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际沟通能力 中学生

1.人际沟通能力与语文教学

Sarah Trenholm(2000)在他的《人际沟通》中把人际沟通能力(深层处理能力)的维度划分为:解释能力、目标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

1.1解释能力:标定、组织和解释沟通环境的能力。

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者必须对所处背景的性质及他人达成一致意见,还必须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误解所处环境或交谈对象的意思,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都会使沟通陷入严重的困境。

1.2目标能力:设定目标,预期可能结果,选择有效行为路线的能力。

大量的沟通都包括策略性的语言选择。为了作出恰当的选择,沟通者必须了解自己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道路上存在的障碍,并且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行动路线。目标能帮助人们设定目标,想象别人将如何反应,选择对个人最有效的信息。

1.3角色能力:进行适当的角色行为的能力。

由于沟通是双方参与的活动,因此不能适应别人的人不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个人不仅必须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目标,而且必须学习以文化认可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各种文化都有各自对沟通能力的定义方式,文化不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也各异。拥有角色能力的人知道在任意情况下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超越了界限的。当出现相互抵触时,他们知道如何从中作出选择。具备角色能力的个人会力争保持社会形象。他们还知道如何关心和照顾别人以保持别人的形象。

1.4自我能力:选择并表现一个欲求自我形象,并能将自我形象展示给别人。

有能力的沟通不仅仅是要遵守社会规则而已,人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交往风格。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自尊度高,将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充满信心地参与沟通。

1.5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将一般的行为路线转化为别人能够理解并且作出反应的具体信息选择。

代码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用来让人熟悉交换有意义信息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支配至少两种代码:言语代码和非言语代码。为了有效和恰当地沟通,沟通者必须掌握这两者。沟通者必须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方式说恰如其分的话,同时必须知道如何恰当地行为。

语文,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不仅包括字词句篇、修辞逻辑,而且包括恰当的思想表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其人际沟通的能力。

2.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本研究对江苏省某中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调查,共调查73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6人。年级情况为初一23人,初二25人,初三25人。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在六个维度上的特征变化趋势见下图1。

图1 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各维度性别差异

中学生沟通能力在目标能力和角色能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讲,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平均值较为均衡,波动很小。在六种能力维度中,两性中学生在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上都比较欠缺,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显著偏低;在恰当地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能力方面,男生较女生显著偏高;在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信息的能力方面,男女学生都比较高,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中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恰当自我表露的能力,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能力,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和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而中学生普遍在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自我感觉表现较优。

言语理解表达能力与非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而这可能跟我们的教育重点有关系。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在沟通能力的子维度中,只有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被视为智力的范畴而重点加以培养。与言语表达的信息相比,非言语信息主要适合于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状态等言语信息通常不能胜任的任务,在传递与接受情感信息的能力方面,中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感到比较困难。在这个方面虽然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强的非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城市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理解表达能力仍然比他们的其他能力要弱。

3.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认知风格、心理品质、情感体验等。这一提法,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种种争论,又阐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即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重任,既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即注重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7).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第3篇

关键词: 岭南文化 粤大学生 沟通认知能力

粤籍大学生①与北方学生有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从外表到内心都表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认知行为方式。某些人喜欢读书,还用古体诗即兴创作,某些人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做事与创造能力,在课余活动、竞赛性项目、独创新表达方面的成就斐然,让教师对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的表演能力感到震惊。探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行为方式与北方学生差异的原因,发现是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粤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行为独特性特征。

徐南铁[1](1999)指出,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平民性和重商性。他对岭南文化特征的描述,是整个社会文化中人的群体性表现。针对岭南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影响,杨桂芬[2](2007)指出,在“兼容并蓄、开放灵活、重商务实、创新求变”的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青少年呈现“接纳包容与欠缺沉潜、敢闯敢拼与独善其身、追求实效与功利主义、善于变通与自由散漫”等心理特点。笔者研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对自我的认知、沟通意识、对他人的认知和沟通技能技巧四个方面,采用调查法分析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影响有哪些表现。

一、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从管理学角度,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及团队精神等[3]。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看,有研究者认为:“沟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活动中,除了不同的专业能力外,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沟通能力,包括自我沟通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人际沟通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认知能力、沟通意识(沟通主体性)、对他者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技巧四个层面的内容。笔者对人际沟通能力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第一,承认沟通能力在天赋上有一定的个体性差异;第二,肯定人际沟通的能力是在一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能够得到培养与提高的;第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表达有赖于主体性的觉醒和个体的自我提高发展训练和思维训练;第四,人际沟通能力不仅仅是依靠口才与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人品的综合性体现;第五,人际沟通能力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共识基础上进行的。

二、国内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分析

研究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社会沟通能力的影响,就要了解其他区域文化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笔者搜集文献发现,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学类学生和护理专业这样特殊的专业学生群体,作为职业素养的一种重要能力着力培养。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不少,笔者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分析其他区域文化中大学生沟通能力特征(如表1)。

表1: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的相关研究案例比较分析表

从以上五个区域的已有研究案例看,研究者无论是从定性研究还是调查研究都得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的整体性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培养沟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的共性结论:第一,人际沟通能力与学生心理相关,自信心不足、沟通焦虑、自我中心等是重要的因素,即沟通能力高低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有关;第二,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有天赋因素(语言天赋)和外部因素(如出生地、家庭经济情况)影响沟通能力。研究的差异性:研究维度和研究的分析框架不同,对学生沟通能力要素的重点关注度不同。

笔者的研究侧重沟通认知能力,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沟通意识、对他者的认知和沟通技巧四个问题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粤大学生中的部分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特点及其在区域文化影响下的沟通认知能力。

三、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目的:第一,以院校个案为目标了解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第二,从人际关系认知角度了解粤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沟通意识、对他人的意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调查时间:2013年12月,调查对象与人数:广东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400人。问卷回收380,有效问卷374份。辅以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表2),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的四个问题:第一,学习生活中遭遇沟通困难,53%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二,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7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三,在对个人沟通能力强弱的认识上,44.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四,在不满意自己沟通现状,觉得能做的更好的问题上,74.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辅访谈中,参访的教师认为粤大学生在小组学习和创新项目中有较好的表现,他们认为针对具体活动中的沟通问题,学生会更真实表达实际情况。而对笼统的沟通能力问题方面,某些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从调查数据看,粤大学生群体中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认识中,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认知偏差;过半数学生确实遭遇过沟通困难,但是在具体问题解决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能够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在对自我沟通现状的认识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能力有发展空间。这与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认识一致。

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有较强的沟通意识。65.1%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之前会做准备工作,4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过说服别人实践自己想法的经历,62.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多次尝试进行沟通的经历。这个数据说明,在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某些人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使用沟通的方法;当然,有过说服别人实现自己想法的学生未超过半数;但是,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多次尝试沟通,在遭遇沟通失败时,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这是粤大学生的受岭南文化影响务实、敢于尝试、遭遇困难不气馁的文化影响的素质。受访教师表示,在粤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有较强的坚韧的勇气和力量,例如学生在组织活动拉赞助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沟通能力、创意提案和说服力。当然,也有某些学生沟通意识相对较弱,比较胆怯,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对“发现他人的缺点和毛病”,48.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55.8%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被说服做某些事情”,仅三成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对“真诚向他人道歉”的问题,44%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出一种较独立、自我的表现,在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方面,也有超半数人表示自己情况相符。受访教师也表示,在独立、自主和自立自强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得比较有主见,关心自己的事情和自我的发展,对于勤工助学、校外兼职工作等自立自强的事情非常敏感,对其他学生的私事不关心,相对表现出比较尊重和民主的精神。在道歉方面,粤大学生如果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会诚恳表达歉意,但也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情况。

在沟通技巧方面,对“清晰表达自己观点”,66.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73.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观察别人的言行”,59.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沟通目的与技巧要完美结合”问题,83.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超过八成粤大学生的认知不存在偏差,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学生占七成以上,超过六成学生认为自己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近六成学生观察学习过别人言行。受访教师表示,在沟通技巧方面,粤大学生更注重的是真诚的友谊,学生日常接触的都是同学和朋友,在诚信的基础上,提升沟通技能。

表2:粤大学生沟通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表

(三)调查结论。

粤大学生在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的具有高效能感的人数偏少;但在实际沟通实践过程中的有良好表现的人数相对较多;大多数人对沟通现状及提升空间的认识不存在偏差。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出在具体沟通活动中的准备及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能够多次沟通尝试,说明他们在目标明确的沟通事件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意识;不到一半的学生有过说服别人的经历。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他人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但超过五成学生能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超过四成学生有过真诚道歉的体验,说明在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有很多学生需要提高认识。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粤大学生不存在太大认知偏差,在倾听、表达和观察等沟通技能递进的问题中,人数相对减少。

粤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并不像很多人担忧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并不存在很多的人际问题,尤其是以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理解他人言行,不容易有偏激和“钻牛角尖”的现象。还有将近两成的学生需要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从粤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现中看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低调务实的人生态度、诚信真诚的处事精神、平等民主和个体主体性。

四、粤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的内核:价值共识。

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理解对方的意愿,并结合自我意愿,达成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大学生沟通能力是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外显,学生人际交往过程是分享学习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有共同价值观基础和兴趣爱好的人,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理解对方是造成大学生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核心的内容还是整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培训,更是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出发的人际影响力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的培养,在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都要强调核心价值,尤其是教师的身教言传的人格感染力,是学生人生方向的标杆人物。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和说教,而是教师和学生活出来的丰富生动的生活,是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是文化价值在人身上内化后的外显行为。

(二)推进大学生沟通思维的培训与沟通实践训练。

核心价值的养成是终身的过程,其过程漫长而成果显现期也长,却是根本性的动力源。有了核心价值还不够,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显示还需要沟通意识、沟通思维和沟通实践。是解决“为对方得益处却不被理解与回应”这样随处可见的问题。关爱发起者对被关爱者更是如此,沟通意向与目的得不到回应,这就需要沟通思维和沟通方法层面的改善,也可以开始沟通方面的培训课程或短期训练营。例如《组织沟通》、《沟通心理学》、《NLP自我再造计划》和《沟通能力培训全案》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并将沟通能力训练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贯穿沟通能力的实践练习,点滴积累,终成习惯。

(三)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粤大学生有很强的“岭南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放性、民主化和重商性精神表现比较突出,在行为方式上更强调踏实、务实和劳动自强的特点,对工作和劳动的价值要求比较直接,较之北方学生“爱面子”、“唯有读书高”的认知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农村学生朴实的“岭南思维”中还强调对传统民俗和家庭习惯的重视,孝敬父母自立自强。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上的优点要加以赞赏、欣赏和强化,同时也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可借助广东创建文化大省的规划,借助政府和各种民间团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做好阅读规划和阅读报告等过程,体验阅读带来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知识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和贵重品格的提升。反思所处时代所遭遇的群体性或个体性“富而不贵”的问题,如何养成“高贵”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阅读拓展他们对社会更广阔的认识视角,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精神的张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四)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与特别关爱。

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价值观偏差,较悲观厌世,言语激进、脾气暴躁,缺乏积极心态造成的人际关系沟通不良;第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常识,不遵守时间约定、在教室或宿舍公共场所制造噪音、随意丢弃垃圾等不良习惯,被同学厌恶受到排挤和歧视而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好;第三,“自以为是”缺乏自我反省和考虑他者感受,阻碍人际沟通过程造成沟通不良;第四,“宅型人生”,沉迷网络游戏、影视、小说等世界,忽视与现实中人的沟通交流,因缺乏沟通经验而形成的沟通不良。对这些为数不多的种种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要重复发挥学生社团与朋辈关怀的力量,发现这些人,针对他们的问题,以团体性的活动与特别的个体咨询进行关爱。引导学生向积极乐观心态、自我反省与自我控制、自我改善与自我发展等有目标和行为导向的人生方向前进。

注释:

①粤籍大学生,以粤语为日常口语的学生,也包括第一口语为客家话、闽语等本地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南铁.20世纪末岭南文化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1999(12):124-126.

[2]杨桂芬.岭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心理特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43-244.

[3]陈雨露.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2(7):4-6.

[4]童革.基于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6):178-179.

[5]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42-45.

[6]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25-30.

[7]陈桂霞,张晓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11-1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