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篇

1、法制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目前,已把经济责任审计列入JT学校审计法律条款中,而相关职责范围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水平参差不齐,审计的对象并没有具体规范明确,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达不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导致JT学校审计风险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因此,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实际运用存在一定差距,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致使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促进审计控制风险的形成,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范围内的统一及其发展。2、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作用关键是由内部审计制度及时运用于JT学校内部审计中从而得以体现,而如今JT学校存在相应工作责任人任用或调离之后才采取一定的内部审计程序,致使造成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这种现象往往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丧失审计的必要性,对领导干部的任职任免起不到任何现实的参考意义。其次,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和不健全,法律权威性偏低,缺乏一定的法律地位,可操作性不强,使得JT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受到影响,增大了审计固有风险,消减了JT学校的审计质量以及其准确性。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其决策者在任期间针对其审计性质方面所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在被审计者的任期内,前任的经济活动的决策结果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反映出来,所引起的遗留问题或损失应归于前任的责任,而对于前任的决策所作出的调整呈现的结果则为后任的责任。另外,JT学校存在经济责任的归属不明确现象,责任归属没有具体的标准衡量,经济责任存在审计内容核实的事实无法采取必要的方法手段加以综合归纳、分析甚至判断,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JT学校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情况。譬如由被审计者的个人原因造成的,或是由集体共同决策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则后果由被审计者个人承担或是由集体共同承担的问题。4、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目前,JT学校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有的部门未建立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甚至有的部门已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甚至JT学校内部审计没有适合自己的审计方法和内容,进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复核制度执行不严格,进而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负责人不能及时对相应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以及其证据进行复核,造成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部门审计负责人不能对其相关审计报告进行及时复核。5、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JT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内部机构负责人任职期间因任职期满或提拔、调动、辞退,退休等原因离职于现任工作岗位前,就应按照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并作出鉴证。结合JT学校实际情况,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现象,造成审计与任用相分离,使得新上任的负责人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够重视。由此以来,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审计结果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不够稳固。同时,可能导致从事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政策法律水平业知识、经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降低,从而加大审计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审计检查风险。6、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JT学校所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JT学校被审计负责人和决策者的鉴证、评价和使用以及奖惩的参考依据,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调整的依据。由于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特殊形式,形成了JT学校组织部门没有必要查看审计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力度不到位,但实际考核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却有所不足。同时,也存在着审计工作结果的落实涉及到了JT学校相关部门的经济利益。

二、完善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审计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监督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以及支持。在JT学校,围绕着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大审计类型上,看似三者同等重要,可内部审计的发展一直是处于重视度偏低的发展处境,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中最弱的一环。要同国际审计协调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足鼎立,各自就相应的职责范围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做到优势互补。JT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实施办法。内容可以包括经济责任的界定、审计立项、委托、计划、实施、评价、结果、报告等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方面,针对具体的实施要求或相应的规范以达到审计目标。目前没有实施要求的部门可暂时以指导意见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分别制定JT学校各项专业审计准则以及适合所有审计种类的审计通则,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序和规范化发展。

(二)健全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发展JT学校所有的内部审计规范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健全审计与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制度,完善任期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措施,同时对审计结果运用标准制定合理的措施,真正发挥实效,只有尽快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措施,才能使审计工作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有权威性,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明确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问题,分工、配合完成经济责任的内容界定为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三方面,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主要责任和集体领导责任等定性责任用于发现问题时对问题的定性。鉴于JT学校实际中各审计职能部门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问题,如干部离任或任职前免予相关职务,交予审计部门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再将考核结果写成书面报告,送于相关部门参考报告,全面掌握被审计者的相关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从而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其次,基于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内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JT学校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三方打分,互相监督。

(四)建立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针对审计过程中从方案、证据以及报告等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按照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进行,能够实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大部分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结合JT学校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科学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人事相宜、各展其才。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上级与下级之间、下级与下级之间的复核之外,还应确保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范围、立法规章程序以及其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责任。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重视相应审计事项中具体问题的审计手段以及审计方法,达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取证,来确保其审计报告的质量。

(五)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工作的滞后性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制定出审计计划,对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要在任职期间做好详细统计,离任必审的基础上开展任期审计,离职前做好审计统计,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反馈结果,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充分结合,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同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政策性知识以及对其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要求很严格,须对相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内部人员对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进行学习,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创造条件。甚至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意识薄弱,经济责任认知缺乏

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法规意识薄弱、经济责任认知缺乏的问题,不能自觉的遵守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能规范经济活动和行为,不能正确的处理行使经济权力与履行经济责任的关系。有些领导干部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认为只要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就可以了,学校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工作往往不规范、不到位,为很多干部提供了漏洞可钻。

(二)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目标不明确

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方面,但有些学校存在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基建等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清晰,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存在可能发生损失浪费、滥用职权或违纪违法等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三)审计程序滞后,时效性不强

对于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发生在其在任期间,才能有效的进行预防与控制,但有些学校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常态化,很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是在其离任或调任后,这样就出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滞后的情况,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取证比较困难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面的审查资料,不能及时对审查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查,同时对于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比如追缴款项等需要在原单位落实,新任领导者有怨言或认为这是前任的责任,可能对审计结论置之不理,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使得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审计的手段和方法滞后

学校虽然基本上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真正利用财务审计软件开展工作的较少。目前,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对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最主要的方式仍是抽查会计凭证,审阅账册、报表等会计及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审计信息,根据收集的各项资料,凭工作经验和专业判断分析和发现问题,但按照此程序从单位内部会计资料中查找到领导干部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的概率很小,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资料中反映,如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这种相对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使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真实情况,导致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五)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各学校对内部审计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因此,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有的学校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既要完成纪检监察的相关工作,还得完成全年的审计计划,工作任务重、业务繁杂,想干好工作但分身无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审计人员大多不是审计专业出身,对审计知识缺乏系统、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时,往往缺乏审计专业的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造成审计评价的偏差。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审计意识

1.制定审计实施办法。各学校领导要把审计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监察审计、组织、人事、财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的进行,应于每年末提出下一年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联席会议研究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后,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知识、有关政策和规定等,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从而理解审计行为,配合审计工作。

3.及时总结经验。各学校应认真总结经济责任中的审计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和修订有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同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明确经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

1.明确责任和义务。学校领导干部应明确其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所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的内涵,明确应当履行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相关的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2.加大审计力度。学校应将全部审计对象都纳入审计范围,同时,可以在其任职期间进行任中审计或对某项专门的事项进行审计,同时,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审计监督制度,更加有效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3.明确审计范畴。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确定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本单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资产管理、使用、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情况;各项收费的合规性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单位往来款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授权部门或审计处认为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三)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算化会计的广泛应用,学校审计部门要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的新路子,促进审计手段现代化。有的干部为了遮掩其不法行为,会利用职权或者其它手段提供假的资料,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失真,如果单纯从查会计账入手将很难发现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扩展信息来源,可在校园审计网上公布各项违纪违规行为的举报信箱、电话、邮箱等,让一些知情者有机会进行举报,在做好保密工作的情况下,使审计人员从蛛丝马迹中获取信息,进行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实行审计结果公开,严格责任追究

学校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罚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审计结果,除审计结果中涉及保密的内容外,应及时公开,可用会议、网络、校内文件等形式进行公开,以提高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透明度,推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责任人要专门研究处理,对违纪违规行为依据有关的规定做出处理、处罚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五)加强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养主宰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各学校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一是要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恪尽职守、尽心尽职。二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并有计划的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后续的业务培训,才能适应学校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构,配备原则性强、业务精的审计人员,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审计人员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基本保证。随着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特别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2015(36).

[2]蓝建萍.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经界,2016(04).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3篇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政府把建设良好的公共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同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扶持办学能力弱的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校;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剖析;防范

随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也随之出现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财政资金低效运行是基础教育有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如何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剖析与防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理进行。(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学校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身作则,在学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收集真实可靠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正常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明烨.浅谈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11(13).

[2]卢众.关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巩福栋.浅议审计风险[J].会计师,2011(07).

[4]翟君民.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与规避[J].科技信息,2011(16).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剖析;防范

随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也随之出现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财政资金低效运行是基础教育有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如何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剖析与防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

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

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T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

理进行。

(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

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

(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W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

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学校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身作则,在学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收集真实可靠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正常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明烨.浅谈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11(13).

[2]卢众.关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巩福栋.浅议审计风险[J].会计师,2011(07).

[4]翟君民.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与规避[J].科技信息,2011(16).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5篇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

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徇私舞弊,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

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T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

理进行。

(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

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

(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W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

的质量。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审计;经济责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15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1

高校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过程中,实现“管、办、评”相分离,亦是高校去行政化的过程,将政府领导和行政管理转变为高校自我领导,从而达到高校自治、学术自由,这也是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内在诉求。但为避免政府监管缺位造成高校自由放任,需要完善内部监控体系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目标一致,是高校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对高校内部控制要素行使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及风险预防职能,对促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1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1.1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缺位

国家层面制定的、能适用于公办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目前仅有中内协的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和两办规定,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上位法”,但是具体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操作性却不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省级层面的指导性制度目前仅有各省教育厅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了宏观要求,但是内容、流程、结果应用、存在问题整改等方面内容缺乏具体要求,使高校在制定本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时各自为政、无章可循,缺少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1.2 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主要有三大方面表现:一是机构不独立;二是人员数量有限;三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除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的高校外,有的高校纪监审合署办公,还有的设置财务审计合署办公机构。合署办公在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工作流程、避免内控防范、节约经费开支方面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降低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方面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内审机构不管是纪监审合署还是财务审计合署办公,对于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都是负效应。2009年中内协的《高校内部审计》中规定了7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但在实务中,很多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是在同一时间任期届满,这也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在很短的时间,有时甚至只有一两个月,对十几位甚至是几十位届满的中层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1.3 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标准模糊

目前,审计评价标准可以参考的“上位法”文件、2010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的《两办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以及2009年中内协的《高校内部审计指南》。上述指导性法规在责任界定方面均不够细化,而且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审计人员对责任界定标准把握较为含糊,易出现责任分类错误、定责轻重失当等问题,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加大了审计风险。例如:某高校对下属二级学院院长离任审计时发现,该学院在重大问题决策等系列重要事项上,没有经过集体决策,而是由院长直接拍板决定,虽未发现该事项造成经济损失,但这种情况已经违反了国家关于“三重一大”决策的相关规定,而上述指导性法规对这类责任均没有明确规定,需要靠审计人员根据个人理解进行责任界定。

2 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2.1 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

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审计治理有章可循。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保证。首先,建立本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在本单位审计时有制度支撑。其次,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例如:建立预算管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基建和修缮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基建工程和设备采购招投标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内制定责任追究细则,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和责任追究的范围,并明确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

2.2 健全违法违规追究制度

问责制是制度保证,责任追究是一个重要渠道,有责必究则是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追究责任不能够只盯着被审计个人,还应当追究其他相关当事人,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结果的整体威慑作用。内部审计机构除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就有关经济事项及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关经济处理处罚决定外,还应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事实,依据相关法规及内部规章,提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意见和建议。高校管理层或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及时考虑并采纳审计建议,对审计中发现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及时移送纪检部门。

2.3 构建科学的治理评价体系

由于各高校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够清晰、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这就表现出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应充分分析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客观因素,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进行经济责任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分类指标体系,例如:学院的院长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内控制度的健全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学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增长率及经济决策的效果等,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负责人评价指标可以参考内控制度的健全情况、创收收入增长率、经济决策的效果等。

主要参考文献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5-02

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及各单位加强管理,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作为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决定了开展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行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具有特殊性

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区别于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教育系统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受部委制度约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日益重视,国家各部委针对教育系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明确。1992年4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自此,开始在教育系统试行离任审计。1997年12月国家教委又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教育部及工业信息化部等所属院校还应同时执行部委内部审计规定,如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又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上述规定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明确提出高校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受部委规定约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具有特殊性

高校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从总体上讲,包括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校办企业领导人员两类,从性质上来说分为事业编制领导干部和聘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干部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党政领导干部分为由上级干部管理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和由学校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如学校任命的部门领导干部。

通常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校任命的院(系)、部、处、所、直属单位等部门的行政第一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和学校出资并控股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其他干部,如副校级领导、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具体情况由学校及有关部门决定。需要说明的是,从审计实践来看,多数高校尚不能完全达到先审后离的要求,而企业资产重组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广泛开展,更难达到同时审的要求。因此,目前较符合高校实际的做法是先审后任;此外,积极开展审计关口前移,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经济责任审计。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特殊性

第一,在经济责任的划分上,高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其下属各院、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除校办产业、后勤集团外,各部门都以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主,基本不涉及盈利问题和投资筹资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所不同,在审批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财经法纪方面的责任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所管部门经济行为的真实合规性、所做经济决策的合法性和所管部门经济行为及经济决策的效益性上。

第二,在审计重点上,高等学校各院、系、部、处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制定工作计划,执行预算;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耗材、图书等;自筹经费等经济决策主要包括二次分配,奖惩等。对应于“经济”和“责任”来说,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审查责任人履行其一般职责及其效果外,更多的审查、描述和评价,都会集中表现在货币或会计指标、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方面。

第三,在审计的经费范围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除审计行政预算经费的使用外,对科研经费代管经费、专项经费的审计内容也具有较强的教育特色。如对各院系部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高校代管款项是指学校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如党费、团费、学会会费等。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说,代管款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校统筹或校领导直接分管的专项经费,由处(部)履行审批职责,处(部)承担经济管理职责的经费;二是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管理的款项,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核算的经费,学校相关单位负责经费的使用和支出的审批等。审计的内容对前者主要包括代管款项的支出合规合法性、决策程序、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等,对后者主要审核经费的收支情况,相应的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资产账务处理及权属情况等。高校取得的国家专项拨款项目经费及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建设项目需要所拨的专项配套经费数额较大,因此专项经费的审计是审计的重点。专项经费的审计,主要是审核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拨款的管理使用办法和相关的财务制度与规定;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是否做到了专项管理,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违反专项管理规定的行为等。

四、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具有特殊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应用,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哲学辩证法归纳、分析等,经济学价值理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此,高等学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种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目前,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多针对党政机关及部分国有企业,但是针对高校内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偏少。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有的高校讨论或试行增加了目标性评价内容,即领导人对各部门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的经济责任评价。但是,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仍然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崔燕.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2 雷雯、陈玉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9)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8篇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高校领导腐败;有利于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高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工

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不强,那审计过程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许多高校把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或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仍然不多,完全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够,大部分高校主管内审工作的领导并非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体现出学校领导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会不同一程度的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审计网站定期公开高校专项审计及基建审计调查结果,但审计结果报告却没有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披露,所有的审计报告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是保密的。内部审计结果不公开就无法发挥它相应的作用,高校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没有了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发生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时,或任期满时,应该对其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够、联席会议不健全等,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高校自己确定的,有的只审计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有的只审计被别人举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而存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单独出台相关的文件。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审计文件,指明了审计对象,但比较笼统,既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 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操作性不强。高校经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加强,因为高校内部经济审计是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工作。审计工作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就不会顺利。

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责任重大、任务量多,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党委和领导应该仔细学习经济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它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的观念;应全力支持、领导、协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管理干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真正发挥它的应用作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1)加快制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完善的审计制度,对规范经济责任运行、保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可以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审计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经验,最终制定出一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要详细规定出审计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本规范。

(2)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首先,应逐步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和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资料的真实性对相关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防止被审计者谎报或瞒报数据,必须建立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所谓审计承诺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被审计对所提供信息材料的真实性的信用承诺。被审计者如果违背审计承诺制度,就可以依照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的相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其次,应逐步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建立内部审计档案制度,可以减少重复情况的出现,减轻审计负担,提供审计效率。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实际设立内部数据库,专门保存相关的审计数据和资料。再次,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质量不高,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就会对责任审计制度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和程序。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和规范序来开展工作,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保证。可以设立内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内审机构负责人三级负责制度,保证审计工作评价的真实可靠。最后,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审计通报制度。审计工作完成,应该及时进行通报。这需要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让联席会议成员通报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通报相关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验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3-02

2010年10月12日,两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育部随之出台了《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如何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一)建立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31日,在安徽42所省属本科高校中已有38所制定了本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或暂行规定,其中6所院校结合形势需要和工作实际,对以上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7所省属本科院校先后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3所院校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5所院校制定了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2所院校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二)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树立责任意识

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中均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将校内党政部门、教学单位、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法定代表人,工会、团委等群团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主持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等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审计内容也从被审计对象对本单位、本部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等多个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通过依法规定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一步树立了责任意识。

(三)坚持受托原则,履行审计职责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近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均能遵循受托审计原则,在开展学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准备立项阶段,针对其立项特点,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委托精神办理,强调受托审计的严肃性,注重委托手续,坚持“先委托、后立项”的原则,即先由负责干部任免、管理的学校党委组织部根据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或者党委、行政的意见,向审计部门发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授权或委托通知书后再组织实施审计。

(四)注重审计实施,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内审部门在接受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认真做好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在审前调查阶段,及时发出审计通知书,召开座谈会,进行走访和必要的谈话,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审计实施中重点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被审单位财务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并形成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和初步审计意见和复核意见;在报告阶段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规定程序征求意见,结合反馈意见进行认真查证、复核和讨论后作出适当修改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交审计处(或监察审计室),并按规定程序向委托部门提交经审计结果的报告。

二、当前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教职工对之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就能做好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有些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形式,无任何作用。尤为关键的是有些被审计对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认为审计就是找问题的,从而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不予配合。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难度大而出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致使工作消极被动。

(二)部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从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看,部分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一些涉及资金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有些被审计对象对如何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尚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存在重资金,轻资产、资源管理的现象。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在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中大多规定:中层干部在任职期间、任期届满或因调动、转任、轮岗、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依照规定对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的基本上都是离任审计,往往是被审计的领导已经提拔、转岗、改任或退休离岗后组织部门才委托实施审计,这种“先离后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形势变化,目前高校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安徽省属高校中大多还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以致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提升,保证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有待规范

各高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基本上采用的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进行评价,注重财经管理各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因素较多,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缺乏定量分析依据,以致对一些责任界定很难准确划分。同时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除个别独立核算单位的负责人签订有经济责任任期目标和具体经济责任要求外,其他如教学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均没有,导致审计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

(六)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大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各高校通常比较重视审计实施工作,而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够重视,以致有时审计的成效打了折扣,未采取整改措施而得不到有效解决。

(七)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审计,其直接针对领导干部个人,风险更大,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局面,目前,安徽省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人数上配备不足,而且主要是从事工程决算审计的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业务技能,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以学习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为契机,采用专题学习、认真研讨、编印学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提高党员干部领导和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高校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内部制订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的起草背景、建立原则、要求、内容等进行详细说明,做好条文解释工作,以便正确理解,为执行制度作好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最终目的使教职员工从认知到认同,不断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开展。

(二)规范和明确审计内容,强化经济责任意识

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依法规定和明确高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增强经济责任意识。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前告知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

(三)坚持先审后离原则,注重审计成果运用

先审后离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做到先审后离,使经济责任审计在考察使用干部时真正起到作用,促使评价客观,用人得当,也有利于新老干部交接时做到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

(四)强化部门协调,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事项,并对审计实施前后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审计合力。建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五)严格工作程序,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审计评价中经济责任界限不明、无量化指标等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和各项经费使用性质,及时研究制定任期经济责任指标,并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补充和完善,选择和确定最能突出反映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论评价时,做到有据可依,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

(六)完善经济监督模式,加大落实整改力度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作出的决定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落实,切实整改,细化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建立审计公示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审计和组织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督促其落实到位,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高,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切实做到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回避制度,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推进省属本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乐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当代经济,2010,(2).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0篇

(一)对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学校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都是“离任审计”,往往都是“先离后审”、“不离不审”,一般都是在学校领导人暑期变动或正常调动后才交办。人事、纪检部门还没有真正把中小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学校干部管理之中,经济责任审计中人事、纪检、审计部门联席机制不健全,存在由内审机构走过场的现象,审计成了“马后炮”、“过河牛”。多数情况是校长已被调动或已被提拨任用后,才通知内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形成了校长任归任,审归审,导致任用、审计“两张皮”,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学校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也加大了审计意见执行的难度,致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开始或尚未结束,被审计的学校干部已经持令上任或调动,使本来为选拨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实际意义,这不仅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这种临时交办往往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内审工作组就会面临时间短、工作量大、压力重的困难,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大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和处理缺乏标准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任期经济责任结束后,内审机构应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报告,报送人事管理部门,但人事管理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结果不够透明。而且,对于存在一些问题的校长,该如何处理也缺乏具体标准,包括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的问题上,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审计结果运用缺乏具体标准,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容易造成前任不负责、后认不认账的情况,不利于将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

(三)对被审计学校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难以掌握

中小学学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主要包括:(1)学校会计信息质量及学校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的审计评价;(2) 学校资产管理使用处置是否规范、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审计评价;(3) 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是否规范有效的审计评价;(4)学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经济责任指标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5)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的审计评价;(6)学校遵守财经法纪法规情况和被审计领导人的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评价等等。但现在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上述考核的范围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人格化的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审计、财经法规等的审计,更主要的是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履行职责的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内审人员很难做出正确和恰当的评价。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不够

在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一般的中小学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由教育人事部门根据在校长离任或调任以后根据局长室意见交办,审计部门在年初的时候也无法进行项目安排,人事部门也没有完整的委托审计工作计划。在人员调任或离任以后才突击交办,基本上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任命后审计”的做法。而校长调动的话,往往集中在暑期,调动的人员也比较多,内部审计部门接受人事部门委托后要对一大批调动的校长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审计,加上教育内审专职人员少,多数是抽调学校的兼职审计人员,从而导致审计任务重,审计质量无法保证的局面;而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往往只是被动地等审计结果,对审计中发现的个别违纪违法线索短时间内也无法深挖细究,造成审计存在了一定的风险。

(二)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经济责任不明确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要“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入”,到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资金的大额投入,中小学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像校安工程、校舍维修、学校资源撤并整合等等。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校长任命时,往往只确定了教育教学目标,而没有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目标,因此从哪些方面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缺乏量化的参照,这就形如空中楼阁,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的确定,影响到能否正确评价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三)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权威评价体系

相对于国家审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中小学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起步稍晚,虽然教育部17号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等内审制度和法律依据都比较全面,但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怎样的经济责任审计才是到位的?该怎样通过对财政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审计来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在审计过程中,对有关经济责任指标怎样评价分析、如何达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教育教学指标和经济活动的指标如何结合?评价时又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诸如此类的问题教育部门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规范。

三、完善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部门与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行“任前、任中审计”

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单单是教育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人事、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各部门相互协调、积极配合沟通。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二)明确中小学校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的内容,规范统一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任期经济责任应当是领导干部任期前明确、固定的指标。首先应当明确学校领导的经济责任,如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等。在学校领导经济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关注被审计领导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学校和个人遵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等。建立健全学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有利于学校领导经济责任执行的规范和管理,也使经济责任审计有客观、公正的基础和评价标准。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在国家现有的《审计法》、《会计法》的基础上,围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育部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结合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制定一套内容明确、方法适当的操作规范,

(四)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加强审计回访制度

对于审计结果的落实,一方面可采取审计结果公示、经济审计情况通报、谈话诫勉、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推行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进一步推进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另一方面教育人事和组织部门应将审计结果纳入审计对象的个人干部管理档案和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考核、任免、年度绩效目标奖惩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和所在学校要处理处罚的违纪违规和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并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及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联席会议成员。而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实行主审负责制,建立健全每个经济责任审计的档案资料和有关台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实行审计回访,督促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积极整改和落实,促进审计成果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尧平.经济责任审计向导[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intern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from the audit theory and audit norms, audit methods and means to analyze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proposed remedies for how to solve th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difficulty and question.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上还存在不够完善、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操作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客观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促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科学、规范。

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与意义

有利于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办学的自不断扩大,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形成,学校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高校经济效益和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和监督明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高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益性,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效益及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有利于加强高校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冲击下,高校干部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大宗物资采购、后勤、招生考试等领域频频出现问题。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及自我约束能力,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有利于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和发展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正逐步从传统的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的方向转型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单位,而且还涉及到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一旦出现差错和失误,就会引起纠纷甚至诉讼,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不断识别、评估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审计工作全面转型的新举措。

现阶段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遇到的主要问题

缺少完善成熟的理论及业务规范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认识、范围、内容、评价方法等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也未出台较为完备的业务操作指南来规范约束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高校在审计立项、实施、评价、责任鉴定、结果运用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缺少必要的积累,尚未形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审计模式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遵循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只能从财务收支账目所反映的信息,凭专业判断和经验抽样调查领导干部有无“小金库”、有无决策失误、收受贿赂等问题,进而对其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事实上这些违法违纪问题基本不会直接通过财务收支反映出来。这样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审计结果也就得不到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对象范围过窄

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和学生收费,现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未将预算编制、调整纳入审计的范围。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只限于单位或部门的正职领导干部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而其他副职领导干部则游离于审计范围之外,与目前高校实行的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不相符。

高校凭借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但绝大数高校实行的是“课题制”的管理模式,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但他们没有任何职务待遇,因此按照《规定》,科研经费收支无法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高校核算体系和会计制度无法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财务核算体系实行的是由学校财务集中统一核算,各二级、三级学院采用报账制,每个独立的教学单位对应多达数十个核算号。由于二、三级学院没有独立的会计报表,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梳理财务数据,以尽可能获取真实、可靠、全面、细分的财务信息,作为经济责任考核的依据。

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不能准确反映业务收入、支出和收支结余,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也无法对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进行准确核算。如:支付贷款利息之前,这部分利息债务不予确认,只有实际支付时才作为支出在账面上反映,很容易造成前任拖欠的应付款由后任承担;后任收到前任任期内的拖欠学费或跨期支付学费,又对前任不公。

学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学校报出的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相关数据。由于高校会计制度没有设“在建工程”科目,只有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并办理交付手续后,才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否则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如果前任领导任职期间在建的工程直到后任领导继任时才办理固定资产手续,那么在计算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指标时,就会记到后任领导头上。

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只要不清理,即使再陈旧或者淘汰的设备仍全额反映在资产和净资产中。如果哪一任领导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及时进行清理,就会减少该任领导资产增值保值率。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缺失。

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但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发现组织部门在聘用、任命和考核领导干部时,只注重政治思想、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学生获奖等方面的情况,基本没有经济责任考核指标和标准。被任命的领导干部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的缺失,一方面造成审计评价依据不足,讲“性”不讲“量”,另一方面被审计人对审计报告中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满。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也进入了市场。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目前各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包括届满(离任)审计、届中审计,但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在收回的审计调查问卷中,有39所学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的,占回收问卷的8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进行的,授权部门以组织部门居多。说明在审计授权方面,各校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实施审计情况、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几方面。审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方面。虽然各高校审计报告及评价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尺度把握等方面来看,仍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制度。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体应是高校内审机构和高校内审人员。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某省境内、由政府(既包括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也包括该省政府)财政投资兴办的公立本科、专科108所学校所做调查,其相关数据显示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手段落后,审计结果运用不合理等,因此,规范并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成为审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积极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加强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尤其重要。目前各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内审机构在高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内审机构在高校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不是核心机构。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对内审的定位、认识不准确,认为内审就是“查问题,找麻烦”,在工作中持有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被审者往往都是领导干部,对其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做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形式、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缺乏对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也认为,学校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就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进而产生消极、不配合的情况。同时,不少高校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校利益限制。

(二)高校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

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大部分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某些高校内审人员缺乏对财会知识的深入了解,知识单薄,无法成为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合审计复杂的、涉及面广、涵盖了其他常规审计的许多方面业务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往往造成该涉及审计领域仅浮于表面、走过场,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工作作风不够严谨,执行审计程序不够充分等主观故意因素造成的漏审、漏评或误判、误评的后果。审计过程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质量控制及评价指标不完善

审计实施方案缺少质量控制内容,不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特殊质量控制,如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目标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来说时间较紧,审计人员对可能加大的审计风险没有在实施方案中详细列示,另外在审计实施方案中也没有提及借鉴常规审计报告内容的质量控制,一旦常规审计报告出现重大遗漏,如某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因种种原因已经从审计报告中删除,将扩大审计风险,进而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目前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考核制度,没有可供操作的权威性评价体系,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先离后审”制度对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中普遍实施的是“先离后审”制度,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先离后审”往往是高校经济责任人已经调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又担任新的职务后,才提请所在高校内审机构去审计,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审”与“用”脱节的现象,客观上审计成了“马后炮”。而这些已经调离的高校经济责任人,往往是“调令到手,抬脚就走”,难免出现其不重视述职报告,不按时提交述职报告,述职报告格式不符合要求,时效性较差,内容过于简化,不能全面反映其在任职期间的管理状况,无法作为审计的参考依据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对高校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容易形成“前者不负责,后者不认账”的局面,也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无助于对高校经济责任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和评价,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模式,首先应保证并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客观描述审计项目的结果,反映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列举分析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所采取的有关重大措施,并评估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所采取措施的影响程度。规范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注意以下三点:

1.紧扣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即紧扣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要超越审计的职能去对高校经济责任人进行评价。

2.客观明确地界定应负责任,即客观明确地界定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应负的责任,对于和财务收支无关及尚未查清的问题,以及不好定性的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必要时要向学校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提交书面报告,而不宜直接进行评价。

3.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即应考虑影响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取得业绩和责任的各种因素,在评价时据实写明相关的具体情况,对于事实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或拟移交的事项不纳入评价。

(二)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审计质量责任,实施责任追究机制,是深化审计质量控制的治本之策。责任追究是一种事后补救性质量控制方式,是确认和解脱高校内审人员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责任的一种机制。其目的在于促使高校内审人员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强化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了有效实施责任追究机制,应科学界定审计责任,合理配置审计权限,从审计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到审计小组组长,再到高校内审机构负责人,都应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对超越法定职责权限违法审计的,不按法定程序审计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按规范操作造成审计质量问题的,违反廉政和保密纪律的,都要依法进行责任追究。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调岗、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此外,还应规定: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并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责任追究可以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各高校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三)改进质量控制手段

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项目、效益审计项目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各高校应建立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审前预告和审后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责任人述职报告制度。应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进一步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其配套的技术和方法,如统计抽样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等,以有效降低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存在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项目的质量。

质量管理是审计组织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日记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审计档案等。高校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应在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将涉及到高校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及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档案”,以备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同时,应加强任职期间审计,以有利于及时发现高校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经济责任人改善管理,也利于降低高校经济责任人到离任审计时由于审计范围时间跨度过长形成的审计风险。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及其转化

为了强化审计成果的转化,必须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应严格审计结果管理,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规范性,高校内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报告的抄送对象,保证审计结果在高校内部的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运用作出统一规范,明确相关部门在各自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内审机构应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审计结果档案信息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同时,应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

1. 抓反馈环节。抓反馈环节,实行高校责任人回复、谈话、诫勉制度。

2.抓整改环节。抓整改环节,规定被审计的高校责任人及其所在单位、部门的领导班子在接到《回复通知》、《整改通知书》后,分别在15日内向干部管理部门写出整改报告。

3.抓督办环节。抓督办环节,确保审计整改意见真正落到实处。

4.抓综合分析环节。抓综合分析环节,对审计结果报告进行分类分析和年度分析,从中发现违反财经法规的共性问题并分析有关原因,以便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高校责任人监督和管理的建议。高校内审机构在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注重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应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

5.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高校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成果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不仅能促使高校内审人员严格按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能保护高校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目的。

(五)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及其配套操作规范

运用好审计成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先审后离”制度,以法规、制度来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切实执行“先审后离”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和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各高校应坚持“六个结合”,即:离任审计和届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性审计相结合;审查所在单位与审查所属单位相结合;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审计账目与盘点实物相结合;监督与帮促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后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机构写出整改报告,审计部门实行跟踪督办,促进单位整改,才能更好地达到健全制度强化控制、提高管理、防微杜渐的目的。同时,应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任何高校经济责任人调整必须实行事前审计,不经审计,不研究其调动,不办理调任手续,根据审计结果安排任用干部。各高校应坚持做到“五有”,即:

1.有要求。即学校党委、学校行政有要求,做到“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凭审任用”。

2.有规定。即干部任免有规定,做到把审计成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

3.有记载。即干部档案有记载,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管理部门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档案。

4.有公布。审计结果有公布,使群众了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5.有移送。违纪线索有移送,完善大案要案移送查处反馈制度。

四、结论

通过分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地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保证并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狠抓自身的制度建设、改进质量控制手段、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及其转化、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及其配套操作规范等。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应抓住五个重点,即:以党管干部为中心,着力提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审计结果运用为根本,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以绩效审计为方向,努力推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转型;以审计创新为突破,促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深化发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彤.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淡[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02): 48.

[2] 卢传锋. 试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优选[J]. 财会月刊(综合),2008(10): 64-65.

[3] 兰艳泽,宾瑜.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8(01): 50.

[4] 管素英. 天津市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 2008(8上): 46-47.

[5] 王倩.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 财会月刊(综合),2009(01): 48.

[6] 周彤.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淡[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02): 50.

[7] 王谦华. 健全审计质量内容体系全面加强审计质量管理[J]. 中国审计,2009(01): 46.

[8] 韦坚. 加强高校内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9] 舒蓉雯.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及风险防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10] 余有华,罗中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J]. 中国审计,2008(23): 56.

[11] 彭春华. 高校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其对策[J]. 财经界(学术),2008(03).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适合我国现代国情的审计制度的开拓与创新,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上逐渐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和效益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上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可以改进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且对于加强制约和监督高校各部门的权力运行,促进高校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的通知,大部分高校能够立足本单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建立了内部审计规范和制度,为在高校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部分高校对审计认识不够,又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加上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相对不足,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落后,导致高校只开展了离任审计,不开展任中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在事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约权力运行、遏制腐败及为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理解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来说,审计的类型主要分为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对象应该包括校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然而,许多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其表现在一方面只重视领导干部升职、轮岗、离退休时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忽视领导干部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另一方面只重视法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忽视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及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都相应地被压缩。

(二)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国高校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现成指标内容等作为直接的依据,很难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做出准确评价。并且由于高校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得审计人员对重大审计事项的评价角度、事项的严重程度、范围大小等无法做出准确评判。另外领导干部的岗位经济责任不明确,也给审计评价造成困难。

(三)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审工作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高校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岗位人力不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而对于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来说,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经济法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然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相对缺乏,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制约了高校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审计结果的公开度有限,审计成果的作用发挥程度受到制约

很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结果通报公开度有限,通常仅限于通知学校有关校级领导、审计事项的委托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等,审计结果公开度、透明度不明显,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根本不能公开也不必公开。这种状况会导致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以审计人员在群众监督下,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虽然在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及“两办”规定的出台实施,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开展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校应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使大家对经济责任有初步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监督方式,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岗位的经济责任要求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贯彻落实。

(二)审计工作安排要统筹结合,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法律法规中对领导责任界定没有详细的定性、定量标准。如此一来,高校审计评价和责任定性上就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弹性就相对较大,缺乏严重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约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评价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为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提供依据。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从法规、制度完善入手,建立起一套有较强指导性并符合高校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重点明确、审计事项依据充分,有助于审计工作人员依据标准作出准确评价,积极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目前,高校配置的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制约了高校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结果的风险和质量,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审计法律规章的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实践交流;加强后续教育,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整改中的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创新方法,积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利用

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包括审计通知的公开、审计内容的公开审计程序的公开、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的公开。让审计工作透明公开,有利于校内外人士共同来监督。根据审计结果督促整改的落实,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为指导、监察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平台和载体。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高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瑞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3)

[2]黄忠莉(导师:张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研究,贵州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果运用 SWOT分析

党的十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了政府文件。其中规定“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学校内审部门的特殊性和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如何科学合理的明确责任,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者任期届满,审计部门根据上级委托或年度计划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并且出具审计文书来反映所审计的内容,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运用,是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务等有关部门,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命、奖惩考核等工作中,将审计结果作为依据,做出决定的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不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相关的条款,但是对审计结果运用没有直接的规定。

从党的条例与规定来看,201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在条例和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合理使用审计结果的依据。

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审计结果运用”在第六章独立列出,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职责,并对被审计单位也做出约束性的规定。由此可见,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落实的载体,是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覆盖”的概念部署审计工作,以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在“主要措施”中将“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单独列出并细化成三个部分:健全整改责任制、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和严肃整改问责。由此可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996年至1998年期间,我国陆续颁发实施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高校的审计工作还处在财务上查账等基本工作上,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很少,之后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校才陆续在摸索中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002年左右,全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基本的步调。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推出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立的一章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明确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国的高校都依此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办学有了自,经费来源有了多种途径,资源配置复杂化,从而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高校腐败现象相应滋生。高校的高知人才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经济问题,踉跄入狱的接踵而来,无疑是对高校的严重打击。高校党政领导逐渐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随着审计独立性的提出,陆续取消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纪监审合署办公。审计以独立的姿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中起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需要向学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构成的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各个单位对审计报告的运用如图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否能充分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牵涉到被审干部本人和许多部门的运作,能够将审计结果做到审用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内部审计中通常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实现,集中反映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的整体情况,除了上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财务收支审计,还涉及各种问题的定性和责任归属。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形成环节多、程序复杂。审计结果能否得到良好的运用,关系到高校党政领导、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沟通与协调情况,实现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见表1。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特点

高校的内部审计,在行政上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没有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但内审部门作为学校行政的一部分对高校运作情况了解,熟悉高校的财务和经济活动特点,在审计时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图1可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是单一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校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环境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然要划分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身上,作为对其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因此,审计结果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政治敏锐性强、各方面影响大,而且受到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做出的结论,在事实认定、证据获取、数据文字、责任划分和定性评价等方面会非常谨慎。被审计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异议,是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诉的。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与客观事实不符,在审计结果运用上的不良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内部审计影响更大,风险更高。首先直接对被审计人的考察、选拔、任用、奖惩造成很大危害,其次学校高层和一些相关部门依靠这种错误信息做出决策会造成经济风险和损失,由此审计监督的功能丧失,因此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十分谨慎,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构建

(一)SWOT矩阵原理

SWOT分析法经常被用来作为内部风险控制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要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结论并供决策使用。运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后,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或对策。结合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而言,就是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开放的组织,找出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并结合审计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建构 SWOT矩阵,以此确定审计结果运用的策略。

(二)审计结果运用SWOT建模分析(见表2)

(三)SWOT矩阵理论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向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事实和数据作为依据。有利于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学校经济科学发展。但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很难得到有效运用。

由SWOT矩阵分析得知,找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内部黄金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动态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的方向所在。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

建立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在高校有着现实意义,在审计工作中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建设。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实际工做出发,综合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等。

(二)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协调

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部门有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在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下要加大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细化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以及问责追究形式。

(三)适当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以财会人员为主,专业结构不全等现实问题。外部审计机构相对更为独立和专业,可以解决学校内审部门的固有问题,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没有行政上的关系,受托于学校,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理论上可以更加独立、客观、公正,可以有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结果运用。

(四)审计关口前移

高校“先审后离”的情况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难的现象普遍,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充分运用,真正成为高校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该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任中审计制度,结合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有效防止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审计结果的公开

通过审计公开可以促进审计结果落实,通过审前公示在学校公布审计的对象、目的、范围和审计组联系方式,给群众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线索,审计结束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问题整改公示,可以督促和提醒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急建议整改与落实。审计结果公开可以与干部任职或任前公示结合起来,在干部任职公示的同时公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 黄D杨,丁朝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研究――基于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36-38.

[2] 刘磊.基于SWOT方法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179.

[3]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中办发〔2010〕32 号)[Z].

[4] 《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 号)[Z].

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部门委托。对学校财务、校办企业、基建部门和院、系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调离现职岗位前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校财经纪律等方面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在高校发生的多起腐败案件也引起了社会关注,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内部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如何进一步认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原则,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等学校审计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改进。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原则

1、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其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比较强。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查高校领导任职期间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外,还要查单位是否存在不良资产、不实负债和虚假损益等违法违规问题以及被审计对象的责任,查清高校领导人有无侵占国家财产、违反财务收支有关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对经营者的责、能、绩、效做出客观公平公正评价。其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性大。与一般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对经济事项,还要对领导干部做出评价。这种审计的复杂性决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不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不仅会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出现间接纵容违法违纪问题,而且还可能歪曲事实,挫伤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丧失了审计信誉。

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原则

其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查出的各种问题,必须有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和法律依据。在界定经济责任时,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据为基本依据,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实际问题。其二,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审计中须依据法律认真进行审计。要分清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对离任者任职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才能使离任者心服口服。其三,相关性和效率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在确定审计计划、制定审计程序、搜集审计依据时,要以是否与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关联为标准,由此来划分审计范围。经济责任审计要讲求工作效率,及时下好结论,否则时过境迁,失去了实际意义。其四,及时反馈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者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作为责任人,迫切希望了解审计报告对自己的评价。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功能难以全面发挥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任职期满或因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是在领导干部换届后或任期届满时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因为被审计对象已调到新的岗位,而后来的领导又因为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效的配合,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经济责任审计难以评价

审计评价既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可行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缺乏一定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标准,缺少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应法规,使得审计评价工作难度加大。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这项工作的时间不长,多数前任领导没有经过离任审计,必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费来源已由过去单一靠财政拨款向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转变,经费支出也愈来愈繁杂。因此,经济责任审的覆盖面愈来愈广,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第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护领导部,高校加快了领导干部的流动,干部较为集中,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有些还要跨年度审,即便是完成了审计任务,审计评价也是匆匆进行的,这样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透明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利用是否及时。审计人员辛勤工作后写出的审计报告,但最后审计建议很难落实,更谈不上审计结果利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大多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结果只对他们负责,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不利于教职工监督。再加上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是平级关系,没有处罚权,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也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

4、审计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的经济成分和收支规模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审计项目、审计内容不断扩大。学校要求审计部门挑重担,加任务;审计部门力量却不相适应,导致大型审计项目只好委托中介初构审计,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学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全方位的拓展到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从管理的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但目前内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1、完善内审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应从制度建设人手。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在调整干部时尽量避免大批量的进行,真正将“先审计后离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2、抓住重点,合理计划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

针。全面审计就是对虽未离任,但长期未审单位的领导干部不留死角,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突出重点是对高校中管人、财、物等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重点审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将力量放在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高校领导干部换届频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有限,如果逢换必审,审计部门势必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很难审深审透,不符合审计重要性原则。责任审计应该突出重点,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主管部门应修改现行的教育审计规范,并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纳入规范中,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可操作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和经济责任的界定。

4、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经常审计相结合

组织、人事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奖惩、任免和目常管理的依据,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年终考核、评选先进等挂钩。凡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存在违纪问题较多、数额较大,应取消被审计单位评先评优资格;凡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存在经济问题,违反财经法规的,应取消被审计领导干部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各高校还应将任期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常性审计、专项审计相互融合,做到审计成果共事。这样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达到了审计内容相互完善,审计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突破的目的。为此需要对任期内的领导干部实行届中审计,从而把所有的部门领导纳入审计监督之中,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把领导交办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审全、审深、审透,也利于领导本人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利于对领导干部的连续性监督。

5、加大审计宣传力度,落实审计结果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取得领导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将消极应付转变为主动配合。逐步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监督作用,对部分被审计者产生警示作用,促使对方整改。重视审计结论,切实查处审计发现的问题,落实审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