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相似性 相异性 关联性

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似性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例如:作品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把握、对表现内容进行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作品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等等。

(一)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感和韵律感,共同存在于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中。音乐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特质。音乐艺术以时间为载体,以节奏为基础,音高的变化为律动,旋律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来塑造音乐形象。在音乐进行中,节奏与旋律成为音乐表现的核心,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就是由两个节奏和旋律感不同的结构因素组成。第一主题是短暂、急促的节奏和音调,象征着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性格。第二主题虽然由第一主题引申而来,但旋律悠长抒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对立的因素中展开和发展,使音乐具有更鲜明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则是通过语言的手段来表达。尽管这种语言是通过文字记录而成,但它同时也是可以朗读的,可以运用有声的语言完成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民间口头文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文字的运用,字句的长短,造成不同的节奏感。叙述方式的运用,修辞方法的选择,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律感,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诗歌的风格尤为突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借由诗句的长短变化,朗诵时节奏、断句的处理,经由听觉抵达听者的内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感油然而生,并由此产生的特定艺术氛围。

(二)意境塑造与想象空间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文学艺术,对作品的意境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都有着相同的要求。音乐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它以流动的旋律,架构于特定的曲式结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呈现。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是活的时间,音乐所揭示的正是那个“由生命活动本身标示的时间。这个时间便是音乐的首要或基本的幻象;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以一个有机体的生命结构所具有的逻辑式样进行的”。在特定的音乐结构里感知音乐的同时,在流动的音符中感知音乐所指向、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把瞬间的音乐体验转化为情感的体验和对情感的想象,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中,也存在着时间性。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作品结构上,以及他们的内容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张力、矛盾的冲突、解决等等,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时间性。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由作品的客观表达方式唤起我们对作品意境的想象,进入一个由作者构建而成、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

情感与内涵,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它们演绎的最终目的。正如康斯坦丁诺夫所说:“感情的方面进入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无一例外,它不仅是内容必备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艺术载体,既表达感情,又传达感情。文学与音乐,它们的作品无一例外的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当中,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对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感情内容,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感情的抒发。音乐则与感情的联系更为密切,人们往往把音乐作为感情的艺术。

当感情在作品中展开、呈现、深入,才使作品具有灵魂,表现出丰厚的含义和深刻的内涵。尽管文学与音乐,它们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异性

虽然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作品的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以及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等诸多的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这两种艺术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

(一)音乐和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名著《乐记》中,就有关于诗与歌的论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曾指出,诗借“语言”来表达,“留给我们某些从事思想的东西”;而音乐“通过感觉来诉说”,它比诗“更丰富多彩地激动我们的心境”。当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冈则认为:文学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和感情的间接体现”,音乐则是“感情的直接体现和思想的间接体现”。凡此种种论述,使我们认识到音乐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音乐被称为“流动的建筑”。虽然音乐由乐谱记录,以一定的曲式结构创作完成,但所有的旋律都是稍纵即逝的音响,在非可视性的状态中进行。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没有被赋予具体的概念和明确的含义。它以声波的形态,在不间断的运动中营造出情绪的氛围和音响的声势,从而产生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情感内涵,使听者不由自主的与它产生共鸣。而声波所体现出来的音调的高低与轻重;音频的急缓与疏密;音量的强弱与大小;音质的粗细与刚柔等等,所有这些付诸于我们的听觉,经由听觉进入我们的心灵,以此完成音乐对事物的表达。

文学与音乐不同,它有良好的可视性。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体会文字,词汇,语句中所包含的精确含义。通过例如小说情节的叙述,或是诗歌音调的抑扬顿挫,或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等等来使人追寻到隐藏于文字之后的情感所在,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想象的,把客观的文字化为主观的情感体会。

(二)思维方式不同

音乐艺术是感性思维,而文学艺术是理性思维。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的特点,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更多依靠的是对声音的感觉和判断能力。在音乐里我们体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情,它是模糊的、非具象的,并以情感经历作为想象的前提。这种想象所体现出的具象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曾经说过,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应该跪着欣赏。缘于这首乐曲,使他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纯粹、博大、精深,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中国民间音乐尊崇、喜爱的个人感叹!

文学艺术的语言,具有精确的语义性。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字语言提供给我们精确的含义,依靠文字构建的理性思维达到解读作品的目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作者提供理性思维的叙述空间,由读者跟随文字语言的思维产生想象、联想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是具象的,是语言思维和文字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关联性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研究音乐史假如不熟悉文学史是绝对不行的,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现象。文学思潮与音乐思潮相互渗透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音乐创作,就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尤其以艺术歌曲和歌剧最为突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以著名诗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为基础创作而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比才的歌剧《卡门》,以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进行创作;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可夫斯基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同名交响幻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等等。音乐吸取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戏剧成分、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并且从文学作品中凝练出特定的精神气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

在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文学为我们展开了理性、客观的过程,音乐则向我们开启感性、主观的世界。当客观世界的人与社会和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以音乐来展示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时,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激发了我们对于客观主体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并投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能解读非语义性的音乐里流动着故事性、叙述性的元素,也能够感受音乐里矛盾、戏剧性的冲突。当音乐与文学产生高契合度的联动,我们就可以在音乐里体会文学艺术的理性、客观的描述;也可以在文学里想象感性、主观的情感体验。例如,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保持了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这四个角色,运用不同的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分别代表各自不同的音乐形象。当我们欣赏这首歌曲时,对比歌德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歌曲和诗歌里对情感的展开是完全同步的,使抽象的音乐和形象的诗歌在内容的演绎上达到高度的契合。

四、结语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它们见证和记录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以它们独特而鲜明的表现形式,凝结成人类智慧、文明和情感的结晶。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作用、渗透。正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学科时,如果能够更多地借鉴其他艺术类型的艺术特点、表现力和表现手法的话,对于我们的学习,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各艺术学科的联动,能充分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提高我们的艺术感受力,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素材,使我们的艺术创作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

[2][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M].王柯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苏]康斯坦丁诺夫,[保]安盖诺夫.音乐美学原理[M].杨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意象;差异

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都源于艺术家的心灵意象,他们的起点是相同的。但是从以上视觉艺术形象和文学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欣赏方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首先,在形成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媒介。视觉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视觉元素,利用颜色、形体等因素的组合创造有悖于原始自然状态的具体视觉造型来传达;而文学艺术形象是通过文字这种抽象性的语言符号,经过阅读而在脑海里形成的,本身更具有思维成分的参与。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由于视觉艺术形象的传达过程的具象性,导致其欣赏过程是在直接的视觉感受过程中完成,有明显的直接感受的特性,是直接的观看过程;而文学艺术形象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以各自的想象力去领会,其魅力来源于在头脑中形成的潜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相对于直接的观看多了一个理解和想像的程序。

在这种差异中,我们更有必要区分的是在欣赏视觉艺术形象和欣赏文学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因为生活中长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使我们比较习惯性地用文字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在认知过程中,基本以接受到讯息然后在脑中进行一个思维和认知的过程这种方式来形成理解。而在视觉艺术形象欣赏中,更注重的是直接的视觉感官的感受,此时是否有良好的直接视觉感受力更加重要,而一般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影响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艺术欣赏和批评来看,艺术家是将心象外化为艺术形式,而读者历经的心理过程则相反,是从作品一路而上直溯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并按照自身的经验理解描述出深层含义。但文学欣赏在读者头脑中催生形成的潜象不具可视性,而视觉艺术欣赏则需要读者用眼睛感受、读取图像的图形和色彩形式,是充分可视、直观的。文字语言方便传达,结构组合弹性自如、可繁可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形式;图像语言关照视觉感官,具有直观性和具象性特征,但对概念和逻辑的传达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传达方式和途径的不同,两种方式各有传递过程的信息缺失现象,二者也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

文学家在描述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也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文字阅读产生的效果,依然无法在视觉欣赏中获得,而视觉欣赏产生的感受也同样无法在文字阅读中感受,这就是文学和艺术不能互通的部分。因此某些艺术品为了完整表达而使用了书画结合的方式来互为补充。“……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此处对比的是诗和画这两种艺术形象,诗属于文学艺术形象,画属于视觉艺术形象。可见两者存在的互补性早已被认识。此种互补性也很早就被中国人运用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上。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一直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诗与画共同成为体现中国式哲学的典型表现形式。中国画的艺术表达建立在中国文人墨客对于生存哲学的理解基础上,此哲学谓之“道”。因此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一直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 张b),将画面的表现重点放在画家自身对事物的认识和修养上,由内观外。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没有严肃追究所描绘物像的形体精准,而是“道法自然”,追求画面对“境界”的表达。由于研究画的阶层均为上层的文人士大夫,于是书画在中国画中是不分家的,文字作为款识与画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中,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在大多数的中国画中,款识都起到了对画面的补充作用,人们在欣赏国画时,同时通过对款识的解读,进一步理解画者的画中之意以及画外之意,包括作者的心境、观点等等的认识。而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很多能写擅画的文人,有名的诸如唐代的王维,他的诗家喻户晓,而从他对于诗和画这两种形式的表达上来说,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

如《王维诗意图》,取的就是他诗中“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这两句诗。画面事实上表现了深山中、泉水边、老松下的清幽生活场景,而这两句诗将画面之外的含义点出,提示观者画面中更深的一层意味,体现出画家向往一种隐居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郑板桥的《竹石图》中,描绘的是生长在岩石旁的几棵瘦竹,画面上比较特别的是,在石头上题了款识,写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在这幅画作里,文字不仅补充说明了画家本人的个性,让人了解这幅画的深层精神内涵,也对于画面的构图起到了填补改善的作用,让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从国画例子中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画面效果并非完全写实的风景人物,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视觉体现。这种追求体现在视觉造型艺术形象上,是抽象而又具体的。文字和图像都属于宣扬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这两种表达方式既有各自的差异又能互相补充。由这种“图文并茂”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人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字和图画的差异,并且加以利用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齐白石谈艺录》王振德 李天庥 编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 《美学是什么》周宪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 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艺术性;提问艺术;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83-01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艺术性与实效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的思维一般不太成熟,认识也较为粗浅,就必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都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因为课堂教学艺术依赖特定的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有效提问是一种高效率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过程本身早已不再是古代私塾里老师带着学生们背诵诗歌的乏味和苦闷,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智慧和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成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学会把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艺术性地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用语受教学内容和其它教学手段的制约,是语文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多而散,并且联系紧密,不便于作出时间上的分隔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尾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画龙点睛的方式揭示课题。

语文教师用语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发人深思的比喻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语文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顺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基于教材语言而生发出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应用的形象化诠释。让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其兴奋点能随着教学语言的起伏而不断得到刺激、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让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

三、设疑新颖,激趣

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发生积极的激情倾向,从而对进修发生新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把语文常识与活生生的糊口现实联系起来,把语文手艺与具体糊口实践勾当联系起来。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1.入境体验,角色扮演。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情境中,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因之而愈显生动,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2.精选资料,适时补充。精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资料,适时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中生动地学。

教师重视的应该是学生参与情景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要综合全面评价,兼顾学生的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时,既要有充分的课堂内外沟通和情感交流,又要有大量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和生机。

四、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是艺术,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创造出的艺术,只有将语文教学艺术化,才能展现出语文课的个性来。教师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生履行提问的义务。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门教学技能艺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1.训练重点也就是教学重点,就课文教学内容而言,提问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设置,如《我的老师》一文的训练重点是弄清记叙的要素。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根有据。问题的难度设置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观点。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到达的目的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智慧。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2.联系实际提问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应针对人体视觉器官较其他器官优先获取外界信息,能弥补教学语言表达不足的特点,可以及时的把抽象的、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在教学《鲁迅自传》一文时,根据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展现鲁迅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刻画其思想发展变化轨迹,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国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可采用表格式板书,设计如下

01

学生通过表格直观、清晰的体会,对于《鲁迅自传》一文的线索一目了然,进而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语文板书中如提纲式、对比式、线索式等设计都具备直观、简洁、实用的特点,都可广泛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二.精心设计和提炼,语文板书应讲究简洁性

语文教学板书讲究实用,既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又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要精心构思和设计,力求简洁精练、准确恰当。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这样设计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的利箭刺向他,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三.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语文板书应讲究趣味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板书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就应做到语精字绝,富于趣味性,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把握学生寻求问题解答的迫切性,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其置身于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之中,与教师思维同步,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面山而居的愚公率领儿孙毕力平险,智叟笑而止之,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板书如下:

精妙而富于启发性的板书自然而然让学生知晓了教学用意,得出了课文的主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四.避免板书的随意性,语文板书应讲究示范性

教学板书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对老师板书中的如字形字迹、书写笔顺、设计技巧、板书态度等进行模仿。为此,教师在板书时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做好表率。在我上小学时,我们班来了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他上课谈吐自若,出口成章,特别是写一手漂亮的黑板字,板书设计新颖美观,为此,他很受学生的喜欢。我们班有大部分同学在悄悄地模仿这位老师的字。经过一段时间,许多同学都能写一手好字,这都与这位老师写的漂亮的字及新颖美观的板书分不开。

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文板书应讲究审美性

教学板书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讲究设计的美观、语言的精练、内容的完善、字体的俊秀等。运用美学的理念和美术技巧,在教学中起到引人入胜、激发思维、活跃气氛的效果。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一、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

文学艺术源自创作者的心灵意象,视觉艺术的起点与其是相同的。然而,二者在创作、欣赏以及具体的指向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艺术指向不同

视觉艺术是艺术家将心中的意象外化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指向是从内向外的;而文学艺术则与其相反,作家将在生活中积累的客观素材通过有机组合,使其构成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文字和符号来追溯作家的内心情感,在追溯的过程中,读者可能因自身经验而产生共鸣,也可能因自身缺少相关的经验而进行扩展想象,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其艺术指向都是由外向内的。

(二)所采用的媒介有所不同

对于视觉艺术的创作而言,颜色、形状等美术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必须将可用的视觉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与原始自然形态有所不同的造型,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传达。以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星空》为例,画家运用浓郁的色彩,使用蓝色、黄色与黑色三种颜色,通过色块的组合,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具象派的画风,观看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便能体会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感情。

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而言,文字、符号等文学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家在撰写文学作品时,需要将这些抽象的文学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可供读者进行任意想象的文学篇章。可以说,文学艺术的创造,不仅作家需要加入大量的思维要素,读者在脑海中的想象也需要应用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文学艺术的创造,更具有思维特性。以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故乡》中描写闰土少年的一段文字为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通过阅读这段文字,读者的脑海中大致可以出现这样一个画面:金黄色的满月嵌在夜间深蓝的天幕上,一位佩戴着银色颈圈的少年站在种着西瓜的海边沙地上,将钢叉插向一匹猹。因读者想象能力不同,场景中的具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闰土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三)人们感受到的欣赏特性不同

视觉艺术在向观看者传达形象时,给人以具象性的欣赏感受,观看者只需要观看到视觉形象,就可以直接获得具体的视觉感受,即在观看的过程中直接获得了欣赏结果。以霍去病墓出土的“马踏匈奴”石雕为例,该石雕在一整块的花岗岩上雕出了昂扬战马将手持弓箭的匈奴士兵踏翻在蹄下的形象,其中,马的部分以圆雕形式雕出,马腿下方则直接以浮雕与线刻形式勾勒出匈奴士兵在马蹄下挣扎的形象。这个石雕在整体上可谓是浑然一体,虽然不如现实中的马形象,却以简练但直接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直接的视觉感受,其浑然壮阔的视觉冲击性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却能直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文学形象在传达感情时采用了抽象的语言符号,读者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去体会,所获得的欣赏感受因读者想象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即每个读者心中的“潜象”都是各不相同的。若用一个成语来解释,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用莎士比亚名言来形容,便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较于视觉艺术,文学艺术少了直接观看的过程,却多了思考理解的过程,其具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二、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的互补性

(一)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美术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与文学所具有的文学艺术相比,其表现领域要狭窄得多,美术常见的艺术创作题材――绘画或雕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文学。有关这一论点,最直接的证明方式便是现实中许多美术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的情节来创作的。而文学艺术无法如美术一样直接将图像展示出来,只能依靠读者的联想,虽然具有不可视性,但是就互相的依赖性而言,文学艺术对视觉艺术的依赖性要弱于视觉艺术对文学艺术的依赖性。事实上,视觉艺术是一种空间性艺术,无法展现时间的变换,缺乏对具体内容的描述;而文学艺术在形象展示上缺少视觉艺术的直观,所以在两种艺术的创造过程中,产生了将二者结合的需求,现实中插图与连环画的出现,便是对这种需求的满足。Wolfenbarger在其研究中对插图与连环画等两种艺术形式结合的产物给予了肯定,即图文并茂的图画书是一种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可以说,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大众对文学艺术的接受性,也使得视觉艺术更为人所理解与接受。

(二)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契合

文学艺术对视觉艺术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学艺术可以破除时间与空间上客观存在的限制,可以从多个层面自由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复杂性。相较于这种表层的影响,文学与美术之间还存在着更为内在性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诗歌与绘画之间极高的契合性。

事实上,在世界艺术史上有一种极为特殊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实现了美术与文学的有机结合,这便是源于华夏又发展于华夏的题画诗――中国画。这种作品既具有美妙的图画形象,又赋有美妙的诗歌,文学与美术两种元素巧妙地共存于同一幅作品中,二者相互契合,意境浑然于一体。古人所作的中国画,便是对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视,二者的结合可谓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西蒙奈迪斯这位古希腊诗人曾经有言:绘画是无声的诗歌,诗歌乃是有声的绘画。WuS更是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美术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由此可见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是相互契合的。

再以爱尔兰三位著名的“叶芝”为例,这三位“叶芝”分别是约翰?叶芝(父亲)、威廉?叶芝(长子)、杰克?叶芝(幼子),其中约翰与杰克是伟大的画家,而威廉则是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可以说,威廉?叶芝的诗作尤其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与弟弟画作(拉斐尔前派)的影响;而杰克?叶芝则在其绘画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诗情。威廉在其所作的诗歌《悲哀的牧羊人》中描述出一位孤独的牧羊人不断寻求安慰的可悲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他不断向各种事物寻求安慰,这些事物有星星、有海洋、有露珠,然而最终他依然一无所获,只好回到海边向贝壳倾诉他的旅途经历。这一诗作的风格极为鲜明,与拉斐尔前派的画风有着极高的相似性。杰克则在其画作中展示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意识流特色,以其典型代表画作《走向辉煌》为例,画面中有一名牵着高头大马、身着艳色衣物的儿童,两者一同走向远方,远方的天空有亮得炫目的白云,左上角有稍微显露的太阳,右上角则有一团灰色的云彩。就整体而言,这篇画作充满了希望的气息,儿童象征着朝气,远方的太阳与白云象征着光明的未来。然而,画作中也潜藏着其他元素,即灰色的云彩,从画家所处时代可知,爱尔兰在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灰色云彩则代表着战争的阴云。这篇画作中蕴含着鲜明的视觉艺术特色,其视觉特色可以用其兄威廉的诗作《致未来的爱尔兰》来描述。弟弟杰克的画作与兄长威廉的诗作,共同表达出了一种忠于爱尔兰,期待爱尔兰可以获得和平的终极思想。

通过中国画与三位“叶芝”诗歌画作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殊途同归

文学是将直观的形象诉诸于联想与想象的艺术、美术则是将想象落实到具体的形象的视觉艺术。其根本性区别是创作思维与欣赏特性的不同,除此之外,两者的本质区别更是与时间、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就作品而言,美术作品具有空间静态性,文学作品则具有时间动态性;就欣赏过程而言,美术作品具有空间直观性,文学作品则要经过“观看欣赏思考”多个进程,故在意识的流动上具有时间的前进性,但是就欣赏的终点而言,文学同样需要在想象的空间中达到一种静态的观感,其欣赏的过程便是“局部整体局部”的过程,虽然过程是动态的,但是随着过程的不断延长,最终的目标却是与美术相同的。即是说,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二者之间终究是殊途同归的。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学创作;艺术性;思想性

文学创作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同时也能够让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另一种人生和风景。因此文学创作不仅能够影响读者同时也能够带给作者以情感的体验。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升,同时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阅读作为人们消遣闲暇时光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必然要有一个好的对象,因此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品味就成为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所有作者都关注的问题。如何提升文学作品的品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新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品味同时包含了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以及思想性。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吸引读者的文笔、内容、逻辑,同时也应该带给读者以正面积极的力量,这种正面积极的力量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思想性。但是目前许多文学作品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性和思想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和谐统一,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文学作品,要么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笔逻辑让人津津有味,但是故事所展现的思想内涵比较肤浅,大多是都市人的情感琐事、风花雪月。而一些极具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又给人一种正襟危坐、传道授业的感觉,让一般人都提不起兴趣仔细研读。因此现在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兼得的,要么你当一个讲故事的人,要么你当一个传道授业的学者,你无法将这两者都集于一身。但是单一追求艺术性就总难免被具有更高超艺术表现手法的作品所取代,因为这不过是一种技巧。单一追求思想性的,最终也难逃进入象牙塔乃至最后被束之高阁的命运,因为即便是学术研究,人们也希望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愉悦的状态进行。固然要做到将艺术性与思想性紧密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来仍然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学巨著,又有哪一部不是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呢?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方的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将艺术性与思想性进行完美融合的典范。

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不论什么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都必然想要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一个意思,或高深或浅显,或积极或无奈。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没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因为作品都是人写出来的,只要是人就必然会在创作过程中渗透进自己的所思所想,想要通过作品来引导读者或者跟读者进行探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对细节的刻画乃至对风景的涂抹来表现出来的。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性应该是深藏不漏却又呼之欲出,就好像优秀导演的作品不会通过大段大段的旁白来引导观众跟随自己的思维,而是通过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来让观众心领神会。虽然从广义上来说每一部作品都必然有其思想,但是思想也要分会分为浅薄与内敛,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精髓,而作品则像是承载灵魂与精髓的躯体,如果思想陷入消沉、阴暗、负面的氛围当中,必然也会给读者乃至作者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这种思想性我们宁可不要。我们所呼吁的思想性应该是积极、正面、阳光的,虽然这么说起来好像会给人一种主旋律作品高大全的感觉,但是不论是否是主旋律作品,思想的积极向上必然会给社会造成正面的影响,而且积极正面的思想也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真正需要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提升正面思想嗤之以鼻,不能认为不写点另类、偏激的观点就显得自己没有特点。而且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也应该用更为开阔的态度来加以认识,思想意识不是单单指政治思想,思想性也包括了作者对他人的关心、对事物的关注、对积极兴趣的培养以及作者在哲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所给出的良性引导。如果我们仅仅将思想性的表现领域局限于政治领域也是非常狭隘和肤浅的。

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如果缺少了艺术性,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被称其为文学作品,顶多是教材、辅导或者学术专著之类。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体现了作者创作能力的高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才能与写作技巧。想要凸显一部作品中的艺术性就必须通过准确的表述、鲜明的刻画、生动的表达以及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结构合理安排和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来实现。艺术性是形式与主题的结合,是承载工具与具体内容的统一。而艺术性的体现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使用生涩、连篇的词组以及采用别人所没有使用过的表述方式和结构安排,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脱离我们的惯常思维与认知范围,艺术性才能够被人们所领会和挖掘,否则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随意涂抹,如果不是特别了解这位作者的思想情况的话,一般人是很难看懂画作的内容的,虽然许多人认为文学创作是发泄作者情感的途径,其他读者的认知并不影响作者的自说自话,许多所谓的先锋作者更是以说常人所不能懂为自豪,认为自己层次水平高人一等,但是她们却忘记了一个道理,只有别人能看懂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有能得到大众共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否则就如同作者的私人日记一般,别人读不懂,也不愿意读。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通过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种种观念和分析论述来看,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可以得到和谐统一的,而且许多中外知名作家及作品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说法。但是为什么当今社会的众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却很难实现这一结合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作家生活阅历的原因、知识水平的原因、个人思想状态的原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原因。但是不论别人如何,我们作为想要创作出好作品的积极创作人来说,必须认真分析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提升作品的高度、加深作品的内涵,在获得大众好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题,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内外兼修。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部分大家都比较明白,而对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联系许多作者乃至读者都不是非常能够区分。在那些真正出众的文学作品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我们无法将她们真正的分解开来,两者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方艺术界有几句名言“艺术的整个美都是源于思想的,艺术来自于作者的所思所想,来自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所以不论我们看到多么倍受感触的作品,其感动来源都不在于作者有多么精妙的文笔和多么了不得的结构,而是在于作者具有非常充实的思想和精神,只有作品中充满了思想,文笔与结构才能够真正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不过虽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论述,但是载现实生活中,好多作者却还是无法真正把握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创作过程中显得失衡,要么就是深度够了,作品本身乏味缺乏可读性,要么就是专注于趣味营造而让整部作品在思想意境上显得比较

肤浅。

四、加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容的思考

(一)坚持文学创作的正确价值引导

正确的价值引导就是前文所说的思想性,不论是古代作品、近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正确价值观引导性。前文我们也提到过,不存在没有思想的作品,区别只在于这种思想是否先进或者落后。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应该宣扬正确的积极的思想,积极的面对人生、工作和他人,积极的促进自己的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积极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这种意识不仅仅存在于高大全作品以及主旋律作品当中,更应该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作者心目当中。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带给人们以启迪,才能够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加强创作者自身的修养提升

文学创作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就是作家在给大家讲故事。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故事,肯定每一个人也都有给别人讲故事的经历,但是故事怎么才能讲得好、讲得妙,能从讲故事当中让读者产生共鸣就绝非易事了。文学创作者们想要讲好故事,尤其是想要在讲故事的同时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读者参与到思想内涵的谈论当中就必须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素质提升。在作者自身修养提升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重视周围的生活以及人事物,要用充满探索精神的头脑去看待周围平凡而普通的一切,要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要了解现代人的所思所想,并且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够创作出既有生活气息,又不乏人生哲理的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趣的故事。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许多新兴作家喜欢坐在家里独自创作,但是创作工具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并不能成为作家不走入社会、不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的理由,虽然许多资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但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我们在获得间接经验的时候并未有亲身经历,虽然看到的东西和说出来的话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如果连作者本人都未能深刻感悟,又如何能写出富含思想与哲理的作品呢?所以文学创作工作者来说,必须走入寻常生活,必须用充满智慧的眼睛以及头脑来摄取生活中的养分,必须不断学习与借鉴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必须开阔自己的眼界与学识,从而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付诸笔端。进而带领读者走进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与自己一起探讨人生的哲理与生活的真谛。

五、结束语

文学创作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轻松愉悦的事情。但是对于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工作的人们来说,文学创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文学创作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基础,要以扎实的创作基本功为辅导,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创作出好作品的目的。才能够真正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在美与真之间--老庄诗学悖论与沈从文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模式 刘保昌 2011 学术交流 .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83

现代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课堂的要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艺术性”这一名词原本并不运用于课堂教学,近年来,大力倡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单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被提上了日程。笔者有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根据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据此展开论述。

一、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天性与语文学习的规律得到有效结合,那么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自律性差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小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锁定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会分散。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教师发挥其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艺术。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这种互动要以小学生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真正具有艺术性。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性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独有的个性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语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虽然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是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打好了地基,才能构建出语文知识的高楼大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广泛关注。

就课堂教学方式而言,怎样才能通过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呢?实际上,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是通过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归纳总结得出的,只要运用于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环境,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其可取之处,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地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教学方式,面对大量的新的教学方式,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耐心的学习,使自身的素质不断得以提升,与时俱进。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掌握大量的教学方式,使知识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

2.在实践中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

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第一步,能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才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没有定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通用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变化了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不断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广大教师因时制宜,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课堂很热闹,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变得异常兴奋,但是,游戏结束,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考,学生做的游戏没有起到指导与教育小学生的目的,这就说明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设置课堂游戏的目的,只是贪图片面的热闹。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反思,真正掌握每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内涵。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核心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42-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施教材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更重视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比传统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教师应用课堂导入艺术,可以形成巧妙衔接、切入主题、激起兴趣的导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很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有:

1、故事引入激趣

这种导入艺术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2、提问引入设悬

在教学当中,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温旧面而知新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将旧课中某些知识与新课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起到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的作用。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妙语导入、练习导入、演示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三、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语言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教学语言要“顺”,顺则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语言要“精”,“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当中语言要“悬”,通常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所以,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趣味性 课内外拓展 艺术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课内外拓展

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著作,形成课堂内与课堂外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人文学科结构,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比如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相适应的课外读物。另外,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有关的各种教学与实践,如,专题讲座、写作大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延伸,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语文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其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形式僵化、内容空洞,“闭卷考背功,一卷定输赢”,只是单纯地完成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完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脱节。所以,改革完善考试模式也是改革完善教学模式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正渐渐摆脱应式教育的束缚,不妨尝试口头与书面、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灵活考试模式,口头测试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利用“头脑风暴法”,大力提倡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就某一主题引发联想,提倡“群言堂”;书面测试重点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加强练习,拓展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实用写作技能。

三、艺术教学

1、课堂导入艺术。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2、重视教学艺术设计。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

(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让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

3、重视课堂指导艺术。课堂指导的艺术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④评价适当。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4、课堂情绪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不断使之升华,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接受,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 艺术性

何为教学艺术性呢?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艺术性的前提: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语文教育常规告诉我们,一堂课可以有几个教学重点,或许有几个教学难题,这些重点、难题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课堂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深化知识,又不利提高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即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前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学主题,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为从属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学生读“春草”,明白一个“钻”字,活力毕现;读“春花”,发现一个“闹”字,活力全出;读“春风”,理解“抚摸”,活力无穷;读“春雨”,省悟“笼”字,活力永恒;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一步,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这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了主题,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的精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二、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作业的艺术性。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1篇

——论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跨文化性及其影响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李辉炎

By Li Huiyan

 

摘要:本文试分析英语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去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欲为抛砖引玉之举。

Academic thesis summary/ Abstract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This thesis/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status, role, and the innov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including speech, music (such as concerts and other music), recite and speech arts, the arts of humor, classroom language, literary, the awards, dance, fine arts and all kinds of films(movies) and televisions, dramas, videos, radio broadcasting and new media dance, museums, cultural heritage, film production, advertising and even computer game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or competitions shows, etc... ] and its influence of human-oriented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English as a true "Esperanto", and seek the ways of durative learning motive force- the new engine, reveals the effect of world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or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wis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changes move forward.

 

关键词:  语言美学艺术  跨文化意识  艺术语言  文化的共性  激发动机

Keywords: aesthetics language art,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ommon culture, motivation (to stimulate)

 

一、             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同时使用同一语言交流,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会)、诗歌、美术及结合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及竞技体育节目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及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The commonness of culture)。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则大都集中并表现于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上,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的实用价值及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 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  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并将其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杨育彬却将之比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从体现人类文明的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生存的基本养分。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含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骆小所于1992年提出了艺术语言学,却将之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

他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将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及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创造和创作,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比如:演讲、歌唱、朗诵艺术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演唱会等音乐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等等。

2.美学语言艺术——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各种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则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跨民族、跨疆域共性,宛如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又似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或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互通性特征,本文将之称为语言的美学艺术或美学语言艺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会)等艺术语言外(广义),还有各类戏剧,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文学艺术,颁奖(奖项)、美术,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及竞技体育节目等等。这类主流美学语言艺术文化,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流通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用、共享和公用。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它的语言取而代之(如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

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及与其发展相应的极力推广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一如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人类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的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们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美学语言艺术无限的想象空间、激情与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就是具有这种独特美学艺术魅力的语言之一。其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而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其文艺与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风骚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这也正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和联合国主要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 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它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

2.     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

一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再加上风靡世界的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便足以使得英语得以全球化了。[这要求人们日常的言(谈吐)行举止得体且温文尔雅,文明且具感染力,使得人们更注重言辞的措词与修饰表达,以增强语言艺术的渗透性]。随之而来的则是雄霸世界美国及英语国家对世界思想、文化与经济的加速入侵与“传道”,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明近几百年沟通交流的主流文化。这也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表现。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国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了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咱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

这恰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作为当今世界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美学艺术语言丰实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足够的艺术等文化营养,满足自我的审美情趣与欲望,获取思想与精神的最大满足,让英语学习和课堂教学变成趣味的影视剧、音乐会、竞技体育等艺术语言的欣赏、演练、歌唱及演绎。如伴音配乐,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朗诵,不仅增强了理解,还充分展现了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在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之际,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英语既是全世界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 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欲通过分析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者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 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 language-perceptual appearing by object 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 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 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风骚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Esperanto: A. Esperanto B.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 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 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 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3篇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民族的文学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己浓郁的民族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每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下来,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尤其是语言、表演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学艺术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学艺术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7页.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分析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族性格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育网

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陈自明着.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5]梁一儒,宫承波着.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著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学艺术现象 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64-01

有关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渗透到古今中外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更是文学理论界的一个热议话题。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1891―1982) 在20 世纪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参见Lemon and Reis ,107)

要搞清此问题,首先要讨论到底何谓文学?

1 浅谈文学的含义及历代文学观

传说大禹为治水,费尽脑筋不辞辛劳。他与涂山氏女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之路,多年在外忙碌,“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在家空守,思夫心切,常翘首以待盼早日团圆,等待中呼唤道:“候人兮猗!”即著名的《涂山女歌》。这四字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等你(回来)啊!”它所体现的正是抒情诗的特质:因为等人总是有其对象的,这几个有限的文字间所表达的正是其文学个性。在此意义上,《涂山女歌》便被称为文学作品或诗歌。并且后来的《诗经》、《楚辞》中运用的“兮”字,都明显受到此歌影响。《左传》所谓“诗以言志”强调的正是诗作所表现的个性。

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其广义的文化含义。古代先贤很早就讨论过“文学”。《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或“文”在魏晋以前相当于学问或文献,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主导地位的。西方在18世纪前也是如此。

文学理论给予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随着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和人生体验的表达,文学渐渐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而独自发展,使得文学的审美属性不断突显。于是文学有了其特殊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成为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

2 文学艺术现象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其强烈的能动性和目的性。

《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反映劳动者的生活和感受,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反映对象以及经验来源。

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该书所记个别事实体现门阀世族思想风貌,真实反映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时代人文风貌小说。

由此可见,人类生活、生产、社会交往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产生了使用这些素材的人――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学作品的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相当复杂微妙的,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是不可重复、难以复制的,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可见,文学是人们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人类对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家庭婚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思想情感的高低起伏以及自然、人文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体验和认识,始终会反映在文学作品当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改变,而这些改变反过来也影响着当时代人们对生活、事业、家庭、婚姻等的理解,有时甚至成为一种思想倾向,指导人们的某些行为。

唐代江南才子、著名诗人张继科举考试落榜返乡途中,愁绪绵绵,写下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客愁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由此引发古今许多人对这一特殊景致的向往,以至寒山寺和枫桥成了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人们在此亲身感受到了当年诗人张继的失意情绪,岁月悠悠,却隔不断今人与古人借着这首千古绝唱产生的情感交流!

3 讨论文学的文学性的重要性

曾有人感叹说,也许我们今天所读的某些所谓的文学作品,过不了百年就会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或以为是因在当今快餐文化影响下,愿意安静坐下来潜心研究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许多常坐在电脑前“观天下”的人,实际缺乏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因缺少生活体验、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和深入生活而无法产生率性的激情。在这种沉闷空虚的情绪下写出的作品,只能是闭门造车的泛泛之作。

况在缺乏信仰的当今时代,许多人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更无值得推崇的精神榜样,整个社会弥漫着颓废和消极的气氛,很难让人说出何为当今精神风貌!

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重要观点,在传统哲学观念中,“气”是指人的主观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气势!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赋予文学以“立德、立功、立言”三重价值意义。怀着这样的胸襟去创作,何愁无佳作问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