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翻转课堂;公共管理学;教学标准设计

1引言

公共管理学虽然在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中已经得到重视,但其作为舶来品,起步晚、欠成熟、教学标准体系不完善,仍然存在着许多结构性问题,集中表现为:(1)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讲授和概念输出,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教材缺乏本土性、实用性、系统性。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着重体现了由西方引进的管理学体系,缺乏公共管理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内涵;多数教材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教材编写者缺少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较多使用简单归纳概括、理论演绎的方法,对实际工作提供的指导帮助小;教材各模块之间的篇章安排沿袭了以往行政学模块式做法,联系散乱,框架不严谨。(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数量少且缺乏培训、进修、出外学习先进理念的机会,使教师队伍的创新力不足,不利于公共管理学教学标准改革工作的开展。(4)教学方法侧重教师主体。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更多时候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考核方式主观性明显。一方面,课程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重不合理,同时平时成绩中所包含的指标千变万化,且难以量化。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缺乏双向交流机制,仅由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打分,容易产生刻板印象且存在误差,无法做到客观、真实、有效。现有的课程标准模式惯性作用强,调整成本高。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不断适应新的学科要求,学习新内容,更换新资源,找寻更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辅导资料,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构建,这个重塑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外聘或者雇佣新教师也会产生巨大的开支费用。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失调导致对于公共管理学的课程改革陷入停滞。对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现阶段成本最低、效果最直接的方式。课堂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第一场所,如果能够适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会对课程的进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公共管理学的教学标准设计,可以改变传统上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断培育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2建设标准化理念与思路

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学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对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的讲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深化对专业、学科的认识,锻炼批判性思维。要坚持学生体验动态的、可塑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深化其对课程、专业和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状,突出“深度学习”。既重视学习过程,也重视产出与质量。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尤其突出塑造学生的以下能力:第一,批判和质疑能力。不盲从教师、书本中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将学过的知识点按照大纲脉络整合成自己适用的体系。第三,自我反思能力。对于出现过的错误能够及时总结不足,加以改进。第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案例中活学活用。除此之外,更要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探究合作,在具备基本学科素养的同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打造符合时展的创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3建设途径

(1)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将课堂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构建两个计算机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包括自动化课程管理标准系统和基于大数据的总成绩自动生成系统。通过两个系统结合运用,可以让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成绩评定更为便捷,也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课和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感。(2)合理地选择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式的选择摆脱传统上的固定性,平时成绩不仅由教师决定,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成绩自动生成系统中选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并分配适当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重,同时开放学生互评,提升学生在成绩评定中的参与度。(3)丰富学习资源。挖掘更多的优质辅导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自动化课程管理系统中共同分享,相互交流,将有利于课程学习的资料分享,学生在课前课后也能充分学习,不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听课,拓宽学习的渠道。(4)增加师生间的高效互动。两个系统通过师生端互连,拓宽教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渠道,让师生间关于课程的信息交换更为便捷,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推进中即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4教学系统描述

4.1自动化课程管理标准系统

基于此系统,学生可以了解教学目标、掌握教学信息、获取教学资源。软件运行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分享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浏览课程资料,做好预习和准备,促进课堂授课、课程参与的高效化,提高教学的目的性。系统可以建立起学生间、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机制,便于进行问题探讨,鼓励所有同学的加入,同时也可以及时评价课程内容,调整进度,最大化地方便同学的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对于标准化系统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两个入口,各自凭账号和密码登录。在教师端包括六个界面:(1)学生信息界面:教师可以通过此系统获取本学期各班学生名单,也可以了解小组作业中的分组情况并进行学生花名册的打印。(2)教学目标界面:通过此版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每章节的授课内容提要,在每堂课前,方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基于此掌握上课的进度,灵活地调整课程时间分配。(3)资源界面:教师可以在此课程学习的资源,包括课件、相关阅读资料、优质慕课以及公共管理案例河习题库等。此部分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后,可以提前在相互间进行交流沟通和思想碰撞,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与老师集中解决,可以促进课堂授课的针对性,提高效率。(4)教师笔记界面:教师可以记录上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同学们在案例探讨中提到的值得关注的观点,甚至是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新发现,起到备忘录的作用。(5)教师信箱界面:教师可以通过此界面接收同学们对于课程各方面的反馈,便于及时了解在每节课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问题,获取同学们对于课程的需求,并通过回信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接收同学们通过学生端提交的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6)课程要求界面:教师在此界面课程考核详细情况,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各项指标,作业的要求,以及每个章节授课时的重点学习内容和思考内容,给同学们自主学习一个明确的方向。与教师端相对应,学生端也有六个界面:(1)个人信息界面: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通过此界面自主完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班级、学号等,可以保存或修改,完成后系统锁定个人信息并同步到教师系统,方便教师查看。(2)课程要求界面:学生可以在此查看教师端的公共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和要求,也可以提前查看每一章节授课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准备。(3)资源获取界面:学生通过此界面可以获取教师的拓展资料,是学生预习、复习、交流与讨论的便利工具。可以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原有教师指导式学习的方法,力求形成学生自学思考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模式。学生率先进行相关学习后,可以在交流平台分享问题与见解,同其他同学讨论,并记录下来有价值的观点,或是自己的问题与疑惑,留待课堂上提出并由教师解答。(4)作业上传界面:学生上传电子版的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至教师端,并自动备份。(5)学习社区界面:通过此界面,学生可以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社区中进行提问,等待其他同学解答。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系统提供了一个收藏库,每个同学可以收藏其他同学的优质回答或历史记录中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上课时与老师讨论交流。在历史记录中也可以查看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浏览的他人问题以及解答情况,方便学生进行查找。(6)学生信箱界面:通过此界面可以快速直接联系到教师,向其反馈上课时产生的问题或疑惑,亦或是提出课程推进的建议。

4.2基于大数据的总成绩自动生成系统

系统可以即时结合公共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情况进行成绩生成标准管理。为了更好地对课程成绩进行量化以及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教师均可以通过账号注册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看或管理工作。系统通过大数据信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软件上予以呈现,做到成绩公开化、透明化。教师可以在系统中选择每一学期的考核形式,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权重,线上测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并在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后自动计算出总成绩。学生则可以在系统上自主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各项平时分明细,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端包括考核方式、学生名单、成绩详情、管理权限、课堂信息五个界面:(1)考核方式界面:教师根据每年的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指标手动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组并分别赋予其对应的分数权重,方便以后系统自动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进行自动测算。(2)学生名单界面:在此界面教师可以了解本学期各班、各小组同学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信息,并可以打印生成学生的花名册,留待课程考勤时使用。(3)成绩详情界面:系统结合各考核方式的赋权比例自动计算生成每位同学公共管理学的学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各指标的详细成绩,教师可以在此界面审查每位同学单个指标下的详细分数,进行总结分析。(4)管理权限界面:教师可以开放管理权限给选定的课代表或小组长,让他们帮助进行小组作业或平时作业的成绩评定,所进行的成绩打分在课堂信息中即时公示,保证透明度和追溯力。(5)课堂信息界面:综合信息界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考勤,记录同学或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可以查看学生各项成绩的公示情况。学生端包括个人信息、成绩查询、课堂信息三个界面:(1)个人信息界面: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登录系统,自主录入个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班级、学号等,并由系统锁定自动同步到教师系统,方便进行管理。(2)成绩查询界面:在此界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指标中的具体成绩,对比自己的期待或感觉,发现问题或不足,最大限度地保证成绩透明化、公平化,提升同学们对成绩计算的认同。(3)课堂信息界面:学生在此界面可以及时查看由课代表协助打分的考核成绩公示,如果存在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异议,获取回馈;也可以查看自己在课程进行的考勤参与情况,以及小组作业展示中的其他小组打分明细,在公开化的评分中确保公平竞争、良性竞争。两个系统均可以保证循环利用,且附带记忆功能。在学期结束后,本学期所产生的成绩详情、课程资源以及有价值的讨论分享均可以由教师选定进入历史数据库,方便在以后的教学授课中援引使用,不断补充更新。同时上学期学生的个人信息会在学期结束后自动注销,在新学期开始后随着新生信息的录入进行新一轮的使用。

5反思与改进

目前本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尚未选择合适的教师、学生群体进行试点工作,标准系统中各因素能否协调配合、保持高效运转有待检验。项目前期针对学生群体收集意见和建议的样本仍有不足,方案设计未能否充分反映学生主体的所有需要。下一步将在大量的实践试行中,收集师生们对系统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发现教学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不断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CharlesP,DavidH.PublicManagementReformImDevelopingCountries[J].PublicManagementReview,1999,1(1):121-132.

[2]赵艳霞,吕震宇,李亚莉.《公共管理学》教学优化与特色课程建设——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视角[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120-123.

[3]周湘莲.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06):141-142.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3篇

最近几年,公共租赁自行车在各大城市得到了普及,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加大了对其的重视、投入力度。纵观国内外,巴黎、伦敦、北京等发达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公共租赁自行车的存在,既有利于城市公共建设,有利于用户出行。然而,在设计运营系统时,其目标对象为单个区域用户的自行车,且处于封闭状态,存有很多问题,对推广及应用公共自行车租赁具有负面影响。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不断拓展及使用效益愈来愈大,其对管理系统提出了多区域的要求。

关键词:

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对于城市居民,其出行方式主要有自驾、租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网。不可否认,城市公共交通网为人们基本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其无法解决出发地至站点、站点至目的地之间的出行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某些城市采用的措施为增加公交车数量与加密公交线路网。然而,环境问题、能耗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最近几年,低碳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共自行车租赁在城市公共交通网中愈来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发展,其对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现状

就我国来讲,公共自行车租赁属于公共交通机制范畴,其的建立由政府与运营商共同合作完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城市公共交通网存在的难题,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国内外城市纷纷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服务对象为单个区域,并不涉及跨区域、多区域[1]。信息技术的存在,为人们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提供了便利。此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高了管理质量,并可开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对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发展高效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租赁持赞成态度,其十分接受与认可公共自行车的便利性及公益性。与此同时,公共自行车的健身、环保、低碳等受到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009年,上海某些区域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进行了建立,其可以满足正常运营的需求。对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其主要体现于网点会员客户服务管理、统计与查询运营信息、管理基础数据、监视网点运营等方面。现阶段,很多地区正在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络。扩大公共自行车租赁建设范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可缓解交通压力,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解决出发地至站点、站点至目的地的出行难题,减少偷盗现象、丰富了出行方式等。当前,现行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存有无法满足升级换代旧系统及不同运营规模的需求问题。

二、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业务需求。

就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业务需求而言,其包括网点、自行车、会员卡、客服等管理以及数据建设、统计与查询等[2]。

2)功能需求。

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需求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管理会员卡、自行车、网点、客服、员工、报表、基础数据,监视数据,维护系统等。在分类及归纳方面满足易于操作的要求。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功能由三级构成。从会员卡管理功能需求来看,其二级功能(管理会员卡状态。账户、节分、库存、数据、综合查询)、三级功能(开卡、补卡、黑名单管理、账户充值等)分别为6个、41个;从自行车管理功能需求来看,其二级功能(管理自行车状态、自行车维修、自行车库存、基础数据、综合查询)、三级功能(借车补录、自行车出库处理、自行车状态查询等)分别为5个、17个等。

三、系统总体架构

1)功能总体架构。

总部监视、查询、报表,数据通信与接口、系统维护等皆为运营部子系统的应用功能[3]。其中,各区域锡系统的数据统计、汇总是建立总部报表及查询模块的基础,其为打印报表、分析统计、全局性综合查询提供了平台。

2)网络拓扑架构。

各个区域与运营总部在新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中采用广域网或局域网,以达成远程连接目标,进而对优质、安全的网络环境加以构建。各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与区域子系统远程连接的实现主要因GRS通信方式。与此同时,须将防火墙安装于外网出口及总部出口,以为区域及总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防火墙的隔离区(DMZ区)是配置租车网点及区域直接对外的服务器的最佳位置。此外,为系统服务器配置适宜的防毒软件。

四、模块设计

1)功能模块。

在设计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为模块化、结构化。应用功能划分模块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结构设计最鲜明的特征,其为模块内的高内聚及模块间的低耦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研究,区域子系统的存在,对系统发挥核心业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系统的发挥核心业务功能主要借助区域子系统。会员卡、自行车、网点、客服服务、员工、报表及基础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监视模块,数据接口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属于趋于子系统上层应用功能模块范畴。

2)界面设计。

应用软件设计必定包括界面设计,可充分体现用户界面[4]。此外,强操作性及美观友好的界面的表现依托界面设计。对于新建的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页面布局与项目、事件处理、功能描述、更新字段。页面布局:在设计页面布局时,其应以应用的特点、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待设计完页面布局,须联系用户,以确认其是否认可、接受该设计。一般来说,页面布局由权限组功能、用户功能、权限查询及功能、功能标题、权限列表等7个区域构成;页面项目:其可对动态信息进行显示。页面项目可谓设计人员设计数据库表结构、页面编程提供参考依据;事件处理:主要发挥着描述事件的作用,其描述的事件分为各种隐式、显式;更新字段:在操作页面时,数据库会更新处理数据库表中的具体字段,主要内容有新增时更新的字段、页面中未出现的字段等。

3)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内容为建立于数据库基础之上的应用软件,其的质量与整个应用系统的运行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存有密切的联系。数据库牵涉函数、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处理方式,数据库安全及性能,数据库备份,表空间、表关系、表结构等数据存储结构等[5]。其中,表结构包括实体关系与表结构两部分内容。

4)通信与接口设计。

在新管理系统中,通信与接口设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系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租车网点与区域管理系统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及通信。为提高系统的开放性,笔者建议将接口数据库层作为接口切入点,而非通信协议层。

五、系统实现及效果

1)功能模块的实现。

对于功能模块的实现,主要依托三个源程序(客户服务台、个人售卡、车辆租借超时预警查询)来实现功能模块。例如:客户服务台源程序:该源程序用户主体为客服人员,其可对卡操作、客服信息、人员信息、消费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其中,可利用WebService查询、处理客户端,而后对WebService查询方法进行调用,返回加载第一条记录的资料。

2)通信与接口的实现。

对于新建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由设备接口及短信发送接口、运营总部子系统及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网点子系统与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等构成。例如:运营总部子系统及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该通信与接口的实现采用的是WebServices。每天凌晨,趋于子系统会对批处理程序加以启动,统计汇总当日所有的业务数据;待结束统计,在WebServices接口作用下,将所获取的结果上传至总的数据库。

3)效果分析。

新管理系统将传统系统所有的弊病彻底杜绝了。当前,新建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状态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基本实现了换代系统的目标。

六、结论

新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可伸缩及可扩展性、统一架构、整体规划、数据精度高、便于维护、规范化特点。由于结算仍采用积分与货币方式,导致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复杂度陡然增高。希冀,我国能够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人民。

作者:金良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渊杰.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2.

[2]杨志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5,02:60-62.

[3]莫娇,廖斌,徐少波,张涛,王洪辉.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31-32.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设计节能公共建筑

1、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设计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方式与气流组织对室内环境与空调负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思路是确保空调效果,减少空调区高度,从而降低了空调送风量,最大的限度的达到节能的效果。另外,风柱的设置要与建筑布局协调统一。冬季选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供热,解决公共建筑冬季温度场垂直方向上不均匀的问题,也是个很理想的节能目的。除此之外,此设计要与建筑专业在外门处设置了门斗,或者安装热风幕机,减少冷风渗透,有效地保证公共建筑通空调设计效果。

2、暖通空调系统分类

暖通空调系统按对建筑环境控制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热湿环境为主要控制对象的系统,主要控制建筑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空调系统和采暖系统;以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的系统,主要控制室内空气品质,有通风系统、建筑防烟系统和建筑排烟系统等等。上述两大类的控制对象和功能又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按承担热负荷,冷负荷和湿负荷的介质可以分为五大类:全水系统、蒸汽系统、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和冷剂系统。按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可以分为三类:集中式系统、半集中式系统以及分散式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用途分为舒适性系统和工艺性系统。

3、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措施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真正目标是以节能为原则,用热舒适指标指导系统中的节能设计,寻找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和劳动强度这六种影响热舒适指标的因素的合适比例,达到人们热舒适指标与节能降耗的稳定协调。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对于减小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空调运行季节进行全工况、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出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使暖通空调系统能在不同的室内情况及不同的室外气象参数下都能经济合理的运行。

3.1 设计负荷大小的精确计算

通过选取合理的暖通设计参数,从温度和湿度来确保室内舒适的标准时,节能是负荷大小的重点因素。确定室内空气温湿度参数和精准计算所需要的设计负荷是建筑节能的首要因素。这里的设计负荷主要包括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冷负荷是指为保证房间或物体低于周围环境温度所需供应的冷量;热负荷是指为保证房间或物体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所需供应的热量;湿负荷是指为了维持房间温度恒定需从房间除去湿量。负荷计算是暖通空调设计的依据,关系到环境指标保证设备畜量大小、方案确定,系统管道大小等。冷、热、湿负荷计算应严格依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室内需求保持的参数。

3.1.1 空气计算参数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是指在负荷计算中所采用的室外空气参数。我国确定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基本原则是:按不保证天数法即全年允许有少数时间不保证室内温湿度标准,若必须全年保证时,参数就需要另行确定。空调因围护结构传热负荷计算原理:按不稳定传热过程计算,因此,须知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和逐时温度。逐时温度的计算按照公式:其中,t是逐时温度,单位℃; 是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规范规定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β是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是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单位℃。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的确定原则按照规定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作为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采用历年一月份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作为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相对湿度。室内需空气计算参数选择考虑以下因素:房间使用功能对舒适性的要求。主要因素是空气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其次为衣着,空气新鲜程度,室内各表面的温度,人员活动情况等。以及地区、冷热湿情况、经济条件和节能要求等因素。

3.1.2 热负荷

在冬季热负荷计算中,首先围护结构耗热量,包含围护结构温差传热量、缝隙渗入冷空气、外门开启侵入和太阳辐射。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按下式计算:

其中,Q 是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单位W;A是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传热面积;K是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传热系数,单位W/m2・℃;t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α是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3.2 自动控制系统节能设计优化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水平要提高自动控制,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暖通空调房屋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且可以节约热力,更大程度的降低空调的能耗。利用暖通空调系统控制技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发展,采用软件体系控制暖通空调中央监控系统,实现系统的长时间统计分析,以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

3.2.1 空调房间温湿度控制

空调房间温湿度的干扰因素呈现出多样性,由于气候变化的多工况性以及房间存在的较大的热惯性等因素,使得仅仅利用单回路直接控制房间温湿度的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调节效果。因此,应该另外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空调房间的热特性,采用串级调节比较适宜。

3.2.2 变水量自动控制系统

在现代化的暖通空调系统中,变频技术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使用变频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空调系统的工艺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省能源的消耗量,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结合空调的实际负荷状况,如果将风流量或者水流量进行适当的改变的话,就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如果将变频技术应用于空调水系统的话,就可能形成变水量系统。在空调系统的水系统中,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水量,从而来调节温度。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变频器的推广与使用,通过优化调节风量、水量及主机等,就可以实现与空调负荷的匹配运行,进而发挥良好的节能效益。采用变频技术的原因还有:一个是设计者在选择设备时,通常留有一定的设计余量,实际上设备也极少会在全负荷工况下运行,甚至从来没有在全负荷情况下运行过。另一个就是建筑物的实际负荷会随着室外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有一定的波动。

3.2.3 变风量系统的监控

同样,若将变频技术应用在空调风系统的话,就会形成变风量系统。利用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来实现室内负荷的补偿机制,从而对送风量进行优化调整,最终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与定风量系统相比较而言,变风量系统的节能效率则远远高于它,大约是它的两倍。送风量的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机的动力,进而达到节约运行能耗的功效。

4、结语

低碳节能是国际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在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方面将投入更多的关注,因为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整体节能效率的主要环节。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中,我们需要在已有的暖通空调节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各种优化策略,降低暖通空调工程是能量消耗,从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柳天科.暖通空调节能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2] 陈章勇. 浅谈智能楼宇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J ] .大观周刊,2011(27):54.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系统;SOA;设计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23

[中图分类号]TP393.09;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员冗杂,农村和城市群体管理不一致,健康信息系统不全面,因此,为了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质量,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增添活力,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序、平等的服务。

1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是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为核心,实现档案的动态化管理过程,有效地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活档率,是医务人员迅速开展各类服务的必备工具。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儿童保健管理、妇女保健管理、预防接种管理和死亡登记管理五部分。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存储所有在档人员的基本信息;儿童保健管理是对18岁以下儿童相关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妇女保健管理是对适龄妇女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和管理,如孕前孕后的保健措施等;预防接种管理是对新生儿和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管理;死亡登记主要管理自然死亡人的相关信息。

2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设计

2.1 数据库的持久化层设计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涉及大量数据,如何管理庞大数据,发挥其作用,避免数据连接请求出现错误和漏洞,需要一个完善、有序的数据库确保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SOA体系包括SDO、SCA和BPEL技术,其中SDO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库连接,降低系统开销,保证系统正常、顺畅地运行。此外,SDO技术可以利用批量数据处理方式访问离线数据模式,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SDO技术可以对异构性数据库进行屏蔽,并利用SDO通用方法分离底层数据和顶层数据。SDO数据保存的具体流程:首先,客户端对体检信息请求进行保存;其次,根据获取数据库配置文件的路径,获取相关数据库的链接,访问DAS;再次,把从客户端获取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对象,利用DAS提交相关数据对象;最后,观察提交结果,如果出现异常结果,则要先处理异常现象,再断开数据库链接,如若没有异常情况,则返回结果,再断开数据库链接,这就表示SDO数据保存完成。

2.2 服务层设计

服务是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服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业务逻辑。以儿童保健管理业务功能为例,分析服务层设计流程:首先,需要调用各个医院系统中存储的患者信息,服务封装数据库端接口;其次,设计相应的服务内容;最后,利用各个基层医院的服务器承载相关信息。调用信息时应把各个数据库的对接口制成同样的Web服务,它包括两种方法:get(String view,String sqls)和boolean save Person Inforations(String tables,String datum)。其中,get含有table Names和sqls两个参数,table Names主要用于存储患者信息,是各个医院服务器上数据库的存储表;sqls用于查询语句,布尔类型为其返回值类型。boolean save Person Inforations(String tables,String datum)中tables表示数据库名,datum表示系统所需数据。这两种方法可以将患者信息数据保存到相应的医院分系统数据库中。

2.3 服务组合层设计

服务组合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组织与协调,用Web向外界该层次复杂的业务流程。在其设计过程中必须对相应业务定义逻辑关系,通过调用服务达到完成业务的目的,还要分离业务功能的实现部分和逻辑部分。业务流程是系统中的单独层次,基础医院能够灵活、快速、有效地完成相应流程的配置与工作,保证系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仍然以儿童保健业务为例,将BPEL服务用于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包括基本活动、结构化活动、错误处理器和补偿处理器。其具体业务流程:首先,医护人员登录相关系统,录入儿童保健信息;其次,提交信息,患者信息将由系统自行判断是否已经保存于数据库服务器终端,信息成功保存时会直接被发送到系统核心部分,如果信息没有被保存,则需要重新建立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最后,把儿童保健信息输送到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

3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设计的意义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有助于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医疗保健知识,提供全面、有效的基础医疗监督。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基础医疗服务系统,可以改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事业,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面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建立平等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对于社会而言,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通过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平等对待城市和农村群众,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4 结 语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建设将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同时为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在设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利用SOA结构,探析设计流程,不断完善系统建设,一定能达到为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目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92-02

[Abstract]Organization Structrue for Design Management is Analyzed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tionManagement Theory.and Key Points in Diffrent Phase of Design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Design Management;Civil Engineering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创新

一、引言

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纵观公共管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管理学院。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借鉴的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多次派学者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公共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国内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水平。国内的著名大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设有公共管理学院。然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的时间较短,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和改善,国内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本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较为丰富。RendonandSenider(2010)、Halligan(2016)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需要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集体参与。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大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政府应运用公共管理作为行政决策公益化的推动力。Cepiku(2013)以意大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其研究发现了意大利的公共管理学科类专业,已在管理类专业中占据主要位置,公共管理学科类专业在意大利的发展中已渐成规模,受欧洲政治与行政路径的影响,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必将更加迅速和扩展。JordanandGray(2014)、Jensen(2015)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不仅包括传统的管理学内容,还应该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公共管理学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问卷调研方法的运用,通过方法创新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强化建设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朱立言(2006)、杨卡(2011)、张志和龚健(2013)及刘西涛和王炜(2015)指出: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是适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应加强创新,处理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注重实践,加强师资教育和培养,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娄成武(2010)、肖茂盛(2014)和马亮(2015)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强化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注重研究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掌握定量和定性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将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和实验方法相结合,是公共管理学科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王乐夫(2005)、陈振明和李德国(2009)、唐秋伟(2011)及徐玉佩和施向峰(2015)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内容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加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深入分析其可能涉及的交叉领域的学科,通过多方向多维度的学科领域研究可以较好地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现状的考察,研究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难点所在,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状况

(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公共管理学科是培养商界、政界和社会名流的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位于政府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等,公共管理的毕业生是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分别有143所、321所、82所、472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了专业范围,目前公共管理学科范围包括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等17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了我国加快培养高层次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历程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演化出各种公共管理研习班,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最初发展形式。1988年中国公共管理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正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的二级学科。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日渐成熟,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也更加注重内涵培养。直至今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近30年的发展中,已逐步扩大并被各个高校所接受和推崇。

(三)建设公共管理学科较为紧迫

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多数是管理类的精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公共管理学科的诸多二级学科,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其主要培养方向均为精英管理的培养。二是加快学科发展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虽取得迅速发展,但同其他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仍处于发展劣势。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知名度尚需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三是构建专业团队建设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这与缺乏专业的公共管理团队有一定的关联。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较为著名的团队建设是社会保障30人学术论坛,但其他学科却很少有这样常设的学术论坛,足见公共管理团队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难点

(一)学科培养体系较为单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培养体系较为单一。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够全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公共管理下设硕士二级学科仅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其他如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等均没有硕士点。学科在培养中大多以教学为主,缺乏实地调研的经验。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并不能体现出培养的方向性。课程设置各专业之间具有重叠性,难以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难以将公共管理学科形成有效的合力。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培养体系的单一性,也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不足

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限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培养方式,大多数学生在对专业的选择中,往往都倾向于热门专业,如金融、会计等。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来源往往并不是第一志愿招收,而是通过调剂的方式选拔,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来源渠道较为匮乏。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培养体系;同时,公共管理学科缺乏高层次人才,设立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与其他学科相比还远远不足。以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全国设有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仅有69所,且限于招收规模和学生报考,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缺乏团队建设。设有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校,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公共管理学科属于弱势学科。高校内部以及高校外部之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缺乏交流,高校对该学科也不够重视,不利于研究团队的组建。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团队,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建设还有待加强。国内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论坛比较匮乏,难以通过学术交流会集公共管理的精英。许多高校尝试组建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但这一团队建设方案还处于初步的探索中。

(四)学科界限难以界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界定难以体现出专业性。现阶段开设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具体的公共管理课程的设计上也难以体现出公共性。而较多的体现公共性的课程则大多数与政治类课程相挂钩,学科培养难以体现出公共管理学科自身的专业性。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对该学科的研究方法难以取得突破,多数教材的撰写仍局限于引进西方传统的逻辑和思维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上,公共管理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其具体的课程没有较多的改变,人才培养难以体现出层次性,培养的深度和难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待强化

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具体的科研创作中,限于所学专业的局限,鲜有独到的具有创新的研究方法。现阶段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学生,其研究方法多数以定性研究为主。而目前国内主流的经济和管理研究方法则以定量研究为主,公共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的课程有一定的交叉,但却难以学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很少有有关对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此外,公共管理学科作为管理学类的分支,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应与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不应该和主流管理学的思想相脱节,应以管理学的思维方式来设计具体的课程。

四、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多样化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多样化的体系,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应立足于高校的实践探索。笔者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归纳和思考,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可从提升学生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三个角度推行,以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生素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应将提升学生素质放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培养则是重点所在,教师起到的是育人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而制度保障则是公共管理学科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完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体制框架。传统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框架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教学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提升素质、教师培养、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可以为今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较好的借鉴。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看,可以设立公共管理精英班、激活本科生导师制、设立公共管理名家大讲堂、建立大学生公共管理学术沙龙;从加强教师队伍角度看,应加强教材建设、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研究生和MPA的培养教育;从制度保障看,应设立大学生公共管理学会、建立交流刊物、强化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

(二)建立多内容的公共管理学科培养方案

从公共管理学科具体培养方案的设计来看,公共管理精英班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精英人才,强化精英的选拔标准,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激活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导师“三点一线”的本科生导师制,以研究生作为交流的结点,通过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提升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导师制的运行效率。公共管理名家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和指导,具体通过定期邀请学者讲学、要求参会学生写思想感悟、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根据每期的内容进行学术思想创作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识和了解。而公共管理学术沙龙则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术沙龙活动中可以畅所欲言,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还能锻炼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教材建设是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教材建设主要包括《公共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其中《公共经济学》则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兼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征;《社会保障学》则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具有重要影响,加强社会保障学的教育,能深化学生对社会保障的认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优秀教师是公共管理学科成长的保障,应该强化专业团队建设目标、选拔教学和科研团队带头人、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提升团队运转能力和效率。而研究生和MPA的培养则是培养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保障,要强化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综合培养,加强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双向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公共管理学会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一个组织。能够起到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团体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办事效率的作用。公共管理学科可分为办公室、宣传部、学术部和实践部,通过公共管理学会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逐步锻炼和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建立《大学生公共管理探索期刊》,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写作的平台。其文章主要来源于全校师生,这不仅可以激励全校师生积极投稿,而且方便大家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学术、交流心得。强化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是公共管理学科定位的根本要求。公共管理实验室主要承担着《电子政务应用实验》、《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公务员实务》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实验课程和开放项目的授课任务,公共管理实验室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加强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阻碍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强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高校作为培养基地,在符合条件的所有高校开设公共管理学科,提高培养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基数。同时,还应将研究生作为重点培养的人群,对于硕士研究生,不仅应培养其科研创作能力,还应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扩大公共管理学科在这一群体的覆盖面是当务之急。对于博士研究生,则应该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学术研究水平。而对于有条件的专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让大中专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提高研究团队的合作创新

公共管理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根据各个二级专业组建不同的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应该定期申报一定的课题项目,以强化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加强对科研团队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可根据实际需要,组建跨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科队伍。引用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科研过程实际问题,此外,应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建立起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交流的结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强化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培养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团队的各个成员应该充分合作,完成本职工作,以此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五)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研究

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内涵研究,首先应界定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研究应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管理学科应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有关联,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特色,培养公共领域的综合管理人才。其次,应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公共管理学科应打造自己的特色研究模式,围绕公共管理领域的重点课题进行特色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最后,应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应强化特色专业研究,对于特色专业应该围绕公共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如社会保障学,应该围绕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特点,探讨社会保障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带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8篇

(一)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专业建设基础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载体。没有高质量的师资,不可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也不可能培养高质量人才。“211”理工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比较薄弱,师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自设置该专业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1)从“985”高校引进优秀博士6名,这6名教师现已成为专业的骨干教师;(2)支持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使得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3)聘请“985”名校博导兼职担任专业教师,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交流会,承担教学研究和改革课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二)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把师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尽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建设目标、实现方式等差异,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特点,高质量的师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专业。所以,做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工作,非常有必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每一个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把师资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1)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对于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教师,学院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如参加1项校级教改项目,相当于完成了1/20年工作量;(2)鼓励教师发表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根据学院政策,发表在一般刊物的学术论文不计工作量,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论文则计算工作量。根据目前学院工作量计算方法,每篇教学研究论文计7个工作量,高出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工作量40%;(3)提高教学工作的地位。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中,提高教学工作量系数的权重;(4)要求并鼓励教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规定教授每学年必须承担最低本科教学时数,并以相应权重计入工作量;(5)认可各项校级以上教学奖项的工作量。通过以上措施,避免了重点高校广泛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极大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有效地把师资力量转化到专业建设上。

(三)调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由于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治理社会的理念、模式、方式、政策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相应地,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不能只从理论和学科逻辑上研究,而非常有必要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确定特色方向,优化课程体系等提供依据。只有这样,专业人才培养才能经得起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第一,调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口径很宽,至少有二十几个专业方向,选哪一个方向作为突破口,取决于师资情况,更取决于社会的需要。2007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突破口,是经过人才市场调研反复认证的结果。第二,加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多渠道了解信息,采纳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方式、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建议,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多渠道了解就业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通过会议、集体或个别交流、专门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知识、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并作为调整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第四,到其他兄弟单位,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较强的“985”大学调研,了解和学习他们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第五,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公共管理改革和动向,为课程设置、调整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等提供依据。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公共管理也是专门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政府改革的动向,这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最近党的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社会治理、廉政建设、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必要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或开设专题讲座,或安排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讨论等,这也是本专业建设下阶段重点努力的方向。

(四)结合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办学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侧重。一般而言,“211”理工类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总体上比较薄弱,突出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理工见长,文科相对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时,专业基础政治学学科比较薄弱,缺乏相关学科的支撑,几乎是从零开设,和其他很多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985”高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重复其他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道路,无疑永远落后。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结合学校理工学科优势,走靠特色取胜的发展道路。1.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发展方向1998年专业调整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口径非常宽广,涵盖了以前十多个专业,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各有优势。自2005年起,经过两年的调研以及院(系)内部反复讨论和论证,2007年最后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并从2007年起,逐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成熟一门、开设一门”的原则,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现已开设了8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把人力资源管理确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年级公共管理类学生选择专业时,第一专业志愿的人数从不足10%逐年提高到50%,约占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总人数的一半。2.突出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理工见长的优势学科,在专业课程中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信息技术与定量分析、行政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定量分析理论与技术的课程。在体现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平台。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突出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鉴于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相对薄弱,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应成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特点的实习场所。现已建成了7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可满足全部专业学生课程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其二,提倡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鼓励案例教学与讨论。提供典型案例,结合理论知识探讨;其四,要求毕业论文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夯实实践性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安排了11门专业实践性必修课程。

(五)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思路、特色和措施等是一定外部环境下的产物。有关专业建设宏观性纲领性文件(如相关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等)以及微观的措施(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前者为专业建设奠定制度保障,后者使专业建设落到实处。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并要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运行的相关制度,如请假制度、调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相关制度,通过完善以上相关制度,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2.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关于学生培养的目标、课程安排及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可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不断体现的过程。以特色课程为例,从最初的1门增加到了现在的8门,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3.积极承担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抓手,也是做好专业建设,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公共管理系就一直重视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自2009年来,共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1项,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5篇,获各类教学优秀以及教学成果奖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项。通过以上措施,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近四年来,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了120多篇高品质的学术论文,承担了60多项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纵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4项,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三十多项。专业建设有必要解决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专业建设和科研相结合,使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教授专题讲座,原则上要求每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每学期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2)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3)毕业论文选题,尽可能让学生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据近三年的毕业论文选题统计,90%的论文选题时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确定,或作为导师研究课题的构成部分;(4)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结论

(一)“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充分利用理工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以人文社科见长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而“211”理工院校一般人文社科较差,理工学科较强,如复制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的模式,无疑永远处于追赶的过程中。所以,“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工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

(二)“211”理工大学同样可以建设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在文科专业中,“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相对较小,只要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优势,找准特色方向,完全可以构建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成功的专业建设模式。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9-02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同时重点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重点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融合“实际应用”环节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增强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能力;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新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仅有的两门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学习知识、验证知识、激发创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0篇

承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内容简介: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力量,以数字化形态为主的文化资源信息必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文化资源分布松散、先期的数字化工程异构,使得文化工程出现了信息孤岛问题、网络传输的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影响了数字内容的资源共享。因此,基于云技术,统一规划设计数字文化资源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和,协同建设跨地区、跨库、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目前云计算技术较为落后,处于基础设施服务的起步阶段,但是云计算在国内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主要研发内容

1.研究现有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共享现状,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案。

2.研究国际上成熟、开放的资源共享协议,结合我国文化资源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使用于我国现状的资源共享协议。

3.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如何进行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

4.研究如何利用云计算提高国家文化工程网络及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

5.研究云计算、新媒体和移动终端技术融合的环境下,数字文化资源的新型服务模式。

通过对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的研究,提出3个技术方案和3个研究报告,有效解决文化工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网络传输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将成果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服务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局目标。

项目名称:云计算环境下智能化数字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集服务模式研究

承担单位: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内容简介:

文化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文化数字资源相关的项目工程和科学研究工作,达到对人类文化精神资源起到有效地长期保护和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目标。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局面,本项目将着力解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网络传输的瓶颈,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探索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研究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方案、智能化数字资源采集技术及文化资源的新型服务模式,开发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实验系统,解决国家文化工程的信息孤岛问题,资源网络传输的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问题,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跨地区跨单位的协同建设,实现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局化管理,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云服务能力和水平。

本项目将从四个途径着手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借助已有的技术成果进行工程实践;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结合云计算、新媒体等新技术进行服务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为此,项目将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1.研究云计算环境下资源共享协议,在众多协议中选用、改进或提出一种适用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现状的资源共享协议。

2.研究数字文化资源的智能采集方法、元数据定义及提取策略,提出一套文化资源采集及传输方案,尽可能多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进行保存、共享和管理。

3.研究和构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拟通过与各地域数字文化单位的对接和协同工作构建面向多地域多库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解决目前存在的各地数字化成果相对封闭、共享与协作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不均衡等问题。

4.研究针对各类媒体终端提供自适应的资源内容呈现策略。提升诸如计算机、电视、数字卫星机顶盒、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移动设备等终端的信息共享能力,从而较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利用不同终端设备获取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

5.研究云计算环境的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运行模式,从整体上较为有效的解决各地信息孤岛的现状,实现各地资源的共享与协作,并扩大各地资源访问量。通过负载均衡和数字文化资源智能迁移策略,提高设备利用率、系统易维护性和易管理性。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数字资源的量化评估,并对资源与用户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提供决策参考。

6.针对云环境下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协作和管理提出可行方案。

本项目可取得的突破和应用前景,将体现在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调研已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系统的技术及应用现状基础上,设计云计算模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数据接口标准及整合云服务实验平台的开发,可在云计算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及服务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理论和技术实验性突破。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中实施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文化部信息网络中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视媒体广告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辽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9-01

一、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现状

首先是缺乏专项整体的规划,对于辽宁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并没有采取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近、中、远期公共艺术专项总体规划项目的有关内容。其次是规范制度立法的缺失,监督管理机制松散。辽宁省各个城市还处于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无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建设。最后是决策的非专业化、维护管理的不足、艺术作品质量不高、脱离公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 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发展对策思路

三、 2.1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对策架构――“231”结构

在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上以“231”即2个维度,3个尺度,1个目标为构架。即理论和实践两个视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最后达到建设一个“文化辽宁”目标。

2.2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支撑理论

2.2.1公共艺术建设宏观理论

在宏观中公共艺术建设规划研究更关注城市定位与发展,把公共艺术建设放在规划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强调研究方法上的多视角和多层次。研究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进行设计。对图形符号的形象提炼、情景元素的场景营造、植物造景的形态搭配、色彩材质的情感引导和场所空间的活力再现[1]。

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为支撑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景观网络的构建。

2.2.2公共艺术建设中观理论

在中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并且制定可行性报告。根据城市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规划设计近期、中期、后期以及反馈问题的改进与提升等整个公共艺术建设的全过程。最终完成公共艺术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参照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办法》使公共艺术的方案确定、审批、制作施工、养护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3公共艺术建设微观理论

在微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的干扰波动就是适度干扰。群众的监督对于公共艺术建设适度干扰可以带来一定的活力。适度的干扰可以给生态系统带来环境上的多样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要求在人类干涉时,必须从多方面考虑[2]。

公共艺术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公共艺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公共艺术的最佳关系问题,不同的公共艺术都能满足人们寻求各种体验的内心需求,它们包括: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知识体验、自我实现的体现等。

2.3 公共艺术建设对策

2.3.1宏观尺度的总体控制――编制公共艺术总体规划

宏观上要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定位、公共艺术场所的选择、公共艺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确定公共艺术建设流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状态和制度建设。

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依据上,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规划中明确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公共艺术建设的空间结构、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内容构成。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上位或同位规划。

2.3.2中观尺度的过程控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初,进行相关利益群体的通告和协商。在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专门成立公共艺术服务机构,必须要求机构人员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做到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真正符合当地风土民情的设计、真正是附近居民需求的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眼”,是城市的名片,凸显城市风采。因此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区独特的人文、科技等,而非单一的复制[3]。

公共艺术建设许可的最后决定由主管部门公示在公众平台上,供公众查询监督。

2.3.3微观尺度的实践控制――技术与方法的节点控制

公共艺术要把握空间尺度性―与环境“共生”。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的共生性策略,要求公共艺术在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公共艺术建设公众、公共、公平、艺术―与公众“共鸣”。逐渐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及逐渐完成健全的、公平的公民监督体制和公共艺术家设计出完美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注重体验―与行为“共振”。让附近的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达到体验引导公众主体积极的参与和再创造,形成“共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 [4];公共艺术源于生活,传承文化―与文化“共享”。归根结底公共艺术设计也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居民体会到亲切,更容易接纳和欣赏;公共艺术彰显时代需求―与时代、科技“同步”。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创作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设备的改革,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并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公共艺术项目品牌体系―与城市“共荣”。文化价值学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成功实施是塑造城市品牌,实现当代关注力经济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重要方式,最终达到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与城市共荣。

三、总结:

宏观中,专业人员主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规划把控。政府决策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审批的把控。市民则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反馈工作,监督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工作;中观,专业人员对于设计中的法律、法规要清楚,严格把握设计尺度,避免对社会、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要以法律约束专业人员胡乱设计和市民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不良作为,积极听取市民的监督反馈意见。市民则要爱护公共艺术建设设施。微观中,专业人员要专研设计创作,深入结合地域文化和人们需求。政府积极走进人们群众,定期做调查工作,听取人民宝贵意见。个人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主人翁角色。更好的促进文化辽宁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雅丽.地域文化视角下巴东野三关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7.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公共工程;代建制;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共工程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主要公共产品,是增进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者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公布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采用“代建制”模式是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公共工程项目的大势所趋。

一、“代建制”管理模式

1、“代建制”模式的概念。“代建制”是指通过招标等方式,由项目出资人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投资人对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和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管理方式。

2、公共工程采用“代建制”模式的优缺点。“代建制”模式促使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各个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克服了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等“三超问题”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过去公共工程在施工招投标和采购两大环节中的腐败和不廉洁现象的发生。但是,目前“代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代建单位的性质、委托方式和代建项目范围不明确,投资计划、预算申报和下达、资金拨付的渠道和程序不规范。

二、“代建制”模式的流程

“代建制”模式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三、“代建制”模式下公共工程的审计及建议

根据“代建制”流程,本文主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审计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决策阶段的审计及建议。决策阶段是选择和决定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政府投资公共工程要求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满足项目后续工作的需要。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可行性研究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结论性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审计的目的是改变因政府实施项目过多而产生的负债建设、拖欠工程款等不良现状。

审计的主要内容:(1)市场研究,即对公共工程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2)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3)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的研究和评价,包括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综合评价与结论建议。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资料是否充分、准确,做出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2)可行性研究深度是否规范标准;(3)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通过必需的签证和相关审批程序。

2、设计阶段的审计及建议。设计阶段是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达到规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过程。政府部门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管理,由代建单位对设计阶段督促和严格把关。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检查设计方案的深度及其经济合理性和设计概算。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严格筛选设计和施工单位,有效地阻断政府投资项目客观存在的寻租偏好以及原体制惯性带来的行政干预。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设计阶段的不同特点,重点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和对设计概算进行审查。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设计过程中是否运用了价值工程、标准化设计及限额设计来优化设计方案;(2)设计方案是否达到技术经济要求;(3)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是否合理,编制范围是否与工程内容一致,编制方法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规定;(4)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5)各单项费用的套取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规定;(6)总概算是否包括了从筹建到竣工投产为止的全部费用。

3、施工阶段的审计及建议。施工阶段是施工单位进行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政府投资公共工程多是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组织复杂,技术、管理难度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较多。在施工阶段,由代建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势必会给政府部门节约更多的物力和精力,让政府部门能投资更多的公共工程,为社会百姓谋福利。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查设计变更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以及施工过程中实际记录、现场签证等是否真实可靠。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进行比较,调整不合理的建设标准,对设计变更,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记录、现场签证等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发生违法违规现象。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设计变更的合法性;(2)工程造价的详细计算;(3)施工图纸中的说明、附注,套用标准图集的细节、定额套用、费率计取要符合现行规定,材料、设备的单价确定;(4)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比较后,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建设标准,保证整个工程的和谐。

4、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及建议。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后,按规定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查施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费用是否超支,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和施工图的预算进行。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施工单位送审结算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过程中实际记录、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及竣工图纸、预算定额、材料设备结算价格等多项资料,按规定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实际记录、现场签证是否真实可靠;(2)设计变更是否经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同意,变更手续是否完备。

四、结语

公共工程建设规模大、工期长、项目参与者众多,代建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虽然我国现在采用的“代建制”能够解决许多不利影响,如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有效遏制政府部门腐败事件的发生,等等,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还是会滋生许多不利因素,审计单位应加大力度,严格审查并监督公共工程代建制的执行过程,使政府投资非营利性项目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化.代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建设监理,2007.4.

[3]林谋祥.浅谈推行代建制的重要意义[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2.

[4]Mark Konchar and Victor parison of U.S.Project Delivery System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8.

[5]汤汉琴.工程项目实行“代建制”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审计月刊,2006.10.

[6]李兆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9.

[7]周志伟.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造价审计的关注点[J].陕西审计,2005.5.

[8]雄炜.工程造价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3篇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http://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

转贴于 http://

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http://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4篇

一、公共危机审计研究现状

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孔繁建(2004)提出了设置重大突发性事件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及其审计的目的。刘洪波(2008)探讨了救灾物资资金审计的要点及措施,指出要通过收集资料证据、深入现场盘点核实、调查访谈、接受举报、问询、请求专家帮助等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梅丹(2008)认为应围绕救灾款物的来源、分配、使用和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救灾款物审计,坚持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相结合,及时进行审计结果公告,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华金秋(2008)阐述了抗震救灾资金审计的必要性、目标、主体、基本原则、要点、技术方法、证据、报告以及开展措施。吴加录(2008)分析了抗震救灾款物的审计工作措施及成效、应急体制存在的体制和机制缺陷,提出了解决应急体制缺陷的对策。王国权(2009)就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阶段跟踪审计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王中信(2009)指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与常规审计方式存在冲突。张林军、刘西林(2009)从社会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构成等方面入手,结合社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项目审计实践经验,提出了紧急项目审计管理策略及其实施措施。李晗、张立民(2009) 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和需求供给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审计进行论证,基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抗震救灾审计的案例研究,提出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的全过程审计理念及制度安排与创新。杨德明、夏敏(2009)指出,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审计目标应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应随着进行调整。

上述研究成果为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总体上看,既有的研究十分薄弱,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畸少,说明危机审计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研究层次不高,发表在高层次刊物中直接相关的论文只有2篇;研究时间集中,主要为近两年,研究缺乏历史延续,说明危机审计研究在几年前基本为空白;研究内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危机审计内容和方法的经验性介绍,理论层次相对不高,体系化欠缺;研究方法集中,采用规范研究法,少有案例分析,没有实际调查,研究缺乏针对性。为此,开展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搭建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框架,总结既有的公共危机审计实践经验,以期为审计实务工作者提供指导,为公共危机审计规范的制定提供政策性建议,为形成公共危机审计理论提供基本素材,既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二、公共危机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委托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公共危机审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委托理论是公共危机审计存在的基础。提供救助款物的社会公众(委托人)委托审计机关,监督各级政府机关和慈善机构(人)对救助款物的管理和分配情况,防止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此外,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委托人和人面临不同的审计环境,导致在不同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及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均各不相同。由此,产生了对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公共危机审计发展的动因。新公共管理的宗旨在于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在从事公共危机审计时致力于降低风险,讲求效率,追求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增加审计透明度,利用社会和市场力量实现审计服务社会化,进而要求审计人员除分别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审计,还要重视后续审计,从更高层次上落实审计建议、总结审计经验,推动公共危机审计螺旋式向上发展。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将促使审计机关在公共危机审计中不断探索,实现持续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理论框架分别将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或者审计方法选为逻辑起点,往往忽视了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理论密切依存于审计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回首现代审计大发展的几次浪潮,从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到审计方法的变化无不是审计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时站在公共危机审计的角度,突发事件的产生导致了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是公共危机审计形成的原因;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审计环境,从而要求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审计阶段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可以说,对审计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审计环境的研究,脱离环境的审计理论研究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框架时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考虑到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审计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带来不同的风险,审计目标随之有不同的定位,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也有不同的选择,本文试从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以及后续四个审计阶段来探讨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公共危机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公共危机审计阶段具体内容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第15篇

20世纪80年代末,以上海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复八线、北京地铁1号线改造、广州地铁1号线建设为标志,我国真正开始了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为目的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历1995年至1998年3年调整阶段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国产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蓬勃发展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38个城市经国家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超过6880km[1],其中22座城市的95条线路已经开通运营,总里程达2933km。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涉及到20多个专业40多个子系统,专业跨度大,接口多而且复杂,同时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难度高、涉及面广泛。因此,轨道交通项目设计通常由十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国内相关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通常采用总体总包模式。轨道交通项目设计管理体系包括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所有设计活动以及政府、业主、设计、咨询等相关各方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各方主体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计管理中的角色各不相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人,履行立法、设计审批、跨部门协调和监管等职能;业主是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策划、外部协调以及设计与建设目标控制、报批等工作;设计单位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合同与法律、法规规定的设计成果及相关服务,并对所承担的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咨询机构受业主委托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活动与成果进行咨询、监督和审查,为政府的审批、业主的建设管理和设计单位的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支持。目前轨道交通项目设计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轨道交通项目涉及不同层级不同体系的职能管理部门,稳定外部设计条件的沟通、协调工作量非常巨大;(2)轨道交通项目专业多、接口复杂,设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沟通,设计冲突和反复较多,设计效率不高;(3)在总体总包设计模式中,由于业主与所有设计单位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总体总包设计单位协同力量不足,业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项目技术、质量和进度进行管理,包括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4)总体总包设计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业主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很难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项目设计与现场实施矛盾冲突较多。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面,应当突出精细化设计管理。本文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1、2号线项目设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对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和设计工作的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进行探讨。

2精细化设计管理的策略

精细化设计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随着社会分工、技术进步和服务质量不断深入细化背景下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建立在常规设计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设计管理引向深入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手段。轨道交通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轨道交通所有专业、参与项目的所有设计单位、业主技术质量管理团队的体系[3-4]。“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化”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轨道交通多元化发展、交通出行绿色、生态和人性化以及交通出行者对城市交通品质和要求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越来越注重线路与车站建筑的一体化衔接、车站用地规模的集约化利用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服务等统筹协调,轨道交通全过程精细化设计与管理已是轨道交通行业大势所趋。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在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建设中,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把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方向和交通出行者的需求作为设计目标,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细化,按照不同设计阶段有效落实到各个专业设计过程中,达到提高设计效率、落实设计目标、打造精品工程的目的。通过多年实践和优化,精细化设计管理逐步体现出以下优越性:(1)可以清晰明确设计目标,并通过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有效保证目标的实现;(2)可以通过规范的设计技术和流程管理,优化技术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设计过程中的偏差,减少返工,提高设计效率;(3)始终关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通过专家咨询和技术评审,提高设计质量;(4)将设计管理按照阶段和专业进行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次,界定工作职责和接口,避免体系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本文重点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设计为例,从技术质量和进度管理角度,研究如何建立站点精细化设计管理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管理的各个环节。

3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

3.1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构成

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由技术层面和管理与服务层面组成,其中技术管理层面主要涉及线路、建筑、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强电、弱电等几乎所有专业,负责制定各自部分的精细化设计管理目标、主要内容、执行流程、管理考核与成果总结等。管理与服务层面主要包括信息资料、会务考核、计划合同、报规报建、外部接口协调等内容,负责日常与规划、公安、市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主要由业主单位技术资料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精细化设计管理的总目标,并负责对体系各模块进行指导与考核。

3.2精细化设计管理目标

车站是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是轨道交通客流聚集和疏散的关键场所,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通常包括公共区、设备用房和管理用房等,同时也包括商务和其他功能开发的发展区。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和结构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组成和关键节点,车站设计体系见图3。目前车站综合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车站的建筑形式单一,设计布局功能结构大同小异;忽略车站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轨道交通站点今后的发展,导致换乘通道过长或者换乘不合理的情况;忽略车站细部与平面功能的综合设计,总体设计与各相关专业设计接口衔接粗糙[5]。苏州轨道交通明确地铁车站设计以节约型、人文型、发展型、环保型、安全型车站为理念进行精细化设计,其相应的设计目标如下:(1)节约型车站,其内涵并不是要通过压缩车站规模、降低乘客舒适性达到降低土建投资为目的,而是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设计,优化配线布置,方便使用和管理,达到控制车站规模,减少投资。(2)人文型车站(图4),车站设计体现人文关怀,使用方便,集散安全,创造舒适宜人的乘车环境,并在设计中切合城市文脉。车站应秉承“设计为建设服务、建设为运营服务、运营为乘客服务”的理念,所有的设计、建设最终落脚点都是乘客。车站是旅客乘坐轨道交通的重要场所,车站设计应以“以人为本”,为乘客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作为指导思想,为乘客创造舒适便捷的候车环境、明确清晰的导向指引。(3)发展型车站,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和城市过街功能,依托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地下空间布局,并为未来开发预留条件。(4)环保型车站,把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达到车站与自然共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发展。(5)安全型车站,采用的标准、技术方案要确保施工安全、设备安全和运营安全。

4精细化设计管理主要内容

以车站精细化设计管理为例,精细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总图专项精细化设计、通用图深化设计、车站标准化设计、车站相关专题研究等。

4.1总图专项精细化设计

4.1.1内容构成及设计流程

总图专项精细化设计主要包括加强前期总图设计的深度与广度,紧紧围绕城市设计、交通一体化设计、综合开发设想、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管线迁改、出地面四小件设计以及风险评估等内容,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总图阶段精细化设计目标要尽可能地稳定外部条件,为后续协调与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4.1.2分阶段控制目标

(1)总体设计阶段本阶段主要根据城市设计成果,重点研究站位与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城市设计、现有交通设施规划、交通站点及周边客流分布等的关系,实现站位布置能够兼顾客流吸引、综合开发、交通一体化建设要求;初步满足出入口、风井、冷却塔等出地面条件;初步评估风险最小化;满足拆迁最小化;初步评估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管线迁改的易行性;基本满足各职能部门要求。(2)初步设计阶段在总体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勘察和调研资料,对地下管线、车站埋深、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管线迁改、工程筹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总图设计阶段所确定的地铁出地面部分均能落到实处,满足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管线迁改、报规报建等要求,确保无施工风险。(3)施工图设计阶段本阶段重点在于规划设计落地,应重点核实前期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做到坐标无偏差,控制性因素考虑全面且无影响,施工顺利实施。(4)景观、装修设计阶段本阶段重点在于综合考虑土建、景观、广场设计、导向、装修等,形成综合性总图,指导后续施工。

4.2通用图深化设计

对各专业总图进行深化研究,对通用图进行认真的修订,满足建设精品地铁的要求,实现车站建筑标准化设计(如设备房大小、站台宽度、站台长度、楼扶梯、出入口形式、低矮风亭、冷却塔形式、出地面残疾人电梯、地铁车站指示标志等等)[6]。

4.3车站标准化设计

(1)车站站台宽度研究,在对车站客流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车站站台宽度实例研究,从投资、系统设置、服务水平、房间布置等不同层面,分析研究不同站台宽度及其适用条件。(2)车站柱网布置研究,车站柱网布置主要涉及车站跨度、柱距,应重点从结构合理性、楼扶梯及房间布置、公共区空间效果、与屏蔽门关系等不同层面进行研究,确定不同站台宽度下柱网布置形式。(3)车站楼扶梯数量与分布研究,针对车站客流特征,从日常服务水平、紧急情况下疏散要求、站厅公共区综合利用、投资规模、扶梯故障下运营要求等不同层面,分析研究不同客流条件下适宜的楼扶梯数量、宽度与空间分布。(4)车站公共区布置研究,车站公共区布置是车站设计的核心区域,要求从车站客流特征出发,结合国内外车站公共区布置特征,从客流流线、过街功能、与周边地块综合开发联系,分析研究车站公共区布置方式,提出公共区功能、面积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要求。(5)车站设备管理区模块化研究,车站设备管理区根据其使用功能一般可分为供电模块、弱电模块、通风空调模块、给排水模块、管理用房模块。模块化研究应遵从功能优先,坚持集约化布置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对同类设备管理用房进行整合布置,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运营管理费用,有效控制车站规模。(6)车站净高研究,合理控制车站净高有助于控制车站规模,提高车站品质,车站净高研究应针对不同站台宽度、柱网布置方式、通风空调设计,对车站净高提出建设性意见,供业主决策参考。

4.4车站相关专题研究

(1)换乘站专题研究换乘车站是轨道交通网络重要的客流转换节点,其设计合理与否,对整个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轨道线路走向不同,一般可分为平行式和相交式2种换乘方式。应根据当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对重要换乘节点进行逐一分析研究,初步明确其换乘形式,为后续轨道交通网络调整与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资源共享专题研究轨道资源共享是实现轨道资源优化利用,有效控制建设投资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换乘站资源共享、车辆段资源共享、主变电站资源共享、控制中心资源共享、机电设备系统资源共享等。应遵循“功能第一、节约优先”理念,从网络角度对资源共享的内容、方式、实施条件、控制手段等提出全方位建议,并针对轨道交通网络特点开展车辆段共享、换乘车站和主变资源共享研究。(3)综合开发专题研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综合开发,将车站、地下步行道与地面重要高层建筑相互连接,共同形成地下公共空间网络,有利于推动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开发,形成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地下综合体。综合开发专题应通过综合开发模式、综合开发规划管理、开发投融资模式、开发设计管理、实施技术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轨道交通综合开发的适用模式及技术导则。(4)车站导向与装修专题研究车站导向与装修是提升车站品质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车站人性化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视觉形象、装修、导向、设施、广告、环境艺术等方面,涉及出入口、通道、站厅、站台、车厢、街区等“六大区域”和内容、空间、材质、色彩、造型、灯光等“六大要素”。(5)无障碍及人性化专题研究车站无障碍设计与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衡量车站人性化程度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应从地面到站厅、站厅到站台无障碍设施空间位置关系,无障碍设施选择,盲道与电梯关系、盲道与室外盲道关系、车站内部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对无障碍及人性化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6)地下站出地面“四小件”专题研究地下车站出地面“四小件”一般指出入口、风井、冷却塔、电梯等,其对车站客流组织及对周边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轨道交通不同区域特征,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小件”设计导则。

5精细化设计成果管理

5.1成果控制

精细化设计成果控制主要由业主单位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管理,由总体总包设计单位负责整个流程的技术控制,最终成果经过审查后,形成成果文件,由总包设计单位下发实施。工点设计单位根据下发文件,予以执行,总体和咨询审图均应遵循下发的成果文件要求进行总体审核与把关。

5.2时间控制

精细化设计成果作为指导设计和管理的文件,其时间必须紧扣设计管理的不同阶段,层层推进,确保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均能在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