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篇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补贴政策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补贴方案,尽快落实补贴兑付工作,力争春耕前将新增补贴资金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支持春耕备耕,促进粮食生产。

加上此前拨付各省的835亿元,截至目前,今年财政部已累计拨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8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30%。

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召开

记者从国家粮食局获悉,具有稳定及调控粮价意义的“全国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议”于3月28日、29日在上海召开。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人士表示,会议为接下来本年度全国粮食调控工作定出主基调,并对2012年粮食供求和购销作出研究、部署。今年我国粮食调控政策倾向于粮食的收储和购销活动,同时在收购、调控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粮企参与。

农业部农产品

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对外挂牌

3月23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向首批65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进行授牌,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工作,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会议指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会议要求将“米袋子”、“菜篮子”主要产品全部纳入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全面摸清危害因子的品种、范围和危害程度。要依托风险评估结果主动做好热点问题解读和科普宣传,加强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增强公众消费信心,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明白生产、放心消费。

河南拟建6000万亩“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中共南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于2017年11月27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在各县(市)和通州区各选择1个镇作为市级试点,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2017年12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在海安市雅周镇、如皋市丁堰镇、如东县袁庄镇、海门市正余镇、启东市海复镇、通州区十总镇等六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同时,明确各县(市)、通州区在其他涉农镇选择一个村进行试点,全市共62个县级试点村。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于2018年3月6日下发了《关于印发<2018年度南通市推进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工作季度考评办法>的通知》,按季度考核,召开点评会。

二、主要成效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顺利。6个试点镇耕地面积41.7万亩,至三季度末,全市新增面积2.55万亩,累计完成建设面积31.21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4.84%,比年初提高4.58个百分点,其中,海复镇、袁庄镇、十总镇均已达75%以上,预计到年底所有镇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均能超过80%。62个县级试点村耕地面积26.1万亩,三季度末,累计完成建设面积20.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28%,其中,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均已达80%以上,通州区接近80%,海安市占比53.28%。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实现了沟渠田林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电科学配套,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综合应用,农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田块平整肥沃,水利工程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到位,生产水平先进,产出高产高效的现代农田格局。

(二)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6个试点镇新增流转面积4.05万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28.54万亩,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8.44%,比年初高8.4个百分点;规模经营主体905个,新增规模经营面积3.77万亩,累计规模经营面积25.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4%,比年初高7.85个百分点;其中,雅周镇、丁堰镇、十总镇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均超过60%,其余镇接近60%;62个县级试点村已流转土地面积16.61万亩,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3.53%;规模经营主体480个,规模经营面积15.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41%,其中,海安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均超过60%,通州区接近60%,如东县接近50%。试点单位注重尊重农民意愿,兼顾各方利益,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界定土地流转价格,兼顾各方利益;实行土地预流转,注重风险防范;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强化服务指导。努力实现土地流得出、接得住、经营得好。

(三)社会化服务联盟建设初见成效。全市拟建社会化服务联盟126个,在建38个,已建36个。雅周镇四个服务联盟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联盟章程,其中,许家庄村和庞庄村服务联盟已正常运营,提供统一供种、集中育秧、灌溉打水、公益信息、农机作业、劳动力调配、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如皋市按照“有组织、有基地、有平台、有装备、有台账”的“五有”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联盟服务平台建设,丁堰镇鞠庄社会化服务联盟统一订购小麦良种60吨,为经营主体节省4.8万元。正余镇四个服务联盟均已通过微信服务平台正常开展服务。海复镇现代农业园区服务联盟和稻麦服务联盟已建成,开始正常运行。十总镇渡海亭村服务联盟已开始为广大农户提供中、晚秋蚕种预订服务,于家坝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劳力调配和农资采购、统一植保等服务,今年已统一采购1350吨有机肥、麦种2.75万斤。

三、问题及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设资金短缺。部分村高标准农田占比低,如海安市富港村、王院村、仇湖村,如皋市新港村,通州区四十里村等,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较低,且无新增建设项目;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标准偏低。服务联盟建设基础投入大,村集体资金匮乏。二是村集体经营风险高。一方面,村集体经营在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方面手续繁琐,利润分配政策不明确,存在制度瓶颈和廉政风险。另一方面,流转价格偏高,种植成本攀升,且受粮食价格低迷、政策调整等影响,预期种植效益较低。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工作基础、投资能力、推进力度等原因,试点镇之间、试点村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部分服务联盟建设进度慢,海安市雅周镇周机、杭瑶两个村集体烘干中心建设尚未完工,如东县袁庄镇4个社会化服务联盟基础工程建设均未完成,大部分试点村还未启动建设服务联盟。

为持续推进“三个全覆盖”工作,建议:

(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资金是制约社会化服务联盟建设的瓶颈,建议各地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档升级,扶持社会化服务联盟建设,扶持规模经营。同时,按照 “谁得利,谁投资”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政府;农田水利;项目;风险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农业的关注度明显增加,用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然而由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较为复杂,同时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等特征,导致项目建设时存在较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管理却比较薄弱,导致由于风险管理不善所导致的损失巨大,政府“公信力”降低,并且不利于农村水利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

1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1忽视风险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政府在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进行建设时,往往投入较大的资金与人力,然而却经常忽视项目的风险管理。部分管理人员甚至对风险管理毫无概念,更不用说去真正的实施管理。部分水利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也缺乏项目风险控制与分析的具体内容。项目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当资金较为紧张时,大部分的项目建设与管理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入放在风险管理上,以至于水利建设出现各种问题。同时较多的农田水利管理者根本就不了解风险管理的后期效应,如通过风险管理能够规避多少经济损失、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等。

1.2风险管理能力差,风险管理内容了解空白

人们普遍认为农田是水利建设尤其是近年来较大型水利建设的实施,具有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等特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者虽然知晓需要风险管理类,然而由于缺少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并不了解如何去辨别风险、评估风险与控制管理风险,部分管理者甚至在风险管理内容方面属于空白,在具体的工作个过程中,仅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导致无法找到风险源,更好的规避和控制风险。

1.3动态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因此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目标,因此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政府部门也更加重视水利建设的前期评审、中期检查和后期的验收工作以保证农田水利项目的顺利实施[1]。然而由于缺乏可行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管理者无法控制、预防风险的发生,一旦出现风险事件,项目的预期目标就难以完成。

2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

2.1治理信息不对成是风险管理的前提

引起项目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步骤较多,从建设前的立项审批、工程预算、勘察设计、企业招标、签订合同到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和最后的竣工验收与工程决算,其中任何任何一个环节,每个牵涉单位与人员都可能会对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就成为了政府项目管理的风险点[2]。因此政府部门要实现农田水利项目的风险管理,就必须要准确掌握所有风险点上的信息,并对这些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而保证信息对称。依照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其中事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劣货代替好货等问题,部分腐败者在这层“隐身衣”的保护下贪污受贿,严重影响政府信用。时候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申报主体事后违约、水利投资效率低、行政监督难度大、评估难度大等问题。政府部门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防其危害,就需要对农田水利项目的评审制度进行完善,并建立完善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决策信息公示与听证制度、项目的激励、约束制度以及改进支持方式,提高公众参与与监督,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以提高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减少政府损失。

2.2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然而对于一些主观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则是有原因与条件可追溯的。依照风险的特性,大部分风险可以识别、评估与衡量。即使是少数客观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也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从而减少预防和应对风险的盲目性,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础,常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核对表法、专家调查法等,通过识别风险时间的来源,来估计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次数与可能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从而根据主次顺序,从整体出发,弄清风险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为风险管理技术的制定提供基础。

2.3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建立风险管理的核心

信息论、行为科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为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网络计划、信息技术、预测技术、排队论等现代管理办法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能够促使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政府部门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项目失败的原因、发展规律等进行性分析,并及时的矫正,建立完善的预警流程、构建风险预警评价系统与模型,规避风险诱因因子,从而遏制风险事件的发生、遏制项目风险的发展。除了建立风险预警外,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控残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通过定期评估、审核检查等方法,监视农田水利项目风险的起因、前兆和现象等,对水利项目的进展和项目环境进行监视,从而不断优化决策,动态平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3.1加强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体系要实现成功运作,在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要完善风险的管理流程,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并对项目管理初期的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分析与制定。

3.1.1项目评审。通过项目评审,相关部门要重视项目风险预测和应对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些风险过大、与投资标准不符的项目进行筛选并淘汰。对经过筛选并合格的投资项目,则需要识别项目风险,掌握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分散或规避风险。为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提供反馈,使项目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就采取预防风险的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为项目施工、运营制定风险管理应急计划提供依据。项目风险管理部门与人员可对风险的相关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未来更好的进行项目管理。

3.1.2若没有完善、健全和稳定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活动就无法高效运行。因此,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项目施工单位都应该成立专门用于风险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并由专人来负责项目风险管理的权责。3.1.3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存储和共享更加方便。因此次政府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运用网络技术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共享社会资源,从而及时、准确的获取在建设过程中项目风险的相关信息、知识等[3]。

3.1.4建立针对性的风险应对预案。预防风险发生是前提,然而当风险发生后,相关部门必须要依据风险的性质、危害等来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证人民利益,减少人民损失,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3.2构建农田水利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

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与机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政出多门,业务职能重叠,因此要对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保证农田水利项目风险的有序展开。为了保证项目风险管理的顺利完成,预防农田水利项目管理部门和执行者出现违背道德、规范行为的出现,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同时针对监督主体多、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纪检监察部门可建立财政、水利、农业、审计、建设主管、稽查各司其职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时,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质,从而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有效的调整。

3.3推进项目管理代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引进中,政府部门是主体,容易导致部门垄断与腐败现象的出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进项目代建制度,通过招标、委托的方式来实现项目管理与建设的外派。在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专项风险管理机构、社会化风险管理机构的项目主体风险管理机构等,共同实现风险管理。政府风险管理机构只对建设单位提供服务而无资金联系,从而保证农田水利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4结语

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提高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评估系统和防范系统,从而保证农民基本利益的保障,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正向 单位:靖远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肖俊奇.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1,2(1):15-20.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4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全区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新增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十七)加强政策研究,健全制度规范。严格规范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研究制定《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概算编制定额》《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编制大纲,为2022年编制技术标准提供依据,逐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推进净土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负责、部门有责”,坚决完成国家、省及市关于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有效推进净土保卫战。

二、主要目标

按照省和市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以及耕地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县受污染耕地、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级下达我县减少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土壤环境调查监测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上报、成果集成等工作,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各乡(镇)政府、平安街道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全县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和省、市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点位例行监测。按照年度监测计划,组织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2020年10月底前,监测结果上报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使用。对监测发现的土壤超标情况,进一步开展溯源排查,查明并及时阻断污染源。(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3.加强重点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对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水灌溉等区域农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范围、风险水平等。对产出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的耕地,发现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和监督检查,防止未经处理或达不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废(污)水进入农田灌溉系统。(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4.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集成分析、综合运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开展高风险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深度调查和周边污染源溯源排查。开展污染成因分析,对污染源进行溯源排查,6月30日前,建立重点污染源管控和整治清单,纳入限期治理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传输途径,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根据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结果,按程序及时通报有关乡(镇),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基础信息。(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5.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快推进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部完成划定工作,建立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和分类清单。划分结果,报请县政府审核后提交市农业农村局。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6.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建设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或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分区域、按年度、按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2020年6月底前关闭拆除。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关系,确需对重金属等污染威胁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补划。依法加强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对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坏。(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7.严格落实耕地风险防范措施。2020年5月20日前,各乡镇组织完成辖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方案制定、报备。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应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低积累品种替代、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鼓励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10月底前,全县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三)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8.组织开展建设用地风险调查排查。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6月底前,组织对未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开发利用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进行摸底调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安全。(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9.强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完善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污染地块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关闭搬迁企业腾退土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严格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对相关企业、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和工业化信息局等)

10.科学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单位周边,不得规划布局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2020年底前,推进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汇总;已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的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实现“一张图”管理。(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1.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事项。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周边土地开发的,要科学设定开发时序,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对周边人群产生影响。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要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12.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及修复。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需要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编制修复方案。加强治理与修复施工的环境监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按要求将达到治理与修复目标要求,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13.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禁止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2020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1%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14.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开展农膜使用及残留监测评价。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15.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五)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控

16.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实施等量或减量替换。加大减排项目督导力度,确保项目按期实施。继续推进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列入污染源整治清单的企业,年底前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

17.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业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责任和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2020年10月底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统一部署,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方案,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等)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管控

18.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监管。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力度,新建和生产矿山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加快推进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运营、管理单位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档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土壤污染。(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9.规范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局等)

20.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规范化管理核查。统筹区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利用处置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重点监管源智能监控体系建设,加大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全流程监管力度。规范和完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体系,2020年底前,全县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公安局等)

21.健全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现有无序堆存的生活垃圾。加快国家确定的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2020年,建设完成符合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达到98%以上。(责任部门: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等)

(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2.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庄上——连泉一带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评估验收工作,总结试点成效、经验,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经济适用、可参考、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模式,持续巩固庄上-连泉一带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治理成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等)

23.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评估。在市统一安排部署下,自行对我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政策体系制度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与能力建设等情况。(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负总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工作推进落实的组织调度和监督落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完善土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打通共享渠道,充分利用全国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共享土壤污染防治相关信息。根据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督促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职责,层层抓好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各项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6篇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与我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1、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促进耕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保护农民利益,设置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为每年1000元/亩,土地流转收益全部补贴给农民。

2、建立土地流转补贴机制

在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对在本区内流转土地达到规模要求(粮食3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100亩以上,养殖业5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格,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享受区财政每年每亩500元土地流转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粮食1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3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的,按每年每亩300元标准予以补贴。对过去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价格低于现定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补贴按差额部分直接给与农民,但差额最高不超过补贴限额。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对其它的一般公益林由区、镇两级各按50%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补贴和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

二、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凡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农业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经营的,由区财政予以补贴奖励。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建设。在我区注册成立的各类农业企业,凡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区财政予以扶持;农业企业需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添置设施设备的,均可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获得资助,区财政给予30%-70%的补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项目上需要特殊支持的,可经区农业主管部门专题研究后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可按适当比例(每亩6平方米)视作农业生产库房用地,但选址要符合镇农业部门产业规划,并经区农业主管部门确认以后,向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三、加大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5、实施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参照闵府发[]17号文《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准执行。

6、加大农民直补力度。对本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现有每人每年补贴600元的基础上每年环比递增12%。

7、实行粳谷收购补贴政策。在本市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对本区粮农交售的粳谷,给予每吨60元补贴,充实区级粮食储备。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以全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托,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规模化地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粮田在每亩12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3000元;设施菜田在每亩65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8500元。重点建设农田道路、灌溉渠道、农用库房、土地整理等基础性设施。镇级以上粮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按上述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费用由镇财政承担。推进规划保护的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对规划保护的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拓展生态型休闲垂钓功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50%的补贴。

五、加强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9、按照三年内全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对粮食、蔬菜生产机械的更新添置,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分别配套补贴到70%、60%;对列入市、区重点示范推广的农业机械,补贴标准提高到90%,其中插秧机由区统筹配置,区财政100%补贴;对林业养护社的林业养护机械由区财政补贴50%。对引进的试验性新型农机具,区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在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区域内,设置农机修理和配件供应点,区财政给予50%的开办补贴。实施水稻机械化作业区财政全额补贴,对蔬菜生产机械作业补贴另行研究。

10、加强和完善以节水排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菜田微喷滴灌建设项目,区财政补贴70%;新建管棚设施,区财政补贴50%;鼓励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按50%给予补贴。

六、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1、建立农业科技稳定投入机制。

依托区域内的高校、科研资源,开展院(校)合作,重点围绕“杂交粳稻、航育蔬菜、花卉种苗、优质种猪、特种养殖”等优势农业种源的优化开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对引试种、育繁技术研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水平。依托农业和绿化网,扶持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农信通”和农业信息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搭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的服务平台。

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发挥良种增收潜力。全区推广的稻麦生产良种,按照科学用种的要求,统一免费向农户发放,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对列入市级示范推广的蔬菜生产良种实行统一供种,区财政给予50%的种子价格补贴。

12、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服务力度

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区、镇二级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长期在农村进行科技下乡入户,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聘任上予以优先。

七、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3、多管齐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就业培训“万、千、百”行动计划等为抓手,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育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外来务农人员的培训,逐步推行外来务农人员凭证就业,以证管人。

八、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扶持力度

14、设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项目贷款实行担保。对农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资金,可享受市、区财政的贴息补贴。

九、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15、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规模10亩以上的本地菜农和蔬菜园艺场的蔬菜生产,其生产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承担。蔬菜管棚等农业设施保险,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配套补贴到70%。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安全质量责任险、农业企业财产性保险等险种范围,不断增强农业保险政策的风险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保障作用。

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产品和粮食种子的风险储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

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加快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ISO9001、ISO1400、HACCP等认证的,由区财政对认证和注册商标的规定费用给予一次性全额补贴;对优质农产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其中粮食、果树等按实际认证面积每亩补贴100元/年,蔬菜、水产生产每亩补贴200元/年,生猪补贴10元/头,家禽补贴1元/羽。对获得市级及以上品牌荣誉称号的农业企业按区有关政策进行奖励。

17、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的鼓励政策

继续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推广普及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和化肥减量技术。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引导鼓励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鼓励种植绿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

1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检测中心、镇检测站、市场(园艺场、基地)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体系建设和农业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力度。对新建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等必须设置标准化农药残留检测室的,由区财政进行配置,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服务,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能级

19、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要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现有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休闲、观光产业,开拓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新领域。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利用现有农业设施改造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对重点发展的农业(园艺)经营、休闲、观光等项目,其基础性设施由区财政予以50%资金扶持。对企业、个人自筹资金建设且具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给予35%资金专项补贴。

十二、加强林业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作用

20、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

林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其中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800元,经济果林基础设施每亩补贴600元。

加强生态公益片林改造。对2003年前建成的生态公益片林的改造资金,区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

加强经济果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农业规划布局区域内符合建设要求的新增经济果林,对规模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补贴300元。连续补贴三年。

加强农村“四旁林”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增的四旁林,区财政给予每株20元补贴。

推进林业“双增双减”工作。对经济果林中推广应用套袋技术、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十三、加强农业规划保护,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21、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遵循本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7篇

2008年以来,襄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大好机遇,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代烟草农业特色初步显现。副省长刘满仓、省人大副主任钱代生、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副市长熊广田、市人大副主任刘海川和烟草行业各级领导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纪检组长潘家华、中国烟叶总公司总经理赵振山等多次到襄城县视察指导工作,对襄城县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一、试点建设成效明显

2008年,在省、市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方针,多方多次调研论证,确立了“一乡一村”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格局。以实现“一基四化”为目标,已初步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险能防”的现代烟草农业标准。

试点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烟农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实现了由独立生产者向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二是通过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使生产用工及成本明显下降。三是烟叶质量特色更加明显,紧紧围绕生产“浓香型”烟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使得烤后的烟叶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卷烟工业对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四是烟农种烟效益大幅提升。五是综合社会效应显著。

二、多种举措力推试点建设

今年,按照上级公司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部署和要求,确立“1乡10村”试点建设格局。其中市级试点乡1个、试点村6个,县级试点村4个。“1乡10村”涉及4个乡镇,35个种烟村,种烟农户3587户,预留烟田面积4,33万亩,组织购进各类烟用物资3985吨,上报规划基础设施项目1689个。搞好试点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试点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生产收购工作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主体,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各组织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奖惩原则。相关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所属试点村建设的规划、督导和落实。

2,稳定种植规模。一是搞好烟田轮作。在基本烟田内实行“三三轮作制”,实现烟田的合理轮作。二是搞好政策宣传。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烟叶生产优惠扶持、烟叶提价等政策,引导烟农明确烟叶种植优势。组成技术服务队在全县试点进行政策讲解、技术咨询和发放技术材料,发展种烟大户,进一步提高种植集中度。三是搞好土地流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抓好土地流转的规范、长效运行,推进集中联片种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3,搞好综合治理。严格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整体推进、建管并重、长久运行”的原则,重点在烟水、烟路、烟机、烟险等方面开展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真正把试点区烟田建设成旱涝保收田、机械耕作样板田、综合生态示范田。对所有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示范带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4,完善专业化服务。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种烟农户提供优质标准服务,提高种烟规模收益。按照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的要求,着力培育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进行专业化分工的探索,以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和烟草实用机械为依托,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专业化分工,达到烟叶生产全过程“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的目标。

5,培养职业烟农。积极发展职业烟农,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搞好土地流转,通过合法途径使闲散土地集中到种烟农户手中,以保证有充足的土地发展烟叶种植;二是配套生产工具,普及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机械以及密集烤房等生产工具;三是集成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壮苗、土壤用养结合、规范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烘烤等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烟叶总体生产水平:四是建立抗风险机制,合理规划,完善烟水、烟路基础设施,建设气象观测及增雨防雹设施,实施烟田投保,保证烟农种烟收益。

6,推广实用技术。注重对烟叶生产实用技术进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六项技术:培育壮苗技术、土壤用养结合技术、规范移栽技术、田间管理技术、保叶技术、采收烘烤技术,以切实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全面提升烟叶总体生产水平。

7,建设信息平台。高标准配套硬件设施,完善网络传输设备,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健全烟农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目前,试点村已完成烟田犁耙地、起垄、育苗、物资供应等工作,正在进行烟水、烟炕、烟路配套建设正在有序开展。

三、试点建设的体会

1,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扭转传统的“小农生产”意识。一是发展规模种植:二是培养职业烟农,解决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三是强化基础作用,解决就烟叶抓烟叶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8篇

1、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机遇

1国家的“三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宏观环境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江西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将沐浴着国家支农扶农的春风。

2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大力推进,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了平台土地整治已作为我国促进区域用地结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已成为了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着眼于区域整个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区域“田、沟、路、林、渠、城”的统筹布局,提升土地对社会经济的供给能力。消除制约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肥耕地土壤,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土地整治的重点内容,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江西省“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377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明确了30个县(市、区)为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可以预见,国家将聚合各类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3“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为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抓手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与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五美四和谐”的目标任务,并制定了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城镇和农村统筹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工程、和谐文明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贫困群众帮扶工程、深化改革工程、党的建设工程等“工程”。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融农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一体,这为江西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工作抓手。

2、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1农业自然资源日趋紧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江西省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城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的农业资源,虽然江西省大力开展了“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努力实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一补一”,但“占优补劣”的现象较为普遍,建设占用的主要是良田沃土,而补充的基本上是低质量的耕地。因此,全省的耕地质量可能出现不断退化的趋势,农业自然资源会日趋紧缺。

2传统农村社会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趋势不可逆转,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不可避免。江西省常年外出务工农民773万左右,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2%,这些外出的农民绝大部分是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劳动力主力,留守的基本上是“386199”部队(妇女、小孩、老人)。因此,江西省传统农村社会的劳动力优势在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就是最好的例证:20世纪90年代,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一般为每天15元,到2007年,上升到每天50~60元,目前已超过了100元。另外,由于坚守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些人群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难以预料。二是农业生产是一个生产周期较长的经济活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而农产品市场难以预测,农产品价格容易波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够稳定。三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难以预料,影响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4农业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难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实现旱涝保收的主要设施。然而,江西省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中低产田达1600万亩,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病险率高,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田间灌渠不配套,农田灌溉效益衰减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重大动植物疫情的发生几率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压力较大。邱爱保利用小波变换对江西省1949~2009年农业自然灾害变化率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就表明近年来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日益频繁。

二、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

1、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1鼓励土地资源要素的流转与优化配置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的基础。在推进土地整治、零星分散田块向集中连片转变、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有家庭承包地分散经营的状态。要在确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和“种养大户”或“小农场主”的形成,积极探索“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股份制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坚持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不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来实现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还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简单地依赖几千亩、上万亩的农业园区(即“大园区、大业主”)来推进江西省的现代农业建设,是不现实的,必须立足于以农户为主体的“大基地、小业主”模式,农民既是参与者,更应是受益者,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创新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探索诸如“六统一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分户适度规模种植养殖)的运行形式,把分散的种养殖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

3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是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载体,不仅能节约农产品从产出到消费过程的中间交易成本,而且能把由交易成本节约而形成的经济剩余保留在农业内部,从而增强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加大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加强合作社治理结构和民主管理的指导,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与效率的同时,确保作为社员的农民经济利益得到维护,民利得到保障。4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是实现现代农业商品化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市场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市场的调控,应及时采集、分析、预测和农产品产前、前中、产后的信息数据,通过宏观调控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创新农产品高效流通机制,探索类似于“市场+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超市(农超对接)”的营销模式,降低流通成本,稳定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

2、创新强农惠农机制,集中资金破解“瓶颈”,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内在动力

1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作为弱势产业,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已是一个国际惯例。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金额一般都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特别是日本和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比值更是达到45%以上。江西省农业财政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近年来虽不断增加,2007~2010年分别是145%、194%、18.51%和19.25%,但与国际扶持力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大扶持力度。

2找准强农惠农政策的切入点,提高资金投入效应,避免“过程性浪费”要开展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题调研,找出制约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所在,对于制度性“瓶颈”,可通过改革创新消除壁垒,对于硬件“瓶颈”,却可通过集中投入,加以完善与改造。各地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有所不同,必须把准脉、用对药,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才能发挥强农惠农政策“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3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构建强农惠农的协同机制,完善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整治是立足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完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平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整理、种粮大户粮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都必须落脚于农田,其实都属于土地整治的范畴。要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撒胡椒面”现象,统筹规划区域现代农业的强农惠农项目,可探索类似于“涉农资金项目联席会议”的协同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要求,遵循“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的原则,聚合发改、财政、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管理的项目与资金,统筹安排,实现项目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区域整体现代农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育。

3、重点攻关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含量

1加强绿色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发展绿色农业,是江西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而科技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支撑。在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重点针对江西省主要绿色农业产业,围绕植保、土肥、良种、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行绿色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建立绿色农业保护区,引导鼓励保护区域内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还要重视绿色农业的环境建设的科技应用,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提高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要改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活力、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缺乏动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政府扶持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由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农户对先进科技的应用积极性并不高,农技工作者要完全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难度很大,且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国家在推广应用减缓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科技中要承担应尽的义务,因此,必须强调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扶持,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9篇

(1)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全球灾害性气候明显增多。新店镇处在台风、洪涝、干旱频发的区域,现有水库、水闸、堤防等防洪排涝设施大部分标准偏低,难以应对严重的气象灾害;开发建设过程中,部分排洪设施被废除或占用,严重影响周边村庄、农田和低洼地带的排洪能力;随着全镇经济存量、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洪水风险和损失将进一步增大,水利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问题愈加凸显。(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足。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兴建年代早、标准低、老化严重、配套设施不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抗旱能力不足。全镇14335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且现有灌溉面积中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2007年秋冬季、2009年春季、秋季3次出现旱情,受旱面积最高达1.29万亩。农村水利设施防洪排涝标准偏低,水库、小山塘、河渠淤积严重,调蓄能力低。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已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影响新店镇农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也与城乡统筹发展、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不相适应。(3)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建设滞后。近年来新店镇水土流失状况不断改善,但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各水源地水质状况尚好,但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水质水环境恶化和不同程度的污染趋向。开发建设往往严重干扰自然河流山川,自然景观过分人工化,忽视了人水和谐。(4)水利管理薄弱。以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行业管理等为重点的水利行业管理仍然是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重建轻管、管养经费不足、管理装备和手段落后、运行管理措施不到位、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

对策研究

(1)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以海堤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按照100年一遇防潮标准,开展海堤高标准建设,提高防御超标准台风的能力。统筹考虑防洪安全与生态修复,推进九溪等主要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2013年底前完成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5年前完成14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经常性预防与临灾预警报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2)同步建设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新店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海域综合整治区、文教园区、新城区、工业开发区等相继开发建设。及时编制开发片区的防洪规划,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落实片区开发项目防洪排涝设施“四同步”建设机制,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为原则,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检查城区现有的排洪沟渠、易涝点、排水管网等,查清内涝范围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切实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3)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计划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村建设,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覆盖面。通过修建库、塘、坝、井,充分整合利用当地水源,配套建设输水管渠和田间渠系管网,改善农业灌排条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加强喷灌、管灌、渠道防渗、山地水利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水库、渠道、池塘和河道的清淤扩容工程,增加调蓄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排洪沟渠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品质。加快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着力解决偏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4)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建设。九溪流域严格限制新设排污口,加快推进现有排污口治理,逐步提高河流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坡耕地整治,改善坡耕地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强化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在水库除险加固、海堤修复、九溪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中,同步实施水系连通、岸线修复、生态治理、污水截流、沿岸绿化美化和湿地营造等,因地制宜地利用水域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和建筑等风景资源,营造滨水景观,提升城乡品位,构建更加舒适的宜居环境。(5)完善水利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做到“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期发挥效益。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建设,确保配备与水利管理相适应的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等信息化管理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加强水行政执法、安全监督等装备配备与设施建设,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依法保护水资源和水工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0篇

一、__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

正确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是今后能否继续坚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提。

__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西与彰武毗邻,南靠法库,东隔辽河与昌图相望,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__县地处辽河流域,属平原和丘陵连接地带,东部为辽河冲击平原,西南部为医巫闾山余脉,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总的地势为南丘北沙,西高东洼。东部易涝,西部、南部易旱,北部风沙。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县属农、林、牧、鱼场,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5万人,农村劳动力9.5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4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县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不逾地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主要有:

(一)灌溉工程

全县现有水浇地灌溉面积28.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47万亩,旱田灌溉面积13.7万亩,菜田灌溉面积3.06万亩,果树灌溉面积2.33万亩。

1、兴建了朝阳堡等水库引水灌区4处,修建引水干渠11条,长33.2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13座,取水流量3.7立方米/秒,水库灌溉面积1.51万亩。

2、兴建了团山子等无坝自流引水灌区2处,修干渠2条,长1.5公里,配套建筑物7座,发展水田0.19万亩。

3、兴建灌溉提水站9座,安装15台机组,装机348千瓦,灌溉面积0.45万亩。

4、打大小机电井7742眼,灌溉面积26.1万亩。

(二)防洪工程

1、河道工程:

(1)辽河提防总长40.75公里,保证流量2050立方米/秒,达到30年一遇标准,保护农田15.9万亩,人口4.3万人。

(2)西马莲河总长6.4公里,保证流量1430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标准。

(3)县内8条中小河道堤防总长244.2公里,保护耕地30.25万亩,人口7.67万人。

2、水库工程:

全县共修水库14座,总库容2.14亿立方米,净调节水量6220万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养鱼为一体,综合经营。防洪效益:保护农田3.64万亩,人口0.984万人;灌溉效益1.51万亩。

(三)治涝工程

治理易涝耕地49.11万亩,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35.37万亩,5年一遇标准的13.37万亩。并开挖各级排水沟道9229条,长4613公里,兴修排水站56座,118台机组,装机容量6063千瓦,机排面积23.37万亩,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235座。

(四)饮水工程

共打人畜饮水井111眼,防氟改水井27眼,共解决供水人口3.43万人,牲畜饮水1.89万头,解决了丘陵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五)水土保持工程

县内原有水土流失面积210.76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8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7.5万亩,植水土保持林48万亩,经济林5.8万亩,牧场7.3万亩,其它治理面积54.2万亩。

上述这些工程,对改变__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城经济发挥或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看,全县粮食产量从3亿斤增加到近10亿斤,翻了一翻半多;农民人均收入由100元增加到最多年份时达到1876元,增长17陪之多;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除有政策上的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外,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这一点,全县上下,从干部到群众已成不争的事实。

二、__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不能忽视

明确今后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目标,看到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是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要不断提高水平和标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生产在发展,这些都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农业现代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最起码的要求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田化,农业科技化。而__县现在农田基本建设按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需要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最基础的条件是建立各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而__县现在土地连片差,经营规模小,按产业化高标准原料基地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三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高效农业要有高效农业的农田基本建设设施为条件,而现在高效农业的比重很小,需进一步发展。

四是__县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等。

所有这些,对__县农田基本建设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今后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从__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看,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

__县十年九旱,特别是近年来出现连年严重干旱和沙尘暴天气,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是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抗御发 生灾害能力还不够,主要问题是:一是灌溉工程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损失浪费大;二是防洪排涝标准不高,河道堤防险工险段经常出现,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病险水库较多,严重影响防洪灌溉、养鱼的正常效益;三是县内主要涝区按省要求尚未完全达标,排水站已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效率低,急需更新改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抓好的工作。

(三)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__县20__—20__年水利工程规划》,到20__年要实现如下目标:

—全县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灌溉面积1万亩;

—治涝工程改善涝区面积25万亩;

—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3座;

—新打人畜饮水井200眼;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0万亩;

—河道工程治理河流、堤坝53.55公里;

—新增水产品产量6000吨。

工作重点是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完善项目区建筑物及设备配套,消除河流、水库的险工险段,防止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土能力,增加植被建设,防止风沙危害,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__县今后几年农田基本建设不论从工程量上看,还是从要求标准上看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不可忽视的。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把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三、学好文件,掌握政策,探索办法,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将使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理顺,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改革将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农村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怎样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求认真学好党中央、国务院税费改革文件,掌握相关政策,深入实际,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农田基本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一)明确中央关于农村“两工”的政策规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__]7号)文件规定:“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同时规定: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及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同时哈规定:“除遇到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出村劳动力。”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__]5号)文件规定:“取消‘两工’后,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今后,凡属于沿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渭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修,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安排资金。”“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同时规定:“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同时还规定:“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但也要明确规定动用期限和数量。”“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的原则,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有偿的原则。”

3、《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__]12号)文件规定:“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筹资投劳,应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其范围只限于收益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并与农民商议,由农民签字认可,实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搞强迫命令。确需农民投劳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农民只出工,不得要求农民以资代劳,不得跨村筹劳;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应采取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形式,不能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

(二)准确把握文件的核心和重点

上述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文件对农民“两工”问题规定的明确、具体、严格、针对性强,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通过学习文件,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规定的根本出发点是减轻负担,尊重民意,保护民利,即减轻农民的劳务负担,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要把握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两工”政策界限的严格规定性。如文件规定国家承担大江大河大湖地区的水利设施修建投资,对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提出了“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规定了村民“一事一议”的范围,规定了抗洪、抢险动用农村劳动力的权限,并规定不准强迫命令,不得强行以资代劳,不准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对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规定了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用工形式。这些政策界限是我们今后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必须严格掌握的。

(三)__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

__县属国家贫困县,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这样的实情决定了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从县情出发,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__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应重点选择以下组织形式:

第一,安排农村一事一议多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倾斜。

第二,对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采取换工或借工等方式。即受益村一村干不了的,需要别村帮助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可试行由乡镇政府出面搭桥,经受益村和换工(或借工)村双方协商,双方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三,对综合经营性水库除险加固修善,按照谁经营谁出钱,谁受益谁修善的原则组织修善。

第四,对有受益性的水田开发、草场开发、经济林开发和“四荒”开发等项目采取招商引资向社会招投资的方式进行。

第五,对一村或几村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可以按《辽宁省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组织修建。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1篇

2008年的水务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机关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四项制度建设,按照年初人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水务局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农田水利薄弱环节扩大投资机遇,加大水库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构建城市防洪体系,各项工作得到了紧张有序的开展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608件,比上年同比增长71.4%,其中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件,小河小(二)型水库新建工程1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6件,管引工程2件,小水窖3536件,其他26件,完工3596件,完成投资6495.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139.46万元,省级投资885.1万元,市县投资2125.1万元,群众自筹1259.84万元,其他投资116.4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改善灌溉面积3.2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1.01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万人,畜饮0.51万头。投工投劳431.75万个,综合工程量291.7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率达56%。

(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水务局全力做好全县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规划工作,全年计划解决不安全人口2.0万人,工程总投资867.4万元。2008年全县安全饮水项目,中央补助经费583.72万元,省级85.05万元,自筹198.63万元,计划总投资210.13万元。现已完成人饮1.2万人。

(二)基本烟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全县新建和改善基本烟田3.512万亩,工程总投资3680万元,其中:烟草补贴2500万元,政府投资1180万元,截止8月底,完成工程2429件,其中:小水窖2400件,小型水库及坝塘除险加固9件,水池11件,管网3件,水泵6件。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东风水库除险工程建设情况

东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08年8月底,共完成投资1280万元。其中,大坝防渗墙及坝基帷幕灌浆570万元,内外坝坡整修30万元,新建输水隧洞390万元,绕坝公路60余万元,前期工作费及其它330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如下:1.土方明挖14973m3,2.石方明挖15305m3,3.石方洞挖4197m3,4.M7.5浆砌块石3726m3,5.回填夯压土方7486m3,6.毛石垫层1586m3,7.浇筑C20砼2880m3,8.钢筋制安67t,9.隧洞木支撑16延长米、钢支撑18延长米,10.防渗墙造孔5903m,11.防渗墙C10砼浇筑4075m2,12.帷幕灌浆钻孔598m,13.安装1.0×1.0—30m工作及检修闸各1套。

(四)小河水库工程建设情况

小河水库工程于2006年12月18日开工,到2008年1月20日主体工程结束,历时13个月。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68643.95m3,土方回填62476.01m3;浆砌石1115.10m3;混凝土827.99m3;大坝帷幕灌浆;开凿隧洞630余m,金属结构安装8.23t,水库于2008年1月20日下闸需水。小河水库已完成土石方62237m3、土方回填50675m3,开凿隧洞647.78m、干砌块石350.47m3、混泥土380m3、浆砌石480m3。坝基帷幕灌浆845.6m,1#输水隧洞已贯通,完成300mm管径管道的埋设,并已对其进行了封堵。2#输水隧洞工程进展顺利,进口段掘进31m,出口段为213m。溢洪道土石方开挖已按设计完成,完成工程量达95%,完成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工程已经进入尾声,工程现已下闸蓄水。

(五)大同油菜籽供水工程建设

大同片区油菜籽加工厂供水工程主管总长3933.8m。设计日供水量2.5万m3,年供水量912.5万m3,工程估算总投资45万元,工程于2008年4月27日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过通水试验,完成土石方挖填0.84万m3,人工砌体拆除96.08m3,浆砌块石12m3,C20混凝土23.58m3,铺设DW=160mm的PVC-U塑管4388.99米,完成投资50.6万元。

(六)彩云花卉基地供水工程建设工作

彩云长街村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为58万元,完成土石方挖填6820立方米,浆砌块石4.21立方米,混凝土61.78立方米,钢筋制安0.25吨,铺设PE管7692米,水龙头732个,机房建设12.11平方米,完成投资37.6万元。现已全部完工。

二、组织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务局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具体措施,全力搞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本单位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多方筹资,增加投入。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一事一议”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出资投劳。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对各项水利工程进行了认真科学地规划,明确统一的工程质量标准,制定了相应的质量制约措施,为确保工程质量,强化管理,水务局抽调多名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对于面上的农田水利水保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等各环节抓起,确保建一处,成一处,收益一处。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田灌排设施薄弱,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总体上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二是广大农村还存在严重的饮水安全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尚有饮水不安全人数12.76万人。其中,饮用水质不达标人数6.10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3.68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人数2.98万人,用水安全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三是是河道、城市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四是前期工作经费十分短缺,前期工作程序多、审查审批复杂、水利项目争取难,抢抓投资机遇非常被动。

四、2009年工作打算

2009年,水务局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市县人代会精神,抓住国家对农村农田水利薄弱环节扩大投资机遇,全面做好2009年的水务工作。计划2009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600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解决人饮安全1.2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高稳产农田0.40万亩、基本农田0.2万亩,为顺利推进“十一五”水利建设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一)在建工程项目

1、继续抓紧实施3026.67万元的6件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继续组织实施投资300万元的龙庆小型灌区项目建设。

3、继续组织实施投资300万元的丹凤子午河综合治理工程。

4、继续组织实施好矣腊片区供水工程。

5、实施好2008-2009年度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施工和“用水户”协会的立。

(二)拟建项目

1、2009年度力争完成两座以上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年度计划。

2、组织实施好2009年烟农田建设。

3、完成2009年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

4、完成摩西河水库新建工程前期工作任务,力争2009年度立项建设。

5、2008年12月以前完成五龙小(一)型水库的可研报告编制及审批,力争2009年年内组织实施。

6、实施好2009年度烟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2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保障能力

五常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业强市,近几年,我们不断整合资源,重点发力,克服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新常态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推进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要求,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围绕粮食稳产增产,全面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着力解决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实施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山河拦河坝渠首建设,积极申报争取拉林涝区整体治理、龙凤山水库汛线水位动态管理示范库等项目,提升水利化程度。同时,推进农业开发、土地整理、育苗小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水平,新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3处,大棚集中育苗小区54处。鼓励发展大型农机合作社,完善农机配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建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加快机械化步伐。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430个。

二、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围绕“一区一带一园”的规划布局,深入推进以龙安干线为主的百万亩水稻示范区、20万亩水稻示范带、卫国乡5万亩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园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水稻展示区。加快农业物联网中心建设和使用,覆盖全市水旱田、农业合作社、有关龙头企业、261个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和质量追溯。加强五常大米品牌保护,重点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质量监管、市场监督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稻米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修订完善五常大米质量检测标准,引进最新稻花香鉴别技术,使管理标准更科学、更完善,为行政执法和检验检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加快推进部级农业标准化水稻综合示范市、“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扩大五常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抓住全省建设绿色食品旗舰店有利契机,引导重品质、守诚信的大米企业入驻旗舰店,有效保护“五常大米”品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旱田高产示范工程,继续扩大玉米大垄双行播种面积,创新经营方式,同步提升产量和效益。完善提升设施蔬菜发展,推进露地菜标准化园区建设,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配套建设蔬菜储藏设施,以1000亩露地菜标准化园区为牵动,新建蔬菜恒温储藏库1处、冬储窖500个,冷藏配送站50个,蔬菜直营店10个,提高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大畜牧小区建设力度,壮大畜牧产业规模,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2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

三、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破解三农难题

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机构发展,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覆盖。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农户带地入社、带地入股、整体流转等形式,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做好省级农业保险投保入股合作试点工作,努力将农民生产风险降到最低。推进国家投资1000万元,在我市两个乡镇5个村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业管水用水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高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3篇

今天召开这次全县烤烟大田移栽现场会议,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行署在思南召开的全区大田移栽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全面启动我县烤烟大田移栽工作,确保种足面积、合理密植、规范移栽、坚持标准、强化管理,为顺利完成烤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之前,大家参观了合兴、煎茶、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现场,搞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回去后各乡镇要认真查找差距,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好烤烟大田移栽工作;刚才,县烟草局局长同志传达了全区烤烟大田移栽现场会议精神,对下步工作作了很好的安排意见;乡、乡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讲得很好,具有很多亮点;稍后,县委、县政府将对烤烟生产第一阶段做得较好的乡镇进行表彰,望受表彰的乡镇珍惜荣誉、发扬成绩、继续开拓创新,未被表彰的乡镇努力工作、迎头赶上;最后,县委杨德华书记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完成烤烟生产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烟叶年产量20万担、上中等烟比例95%以上、山地特色烟叶风格突出、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程,我们必须以“稳规模、显特色、调结构、增效益”为工作重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土地资源浪费,确保烟叶生产提质增量。

今年,全县共落实烟草签订合同面积73566亩,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6000多亩,移栽株数将达8500万株(田烟每亩栽足1100株、土烟每亩栽足1200株)。要百分之百实现15万担烟叶收购计划、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2%以上、实现公斤均价16元以上、烟叶税达2500万元以上,确保烟农增收的任务目标。一是要坚持以株定亩原则。对长期以来亩栽株数不足的烟区,必须加大指导力度,留足土地面积,挤干面积水分,真正把面积做实,确保全县烟叶生产收购计划实现15万担,力争达到16万担的目标。二是要认真抓好烟叶结构调整。今年烟叶工作面临“转方式、调结构、重品质、突特色、上水平、促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正确处理好种植面积与优化结构的关系,确保计划完成、目标实现、烟农增收,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三要进一步增强完成烤烟生产任务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当前正值烤烟大田移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抓好培训,引导烟农将下低次烟叶消灭在田间,主动进行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好《县2012年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宣传力度,宣传好每亩60元优化烟叶结构补贴的指导思想,把杂色烟叶消灭在生产环节,实现结构调整目标,确保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2%以上。

二、认清形势、采取措施,扎实抓好烤烟大田规范化移栽工作

各种烟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措施,鉴于烤烟生产进入转型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一要以种足面积为保障。确保签足签实种植合同、栽足栽实应有株数,为优化烟叶结构奠定基础。多年实践证明,能不能栽足株数,是决定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今年,全县必须栽足8500万株烟苗,各种烟乡镇安排的移栽株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全面完成大田移栽任务。二要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各种烟乡镇和县烟草部门务必加大工作力度,组织行政抓烟干部、辅导员进村入户搞好技术指导,把规范移栽、科学施肥作为移栽环节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落实烤烟标准化技术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技术执行到位率。三要抢抓节令,按时完成烟叶大田移栽。集中时间和力量统一移栽,尽量缩短移栽期。全县移栽时间为4月25日—5月5日,要求户不超过3天,村不超过5天,乡镇不超过7天,全县在10天内全部移栽结束。四要狠抓标准化移栽。今年以田1100株/亩、土1200株/亩折算总株数,无论田烟土烟,行距一律按1米,窝距根据地块肥力情况按0.55米—0.6米的标准移栽,对长期以来亩栽不足的地方,所在乡镇必须加大指导力度,扭转往年种植习惯,彻底杜绝“稀大窝”现象;要全部实行拉绳定向带药移栽,坚持“一高两深”的方式,即高壮苗,深打窝,深移栽,保证栽后横竖成行,不露杆,不飘旗;要根据气候情况,栽前栽后要浇足定根水,喷施杀虫药,确保苗齐苗壮,促进烟株早生快发。五要科学合理施肥。去年烟叶缺肥情况严重,仅发放烟肥57600余套,今年,截至目前已发放烟肥73566套,比去年增加16000多套,超过了所签合同,从烟肥发放上看今年种烟面积大量增加,各乡镇要杜绝“一控缺肥,产量不高;一防施肥过多,烤不出颜色、杂色多”的现象发生,因此,必须按照标准科学施肥,确保烟株长势良好,种出优质烟叶。

三、加强督查、夯实面积,确保全面完成烟叶生产收购任务

当前,烤烟生产任务重,压力大。各种烟乡镇要统一思想,抢抓时令,全力以赴搞好大田移栽工作,县烟草部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及时足额供应烟用物资,全力做好生产技术服务工作;县直帮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各乡镇解决烤烟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齐心协力抓好大田移栽工作。在移栽期间,包村干部、烤烟辅导员必须确保漂浮苗、常规苗不损失、不外流,确保所有烟苗足数移栽,要全过程掌握烟叶大田移栽进度,以自然丘块地形统计,并以户为表画出丘块地形图,注明丘块地名和移栽株数,以便检查验收。会后,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将派出督查组全程跟踪督查移栽情况,对发现包村干部、烤烟辅导员未到位,造成漂浮苗、常规烟苗损失或浪费,或不能提供2012年烤烟大田移栽过程记录图表的乡镇,将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酌情扣分。移栽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将进行第二阶段烤烟工作综合考评,以乡镇上报的过程记录进行实地对图核实,重点检查移栽田土图形、丘块、地名的真实性,以丘块为准,对实际株数少于登记株数的扣分,每个乡镇抽查面不得少于30%。

四、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推进烟叶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关键,煎茶基地单元建设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布局,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以把烟农的劳动力彻底解放出来为前提,以达到“两头专业化,中间工厂化”为基础,实现机械作业、加工服务、散叶收购一体化为目标。指挥部要加大指导力度,强化督查,确保煎茶基地单元建设走向产业化、工厂化发展路子。

在4月12日—14日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特色烟叶开发工作会议上,我县得到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已把烟叶列入中间香型A类特色示范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烟叶的定位,肯定了我们烟叶的特色,明确了烟叶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市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把基地打好,把烟叶抓好,确保抓出成效,走向烟叶新天地。

五、统筹兼顾、科学指导,切实抓好当前烟叶生产各项工作

(一)科学合理调运烟煤。今年烟煤调运仍采取“定点限价”政策,县辖区煤矿坑口限价为320元/吨,根据全县75000亩烤烟合同面积,烟用煤指标严格按亩均1000斤供应,全县需调运烟煤37500吨。目前合兴、龙泉、桶井等乡镇已全面启运,特别是合兴乡烟煤调运已达80%,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指标有限,各种烟乡镇要从服务烟农、减工降本的大局出发抓好烟煤调运工作,由专业运输队分村(或合作社)集中调运,由村(或合作社)指定专人全程押运并组织烟农卸煤分煤,严格按合同面积供应,杜绝超标多占,凡超指标煤一律按市场价付款。县安监局要加大对煤矿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县煤炭局要加大督查,组织好烟煤生产和质量工作,足额及时满足烟农烘烤所需。各种烟乡镇要及时筹集调运经费,严格把关,保证安全,及时足额调运。关于烟用煤的税费可优惠执行。县交通、公安等部门要为烟煤调运开绿色通道,确保烟煤调运通道顺畅。

(二)扎实抓好烟叶早期田间管理工作。烤烟生产是“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县烟草部门要派专职辅导员负责早期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各种烟乡镇要督促烟农从移栽开始就狠抓田间管理,做到边栽边管,早栽早管,在移栽结束7—10天,20—25天两个关键时期,要及时查苗补苗,科学施用追肥,搞好小培土。

(三)做好烤烟风险保障金收缴及兑现工作。烟农种烟风险保障工作涉及广大烟农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今年仍按每亩10元收取,各种烟乡镇要加大烤烟风险保障金政策宣传力度,务必在5月底前足额上缴县烟办存入专户。关于2010年烤烟风险保障金的兑现工作,要按照4月6日全县烤烟生产协调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务必于4月20日前将受灾农户的兑现清册报送县烟办,必须做到受灾烟农姓名、一卡通存折帐号及补偿金额准确无误,凡因上报册子与电子文档不符、存折号有误造成的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由所在乡镇负责;县烟办必须在4月25日前将烤烟风险保障金以封闭运行的形式划拨在烟农的一卡通上,及时兑现给烟农,确保风险保障基金发挥稳定规模、化解烟农种烟风险的作用。

(四)切实加快烤房修建进度。年初我县计划修建370座大型烤房,现已全部落实。新争取的130座已安排到相关乡镇,各种烟乡镇要认真总结近几年烤房修建的宝贵经验,切实加快修建进度,务必于5月2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5月31日前全面竣工,6月上旬进行调试并投入使用,确保不误烘烤,县政府将于5月25日起开始督促检查。由于上级烟草部门对小加密烤房的修建不再补贴,为缓解烘烤压力,县政府决定根据各乡镇上报的修建计划,购买小加密烤房设备869套。各种烟乡镇要认真组织修建,绝不能因工作不力,使国家和烟农遭受损失。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烟乡镇要与供电部门认真对接,摸清烤房用电情况,认真测算新建大、小型烤房所需低压电路设施建设材料费用,于4月25日前会同所属乡镇供电所把存在的具体情况书面报送县烟办和县供电局,以便县政府及时研究解决。县烟草部门要负责技术指导,加强对烤房建设质量的监管,严把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要加紧做好烘烤设备的供应、安装、调试及烘烤培训等工作。县电力部门要尽快启动烤房用电配套建设工作,主动争取项目资金,确保6月中旬大、小型卧式密集型烤房正常供电,绝不能因电力不足造成烟农损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当前椒江“万元田”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保护伞作用。

所谓生态高效农业即“万元田”指一茬或多茬进行种植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滩涂、围垦地及其他农用地,其年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田块。“万元田”的实质是效益、生态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农业。即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国际、国内2个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以可持续高效为目标。“万元田”建设与传统农业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点有:①对科技的需求;②对资金投入的依赖;③对市场信息的需求;④对交通物流的依赖;⑤对资源整合的要求。椒江发展“万元田”的优势条件很多:椒江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数喜温果木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椒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椒江经济发达,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当前椒江“万元田”发展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区“万元田”进行了1次摸底调查,我区的“万元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树类,包括杨梅、柑桔,品种有东魁杨梅、少核本地早、满头红等,经过多年改造或拥有核心技术,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路一般不成问题,除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均能稳定达到万元田的标准。其余的是设施蔬菜、瓜果类,主要特征是设施+优质品种+套种+外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度高,对销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与不好的收入差异很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年度间差异也很大,如茭白、红茄虽然也能达到“万元田”标准,但不稳定。椒江“万元田”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依靠技术和管理建成“万元田”

如三甲光辉村的2hm2少核本地早,原为滩涂,土壤条件并不好,因为极易抽生“六月梢”导致大量落果,产量一直提不高,后来种植户通过反复实践,采用环剥技术保果获得成功,加上精心的管理,目前产量可达52.5~60.0t/hm2,产值达15.0~16.5万元/hm2,净收入可达10.5~13.5万元/hm2。

1.2利用设施提高复种指数

此类型有大棚蔬菜、大棚双季茭白、大棚葡萄等,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如葭芷水门村10hm2大棚蔬菜基地,复种模式为茄子—丝瓜,成本达7.5万元/hm2,产值18.75万元/hm2,净收入11.25万元/hm2。

1.3多因素促成

如章安街道的陈宅、李宅、山横村利用山坡地种植杨梅历史悠久,那里的土壤、气侯条件适宜杨梅生长,当地政府重视基地的培育,给予种植户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使面积得以逐年扩大,现总面积已达280hm2,最高收入达到27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达到18万元/hm2。

2椒江发展“万元田”的制约因素

(1)技术与管理。同其他高效益农业相比,“万元田”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无疑更高,虽然农户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的不多,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易传授给同行,大多数田地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制约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资金。大棚、喷滴灌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要几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3)产后环节。产后环节包括贮存、销售、保鲜和加工等,这些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严重后果。如章安的杨梅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鲜和加工必须跟上。

(4)自然灾害。椒江地处沿海,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多发的台风、暴雨、海潮、旱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如台风就经常给菜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不少菜农不敢种菜。如何有效地抵御台风等多发、严重的灾害是建设“万元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5)成本。2008年以来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均快速增长,使每公顷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6)市场。特别是蔬菜类价格几乎每天都在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3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

“万元田”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建立一套能有效推动其稳步发展的服务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科技支撑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市场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协调机制。

3.1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在规模连片和长久性、耐用性设施栽培上给予大力扶持,力争通过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引导到关心、关注“万元田”问题上来。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大户领包、小户联包的经营模式。

3.2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加大对发展设施栽培目的意义、效益对比、技术信息等的宣传、。有计划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整合财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农水资金以及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模示范典型。整合各方面技术服务资源,积极做好产前调资料、产中包技术、产后帮销售等各项指导服务。

3.3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

“万元田”出现在某地往往并非偶然,它是当地土壤、气候、耕作制度与群众艰苦探索等诸多因素的结晶,也是自然与科技、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其稳步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搞好“万元田”布局规划,明确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生产模式。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根据规划布局,发挥资源、技术等综合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4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

“万元田”建设是建立在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为此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土专家”的积极性,努力研究我区“万元田”的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万元田”建设。加强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争破解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政府帖息贷款和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万元田”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万元田”建设,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个人对“万元田”的投入,已初步建成“万元田”的要不断完善各种设施,逐年追加投资。我区已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以加强对“万元田”的信用担保。

3.5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当前椒江“万元田”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保护伞作用。

所谓生态高效农业即“万元田”指一茬或多茬进行种植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滩涂、围垦地及其他农用地,其年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田块。“万元田”的实质是效益、生态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农业。即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国际、国内2个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以可持续高效为目标。“万元田”建设与传统农业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点有:①对科技的需求;②对资金投入的依赖;③对市场信息的需求;④对交通物流的依赖;⑤对资源整合的要求。椒江发展“万元田”的优势条件很多:椒江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数喜温果木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椒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椒江经济发达,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 当前椒江“万元田”发展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区“万元田”进行了1次摸底调查,我区的“万元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树类,包括杨梅、柑桔,品种有东魁杨梅、少核本地早、满头红等,经过多年改造或拥有核心技术,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路一般不成问题,除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均能稳定达到万元田的标准。其余的是设施蔬菜、瓜果类,主要特征是设施+优质品种+套种+外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度高,对销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与不好的收入差异很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年度间差异也很大,如茭白、红茄虽然也能达到“万元田”标准,但不稳定。椒江“万元田”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依靠技术和管理建成“万元田”

如三甲光辉村的2hm2少核本地早,原为滩涂,土壤条件并不好,因为极易抽生“六月梢”导致大量落果,产量一直提不高,后来种植户通过反复实践,采用环剥技术保果获得成功,加上精心的管理,目前产量可达52.5~60.0t/hm2,产值达15.0~16.5万元/hm2,净收入可达10.5~13.5万元/hm2。

1.2 利用设施提高复种指数

此类型有大棚蔬菜、大棚双季茭白、大棚葡萄等,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如葭芷水门村10hm2大棚蔬菜基地,复种模式为茄子—丝瓜,成本达7.5万元/hm2,产值18.75万元/hm2,净收入11.25万元/hm2。

1.3 多因素促成

如章安街道的陈宅、李宅、山横村利用山坡地种植杨梅历史悠久,那里的土壤、气侯条件适宜杨梅生长,当地政府重视基地的培育,给予种植户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使面积得以逐年扩大,现总面积已达280hm2,最高收入达到27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达到18万元/hm2。

2 椒江发展“万元田”的制约因素

(1)技术与管理。同其他高效益农业相比,“万元田”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无疑更高,虽然农户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的不多,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易传授给同行,大多数田地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制约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资金。大棚、喷滴灌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要几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转贴于

(3)产后环节。产后环节包括贮存、销售、保鲜和加工等,这些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严重后果。如章安的杨梅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鲜和加工必须跟上。

(4)自然灾害。椒江地处沿海,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多发的台风、暴雨、海潮、旱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如台风就经常给菜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不少菜农不敢种菜。如何有效地抵御台风等多发、严重的灾害是建设“万元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5)成本。2008年以来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均快速增长,使每公顷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6)市场。特别是蔬菜类价格几乎每天都在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3 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

“万元田”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建立一套能有效推动其稳步发展的服务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科技支撑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市场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协调机制。

3.1 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在规模连片和长久性、耐用性设施栽培上给予大力扶持,力争通过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引导到关心、关注“万元田”问题上来。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大户领包、小户联包的经营模式。

3.2 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加大对发展设施栽培目的意义、效益对比、技术信息等的宣传、。有计划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整合财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农水资金以及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模示范典型。整合各方面技术服务资源,积极做好产前调资料、产中包技术、产后帮销售等各项指导服务。

3.3 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

“万元田”出现在某地往往并非偶然,它是当地土壤、气候、耕作制度与群众艰苦探索等诸多因素的结晶,也是自然与科技、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其稳步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搞好“万元田”布局规划,明确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生产模式。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根据规划布局,发挥资源、技术等综合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4 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

“万元田”建设是建立在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为此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土专家”的积极性,努力研究我区“万元田”的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万元田”建设。加强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争破解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政府帖息贷款和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万元田”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万元田”建设,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个人对“万元田”的投入,已初步建成“万元田”的要不断完善各种设施,逐年追加投资。我区已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以加强对“万元田”的信用担保。

3.5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具体工作上要分类对待:对已有一定规模的要促使其上规模、上设施、上效益,使其发挥出示范和带动作用,由点及面;对尚处于起步状态而前景看好的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促使其快速“长大”;鉴于椒江土地资源有限,对具备条件且有意“走出去”发展的要鼓励其“走出去”,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发展;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如柑橘行业协会、蔬菜行业协会、杨梅行业协会等,通过协会开展自我管理、科技培训和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