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

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成绩 个性品质 相关性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优秀生在学习中一般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习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后进生往往缺乏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这些结论均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定性的描述,不能令人满意。能否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的、比较精确和科学的描述呢?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评分的数理统计分析,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1 因素的确定和数据的采集

我们需研究的问题是:

⑴数学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⑵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是否显著相关?

⑶如果⑵成立,则能否找到二者的数量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即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品质。

学生成绩是定量因素,比较容易把握,在研究中,将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即表示,其数据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它由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而成。较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具有较高的和可靠性。

个性品质是定性因素,不易把握,需进行便于操作的量化,还要采用较合理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该文获取数据的步骤如下:

⑴制定量化尺度。首先将个性品质分解为政治思想、学习精神、纪律观念、劳动态度等四个子因素,再将每个子因素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然后对每个子项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1),这样就得到了个性品质的量化尺度。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无不体现了他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个性品质,因此这个尺度是合理的,可操作的,从而是可行。

⑵确定测试对象。学生在一年二期(即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之后,其个性品质已较稳定,因此该文收集数据时,选定笔者担任班主任并任教数学课的K1203班,作为测试对象,以减少测试

误差。

⑶组织评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评分,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测定得到其准确值。因此,该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评定。即对班上每位学生建立一张个性品质评分表,对每位学生进行逐一记录登记,到期末时进行统计,算出总分值。可见,这种分值也是比较可靠的。

⑷数据整理。上面统计出的分值不一定是百分制,因为可能全班的最高分超过100(或低于100),这样不便于统计分析,需要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即转化为百分制。

设全班最高分为,任意学生的统计分为,其转化分数为,则它们的关系为:

通过上述公式,可将所有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值计算出来。

下面的表2给出了测试班级在2012年上学期的数学与品质评分结果。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优秀生与后进生个性品质的比较

为了比较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该班54名学生中,选出数学成绩前20名作为优秀生,后20名作为后进生,计算出两组学生的品质评分值的均值和方差,并作T检验,T检验的显著水平,自由度m+n-2=38,结果如表3。

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生的个性品质评分与后进生有高度显著的差异。这就是说,优秀生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们确实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与我们前面的定性分析是相吻合的。

2.2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对作F检验,仍取显著水平,结果如表4。

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增加,其数学成绩有增加的趋势。这种相关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呢?一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他期望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这种热切的期望就成为他学习功课的源动力,又由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品性和严谨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许是他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这种高度相关性还表明,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存在某位学生,其品质评分高(低),而其数学成绩则较低(高),但总体上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2.3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数量关系

由以上的相关性检验表明,这种数量关系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求得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上述公式给出了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它告诉我们,若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增加一分,则其数学成绩将增加0.95分。这就是说,如果学生能认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持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自身修养,就会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正所谓多一份耕耘,就会多一份收获。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得到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有积极作用。

⑵个性品质与数学成绩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⑶由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公德体系、学校教学体系、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环境、家庭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就他们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⑸该文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分析。

参考资料

[1] 郭长河.精心设计高中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J].科教文汇,2012(8).

[2] 王建会.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2篇

V.V. Shevelev,

The Statistical Nature of

Strength and Lifetime in

Polymer Films and Fibers

New Concepts in Polymer Science,18

2004,522pp.

HardbackEUR:208.00

ISBN 9789067643993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聚合物薄膜和纤维的强度及寿命的统计学性质

B. Tsoi, E.M. Kartashov

V.V. Shevelev著

这本专著是由1999年出版的俄语版《高分子膜的强度和破裂》一书修订和扩充而来的。书中展示了作者在脆性和准脆性断裂的固态高分子方面长期做的理论性和实验研究的结果。作者对各种状况下聚合物断裂的统计学特性进行了综合而详细的研究,包括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机械应力、不同表面活性媒质、紫外线和γ光照射、化学混合物作用等等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统计学特性。该研究的关键在于发现了两种主要的强度状态:块体试样的低强度状态和纤维及薄膜的高强度状态。书中详细研究了这两种强度状态下的破裂模型的差别。

本书由引言和11章内容组成。第1章 聚合物强度和破裂;第2章 聚合物的结构离散性和缺陷; 第3章 聚合物破裂的考察方法和强度的计算; 第4章 聚合物的强度状态; 第5章 块体聚合物材料的强度和破裂; 第6章 聚合物纤维的强度离散谱和破裂; 第7章 聚合物薄膜的强度离散谱和破裂; 第8章 聚合物强度的离散谱及其与破裂机理之间的相关性; 第9章聚合物强度的离散谱及其与破裂机理、电物理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第10章强度离散等级、热波动、松弛以及实验数据中分散的统计学性质; 第11章 从强度离散谱和松弛测谱结果中对材料的服役性能进行预测和修正,并对稳定性进行校核。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对聚合物破裂的深入研究可以使人们对格里菲思准则更明晰,可以证明没有任何的所谓安全应力,可以对低应力(格里菲思门槛值之下)下的破裂机理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平均寿命的渐近值,还可以建立平均寿命与相应的均方差之间的相关性……本书的研究结果显示,关键的因素要归因于一系列不同尺寸缺陷的存在,以及在这些缺陷中发生的热弛豫过程。许多科学家长期讨论这些实验数据的明显分散的原因,这一研究就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书可供关心聚合物破裂问题的研究院或工业界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本领域高年级的研究生参考书。

牟文英,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Assessment Portfolios;教学评价档案;过程性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0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日益引起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均指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质量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是沟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是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存在几个问题:(1)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采用网上评教加督导纸质听课表统计的半手工方式,操作效率低下。(2)侧重学生和督导为主的“他评”,容易忽视教师参与及自我反思的“自评”。(3)评价反馈滞后,针对性不强。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要在期末评价活动结束才反馈给老师,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督导听课次数有限,与教师的交流时间不足;网上评教使用正方教务系统中集成的功能,不支持单门课程分析,教师看到总体评价分值,却无法知道具体某门课程的评价情况。(4)注重对教师的“教”评价而忽视对学生的“学”评价,学生网上评价容易变成对教师印象的情感态度调查,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调查和验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笔者为所在学校于2007年至2012年期间设计开发并不断完善了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由“学生、督导、系部同行”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完善了评价工作管理机构的工作业务流程,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为全校师生接受,并在同类院系中得到推广使用。

二.Assessment Portfolios与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1.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持续,面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和变化,其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为了避免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教学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必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Assessment Portfolios,可将其译为评价档案,是指依据预设的评价标准,例如评分指引、量表、清单和等级比例等系统地收集和评价学习者的工作情况信息(O'Malley&ValdezPierce,1996)。评价档案的内容均按特定的规则评分,评价档案的使用也被认为是一种标准参照式的评价。AssessmentPortfolios是教学档案(Teaching-Portfolio)的一种类型,在本研究中,将其概念界定为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基于一定的标准、量表和程序产生的评价结果及相关过程性记录的档案文件。

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方面的评价信息档案,这些评价档案源于包括学生、督导、同行、教师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量表和调查问卷等评价工具在教学实施过程的不同时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对评价档案的解读,综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具有如下优势:(1)在教学的过程中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作用,通过反馈使教学过程得到不断优化,结合量化和质性评价意见,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做出判断。(2)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综合多方观点和意见,评价的客体和主体共同参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3)提供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提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改进的机会。(4)从仅侧重对“教”的评价过渡到对“教”与“学”并重的评价。(5)发挥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的功能,提供了具有时间跨度的持续性成长记录手段,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外,早在1980年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就首次了教师档案评价指南,而目前它仍是一种评价教师的权威资源。在美国,教学档案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广泛使用,在州政府级别上教学档案是获得教师执照和换发新证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级别上,则用于认证高级教师(Ken Zeichner,Susan Wray,2001)。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均使用教学档案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绩效和记录教师专业发展;斯坦福大学在其教师评价计划(Teacher Assessment Proiect)中采用“评价中心”及“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的评价模式,研究发现虽然教学档案有组织复杂、难以评分和不易解读的不足,但教学档案为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及个人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连接,并能随着时间流逝记录教学(Wolf,Kenneth,1991)。在国内,受到教育管理体制、教学评估工作体系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理论研究上处于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发展和逐步过渡的阶段,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

综上,开展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在适应现有奖惩性评价管理机制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过程性方法和发展性评价理念,使之更为科学合理,也有助于推动它走向更全面的发展性评价。

三.系统需求分析

1.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过程性评价信息的记录与存储,即收集哪些可获得的过程性评价信息是研究的关键;二是基于过程性评价信息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多元评价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四是基于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连续的评价结果和数据的变化来展示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

2.Assessment Portfolios的内容架构

从支持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反馈需要来看,评价档案应主要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1)课程信息记录。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生专业、教学班级、学生人数等信息,为教学调查提供支持。

(2)教学反馈信息。由学生信息员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提交的关于教学情况的信息,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来源。

(3)多元评价记录。多元评价记录包括督导听课记录、督导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同行评教结果和自我评价反思。督导听课记录由督导听课后录入系统。学生评教结果由评价管理机构在每学期网上评教结束后导入系统,学生评教结果反映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的总体评价分数。同行评教结果由系部领导和本教研室教师现场观摩听课,综合一定比例折算成绩和给出质性评价意见。自我评价反思则记录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4)教学调查数据。教学调查可分为前期调查和后期调查,前期调查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期望等。后期调查主要了解教学效果,包括对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态度、核心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教学设备、教材选用和教学效果的调查。教学调查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5)评价变化分析。评价变化分析提供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的分析图表。横向比较记录教师所获分值与系部平均分值比较以及所在系部和学校排名情况。纵向比较记录不同学期教师所获分值与系部平均分值比较以及所在系部和学校排名情况的变化情况。

3.不同类型的用户功能需求

(1)学院领导、系部领导可查看本人及权限范围内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分析报表及教学问卷调查结果。(2)督导可提交听课记录和指导建议,查看有关系部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3)教师可看到教学反馈信息,学生、督导、同行教学评价结果,并开展教学情况调查。(4)学生/教学信息员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提交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包括:质量、教材使用、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5)评价管理工作部门可设置不同类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元评价分值比例,管理各类型用户信息,设置督导与教学机构关联,导入,导出学生、督导和同行评教结果,导入/导出总体评价分值和排名信息,查看各类统计报表及设置系统各种参数。

四.系统设计

根据上述需求分析及实际评价工作中管理和具体实施的要求,形成的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分析,系统功能由用户管理、评价档案管理及系统参数管理三大模块组成。用户管理分为用户类型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和用户账户管理三个模块。评价档案管理分为课程信息记录管理、教学反馈信息管理、多元评价记录管理、教学调查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报表管理五个模块。系统参数管理则由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系部信息管理、督导系部关联管理及数据库配置四个模块组成。

五.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评价档案内容架构的分析和具体评活动过程的分析,笔者将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分为准备评价工具、执行评价活动和过程性反馈、收集评价数据、处理评价数据、生成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果共六个步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活动过程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督导和同行,此外还涉及学校的评价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基于Assessment 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在评价过程中为评价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环境支持。整个评价活动的过程步骤、评价主体和产生的相关的评价档案信息如图3所示。

六.系统实现与应用

基于上述系统功能结构设计和评价模式分析,笔者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ssesse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系统用C#语言开发,采用B/S结构在IIS+.NET+SQLServer2005环境下运行,用户界面如图4所示。

教师教学评价分数变化如图5所示。

1.核心技术

(1)XML支持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动态生成技术。为了减少数据库资源开销和提高系统性能,评价指标项目和分值比例的设定均在完成数据库写入后动态生成对应的XML文件供页面读取。(2)基于开源.net控件ZedGraph的动态绘图技术。涉及评价分数的纵向比较时要基于数据集合使用ZedGraph动态生成折线图和柱形图。(3)数据库存储过程技术。由于进行评价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时涉及大量的数据读写操作,就要大量使用存储过程来提高运算性能。(4)数据交换接口与Excel读写技术。在管理各类用户、导入/导出评价结果和教学调查数据时均涉及Excel文件的在线读写技术。(5)调查问卷动态组卷技术。可根据需要选择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来组成问卷,并在后台记录和计算调查结果。(6)系统页面参数传递过程采用DES数据加密/解密技术,在教学反馈信息提交过程中使用了脏字过滤技术。

2.应用情况

经过2007年到2012年共四个版本的持续改进,系统已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得到推广使用。例如,从2007年至今(截止到2012年6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有8个系部,596名教师,42名督导和近1万8千名学生参与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与以前相比,使用系统后该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有以下改进:(1)本系统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软件支撑环境,方便了相关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据统计,7个学期总保存了2519条督导听课记录,2889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用户平均活跃度为83.5%。(2)多元主体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使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评价管理机构、教师代表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了不同类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召开6次工作会议,将原来的单一标准改为包括公共课、理论课、实践(实训)课的多种标准,并对期末总分中的多元评价分值折算比例做出合理调整。(3)建立了教学信息员队伍,畅通了学生反馈教学信息的渠道。在系统使用之初,发现主动使用反馈功能的学生人数不多,在经过宣传及将反馈任务交由教学信息员来承担后,反馈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4)方便学校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质量情况,形成了师生教学座谈会的工作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和召开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督导委员和系部领导参加的师生教学座谈会可以及时地向系部反映系统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有明显的效果。(5)通过系统中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督导听课的方式由开始时全面铺开发展到重点帮扶和引导,提高了督导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6)开展教学调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了教师改进教学的自觉性。例如,某系在2012年6月底使用问卷功能完成11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起使用纸质问卷,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94.7%的任课教师表示,通过调查他们对任教课程中学生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己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和认识。(7)系领导通过报表的比较,能了解上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和教学满意度的差异,对教学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与引导,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七.结束语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4篇

实际上,经济统计学就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对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加以充分的认识,加强经济统计学专业办学模式,这对于我国统计科学的发展以及专业统计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统计学学科性质,其次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模式进行了一番思考。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充分认识经济统计学学科性质

虽然统计学已经形成与发展了数百年之久,但是,至今为止,相关专家仍然在对这一学科的性质与内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从学术发展过程上来看,统计学一词的产生是在17世纪由德国的“国势学派”按照国家一词而发展起来的。初期阶段,统计学有着极为明显的社会学科色彩。所以说,统计学不仅属于一项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同时,其还是一项可以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的学科。如果从数理的统计学观点上看,可以明显的看出经济统计学实质上就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世界整个经济范围中的广泛应用。统计学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其已经跨越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并且和数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了更好的讨论,应先给出一个现阶段国内统计学界学者都能够接受的统计学定义“统计学是相关如何测定、收集以及分析反映实际现象总量的一个数据,以提供合理的方法论科学”。这一定义主要是在大统计学的观点上而制定的。如果从横向的角度上分析,任何一项统计学均和上述所述的内容相同,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大学科。如果从纵向角度上分析,将统计学方法充分的应用到诸多的实质性科学中,彼此间有机的结合,会形成诸多的专业范围内的统计学。

我们可以将统计学氛围两大类即将抽象的数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一般收集数据及分析数据方法的理论统计学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将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统计学。前一种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它的特征是只计量不计质;后一种统计学和不同领域中的所有实质性学科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是具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所以,其体现出了两种性质,一种是复合性学科,一种是边缘学科。这里所说的应用不仅涵盖了统计方法的应用,还涵盖了各自领域中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以往的“数理统计学派”只认可前一种统计学,对于后一种统计学表示反对,这是极为不妥的。而传统的“社会统计学派”不认可理论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将整个统计学划归到了社会科学中,这也是不合适的。经济统计学主要将经济数量作为对象的一种方法论科学,要想确保统计方法在经济范围内广泛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对设置指标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而这就要求对相关经济情况进行质的研究。

应将相关经济理论作为重要指导,对各种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所以,经济统计学具有的特征是将质与量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实际事物的数量特征以及表现加以充分的研究。另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经济统计学除了要采用普通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应积极的研究出一套自己特有的方法,比如估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等。因此,从整体角度上来看,笔者认为,经济统计学就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其不仅属于统计学的分支,同时,还属于经济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间的不同之处就是:研究的对象不相同,并且与其相联系的实质性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并不直接对经济规律进行研究,主要任务是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专门的工具,以服务于其他经济学科。特别说明一下,将经济统计学当做经济学下的二级科目,不会对这一学科自身的方法论性质造成影响。比如,将诸多的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计量学中,在方法论性质中也属于一门较强的学科。实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依赖于将通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完善以及依赖于经济学给出相关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课题。

二、对经济统计学应用模式进行一番思考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关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加以充分的思考,过细的划分了专业,所以,统计专业最终所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相适应,存在着各种弊端行为。由于学校教学有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多数教育者与相关专家一致提出了将专业进一步淡化的意见,并且,也充分的说明了应培养何种人才。所以,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统计专业所遵循的办学方向是强调各种类型的统计学自身所涵盖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涉及了诸多领域的学科,同时,还属于交叉的学科性体系。所有人都无法精通统计学各个领域。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全方位的思考。一方面,统计学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应通过人才的培养来进行,社会实际发展中,对于统计学的人才有着一定的需求。应时刻的保持着一种开阔的胸怀,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与其相关的学习模式,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具有的特色和现代市场现状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了解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以此对教学进一步的调整,从而满足时展过程中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上看,未来中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远远高出数理统计类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统计干部队伍以及政府经济部门的生存与发展仍然缺少不了复合型的经济统计人才;第二,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对于既懂经济,熟知科学合理的数量分析法,并且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水平高的人才迫切需求,而真正称得上有这种知识经济结构的人才只有经济类统计专业人员方可胜任。同时,随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统计软件系统开发的进一步加快,使得以往十分复杂的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变得更加的简单化。能够实现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是数理统计专业的人才。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经济类统计的应用将会高于纯粹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我们应有效的解决经济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应用,紧跟时展步伐,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5篇

国家在不断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对于地质统计学有关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国家司对地质探索发展的研究问题也是越来越谨慎。世界发展过程中,地质演变非常重要,我国在有关地质方面的研究也投入了很多资金与人才,但仍旧是资金不到位人才稀少的研究项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缺乏,不仅是成本少,其中出现的苦难也是不少。我国最常研究的问题就是矿物质形成结构以及勘察内容取样等等,综合地质统计学在地址及矿业中的应用促进其发展。

二、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走着我国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进步不断做出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国家地位不断稳固并提高。国家地质统计学不断向外推广,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建立了矿业软件,推动了矿业领域的发展,将软件引进企业,为国家带来收入。近些年,也增加了许多勘探单位以及设计学院。但在地质上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有人认为矿物是万能的,也有人认为这种学术很简单,不值得深入探究。我国的地质复杂多样,勘探过程是漫长的,但这项事业已经处于了起步中,终将会发展起来。

三、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包括区域变量理论、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和克立格法。这三种理论构成了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是它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理论才能进行地质统计学研究。这三种方法都各有各的难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彻底掌握。

四、地质统计学的特点

地质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已经非常彻底,尤其是在矿业中,总的来说它有三种特点。

(一)复杂性

地质统计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地质学与统计学结合在一起,而是从实际出发,将地质和勘探结合在一起,依据矿床地质变量本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这个角度再去选择合适的数学角度、理论依据和方法结合实际分析,再加以改造创新,最终实现研究的突破性,更好的利用地质的特殊性。这个角度来讲,地质统计学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它不仅包括了数学统计、地质学,还是综合考虑了地质特殊性的学术研究。

(二)信息利用率高

地质统计学在勘探工程中将信息的价值利用提升了一个层次。地质统计学中的克立格法就在估计矿床数据时不仅可以考虑样品数据,还能够考虑样品临近的数据,可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准确数据,这都是地质统计学的作用,它强大的信息利用率将地质统计学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省去了许多工序,为效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估计的广泛性

地质统计学的估计不仅可以对储量的整体进行估测,还能对局部进行估计。这在复杂的地质研究中占据了很大的先机。可以通过这种计量方法进行不同面积的估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满足了矿山中设计所需的研究,并且有利于设计者更加了解内部结构,减少了意外发生,减少了成本的花费,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四)计量方法准确,经济时效性

地质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的区别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减少了经济成本。他能够在开采前给出定量估计,并且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还节省了时间与人力资源,所以说,它的经济时效性很强。通过精准的模拟,可以对开采矿山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各个方面提高了我国地质统计学的价值。

五、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是学术地质衍生出来的一项研究,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我国已经将这项技术应用在许多方面,开发了许多相关软件,也可以将其营运在矿产资源的价值估量上,总之,对矿业影响已经相当巨大。它的运用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价值,是国家的一大经济支柱。通过地质统计学的勘探出现了许多好处,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地质统计学将以线性地质统计学作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其他与地质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就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在地质统计学的领域上将会逐渐出现重大突破,这项领域也会不断扩大,逐渐突破矿质,延申进入农业水利、土壤科学等研究。与之有关的原理会进一步的完善。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 A

一、调查过程中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化

统计查询的科学化是进步查询数据质量的核心。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以事实为依据,重视客观性,依照统计科学根本理论,以及科学、标准的程序开展查询,查询结果可以反映客观情况,查询定论可以服气大众。

2、专业化

统计查询作业要充分表现统计科学的专业水平,力图排除非专业要素的影响。只要专业化才干客观化,只要专业化才干表现统计查询的科学化、标准化,才干防止片面化、随意化,查询结果才会得到用户认可。一起,专业化查询结果在面向非专业用户时,需求运用用户言语做出解说,这是专业化使用水平的表现。

3、标准化

统计查询准则标准制定的胜败、履行标准的力度和程度,与查询数据质量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标准化的统计查询准则,不管哪个层面履行都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没有灵敏操作空间,也没有变通性的破例。

4、法制化

统计法制建设是进步统计查询数据质量的重要机制确保。法令的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的特征,标准和约束了个人和社会行动。统计法制主要任务是要确保查询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保密性。统计查询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只要通过法令的方式加以固定,查询质量才会确保。

5、信息化

信息化是施行统计查询的根本手法,是进步查询数据质量的重要抓手。信息化贯穿统计查询一直,是进步现代统计查询功率和数据质量的重要确保。

二、调查过程中数据质量控制的具体标准

1、查询计划具有可行性

查询计划意图明白、举动详细、操作程序一致、依法进行。规则了详细查询办法、查询东西、查询过程、注意事项等。

2、查询作业机制齐备

作业机制是保证统计查询按查询计划履行、查询程序顺畅工作、查询过程有用工作,取得较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审阅内容包含查询组织设置、组织功能分工、查询人员责任、查询洽谈准则、查询质量审计准则的建立等。

3、合适的查询方法和办法

对于查询意图,断定合适的查询方法和办法。首要是根据不一样的查询办法,断定数据采集办法。包含数据来历、现场挂号记载、数据修正记载、数据输入、多源头数据比对记载,以及选用效率高、成本低的查询办法。

4、程序科学合理

统计查询过程明白,查询程序科学合理。查询程序根据统计学基本原理进行规划,表现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特质。首要审阅查询过程是不是按照计划规则的程序履行,在规则的时刻严格履行规则的查询,不提前、不滞后、不延迟。

5、查询目标配合程度

建立在查询目标诚信基础上的查询,其数据质量是不言而喻的。被查询者的协作,有利于查询顺畅、高效地完结。首要审阅查询目标拒答率和查询项目答复完整率。

三、提高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1、进步统计人员本质,增强本身作业能力,确保统计数据质量跟着年代的展开和进步,新状况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统计作业的使命和需求也不断发生着改变,这就需求统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常识、不断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要实在进步底层人员的归纳本质,就有必要仔细做好在职人员的训练作业,使训练作业政策化、准则化,最大极限地进步底层统计人员的事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一起,统计人员要自觉地学习统计事务常识,进步事务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常识,特别是现代统计查询、统计收拾、统计分析技术,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努力进步统计机使用水平,为统计直报和数据收集打好坚实根底。经过进步统计人员本质,展开开拓视界,改进常识结构和统计机使用技术,使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为今后统计作业的数据质量的提高供给了内在基础。

2、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统计分析,确保统计数据完好性、完好性、及时性统计作业的根本是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作业“定量”的有些,以提醒其“定性”的内在联络和展开规律。进步统计数据质量要点从完好性、精确性、及时性。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收集规模和内容含量上的完好性。需求统计查询掩盖的规模要完好,被查询目标的报表起报要完好。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实在性方面的精确性。对底层报来的各类报表有必要严厉审查,是不是按统计准则规则的目标填写,统计办法是不是精确,统计成果是不是精确,统计数据是不是契合底层单位的实践状况等,从数据收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刻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作业的手法和办法,缩短统计查询与数据成果的间隔时刻,以最快时刻统计数据,树立和标准统计信息准则,进步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3、加大统计法律力度,确保源头数据的精确性坚持依惩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扬力度,努力进步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法律发明杰出的社会空气。加大处分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法律必严,使各级领导和统计查询目标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入知道准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查询应尽的责任,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甚至假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动,对招摇撞骗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罚款数额应当大幅添加,以震慑统计违法者,一起树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查看准则,统计数据质量的查看要与统计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逐渐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系统。

4、搞好统计查询办法是进步统计数据质量的条件国家统计局在《国家统计准则的整体计划》中提出了中国统计查询办法变革的长远政策,即“树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查询为主体,一起辅之以要点查询、科学统计和少量的全部报表归纳运用的统计查询计划系统”指明晰抽样查询作为新统计查询系统的主题,精简全部统计报表。要进步统计数据质量,有必要坚持全部查询和抽样查询相结合的准则,对统计目标系统的设置应本着“精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政策,本着减轻底层负担的准则,对现行的统计目标系统进行科学调整,防止了对整体单位的逐个查询和较多的中间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各方面临统计数据在查询过程中的干扰,因此使得查询的数据较契合客观实践。它具有事前统计及控制抽样平均差错和便于对样本目标进行查看,防止查询作业中间环节的招摇撞骗的特色。大大进步了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5、树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价系统计算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一项杂乱的、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可在机关统计部分内树立威望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价基地,树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对统计数据出产全过程实施全部质量管理,进步统计数据的完好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价系统时要环绕党政领导重视的首要经济查核目标加大审阅、评价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阅评价。对与相关部分统计有联络的目标,加强与部分的联合审阅力度,其他目标要加大与首要经济目标相关联的目标的审阅力度,使统计数据实在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6、加大新的统计技术的使用是进步统计数据质量的必要路径统计机技术不只可以实现数据处理高速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储存资本化,然后降低统计数据在人工处理、传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技术性差错和逻辑性差错,而且有利于从机制上构成强有力的统计质量管理系统,保护统计数据管理相对独立性并有效地抑止随意虚报、瞒报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的其他腐败行动。

结束语

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成为统计法的价值目标和立法宗旨,它管理着统计法的各个条文,我们作为统计工作者,就应该做到坚持真实性,确保准确性,为全面提高统计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擘.完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3,15:100-101.

[2]黄建凯.浅谈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咨询,2013,04:52-53.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统计数据 质量 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方面对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获得高质量且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决定着统计质量的高低。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据统计不全,即数据遗漏、资料不全等问题,如果数据统计不全,那么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和总体特征,也就无法发现研究对象真实的变化规律;二是数据统计失真,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标涵义和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的统计失真,受利益驱动虚报和隐瞒统计资料导致的统计失真,由于调查对象不负责,漏填、乱报等所导致的统计失真;三是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落后,特别是在基础统计工作上,部分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的状态,计算配置了计算机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先进的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四是统计制度不完善,包括统计执法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和制约机制,统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统计人员任务繁重,数据误差频次扩大,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不一致,在多家共同统计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数据不尽相同,影响统计数据公信力。总之,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统计数据将会对决策的制定和管理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对于目前一些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统计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推广,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统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统计数据的误差越来越大,统计数据质量也随之下降。当前统计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统计法制意识淡薄

《统计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已实施多年,统计法律、法规得到大力宣传,但从整个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现象比较突出,《统计法》落实不力,执行不严。上到领导下到群众,不管是调查者或是被调查者仍未充分认识到统计数据造假的严重性,法律观念淡薄,要数难、不配合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虚报、隐瞒、伪造、篡改统计数据,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执法乏力,打击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统计法律法规失去应有的震慑作用,本已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变动更加淡薄,助长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使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任务更加艰巨。

2、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混乱,统计源头数据无法保证,包括基础统计工作人员对数据的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或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拼凑数据、数据逻辑性错误、统计台账不健全等,加大了后期整理和分析的难度,也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统计数据不能满足各方需求,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情况;二是由于统计方法、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在统计工作中选择的统计方法、统计范围、指标涵义和指标口径的不统一,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愿意,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内在原因。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统计机构是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头领导,导致统计工作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会对统计工作进行行政干预,甚至出现“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支出、纵容统计资料弄虚作假,“、以数谋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误导决策和管理,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且误国害民。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结构和人员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统计工作本身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较差,从统计数据的管理上看,部分来自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没有进行制约和评估,缺乏严密而科学的评估和相互监督机制,难以保证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没有差距,且各级虽然设立了监督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但却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检查验收作用,难以起到遏制统计数据失真的有效作用。缺少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造成统计数据不同层次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

4、统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除了受统计方法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制约。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人员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信息的任务,统计工作人员作为统计的先锋,其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目前统计人员在执行统计工作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素质欠佳,基层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对统计数据来源不能严把关,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业务能力问题,部分统计人员长期缺乏业务培训,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理论知识等过于滞后,不懂得现代化统计工具的操作,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够,从而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三是统计人员变动随意性大,长期稳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足,造成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工作交换频繁,统计基础数据得不到完整的延续等,这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统计部门应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提高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按时、如实报送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明白虚报、瞒报、伪造或是篡改统计信息等均属违法行为,同时要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方式,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统计管理制度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各项统计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建立健全严格的分级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下放到个体。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完善统计部门监督自律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一方面,在严格执行《统计法》的前提下,需要保障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可以建立统计部门的监督自律制度,实行部门内部交叉监督管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和检查力度,保证统计信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严惩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核评估,例如可在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运行情况。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1(3).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8篇

地质统计学是在矿山储量计算工作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统计学家马特隆教授(G.Matheron)大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数学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他的专著《应用地质统计学》的问世标志着地质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①。地质统计学是和采矿业发展同步兴起的学科,它是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在空间分布上既有结构性又有随机性(或有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质现象)的一门科学。

2地质统计方法发展现状

地质统计学作为一个年轻的边缘学科,正处在蓬勃向前发展的阶段,目前地质统计方法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两大学派地质统计学发展至今,出现了两个学派。

一个是以A.G儒尔奈耳(A.GJourna1)为首的“斯坦福地质统计学派(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这一学派研究了不需要对数据的分布做假设的快速条件模拟、概率克立格法和指示克立格法等方法,并且研究了软数据的使用问题。另一个学派以马特隆教授为首,他们开展了以正态的假设为基础的析取克立格法和条件模拟研究,把协同克立格法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简单克立格法、析取克立格法、泛克立格法和普通克立格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这些方法都要用实际的样品数据为基础,所以也称“参数地质统计学”

2.2多学科的渗透形成新克立格法

目前,对于含有一些特异值,接近了高斯分布的具体数据,就要把稳健统计学思想应用到求变差函数当中,继而提出了稳健克立格法;把多元区域化的变量引到克立格法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关性的变量对某一个变量估值,继而产生了协同克立格法;把多元区域化的变量引到指示克立格法中,继而得到了协同指示克立格法。

2.3多领域应用地质统计学目前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地质统计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飞速发展,统计方法运用在地质工程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以前我们在计算矿产资源的储量时,常用不同级别储量的工程密度,用稀密法得到相对误差来论证矿产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并将相对误差值作为衡量矿产资源储量精度的标准。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根据,被许多人置疑,地质统计方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地质统计工作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质统计不但可以整体估计,还能对局部进行估计,对原有的数学方法和理论进行选择创新,把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地质问题作为目标。地质统计估计的克立格方差是一个很好的估计精度,其估计精度高较高。地质统计的随机模拟能很好的再现出地质变量变化,从而为定量研究地质体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4一维变差函数

可以假设空间中一点只在一维数轴X上变化,把区域化变量z作者简介:常维(1990一),男,江苏泰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x)在X,x+/两点处的数值的差的方差的一半定义成区域化变量z(x)在x方向上的变差函数,记为:‘P(x)=—1V(x)一Z(x+1)]=—1E[Z(x)一Z(x+/)】一{E[Z(x)卜E[Z(x+/)】}z公式中,‘P(x)表示变差函数;E表示期望值,V表示方差。变差函数的函数值仅依赖于x和Z两个自变量。在本假设条件下,变差函数仅依赖于分割它们的距离z和方向,因而变差函数可定义成:变差函数是在任一方向,相距f的两个区域化变量[z(x)和(x+/)的增量的方差的一半。变差函数是一个有关距离的函数,描述不同位置变量的相似性,‘p值越大,变量的相关性越差。通常情况下,‘p值随着距离矢量Z的增大而增大,直到到达一定值时‘p达到极大值,之后保持不变。

5统计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1977年地质统计学正式引入我国,经过我国对地质统计方法的努力学习,地质统计方法在我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5.1用于储层的预测石油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热点,就是对储层的参数进行一个有效的科学的预测。我国原先利用的是传统数理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纯数学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储层参数间相关性和空间连续性的问题,也不附带任何的地质意义,因此,对储层的参数预测有较大局限性。使用地质统计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以区域化的变量理论作为基础,对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化方向性和趋势都有了充分的全面的考虑,再克里金方法的外推和插值的功能,算出了与地质规律吻合的统计方法和模型,继而表征储层参数的规律变化,利用这规律,针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的空间展布开展有效又合理的预测。

5.2用于不确定性描述油藏的复杂变化,很难通过动态或静态的确定性模型来反映。只有运用地质统计方法,用不确定性的描述,才能反映出真实的复杂油藏模型。地质统计方法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很方便地把不同的资料有效整合应用,如生产、测井、地震、地质等方面信息,这些对于油藏;隹确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这种不确定性的描述可以给油藏工程师一个可选择的参考,帮助他们全面分析,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方案。

5.3用于数据整合地质统计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方法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继而预测出油藏动态的特征,为调整和制定开发决策和提高最终的采收率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9篇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掌握这些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

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3陈希孺.数理统计学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7).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宇宙,最优探索方法,物质系统反设计,并行-云-系统仿真工程,有止境的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N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1. 引言

人类自然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控制全部宇宙多维空间,并完全自由地应用全部宇宙物质[1-4]。为此,人类祖先与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物质中的无穷无尽的未知现象、无数的未解之谜,等等。所谓科学研究,是基于当时的物质环境、生存与发展条件与科学技术基础,研究者采用全部可能的各种科技手段,来探索宇宙物质世界的全部未知的各种客观现象及规律,希望探索出新发现,并且该新发现能够经过各个学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实践检验,以及广泛实际工程应用等,以确认新发现的正确性[2-3]。从人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史可以看到[5-14],人类祖先对未知物质及特性的探索从零开始,不断发展,自近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爆炸式的发展,但新的“未来科学问题”不断呈现[10]。值得指出:人类的祖先(如原始人、猴子、.....、微生物、.....)一直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否则,人类不可能可以不断地生存、发展壮大而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科学探索研究并非(但包括)只是在实验室中由科技工作者进行......。

值得注意:对全宇宙系统,人类最优的科学探索方法是什么?人类通过什么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方法,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并最尽快地实现人类自然探索的最终目标?

基于宇宙物质原始自然运行的统一数值算法与数值仿真过程[1],考虑到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对宇宙物质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优科学探索技术方法是基于系统数值仿真而对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同时文中分析了该全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方法,结论是该系统反设计可以尽快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的各种物质;而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研究方法需要人类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才有可能(但不一定可以)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提出的科学探索全宇宙的最优的方法,可以回避掉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的严重缺陷。

2. 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的最优化方法问题的描述

在人类生存的多维空间与现有科技储备条件下,现代人类对全宇宙系统的科学探索,需要寻找最优的探索方法 ,使得科学探索研究的成果与代价比 达到最大:

(1)

式中, --- 科学探索研究的成果; ---科学探索研究的代价比,包括付出的探索研究时间,人类生存的多位空间的损失; --- 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 依次是时间、3维几何空间,NS是指空间的维数(NS>4)。

同时,需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即人类的多维生存空间

(2)

即人类必须有足够大的NS维生存空间,使人类不仅保持生存状态,而且可以不断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索研究而发展壮大自己。

, 如果 (3)

式中, 是宇宙物质系统的根基底(即全宇宙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 ),是人类科学探索的最终目标; 是人类寻找宇宙物质系统的根基底过程中系统仿真(第k次迭代)产生的物质现象; 是(数字化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库; 是可以接受的系统仿真误差。

3. 全宇宙物质构成及运行过程与特性的数学模型

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对象是:完全彻底系统地、准确可靠地、高精度地掌握充满在全宇宙多维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 。因此,需要可以对全宇宙物质进行系统数值仿真,关于系统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即宇宙物质的构成、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及其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1],现介绍如下:

3.1 宇宙物质的构成与运行过程

宇宙空间S是一个NS维的空间,其大小为: ,其中, Ai(i=1,2, , NS)是第i维空间的大小(A1为时间,A2, A3, A4为三维几何物理空间,…)。宇宙由一系列(共NMax种)物质基素(物质最底层的基本元素)及其转变成的物质组合体构成,这些各物质基素单元与(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以及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是在NS维空间中作不停的运动,并且相互不停地(分解与组合)转变,该相互转变如图1所示,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的NS维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多维运动过程中物质体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前面的众多种类的大量现象是后面一个现象的条件,后面的一个现象是前面众多个种类的大量现象共同协同对抗产生的结果。

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过程与形成的构成,遵循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详细运行过程的结果可由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作数值仿真获得。

3.2 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基于宇宙物质运行统一基理体系[2][3],在一个NS维空间区域 中,宇宙物质运行统一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Universal为:

(4)

式中,宇宙物质普适性算法 Universal具有以下功能:输入宇宙空间维数与大小以及充满在其中的物质的基底参数,以及指定的一个宇宙子空间,等;经过 Universal的运行(即:全部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全部宇宙物质基素单元的NS维运动之后,输出在NS维全宇宙空间中,表现为无穷无尽(巨大数量)的、奥妙无穷的、无奇不有的、……现象。

宇宙物质运行统一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Universal的具体详细的数学描述,数值仿真的数学表达,全程计算步骤,数值仿真计算流程图,等等,参见文献[1]。

具体的输入如下:

(1) 宇宙空间的维数为NS维。

(2) 各维宇宙空间大小:A1为时间,A2, A3, A4为三维几何空间,…,第NS维空间,构成NS维空间S。

(3) 宇宙物质基素信息:①在NS维空间全区域中,存在NMax种类(系列)的宇宙物质基素单元,各类具有不同的特征功能与数量,如第k类物质基素存在Nk,Max个单元(k=1,2, …, NMax);②在宇宙空间全区域中总共存在 种类基素,全部种类基素单元总数 ;③内部参数: 是物质基素单元 的内部参数;④约束条件: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内部参数约束函数 ;⑤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功能运动方程 ,第k类物质基素,k=1,2, …, BMax,第i个物质基素单元;⑥物质基素控制量 ;⑦基素单元的性能指标 为追求掌控最大的NS维空间(及充满在其中的全部物质)。

(4) 指定一个NS维子空间区域 。

具体的输出如下(在全宇宙 维空间中):

(1) 全部物质体的总体信息:①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 。②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 。③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 。

(2) 各种物质体(基素单元与物质组合体)的详细信息:①全部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状态 ,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状态 [在NS维空间中的参数,如时间、三维空间、…,(包括相互之间的导数,即速度,等等)]。② 物质组合体运动方程。③(所导出的)该物质体的一序列的概念及概念性参数【如:约束条件(物质基素单元或组合体的状态变量约束函数 、控制对策约束函数 、性能指标约束函数 ),运动方程,子性能指标,…】。④各种物质基素的不同单元、与各层次各种类的不同物质组合体的性能指标P= ,如物质体所占据的NS维空间,如(人类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观测到的)物质体形状随着NS维空间的变化,以及这形状在不同条件下观测到的结果不一样,等等。⑤各种物质基素单元与物质组合体的控制量 。⑥ 是物质相互作用特性方程, 是(在该物质系统所在的 维宇宙空间 区域内)各级别各种类物质组合体对周围物质(如对物质基素单元 )的作用特性现象,如物质体的各种特性:各种作用力,如“万有”引力、磁场力、电作用力、等等;物质体的形状;…。⑦各物质体所在更高级别的一些物质组合体,以及该物质体的组成(由较低级别物质体,…,物质基素单元)。⑧各物质体在 维运动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新组合。⑨不同级别层次、不同种类的众多物质组合体分别采用各自的对策 追求各自的性能指标 达最优。

(3) 针对一个指定的 维子空间区域 ,存在的物质体,可观察的现象信息:①总共存在 种类(系列)宇宙物质基素,各种基素分别存在 个单元;②在该子空间 中,所存在的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 ,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 ,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 ,各种类物质基素单元的状态 ,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状态 ,等等。

4. 人类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的最优方法是:基于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系统反设计

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 起源于人类祖先发源的地球及其附近的多维空间,“优化计算”到现在, 的选取是非常规的、“非科学的无稽之谈”,主要技术方法是超大系统数值仿真,最后获得宇宙物质最底层的基素时,再进行实物物理实验作验证,宇宙物质反设计的流程如图4所示。

人类探索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各种特性,可以直接接近基素单元法: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方案,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优化计算方法与步骤是:

第0步:整理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全部各种类学科领域中所知的全部现象、概念、原理等知识库 ,将该巨大知识库 全面系统地整理成数字化表达;

第1步:猜想而设立宇宙物质基素单元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的初始方案 ,(k=0);

第2步:采用 与宇宙物质的数学模型,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值仿真,生成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数量巨大的物质及其运动现象,该仿真结果 以数字化形式表达;

第3步:将仿真结果 与巨大知识库 进行比较,并计算比较误差,如果比较误差很大(不可接受),则进入以下第4步,否则(即仿真计算误差可以接受)进入以下第5步,这里指出,采用系统数值仿真方法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仿真,如图3中从宇宙物质基底人类可以理解的现象的过程中,反设计仿真不考虑中间仿真结果(即物质结构及其运行的现象等)是否正确,而只考虑人类已经积累的膨大的知识库(即与该知识库作与比较,如图4所示);

第4步:基于系统仿真结果误差,迭代修改物质基素单元及其运动方程的方案 ,再转入第2步;

第5步:已经获得最优的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结果 ,进行物理实验,作最终的验证。

基于本文提出的宇宙物质基素、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与物质自然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以及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学科原理等知识库(这些即是宇宙物质的系统数值仿真反设计的条件),采用图4所示的宇宙物质反设计方法,经过超大规模系统并行-云-仿真计算,直接探索发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最后进行物理实验,验证在反设计过程中生成的且人类无法想象猜测的物质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在宇宙的分布、各种物质形式、层次种类、各种类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等等,进行最终的验证。

5. 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优点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系统并行-云仿真研究方案与人类传统的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科学方法不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1-4],而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避免了历时上亿年的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的缺陷,是现在最优的方案,体现在:

5.1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小,探索研究的速度很快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库数值化;如果采用传统科学探索方法,只是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出发,“摸着石头过河”,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一个历史性惊人重大突破的新发现,再更深入探索多步”地靠近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太大太大……太大。

显然,“一步一批物理实验室”将付出巨大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即 太大;而采用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全局最高精度数值仿真反设计,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与各个专业的研发者,这些成本代价是很微小,系统数值仿真几年就可能出一些结果,探索研究的速度是“快的离谱”,即 。避免了“人类沿着传统科学研究路径进行下去,人类可能不能满足约束条件(2)式”。

另外,由宇宙物质系统仿真产生的因果关系逻辑图(如文献[1]中图3)可知,采用物质反设计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胡思乱想地”、“答非所问地”、……“不符合逻辑地”、“偷换概念地”假设宇宙物质的最底层根基 ,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探索到全宇宙物质基底。

5.2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效率极高,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可行性很强: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传统自然探索科学寻找宇宙物质基底过程中,付出无比巨大的多维代价,经过“无穷无尽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历史性、惊人的重大新发现”等时,才探索向前走了一小步,并且大量的“一小步”在全局中都可能是无效的。与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因此,这个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是效率极高的,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同时实现该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并不多,是可行性很强的,因此,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案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因此,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宇宙物质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法,是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的全局最优的方法 ,将获得最优效果 ,并能够容易满足约束条件(2)与(3)式。

总之,基于现代人类计算机技术,人类积累的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方法,人类现在已经到了寻找到宇宙物质基底的时候了,即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6. 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时存在的问题

6.1 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标本,有可能得出的一些结果,现代科学不能解释

在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 ,在这些无数的多维现象中,如果可以寻找到一群现象与人类积累的知识库 完全重合,这就可能是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即满足约束条件(3)式);如果可以寻找到一群现象 与人类积累的知识库 基本重合,即一些是完全重合,另一些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这可能是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吗?是否一定要等待现代科学探索到这些不能解释现象与规律,才能说明反设计的系统仿真成功了,而现代科学探索到这些现象与规律,是要付出太长的时间与太大的代价 等。

6.2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一个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就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来进行,即使是很多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同时来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也不一定会很快反设计成功,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但在这个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过程中,探索是有止境的,有待我们去尝试。

7. 结论

基于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宇宙物质结构组成及其运行的统一基理,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本文给出了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数值仿真算法(包括仿真步骤以及流程图),通过与人类自然探索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该基于并行-云-数字系统仿真的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算法是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最优方法,是全宇宙中第一优工程。

该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而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反设计,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①探索速度很快,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几年内就可以获得一些不太正确的(临时迭代)宇宙物质系统基底仿真结果,以供系统仿真反设计迭代;②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探索效率很高,科学探索不是无止境的,虽然反设计迭代过程中的临时迭代结果不对,但人类无法想象与猜测的、现代最先进设备无法观测的物质也可能被仿真出来,避免了人类上亿年形成的人类特色自然探索方法的缺陷;③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明显优越于人类传统自然科学探索方法,即可以想象到的就可不择手段地探索,并且“一步一批实验室”,因而,全宇宙物质反设计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

因此,未来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系统反设计的云-并行数字仿真。建议人类未来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是:基于我们人类长期科学研究取得并积累的巨大而临时有效的因果关系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构造组成及其原始物质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寻找到宇宙物质的最根基要素,即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各种物质;不需要任何科学探索,不需要任何科技创新。

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在宇宙中进行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该宇宙探索的冲刺阶段是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这是人类针对全宇宙的第一优工程。

参考文献

[1]南英,丁全心,陈哨东,等,基于自然数值算法的众多飞行器轨迹一体化全局优化设计,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3,43(6): 636 ~ 659

[2]Nan Ying, Methodologi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 Over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Dec. 2013, Vol:13 No:06.

[3]南英,人类特色的科学探索研究:总结与未来方向,科技纵览,2014,No:184:88~100.

[4]Nan Ying, Methodologi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es: Traditional Nature Sciences Are Unoptimizable Methodologies to Explore Whole Unive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Computing, 2014, Vol:5, ISSUE 1.

[5]Andrew Robinson, The Scientists - An Epic of Discovery, Thames and Hudson, 2012

[6]Michael Frieldma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A New Key[J], ISIS, Vol 99, March 2008: 125-134

[7]宋健,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2月

[8]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02年: 193-209

[9]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0]What we don't know: 125 questions, Science Vol.309, No.5731, 1 July 2005, pp.75-102

[11]Biju Dharmapalan,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ology, Alpha Science International Limited , 2012

[12]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科学统计 数据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企业在其运营中也逐步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认识到科技统计是监测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乃至科技活动的基础。企业科技决策的准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科技统计所得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作为电子行业重要的经营信息来源,其数据信息不仅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明确的经营指标,从而了解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出决策,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然而,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了其功效的大小及正负,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产生“正能量”,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决策体有利的导向作用,反之,失真与不及时的数据统计数据则会失去参考价值,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贻误决策良机,不全面的数据更会造成一叶障目的状况出现,就更提不上可以为企业作为决策依据了。本文就我国电子行业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科学统计数据质量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统计工作存在于电子企业管理的每个流程,是电子行业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其早已作为电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层面来讲,其涉及电子行业整体布局以及长远规划,从微观层面来说,有关乎每个单位的建设,总而言之,科技统计在电子行业是无处不在,其存在于电子行业的每个方面,科技统计为电子行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没有统计信息作为支撑,企业领导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电子行业这样一个变化更新快的行业而言,了解市场变化,顺应最新科技潮流是电子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安生立命”的法宝。

现阶段,在电子行业科技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统计所得数字与实际数字不吻合,相差较大,数据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数据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素质相对较低

整体而言,科技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限,或者存在或多或少的业务“短板”,科技统计工作体系设计不合理,由此造成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水平较低,其科学性就更难保证,这样,出现统计失误的案例就更“不足为奇”了,此外,由于业务素质的层次不齐,统计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过程较容易出现数据采集衔接不连续,过程控制不严谨、不合理,致使科技统计数据在初始层面就缺乏真实性。统计数据与企业或个人利益相关,致使统计数据工作受到多方的利益驱使,在无形中加大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一些统计工作存在着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

二、电子行业不够重视科学统计工作,在认识上并未达到一定高度

目前,随着电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壮大,电子行业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当今诸多电子企业并未真正理解和采用科学统计来运营和操控企业,甚至并未意识到科学统计的重要性,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向上发展。一些实力较强,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电子企业对科技统计工作已经有所认识,也在企业决策中或多或少地去参考科技统计数据,即便如此,对于企业内部的统计人员来说,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内心往往更倾向一个产品的总体设计,包括外观以及带给客户的直观感受,却大大忽略了电子产品真正的价值――性能和质量,这一环节恰恰是要紧紧依赖科学统计工作成果。若企业统计人员采用草草了事的心态来对待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那么一个电子企业就会输在了细节上,同时也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更无法发挥科学统计成果对企业效益的“正能量”。

如何提高电子行业科技统计数据质量则是提升电子行业决策力和市场灵敏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造成电子行业统计数据质量低下的原因,电子行业应该就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三、提高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加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错误质量控制

行业科技统计人员是行业科技统计工作的承担者,行业科技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则是影响科技统计数据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科技统计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则是我们首先要亟待解决的环节。行业通过举办各类紧密结合实际的科技培训活动,普及科技统计工作知识,加大统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电子行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使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科技统计方法,指导行业科技统计从业者实践相关的统计方法,引导整个行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体系,从而在整个系统层面确保电子行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此同时统计人员应以电子行业经济效益为研究重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和专题活动,开展全面调查,系统收集市场和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从而为电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布局提供新对策、新建议。

四、加强电子行业统计人员培训力度,使其认识到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和意义

电子行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统计知识普及活动,积极宣传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使统计科技人员认识到统计数据对行业科学布局以及管理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改以往科技统计工作不能给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最后,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使得电子行业科学统计数据保持连续性。

总之,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对企业以及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正能量”,因此为了电子行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要积极有效地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为行业的发展及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向永芳.电子行业总成本浅析[J].财税统计,2010.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2篇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统计局党组(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数据准确、服务优质、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的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不断推进统计的基层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优质统计服务、党风廉政建设等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统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逐步深化,明确树立统计必须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为发展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效应如何,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如何,离不开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作出定量反映。

二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反映百姓需求。统计部门要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用统计数据反映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充实服务内容。统计部门必须充实、加强对服务业、节能降耗、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加强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统计,全面反映全县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效和问题。

四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创新统计方法。统筹兼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也为拓展统计方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研究应用更加科学的统计方法,健全统计调查体系,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全、更优的服务。

(二)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统计工作取得成效

第一、始终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全力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在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下,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执行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规范完善数据审核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特别是注重源头数据审查,严把质量关,有效地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更加真实地放映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开展多项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圆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工作,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已进入普查数据审核查询冲刺扫尾阶段。

第三、统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多年来,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约着先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贯彻实施。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在市统计局的帮助支持下,局党组(班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以推行联网直报为切入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统计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县局各专业已和市局实现了联网直报,全县16个乡镇已和县局实现联网直报。

统计数据联网直报。提高了基层统计工作效率,为经济普查数据处理采用联网直报技术进行乡级录入,县级处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年经普数据录入中,我县采取的就是乡镇在线录入的模式,并且我县还实现了行业代码网络查询。这受到了市统计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第四、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统计队伍力量不足,严重制约全县统计工作的开展。2007年,在市、县两级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全县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乡(镇)新增41名专职统计员。同时,县局成立了有7人编制的地方调查队。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为各项大型普查和国情国力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推进统计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第一、进一步完善gdp核算。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gdp核算改革的各项措施,提高gdp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评估,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市场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对主要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实现了县级各专业数据与省市县两级数据的衔接。

第二、加强能源统计。按照国家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开展全社会能源统计的测算,实行季度gdp能耗测算。为“四创”工作和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落实服务业统计制度。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和《云南省服务业统计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服务业年报和季度统计制度,开展服务业调查。

(四)狠抓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全县统计工作长足发展

第一、认真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查找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局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了基层、服务对象、县级有关部门和全局职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了逐条对照检查,切实进行整改。

第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按照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将原来的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转为行政服务事项,由局长在《××新闻》向社会作了公开承诺。

第三、抓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局党员中开展典型事例和警示教育等活动,以榜样的风范,认真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做到政治坚定、党性坚强,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第四、抓机关作风建设。借加强软环境建设之机,规范机关工作程序,推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全县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和工作纪律有了明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影响和制约昆明统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对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致使统计工作者的观念、思维、思路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还存在差距。党组(班子)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近年来统计工作的实践,向县委、政府两办及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围绕征询到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剖析。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存在差距

对科学发展观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不够,认识不够深。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一个阶段的学习调研就能完全学好、学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上离真学、真懂、真用的要求存在差距。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统计科学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县区相比,统计工作尚有明显的差距。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和工作接触面相对狭窄等等,也形成了特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统计人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人的思想解放,观念差异较大;受统计制度的传统影响较大,往往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片面强调高度统一的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统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制约了××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二、统计制度方法适应科学发展还有差距。尽管我局在统计方法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也取得积极成效,但统计的内容及指标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的进步的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多,反映和体现创新发展的指标少;反映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待建立。

第三、统计服务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需求上还有差距。一方面,面对新的形势,我局深感为领导、为群众、为基层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炼升华不够;到基层专题性调研不够。另一方面,统计工作制度创新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能源统计、服务业统计、gdp核算、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统计制度在推进上力度还不够大。

第四、统计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需要。表现在统计的权威性与其承担的工作职责不协调,而且,基层统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第五、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部分单位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统计基础工作薄弱,配合程度差,企业迟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六、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部门统计工作不断削弱,部门统计任务不断转移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存在重复交叉,影响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原因分析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水平,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永不满足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认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才能使局党组班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二、要进一步创新思维观念,科学促进工作实践,着力解决发展不科学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在思维方式上,要把本职工作放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在工作思路上,要把科学发展观融进具体的工作目标里,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着力解决作风不严实的问题。一是作风要严。首先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其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决不敷衍塞责。二是作风要实。要实实在在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脚踏实地。要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干好一件事。与此同时,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较真和碰硬,坚决做到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充分发挥局党组(班子)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要从源头和管理上抓好数据质量

开展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落实各项规程的全过程。要求全县统计工作者竭力做到专业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逐级成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办法制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工作巡查;建立健全对基层基础工作的检查和督促,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坚持依法统计,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依法统计,维护统计法的尊严。从源头抓好数据质量。

第二、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重大决策上来,坚定信心,积极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统计数据质量代表政府的公信力。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按时完成月、季经济运行分析,要加大数据的审核、查询力度,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做好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对接,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专业处室要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指导基层围绕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开展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

各级统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理念,努力推动统计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加强统计调查的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利用统计调查数据及时撰写分析报告,增强统计服务的时效性;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实用性;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前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搞好分析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超前性;要根据社会热点、工作重点和舆论焦点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加强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增强统计服务的多样性。

在继续加大统计调研和分析研究力度的基础上,力争多提供一些可供当地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的精品依据。健全统计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消费、价格、民生状况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提高经济预测水平,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第四、深化统计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检验统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各级统计机构的第一要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统计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现代统计调查技术,促进统计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科学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大统计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和配合统计的良好氛围。推动县市统计工作更加依法有序开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和统计指标体系创新

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便捷、快速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服务。

第六、着力加强基层统计部门基础建设

1、帮助解决基层统计部门经费困难的问题;2、巩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3、加大对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缓解统计系统工作压力。

第七、进一步加强局党组班子自身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讲团结、求务实、重创新的班子队伍,对推动我市统计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局党组(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全县统计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加强学习,着重提高局党组(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建设一个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我市统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 科学 ,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 经济 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电子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 教育 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 经济 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 规律 ;(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 计算 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 网络 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新晨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