逐步提高”的原则,设计旅行社认识实习、旅行社业务实习、旅行社综合实习、旅行社毕业实习。2.内容复合化。参照“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与知识创新相结合。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从简单低级任务到复杂高级任务,针对学生知识积累、身心状况、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过程体系优化设计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旅游学科;旅游教育与科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19-05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笔者在此所称旅游不是仅指旅游业,而是指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现象的旅游。

新世纪旅游发展对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所称人才包括政府对旅游发展宏观调控方面的人才、各类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教育与科研人才。新世纪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有效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相应,新世纪的旅游发展对旅游学科和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科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学科应当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高等旅游教育应当作为现代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孵化器;旅游研究应当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进而要求高等旅游教育和研究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事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干课程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以旅游学科为基础,以旅游科研成果为先导和指导,应当通过改革和提升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应现代旅游不断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旅游发展始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等旅游教育和科研几乎与旅游发展同时起步。对近30年来走过的历程需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全面分析。一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另一方面,中国的旅游发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高等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中确有一些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新世纪旅游发展要求我们通过认真反思,重新审视近30年来我们对旅游、对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的理解、看法、态度以及相关行为。

一、从中国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谈旅游的基本性质

中国的旅游发展,由于当时特定的创汇需要,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入境旅游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外汇创收,2006年已达339.5亿美元。30年来,我们始终将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全国和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似乎入境人数越多,创汇越多,旅游发展的成绩就越大。然而,这些外汇创收的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文化成本,却始终是一个更值得重视但又长期被疏忽的问题。

为刺激国内旅游发展而设立的“黄金周”制度,对拉动内需和货币回笼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黄金周”期间人满为患,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大面积毁损。旅游接待地面对人山人海的游客应接不暇,旅游服务质量下降,进而对旅游声誉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提法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确实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各地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造成了资源的破坏、资金的浪费,也造成了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人为失衡。

出境旅游的增长标志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损于中国国民形象。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现象的根源,只是采取了一些就事论事的表面措施。

中国在发展旅游的早期就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实属明智之举,而且旅游法制建设也的确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迄今为止,各种旅游法律法规的调整重点始终是政府和旅游业之间的纵向法律关系,可在旅游的实际运作中大量发生的却是旅游接待地及其各类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的横向法律关系,这是体现旅游活动本质的“主客关系”在法律层面的反映,然而恰好在这种关系上缺乏足够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从而使旅游者与各类旅游经营者之间矛盾和纠纷的解决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更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中国旅游事业发展根本大法的旅游基本法至今未能出台。这样,不仅各种具体的旅游关系,就连旅游发展的根本宗旨、根本性政策原则以及旅游发展中一系列根本性权利义务关系都缺乏直接的法律规定。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对旅游基本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的偏颇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行为的偏颇。

对旅游的基本性质,目前有几种不同认识:在一般人看来,旅游是玩,是去外地游乐;旅游实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些人士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可以赚钱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也有人将旅游定性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当然,也还有其他说法,例如:旅游是具有文化性质的经济活动、旅游是具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旅游的性质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或者说,旅游的性质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文化的。笔者真是不能理解,一个事物的基本性质怎么可以随意变化。

这些说法长期同时存在,各自在努力寻找其根据,相互争论不休。不同观点的争论是正常现象,但是,对旅游基本性质问题的困惑和混淆已经对旅游发展和高等旅游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没有真正将旅游纳入社会科学的范围,没有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如果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纳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认真研究它的起源、结构和形态、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就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属性是文化而不是经济,它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

二、旅游研究与旅游学科的发展

1、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旅游研究在高等旅游院校广泛开展。但实事求是地评价,研究领域较为片面:政策研究和为论证政策所做的研究较多,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较多,然而对旅游学科本身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则不足。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尚存在差距。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对旅游学科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甚至是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则研究深度不够,例如旅游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对旅游学科应如何定性和定位?什么是旅游学科体系?旅游学科体系应如何建设?笔者曾试验性地询问过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教师,“什么是旅游学科体系”?大部分情况下是两种回答:一是“不知道”;二是将旅游学科体系混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学科体系和课 程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科体系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结构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课程体系则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3个层级构成。两个概念的混淆是目前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科学性、合理性存在欠缺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混淆主要应归结于学科意识不足。

上述问题的根源包括中国的特定国情方面、政策导向方面,也包括相关人员的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至今没能有效地建立起完整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

2、关于旅游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尽管目前还有不同认识,但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应当说认识在不断进步。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旅游的研究不被看成是一种学问。在当时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院校,要建立旅游专业曾受到传统学科多数专家学者的反对。后来旅游专业在有些高等院校设立之后,政府旅游主管机构的官员也公开劝阻旅游专业的教授不要做旅游研究,只要上好课,教会学生一些技能就可以了,坚持主张“旅游不是学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师认识到,旅游领域有大量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个特别值得提出的进步就是1996年在浙江萧山举行的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协作会上,有许多教师发出“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呼声。进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多数高等旅游院校已经达成共识:旅游学科不应设在工商管理之下,而应当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旅游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置身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之列并顺利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独立的旅游学科,而要证明具有这种学科资格,就必须能够提出具有方法论内涵的旅游学基础理论体系,基础理论是学科建设的根本。

3、关于旅游学科的定性和定位问题

根据笔者的理解,旅游学是一门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科学、社会科学、旅游学这3个概念。

科学并非神秘和深不可测。按照德国哲学家波塞尔的说法,“科学就是由真实陈述句构成的系统”。这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它是真实的陈述句,是事实真相的反映;第二,这些陈述句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学科集群,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

笔者以为,目前将旅游管理列在工商管理之下是很不恰当的。这种做法违背学科划分的基本原则,限制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为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旅游发展中形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决非工商管理所能囊括。

众所周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经济学从出现到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时间,而旅游学科在中国出现还不到30年,在欧美国家也不过是从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按照科学的态度,应当允许它有一个成长过程,应当允许它存在一些不完善,决不能因为这种不完善就轻易否定它的存在。

4、关于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问题

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这3个层级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体现旅游自身特征、自身固有规律的现象和关系,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简单应用或套用。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就不属于这个范围。

旅游基础理论是整个旅游学理论体系的统领和指导,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的起源、结构与形态、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旅游基础理论之下,有5个方面的分支性专业理论,即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这5个方面专业理论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旅游活动必然引起的现象、关系和问题,都体现了旅游的自身特征和自身规律。

第3个层级的应用理论对旅游的各专业领域,例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和景点的开发、旅游交通运输等业务的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5、关于旅游学科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既不是科学哲学,也不是某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方法论是指在一项研究中从思考问题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到陈述作者观点、形成理论的系统过程。方法论实际上是理论骨架,用以支持理论,使理论得以自圆其说。方法论是有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方式,其关键因素是逻辑。

旅游学科的方法论只能在旅游学研究过程中形成,在研究完成之后才能做出系统的、完整的解释。在此之前只能暂时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论。

在旅游学研究中首先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论,它们是方法论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德的实证论、休谟的“铡刀”命题、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所谓休谟的“铡刀”命题是指价值中立,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断然分开,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从“是”不能导出“应该是”的结论。

当然,在旅游学研究中除了掌握基本方法论之外,也应注意掌握和运用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例如:比较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等。

三、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的高等旅游院校及其所培养学生的数目在不断增长。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已达693所,在校学生30万人。但是,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但另一方面还就是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不断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旅游教育,有几个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根本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高等旅游教育的定性

这一问题在国内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高等旅游教育是职业教育;其二,认为高等旅游教育是科学教育或称专业学科教育。笔者以为,定性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它决定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问题。

按照申葆嘉教授的说法,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都是以体现自身特征的独立学科作为建系的基础,围绕自身特征展开的基础研究则是建立学科的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因受其培训目标的限制,一般不讲授学科基础理论,也不从事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只从事“工艺性”的教学和研究,侧重技能训练。

由此看来,目前国内除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类院校中的旅游专业属职业教育之外,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的旅游专业都应当是以独立学科为存在基础的科学教育或称专业学科教育。

应当看到,国内有相当一批普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事实上是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无论从课 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是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等方面都可以找出足够的证据。另有一些院校从指导思想上就认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就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

造成这一现象的起始原因是我国在建立高等旅游教育之初就将它定位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走洛桑道路”的办学方针。这种定位事实上否定了旅游学科建设以及旅游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必要性。然而,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并不适合“走洛桑道路”,至少是并不全适合“走洛桑道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的学科目录将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的名称列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之下,事实上降为三级学科,因而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限制了旅游学科的发展。一个工商管理不可能包括旅游学科的全部内容,甚至可以说仅包括了很小一部分内容。

前面提及的中国旅游教育和科研存在的偏差与这两个政策导向性因素直接关系。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差距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以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差距。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些院校,尤其是新建旅游院校盲目模仿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但由于自身条件不足,使教学计划不能充分实施,部分课程落空,难以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二是有些院校师资队伍学科背景较为狭窄,又未能有效地引进必要人员使师资结构合理化,只能是因人设课,从而难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三是刻意追求所谓“特色”、“创新”,而没能保证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旅游教育和旅游院校膨胀大潮使然,都想跟风,于是便匆匆上马;二是设立专业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不足,机构成立了,但机构运作条件尚不充分;三是学术积累不足,甚至学科观念和学科态度存在偏差。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几个值得重视的关键

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对主干课程的设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是主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事实上涉及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两个部分,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除了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相匹配之外,还应包括一部分必要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方面的课程,而专业选修课除了包括学科体系中的应用理论之外,也包括一部分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必需的相关知识课程和应用性课程。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应当突破工商管理的限制。因为旅游学是要按照独立学科来建设的,旅游学科的一些必须掌握的内容甚至可以说与工商管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专业选修课最好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前景、职业生涯,设计为板块模式。

第二是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负责人对旅游学科的理解,对主干课程设置原则的确定,对各主干课程讲授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的设计与安排。他们的理解以及相关设计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命运。

第三是各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只是走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一个同样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选任。主干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博”和“专”的良好结合,知识面应当较宽。与此同时,在其所任教的专业领域内应当有较深的研究。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科学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呈现了一个长达30年的真空。当时由于多次政治运动的干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禁锢,社会科学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学问”。所幸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恢复了它在中国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但是,目前有相当一批旅游专业的教师对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十分陌生。既然旅游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那么这一课就必须补上。

旅游学科各主干课程的教师都必须共同地对旅游基础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掌握,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旅游基础理论指导自己所任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师在教好所承担课程的同时,应当以足够的责任心和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合理设计自己的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最后,旅游专业主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应当是一种衔接关系,不能出现较多的重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但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讲授、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近些年来旅游实业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颇有微词。应当如何理解和评价实业界的立场和说法?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应当给学生什么?用人单位应当给学生什么?各自对学生的职责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必须搞清。

从总体上划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由院校培养,职业技能由用人单位培养。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高职院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同的,这是出于学校类型的区别。这种基本分工不能错位。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报到后很快就能够顶岗作业是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接触旅游实践无论如何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以什么心态、什么形式、多长时间接触实践?这种接触要达到什么目标?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计划规定的两三个月的实习期内,很难使他们获得任职不久就可以顶岗作业的能力。

过去一直有一个说法: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比中专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后劲足”。认为后者由于实习期长,动手能力较强,可能开始时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前者如果理论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则会有更大发展潜力。这正是普通本科院校及其学生所应追求的目标。

应当努力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认真实习,掌握必要的技能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实习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