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中外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大会发来贺信。刘延东在贺信中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力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密切合作,在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努力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职教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让世界认识和了解支撑“中国制造”的职教模式,认识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必将为中德职教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加强这种合作关系,实现两国职教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正是有了中德双方30年来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有了中德职教合作30年的辉煌历史,也才有了此次盛会。希望在会议研讨中,中德双方能利用好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职教理念,碰撞出更多促进中德职教合作的火花,达成更多促进中德两国教育合作的共识,共同谋划今后30年双方职业教育的未来。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职业教育为突破点逐步展开。中德教育合作,尤其是中德职教合作,已经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典范之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说。

“在职业教育领域,同中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组织有十几个,国家有30多个。其中与德国的合作起步最早,历史最长,项目最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

现在中国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开展的职教项目,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联合开展的职教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职教理论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共建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已经成为中德职教合作的核心。

1985年9月,中国一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代表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和中国共同开展的笫一批技术合作项目之一。

2006年,通过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公司(简称BSH)与南京高等职业学校签订了BSH班工业电子专业联合培训合作协议。对BSH班的学生,学校采取德国双元制模式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内作为学生,在企业作为预备员工,企业每月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部分学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考试方面采用德国工商行会的工业电子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的试题。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德国手工业行会专业工人证书。

湖北啤酒学校通过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以及武汉工业学院签订了在中国培训啤酒酿造和饮料技术本科生的合作协议。在武汉工业学院完成2年的基础学习后,学生来到湖北啤酒学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学年结束时通过德语语言测试和资格考试的学生可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德国的学士学位,其他学生则继续在中国完成学业,获得中国的本科文凭。2009年10月,首批6名学生已经前往德国继续深造。

自2004年开始,中德双方联合启动了“中德职教师资赴德进修项目”。截至2008年年底,双方合作培训了中国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2000余名、校长700多名、中国中职职教师资基地专业教师近100名。在双方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的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还与德国的马格德堡大学联合开展了职业教育双硕士培养项目。

目前,中德职教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发展到课程及教材大纲联合开发、职教教学法专门人才共同培养等层次更高、形式更多样的合作模式。

同时,双方合作涉及的专业领域也更广泛:从最初的传统行业,发展到今天对现代工业、电子产业、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合作形式不仅有项目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合办培训基地和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还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近年来,中德双方还将项目运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中国西部地区辐射。

在庆典之后举行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上,中德双方就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法制建设进行了集中及分组的讨论。

这是中德双方为继续深化现有合作,扩展双方合作空间做出的进一步努力。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院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办学与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与综合竞争能力。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院系间教授互访,聘请著名外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学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教学模式,优化我院课程设置,邀请外籍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院积极主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会议,给学院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舞台。学院还注重与海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保持互利合作的关系,建立了多个长期运行的联合实验室。

1基本认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要在21世纪成为研究型学院,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这个推动力。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则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学院必须要形成一股合力,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支队伍,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创造满意的内部环境和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构建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使国际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切实走入科研、教学、学生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主要思路

2.1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议和策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外著名大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推进和加强学院优势学科与他们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共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等,逐步构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核心网络。同时,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协助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政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院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针对优先发展的学科及方向,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作长、短期合作研究工作,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资讯。

2.2为人才培养服务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把国际知名专家“请进来”的策略,提供与世界大师和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营造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选派计算机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讲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经费使用提出参考建议。同时,争取在上海大学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藉此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物色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3为留学生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更多地关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依靠这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进一步促进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目的。

2.4为管理决策服务

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工作委员会从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管理决策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在不断完善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强学院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学院教师人人增强外事能力,承担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员会组织牵头,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密切跟踪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数据库,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大公司、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情况和信息,使得学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3主要工作

3.1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助力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结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实际开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学院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首先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突破。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国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共招收了国外留学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级进修生4人,普通进修生8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23个国家。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继续留在学院进一步深造,从本科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爱德,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资助继续在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院注重高水平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短期进修人员前来学习深造。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学院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向他们介绍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等,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设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在本科生层次开展海外实习计划。每年利用短学期和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境外实习。学生们前往美国休斯顿多个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实习基地学习后,纷纷反映海外的实习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国外大学教育和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价值、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能力。还有些优秀学生通过海外实习计划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该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机会。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计划。学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双方留学生交流互换计划。双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协助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计划至今已执行三年,效果良好,达到了拓展研究生学术思维的目的。今年学院又与日本会津大学签订了国际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该项目充分利用双方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进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筹措与美国田纳西大学(Knoxville)、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学院开展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项目。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引进国际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外先进的IT技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结合国内IT企业的现状,定制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们将继续开拓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3.2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积极鼓励并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学院高性能计算学科平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高性能计算与应用专家主讲,向大家展示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研讨吸引了学院乃至学校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前来,并多次入选为上海市的“东方讲坛”系列讲座。

学院积极与国际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与HP公司共同研发了 “自强3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该机曾在200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高校网格平台。该平台为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交流创造了合作环境,为解决前沿学科领域的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提供了机会。学院同美国SYBASE公司联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实验室”,来自SYBASE的专家定期与计算机学院师生研讨应用技术难题,在WEB数据库和XML数据管理研究、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广泛展开合作研究,推动了学院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学院还与安世亚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学-ANSYS联合实验室”以及“ANSYS软件上海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该合作项目将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为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十分重视与兼职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选择若干研究方向,探讨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曾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学计算机系李为民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戴兴德教授、新加坡国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刘子顺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专家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来校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带来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师生好评。学院还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项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双赢方向发展。目前担任我院兼职的海外教授有18人,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国际大公司。

近几年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多次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图灵奖得主N. Wirth教授, 美国SYBASE公司总裁程守宗先生等。通过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优秀人才提供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学院营造培养国际人才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来院作学术交流的知名教授越来越多,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层次也逐步提高。

学院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与海外高水平的大学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挑选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进修学习。该工作作为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些进修回国后的教师,在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勇挑重担,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会组织;教育国际化;中外交流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批985高校,与各国高校陆续建立起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开辟了一系列国际交流学生、交换学生的项目。此外,中外高校学生领袖间也在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例如早在2008年,北京大学即主办了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对话会。近几年,上海也在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步伐,由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已于2013年8月迎来了第一批新生。作为高校学生重要的组织形式和交流平台,学生会组织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中外学生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正在逐渐增多,这中间既存在着挑战,但也蕴藏着机遇。

从理论角度考察,综观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虽然已有学者、学生工作者对中外学生会组织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但主要是从中国学生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内部发展出发的,例如:施雯雯的《高校学生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袁爱军和李萍的《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建设的新思考》。此外,也有为数不少的介绍国外学生会组织的论文,但讨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以借鉴海外经验为主,目的是为了参考国外高校学生会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方法,为中国高校学生会的发展提出改进性的启示,例如,王建梁和张业琴撰写的《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会组织研究及启示》。但就中外学生会组织交流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机遇而言,目前的理论成果中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和详尽的分析。为此,我们拟从实践的工作经验出发,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情况汇总,分析概况中外学生会组织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来沪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国外高校访问团进行专题交流、对国外学生会组织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总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国外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国内地高校的学生会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结构模式、实际运作、服务和活动等方面。

纵观我国高校的学生会组织机构,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在学校团委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之下开展活动,实行的是行政体制的管理模式,学生会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下设主席团,一般有主席和副主席,管理校学生会各部门和院系学生会。校级和各院系的学生会主席团和主要学生会干部,都由学生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会为例,其学生会组织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

国外的学生会与中国的学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其结构模式、运作方式和活动组织。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学生会组织结构模式、运作方式、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美国的学生会组织,其学生会的结构、人员构成、选举类似于美国政府。以美国纽约大学为例,其中设有的Student Senators Council(SSC),是由16个院系的被选举的代表以及选举中获得席位的7位代表构成,它直接参与学校评议会和学校管理工作。美国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其学生会组织被称为,Student Government,由学生选举产生的“学生政府”的领袖们负责组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并参与学校董事会关于学生事务的讨论。而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会组织通常采用主席负责的理事会管理模式,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学生事务的管理。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中外学生会组织的异同,接下来我们以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会为例,分析其结构模式、运作方式、提供的服务和活动。

1.结构模式

“Student Association”是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学生组织,相当于中国的学生会,可称为“学生联合体”,简称“学联”。“Student Association”以为学生服务为出发点,由学生负责日常运营。“学联”由四部分组成,即常务理事(Sabbaticals)、学生会(Students’Representative Council——SRC)、学生服务委员会(Student Services Council——SSC)和学生协会理事会(Student Association Board)(见图2)。

其中,学生联合体常务理事有四个职位,分别是理事长(President)、执行代表(Dorep)、学生发展和交流项目代表(Dosda)以及活动服务代表(Does)。理事长主要负责各方面的问题,包括住宿、学费等,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环境。而Dorep主要是负责学习、学生福利,创造公平的机会和民主。Dosda主要负责社团、下属委员会和联合项目。Does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例如,每个星期五、星期六晚上的舞会,以及学生联合体旗下商业的运作。学生会主要由22个成员组成,有6个下属委员会,也就是6个部门,分别为:社团关系、环境和民族、住宿、教育、公平机会和福利、外部活动。学生服务委员会主要组织和支持学生联合体的活动和事件,下有各种社团部门。学生协会理事会由13位成员组成,是学生联合体的最高管理机构,由五部分成员组成,分别为常务理事(Sabbaticals)、学联干部(Students)、学联成员(Lay members)、学校成员(University members)和无投票权成员(Non-voting members)。而这些成员主要通过竞选的方式产生。学生协会理事会主要负责学生联合体运作的经济的维持以及学生联合体规章制度的完整性与切实落实。

从上述中可以发现,学生协会理事会是最高的管理机构,其成员与其他部分的成员有所交叉。但是,学生协会理事会并非凌驾与其他部分之上,而是与其他部分合成做一个部分进行运作,这就使得学生联合体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交叉、复杂的特点。

2.运作方式

和英国其他很多高校一样,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联合体的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和学生联合体所拥有的运营型酒吧、咖啡厅、打印店等的盈利。但与其他一些高校不同的是,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联合体的运作由学生负责,没有兼职官员或者带薪职位,负责运作的学生来是志愿者,主要是SRC和SSC的成员、Ents Crew(一个帮助学生活动开展的下属委员会)以及学生协会理事会的委托人。此外,不像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学生要加入学生会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加入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联合体并不需要缴纳会费,主要是跟各个部门组织联系、申请,而若要成为学生联合体管理层、最高管理层的成员则主要是通过竞争选举的方式,通常是一年一次。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学生能够参加很多活动,大部分是免费的,享受一些帮助与服务,并且学生联合体中的组织部门,如Ents Crew也欢迎并鼓励学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参与服务、志愿者工作。

每个组织部门会定期召开会议,安排近期的工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常务理事的成员有专门负责的领域(上文已经提到),因此,他们会和负责的部门进行沟通或者参与部门的会议中。例如,学生会(SRC)每星期二召开会议,每隔一周会讨论跟机会公平、福利相关的问题。

3.活动与服务

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联合体举办的活动非常多,非常频繁,而这些活动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社团类活动(Societies),一类是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s),另一类则是联合项目(Association Projects)。其中,由于有140多个社团,所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参与社团的活动。而小组委员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面向学生,并且不需要会员费即可参加。2013-2014年的联合项目主要有三项,为摇滚艺术节、班级礼物和史葛郎聚餐。有些活动是收费的,如Mash-Up Monday,想要参加则需支付一英镑的门票费。而有些则是免费的,如Without a Punchline。

此外,圣安德如斯大学学生联合体也向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服务,这些帮助服务主要涉及:住宿、学习、国际学生、金钱问题、安全问题、学生服务以及福利。如,住宿方面有专门的住宿咨询师,向学生提供个人服务以及如何租房子等的资源与建议,学生联合体中也有住宿委员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学习方面,如果学生认为考试、论文成绩给得不公平,可以通过“Independent appeals process”寻求帮助。在财务方面,学生联合体可以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基金赞助等。

从上述实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学生会组织在结构模式、运作方式、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国外学生会组织的具体情况又因各个国家、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有所区分。但总体而言,国外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更强,以经费来源而言,国外学生组织运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所拥有的产业的盈利,部分学生组织具有自负盈亏的经济能力,而中国学生组织运作主要靠团委拨款和社会赞助,需要借助较多的外在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生组织和国外学生组织无法开展合作,如果能够探寻到合适的交流合作途径,那么,中外学生会组织能够增进了解并互相借鉴,这种跨文化的合作甚至可能会对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巨大的推动力,给中外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目前,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中外学生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大势所趋,从实际情况出发,展望不远的将来,我们认为,中外学生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寻求突破。

1.培养学生领袖,建立中外学生领袖对话机制

尽管中外学生组织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其中一点是共通的,即中外学生组织的负责人都是学生,并且由公开的、民主的竞选产生。这些由学生推选产生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这批“学生领袖”的责任意识和交流能力,一方面,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自身所在的学生组织中树立威信、产生号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和其他国家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领袖”展开积极的交流和相互之间的学习,可以考虑开展确定时间(如一年一度或一学期一次)的中外“学生领袖”交流活动,或者是确定地点(如在某个城市或某所大学)的研讨交流活动,建立一项较为长期的交流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领袖”个人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也将使中外学生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生领袖”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相结合,产生更大的实际影响力和更为持久的效果。

2.开展公益活动,打造中外学生会组织合作新平台

中外学生会组织,基本都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并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为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和适当的帮助,也常常跨出校园为社会提供服务。近年来,公益意识、环保意识、志愿者精神在全球各地获得了普遍认同,也吸引了各国青年投身其中。因此,在中外学生会组织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在公益精神的指引下,中外学生会组织可以号召并发动学生携手开展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奉献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可以利用某些国际性盛会所提供的机会,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世博会等跨文化、全球化的活动来为中外学生会组织创作合作的机会。这样的一种合作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开由于各国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的差异而带来的观念差异和文化碰撞,避免由于政治观念的分歧或者国际争端的发生而带来的各种矛盾,有助于中外学生会组织之间的相互认可和接纳。这种方式的持续合作,也将有助于拉近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的内心,有利于各国富有爱心的青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力和奉献精神。

3.适量吸纳各国成员,推进学生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4篇

随着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民众的逐渐接纳。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上述情况的出现,中医药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在中医药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给国家、单位、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经验、体会,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1 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展望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初期以劳务输出、专家外出讲学等为

主。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关注的不断增大,逐渐开始了以中外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为主体的交流合作,甚至互相参与了对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和医疗合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针灸开始为华人以外的社会知晓,并愿意尝试其治疗方法。针灸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鉴于当时经过正规训练的针灸师极为短缺,有的人甚至放弃其厨师职业开始为患者扎针。小热潮的形成并未给当地民众留下太多积极的影响。其后,随着许多经过正规训练的中医师、针灸师移居海外,同时也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医疗费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又一次悄然兴起,也给了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许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邀请、引进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的讲学和医疗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水平,并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信心,中医药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由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循证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补充替代医学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要求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提供循证证据,说明作用机理的呼声也日益增强。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将上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政府机构也开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与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有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某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疾病上的价值,并部分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对外交流的动力应当源于合作双方。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迅速、持续增长。如何找到一种可以尽快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丰富的积累已经从许多方面显现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独到之处,简、便、验、廉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发达国家不但在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了针灸课程,还注册、开办了众多专门的中医、针灸高等学校,有些甚至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数万名针灸医师。发达国家投入到补充替代医学研究项目中的经费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对培养我国中医药研究人才、队伍,迅速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国外的合作者提供中医药研究思路,可以集思广议,避免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拥有更多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是我们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发达国家在补充替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开展中医药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的今天,如何尽快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突破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思路,下大力气予以有效解决,为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示范作用,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中医药研究方向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问题,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基于数千年来先贤的实践积累和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较国外的专家学者先行一步,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对中药的选择也更加精准,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发现阳性目标药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国内找寻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关注,以便加快其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步伐,常常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课题的关键技术展示于人前,由此引起的关键技术外泄已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导致关键技术外泄的,即使今后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讨回公道,举证困难是这类纠纷的共同特点,赢得官司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成药处方的专利需要参照化合物组合进行保护,在某个方剂基础上的加减与原方差异的认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件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成为摆在每位中医药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合作之前,通盘考虑相关问题,将所涉及的问题做个比较好的约定,签署好相关文件后,再出示核心技术也为时不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合作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在对外合作中比较关心如何从技术角度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对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却不甚关心。但在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的相关科研合作中,法律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契约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外著名高校都有其专门的法律顾问或律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负责为研究人员在相关的合作中起草协议、契约,替科研人员在签署协议、契约时把关。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合作中的法律问题是绝不可以忽略的问题。尽管我国法律在建立初期借鉴了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英美的法律体系相比则存在着更大的差别。适用法律、法规的选择,对于当事双方均是至关重要的。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些对外合作中遇到法律纠纷,我们需要派人到对方的国家,在对方国家聘请专业律师,接受对方国家法庭的裁决,对方国家的法庭对于当事双方能否真正做到完全公允暂且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了不经受上述过程的煎熬和额外耗费人力、物力,常常息事宁人、破财免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损失。另外,在选择法律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对法律体系的选择。我国法律属于体系,与英、美等国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不尽相同,即使同属体系的国家,相关的司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也会有所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争取选择当事人所在地(或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裁决。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上述解决办法是可行的,但需要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处理好合作双方的法律问题才能保证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对外合作健康、长久,从而保证中医药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5篇

现将演讲嘉宾的部分讲话总结出来,以供社会各界朋友借鉴参考。

为会展人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会长覃业竣

举办这次中外会展项目合作交流论坛是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的一次尝试,目的是想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相结合,展示与洽谈相结合,项目推介与政策咨询相结合,商务活动与学术研讨相结合,为海外会展人走进中国,中国会展人走向世界,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开辟出一条国内外会展业合作的新渠道。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条路肯定是越走越宽广。另外,在本次活动的资料里,有一本《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是《中外会展》杂志社在各地会展办、协会等机构的支持下,经过辛勤的编辑整理工作完成的,内容不一定十分全面,但是它反映出各地会展主管部门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尽力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决心和智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

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秘书长徐成

众所周知,明年是中国的世博年,自从2002年中国上海获得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至今,就成了带动长三角会展业高速发展的引擎。近几年,长三角会展业通过采取营造统一的区域会展市场、开展错位竞争、鼓励跨地区会展企业合作的对策实现区域会展市场一体化;通过树立区域整体战略意识、实施空间环境与要素优势的一体化发展、采用圈层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通过发挥政府作为管理者和调控者的作用,从宏观方面引导区域会展业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为协调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对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实施管理。

以“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为总体目标的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是由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宁波六大城市发起成立,现有二十个城市已加盟。联盟通过“以展为媒”,将长三角各城市“捏”成一个整体,加强长三角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城市会展业的合作交流,促进会展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效地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欢迎内地的公司把会议和展览搬到香港举办

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秘书长祁理权

我是从1980年开始办展的第一代会展人之一,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香港会展业的发展状况。香港办展和内地办展有着极大的不同,在香港,只有一个非常大的展览主办单位,即香港贸易发展局,它有展馆、政府补贴,利润不用上交,服务非常好。还有五星级的服务,但只收四星级的价钱。到现在为止,内地还没有一家主办单位可以和它媲美。

在香港没有小型、中型展览公司存在,对于中国内地的民营企业是个很大的机会,比如,香港没有汽车、家具展,而这两个在内地都是很大的展览,如果把这两个展览搬去香港,是有一定的市场和先驱性。至于展览的地方,则可以去亚洲国际博览馆,可以拿到很好的档期。

香港吸引展商的地方很多,首先是气候,香港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风和日丽,其次景色,有山有水有海,参展的同时可享受到美丽的景观。并且我们还有一个好邻居,那就是澳门,在香港开会办展,也可顺便逛逛澳门。所以我非常欢迎大家去香港考察。

中国会展业发展有赖于同仁精诚合作

国家会议中心董事长刘海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会展业已然崛起,构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会展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由会展机构、会展中心、会展企业等共同协作构成,现在我非常荣幸和各位相聚北京,共同讨论我国会展产业发展之路,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这是会展大发展的时代。发展会展业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各地会展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会展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城市功能的新体现,也是拉动国内消费的新动力。由此可见会展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这是一个大竞争的时代。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商品市场的需求、中国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机遇共同构成了中国会展产业起步阶段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提高我国会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各部门发展,注重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得我国会展业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第三,这是一个大淘汰的时代。良好的效益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者进入会展行业,竞争越发激烈。除了场馆供给过剩之外,品牌项目缺乏,会展产业链不够成熟,人才缺失,在大跨步增长之后,必定会促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展会和公司诞生,抛弃一些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会展业的活力。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国会展业正在进入成熟期和成型期,有赖于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衷心希望这样的论坛成为促进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催化剂。国家会议中心愿意与各位同仁为实现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城市会展业的政策发展之路――中国品牌会展城市发展政策论坛

8月20日下午,“中国品牌会展城市发展政策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作为中外会展项目合作交流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论坛以“扩大内需,促进交流”为主题,主要为了让会展业内人士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情况,搭建城市会展政策学习、交流的平台,探讨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城市会展业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主持了本次论坛,出席的嘉宾有国家会展主管领导、贸促会领导及相关会展业企业家。活动当中还公开了《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和《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名录》。

首先,全国城市贸易工业品联合会覃业竣会长,就《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库名录》的做了简短介绍,全国城贸联根据商务部《关于组建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库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的统计申报,专家资格评审办公室专家严格细致的评审,在各方推荐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初步选定了首批入选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库的专家,而此次的会展业专家库名录在国内尚属首次,也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向专业化方向迈进。覃业竣说:“国内还

有很多会展专家,我们还没有完全吸收进来。”他还透露第二批会展业专家库也计划启动,届时将会增加会展业专家的数量。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会展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就行业或区域的不同,必定深浅不一,一些地方会展业顿时“冷清”,一些地方会展业的发展却是逆势飞扬,来自各地区的会展人士纷纷结合自己城市的情况各抒己见。

北京国际会议展览协会秘书长张羚对北京会展业做了简单介绍。她说,不可否认,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会展资源优势,可是从北京的会展业情况看,发展速度却相对慢于上海、广州、浙江等一些会展城市。2008下半年北京就已经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年底的时候一些国际性强的展览和会议被迫取消。根据调查北京大型五星酒店的收入情况,竟然相比同期减少了35%-50%。服装、纺织等以出口为主的行业影响则比较大,参展商质量也在下降,但是工程机械、石油设备等相关展会,反而在大幅度上升。

浙江省国际会展业协会会长郭牧表示,浙江省是贸易大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在金融危机下,出展企业在外贸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挫伤”。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副研究员覃孟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金融危机对东莞外贸方面的影响比较大,今年上半年服装、鞋业、家居、电子等展会的规模在缩小,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7%;参观人数在下降,从50万人次下降到30万人次,下降率为45%;参展商锐减,从28万下降到11万,下降了54%。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葛玉广提出,专业类展会在迅速下降,消费类展会却在迅速发展。中国衡器协会秘书长刘晓华则表达了不同意见,以中国国际衡器展为例,去年参展商的数量是700家,今年上升为900家,没有减少反而呈增长的趋势。

然而,金融危机的“烟雾”还未散去,会展业还需积极地向前发展,无论是主办单位、参展企业都必须拿出“备战”方案,在国家扩大内需、搞活流通的宏观政策下,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则是需要各地政府及会展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危”中寻“机”,携手会展相关企业度过难关,走上会展业稳健发展的道路。郭牧介绍到,浙江省委省政府很重视展览“走出去”,用6个亿来扶持浙江的会展业,并采取了10条应对措施,提出要扩大内需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大多数外销改成内销,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展会都超过预期,如今年的艺博会。总体来说,浙江的展览业是稳中有升。葛玉广对国家扶持展会的政策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展览扶持资金,不是扶贫款,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扶强做大。大连也大力宣传展览的扶持政策,争取到税率差额,让展会组织方少缴税。

针对这些情况,张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我们要号召会展企业,保持自己的生机,让出自己的利益,譬如场馆要无偿让利。第二,行业协会应报告政府,提出应对措施。第三,允许差额纳税,减少主办方负担。

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国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重视。2008年1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接着《关于做好扩大消费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商务部关于抓好2009年商贸会展促进消费有关工作的意见》、《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此外,一些其他国家政府部门也在规范会展方面作出了一些相应规定。

如此密集地出台有关会展业发展的文件,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对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在看到有利政策的同时,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此,河北省会展经济学会副会长江志君则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方面,政府引导会展业发展的几个这些担忧。这些担忧缘于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一是专项资金使用不当影响展会市场化;二是领导意志操作展会影响展会品牌建设;三是一哄而上影响展会发展导向。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外需萎缩成为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联合国5月份的最新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2.6%。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将会收缩6.1%。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下降的局面仍在延续。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原来预计的沿海省份受影响,内陆省份影响不大的传闻,实际上看来影响并不轻。一些内陆省份的外贸进出口下滑20%左右,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且进展缓慢,利用外资增长乏力。企业作为展会的主体,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经不起“折腾”,各地政府和政府部门应当在科学引导会展业发展中学会减轻企业负担。

做会展行业的政策传信使者

在中外会展项目交流合作论坛的分论坛――中国品牌会展城市发展政策论坛上,一部汇集全国各地会展政策的白皮书,以其大量的会展政策信息、广泛的涉及范围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在论坛成功举办之后,更有许多企业和个人索求此书。这就是汇集全国各地会展业发展政策和法规、凝结《中外会展》杂志社全体成员心血的《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

本书分别依地域、时间为分界线,对各个地区、不同时间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汇集和整理。出版白皮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会展人和企业提供一种信息咨询和辅助,虽然在其中会有一些疏漏,但是在会展政策法规信息整理汇编方面开创了先河,希望为更多的同行业者提供交流机会和合作平台。

《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将为制定或即将制定推动会展业发展政策的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选择在中外会展项目交流合作论坛上这本白皮书,不仅仅是为各企业、个人交流合作提供重要的文字材料支持,更是为了完善会展业在政策法规汇集方面的不足,为规范中国会展业发展秩序尽一份微薄之力,为研究中国会展业问题及趋势提供最新的论据。

《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是一部对改革开放30年后会展产业发展状况真实写照的工具书,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实用性、综合性、专业性。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全国的会展人能够从《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一中得到启示。

《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名录》指点会展业发展迷津

在中国品牌会展城市发展政策论坛上,同样还有一本蓝色书皮的名录也一并,受到与会代表追捧。这就是汇集国内36名会展专家详细资料,以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成员为主要名单的专家名录。

专家名录中的会展专家由会展业学者、会展业主承办机构人员、城市会展业管理者、会展中心管理者和会展业服务企业管理者等组成。在中外会展项目合作交流论坛期间,众多会展业专家及参会人员在分论坛――中国品牌会展城市发展政策论坛上一同见证了专家名录的。专家名录的,对企业和个人寻求专家帮助,扩大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积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经过专家名录的

推广,使中国会展业更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会展专家将从各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结合客观实际,为中国会展业发展把脉。

此次专家名录的,不仅起到告知了解的作用,还为会展界企业和个人解决行业问题、调整发展战略给出指导性意见。“专家库,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是谁还真不清楚。有了这本专家名录,我就知道该向谁取经了。”参会嘉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时间:8月21日晚

宏伟壮观的国家会议中心、奇妙结构的鸟巢、梦幻绮丽的水立方。8月21日下午,在汲取了丰富的论坛信息之后,这个团队的会展人开始了“艺术之旅”,参观奥运之后的体育场馆和即将正式启用的国家会议中心。即便是“陶冶情操”的体闲活动,会展人仍然关注着会展业,你言我语地讨论这个举办一流会议的国家展馆设施,探讨的范围还涉及到未来给北京会展业带来的新元素和新市场。主办方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让忙碌会展人歇歇心,换个视角,奉上一场“视觉的盛宴”――一场美妙绝伦的“水上芭蕾舞”,带他们走近梦幻般的水立方。

英国会展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励展巴西展览项目

推介方:励展博览集团国际销售部(中国)

推介人:宫卫高级销售经理

巴西是南美的工业大国,目前它有着良好的经济政治秩序,完整的工业体系,必将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契机。2007年4月,励展集团巴西分公司成立,每年在巴西组织20个行业的贸易展。

巴西建材展是建筑业唯一的一个综合性的展览会,已经成为世界了解先进技术、新的材料的一个平台,在国内已经举办了20年。励展还将扶持中国有自主品牌的建材企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打开南美市场;巴西国际机械及设备贸易展览会将于2010年5月举办,它的展出面积有78000平米,有近2000个国际的参展商到会,吸引专业观众有117000人。中国机械在南美的潜力被更多的中国企业所关注,所以机械设备展将成为我国机械设备企业开发南美市场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巴西国际包装贸易展起源于1967年,从2006开始巴西包装展与巴西印刷展二合为一,从而使该展辐射面更宽,现在已经成为包装行业内最具权威的南美洲博览会。对于参展商来说也是寻找商机的一个展会,拉美国际环保及新能源展,这是个新展,2008年第一届举办,主要是针对于环保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个专题性展览会。目前巴西正在研究下一代的生物能源,并与中国在此方面有很好的合作,为此巴西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联合中心,两国的著名专家就气候变暖、新能源等问题在科技方面进行学术的研讨。

推介主题:励展重点行业(机电、食品,新能源)项目

推介方:励展博览集团国际销售部(中国)

推介人:杜一鸣销售经理

励展博览集团国际销售部主要工作职能把中国的采购商和供应商带到励展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主办的展览会。主要业务范围是科学、教育、法律等行业的咨询服务,在全球52个行业举办了500个左右的展会。

法国建材展览会在全球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是中国建材行业企业青睐的一个展会。中国参展企业逐年增加。为了让参展回报率最大化,励展根据观众需求利用大的数据库安排买家配备活动,还做一些专题论坛和新产品会;美国五金花园展会的出发点是用高科技创造舒适人生,以高科技含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2010年专门为中国展商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如为提高人流量将中国展商展位设在展会登记区,并提供翻译等服务,以树立中国展商参展信心;西班牙食品展览会已位居全球前列,根据当地人的饮食爱好,罐头、水果、蔬菜等方面会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励展并不提倡所有企业参展。另外,包括暖通供暖、太阳能等展会,中国展商参展不仅能很好的销售产品,还能学到先进的技术。

德国会展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科隆展览项目

推介方: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

推介人:盛爽出展项目总监

德国科隆国际摩托车和滑板车展览会(Intermot Cologne)是最有活力的展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摩托车知名专业展览会,同时也是我国摩托车及滑板车和相关配套产品企业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的难得良机。科隆展览有限公司拥有举办摩托车、滑板车的悠久历史和成功经验,在其专业组织的情况下,Intermot2010将为行业范围内的制造商、经销商、买家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个贸易平台。2010年展览会将增设自行车展区,届时将同时上演两轮车展。

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自2003年创办以来,每年都实现跳跃式的增长,以其行业领域的参展商、丰富多样的展品、高质量的观众,专业的大会和配套会议,成为国内风电领域第一品牌,并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引导性的风能专业展会。伴随着全球给予可再生市场与日俱增的关注,预计2020年中国风能装机容量将超过1亿千瓦,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第一大国。第七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在2010年将移师中国国家会议中心。

推介主题:法兰克福主办展会项目推介

推介方: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推介人:李庆新副总经理

从1990年的法兰克福国际礼品办公用品贸易博览会(Premiere)开始,中国的文具制造企业就开始陆续的来到法兰克福与世界各地的文具进口商、批发商进行商贸洽谈。至2007年的法兰克福国际纸制品、办公用品世界展览会(Paperworld),中国的参展商数量以及展1览面积都达到了巅峰,展商数量超过400家,展览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以上。Paperworld汇集齐全的产品类别,展商数量、展览面积达到全球之最,已成为了新产品、新趋势地,2009年参展商的数量为2030家,其中77%来自于德国以外的国际展商(德国展会平均国际展商的比重为53%)2009年展览净面积达到65010平方米,其中63%为国际展商的展览面积,展商数量和展览面积均为全球之最,在中国文具出口行业的交易平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北京)国际供热空调、卫生洁具及城建设备与技术展览会(ISH China),用“一站式”采购理念,把整个厨房卫浴、空调、供热、安装技术所有的产品整合在一起,让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目标观众所需的一切产品都会在展会上一站式看到。ISH China 2010明年3月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同期举办很多活动,规模最高的是由欧州最顶尖的供热协会欧洲供热协会和中国集中供热的管理部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共同主办的中欧供热论坛,是中国在供热领域在标准、节能减排措施上最高层交流的论坛。

委内瑞拉展会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中国工业产品(委内瑞拉)展览会

推介方:国机环球(北京)北京展览有限公司

推介人:韩晓虹总经理

“中国工业产品(委内瑞拉)展览会”2008年首届举办,得到了委内瑞拉外交部、计划发展部、委内瑞拉驻中国使馆、商务处和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及经商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工业产品(委内瑞拉)展览会现已成功举办两届,在参展商、参展展品、采购商

和合作伙伴方面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展览会不断向着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吸引了大批专业采购商到会采购,参展商对展览会的效果非常满意,纷纷表示委内瑞拉市场的空间大,价格好,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大。今年主要以农机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为主来展示。随着中委贸易和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委内瑞拉已成为我国在拉美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2010年的展会还将为参展企业申请参展补贴,届时准备搞一个中国月,一个月搞一个主题,主要目的是把更多的中国企业带到委内瑞拉去。

日本展会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日本电子高新科技博览会(cEATEC JAPAN)

推介方: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cEc)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推介人:关冰对外合作部部门经理

日本电子高新科技博览会(combined Exhibi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简称:CEATEC JAPAN)是由日本两家最主要的商业博览会:日本通信博览会(COM JAPAN)和日本电子展(Japan Electronics Show),于2000年合并而成,合并以后展位面积是6万平米,CEATEC JAPAN已成为日本国内电子、通讯领域最具代表性、最大规模的电子通讯博览会,每年吸引十几万观众到场洽谈、交流。10月6号-10号,cEATEC JAPAN在日本东京千叶幕张会展中心举办。其展会宗旨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最新科技、产品、系统、软件,最新的成果消息,作为日本以及亚洲最大的信息交流媒介,向世界全球最新的成果,最新动向,向世界展示其活力。

波兰会展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波兰展会项目推介

推介方:北京恒立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推介人:任恩杰总经理

凯尔采国际展览公司是波兰发展最快的展览中心,为欧洲的企业家提供了相聚的平台,也推动了波兰及世界各国信息交流和贸易合作,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2008年展览规模占波兰22%的市场份额,有军事用品展、塑料机械展、交通工具展、公共建设展览会等重要展览会。2008年初凯尔采展览公司正式在北京建立其处,由北京恒立伟业国际展览公司负责其全部展览会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推广工作、为潜在客商提供必要的业务联系、组团参展和媒体宣传信息提供等业务。

凯尔采展览公司每年组织50多个展览会,展出面积超过153000平方米,展览会吸引6000多家展商和160000名客商,分别来自56个国际和地区,此外还有160多个来自波兰以外的官方代表团到会。作为2013年波兰东部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凯尔采展览中心设施将更加现代化,展馆面积将再增加6000平方米,另外更新3000平方米的展馆和停车场,还将规划一个容纳1000人的国际会议厅,总规划成本将超过1.6亿波兰兹罗提。凯尔采国际展览中心拥有波兰最现代的展览馆和配套设施,展馆室内面积将增加到近5万平方米。

法国会展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里昂国际博览会

推介方: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

推介人:卢晓成运营总监

法国国际专业促进会每年大约有15个展会推出,在全球内有60多个办公室,有70多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展览会,如法国的食品展、机械展等。

里昂国际博览会创办于1916年,到现在已经做了90多届,博览会区别于以往展览会,主要是面向公众开放,是法国第二大博览会,获得了“法国博览会”的认证,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获得ISO9001认证的博览会。博览会每年三月份举办,除了进行商业交易外,它可以让参展商“感受”流行趋势,分析市场需求,检验自己的产品。通过博览会优质丰富的内容,对于一些展商来说是一个商业跳板。2009年的里昂国际博览会的展出面积达100000平方米,共有1100名的参展商参展,其中有105名国际展商,参观观众人数达到285236人。展出-内容是和老百姓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如家庭日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等,范围非常广泛。每年都会有国家组团过去参展,比如泰国、意大利已成为这个展会的主宾国。而中国参会比较少。明年展会3月19日29日在里昂欧洲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法国主办方希望一些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产品去参展,中国的参展商能在这个展会上有很好的突破。

印度尼西亚展会项目推介

推介主题:第二十届印尼国际制造机械,设备,材料及金属工具技术展览会

推介方:北京邦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推介人:李娟项目经理

北京邦企展览公司从1998年成立至今,与主办方奥伟集团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是其在中国的总。目前的项目每年超过50个,包括通讯、广播、石油、包装、塑料、机械、酒店设备、机床展等。印尼制造展,每年12月举办,是印尼当地最大的制造展,被喻为全世界20大制造展之一。展商80%来自海963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化高,观众多是来自制造行业的专业买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制造展其中的一个主题是汽配展,东盟汽车拥有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近而成为经济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而印尼汽车市场目前饱有量为530万辆,每40人拥有一个汽车,因此其汽车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时间:8月20日晚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6篇

基于雄厚的语言人才培养与储备,依托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作为国家间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体,高校担负着在国际合作方面实施国家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使命。此前的研究多从宏观或个案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问题。本文从高校国际教育合作入手,探讨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定位、路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为中俄两国国际教育合作推动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案例。

一、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

一般而言,人文交流包含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的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大动力。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相互促进和补充,与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相近,但人文交流不等同于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并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简言之,公共外交是由一国政府主导(主体),以他国民众为对象(客体),通过国家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内容)增进国家间理解与认同,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国际关系行为。

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公共外交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文交流则是由政府和民间双向推动,其范围更广,手段更丰富,对象更多元,对双边关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随着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其行为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加入,使公共外交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网络化发展的态势。公共外交场域由早先的政治经济逐步扩展到人文交流领域,公共外交的问题领域、议题设置、媒介与路径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两国高校作为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路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公共外交主体的历史责任,成为推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文化先行者。

(一)多语种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基地

公共外交以他国民众作为对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多语种人才的支持。目前,以非政府组织作为行为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急需各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满足公共外交需要的多语种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成为公共外交实践中的一块短板。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依托多语种人才培养优势,成为公共外交外语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基地与储备库,探索公共外交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公共外交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拓展以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俄两国国际合作。

(二)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内容提供者与实施者

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孔子学院承担着境内外汉语人才培养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重要抓手,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日益发挥着推广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俄罗斯俄语中心及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承担着俄罗斯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职能。中俄两国高校凭借多语种优势,应在两国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发展语言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目前,以国学、中医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体育文化,以及以戏剧、舞蹈、民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正在走进孔子学院课堂,或以团组出访模式深入驻在国社区,受到各国民众的普遍欢迎。俄罗斯电影、芭蕾、油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最近两年,俄罗斯红色旅游线路受到中国旅行者的青睐。中俄两国高校应继续强化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角色定位,发展两国间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服务。

(三)公共外交国际化平台建设者与维护者

公共外交实践需要国际化平台。国际化平台建设是高校发挥公共外交行为体作用,进行公共外交实践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依托中俄两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中俄高校国际化平台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俄语言文化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中俄青少年国际交流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研究中心、孔子学院、俄语中心等。中俄两国高校参与建设的这些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已经成为两国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基地。如何发挥平台公共外交功能,维护基于公共外交实践的平台运行,是中俄两国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重要任务。

(四)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主渠道之一

与官方外交重在政治经济领域不同,公共外交关注政治经济利益,更重视人文交流。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高校在人文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国际教育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跨文化对话具有共通性。高校有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外语流利,同时具备专业知识,有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显著优势,从而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在中俄教育国际合作中,两国高校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实行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合作建设国际化平台等活动,推动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通过影响对象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及公众来影响决策层,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政策,构建友好合作的基础。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对话,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互信,努力扩大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国家软实力输出。中俄两国高校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主渠道,应该讲好中俄故事,传播中俄声音,争取有利于中俄双方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提升两国软实力。

二、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

分析表明,高等院校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公共外交“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三位一体整合运作体系的关键一环。其中,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中俄两国高校,在该体系中承担着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双重职能,在中俄公共外交实践中应着眼于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国家公共外交整体战略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可操作工具。

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应遵循跨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跨文化对话主体双方基于不同意向,都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争取有利于自身的舆论环境和政策取向,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俄两国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外交平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包括传统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会议及论坛等,针对不同对象,如政府官员、公众人物、商界领袖、知识分子、智库、民众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既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实践舞台。为满足公共外交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项目先行、平台依托、人才培养、储备与输出并进的工作思路,服务公共外交实践,同时为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规划提供智库咨询与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资源。

三、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项目依托

中俄两国高校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资源。其中,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包括联合建立合作办学机构及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专业方向涉及语言学、区域学、艺术、经济、管理、设计、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除此以外,中俄高校还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和访问学者项目,其主要形式是联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出版科研成果、进行学者互访等。利用校际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是高校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项目建设中的公共外交活动更多为以公民个人为主体,以他国公众为对象,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公开活动或私下交往为主要方式,以传递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为公共外交实践提供了诸多机会。这些国际化平台包括设孔子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中国及俄罗斯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俄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等。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既有机制化项目,又有依托国际化平台进行的公共外交实践,从而具有影响驻在国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简称上合项目)的框架下,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俄罗斯多所上合项目院校合作进行的区域学专业人才培养联合项目、孔子学院中小学生夏令营和海外文化巡演、俄语中心系列活动等。再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由于该孔子学院在当地进行持续深入的汉语语言文化教学,其影响力不断加强,获得了亚美尼亚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亚美尼亚教育部将汉语确立为该国国民教育第一外语的法律地位,进而使汉语专业进入了包括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斯拉夫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体系。亚美尼亚斯拉夫大学还建立了中国汉语与文化中心。由于汉语教学在亚美尼亚的持续升温,中国外交部和亚美尼亚外交部已签订协议,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合作建立第一所汉语国际中学,由孔子学院负责教学与运营管理。该案例说明,基于国际化平台的公共外交实践能够促进语言文化推广传播和国家软实力提升。

(三)目标驱动

在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中,高校应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亦应尊重驻在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从而为公共外交实践争取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的人脉资源和充足的项目运营保障。除了技术性、操作性的因素以外,人们还应当在更宽广的背景下,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公共外交的崇高使命和未来发展道路。

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俄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应为两国公共外交服务,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提供人才支持、智库咨询和科研支撑;发挥文化先行者作用,为建设“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服务,为建设区域内国家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发挥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内外国家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认同,促进国家间跨文化对话,增进彼此理解与互信,避免文明冲突,促进区域内外国家经济社会和平发展,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四、高校公共外交活动中的文化认同:

原则与策略

如前所述,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公共外交负有促进 “民相亲,心相通”的使命。公共外交对象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合作与交流等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与这些外显因素相比,人文因素,特别是文化认同是影响各方合作前景,并可能造成现实阻碍的深层原因。中俄两国高校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应当思考如何通过人文交流与合作达成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文化对话,避免文化冲突,突破现实与潜在障碍,完成和实现公共外交的任务与目标。

(一)认同、文化认同与公共外交

夏建平认为,“认同”作为一种关系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身份的认同,二是对观念的认同;认同的形成过程是国家行为体之间获得国际社会成员身份,并逐步认同国际社会规范的过程。这里,我们将认同概念引入对公共外交行为体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互动关系分析,并尝试从文化认同入手,揭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中的文化认同因素及其正面与负面影响。

与认同概念着重从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中的社会化现实运作不同,我们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及其国民作为行为体对自身民族文化共同性的自我身份认知和民族个性主导观念的普遍接受与经典阐释。

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主体文化认同差异,以及对其他国家行为体文化认同、接受、理解与阐释的正面与负面评价,是导致国家间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正面与负面走向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

因此,应当从将国家作为国际合作主体的角度,通过建构公共外交活动中互为理解和接受的正面文化认同来促进各方双边及多边合作,通过不断消除彼此间负面的文化认同来解决和克服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从而形成良性的主体间性文化认同互动,正面引导、合作共赢,从政策、项目、操作、人文等诸多方面入手,通过广泛充分的公共外交活动,促进各国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努力避免和消除消极文化认同的误解与障碍,为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间人文合作提供内发动力,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战略,构建良性的国家及国民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

(二)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原则与方法

文化认同概念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从文化认同理论入手,可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中的文化对话提供基本概念与原则、策略与方法。

1.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原则问题

分析表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不仅具有政治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人文价值更具本质性。

(1)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文化冲突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遵循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对作为合作对象的异文化的认同。遵循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通过文化对话消除误解、排除障碍、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促进各国民众多元文化认同的形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奠定民意基础。

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应当成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可用来指导公共外交行为体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单一文化认同,为世界各国推行多极化战略和反对超级大国单极化战略提供了内在文化解释。

(2)和而不同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致力于加强跨文化对话,增强理解与互信,扩大多元文化认同。在人文交流过程中,各方都有各自坚持的核心国家利益,也有在合作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预期。公共外交行为体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尊重对方利益关切,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多元互补,互利共生。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消解西方单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文明冲突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克服合作中潜在的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化解中国、大俄罗斯主义、泛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在公共外交中给各国民众的交往与项目建设带来的潜在与现实障碍。

因此,“和而不同”原则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某种能被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观,扩大各方共识,形成文化认同。人文交流各方不再是一方胜过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的胜负关系、零和关系,而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同利益,在各民族文化对话中找到契合点,构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双赢与多赢格局,致力于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

(3)多元认同原则:避免实用主义倾向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注意尊重各国,遵循多元认同原则。国际合作中应注意项目建设与的和谐统一,避免利益驱动、结果至上的实用主义倾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也有不同。多元带来的潜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偶发因素突然出现,导致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坚持多元认同原则,除了要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外,在公共外交实践操作层面,应尊重自身与合作方民族宗教政策与信仰,避免因宗教背景知识不足带来的跨文化障碍。因此,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宗教、语言与文化认同背景知识培训是必要的。

2.高校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为多元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文保障。

(1)建立高校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需要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储备。中俄高校应当以大学合作为基础,建立高校间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对两国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意义。分析表明,具有多元文化认同及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建设。第一,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外国语大学联盟或建立联合大学的可行性。第二,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高校对象国语言文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各国语言学习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俄两国开设各小语种专业的高校还不多。我们建议,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将语言专业教育与区域学专业方向相结合;同时,建立区域学、双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区域学、语言学、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2)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研合作机制

公共外交对象国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推行各自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框架下,推动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对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应当在“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由各国多学科学者共同参加的非官方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合作科研项目,在人文交流框架下就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等主题联合展开科学研究;就课题设计、资料公开、科研合作、分歧讨论与解决、成果发表与共享等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制度化安排、政策与资金支持、科研成果推广等可操作性问题上形成结论,由研究中心负责具体落实。

此外,应当在联合科研机制框架下,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国别问题研究、民族文化语言对比研究,对各国间频繁出现的文化误解和误读,国家及国民刻板印象,定型观念、大众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民族语言世界图景共性与差异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形成科学严谨的结论,供决策部门参考。

多元文化认同的联合科研攻关十分重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科研合作,以最终达成共同接受的科研成果为目标,这对逐步建立各国多元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对合作方核心国家利益关切的同情与理解,建立“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国家及民众间相互认同与信任,构筑民间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智库建设

多元文化认同需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建议,“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联合各国科研机构,推进公共外交研究智库建设。智库的建立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有力的政策咨询、项目调研、风险评估等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内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平台也应发挥智库功能,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科研与实务服务。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对象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策略方法等问题,并着重从文化认同角度尝试提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与方法。公共外交主体各方可以从文化认同入手,相互调整适应,以增进理解与信任。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中俄两国高校通过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方法,希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 2005 (3).

[2]尼古拉斯・卡尔. 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 国际新闻界,2010(7).

[3]吴白乙. 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J]. 国际政治研究,2010(3).

[4]周庆安,吴月. 公共外交研究需要构建“新常态”――2013-2014国际公共外交研究的新动态[J]. 对外传播,2015 (1).

[5]李志永.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 外交评论,2009 (2).

[6]吴勇毅.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7]廖宏斌.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8]赵可金. 人文外交: 全球化时代的新外交形态[J]. 外交评论,2011 (6).

[9]赵启正.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 外交评论, 2009(5).

[10]陈力丹,熊壮. 2014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 对外传播,2015(1).

[11]刘雯,刘笑盈. 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 对外传播,2015(1).

[12]郑华.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困惑及其应对[J]. 国际观察,2012(2).

[13]王义桅.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

[14]于朝晖.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 国际观察,2008 (1).

[15]叶皓.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J]. 现代传播,2012 (6).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7篇

优势的主要体现(1)政策优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近些年来关于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组织优势。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医院出资派业务骨干到境外进修学习,拓宽视野。在院办专门安排了副主任主管外事工作,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3)地域优势。眼科医院位于首都北京,是部局直属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办院条件,同时也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地利。(4)资源优势。眼科医院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眼科专家,建立了以名誉院长唐由之研究员为首的一批老中青专家队伍,拥有雄厚的中医药文化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科疾病的经验,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人和资源。(5)基础优势。眼科医院有着长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经验和渠道,有愿意为医院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努力工作的外事工作人员,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对外事工作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组织构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非专业化及缺少全面预算等,因此外事工作亟待管理体制的创新[1]。我院的外事管理工作亦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层面、水平、工作内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中医专科医院外事工作的思考

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流的专家团队是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基石。以唐由之院长为代表的专家们在医学领域学贯中西,有系统深厚的中医造诣,有高超精湛的治病技术,有纯粹高尚的医德医风,有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他们是中医眼科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既是吸引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强大磁石,又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强大动力。(2)发挥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病的优势,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医眼科国际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近几年来,我院比较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这种结合不仅是纯中医意义上的继承和创新,还包括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相互解释和推动,中西医在诊疗技术上的相互移植和利用。这种结合不仅具有求同存异和易于交流合作的意义,而且在更高层面上,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3)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可靠保障。各级领导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战术的制定者,也是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决定人财物科学流动的决策者,是谋划和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靠保障。我院持续、广泛、深入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4)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事队伍担负着重要作用。医院外事部门是医院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事政策、处理全院外事工作的一个归口。它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外事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开展各项外事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外事工作,具备一支既讲大局、讲纪律、讲协调,又懂外语、爱外事、有能力的外事队伍是至关重要的。(5)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目前,医院各科室中医外事专业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的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最近医院已经积极组织英语培训,邀请院内、院外乃至外籍专家授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专科人才队伍。(6)感情外交在外事工作中往往具有超乎平常的作用。我院常年有境外患者住院治疗眼病,很多患者是多次住院,这种源源不断的患者来源,一方面得益于医术的高超,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优质的服务使他们有了如家的温暖。为此,在不违反外事纪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为外宾提供最优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在患者中的口碑,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境外患者源源不断地来我国就医。(7)营造和谐的环境也是眼科医院开展外事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外事角度;高校;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外事部门作为重要的枢纽职能部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发挥外事部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外事部门不仅要开通海外渠道、寻求合作,更多的是需要与学校的各院系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在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中,学校应该逐步形成落脚在院系、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院系和教师在国际交流中应积极地创造机会,参与和推动学校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教育国际化,首先应明确国际交流的地位,做好国际交流的高层谋划。外事部门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主管部门,有义务协同学校领导与院系共同做好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做好引领工作,明确国际交流在学校的发展地位和在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系统地规划学校长远的、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明确院系在推动学校和学科国际化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将国际化水平(如外籍教师专家数量、学历留学生指标等)纳入院系主管的考核标准,促使学院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来确立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其次,健全外事连动机制,建立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外事部门需全力构建以学部、院系、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外事工作体系,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全方位推进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外事部门需定期组织召开学院外事联席会议,加强与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合作,将外事工作与学院日常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国际交流的宣传,提升教师国际化理念和国际交流意识。外事部门应发挥各种宣传方式,推进学院将国际化这一核心理念纳入各学院的工作思路中,使国际交流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只有将国际交流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每位教师形成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除此之外,外事部门承担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需积极寻求海外资源,扩大渠道,为院系开拓更多海外合作打下基础。

再次,争取国际交流经费的支持,为院系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保障和支持。经费支撑是院系和教师顺利开展国际交流的保障。外事部门除了管理好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外,还需积极从国内外数量众多的基金会民间学术组织争取国际学术合作的支持。这些经费不仅是院系国际合作交流的保障,也可以根据院系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与有效性程度进行分配,从而形成对院系和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建立联合科研中心,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国际交流的主体是院系里的教师,而要与国外大学学者交往,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部门需积极为教师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开展国际交流创造各种机会。除了鼓励教师参加公派出国项目外,也需为教师出国培训、深造、参加国际会议等提供丰富的机会,帮助其开阔国际视野和思路。学院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需要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因此外事部门需要配合学校通过“”“长江学者”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青年优秀人才,使他们带动学院的发展,与本校的优秀教师相互合作,担负起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任务。

除此之外,结合院系实际和需求,引导院系与国外一流学科对接。院系之间存在国际化发展、外事管理的差异,外事部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服务部门,需要对院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学校日常国际交往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院与国外合作学校的一流学科进行对接,并对对接情况进行跟踪,亩更好地为双方合作提供服务。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外事部门要发挥其作用,而且需要院系的配合,加强院系与外事部门的合作,加强优秀人才建设,充分把握时机,善于利用海外优秀资源,培养本地外事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主动适应国际化形势,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2-7.

[2]邬智,赵矩明,王德林.对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10(5):54-58.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贵州中小学教育 对外开放 合作水平

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招收海外学生,引进境外教育资源,开展境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活动。?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和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衡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十二五”以来,随着贵州经济、科技、文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高,教育对外开放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对于我国西部的贵州来说,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而对外开放合作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中小学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道路。

一、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贵州对外开放合作的领域开始拓展到了教育领域。1999年,经教育厅批准成立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它在贵州中小学对外合作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了贵州中小学教育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教育交流合作向的发展,组织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从合作交流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都有了空间发展。不仅有教育资源的“走出去”战略,“请进来”的优秀资源也有了不断的加深和拓展。

“走出去”方面,省教育部门组织了教师学生多次的海外学习交流活动,以强化学校对外开放的发展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数据显示,2010年,组织了赴西班牙、瑞士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的督导考察团。2011年,成功举办贵州中小学生赴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游学夏令营。2012年,组织部分中学生参加新加坡游学活动,参加新加坡立化中学承办的亚洲学生领袖交流与座谈会。2013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韩国、英国、美国游学交流活动,澳洲游学冬令营活动。④2014年,根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组织中学生参加美国插班生活动;2015年,组织小学生参加新加坡、欧洲、美国、澳洲游学冬令营活动。

“引进来”方面,吸收各国的优秀资源,组织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为资源的引入提供便利条件。2008年以来,教育部、外交部、贵州省政府在贵阳联合举办了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通过合作交流拉近各国的文化距离,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贵阳一中成为通过加方认证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海外中学”,开设中加双高中班,采用两国高中核心教学大纲,参加中加两国高考,获两国高中文凭。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于4月16日正式开通运行“来黔留学网”(http:///),开展留学资讯宣传的新渠道、新平台,支持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引进来政策的发展。

我省对外开放合作的进程的不断加深,显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启了贵州教育对外开放新思路,来自中国及东盟的众多官员、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学者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开辟贵州教育对外开放新渠道,深化了教育合作,加强了双方互信,加快贵州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贵州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组织中小学的冬令营夏令营游学活动,包括了欧洲、美国、澳等国家。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加强国际学校的合作等方式,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吸收,取长补短,对于我们教育文化的创新也是大有裨益。

(二)中外交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

2012年,贵州中澳合作学校省教育厅批准,由贵阳一中学与澳大利亚国际应用教育学会共同创办,注重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也可选择到美国的公立高中作交换生。2015年10月,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计划将于2016年1月下旬组织部分小学生参加澳洲游学插班生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体验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师生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师的教学技能,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方式,增强沟通技能,使中小学教师学生具有更强的文化融合能力。

二、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不足

经过上述的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贵州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政府交流合作政策和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来黔留学网”公示内容显示,很多政策法规文件是针对高等院校,涉及中小学教育的非常有限,且展示数据不够规范具体,资料范围不够广,内容深度有待加强,导致交流合作制度不健全。留学资格和外籍教师考核审查和管理的监管缺乏专门的负责部门,对外输出教师的培训缺乏统一标准等一系列规定尚属空缺,使监管失职,造成职能部门权利责任混乱。

(二)学校水平不齐导致合作交流的水平不同,“引入”数量不足

据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数据资料显示,我省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的质量和数量和交流对象的知名度有待商榷,交流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不受此影响。学校的交流安排限于国际班、东盟交流周和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大多是海外游学活动,交流时间短,对于交流的内容把握有限,会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中小学生的外国语掌握水平有限,缺失对于交流的自主性。外籍教师水平考试制度缺乏,外来课程在贵州省本土的适应性缺少评估部门和评估标准,班级设置和课程设置没有严格规定等都需要学校各部门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关注度不足

在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来黔留学网”官网,未见与官方交流沟通的渠道,说明网页推广度不高,间接反映社会的监管和关注度不足。社会力量在对外合作交流中的地位可与学校比肩。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对出国留学和出国游学的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三、提升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策略研究

综上所述,贵州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资料很不完善,学习和上升的空间很足。我们需要中小学的开放交流,我们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对外交往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思想意R,我们需要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少年儿童,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外合作的目的,无非是要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机遇,推动学生的发展。而教育理念和思维的差距,更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中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国家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识水平,提高教育投入

首先,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合作项目的信息宣传,宣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选择性的引进教育形式,使教育交流的观念深入人心,积极主动的开拓视野,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方式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出台教育开放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如简化审批流程,制定人性化规章。其次,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制度,提高管理和监督人员素质,引进国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比如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教育周”的重要平台作用。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财政收入增加后才有提高教育投入的能力。提升学校形象,引进外部企业投资,采用新型投资形式,如众酬等。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

(二)学校优化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

学校这一教育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是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暖床,是对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应借鉴国外灵活性和多样化的教育课程设置,积极创设开放合作性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如个性特长、优势领域的发展等注重语言在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应注重师资建设,开阔国际视野。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教师应有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学习力,了解国家间差异,尊重差异,并能在不同文化中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立包容的人格。在面对学习内容时,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在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学习和交流能力,利用科技技术,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四、结语

目前,近几年内,贵州省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坚定国家领导,学校教育机构为基础,社会大众为支撑力量,以促进学生对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完善和提升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注 释

①闵菲.成都市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②http:///.

③张成霞,胡彦如,罗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促进贵州教育“走出去”的效应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5,(第5期).

④http:///.

参考文献

[1]闵菲.成都市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2]崔春.高等农林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胡颖,张爱华.贵州省将实现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面对外开放[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第9期).

[4]张成霞,胡彦如,罗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促进贵州教育“走出去”的效应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5,(第5期).

[5]李涛.六论贵州教育精神之一论开放自信[J].贵州教育,2012,(第21期).

[6]刘剑青,王小飞.WTO框架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第5期).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1篇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10月份,市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在高迁副主席的带领下,开展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情况的调研。调研组深入相关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行专题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文化承担着增强民族与文化认同,推动人心回归的重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互信与了解,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积极支持下,全市上下立足XX市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既走出去,又请进来,足迹遍布全球,取得明显成效,硕果颇丰。

(一)对外文化发掘研究现状

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涉外部门主动融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务、旅游等部门、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密切合作,着力挖掘文化资源,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旅游等各方面与海内外积极融合。以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醉翁文化、宗教文化、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天官画等为代表的一批滁州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已经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同,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交流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情况

1、依托外事侨务资源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1)、建立友好城市支撑对外交流平台

以友城为平台开展交流。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滁州经济主导产业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在欧洲、北美、澳新和日韩等国家地区拓展友城渠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我市与意大利拉奎拉市建立了友城关系,与德国皮尔马森市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根据双方签订的友好交流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戏曲等)、教育、体育、科技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我市的高校正在与意大利拉奎拉大学和德国皮尔马森市凯撒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友好交流学校,相互学习办学和管理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以往来为契机开展合作。近年来,通过德中文化教育促进会与德国皮尔马森市建立联系,先期启动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通过美国富达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中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等牵线搭桥,开展了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土耳其安卡拉市等国外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2)、挖掘侨务资源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纽带

近年来,我市积极利用世界华商大会、华侨华人创业洽谈会、华商安徽行、侨界精英安徽论坛、侨商知名企业对接会、长三角地区侨商组织秘书长联席会议、XX县第四届国际树莓大会等知名平台,组织侨商、侨胞积极参加,感受世界发展气息的同时,侧重向海外华侨华人宣传滁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3)、打造绿色通道提升企业对外交流途径

发挥apec卡便利促进企业走出去。今年以来,市外(侨)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apec商务旅行卡工作,目前共为全市 23家企业87人申办了apec商务旅行卡,位居全省前列。持卡人凭该卡及有效护照免办签证,直接出入实施旅行卡计划经济体的16个国家和地区,并享有使用旅行卡专用通道快速通关的便利,助力企业走出去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开展外向型企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今年6月,我市外办牵头组织企业家代表团80余人赴南京参加转型升级香港博览会。博览会组织了约150个香港参观团到访、1万多家企业参与、1000场商贸配对会议,并邀请了知名商界领袖进行主旨演讲,分别举行了14场专题研讨会。有效促进了我市企业学习香港企业技术研发、行业模式创新、品牌运营、跨国经营等经济文化方面的先进理念,为企业转型升级拓宽了思路。

2、开展外事侨务访问助推对外交流联宜工作

(1)、做好接待来访工作。近年来我市陆续接待了意大利普拉托省代表团、非洲法语国家外交官代表团、外交官看中国安徽行 考察团、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代表团和拉奎拉市政府代表团、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约旦等国驻华大使及驻沪总领事等。通过每一次的接待来访,向外宾全面展示对外开放、锐意进取的滁州新形象,宣传滁州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在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

(2)、发挥团组出访作用。2013年9月,我市政府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期间,代表团重点拜访了俄中投资贸易发展中心、莫斯科温州商会、俄远东温州商会,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以及口头宣讲等形式介绍滁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等,使所到之处的各界人士认识滁州、了解滁州。在推介活动中大家就相互之间开展文化、经贸交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充分交换意见。同年底,我市政协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宝活市,在两市相关对接会上我市代表团播放了滁州宣传片,展示了建市20年来的发展变化、建设成果和取得的新成就,双方就两市继续保持和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达成系列协议,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两市友好关系。

(3)、加大华侨联谊力度。组织侨务探访团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与当地知名侨领交流座谈,看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密切了乡情、友情和亲情,开辟了对外交流合作新渠道。先后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肯尼亚、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著名侨领、社团120批(次)1000多人来滁州考察访问,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寻根之旅等活动,举办各类座谈会、推介会、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对滁州的宣传力度。使世界了解滁州,让滁州走向世界。

3、宏扬中华本土文化切实推进对外文化教育合作

(1)、组织海外书画作文大赛

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100多位省内知名书画家作品参加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组织100名中小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2010年,XX市出土文物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秦汉文明展 2013年 ,XX县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凤画艺术家赴澳门、法国举办凤画艺术展。弘扬了中华文化,都收到了较好效果,促进了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

(2)、开展对外文化教育工作

为弘扬中华文化,向华侨华人较多的泰国、菲律宾选派5名中文教师,培养优秀教师的海外教学经验和开拓他们国际视野,进一步把滁州历史悠久的文化带向国外。XX县十字中学、XX市管店中学等9名教师入选了安徽省外派教师人才库,将分批选派到东南亚从事汉语教学督导、教务主任、一线教学等工作。2012年,滁州中学校长刘树俭随国家教育部主办的访美、加教育代表团,参观考察美国、加拿大部分学校及加拿大教育局;2012年10月24日,通过加拿大安大略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介绍,滁州中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省fort st. james(圣杰姆斯堡)和frazer lake(弗雷泽湖)中学进行对接,就双方建立正式的友好学校关系进行深入洽谈。2013年8月,作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我市教育局领导随省教育厅赴韩国及澳大利亚,开展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活动。在韩期间,先后访问了韩国忠清南道教育厅、天安市教育局、忠清南道幼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双龙高中及幼儿园,并与韩国又松学园签订了交流合作意向书;随后前往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就该国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学段的特色教育进行深入考察和学习。 2013年8月,在省cph项目的支持下,滁州中学组织6名学生代表,赴美开展学习生活体验活动。2013年12月22日,韩国又松学园理事长金圣经一行访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接见,参观了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中学和滁州二中,进一步了解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就两地学校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友好洽谈。又松学园与市政府签订了《教育友好交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中学、滁州二中、滁州实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 20XX年1月14日至15日,韩国忠清南道教育厅副厅长全灿恒率代表团应邀来滁访问,洽谈交流合作项目,签订教育交流协议书。双方通过成功签订教育交流协议书,在师资培训、师生交流、研学旅行等方面务实合作、以点带面,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中韩教育的互利共荣。20XX年5月9日,韩国天安市教育厅、天安新泉中学、天安书堂小学等部分教育代表一行专程赴滁,就推进建立双方教师、学生交流互访机制进行考察调研。

(3)、参加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

我市分别于20XX年6月和2012年9月连续两年参加我省组织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和德国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期间,代表团与普拉托省省长拉姆布特.盖斯狄先生进行了友好会谈,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管总领事周韵琦女士以及普拉托省工商企业界知名人士等出席会议,双方就两地友好交往及文化和经贸领域交流合作等进行了友好商谈并达成一致,双方政府和文化、经贸部门都将积极为两地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协商定期举办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促进项目对接,推进项目合作。在德国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安徽省- 下萨克森州文化经贸合作恳谈会等活动。在文化经贸合作恳谈会上,我市代表团与外方就在滁投资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签约2个大型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 1.14亿美元。2013年4月4日至6日,举行同乡音 两岸情安徽滁州台湾宜兰青少年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活动期间,XX市文化馆与台湾宜兰县中国传统艺术推广协会签定了《建立长期文化艺术交流关系的框架协议》,组织专业人员将安徽黄梅戏《对花》、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改编成民乐,凤阳花鼓表演,宜兰歌仔戏《戏凤》表演,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培养两岸人民,特别是培养两岸青少年的民族感情,有着重大意义。

(4)、争取海外爱心助学项目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媒体集团与我市凤阳官塘小学、来安半塔小学、全椒马厂小学、XX区沙河小学合作,每年助养150名贫困小学生完成学业,捐赠款已达110 多万元人民币;美国长青文化教育基金会与XX县小岗村合作建设图书馆,捐赠资金20万元人民币;台湾财团法人第二春文教基金与定远中学合作办学,开设了3 个珍珠班,助学款达100万元人民币;与定远、明光、凤阳、天长、XX区等地新建12所侨(爱)心小学工程项目,捐助款达266万元人民币。

二、存在问题 我市对外文化交流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对外文化合作仍是一块短板,尚未形成以文化合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效应,交流合作仍存在较多困难与不足。

(一)、对外资源有待整合。对外资源优势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还不明显,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市、县(市、区)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构,相关工作只能依附于外事侨务、对台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交流的规模小、影响力低。无法充分实现人才、资金、资源有机结合。

(二)、对外宣传有待加强。对外传播平台匮乏,传播渠道狭窄,人才培养不够。对外文化交流多依赖外事侨务活动,且以旅游访问、商业洽谈为主;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不鲜明;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缺少宣传;懂媒体、精策化、会营销、善管理、通外语的对外文化交流复合型人才稀缺。

(三)、交流方式有待创新。对外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开发不够,交流的形式单一,档次低。对明文化、孝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研究不深不透,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等一批非物质文化品牌缺乏专业策化包装,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几乎空白。

(四)、经费投入有待提高。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除有关团体、人员往来考察必要的经费以外,较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开发。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开展的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数是自筹经费,没有经费支持。

(五)双向交流缺乏常态互动机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知名度不断提高,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为海内外关注,海内外到我市开展文化交流的团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因受规定、经费等因素制约是来多去少,难以形成双向互动,严重影响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三、意见建议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共识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领导,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统筹协调机构,围绕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在全市建立对外文化交流协调机制,组织宣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外事等相关部门、单位及行业协会为成员单位,定期会商,集中研讨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项,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规划和政策,发挥统筹、协调、整合的作用。关心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多门类、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把滁州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着眼特色,打造品牌

依据地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和长远规划。一是加强以明文化、孝文化、醉翁文化、儒林文化的传统文化和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等非物质文化为基础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深海内外民众的感知,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与归属。二是拓展对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提升凤阳花鼓、洪山戏、凤画、天官画、金花扬剧等为代表性文化产业对外影响力。三是建立专业的文化产业机构,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策化包装,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吸引海内外文化产业人才、资金聚集文化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开发,推动演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培植厚土,筑牢根基

加强对外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文章。一是培养人才。要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列入我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统筹考虑,努力培养一批精通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队伍。二是设立基金。奖励在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优秀文艺作品,支持我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对外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民间交流,扩大基层影响力。民间文化是海内外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大众化、传统文化传承等特征,对增进海内外民众感情,加强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及其部门须支持鼓励民间开展文化交流。

(四)加大投入,重点开发

对外文化遗产是特殊历史形成的精神食粮,要切实做好对外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策化和包装工作。一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登记,科学评估、论证,提出策化包装方案。二是分步实施,重点开发。要对现有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做好开发规划。三是多方筹资,双管齐下。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应将文化资源开发经费,逐步有计划的列入财政预算,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入股,切实解决对外文化交流的经费困难。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境外交流 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06-02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呈现出开放性、同一性和互动性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境外交流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指出,国际化对提高学校国内外知名度、发挥学校的竞争优势、增强学术领域间同行交流、促进学校内部人才资源流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科研团队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1]在欧盟,以境外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已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先后设立了富布莱特学生项目、吉尔曼本科生奖学金计划和国家安全语言计划等项目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2]

建设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走出去,让学生们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同龄人交流,从而开阔眼界,彼此取长补短。中国大学通过与各国优秀大学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与各国政府合作、与跨国企业合作、与权威研究机构合作等多渠道的境外交流合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我国现代大学虽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我国高校学生境外交流现状及特点分析

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可以从教育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大学管理国际化、为国际社会贡献这几个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3]在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跨国研究和比较方面,一般学者强调五方面的国际化内容和指标:学生流动性、教师流动性、课程设置国际化、国际合作与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4]10多年来,中国大学,尤其是39所985高校,在境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境外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内涵不断丰富,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

我们对985高校的对外交流项目的类型、项目覆盖范围以及主管对外交流项目的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境外交流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各高校项目分类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分类体系。各高校按时间长短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是假期访学交流,长期项目则分为校际交换生交流项目、合作双学位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高校对境外交流项目做出评价和改善。因为体系不同,没有对比的依据,不利于高校境外交流项目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2.各高校境外交流项目虽多,但实际参与到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覆盖面并不广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虽然有主管部门负责宣传境外交流项目,但宣传力度不高,覆盖人群较少。其次,学生的国际意识相对浅薄,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愿意短时间到境外重新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

3.各高校都设有专门部门负责学校的国际交流,少部分高校由院系直接与境外高校合作,开展境外交流项目。相对于非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国际项目往往呈现出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就需要一个可以起到综合协调作用的全校性的统一机构。这些部门主要负责开拓与境外高校的合作项目,在学生中宣传境外交流项目,发放项目通知,筛选并确定最终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以及在后续出境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在交流学生出境后课程选择、生活等方面则要依靠教务处方面沟通协调,这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便。

4.同时,我们分析了各高校境外交流项目合作伙伴所在国家,发现各高校主要的合作伙伴都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少部分高校与东南亚国家设有交流项目。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国际上排名越靠前的高校,其合作交流学校也更加优秀,项目形式也更加丰富,覆盖面也更为广泛。

二、鼓励学生境外交流的激励政策设计思路

近年来,国内高校为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以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为特色的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动校际交流合作,各高校以资金资助、学分互换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校际交流项目中,部分高校的境外交流还得到了教学支持、学校院系、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使得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得以更好地开展。1.教学支持。复旦大学认为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p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复旦大学开展全英文课程的关键是对英语授课师资的培训和引进,面向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分别设计全英语课程,并通过控制管理英语课程岗位申请、中期检查、期末网评对全英语课程进行质量管理。2.院系支持。在实现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院系的运作和院系中教职工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调查发现,各高校的项目并非都是面向全校招收学生,不少项目是针对部分院系的学生开展的。3.学生社团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像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等学生社团在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推广和实施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资金资助。高等院校经费投资不足加剧了国际化的经济风险,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5.学分激励。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是实施交流的重要前提,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对交流学生学习成绩的公平评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促进境外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本文针对本科生校际交流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完善本科生校际交流管理的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1.将国际化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坚决贯彻国际化战略,加强推进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力度。高校要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完善对于分支院校的管理,从多方面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将国际化战略渗入到学校愿景中,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成立高校国际化联盟,建立统一健全的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进高校境外交流项目的良好发展。高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建立国际性战略伙伴,加入一些国际大学合作联盟,积聚学科优质资源,开展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以促进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应建立统一健全的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促进高校国际交流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吸引政府、企业资本,为学生境外交流项目提供经济支持。经济因素是制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除了积极寻求政府资金投入外,高校也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来增加教育经费,与企业建立友好联盟关系,建立国际交流基金,获得持续的民间资本的注入,以保证高校国际化的顺利可持续发展。4.加强学校、国际处和各院系之间的交流配合,提高开展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效率。学生出国交流不仅仅需要了解项目,更需要在课程选择、学分互认等学籍管理方面得到支持。然而,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宣传一般由国际处直接负责,学生的学籍、学分管理又是由教务部门管理。所以,国际交流处和教务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提高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效率至关重要。5.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校应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参加国际交流的兴趣。

[ 注 释 ]

[1] 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1-8.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3篇

回顾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派遣与接收期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起始,主要是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我们把它理解为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派遣与接收期,是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初期。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派遣与接收留学生的主体是国家,对方学校以承担国家任务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吸收主要依靠留学生个体进行。虽然这个阶段中后期国家加大自费留学生出国和接收力度,下放了留学生招生的管理权限,学校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主体。但是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交流还停留在留学生之间发生。

(二)吸收与融合期

随着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吸收与融合期,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繁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是国内外高校,在国内外高校的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相互吸收和融合。这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中外合作项目以及一些高校与国外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各承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融合。

1.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下,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特别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以及外国专家到中国学习、执教,这些都让我国教师学习和吸取了新知识、新理念。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观念,以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标准为基准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优秀的教材,及时补充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授,加强对学生实际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大英语教学力度,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落实。各高校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以“吸收、融合”的方式坚持合作开设课程,支持互派教师,互认学分,互认学历,进而提高继续教育国际竞争力。

3.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逐渐加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搭建了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还与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和产业部门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三)创新与发展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日益注重创新。只有不断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重视“强强”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合作双方自身优势,打通国内外不同学习方式间的屏障,构建学分互认、转换的平台,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外课程、教学法与本国课程、教学法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的自主教育,消除高等院校国别差距,实现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并得到国外高校和跨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是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度标志,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工作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来自尼泊尔、俄罗斯、芬兰等11个国家超过10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2004-2006年学历留学生数占全省高校前3名,总数占全省高校前10名。2009、2010、2011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各2人。已有16名留学生通过HSK汉语言考试。学校成立全省第一个留学生艺术代表团,经常被企业邀请去联欢。

(二)出国留学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生被选派到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学习是开启新中国出国留学教育的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派留学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同时,自费留学队伍也迅速壮大;加入WTO后,中国的继续教育市场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市场。近几年,国外大学、企业和教育联合体都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来华招生。这使众多的中国年轻人有机会选择去国外接受大学教育。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办学自的增加,中国高校应抓住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开拓输出渠道,实现跨国培养人才。高校要有效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办学的途径,通过扩大输出中国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搭建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平台,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

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就是中方院校与国外高校签署国际交流生培养协议书,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去与学校合作的国外的学校进行为期几个月或者一年的交流学习,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习俗,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外语环境下学习国外优质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校也可以互相交换学生到中方的学校进行学习。有效实施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推进和进一步深化。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与芬兰交换生项目。送到芬兰留学5批次共20人,芬兰方送到我校留学生来了三批次7人,教师3人;与埃及坦塔大学、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开展了交流生项目。与新加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最具特色,新方老师到中方授课,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对学校引进外方教材,改造或对接中方课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继续教育国际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就开始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护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卡普兰大学合作举办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加拿大皇家路大学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现正申报重点专业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项目,争取在应用阿拉伯语、机械、建筑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新进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应秉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宗旨,重点加强与办学水平高、办学声誉好、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合作办学,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应积极开展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外语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改进外语教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应以项目为抓手,整合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好的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

(五)做大做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在学历与非学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已出现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短期培训项目五花八门:各类语言培训;针对有意到国外留学的高中生、大专生或本科生开展以学术英语、基础课程为主的留学预科项目;提高领导力、执行力项目,企业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教育培训项目;获取健康管理资质证书、知识产权管理资质证书、产业链管理职业资格认证、PMI资质认证、CFO资质认证、国际会计资质认证等职业认证培训项目;针对西方国家的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士,开展汉语培训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汉语文化夏令营、中国国情与文化研修项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及水平认证等项目。非学历培训项目更注重培训内容和质量,对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

三、结束语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5篇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