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技能培训规范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但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技能培训管理条例,高职院校技能培训工作就呈现出管理混乱的局面、各教学系部自由组织,鉴定科目繁多,收费标准不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为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管理工作的现状、培训规范管理的作用、培训规范管理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管理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各教学系部随意组织

由于各教学系部的要求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技能培训工作就难以进行统筹规范的管理。各教学系部存在自由组织的现象。这就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技能培训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通常是跟着市场走,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学院就专门培训此方面的人才,没有计划和前瞻性,没有很好的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导致了学生所获得的技能只能够满足当前市场需要,难以适应市场今后的发展的需要。

1.2培训工作管理混乱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没有制定出一套具体的有效的措施对培训工作加以监督,基本是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使得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工作相当的混乱,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1.3培训科目繁多

盲目的的进行培训,可能对学生的各项技能有促进作用,但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技能培训时,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计划,所培训的科目也没有经过认真仔细的考虑,其中有很多都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会用到的,同时培训的科目也相当的众多,没有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完整的体系。

2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管理的作用

2.1合理的组织技能培训科目

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培训科目,同时合理的培训科目管理需要良好的规划组织,需要对人才市场当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变化进行调研,进而能够对培训科目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不仅仅让学生能够胜任当前的市场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就业优势。同时对一些培训科目进行整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并取缔一些不必要的培训科目。

2.2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自信心

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规范的管理,能够让培训科目更加的合理,让学生们能够更有信心面向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和杂乱无章的技能培训相比,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更加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学院对他们实践技能提高的关心,进而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增强就业的信心。

3规范管理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措施

3.1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体制,对一些不合理的培训科目进行淘汰,让技能培训工作的结构更加的合理。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面较广,进行管理时难度较大,并且也难以取得一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存在培训科目众多的情况。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措施,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在技能培训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研室和个人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够促使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更加的合理。

3.2采取多种技能培训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因为社会上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管理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让培技能训工作既能够灵活多样,又能够规范有序。要主动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对技能培训活动进行灵活的设置,做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突出技能训练。同时必须要确定技能培训目标的针对性,鼓励并支持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发展与学校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3.3统一管理学生的技能培训

学院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能考评机制,对各教学系部随意开展培训工作的现象进行清理,并加以杜绝,违者按相关规定处理。同时必须对各系部的培训工作进行协调,加强各系部之间的合作,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构建合理的审核制度,对新增加的培训科目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止出现随意组织培训科目现象的发生。

总之,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存在的现状,必须要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技能培训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院才能培养出长时间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益江.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培训与鉴定,2011(06).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优秀、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证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优秀、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证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园区化;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7-0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和公共培训中心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国情差异,我国没有像德国那样由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行业内自身没有能力培训企业员工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每年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技术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在学校练就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达不到企业对规范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聘不到高素质技术人才,呈现“用工荒”的怪象。

鉴于此,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出发,进行了由政府规划出资,在产业园区建设跨企业、跨专业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及区域内、外资企业培训输送了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元是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民族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柱石”。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建设了员工培训中心,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往往不具备自己的培训车间。在此背景下,由联邦政府和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但是,跨企业培训中心不同于职业学校是由政府直接监管,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培训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金。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服务,其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针对缺乏培训设备或培训师的中小企业员工,二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外培训,三是针对社会人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二)我国“双元制”实践的现状分析

“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实践的三十几年来,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借鉴“双元制”模式办学的实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我国的学生是入学,是学校招生;而德国的学生是入企业,是企业招工。在德国,不同的企业招收的员工合起来组成学校里的一个班,在学校上理论课,然后各自回到企业里去上实习课,实习课全部在企业完成。而在我国,由于学生的身份单一,企业不愿做培训,是学校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开展的培训课程。

在我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学校各自为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极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实际扮演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元”角色,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培训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技能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并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培训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有保障

当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其深层次“症结”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本企业员工,花大力气、高成本培训学校的学生不值得,学生培养出来了,也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不愿意将设备、培训师和资金用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近些年,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订单式”定向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模式面向窄、受益企业少,对提升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的辐射不足,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实施这些模式。另外,培训资金的来源也基本上依赖学校的投入和设备。

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范围广。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与将培训中心建在职业院校内的主要不同是培养对象变了,职业院校只培训本校的学生,而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则面向整个行业,主要培训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园区企业员工,也针对行业工人及适龄青年开展岗位培训。二是资金来源有保障。产业园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因此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产业园企业缴纳的员工培训税收。资金来源渠道多,大幅减轻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压力,也是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的保障,依托产业园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得到培训并成为企业员工,是校企双赢的结果。

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员培训质量

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周边邻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企业与学校的中介。建设产业园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产业园和区域行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培训的学员可直接面向产业园企业就业,等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学生,这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不愿做培训的现实难题。

由于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是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学校和企业将会由原来的不情愿合作转变为想合作,因为职业院校希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企业希望得到技术好的员工,所以依托培训中心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技术和培训师来培训学员;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也可根据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心开发培训模块、培训课程,直接面向整个行业,培训行业企业员工。

3.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近年来,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及各级政府相继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校争相努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校际交流甚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之间设备的重复率很高;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足,学校只管申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考虑区域企业需求实际不足,往往区域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够;校内设备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大多数学校设备数量多、质量好,甚至连德国等国家的教师都感叹我们的培训设备太好了,但实际调查显示,个别院校设备全年利用率甚至不足60%。另外,培训基地建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得学校难以开展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培训服务,导致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管理,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面向整个行业开展员工培训,而且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设想是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实训车间分离出来,将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中,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我国现行模式的区别是,职业院校只承担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全部在产业园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德国学生的技能培训全部在企业开展,但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做培训,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在学员培训模式上实施“双元基础、三地互动”,如图2所

示。依据“双元基础、三地互动”模式,高职院校负责综合素质课,如思想品德、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产业园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践基础技能,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AHK组合件制作等培训模块。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实验、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在第三学年,在合作企业开展。

(二)培训模式园区化

基地学校招生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招生,产业园区培训中心需要各专业招多少人,学院就对口招多少人。学生报到时,产业园、学院领导、培训师、企业在学生中进行招聘,与录取的学员签署培训协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与企业可同时签署用工协议。

产业园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培训管理制度采取企业标准,学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均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具体如下:实施8小时工作制,让学生提前两年“身临企业”培养企业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0分或100分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区别于我国在学生实训作品评定、技能鉴定等考核中采用超差扣分的方式。

(三)运行机制企业化

产业园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与目前建于各院校内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院校,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

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人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培训中心顶端设计由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角色定位为“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中心与学校和企业均为合作关系。

培训中心运营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园区管委会提供,主要包括培训师工资、设备维修、培训耗材、水电消耗等。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是基地有序、高效运营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双元制”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带来的以下弊端:难以开展针对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导致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难以招聘培训师,因为参照学校教师的标准,对学历、学位、职称要求较高,那些具有多年企业经验的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很难满足要求;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必定会造成学校想方设法压缩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基地,但闲置时间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

培训中心“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三化”的整体建设目标缺一不可。离开本土化,即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与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不符;缺少了园区化、企业化,跨企业培训中心即成为学校的实训中心,将很难在教学改革及运营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及运营机制

(一)培训中心的管理架构

1.顶端设计,成立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

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的顶端设计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阳江职院成立的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阳江职院的主管领导担任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成员由阳江职院和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管委会职责是:制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运作模式、培训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重大事项;培训中心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或审查培训中心建设和基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中心管委会直接领导培训中心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并建立总经理考核机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免总经理。

2.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采用独立法人、独立账号制度。培训中心管委会充分授权总经理开展工作,并按期做好财务与经济审计工作。阳江职院指派一名专任教师挂职担任培训中心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安排、管理阳江职院学生在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工作。

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员工招聘及工作安排,人事管理与激励,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控制;制定培训计划,改编培训资料,确定培训内容,监控培训质量,组织AHK毕业考试,改善培训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师;负责拓展对外培训业务,负责基地学生管理与劳动纪律、就业等工作;积极增加培训中心培训收入,控制人员、培训、能源、材料、设备等发生的一切费用,保障基地财务正常运行;完成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安排的其他任务。

3.人事组成

培训中心人员组成:总经理1名、助理(经理办公室)1名,财务1名、协调员(接待办公室)1名,专、兼职培训师15人。培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总经理依据人事考核制度,以年为单位考核培训师的工作量,并依据培训教学质量、AHK考试通过率及是否发生设备人身安全事故等方面实施绩效奖罚。

(二)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学管理办法

阳江职院统一招生,经培训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成为培训中心的学员。学员前两年教学安排基本按照8U12的标准,即8周理论课、12周技术培训课,按照工学交替的原则,学校承担8周理论课教学,培训中心承接12周学员技术培训。第三年,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学员参加AHK技术工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学员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

学员的技术培训采取企业标准。区别学校的45分钟上课制度,培训中心采用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规范学员职业素质:严禁不穿工作服进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更衣柜,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应将手机等物品放置在个人更衣柜,严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手机;严禁学员迟到、旷工行为,有3次以上迟到、旷工行为的,将解除培训协议。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机制建设

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培训中心运营模式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并引入第三方财务审计机制,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培训中心运营初期,地方政府和阳江职院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以确保培训中心有序开展学员培训。

培训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的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在培训中心运营的第二年,培训中心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基本经费:一是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学员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将承担学生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二是培训行业员工。通过与地方政府、市人社局及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员工培训。三是承接技能鉴定。四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建设区域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有效扭转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因企业参与不够、缺少培训资金等原因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发展困境。依托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优质平台。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有效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在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最大化资源投入效益方面,可破除将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的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浪费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善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探析及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9):178-179.

[2]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3]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1(6):26-28.

[4]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5):84-88.

[5]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68-71.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44-54.

[7]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职教师资高地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文件不仅指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更是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而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无锡市教育局和学校管理中心直属的一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占地193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30人、在校生5000多人。学校以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开设机电工程、自动控制、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部级示范专业,同时又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也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现有80多台数控机床、50多台普通机床、700多台(套)电子仪器、900多台计算机、3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达4000多万元。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6年被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中职学校和江苏省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120名以上。2002年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经教育部综合评估,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数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包括职教师资)数千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由学校校长担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全面主管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分别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指定中国职业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初召开培训工作会议,讨论培训设备的投入、培训师资的出国培训和各职业的培训计划,特别是江苏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召开领导班子和各系主任的专题会议,使每一次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服务意识,保证培训质量。

学校坚持科学办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制定示范学校建设规划。学校每年都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训方向和计划,拓展课程内容,扎扎实实地推进专业建设。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已实现了三个方向的拓展:一是培训工种由数控车工向加工中心拓展;二是培训目标由数控中级工向数控高级工拓展;三是专业方向由数控加工向数控设备维修、CAD/CAM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程序员等方向拓展,以培育新的技术增长点。

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名师出高徒。培训师资队伍是培训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培养、培训、引进和聘请等多种形式,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掌握高新技术的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5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98名,占35.6%,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达83%。近三年专业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四新”培训、出国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企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视野。

2.提高企业实践经验,构建技艺精湛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每年暑假都要安排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接受锻炼;达到专业教师平均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提高企业实训经验。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逐年从企业引进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以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需要,目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18名,技师35名。这些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教师的成份,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聘请20名兼职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4.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构筑职教师资高地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比活动,无锡市名教师2人,无锡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2人,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5人。学员满意率在95%以上。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教材、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主编教材30本,参编教材多本,完成部级课题、省级、市级课题各一个,校级课题11个。同时,专业教师在各级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2人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多人获得无锡市技能竞赛第一名。

三、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添置先进培训设备

为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的需要,学校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年年有设备经费的投入,使得数控技术、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装配等专业的培训、考核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如:学校设立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每个工种的培训设备均符合规范要求,检测工具仪器也能满足培训和技能考核的需要。特别是2012年,唐君远基金会对我校追加资金1000万元,用于购买现代高端数控机床,其中有德国德马吉公司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机床,以及瑞士夏米尔数控电火花机床。

四、规范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严格实施教学管理,优化专业文化氛围,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培养质量较高。具体措施如下:

1.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运用从工作分析到课程分析的开发方法,精心制订有利于学员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实践训练的“现场化”、技能鉴定的“标准化”,从整体上来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经专业教研组、系、教务处、校长室及行业企业专家五个层面讨论并审核,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并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企业岗位的升级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适时滚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拓展培训内容,优化实验实训。

2.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

学校从1997年实行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专门印发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试行)》、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

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考培分离制度。每期组织学员对培训教师的无记名测评。

五、组织省市级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

2012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无锡市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数控车工组合、无线电调试工、单片机、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等七个职业(工种),分为三个级别: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和教师组,按照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三级实施竞赛。另外,还由学校承办了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电工电子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有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二个工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三级组织竞赛,为无锡市和江苏省选拔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学校师生参加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三个大类多个项目的比赛,战果辉煌,满载而归。共获得10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了六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2个一等奖;在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数控铣工和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都获得了全国第一名。为江苏省获得全国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贡献,也为无锡市争了光,添了彩。

在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学校有5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的决赛,全部得奖,其中加工中心操作工的符金冬和维修电工的黄豆两位选手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学校有9名选手参赛,其中有两名选手获得江苏省冠军,两名选手获得亚军。经过差额选拔,有三名选手进入省集训队,正在准备全国决赛。为无锡市的团体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的培训和社会培训两大块。作为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我们精心准备和组织实施,出色地完成了省级职教师资培训、部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

虽然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对无锡地方的社会化培训和工作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技师培训,特别是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做得很不够。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无锡市技师和高级技师社会化培训单位;进一步拓展社会化培训项目和培训量,扩大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添置实习实训设备,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位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继续组织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强,周文,何建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12.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6篇

一、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指导各地、各行业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举办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启动会,开展2011年试点工作的检查评估工作,启动2012年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工作;统筹推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研究制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形式,建立与世界技能大赛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做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备工作,加强参赛组织管理。组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工作信息平台和公共网站;开展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指导各地、各行业大规模开展高技能人才表彰。开展2012年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选拔工作,指导各地完善高技能人才津贴和奖励制度。

二、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组织召开全国企业岗位练兵活动现场启动会,交流岗位练兵及企业职工培训经验,部署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强化职业培训规范管理。推广使用全国补贴性职业培训信息统计系统,加强职业培训过程和资金监管。扩大创业培训范围,规范创业培训管理。研究制定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意见;出台并落实《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选择部分地方和中央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度试点。研究制定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促进就业训练中心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培训类型、不同培训模式的分类指导和工作推动。

三、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召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成果交流活动,对教学试验成果进行总结、评估与推广;完善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政策制度。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制定下发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研究制定三类技工院校评估标准,指导各地完善技工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实施技工院校国家建设项目。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开展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工作。

四、完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

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印发《中央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规程》,指导中央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加强职业院校鉴定规范管理,开展院校鉴定考务管理平台试点工作。规范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做好社会化鉴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示范评估工作,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办法。研究确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的领域与范围,启动试点工作。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就业导向出发,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例,总结和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方法。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的产学研结合,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一)内涵与职能

专业管理委员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决策咨询机构,一般由7至13名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由相关的行业协会会长或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担任,学校该专业的专业主任担任副主任,并指派一名专业教师任秘书。它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主要包括:

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标准;根据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特点,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审定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根据专业人才规格,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研究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调、支持或参与专业的科研活动,为专业科技开发活动提供帮助;指导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和毕业资格审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

(二)作用

1.需求有数

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来自该行业内的专家、实业家和高层管理者,他们对本行业的结构、规模和生产、服务的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对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十分清楚,这有助于学校有效地调节学生规模,避免出现“产品积压”或“生产过剩”等现象。

2.辐射宜传

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能以社会专家、名人的身份,将学校各专业的信息、影响辐射到社会各行业,为学校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声誉奠定了基础。

3.实习基地

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中介作用,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

4.就业保障

学校与各委员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实习与各委员单位密切接触,为就业寻得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三)做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工作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办学方式要突出社会性,贯彻产教结合原则,与市级企业建立实习、科研协作关系,做到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共同商定;技能考核要与企业结合公开进行……建立广泛的产教联合办学体制,行业或企业要参加相关专业办学的管理”。为体现这一要求,学院从1995年起,就分期分批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早期是先设立专业,后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近几年则是在专业设置筹备阶段便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学院为了规范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职能,于1995年10月制定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章程》,2004年6月又进行了修订,以深职院[2004]115号文件形式。文件规定了组织的性质、构成、任务、成员任职条件、权利和义务等。学院要求所有专业都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入和持续发展。截至2004年6月,学院78个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与深圳市76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共有796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各个专业管理委员会,累计有4000多名毕业生通过委员的介绍或推荐找到就业机会。

二、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一)内涵、构成和特点

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简称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在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扩充或建立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融实验、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与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它由实训中心、企业(可以是校办的,也可以是社会的)、研究所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中心4个要素(部门)组成,统一于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中,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统一领导。实践教学基地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为中心,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任务,学生在教学、生产和科研3个育人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参加科研活动。

(二)性质与作用

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校,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做法

学院训练中心园区(简称工业中心)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所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教师资培训及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园区始建于1995年6月,位于东、西校区,由第一、二、三、四、五工业中心组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目前下设28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按技术应用群分类的实训室,内含104个分室,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26819万台(套)。工业中心担负以下重要职能:

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工业中心承担全院 1.6万多名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任务。

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工业中心下设深圳市第七职业技能鉴定所,可承担42个工种的鉴定任务,其中16个是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准的工种鉴定点,8个是中心独家开发、承办的技能考试点,并可进行51种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工作。

职业资格认证与职教师资培训。工业中心是学院的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和教育部高职、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可承担25个认证项目,并承担了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师资培训和深圳市中职师资培训任务。转贴于

科技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工业中心作为学院普泰科技公司的生产事业部“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利用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从事产品开发、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及小批量生产,进行工装夹具制造,已为NEC、格力电器、中兴通信、安科医疗器械、威昂电器、TCL电脑等大型企业及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设计与加工服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它还是科技部CAD技术应用示范单位、深圳市惟一的 CAD(机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美国EDS公司华南地区培训中心,已举办了9期UG培训班。2002年9月,深圳市在学院工业中心挂牌成立“深圳市中小企业支援中心”,为深圳市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检测、设计鉴定、管理咨询、培训及认证服务。工业中心还与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组建了“深圳市家具研究开发院”。中心建立了以中国家具网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由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出资 3000万元,在学院建造了一座高水准的家具研究开发院大楼,除设有研究开发机构外,还将建设检测中心、涂饰车间、木工车间(新型木工机械)、金属家具车间等多项研发、推广和培训设施。

最近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有超过96%的单位对于学院毕业生在“思想政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在“业务水平、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方面,有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强或较强”。毕业生本人则表示,大学期间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对自己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

(一)意义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性质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创建开放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一方面,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三)做法

学院一直坚持“双证书”制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专业教学计划指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才能毕业。各专业都选择了本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尽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截至 2004年6月,学院有57个专业、93个方向,建立了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点42个,引进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103个。学院工业中心下设技能考核管理办公室、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深圳市第7技能鉴定所、深圳职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在组织形式上确保工业中心全权履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的职能。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工业中心共承担电工、铣工、数控机床操作、UG软件、首饰制作、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近百个项目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数百期,完成培训教学学时2万多小时,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完成技能考核鉴定近1万人次。2003年,培训中心与深圳市经贸局合作,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资助、个人分担的方式,启动深圳市1000名高级工培训项目;同年,培训中心还与深圳市宝安区政府合作,参与宝安区造就百万人才工程。

四、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一)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可在以下方面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的预演。

(二)性质

学校与办学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做法

学院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挂牌建立3个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该专业学生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互动互利、产学双赢的原则,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一方面,选择那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效益良好、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确保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按照这一原则,截至2004年,学院57个专业均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总数达309家,遍布深圳市的各行各业。专业管理委员会制度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将行业、企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此外,学校与部分企业合作,如与思科网络公司建立深职院思科网络学院,与深圳渣打银行、现代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他们量身打造人才。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录用学院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沈耀泉.论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吴岩,张炼.产学研合作,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4,(5).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18

在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中,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现当前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现代化人才培训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明确其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1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问题分析

目前,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不能提升其工作质量。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职院校对于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根据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开发与拓展要求对其进行处理,难以保证其工作质量满足相关要求,不能根据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也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设完善的培训体系,导致其工作质量降低。

第二,高职院校还没有建设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不能建设专门的工作机构,难以根据其真实需求对其进行处理。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培训工作部门还不能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难以根据培训要求对其进行处理,无法解决其中存在的培训问题,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降低。

第三,高职院校还没有建设完善的培训改革机制,主要不能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利用先进的培训模式开展相关工作,难以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可靠性,甚至会出现一些教育共性问题,无法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可靠性。

第四,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不重视各个区域培训工作的发展体系,不能根据其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处理,难以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体系,除了会导致其工作质量降低之外,还会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2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方案

在高职院校实际发展中,相关部门要想融合地方经济,就要制定完善的构建方案,明确其思路与方案,制定完善的工作目标,并遵循相关原则,提升其工作质量。

首先,对于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的总体思路而言,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市场引导培训工作,提升培训工作服务质量,保证可以认真的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市场准入工作效率与质量,保证可以建设完善的职业培训发展体系,满足现代化市场导向形式下的不同劳动者职业技能需要,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素养,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作用。

其次,在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明确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向,将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主体,对其进行市场化、社会化与规范化的改革,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另外,相关部门需要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与考评等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约束管理,保证其工作可靠性。

再次,高职院校在融合地方经济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之前,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全面分析市场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化与规范化的方式开展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将市场作为导向、将就业机制作为依托的市场改革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可以满足学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升市场经济发展效率,构建出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其工作质量。

最后,高院校相关部门必须要遵循其工作原则,一方面,需要将市场作为依托,对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利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保证可以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部门需要将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融合在一起,除了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之外,还要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发展效果。

3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与管理,培养出更多现代化优秀人才。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建设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高职院校在融合地方经济之后,必须要申请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在成立机构之后,要建设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培训与鉴定系统。同时,在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重视转岗再培训与推荐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保证可以建设综合、多功能的培训体系,满足学生多层系职业技能掌握需求。

3.2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高职院校在融合地方经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保证在校企合作的时候,可以将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点,并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为其提供多层次的技术开发服务,保证可以提高其工作质量。

3.3制定多层次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多层次的培训

体系,保证可以面向多个行业开展培训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制定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保证可以提升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完善性。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学生职业技能保障性训练模式,为社会培训、学生证书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完善的平台。同时,还要支持职业技能培训研发工作,保证可以根据现代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开发与管理,提升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质量。最后,相关部门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整合多方面资源,对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行优化,保证可以增强其发展效果。

3.4制定完善的行业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行业培训体系,利用教师资源、专业资源与场地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拓展工作项目,利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可靠性。

3.5制定区域培训制度

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区域培训制度,根据本地区各个行业的实际要求,带动地区的产业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与当地企业相互联系,共同研究培训方案,保证可以研发出各类课程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可靠性,增强其发展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相关部门需要与企业相互联合,制定社会服务项目,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3.6制定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技能知识,同时,还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可以满足现代化高职院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工作质量。

3.7制定多层次的培训方案

在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构建多层次培训机制的时候,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多层次的培训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发挥地方经济资源的优势,鼓励并激励社会地方教育机构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拓宽教育渠道,制定多层次的专业培训计划,利用多元化劳动格局对其进行处理,保证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情况下,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

4结语

高职院校在融合地方经济之后,必须要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保证可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方式,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可靠性,使其向着多元化方向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亮,王燕萍,邹建华等.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2):7678.

[2]雷忠良.产学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6):14.

[3]朱有明,张薛梅.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6,(11):3135.

[4]严学术.对高职教育开展会计技能教学改革的探索[J].商,2015,(8):169.

[5]党养性,王云江.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三农长效机制探析――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挂职服务三农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7475,80.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较好地调动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在我国,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了在校期间学生大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场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为场所进行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有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专业等,在广东中医药强省的建设规划中承担着为广东乃至珠三角培养中药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紧密围绕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大力加强中药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有中药调剂、中药鉴定实训中心、中药前处理车间、中药制剂实训中心,并与广东知名中药生产企业,如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陈李济药厂等合作,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职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建设中要融教育、职业、企业、训练等要素为一体,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企业、学校、社会提供培训、产学研合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特征,从设备、厂房建筑、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安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都要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注重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如:我院中药调剂实训中心,完全模拟药店、医院中药房的布局和要求进行建设,学生在进行中药调剂时按照实际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以达到毕业即能就业,实现“零距离”培养。

2.开放性原则。实训基地在建设时应考虑到所建各种实训场所、仪器设备、师资、人员、各种管理与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能够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与企业大力开展产学合作,这样既可避免设备的分散重复购置,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又保障设施配备齐全和达到相当规模,实施全面有效的技能、技术训练及素质训导,促进技术交叉,提高研发生产能力。

3.技术性原则。高职教育不仅是以就业为先导的职业教育,同时也是以技术为导向的技术教育,技术性是高职教育内在本质的反映,因此,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必须充分得到体现。

4.服务性原则。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服务于学校、社会。首先,面向学生,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它既能让学生在校内接触并熟练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又能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全真实的环境下,在企业师傅指导下训练,完成实训项目。其次,教师能够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科研、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提高自身素质。第三,校内外实习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与企业合作办学,为社会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推广新技术和直接完成某些服务项目。在产业合作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

5.创新性原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创新即为科技创新,它不仅包括前所未有的首创,也包括对原有技术、工艺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开发,即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实践教学基地恰好能够提供这样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建设过程中要全盘规划,既要着眼于职业场景、职业氛围,也要兼顾实用性、职业工作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吻合,并将企业管理纳入教学管理中。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内容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真实环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模拟生产实际的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掌握某种实用技术,毕业后即能上岗,无需培训。真实职业环境就是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地域特征,实训室的设备和设施在类型、功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尽量贴近当地企业;教学计划中的各个环节需按照未来工作特点安排;按照当地行业企业对技术与工艺的具体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企业第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兼职教师。

2.合理布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布局时要考虑相应企业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实务流程、技术模块产品特点等。某些技术类别,其职业岗位面对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工艺流程性,一环紧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艺控制。如一种中药制剂,从中药材选用,到中药材泡制,选用不同粉碎方法、提取方法,最后制成制剂,每个生产环节都在不同实训车间完成,中药泡制、中药制剂生产实训车间均按照GMP要求设计,不同的实训室采用不同的布局,更加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

3.实践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在实训室的建设中要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己设计、改造实训设备,这样不仅锻炼教师,也满足了教学需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合作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上,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完善的与企业管理制度贴近的实践教学计划,以便学校、企业对学生管理,教师、企业师傅对学生指导、考核。学校以“直通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成为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后备军,使企业受益,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2.产学结合。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企业出题目、资金,学校出技术、人才,学校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利用人才集中、技术集中优势,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只有实现校企双赢,建立良好的运行模式,才能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服务企业。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若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保持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高职院校条件与师资能够满足企业在职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的提升、职工转岗与再就业的需要。学校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既能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办学格局,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还能获得企业的扶持,改善学院教学条件。

四、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所不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分块管理及集中与分块管理相结合的三种模式。集中管理主要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学院实训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教辅、行政相结合的机构承担教学任务。分块管理是实训室按系部、二级学院独立管理,实践教学、实训室建设由系部完成。集中与分块管理是学院与系部或二级学院统一管理实训室。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包括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主要采用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方位的介入,采用订单式培养,如与海王新辰连锁药店、大参林连锁药店合作等,其主要目的是按照企业要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参与并指导教学工作,学生实习期间成为企业准员工,毕业即能上岗就业。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要素

1.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在学院层面做好统一规划,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其次,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高职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就是要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根据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第三,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抓好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和管理。同时,要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严把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四,加强实践教学文件管理,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包括各类文件、实训室建设规划,可行性论证、教材、实训报告、工作计划等。

2.师资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规章制度、检查、考核、评定、继续教育等方式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素质。

3.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可以通过“导师制”、企业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督促、考核、评定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勤思考,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个人品质。

4.硬件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主要包括实训室建筑、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它是实施教学、培训、科研、生产等必要物质保障。加强硬件管理,责任到人,定期维护保养检修,报废仪器及时更新,使硬件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焊接;生产型;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40-02

职业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的主要场所,是专业教师施展才能和锻炼的主阵地,也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行业的平台。近些年,焊接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对于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而言,也遇到了新的难题。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升学选择专业时,家长普遍看中的是一些未来工作相对“轻松”的专业,尽管焊接专业就业形势较好,部分家长和学生仍对焊接专业存在着一定的顾虑。如今,人才培养中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以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而在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训基地的作用日益突现,在实训基地管理中逐步建立起机制灵活、方法科学、手段先进、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好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方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技能,缩短校企间岗位距离,促进应用型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招生“吸引力”。

1当前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近几年正是高职院校大建设、大发展的阶段,新增了不少新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实训基地通常按照某一专业方向或课程划分为相应的实训室或实训区,进行相应的建设和管理。这种模式下,实训室、区的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造成了实验开出率不高、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现状,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1实训基地日常管理程序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与正常的教学时间同步,按照教学课表定时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不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率较低。

1.2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规范

当前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实训基地由其所使用的系部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管理较为分散,管理方法不一、管理能力不齐,往往导致实训资源无法整合,设备使用率低、管理水平落后,产学研结合较为困难等现状。

1.3管理队伍建设不够

当前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主要以校内实训教师、教辅人员为主,主要是负责实训计划、设备维护、实验秩序和实验准备等辅管理工作。实训基地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无法参与实验实训基地体系、管理体制、实践教学模式等的改革,无法对更新实训设备提出可行方案,这给实训基地持续运行带来了一定难度。

2校内生产型焊接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索

2.1学校管理,提升实训基地服务

作为校内实训基地,仍应以学校管理为主,现代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有着新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实训、实践的要求,更主要是能体现专业先进技术、新理念和科学化管理。学校统筹建设实训基地时,应先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划分工作、教学等区域,在合理选购必要的硬件设施之余,也要充分考虑软件资源。实训基地由学校任命系部或教研室负责人进行管理,选用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人员组建管理队伍,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较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日常教学中功能和作用,提高实验、实训开出率,保障校内日常实训的正常开展。

2.2校企合作,构建学习型工作平台

实训基地应是校企合作、共享应用的主体,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侧重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生产型实训基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学校应积极与合作的焊接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例如:在新生中成立订单班,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选派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学校教师参与组织,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而作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者和实施者,专业教师也应不断加强专业能力的阶段培养和再学习。学校专业教师的理论与企业技师的实践能力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形成理论新、技能强、水平高的双师队伍,这为顺利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提供了人才保证。

2.3大胆创新,推动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不只是在教室里上理论课,而要深入在车间里,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生产即实训,实训即生产”,让学生参与整个生产过程,实习指导教师将每项生产任务作为一个项目开展教学,现场讲解分析,解决图纸上和加工工艺上的技术问题。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使课堂直通车间,学习与就业顺利接轨,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尽快向员工角色转换。学生只有在“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中,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感知性与操作能力,真正突出学生在实训基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4资源共享,拓展基地社会服务

学校教学资源更应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焊接专业技术性较强,每年都有省、市、行业等技能比拼,校内实训基地中,要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完成自我内在深化的动力。例如,按照技能竞赛的要求,划分竞赛训练区域,在平时的训练中,引入焊接检验等技术。对训练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检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反馈给集训小组进行分析,有利于技术的更新。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化培训、考核等服务,如对企业员工进行焊接技术培训考核、社会化的焊接技术培训、焊接职业技能考证、焊接产品质量检测等等。这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基础投入,同时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的知名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语

实训基地资源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实训基地管理中,要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创造和谐的管理氛围,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确保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新华,杨兵兵.高职院校焊接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45-46.

[2]黄清.探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27-28.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元制;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房地产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服务内涵逐渐趋向丰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尚不规范,服务质量不到位,部分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服务不规范,从而导致了工作开展困难、企业效益差。为贯彻落实住房城市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房[2016]168号)精神,鼓励中介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些政策法规,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职业环境。因此,根据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二、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是: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模式主要是培养房地产企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或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二)以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标准要结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企的三年学习和学徒,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方向

现代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素质培养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要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

(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全程化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考试办法

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由企业和学校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需求;由省教育主管部T授权有关高等院校,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职工进入企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选拔出学徒班,并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共同参与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

以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实训环节

企业要为学徒提供符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技能岗位最新要求的实习实训环境。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制定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实习实训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徒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习实训模式。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六)考核机制

建立以学徒自我u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学徒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习安全责任、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实施;积极构建学徒班第三方评价考核办法,将现场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挂钩,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徒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课程合格即获取房地产策划师、助理市场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按照“岗位资格标准”,结合本专业就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形成了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和综合实训等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适合房地产专业“二元制”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课程是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开设基础素质课程使学生了解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素质课程包括房地产基础知识、行业透视、经纪人职业素养、门店接待、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

(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1.专业核心能力对应课程。包括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金融实务、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实务 房地产估价技术等课程。

2.专业拓展能力对应课程。包括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广告营销、商务谈判技巧、客户纠纷处理、商务礼仪、团队建设等课程。

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单独考核课内实训课程;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综合实训模块

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坚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实训操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格为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养。结合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内实训(包括房产交易实训、房友软件操作实训、交易过户实操等)、企业轮岗实训(包括门店接待实训、面对面销售实训、客户纠纷处理实训等)和毕业论文等。

五、结束语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以及集中实训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 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文.

[2]王平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教育论坛,2014(7).

[3]陈妹彦.高职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

中图分类号:C4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管理对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1】12号文件中同时指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训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必须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接轨。因此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可分为学校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般都建在学校内部,由其自身投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院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高职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过程,企业进行相应的技能指导,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融通应做到:校内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一致,校内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校内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致,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一致。

校内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一致,指通过建设“校中厂”式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走进规范的职业环境,设备技术与企业实际同步,让学生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及硬件设备的陌生感,实现学生当前的实训环境与其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学校以“面向岗位、对应课程、训练能力、服务社会”为原则,在实训基地规划设计时严格按照课程需求建立尽量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厂化环境的实训室,在工位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充分借鉴工厂、公司的形式,达到实训基地工厂化。

校内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指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紧贴行业技术的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同时紧扣岗位对应的职业要求,做到评价考核体系职业标准化。学校在加强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要重视内涵建设,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既能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又能充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训课程、实训手册、能力开发训练包、教学资源平台、考评机制等。

校内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致,指在重点专业建立格式化实训管理制度,引进企业ISO9001-2000的管理方法,在实训基地中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为使实训基地贴近生产和管理一线,在教学中参照企业管理结构和岗位设置,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责任,达到全员活动,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

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一致,指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培训服务、科研服务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就考虑承接社会培训、科研等服务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以主动提供社会服务换取企业的主动合作。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融通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实训条件,使实训教学与企业要求相适应

1.实验实训设备做到操作性强、仿真性强、功能多样,充分实现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培训和服务四大功能。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有效的教学途径。

2.配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优先安排“双师素质”教师担任实践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同时要加大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渐加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从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出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利用仿真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操作,撰写实训报告;在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5.密切跟踪职业岗位技能变化,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强化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企互动,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6.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包括建立各专业技能测评指标体系,为考核设置评价标准;建立教考分离制度,建立各专业职业技能试题库;建立能覆盖全部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行“双证制”,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实训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实训有目标、有动力、有标准。

(二)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使实训教学制度企业化

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参照现代企业ISO9001-2000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制度规束学生行业习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规范校内“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安全操作规程、实训管理实施细则、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操作流程和工艺标准等各种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氛围,提高师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适岗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制定管理制度,强调落实,使已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校外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效果;制订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把企业兼职教师纳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三)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1.成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协作组织及管理办法,人员可由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学校专业人才组成。通过定期的活动(比如每年召开2~3次工作会议),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2.在各重点专业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鼓励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教师积极承担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工程项目的研发工作,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其中,以项目的方式带动学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实训基地

1.高职院校应依托企业,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路子多方面地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并落实资金的到位和管理问题。

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事业界知名人士的联系沟通,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校或院系就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实训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

2.兴办校办企业,建立“自主型”企业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企业相一致,营造与第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未来岗位的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按照企业对技术的具体要求设计训练项目。

高职院校可以鼓励相关专业师生大胆组建经济实体,依托专业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建立“自主型”的企业实训基地,“自主型”的实训基地结合了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优点于一身,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3篇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部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部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部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部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4篇

高职院校 校内实训室 作用 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开展教学、科研、生产试验、技术开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实体,是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基础和保证。实训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就业,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职院校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形式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使其能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岗位需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和实训,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二,高职院校实训室担负着专业课程与岗位课程、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任务,担负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现场一体化的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高职院校实训室已经从单一的操作型实训室发展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发展的趋势。

第三,高职院校实训室有助于提升本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师资条件,将教育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行业企业提职业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从总体上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处于摸索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训设施设备落后,实训场地不足。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训方面投资较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无法正常开展实训项目,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第二,专业实训教师队伍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一般由刚毕业的专科或本科生担任,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实训教师往往作为教辅人员对待,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这样更加剧了实训教师队伍的滞后。

第三,实训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训室不具备统一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松散,实训经费分配不当,实训教师约束力差。同时,实训项目混乱、盲从,没有配套的实训教材,无法保障实训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途径

第一,增加实训室投入,扩大实训场地,完善实训室设施设备。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清醒的投入意识,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实训场地,配套相关设备设施,明确实训室各自功能,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训室。此外,要以“建以致用”作为基本原则,做到不浪费、不闲置,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最大职能。

第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师是组织实训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实训教师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原则,大力培养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或到相关企业进行观摩学习,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及运作模式,同时还应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此外,加大实训指导教师引进力度,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教师,优化师资结构,让他们直接给学生传授实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缩至最短。

第三,建立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为了逐步改进实训室管理水平,应当积极进行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实训室日常管理、实验设备使用管理及实训人员工作职责等内容。用制度约束实训室管理人员行为,由 “人治管理”转到有条不紊“法制管理”的轨道上来。同时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训室工作和实训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训项目,编制符合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的实训教材。由教研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市场实际需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操作技能符合生产实际需要,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编制与课程配套的科学、规范的实训教材,教材既要具备专业特色,满足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又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适应行业生产实际需要,体现出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特色。

第五,加强与社会合作,实现双赢。目前,企事业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知识更新,定期安排员工到各类院校中加强对业务的学习,或是院校里的老师深入企事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实训室对外开放力度,争取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一切可能的合作机会。如承接校外培训,或进行校企科研合作,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既使员工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又为学校带来创收,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局面。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实训室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集思广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建设科学、规范的现代化专业实训室,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作为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第一个地区,浦东新区着力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拓展,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才能造就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浦东新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客观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要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指导思想、三个着力、四个结合、十项任务”的总体要求,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成才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其中,最基础、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薄弱和急迫的的环节是培养。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与技能人才个人作为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主体,其作用贯穿于人才开发的诸环节。因此,以功能区、产业基地为依托,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使浦东新区人才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浦东新区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这是抓住有利机遇和条件,乘势而上,全面推进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基本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进程中的一项迫

切而紧要的事情。

二、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浦东新区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88个,包括学历教育机构3叶,其中高职高专院校 10所(由市教委管理),中等职业学校20所(6所中职由新区社发局直接管理,8所技校由新区社发局与行业、企业共同管理,6所中专由市教委与行业、企业共同管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6所(新区劳动保障局间接管理)。

随着浦东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也不断扩大,培训层次也逐步提高。据统计,2002年-2006年,新区“三校”(职校、中专、技校以下绕称为“三校”)的在校生规模一直稳定在3万人左右,同时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人数大幅度提高。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适应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向青年人转变,以上岗初级证书向中高级转变,以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变。自2002-2006年,浦东新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从3.1万人增加到3.6万人,其中参加中高层次培训的比例从33.8%提高到61%。

新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办学培训能力和质量也不断提高。浦东新区现有东辉职校、振华职校等5所职业学校申报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同时,东辉职校、振华职校、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市环境学校、沪东技校、上船技校等9所学校被批准为部级重点职业学校。浦东新区有3家A级职业培训机构(与徐汇区并列上海市第一),占全市A级机构数的16.7%B级机构26家,A级、B级机构数占浦东新区培训机构总数6胛o。但与新区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现有新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据新区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新区高技能人才 (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劳动者)占技能劳动者为18%,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30%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据新区劳动力市场提供的资料显示,到新区公共职介所求职的人员中,按职业资格证书分,无证书的占到82.2%,初级证书的为 6.6%,上岗证书为7.0%,中级证书的为3.6%,高级以上证书的仅占0.6%。求职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程度不高,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明显,尤其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以及电子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包装设计制作、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等灰领岗位都是需大于求。

与之相对应的,浦东新区6所职业学校所设的专业中,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仅有数控技术应用、微电子技术等,而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中,也仅设有会展服务、国际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等,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创意设计、现代制造业等专业设置还相对过少。新IX56家职业培训机构则由于规模普遍偏小,总体上比较薄弱,具有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及以上的培训机构仅占1/3,同时,在现有的培训专业中,属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如微电子、软件开发、生物医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等专业严重短缺。据统计,新区共有高级工以上的专业29个,其中第三产业类专业的为13个,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仅为6个。

2.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之间以及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未能形成整合机制。由于体制的关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尚无相应的机制实施统筹,专业设置雷同化,缺乏合理的体系结构,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发挥,例如,所中专和8所技校分属市教委、行业各大企业, 6所中职校由社发局主管,56家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保障局主管。在专业设置上,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往往根据上级要求和自己的判断,未能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听取职介机构、企业的意见,缺乏前瞻性。当学生毕业或学员结业时,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也往往不了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和培训情况,千方是招不到合适劳动者,一方是毕业学生和结业学员却苦无就业方向。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使劳动力资源和岗位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不了“双赢”的局面。

3.政府、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投入有限。目前,社会上对基础教育都有普遍的认同,呼吁要加大资金投入,但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却重视不够,投入有限,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靠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

注重对内部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对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缺乏激励机制,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与薪酬待遇不同步,抑制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在社会上,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仍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白领、轻蓝领的风气仍比较突出,家长大都不愿意让孩子当工人、服务员,许多青年人也未能树立“我要培训”的观念,把技能培训看做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4.国际合作通道还不畅通。由于政策因素,过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国外的合作办学程序复杂,审批难度大。随着浦东新区成为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政策的瓶颈在逐步放开。但由于新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自身办学、管理能力的有限,新区仅有个别职校与国外开始合作办学的实质性谈判。而新区各培训机构由于是以企业、自然人投人为主,自有培训资源不够充分,普遍缺乏先进的培训设备。据调查,有26.9%的关键性培训设备落后于国内生产水平,基本达到的为53.8%,领先的只有19.3%。因此,很难吸引国外知名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与之合作,更谈不上主动参与高级培训市场竞争。至今,新区还未引进一家知名的国际职业培训机构或认证机构,也未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当职业培训进入市场并对外开放后,就不是传统的学校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产业,更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这种状况的存在将会阻碍新区进一步打造高技能人才高地。

三、对策与建议

1.形成职业教育统一管理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体系

针对目前新区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新区应逐步建立分级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削:I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具体来讲:

一是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目前,由浦东新区社发局与浦东劳动保障局分别承担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但对于统筹全区范围内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就显得力不从心。2004年,新区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由有关职能部门、群众团体参加。根据国家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要求,新区应该要进一步强化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在成员单位上可以增加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在职能上要突出统筹浦东新区领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协调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劳动保障局及其它相关政府部门,促进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国际合作等。同时,应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新区社发局、新区劳动保障局共同派人参加,具体落实联席会议的成果,听取各方面意见,开展调查研究,为联席会议召开准备各类情况分析和调研报告,切实使联席会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二是建立职业教育共享平台。目前,新区职校的办学经费已经纳入政府财政的预算,而中专、技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以自筹为主,新区应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人上,考虑对中专、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扶持,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成果机制,同时,将现有职校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惠及至中专、技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使新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新区应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库,弥补职校缺乏技能型师资,培训机构缺乏理论型师资的问题。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区不仅要对职校、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场所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同时,政府要购买实训基地的服务成果,保证这些实训基地能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弥补应届生在学历与能力之间的断层。

2.形成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成才的培养体系

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脱离企业需求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象。

一是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上,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要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培训机构)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定期对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尽快缩小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同时,要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与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务操作能力。推荐荐有代表性的学校与企业,作为教师培养的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的改革试验。

二是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上,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大行业、企业的发言权,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与促进校企合作培训人才,总结与推广校企合作培训人才的经验;在现有职业院校中,增挂技师学院(校)牌子,根据企业培训职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试行多样学习方式,包括学分制、选修制、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培训职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推进浦东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创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着重研究如何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借鉴加拿大的学徒培训制度,着重探讨如何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借鉴新加坡校企项目合作培养制度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订单合作培养制度,着重探讨校企合作的本土化。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浦东实际,切实推进校企合作。

3.形成全社会尊重技术人才氛围,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