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

网络的基本要素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2-13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网络 高校 图书管理员 素质要求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转贴于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2-13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关键词:网络 高职院校 图书管理员 素质要求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三、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除掌握多层次知识外,还应具有宏观思维、科学的逻辑推理、预测分析、灵敏的信息与心理研究等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1.宏观思维能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埋在资料堆里,必须要有宏观思维,做到从积累资料入手,从大处着眼,收集积累细小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旁系性,善于从某些信息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有用的微观信息,开展立体思考,通过点滴资料的积累去揭示未来的发展。

2. 综合分析能力。图书管理人员要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储存、检索,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认识其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变化规律,为读者提供方便。而综合分析的质量关键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能性:一是要提高选择素材与国情的适应性;二是精确地辨别、选择素材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界定在以数字化和可移动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新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个人化更加凸显了网络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网络媒介素养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其是否适应并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关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及其信息的甄别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由此延伸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认识网络媒介、参与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媒介等三大方面。其本质是网络成员处理自身与网络媒介关系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在于培养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不仅能有效使用媒介,还具备准确理解、甄别媒介信息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文明环境。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通过给大学生传授网络媒介及其素养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强化网络道德观念,提高其处理自身与网络媒介关系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能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强化网络舆论的自我净化功能,需要法治规范和网络成员的自我约束,应当尊重社会公众的话语权,能够体现社会理性的基本素养。其本质内涵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阶段,凸显了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对大学生的复杂影响。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及能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及其自律能力,增强其网络道德信念,积累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网络舆论自我净化过程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因此,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是大学生有效利用媒介所必须具备的软素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成为媒介信息的受众者,推动大学生积极融入于健康向上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释放网络舆论生态的正能量。

二、网络舆论常态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矛盾

尽管网络舆论有其自身需要遵循的“生态逻辑”,但是必须承认,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利益表达和情绪宣泄下所导致的众声喧哗是网络舆论场的常态。这种常态在复杂的媒介语境中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存在诸多矛盾。

(一)便捷的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媒介角色认知力偏差的矛盾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下,集合因各种事件的触动而导致的社会公众对类似事件的所有认知、看法、情感和行为倾向为一体的社会舆论借助互联网形成便捷舆情充肆着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每个环节。在此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呈现高度集中化的特点,其现实表现是网络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多青睐于使用微博等虚拟舆论场集中处理各方信息,形成多中心、多传播的网络舆情。这类信息的产生、形成、传播的速度在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获及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媒介认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基础知识薄弱,对网络媒介的功能及其角色控制的认知能力较为欠缺,以至于丰富的网络舆论资源,难以成为大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取信息资源、鉴别网络舆情的有效工具,其媒介认知能力尚未达到网络生态系统循环所应具备的水平。

(二)多元的信息内容与大学生媒介信息思辨力缺乏的矛盾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是各种信息的输出窗口和消解阵地。草根民众、社会精英、新闻记者等不同群体不断活跃于这个平台上,随着他们不断的输送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意见,越来越多的声音充斥于网络舆论场,使得网络成为社会各阶层实现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凸显了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生活的强大影响力。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缺乏网络身份认同和有效技术监督的情况下,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难免夹杂着低质量的虚拟信息,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信息判断力过滤有价值的观点。虽然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信息高度关注,但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对低质量信息的判断能力和思辨力较弱,对网络媒介信息的选择、分析和思考上存在偏差,容易在思想上为时而不断的“微博谣言”和“微博对掐”所“绑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的不良影响。

(三)虚拟的舆论主体与大学生媒介使用自律力不足的矛盾虚拟、匿名的舆论主体极易模糊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界限,它为社会舆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有利于社会公众表达关切、伸张正义和呼吁权力,推动一些社会热点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的关注、解决,但也难免网络非理的发生,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出现网络极端化的表达。显然,还没有足够现实基础作支持的虚拟网络舆论迫切需要网民在融入网络媒介生态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自律力。[5]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学生因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容易受情绪影响,会不经意地在网络上类似不健康或不具可读性的语言,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捏造并传播网络谣言以受关注等非理,影响舆论的正确走向,再加上大学生思维活跃、言语激进,在为网络舆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论的不稳定因素,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使用自律力的情况仍需值得关注。

(四)互动的舆论传播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位的矛盾新媒体下的网络舆论具有几何方式的传播能量,尤其在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有着更为强大的互动功能。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舆论传播除了在短时间内可以自发地大范围地传播舆论,还能借助网络自治力量组织凝聚虚拟力量,将网民从虚拟空间延伸至现实生活,形成舆论场中强大的跨阶层、跨空间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带来的网络舆论传播负效应更需要通过强化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加以规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既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涵盖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维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加上很少大学生受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他们的媒介素养更多是基于自发的网络生活经验积累,相关媒介素养水平难以承接强势推进的网络舆论传播。

三、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的趋势下,网络舆论已渗透大学生活的每个场合,而从网络舆论常态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矛盾来看,迫切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时,都应遵循其“生态逻辑”,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净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基于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过程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具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效能,本文以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首选是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培养负责的网民心态和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并使之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好氛围。[6]具体包括:加强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和法律约束,强化行政和司法机构对网络舆论及非理性网络行为的监管责任,充分保护社会公众的网络话语权,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强化网络媒体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确保所发言论符合事实真相;发展网络自治力量,建设网站舆论监督协会,及时清除低质量的网络舆论信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网络企业规避恶性竞争,避免因过分商业化的舆论诉求给网络舆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制定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优化校园媒介资源,宣扬积极的网络舆论态度,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二)大力普及大学生网络媒介知识考虑到大学生是网络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对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和表达方式及其理性认知还存在偏差,本文以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感悟体验,实施媒介素养方面的系统教育,大力普及大学生网络媒介知识,培养其网络沟通、交流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网络舆论尤为重要。具体可通过课程设置及互动教学、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贴近大学生主题生活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网络媒介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媒介舆论传播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增进其对网络媒介舆论特性的认知。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舆论与网络传媒特点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在尊重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介,在校园网络环境内部牵引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的网络媒介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建构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如此,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知识,建设高校内部完善的网络舆论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舆论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7]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思辨力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各种表达都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强势的网络舆论场中的弱势群体,容易被极端的网络语言和虚假的舆论信息所误导。对此,本文以为除了要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知识外,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思辨力十分必要。一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进行价值判断,倡导先进校园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能够遵循并适应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下的多元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情的干扰,在面对强势的网络舆情信息的时候,也能够自主确定正确的价值倾向,有选择地吸收网络舆论信息,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8]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舆论的教育效能,利用网络媒介提供感兴趣的舆论话题,以此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思辨的敏锐性。[9]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Geodatabase;几何网络模型;逻辑网络模型;最短路径;爆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0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04-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Network Model of Geodatabase

YU Bao-kun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nage, store and show immense amount of data reasonably, ESRI Company introduced the third generation model of geographical data-Geodatabase. It is an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ce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model used as a basic model of Geodatabase in detail. And taking the shortest path in the road net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pipe burst in the water supply network as the exampl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network model of Geodatabase in the applications deeply.

Key words: Geodatabase; geometric network model; logical network model; shortest path; analysis of pipe burst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由于地理数据的复杂性,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对地理数据的管理要求,因此,作为GIS基础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利用该技术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网络模型作为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模型,已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网络模型的基本含义,并给出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 Geodatabase简介

Geodatabase是一种现代的地理信息数据模型,是ESRI公司多年研发,并在先前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Geodatabase按照一定的模型和规则组合地理要素集,提供对要素类及其拓扑关系、复合网络、要素间关系以及其他面向对象要素的支持。它是一种被所有ArcGIS产品及应用程序所共享的通用框架。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支持在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Geodatabase支持多种空间数据模型,包括网络模型、三维矢量模型、栅格结构模型等。其中,网络模型是进行网络分析的基础,是现实世界与理论分析的桥梁。根据实际需求,常见的网络分析包括路径分析、连通分析、流分析等。

2 网络模型概述

所谓网络,是指线状要素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一个线状模式,是真实世界中网络系统的抽象表示,如道路网、管线网、河流网等。网络的组成很简单,包括两种基本的组成成分:线和交汇点。边线可以是街道、管道、以及河段等。交汇点可以是街道交叉点、阀门、河段的汇合点等。网络的作用就是将资源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外一个节点。在资源移动的工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则,以达到实际的需求。

Geodatabase定义了两种网络模型:几何网络模型和逻辑网络模型。几何网络模型是组成线性网络系统的要素的集合,是从要素几何的视角来看网络模型。而逻辑网络模型是由线元素和交汇点元素组成的网络图表。一个几何网络模型总是与一个逻辑网络模型相联系。这两种网络模型为存储和分析线性网络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2.1 几何网络模型

几何网络模型是要素的集合,是由边线和交汇点相连组成的系统。一条边线有两个交汇点,而一个交汇点可以与任何数量的边线相连。描述边线和交汇点的要素被称为网络要素,同一类型的网络要素构成了网络要素类,几何网络模型中的拓扑关系正是由一个以上的网络要素类按照一定的连接规则所构成的。

2.2 逻辑网络模型

与几何网络相似,逻辑网络也是相连的边线和交汇点的集合,主要的区别在于逻辑网络没有坐标值。逻辑网络的主要目标是用特定的属性表存储网络的连通性信息。逻辑网络的核心就是连通属性表,此表描述了网络元素之间是如何相连的,如图1所示。在图1中表示了某运输网络的几何网络模型以及与其相对应的逻辑网络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就是几何网络,如图1中所示的运输网络,而逻辑网络只是与几何网络相对的连通表,以及节点元素表和边元素表。

3 网络模型的应用

3.1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网日益复杂,如何找到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成为驾驶员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小节将简要介绍最佳路径的选取方法。

根据道路网的特点,选取道路网中的道路交叉路口作为分析对象,并对道路以交叉路口为节点进行分割,成为路段。这样,可将道路网抽象成基本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由交叉路口点和路段组成,其中交叉路口为网络模型中的交汇点元素,路段为网络模型中的线元素。将路段的长度作为线元素的权重,用来表明经过该路段所需要的代价,并与逻辑网络一起存储。

通常情况下,最佳路径是指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短距离,即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是求解带权网络最短路径的常用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道路网中的交叉路口分为两组集合S和U,并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集合U中的交叉路口加入到S中,在加入的过程中,总保持从出发点v到S中交叉路口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出发点v到U中任何交叉路口的最短路径长度,直至找到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3.2 在供水网中的应用

城市管网爆管事故极为普遍,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爆管事故处理的要求,如何及时准确地找到需要关闭的阀门成为地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一项网络功能。本小节将以供水网为例,详细介绍网络模型在爆管分析中的应用。

城市供水管线的布置有两种基本形式:环状管网和树状管网。从数据结构的观点来看,管线可看作由结点和线构成,由于面就管线本身而言相对较少,基本不存在线与面的关系,只包含线与结点之间的拓扑关系,且一旦建成,管线拓扑结构的变化相对来说较小。

根据供水网的这一结构特点,可将供水管网定义为几何上的“网”,供水管线可以定义为网络的“线”,连通交点、用户节点、阀门、消防栓等可以定义为网络的“交汇点”。这样就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成GIS中的网络、线、交汇点之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爆管分析以及与物理上管线的概念有所区别,在逻辑网络模型上引入“管段”这一概念。在同一个管段中水流方向和连通性不会改变,而供水管网在逻辑网络模型上就可以看成是由成千上万条管段连接而成的,管段的端点对应的实物可以是水源、阀门、连通交点、盲板或者用户节点,因为水流经过这些点要素后,其方向或连通性可能会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通过消防栓、排泥井等结点的管线在水流方向和连通性上不会发生变化,在逻辑网络模型中,可忽略这些结点,以便提高爆管分析的效率。

根据逻辑网络模型的数据描述方案,我们就可以建立逻辑网络模型。主要是要把物理上的管线转换为逻辑上的管段,建立对管段的描述,由于管段只是逻辑上的概念,是为了爆管分析的需要而虚拟出来的,所以它只存在于逻辑网络模型的描述表中。同时,还需要忽略消防栓等结点,以简化对该模型的描述。图2中的虚拟供水管网图看用来表示逻辑网络模型的基本结构。逻辑网络模型的描述表主要由两个表所构成。一个是描述管线与管段的关系,另一个文件就是记录管段起始点和终点的编号。

一般来说,网络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中是被抽象为图这个概念的,所以其基础是图的存储表示。图论知识与管网拓扑结构图之间有着一种很自然的联系,因而图论是分析供水管网模型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为了便于爆管分析,需将逻辑网络模型的拓扑关系抽象成无向图,从而生成管网中参与进行爆管分析的所有点状要素之间的拓扑邻接关系。因此,可将供水管网记为G=(V,E),其中V为管网中的参与进行爆管分析的所有点状要素,称为顶点集,如连通交点、阀门、水源等,E为管网中的所有管段,称为边集。

当供水管网中的某一管线发生爆管时,首先要定位发生故障的点属于逻辑网络模型中的哪条管段,并根据供水管网的逻辑网络模型拓扑关系,利用图的广度优先搜索方法寻找需要关闭的阀门,下面以图2中的虚拟供水管网为例,详细介绍搜索阀门的过程。

1)若发生事故管段的 2个端点都是阀门,则直接关闭这2个阀门即可。在虚拟供水网中,若不考虑阀门本身故障,假设事故发生在①处,则应关闭阀门 VE7和 VE8。

2)若事故点所在管段上,一侧端点是阀门,一侧不是阀门,则一侧的阀门是应该关闭,而另一侧则应作为起点进行上述的图的广度搜索,图 2中,若不考虑阀门本身故障,假设事故发生在②处,则应关闭阀门 VE2、VE1、VE3。

3)若事故点所在管段上,两侧都不是阀门,则分别以该管段两端的结点为起点,对事故点两侧均进行的搜索。如图2,若不考虑阀门本身故障,假设事故发生在③处,则应关闭阀门 VE4、VE6、VE8、VE10。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技术的日新月异及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的日渐完善,GIS技术也日趋成熟,并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Geodatabase网络模型作为GIS技术的一种基本模型,将现实世界中的道路、管道、传输线路、十字路口、基站等抽象成网络中的线元素和点元素,使得复杂的系统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基于Geodatabase网络模型的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到交通、军事、通信、地下管线管理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秀芹,张洪岩,李瑞改,等.ArcGIS 9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宏,温永宁,刘爱利,等.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Zeiler Michael.为我们的世界建模:ESRI地理数据库设计指南[M].张晓祥,张峰,姚静,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 胡新玲,张宏飞.基于GIS的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算法[J].给水排水,2007,33(11):109-112.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站体验价值;用户满意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0-0019-05

一、前 言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从1997年的62万发展到2012年的5.4亿,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成长,互联网已经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因此,网络逐渐成了企业营销工作的重要平台。鉴于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远逊于网站的增长速度[1],再加上很多用户集中在少数著名网站,这导致互联网服务商的生存变得更为困难,争夺用户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Gentile等学者(2007)指出,网络营销方兴未艾,但成败关键之一在于网站所提供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影响用户的体验感受[2]。Pine和Gilmore也早在1998年指出:21世纪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未来营销战场将集中于消费体验的建立之上[3]。因此,网站服务商要获得丰厚的网络收益(如广告收入、产品销售等),就必须提供有价值的网络体验给网民,以增加他们对网站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而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高学历网民比例在逐步下降,网民中学历较低的人群正逐步增多,大专以上学历网民数从2004年的57.7%下降到2012年的21.6%。整体而言,网民的网络综合素养相应地降低,有可能会妨碍其对网站体验价值的感知。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体验营销对体验价值和满意度的影响上[4-7],对网络体验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也没有学者从网民的网络素养入手,探究其对网民体验价值的影响。随着网络素养水平较低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了解网络素养对网络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和作用,能够为网络服务商有效激发顾客体验价值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文献探讨与假设

1. 网络素养

素养(Literacy)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字“Literatus”,意指学者或文人的意思。Compaine(1984)认为,素养传统上是指读、写、算的能力[8],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演进,它会有着不同的定义。黄晓婷(2000)认为,由狭义的观点来看,素养专指文学方面读与写的能力;从广义的观点来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心态,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心态(attitude)[9]三个层面。20世纪末以来,由于电脑、因特网等科技的快速进步,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诸如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电脑素养及网络素养等名词也相继出现。McClure(1994)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网络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涵盖传统素养(Traditional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电脑素养(Computer Literacy)和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四个层面[10]。同时,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两种类型。陈炳男(2002)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把网络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除了具备一般的网络知识,了解网络的意义、内涵及发展趋势外,还能够在了解信息需求后利用网络技能去检索相关知识进而评估与重组资讯,建立正确运用网络信息的态度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11]。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操作技能及网络使用态度等三部分。本论文结合各个专家的看法并配合本研究的需要,把网络素养定义为能理解因特网与电脑科技发展的趋势、功能与知识,并具有网络操作与应用技能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网络素养包含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两个层面。

2. 网站体验价值

管理大师Peter F. Drucker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足顾客。因此,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网络服务商能否为网络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站体验价值(Network Experience Value)越来越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Holbrook和Corfman(1985)认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感知主要来自于消费者与产品或服务在直接或远距离状态下的互动,而这些互动是消费者偏好藉以产生的基础[12]。体验价值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包括内部及外部的利益[13-14],Holbrook(1994)在传统体验价值的内在和外在利益的分类上,加上了“活动(Activity)”维度[4],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的观点。Mathwick等学者(2001)则把体验价值定义为对产品属性或服务表现的认知及相对偏好[15]。他认为价值的提升是可以借由互动来达成的。同时,在Holbrook体验价值分类架构的基础上,Mathwick将消费者在与企业进行互动体验时所获得的价值分为四种类型,即消费者投资报酬(customer return on investment,CROI)、服务优越性(service excellence)、美感(Aesthetics)、趣味性(Playfulness),并且把它们作为体验价值的衡量尺度(experiential value scale, EVS)。本文认为Mathwick等学者的EVS超越传统上只注重价格与品质结合的价值,更能体现出以体验为基础的价值构成要素。因此,本文将采用Mathwick等学者所使用的量表来对网站体验价值的内容加以衡量。

3. 网络素养、网站体验价值与用户满意的关系

Bruner等学者(2000)通过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以技术上的资源与能力提高了网页在视觉上与声音上的复杂性,他们的研究结论证实,网页复杂性对消费者的网站态度有负面影响[16]。即网页复杂性程度越高,消费者对网站的态度和认同感越低。技术接受可能性模型(TAM)探明了个体的技术掌握程度和娴熟度会影响其对技术的接受,进而会对技术体验产生影响。循此逻辑可以推知,网民的网络素养越高,他们就有更好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来助其更为有效地使用互联网,从而获得流畅性的网络使用体验。随着我国学历较低网民的数量逐步增多,网络素养的不足会使得网络服务商原本认为不复杂的网页和功能都变得复杂起来,如此会增加网络素养相对匮乏群体使用网络的难度,阻碍其获得良好的体验价值。同时,由于网页和功能的复杂性使得网民不能有效地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也会影响他们对该网站的满意度,从而放弃对该网站的使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网站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网络技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网站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Woodruff等学者(1993)认为,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感知会对其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即价值与满意是相互交杂在一起的[17]。Petrick等学者(2001)指出,假如企业管理者都能找出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因素,那么企业就能改变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体验,使得消费者能获得最大的满意度[18]。也就是说,创造更好的体验价值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大的满意度。由此可以推知,当网络用户在浏览和使用网站时能够获得流畅性体验时,其就会产生愉悦、欢快的心理感受,从而提升满意程度;相反,如果网络用户在浏览和使用网站时无法获得正向体验价值感知,则顾客就容易产生不愉悦的情绪,从而降低满意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用户的网站体验价值对用户满意有正向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框架

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文献回顾,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变量定义及衡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本研究首先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权威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目的加以修改,最终形成调研测量工具。本研究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量表分值分为5个等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网络素养的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McClure(1994)[10]和陈炳男(2002)[11]的研究测项进行设计,量表由14个问题项组成,并依据其性质分成网络知识及网络技能两类因素。其中,网络知识包含网络发展源由知识、网络资源知识和网络病毒知识三个衡量维度7个问题项,Cronbach’s α值为0.81;网络技能包含网络搜索技能、网络设置技能和网络沟通技能三个衡量维度7个问题项,Cronbach’s α值为0.82。网络素养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31、CFI=0.970、RMR=0.048、RMSEA=0.052和χ2/df=1.512。可见网民网络素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本文测量网站体验价值的量表主要参考Mathwick等学者(2001)[15]所使用的量表,由12道题目组成,包含用户投资报酬、服务优越性、美感和趣味性四个维度。其Cronbach’s α值为0.93,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45、CFI=0.985、RMR=0.023、RMSEA=0.046和χ2/df=1.410。可见网络体验价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而用户满意的测量量表则参考Anderson et al(1994)[19]的研究,量表由5个问题项组成,从资讯表现和服务表现两个方面来衡量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其Cronbach’s α值为0.76,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93、CFI=1.000、RMR=0.013、RMSEA=0.000和χ2/df=0.812。可见用户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3.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商业网站(包括门户网站、购物网站、资讯网站)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网络使用者为调查样本。采用线下调研方式,在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等商业街,通过街头访问方式,邀请有网络使用经验的网民填写问卷。同时,采用抽奖送小礼物的形式增加问卷填写的人数。问卷共发放300份,扣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为64.3%。本研究样本以男性居多,达58.5%;网络使用年龄以6~10年为主,占51.8%,全体平均网龄有9.5年;年龄方面以26~30岁居多,占36.8%,平均年龄为26.9岁;职业方面,学生人数占39.4%,在职人员占60.6%;教育程度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占到49.2%。研究样本特征基本上与CNNIC统计的网民特征相符合。因此,以该样本作为实证研究是合适的。

四、结果分析

1. 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

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Bagozzi和Yi(1988)[20]、陈明和周健明(2009)[21]等认为应该从基本的适配标准(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体模型适配度(Overall model fit)以及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基本的适配标准:研究发现,本研究变量的衡量题项因素负荷量为0.408~0.854,均位于0.40至0.90之间的标准状态,而且均达显著水平,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模型适配度:该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个模型与观察数据的适配程度,这方面的适合度衡量标准有多种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绝对适合度衡量、渐近适合度衡量以及简要适合度衡量。在本模型中,由表1可知,绝对适合度指标、渐近适合度指标以及简要适合度衡量均达到理想标准值。由此可见,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模型适配度。

(3)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可从潜在变项的组合信度是否在0.7以上以及潜在变项的因素解释量是否在0.5以上来评估。由前述可知,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站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1、0.82、0.93、0.76,而因素解释量通过计算分别为0.69、0.64、0.66、0.75,均已超过最低的可接受水平,故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内在结构适配度。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是合适的,可以用以检验相应的假设(见表1)。

2. 假设的验证

本文通过SEM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合路径系数与显著性(P值),假设验证的结果可归纳为表2所示。由理论模式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假设H1c、H2a、H3都获得了支持,假设H1a、H1b、H2b则没有获得支持。即:用户网络知识对网站体验价值影响不显著(P>0.05);用户网络知识对用户满意影响不显著(P>0.05);用户网络知识对用户网络技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

验证后的整体理论模型及变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五、结 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来构建理论模型,选择我国193名网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网络素养、网站体验价值与用户满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用户的网络知识对门户网站的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均无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对用户的网络技能则起着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第二,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网络体验价值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并不能对用户满意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第三,用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价值感知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 90后 战士 网络媒介 素养 引导

信息时代,网络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军营也不例外。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军队大部分单位按规定接入了全军综合信息网,“互联网进军营”的举措更是受到了广大战士的欢迎。目前,90后战士已经成为军队的主体与中坚力量,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何,究竟具备怎样的网络媒介素养,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且重要的课题。

2009年3月至12月,笔者利用在新疆军区某部和《人民军队》报代职的机会。对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采取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个别访谈共开展了3个波次共24人参与,其中基层战士16人,机关直属队战士8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到192份,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94%。

90后战士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依据调查结果,重点从90后战士自身(内因)人手,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为保持与问卷调查的一致性,主要从“个人基本情况对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网络媒介认知与批判能力的分析”、“网络媒介知识与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1 个人基本情况对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在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中,“真实学历”和“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调查结果,对我们评价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未来提升空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从学历水平来看,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初中学历有大幅下降。高中学历占到了主体,大学学历也有10%的提升。这反映出90后战士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高学历的青年进入军营对于提升部队整体媒介素养。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兵役征集制度出现的大幅变化,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将大量涌入部队,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部队战士整体媒介素质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对“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来自大城市的战士相比2005年增加了7%。从农村入伍的战士比例下降了13%。如果我们把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战士比例加在一起,总共占到了62%。这些战士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教育,经济条件也比较宽裕,接触网络媒介的机会也多于来自农村的战士。根据布尔迪厄的资本类型理论,他将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分为四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性资本。其中前三种资本与媒体素质有着紧密联系。他还指出,对很多人来说,必须首先具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才能更顺利地拥有媒体素养。Ⅲ那么,来自城镇、大中城市的战士和来自农村的战士在这四种资本上存在不对等,是否会造成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之前就可能存在的知沟在进入军营后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问题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需要笔者做更深入的动态调研和对比。

2 网络媒介认知与批判能力的分析

网络媒介的认知与批判能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以及保持媒体道德。在对90后战士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战士对网络保持相对清醒的认知态度,从感性层面能够区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如在“能正确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吗?”的调查中,有90%的战士选择了“能”。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有多高?”的调查中,认为“较高”的只占到了22%,认为“一般”的占到了55%,还有14%的心存疑虑,认为“很难说”。

在调查中,笔者在该环节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90后战士对网络的理性认识存在欠缺。由于缺少相应的传播学知识,大部分战士对网络的分析、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没有意识或者没有精力、机会接受网络媒介素养培训,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处在自发和懵懂的状态。其次,还存在部分战士热衷虚拟交往、网络游戏等导致忽视现实交往的情况。

3 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

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主要是考察90后战士在使用网络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利用网络对现实的影响能力。这对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需要对90后战士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合理引导。

90后战士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军对青年士兵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关注,已经开始自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并在不断探索教育的方式和方法。90后战士在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1 构建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军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官兵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官兵具有健康的媒介辨析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军队和社会发展”军队网络媒介素养则是指导战士面对网络信息时具有正确选择、正确理解、合理评判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对于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而言,首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教育体系的层面进行关照和全面的考量。

军队内部的各级组织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各级党委、机关、团支部、军人委员会要建立网络媒介素养定期教育和检查制度,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推广给予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在积极推进战士网络媒介素养的同时。积极推进领导层的网络媒介素养,实现自上而下的推动。

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人员是该教育体系的主要实施者。对于培训者本身而言。自身需要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训资质,能正确分析、判断各类网络信息并解决相应问题。在美军,主持媒介素养培训的人员通常为公共事务职业军官,他们通常要接受隶属美国国防部队信息署的国防信息学校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关资质后才能上岗。我军现在的媒介素养起步相对较晚。培训人员定位比较模糊,需要明确职责和分工,做到有的放矢。

90后战士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的本源和主体。对于90后战士而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合理安排上网的时间,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网上娱乐和学习的关系。鼓励他们关注国内外以及本单位发生新闻,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到达启兵心、借兵智的目的。此外,还要利用本单位的电台、电视台以及报刊等媒介积极进行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2 寻求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官兵的媒介素养究竟应该达到何种程度?美国陆军网公共事务版上颇具鼓动性的口号不失为一个形象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军方发言人”。我军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培训时,也应加大研究力度,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首先应当区分培训的层次。根据调查显现。我们可以将90后战士按其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未接触网络者、初学者、普通使用者、熟练使用者以及精通者。而其中,初学者和普通使用者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这种情况,应当确立通俗易懂、简便实用的基本原则,以“使用网络”和“选择网络”为重点,培养90后战士的上网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培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培养上网的理性和辨别力,促进他们成为理性成熟、心态健康的网络群体。

其次需要借鉴院校培训、社会教育、新闻媒介综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媒体素质培训与军事行动的一体化。现如今。普通官兵的媒体素质的培训已被迅速提上日程。并被大力推广。如美陆军位于路易斯安那波尔克堡的联合战备训练中心和德国霍恩菲尔斯的作战机动训练中心都设有针对士兵的媒体素质培训项目。我军也可依托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设立基层官兵网络媒介素养训练中心,加大对骨干的培训力度。在社会教育层面,可以借鉴“社会参与模式”的媒介教育。鼓励战士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环境,学习通过网络表达正确意见的能力,提高“批判观点”和“文化反省”的能力。加大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通过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乃至博客、播客的“模拟采访”。熟悉采访流程和注意事项。此外,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可以结合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军事演习,在行动中穿行采访和培训。事后重点分析战士在网络媒介运用、分析、批判等方面的表现。提高战士应对媒体的处置能力。

3 加强军营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队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不平衡,一些军内网站存在内容不够丰富、搜索不便捷、时效性差、技术支持弱等问题,吸引力不够。一些部队网络建设还相对落后。存在终端少、网速慢、开放时间少等问题,难以满足青年战士的上网需求:有些单位对网络的利用较为单一,战士上网主要是用来聊天、昕音乐、看电影和打游戏,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素质、展示才华、沟通情感方面引导不够:甚至还有些单位以安全保密检查为由,将基层网络终端全部关闭。对此,我们不应回避问题,而应加大建设和管理军营网络的力度,增强其内核吸引力。

加强军营网络的软硬件建设。首先,在硬件方面,军事综合信息网已经连接到了全军大部分连以上单位。网络已开始逐渐“走人”班排。我们应当将网络基础建设纳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速整合,为全军各类网站搭建快捷、方面的网络平台。在软件方面,需要做大、做强、做活骨干网站。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中国军网、中国国防部网站和全军政工网等骨干网络。在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搜索的便捷性等方面寻求突破。此外,还可充分发挥播客、博客、论坛的作用,为战士提供展示绝活的平台,提供谏言谏策的机会,提供抒感,交流娱乐的空间。

加强军营网络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战士的上网次数和时间、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其上网需求:开展经常性网络保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战士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不触“高压线”;加强军营网吧、连队网络室的内部管理,对计算机硬件进行脱密处理,对战士上网内容进行“把关”,管理人员自身也需加强防范:领导干部也应当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开发网络功能,将上网作为继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功能”,积极探索网络政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4 探索青年士兵网络接触与使用的引导艺术

针对90后战士网络接触与使用的状况,我们不能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在充分研究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引导的新思路。

指导思想上:疏堵结合,重在疏导。对于90后战士接触网络的行为。我们不能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将网络一关了之,而应当树立疏堵结合,重在疏导的引导方法。对于上网计算机首先要加强技术管控,做好保密系统的安装。严格控制光盘、移动硬盘和U盘的使用,管理员还需要在服务器上对终端机上传和下载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过滤不良信息。其次是要做好教育引导,给战士讲明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利用好有利的一面。自觉规避不利的影响。

引导的着力点上:通过网络搭建各类有益平台,激发战士的兴趣点。90后战士思想活跃、表达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需要有意识进行挖掘和培养,并给他们在网络上提供表达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譬如不少部队开通了“绝招博客”,博客不仅成为了战士们展示专长、交流技艺的平台,还成为了本单位党委决策的“智库”和技术“高参”;有些部队开通了“军营网校”,采取军地联合办学的方法,挖掘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有些部队还利用网络建立起了“新闻中心”,不仅方便了战士在线收听收看,还激发了他们作为“拍客”、“播客”主动提供新闻作品,展示自我的积极性。通过对战士兴趣点有意识的引导,结合网络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的方法上:提倡“嵌入式”的软引导。软引导是相对于行政指令的硬引导而言,“嵌入”是软引导的内核。要做到软引导,首先要立足于网络,尤其是军营网络的建设,各基层部队可以派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最新、最丰富的内容来不断吸引战士的注意力。其次,可以在90后战士中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网络新闻骨干、网络心理疏导骨干等,注重平时作用的发挥,让战士们在与他们或他们的作品接触中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从情感上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有利的环境。

注释:

[1]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任;现实人际信任 网络人际信任;虚拟;现实

信任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本身将土崩瓦解。20世纪末期,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交往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又缺乏相应网络道德和法律机制的监督和制约,造成网络交往欺诈事件频繁发生,网络环境下的信任问题亦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系统探讨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在基本特征、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引导路径等内容方面的异同,寻求提升网络人际信任水平的有效措施,对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

对网络人际信任内涵的探讨是建立在现实信人际任内涵基础上的。网络社会是传统社会的延伸和发展,Corritore等认为现实世界的信任研究发现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因为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普遍具有共同性。台湾的黄厚铭认为网络信任与现实信任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信任是建立在人格信任基础上的,因为无法了解交流对象的全部信息,交流也仅限于局部人格的情感交流,因此网络信任的基础没有现实信任牢固。如鲁兴虎(2003)指出,网络信任就是一种自信的期望,这种态度包括理智的和情感的两方面,最根本的信任关系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白淑英(2003)认为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人际信任产生的基础,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人际互动中更多的体现为情感交流。互动主体的理性判断能力是信任给予和中断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她认为网络人际信任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胡蓉(2005)则借鉴现实人际信任的内涵,将网络人际信任界定为,现实中的人在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借助信息交互行为而表现出的对交往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并通过特定的网络信任行为体现出来。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网络人际信任是交往主体在存有风险的网络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基于双方交流内容基础上所进行的理性与非理性判断后,对交往对象产生的心理预期。

二、网络人际信任的基本特征

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交往环境密切相关。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1)网络人际信任的短暂性和脆弱性。交往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交往主体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期性,这就大大增加了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2)网络人际信任主体的双重性和经验性。参与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是虚拟我与现实我的融合,在虚拟交流空间中,个体更倾向于表现自我最真实的内在感受或内心最理想的状态,导致虚拟我与现实我的不一致。(3)网络人际信任的自由性和单向性。网络人际交往打破地缘、血缘、时空的束缚,无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形成天涯若比邻的虚拟交往状态,为人们的交往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自由性。

三、网络人际信任建立与产生的机制

关于网络人际信任建立与产生的机制,丁道群(2003)认为现实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建立是以制度或系统来提供保障,以深厚的情感关系为基础,即形成制度信任和个人信任。网络人际信任产生之初是以隔离来取代信任的,在隔离的基础上双方之间通过沟通和互动发展融洽的长期关系,隔离信任慢慢被个人信任所取代。这种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依然是以个体的现实经验为评价和判断基础的。胡蓉(2005)认为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和现实人际信任的建立一样经历了确立、成长、削弱和消失这样四个阶段,与现实人际信任相比较,网络人际信任更加的自由、灵活、易变,施信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随时中断信任。

四、网络人际信任的测量与影响因素

网络人际信任水平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社会调查对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进行测量。二是将网络人际信任视作因变量,从人口学统计因素、网络使用经验、个人偏好等变量出发寻求解释。三是考察网络人际信任的不同类型和影响因素。

目前的相关研究始于传统信任研究基本理论框架。对于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网络环境、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其中网络环境因素包括网络情境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第三方保障机制、网络社区团体的相似性;网络使用行为主要涉及交往时间、自我控制、认同感、临场感等;个体因素涵盖了性别、网龄、信任倾向等,社会文化因素涉及相互依赖与独立性的文化背景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

总体上看,现有的网络信任理论还未充分结合网络社会下的行动特点(如行为动机)加以针对性讨论;一些简单的研究模型也不足以充分展现影响网络人际信任的内在逻辑。因此,在对网络人际信任结构的探究上,需要大量研究从网络人际信任行为方面加以求证;在对网络人际信任行为的逻辑探究上,除了注重从常用的人口学统计变量和网络统计变量出发,还要结合网络行为的动机、网络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加以验证,更需要加强现实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齐美尔.陈戎女译.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鲁兴虎.网络信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零售企业 品牌竞争力 影响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网络零售这一经营方式,而且对于网络零售企业的认可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也使得网络零售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进而导致了网络零售市场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作为网络零售企业,也逐渐关注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很多网络零售企业的品牌建设都是局限在网站建设和企业标志方面,但是在网络品牌战略的综合规划方面却较为缺乏,因此,必须要对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增强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一、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

1.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支撑要素。所谓的支撑要素,指的就是支撑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础资源建设,其中包括品牌建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在通常情况下,支撑要素与顾客不会产生直接的感知,而顾客对企业品牌的感知一般停留在品牌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支撑作用。网络零售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保证网络店面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网络零售企业的有效运转还需要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做支撑,只有保证技术的同步提升才能够实现网络零售企业的持续运营。

2.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网络零售企业是一个向消费者同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平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也是为消费者形成消费体验的基本保证,也可以说是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商品要素中除了商品本身的品质和价格之外,也包括商品的分类和数量,而不同的要素与商品的品牌定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验关系。对于网络商品的服务,并不能简单的根据商品的价格或者是品质进行分类,而应当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服务机制来实现对不同商品的分类。

3.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强化要素。网络零售企业与现实市场中的企业相同,都需要与消费者进行密切的接触,不同的是,网络服务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体验,同时更加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品牌的感知能力。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强化要素指的是其自身外在的形象设计和营销手段,如网络店面的收设计、消费者的会员制度和各种促销活动等等,具有吸引力的店面设计是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影响消费者购物心情的主要因素

4.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本质要素。本质要素主要是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的根本因素,包括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等位等,因此本质要素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本质要素对网络零售企业利润所发挥的支持作用是其他要素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形象所代表的就是对企业品牌产生的美好想象,同时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增强。因此,品牌定位是影响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只有精准的品牌定位才能够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以此来促进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通过差异化品牌优势增强品牌形象。如今,网络零售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网络零售商的网站设计、商品价格以及促销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正是树立企业形象、吸引消费者的主要识别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存在也是形成品牌差异化的主要因素。通过这种差异化品牌优势的建设,为网络零售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不同的品牌定位策略,以此来实现对消费市场的细化,使其能够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创新品牌传播方式。对于网络零售企业来说,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品牌传播方式显然是无法获得理想的品牌宣传效果,而网络广告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的宣传也仅仅能够起到扩大知名度的作用,但是对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却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格局根据美国Marketer的研究数据,四分之三的网络零售企业在社交网站进行展示,而在中国,像凡客诚品、糯米网、我买网等B2C购物网站都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型网站中开设主页,通过发起活动、制造话题、与品牌定位一致的言论等形式与网友互动,围绕品牌内涵实现口碑传播的效果。

3.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与满意度。消费者数量的增长以及其与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消费关系是保证网络零售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针对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品牌忠诚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零售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与企业商品自身的品质有关,同时与网络购物的服务质量也息息相关,尤其是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更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与信任度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其品牌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英奎,尹萍.B2C网络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探析[J].管理观察,2012(08)

[2]伍仙洁,王琼海.网络零售企业创业模式的中外比较[J].中国商贸,2011(30)

[3]翁朝霞.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4]刘莹.网络购物的顾客忠诚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企业管理,2009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朴素贝叶斯;网络安全态势;态势评估;评估方法;分类器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文献标志码:A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Naive Bayes classifier

WEN Zhicheng*, CAO Chunli, ZHOU Hao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limited scope, single information source, high time and space complexity and big deviation in accuracy, a new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Naive Bayes classifier was proposed. It fully considered multiinformation sources and fusion of multilevel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and had the features of rapidity and high efficiency. It dynamically demonstrated the whole security state of the network, which could precisely reflect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Finally,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fied using the reality data from network and its validity was proved.

Key words: Naive Bayes;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assessment method; classifier

0引言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信息的全球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起着主要因素与巨大推动作用,并逐步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然而与此同时,网络的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安全威胁,严重制约着日常网络信息的可靠利用,已成为当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网管人员尽快对所监管网络的情况有一个清晰全局的认知,需对网络的安全态势进行宏观评估,获得对网络安全状况一个整体认识,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有望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Bass[1]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网络态势感知(Cyber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 CSA)的概念,并指出“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态势感知”将成为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发展方向。态势是一种状态、一种趋势、一个整体和宏观全局的概念,主要强调周围环境、动态性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任何单一的情况或状态都不能称之为态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网络态势感知的一种,从整体动态上把握网络当前的安全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网管人员根据宏观分析和预测结果,及时作出决策,将网络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主要研究整体上从网络中的实体赋予获取、理解和预测网络安全要素的能力,并依此生成应对网络安全中的威胁策略,为实现异构、泛化网络中各种安全实体的协同工作与信息融合,构建无缝的网络安全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2]。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非常关键,对于安全策略的制定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主要依赖于评估的可信程度。一般从底层决策指标开始,逐层进行可信度评估,直到最高层,从而得到一个整体网络安全态势。

本文针对传统安全态势评估的范围局限、信息来源单一、时空复杂度较高且准确性偏差较大等问题,将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引入态势评估之中,在深入研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推理方法,并结合网络三级分层的基础运行性、脆弱性与威胁性指数的推理进行逐层融合,能快速高效地融合多层异构数据源,给网管人员展现出一个宏观整体的网络安全状况。

1

2网络安全态势

网络安全态势

从网络基础运行性(Runnability)、网络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网络威胁性(Threat)三个方面通过评估函数融合而成,即存在评估函数h,有: SA=h(Runnabilitynet, Vulnerabilitynet, Threatnet),从三个不同角度向网管人员展示当前网络安全整体状况。

网络的基础运行

由网络上所有组件的基础运行性评估函数融合而成,即存在评估函数g1,有: Runnabilitynet=g1(Runnabilitycom,1, Runnabilitycom,2, …, Runnabilitycom,m),其他两个维度如网络脆弱性与网络威胁性情形类似,都由组件相应的评估函数g2和g3融合而成。

组件的基础运行性

由与运行信息相关的决策变量X通过评估函数融合而成,即存在评估函数f1,有:Runnabilitycom=f1(X1, X2,…,Xn),其他两个维度如组件脆弱性与组件威胁性形成类似,由相应的评估函数f2和f3融合而成。

计算机网络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主机、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等各种网络硬件,称之为组件。每个维度都有组件和网络之分,如基础运行性,有组件基础运行性和网络基础运行性,而网络基础运行性则由N个组件基础运行性评估融合生成,为了区别术语网络(network)与组件(component),相应的标识符以下标net和com作为区别。

本文主要确定三个评估函数f、g、h,一旦确定了此三个评估函数,当采集到决策变量X值时,容易通过相应的评估函数逐层融合,最后获得整个网络安全态势SA。其中,评估函数f分为f1、f2和f3,评估函数g分为g1、g2和g3。评估函数g和f通过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来实现,而评估函数h则由各项指标经验加权而成。

3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构建

3.1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在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中,用一个n维特征向量X来表示训练样本数据,设类集合C有m个不同的取值,则时间复杂度为O(m*n)。输入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一个n维向量X∈Rn,而X分类器的输出是一个类别标签集合Y={c1, c2,…,ck}。当给定一个输入n维向量x∈X,则分类器给出其所属的类别标签y∈Y。这里,x,y分别是集合X和Y上的随机变量,分类器样本训练集为T={(x1,y1),(x2,y2),…,(xn,yn)},P(X,Y)表示输入变量X与输出变量Y的概率联合分布。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P(X=x|Y=ck)作了较强的假设,也即条件独立性假设,各个决策变量独立同分布。有:

P(X=x|Y=ck)=P(X(1)=x1,X(2)=x2,…,X(n)=xn|Y=ck)=

∏nj=1P(X(j)=xj|Y=ck)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具有简单和有效的分类模型[11],假设各决策变量独立,参数易于获取且推理结果比较近似等特点,在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上具有先天优势。

3.2决策变量离散化

决策变量X可取离散和连续型两种观测值,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的节点都使用离散值,为了便于应用,需把连续型离散化。根据实际意义,连续型决策变量X可离散化为“高、中高、中、中低、低”或“2、1、0、-1、-2”五等值。若决策变量本来就是离散型取值,则按实际情况取这五等值。

引理1设连续型X服从高斯分布,即X~N(μ, σ2),则Z=(X-μ)/σ~N(0, 1),μ表示X的数学期望,σ2表示方差。

根据概率论知识,把决策变量X的历史大样本观测值划分为五个互不相交的区间SSi:(-∞, μ-3σ)∪(μ+3σ,+∞),(μ-3σ, μ-2.5σ)∪(μ+2.5σ, μ+3σ),(μ-25σ, μ-2σ)∪(μ+2σ, μ+2.5σ),(μ-2σ, μ-σ)∪(μ+σ, μ+2σ)和[μ-σ, μ+σ]。

经计算,五个区间SSi(i=1~5)对应的概率PSi (i=1~5)分别为0.26%、 0.98%、 3.32%、 27.18%和6826%,也就是连续型决策变量X取“-2、-1、0、1、2”时对应的概率。

在实际应用中,当监测到决策变量X值时,由引理1高斯分布标准化后,观察Z值落入五个区间SSi的情况,确定决策变量X离散化为“-2、-1、0、1、2”中的某个相应值。

3.3决策变量的遴选

在实际应用中,有必要遴选出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指标,剔除一些与安全态势评估不相关的、冗余的指标,形成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所需的决策变量。

计算两个决策变量xi和xj的相关系数:

ρxixj=Cov(xi,xj)/D(xi)*D(xj)

Cov(xi,xj)为xi和xj的协方差,其中:

Cov(xi,xj)=E{[xi-E(xi)][xj-E(xj)]}=E(xixj)-E(xi)E(xj)

根据第3.2节指标离散化的方法,每个连续型观测指标可以离散化为五等。在某一个时间段监测若干个数据,以出现的频率近似它们的概率,代入其相关概率公式中计算。给定一个任意实数0

3.4构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决策变量X是一个向量,每个分量对应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一个具体的叶子节点xi,取离散或连续型两种观测值;本文需要构建两类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一类是组件级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如图1所示,由三个子分类器构成,分别代表三个评估函数f1、f2和f3;另一类是网络级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如图2所示,也由三个子分类器构成,分别代表三个评估函数g1、g2和g3。

在图1的组件级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三类相关指标看成决策变量X,而三个类别看成Y,其中X和Y都取五等离散值,也是说决策变量X的分量xi可以指CPU利用率、占用内存大小、网络流量等,可取五等离散值,而类别Y的分量yi可以指基础运行性、脆弱性、威胁性,也取五等离散值。

图2的网络级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存在n个组件,任一个组件的一维作为决策变量XX,而网络的三个类别看成YY,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注意,图2中决策变量的XX就是图1的类属Y,也即图1的评估函数f是图2评估函数g的基础。

在组件级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中,当采集到决策变量X的值时,经过离散化预处理,通过训练好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把目前状态推理分类给适当的类Y,具有一定的概率P(Y),Y取五等离散值,五个概率之和为1;再由网络级朴素贝叶斯分类器g,把目前状态分类给适当的类YY,也具有一定的概率P(YY),YY取五等离散值,五个概率之和为1。

3.5参数确定

经上述方法,构建两类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若要能在实际上应用,必须要获取相应条件概率P(Y|X)和P(YY|XX),一般通过大样本的参数学习得到。

以图1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为例,当采集到决策变量X连续型值后,经离散化预处理,取相应的五等化值X(j)=xj;对于类别Y的采集一般通过专门软件如360安全防护软件等,获得其推荐值,再通过五等离散化类别ck;通过参数学习确定P(Y|X)。

如图1所示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通过大样本参数学习,只需要训练估计P(Y=ck)与P(X(j)=xj|Y=ck)(1≤i≤n,1≤k≤m)的值即可,从而可对决策变量X分类为Y:

P(Y=ck|X=x)=P(X=x|Y=ck)P(Y=ck)∑kP(X=x|Y=ck)P(Y=ck)

这里,经过大样本观察,有:

P(Y=ck)=sk/s

P(X(j)=xj|Y=ck)=skj/sk

其中:sk为样本训练集中类别为ck的样本数,s为样本总数,skj为样本训练中类别为ck且属性取值xj的样本数。

4安全态势评估

4.1组件级态势评估

组件级态势评估函数f,通过如图1所示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来实现的。当采集到一组决策变量的值X,经过分类器f得到它们所属类别Y,各类别具有一定的概率,表示为:

P(Y)=P(Y=ck|X=x)P(X=x)=P(X=x|Y=ck)P(Y=ck)∑kP(X=x|Y=ck)P(Y=ck); ck=2,1,0,-1,-2(1)

式(1)表示,决策变量X取定值时,经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推理,类属Y=ck具有一定的概率P(Y)。也就是说,图1的三个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每一个类别都具有五个ck对应的概率P(Y=ck),它们是图2所示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基础(因为XX=Y)。图1的分类器f是图2的分类器g的基础。

4.2网络级态势评估

网络级态势评估函数g通过如图2所示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来实现,以评估函数f为基础。在图1中,当采集到决策变量X值经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网络上每个组件上基础运行性、脆弱性和威胁性都具有五个类别及相应的概率,以组件基础运行性为例,令:

P(XX)=P(Y)=P(Y=ck|X=x);ck=2,1,0,-1,-2 (2)

式(2)中,X可取“CPU利用率、占用内存大、子网流量变化率、子网数据流总量、子网内不同大小数据包的分布等”,Y为“基础运行性”。

在图2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评估函数g中,有:

P(YY)=P(XX=xx)P(YY=ck|XX=xx)=[P(YY=ck)∏jP(XX(j)=xxj|YY=ck)

P(XX(j)=xxj)]/

[∑kP(YY=ck)∏jP(XX(j)=xxj|YY=ck)

P(XX(j)=xxj)]; ck=2,1,0,-1,-2(3)

从式(3)中,可得出网络基础运行性、网络脆弱性与网络威胁性三维中每维取五等离散化值的概率P(YY=ck),再作为4.3节图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函数h的基础。

4.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如图3所示,网络安全态势SA由网络基础运行性、网络脆弱性与网络威胁性三维通过评估函数h向上融合生成。

图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函数h示意图

图3中的决策变量Z其实就是图2中的类属YY,为了便于叙述,用Z表示决策变量YY。经过图2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推理,可得每个维度都有五种离散型概率取值,令:

P(Z=ck)=P(YY=ck); ck=2,1,0,-1,-2 (4)

由于网络安全态势SA由三个维度通过评估h融合生成,而每个维度由五等加权生成,以网络基础运行性Runnabilityn为例,根据经验,它的实值可以定义如下:

Runnabilitynet=100*[P(Z=2)+0.5*P(Z=1)-0.5*P(Z=-1)-5*P(Z=-2)] (5)

由于网络安全态势值需取0~100的实值,所以式(5)中乘上了100。按此方法计算网络基础运行性接近实际,因为评估网络安全态势,主要看位于“高”时的概率,也要突出位于“低”和“中低”时的情况,而当位于“中”时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本节从网络的基础运行性、网络的脆弱性与网络的威胁性再向上通过评估函数h最终生成网络的安全态势SA。有:

SA=h(Runnabilitynet,Vulnerabilitynet,Threatnet)=η1Runnabilitynet+η2Vulnerabilitynet+η3Threatnet

(6)

可根据经验确定式(6)中权值参数ηi的值。网络安全态势中,基础运行性表征网络正常运行,居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应该最大,可取值为0.5;而其他两项也有可能导致网络安全态势降低,因此可各占比重0.25,即可取:

η1=0.5,η2=025,η3=025,

这三个权值η的取定具有经验性,可参考专家的经验意见。SA结果取0~100的实值,为当前网络安全态势,从底层逐步通过评估函数f、g和h生成。

4.4评估算法

4.4.1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参数学习算法

输入决策变量X大样本观察数据;

输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程序前

s决策变量X样本总数

let sk=0, skj=0,

for every s

if Y=ck then sk=sk+1

if X(j)=xj then skj=skj+1

endfor

compute every P(Y=ck)=sk/s

compute every P(X(j)=xj|Y=ck)=skj/sk

output parameter P(Y) and P(X|Y)

程序后

4.4.2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算法

输入决策变量X一次观察数据;

输出网络安全态势SA。

程序前

采集一组决策变量X实时观测值,并离散化五等

for every Y in {Runnability,Threat,Vulnerable} and ck in {2, 1, 0, -1,-2}

P(Y)P(Y=ck|X=x)*P(X=x)

endfor

let XX=Y

for every XX in {Runnability,Threat,Vulnerable} and ck in {2,1,0,-1,-2}

P(YY)P(XX=xx)*P(YY=ck|XX=xx)

endfor

for RVT in {Runnabilitynet,Vulnerabilitynet,Threatnet}

RVTn100*[P(Z=2)+0.5*P(Z=1)-0.5*P(Z=-1)-5*P(Z=-2)]

endfor

compute SAh(Runnabilitynet,Vulnerabilitynet,Threatnet)=0.5*Runnabilitynet+0.25*Vulnerabilitynet+0.25*Threatnet

output SA

程序后

5仿真实验

本章采用Matlab 7.0进行仿真实验,实验数据主要来源于:一类是通过开发一个安装在各个网络组件上的软件监测得到的实时数据;一类来源于Snort入侵检测系统中的观测数据,并将各类恶意网络流量的数据按照预先规则注入到正常流量中,来获得实验中所需要的异常数据。

在一个设定的10s时间内,动态采集2000个大样本作为离散化的历史数据, 当所采集的每个决策变量为大样本数据时(样本量足够大),计算其样本的数学期望μ与方差σ2,按照引理1,为每个连续型决策变量xi划分为五个离散取值区域SSk,每个区域有相应的概率PSk(k=1,2,3,4,5)。

经过组件2000个大样本数据参数学习,获得朴素贝叶斯分类器f的参数P(Y|X)近似值,以决策变量X为CPU利用率及类属Y为基础运行性为例,得到表1的参数。对于图1来说,有多少个决策变量X,就有多少个这样的参数表1。

在异常情况下,组件不安装任何防病毒软件,且对此组件施实木马和蠕虫等病毒攻击,会对各类决策变量产生影响,CPU利用率、内存使用情况及网络流量等明显增加。经异常数据不断流入,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异常情况组件,通过决策变量采集、五等离散化后,组件经遴选后的三类决策变量值如表2所示,表示某个时刻该组件上所有决策变量取值。网络上多少个组件,在某个时刻t时就有多少个这样的参数表2。

决策变量X取值如表2所示,经图1所示的三个评估函数f1、f2和f3融合后,得到如表3所示的一个组件三个维度的概率。网络中有多少个组件,则就有多少个参数表3。

当网络上N个组件各自经评估函数f融合后,再经图2所示的三个评估函数g1、g2和g3融合,得到如表4网络级三维的概率。一个网络上只有一个参数表4。

根据表4的取值,网络级三维如网络基础运行性、网络脆弱性与网络威胁性由公式Runnabilityn=100*[P(Z=2)+0.5*P(Z=1)-0.5*P(Z=-1)-0.5*P(Z=-2)] 计算,式(5)计算,可得三维数值为(28.010,46.625,0),再经融合函数h加权,得SA=25.66。

经过多次决策变量X数据观测,根据上述三级评估函数f、g、h数据融合,绘出如图4所示的网络安全态势图,反映出本时间段内的安全态势波动情况,给网络管理员一个整体宏观的展现,以便及时调整相应的安全策略。

6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给出了解决网络安全与管理的一个尝试方案,充分考虑了多信息源与多层次异构信息融合,从整体动态上生成网络当前安全态势,准确地反映了网络当前安全状况,能提高网管员对整个网络运行状况的全局认知与理解,当发现安全态势异常时,辅助指挥员及时准确地作出高层决策,弥补当前网管的不足。

本文的难点在于朴素贝叶斯网的构建以及数据的获取,今后的研究工作包括完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效率,研究更全面的安全态势因子及其表示方法。

参考文献:

[1]

BASS T.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and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0,43(4): 99-105.

[2]

JAKOBSON G. Mission cyber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 using impact dependency graph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Piscataway: IEEE, 2011:1-8.

[3]

ZHAO J, ZHOU Y, SHUO L. A situation awareness model of system survivability based on variable fuzzy set [J]. Telkomnika: Indonesian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2, 10(8): 2239-2246.

[4]

WANG J, ZHANG F,FU C, et al. Study on index system in network situation awareness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7, 27(8): 1907-1909. (王娟,张凤荔,傅,等.网络态势感知中的指标体系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27(8):1907-1909.)

[5]

XI R, YUN X, ZHANG Y, et al. An improv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network secur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5, 38(4): 749-758. (席荣荣,云晓春,张永铮,等.一种改进的网络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5,38(4):749-758.)

[6]

LI F, ZHENG B, ZHU J, et al. A method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ACRBF neural network [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26(5):576-581. (李方伟,郑波,朱江,等.一种基于ACRBF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5):576-581.)

[7]

XIE L,WANG Y. New method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wareness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4,37(5):31-35. (谢丽霞,王亚超.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新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37(5):31-35.)

[8]

LYU H, PENG W,WANG R, et al. A realtime network threat recogni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 base on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ime and space [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51(5): 1039-1049. (吕慧颖,彭武,王瑞梅,等.基于时空关联分析的网络实时威胁识别与评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5):1039-1049.)

[9]

TANG C, TANG S, QIANG B. Assessment and valid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based on DS and knowledge fusion [J]. Computer Science,2014,41(4):107-110. (唐成华,汤申生,强保华.DS融合知识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及验证[J].计算机科学,2014,41(4):107-110.)

[10]

XIE L, WANG Y, YU J.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wareness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53(12):1750-1760. (谢丽霞,王亚超,于巾博.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12):1750-1760.)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 优化 维护

1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网络规模不断壮大,移动用户日趋增多。无线收发信基站由发展初期的大区制演变为遍布大街小巷,这就使得无线网维护工作日趋复杂、艰巨。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无线网存在诸如工程遗留问题、网络结构复杂等因素,要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维护质量显得更为关键。

众所周知,移动电话不同于固定电话的显著特点为,用户与网络的通信通过空中电波信号传播完成的,地理、地貌以及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信号的传播,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用户使用习惯也能影响话务的均衡分布。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呢?我认为必须既要加强基础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又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服务质量。

2 无线网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3 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维护工作的根基,是取得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 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3.2 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3 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功亏一篑。

图1为某市区基站出现故障前后,各项网络指标的比对。可见,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

4 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1 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4.2 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

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4.3 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3篇

一、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络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1)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络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2)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论文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二、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根基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1、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 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2、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失败。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络。

三、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

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2、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3、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络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现状

1.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在网民中依旧占较高的比例,为251%。在数量众多的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因为其自身特质,成为网络参与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希望。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风险意识与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2.大学生正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危机。根据笔者2016年开展的针对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危机问卷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网络信息危机状态。从整体来看,危机程度为中度。其中,情感危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担心信息泄露,情绪易受到网络影响等;行为危机其次,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方面;第三是认知危机方面,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认知麻痹以及信息崇拜等层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当前的网络信息危机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其中,学校建立多学科融合、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1.将传播学课程引入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网络信息素养应该是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媒体素质和网络素质四种素质的有机统一。而当前国际社会也将媒体素养研究与网络信息素养研究相结合。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的网络信息素养必须包含三个科目:图书管理学、计算机学及传播学。图书管理和计算机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强化其信息获取及甄别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过滤无效信息及垃圾信息;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媒介知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使其了解当前网络舆论格局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耳聪目明,在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危机带来的伤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需要分层次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首先进行信息检索的培养,之后进行传播学及新媒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授课。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授课体系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意识,强化网络信息道德。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更加符合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授课经验,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应包含以下要素:多媒体课程表F形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密切的课余互动。多媒体课程表现形式要求教师充分运用PPT、视频以及各种软件,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演示实际操作,探讨网络现象,总结网络规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利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操作,分享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密切的课余互动是了解授课成果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以此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在网络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其参与网络生活的真实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结语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使用者,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危机。因此,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层次递进、包含多种课程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海英,王杰英,陈焱.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之蠡测与实务[J].现代情报,2010,30(11).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生态系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5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31―05

随着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的大数据时代,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出一种爆炸式增长态势,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信息生态学是一门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人类与信息社会关系的学问。其中,信息生态链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信息生态链的内涵、要素、形成、机理等学理层面研究如娄策群等(2007)探讨了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并按信息人的组织形式、信息人信息角色的专兼职程度、信息人种类及其职能多少、所流转的信息内容性质四个标准对信息生态链进行分类。霍明奎等(2014)分析了网络信息生态链节点和节点关系的特性,从节点的形成、节点关系的形成两个角度阐释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过程。李昊青等(2015)在分析信息生态理论与网络舆情管理的关系基础上,指出网络舆情管理的系统性使其同信息生态理论的目标性具有仍诘囊恢滦裕都是趋向系统的平衡与价值的和谐,并认为信息生态理论是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二是关于信息生态链应用及其评价等问题。郑金帆(2011)分析了信息生态环境的现状,以信息生态链以及其流动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揭示了我国信息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张向先等(2013)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组成、信息流转、运行成本、功能价值和保障机制五大要素入手,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看出,国内关于信息生态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对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理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文尝试从信息生态学角度探讨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内涵、作用机理和优化策略,以期为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1信息生态链与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

1.1信息生态链的内涵

2007年,国内学者韩刚等首次构建了信息生态链理论框架,提出信息生态链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包含了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等基本要素。随后,部分学者从各自角度、立场对信息生态链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解读。其主要观点有: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信息生态链是在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通过固定路径,流转不同节点的一种保证能量、信息顺利输入、输出,维持信息生态稳定平衡的链式依存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由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动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

在学理上,信息生态链主要研究信息生态链对信息人的作用以及信息人对信息生态链的反作用,以及信息生态链中能量的流动规律、“捕食”规律等内容。其中,信息环境为信息生态链的流转提供物质基础,如网络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没有信息环境的存在,信息生态链也就无从而沦。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上级信息人以下级信息为“食”而生存,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不同级别的信息人生产不同等级的信息以供上级信息人“食用”。从本质上米说,这样的行为是信息能量的传递与循环,其不同于自然界的能量传递。信息生态链中的能量传递是可逆的,即不同级别信息人间的能量可以相互传递。在自然界中,能量从下级传递至上一级能量遵守一定的递减规律。信息能量的传递也遵循着一定的消耗规律,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异化等问题。

1.2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及其特征

1.2.1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内涵

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是指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舆情主体之间形成的不同的链式依仔关系,其实质是具有多元复合欠系的主体间网络舆情信息流转与能量交互。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主要指有关的法律法规、硬件设备等所营造的生态链生存环境:网络舆情主体主要包含各类信息人,如网民、网络运营商、媒体、政府等。因在信息生态活动的作用不同,信息人可分为网络舆情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组织者、信息消费者、信息管理者等不同角色。不同信息人间的网络舆情信息共享与流转形成信息流,与此同时,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与信息人、网络舆情信息之间不断发生能量交换和相互影响,并形成主体间关联依存的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如图1所示)。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中信息人之间的链式依存关系包括平等关系、共生关系、互动关系、竞合关系等。

1.2.2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特征

1)稳定性。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在空间结构上往往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言之,①在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内网络舆情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各总和基本一致,保持一定的平衡;②在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内各网络舆情信息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不变;③网络舆情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完整的“捕食”生态链,并形成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内部循环与内外交互的稳定结构。二是指它在遭受侵入或破坏后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通过网络舆情主体的“捕食”行为和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可以完成自我的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其中,正反馈调节相对负反馈调节来说更加温和,也起到平衡生态的作用;负反馈调节是一种抑制性调节,主要通过“捕食”行为完成。此外,当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达到某种强度时,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也趋向一定的平衡。

4优化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主要策略

优化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目的是解决网络舆情发展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失衡问题,以保证网络舆情信息健康流转,实现网络舆情生态和谐发展。基于对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事件预警、信息人、舆情信息、制度建设以及基础环境等方面提出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优化策略。

4.1完善网络舆情信息预警制度,提前给网络舆情事件“降温”

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是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网络舆情信息预警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收集信息结构化、收集挖掘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信息、筛选网络舆情信息、判定预警等级、实施预案等流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治理态势,政府、媒体等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建立预警方案,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热点网络舆情信息或事件进行关注和跟踪,确保第一时间获知有效信息,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力度,分析不同主题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及时反馈在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关键变化,并采取“降温”措施,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发酵恶化。

4.2提高网络舆情主体素质,培树正确的网络生态价值观

网络舆情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核心要素。网络舆情主体角色多元化和素质能力差异化使其在网络舆情生态系统运行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和价值影响。无论是政府、公共媒体等,还是社会个体,其网络言行不仪表达着自身的态度和观点,更反映出了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网民素质建设方面,要重视公众信息素质教育与培训,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明确公众信息权利与义务责任,通过价值规范以引导个体信息意识和行为选择,进而提升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异化信息的辨识力。在政府和媒体素养建设方面,加强政府的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能力,媒体等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切实把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时、度、效”原则,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从主体能力及主体间关联上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运行质量,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文化。

4.3保证网络舆情信息透明,确保舆情主体间的有效沟通

健康的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需要透明的、优质的信息作为流转基础。实践表明,当一件热点舆情爆发时,往往存在部分“信息人”对社会和公众隐瞒真相,拒绝发声、逃避质疑甚至编造不实信息,于是进一步引发民众猜测,甚至激起更多矛盾。因此,政府应当积极跟进舆情事态发展状况,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通过多种媒介手段及时向公众和媒体等通报情况,做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信息透明的方式消弭各种猜疑,畅通舆情信息反馈渠道,稳定好公众的各种舆论情绪,不断增强与维护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水平。

4.4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网络信息法制体系建设

网络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网络空间法治环境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舆情主体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对其权利与义务进行规定,有助于为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提供法律的解决途径,以保障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信息法律与政策建设,既要从网络信息生态整体角度,加强其顶层设计和内容体系建设,使网络舆情信息活动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r,要畅通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反馈渠道,不断优化网络信息政策法规体系的结构,提升各项网络法规政策实施质量,为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良好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维护网络舆情生态秩序。正如,2016年11月我国出台的《网络安全法》,通过将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公民个人信息等方面纳入风险管控内容,扩展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同时,明确相关网络主体在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进一步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4.5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信息平台为网络舆情主体间提供必要的信息交互环境。通过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平台的推广,可拓展网络舆情主体的信息交往空间,以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流转效率,同时,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将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舆情流程管理进行技术融合,形成以基础网络平台为支撑,海量舆情信息、数据为采集对象,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网络舆情,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获取网络舆情的热点信息和发展态势,实时上报最新的舆情动态,将舆情预警、数据挖掘、智能分析集成到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中,以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运行的智能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