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青年;工作价值观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vatues)。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smallestspace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5)缺乏系统地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职业价值观现状的描述。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职业价值观,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加强对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与教育。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公考热”“北漂”等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择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也相当普遍。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机制市场化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培养目标与职务要求不对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问题。除此之外,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如何引导学生顺应时代要求,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明晰

面对着空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穷尽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侧重于在实践操作层面,如在就业政策与信息传达、面试技巧等实务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以及选择能力,并合理地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引领美好职业生涯的创建,在集体组织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角色。二者在目标与内容上都大相径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解决学生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价值目标不明确、职业评价偏差等问题。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开设就业与职业规划类课程,但有关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职业规划中的次要内容,没有系统的清晰概念。无论是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是求职中的实务性问题,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未能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了解,致使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独立、完整、科学的宏观框架体系,背离了社会实际和青年大学生职业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施教主体不明确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德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都应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关注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因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渐走入了真空地带。原本应该在系统中整体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能,几乎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被遗忘,或是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由单独的部门可有可无地承担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并在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3.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缺乏合理的职业预期,过于追求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认知不清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等职业素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动机与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是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实践的每一环节,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1.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自觉地把职业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认知,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踏实的职业作风。2.强化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当前,政治思想理论课堂仍然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学生个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基石。3.提高创业教育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使之成为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实现的载体,要将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德育理论课教师整合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中,形成合力,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保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认知,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4篇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图书管理工作在当今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服务。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信息数字化和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为主,正在逐步把旧的、被动服务的图书馆管理转向了全世界的网络化管理。图书馆服务应逐步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图书管理工作是学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因此,现如今对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如何造就一支素质高、知识面宽、业务技能精的图书管理人员就是当前大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图书管理队伍。而处在读者服务最前沿的图书管理人员是图书馆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者,他们又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1)要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打开工作的新局面。(2)掌握图书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由图书资料的初级加工向以现代化加工的转移;实现从传统结构的文献管理向网络化管理的转移;实现图书检索由单一的手工检索向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的转移。(3)学习外语,通过学习并运用外语这一交流工具,广泛了解世界上各个学科的发展。

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并注重自己的形象

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是图书馆形象的重要窗口。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图书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服务态度、仪表服饰最容易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的教育,让他们要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要有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用语的文明,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得体的服饰,以体现他们在工作中的最高价值。

(二)提高图书资料知识,加强业务培训

如今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掌握图书专业知识的途径有:(1)加强岗前培训。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除学习基本的理论外,还应增加图书信息的现代化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等。通过岗前培训使老管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管理人员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2)多参加图书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入各类专业学会,参加他们组织的专题讲座、学习参观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编写专业书籍,翻译外国的图书资料,以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开阔视野,掌握图书信息新趋势。(3)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参加自学考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能力、计算机知识培训、学习外语等。现在的图书馆,要面对发展迅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想要防止知识老化,跟上时展的节奏,就要有努力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教育还可以培养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才能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鼓励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有创

新和竞争意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鼓励管理人员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管理上,建立鼓励机制,以调动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工作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

管理人员的人生目标和态度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信念和原则。多元化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标准,进步的社会、发达的技术,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情报与信息。而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恰恰是为了顺应人们需要情报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图书管理人员就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满足和肯定自我价值。使其在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享有更高的尊严和价值。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对已经保存的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使他们由传统的图书管理员转化为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管理专家,成为知识、网络导航员、专业学科管理员等。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服众职业价值观。在工作中,本人发现有一大部分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有模糊不清的价值观,使他们带着消极情绪工作,加之没有学术地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师生对纸质图书的需要来服务。这些价值观无疑对提升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没有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多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以动态的形式提高职业价值观,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奉献的活雷锋精神。

四、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事观念和行为,中国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亦深刻地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本文将以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和Gray提出的会计文化的四个维度为框架,讨论中国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文化价值观 会计文化 会计职业判断

不同国家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美国学者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们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其所处的文化价值观。

何谓会计职业判断?夏博辉博士在其文章《论会计职业判断》中将其定义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和选择。由此可见,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会计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文化价值观就有什么会计职业判断。

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蒂德(Hofstede)阐明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对)、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相对)。在Hofstede研究的基础上,格瑞(Gray)提出了一个连接文化和会计的框架――会计价值观的四个维度:职业主义(与法律控制相对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对)、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相对)、保密性(与透明度相对应)。他们的研究对我们研究社会文化价值观及会计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框架。以下,我们就将以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为主线,分析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而以Gray的会计文化的四个维度为框架,进一步分析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价值观简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天下为公”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石,儒家所至崇的“义”就是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集体利益;同时,在对待“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儒家提倡“限我”,墨家提倡“毁我”,道家提倡“忘我”,法家提倡“鄙我”。皆无一例外的倡导“自我抑制”,反映了传统道德对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倾向和倡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总体上注重整体利益和集体价值,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的价值观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起了中国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和参与意识。

2. 权力距离

正如费孝通(1948)所言:中国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差别化地对待他人,人们的社会关系构成了这些道德规范的应用前提。例如,儒家把“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也提到“使契有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人际关系“五伦”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大权距的文化价值观。

3. 不确定性规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其提倡的“中庸”之道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孔子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异乎!”,“过犹不及”。儒学中庸之道为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一种持重、保守、稳定、平和的价值观。

4. 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告诫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仁由己”,“礼之用,和为贵”等等。这些都强调了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而协调社会关系。尽管,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们也开始追求个人财富和事业成就,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仍是阴柔强于阳刚,人们崇尚关系融洽,为人谦虚,关心弱者等。

总体来讲,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可以说是:崇尚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强、阴柔之气较强。

二、中国文化价值观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1. 会计文化方面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负责的,CASC隶属于财政部。虽然准则制定程序包括了征求意见稿和公开听取意见,但总的来说是政府部门主导,受会计职业团体影响不大;而且随后出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详细规定各种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直接影响就是:会计人员按部就班地遵从会计准则、法规,发挥个人职业判断的空间相对较小;会计人员习惯于依赖制度规定的会计方法、比例、固定标准等进行实务操作,很少深入思考各个会计问题蕴涵的经济实质,从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也较差;虽然2006年新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给了会计人员相对大一些的职业判断空间,但相比美国等国的会计职业主义导向,我国会计人员不论在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还是会计职业素质方面仍受到了准则法规等的限制。此外,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制定,会计人员的职业职称、资格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也导致会计人员发挥职业判断的空间较小。

2. 会计文化方面更强调统一性

我国财政部颁布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准则讲解、应用指南等对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规范,强调会计业务各领域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用了六章、三十五条的篇幅详细规范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项目、结构等,以保证报表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种强调统一性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是:统一的会计处理模式使会计人员的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的余地很小,在进行职业判读时缺乏灵活性,更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

3. 会计文化方面倾向保守主义

在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时,体现出谨慎性强的保守主义倾向。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而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的信息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而没有关于谨慎性的要求。这对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就是: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倾向于谨慎,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一种不导致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

4. 会计文化方面保密性强于透明性

我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信息和事项较少,而且主要是采用固定格式、固定模式的披露方法。会计人员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职业判断方面倾向于业务资料的保密,倾于向与公司管理活动和资本融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士透露会计信息,不愿信息透明公开,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而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存在着披露不完整、不及时、不真实等现象。

参考文献:

[1]倪娟.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会计准则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金融会计.2003(2).

[3]郭晓燕,曲静.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畅秀平.中美会计文化比较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2009.12.

[5]王朝曦,刘桂军.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会计的影响.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5).

[6]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著,方红星译.国际会计学(第五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价值观导向

确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应着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寻找切实有效的引导对策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求职就业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因而,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而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为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第一,职业理想导向理想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或导向性。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追求,大学是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专题研究,53.9%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时期成型的。这说明大学阶段是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的职业理想,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个大舞台上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既伟大又艰巨,她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已经市场化。大学生只有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如果仍然抱着“一步到位”的梦想,坚守高工资、大城市和社会声望等不切实际的观念,只会给就业带来阻力。

第二,职业目标导向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目标导向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又制定了分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共同理想和战略目标当然是当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方向。方向明确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立足岗位,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以及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人职匹配。一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容易激发出来。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人状况,更不了解人职匹配的基本道理。据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有115左右的大学生对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等个人状况说不清楚,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懂得职业生涯设计。其结果就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盲目而行,易于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个人状况与职业要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在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目前的专业,有的是出于家长的意愿,有的是出于老师的建议,而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的人很少。其实,明确职业目标更有利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目标的确立,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第三,行为规范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如果说理想、目标是方向,具有目的的规范性,那么,道德、法纪则是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保证,具有行为的约束性。行为导向包括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个方面。

道德规范导向指通过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摆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视之为基本的、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侧重做事、“诚实守信”意在做人。两相辅佐,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种种失信行为,如“注水”简历、伪造证书、虚构社会经历,假学历、假档案等等,防止这种信用污染在人才市场的蔓延,要求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最忠实守护者。在就业过程中,教育大学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法纪规范导向是通过法律制度、具体法规、章程、条例的教育和执行,以强化管理方式进行的行为导向。在职业法规日趋完善的今天,用法律来规范求职行为和从业行为,依法办事日益普遍,大学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自身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提高职业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勇担法律责任。

二、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

这是解决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怎么导”的问题。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就是要探索其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职业价值导向教育的目标,帮助高校学生建树起现代职业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国家就业工程的大好机遇,以积极心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端正职业地位观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愈来愈大,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社会的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应引导学生关注、重视服务行业,特别是要注重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劳务输出以及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行业。加强服务行业,这是社会以人为本、以生产效益为本的客观要求。服务行业需要科技,大至科技信息、产业技术服务,小到科技应用、日常生活服务。通过科技服务,将所学专长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之中,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实乃国之急需、民之急需。因此,科技服务行业是大学生的专长和当前社会需求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追求的日益提高,一些新兴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岗位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同时,当代大学生还必须从思想深处进一步转变以所有制形式来选择就业的陈旧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向往国有单位或公务员岗位,不愿到非国有单位和私营企业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还是个体经营企业;无论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都是就业,要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有作为的职业价值观。事实证明,今天的民营企业收入水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国有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校正职业苦乐观。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进京、沪、等沿海省市的要求越来越高,进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工作也同样“门槛”较高。因此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2002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户口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服务,并规定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适当高定工资标准。2005年7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宏观调控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鼓励人才安心基层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到基层去,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如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付永现,毕业后到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发展饲养业,并帮助协调500多万元贷款用于无公害饲养园区建设,目前全村100多户农民入驻该园区养猪、养鸡和养牛,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300元。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三)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树立储备就业观。毋庸讳言,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较弱,在双向选择中,往往出现一些“不相容”的状况:即毕业生嫌工种的知识层次低,而用人单位则认为这些“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还不如工人来得快。这里需要相互理解暂且不说,作为毕业生本身素质而言,有个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只有将理论专长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才能丰满羽翼,图展鹏程。1996年国家劳动制度改革出台了一项新决策——劳动预备制度,其核心是“先培训,后上岗”。1999年该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它向人们展示一个信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而高能就业,则功到自然成。与此相适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储备就业”来广辟就业途径。所谓“储备就业”,就是以原来的知识储备为基础,通过新的需求热门专业技能储备,以较强的优势再去竞争就业。在就业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譬如:小黄学的是地质勘探专业,毕业来到无线电厂当办事员。一年后厂里经济性裁员,他是其中之一。失业后,他拜厂里的老师傅为师,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同时参加了计算机和文秘培训。由于自学电脑达到了可以自编程序的水平,先后有三家公司高薪聘请他。可见,“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转变就业观念、实施“储备就业”,具备高素质就能立业。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文献,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总结护理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的主要评价方法,论述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提出未来应重视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护理工作稳定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3.2护理职业价值观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文献,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总结护理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的主要评价方法,论述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提出未来应重视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护理工作稳定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3.2护理职业价值观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毕业生;职业期望;文献评述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43?04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进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都直接走向了就业市场。由于研究生专业招生结构不象本科生那样注重就业市场,客观上导致了研究生的就业水平因专业不同而变化较大,如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经管类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与其职业期望有一定距离。因此,深入分析研究生的职业期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研究生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培养计划的全面调整与改革。

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力市场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学生个人层面的关注不多,尤其在学生职业期望方面的研究争议较大。事实上,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职业期望的研究恰好被忽略了[1]。本文拟通过对职业期望研究文献的综述,试图获得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研究有意义的启示,为进一步探究经管类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文献评述

在国外研究文献中,专门针对职业期望的理论讨论不多,对职业期望的概念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和讨论,大多数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调查职业价值观结构和特点方面,文献中基本上把职业期望等同于职业价值观。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对上述两个概念都有讨论或界定,相比之下,职业期望的研究讨论较少,以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多。总的来说,在职业期望的研究中基本上都借鉴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所以研究文献中常出现混用的状况。

1.国外职业期望研究

在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学者兴起了对职业价值观(或职业期望)的研究与关注。在上个世纪之初,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国波士顿大学的F.parsons是最早关注个人职业价值观问题的学者,在波士顿他开设了职业所,专门从事职业指导以及职业理论的研究工作。F.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个人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观等问题,并带动了整个学术界对职业价值观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文献研究可知,国外对职业期望的探讨可转化为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在: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和职业价值观理论的研究

(1)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研究生职业期望问题的专门研究几乎难以见到,因为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即使针对大学学习者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讨论。最先提出职业价值观概念的学者是Super,D.E,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他认为职业价值观与个人追求、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位办研究项目“经管类研究生职业期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2011C011)

[作者简介] 李明(1960-),男,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领导决策与公共管理;郑香(1987-),女,湖南新田人,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工作目标有关,是在从事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正视自身内在需求、重视工作的特质和属性[2]。而Elizur,D.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和工作成效的看法[3]。也有学者从理念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如Ros,M.将职业价值观当做一种信念,是期待自身工作所能取得的最终状态或行为方式的坚定信心[4]。Brown从实际过程去认识问题,并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工作实践中,期望得到的满意产出和成果[5]。Porfeli 等学者从人的心理活动结果去分析问题,认为职业价值观能表现出职业人的状态,且此状态与工作密切相关,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6]。由此可见,这些认识和思考虽然触及到了职业期望的内容,但仍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价值的概念判断。

(2)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

进一步地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对职业价值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上,国外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就是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若进一步将价值的无形与有形相结合思考,则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若将价值的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分析,还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除此之外,从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层次分析,有学者将职业价值观分为6个维度,即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关系、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和创造性等6个方面。这些研究都在试图把职业价值观内容的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即体现职业价值追求的方面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表现和相互关联的。

(3)职业价值观理论研究

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不少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从职业价值观发生发展过程来看,Zinzberg的理论研究把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7]。Super从职业自我发展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职业选择划分为形成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巩固期五个阶段并形成职业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对后一阶段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提出了职业锚理论的Edga. H. Schein被认为是具有不同反响的学者,他所定义的职业锚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始终会围绕自身的价值观,且不放弃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表现为价值观、动机和个人能力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9]。上述观点和理论描述了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内容,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职业期望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职业期望的进一步研究给予了引导和指导,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2.国内职业期望研究

客观上,相对国外学者来说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上国内学者要晚许多。较早开始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研的学者韩进之等人,在1979年他们调查了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状况[10]。真正在职业价值观研究方面被国内学者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之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问题的逐渐显露,学术界更是日益关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期望的概念、职业期望的结构、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等方面。

(1)职业期望的概念

虽然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居多,但对职业期望也有研究。1999年,凌文辁等人在研究职业价值观时,认为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11]。2003年,于海波、张进辅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信念,是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的,是自身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是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12]。可见,我国学者比国外学者更习惯于从一般到抽象的方式去定义职业价值观。

在研究或定义职业期望时,我国学者认为它是指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期望,即期待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从职业期望的字面理解,所谓职业期望实际上是劳动者个体行为的倾向或趋势。从现实意义来说,职业期望不应该是虚幻的,它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追求,表现为劳动者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协调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并与社会需要、就业机会相契合。职业期望与职业声望不同,职业声望既是职业地位的反映,也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职业声望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状况,体现的是某种职业的权力、身份、工资、地位、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环境等资源情况。所以,职业声望与职业期望二者不可混淆。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个体理性上追求和期望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社会声望高的工作。另外,职业期望直接反映了着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决定了职业期望,而职业期望也体现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它们也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个理念范畴,而职业期望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实际希望。

(2)职业期望的结构

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参考了国外的测量方法,我们自身的独创性研究不多。凌文辁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13]。于海波则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因素[14]。通过借鉴凌文辁的测量表,吴谅谅、李宝仙认为职业期望分为了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声望地位和稳定性因素四个因素[15]。

(3)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

大学生职业期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个人的性别、年龄、专业、人力资本等内容均属于个人因素。阴国恩等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大学里男性学生比较愿意选择有权利和地位或有挑战性的职业,而女性学生则更愿意选择稳定、轻松、简单的职业;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在职业性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16]。另外,喻永红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看重工资福利,且工作选择更自主。低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较多地依赖老师和领导做主[17]。孟续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性别和专业学科对学生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研究还证明,文史教类专业的学生最关注职业价值观,其次为法哲类、理工类、经管类和医农类学生[18]。

在家庭因素方面。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韩翼祥等指出: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因素可以通过代际关系传承下去,并使不平等程度继续扩大。另外,家庭经济状况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又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父辈的差异会依赖代际关系继续传承并扩大,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加将推高他们的收入期望[19]。有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家庭内容对子女职业期望的全面影响,如黄星榕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其父母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教育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父母对职业的认同能直接影响其子女的职业价值观[20]。

在学校因素方面。不少学者都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杨克旭指出: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均不完全相同,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期望[21]。车恩利进一步认为,不同学校由于层次上的差异,使学生们形成的职业期望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学校的层次高其学生的职业期望也高,相反,层次低其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低。如较低层次的高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适时地降低自己对工作地区和福利待遇上的要求。究其原因,这种层次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集中体现在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上[22]。

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蒋阳飞的研究表明,就业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法规政策等因素均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3]。王健,潘林的研究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氛围也是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因素,社会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变化性仍然是影响大学生产生多元化价值观的根本原因[24]。张玉柱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容易被社会环境因素所影响,即内外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25]。还有学者从社会变迁发展角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周鹏就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变迁会引起职业的系列内容如层次、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产生变化,并深刻影响职业的选择[26]。

(4)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

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专门研究的文献不多,其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就业的职业选择特点上。龚惠香、江益民通过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指出,男性研究生往往主动选择待遇好、地位高的职业,而女性研究生则偏向选择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的职业[27]。贾莲的研究从时代性出发认为,研究生的职业选择,比较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才是生活需要,他们在乎是否能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28]。李生琦的研究从现实性出发认为,一般来说,男性研究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注重工作的发展前途,其次是工资待遇,再就自身的兴趣爱好;女性研究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度[29]。总之,国内学者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做的是性别差异的分析,或者是笼统地将研究生分为文科和理科专业进行讨论,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分析研究不多,因此,文献研究中对研究生的职业期望的深度研究是不够的。

三、结语

由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大多研究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分析投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没有将研究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研究。另外,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窄,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描述,对其原因的讨论分析不深入。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对研究生就业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Freeman,R. B. The Market for College-Trained Manpower: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Career Choice[M].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 刘雪莲.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4-35.

[3]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5-36.

[4] Super,D.E.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J]. Chicago: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1970(2):10-12.

[5] Elizur,D.,Sagie,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J]. Applied 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73-87.

[6] Ros,M.,Schwartz,S.H.,Surkis,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7] Brown,D.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Satisfaction,And success:Atheoretical statement.Journal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28(23):48-55.

[8] Porfeli,E. J.,& Vondracek,F. W. Development of work values. In V. B. Skorikov&W. Patton(Eds.),Career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Rotterdam,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07,34(2):15-26.

[9] Jersild,A.T.,Brook,j.S & Brook.D.W.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8,30(2):35-37.

[10] Super,D.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 New York,NY:Harper & Row,1957,45(4):23-25.

[11] Schein,E.H.Career Anchor: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San Diego,CA:University Associate Ins,1978,34(2):990-997.

[12]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21(3):343-344.

[13] 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4-65.

[14] 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9):8-9.

[15]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2-42.

[16]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33-34.

[17] 孟续铎.2006 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43-47.

[18] 韩翼祥,翁杰,周必.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请问――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6):12-13.

[19] 黄星榕.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引导[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5):525-528.

[20] 杨克旭,杨木.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去向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的抽样调查[J].现代教育理,2009,(12):23-24.

[21] 车恩利.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7(6):36-37.

[22] 蒋阳飞.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23-24.

[23] 王健,潘林.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2-13.

[24] 张玉柱.高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60-61.

[25] 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52.

[26] 龚惠香,江益民.高校研究生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1):14-15.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1篇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比例也逐年攀升,当代职校生作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从生源上看,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即高考招收的最后一批录取的高考生,这些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院校,其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落差大,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的特点;二是五年一贯制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高职生由于是初中毕业,因此具有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身修养相对不高的特点;三是对口单招的“三校生”,这部分高职生因为是中职毕业,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比其他高职生技能稍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不成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其次,从年龄上看,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多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但受挫能力较弱;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加之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校高职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使其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再次,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90后”高职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国内外的前沿咨询和一些多元化思想,这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前几代同龄人视野要广,心智发展要超前。但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90后”的高职生仍处于三观的确立期,正确的理想信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心理上的畸变。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行业性的特点,这使得它不同于技能型的中等职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学科型、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差异性。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把普通高校教育目标照搬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没有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脱离了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泛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高职教育时间相对于本科教育时间短,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使得学生对与自己专业不对应的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本身的宏大叙事,但高职生不像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加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模式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思想政治课上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性认知的欠缺,多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积极向上,但他们的理论不足又流于肤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知度偏低。第二,高职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偏弱,他们在认同方面存在着情感缺位,缺乏大众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不能从自身个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去体验、感受、认同。第三,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知和实践相脱节,在教育教学中,部分高职学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但它的宏大叙事总使他们感觉离自己甚远,没能很好的践行。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说教,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一般理论知识,没把它看成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认识模糊和知行脱节现象。

2.2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强化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民族的“基因身份证”。价值观教育引领时代的潮流,加强价值观教育是社会的内在呼唤。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了24字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来看待问题,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3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幸福生活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而仅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只是职业教育低层次目标。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还得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约束教育对象认准职业教育的价值、把握成长的正确方向、构筑起精神家园。”[2]因此,高职学生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用理论素养去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育的三位一体,使得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劳动技能,而且能够懂得劳动和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90后”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阶段,缺乏辨识能力,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的迅猛发展难免会有各种不良信息和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思想意识尚不稳定的高职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阵地很有必要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学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中,要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开辟新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在秉承理论常规教学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创新教学方式,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能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精品课”。

3.2强化校园舆论宣传,培育校园先进文化

校园舆论宣传是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们要加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舆论宣传。如开展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道德模范,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多反映学生的利益诉求;多开展与高职学生的交流活动,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宣讲、报告的形式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播;以校园广播为载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努力构建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高度重视校园互联网的建设,采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努力使校园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新阵地。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灌输,而且要将校园先进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教育中。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深入贯彻学院办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多种活动。

3.3搭建实践平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2005年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 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丽娜因圣克莱尔对中国成语不了解,对“唇亡齿寒”作出另外的解释:“假如嘴唇不复存在.牙齿当然就会觉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另一件事的到来,世上万物,彼此依附,互相牵连。”母亲“万事要不露声色”的策略对薇弗莱毫无用,她更倾向于美国的直爽。母亲们身在异国,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也还是有陌生人在异乡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将这种形式,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女儿却不理解麻将背后的深层含义,把喜福会比作三k党的集会,以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谈到母女差别时所说:“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差。尽管她们熟悉中国生活中文化的细微差别,但还是常在自己的‘中国性’与‘美国性’之间摇摆。与之相比,她们的中国母亲却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国性、美国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性所困扰。”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 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心尺度。通过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定义、作用、主要途径以及策略分析,能够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国外学者Super (1970)从工作目标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Elizur (1982)从工作结果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

Ros (1994)从终极状态和信念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

Schwartz (1999)从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

国内学者楼静波(1990)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

凌文拴等(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廖泉文(200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道路、职业定向与选择、职业工作态度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从业问题上,或者以职业为谋生经济来源,发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三项因素上不同比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本质上讲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心尺度。

二、对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理论上可以教育学生理解高校扩招以后高职大专生的择业观特点,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理论依据;反之,对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我们制定更加具体的学生就业指导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利干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实际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2、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初次就业就希望找到“地域好、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业,难度稍大,必须调整就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

3、有利于高职生择业观念、职业意识的转变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改革大学生“统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就业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办法实现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由依靠国家就业逐步转向自主择业,由职业选择以社会、集体的利益为价值标准逐步开始重视自我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找工作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或家庭开始转向根据自我的需要进行朋友、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的职业选择。高职生这种心理状态迫切需要职业价值观教育对高职生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提供给他们评价的动力与选择的方向,从而让高职生在职业选择中明确职业方向,进行自我的职业定位。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课堂教学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时间,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课堂教学的优势在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宜听觉、视觉、触觉等)进行学习,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能够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达到学习目的。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价值观。

2、进行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的课程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高职生领略丰富而复杂的职业世界、自我世界和职业与自我所构成的价值世界;可以灵活运用深刻的具有时代感的问题、吸引人的职业案例、现实性的价值主题、富有寓意的故事、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名人名言等方法,让高职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并学会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组织形式,引导高职生相互交流与学习;让高职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知识、自我知识,了解其他同学对职业价值的不同看法与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去看待职业价值,做出自我的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

3、贯穿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指导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与职业指导其他内容的教学相结合起来进杭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在设置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借助于这些课程的开设,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贯穿到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向高职生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技能训练、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与笔试准备等教师在讲授职业信息的同时,可直接介绍或通过案例、主题活动等方法让高职生自己发现职业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从主体自我的角度,引导高职生对自我的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进行设让对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设让都需要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作判断,职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个体对某些职业价值的追求:所以,在帮助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可贯穿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为他们提供职业价值认知、评价与选择的方法,培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的策略分析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职业理想有三个构成因素:承担社会义务、发挥才能和维持生活。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这二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选择也不尽相同。于是,人们对同一职业会有很不同的看法与评价,选择同一职业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同样的职业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并不完全在于职业本身,而主要在于选择者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系统、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类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人才分布不均衡的趋向。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另一方面帮助高职生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高职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2、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纠正高职学生的价值定位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反对个人主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根据现阶段学生思想实际,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倡导、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特别应注意的是,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还要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通过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3、渗透于校园文化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校园文化也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途径。校风、学风、网络、报刊读物等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中可以渗透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理念,促使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热切向往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不懈追求。学风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风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学会选择、学会规划、学会发展,为他们职业选择做好准备网络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职业价值观教育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的优势,可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网站和网页,建立网上互动平台,让在校学生、在职人员、成功人士共同参与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交流平台上来,提供充足的职业信息资源,讲述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历程,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针对职业价值选择问题展开讨论,等等。同时报刊读物包括院报、学报、宣传册、宣传单等,特别是院报,集新闻、娱乐、生活于一体,一般在学校内发行。可在院报刊登职业信息与资源,职业成功的案例,富有寓意的故事等有利于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 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健全教育体系,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除了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今后应把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苗苗,胡维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30-31.

[3]杨立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155.

[4]匡玉清.湖南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9,(1):57-58.

[5]解鹏,李健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8(24):56-58.

[6]宁帆.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4-105.

[7]李月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梁润华,杨慧.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1-73.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 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健全教育体系,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除了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今后应把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苗苗,胡维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30-31.

[3]杨立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155.

[4]匡玉清.湖南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9,(1):57-58.

[5]解鹏,李健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8(24):56-58.

[6]宁帆.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4-105.

[7]李月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梁润华,杨慧.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