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

临床护理科研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科护士;联络护士;临床科室;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74-02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联络护士能够在护理实践中发挥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提高护理的临床效果,对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联络护士在临床专科护理模式中发挥的时间作用,我们将事先外出培训归来的8名护士随机分配到我院成立的8个专科护理小组当中,并指定其为该小组的联络护士。该护士在小组指导下积极进行专科护理的临床实践,并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加强其横向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本科室共有病床80张,注册护士有24名,助理护士共有6名。本科室具有护师以上资格的人数有8人,普通护士有16名。这些护理人员的临床护龄在三年以下的有4名,8年以上的有10名,护龄在3-8年的护士有10名。

1.2方法 我们选派8名护士随机分配到我院成立的8个专科护理小组当中,并指定其为该小组的联络护士。这8名专科护士分别参加医院的急救、压疮、疼痛、老年、重症监护、糖尿病、院内感染控制和安全注射八个临床护理项目。定期对联络护士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

分到各个科室的联络护士在其专科内根据相应的护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观察,选择主要问题拟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就达到的目标作出良好的预期。联络护士跟护士长充分沟通,确定实施细节后,对护士进行培训,让全科护士都能了解、熟悉并参与专科护理实践。由该联络护士负责指导和检查小组的临床实践情况。

2.联络护士在各个科室进行的临床实践探讨。

2.1压疮护理联络护士的临床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护士在临床操作中对压疮发生时的风险评估不及时,都某些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认识不足,由此最终导致压疮的发生。在压疮小组联络护士和护理小组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我院护理人员确定了压疮风险评估的对象、评估时机后对科室护士进行 Braden 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的学习和使用,确保每位护士都能正确使用该量表后在全科推广应用 Braden 压疮风险评估护理单。

2.2其他小组的临床实践。老年护理小组联络护士就老年患者跌倒的问题,在科室 65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推广应用了护理文书规范中的《预防跌倒评估护理单》,并对病房环境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疼痛护理小组联络护士则重点关注了手术后疼痛的评估与处理;

糖尿病护理小组联络护士主要对护士正确执行胰岛素注射进行了培训和监管, 同时着重关注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院内感染控制小组联络护士实践的重点是对患者进行耐药菌株感染的保护性隔离; 安全注射护理小组联络护士自制了输液外渗病例调查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后, 对本科室常见的容易出现外渗现象的药物制定相应的的处理方案,在科室得到推广应用;在重症监护小组联络护士的建议下,科室购置了气囊测压表,每日护理交接班时检查气囊压力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 从而解决了以前在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力的安全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3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用p

3.结果

我们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联络护士的临床实践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联络护士均表示通过专科护理小组的指导和合作交流,其自身的个人互利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均对自身的成长表示非常满意。同时,对其进行专业技能考核的成绩统计见下表:

4.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联络护士的护理实践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参加工作的积极性,这是由于联络护士首先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特殊的小组培训指导和学些交流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联络护士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投身到临床护理实践过程当中,从而对护理实践显示出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上述研究的结果表明,所有联络护士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均有很多幅度的提高,与上述报道结果相一致。

除了自身方面优势的体现之外,联络护士的临床实践护理还能够整体上带动整个专科的知识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水平,近年来,专科护理的理念不断推进加上护理科研的不断进展,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士在学校阶段的学习历程很难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在护士进入到临床之后,有一个专门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可以整体上提升其技能水平,科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最终实现临床护理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开展以以联络护士为主导开展临床专科护理实践的相关方法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相应的临床护理问题,更好地需进了护理组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慧娟,刘雪琴,李 漓,等. 老年专科护理的实践模式探讨[ J ].护理学杂志,2007,22(11):56-58.

[2]李 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李登敏,李爱芬,赵桂莲 ,等.应用护理会诊指导小组培养临床专科护士[ 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9):18-21.

[4]关 青,王利群,王军辉.发挥高年资护士专业价值 注重专业护士培养[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29(2):95-97.

[5]金 海,吴龙仁.我国临床护理发展趋势[ J ].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3.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96-02

临床路径是医疗管理者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及改善医疗品质的方法之一,也是成果管理的工具之一。目前,临床路径在我国大多应用于住院病人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中,对于妇产科病人的应用尚不多见。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医院妇产科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来规范妇产科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了更优质的诊疗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也使护理管理上了一个台阶。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研究,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应当成为广大医疗护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就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1妇产科临床路径概述

1.1临床护理路径的涵义与意义国外学者认为,临床路径是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临床路径把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流程化,使病程的进展按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其结果就是依据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降低医患双方的成本,提高诊疗护理效果。

国内学者认为,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病人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由病人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的工作;同时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之中,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包括准备、制定路径、实施、监测及评价、改进五个阶段,五个阶段相互连接,可以不断改进。

在临床路径的研究意义方面,临床路径是采用科学的手段、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对于降低妇产科的医疗护理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用路径的方式提高护理工作到位率和健康教育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和缺陷,提高护理核心质量,规范及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及症状护理质量。②用路径方式深化对病人身心、环境的整体护理,体现人本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③提高专科护士素质。④合理安排和指导病人诊疗过程和费用。

1.2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与过程临床路径是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管理模式,而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各相关部门或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医疗护理抢救程序,该程序针对特定的疾病制定出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和最适当的临床诊疗护理计划。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规范诊疗护理有效手段,我国卫生部于2011初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施行了卫生部的首批8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其具体方法与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院方组织,选定负责医师,由医师、护士、行政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研制小组,进行学习研讨,并做出文献报告。并且,必要时请专家指导。

第二步:选定临床路径执行对象,从病历记录及日常医疗经验中选出基本且重要的医疗项目,以及相关资料如住院日、费用等,结合文献分析,确定基本标准,制定临床路径草案,提供科室讨论。

第三步:召开研讨会,征询专业小组以外的相关医疗科室和非医疗人员的意见,修改临床路径草案。

第四步:举行临床路径说明会,向临床路径实际工作相关科室人员说明临床路径的内容及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进一步修订、完善临床路径并达成共识。

第五步:成立宣讲小组,对相关的一线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记录的方法、变异的处置等。然后开始试行,在试行中收集变异、分析变异,不断改进临床路径。

2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现状

2.1临床护理路径在国内外的应用近十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且病种已不局限于外科手术病种,而是从外科向内科,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各方面管理扩展。例如:在日本近年来也开展了正常分娩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取得一定效果。如保证产褥期的护理质量,护理记录简单易行,产妇住院时间缩短等。这种高效先进的管理模式先后在英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国内一些医疗机构逐渐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纷纷着手对其实施方法、流程设计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北京、山东、浙江、四川、湖南和河北等地均先后邀请了WHO顾问、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学教授吴袁剑云博士就临床路径模式进行讲学,对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随着对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逐渐扩大,其应用的范畴也不再仅局限于外科手术患者,而是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外科向内科、从一期医疗服务向二、三期医疗服务扩展。

我国科研型护理团队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妇产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不同,由于护理工作繁重,护士感到工作紧张,压力及工作量大,给妇产科开展科研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现在的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不强,被动服务现象严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低年资护士所占比例较大,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

2.2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的研究在妇产科中实时临床护理路径,使护士遵循路径所预定的标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避免了由于个人能力不同而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更多地参与影响其护理的相关决定,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疾病尽早康复,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作为质控依据,管理者做出综合分析后,再反馈回临床,使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国外已有报道,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指导妇产科单元的医疗救治工作。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并非由人为主观决定,而是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救治方法,它体现了成效管理的概念,将“尽早康复”的理念融入了患者护理之中,这一理念恰恰迎合了妇产科患者救治的需求,在时间紧迫性上突出了其重大意义。因此,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救护中的应用尚缺乏有力证据报道,还有待妇产科临床人员进一步研究。

3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中的问题

3.1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不强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规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妇产科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抢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相关的护理观察记录,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佐证材料,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监护或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关注的常常是疾病和损伤,而对病人的其他状态甚至隐私无暇顾及,他们谈论病情而不与病人交谈,会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更关心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病人本身。

3.2病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患者的个体差异现象是医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准确揭示个体差异,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由于病人缺乏医学常识,不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过高期望,与医护人员间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同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不能根据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不能用患者及家属易懂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谈,因而不能共同讨论治疗护理方案。

3.3对路径制定的成本评价不足近年来,医疗费用的急速上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医疗财政均面临极大的压力。医疗费用有膨胀的现象,但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目前医疗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就是成本耗用的制约与品质的控制、改进。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临床路径的策略,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的目的,然而,他们对路径制定的成本评价不足,在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后,不能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不能通过评价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后改进后新的路径,使得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遇到阻碍。

4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策研究

4.1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基础平台,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医院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改善服务,使病人满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医院工作的主要目标。同时,妇产科应围绕“以人为本”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更新管理理念,规范护理操作,完善生活护理,增强护士责任感,密切护患关心,为力争做到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信誉上追求真诚可靠。

4.2科学制定临床护理路径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盘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单位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纪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同时,临床护理路径体现的是工作流程的表格化,医嘱信息的菜单化,要实现其在全院范围内的推广,实现治疗、护理及质量监控的全面自动化就必须以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基础。

4.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过程中,要执行“实施―评价―修改”制度,在实施中收集资料、及时评价、及时进行修改。对路径制定和完成的成本进行评价,虽然临床路径降低了医疗费用,但是临床路径的制定,以及实施进行的病例管理所花费的成本、总的医疗成本是否节省了还需要进一步的评价。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但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并没有考虑进成本―效益评价体系,临床路径在妇产科病人的实施是否真正节省了医疗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总结

总之,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是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对于医院而言,要不断优化护理团队,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流程,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障妇产科护理安全,及时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要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小儿腹泻;应用探讨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非常的完善并且为医学界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而中医护理理论就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主要特色,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1]。本院通过对100例小儿腹泻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对比良好的说明了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所具有的优势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及护理

1.2.1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药灌肠来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以拇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钟,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对患儿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为年纪大都比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会很高,尽可能的将手法放得轻柔一些以便患儿觉得舒适并且不会有排斥感。一般一天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药灌肠时首先要与相关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解释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患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帮助将中药灌肠的工作顺利完成下去。在整个灌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门窗关闭并且注重对患儿腹部的保暖来保证灌肠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整个灌肠结束后进行开窗通风[3]。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则加用了中医护理理念,其具体操作如下:情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语言亲切、护理周到的态度,并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良好的保证患儿能够跟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饮食护理,在营养方面,注重让患儿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恢复。生活护理,结合患儿的体质特征再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患儿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加快其身体恢复速度。服药护理,依照生理节律,根据不同的药性和药理选择每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服用,比如抗过敏或安眠类的药物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类药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其中患者家属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例数所占总数的比率。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对儿科临床护理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软件来进行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最终护理结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卡方值为8.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儿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学科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而中医护理理念也是以中医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的辨证施护,而对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使用中医护理理念也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患儿的有效护理并提升护理效果。本院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综合护理效果以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理论在以相应中医知识的理论基础下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的起到促进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帮助给予患儿更完善的恢复和照顾,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华,黄燕,郑小琴.中医护理理念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应用及效果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8:227-228.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护理;临床路径;应用探究

中医儿科护理是在与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结合后建立并完善的护理模式, 能够既病防变、未病先防, 在小儿康复中有着显著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临床新型的护理模式, 医护人员针对患儿病情制定较为准确的、严格的护理及治疗计划, 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病程, 减轻经济负担, 因此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1]。为对中医儿科护理临床路径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住院患儿,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0.5~12岁, 平均年龄(5.36±2.33)岁;疾病类型:小儿腹泻病21例, 衣/支原体肺炎18例, 支气管肺炎33例, 新生儿黄疸8例, 所有患儿均接受药物治疗, 无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患儿, 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40例,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考组患儿入院后接受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疾病针对性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临床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相关疾病的相关文献、教科书、资料等进行研究并根据中医文献为患儿制定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案。通过饮食、治疗、护理、宣传教育、出院计划等全面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患儿入院后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每天每项均精确治疗及护理, 通过望诊、指纹观察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并在每天晚上对当天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及出现的异常进行统计分析。③患儿出院时根据其病情给予饮食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等, 从而保证患儿能够更好的痊愈。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对其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药品、检查费用及总住院费用)进行观察。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3例肺部感染, 经积极处理后均消失,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参考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7例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08± 0.71)d、(2657.55±154.12)元, 参考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23.69±1.31)d、(3832.71±276.52)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更加注重患者的利益, 在医疗方案的制定中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环境及心理等因素, 并通过有效措施对护理活动、诊疗疗程等进行标准化管理, 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并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如下:①疾病观察, 通过观面、辨痰、察舌、察鼻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 面色苍白、神疲肢厥时说明患儿气虚, 甚至出现惊厥等, 而舌质红赤、少苔则说明患儿疾病为外感所致, 患儿平时无痰, 突然有痰则考虑为哮喘、呼吸道感染等, 通过临床诊断给予患儿相关治疗;患儿住院期间常出现肺炎等疾病, 因此需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 防止出现内闭外脱、心阳虚衰等严重症候[3]。②饮食护理, 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 尽量食用半流食、流食等, 严禁食用生冷瓜果、荤腥油腻等, 针对患儿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方案, 如脾虚患儿可食用山药粥, 湿热类疾病患儿可饮用橘子水、淡绿茶, 寒湿泻患儿可食用生姜糖茶等。③针对患儿病情给予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 注意寒暖变化, 经常帮助患儿改变。④患儿治疗时根据其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中药治疗, 告知患儿家属严格遵照医嘱给药, 严禁私自加药、减药等;患儿住院期间可给予玉屏风口服液等, 从而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对于痰多患儿可给予鲜竹沥、鱼腥草等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其中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治疗, 结果显示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少于参考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患儿住院期间给予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病程, 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玉琳, 姜仪, 张小蓉,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8):59-60.

[2] 胡玉转, 李丽仪, 陈凤娣, 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2, 27(21):51-52.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诊科;实习护士;临床研究

每个医学院校的学生都要经历从学校学习到进入临床的实习阶段,合理的护理管理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有重要作用。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理论逐渐应运而生,其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通过在最佳证据形式下,在遵循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的护理行为,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将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实习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管理,就其在业务水平和实习质量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实习的4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到急诊科报道的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名。对照组中,男6名,女18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22.6±1.3)岁;本科学历9名,专科学历15名;急\工作时间1~6个月,平均(3.2±0.6)个月。实验组中,男5名,女19名,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19.5±0.9)岁;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17名;急诊工作时间1~7个月,平均(3.6±0.4)个月。所有患者实习期间均未接受过循证护理。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当实习护士进入急诊科后,为每护士安排带教老师,向其介绍科室的规章制度,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工作流程等。按学校的需求对护士进行指导。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管理方式,在完成学校对护士的任务同时,还要组织实习护士定期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护士对循证护理知识有全面了解,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给每位护士安排2~3名患者。患者来到急诊后安排实习护士进行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完全掌握,对患者病因、症状、查体、诊断都要掌握,抓住护理重点的同时,使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在循证问题提出后,安排实习护士到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询,通过查询大量的临床资料,找到本病例的支持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获得理论支持;对特殊病例进行个性化护理,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并逐步完成能够独自完成。每日下班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中的可取和失误情况,从而提高自己。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实习生护士进行数据总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计数资料就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生护士管理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护士就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比较,观察组实习后显著高于实习前及对照组实习后(P

3 讨论

1992年加拿大人David教授等提出了循证医学,随着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循证护理应运而生。所谓循证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有计划的护理方式,同时需要将临床实践理论和科研成果结论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进而以后护理决策的依据。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按照循证护理观念进行护理。1996年,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1998年,英国创办了《循证护理》杂志。目前在我国,华西医院和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都成立了循证护理培训中心,为推动我国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循证护理通过科研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其通过根据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患者的病情情况相结合起来,将得到的研究理论应用到临床,不仅可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护患满意度。孙文娟等[1]通过对70名实习护士进行研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循证护理带教模式,后者采用传统模式带教,经过对护士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

在我科的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的24名实习生护士在急诊科实习期间使用循证护理管理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为(92.16±3.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3±2.96)分;实践操作为(93.06±3.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8±3.16)分。以往对实习护士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带教老师对入科护士介绍本科基本情况,完成带教任务,对实习护士的教学比较单一,经过研究,虽然实习前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都有提高,但是对最新的护理信息和护理理论不能及时应用到临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2],同时实习护士对在临床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缺乏临床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饶艳等[3]通过三甲医院163名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护士循证护理素质初步具备,临床中要重视护士循证素质教育,优化课程。通过循证护理管理实习生,在其进入急诊科时就进行培训,使其对循证护理有基本了解,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在学校学习的护理知识,对明显提高实习护士的整体水平,例如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联系对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还可锻炼其创新能力。胡静等[4]对2008级护士生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带教的观察组明显高对传统护理带教的对照组,能够提高护士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证护理还可以提高护士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刘玲只[5]对224名实习护士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对急诊实习护士施行循证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取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文娟,夏瑜青,王莉.循证护理对急诊科实习护士业务技能及实习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3):130-132.

[2]蔡鹏.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贵州医药,2013,37(10):957-958.

[3]饶艳,黄丽华,张玲芝,等.实习护生循证护理素质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3572-3575.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烧伤科;临床护理教学;护理临床教学的评估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是将护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的关键的环节,是使护生获得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1]。烧伤科是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繁琐,对于其护理工作,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技巧,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全身心的护理。因此护理教学工作的重点是使护生能够掌握专科基础知识及操作二者的统一。我院烧伤科自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对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分析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选取对象选择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间我院烧伤科实习的护理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实习期4周。其中男性12名,女性68名;年龄18岁~22岁(19.3±2.8岁)。

1.2 教学方法护生入科第1天应由专门带教教师负责带教,讲解烧伤科科室的环境、各班工作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第一阶段进行基础护理知识的带教,带教过程中应结合烧伤专科护理的操作,如翻身床的使用等进行指导。第二阶段巩固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护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密切观察病情的能力。第三阶段可以进行让护生参与护理临床文件的书写,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另外,在带教过程中合理安排护生的排班,确保护生时刻有带教老师进行指导。带教老师依照实纲,对中专、大专、本科不同的实习要求,认真备课,制定高质量、统一详细、切实可行的教案。通过制定带教计划的制定,是护生在实习期间明确实习与学习及掌握的烧伤科护理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习。针对烧伤专科特点,安排每周小讲课1次,重点讲述本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护生熟练掌握烧伤患者常规的入院处理、以及对烧伤原因、面积、深度的估计,烧伤各期的护理及翻身床使用等专科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2]。

1.3 临床教学的评估从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及带教意识、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包括基础和专业知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3],共设计10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评估以100分计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四档。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带教前护生学校考试平均成绩为75±9.5分,经过4周的带教学习,护生的平均成绩为81±l1.2分,带教前后护生的平均成绩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护理临床教学的评估

3讨论

针对护生临床实习初期积极性高、好奇心强,但对医院护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比较陌生或认识相对肤浅的特点,护理部组织所有护理实习生统一进行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护士素质、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规章制度等,如何预防差错事故及临床实习方法与技巧等,请有带教经验的护理骨干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使护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过渡[4]。

选择有责任心、热爱教学工作、有教学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每年在护生临床实习前进行培训、考核,达标者方有资格进行临床带教。理论方面让护生掌握烧伤科患者术前术后监护、翻身床的使用、定时翻身的意义、营养的护理、浸浴疗法、创面处理、气管切开、吸痰的护理、悬浮床的使用等常规护理基础知识。带教过程中亲身示范,操作正规,带领护生们察看烧伤创面,掌握对烧伤深度的判断,同时了解和掌握对烧伤患者进行浸浴、换药等护理操作过程,参加烧伤手术,加深理解烧伤创面深度的概念,掌握必要的烧伤早期急救知识[5]。

每位带教老师负责1-2名护生全部实习任务,带教老师和护生的班次完全统一,带教老师按带教计划对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技巧、行为举止、组织纪律、思想素质负全责,护生出科前进行严格的考试,并对实习生的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写出小节。另一方面,应对带教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带教老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定期进行烧伤科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培训可采用业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参加新技术及新疗法的讲座等方法;第二,加强带教带教方法的培训,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护生共同探讨新的带教方法[6]。

另外,由于烧伤患者整个疾病病程较长,从早期抗休克、抗感染、创面的治疗;到后期的整形手术、功能康复等一系列治疗,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患者伴有面容的改观,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时,心理压力较大,所以对于来烧伤科实习的护生,临床护理带教中既要让护生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使患者舒适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促进疾病的痊愈[7]。

综上,临床护理实习工作是是护生过渡到护士的关键时期,临床带教老师应在临床教学中将自己烧伤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经验、护理体会、工作态度和作风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护生的护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李小寒,刘素珍,等护理教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

[2] 桂小琪,张小花.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探讨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99-100.

[3] 陈桂芳.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63-64。

[4] 韩雅萍.护理临床带教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4):95-96.

[5] 王光毅,蔡郑东,夏照帆,等.做好烧伤学临床带教工作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183-184.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7篇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nursing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160 patients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2 wer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16.5±3.2)d,(10 453.4±143.2)yuan,91.2%,3.8%;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cost of hospitalization,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complication rates were (21.2±3.0) d,(14 325.9±141.1)yuan,76.2%,8.8%.Control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eping People’s Hospital, Leping 333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38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为一种先进护理模式,主要指护理人员针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并针对这些疾病制定详细、有序及适当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相关护理[1]。临床护理路径最早在80年代由美国提出,为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有助于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已在多个科室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2-4]。本文对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目的是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伤,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肺、肝及肾等疾病患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3岁,平均(46.4±3.2)岁,上肢骨折患者24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9~73岁,平均(45.9±3.1)岁,上肢骨折患者25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10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骨科护理,而观察组再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1.2.1 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入院时指导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及骨科病房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向患者介绍病房各项设备[5],作息时间,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等,以便使患者尽早了解病房患者,消除陌生感。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项信息,身体状况及疾病状况,并将传统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身体及疾病状况制定详细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6],同时保证护理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1.2.2 手术前的临床护理路径 根据先前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前需给予适当的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如检查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及指标;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方法及进行必要的健康及科普宣教[7-8];对患者介绍手术功能训练方法,使患者手术可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1.2.3 手术后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返回病房,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有开裂、感染及渗血情况,若有则及时向医生报告[9]。护理人员随时注意患者体位,并适当帮助患者调整体位。若患者手术出现焦虑、消极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调节其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也需帮助患者进行手术康复训练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5]。

1.2.4 出院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后即可出院,此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情况及后续治疗及康复内容,加强患者生活适应练习,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

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满意: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标准,态度亲切,文书清楚;一般,护理人员各项操作较标准,态度较亲切,文书较清楚;不满意:护理人员未达以上标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且目前医疗卫生产业竞争激烈,医院想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可提高医院知名度。骨科为医院较大科室,患者较多,病情相对较严重,因此需提供优质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11]。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为一种先进护理和管理模式,可针对某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康复制定一套标准模式,它是一种关于疾病治疗的综合模式,主要依据为循证医学[12],主要目的为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变异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临床路径护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均治疗成本。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各大医疗机构纷纷效法,同时临床路径内涵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一般来说临床路径有如下几点执行流程:(1)执行各项检查,途径及目标[13];(2)患者疾病治疗进度表;(3)对治疗护理的监控;(4)相关治疗计划及预后目标。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临床路径有较多优点,主要有:(1)临床护理路径可协调护理,在临床护理路径中需要制定各种表格,制定这种表格可协调各类医护人员[14],减少了因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障碍,而且在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时可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流,也减少了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同时也降低了护理成本。(2)临床护理路径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有护理路线图,指明了护理人员每日护理计划、护理重点及各病情阶段的护理关键,这样既减少了护理的盲目性,也提高护理效率[15]。(3)护理人员存在感增加,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各类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度,同时也使护理人员满足上升。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常见感染;护理;外科;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49-03

外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具有病种复杂、病患多、急症多的特点。外科术后感染也是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住院费用和时间,还会使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医患矛盾激化[1]。近年来,不断增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难以忽略的重要问题。因此,J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本次研究就对近年来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建议指导。

1外科感染概述

1.1外科感染概念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机体炎症反应理论,它是指机体由于外界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炎性细胞趋化反应,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被合成释放,并与经过级联效应激发的多数细胞发生连锁反应的一系列反应。其中感染就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个因素,而外科感染又是指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和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 1/3~1/2,是外科疾病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外科感染很多有明确病因,但有时也会出现全身性反应症状明显,但却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情况。现有研究结果发现,肠道细菌移位是一些感染很可能的引发因素。经门静脉扩散细菌和毒素进入到到血液中,直接经过级联效应或通过细胞因子介导,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加重,同时还会引起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目前,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2-3]。

1.2外科感染的分类

1.2.1按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可分为继发感染、原发感染、条件性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等。

1.2.2按照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又被称作一般感染或者化脓性感染,常见的是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全身高热、寒战及肌能障碍等症状和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而特异性感染一般是指如破伤风、结核病、气性坏疽等不同于一般感染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4]。

1.2.3按照病程来分,可分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是指持续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上的长期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进展较快,且病情明确的感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3 w 内的非特异性感染为主。介于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的感染被称作亚急性感染,可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或由于抵抗力弱或其他病毒毒力弱或者耐药性而引起。

1.3外科感染的特点

外科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共同作用引起,即使开始时一部分感染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不断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大多数感染症状表现以局部表现更为突出;某个局部常常会成为感染比较集中的病变区域,且多数会引起脓肿形成、局部坏死,需手术介入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部分感染愈后会留有瘢痕以致影响功能[5]。

2外科感染临床护理进展

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理论以及感染相关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2.1获得性肺炎

在所有医院感染中,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最高。其通常发生在建立人工呼吸的患者中,如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在救治工程中会出现插管、气管切开、胃酸浓度降低、误吸等状况,极易出现病菌侵入而发生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外科手术引起口咽细菌定植、其它各种外源性污染等。因此在护理时应该保证消毒及无菌操作,阻断外源性感染,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定植和吸入[6]。

2.1.1支气管肺泡灌洗 支气管肺泡灌洗是与外科清创和局部引流排脓作用相似的,是ICU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的常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是可减少住院时间,增强抗炎效果。在护理上,熟悉患者病史,要和体温一致的灌洗液体温度,备好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及药品,灌洗后要注意排痰护理及监护。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种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1.2阻断外源性感染 首先应保持消毒无菌条件应对各项侵入性操作,同时对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必须进行加强。通常情况下,每七天要更换1次呼吸机环路,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建议至少每两天就要更换1次。若下呼吸道感染已经发生,则应增加管道更换的次数,保持在50°C左右的呼吸机湿化温度,这是由于较高温度能够抑制细菌定植繁殖。另外,为防止冷凝液流入呼吸道,呼吸机集水瓶要放在呼吸道最低位置。

2.1.3要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侵入患者的呼吸道。及时观察患者口腔的分泌物情况,并及时给予清理清除,特别是对于患者的双颊部和咽部,应该及时细致的观察,并根据口腔酸碱度,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在患者不方便进食时,可以使用小号胃管持续喂食,并采取合适的,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半卧位给予鼻饲。并也可将胃管插入空肠,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避免使胃液碱化作用[7]。

2.2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尿路导管伴尿路感染,是仅次于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未系统使用抗生素、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系统性使用后,导尿后6 d内尿路感染发病率降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耐药性的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防止细菌在尿道口定植和防止外源性感染的方法减少留置导尿感染的感染情况。主要的措施有在尿道外口放置消毒海绵球、碘伏杀菌消毒、选择合适尿管材料以及肝素抗凝[8-11]。

2.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2.3.1预防输液系统引起的感染。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连接,避免使用气针、三通开关,遵循简洁顺畅的连接方式,可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2.3.2预防导管感染。采用皮下隧道,且使用透明敷料覆盖表面,使用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并按时换药,防止细菌从导管皮肤入口的入侵。若出现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拔除导管重新置管,保持导管畅通,并冲洗导管使用0.9%NS或肝素稀释液。这样尽量缩短导管使用过程,避免导管尖端细菌生长,若长期使用要定时更换导管。保持无菌置管操作原则[12-15]。

2.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与病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机体抵抗力、患者自身固有菌群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有关。

2.4.1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中空气消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及联合消毒法是现病房常用的空气消毒法。研究表明,紫外线和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臭氧气味难于接受而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缺点,有文献建议采用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的联合消毒方法,杀灭率达到100%对空气中自然菌的[16]。

2.4.2良好的围术期护理 围术期处理中备皮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为它关系到切口是否感染和术后创口愈合快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脱毛剂备皮法、剃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对不涉及患者腋毛、头发、、手术部位毛发不超过1 cm时,没有必要剃毛。国内对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表明,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如必须剃毛的部位,尽量使用化学脱毛剂、采取减毛法或电动剃毛刀。研究表明化学脱毛剂有抗菌作用,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但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手术室备皮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因此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越接近越好。对于术后手术切口的护理,有报道指出,术后不使用腹带组和术后使用腹带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0和5.0,表明腹带可使切口处温度升高、潮湿、易污染,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温床。因此,术后不使用腹带,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17-20]。

2.4.3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外源性感染,通过有效地无菌消毒措施,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以大大的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可控的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以及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与营养计划,健康锻炼计划等,通过增强患者的机体康复能力和抵抗能力,而大大的降低感染的发生。

总之,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对外科感染深刻的认知和预防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程度,同时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从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21-22]。因此,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莉芳.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J].医学信息, 2013(11):707-707.

[2]李宗其,杨明成.浅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3):58-58.

[3]蔚巧宁.普通外科术后感染与护理措施调查研究[J].河北医药, 2015(7):1100-1102.

[4]周爱华,郭玉生.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5):124-125.

[5]吴琼.浅析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11):237-238.

[6]赵汝君.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3):193-194.

[7]董楠男.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5(33):290-291.

[8]宋意琼.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3):249-250.

[9]林萍.手术前皮肤准备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1):19-22.

[10]曾娟琴, 韩斌德, 胡欣春,等. 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1):11-12.

[11]范志敏, 谭静. PICC肝素帽使用碘伏消毒次数不同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12, 26(7):633-633.

[12]韦春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9):1281-1283.

[13]周容.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8).

[14]崔媛媛, 王红香, 姜潇宇.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376-378.

[15]罗菲菲.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9(2):62-63.

[16]孙选智.浅析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32).

[17]蒋美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心理医生, 2016, 22(33):56-57.

[18]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 2007, 24(3):50-51.

[19]张兆琴, 张艳, 陈宇清. 腹带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切口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2):2443-2444.

[20]张建男, 曹文学. 一种手术后多功能医用腹带的制作与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 2016, 15(3):80-80.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9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男65例,女28例;年龄18~76(42.6±8.7)岁;骨折部位:股骨29例,胫腓18例,腰胸椎25例,其他部位21例。对照组男68例,女25例;年龄19~77(43.1±6.8)岁;骨折部位:股骨28例,胫腓20例,腰胸椎23例,其他部位22例。两组均在入院当天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联合X线检查,确诊为相应部位骨折。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既由护士长分配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制排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开展护理风险意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养,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士需根据临床经验,将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项目列出,并按照风险内容逐一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尽量降低潜在风险的危害。如骨折患者的肢体活动问题、压疮、疼痛护理问题及关节功能训练等,都需要有效识别护理风险,才能做好下一步护理干预。(2)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明确护理风险后,护士长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将所有的护理风险项目进一步归类,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全面征集小组成员意见,进行整合,制定系统化的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召开小组学习、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对突况的应对能力。(3)高风险预警告知。护理人员需评估所有入院患者的压疮、坠床及跌伤等高风险因素。若为高风险时,需在患者床头放置提示牌:如防压疮、防坠床、防跌伤等。(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的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文本,是护理流程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环节,其书写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非常重要。护士长需加强科室检查护理记录,严格按照医疗文书规定,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同时设立奖惩制度,以提高护理文书的规范性。(5)完善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开展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体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危急值涉及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钾、血钙、血气分析、血小板等。上述指标一旦出现临界值或高于临界值,需及时向医师汇报,以便于医师及时对症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3]。(6)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关键,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指导护理人员时刻谨记规范操作流程。只有严格按照护理规程操作,才能有效避免出现风险因素。因此护士长应定期检查护理操作流程,以保证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入院1周后,观察两组护理管理效果,包括患者投诉率、意外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投诉率、意外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0篇

1.1一般资料

2012至2014年我院共有60例眼科患者参与此次研究,其中有4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最小患者是16岁,最大患者70岁,其平均年龄为48.2±21.8岁。借助于自制调查问卷表就眼科临床护理细节和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1.2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表,所调查的内容有患者性别、病程和年龄以及眼科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所提问题,比如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环境卫生以及医院制度等,调查患者对于眼科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基于这些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分别从新护理模式、科室环境卫生以及交叉感染的预防等方面着手实施干预,比较调查干预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9.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调查问卷表均收回,经调查问卷表的分析可知,在眼科临床护理细节和安全问题中,患者所关注的问题主要为科室环境,其次为医院管理制度、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针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采取积极且有效的干预对策以后,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二者所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眼科临床护理安全所存隐患的原因分析

眼科临床护理工作会有一些隐患问题存在,导致这些隐患发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1)制度不完善。眼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安全事故问题,以为你制度不完善,缺乏细节管理,制度概念化严重。护理人员没有根据护理制度来进行操作,执行力度差。

2)环境卫生不理想。护理人员在护理的时候,对于护理内容比较关注,对环境卫生比较忽略,不能够对病房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

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很多都是比较年轻的,他们对爱岗敬业的认识比较不足,责任心不强,和患者交流的时候欠缺技巧,不能够为患者服务,不体谅不理解患者,导致护患关系矛盾较深。

3.2眼科临床护理细节与安全工作相关措施

眼科护理工的细节和安全问题的干预方式:

1)对患者的病房进行管理,提供良好的安全配置,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调整室内光线,让其舒适,眼科患者的眼睛比较敏感,因此其病房内的光线要较其他的病房柔和些,避免强光照射;夜间护理人员对卫生间、走廊、水房等处的照明设施开启,为患者提供床头照明设施,方便患者夜间起来上厕所或喝水;水池边使用防滑垫防滑,保持室内的设施整齐,减少患者行动的障碍,让患者的进出更加的安全,减少跌倒和撞伤的事情发生。

2)提供优质的眼药,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眼药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如果患者眼睛存在分泌物,可使用棉签将其拭去,然后在为患者滴眼药。增加巡视病房,为患者进行输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发生渗漏的情况,注意点滴瓶的液面,不要出现空瓶输液情况。

3)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护理和指导,为患者佩戴腕带,在进行滴眼药、手术、护理的时候,根据腕带来进行患者床号和姓名的核实,注意不要将针帽等小物件遗落病区。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管理,改善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结构,让其能够摄入符合其病情恢复的食物。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近年来,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脑卒中的治疗有效性不断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卒中后遗症,从而给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应用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7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4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岁,女性35例,年龄在5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对症处理,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如失语、偏瘫等,由此对患者的日常行走及交流产生了制约,从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害怕、焦躁的心理,对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同时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病情[2]。

1.2.2并发症护理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口腔疾病、静脉血栓等,由此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产生严重影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强患者的并发症护理,首先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预防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此外,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抬高下肢,增加患肢的被动性活动,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部血栓。

1.2.3康复训练脑卒中导致患者出现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患者要想恢复正常,就必须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同时配合针灸及理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加强肢体锻炼,对患侧进行按摩,积极帮助患者进行各项肢体训练,并逐步增加活动量,以改善患者病情,逐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3]。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一系列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具有所改善。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护理有效率为73%,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危害,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是死亡,因此应当给予其有效护理。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康复护理,如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发症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对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达92.1%,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效果较差,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4]。由此可见,临床上应用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吴光珍,赵立军.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75(10):87-88.

[2]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95(09):36-37.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环境的完善,人们对临床医疗服务及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结合医院内各科室中长期存在护理缺乏、患者满意度偏低的特点,不断探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临床护理的一项研究课题[1]。院内常见的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护理缺陷是因为护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因护理技术问题不到位而做出了错误的操作,或者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够专注,从而对病患间接或者直接的造成了影响,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儿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临床给药。而且儿科给药的对象是一些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发病急的特殊群体。与成年人相比,儿科临床给药的难度更大。而幼儿又是父母的心窝肉,在出现护理缺陷后,幼儿的家属会产生强烈不满。所以儿科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更容易引发护理缺陷的发生[2]。故笔者对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给药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笔者随机从选取杭州市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共116名。其人员中男21例,女95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6±5.1)岁;护理工作年限0.8~4年不等,平均年限(2.1±0.7)年。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在询问了相关护理专家的基础上,查询打来那个文献资料,再结合目前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给药差错的有关问题,才设计出来的。主要针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这一个时间段,本次调查发卷116份,收回116份,收回率100%。在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

这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问题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对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的重视。

3讨论

3.1产生给药护理缺陷相关因素

3.1.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根据收回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护理人员的护理年龄与职称的不同,他们所发生的给药缺陷情况也不同。由此可得出护理人员的医护年龄和工作经验与给药缺陷的发生率有关笔者认为:主要与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他们的工作经验少,以及业务知识水平较低,应变能力不强有关。对一些药物的使用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熟练度不够,对于药物医嘱上出现的错误不能够及时的发现,或者发现了,不能做到正确的纠正。从调查结果中还可以得知,临床给药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还有儿科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且心理压力大。所以在医护治疗工作时,为了尽快的完成任务而没有严格执行核对检查的制度。会导致医嘱处理不正确,很可能导致用药错误[3]。

3.1.2管理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在临床给药中口服药的给药护理缺陷问题比较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者是执行管理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给药流程不规范,交接班制度不能完全落实,没有专门负责监督的医护人员,使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够得到相应的落实。还有药品的管理制度不严,药品任意摆放,药瓶上没有明确的标示或者字迹模糊的标示没及时更换,甚至还有同种药品不同剂量混装的现象发生。当然还与院方提供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人力资源配置、分工协调等因素有关。在调查3所医院中,儿科病人多,幼儿的哭闹声音大,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家属的医疗要求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差,极容易影响到医护人员的情绪,增加其心理压力,更容易导致医护缺陷问题的产生。而幼儿看病的高峰期是在中午、晚上、节假日,但在这些时候医院的护理人员往往人手不足,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忙中易出错,更容易导致医护缺陷问题的产生[4]。

3.2护理对策

3.2.1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

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发病急的特殊群体,所以在医护治疗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同时幼儿的发病风险以及免疫力不足,更要引起院方重视。笔者认为医院的科室要组建给药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从而完善安全用药规章制度并落实监控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儿科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多开专题讲座。要求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提高,使其到达自觉约束自己的护理行为[5]。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在儿科护理人员经过了2~3年的专业培训后,我们不能使其直接上任,要加强在院的临床学习,在其到达要求后,再上岗,以此提高护理人员上岗的质量。所以,对于年轻但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将安全用药培训作为儿科护理人员上岗前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儿科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儿科常用药、急救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要求能熟练掌握,并定期组织考核。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不断问世的新药,且药品名繁多,所以要要求医护人员多关注医学方面的新闻,以及及时地收集说明书,并将药进行系统的分类,形成知识网络。由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减少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的发生,以及加强医护人员对突况的处理能力。

3.2.3加强医嘱查对制度的落实

要加强医嘱查对制度的落实,要做到认真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护理风险。因为护理人员是临床用药的直接执行者,而幼儿有没有明辨是非和交流的能力,所以医护人员每一个细节的不重视、思想不集中,还有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导致给药护理差错、事故。给幼儿及其家属带来伤害。由此,每一个儿科的护理人员,在临床的给药过程中都要切实落实查对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规范给药制度及工作流程。

(1)认真做好口服药给药前后的核对。由于幼儿的免疫能力差,所以用药剂量少。有时甚至药物的大小、形状都难以分辨,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差别,如看不出,则应找制药人员进行询问和核对、辩论。发药时要对幼儿家属进行口头的用药说明,并且在还要仔细巡查一边,观察、确认幼儿的服药状况。交接班时,交班护士和接班护士要做好相应的交接记录,并要对幼儿查对号、姓名,作为辨认的依据,确认患儿的信息。

(2)加强输液流程的细节管理。输液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出现差漏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所以从摆液、查液、配液到输液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输液时护理人员要对幼儿病患进行逐一的核对,确保不会出现纰漏。在更换输入液的时候,要严密观察两组药液间的反应情况,只有当幼儿病患无异常情况时,方可离开[6]。

3.2.4强化管理

院方加强管理制度,让定下来的制度得以落实。加强医嘱查对管理的力度,发挥护士长的督查管理职能,每个科室成立风险安全小组,加强环节管理,阻断护理缺陷发生的环节,保证给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要合理的安排人力资源管理,儿科护理是一项精神和身体负担特别大的工作,所以要减少疲劳工作;还要注意新老搭配,这样能缓解人力紧张,又能减少年轻护理人员的身心压力。

总之,要加强每一名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每一个环节上都要重视,从而确保医疗质量。让幼儿病患及其家属得以放心。综上所述,儿童属于当今社会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其身体机能、各器官发育等均还未完善,故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手段应更加严谨。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其护理质量,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行芝,李红艳,潘慧.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6(7):50-52.

[2]王淑峰,郭丽萍.门诊小儿静脉输注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1,9(6):1655-1666.

[3]高祖梅,陈兰,李宏,等.一季一主题情景演示在护理缺陷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3):3-5.

[4]万正兰,林鲜奇.临床药师协助儿科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79-181.

[5]徐先华.儿科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402-403.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内科出血;临床研究;护理

常见的内科出血有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患者极易发生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很关键[1]。2009年5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64例内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64例内科出血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5~69岁,平均(41.4±7.4)岁。42例患者为消化道出血,22例为脑出血。发生出血性休克23例,占35.9%。

1.2 治疗方法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及时纠正患者的休克情况,给予患者输血治疗,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以尽快使血压恢复正常。给予患者林格氏液、右旋糖酐等血浆代用品,24h内不超过1000 ml。为防止输入量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输液开始时不宜过快。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胃内灌注,脑出血患者给予止血药物及恢复脑神经药物进行治疗。如患者的血压过低,给予患者5% GS 250 ml+多巴胺20 mg静脉滴注20滴/min,0.5~1 h测血压1次[2]。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必要时可肌注镇静剂。脑出血患者有意识障碍的情况应做好家属的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在恢复期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出现心理问题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

1.3.2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情况,应每15~30 min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为止。脑出血患者24h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并进行记录,如发现患者昏迷加深,瞳孔有变化,呼吸不规律,脉搏微弱、快速,血压不稳定或有抽搐等情况,除采取相应的紧急护理措施外,应及时请医生处理。计算患者的出血量。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3]。

1.3.3 口腔护理 患者在呕吐后,口腔内细菌易造成感染,故要用盐水或 2%硼酸水漱口,保持口腔的卫生。

1.3.4 输液和尿量情况 记录24h的输液量和患者的24h尿量情况。

1.3.5 预防褥疮的发生 定时给予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的护理,床单要保持清洁。褥疮好发部位在骨头隆突处,此处应放衬垫,起到保护预防作用。

1.3.6 营养支持 昏迷患者要禁食,24h之后给予患者鼻饲,早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饮食,以补充这类患者的营养,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4]。灌注速度不宜太快,以防呕吐物进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1.3.7 输血观察 输血前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符,核对清楚,准确无误后方可给患者输血。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8 恢复期健康宣教 在恢复期应告知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注意生活规律,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嘱脑出血患者在恢复期进行肢体的被动锻炼。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随访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复查胃镜、CT等,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内科出血患者多为急症患者,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易出现出血性休克,故治疗应分秒必争,尤其是脑出血患者,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尤其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量、意识等,并做好记录工作。出现情况立即上报医生,给予患者及时的处理[5]。

本组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表明此方法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崔轶群,邹忠全.立止血在临床内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56-59.

[2] 黄芸,王章琴.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贵州医药,2008,6(7):89-91.

[3] Devrimci OH, Kundakci TN, Kumbasar H. The depression, anxie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expression levels in psoriasis patient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0, 14(4):267-271.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09-02

内科疾病多有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及时或不明显等特点,而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还有身体素质差,病情多变,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悲观失望情绪的特点者。这对病情观察、评估带来一定难度,使护理工作面临更多责任和风险。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1 心理护理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导致紧张感或危急感,不配合治疗,这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治疗效果不明显反过来又作用于负面情绪,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惧和忧虑,这时会对自身疾病有强烈的求知欲。这要求护理人员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使其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给予关怀同情,细心护理,促其配合,以争取最好的医疗效果。

2 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指导适量运动、饮食护理等是贯穿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始终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进而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尊重。

2.1 病情观察 对药物作用的观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及变化过程。对治疗中的患者,要掌握其药物的疗效及副作应以便观察治疗效果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变化不确定、身体素质差或病程长,易致并发症。因此针对病情发展向患者及时交待、强调危害性或意外情况很重要。

2.2 正确执行医嘱

强化查对意识,层层把关,保证安全。按医嘱执行是护士的职责,对医嘱质疑和把关是护士的义务和人道本职。由于工作繁忙、重复性强等特点可导致思维的晕轮效应及定势作用,医生不易发现自己的缺陷或失误,尤其是关键字、用药量,遇有质疑护士须经医生核实后执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避免盲目执行医嘱。遇特殊、贵重药换批号,若与医嘱剂量不符,及时通知医生,供调整用量之参考,为一些患者保证用量节约开支。口头医嘱除急救、手术时外不予执行。执行时须复述强化或反问一遍以提醒查对、避免口误。

2.3 指导适量运动 老年患者运动较少或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同时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注意安全问题。做到行走、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如帮助其按摩下肢肌肉或鼓励自行按摩;尽量减少可能障碍物,加用防护栏,防跌交及坠床,鼓励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伤害。帮助并指导患者其学会轻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锻炼呼吸肌,如每日练习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锻炼会肌肉等。

2.4 饮食护理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内分泌紊乱,整个机体处于营养失调状态等状况。因此,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宜食种类:蛋白质类的摄入宜选用优质低蛋白包含,应以高生物效价的动物蛋白质为主,如蛋类、奶类、淡水鱼、瘦肉等补充各咱必需氨基酸;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补充膳食纤维,防止因缺少运动或长期卧床造成的便秘。

3 护理细节

3.1 心肺功能监护 老年人由于心脏代偿功能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极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应注意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否则,易引起严重的心脑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偿功能下降,应即时清除口腔异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呼吸功能。

3.2 静脉输液 老年人多皮肤松弛,,特别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肤弹性差,血管细曲易移动、脆性大,致静脉穿刺及固定、输液计划的完成较困难穿刺前应放低准备输液的血管位置,或肢体下垂,对肢体冰凉者给热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较难的穿刺要仔细、耐心操作轻、进针稍缓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应稳妥固定、摆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护。

3.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尿频、便秘的护理,尿频、便秘者,应给予腹部按摩和热敷处理,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置导尿管的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要定期做好会护理,保持清洁,每天行膀胱冲洗2次,更换尿袋1次,并观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记录,每周检验尿常规1次。

3.4 预防褥疮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时翻身,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皮肤、骨突出部位,必要时使用樟脑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潮湿后要及时更换;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

4 结论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较为严格,临床护理工作千条万绪,要做到万无一失确也不易。因此,护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程序,而且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和一份爱心,去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严把质量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伟.医院老年康复问题研究.中国康复,2003.

[2] 南登昆.缨鸿石.老年护理中的问题.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临床护理科研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a)-018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Selected 56 cas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5. 56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8 cases in each group. Among them,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added the clinical nurs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control group was 7.14%,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0.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estation; Diabetes; Clinical nursin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妇女妊娠期间合并糖尿病成为了常见的产科合并症。妊娠期间,胎儿从母体中获取的葡萄糖增加,而孕期激素也会加速对母体葡萄糖的利用。而孕中晚期,母体中的排除抗胰岛素物质会阻碍母体自身胰岛素的出现,导致孕期的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妇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胎儿的健康有着威胁。护理人员要了解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关注患者的饮食和心理,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及时处理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中,选取该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的所有产妇均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两次检查结果均大于或者等于5.8 mmol/L。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2~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0岁,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8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3~38岁,平均年龄为30.59岁,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产次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临床表现

通常患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会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同时产妇的宫高、腹围以及妊娠周数要高于正常值,且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羊水过多、胎动异常等现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妇,发生合并感染时,可能引起真菌性阴道炎、胆道感染以及泌尿道感染等问题,少部分产妇可能出现心血管等慢性并发症。产妇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时,主要通过饮食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同时辅助药物治疗。患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如果治疗效果良好,且血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可继续妊娠;如果孕妇治疗后,仍然出现营养不良、肝脏损害、胎儿生长缓慢以及血压严重上升、严重感染等情况,则要尽早终止妊娠,确保孕妇的生命安全。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并且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妊娠前期、妊娠期以及分娩后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和饮食的护理干预,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首先,妊娠期护理。孕妇在妊娠期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时,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控制好饮食。在无饥饿感的前提下,血糖控制在6.11~7.77 mmol/L之间。饮食治疗和护理时,每天的热量摄入量要在150 kJ/kg以内,多食用蔬菜和豆制品,减少食盐的摄入,同时补充维生素、铁、钙等元素。如果孕妇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并且积极检查胎儿发育情况;其次,分娩期护理。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要在妊娠35周时住院,根据胎儿的实际发育情况确定生产的时间,生产时间尽量在妊娠38周后。生产前,产妇要正常饮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生产过程中,如果采取引导分娩,则生产时间要控制在12 h以内,若采用剖腹产分娩,则要选择硬膜外麻醉;最后,产褥期护理。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产妇是否存在低血糖症状,如果出现汗多、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等,要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对胰岛素的用量进行调整。同时,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以及恶露变化情况和子宫复旧情况,并且按照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产后,护理人员要鼓励并且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对进行护理。新生儿护理时,要以早产儿的标准进行护理,做好保暖措施,观察新生儿的血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的血糖水平以及患者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妊娠前期及妊娠期的护理

医院要加强对患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孕前健康宣传,在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范围后再怀孕。而已经怀孕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是孕期发生糖尿病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控,通过饮食、药物等治疗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5.6 mmol/L。孕妇在妊娠期间,护理人员要告知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注意事项,以及检查的项目和时间,鼓励孕妇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3.2 分娩及产褥期护理

分娩期的护理:首先,怀孕35~36周后,要安排患者住院进行健康监控,在完成妊娠前48 h,要根据医嘱应用地塞米松;其次,在患者分娩前48 h内,要严格监控血糖和尿糖,分娩过程中停止使用胰岛素注射,可改用葡萄糖加胰岛素静脉滴注;再次,要加强对孕妇饮食和心理护理,从而缩短分娩的时间。同时,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对孕妇的宫缩和胎心进行观察;最后,由于孕妇妊娠合并糖尿病,新生儿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护理人员要检查新生儿是否出现并发症。

产褥期的护理:首先,妊娠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生产后的24 h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要减半;其次,分娩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对外阴和切口处进行清洁,预防感染,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最后,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以早产儿的标准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暖以及血糖监测,观察新生儿是否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一旦新生儿出现以上症状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的报告医生,并且遵照医嘱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3.3 健康指导

妊娠期间以及分娩前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指导。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安排指导、心理护理干预以及卫生习惯的指导等。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因此,饮食中要注重少食多餐。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会存在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特征。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妊娠前期以及分娩前后的护理,以及相应的饮食指导、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等,血糖水平控制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零,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惠芸.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4(2):55.

[2] 薛亚洁.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科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79.

[3] 赵呈云.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3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1):110.

[4] 周亚敏,田梅,李静.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