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公司发展现状

四川果王果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所有者权益3500万元,资产负债率10%,是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4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0人。公司不仅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拥有国内外著名的水果专家顾问。主要从事各类水果苗木新品种的引进、繁育研究、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果品营销工作。有水果、苗木生产科技示范场12个,面积1800亩,年可生产优质水果苗木600万株以上、无公害绿色水果100万斤。在水果生产上推广矮株密植、早结、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主推枇杷、梨、葡萄、油桃等30余个适合国内外高档消费群体的优良新品种。在蓉、穗水果批发市场建有年销2.5千万公斤水果销售窗口,在京、深、沪建有长期业务网点,果品成功打入了北京、成都、广州等水果超市,并远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公司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有,积极进行基地建设、依靠科研院所做好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注重产品营销、扶持生产经营大户,等等。但是,由于各级政府政策、承诺落实困难;专合组织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运作不规范;“订单农业”的合同履约率低;公司资金的承受力与种植基地面积不对称,缺乏深加工环节,增值能力弱;标准化生产推行不足,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等原因,致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即全面分析组织内部的优势S?穴Strengths?雪与劣势W?穴Weakness?雪,外部环境的机会O?穴Opportunities?雪与威胁T(Threats)的相互制约因素。它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安德鲁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已在企业界应用30余年。

(一)内部优势(S)

1、先进理念。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使种植者发财,让消费者满意”的经营理念,实施“221155”工程,即推广20个新品种,带动20万农民,种植10万亩果蔬,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人均收入5000元,公司利润5000万元。坚持以土地为本,不断建设壮大水果基地;坚持靠科技增效,努力提升果品质量;坚持抓市场促销,广布销售网点;坚持注重培植种植性和营销性业主。

2、机制优势。运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根据自身对农产品的需要,通过与基地?穴村?雪、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以契约关系为纽带,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发挥订单农业的市场导向作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公司采取土地租赁、合同承包等形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自贡市,湖南省永顺县、张家界市等12个县120个乡镇发展水果基地,推广优质水果面积8.1万亩。对农户实行建卡服务,坚持定时定点按期按季节按品种对果农搞好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推广“四包四保”,即包提供种苗,保证品种纯度90%以上;包苗木质量,保证成活率90%;包免费技术服务,保证质量;包果品销售,保证以保护价收购。

3、技术优势。与中国农科院、北京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达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做强企业。探索出了“葡萄、枇杷、梨、油桃一年栽植,两年见效,三年丰产”等矮株密植、早结丰产、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其中,红提葡萄“厂字形避雨棚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其水平为国内同类地区先进;枇杷“超矮化二分层整形配套栽培技术”经四川省科技情报所查新为国内领先水平;梨“密植多主枝直立形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其水平为国内先进。

4、人才优势。公司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益激励机制,积极形成人才开发管理与人才成长机制,激发了员工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调动和发挥了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员工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内部劣势(W)

1、制度与管理缺陷。在建立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管理方面存在差距。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技术创新和经营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尚待搞活与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尚未完全推广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传统和陈旧的经营管理制度在企业中依然有所影响,在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产业链条缺陷。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在公司的经营环节上,种植基地的推广方面投入过多。基地建设是企业的重要依托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但是,基地推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回收期长。此外,缺乏加工企业。公司果品以鲜销为主,粗加工多,系列开发和深加工少;原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这就导致产品增值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因此,应延伸产业链条,注重果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3、标准化生产缺陷。企业标准化生产推行不足,果品质量标准执行难,果品在质量、数量方面规模不经济。目前,虽制定了优质无公害果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但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难以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不利于推动果品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致果品的质量档次不高,大宗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难以提高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利益联结机制缺陷。企业与农民之间关系松散,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还比较脆弱,这样就造成农户与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在缔结契约过程中,农户由于分散,自我组织的程度低,分散的农户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加之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监督,合同内容权利义务容易失衡,农户利益得不到保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受挫,并加大了产业化组织内部运行资本。而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条件下容易受机会主义驱动,容易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也常出现农户违约现象。当市场价高于保证价,农产品出现“买难”时,有的农户极有可能将签约农产品投入市场出售,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企业面临农户违约的威胁。由于对契约的约束力有限,这种建立在自利性基础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难制约。

(三)外部机遇(O)

1、政策机遇。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龙头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各级形成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领军者,是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力军,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和关键。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政府扶持。正因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对其关爱有加,给予了大力扶持,为企业在征地、办证、融资、税收及流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同时,强化服务指导,加强组织协调,在推广科技、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法律咨询、协调指导上,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环境。当农户与企业出现纠纷时,做好协调指导工作,并引导农户理解支持企业。

3、专合组织的纽带作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企业与农户的桥梁,起到了纽带作用。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一方面将企业的信息传递给农户,另一方面又将农户的信息传递给企业。它解决了千家万户面对企业、企业面对千家万户的状况,使企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的工作中去,也使广大农民有了技术依靠,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规范发展之路。

4、市场潜力。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充足,在食品的质量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对无公害、无污染、优质的绿色水果的消费将大大提高。加入WTO以后,我国可以享受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改善了农产品出口环境,进一步拓宽了出口市场,果品开发具有现实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四)外部挑战(T)

1、国外优质果品的挑战。我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改善了农产品出口环境,拓宽了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水果市场也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将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减少非关税壁垒,削减属于“黄箱”政策的国内支持,国外优质果品大量涌入,对公司果品的内销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企业在人才、资金、市场营销、货源、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先期筹划和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势必应对失措,难免显露颓势。

2、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内容很好,但有的在部门执行时很难兑现、很难落实。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虽为企业在征地、办证、融资、税收及流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对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真正在具体落实上比较困难。像税收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财政扶持比较分散、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资金不足,这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财力上的制约。同时,在一些县级、乡镇、村级政府的招标工程中,公司按合同提供了优质果苗,并保证了成活率,但政府却拖欠项目工程款。各级政府拖欠项目工程款高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政府拖欠300多万元,乡镇政府拖欠300多万元,村级拖欠100多万元。

3、传统农业、农民素质及专合组织的制约。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狭小且分散的经营规模严重地延缓了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率、难以形成专业化,整个产业层次水平不高;农户生产规模过小,而且分散零碎;农户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不强,自我组织程度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农民的法制意识不强,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较严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缓慢,运作不规范,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实力较小,摊子铺得过大,组织结构合理性和完整性缺乏。在内部经营中,主要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资金不足、财务制度的透明度低,人员素质跟不上,经营不善,对成员利益的保护不够,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4、农业经营风险及农业产业化信息滞后。农业生产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无论是市场暴跌暴涨,还是发生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到农产品供应量。农业经营的双重风险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企业与农户有契约关系,但由于农业可控程度极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很高,企业经营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在“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链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不仅面临诸多经营风险,在与农户的联系中还要付出巨大的组织成本,在风险和成本的双重重压之下,企业的负担加剧。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流通发展缓慢,尚未建立起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难以为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市场风险。

三、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议

(一)外部环境方面

1、政府转变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转变职能,进一步做好为企业发展而推广科技、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法律咨询、协调指导,搞好社会保障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如公路、水、电力、通讯等硬的环境建设和规则制度的透明化、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问责制、不向企业和农民打白条等软的环境建设。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之间的新型联结关系,坚持用引导、示范和服务的方法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企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对企业的土地征用费和税收要给予大幅度减免与返还。建立完善的农业信贷金融体系,放宽企业贷款条件,扩大信贷规模,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

2、构建社会诚信。社会诚信问题,应从加强教育入手,通过政府引导、法制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和信用中介作用、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等方法来构筑全社会的诚信机制和体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既需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严格监督实施,也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全民诚信和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政府诚信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做出表率,清偿历年积欠,一时难以还清的,应追究责任,同时由当地财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清偿时间表,保证在三年内还清。各级政府官员应廉洁公正,有诺必践,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企业也要始终把“诚信”放在突出位置,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3、大力提倡科技兴农,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科技兴农,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改变现有科技体系滞后于农业发展现状的局面。加大农技推广示范力度,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并且注重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以及合作思想、合作技巧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管理与营销技能,使他们能够胜任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与管理。同时,培训也是深化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成功典型的经验介绍,使广大农户,特别是未加入组织的农户提高认识,自愿加入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把发展联结企业和农民的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完善制度,规范运作。进一步规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规范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等形式,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双方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既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稳定的农产品,又能确保农民的正当利益。

(二)企业内部方面

1、健全制度,提升管理。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搞活经营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提高资本筹措和运营能力,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着力盘活资本存量。实施信息系统,随时对企业的宏观信息、微观信息以及内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并进行适当的管理咨询,从而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吸收和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知识层次,改善员工的能力结构。

2、提升品牌,拓展市场。提高品牌策划和提升能力。以加入WTO为契机,面向市场,大胆创新,以名品、精品拓展市场,以优质服务占领市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和树立产品的市场形象,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知名度。提高政治和社会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整合资源、资本、人力等因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优秀,并从优秀走向卓越。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食用安全问题的愈加关注,生态农业企业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该类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却面临着“起步难”、“发展更难”的窘迫问题。以鹤壁市某镇多家生态农业企业为例,发现资金短缺(26%)、政府扶持力度不足(21%)、科学技术限制(20%)、基础设施不配套(16%)以及大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不足(12%)是影响企业运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2发展困境

2.1起步难

启动资金不足是生态农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筹资难:为生产品质优、营养高、无污染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企业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然而,资金需求量大、未来收益状况不明朗等现实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选择;二是贷款难:农村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下降加速了资金的“非农化”进程,即使农村资金投入需求不断增大,金融部门仍以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理由拒绝放贷,所以资金“脱农”现象非常严重。

2.2发展更难

2.2.1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生态农业企业的员工多是来自周边村落的农民。虽然他们实践经历丰富,但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却造成了他们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和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这不仅妨碍了他们全程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更严重的是忽略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多指标的把控最终将影响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

2.2.2消费市场尚小,企业资金回笼受阻据销售经理介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通常是普通同类农产品售价的5倍以上。受我国普通居民经济收入的限制,所以,普通农产品较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明显,后者的购买群体主要是高收入家庭。为扩大销售市场,如何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合理定价却一直困扰着企业,价格低了,企业无法回收成本,而价格高了,农产品的买家就少了。2.2.3企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目前,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大多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整体布局规划还是具体技术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企业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品种,也希望农林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指导。但根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农民表示政府和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新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与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实现联动的现状将严重影响生态农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3未来展望

3.1坚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

3.1.1观念转变需要宣传加大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程序的宣传,一方面可提高国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农民和企业依法生产合格农产品。粮食安全既要重“量”也要保“质”,前者反映了人要吃饱的客观需求,而后者则突出了人要吃好的主观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解决了我国国民的温饱问题,但“质”与“量”不均衡的发展使得安全、无害成为现阶段国人对农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3.1.2市场开拓需要时间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增强,种植条件得以改善、化肥施用量得以控制、农药残留量接近为零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竞争优势将愈加明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终将成为寻常百姓的唯一选择。

3.2积极向国家政策“借力”

3.2.1法律法规的完善立法工作从法律法规角度规范了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保障生态农业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同时还将调动更多的生产经营者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2政府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农林科研单位和高校依托其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立足于绿色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应用,实现了绿色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经济效益增加的目标。但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牵头,建立农林科研部门与生态农业企业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研结合与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激发农民和企业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企业也可针对生产技术所需,由科研院所向企业员工提供短期技术培训以达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3.3立足品牌,发展特色,增强国际竞争力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中国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多数。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农业的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是否符合中国的特点和能否顺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农业产业结构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并能尽快与先进的国际农业产业结构接轨。

济南一品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以来的实践证明,蔬菜生产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蔬菜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与粮食进出口相反,差距大,蔬菜的种植出口不仅可为国家创汇,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山东作为蔬菜大省,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均为第一。中国仅2000年一季度就出口47万吨,增长13%。随着入世和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主要取决于蔬菜生产的特点,从种植到加工、出口,蔬菜等作物的优势将在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举足轻重。

事实上,国际、国内饮食结构的调整决定了蔬菜业发展的主基调。无公害、新鲜蔬菜已成为现代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而不是副食品,温饱型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小康型的主食结构已从肉蛋型发展至奶茶型,这证明了人们的饮食已经符合时展的趋势,若我们的产业政策不符合当代人们饮食发展的趋势,将被现代社会所遗弃。欧美市场超越我们较多,中国生搬效仿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也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把“度”的问题把握好。如何看待欧美市场、学习欧美市场、效仿欧美市场,我们要走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和中国特色蔬菜发展的道路。

亚洲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蔬菜消费市场已超市化、商品化、品牌化,各种新鲜和保鲜蔬菜加工制品,大宗蔬菜的产品初加工、包装也达到相当的水平。而无论品牌、品质、品种还是新鲜程度,其要求并非我们不能达到,但他们从育种、育苗到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从加工技术、包装方式、运输、仓储、销售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体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因素,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就会多走弯路、延缓我国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找到一条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又适应中国农业现状和规律的农业经济道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经济的未来与我们经济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在中国即将入世的今天,农产品如何从农业科研、良种培育、育苗及推广、种植结构及大面积推广方面符合出口标准,从商品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市场化、商品化、最后达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方面下手,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从一品公司几年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来看,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质量和新鲜度、包装上档次。对我们来讲食用的黄瓜长一公分,短一公分的价格都一样,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只认同它们要求的规格,长短一公分都将减少它的市场价值,甚至失去其市场价值。我们要在蔬菜品种选育、优种、加工技术、保鲜处理、仓储运输方面紧跟国际市场。提高包装的水平与现代化,如环保型、拆叠式、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等。

2.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天品牌、未标明生产厂家或生产者的蔬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市场既公平又残酷,一流的品牌、稳定的加工质量、企业的信誉,将成为市场的主基调。中国蔬菜产业市场化和商品化,还要有一段短暂的路程,但已为时不远,3年至8年内中国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专业市场,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相连的经济作物带或蔬菜作物带,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3.建立有序、有益、有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保证人世后的中国农业驶入高速公路。一是有序的原则,二是有益的原则,三是有节的原则。从国际、国内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看,两者既存在联动的市场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的市场关系。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开放受中国原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我国农业曾提出以粮为纲,广积粮等,使我们在国际经济大家庭中仍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农业经济状况,而改革开放的20年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经过适度调整,又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靠拢,具备了相互联动的农业经济形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经过近10年来的调整,已成为中国的蔬菜大省,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仅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樱桃西红柿3年以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为每公斤70元至80元的价格,现在国内市场价格已每公斤20元至40元,试想一下8年至10年前的中国市场,大众是不可能接受这种高档蔬菜的,当然,市场之所以能接受,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大众收入的增加及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绝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那种封闭的农业经济模式,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借鉴和促进的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节奏就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跷跷板,只要我们适度把握好这个跷跷板的节奏,中国农业的经济调整才会赏心悦目,走向一个平稳、安全的高速公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战略上的方针和战术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两回事。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初级阶段的特点,先以外保内,推进中国农产品种植系列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后以内为主提高加工技术和包装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的农业经营主导战略方向。根据一品公司在近10年来对农业产业的思考和具体经营实践来分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扬长避短。山东是中国的蔬菜大省,而在10年前农民对种菜仍是小学水平的时候,我们若想以高科技的农业、加工技术改造我们的农民是极不现实的,也只能造成欲速则不达。以一品公司的主管品种“一品大蒜”为例,临沂种植的苍山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一品大蒜的基地就是全国最大的大蒜之都金乡。从外贸企业的推动试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的商品化阶段,经过15年的时间,形成了几十万人的种植队伍,数万人的加工大军,这是金乡大蒜能出口海外,在国际大蒜原料市场占主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金乡县在济宁地区经济和农民收入走在前列的保证。随后又涌出许多大蒜产地,周边县区形成的大蒜种植优势、加工优势、出口优势大都是短期的,但金乡形成的优势却是周围区域的基地无法比及的。#p#分页标题#e#

“益都椒”是一品公司经营的又一品种,因为这种红的不太辣的辣椒以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而出名,益都即现在的青州(原名山东益都),但大家不要以为它的产地在山东益都,而产地实际在山东的平度和胶州,为何国际市场要“益都椒”,是因为益都与韩国辣椒产区在地理位置上很相近。韩国和日本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是与益都地理位置相近的平度胶州。从此例可以看出政府对一个产业要抓住机遇,否则就会稍纵即逝。当然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植基地的建设,离开公司(尤其规模较大的私营进出口实业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是很难形成一种品种系列化、规模化、既符合出口加工标准又能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基地的。当然适时抓住机遇,培养和塑造一个品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加入WTO后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方针,农业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策略,而且不可朝三暮四,搞短期行为。必须考虑:

1.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应从精放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增长方式。只有有序地增长,才能避免无序地竞争。

2.我国农产品相对与需求慢半拍。有力地支持农业种植企业、农业加工、出口企业、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外贸企业须采取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以实业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过去的外贸公司为中心,调整单一的对外贸易思路,这种单一的外贸在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随着入世的到来,优势以属强势之未。

3.有步骤地提高蔬菜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序、有益、有节地尽快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形成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基地和区域性的初级加工、仓储基地,加适合国际市场的大蒜、辣椒、牛蒡、芦笋已形成了部分专业化的地区就不要盲目扩大跟风。大白菜、萝卜、洋葱、甘蓝等大宗品种,改良后属主力品种加大推广力度,特种蔬菜(叶类蔬菜、无土栽培蔬菜、菌类等),特种经济作物,如特色玉米、豆类等,一旦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形成分门别类的农业经济作物带,中国的经济就会到朝阳之时。只有在种类、数量、产地上有相当规模和梯度的时候,我们的农业经济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不能仅靠中国地大物博的先天比较优势,还需努力取得后天的综合优势。

4.培育中国农产品的优质品牌。坚持在中国农业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培育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品公司从事农业产业方面的经验看,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是保证企业不衰的关键。

5.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应转向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良种产业。要进入国际蔬菜市场就必须有符合国际蔬菜市场的品种,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蔬菜品种品质差,不耐贮,种植品种单一,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后期及收获期管理差,初级加工落后,造成了许多蔬菜种类无法走向国际市场。要解决好这一点就必须首先解决品种引进、选育改良、消化及繁育、推广工作。建立符合中国土地种植条件的育种、种苗基地就变得更加迫切,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句空话。同样,我们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济结构要尽可能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缩短我国农业种植及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的种苗基地是当务之急。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1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林科技创新的载体作用

龙头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人才等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校企结合,产研结合,加快农林科技创新研究步伐,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1]。龙头企业应该成为农林科技推广应用的“带头人”,高举科技“龙头”,转化科技成果,并在联结基地的农户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建立技术推广的网络,培养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将企业掌握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农林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立足基地、反哺社会的理念,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以发展壮大产业为重,乐与农户分享利益。在生产环节,要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基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把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教给农民,给广大农民“授之以渔”。在产品收购环节,要合理定价,遵守基地种植协议,保证货款及时支付,在市场处于低谷时,采取“保护价”措施,以保证农户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总之,龙头企业应结合自身能力,帮扶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帮助农民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中,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林龙头企业还应拓宽视野,开发投资农林产业新领域。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涉农协会之河南经验

企业如何发展?面对普遍低迷的经济现状和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市场,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异常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周期长、见效慢、低收益”的涉农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自身抵御能力,也为了开拓市场,强大自己,抱团发展成了企业不谋而合的一致选择。而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正好是将各个企业聚集在一起的最佳载体。

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不管是联盟还是行业协会,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经历30多年发展的行业协会,在社会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一些,其功能也较为齐全和强大。

如今,行业协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变化当中的新生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往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协会,往往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的甚至成为解决本部门离退休老领导待遇的一种途径,与现代化治理的行业自律南辕北辙,工作中作用发挥很小,运行也缺乏规范,有的甚至变相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那么,涉农行业协会应该如何除积弊,更好地给企业提供服务,让他们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呢?在这方面,河南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近两年,随着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渐重视,涉农行业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对于涉农行业协会,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食品点多、线长、面广,去年5月以来,政府就不失时机地努力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培育市场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突破。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型协会的建设,引导和扶持一批活跃在政、企业、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们不带官方色彩,可以一行多会,互相竞争,逐步改变以往官气十足的变味儿的协会,真正在政府、企业、消费者间架桥铺路,在同业同行中推进自律,维权代言,共荣共赢。”河南省食安办副主任张红林告诉记者。

他表示,目前,河南力争用3年时间在食品领域建成多个行业协会,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消费者五个轮子同转,五力齐发的健康发展态势。可以预想,随着社会力量以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更多的人从批评、抱怨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建设者,河南的食品安全监管将会为之面貌一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正在积极筹措经费,抓制度设计,抓典型试点,抓指导培育,已经出现诸如芽菜协会、腐竹协会、天然联盟等新型行业协会雏形,虽还是星星之火,但一定能够燎原。”张红林说。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企媒合作试验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前,全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小企业,“抱团发展”肯定胜过“单打独斗”。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困境下,如果这些企业继续各自为战,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恶性竞争只会自取灭亡。只有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才能使中小企业团结互助,共同开拓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

鉴于此,许多企业便以联盟的形式活跃在市场之中,扮演着和协会同样重要的角色。2014年10月,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等多家媒体联合涉农企业发起的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堪称全国农产品行业的试验田,一开始就吸引了雏鹰农牧集团、河南瑞阳集团、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民权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100多家颇有影响力企业的参与。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秘书长杨秋意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了一座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业自律,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从源头上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这点上讲,中原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我们要通过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使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为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在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筹备会上,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侯五群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会长。他认为,成立联盟首要是体现出“好”和“善”。好在哪里?对消费者来讲,要把安全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对做农产品的企业来说,联盟要成为一个好的组织,把企业展示出来,把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好的品质宣传出去,联盟企业遇到问题,可以有好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有效解决。“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产品品类多、数量大,如果通过联盟把河南的农产品推向全国,贡献将是巨大的。”

杨秋意表示,安全联盟要统筹规划,打造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出一批河南优秀涉农品牌企业,邀请有信誉、重质量的农业企业和科研、规划等行业精英加盟,使联盟的服务功能增大。

路在何方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团体组织,目前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也没有任何行政职能。

如何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企加入到组织中来?这是摆在杨秋意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在没有任何行政职能的前提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服务好涉农企业,才是联盟的魅力所在。”杨秋意说,“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推广前提下,融资和产品销售是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这也是联盟努力的方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立后,在中原大地上接连又出现河南健康食品安全联盟、河南涉农诚信企业联盟等。

“对于联盟的未来,我很看好!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的将来,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一样,架起企业同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成员企业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杨秋意说。

张红林也对这一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权威专业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信息等优势,联合农产品领域既有战略合作伙伴,牵头组织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在这里,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果运作规范,就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彰显社会责任,对新老客户做深度服务,拥有更加稳固的会员单位和固定的读者群;而加盟的各涉农企业也能抱团发展,抱团维权,严格自律,从而加快形成行业自治,形成农产品安全与发展相互促进、期刊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格局。

张红林还特别提醒:农产品安全联盟在建立之初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把经念好,切不可搞花架子;要多做实事,善做善成,一步一步地把这种协作自治和合作协作功能体的各种功能释放出来,成为在全国农产品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媒合作试验田;要在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在激励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探索创新,提供更多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更大的发展舞台

7月初,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这标志着讨论多年的协会“去行政化”终于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这对于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样的社团无疑是个好政策。

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行业协会“去行政化”都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政府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而企业也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实现政会分开。此次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就是厘清二者职能边界,实现协会“去行政化”的关键一步,将对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6篇

在问及企业发展困难时(可多选),选择资金不足的有49家,选择管理水平低的39家,选择人才缺乏的37家,选择市场开拓难的33家,选择招工难的15家,选择企业用地难的13家,选择研发能力不足和的配套设施不全的均为11家。从问卷反映的问题看,资金不足是第一大困难,其次是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和市场开拓难。在问及缺少资金的计划用途时,有些企业选择了两项以上的用途。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有63家,用于技术改造及研发的有43家,选择维持继续生产的32家,选择还欠款的16家。喜的是有63家企业计划用这些钱来扩大再生产,有43家企业计划依靠借贷来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忧的是有32家企业计划靠借贷来企维持日常的生产,有32家打算靠借钱来还钱。因此,虽然杨凌涉农企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目前仍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管理水平低主要是指现有管理人员的水平低,但问卷还包括了其它因素。其中,反映现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有45家,现有技术人员水平不足的有35家,现有工人素质低的33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有31家。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一家企业打算用增加福利、提高工资等激励机制来解决。他们提出了加大宣传、拓宽信息渠道、增加招聘场次、提高招聘层级等方法。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培训现有人员,原因是人手紧、成本高、人员流动性强。如果政府免费出资培训,企业选择的培训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请成功人事传授创业经验,有58家选择;请专家讲授基础知识(49家);举办技能训练(42家)。在培训内容上,选择企业发展战略的有49家,选择营销管理的有39家,选择经验交流的有37家,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市场开32家,最后为财税管理、领导能力和沟通公关。

由于有33家选择了市场开拓难,也就是说有40%以上的企业对开拓市场信心不足。在问及企业急需人才类型(多项选择)时,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高级营销人员,占比87%;技术操作人员,占比58%;高层管理人员(顶层设计师),占比57%;研发人员,占比47%;中层管理人员,占比39%;一般工人,占比23%。这里需要分情况加以分析:如果是项目本身问题,需要研发人员加以解决;而如果是项目规划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师加以解决;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技术操作人员加以解决;如果是成本或价格问题,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加以解决;在以上所有问题均加以排除后,如果确实是营销方面的问题,营销人员才有用武之地。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家对开拓市场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大量需要高级营销人员,似乎顺理成章。但实际上也隐藏着即就是项目或产品有纰漏,也要死马当作活马医,把宝压在营销上的盲目心理。由于市场随时间、环境、供给者数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所选择的项目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可能随时随地发生漂移或改变。前几年比较热的项目过几年可能凉了,前几年政府支持的现在不提了。因此,项目的选择和规划依然是当地涉农企业创业的首要问题。根据前面提供的数据,虽然2013年单个企业的平均年产值为434万元,但200万元产值以下的企业56家,占比超过70%;单个企业平均年纳税只有14.4万元,有些企业自从创立以来,所缴税额微乎其微。纳税少就意味着盈利能力差,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利润,而非产值。另外,单个企业平均吸纳劳动力就业26人,20人以下的企业有57家,占比超过72%。所以,当地涉农企业平均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盈利上不去,发展动力不足是当地涉农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再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与了解,本文认为,杨凌涉农企业的发展现状为:①政府支持,外部发展环境良好;②涉农企业数目多,集群效益初显;③个别大型企业技术力量强,技术专利较多,发展趋势好;④小新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⑤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发展前景堪忧;⑥大约有2/3的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弱,利税空间有限。杨凌涉农企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①初创企业对项目选择及规划方面的困境;②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困境;③管理水平跟不上又难以提高的困境;④融资难的困境;⑤发展动力不足,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困境。

二、涉农企业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形成涉农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还有银行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涉农企业本身的特点;二是市场多变的特点。我们知道,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受气候限制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运输难、保鲜难等特点。所以相关的涉农企业势必要受到影响,比如水果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企业无一可幸免。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能挣大钱的涉农项目本身就不多,能快速挣大钱的涉农项目廖若晨星。这是由于:一是涉农项目一般要涉及到生物等高新技术;二是涉农项目一般对温度和环境有要求;三是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如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投入成本较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普通居民,那它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宜过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农民,价格高了农民不愿意购买。所以涉农项目在投入大、价格低的双层压力下,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另外,引起市场变化的因素诸多,如政府的调控政策、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同类或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多少,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政府有时出于某种考虑,偏好在某段时间内推出一些项目。比如无息贷款建蔬菜大棚,由于劳动强度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与收入不成比例,加上人工成本翻番,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了放弃。这些无疑将增加选择涉农项目的难度,提高项目选择的成本。

根据我们去年对杨凌786个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调查,其中把工资待遇高放在第一位有405人,把有发展机会的放在第一位有154人,选择工作环境好的有103人,选择免费提供住宿的有82人。在本次针对已流失人员的调查中,选择因工资低离开的占41%,选择因晋升和培训问题离开的占38%,其它原因仅占21%。由于目前杨凌的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激励竞争机制,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的待遇、发展和培养等问题,招聘难、培养难、留住难的三难困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本次调查中,79家涉农企业只有两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前所述,竟有33家的企业把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现有工人素质低。有些企业甚至连他最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责任不清、是非不明的现象见怪不怪。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认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没必要和执行难的高达89%,这些企业既无工作重心,更无长期规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研究管理问题的领导小微企业占比不到一半。明知管理跟不上,又招不来高水平的管理者,还不愿出资培养现有人员,所以形成了管理水平跟不上的困境。关于融资难的问题,有58家企业选择了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有33家企业选择了金融与担保机构门槛设置过高,有29家企业选择了产品销路不好,有15家企业选择了政府非重点支持产业。由于可抵押资产的设置依然属于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门槛过高的问题,所以企业把融资难的原由主要归结到这两家身上。而这两家机构则认为,我们也是企业,也需要盈利并防止风险。政府也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干涉这两家机构,所以融资难的显现并不难理解。这79家企业,依靠银行贷款的有40家,通过民间借贷的有27家,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的有6家。虽然融资方式占比较正常,但融资金额够用的企业仅占34%。由于杨凌涉农企业的小微企业众多,所以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针对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成因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销路不好的企业有32家,选择生产成本高的有19家,选择产品质量不过硬的有17家,选择项目不好的有13家,选择属于管理问题的有10家,选择项目规划有瑕疵的6家。因为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市场销路不好。这两项合计49家,占比过半。由于调查问卷多由企业文秘人员或企业领导填写,文秘人员在递交之前还要请老板过目,因此产品质量与管理方面引起的原因可能被缩水,而成本因素可能被放大。即便如此,产品质量不过硬、没有形成品牌依然是主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前面提到的5个困境中有3个属于管理问题,必须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以解决。但小微企业即便是愿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很有必要建立杨凌涉农企业规范蓝本。之所以叫蓝本,就是一个总体性的框架,只要能反映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准则,包括重要管理环节和主要措施即可。这样,企业好结合自身特点加以修改、补充或完善。当然,规范蓝本可按行业或企业发展阶段或规模加以划分,最好是按照“分类找好典型—建立规范—试行修改—逐步推广”的顺序进行。对于初创阶段的涉农企业,选择涉农项目时必须慎之又慎,既不但要看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前景;既不但要看考虑政策调控因素,也要考虑市场变化因素。政府也不要一窝风式地推广一些政府没有能力长期支持的项目。杨凌涉农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业务培训、技术提高与职务晋升等问题,在用好人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激励竞争机制来吸引或留住本企业所稀缺的急需人才。笔者认为,杨凌涉农企业最缺少的是顶层设计师一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为他们对市场具有一定的研判及预测能力;其次是具有实力的研创人员,因为他们是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接下来才是市场营销人员。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企业管理层需要深入实际、具体研究后再加以决断。对此政府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如可对有突出贡献的上述人员发放奖励薪金,报销交通费用,免费提供住房等。好处有三,一是直接作用到本人,公司无法克扣;二是符合政府奖励人员的数量不多,易行;三是政府激励具有精神奖励的作用。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7篇

1.1龙头企业在整体实力与覆盖面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发展慢,导致龙头企业的数量与实力方面都较为薄弱。当前,各个地区虽然已经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而且这些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龙头企业大多注重地方利益,形成了当前各自为战的格局,缺乏有效的合作体系,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出现了整体实力薄弱、覆盖面窄等问题。

1.2龙头企业在发展程度与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各个地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地区之间的龙头企业可能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其发展程度与规模的发展都受到限制。由于农业资源存在有限性,各个龙头企业在对资源进行争夺的过程中加剧了矛盾,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协调并不密切,导致了成本支出的增加,降低了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1.3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与合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从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重视。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同,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规划,任由龙头企业自由发展,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又反过来制约了龙头企业合作机制的形成,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龙头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实现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要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各种有效因素的利用与创造,实现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自身也应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强化自身内部制度建设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创新

在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要注重自身优势的发挥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合作社一体化三种类型,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属于农业产业化新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2.3实现龙头企业分工合作的强化与企业集群的培育

龙头企业之间应该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将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实现各个龙头企业功效的充分发挥,共同形成产业链并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龙头企业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发展,从而带动企业中小企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的组建,提高产业园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通过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4实现名牌产品的创造与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龙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国内外大市场作为着眼点,实现企业现代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创造出在国内外市场中都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产品,通过名牌产量实现企业发展方向的拓展,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名牌产品能够进一步带动其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5实现龙头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排头兵,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够促进龙头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生成出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时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实现联合,提高现代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与效果,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应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积极的执行,在企业中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依据市场需求时间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龙头企业应该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3结语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8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行论述:

第一,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农垦企业稳步发展 。

企业文化代表了农垦企业追求预期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强大后盾。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能够增强员工的敬业意识,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树立成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使员工真正主动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行。

第二,激发员工主动性,提供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企业向前迈进的最终元素是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理念,焕发出切实的人文关怀。在这种氛围中,企业领导会对员工的劳动给予及时高度的认可,并可能会给予一定奖励,从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其树立坚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第三,约束员工行为,弥足企业规章制度的不足。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员工们所向往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转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更好的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产生自律意识,这是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不容易实现的效果。依托这种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员工才会在实现自律的过程中,自觉的奉行企业精神,才会形成稳定的群体意识,恪守良好的职业操守,为企业生产营造和谐默契的工作氛围。

第四,引导工作方向,实现企业员工的协同合作。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文化在员工的精神理念层面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企业融入市场竞争,离不开优秀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民更渴望全新系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人的理念的体现,又可以反作用于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高素质人才必然在企业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规章能力和水平,最终使农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高素质人才能够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员工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使自身的意志和行为与这一目标做到步调一致,就会实现竞争目标的协同合作。

第五,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农垦企业的魅力形象。

企业形象决定了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第一印象。企业文化能够从多角度对企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宣传,让人们在熟悉企业文化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魅力,从而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们已经很明确,农垦企业文化要从战略意义上实现高质量,就必须认识到工会组织在文体协会中作用,抓好工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文化的优势,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确立了目标,我们就应当深刻分析工会组织与文体协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工作组织在文体协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守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得益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灌溉,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农垦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关注人的存在,注重员工的力量,提升员工的主体地位,也是“以人为本” 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这样,员工才能在企业文化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和释放自身的潜能,这样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牢牢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第二,时刻筑牢诚信价值观,为企业法规提供有力保障。

诚信乃立身之本,执业之基。诚信不仅仅是人们向往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必须遵守法律准则,它更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从个人角度看,诚信能够完善人力个体的人格魅力;从企业角度看,诚信能够筑牢企业的立业根基;从社会角度看,诚信能够带给人们良好舒心的生活秩序。农垦企业必须通过诚信完善自身的企业形象,明确自身的企业发展目标。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农垦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注重倡导学习,保持农垦企业发展的活力。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从宏观上看,知识是一个企业保持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从微观上看,学习现代化知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高农垦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给员工创造学习机会,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措施。所以,员工必然会把握住学习知识的机会。员工在实现知识与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实现员工的自我鼓励,对自己的将来充满自信,必然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给企业。

第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巩固制度保障。

农垦企业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避免员工在工作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使其更加自觉的增强责任心,干好工作。因此,企业有必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发挥其对员工的约束作用,为企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能够为农垦企业的发展提供厚重的制度保障。

第五,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

光有工会组织的积极努力,还不能使农垦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全面落实。因此,在企业寻求高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还应当考虑工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立足外界相关因素,及时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并将文化建设的工作现状告知给农垦企业领导,使之充分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为自身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企业文化在加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在企业文化指导下,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才能真正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有一个高度的保证,丰富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也利于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第六,实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农垦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大力推动,因此,农垦企业应当格外注重职工这一重要动态因素。这样,员工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在制定激励管理规划前,可以由企业领导为首联合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商讨会议,与会成员应当共同分析激励规划事宜,做好充足的事先准备工作,实现激励规划工作的周全考虑,并由相关人员做好商讨记录,将每次会议的商讨记录存于档案室,利于企业内部需求的分析。

其次,领导应当学会关注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并与员工及时沟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稍差的馆员给予中肯的鼓励,保证员工心目中的归属感,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当然,对员工的激励不应只停留在物质激励层面,更应当注重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在思想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再次,为巩固激励管理的效果,企业应当对正面典型进行及时的肯定和宣传,发掘其精神,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潮;针对负面典型,应当将重点放在警示作用上,做到对事不对人。

三、结语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9篇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数量多。截止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县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迈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规模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29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三是带动能力强。2007年我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2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二)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鸭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又新上了与之配套的种鸭厂、孵化厂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从而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肉鸭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肉鸭养殖产业时,大力推进“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定单养殖模式,对肉鸭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既保证了鸭源质量,又确保了农户养鸭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双赢”。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格,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性,增加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信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货源。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汉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扩大了影响,并逐步涌现了旺达牛蒡酱菜系列、大丰罐头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

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运行中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统计监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抗风险竞争力。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该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时,要帮助龙头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的奖励奖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中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3、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围绕我县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中小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0篇

1、积极引导支持工商企业、外商资本进军农业领域,围绕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突破瓶颈项目制约,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粮棉加工及纺织项目除外)、农产品专业市场、高效规模种养业园区、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大型种养业优良品种场等项目,促进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工商企业新投资兴办高效规模特色农业基地连片达100亩以上的,经县验收确认,由县财政按每亩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用于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在我县投资新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县财政对企业新实现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两年减免,三年减半”的优惠,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内全额奖励给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00万元、1500万元和2500万元的,除享受工业奖励政策外,另分别奖励2万元、4万元和5万元。

3、优先安排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在保护和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放活农业项目用地政策,对不破坏耕作层的畜禽饲养用地、农业生产配套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可办理土地临时用地手续。积极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尊重农民意愿,在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出租等办法,流转建设用地,用于农业项目建设。鼓励农民通过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参与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园区项目建设。

4、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存量资产等农业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收购、合股经营及其他方式,吸引国内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来我县嫁接、改造和新办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投资额超过300万美元或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2500万元的农业项目实行个案优惠扶持。

5、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视同工商企业给予相关支持。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惠扶持。

6、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及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并明确专人跟踪服务。有关部门在企业建设和生产期间的立项审批、证照办理、行政规费收取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予以优惠。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按下限标准收取。

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1、鼓励企业升档晋级。对主要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成长型、规模型、龙头型分别实行分档扶持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对符合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予以考核确认。对基本具备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认定标准的,积极帮助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对首获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扶持资金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

2、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现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资产重组和扩张力度,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凡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县财政分别奖励法定代表人1万元、2万元、3万元。

3、增强企业带动能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园区和基地,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贫困劳力就业,凡吸纳农村贫困劳力2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企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县农村信用社可按每吸纳一个贫困劳力提供2万元贷款,以扶持企业发展。

4、所得税抵扣和征返。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扣。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优先办理退税。农业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当年实际发生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不足抵扣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农业龙头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允许农业龙头企业按规定加速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支持龙头企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因为市场价格下跌、按保护价收购而造成的价差损失,以及弥补农户因不可抗拒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由企业承担的部分,经有权税务机关批准后,允许在税前扣除。

5、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金融机构增加贷款优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信用联社逐年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额度,农村信用联社、农行等商业性银行和农发行要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授予一定的授信额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6、减免企业相关规费。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办农业园区、基地或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新增销售收入免除市场物价调节基金、防洪保安基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费,人防建设经费、堤防占用费、劳动合同鉴证费、计量器具核定费等收费项目实行减半征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水和基地种养殖用水,由县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电价。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7、优先供应建设用地。对部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及时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有偿向龙头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土地和参与土地治理。

8、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对新获得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或出口免检产品、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按政办[3号文件奖励政策执行。

9、实施绿色通道政策。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品,视同县级工业龙头企业实行运输车辆的绿色通道通行证制度。

10、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县效能监察中心挂牌保护,实行《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和《企业交费登记卡》“两证一卡”检查收费准入制和公示制。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办公室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水平。各镇、各部门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同志牵头负责,指定一名联络员做好相关工作。

2、加强指导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和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县农办要加强宏观政策研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县发改委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并按照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要求,逐步调整优化重点龙头企业结构。国土部门要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提供保障。农业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搞好基地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基地和园区建设。税务、交通、工商、金融、电力等部门都要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细则,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突出且最容易夭折的阶段。初创期的往往企业对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在这一生命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格局,迅速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力量和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自然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是法定生命周期。自然生命周期是我们前面这些生命周期理论所研究的范畴;法定生命周期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不同企业形式在工商登记时对企业有效期限的限制。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分类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如下图1

二、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且其管理者多来自于农户或者从事农业流通行业的亦农亦商的商人,这些管理者在管理视野和管理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局限性,造成广大农业企业在创业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盲目策划、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等问题。

1.缺乏灵活有力的经营战略

农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的不足,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不能灵活抓住国家相关宏观政策调整契机,比如农超对接政策中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支持农业流通企业发展。如果流通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无疑会获得较快发展。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定经营战略时,往往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不能够提前发现市场机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上暂时需求的影响,做出匆忙应对,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恶性竞争”,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创业期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同时经营风险大,所以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更加困难。企业启动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创业期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的创业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现金流断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最终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3.缺乏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其在薪资待遇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较低。所以,技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比如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仍停留在口头层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针对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

4.缺乏市场意识

管理者创业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更不了解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决策过于主观。没有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人才策略、营销策略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三、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中的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不可避免的面对一系列生存困境。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企业可能不具备的发展特质。因此,在这一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维持生存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个时期可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等。

1.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以农业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依托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采用资源战略,在降低资金投资的同时可以形成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的差异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企业要实施这个战略,可以借助国家“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优势技术人才、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战略可以在企业创业之初,就建立行业壁垒,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借此获取高额收益,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依附战略

依附战略是企业发展阶段常用的发展战略。依附战略是指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农业企业可以依托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通过为合作企业的产品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加工或其它服务,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战略。依附战略的优势在于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商誉和销售网络弥补自身在市场开拓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扩大销售发展壮大的目的。

3.夹缝生存战略

夹缝生存战略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己创业初期规模小、运营灵活的优势,选择大企业不便或不愿进入的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实施这种战略能充分体现他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生产和提供大企业不愿或者不能满足的细分市场,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管理经营上的劣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其不足,由于细分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夹缝生存战略的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考虑战略转移,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局部市场战略

局部市场战略是企业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在充分细致的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企业创业阶段的市场目标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客户群上,企业集中精力在局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局部市场战略的农业企业,随着企业在当地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建立,需要不断冲破地方区域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创造条件。

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

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是农业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而迅速创立企业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具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施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因为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而以失败告终 。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研究,阐述了企业在创业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一些解决战略。企业在创业期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通过对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剑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白野,白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1996(03).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2篇

(一)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20*年县财政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今后,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在预算上实行单列。

(二)扶持对象。扶持对象:农业产业化重大投资项目、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且带动农户致富1000户以上。

(三)扶持范围和标准。

1、外来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凡来我县新投资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且科技含量高、对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拉动明显的农业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重点扶持。

2、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新(扩)建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入200万元以上,且在当年完工的,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一次性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年补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项目固定资产补助的范围为:土地使用权、厂房、机械设备、辅助设施。

3、企业晋级奖。对当年晋升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当年晋升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4、农产品品牌奖。当年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企业20万元;当年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企业10万元。

5、农产品质量奖。主持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获得认可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企业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每个获认证产品给予5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每个获认证产品给予3万元奖励。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来我县投资的部级龙头企业,征收的农产品增值税县受益部分按50%奖励给企业。

三、扩大金融支持领域

(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龙头企业;要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支持面,提高龙头企业扶持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比例;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工作。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担保门槛,放宽对净资产比例的要求;加大对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的担保力度,帮助解决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问题。

(三)对我县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部门优先安排扶持贷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宗农产品收购资金列入金融部门年度信贷计划,统筹安排。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对外来我县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企业登记、立项、环评等纳审联办范畴,享受“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投产后达到省、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帮助企业申报增补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企业给予优先推荐。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开垦费按法定标准低限交纳。龙头企业使用国有土地的,可采取协议出让土地方式供给。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项目用地,可实行划拨方式供给。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

(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种植业、养殖业基地用水,暂免征水资源费。

(四)实行城乡同类用电同价政策。对受电变压器容量315千伏安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一)*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的领导工作。县财政局和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企业申报、部门审核,报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3篇

一、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作用,是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离不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但在市场经济和农村自然、社会条件下,农民致富奔小康,必须要改变自然经济模式,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到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升农副产品高附价值,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走农业企业化之路,这又离不开综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推行农业工厂化,以及培育农业产业化模式中的龙头企业,实施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自主创新等,这些无不与新型工业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其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并以之带动农村发展和壮大多元经济。通过新型工业化中企业的雄厚经济基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反应等来克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差、农产品产销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投入后劲不足等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重视和发挥企业的组织作用,是实施科技兴农的主要载体

为贯彻科技部关于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精神,把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基层,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战略,并决定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支持一批县市组织实施县市科技部门条件建设、科技信息“户”联网、区域特色产业等工程的试点。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也是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种、养、加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因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价值实现绝大部分要通过企业来完成。在农业产供销的链条中,企业是载体,市场是舞台,科技是催化剂,经济效益是驱动力。通过企业的组织作用,推动和引导农民进入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商业的一体化发展,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融为一体,形成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运行机制,实现科技兴农。

三、重视和发挥企业的组织作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推动力

结合地域、人文、市场等要素,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显著标志,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等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是彻底扭转农村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向农村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彻底改变过去农村自产自销的产品循环,摆脱农业生产游离于社会市场大分工之外的局面。因此,在这五个本质特征中绝大多数环节需要企业组织的参与,只有通过发挥企业的组织作用,才能推动农业生产产、供、销的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地有机结合;才能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并相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才能推动现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三位一体的巨大能量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多元经济。

在健全和完善现有农村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政策机制下,做到种、养、加专业化与大户承包经营体制相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农业工厂化步伐。通过企业的全面参与,推动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价值链有机吻合,推动农产品社会总价值在社会市场交换中得以全面实现,推进农业产业资本有序循环和农业扩大再生产。

四、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作用,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尽管农业税取消后,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的直补力度,但对切实解决农业与工业的剪力差来说,可以上说仅仅是杯水车薪。因为现实农业面临着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资源约束性大、自我发展能力差、劳动力就业压力大、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面对农业、农村自身发展弱、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等客观问题,我们就要着重在组织和管理上下功夫,这就迫使基层党委和政府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因局限于农业、农村现阶段自身发展能力弱,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是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党委和政府必须要走依托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强弱联合、优势互补之路,从而,客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过去的计划经济和行政手段不能再作为依靠手段,在国 家尽可能加大投入,政府尽最大努力加大服务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市场手段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发挥企业的组织作用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行政理念也要从过去“管、收、批”的干预型越位型政府转变为“扶、帮、助”的服务型补位型政府;工作重心从抓“大生产”向抓“大市场”转移;工作方式从“行政命令型”的官本位向“依法服务型”的民本位转移;切实做到把主要工作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交给农民、交给市场、交给企业。

五、围绕“三农”问题,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作用的几点思考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4篇

(鸡东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 鸡东 158200)

摘 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正加速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由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由注重单一环节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转变。农业龙头企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是农村市场发展的引领者,建立完善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体系,能够促使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龙头企业;战略体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2-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王井芹(1977-),女,黑龙江鸡东县人,副校长,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涉农经济管理。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概念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并且综合了生产、加工、交换与销售等一系列功能,与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形成共担风险、共同开发、共享收益于一体的农副产品集贸中心或中转流通企业。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在破解“三农”问题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培育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不仅是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路径。

二、农业龙头企业的意义

1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优化作用。可以达到“建一个基地、育一批产业、富一方农民”的效果,直接推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可以大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公司与农户可以突破单纯的供需关系而演变为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在利益共沾的驱动下,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专合组织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可以解决农民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由公司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从而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创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品牌。比如四川省,截止2014年5月,全省共有绿色食品企业343户,产品1091个,其中已有31家绿色食品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占全省所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食品企业的37.8%。

2龙头企业支撑和创新着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要转方式、农民增收要多渠道,就要改革和创新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注重种养的品种升级换代,要创新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要加强技术改造,要创新工艺流程,要深入开拓市场。作为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占有独特优势,积累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只要掌握着城乡人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走向,积极探索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通道,把农产品引入网购时代,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充当农产品销售的“创客”,就能在创新中实现快速发展,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收益。

3龙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较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较快。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和国内消费需求趋旺的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的驱动下,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1739.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

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体量偏小,规模效应体现不明显。目前,全国共有部级龙头企业1266家,但由于受地缘关系、产品结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体上讲,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还不多,整体带动力还较弱,经济收益还没有预期的理想。在企业类型方面,以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不足。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还有一部分龙头企业的工艺简单,科技含量较低,上档次的产品还很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够规范。政府作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给予企业扶持很大的政策效应,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表现在推动力度过大,速度过快,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认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致于重点扶持企业像摊大饼一样遍地开花,然后支持的资金有限,导致“僧多粥少”局面的出现。又如政府支持“到位但不进位”,在企业初期发展过程中,资金、土地、人力、政策等都处于较疲软阶段,政府一味追求发展但对生产要素的“叠加效应”体现还不充分。

3基本服务体系还跟不上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业科技市场等一系列服务市场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了减小经营风险也对农业龙头企业“惜贷”、“缓贷”等举措,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法律观念的不深入导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市场还存在着法律规范的真空,二者间的交易和应得利益可能难以得到保证。

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做大盘强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农业龙头企业植根于“三农”,在追求自身赢利、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不仅适应了市场供需形势,满足了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而且具有保障食品安全、吸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稳定农产品市场、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业产业风险等特征。企业要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其路径就是要做大盘强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仅要面上推进,而且要点上示范。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积聚效应整体规划,花大力气培育和扶持绿色、生态、有机、无公害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特种水鲜养殖加工、作物深加工等农业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起到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2加快建设大型农业园区,催生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建设农业园区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从而催生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在农业园区强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建成一批示范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创新发展快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增强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高效化、科学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城乡结合部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游、生态体验游,有效推动第一和第三产业循环发展。在农业园区要建立农产品交易网络、技术支持网络、社会管理网络等,实现消费者、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之间的共性往来和优劣互补,在整个生产、销售、交换的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凸显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品牌化发展。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竞争除了传统的价格竞争外,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逐渐加剧。龙头企业一旦树立起品牌形象,那么由品牌效应带来的收益就相当巨大。四川新希望集团、福建圣农集团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品牌化创新大潮中实现了企业从原始积累到“井喷”的蝶变。四川新希望集团坚持“打造规范、环保、领先的世界级农牧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农牧与食品为核心主业,涵盖的三条猪、禽、奶牛产业链已经具备200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一)13亿只家禽加工能力、850万头猪加工能力、100万吨奶加工能力。在品牌效应驱动下,新希望集团产业发展已涉足化工与能源、地产与基础投资、金融与投资等重大领域。可以看出,品牌化发展给龙头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的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更具市场的穿插力和竞争力,因此,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明显,抢占市场份额较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获得能力也大幅提升。

4加大龙头企业信息化投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信息爆发时代,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大发展,就要通过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网”机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提高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但是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始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在资金运转、技术变革、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短板”效应。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要适时建立电子商务渠道、构建农产品网络信息平台,加快信息传递与流通,促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5推进龙头企业间的联姻联盟,实现企业抱团发展。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时代的到来,农业龙头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顶天立地”,就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市场开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实现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有效的联姻联盟,打造“双赢”和“多赢”局面。福建圣农集团与肯德基联盟,作为肯德基在华南地区主要的鸡肉供应商,创造了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联盟的典范。

6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升级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项目。改变专家研究,学术探讨的定向研究模式,多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和开发项目。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激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利益取向和农业发展情况从事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形成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优质环境。农业龙头企业在为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过程中,依托企业自身、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方式,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委托合作等形式,实行统一培训、供种、技术、销售等服务,以组织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带动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生产。

五、结束语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始终要秉承“绿色、健康”理念,主动适应国际标准化农业发展新常态,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多层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俞礼亮.基于钻石模型的保定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战

略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 蒋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业

经济与管理,2013(5).

[3] 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5篇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看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外资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经营机制更加完善。但也存在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龙头”用不明显、企业产品档次偏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企业经营管理滞后等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联接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政府要实施有力的政策扶持。

关键词 :农业龙头企业;现状;问题;对策农业龙头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对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力点,也是启东市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2013年,全市新增扩建农业龙头企业143 家,总投资16.1 亿元。细看我市农业龙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我市龙头企业以一产为基础,随着农业项目投入力度的不断扩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容,二、三产业加快发展,队伍不断扩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并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全市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不甘平庸,争创一流,大胆投入,通过企业技改、新上项目等方式,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不断壮大自身规模,提升企业档次。

2.吸引外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外向度提高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举办海鲜节、科技节、民间投资恳谈会等活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大加快了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批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

3.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不满足于龙虾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以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促进农副业的发展。该公司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藤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为了能使蔬菜质量稳步提高,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提高菜农收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在品种上注重发展名优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引进无公害蔬菜品种发展生态农业。

4.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带动能力日渐增强

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带动了基地化生产。龙头企业还积极探索和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形式,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对照农业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龙头”用不明显

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的多,大规模的少,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而且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吕四港镇水产品加工区,一般乡镇还不多,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发展后劲还不是很足。

2.龙头企业产品档次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我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我市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整体装备水平不高,没有投入资金技术研发新产品,普通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优势不明显。多数企业停留在产品简单加工层次,真正搞精深加工的不多。农产品加工局限于水产品速冻、四青作物冷藏等领域,产品加工缺少深度,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够,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初级产品层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3.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多数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还没有形成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龙头与龙身、龙尾的脱节现象时有出现,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大多数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企业不多,合作返利型更少。另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少,对农民的带动、保护力度不够,造成农民对龙头企业的信任不够,从而制约了农业的良性发展,使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

4.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滞后

在全市具有较高市场经营应对能力和市场管理拓展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稀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较低,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精英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加之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控制机制缺失、管理办法单一,使企业工作原动力、产品创造力和发展凝聚力较差,甚至部分困难企业表现出坐以待毙现象;反之,部分赢利企业却又坐享其成,一等二靠三要,生产发展止步不前。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上讲,就是急需建设一支真正的“企业家”队伍。

三、加快发展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要使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份额,就必须多管齐下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企业体制创新,用资本运营的手段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体制创新是建立企业良好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辐射力和活力的重要措施。要积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带动产业迅速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要大力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时,抓住有利时机,灵活地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联合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把一些濒临破产倒闭或规模过小的农产品加工业或兼并或重组,盘活闲置资产,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增强自身实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各种联合或股权置换。同时,也要努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有序管理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龙头企业要想更好发挥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和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我市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企业。同时重点扶持企业开发高、新、精产品,提升名、特、优产品档次,全面提高产品科技产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此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名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拥有名牌产品就拥有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因此,龙头企业不仅要树立品牌意识,而且要积极培育、创造名牌。

3.重视提高企业带动能力,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联接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对其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引导中介服务组织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积极组建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防止企业间竞相压级压价、自相残杀,要通过行业内部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一致对外,实现行业的自我保护,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农产品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农产品质量是加工品质量的基础。充分发挥现有粮油、畜禽、瓜蔬、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来改造我市传统农产品、传统产业,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为企业提高优质原料,进一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

5.政府要实施有力的政策扶持,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新环境

要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优惠。积极实施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支持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生产购销合同,稳定生产,确保订单履约。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