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

科技调研论文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译研究 质量评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涉外事务与活动越来越多,为了有效、顺利地开展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交流,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水平更高的口译服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也开始注重口译理论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口译活动和口译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2000―2005年发表在《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上的十八篇关于口译研究的论文的调查,客观地描述并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口译研究

的质量及存在问题,从而为以后的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式

“口译研究质量”的调查从口译研究论文的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客观、详细的分析: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2000―2005年发表在《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上关于口译研究的论文。登陆中国期刊网,在“检索项”处选择“刊名”,“检索词”分别输入“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时间范围设定在2000―2005年并检索。检索完后再把“检索项”和“检索词”分别改为“主题”和“口译”,在结果中检索,选出72篇作为研究对象。限于篇幅,本文对72篇论文进行二次抽样,再抽取十八篇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

我们以这三本期刊为调查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它们是翻译类的专业期刊,可以保证有充分的研究对象;

2.它们是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保证,也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二、主要发现和讨论

本文对18篇论文进行了具体分类:12篇宏观研究类论文;3篇技巧研究类论文;3篇教学训练类论文。对这些论文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一)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科研论文与学位论文不同,不需要有详尽的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因此,调查发现有50%的论文都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详细的文献综述,都只是在引言部分引述一些理论家的原话或是著作,没有详细阐述理论依据。对于其他学者在同领域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透彻分析。另外50%的论文则有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有的甚至将这一部分单独列出。

讨论:虽然学术论文对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没有要求,但是在论文中略去这一部分就会显得理论基础不足。零散地引用一些理论家的观点会让读者造成混乱,也使文章显得没有逻辑、章法,所述观点的可信度就会降低。相反,充分的理论陈述和文献综述会让论文结构一目了然,让读者了解文章所做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从而使该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也更科学严谨。

(二)研究方法

十八篇论文都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大部分运用本国实例论证国外口译理论或其他理论在口译实践和教学中的可行性,或对这些理论进行“规定性”评估与批评,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取样的实证研究。多数学者在口译研究中偏爱基于个人经验、他人经验、二手数据、“引进”数据(或经验)的议论分析、归纳总结和批评建议,以致研究方法重复。

讨论:在近几年国内的口译研究中,实证调查类研究严重短缺,占主导地位的是经验总结性和归纳思辨性研究。重事实、重调查、重描写的思维范式应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口译研究的目标取向,这是因为:(1)在我国,源于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还远远没有积累到建立系统口译理论所需要的数量;(2)基于实证研究的口译理论对口译教学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刘绍龙,王柳琪,2007:37-40)

(三)研究问题

抽样的十八篇论文中,明确提出研究问题的只有六篇。例如李芳琴在《论口译记忆策略》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是怎样贮存和提取的?信息处理的核心过程是什么?它对于译员记忆信息时所采用的心理策略有何启发?”并在研究过程中一一进行了解答。其余十二篇论文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但读者可从大部分文章的结论处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总结中归纳出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讨论:就现有研究问题的文章来看,问题的相关性和内部效度都较高,起到了明确研究目的、指明研究方向的作用。但有些文章的研究问题提得不够全面、不够新,这也和这些文章所做的文献综述不够系统有着必然联系。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的论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只能从文章题目和结论部分对该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很笼统的了解,不能让读者在仔细研读论文之前就对研究的各个环节、目标、待解决问题有宏观的把握。

三、分析与建议

鉴于我国英语口译研究的上述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我国的口译研究多停留在论证外国理论的层面上,今后的研究应该转向自主理论创新的方面。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口译研究突破语言学理论的框框,加强和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体现跨学科的特性,使研究趋于多元化,有利于口译理论的创新。

2.由于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口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定性的描述,很少有定量的分析。论文逻辑性不强,论述偏于主观。今后的研究应朝着更客观、更科学的定量研究方向发展。一个精确的数据要比整段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实证研究是我们的弱项,但同时也是国内口译研究和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

3.从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国内的论文写作受到汉语语言形式的影响,多数具有形散意合的特点,逻辑不够清晰,通常都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让读者在阅读时总是一头雾水,直到看到结论部分才明白文章的研究目的。这样的论文很少能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被采纳。而观察国外同类文章,它们都具有逻辑清晰、注重客观数据的特点,这正是国内论文欠缺的地方,也是以后论文写作应当努力的方向。

4.就研究对象而言,调查发现,在近五年的抽样文章中,多是对翻译结果、翻译技巧的描述性或规定性研究,而较少有对翻译过程、翻译心理的剖析。我们认为,把翻译过程作为口译研究的对象要求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不应局限于译者的翻译素质、翻译质量等方而。翻译的内在过程决定翻译的外在结果。因此,今后的口译研究应更多地着眼于对口译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条件、双语转换的内在过程和神经心理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其次,以高水平口译工作者和口译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差异、对比研究也是未来口译研究需要加强和重视的领域。(刘绍龙,王柳琪,2007:37-40)

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近五年的口译研究质量作了初步的抽样调查和描述分析。尽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可能因抽样样本的局限和误差而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近五年口译研究的现状,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审视我国口译研究质量和论文写作的路径和方法,并为今后的同类研究展示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我们期待着我国的口译研究者能高度重视口译的科学研究,并能在口译的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绍龙,王柳琪.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2]王恩冕.“口译在中国”调查报告[J].中国翻译,2005,(3).

[3]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7).

[4]周青.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J].中国科技翻译,2005,(8).

[5]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6]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

[7]张吉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8]万宏瑜.解读图表――另一项重要的口译技能[J].中国翻译,2004,(3).

[9]吕世生.科技口语策略选择与操作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4,(5).

[10]杨英明.口译的思维方向性探微[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11]侯国金.口译的语义结构起伏性[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12]曾文雄.口译的语用流利性[J].中国科技翻译,2002,(11).

[13]安新奎.口译的预测机制管窥[J].中国科技翻译,2001,(8).

[14]陈振东,黄樱.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15]赵军峰.论口译的翻译单位[J].中国科技翻译,2005,(5).

[16]汪滔.论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中国科技翻译,2002,(2).

[17]李芳琴.论口译记忆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4,(11).

[18]秦红.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等效[J].中国科技翻译,2006,(8).

[19]陈振东,张珊珊.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研究生;化工专业

作者简介:孟祥海(1977-),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刘植昌(1970-),男,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01-02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是培养和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撰写和发表科技文章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延续,是对创新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完善和发掘的再创造过程。文章写作可改变和提升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文章发表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发表文章是科学研究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文章的写作与发表不仅有利于科学积累,而且是发现人才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与发表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思索了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现状调研

为了解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文章写作与发表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博士生二、三、四年级和硕士生三年级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154份,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对有效问卷整理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1.研究生科技文章发表情况

博士生四、三、二年级以及硕士生三年级发表文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9%、84.21%、64.29%、45.28%,人均发表文章数分别为5.13、2.60、1.86、0.95篇,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章数分别为3.38、1.44、1.07、0.42篇,发表的会议文章数分别为1.75、1.16、0.79、0.53篇。在发表的期刊文章中,英文文章的数量远低于中文文章的数量。对于博士生来说,前两年主要是论文的研究阶段,再考虑到1年左右的发表周期,众多的文章是在博士生四年级及以后发表出来,博士生四年级人均发表的英文文章数是博士生三年级的3.1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章,但是调研发现,仍有约9%的博士生四年级学生没有发表过文章。对于硕士生来说,学校没有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人均发表文章数量较低,且多为会议文章。

对有文章发表的博士生,7%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57%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只有36%到了博士阶段才发表文章。对有文章发表的硕士生,14%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82%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另有4%在读硕士之前的工作期间发表了文章。有许多学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就开始发表文章,因此有必要在硕士阶段甚至本科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与发表方面的指导,以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

2.科技文章写作的学习途径

目前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主要学习途径如图1所示。博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学习,比例高达43.76%;硕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和导师介绍,比例分别为23.53%和22.06%。调研发现,65.12%的博士生和76.47%的硕士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文章写作方面的讲座及培训。相对来说,研究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的比例偏低,而这几方面正是学校、教师和导师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与指导,说明教师在学生文章写作方面的指导有待加强。

3.导师指导科技文章写作的情况

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发挥了很大或较大的作用,但也有23.68%的博士生和8.41%的硕士生认为导师发挥的作用一般,甚至是没有发挥作用。这反映出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力度不够。调研还发现,博士生在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发表前导师审阅修改的平均次数分别为3.46和2.42次;对于硕士生来说,该数值分别为3.08和4.44次。在研究生文章发表前,导师平均仅审阅修改了三四次,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偏少。

图2为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情况。大多数博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比例分别为44.26%和37.71%;40.63%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方面给予指导,另有21.88%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仅有9.5%左右的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语言修改方面给予指导。与博士生不同,较多的硕士生希望导师能够督促文章的写作,并对研究过程给予指导。

4.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意见期望

调研了研究生写科技文章的主动性,47.06%的博士生能够主动写文章,32.35%的博士生需要导师的督促,20.59%的博士生是在导师的要求下才去写文章。能够主动去写文章的硕士生占29.71%,大部分研究生写文章需要导师的督促或要求。

科技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45.45%的博士生认为引言部分最难写,其次是讨论部分,占34.09%,摘要和结论部分相对较容易写。对于硕士生来说,39.13%的硕士生认为讨论部分最难写,之后依次是引言、摘要和结论。对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指导,需要将重点放在引言与讨论部分。

对于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过程中最欠缺的能力,博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思路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硕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技巧以及研究结果的总结。

对于研究生在科技文章写作方面的期望,博士生认为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导师及时深入的指导、文章写作课程以及写作交流讨论;硕士生认为依次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写作交流讨论、导师指导以及文章写作课程。研究生希望举办文章写作的讲座或培训,开设文章写作课程,并希望能够得到导师及时、快速与深入的指导。

二、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视,不断增强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其次需要加强学校和导师的指导,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指标。[1]根据调研分析,要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提升文章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重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博士生和硕士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科技文章写作的比例仅为14%和40%,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人发表的文章、相关书籍与网站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来学习。这反映出学校在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大多数研究生没有进行文章写作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这或许是学生不能主动写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还发现多数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少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中的作用不大;也有学生反映导师不能及时修改文章,甚至拖了三个月或半年也没有修改。这说明少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与学生就文章写作进行及时互动,这样会打消学生文章写作的积极性。

2.不断推进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引导与督促

科学研究与文章发表有其自身的规律,研究需要时间,文章撰写、修改与发表也需要时间,这是研究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结果表明,众多研究生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意识,表现在不能主动写文章,需要在导师的要求或督促下才去写;同时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的时间观念,不能将研究结果尽快整理成文章发表。学校对博士生的毕业有文章发表的要求,但是博士生三年级的研究生文章发表的数量仍然较少,即使相对简单的会议文章也不多。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发表文章,同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督促与指导。

3.不断拓展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科技文章的质量提升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扩宽思维,突出新颖性;严谨论证,确保科学性;升华认知,提升理论性;精心组织,增强可读性。[2]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文章的写作,并主动自觉地勤学多练。[1,3]学校和导师需要重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宽培养途径。如开设文章写作课程,[4]举办文章写作讲座,建设文章写作学习网站,导师督促与及时深入指导,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等。其中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写作能力与良好学术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发表过程与学术期刊的重要途径。

4.继续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没有一流的学术道德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术道德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学术文化和氛围,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和一线工作者。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关注学术道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撰写和发表文章,众多学生在硕士阶段撰写和发表了文章。鉴于此,需要在学生本科阶段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在硕士阶段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首先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主动和努力,多读、多写、多练;其次需要学校和导师重视,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撰写与发表科技文章,为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供多种途径,同时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鞠斌山.理工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87.

[2]张志钊.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质量的几个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75-177.

[3]刘万才.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J].中国农技推广,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工高校;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8-01

一、 研究目的

通过对该校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社会公益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五类学生社团的调查发现,这些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术科技类和理论研究类社团存在一定问题,在理工类院校中并没有像其他类社团那样参与人数众多并发展迅速,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加大扶持这类社团,使学术性社团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积极钻研科技知识,加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资料查询为辅的调查形式,收集大学生对社团文化的认识及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调研覆盖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1个学院的学生,对社团的负责人、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部门进行访谈,了解社团相关发展情况以及社团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并查阅了近几年来各学生社团的档案资料,对各社团的发展动态有更准确的把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社团的现状

学生社团是该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组织,在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社团成立应具备5人以上不同专业学生自发组成,要有挂靠单位和至少1名指导教师方可申报成立。学术性社团包括理论研究类和学术科技类。如:青年马列学社、“求是”协会、时政协会、科技创新协会、数控科技协会、机械电子社团、创新机器人社、CAD学社等。

2.问卷分析

调查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说明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性社团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与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公益类等社团不同,学术科技类社团和理论研究类社团本身具有专业性与探讨性,专业的指导与集中的学习是该类社团所独有的特点。

学术科技类社团和理论研究类社团,其本身的专业局限了社团的沉重性与严肃性,许多与社团涉及专业知识无关或者无浓厚兴趣的人很难真正参与进该社团的活动,以至于会员人数较少,限制了活动的广泛性,降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从而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学术科技类和理论研究类社团有待于加大扶持力度,以便更好地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教风学风一体化。

四、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发展对策

(1)加强学术科技类与理论研究类社团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协会领导者可以引导会员不仅向探索性发展,也可以适时适量举行一些室外活动。去各大比赛现场观摩,展馆、博物馆参观等,这样不仅能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活动质量,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

(2)以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组队参与以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3)打造品牌活动,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加大对指导教师和活动经费的支持。可指导会员参与教研科研带动社团高效发展。

(5)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和政策,使更多的教授、学者参与到学生社团中,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定期的指导是学术及理论类社团发展困难所在。学校可以为这些社团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社联方面可根据教师们的时间安排来安排活动时间,避免社团有活动却找不到老师的问题。

所以,学术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活跃校园学术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方法论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途径,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也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分离。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在继承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而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既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以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2006~2008年所刊载论文为数据源,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图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图书馆学研究能够准确、充分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对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废,方法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1 ]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紧接着乔好勤先生在该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2 ]运用统计方法对《图书馆学通讯》等三种专业刊物1980~198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法,即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随后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方法的大量学术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图书情报方法论》。[3 ]

从宏观上看,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基本得到认同。对一般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具体的技术层次,中间层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层次,最高层则是哲学层次。[4 ]图书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引进和移植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图书馆研究,可分为: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指调查法、统计法、试验法和历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论、新三论等)。[5 ]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探讨的文章很多,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图书馆学专门方法。另外从研究的性质来分,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3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中,笔者选取了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图书馆论坛》、《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作为调查对象,具体统计了2006年~2008年间各期刊学术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况。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小部分数据来源于各期刊主页。在数据统计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资料类文章,如征文通知、会议通知等(见表1)。

4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总共统计了8159篇学术论文,通过对所选的各篇学术论文,逐篇分析其篇名,个别文章查阅了摘要、正文等详细信息,根据各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归纳每篇论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方法归纳为15小类(见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难准确判断,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论文合计总数(8273篇)大于调查的论文总数(8159篇)。在计算各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数时,是除以调查总数(8159篇),所以百分数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归纳与概念推理类研究,以及思辨类的学术论文。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论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共29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5.593%,理论分析法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受到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影响,图书馆学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而且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我国图书馆界也有重理论的现象,这与国外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重应用有很大不同。随着其它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多样化。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过渡的过程,图书馆学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2)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学术论文中,运用操作实验法的共有830篇,占到总数的10.173%。这类论文主要研究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开发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等。随着图书情报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的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关于技术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主要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网络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一共745篇,占总数的9.131%,调查方法的运用在调查数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研究更贴近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法、历史方法

实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经验或说明问题,论文中主要是以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外有名的图书馆等为例子进行分析,对于其它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起到了借鉴作用。

历史方法主要用于论述关于图书馆事业史、人物评价、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的论文,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专门开辟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史、文献学的专栏,历史方法的论文在调查论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

系统方法主要是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这种方法对我们认识研究起到很大作用。虽然有的文章不能明显地看出是运用了系统方法,但是系统方法贯穿于观察问题的整个过程。管理学方法是将管理学的方法移植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图书馆在机构建设、运营方面都要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方法。

(5)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

数理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数理方法的学术论文有3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726%。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者正在试图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随着本学科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法将继续普遍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的定量化研究。调查的论文中运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调查论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较低。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应用于其它学科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我们以“文献计量”为题名,可以粗略地检索到6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研究。

比较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相关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

经济分析法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营销、资源共享效率评价、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经费问题、资源服务的经营模式等等。

(6)控制论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明显运用控制论方法的论文很少,调查中只有79篇。占到总数的0.968%。但是控制论的思想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在所调查的论文中,明确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总数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一种专门方法,运用也很广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为题名可以检索到1200多篇论文。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客观的量化方法,是从大量样本进行特征识别的系统方法,具有统计性,是一种从公开资料中萃取情报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是新方法,统计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专利分析方法、社会网络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美学方法、传播学方法、医学理论方法等等。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5.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实例析法、历史方法、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控制论方法,百分比总共占到61.62%;第二类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百分比总共占到26.584%。从数量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还很小,这是由于理论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对于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对于具体问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点,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分析就显得没有深度和广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已经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定量方法的运用使研究更精细、更科学,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6 ]

5.2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与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等有关的技术性研究论文数量会不断增多。在表2中,操作实验法所占比例为10.17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新技术的发展还为经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实现工具。[7 ]研究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以网页形式的网络调查、用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软件(如QQ)的调查、[8 ]电子邮件调查等,这些都为更好地完成调查提供了多种途径。随着搜索引擎的运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务器记录和保存了用户与搜索引擎的交互过程,这种数据称为使用记录(transaction log),使用记录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外,计算机还可以辅助研究者进行定性数据分析等。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链接分析方法,这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研究方法的影响。

5.3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学方法、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属于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移植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方法。

在学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为其它学科提供养分。随着图书馆学科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会大量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融入本学科研究之中,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服务。

5.4实证方法的应用

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就属于实证性研究方法,从表2中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实证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获取研究对象客观数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考察研究对象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是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的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的提升。

总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是有适用的条件。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学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复杂的研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3.

[2]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3]王崇德.图书情报方法论[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罗方等.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建设,2006,(2):19-20.

[6]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0-283.

[7]华薇娜.我国8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的定量分析[J].情报学报,1995,14(3):218-225.

[8]金武刚等.图书馆员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大旗底下”QQ群个案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立项申请;科研实施

[中图分类号] G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136-04

一、引 言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本质需要。

二、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反映了国家教育的精华。工科

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2]。结合长期的科研开发工作的经历和多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从以下环节着手:科研立项申请(关键之一);科研实施(关键之二);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发表科研论文;项目结题验收,技术移交;成果鉴定(包括成果查新,检测报告,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等);成果报奖;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科研立项申请

科研立项申请包括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填写标书。可行性论证报告是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前提,要确保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研选题可行性论证工作一定要充分具体[3]。

第一,要做好文献资料的调研论证工作,这是科研选题的基础。文献调研一方面可以向科技主管部门咨询,了解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科技主管部门定期公布的“研究计划纲要”、“项目指南”和“招标指南”,集中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它是指导科研选题的重要依据,是选题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主管部门指定的信息部门进行开题查新检索,查新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另外,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不仅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时效性,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科研信息在网上。

第二,要组织好专家论证,这是科研选题的质量保证。各学科的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具有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绐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是巨大而又不可多得的科研信息资源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作开题报告、答辩等多种形式,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严把科研选题的质量关。

第三,要撰写好标书,确保选题内容的准确表达。课题选好后,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必须通过标书的形式表达出来。标书是评审专家及主管部门评审课题研究水平的唯一依据,其质量的高低是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填写标书时,在形式上,填写要规范、手续要完备;在内容上,必须利用标书充分阐明科研选题的意义、学术思路、研究方案和技术关键。

科研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名称(如果一个大的课题里包括几个小题,应加入小题名称;若本题属于某一大题中的子题,也应注明);立项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与市场需求;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进度安排与年度计划内容;承担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简况;经费预算来源、使用计划及还款能力分析;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备注。

2-科研实施

对于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科研实施的内容包括:总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及实现;软件设计及实现;运行调试结果分析;技术资料归档(原理图、源代码、使用说明书)。

(1)总体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不好,可能出现致命的问题,造成的损失许多情况下是无法挽回的。产品性能的好坏特别是系统设计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稳定性都与总体方案设计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好产品,特别是大型复杂产品,总体方案的反复论证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的方案,才能成为好方案。

总体设计方案内容主要有:开发的目的及主要功能;单板功能描述、单板逻辑框图及各功能模块说明;单板软件功能描述及功能模块划分、接口简单定义与相关板的关系;主要性能指标、功耗和采用标准。

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项目开发人员应勇于尝试新的先进技术;应坚持采用开放性的硬件架构,把握硬件技术的主流和未来发展,在设计中考虑将来的技术升级;应充分里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保持产品技术上的继承性;应在设计中考虑成本,控制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达至最优。

(2)硬件设计及实现。首先要做的硬件设计工作就是进行硬件需求分析,硬件需求分析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明确硬件开发的任务。硬件需求分析主要有以下内容:项目系统工程组网及实用说明;基本配置及其互连方法;硬件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硬件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指标;功能模块的划分;关键技术的攻关;外购硬件的名称型号、生产单位、主要技术指标;主要仪器设备;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讨论;电源、工艺结构设计;硬件测试方案等等。

硬件需求分析完成后进行硬件总体设计,并撰写总体方案书。硬件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总体上进一步划分各单板的功能以及硬件的总体结构描述,规定各单板间的接口及有关的技术指标。硬件总体设计主要有下列内容:系统总体结构图及功能划分;单板命名;系统逻辑框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电路结构图,电路结构图及单板组成;单板逻辑框图和电路结构图;关键技术讨论;关键器件。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后就要着手购买关键器件,然后进行结构电源设计、单板总体设计。在以上任务都完成后,就要进行系统联调了。系统联调是整机性能的提高,稳定的重要环节,认真周到的系统联调可以发现各单板以及整体上设计的不足,也是验证设计目的是否达到的唯一方法。

如果联调通过,项目要进行文件归档,准备好应该归档的文件。

在硬件设计及实现中,项目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技能:由需求分析至总体方案,详细设计的设计创造能力;熟练运用设计工具,设计原理图,PCB板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运用仿真设备,示波器等分析仪器调试硬件的能力;常用标准电路的设计能力;故障定位,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写作能力。

(3)软件设计及实现。软件的设计及实现主要包括确定软件功能框图,编写代码,进行调试。

对于软件编程过程中所用到的编程语言,编译器的调试环境都需要熟悉。目前软件开发语言主要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两种,个别情况有用PLM的。软件调试有两种方法,它们是硬件仿真器和软件仿真器。硬件仿真器主要用于开发初期目标板硬件系统尚未稳定器件的软、硬件调试。当目标板稳定后仍可用仿真器调试,查找软件疑难问题。软件调试器一般是通过PC串口与目标板串口相连,通过目标板上监控程序下载程序在目标中进行调试,重点调试软件的流程功能等,其前提条件是目标板硬件已经完全没有问题,至少是CPU程序、RAM、串口等部分可正常运行。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断、主程序、子程序的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局部变量、函数调用的规范性和流程图。在相关的通信协议,应说明物理层,链路层通讯协议和高层通讯协议如何定义。

(4)运行结果调试及分析。在系统联调过程中,首先通过调试实现各模块功能,然后,各模块组合联调。调试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问题,以及在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在网上寻求帮助。在系统功能达到满足后,还要对性能指标进行进一步论证。并详细记录调试过程中的实验数据,以待日后分析。在调试过程中,可以对硬件做必要的调整。下次改版时,就可以把修正做到硬件中。

(5)技术资料归档(原理图、源代码、使用说明书)。项目调试成功后,将开发过程中所撰写的文档归档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日后二次开发,或者借鉴相关项目经验都是不无裨益的。对于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进行专利申请。

3-科研结题

项目开发完成后,为了能让自己的成果得到众人的认可,为了能让后续的技术开发人员更好地接替自己的工作,项目开发人员必须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提交科研论文,撰写好项目的结题报告,做好成果的报奖以及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1)知识产权的申请。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所以申请知识产穿显的尤为重要。知识产权的申请包括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申请[4]。

(2)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论文撰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选题要小题大做;论文的五个模块要规范;题目要反映全文所作的工作,名称要简洁明确不宜过长,一看题目就知道做什么研究;摘要要反映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摘要是全文的缩写;关键词:要符合词条要求,每年均有新的词条;英文:要注意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规范性。正文:正文分为引言,主要内容和结束语。引言要论述为什么要做,主要内容要说明怎么做的,结束语(结论)要说明做得怎样。参考文献:要注意参考文献中的格式、文中标注、参考作用、新、经典等。

(3)项目结题验收及技术移交。项目完成后,要上交结题报告,并要做好技术移交的工作。在结题报告中要认真撰写研究工作总结。技术移交所要做的工作有移交源代码、硬件原理图、Protel电路图、软硬件使用说明书等,这样可以让后续的技术开发人员更快地了解先前项目的设计思路,进一步进行修改。

(4)成果报奖,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成果报奖的范围有国家、省部级奖励;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强调加强与各创新单元,包括与大学、企业、行业的联合与共建,并努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为此,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才,而培育人才的关键之一是科研[5]。做学问必须围绕科研,惟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培养科研能力。要尽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或承担项目的子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6],使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拥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能力;精确而又娴熟的操作能力;独创而又敏捷的思维能力;新颖而又大胆的想象能力;深刻而又敏锐的评判能力;简洁而又流畅的表达能力;沉着而又果断的组织决策能力;友善而又谦和的团队结协作能力[7],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朋.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11):29-31.

[2]曾华锋,石海明,张茜.科研选题视角下研究生科研创新需培养的四种意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0-32.

[3]戴瑜兴,郑善贤.工学类研究生科研选题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1500-1502.

[4]王景川.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7,(9):35.

[5]陈亚男,韩清凯.工科研究生教育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2,(9):35-36.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少数民族科技史 科技史 田野调查法

一、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侧重点

1.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目的

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隶属于科技史研究的范畴,是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科技史”)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我们知道,科技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此可见,我们研究科技史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与制约因素,是为了认识规律,以指导我们的行为,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当然,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其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如此。

2.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思路

基于科技史研究目的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审视,也应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研究少数民族科技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研究从产生至今,少数民族科技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其与社会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而要研究这两个方面,必须获得一定的资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概况与猜想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的方法,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朔因与预见的方法,控制论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模型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等等)加以整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内隐其中的规律。因为只有有了资料,我们才能进行分析。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资料,尤其是获取第一手资料,更显重要。

3.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研究方法上会有不同,但都必须符合科学方法论上的若干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就会受到质疑。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关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各门学科获取第一手资料有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多以实验为基础,社会科学多以调查为基础。科学技术史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所以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也应以实验和调查为基础,这不同于单纯的历史学主要从文献中获取方式。少数民族科技史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而问题恰恰就在此,正如万辅彬教授在《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以往人们主要通过手头现成的科技文献从事科技史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则大都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一个领域内,恐怕我们最应该做的就只有田野调查了。

二、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适用性

(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田野调查对民族学与少数民族科技史的普适性)

1.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概述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 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民族学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田野调查法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适用性

该过程用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工作者身上同样有效,训练有素的科技史工作者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可以弄清该科技或工艺在该地区该民族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其祖辈们使用的具体情况等等。(先说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方法探索过程,再提出借鉴田野调查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补充)。

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少数民族科技史田野调查法有其独特的特点,不能够把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硬生生地套在科技史的研究中。民族学理念下的田野调查法的使用,其结果是使得我们对科技的相关社会因素有了较透彻的认识。但工作仅做到这里远远不够,我们要反过来思考,从这些被看清的社会因素出发,再来审视少数民族的科技,社会因素哪些起了积极作用,哪些起了消极作用,便更清晰。被这些积极和消极因素影响后的科技又是怎样影响了社会,导致社会因素中的哪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往返分析,则更适合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我们不像民族学的研究,注重文化。我们关注的是科技,或许文化和科技有时也在较量中共存共荣。

3.民族学与少数民族科技史运用田野调查法的异同

定量分析指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分析比较接近于假说-演绎方法的研究,既保留重视观察实验、收集经验资料的特点,又保留重视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特点,应用假说使得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演绎形式结合起来。正因为这样,定量分析往往比较强调实物的客观性及可观察性,强调现象之间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同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客观性和伦理中立。定量分析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在应用时往往都有一定的程序化。如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社会测量法、问卷法、描述法、解释法、预测法等等。

因为科技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学科的交叉即思想的交融,必定会产生特定的研究方法,前文我们提到,自然科学注重实验的方法,社会科学注重调查的方法。既然科技史有自然科学的特质,就少不了要做实验,定量的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要为日后做定量的分析做足准备。在调查过程中,该测量的一定要测量,该取样的要想办法尽量取样,该记录的工序一个也不能少,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做定量的研究,分析科技内在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三、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以工艺的形式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对传统工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传统工艺的研究也应遵循上面的阐述,也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至于很多学者讨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我们认为不应该纳入到科技史的研究范围内,我们发现,要传承和保护的往往是某种文化层面的内容,应该由文化学界的学者来探讨。科技史要探讨的是科技层面的问题,至于某种工艺要消失了,从科技的角度,或许它已经符合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某种工艺被传承了,或许它也符合了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所有的传统工艺都要被保护,科技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旧科技的博弈,没有淘汰,也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所以,我对很多科技史方面的学术研究中看到的牵强的传承与保护感到不解。似乎这已成了传统工艺方面写作的模式了, 笔者觉得不可取。

参考文献:

[1]仇小敏,高剑平.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创新论略[J].学术论坛,2005,(5).

[2]韦丹芳,万辅彬.西部开发视野下的民族科技史研宽[J].广西师范学学报(自然科举版),2004,(1).

[3]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5).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8篇

在过去的20__年上半年,__区烟草学会的工作在云南省烟草学会、曲靖市烟草学会和__烟草分公司党组班子的领导下,在公司各个科室、烟叶站广大会员和职工的积极支持、配合、参与下,根据年度计划,坚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的基本工作要求,通过继续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多项基础建设,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调查研究咨询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下分述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展曲靖烟草经济,曲靖市烟草学会转发了云烟学会【20__】13号文件,区公司接到文件后广泛开展宣传,公司职工和会员积极投稿,涉及到许多工作领域,包括烟草经济信息技术、营销网络建设、专卖管理、企业战略、市场品牌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有相当于20%的论文,具有独特的观点和建议,论文质量普遍提高,部分论文的专业化程度更不可低估。后经过区烟草协会层层筛选,最终向市烟草学会提交了《烤烟壮苗拔苗移栽实用技术》和《几种杀菌剂防治烟草黑胫病试验》参与年度论文的评选。

二、加强学会“建家”工作

按照学会“三主一家”的工作要求,区学会注重发挥了学会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学术团体优势,倡导发扬民主、关心会员,主动创造条件,提供更新知识、交流信息等服务工作,从各方面努力使学会成为科技人员奋发向上,展显才华的广阔天地和有很强吸引力、凝聚力的科技人员之家,发挥了必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坚持狠抓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关于发展新会员的准备工作。鉴于行业新的科技专业人员不断增加和部分在职人员报考有关专业取得学历和提高学位等情况,严格按学会章程规定的条件,定期研究发展这些人员入会,增强学会实力。20__年__烟草学会共有219名职工申请加入中国烟草学会,为__烟草的发展壮大、做精做强创造了条件。

二是学术和科普宣传工作,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学会主办的《云南烟草》和市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部定期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为科普读物,引导会员多读、多看、多学习,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继续进行了有关专业工作和体制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向市烟草学会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分析、建议和有参考价值的文字材料。

20__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提高__烟草整体竞争实力服务

学会要紧紧围绕局党组提出的“以改革增动力,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工作思路,要站在“两个至上”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调研工作在提高行业竞争实力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围绕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责,自觉开展调研工作,为行业中心工作服务。结合具体工作开展调查研究。

第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选题。近年来,烟草行业的内外部形势不断变化,要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好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选题就必须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既不能大得无边无际,致使调研报告空洞无物,对工作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又不能固步自封,犹如井底之蛙,看不到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提出的意见建议缺乏前瞻性。学会要围绕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深化企业改革、提高适应市场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总体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传统商业向现代物流转变等有关课题进行认真筛选,开展调研。

第二,适时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学会要调动学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围绕调研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调查研究,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咨询,针对当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和座谈,开展科学论证,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情况,为撰写调研报告提供现实依据。

第三,撰写调研报告。调查研究工作的结果是形成调研报告,形成结论性的意见和书面文字。学会要通过调研对当前工作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为各项决策提供和储备科学依据。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为增强__烟草的整体实力服务。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普活动,为提高行业干部职工科技文化素质服务

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从多角度、全方位探讨问题,带动全区的学术交流,推动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要积极组织广大烟草科技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各专业会员要发挥学会工作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要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专业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活动促进个人会员、团体会员之间的理论实践和工作交流,使科技工作者、各级会员发挥自身价值,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SCI论文;医院;价值定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b)-0162-0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說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SCI价值本质的扭曲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论文买卖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員,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7]何权瀛.泛化或异化SCI评估体系的利弊思辨[J].医学与哲学,2014,35(7):10-12.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好的毕业论文一定有一个好的选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选题应该符合专业性。公共管理专业致力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为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培养基层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聚焦现实生活、社会变迁和热点问题,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组织、事件和个人行为。由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强,所以对于交叉学科的论文选题,为了避免论文在内容上发生学科的偏移,选题的专业性必须要注意。例如,对一个公共管理和法学的交叉学科论文选题,应该从公共管理专业的视角来陈述论文题目和建构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而非从法学专业的视角。

(2)选题应该体现“小而美”。纵观各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从课程设计上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视角、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这是优点,但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就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足。很多学生在选题上都体现出了这种宏大叙事的偏好,例如,题目中经常出现的“我国…”、“模式研究”这样的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科研课题,篇幅也一般在一万字左右,所以重点在于“解剖麻雀”,将一个小问题讲通、讲透,而不能贪大、贪全,可以将宏观的政策、理论和视角作为背景,但落脚点还要在微观行动和具体个案/问题上,因此选题上务必要“小而美”,而非“大而范”。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不断“窄化”、明确的过程。最开始学生可能只有一些比较含糊的想法,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实践和思考,变成某一领域的调查研究主题,最后,通过反复地“学而思”,将这一比较笼统、宽泛的调查研究主题,变成特定领域、特定现象中的针对特定问题的选题。毕业论文选题的“美”主要体现在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上。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有核心研究问题的,这个研究问题是现有的文献资料所不能回答的,因而需要研究者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去探究、解密,这也就是论文选题的价值所在。而现在很多本科毕业论文是没有研究问题的,或者这个研究问题过于的简单,这样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是泛泛而谈,缺乏创新、反思和深度,也就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论文的意义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分,本科的毕业论文更注重的是论文的实践意义,所以,论文的选题最好能来源于实践,这样才能保证论文的内容和结论真实具体,论文的建议具备可操作性。

(3)选题应该注意时效性。本科的毕业论文应该关注当下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社会公共管理现象和问题,所以选题应该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尽量避免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这样能够降低论文研究的难度。例如,部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感兴趣,想将这个领域作为论文选题,但是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可能在论文研究期间没有典型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因而学生会选择以一些过往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作为案例,但这样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就难以保障了,因为学生会很难找到经历事件的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并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最后这类的毕业论文往往会变成二手文献(尤其是新闻报道)的整理和总结。

(4)选题应该考虑“量力而行”。本科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就应该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考虑可行性。主观层面的可行性要综合考量的是[3]: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语言、体力等方面是否具备进行论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客观层面的可行性包括:时间、经费和资料的获取等是否可行;研究是否会侵犯被研究对象的隐私,是否会违背研究的道德伦理,甚至触犯法律。因此,有的论文选题很有价值,但如果受主客观限制,学生完成不了,也要果断放弃。例如,现在很多同学都喜欢写以“互联网+”为主题的论文,因为“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潮和趋势,与其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部分学校或教师也倾向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写作此类论文,然而事实上,“互联网+”论文的写作就离不开对大数据的获取、挖掘和分析,但大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很多时候还涉及到商业机密和隐私,所以,作为大多数本科生根本没有办法驾驭此类论文。

(5)选题应该以“学生为导向”。应用型本科的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意愿和选择,不能搞命题指派或导师包办。只有以“学生为导向”,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避免学生对导师的过度依赖。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而研究方法是实现论文研究的必要手段和工具。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所的服务,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宜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它所包括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而言,研究方法需要关注的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没有必要对方法论和研究方式进行阐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很多,选择的依据是哪种方法能收集到更丰富和真实的资料,通过该方法所收集到的资料能更好地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进行回应,能作为有效论据支撑论点。对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常见的误区包括:

(1)研究方法贪多。很多学生认为,使用更多的研究方法,能够凸显论文的工作量,体现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其实不然。研究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毕业论文质量考察的重点所在,它只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因此,研究方法在精不在多。好的毕业论文,只要论据充足,足以支撑论点,用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大部分的毕业论文可能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来组合和相互补充使用,此时,需要交代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和旨在回应的研究内容,避免出现研究方法多而混乱的局面。

(2)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科学性之争在学术界从未停止,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哲学基础、研究范式、理论模式、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方法等多个层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两者具有较大的互斥性,而非兼容性。此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体系中属于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式,而非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然而很多毕业论文在介绍研究方法时都会写到:“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就犯了两个错误,其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体系中属于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式,学生这么写是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理解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不存在結合的可能性。很多学生理解的定量研究仅仅只是统计资料的分析,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规范定量研究。所以,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在本科的毕业论文中,避开提及方法论和研究方式,只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对问卷调查法的滥用。问卷调查法是社会调查中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但在本科的毕业论文中,对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有很多不当,具体的问题类型包括:第一,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局限地理解为问问题。调查问卷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但这些问题是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而提出的,包含了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假设(例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考虑到了测度的效度和信度。将调查问卷的设计狭隘地理解为问问题,就会很容易出现关键问题缺失、问卷的效度和信度不足等问题,问卷调查的科学性也会遭受质疑。第二,问卷调查法的应用不与抽样方法结合使用。抽样方法包括两大类:概率抽样法和非概率抽样法。严格的来说,问卷调查法只有与概率抽样法结合使用才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但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者无法获得完整的抽样框或被研究对象属于社会少数群体不方便抽样等原因,概率抽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严谨性往往要打折扣,很多问卷调查是基于非概率抽样的。这样的直接影响是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误差。另外,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喜欢用网络调查法,这是因为网络调查操作简单,发放和回收问卷的速度快,研究结果能够迅速生成。然而,网络问卷调查适合的只是一些对社会舆情、网民态度等的调查,它并不是一种学术论文调研方法。首先,它的抽样方法是非概率的,样本的代表性会很差;其次,研究者很难保证填写问卷的人是否认真、负责,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有效率很难保证;最后,通过网络调查输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频数统计,没有办法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本科的毕业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最好的处理办法还是要将研究的主题缩小,当研究对象的数量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时,可以采用全样本调查,这样就不会存在样本代表性的问题。对于无法进行全样本调查的论文研究,即使无法进行概率抽样,也一定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卷的信度等问题,不能走捷径。第三,把问卷调查法作为“包治百病”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只是所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它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例如,需要配合抽样方法结合使用,需要被研究对象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等。但当问卷调查法的适用条件不充足或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有更适宜的研究方法时,需要放弃问卷调查法,改用其他的研究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都偏爱用问卷调查法,而当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时,就很容易出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三者的脱节错位,最后论文中的论据不足以支撑论点。

三、毕业论文行文中的常见问题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几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论文的主体部分、结论和建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常见问题见表1。

四、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建议

(1)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和教学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需要强化学校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着论文价值和可行性,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很多学生不重视论文的选题,草草选题,缺乏对选题的合理性论证就开始写论文,为后续工作埋下诸多隐患。因此,学生在选题的论证上要多思考、多推敲。

(2)专门开设“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这门课程。尽管在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调查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学术论文报告写作等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但往往不系统、碎片化,或开课时间久远,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已经生疏。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开设“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这门课程,对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点知识和常见问题进行重申和介绍,这样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3)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监管。选题尽管重要,但毕业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监管。指导老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序进行。

(4)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僅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也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式和完成情况的引导。现在,部分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例如:第一,重复率成了毕业论文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控制论文的重复率,本身没有错,这体现的是学术道德规范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但学生的做法确实有些矫枉过正,部分学生被重复率牵着鼻子走,或者是连正常的引用都放弃;或者是钻技术的空子,从那些查重文库所不能覆盖的学术研究成果、新闻报道、网络文章中抄袭。因此,在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帮助学生明确查重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论文的创新有要求,这也是一种不恰当的引导。尽管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5],但基于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来说,毕业论文创新很难。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结论的创新。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创新,但不可将创新作为硬性指标,否则会导致学生为了创新而创新,反而“画蛇添足”。所以,总的来说,高校需要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给予学生以正确恰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郭艳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与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64

[2]任昌荣.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67-68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3年8月

[4]张漱梅.“支架”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实践.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87-92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4号).2004-04-8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1篇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成绩也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处在发展的初期,科研能力低,在科研成果的研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

在高职院校当中,虽然各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科研小组和实验室,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源,但教师在科研上存在态度不端正,对科研不重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差,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少,对于科研探索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甚至有些课题研究从课题报告到科研成果的形成要好几年,使各级拨给的课题研究的专项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工作效率低。

(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运用

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能够创造出更多指导人们生活的先进理论。所以,科学研究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与掌握。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忽视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对课题研究的现状缺乏认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借鉴和已有理论的创新,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最大限度地获取丰富的科研材料。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确立、中期的资料整理到成果的鉴定,包括科研成果的登记、汇总,整个科研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文件的上传下达等都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的。材料的采集、问卷调查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大多是依赖人工来完成的,造成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任务繁重,办事效率低下。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某省20所高职院校。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选取的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并对这些学校实施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跟踪调查学校的科研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在高校进行科研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三)调查时间:2013年1月12日—2013年7月12日。

(四)调查方法:综合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

(五)调查内容:

抽取某省20所高职院校,对它们在科研上的资料下载、网络资源共享、科研成果电子化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及实践研究,发现科研信息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通过网络资源的下载、共享和科研的电子化管理,能够缩短科研成果的研发周期,也证明了在高职院校推进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

当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研发,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但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发展的早期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创新。

(一)增强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高职院校当中,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学校的升格来讲,教师的科研意识都至关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将各个类别的科研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把相关的管理规定、申报要求发表到网站上,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搜集和鉴别国际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科研的意识,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把获得的信息吸收消化,有选择地进行深加工,使其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二)创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从课题的筛选到资料的搜集,包括成果的登记、查阅和汇总都是采取传统的人工完成的。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的效率,而且使很多科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遭到了浪费。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免费的信息查询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科研成果展示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关键词的搜索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从而为现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三)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要实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视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共享,使科研的审批制度更加公开透明,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注重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高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在线,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摆脱过去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繁琐工作,能够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的分析与成果的促成上。

四、小结

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建设至关重要,必须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但当前我国高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院校在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忽视了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充分运用,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等,本文根据实践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创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具体来讲,包括: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创新科研的信息化 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的改革创新,能够真正改革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上的陈旧方式,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效率和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薛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22).

[2] 田晓芳,袁志芳,李桂宝.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9).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2篇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硕士研究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三个学期末或者第四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对如何做好开题报告的文章很少见到,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博士生开题报告比硕士生开题报告要复杂得多,以下只针对硕士生开题报告加以论述。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不同。在科研中,重点项目要求写可行性论证等报告,一般项目写开题报告,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由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编写,涉及深度和广度都远大于硕士生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目的也不同,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选择论文研究题目、辨认难点、确定技术路线、怎样计划安排等,重在科研程序的训练。对应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过程,开题报告相当于《设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阶段。

中物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包括3个大的方面: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参考文献。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的研究进度。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因学科不同,格式有所区别,但主要内容和关注点,却大同小意。结合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生近年的实际情况,对开题报告看法如下。

按照东北林业大学史济彦老师的观点,从课题选择到论题选择体现了选题的整个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其总步骤是: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开题报告。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在开题报告中反映出来。对没有太多实际经历、在相关知识方面积累较少的研究生,要作好论文研究,必须首先做好文献调研。虽然受到该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具体实验室条件、指导老师等因素限制,但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充分掌握文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值得学生付出艰苦努力。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研究生,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问题做毕业论文,因为硕士研究生尚处于科研培养初期,且时间有限;但是,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如何开拓新研究领域可以是问题,如何解决分歧可以是问题,如何提高部分技术指标也可以形成问题。

没有能够较好地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就谈不上深入,这与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研究内容扩张,以数量掩盖质量不足,列举了许多难度不大的内容,而需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的却讲得较少。特别是有多年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受完成工作任务观念的影响,容易提出过大的研究范围,在开题报告中需要纠正。

文献深入调研后,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学位论文选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没有实际的科研经验,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了解不够,要同时兼顾现实性与研究价值,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这一具体如何选题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是重要的。反映在开题报告中,学位论文选题不仅要有较大意义,而且具有可行性。科研条件良好的单位,为研究生提供的选择范围更宽,学位论文选题若能够结合研究生的特长与兴趣,促进研究深度,则是更好。

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研究目标,但我们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过分注重,规定得太具体和死板。其原因是,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未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不同,评价研究工作的水平是复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能力,而不同于完成规定任务。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确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直接作用。研究内容中各种各样的单元技术让学生实际地掌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程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一边用一边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重复能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应是具体而翔实的,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使用相关技术。研究内容体现了学位论文量的特征。

3、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处,体现了学位论文创造的特征。在文献调研和导师指导下,关键技术的辨别是不困难的;但是,确立技术路线与开展可行性分析,涉及多方面技术发展水平、文献调研、实验室条件、研究的共性和个性、创新、决策、逻辑和想象等,是开题报告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全面地开展具体研究。技术路线与论题选择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定了学位论文的最终选择。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印本开放存取

〔分类号〕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球信息的高效传播与使用,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及手段,并对学术交流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的深刻变革,即传统的基于纸质印刷资源的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资源在线交流模式转变。科技论文作为科学交流的最基本单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于是,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们不难想象,未来的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埋头于二维的文本纸张,而是身处于可游弋的三维信息世界。国内外科技论文在线运行实践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指导我国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从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的原因及意义

1.1推进我国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的需要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取得实效的关键,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全局。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必须大力加强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在整个科学界的充分共享。

1.2顺应科学交流开放存取发展趋势的需要

学术信息的流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但随着学术出版商业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订阅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对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学术交流障碍。为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科学交流开放存取运动出现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1]。

为尽快顺应互联网上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趋势,我国相关机构正积极地探索与努力。如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签署;国内一些OA仓储的出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arXiv中国镜像等。相关会议的召开,如中国科学院主持的“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此外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实现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3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期效益的关键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统应是基于网络的、成本效益好、传播更及时、同时并不损及同行评审、能够保护学者和研究机构利益的系统。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要实现其预期效益,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否则,科技论文在线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铺平了“道路”的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或推动则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

2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我国的科技论文资源丰富,但是数量庞大的科技论文绝大多数掌握在作者、有关部门(包括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学会团体、学术会议主办者等手中,无法为公众所获取和利用。从目前科技论文在线的总体运行实践来看,其收录的信息资源量还比较少,资源类型较单一,学科覆盖面狭窄,产生的社会效益不明显。具体来说,目前科技论文在线主要收录的是预印本资源,而Internet上的预印本服务器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较大的预印本数据库还比较少。除arXiv的文献量较大,文献增长速度较快,在专业领域中影响比较大以外,其他的预印本服务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献量少,影响力有限。预印本的文献来源于专业人员通过上传文献投稿到服务器,不需要经过审核。预印本服务器上文献量的多少是由上传稿件的多少决定的,专业人员既然从数据库中获取有用信息,也有义务上传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信息的上传也就没有信息的下载,可以说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存档是目前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就必须对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者障碍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而这也是采取相应资源推动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跟踪国外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发展动态,并结合国情,立足我国科研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来分析国内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障碍。

2.1传统观念和文化上的障碍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观念和文化问题,其对传统科学交流观念与体制的冲击是剧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计算机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其他学科领域内,还没有形成一种预印本文化,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没有兴趣或者不知道开放存取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必须克服来自传统科研交流观念和体制的障碍。传统观念是资源由单位或个人所有,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大家都希望获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但缺乏主动提供信息资源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相互封锁而造成的科学数据“壁垒”已给我国的科研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资源浪费极大。

2.1.1从科研人员的态度看科研人员作为科学交流和科研创新的主体,他们对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论文在线产生的根本动因。所以调查分析科研人员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对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重要意义。

国外科研人员的态度,RoMEO项目[2]:该项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项目中专门处理权利问题的特殊项目,即解决在OA仓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 RoMEO对机构仓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员、期刊出版商、OAI数据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比如它对来自全世界57个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524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60%的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在将其稿件提交给OA仓储后仍享有版权,并很乐意被他人显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权。这说明科研人员乐意将其成果与其他人员交流,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因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获取和阅读大量的期刊论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况与学科的发展动态,所以在科学界推行开放存取有其生存及发展的土壤。

在中国,开放存取还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几个OA仓储,影响力都较小,尚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国内学者亦大多持观望态度。根据初景利教授在“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的态度”的报告[3]可以看出:通过对中国科学院16个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员的调查,只有8%的科研人员了解开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员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员从未听说过。不过,有59.2%的答复者愿意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兴趣最高,占76.6%。愿意将预印本或发表过的文章存放在OA仓储中的分别占30.9%和76.6%。调查表明,中国科研工作者越来越了解开放存取,多数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抱有积极而热情的态度。但同时科研人员也表示了相应的顾虑:38.1%的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先在互联网上公开预印本,将没有正规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将违反与出版商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30.9%的认为将会导致抄袭现象;21.1%的认为可能会被用于商业目的;12.1%的认为可能会损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从未考虑过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由此看出,在我国要推动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交流政策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学术交流模式转向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里,预印本已经成为研究人员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预印本服务器在高能理论物理领域出现后,一年之内就成为该领域信息的标准程序。可以说,这些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使用预印本进行科学交流的习惯,但是在其他学科领域却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资源推动存在障碍。

2.1.3科学协会的不同态度科学协会是应科学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科学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协会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们在对待“在OA仓储里张贴文献”的问题上,不同的学科团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可从它们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来。比如美国心理学协会(APA)1996年针对因特网上科学信息的交流制订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将任何阶段的稿件在因特网上张贴;主编将网上论文作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论文出版后,出版者拥有版权;并不允许作者将APA已经出版的论文再在因特网上全文发表。美国化学协会也有类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本刊将不再考虑发表。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则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论文要求发表时可以同时将其论文在网络公共服务器上张贴;粒子物理学协会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见,不同的科学协会有不同的出版政策,这也是进行资源推动的障碍之一。

2.1.4 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态度 由于科技论文在线在其建设和运行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必须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以及相应出版政策,否则科技论文在线的运行会有极大的版权侵权风险。为此,RoMEO项目对期刊出版商的版权授权合同和条款进行了细致调查与周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权,6%的要求独占性权利,4%的要求非独占性许可权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声明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发表过。此外,RoMEO还就期刊出版商对自存档运动的态度做了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将预印本预先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将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发表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将其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而在对103位出版商的调查中,60%的出版商仅支持后印本的张贴,支持预印本的仅占6%,而且规定了严格的许可条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张贴。由此可见,要实现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来自传统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主要还是个利益冲突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论文在线如何妥善处理好其与在先权利人(作者、期刊杂志、出版社、网络)的版权关系是避免版权侵权的关键,寻找真正的权利人,处理好授权问题是科技论文在线运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传统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障碍

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所以科学共同体对科学成果的同行评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科学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价与检测科研成果质量的系统。从成果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成果确认方式主要是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这是成果能被公认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学者不能忽视的一种学术声誉。只要学术期刊还被评审委员会视为惟一正当有效的园地,它就将继续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从著作权的法律状态看,著作权是自动获得的,无须经过出版社审核,但习惯上成果被确认一般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为依据。就目前形势而言,谁的论文能够发表,是由出版社及相关的评审小圈子来决定的。而对电子版知识产权的确认有待形成统一的标准,学术机构是否能够自动承认网上发表的论文可以作为教师资格、业务评定、申请基金以及其他各种学术评估的有效依据还有待研究,而这也是有些学者不愿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OA仓储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网络学术交流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事关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前景,是当前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2.3法律障碍:版权风险、授权标准和机制

国内外网络资源建设实践、司法判例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科技论文在线健康发展的瓶颈。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所以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会存在很多版权问题和风险。此外,随着版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在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网络传输,开展信息服务的时候,会受到极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权风险。

具体来说,开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费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个人意愿。如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简称BOAI)明确指出:它提供的免费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权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费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现有的版权法,而只是在现有版权法的体系下最大程度地实施开放存取[5]。所以说对于作者享有版权,自己或者授权他人将其论文上载至OA仓储是不存在版权风险的。但一旦上载的作品没有经过授权或许可,通过科技论文在线进行传播会存在很大的版权风险。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科学协会、期刊杂志出版商对开放存取的态度和政策,所以这就导致科技论文在线进行资源采集时会面临复杂的版权问题和风险,比如要分析:科技论文在线收集的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版权状态与归属以寻找真正的版权人?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使用授权机制和付酬机制?对这些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存在哪些版权风险,等等。可以说版权问题伴随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过程的始终,因为在资源推动的背后是一种版权利益的动态流转和使用,涉及到复杂的版权法律关系与利益关系,若不能妥善解决科技论文在线与相关版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科技论文在线就无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4技术障碍:资源采集的标准规范有待建立、统一

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赖于相关资源采集、、共享、检索技术和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情报等科技文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由于缺少有效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对上述资源进行汇总与共享,缺少权威的平台、窗口对外信息和提供服务,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引用与开发,导致创新效率低下。虽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技术支持系统和技术标准: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DSpace系统,实现了大学科研期刊的分享与存档管理,用一种分布式的方法让任何获得授权的机构都能够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论文资源;一项开放期刊和档案的技术标准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协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标准化的全球科研资源的交换和检索[5]。但是,这些技术工具、标准和规范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广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获取的态度.[2006-10-20].159.226.100.146/会议课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5]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4篇

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以研究“非西方”的音乐为目标的比较音乐学发展而来。经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论文联盟,“在1950年出版的《音乐学》

(musicology)一书的副标题“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研究,其问题、方法及主要特点”中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1此后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应用开来。民族音乐学是客观的

置身于当地文化中考察音乐的,注重实践性与客观性的研究学科;强调文化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以“鲜活”的“田野”调查法著称。为收集和传承世界各国特色民族音乐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很长一段历史,并且从研究方法上与民族音乐学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不仅强调作曲四大件的基础的写作

技法要求,而且力求在作曲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下,结合含有中国特色的音调进而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与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对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了解,结合个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民族音乐学提倡将研究的对象置身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把文化背景和音乐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真实、客观的研究。确实,每种特有的音乐品种自有其生长的特殊社会文

化土壤,如果抛开文化只谈音乐岂不是有片面之嫌?音乐得以拥有特色就是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不断的给予养分滋养,才得以旺盛的生长。而采用民族音乐学的把音乐置于社会文

化大背景下的综合的研究方法,这种主观能动性极强的研究者主体实地调查方法,充分掌握研究对象主体及其客观的供其成长要素,正好让研究摆脱了片面的嫌疑,从而进行全面

综合的客观研究。这种民族音乐学所强调的音乐与文化的结合的观点,是非常值得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们借鉴的。

作为主观性极强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富有逻辑的想像必然是利于创作的,但为了使音乐创作更具文化内涵,应使创作的乐思穿上“文化”的外衣

,使其更具内涵与价值。孤立的乐句可以说是音乐,但如果它是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岂不是更生动、感人吗?音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融入了许多作曲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创

作逻辑,而作曲者本人创作一首作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把客观的物质转化成作曲者本人的主观思维之中旋律生成的反映。这种自觉的吸收—转化—生成旋律的过程于无

形中影射了一定的文化因子。在这种自觉的反映文化的同时,再加入民族音乐学强调的把音乐置于文化背景之下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首具有一定意义的感人之作。

2.民族音乐学学科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关系的观点。“‘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一对概念指的就是音乐民族志双视角考察的分析方法。学界认为这是一种音乐民

族志学者在其考察研究过程中兼从主位与客位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交互性考察分析,然后从中产生中介学术立场的研究方法。”2 这种客观的置身之中与置身之外的“局内人”与“

局外人”的立场应大大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所吸纳。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这门学科是依托创作者各异的创作思维而存在的主观性极强的艺术。之因为这门课程的创作主观性极强,所以才要更加强调客观评价个人创作的作品。换

言之,自己悉心创作的作品,必然是个人“局内人”身份的真爱之物,在创作完成后,我们应该邀请更多的“局外人”(观众)来审阅自己的作品,以求得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改进

的良机。所以这种“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要大力推扬。

3.据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学家尽力开阔新的研究模式,摆脱单一的学科建设,逐渐和音乐学其它学科相接洽,表现出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融合式的发展。这

种综合的跨学科的发展模式对西方音乐史学科建设也是有益的。理论研究应避免孤立的发展,不论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还是其他相关的音乐学学科,都应该走出单科的圈子,相

互交流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子应该尽可能多的涉猎音乐学其它学科的内容,开阔眼界,从而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西方音乐

史相关内容。

4.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员都会遇到许多坎坷,应保持优良的心态以及对自己学科的钟爱和热情是必要的。谈到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就可预想到民族音乐学家深入

民间、走乡串户的调查,甚至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接触,深入实地的体验以便得到最真实、客观的调查数据。在深入民间时,有时需要到及其落后的地方进行生活,做跟踪

式的民族志调查,研究者克服的困难与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但一代代民族学家怀着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优秀民间音乐的向往为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在昆曲音乐、

乐律学、中国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很精通的杨荫浏先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贡献很大:“《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孔庙丁祭音乐》、《智化寺京音乐》、《单弦牌子曲

选》、《佛教水陆音乐》等论著,是他或由他率领部分研究人员,经过反复深入的现场考察、研究后所撰写的;而《昆曲掇锦》、《苏南吹打曲》、《十番锣鼓》的撰写,他本人就

曾经是这些乐种社班的成员,长期生活在这些音乐事象的田野之中,其融人音乐实际的程度是一般民族音乐学学者难以企及的。”3

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子,更应该秉承民族音乐学家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专业,积极的深入我国富于民间音乐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深挖

掘我国传统的音乐旋律,把其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之中。在个人的作曲道路上应树立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在西方的作曲技法的基础上,深化我国特有的民族音调,使自己的创作能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科技评估 SCI 科技指标体系 

 

对科学研究的评估是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研究者、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更科学地看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支持的方向、领域和管理模式;而用什么指标、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机构进行评价,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SCI指标,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一、SCI及其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其扩展库的来源期刊有5300种,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SCI的数据库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SCI的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科技论文的发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科技论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参考文献。SCI对公开发表又被他人引用过的文献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索引,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它追溯某一观点或某一发现的发展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与持续时间,估计这些成果的影响与老化情况。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因此,SCI本质上讲是一种检索工具,并不是一个评价指标。但是,由于SCI收录并统计了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资料,因此其在具备其它专业性检索系统所具有的文献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评估、科研绩效评价等功能,使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科研评价方法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同行评议。因为同行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理解准确,能够客观分析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不过,这一评价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评价者因为知识无法覆盖相关整个领域,可能会把知名度作为评价依据;还有一些评价者在评价中常有感情因素介入等。科学计量法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定量化,它可以弥补同行评议方法的某些不足。尽管不能说在SCI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其它期刊上的文章水平高,但由于SCI的国际性和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特点,它所提供的信息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作为传统同行评议和其它评议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我国,对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评价更多的是采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客观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用SCI作为参考数据,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或部门的整体研究水平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于衡量基础研究的水平,SCI及其影响因子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客观指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专家评审会,对于这种方式不能笼统地一概否定,但是在现实我国科学所处的阶段,小同行太少,而大同行则不可能对某一具体分支的进展了如指掌,当然就难以判断某项成果是否如申请者所声称的“首次发现”,也难以恰当地运用我国常用的诸如“国际领先”等标准对成果加以衡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是封闭发展的。改革开发以后,国外的资源逐渐增多,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科学全球化观念的影响,使国人非常认同SCI指标。强调SCI,促使学术研究必须读国外的文献,理解国外的文章,才能写作文章,这样就使中国研究更加国际化了。 

在政府层面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专家顾问组要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估。有量化指标,如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但不强调发表SCI论文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时要统计研究成果和完成论文数量,但是没有强调发表SCI论文数量。因此,用SCI来评价科学研究,主要是民间机构推动的结果,而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 

 

二、应当构件多元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 

 

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平。此外,不同学科的性质不一,SCI的产出数量差距也很大。强调数量,会使那些不用实验,靠模型的学科得到更好的评价。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工程性很强,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加速器和探测器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工程,规模庞大,要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队参加,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作为个人科研成果评估的标准,就显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学科,像理论物理,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比如凝聚态物理等,科研物质条件不苛刻,实验设备较少,研究项目的面也较广,研究时间较短,每一课题的规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较多。过分重视SCI,导致许多教授走上为SCI而做研究的现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视SCI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惟一指标。 

笔者认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而同行评议一直是国外科技界采用的重要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理事会曾组织专家对科研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中,迄今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肯定的仍然是同行评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