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一)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四、结论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体系,给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条件支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来源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当读者在品味文学作品时,也是在感悟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对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忽略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文学教学忽视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我国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多层次化的优势特点,继承和弘扬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着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人才,给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学文学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采用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灌输式”等,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学教学,压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本质上影响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没有得到显著激发,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有些大学教师有着错误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用理论知识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影响学生兴趣的同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
二、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学文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感染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的环节,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并能够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大学文学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美的道德素质。同时在大学文学教学环节,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抽象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优化大学生的智力,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展开
(一)挖掘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大学教学相比较其他教学体系,更具有成熟性和理智性,这就使得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均衡愉快与严肃之间的关系,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文学素材进行深加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大学教师要从固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文学教学集中对写作手法、环境分析以及背景分析的理论教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以及情感刻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艺术鉴赏学习,让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从发现美的环节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最后能够感知到该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美。这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集中提升,并且在学生对多种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时刻,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美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二)形象分析塑造心灵美。在实际的大学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地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逐步地将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形象美展现出来,激发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感产生一种向往之情,使得大学生注重自身心灵美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讲述某文学作品时,可以先将文学作品中涵盖的文学素养进行提炼,从而引导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走入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最后教师设计作品模拟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与人物对话,帮助大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艺术。(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兴趣。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兴趣的刺激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烈的文学作品,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显著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阅读的兴趣,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艺术美,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形成较为强烈的阅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文学教学中,对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使得大学生塑造心灵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静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亚太教育,2016(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