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讨论式教学 课堂操作策略

《辞海》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即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各种形式的讨论既能尊重具有差异的个体,又能满足面向全体,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讨论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传统的“授――受”模式无法完成。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操作策略如下。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⑴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⑵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二、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三、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既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⑴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是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⑵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⑶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⑷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⑸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首先,教师课前确立;其次,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四、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

五、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法;有效教学

一p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3.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4.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参考文献: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 良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9-01

课堂讨论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的老样子,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历史教学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教学背景下,高中的历史教学背负了更重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等人文方面的修养。为了完成历史学科上的这一重任,课堂讨论必须要应用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知识与素质修养同时培养的作用。

一、改变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就很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然后是各国的历史,方方面面,内容宏达,知识精深,也正是这一特点,在历史课本的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也是大篇大篇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紧张而急促的,老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免上课的时候过于死板,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缺缺。而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中,摒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欢快的讨论历史知识的氛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补充,更是为它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动力,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减轻了老师的教课任务,让所有人都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应用实践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课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论交流,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故事的一种形式,不过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不可变更的故事,课堂讨论时有效的利用历史故事性的这一特点,就能让高中生在日常繁琐,困倦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心对历史的热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提升历史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成绩,促进老师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历史方面的人才。

三、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与老师如果存在芥蒂,很容易造成老师教学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减损,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则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焦躁、不安、困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然后该科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偏科,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其后果非常严重。而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讨论中软化矛盾,增加师生感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栋信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接受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吸收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吸收的难点重点,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让师生的关系融洽和谐。

四、交换学习思维,拓展学习思路

历史对学生的思维强度要求很高。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历史跨度很大,对知识网架的构建、调控、总结、掌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足够开阔,知识网架构建必须清晰,解题思路必须完整。而将课堂讨论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历史知识和问题,彼此在讨论中交换了思路,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只能是一个思想,而两个人的思想加起来却大于两个思想,这是因为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合创新,这样产生的思想就不止两个了,何况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交流讨论,其中学生激发产生的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线是多么的丰富鲜活。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使用讨论的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多角度、多技巧、多方式、多创新的应对考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吸收是一方面问题,把它实践应用起来又是一个问题。而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以分组比赛限时这种方式来解决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就秦朝封建君主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队派出一个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家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清楚掌握知识结构的小组成果,由老师办法一定的奖励给每个队伍的成员。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学生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这种方式总结的知识和历史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后期的整理和记忆也会比较容易。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渠道。课堂讨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形成、心智发展和情感升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新时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2]金玲燕.浅议历史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8)

[3]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4]李玉彬;任传伟.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9(S1)

[5]李志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3)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从实际出发,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称为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英语课堂教学,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一、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一)提出目的,明确主题。提出讨论目的就是界定并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仔细计划好讨论,说明讨论理由。教师提出讨论目的,既要告诉学生课堂讨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又要告诉学生当前开展的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

(二)创建适宜环境。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适时引导。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讨论中,特别是全班讨论中,讨论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因个别学生好钻牛角尖使讨论局限于很小的话题,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效果,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

(四)鼓励参与。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

(五)科学结束讨论。结束讨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归纳或小结讨论。第二,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第三,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第四,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度,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五,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讨论目标、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显示讨论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动机。第六,让学生总结。

二、提问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为使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至为迫切:一是明确目的;二是选择问题;三是正确叫答;四是有效反馈;五是采取措施。

三、适应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种策略。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每次与学生接触,就面临着选择。所谓选择就是要选择与教学情境协调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

(二)适应学生实际。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不了解学生的教学,如果说不是失败的教学,至少也是很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研究、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及特点,并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三)做出灵活反应。适应性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引起并维持学生注意、讲授新内容、提问、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灵活。

(四)调整教学速度。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或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并且,一旦发现教学进度或速度学生不相适应,就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高速度、快进度学习创造条件,增大学生的学习效益。

(五)选择合适内容。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相关性及对他们的重要性,并因此重视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课堂环境策略

课堂是教学环境,是教师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的场所。课堂环境直接表现为课堂气氛,因而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第一要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第二要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要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第四要创建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第五要创建教和学的课堂环境。

五、激励策略

激励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首先是提出挑战性要求;其次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然后是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六、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对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课堂管理的策略为:认识意义,明了目标;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制定和执行规则。

七、管理课堂作业策略

指导的练习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而独立的练习一般在教学结束时出现。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有:1.管理指导性课堂作业;2.选择课堂作业;3.布置课堂作业;4.监控学生做课堂作业;5.做出课堂作业反馈;6.使课堂作业促进学生的灵活性理解。

总之,笔者针对现如今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时间和条件有限,学生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不“消化”,死背单词而不活用,做题只做选择题而不会其他,课堂上只会沉默而不愿动口动手等等诸多现象,提出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课堂策略。对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时时灵活掌握大学英语课堂策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应用对策

G633.7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意义

新时期,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意义: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习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研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而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讨论,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教师能够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刻讲解,而其他的知识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讨论,能够拓展知识面,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无形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3.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处于课堂授课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而采用课堂讨论法授课,能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满足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应用的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设计合理的讨论内容和讨论问题,还要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引导,同时要做好讨论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建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降低学习压力,赋予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的言语和手势教学,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巧妙采用情境模式、实验以及趣味性小游戏等等,都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打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设立“使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游戏主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游戏的设立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把握讨论进度

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并且最好是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同时教师要依据课堂和章节内容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在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需要进行组员调整,确保各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实力相当,并且能够优势互补,并选出代表作为组长对该组进行管理。

对于讨论进度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之间教师要依据讨论内容的难以程度确定讨论的大致时间,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适当地缩短或延长讨论时间。比如,在讨论上述“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立5-7分钟的讨论时间,如果时间到了学生仍然讨论的十分热烈,那么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巧妙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守下面的几个原则:第一,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第二,要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要有足够的讨论空间。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筷子提米”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并插入一只筷子,同时压紧大米,筷子能够很容易的被拔出,而如果在装有大米的玻璃杯中加入少量的水,那么还和原来一样提起筷子,则会发现玻璃杯连同筷子一起被提了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相信此时学生一定都非常好奇,因此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便开始了知识查找和讨论,无形中提高了讨论意识。

4.做好评价和反馈,进行知识的总结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理解的能力,因此在讨论之后进行知识的总结非常必要,同时进行讨论内容的反馈和评价也是必须的,否则这场讨论则前功尽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仅是对讨论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情况、讨论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状况,对于有分歧的学生来说,不能仅从对与错两个方面硐露论,而应该分析学生发生分歧的原因,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充分结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提高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6

[2]牛春虎.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15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追求高效 服务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的转变与优化。“让学”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讨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和有效教学的举措之一被教师广泛运用于授课过程中,它不但有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审视当前诸多形式的课堂讨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多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或是比赛课上,课堂讨论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谁的课堂里学生讨论热烈,谁的课堂就更出彩。桌椅齐响、人声鼎沸的课堂讨论似乎成了评价课堂优劣的关键因素。那么,是否每堂课都必须要有讨论?是否每个问题都必须经过讨论才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开展讨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是否需要来决定,要真正使课堂讨论为课堂的教学服务。如果仅仅是追求形式图个热闹,那么课堂讨论也就成了一场哗众取宠的作秀。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力戒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否是每堂课的必需环节?答案是否定的。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不同的知识难易有别。有时我们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有时我们更主张学生自主建构、反刍内化。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刻意安排的讨论只会成为课堂的累赘。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授课内容是《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在分析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后,授课教师安排了一个关于“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课堂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经过激烈的五六分钟讨论之后,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但是,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教材对这一知识点阐述明确、条理清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花上短短两分钟就能把答案要点归纳完善。可见,这种追求形式,为用而用的课堂讨论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形式主义的讨论是不可能为课堂增光添彩的。相反,它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不尊重课堂、不尊重教材,扭曲课改本质的表现。

二、力戒指向不明、环节缺失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不只是简单的问答,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包括目标和问题的确定、任务、要求的布置、主体和步骤的安排、过程和结果的反馈等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遗憾的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低效的无效的课堂讨论却是门类繁多,屡见不鲜。临时起意的甚至是问题脱口而出,殊不知和教学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更谈不上针对性和深刻性;一声令下讨论开始,学生们七嘴八舌却又无的放矢、稀里糊涂;时间到了便草草收场,结果却无关紧要。

例如,在练习讲评课上运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讨论的时间、题号和要求(分析选项排除的原因、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适当做好订正和记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巡查、关注并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的个别问题,整理普遍存在的知识漏洞;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练习和讨论中反馈出来的知识盲点、易混易错点和重难点,教师必须再次及时予以点评、归纳、巩固和升华。

教师要立足课堂,更要珍惜课堂。在实施课堂讨论时要提高时效性,避免随意性,做到宁缺毋滥。

三、力戒没有争议、没有悬念的课堂讨论

在政治课上,我们可以讨论2013年“两会”释放出的信息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但无须讨论“两会”在何时何地召开;我们可以讨论中日在的对峙局面走向会如何,但无须讨论缘何谓之“”。课堂讨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可以是依据教材基本原理和概念而设计的易混易错问题,比如哲学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相关知识;可以是学生看法不一致、能产生思维碰撞的问题,比如,对“黄灯新规”“明星代言问题食品是否需承担责任”的看法;也可以是公众普遍关注、需要学生出谋划策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大雾阴霾、H7N9禽流感的防治等。总之,课堂不能讨论过于简单或已有定论的问题,否则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课堂也就无法深入推进。

四、力戒学生同疑共惑、力所不及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政治课 课堂讨论 价值 组织策略

课堂讨论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课堂讨论既可用于传授新知识,又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讨论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政治课课堂讨论的价值和组织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共鸣,从而共同践行课堂讨论教学,改革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讨论教学的价值

1.有利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更新、教学方式能否转变,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可以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课堂讨论也将促进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2.有利于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样,师生在课堂讨论中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课堂讨论中,由于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有一种心理安全感,相对宽松自由,这样容易启发其思维,激发其创新,使其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学生就要去搜集、筛选、加工、处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要通过各种思维来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就使讨论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

1.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价值,学会讨论。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讨论对促进其发展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和讨论技巧,让学生了解讨论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收集、使用好讨论的资料。

2.精心准备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预期效果,师生都要在讨论前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讨论的主题、讨论的目标、讨论的形式和步骤等,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解决的措施。特别要指出的是,讨论题目的设置要恰当,难度要适中。一般说来,我们对那些学生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答案有争议的问题或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效果会比较明显。就学生而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做好讨论准备,对有关讨论题目自己先要搜集资料,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思考和相当的资料信息准备,初步形成个人的观点或看法,在此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没有做好讨论准备的学生是无法进行讨论的,他们所谓的“参与讨论”仅仅是停留在“听别人讲”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讨论的预期目标。

3.合理组织讨论。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决定讨论的形式并作好相应的布置。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编制讨论小组时就以4―6人为宜。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分组时要尽量注意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此外,还有诸如如何发言、如何安排学生座位,以及安排讨论时间等问题都应布置清楚,指导到位。

4.营造讨论氛围。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要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尊重、善待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和内向的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态度,包括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参与的程度、学习思维的过程,等等。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和争辩,做到不指责、不压服、不排斥。

5.适时介入讨论。

为了确保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适时、适当地介入讨论,及时处理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当学生讨论偏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当学生讨论冷场时,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并弄清原因,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讨论气氛;当学生讨论出现错误时,教师就要及时、妥善地指出、纠正,并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争执时,教师就要设法化解双方冲突,概括双方观点,引导双方找到分歧的焦点,求同存异,把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把讨论引向深入。

6.及时总结、评价讨论。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总结时,教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正确观点,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同时,教师要对各组或学生个人的讨论及发言情况进行恰当评价,评价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后,教师要适当对个人或小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当然,除教师评价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总之,在当前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方法,课堂讨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一起践行课堂讨论教学,发挥其无穷魅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方.讨论式教学法:一种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8篇

一、课堂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课堂讨论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教师应杜绝对学生进行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应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如围绕教材中的话题进行讨论、写作等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言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讨论是一个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能够互通有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往往根基不牢,仅仅听教师讲过之后,有些学生不能快速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大脑就像我们的胃一样,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消化一段时间,如果接受得太快太多,可能有时候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希望将知识点讲得更多,覆盖更广。学生往往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消化,学生听到的内容都忘记了。如果学生带着思考来听课,思考相关语言的用法,就可以巩固课堂所W。这样通过讨论来加深课堂所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堂讨论不仅能巩固和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进行讨论时,学生要先将课堂内容学习之后再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归纳总结,将课堂内容有效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思考,通过独立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措施

1.针对教材话题讨论

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针对话题自由地交谈。自由的讨论会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有时还会猜测出课文所要描述的内容。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复习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好机会,也是提高他们言语技能的有效方法。阅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练习册中选编了许多有关课文的问答题,目的也是引起讨论甚至辩论。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各抒己见,这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活动。要放手让学生组织讨论,教师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参与讨论。书中有些“讨论”可放在写作练习之前,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口头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有了这样的准备,再让学生独立构思,写作就不至于太困难。

2.“课堂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形成了自我学习经验。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学习的重点、疑点既非常清楚,求知的劲头又非常足,课堂讨论焉有不生动活泼、省时高效之理。

3.正确选择课堂讨论方式

(1)用“启发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比如,改错题目,教师可以给出多种选择,让学生不要固定寻找一种错误内容。启发学生通过一句话,不同的改法,使得句子语法变得正确。这种方法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提供几种改法,看哪个组学生找到的方法多,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如在新课文教学之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在讲授课文时将课文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课堂讨论。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才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问题新颖,具有一定难度,能提高学生挑战困难的动力。在新课学习中,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跟同学的交流,相互交流意见。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知识应用,还能扩大视野。

(3)用“激励机制”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目标激励唤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念;通过质疑激励,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竞争激励,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成功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通过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手段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氛围中去,进行课堂讨论。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并起到引导作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总之,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做到“激励、点拨、引导”六个字,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

5.合理确定讨论的阵势和时间

课堂讨论最好由学生自己主持,这样可造就一种自由和谐的讨论氛围,促使多数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去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一般来说,议论式和小组分散式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常用。

课堂讨论活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讨论活动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讨论活动,真正发挥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苗宝久.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2.张小平.激活高中英语课堂,搞好教学讨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5).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9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本位关注

课堂讨论是班级授课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改革后,它才被逐渐重视起来.然而,也有很多老师在运用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时,并未感受到它事半功倍的实效,甚至还觉得它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式.“数学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通过在数学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课堂讨论必须更多地关注它实施过程中的本位意义,才能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功效,使之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一、关注课堂讨论的教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数学教学.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教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实施数学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数学.所以我们认为,那种摒弃或者忽略数学本身的课堂讨论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我们说的“教”,并非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指课堂讨论中教师的参与.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例如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两圆有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公共点的个数这个角度去观察,通过重组、整合便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不同位置关系.因为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没有老师指导,讨论可能会出现僵持停顿的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并且有教师指导的课堂讨论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数学语言.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本课时知识点的渗透.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或生成的课堂讨论应该紧扣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能够具体化解本课三维目标的课堂讨论才是必要的有效的.那些游离于目标之外,或者根本不适宜进行数学交流的内容不但没有必要进行课堂讨论,而且应彻底摒弃.课堂讨论是我们所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不是每堂课所必需的.

二、关注课堂讨论的学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系统的掌握.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以前由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地接受.课堂讨论可以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应付状态,让数学课变成学数学的课.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讨论中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教数学”转化成“学数学”,自觉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迁移能力.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目标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设计例如“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法”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目测法,有的同学认为用锐角三角形函数的知识解决,还有些同学觉得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更好.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认识数学,同时也在用数学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使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迁移.

三、关注课堂讨论的生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愉悦.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教法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重叠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就相当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 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 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有趣的情境,自由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这个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快讨论开了.教室里气氛热烈,愉悦的心情改善了他们对数学的态度,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交流中被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还能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有益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促进.

课堂讨论最好不要设计答案唯一性的内容.因为即使只靠开放的方式也能产生热烈的气氛,但缺乏讨论价值的论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堂讨论时还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讨论的时间,急于追求结论,是不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

四、关注课堂讨论的人本位

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课堂讨论同样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数学课堂讨论中教师提出的数学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堂讨论中需要学生努力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数学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成功能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拥有努力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数学讨论中要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能让学生学会沟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能够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时候,我用PPT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有一位老木匠做桌子,一张桌子由一张桌面和四条桌腿组成,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立方米,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立方米,现有木材3.8立方米,有人说一共可以做100张桌子,行不行呢?

之所以设计这个讨论内容,是因为我了解到班里有一名同学基础较差又缺乏自信,但他父亲恰好是木匠,他也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这个论题可以使他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增强自信心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数学课堂讨论论题很多是开放式的,可以从不同层面探究,所以能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在数学课堂中关注并努力实现以上几方面的本位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才能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低质无效的现实状况,才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翠蓉,张振新.有效课堂讨论的责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22-24.

[2]李善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4).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0篇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是增强教学目的的实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实施课堂讨论之前,要充分准备,合理安排;在实施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全面点评。为促进课堂讨论的实施及对其成效的评判,须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关键词:“概论”课;课堂讨论;组织实施;考评机制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直进行了多形式、多途径的探讨,其中,课堂讨论已成为我们“概论”教研室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增强互动性、提高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实施课堂讨论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增强教学目的的实现

“概论”课程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由“一言堂”的主宰者成为“群言堂”的主持者,为学生提供给更多的能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和舞台,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课堂讨论就是直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内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1](P.71),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良好途径。

(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最大作用在于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性。组织课堂讨论是处理教材内容的一种方式,其难易度往往比教师“一言堂”的灌输要难。因为,在讨论主题选择上教师要精心挑选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话题,同时教师要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该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教师在具体实施上要具有驾驭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如同节目的主持人一样,要善于灵活应变,使课堂既不冷场,又不紊乱无序,同时对发言的同学能把握其思想动态,作出准确而客观的引导。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2](P.725)

(三)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概论”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时代感。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课堂主体、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必然对其产生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课堂讨论就是教师通过主导课堂和运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来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予以辨析,从而引导、启迪学生,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思考,进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二、实施课堂教学讨论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一)充分准备

1.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话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话可说。当然,讨论话题不宜为过深的抽象理论问题,也不宜为一些简单的现象问题,要考虑到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每章讨论的话题可以由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确立,使得讨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内容的多形式表达。(1)可以是围绕教材相关内容的一般命题,如讨论“如何看待晚年所犯的错误及其与思想的关系”。(2)可以是案例材料分析,如给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安徽“傻子瓜子”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发展相关资料,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3)可以是经典原著读后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精读领袖们某些著作。如让学生通过学习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讨论该文如何体现邓小平高度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高超的谈判技巧。(4)可以是观看视频材料谈体会。第三,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的次数。“概论”课程共有十五章教学内容,安排讨论的次数要适中。有的章节内容很厚实,可以拟定每章讨论两次,而有的章节内容相对单薄,可以拟定一章一次或两章一次。我们的做法是,一般讲授10节课左右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次,全部课程讲完共计要组织十来次左右的课堂讨论。每次讨论大概有十来个学生发言,这样该门课程结束就有100多人次参与讨论,如果是100人左右的班级,平均每人至少有一次发言机会,如果是60人左右的小班,平均每人大约有两次发言机会。但讨论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学生无时间充分准备,导致讨论质量保证不了;讨论次数也不宜过少,否则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能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和氛围,从而达不到有效的讨论效果。

2.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学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概论”课开篇之讲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强调,“概论”课程教学不是让学生仅仅识记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了不断增进教学目的的实现,要让学生知道课堂里教师会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要求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学生在行动上积极准备。教师在布置好讨论题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周内积极地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好讨论提纲,以备下次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发言应逐步高要求,第一次讨论发言可以按提纲讲解,第二次以后就应该脱稿甚至即兴发言,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任课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发言是其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充分准备、积极参与。

(二)精心组织

1.组织发言要掌握灵活性。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要根据授课班级大小以及学生发言积极性和思想活跃性的程度,采取相应的讨论形式。对于思想活跃、积极参与的班级,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非常省心的,既不需要点名发言,也不需要划分小组由代表发言,只要把讨论内容布置好后,学生都会积极准备、踊跃发言。在这样的班级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特别好,由于参与发言的学生多,讨论一个话题往往需要两节课时间。而对那些发言不积极、思想不活跃的班级,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就要抓班干,由他们将班级分为几个组,一般两、三个寝室为一组,确定组长,由组长召集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讨论。每个同学轮流作为该组负责人,记录讨论内容,撰写提纲,并查找相关资料予以完善,然后在课堂讨论时发言交流。在讨论中,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允许并鼓励非小组负责人随时发言。因为讨论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启迪、思想的激荡,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需要表达。所以,这种方式组织课堂讨论,其效果也很不错。

2.点评发言要及时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及时全面点评,既是确保课堂讨论正确性的引导作用,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剂作用。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对学生起到激励和中肯的作用。首先要肯定学生发言中优点,哪怕有的发言内容较空洞,但也要对他敢于走上讲台发言的勇气给予鼓励和肯定。当然,对发言中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更要予以指正,或者将该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再讨论,进一步产生互动。教师在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时,一定要以理服人,应多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不能以凌驾学生之上的师道尊严身份来教训学生,更不能用政治帽子吓唬学生。教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要尽力做到全面。为了不忘记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一边认真听,一边随时记录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和重点问题,以便点评时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的点评一般在学生发言后,但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就一些问题进一步地提问、引导、启迪,使得讨论向更深入方向发展,同时与学生一道讨论,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最后,在讨论活动全部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话题作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该问题得到较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课堂讨论考评机制

课堂讨论考评主要是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状况表现和该项活动最终效果考查评价的记录,既是促进开展课堂讨论的一种激励机制,更是检验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成效机制。

1.促进课堂讨论的激励考评。课堂教学讨论实施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讨论就是为了不断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对于平时勤于思考、富于创新的学生应该给予高分。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发言的内容,可以判断其参与讨论的准备情况、发言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等而给出相应的讨论分数。原则上,一次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就没有该项成绩。显然,这种考评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从而为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提供激励机制。

2.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效考评。课堂讨论最终效果如何?期末学生成绩考察是检验其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概论”课程期末考察应充分反映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的形式应与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和课程教学目的相一致。过去,我们考察学生成绩往往采取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实行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建立由十几份试卷组成的试卷库。这种应试考试既不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也不受学生欢迎。

为了检验课堂讨论教学效果以及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情况,试卷考核的内容必须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上。现在我们对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题型主要为辨析题、简单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材料分析题三大类。辨析题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属于教学大纲中必须掌握的范围;材料分析题是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话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且有话可说的材料。显然,这种期末成绩考评既有利于检验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训的效果,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与死记硬背考试相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孔祥云.组织学生“课前调研”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1篇

1.1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课堂讨论评价体系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2篇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讨论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收获不到的东西,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给课堂注入活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讨论取得真正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那么,如何让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呢?

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1)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2)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3)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讨论可有可无时宁可不要,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如果教学内容要讨论,讨论后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以及得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就可以讨论,否则就没有必要。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捉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时讨论。

3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4 组织课堂讨论经常运用的几个切入时机

1)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当学生真正投入课堂时候,学生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尤其当他们对某一话题真正产生兴趣的时候,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宜急于得出一个统一的论断,比较好的选择是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安排新的讨论(也可以称作“二次讨论”),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新的讨论课题中来,避免了思维分散,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和教材达成一致。因为学生仍然会将教材作为最好的参照物,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看法。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 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 对策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初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这两者的重视,不要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深化课堂的提问和讨论,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方法,真正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价值所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课堂中,科学运用课堂提问,巧妙设计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优质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学生的重视,在答疑的过程中展现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疑,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情感。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会更加的顺利,同时也能够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出学生得出的结论中的不足,一些优秀的学生所提出的新鲜观点和想法也可以让教师得到启发。通过优质的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方的优良品质。

(三)加快教学信息的反馈速度

优质的课堂提问是初中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之后的学习应该侧重于教授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其掌握知识的差距,对个别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的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让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

二、初中课堂提问和讨论存在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初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提问目的和提问的题目把握不够准确。题目的难易是关键,如果提问的题目过于简单,可能不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求知欲望降低。如果提问的题目过难,学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为题目难,学生被迫不能够参与到课堂答疑环节中来,课堂提问就没有了价值。其二,提问的时机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比较教师在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就提问,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情绪也不稳定,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

(二)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讨论有效性受到影响,除了讨论的时机和题目把握不够准确之外,教师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也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很多时候,教师对于课堂讨论的认识比较浅显,致使课堂讨论形式化,甚至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控制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高谈阔论,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助益。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讨论的效果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

三、初中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优化策略

(一)选题工作要做好

在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之前,要做好选题工作,科学的选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课堂提问和讨论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同时结合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初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从多种角度把握问题核心,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合理的相关情景,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消除分歧,最终得到正确科学的答案。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进行把控,与学生一同探讨,多沟通多交流。

(三)教师的总结工作要做好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进行提问,参与讨论,更要善于总结。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的精神,深化学生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就观察星空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喜好、对星空的认知等进行总结,然后深化教学内容。

结束语:

在初中科学课堂与优质课堂的创建过程中,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都是重要手段,教师要学会科学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更多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创建更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64-67.

[2]常莹莹.优质提问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15,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4篇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问题一: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5篇

一、设计有效的讨论话题

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效果,讨论话题必须恰当。在组织课堂讨论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并明确教材哪些部分适合组织课堂讨论。一般来说,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应与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使他们有感而发;话题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避免就课文的细枝末节让学生展开讨论,话题不可过大, 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范围。讨论话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让学生觉得过于容易,也不能难到让他们感觉不可企及。例如在《牛津英语》8B A dangerous servant 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以全班讨论的形式讨论:Why is electricity dangerous?How can we use electricity safely?再结合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will life be like if there is a blackout? What must / must not we do to save electricity?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有话可说,只要教师能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就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二、选择有效的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根据小组讨论话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灵活采用多样化的讨论形式。例如小组式讨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中心议题多、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在《牛津英语》6AUnit1第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课文,利用“Ask and answer”中的句子结构进行互问互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搭档的家庭成员展开调查,最后让学生4 ~6 人一组,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搭档的家庭情况。又如全班开放式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是教师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或在讲课中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即席发言、集体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专心致志、主动学习,发展逻辑思维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并起到引导作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

四、加强有效的讨论调控

课堂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讨论的引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和分享者。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帮助、调控和鼓励,有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中要激励、点拨、引导学生,使课堂讨论能够达到预定目的。

课堂讨论的时间需要灵活掌握。教师一方面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另一方面,要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课堂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在小组间的巡视,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在开放式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避免偏离讨论主题。

五、实施有效的讨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