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

农业发展背景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篇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2]。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

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

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2篇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三农 农村 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实际,作为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三农”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于农村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三农”背景下抓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三农”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快速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在全国占到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为87.8%,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及大专以上只占到0.5%,还有文盲或半文盲占到7%。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到13.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后与薄弱。

(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高低,取决于这个地域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其中人的要素至关重要,因此要着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针对各自区域的特点,尽量培养出不同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结构和技术及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教师流动频繁,生源较少。

农村职业教育曾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伴随着社会市场体制变化,职业教育出现了资源流失。有的县把将职业校和普通高中互相合并,甚至直接改成了普通高中学校。2003年,全国共有农村职业初中971所,招生人数24万人,在校生数为70.2万人。与两年前相比,学校减少了67所,招生数减少4.6万人;在校生也减少了9.7万人。因为农村职业教育缺乏资金,或者办学条件不好,老师的薪金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调离、跳槽或者辞职,给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二)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应占到GDP的4%。但是,直到2011年也只是达到了3.42%。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中,1999年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为10.43%,2001年为8.13%,三年间减少了2.30%。这一经费的投入增长速度比全国教育总投入增长速度要低的多。2001年至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但中等职业教育只增长了6%,中等职业教育占到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从原来的7.27%下降到了6.35%。

因为这一实际特点,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职业教育生产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要有设备和人员、场地等支撑,导致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差,实验设备陈旧短缺,甚至有的都没有教学设备。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为15.72平方米,教学设备及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到2002年则分别下降到14.69平方米及5.84平方米。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有509所,到2002年减少到471所,原因是部分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变成了普通高中或者其他学校。

三、“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完善制度。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而是对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的方法。政府要在完善制度上予以保障,虽然已经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法》,但存在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再修订完善,尤其是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向,科学设置课程。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时刻以市场的需求为教学方向,培养出能为当地农村建设发展,又为转移劳动力的全面人才。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特点和特色的资源优势,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情况进行科学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其它学校及企业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三)加入经费投入,改革培养模式。

要努力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可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加大投入,明确各级的财政支出中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比例,并严格经费管理使用,使其发挥最大功效。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出既适应当地农村发展需要,又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人才型毕业生。

四、结语

农村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办法,以期提高农村建设快速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丰县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项继发. 县域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2]匡远配,陈红颖.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农业科技管理. 2007(01).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4篇

一、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近些年来,在国际上农业投资发展比较快,而且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进行发展,国内企业数量增加,投资规模增大,对外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涉及众多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投资方式,对外农业投?Y的层次和效益不断提升。在2012年,我国对外农业投资10.56亿美元,到2013年直接提高了2.43亿美元,增长率达23%。到近年来,我国境内投资机构在国外进行农业投资的企业有600多家。他们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方面,投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2%、6%、5.5%、9%、9.5%、18%。由当前的投资比例结构可以看到,我国境外的农业投资中第一产业占总量的比是最大的,第二产业仅占9.5%,第三产业占19%。

在对境外农业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研究时发现,之前企业中由于投资管理的不完善和农业本身所特有的慢周期性,在进向境外农业投资时企业大多是200万元以下,而且随着企业数量增加企业投资逐步减少。我们从企业发展的业务类型来看,企业经营个体范围逐渐增大,部分企业涉及众多领域经营多个业务。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大多集中在大洋洲和亚洲,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企业主要是在亚欧地区的美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家。我国农业境外投资中各个省的投资都有其独特的地域个性,在投资过程中,决策者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的对外投资格局。从我国境内投资企业分布来看,进行境外农业投资的企业大多是沿海或者是农业大省,境外农业投资比例最大的省是山东省,它的境外农业投资额占全国总量的24%。

2.问题

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从前期的发展来看,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发展意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现状引导,人们的农业发展意识集中于本国,政府也没有实行相关的政策对“走出去”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正确引导,缺乏相应的农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造成企业境外投资资金短缺;没有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导致的众多企业兴趣不大;没有和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协调不足,在进行境外农业投资时会增加企业发展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障碍。

企业也由于各方面因素集中于中国境内,对国际市场了解不足,不能正确的踏入国际市场。企业本身资金不足加上农业本身发展就展现了它的弱质性,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在各个环节融资困难,使“走出去”发展难以顺利实现;企业缺乏专业人员,对国际市场了解不足,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化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境外农业投资大多是处在发展阶段,“一带一路”背景下不能真正对农业投资与开发和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准确把握,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抱团优势,独立性过强,是我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发展困难。

二、“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的机遇

我国坚持实行“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战略,在全球化战略基础上,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和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进步,已经改变了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换取发达国家科技的局面,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储备充足,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方式的带动,沿线众多国家积极响应,为我国实行“走出去”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在实行“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获得沿线国家地区的支持,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实现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局面,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上,打造高水平的市场网络,建立稳定、安全、合理的农产品国际发展体系,扩大市场和资源利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一带一路”发展模式带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优势,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机会,实现农业发展的共赢局面;“一带一路”的推进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我国资金融通,为国家农业“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撑,由此创立的“三行一会”也会为我国农业发展输送资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科学化。

三、 未来“走出去”战略

1.理念创新

坚持农业发展“走出去”战略,就要进行理念革新,建立多边共赢的合作理念、空前包容的开放理念和均衡协调的发展理念。在“一带一路”大背景支持下,坚持与别国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互补,在合作中积极引入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顾全大局促进各国农业发展,实现共赢;坚持包容,在对外农业发展中要调动沿线各国的积极性,把各国资源优势相结合,优势互补加强农业建设,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开放型发展;在发展中注意要均衡发展,根据各国发展的现状发挥各自特色,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注重带动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2.内容创新

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就是要把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实行“走出去”战略。发挥资本“走出去”战略杠杆作用,推动发达地区的产业链,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培养新型人才,让这种复合型人才“走出去”,实现共赢发展,把国内种植技术和农业设备生产技术在“走出去”过程中推进到国际市场,促进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发展。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确农业;农业机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15

精确农业是社会不断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此农业管理方式结合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同时精确农业背景下的农业机械改变了传统机械的部分技术手段,满足了农民对机械的要求,并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广精确农业背景下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产品种类少

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生产制造出了不同的农业机械,但是就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来看,其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例如,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种类的农业机械,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薄弱和不够成熟,导致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引进其他国家的农业机械,进而增加了农业产品的投资成本[1]。

1.2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业机械的操作者一般是农民本身,而由于其没有成熟的农业机械操作技术,以至于面对大型的农业机械不知该如何使用,从而使机械的价值在农业产品的生产中无法发挥出来。同时,部分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其机械操作水平较低,进而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着重培养一批高技术的农业人才,为农业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1.3农机手收入低

农业机械的使用多数只是在特定的季节,因此农机手在其他的时间都是空闲的,以至于其年收入不高,此现象的发生将导致农机手人才流失的现象越发严重,致使农业生产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2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2.1农业机械精确化

为了实现精确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必须要在播种和施肥时保证其准确性。同时改变传统灌溉无法精准而产生的干旱等现象,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实现农业精准化,省去农业生产时的人力、物力的同时,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精准化,并将此设置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目标[2]。

2.2农业服务体系化

在精确农业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实现智能化的同时,还要确保农业服务体系化。在农业生产之前,要制定出一系列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到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同时保证在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管理要符合服务体系化的生产要求,进而促进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农业机械朝着智能化发展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应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传统农业机械存在的由于其种类少而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现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智能化的趋势是势必可行的。通过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实现,可在保证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解决传统机械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我国棉花由于生产效率低、价格高而降低了销售产量,若我国实现了农业机械智能化,那么销售产量必然会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上升[3]。

3.2农业机械化朝着绿色产品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随之增加。而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农业产品生产中应对农业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免因有害物质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从而避免农产品因农业机械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农业机械化朝着绿色产品方向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食物的同时,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氛围。针对此,相关部门应努力配合农业机械化绿色产品的研发,限制农业生产中污染物排放超标的现象,并推动绿色产品生产的有效开展。

4结语

综上可知,农业机械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稳固我国农业生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在精确农业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创新。同时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配合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并通过相关活动大力推广对其的使用,确保我国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能稳定、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汝莘.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J].农业机械化研究,2011,45(12):112-114.

[2]夏峰.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J].农业机械化研究,2012,33(06):123-125.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4

所谓农村小微企业,主要是在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注册地在乡镇、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包括现代农业、创业创新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破解“三农”问题,打造精准扶贫强力驱动器的有效手段。农村小微企业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农村小微企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小微企业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农村小微企业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驱动下,利用“互联网+”技术,破解“三农”问题,完成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小微企业孕育而生,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产业层次低,多以种养殖、粗加工为主

农村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生态区位优势特点,如适宜气候、土壤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不能在深耕产业链,集群发展。

1.2 农村小微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融资困难

农村小微企业多是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一般多依赖本土优势资源如农业资源进行种养殖、初步粗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缺少技术和财务管理、融资等知识,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在融资渠道和担保体系上存在天然的缺陷。

1.3 人员素质较低,人才短缺

农村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多是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当地有经济头脑和掌握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民、退伍军人和少数大学生、企业白领等。农村小微企业员工多是创办者家人和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也缺少业务、技能培训,很难吸引到懂技术、会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加入。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如网页制作、网络营销和网店运营等。

1.4 信息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淘宝、京东等农村市场的拓展,我国加快了农村网店、农业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网站更新内容不及时、不能吸引访客兴趣导致网店、网站等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农村小微企业扎堆种植农产品,集中在收获季节上市,供应相对集中,而销售能力有限,虽然有网站、网店的销售,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1.5 缺乏发展电商的基础条件

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知识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欠发达限制了农村物流,网站、网店等信息资源交易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交易安全因素,农产品交易不规范,农村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制约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1.6 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小微企业大都规模小、投资少,重复建设多,导致农村小微企业间争抢市场,且农村小微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导致农村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缺少资金,管理机制欠缺,人才短缺,销售难,农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进入农村,可以重塑农村供应链体系,缩短流通环节,打通信息壁垒,为农村、城镇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驱动农业“跨越发展”、助力农民“弯道超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2 “互联网+”现代农业可在农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3 “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创设农村小微企业,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稳定经济增长。如为农村群众代购、代销的形式,解决农村买、卖难的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2.4 农村电商带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引进淘宝、京东等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普及农村电商知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激发广大农村创业者的电商创业热情,探索如何结合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农资平台和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3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3.1 服务升级,发挥政府综合服务职能

政府应多办法、多渠道提供多方位服务,一是落实针对农校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税收、土地、政府采购、工商注册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加强银行、农村小微企业沟通,为农村小微企业打开融资通道。三是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动效应,聘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培训。四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奠定基础。

3.2 “一村一品”,明确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新方向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或因为龙头企业带动,或培育市场主体,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一村一品”。农村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和打造茶叶、蔬菜、水果、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建立产业基地。通过成立指导中心,研究院,开发一些新品种,同时对农民进行一些培训,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展,借助本地优势逐步提升品质,通过各种媒体,打造国际的知名度,提高综合的实力。

3.3 依托农村特色,发展农村小微企业集群

农村小微企业以本地资源为切入口,依靠本地资源型禀赋,延长产业价值链,以“一村一品”的空间聚集发展模式,根植地域特色,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催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品牌效应。一是要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是重视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三是加大对集群的资金投入力度。

3.4 苦练内功,努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自身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学习互联网经营理念,定位准确,找准目标客户群体,充分了解需求,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首先,认清电子商务是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新守旧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其次,农村小微企业开发具有天然地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准确定位,通过电商渠道,推广宣传,逐渐扩展知名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网络培训、实地考察、创业培训等形式,特别是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掌握农村电商和小微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第四,农村小微企业还应积极主动寻求国家在技术、资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有来自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支持。第五,科学制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规章制度,规范经营,增强企业活力。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要发展,应以当地特色自热和人文资源为纽带,打造“一村一品”,培育和引进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税收、土地、融资、创业扶持等多方位服务下,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政府、市场、企业自身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互联网+”、双创驱动的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微型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祝仙.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与破解[J].农业经济,2016,(2):30.32.

[2]周鹏.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948.18949.

[3]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经济,2016,(2):126.128.

[4]赵君,蔡翔,赵书松.农村小微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发展因素与管理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5,(1):73.78.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09-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80052)。

[作者简介]李国栋(1976―),男,汉族,江西泰和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基本力量,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厘清当前时代背景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探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并从多学科视角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审视,是认识和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历史任务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一方面,教育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它可通过生产、传递知识,培养、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来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内在地要求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在农村并未得到充分的显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分离依然是农村社会的一种“常态”。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基本力量,既肩负着培养农民子弟的传统使命,又承担着促成农村教育与经济融合的新型任务。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互动质量的提高,并将对社会体制的整体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终身教育呼唤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1世纪还是一个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发展的终身教育时代。古语中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对当今这一时代特征的最好诠释。在终身教育中,农村教师既是终身教育者,又是终身学习者。作为终身教育者,农村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手段,以满足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教育需求;作为终身学习者,农村教师自身的思想和观念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紧随知识的更新步伐和社会的变化节奏。可见,无论从教育者视角来看,还是从学习者视角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语境中都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三)城镇化推动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果说知识经济、终身教育只是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那么城镇化则为之刻上了具体的时代印记。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1]。在城镇化影响下,农村教育已产生了许多“突变”甚至是“异化”的新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和生源的批量流失,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教育隐患。面对这些汹涌而至的变化,农村教师唯有在专业上获得既与城市教师同步,又与农村文化兼容的发展,方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具备“处变不惊”的品性和能力。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

(一)外部驱力:新课改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殷切期待

新课改从正式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新课改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许多问题亦不断涌现。当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归因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教师推至这一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农村一线的教师来说,更是被卷入了舆论关注的“漩涡”之中。新课改总体上是否得到了农村教师的内在认同?新课改理念是否落实到了农村教师日常教学行动之中?新课改的要求是否高估了农村教师的回应能力?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位居“庙堂”之高的决策者,还是身处“江湖”之远的执行者,都难以做出确定性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批评新课改有关政策对农村的适切性的同时,又不得不将期待的重心回落到农村教师身上。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十报告特别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从这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农村教育质量能否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内部动因: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赋权”的愿景诉求

自“教师应被视为一种专业”的口号提出以来,旨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成为众多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两个向度:一是群体专业化,即教师职业由普通职业向专门职业转化的过程;二是个体专业化,即教师个人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从而获得他人不可替代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群体专业化意味着农村教师需要对其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适应,进而获得“共时的”专业发展;个体专业化意味着农村教师必须对自身固有观念和习惯进行质疑和反思,进而获得“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教师赋权一词源于人们对大学与学校合作的研究。有学者从“知识―权力”的视角分析大学教师与学校教师在合作中的互动,发现二者由于知识占有方式的差异,话语权力和地位也不同。大学教师被认为是创造、阐释教育知识的“生产者”,而学校教师则是应用大学教师研究成果的“消费者”,由此生成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权威与服从的非对等关系。[2]欲破除这种非对等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学校教师更多的权力。概括说来,教师赋权分为制度赋权和自我赋权。制度赋权是指在“权力共享”的理念观照之下,创设平等、多元的合作文化机制,赋予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力。自我赋权是指教师自我意识到作为专业人士,需要丰富对自己所在场域的认知,敏锐地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潜藏问题,并对之作出反思和改进。必须注意的是,两类赋权对于农村教师而言,都有一个共通性的前提,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上升到一定的自主程度,因为真正的权力从来都不是被赋予的,而是博弈的结果,博弈中又充满着实力的较量和竞争。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在中国,“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这一观念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有鉴于此,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先从社会学视角来进行分析。相对于农村其他成员而言,农村教师由于掌握着更多的文化资本,长期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因而往往被视作为农村社会的“文化代表者”;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农村教师由于长期置身于相对落后的农村环境之中,在专业规范制定上通常扮演着“受支配者”的角色,往往被看成教师专业中的“规范服从者”。前一种形象具有“内生性”,因为它主要源于农村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后一种形象则是“外源性”的,因为它更多地源于城乡社会环境的差异。

从这两种意义不同、特征各异的社会形象来审视,我们可看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含义: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农村”的发展,它具有代表、引领、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追随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的大环境之下,这一含义将会在长时间内被凸显出来。尽管“为了农村”和“追随城市”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并非必然地起着“阻抗”作用;倘若能设法化解农村教师遭遇的迷惘和困境,这一矛盾亦有可能转化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能量源泉。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从教育学视角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将其分解成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内涵。

横向层面的专业发展主要指向于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完善,具体涉及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内容。专业信念是指农村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理念或观念;专业知识是指由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以及关于教育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等七大类型知识构成的知识整体系统;专业能力则主要涉及沟通、诊断、管理、调控、评价等方面的教育能力。

纵向层面的专业发展则更多地指向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程度与特点,对此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当属司德菲所提出的生涯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五大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特点都进行了解释说明:(1)预备生涯阶段,其特点为理想主义,有活力、富创意、进取心强;(2)专家生涯阶段,特点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3)退缩生涯阶段,特点是观念较固执,有抵触变革的情绪;(4)更新生涯阶段,特点是反思前期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调整应对;(5)退出生涯阶段,或对教学工作眷恋不舍,或因倦怠而准备颐养天年。[3]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资企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22-0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状况势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提供则无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化与现代化更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性因素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农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势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显而易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既是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基本发展的背景,也是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也包含着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于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指出:“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这里的“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就是河南省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密度极大、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而非工业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由于河南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总体来说,河南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还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河南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河南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有利的政策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河南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金融、市场、人才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如就“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言,这种转变显然是一种质的转变,因而也就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再如,就“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而言,这里显然不仅会因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大量需要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也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实现;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则显然直接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

(四)相关研究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 的战略而言,“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显然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中“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但是,对于整个国内学界而言,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资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就比较直接的研究而言,朱朝华的《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一文则“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些无疑对于河南省的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指导意义,对于相关企业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所强调的不仅在同时性的方面体现为一种对于其他地区的全面比较,体现为一种各种发展因素的合理共进,而且在历时性方面体现为一种永续发展的潜力,更由于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且,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已经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河南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必然地推动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

[2]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 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 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0篇

摘 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经历着不断地调整,现阶段更是处于转型特殊期,作为集政策性、功能性、扶持性于一身的特殊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

关键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困境 挑战 政策性 体系

我国现有的包含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向农村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供应的主要机构体系,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的严峻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农村金融支柱和骨干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经历着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向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特殊时期。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备业务局面,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中长期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市场化筹资,其中金融债券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此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还开展了国际结算、保险等中间业务。

但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境。

(1)职能定位不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由原本只拥有政策性业务,但随着重要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不断扩大商业性盈利性业务,过于讲究利润指标。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强位弱势对象支持、扶植的政策性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

(2)法律依据缺失。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独立的法律依据,它们在政府支持的产业方向和范围内独立决策和经营,是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而在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迄今没有出台,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营管理、与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政府支持方式、监管模式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经营范围,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制约着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3)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总行――分行制,机构末端大多数都止于县市级,乡镇级别及以下的行政区域分支机构设置极少。这种营业机构设置成为与农户、中小企业等发生业务联系的障碍。这样一来,由于机构缺失的问题,使其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实现困难,严重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子成立以来,除财政拨付的资本金外,其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向中央银行借款。从04年以来,开始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但市场化筹资成本高,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差,对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本身难以消化如何还本付息,又成了政策性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目前农发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属于短期性的央行借款,但资金运用方面除很少一部分的正常库存占用、正常结算资金占用等贷款属于一年以内短期贷款外,其余700k以上的其他各项贷款,如超期库存占用、陈化变质库存占用及各类挂账贷款基本上都属于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的短期资金来源被大量的中长期资产占用。另一方面,农发行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扶植一些经济效益低、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其贷款占用的长期性“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贷款占用的长期性矛盾的存在造成了政策性银行的支付困难,加大了其经营风险。

(5)业务范围狭窄。农发行的主要业务是支持粮棉油流通。虽然一直以来国家政府一直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调整和一定的扩大,但是仍然只是在原有业务领域里的微调而已。农发行自2004年5月以来粮食流通体制开始向全面市场化过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渐丧失垄断地位,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其提供收购资金,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这使得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小。

(6)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从本质上讲,农发行作为政策性机构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性金融方针政策,实施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同时,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但是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来源及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和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对风险的约束力较弱。理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贷款保全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面临的风险。

简单来讲,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在保证实现其政策性目的的同时,适度的一步步扩大其业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能够真正为“三农”服务,为人民带来福利的综合性特殊机构。切忌同商业性银行业务混合经营,将盈利性代替政策性作为首要目标。与此同时,农发行应该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规范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健全信贷风险考核体系,提高资产质量,使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优化与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经营模式;信息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5-02

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网络成本较高、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但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有了信息迫切需求的社会环境;有了较好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农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一批新型农业企业;建成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基础。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而言,叶波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模式应重点发展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重点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张向先则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三种模式。但是仍有大部分的农民采取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小农生产的信息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规模经营生产是不可逆转的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在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由此,文章以农业经营模式为基础提出我国两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在两型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结合区域各自的农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统筹规划,坚持地区系统性、发展模式系统性、技术供给系统性、服务体系系统性的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包括发展模式要适应先阶段农业发展方式、技术供给要切实给农民带来实际效益、服务体系要切实为农民的农业经营服务。

(三)创新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要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加农业经营的活力,在创新中谋求农业的快速发展、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农经营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农户各自以分到户的田地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自负盈亏;二是规模进行模式,这是相对于小农经营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农户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获得相应的报酬。由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以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文章也正是基于此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一)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

小农经营模式的主体是农户,由此,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农户,而这就需要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一方面用于收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用于接收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从而采取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小农经营模式)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转变现有的以农业部门为依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收的终端都是农户,从而使得现有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受终端为政府的情况得到转变;二是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现有的农业信息传播需要通过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传播,而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则将这一环节省略,直接将农业信息传播至农户,从而改变原有的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信息的传播。

诚然,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首先,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农民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各类终端的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收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农户具备农业生产与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在确保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最优处理方案的前提下,农民需要具备按照最优处理方案严格执行的能力。

(二)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

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主体是企业,由此,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企业,亦即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的收集者,也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处理方案的接受者,企业一方面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汇总至农业信息系统终端,另一方面将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传播至雇佣农民(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各企业基本是各自引进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这改变了小农经营模式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

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承担相当的责任,首先,企业需要承担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引进是否适用的风险,因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对自然条件十分敏感,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很难说一定适用于企业集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引进需要企业承当初始成本,而且由于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致使企业引进的初试成本相当高昂;其次,农业智能系统引进之后,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一方面,企业需要拥有一支信息化的专业队伍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案的执行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

(三)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信息化的关系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与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重叠;二是规模经营是小农经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0-01

在信息技术与资源高度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兴起的时间不长,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广大农村教师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知识,需要更新观念增强意识。

2、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制约教师的发展。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样!”。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由于多数师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的能力相对偏低,更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抵触,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学校做好耐心、仔细的疏导工作,并创造条件,鼓励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3、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缺失现象。互联网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挑战与变革,但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学习的革命”,给学生与老师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在很多的学校,互联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工具作用,却成了老师们搜集花边新闻、聊天或打游戏、看球赛的工具,致使有的学校或拔掉网线或搬掉微机,造成资源浪费,这对已经尝到互联网甜头,教育教学上真正利用它的老师无疑是种“灾难”,致使这部分老师怨声载道。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巨大差异。传统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网络环境下以教师启发、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主;传统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教学,信息化条件下是交互式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注重知识、注重智力;信息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智力与非智力并重,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语音、符号刺激为主,信息化条件下以图像、语音和符号多种方式综合传递,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综合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扩大教学内容传递方式,而且可以沟通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网络学习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时间的概念。因此,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迁,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更新。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过程,它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者”。

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把信息化为知识,把知识化为智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教育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有形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只有当有形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两者密切配合和精心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学习新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讲授语言知识或者归纳语法要点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问题解决”、“协作指导”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对象由针对好学生到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评价由以考察学生记忆知识多寡为主要评价方式转化为着重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运用语言能力;教学方式上提倡合作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动力。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恰当分配,从为学校选拔精英的教育,转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从分等鉴定式教育到诊断激励式教育。为此,面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教师应该是信息、思想及知识的先觉者,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最新、最前沿的先进文化信息。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逻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努力提升专业知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学内容出现高端化趋势,过去熟悉的学科知识可能退出课程标准,新的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没有知识更新就难以胜任教学。其次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需要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全面的教学技能外,还须了解和掌握如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

3、着实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造,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与能力,永远站在学科的前言,矢志不逾地追求真理。没有科研活动,只靠背讲义,念讲义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落伍的教师。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互中发展自己;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教学改革,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3篇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工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2- 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契机与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是否得以落实,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工业化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对策,从而促使农村经济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 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 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3.5 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 结 语

在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大投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等对策,从而为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

文化,2012(11).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 问题 策略

休闲旅游中,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乐观。休闲农业旅游把风景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是对新型农业产业的探索,不但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并且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环境,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四、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总结现有的不足,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注重周边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可持续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道成、张侨:海南休闲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4).

[2] 周义龙: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4).

[3] 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桂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 夏儒立: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海南休闲旅游发展综合研究[J].湖南农机,2011(11).

[5] 郝影利:海南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问题透视[J].商业时代,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