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

文化具备的特征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75-03

远程教育学生特征是由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要素组成的五维度模型。为了进一步探析该五维模型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在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估体系,并据此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五维模型进行影像效用研究,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为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一、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确定

1.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已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包括:人口学理论中的一般特征、起始认知能力以及学习风格等。本文将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界定为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五要素,构成远程教育学生特征评估五维模型。其中,学习认知是指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过程,是通过感知、注意以及理解的方式加以选择。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升学习的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出关于学习过程的一些操作方案;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一种适应情况;学习风格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动力具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力量源泉,具体包含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以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

2.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德国远程及电子学习论坛提出了简要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变量指标体系,本文在此远程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远程教育的特点,经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确定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即为: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效果三要素。其中,课程目标是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级指标,可以从选择的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来评估。课程实施是重点评估指标,可以从内容结构及目标结构、学习媒体及学习场地、考试内容准备三方面衡量。课程效果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

二、研究假设与检验

1.研究假设

学生学习认知特征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态度、价值的追求以及投身学习的信念,同时也是远程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具体体现。若学生对远程教育认知程度较高,那么就会增加其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感,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认知的选择性,足以证明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认知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影响效用,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1:H1: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生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远程教育下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展,加快专业课程设置,反之就会延迟学生的学习进度,减缓专业课程设置。由此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下学生学习策略特征也会影响到专业课程设置,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2:H2: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策略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习准备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一种适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在学习准备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说明远程教育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有利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3:H3: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准备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远程教育学生学习风格是教学管理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大要素之一。远程教育学习风格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化的,且经常运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通常情况下不会因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的学生特征会影响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4:H4: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习动力可以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维度,在内外双重驱力的影响下,学生的专业化学习兴趣就得以提升。比如,由于学校专业限制或者是工作的需要等外在驱力的推动,远程教育专业化课程的选择倾向就会增加;再有就是一些学生为了增加与自己情况类似的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加远程教育专业化课程的选择倾向。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5:H5: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

2.假设检验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吉林与哈尔滨6大城市高校作为实证分析样本,共发放450份问卷,并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访谈,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整理,共收回42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是95.1%。为了确保研究的谨慎性,在回收完问卷之后,针对问题,笔者进行了补充性质的典型访谈,对实证结论有很大的帮助。为了验证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选用统计分析软件Lisrel8.70,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参数值进行估计。

3.分析讨论

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模型及参数估计以及拟合检验证实,本文提出的假设1至假设5均通过了验证,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中所包含的五个要素对专业课程设置均产生影响效用,同时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习认知”对“课程效果”的影响效用最大,说明了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态度、价值的追求以及投身学习的信念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策略”对“课程效果”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学生选择和运用的规则、技巧、方法、资源以及学习程序等思维模式等策略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效用。“学习准备”对“课程目标”影响的权重要显著高于剩余的两个维度,这说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风格”对“课程实施”影响效用的权重较大,这说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偏好、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状况。“学习动力”对“课程目标”维度的影响效用相对较大,这说明远程教育学习的力量源泉影响着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从专业课程设置视角上来看,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不同的维度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同一维度的影响效用也不相同。

对于课程目标维度来讲,影响效用最大的胜任特征维度是学习准备,然后依次为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认知。从中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准备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学习动力也同样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产生较大效用。对于课程实施维度来讲,影响力最大的胜任特征维度是学习风格,然后依次是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动力。据此可知,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是专业课程设置的直接影响效力,学习策略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于课程效果维度来讲,影响效用最大的远程教育学生特征是学习认知,然后依次是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力和学习准备。据此可以推出,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对“课程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效用,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同样也产生较大影响效用。

三、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特提出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专业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制定差异化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学生的起始化学习能力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效用,故而,对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探讨需要纳入常态化管理体系中去,将其界定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必备前提条件,依据不同的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的差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具有差异性的管理建议。

2.制定整体性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通过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效用的研究,发现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各要素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度都具有正向影响效用,所以,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从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这五个方面入手,综合评判专业课程设置质量。防止片面化看问题、盲目化思考,统筹可行性与先进性、整体与局部、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有效挖掘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背后潜在的发展契机。

3.制定开放性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设置质量是衡量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但需顺应学生的学习认知,还需遵循学生的学习策略,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另外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特点和学习风格来设定。目前,国内现有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大一统化”课程模式,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差异性。所以需要制定出具有开放性的远程专业课程设置策略,打破传统“惟我独大”的封闭式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制定灵活的学习时间计划,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满足新时代大众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穆肃.多元课程设计意识形态整合下的远程教育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3):25—30,47.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35—40,95,98,113.

[3]郭文斌,俞树文.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3170篇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2):45—49,67.

[4]徐春华.基于复杂学习理论视角的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24—127.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 图像识别技术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106-01

近年来,我国电网规模逐渐增大、耗电量也在增加,造成高压电力系统的负荷增加,设备常出现故障、损坏。为了很好的预防设备故障,避免传统人工监测电网线路的缺陷,提出了应用计算机和智能设备对电网线路进行智能化监测和分析。因此,智能电网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对于国家电力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电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覆盖范围小

输配电网视频监控系统是将指定的图像通过监控球机和采集卡输入至视频分站中,在压缩数据后传输至系统中监控主站处,主站负责显示各个输配电网的图像。这种数据传输方式工作量大,要求着网络带宽和数据处理都要有很高的水平,一旦有灾害情况出现,网络传输受到干扰后就不能正常进行工作,影响了输配电电网视频监控系统的正常运作。

1.2 传统电网兼容性差

当前在电力系统内有很多家视频监控设施厂商,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很多厂商都按照统一的、标准的视频监控提供服务,但很多分站设备很难接入到监控主站内,很难实现远方监控的预期目的,并且这些监控设备兼容性不好,导致输配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在运转中出现很多问题。

2 简述智能电网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

2.1 图像识别的具体流程

如图1为图像识别过程,共分为样本训练阶段、识别图像两个阶段。样本训练阶段:预处理样本图像、提取图像特征、分类图像模式,进而获取到样本图像特征库。识别图像阶段:预处理输入图像。

2.2 取图像特征

提取图像特征是为了确保图像的位置移动、位置旋转、大小等不变形和提取唯一标识的图像特征来为图像识别进行服务。图像特征提取就是图像表示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减轻识别图像的工作负担。由于原始图像数据维数很高,在特征提取后为数据降低维度,进而提高识别工作效率。如下为几种提取特征图像的方法。一是,统计像素特征。在统计图像像素后提取特征,统计像素特征有两种颜色分布,即:灰度直方图、彩色图像。二是,可视化特征,通过图像文理和边缘等视觉特征对图像进行描述,纹理刻画像素领域灰度空间分布规律,边缘特征对图像灰度空间出现的像素集合进行描述。三是,代数特征。从存储图像矩阵中体现图像属性特征。四是,变换系数的特征,提取变换系统特征有多种方式方法,通过图像展开小波分析或者小波包分析,进而将变换中的特征提取出。像素统计特征与可视化特征都是像素级的底层特征,具有计算简单和表示直观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计算量大、维数高等不足。代数特征的益处在于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光照变换、噪音等变换引发的图像灰度变换不敏感,同时它具有平移、旋转等不变性。但如果矩阵维度系数太高,计算会出现困难。变换系数特征具备特征维数低和表示能力高等优势,但不能直观的表现特征语义,在变换分类识别图像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图像特征发展趋势上而言,研究代数特征和变换系数特征将是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并且通过分析和研究后发现,代数特征、变换系数特征今后会得到电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虽然其还处于研究的初期,但是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尤其是在电网企业中,其使用价值更高。

2.3 图像预处理的应用

预处理图像是为了能够进一步进行图像识别服务。在预处理中,为了便于分析图像中的内容,灰度处理彩色图像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很多时候会对图像展开二值处理;为了能够在成像中图像受到的噪声污染率,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为了彰显出图像细节特征,对图像实施高通滤波器处理。为了可以寻找到关注部分中的图像,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边界检测,最终分割图像。

2.4 图像识别算法的应用

在图像识别中,图像识别算法是其核心部分,此算法与模式识别算法有很大关系,如下对几种常见的图像识别算法的分析。一是,决策理论的判别方法。以决策理论为前提构建起识别方法,寻找和判别函数就是决策理论判别方法的核心。其概率统计模型就是成批分析和研究图像,并找出图像中的规律。二是,结构性方法,对模式图像结构进行分析,将一些复杂的、庞大的结构分解成为简单的、细小的子结构,直至分解成为基元子结构。结果性方法的特征在映射成形后,并且生成识别语法结构主动的识别特征。其关键在于构造出最佳的文法结构。光学模式识别研究通常运用在识别光学模式实时器件和光学模式识别不变形两个方面上。在软计算技术识别方法是一种智能的、综合的识别方法,它包括粗糙集技术、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多项技术。决策理论是数量处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忽视了模式图形结构关系。在具有结构性图像识别上应用结构性方法效果显著,但此方法在使用中还有限制。光学模式识别具备实时性、高效性、高识别率等优势,但在识别不变性上没有什么效果,即便是有效果,但效果也不理想。经网络能够构造出复杂的、多变的判别函数,完善了传统分类器的不足,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3 电力信息安全中智能电网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支撑智能电网发展下,信息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充分应用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如下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力信息安全中应用的实际情况,一是,认证身份:在电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下,电网智能设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输配电网中的操控设备,为了安全有效的操作设备,需要在智能设备上安装上识别身份的装置,避免非工作者随意操作设施设备,一旦非工作人员操控了设备,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还会给电网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识别身份装置的安装尤为重要,必须要及时在智能设备上安装。二是,安全过滤数据:在应用智能电网图像识别技术中,随着电网业务越来越多,信息安全越发关键和重要。

4 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电网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同平台短路计算、保护整定及绘图的一体化。该方法基于智能图形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在图形界面直接对电网状态、图元进行操作处理,并完成电网状态转化及拓扑分析,为国家电力行业电网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辰州傩戏的基本特征

(一)辰州傩戏是古代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辰州傩中还保留着楚文化的艺术特征,历经千载而承传下来,已被看成是湖湘文化的根基。

(二)辰州傩戏完成了从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从娱神发展到了娱人阶段,具备了娱人娱神的特点。

(三)辰州傩戏也是原始意义上的宗教,后来变成了艺术和宗教的结合物,兼容了民俗表演以及原始宗教的特征。

(四)这种古老的艺术语言特色鲜明,它的歌舞戏曲体现出了内容情感化、神灵具备人格化特征、表演形式日益多样化,具备可剧可唱的特点,被看成是现代戏剧领域的“活化石”。

(五)从辰州傩戏的声腔来看,属于戏剧声乐中的高腔体系,这种唱腔有着显著的地方性特征,个性非常鲜明,它的音乐特征是“一启众和”的帮腔形式。傩戏不使用丝弦,仅仅运用锣、钹以及鼓打击乐伴奏,这是它的特色之一。

(六)傩戏面具等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是傩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通过它能够将傩戏艺术和其余形式的戏剧艺术区分开来。

(七)辰州傩长时间存在以及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它存在于肥沃的民间土壤中,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之一,有着显著的习俗性特征。

二、辰州傩戏表演特征

(一)行当角色。傩戏以面具造型来确定角色,主要是生、旦、净、丑这四行,大戏中四个角色比较齐全,小戏中主要是“对子戏”,也就是小丑、老生或小旦。

(二)老旦表演技巧。大多数傩戏艺人都是法师,他们表演的大多数剧目体现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一部分剧中人物亦是在傩坛中所祀神?o的相关化身。台步大部分是“走罡”,手式是“按诀”。

(三)音乐体裁。从表演上来看,融合了一些说唱以及民间歌舞的成份。首先是民间歌曲,这也是傩戏音乐的主要前提,涵盖了小调、山歌、劳动歌曲以及叙事歌曲等。其次是民间歌舞音乐,大多数曲调都是分节歌体类型的上下句结构,不同段落间以打击乐进行过渡,唱腔主要是一唱众和。再次是民间宗教音乐,大部分都是道曲以及佛曲,旋律非常简单,主要特征是吟唱性以及口语性,通常都是先说一段故事,然后唱一段音乐,有时也会在说唱过程中加入帮腔以及对唱,台上台下相互应和。第四就是民间戏曲音乐,原本是土老司“打锣腔”,由其开始自由哼唱,然后随着相关剧目的日趋丰富,增加了唱腔方面的戏剧性,加大了表现力,融汇以及吸收了不少兄弟剧种戏曲中的声腔音乐,呈现出了角色唱腔的雏形,这种傩戏唱腔音乐也就具备了浓厚的巫风和独特的地方民族色彩。

(四)服饰与道具。巫师的法衣都是手工制作的,通常可以分成下列三种:首先是红色法衣;其次是无袖蟠龙天师袍;第三是黑颜色、大袖、掩胸的长襟袍,也被叫做“长衣”。有法帽以及黑色山形帽两种。巫师身上穿着“长衣”时,要戴着黑颜色的山形帽,巫师在穿着蟠龙天师袍的时候,头上要戴着法帽。在傩戏表演中,先锋以及师娘等上身穿着彩衣,下身系着百褶裙。丑角和判官分别穿的是对胸开襟衣以及红色官衣等。

(五)辰州傩戏面具。辰州傩戏所使用的表演面具是它区别于其他戏剧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关于发明专利申请创造性的审查,《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审查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应当审查发明是否具有显著的进步,所谓显著的进步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另外,《专利审查指南》还规定:当发明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时,一方面说明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同时也反映出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该发明具备创造性。从规定可以看出:技术效果是判断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专利审查中的四个案例,就申请人如何撰写发明的技术效果以及有效的通过论证发明的技术效果以答复创造性审查意见做一些简单的探讨,希望能给相关的专利工作者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工作思路。

二、实际案例分析

1、通过撰写发明的技术效果以突出发明的创造性

案例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用于合成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根据检索得到本申请背景技术提供的文献1可认为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权利要求1与文献1的区别在于特征A,而背景技术提供的文献2已经给出了采用特征A的技术启示。为了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将文献2的特征A替换文献1的制备方法以获得催化性能更优的催化剂。

假如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根据自身所检索和掌握的现有技术知识,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比实验,对比本申请催化剂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文献1的催化剂在催化活性上的差异,找到本申请催化剂较现有技术的催化剂在某些性能上的提高,而这些性能上的改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有技术所无法预料的,那么当申请人将这些技术效果和对比试验数据撰写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本申请催化剂就由于产生了某些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从而使得本申请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进而具备创造性。

因此,在撰写与现有技术区别较少或改进较小的申请时,首先要充分检索和了解现有技术,尽可能的找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然后要突出对发明技术效果的撰写,重点找出本发明较现有技术,尤其是最接近现有技术所获得的更优或无法预料的技术效果,以更好的印证本发明的创造性,在具体撰写时可以通过对比实验的实施对比例来证明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的和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2、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是明确并具有依据,同时基于区别特征得到的

案例2: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催化剂。申请人将与对比文件存在区别的载体(该载体是本领域所公知的)补入权利要求1中,并在意见陈述中指出该载体与催化剂各组分中的氧化物之间都具有很强协同效应,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仅记载了催化剂活性好,并没有记载该技术效果是由限定的载体而产生的,也没有记载对比实施例来证明催化剂活性高于现有技术的催化剂。

在争辩发明具有预料不到技术效果时,需要注意的是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描述应当是明确并具有依据的,这里所指的“明确”应当是明确记载区别于现有技术的具体技术效果,并不是含糊的表述“预料不到的性能或效果”,而所谓“有依据”则是指需要记载或提供相应的对比试验证据或者利用现有技术证据(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来证明技术效果的预料不到;同时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当是基于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该区别特征结合权利要求的其它已知特征而得到的,具体而言是预料不到技术效果是由区别特征对于现有技术改进后而随之产生的,这是由于如果该技术效果不是区别特征和该区别特征结合权利要求的其它已知特征而得到的,那么该技术效果就可以认为是由现有技术就能达到的,也就是没有产生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事先无法预测或者推理出来的在技术效果上“质”或者“量”的变化,不能被认定为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体到本案例,说明书中只是笼统的记载催化剂活性好,并没有记载或提供对比试验或其它证据证明载体与催化剂活性组分产生协同作用,并且取得了较现有技术更优的技术效果。同时本申请既没有记载也没有提供对比试验或其它证据来证明催化剂所取得的技术效果是由于载体的区别特征改进现有技术所获得的,即使本申请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那也由于无法证明现有技术获得不到该技术效果而不能将该技术效果认定为预料不到的。

因此,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建议的做法是申请文件中都应当明确记载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与之相对应所获得的技术效果,并给出适当的实验数据验证上述技术效果。即使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检索的现有技术不同于审查员检索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如果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记载了技术效果并提供了相应的效果实验证据,那么申请人在收到审查意见通知书后可以根据审查员提供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提供相应的对比实验数据。同时申请人在提供对比试验数据以证明发明技术效果时应注意该技术效果应在申请文件中有明确记载,并且该技术效果是基于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该区别特征结合权利要求的其它已知特征而得到的。

3、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当是在发明要求保护的整个范围内都可以达到的。

案例3: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分离膜,申请人在意见陈述中列出了对比实验数据,在实验中,对三种分离膜作了实验1、2、3,实验1和实验2的分离膜相当于对比文件1中的分离膜,实验3相当于本发明的分离膜。实验3分离膜的分离效果远远超过实验1和2的分离膜,以证明本发明的分离膜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通过分析本申请和对比文件,审查员发现本申请权利要求1并没有限定实验3分离膜区别于实验1和2的分离膜的特定特征,即实验1和实验2对应的分离膜都在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保护范围内,这表明仅有一部分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能够达到实验3分离膜的效果,而另一部分范围(对应实验1和2的分离膜)并不能达到该效果,甚至可能相差较大,所以实验3分离膜所产生的预料不到的技术并不是权利要求整个保护范围内都能达到的,如果该效果是创造性的唯一争辩理由,就不能认为发明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因此,在提供对比试验数据以证明预料不到技术效果时,需要注意的是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当是发明所要保护的整个范围内都可以达到的,在提供对比试验证据时应当与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范围相对应。由于用于证明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实施例或对比试验数据通常是一个较小的范围,而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通常较大,因此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往往是在申请人陈述的产生预料不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到的,申请人在进行概括时需要充分考虑技术领域的可预见性水平和概括的特征与对预料不到技术效果起作用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因素。具体而言,对于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相对较高的技术领域,例如机械、电学等领域,通常认为可以根据取得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概括至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对于技术效果可预见水平相对较低的技术领域,例如化学、生物等领域,鉴于这些领域大多属于实验科学,技术效果通常需要实验数据加以验证,通常认为不能根据取得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进行概括,或者仅能进行非常有限的概括。而对于概括的特征与对预料不到技术效果起作用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如果概括的技术特征与对预料不到技术效果起作用的技术特征之间相互独立,无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通常认为可以根据取得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概括至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反之,如果概括的技术特征为对预料不到技术效果起作用的技术特征或者它们之间密不可分,存在相互作用和彼此支持,通常认为不能根据取得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进行概括,或者仅能进行非常有限的概括。

4、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发明技术效果时应基于相同的比较基准

案例4: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用于空气净化的催化剂。申请人在意见陈述中提供了本申请和对比文件两者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数据,指出本申请的催化剂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审查员通过比较申请人所述的对比试验证据,发现该对比试验的效果数据存在针对反应气体不同,反应原料气组成不同,反应空速也不同,因此该对比试验的比较基准不同,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得到两者催化剂活性不同的结论。

因此,在提供对比试验数据以证明发明技术效果时,应当注意在实验中采用相同的比较基准,具体而言,比较基准应为相同的比较目标,相同的实验条件,相同的效果评价体系。只有通过采用相同的比较基准得到的对比实验数据才能真正的反映对比双方在技术效果上的差异,否则所得到的对比数据并不能证明发明的技术效果。

三、结论

在撰写申请文件时详细有针对性的记载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可以有力地证明发明技术方案的显著的进步;而当在审查过程中受到创造性质疑时,通过对发明技术效果的有效答复,可以加快推进审查过程,提高专利授权的可能性。

结合以上的案例分析,就发明技术效果的撰写和有效意见答复给出下面几点建议:

(1)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尽可能的找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突出本申请较最接近现有技术所获得的更好或无法预料的技术效果的撰写。

(2)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描述应是明确记载并具有依据的,同时基于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该区别特征结合权利要求的其它已知特征而得到的;在撰写申请文件时,申请文件中都应当明确记载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与之相对应所获得的技术效果,并给出适当的实验数据验证上述技术效果。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5篇

1汽车高速发动机故障检测原理

汽车高速发动机处在一个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处在扰动环境中,汽车发动机故障节点检测通过提取环境内异常变化的电流信号进行故障判断的,往往采用多层结构,其检测原理如下:es(t)用于描述发动机电流信号幅度降低后的电源电流,iL(t)用于描述非线性负载电流,TLFNN需要通过三层的前馈采集设备完成,参考输入包括es(t)以及其在当前时刻之前其它时刻的值构成。但是,汽车高速发动机设备在发生故障过程中,一般会产生短时、瞬间电流异常,以此特征可作为设备发生对接故障的依据。传统的故障检测方法针对这种瞬间、小强度的电流特征,无法实时捕获敏感的电流异常故障特征,导致传统故障检测方法对这种敏感度不高的故障特征检测存在困难,漏检率较高。

2发动机故障优化检测过程

提出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按照汽车发动机中电流峰值的波动状态,可检测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节点,过程如下。

2.1采集过电流信号

发动机故障特征大多反应到电流信号上,假设汽车发动机检测部件中存在k条信息链,第j条信息链采集的电流特征信号为dj,其中:通过式(12)获取时期u中采集的电流特征信号在信息信道中的缓冲概率:式中,W表示信息信道缓冲范围中保存的电流特征信号量,电流特征信号可反映汽车发动机的电力状态,Mj(u)表示u时刻的电流特征参数,采用式(13)能够获取电流特征参数值:如果电流检测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则不同发动机部件的特征参数会产生一定的干扰。通过上述分析的方法,通过汽车发动机中的电流监测部件,可得到汽车发动机中的电流特征参数,为工业企业汽车发动机故障设备检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2非线性噪声滤波去噪处理

采用上述分析的方法,可采集汽车发动机中的电流异常特征参数。因为采集电流特征参数时会受到时间间隔的影响,存在不同噪声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获取的电流特征信号中包含较多的噪声。通过非线性滤波方法能够过滤其中的噪声,增强数据的准确度,为汽车发动机中故障检测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非线性滤波方法对所有的电流特征参数进行划分,将其转换成6种不同的数据类型,再采用非线性滤波方法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操作,确保冗余数据量的最低化。假设对电流信号进行监测的次数为n,塑造的电流特征参数监测矩阵为:最终完成对电流特征信号中的噪声的过滤操作,为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节点的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2.3电力特征参数离散化处理

对汽车高速发动机中的电流特征参数进行离散化操作,能够得到发动机的异常系数,对比分析汽车发动机正常的负载系数评估规范,可以对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进行准确检测。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可得电流特征参数为ηjk,假设{J1,J2,…,Jp}用于描述电流特征信号原始空间数据集,则采用式(23)可以获取邻居区域的相关性系数:式中,λ表示故障设备负载系数阀值,分析式(25)可得,如果发动机设备负载系数高于设备恶性负载阀值,则说明汽车发动机中包含故障设备,否则说明大型设备中不包含故障设备。

3实验结果

采用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传统的检测法以及本文方法对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节点进行检测。从监测数据中任意采集电流特征参数,传统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对比分析相关的检测结果,获取的详细结果用图2描述。图2描述了10次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可得,采用本文方法检测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准确率高于传统算法,说明本文算法具有较高的优越性。统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得到的数据用表1描述。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得,汽车发动机中的故障节点功率较低时,采用本文算法进行汽车发动机中故障设备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降低了检测误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结束语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移动学习;设备特征识别;内容自适应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10084-03

0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远程教学模式从远程学习(D-Learning)到电子学习(E-Learning)向移动学习(M-Learning)演变。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具有移动通信模块的PDA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教学互动的学习形式。

为适应人才培养形势的变化,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大纲,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纲中规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不同以往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传统的阅读能力培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的综合能力训练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或基本熟练的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各种英语技能;二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学的教学,增加学生训练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引入现代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学时少、要求高[1]。大学英语课在一般院校非英语专业每周只安排4到6个学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按大纲要求,教师在2-3年内大约280-350个学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读、听、说、写、译的基本技能,最后达到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能就教材内容和一般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讨论,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300汉字。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学要求较高。

2)教学班级规模较大、学生数量较多[1]。大学英语教学班级规模较大,每班学生大约50-100人,给语言技能的训练带来很大困难。

3)注重信息化和个性化[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改善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使教学过程从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自主灵活,学习形式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选择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

M-Learning的泛在性,可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时少、教学班级规模大、学生数量多的问题;M-Learning的即时性,可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时少的问题;M-Learning的个性化适合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本文以“大学英语”作为目标课程来设计移动学习管理系统。

1 设计目标

本文设计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拟实现以下目标:

1)支持多用户、多角色、多权限、多设备的用户及设备管理,实现对用户的安全认证;

2)实现友好、简洁、高兼容性的用户界面;

3)为用户提供资源浏览、测试、作业、调查、答疑、讨论、词汇表等教学功能,更好的辅助师生完成学习任务;

4)支持在线M-Learning模式,体现M-Learning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体现M-Learning的交互性和情境性特点;

5)支持学习过程监控,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可以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2 总体功能设计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是面向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和多种移动设备,服务于多种身份用户的系统。由于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服务对象的差异性较大,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移动设备的特点,需要为不同的移动设备提供相适应的用户界面,需要针对用户所使用的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特色的学习活动。因此,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应具有对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特征进行识别,并根据设备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与设备特征相适应内容的功能。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除了应考虑使用户能够以B/S模式通过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访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还应为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等更具M-Learning特色的教学服务。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对系统的具体功能分析如下:

1)用户管理功能。认证用户身份、分配用户权限、实现用户访问的安全控制。

2)设备管理功能。实现多种移动设备通过多种移动通信网络(WLAN、

3G网络等)访问系统,使用系统提供的M-Learning服务,并识别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

3)用户界面管理功能。实现各种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适用于不同的移动设备,保证用户浏览内容的友好性、便利性、正确性和一致性。

4)学习活动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并实现以SMS的方式向用户教务教学信息。

2.1 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权限分配和用户访问的安全控制。本文设计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为多用户、多角色系统。用户的角色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每个角色在对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权限,各个角色的权限如表1所示。

2.2 设备管理功能设计

用户使用移动设备中安装的互联网浏览器以B/S模式访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对用户移动设备特征的识别,实际上是对用户使用的互联网浏览器特征及浏览偏好的识别。用户浏览页面的呈现方式应考虑浏览器特征差异,页面内容的质量和数据量应考虑用户的浏览偏好设置。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设备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设备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的识别。系统通过检查移动设备是否具有设备描述文件来判断设备是否是首次访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当设备首次访问系统时,先通过浏览器发送的HTTP报头来识别用户的设备特征。通过HTTP报头,可以识别设备是否是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类型、浏览器类型、是否支持Cookies、支持的WAP版本、支持的CSS版本、是否支持JavaScript等设备特征信息。然后由用户对浏览偏好进行设置,最后将设备特征信息和用户浏览偏好以设备描述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浏览器中的Cookies参数)保存在设备中。当用户再次使用该设备访问系统时,系统读取保存在设备中的设备描述文件来识别设备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将设备描述文件保存在用户设备中,可以减少系统负担,系统对每个设备只进行一次识别。采用这种方式保存设备描述文件也降低了用户操作的复杂度,避免用户在同一设备上重复设置浏览偏好。

2.3 用户界面管理功能设计

移动设备的硬件性能、软件性能、网络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资源的形式也存在多样性。用户界面管理功能实现为不同的用户及设备提供与设备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相适应的用户界面,使系统提供的教学服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用户界面管理功能分别由界面生成技术和学习资源重组技术两部分实现。界面生成技术根据用户设备的特征选择适合用户设备的页面模板,学习资源重组技术根据用户设备的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选择适合用户设备的页面内容,并将选择的页面内容填充到相应的页面模板中。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读取保存在用户设备中的设备描述文件,然后根据设备描述文件描述的设备特征选择页面模板,根据设备特征和用户浏览偏好选择页面内容,最后将整合后的页面呈现给用户。

用户界面管理功能根据用户移动设备特征将同样的教学信息及教学活动内容以不同的用户界面反馈给相应的移动设备,保证不同移动设备浏览内容的一致性,并根据用户的浏览偏好设置,将教学资源按资源质量和数据量进行重组,为不同浏览偏好的用户提供内容一致但资源质量和数据量不同的教学资源,以适应移动设备的数据传输及处理能力。

2.4 学习活动功能设计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设计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某单元的实际教学活动流程[3]如表2所示。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可以看出,按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部分;按教学活动可分为学习课程资源和参与课程活动两个部分,学习课程资源应用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参与课程活动应用在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本文设计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学习活动功能分为课程资源学习功能和课程活动功能,对学习活动功能的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课程资源学习”功能实现网页形式的学习资源浏览,学习资源由教师添加。

“课程活动”功能实现通告、测试、作业、调查、答疑、讨论、词汇表和教学过程控制等学习活动功能,单个课程中可加入一个或多个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测试”功能实现单选、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填空、匹配等形式的测试,测试内容由教师设计,学生参与测试并提交答案后,可查看本次测试的结果(包括测试进行时间、测试成绩等);“作业”功能实现在线作答和离线作答形式的作业;“调查”功能实现关于某个主题的单选或多选调查,并实时统计调查结果;“答疑”功能实现聊天室模式的实时在线问答;“讨论”功能实现“主题――回复”模式的论坛讨论形式;“词汇表”功能实现词条模式的单词学习;“教学过程控制”功能实现教师查看并评阅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参与的测试。

根据上述分析,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分为“校园通告”、“在线课堂”和“我的班级”三个部分。

“校园通告”实现面向全部用户通知和公告。

“在线课堂”实现具体的学习活动功能(课程资源学习功能和课程活动功能)。

“我的班级”实现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系统将用户按现实中的教学班级分组,不同班级之间相互隔离,并为用户提供班级定制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用户只能访问自己所在的班级,班级教学活动包括“在线课堂”中的全部学习活动。

3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整体框架如图3所示,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用户及设备识别模块、课程内容管理系统模块、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模块、短信应用模块、移动学习功能逻辑模块和移动学习资源管理模块。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由“用户及设备识别模块”、“课程内容管理模块”、“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模块”、“移动学习活动管理模块”、“移动学习资源管理模块”、“短信应用模块”和“数据库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

“用户及设备识别模块”实现用户管理和设备识别功能;“课程内容管理模块”完成对用户、课程及教学活动的管理;“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模块”和“移动学习资源管理模块”实现用户界面管理功能;“移动学习活动管理模块”实现具体学习活动的管理功能;“短信应用模块”通过外接GSM Modem等短信息收发设备实现以短信息的方式,向用户及时教务教学通知的功能;“数据库模块”存储系统所使用的相关数据。

用户以B/S模式访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时,先由“用户及设备识别模块”对用户所使用的设备特征进行识别和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将PC用户转入“课程内容管理模块”,将移动设备用户转入“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模块”。“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模块”通过“学习资源重组”和“移动设备界面生成”两个组件为移动设备用户提供与设备特征相适应的浏览内容。“移动学习活动管理模块”实现各种学习活动的移动化应用。“移动学习资源管理模块”完成对学习资源的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所需的数据。

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接入层、表示层、功能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接入层为用户提供通过LAN/WLAN/GSM/CDMA/3G等多种通信网络访问系统的能力;表示层为不同身份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教学和管理活动;功能层实现平台管理、学习活动管理、服务管理等功能;应用层实现用户及设备识别、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资源制作、短信息应用以及学习资源管理功能;数据层管理数据并为上层应用提供相关数据。

4 结语

移动学习应用广泛,涉及多个交叉学科,本文围绕移动学习,探索了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了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设计目标;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分析了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将系统总体功能分解为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用户界面管理和学习活动管理四个子功能;针对移动设备的差异性,提出了移动设备特征识别和移动设备内容自适应的方法,能够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移动设备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和学习活动的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推广和发展移动学习将促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发展。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有助于构建泛在的终身学习环境,对构建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路利,浅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3):135-136.

[2]李俊新,大学英语教学新特点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164-165.

[3]邓桂东、兰天,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主导-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7(4):25-27.

[4]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值范围新颖性技术领域可预见性水平

包含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在各个领域均较常见,对于该类权利要求的新颖性的判断在专利审查中会经常遇到。专利审查指南第2部分第3章第3.2.4节规定:“如果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中存在以数值或者连续变化的数值范围限定的技术特征,例如部件的尺寸、温度、压力以及组合物的组分含量,而其余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相同,则其新颖性的判断应当依照以下各项规定:(1)对比文件公开的数值或者数值范围落在上述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值范围内,将破坏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新颖性;(2)对比文件公开的数值范围与上述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叠或者有一个共同的端点,将破坏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新颖性。”

当权利要求中包含有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时,对比文件公开的每个数值范围均落入权利要求相应数值范围之内(即满足上述条件1)时,由于此时对比文件公开的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中所涵盖的所有具体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一般可以认为权利要求不具备新颖性。

但是,当对比文件公开的多个数值范围与权利要求相应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叠(即满足上述条件2)时,由于此时对比文件公开的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中既包含落入权利要求相应范围内的具体技术方案,也包含未落入权利要求相应范围内的具体技术方案,此种情形下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判断标准和方法,在审查指南中未给出明确的结论。截止到目前,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和报道的文献甚少。

本文的研究思路

当对比文件公开的多个数值范围与权利要求相应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叠时,要判断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可首先对对比文件中公开的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进行解析。

对于对比文件的每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毫无疑义,其可看作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具体的数值点或更小的数值范围的集合。因而,对比文件公开的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可以看作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包含多个技术特征(数值范围),每个技术特征存在多种选择(该数值范围内的多个离散的具体数值点和/或更小的数值范围)。

当对比文件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有多个技术特征存在多种选择时,应当根据所属技术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相对较高的技术领域,例如机械、电学等领域,通常,可以认为对比文件公开了每个技术特征的每种选择与其它技术特征一起所构成的多个具体技术方案;对于技术效果可预见水平相对较低的技术领域,例如化学、生物等领域,通常,不能认为对比文件公开了每个技术特征的每种选择与其它技术特征一起所构成的多个具体技术方案。简而言之,对比文件公开的n×n的选择是否算具体的公开,应结合该技术领域技术效果的可预见性水平加以判断。

案例分析

对比文件公开的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能否认为其公开了每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每种选择(即该数值范围内的多个离散的具体数值点和/或更小的数值范围)与其它技术特征一起所构成的多个具体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技术领域加以区分,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1.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较高的技术领域

案例一:要求保护的发明的权利要求为一种机械装置,其包括:直径在50~100毫米之间的部件A,直径小于40毫米的部件B,直径小于30毫米的部件c,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特征x。

对比文件也公开了一种机械装置,其包括:直径在20~70毫米之间的部件A,直径在20~60毫米之间的部件B,直径在20~50毫米之间的部件c,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为特征x。

在该案例中,包含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有三个,即部件A、B和C的直径,对比文件中公开的数值范围均分别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中相应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叠。

要判断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是否具备新颖性,需要明确对比文件是否公开了落入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技术领域技术效果的可预见性水平的高低来进行分析判断。

由于在上述案例中,部件A、B和c之间相对独立,三个部件的直径在其相应直径范围内发生变化,对其构成的最终的机械装置的影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预见的,可预见性水平较高。因而对比文件公开的分别包含上述三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部件A、B、c相互组合的技术方案,可以认为公开了具有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点和/或更小的数值范围与其他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点和/或更小数值范围相互组合构成的多个具体的技术方案,其中由位于对比文件的数值范围与对比文件相应数值范围部分重叠区域内的数值点相互组合构成的具体的技术方案破坏了权利要求的新颖性。

在数值点技术特征较多时,可能有些数值点落在权利要求相应数值范围之外,此时,如果在对比文件中(通常在对比文件的权利要求书和与其对应的说明书的发明内容部分)能找到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这些数值范围与权利要求的相应数值范围部分重叠,那么对于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较高的技术领域,一般可采用该方法评价权利要求的新颖性。

2.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较低的技术领域

案例二:要求保护的发明的权利要求为一种电化学设备,其包括:厚度在15~200微米之间的正极,厚度小于10微米的电解质,厚度小于30微米的负极。

对比文件也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设备,其包括:厚度在0.1~100微米之间的正极,厚度在0.2~100微米之间的电解质,厚度在0.1~100微米之间的负极。

在该案例中,包含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有三个,即正极的厚度、电解质的厚度和负极的厚度,对比文件中公开的数值范围均分别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中相应数值范围部分重叠。

该案例涉及化学领域,化学属于一种实验科学,任何组分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使最终产品的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技术效果可预见性水平较低。在上述案例中,正极、电解质和负极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对电化学设备的性能产生影响,三者厚度在相应厚度范围内发生变化,对最终构成的电化学设备的性能的影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于预见的。因而对比文件包含上述三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的公开,不能认为公开了每个数值范围内的每个具体数值点和/或更小的数值范围与其它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构成的具体的技术方案,自然也未公开由位于对比文件的数值范围与对比文件相应数值范围部分重叠区域内的数值点相互组合构成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所以,不能认为对比文件破坏了权利要求的新颖性。

以上分不同情形分别探讨了当多个数值范围部分重叠时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判断标准和方法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不能破坏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新颖性时,应进一步考虑其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问题,至于对比文件是否能够破坏本发明的创造性,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通常可从技术启示和技术效果等方面整体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结语

本文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对多个数值范围与对比文件部分重叠时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判断标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对比文件公开了包含多个数值范围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这些数值范围与权利要求中相应数值范围部分重叠,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判断标准和方法可根据技术领域加以区分。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8篇

【摘要】  目的 寻找鉴别姜天麻的特征及方法。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鉴别通则对模拟制备的姜天麻进行系统实验观察,选出主要鉴别特征及鉴别方法,据此试行鉴别两批“姜天麻”饮片,验证该特征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性状主要特征为有时具姜样气味;显微主要特征为多糖类团块、厚壁细胞、薄壁细胞、草酸钙针晶束及姜的淀粉粒、梯纹导管、纤维、油细胞等;碘试液反应呈紫棕、红紫色。以之为指标,正确鉴别出两批饮片为掺伪品。结论 性状、显微、理化(碘试液反应)等鉴别法可正确鉴别姜天麻的真伪及掺伪,简便易行。

【关键词】  姜制天麻;鉴别

    abstract:objective to search for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identifying the prepared gastrodia (stir-backed with ginger juice). methods the prepared gastrodia was systemically made in lab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en fou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prepared gastrodia.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by identifying two batches prepared gastrodia products. results the main macroscopic characters:it had the scent of ginger sometim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lots of polysaccharides, thick-walled cells, thinner-walled cells, raphides and substances from ginger, such as starch grains, scalariform vessels, fibers, oil cells, and so on. solution of iodine reaction showed purple-brown, reddish violet. two batches products were accurately identified. conclusion macroscopic characters, microscopic characters and the reaction can identify the prepared gastrodia. these methods are simple and convenient.

   

key words:prepared gastrodia;identify

姜天麻为中药天麻的一种炮制品,早在清代《幼幼集成》中就有记载。关于姜天麻的鉴别方法未见有文献记载,而且经姜汁制后,其性状、显微、理化特征均发生变化,不宜直接按照天麻的鉴别标准进行鉴别。此外,各地姜天麻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1-6],有些厂家还在炮制过程中擅自更改方法,甚至掺伪增重牟取暴利,因此亟须对其鉴别特征及方法进行研究。为此,笔者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发现一系列鉴别特征及性质;按照这些特征及性质对两批“姜天麻”饮片检品进行验证性鉴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鉴别姜天麻的方法及思路。

1  实验材料

1.1  天麻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标本,经鉴定原植物学名)。部分粉碎60目备用。

1.2  生姜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栽培于南宁郊区,经鉴定原植物学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规定制备姜汁[7]或切成厚约3~4 mm纵切片备用。

1.3  自制姜天麻

取天麻与生姜,参照各种炮制规范及相关规定,在实验室模拟制备姜天麻。其中一部分粉碎为40、60目备用。自制姜天麻ⅰ:参照广西、江西、广东的炮制规范[1-3],用姜汁拌匀天麻,润透(约18 h)蒸至无白心(1 h),切为薄片,50 ℃烘干。2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ⅱ:参照云南炮制规范[4],用姜汁拌匀天麻,润透(约18 h),切为薄片,50 ℃烘干。5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ⅲ:操作同“自制姜天麻ⅱ”,2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ⅳ:参照彝族药的炮制要求[5]制备,操作同“自制姜天麻ⅱ”,4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ⅴ:参照福建炮制规范[6]制备,一层姜片一层天麻相间,用棉线捆扎,使姜片与天麻密接,蒸1 h,取出切成薄片,50 ℃烘干。25 kg生姜/100 kg天麻。

1.4  姜天麻检品

广西某中药饮片厂出品。经调查发现,系用“姜汁共煮后干燥”的方法生产,其中掺有淀粉(批号20051228、20060328)。第1个批号的检品中有部分切片具番薯干气味,为了便于下文叙述,称为“检品ⅰ”,其余均称为“检品ⅱ”。检品ⅰ、ⅱ均取部分分别粉碎为40、60目备用。

1.5  仪器及试剂

 

生物显微镜(xs-18型,南京江光光学仪器厂),电热鼓风干燥箱(df205型,北京西城区医疗器械二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姜天麻鉴别特征的观察

 

对各种模拟制备的姜天麻进行系统的实验观察,并与姜汁进行对比,初步确定姜天麻的性状、显微、理化等主要鉴别特征,从而提出鉴别姜天麻的设想。实验观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药材检定通则”、“显微鉴别法”[7],理化特征(碘试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天麻项下的鉴别(2)规定,冷浸材料,振摇1 min,静置10 min,滴加碘试液1~2滴(亦可过滤后滴加入滤液),观察浸出液颜色变化。

2.1.1  性状特征 

自制姜天麻ⅰ:为薄切片,厚1~2 mm。表面平坦,类白、黄白色;最外层切片的外表有浅黄棕色的残留表皮,具纵皱纹,有时可见点状横向排列的横纹(点状环节);对光透视可见多数纵向线状或短线状的筋脉(维管束)。质硬脆,易碎,半透明角质状,吸潮后变软。折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甜,有时微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ⅱ: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微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ⅲ: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ⅳ: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味微甜微酸,姜辣味明显。自制姜天麻ⅴ: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表面黄白、浅黄色,微具姜味。

经观察比较可知,各种方法制备的姜天麻的性状特征相似,拟可作为鉴别真伪的特征。其中气味及表面颜色可受炮制方法的影响:当使用的生姜量相同时,采用“姜汁润透后切片、干燥”的方法制备的姜天麻,其姜味较明显,而采用“姜汁润透后,蒸至无白心,切片、干燥”的方法制备的姜天麻,其姜味较弱。这与蒸制的过程中,成分挥发及冷凝的水有洗涤或浸渍作用造成姜汁损失有关;当炮制方法相同时,使用生姜量与制备的姜天麻的姜味明显程度成正比;不用姜汁,而用“姜片与天麻相间密接,然后蒸”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姜天麻的姜味弱,但表面颜色变黄。

2.1.2  显微特征 

姜汁:为具特异香气、味辛辣的液体,淡黄白色。以淀粉粒为主体,可见螺纹、梯纹、网纹、环纹导管;少量纤维、油细胞、草酸钙方晶。与文献[8]关于姜的鉴别特征相同。

自制姜天麻ⅰ:白色、类白色粉末,气微、味微甜,有时微具姜味。①大量糊化的多糖类物质团块,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大小形态不规则,团块状或碎片状,有时可见由轮廓不明显的长圆形、椭圆形颗粒组成;几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遇碘试液呈紫棕、棕紫、深棕色,少数呈紫蓝色。与天麻(材料“1.1”)平行试验比较:经姜制后多糖类团块与碘反应的颜色微趋于蓝色(多糖与淀粉相互融合造成)。②木化厚壁细胞成片或散在,常破碎,表面观呈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75~188 μm。壁呈淡黄棕色,厚约3.5 μm,部分壁呈连珠状;纹孔众多、明显。③薄壁细胞成片或散在,表面观呈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133~560 μm,壁非木化,几乎无色或微黄棕色,厚约3 μm,纹孔大且密集。④导管非木化或微木化,多为螺纹、网纹及环纹导管,直径7~50 μm。⑤可见草酸钙针晶束,散在或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34~75 μm。⑥少数糊化的姜汁淀粉粒团块,形状大小不规则,淀粉粒轮廓常不明显,遇碘试液呈蓝色。⑦偶见姜汁中的纤维碎片,无色或显黄棕色,边沿微波状,末端尖,或分叉,直径20~45 μm,壁厚3 μm。非木化,纹孔斜裂缝状,人字型。⑧偶见姜汁中的导管,多为梯纹导管,直径13~60 μm,其余类型的导管与天麻的无法区别。⑨偶见姜汁的油细胞,类圆、椭圆形,直径30~100 μm,内含淡黄色挥发油。

自制姜天麻ⅱ: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点:①微具姜味。②少量姜的淀粉粒,为扁平的广卵形、卵形、蚌壳形、类球形,有时具凸尖,侧面观为双凸镜形或狭条形,脐点少见,点状、短缝状,常位于较小端。直径11~55 μm。

自制姜天麻ⅲ:与自制姜天麻ⅱ相似。主要区别:具姜味及姜的淀粉粒。

自制姜天麻ⅳ:与自制姜天麻ⅱ相似。主要区别:姜辣味明显。常见姜的淀粉粒。

自制姜天麻ⅴ: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微具姜味;少量姜的淀粉粒,其中部分糊化成团。姜的纤维、导管、油细胞极少见。

经对比可知,各种方法制备的姜天麻的粉末特征相似,拟可作为鉴别真伪特征。经“蒸”的方法炮制的姜天麻所含的淀粉粒多糊化成团块,而不经“蒸”方法炮制者所含的淀粉粒多不糊化;淀粉粒、纤维、梯纹导管、油细胞等生姜的鉴别特征在镜下出现的几率大小,与炮制时使用的生姜量成正比;一般经“蒸”方法炮制后,生姜的组织细胞可因冷凝水的洗涤作用而减失。

2.1.3  理化特征

(见表1)表1  碘试液反应结果(略)

各材料的反应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相符,表明姜制对天麻的碘试液反应结果无显著影响,仅在加大姜用量到40 kg姜/100 kg天麻时,引起颜色稍加深。拟可用本反应作鉴别指标。

2.2  鉴别特征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2.2.1  检品性状的主要特征 

与自制姜天麻相似,但表面稍粗糙,偶有焦斑,检品ⅰ微具番薯干的气味。

2.2.2  检品粉末的主要特征

 

淡黄白色。大量不定形团块为主体,散在或存于薄壁细胞中,大小不一,淡黄或无色,半透明,偶见球形、椭圆形淀粉粒的轮廓;遇碘试液呈蓝色、紫蓝色(糊化的淀粉粒),或呈红棕色、棕色、紫棕色(糊化的天麻多糖或多糖与淀粉相互融合),有时两种颜色的团块相互交错。除了自制姜天麻的各种特征外,还常观察到:①具缘纹孔导管,多破碎。可有管傍木薄壁细胞,方形、长方形,壁增厚,可见纹孔。②草酸钙簇晶,多存于薄壁细胞,直径约34 μm,晶瓣较大、角尖锐,有些碎散为砂晶状。检品ⅰ粉末中,糊化淀粉团块极多,与碘试液作用呈蓝色。

表明检品中掺有姜汁以外的物质,它们与番薯粉的组织细胞特征大体相符[9]。

2.2.3  检品的碘试液反应 

检品ⅰ的浸出液与碘试液作用先显蓝紫,轻振摇后迅速变黑蓝色;检品ⅱ先显紫蓝色,轻振摇后渐变黑蓝色。表明检品含有较多的淀粉,与自制姜天麻反应的结果不一致。

2.2.4  判断 

检品为掺杂有一定数量伪品的“姜天麻”。掺伪物可能是番薯粉。

3  结论

实验观察以及验证性的鉴别实践表明: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碘试液反应等能正确地鉴别出姜天麻的真伪及掺伪。3种方法均为常规方法,简便易行,价廉,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但碘试液反应不宜用于鉴别天麻是否经过姜制,应予注意。

目前姜天麻的炮制方法不统一。不同工艺、不同辅料的用量、辅料的不同形式(姜汁或姜片)对制备出的姜天麻的鉴别特征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掺伪,则对鉴别特征的影响更大。因此,在鉴别时要坚持正确的思路:全面实验观察,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正确的鉴别结论。

感谢广西药材公司陈惠章老师的大力协助!

【参考文献】

 

[1] 广西卫生厅.广西中药炮制规范[m].1985.40.

[2] 赵思兢.广东药材炮制手册[m].广州:广东药品检验所编印,1963.189.

[3] 江西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3.

[4] 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6.17

[5] 田华咏,瞿显友,熊鹏辉.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79.

[6] 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77.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21,18,44.

[8] 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68,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9篇

【摘要】 目的 寻找鉴别姜天麻的特征及方法。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鉴别通则对模拟制备的姜天麻进行系统实验观察,选出主要鉴别特征及鉴别方法,据此试行鉴别两批“姜天麻”饮片,验证该特征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性状主要特征为有时具姜样气味;显微主要特征为多糖类团块、厚壁细胞、薄壁细胞、草酸钙针晶束及姜的淀粉粒、梯纹导管、纤维、油细胞等;碘试液反应呈紫棕、红紫色。以之为指标,正确鉴别出两批饮片为掺伪品。结论 性状、显微、理化(碘试液反应)等鉴别法可正确鉴别姜天麻的真伪及掺伪,简便易行。

【关键词】 姜制天麻;鉴别

Abstract:Objective To search for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identifying the prepared gastrodia (stir-backed with ginger juice). Methods The prepared gastrodia was systemically made in lab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en fou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prepared gastrodia.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by identifying two batches prepared gastrodia products. Results The main macroscopic characters:It had the scent of ginger sometim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Lots of polysaccharides, thick-walled cells, thinner-walled cells, raphides and substances from ginger, such as starch grains, scalariform vessels, fibers, oil cells, and so on. Solution of iodine reaction showed purple-brown, reddish violet. Two batches products were accurately identified. Conclusion Macroscopic characters, microscopic characters and the reaction can identify the prepared gastrodia. These methods are simple and convenient.

Key words:prepared Gastrodia;identify

姜天麻为中药天麻的一种炮制品,早在清代《幼幼集成》中就有记载。关于姜天麻的鉴别方法未见有文献记载,而且经姜汁制后,其性状、显微、理化特征均发生变化,不宜直接按照天麻的鉴别标准进行鉴别。此外,各地姜天麻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1-6],有些厂家还在炮制过程中擅自更改方法,甚至掺伪增重牟取暴利,因此亟须对其鉴别特征及方法进行研究。为此,笔者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发现一系列鉴别特征及性质;按照这些特征及性质对两批“姜天麻”饮片检品进行验证性鉴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鉴别姜天麻的方法及思路。

1 实验材料

1.1 天麻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标本,经鉴定原植物学名)。部分粉碎60目备用。

1.2 生姜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栽培于南宁郊区,经鉴定原植物学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规定制备姜汁[7]或切成厚约3~4 mm纵切片备用。

1.3 自制姜天麻

取天麻与生姜,参照各种炮制规范及相关规定,在实验室模拟制备姜天麻。其中一部分粉碎为40、60目备用。自制姜天麻Ⅰ:参照广西、江西、广东的炮制规范[1-3],用姜汁拌匀天麻,润透(约18 h)蒸至无白心(1 h),切为薄片,50 ℃烘干。2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Ⅱ:参照云南炮制规范[4],用姜汁拌匀天麻,润透(约18 h),切为薄片,50 ℃烘干。5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Ⅲ:操作同“自制姜天麻Ⅱ”,2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Ⅳ:参照彝族药的炮制要求[5]制备,操作同“自制姜天麻Ⅱ”,40 kg生姜/100 kg天麻。自制姜天麻Ⅴ:参照福建炮制规范[6]制备,一层姜片一层天麻相间,用棉线捆扎,使姜片与天麻密接,蒸1 h,取出切成薄片,50 ℃烘干。25 kg生姜/100 kg天麻。

1.4 姜天麻检品

广西某中药饮片厂出品。经调查发现,系用“姜汁共煮后干燥”的方法生产,其中掺有淀粉(批号20051228、20060328)。第1个批号的检品中有部分切片具番薯干气味,为了便于下文叙述,称为“检品Ⅰ”,其余均称为“检品Ⅱ”。检品Ⅰ、Ⅱ均取部分分别粉碎为40、60目备用。

1.5 仪器及试剂

生物显微镜(XS-18型,南京江光光学仪器厂),电热鼓风干燥箱(DF205型,北京西城区医疗器械二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姜天麻鉴别特征的观察

对各种模拟制备的姜天麻进行系统的实验观察,并与姜汁进行对比,初步确定姜天麻的性状、显微、理化等主要鉴别特征,从而提出鉴别姜天麻的设想。实验观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药材检定通则”、“显微鉴别法”[7],理化特征(碘试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天麻项下的鉴别(2)规定,冷浸材料,振摇1 min,静置10 min,滴加碘试液1~2滴(亦可过滤后滴加入滤液),观察浸出液颜色变化。

2.1.1 性状特征

自制姜天麻Ⅰ:为薄切片,厚1~2 mm。表面平坦,类白、黄白色;最外层切片的外表有浅黄棕色的残留表皮,具纵皱纹,有时可见点状横向排列的横纹(点状环节);对光透视可见多数纵向线状或短线状的筋脉(维管束)。质硬脆,易碎,半透明角质状,吸潮后变软。折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甜,有时微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Ⅱ: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微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Ⅲ: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具姜味。自制姜天麻Ⅳ: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质地为半透明或微透明角质状。味微甜微酸,姜辣味明显。自制姜天麻Ⅴ: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表面黄白、浅黄色,微具姜味。

经观察比较可知,各种方法制备的姜天麻的性状特征相似,拟可作为鉴别真伪的特征。其中气味及表面颜色可受炮制方法的影响:当使用的生姜量相同时,采用“姜汁润透后切片、干燥”的方法制备的姜天麻,其姜味较明显,而采用“姜汁润透后,蒸至无白心,切片、干燥”的方法制备的姜天麻,其姜味较弱。这与蒸制的过程中,成分挥发及冷凝的水有洗涤或浸渍作用造成姜汁损失有关;当炮制方法相同时,使用生姜量与制备的姜天麻的姜味明显程度成正比;不用姜汁,而用“姜片与天麻相间密接,然后蒸”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姜天麻的姜味弱,但表面颜色变黄。

2.1.2 显微特征

姜汁:为具特异香气、味辛辣的液体,淡黄白色。以淀粉粒为主体,可见螺纹、梯纹、网纹、环纹导管;少量纤维、油细胞、草酸钙方晶。与文献[8]关于姜的鉴别特征相同。

自制姜天麻Ⅰ:白色、类白色粉末,气微、味微甜,有时微具姜味。①大量糊化的多糖类物质团块,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大小形态不规则,团块状或碎片状,有时可见由轮廓不明显的长圆形、椭圆形颗粒组成;几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遇碘试液呈紫棕、棕紫、深棕色,少数呈紫蓝色。与天麻(材料“1.1”)平行试验比较:经姜制后多糖类团块与碘反应的颜色微趋于蓝色(多糖与淀粉相互融合造成)。②木化厚壁细胞成片或散在,常破碎,表面观呈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75~188 μm。壁呈淡黄棕色,厚约3.5 μm,部分壁呈连珠状;纹孔众多、明显。③薄壁细胞成片或散在,表面观呈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133~560 μm,壁非木化,几乎无色或微黄棕色,厚约3 μm,纹孔大且密集。④导管非木化或微木化,多为螺纹、网纹及环纹导管,直径7~50 μm。⑤可见草酸钙针晶束,散在或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34~75 μm。⑥少数糊化的姜汁淀粉粒团块,形状大小不规则,淀粉粒轮廓常不明显,遇碘试液呈蓝色。⑦偶见姜汁中的纤维碎片,无色或显黄棕色,边沿微波状,末端尖,或分叉,直径20~45 μm,壁厚3 μm。非木化,纹孔斜裂缝状,人字型。⑧偶见姜汁中的导管,多为梯纹导管,直径13~60 μm,其余类型的导管与天麻的无法区别。⑨偶见姜汁的油细胞,类圆、椭圆形,直径30~100 μm,内含淡黄色挥发油。

自制姜天麻Ⅱ: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点:①微具姜味。②少量姜的淀粉粒,为扁平的广卵形、卵形、蚌壳形、类球形,有时具凸尖,侧面观为双凸镜形或狭条形,脐点少见,点状、短缝状,常位于较小端。直径11~55 μm。

自制姜天麻Ⅲ:与自制姜天麻Ⅱ相似。主要区别:具姜味及姜的淀粉粒。

自制姜天麻Ⅳ:与自制姜天麻Ⅱ相似。主要区别:姜辣味明显。常见姜的淀粉粒。

自制姜天麻Ⅴ:与自制姜天麻Ⅰ相似。主要区别:微具姜味;少量姜的淀粉粒,其中部分糊化成团。姜的纤维、导管、油细胞极少见。

经对比可知,各种方法制备的姜天麻的粉末特征相似,拟可作为鉴别真伪特征。经“蒸”的方法炮制的姜天麻所含的淀粉粒多糊化成团块,而不经“蒸”方法炮制者所含的淀粉粒多不糊化;淀粉粒、纤维、梯纹导管、油细胞等生姜的鉴别特征在镜下出现的几率大小,与炮制时使用的生姜量成正比;一般经“蒸”方法炮制后,生姜的组织细胞可因冷凝水的洗涤作用而减失。

2.1.3 理化特征

(见表1)表1 碘试液反应结果(略)

各材料的反应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相符,表明姜制对天麻的碘试液反应结果无显著影响,仅在加大姜用量到40 kg姜/100 kg天麻时,引起颜色稍加深。拟可用本反应作鉴别指标。

2.2 鉴别特征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2.2.1 检品性状的主要特征

与自制姜天麻相似,但表面稍粗糙,偶有焦斑,检品Ⅰ微具番薯干的气味。

2.2.2 检品粉末的主要特征

淡黄白色。大量不定形团块为主体,散在或存于薄壁细胞中,大小不一,淡黄或无色,半透明,偶见球形、椭圆形淀粉粒的轮廓;遇碘试液呈蓝色、紫蓝色(糊化的淀粉粒),或呈红棕色、棕色、紫棕色(糊化的天麻多糖或多糖与淀粉相互融合),有时两种颜色的团块相互交错。除了自制姜天麻的各种特征外,还常观察到:①具缘纹孔导管,多破碎。可有管傍木薄壁细胞,方形、长方形,壁增厚,可见纹孔。②草酸钙簇晶,多存于薄壁细胞,直径约34 μm,晶瓣较大、角尖锐,有些碎散为砂晶状。检品Ⅰ粉末中,糊化淀粉团块极多,与碘试液作用呈蓝色。

表明检品中掺有姜汁以外的物质,它们与番薯粉的组织细胞特征大体相符[9]。

2.2.3 检品的碘试液反应

检品Ⅰ的浸出液与碘试液作用先显蓝紫,轻振摇后迅速变黑蓝色;检品Ⅱ先显紫蓝色,轻振摇后渐变黑蓝色。表明检品含有较多的淀粉,与自制姜天麻反应的结果不一致。

2.2.4 判断

检品为掺杂有一定数量伪品的“姜天麻”。掺伪物可能是番薯粉。

3 结论

实验观察以及验证性的鉴别实践表明: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碘试液反应等能正确地鉴别出姜天麻的真伪及掺伪。3种方法均为常规方法,简便易行,价廉,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但碘试液反应不宜用于鉴别天麻是否经过姜制,应予注意。

目前姜天麻的炮制方法不统一。不同工艺、不同辅料的用量、辅料的不同形式(姜汁或姜片)对制备出的姜天麻的鉴别特征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掺伪,则对鉴别特征的影响更大。因此,在鉴别时要坚持正确的思路:全面实验观察,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正确的鉴别结论。

感谢广西药材公司陈惠章老师的大力协助!

参考文献

[1] 广西卫生厅.广西中药炮制规范[M].1985.40.

[2] 赵思兢.广东药材炮制手册[M].广州:广东药品检验所编印,1963.189.

[3] 江西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3.

[4] 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6.17

[5] 田华咏,瞿显友,熊鹏辉.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79.

[6] 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77.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21,18,44.

[8] 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68,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0篇

摘要:80后中层管理者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其管理特征分析是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分析80后成长背景,总结80后的个性特征,同时分析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手段,根据“80后”和“中层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接,浅析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

关键词:80后;中层管理者;特征

80后是中国社会具有鲜明特征的一代,引发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问题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特别是伴随80后步入职场,对80后的被管理特征研究达到一个高潮。而必须看到的是,1980—1985年出生的80后已进入28—33岁的年龄段,工作已8—13年,有一部分已成为中层管理者。“80后”与“中层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接带来了新的管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管理者将成为中层管理者的主体,及早对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进行研究,对组织结构、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应调整,是企业管理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一、80后个性特征和工作特点

人民日报于2013年5月14日刊登文章《80后暮气沉沉,精神“早衰”值得警惕》,评价80后集体变“老”了,他们遭遇了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快速变革的时代使他们承受激烈竞争和个体无助,看起来举手投足“老成世故”、说话谈吐“深思熟虑”,却少了应有的朝气和锐气。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关80后的文章大都使用“单纯率真、开朗活泼、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形容词,这两种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有必要对80后个性特征加以重新审视。

(一)80后个性特征起源

德国学者卡尔·曼德姆认为,“代”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处于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和环境,且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人们具有相同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感情需要。由此可见,社会变迁和代际效应紧密联系,是同一代人个性特征的起源。以1990年美国对“X一代”的研究为标志,国外学者开始了对代际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随着对美国“Y一代”的研究达到高潮。受美国“Y一代”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了对“80后”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Y一代”和“80后”具有相似特征,但笔者基于个性特征源于社会变迁和代际效应的理由,认为两者具有实质不同。

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传统思想与市场经济观念激烈碰撞,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民主观念普及,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风潮,大学扩招,受高等教育的机率增加;高校风气宽松自由,互联网得到普及;交通的发达提供了领略各地风光、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春江水暖鸭先知”,80后是最先感知的一代人。

(二)80后个性特征分析

笔者认为,80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兼容并包的个性特征,有时呈现出“矛盾体”特点。

一是“自我成就需要高”与“自我控制能力低”并存。80后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深刻接受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观念,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价值、成就感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宠爱集于一身,家长对其大小事务予以包办,因此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激励自己去执行某些决定、抑制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行为和情绪的本领较差。

二是“自信、自尊”与“自闭、敏感”并存。80后成长的2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20年,他们的眼界得到极大开阔、见识得到极大丰富,普遍形成了自信、自尊、乐观、直率的人格;但与此同时,变化较快的成长环境使得80后具有自闭、自我、敏感的特点。

三是“适应竞争和变化”与“恐惧竞争和变化”并存。80后成长于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环境,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工作竞聘……他们的成长都是以竞争为基础,因此已经适应了竞争,也通过竞争获得了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在房子、车子、婚恋、生育方面承受的压力,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了茫然和恐惧,体现出外在的“乐观主义”和内在的“悲观主义”共存的现象。

四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8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带给他们理想主义的一面,如集体追忆青春、追忆梦想正是理想主义的体现,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带给他们现实主义、追求物质、追求品牌、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的一面。

五是“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并存。80后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的很大影响,决定了其现代主义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传统文明的影响、父母的代际影响又决定了其重视工作稳定、不愿冒险、重视家庭的一面。

(三)80后工作特点分析

随着80后步入职场,其具有的个性和工作特征引起职场主流人群极大关注,学者也掀起了研究其“被管理特征”的热潮。笔者认为,80后具有以下工作特点:

一是80后重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渴望从事有成就感的工作。基于其个性特征中“追求人生意义、价值、成就感”的特点,80后认为工作的价值是对其能力和水平的认可,偏好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并完成工作任务,也偏好上级对自己的考核基于工作结果而非工作过程。相对应的,80后对于基础性、事务性、程序性工作,容易丧失兴趣,产生职业倦怠,工作也时常发生不注意程序和规则的现象。

二是80后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注重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注重工作中平等、尊重、双向依赖的契约关系。基于其个性特征中“适应竞争”和“恐惧竞争”的特点,80后注意在工作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重视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同时,80后偏好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反对威权主义,希望取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三是80后注重薪酬待遇,薪酬高低是其择业重要考虑因素。基于其个性特征中“追求物质、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的影响,同时迫于购房、购车、婚恋、生育的压力,80后比较看重薪酬待遇水平。

二、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居于承上启下、横向配合的核心位置,具有以下三个核心角色:

(一)企业战略和高层意志承接者。中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对企业战略进行承接,同时,高层意志作为企业战略的另一种体现,也需要中层管理者领会和贯彻。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好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二是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勇于表达客观意见;三是具备较高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二)战略向战术的转化者和下属工作的布置检查者。中层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做好战略向计划的分解、工作任务的部署和指挥协调、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对下属进行有效激励。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强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能力;二是具备较强分析决策能力;三是具备较强激励下属的能力。

(三)横向部门协作和团队配合的支持者。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部门协作对于整合组织资源、冲破部门壁垒、提升合力具有很大作用,中层管理者是部门协作的核心推动者和支持者。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强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具备较强大局意识和宽容精神。

三、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浅析

综上所述,80后的个性特征和工作特征有其独有特点,“中层管理者”也有其自身角色定位,两种身份叠加会产生新的特点。对80后中层管理者管理的优、劣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尽早了解其对企业管理趋势的影响,从而未雨绸缪,早作应对。

(一)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优势

一是80后中层管理者呈现创新能力显著的特征。在目前70后居中层管理者主流的情况下,绝大部分80后是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走上中层岗位的。他们具有积极推动企业变革的冲动,善于带领所在部门引入现代管理工具改善管理;善于利用社交网络找到大量信息,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整合解决方案;善于应用新媒体对管理成果进行呈现,迅速吸引企业高层关注。

二是80后中层管理者呈现善于与企业高层沟通,坚决执行企业战略的特征。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开朗外向、坦率真诚、理解力强、执行力强、善于表现自己、与高层沟通顺畅,这些特点与他们以较快速度提任的现状是匹配的,因为高层希望通过他们给企业带来蓬勃朝气和全新氛围。同时,基于80后“重视上级是否欣赏自己,听从信赖他们的人”的特点,他们对企业的认可和重用心存感激,具有极高责任心执行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变革。面对这种趋势,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以鼓励:一是建立与企业高层定期沟通机制,确保他们得到及时鼓励、确保执行战略的准确方向;二是培育他们运用否定、怀疑、质疑态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合乎逻辑地对企业决策进行审视,进而提出建议,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80后中层管理者善于营造宽松自由的团队氛围。80后中层管理者从自身经历出发,积极营造平等、开放、宽松、自由、坦诚的团队氛围,通过明确团队成员权责,使每个成员在各自领域实现全过程管理,而自身职责则转为审查战略与具体任务匹配度、协调配置资源、工作执行中进行纠偏、对工作产出进行审核。他们也善于和大家打成一片,整个团队呈现积极、活跃、富有朝气、轻松愉快的状态。面对这种趋势,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一是进一步倡导平等、开放、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二是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三是加强对80后中层管理者的培养,使之由协调者、监管者转为指导者、教练者。

(二)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劣势

一是80后中层管理者系统性思维、计划管理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有待加强。80后中层管理者因其年龄、阅历、经验、偏好所限,对部门工作的整体思考和系统安排能力较弱,工作易呈现重视程度不同、推进速度不一、整体不平衡的现象。80后中层管理者还容易对工作目标设定过于宏大,对条件保障、团队协作、特殊情况处理考虑不足,造成工作出现纰漏。面对错综复杂局面时,80后中层管理者找出问题症结、提出化解矛盾方案的能力较弱,怕得罪人,不敢决策、不敢负责。面对以上情况,企业要从以下方面加以纠偏,一是要设立目标管理部门,强化计划管理监控;二是要主动创造机会,增强他们的实战经验,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80后中层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在工作中突出表现为:一是以身作则意识较弱,遇到困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遇到问题敢于负责的态度有待加强;二是自我学习意识有待提升,随着组织扁平化,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逐步扩大,要进一步重视岗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避免决策中自身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指导下属流于泛泛;三是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遇到问题容易焦躁不安、激动,在横向合作和对待下属时情绪控制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容易影响整个团队情绪,团队稳定性也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提供平台和环境,让80后中层管理者结合自身情况自我反省,进而互相分享、自我提高。(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任慈,赵亮,魏亭.“80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价值工程.2009(12):139—141.

[2]陈科鹤.论组织内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困惑与定位.企业经济.2012(4):96—99.

[3]孙晓华,戚振东,刘建伟.组织结构扁平化与中层管理者职业发展策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6(9):171—173.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1篇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依照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设站,长期不间断记录水文信息是水文的基础工作。因此水文站点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各省水文单位一般采用垂直管理,设立市、县水文机构和水文基层站点,具有典型的事业单位特征。

二、水文专业资产配置管理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与具体水文条件结合程度欠缺,每一个水文站点都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比如经济较发达省份已经可以完全取消的对讲机、通信铁塔在偏远省份就必须采用,雨量场设置条件在各省设置条件也不同,因此专业设备配置应考虑实际需求,结合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统筹考虑。

2、资产配置与单站任务匹配程度不紧密。目前各省水文站点资产配置主要依据《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sl415-2007)进行站点,而《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是水文站网通用型标准,且适当考虑了水文任务需求的专业资产配置余量,因此机械照搬规范,容易形成配置浪费。

3、资产配置与管理模式不匹配。水文站一般地点分散、人员相对较少,随着大量的站点建设与设备配置投入,因单位编制岗位的限制,因管理人员不不够、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资产配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别是专业资产配置,需要专业部门提供需求,一般不属于财务管理职责范围,在没有可靠分析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图方便工作,不管配置使用效率的现象。

5、资产资产编码规则不完整。水文专业资产部分因专业任务需要在国家标准的资产标准里与测绘、气象、网络、通信、环保部门部分重复,按国家标准资产分类不清晰、资产类别不完整。水文资产信息不能实时调整、更新,信息不太准确,给水文站网规划、管理、分析及防汛测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6、资产处置报废更新处置程序亟待加强。报废处置与更新配置密切相关,水文行业资产管理通用资产一般各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出台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标准,依据《水文仪器报废技术规定》(sl415-2007)及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文件,但因水文专业资产的专业性,单项资产金额较大,其报废处置更新一般由省水文主管部门负责从严控制,由于现阶段水文专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不断加快,可操作的专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还有待强化,水文行业资产处置报废亟需规范。

三、解决思路

水文站点多、分散但管理架构完整, 水文任务职责分类相对清晰、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基本完备,设备需求相对同质化、批量化,且因水文行业的垂直管理优势,具备统筹管理的基础。省级水文行业的专业资产配置管理应该以各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为依据。从各省地理条件、水文监测专业需要出发,考虑各省财政状况和资产管理要求,在分析各地区水文管理架构和模式、水文专业技术标准和条件、水文技术设备应用和推广基础上,通过在分析水文专业要求基础上,建立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响应财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省水文行业资产配置管理模式,以促使水文行业资产管理规范化。

1 、构建管理架构与模式

省级水文系统生产职能分配方案为:测站——生产中心;县基地——应急、巡测中心;市分局——保障中心;省局——技术管理中心,建立“测站用校结合、基地巡急兼备、分局综合储备、省局统筹调配、行业分析评估”。职能分配结合各省水文任务、管理层次、水文技术装备特点。

依托水文测站,按水文技术标准要求,推行对主要水文观测要素监测“用校结合、测站管理”的基层配置管理方案。

县基地满足县水文巡测任务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满足物资管理的人员配置要求;依托县水文巡测基地,建立“急巡兼备、基地管理”应急、水文巡测配置管理方案。

市基地满足区域水文巡测站点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测洪备用方案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即“储备保障、区域管理”;依托各市分局基地,建立“综合保障、区域管理”技术储备及设备管理方案。

配置重点在省基地的装备, 管理重点在“调余剂缺、统筹管理”。行业管理重点在,统筹分析行业设备状况,分析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设备匹配状态,满足技术评价、考核、分析需要。依托省局基地及技术管理力量,实施全省水文生产任务、资产配置的“调余剂缺、统筹管理”管理调度方案;依靠水文系统实施新技术应用标准、设备使用评估“分析评估、应用管理”的五项管理体系。

2 、明确任务需求与技术选配方案

水文资产配置,应着力做好前期工作,细化单站单点任务技术要求、地理位置水系河床等特征,结合水文测验技术方案与经济发展,明确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设备选型,减少盲目配置,解决资产配置的任务匹配、技术匹配、管理匹配问题。中国论文服务网,经济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

3 、制定统一编码, 提供准确信息

资产配置的基础应建立在统一的水文行业编码基础上,以便于计算管理、分析,适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利用统筹调剂,资产编码的一般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

编码要有针对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水文行业专业资产小类时,细化的固定资产必须体现水文行业固定资产特点与工作特征,便于直观统计水文设施与设备。

编码要有科学性选择水文行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细化的固定资产小类在功能上应与其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分类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

编码规则应系统性将水文行业资产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予以系统化表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

编码应可扩展性信息的类别和分类体系结构应适应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变化的需要,分类体系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扩展的余地,其中包括新的类别的增补和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细化。

编码应具备唯一性每一项水文行业资产在标准中只有一个分类,不再按照其用途进行多次分类。涉及整个系统的资产只列示一个名称,其所包含的固定资产利用现有资产清单的形式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地域特征;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1]。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不但要求风景园林具备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观特征,还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成为了现今园林设计的标准要求。

一、关于地域自然景观内涵的概述

所谓的地域就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自然以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它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化。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地域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在对地域景观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把时间作为第一考虑因素。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势形态多种多样,民族众多,因此地域特征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地域与地域之间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影响[2]。只有充分了解地域独特内涵,才能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所谓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理解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它可指代天然的自然景观,也可指代由人为活动、经过人工加工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衍生产物,主要是通过人为去创造出来,但与自然景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关于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概述

风景园林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成果,是人们生活形态的一种展现形式。风景园林文化内涵主要是指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审美方式以及基础文化,是风景园林文化能够得到立足的艺术之本。风景园林主要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的载体,把自然作为创作的主要元素,进而为人类创造出具有天然合一特色的自然景观,深刻的展现出了人们土地整治技术以及独特的魅力。

三、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一般来说,地域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有地貌结构、位置、水文特征、气候以及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它们彼此依赖,难以被改变。所以,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首先需要正确掌握地域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提炼,才能确保所设计出的园林符合时展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干预,否者设计效果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把地域景观特征展现出来,原本的自然景观特征反而会遭受到破坏。地域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现出各种地域景观,更是蕴含着浓浓的人文信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来说,在设计时不但需要其具备游玩、休息的功能,还应该促使游客对自然有所感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人们通过对风景园林的欣赏了解当地的经济特征与风俗文化[3]。总而言之,只有对域自然景观特征进行正确提炼,才能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既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之美,又能展现出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使之具备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时代感。

四、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作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要确保其展现某个特定时期特征,以便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需求。经过历时长河的沉淀,国内外已经设计出无数精典园林作品。国外,意大利的台地园就是一个精典之作,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精神文化。在台地园建设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巧妙的根据地势的高低,把房屋建造在最高处,而把花草树木建造在下面的平台,进而形成台地,水流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下流,黑白分明的意式建筑与绿葱葱树木形成鲜明对比,水流潺潺,充分展现地中海地域独特的特征文化遗迹田园牧歌的生活态度。而对于英国来说,园林设计则比较注重朴实,他们在设计中把园林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不堆砌围墙,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设计更多一份宽广以及大气。对于园林内部的设计,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道路以及河流建设而成,整体观看具有强烈的复兴古典之美,与哥特式的建筑互相呼应,充分展现了大气的自然风光。对于日本来说,其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整体蕴含着浓浓的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风格。他们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追求自然、青春、小巧以及返璞归真,进而营造出静谧想和的园林景色,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谦和的民族特色。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势形态多样,其风景园林设计业各部相同。但均都包含了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浓浓的风俗文化气息。我国北方与南方的地域不同,二者园林风格设计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域辽阔,园林设计较为宏伟大气,建筑显得深沉而厚重,整体建筑富丽堂皇,色彩对比鲜明。而对于南方的园林来说,占地面积较小,设计上多以轻巧纤为主,色彩大多为青灰色,整体设计淡雅秀气。这些均充分展现了我国崇尚追求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人为本的情感追求[4]。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闻名中外,是艺术与历史的相结合,是人们智慧与劳动的重要成果。在苏州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依水傍山,路桥结合,流水潺潺,树木茂盛,花草繁多,充分展现出江南婉约水墨画之美。除了苏州园林之外,梯田也是一种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风景园林,在丘陵地区,农民为了防御洪水或者种植,一般会根据地势特征开辟出一块田地,进而形成梯田。例如著名的元阳梯田,根据地势的陡峭进行开垦,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有序的排列着,甚是壮观。梯田景观主要是在自然基础之上,经过人们的创作劳动而形成的一种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一种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

五、结束语

风景园林展现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设计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地域自然景观以及风景园林的独特内涵,并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加以应用,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园林,才能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 中国园林. 2013,24(11):333-335.

[2]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 2014,20(09):299-301.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3篇

因为中国白酒的发展史铭刻着清晰的文化艺术,因此白酒企业本身就更需要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来推进(这是企业管理的要求,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态)。我们力图从白酒的商品特性以及立足于白酒特有的历史特征、人文特征、社会特征来阐明白酒企业文化建设的焦点。 一、历史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资本

“杏花村”“茅台”“大全烧坊”“泸州老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人物发生了关系,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和经典的酒事。因此,历史文化成为白酒的地域价值或者品牌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企业(含品牌)无不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强势品牌的基本要素。因此,在白酒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有高瞻远瞩,用历史的内涵,文化的基因不断地塑造我们的企业及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白酒企业及品牌才会越来越有厚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白酒品牌都拥有历史资本,因此在不具备历史文化或者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足以承载起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东施效颦”。比如,目前白酒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历史文化名酒就是套用历史、剽窃历史的“伪文化”。他们借助一个典故、一首诗歌就号称历史文化——其实,历史文化只是他们欺骗经销商、欺骗消费者的漂亮外衣。

围绕历史性塑造的企业文化对消费者有极强的号召力。“水井坊”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说是企业文化历史性的成功。——当然,对历史性的挖掘和把握必须通过系统细致的规划,才能让历史在传播中爆发,产生巨大的能量。 二、人文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精髓

第一,由于白酒是一种情绪化的商品,她是精致生活的体现,此消费人群的主体具备蕴致的文化内涵,即使是低端的消费者也有极强地对文化的崇拜性(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村夫,在酒桌上也会吟哦“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此白酒的企业文化必须富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因此文化是考虑人文性的首要。

第二,白酒的企业文化须考虑白酒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由于白酒是精致生活类消耗品,她对人的心理性、身份性、场合性、实惠性都需要完备地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地让白酒品牌贴近消费者,因此白酒的企业文化必须富有较多的人性化,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此类人群。人力资源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销售人员服务的表现、对经销商、网络成员的人文支持以及和目标市场地域文化、人情的融合上。

第三,白酒无论工艺创新还是CI设计、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都得考虑消费者适应性、喜好度、风俗习惯等等。  三、品质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商标

由于白酒是一种奢侈消费品,这样对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就是来自于品质的优异,因此,品质性是白酒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焦点。

随着白酒酿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陈酿”“不上头”“口不干”等等原有的优越品质的标志已经日渐成为白酒品质的基本要求——更丰满的口感,更香醇的味道,更少的有害物质甲醇的含量,更具个性的酒体特征等成为优越品质的新标准。消费者依照自己对白酒品质的判断来选择品牌,来确定是否购买。因此,让品质成为商标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泸州老窖、剑兰春等知名白酒企业莫不如此,把品质当作企业的生命,把消费者的评价作为衡量品质唯一标准,不断创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对品质的追求除了企业本身的工艺创新,产量限制以及原材料的严格控制,还体现在对营销品质的管理上。比如,致力于市场的规范管理,致力于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品质性的完整和不受侵害。 四、时尚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内涵

酒和时尚有什么关系?很多人一定会发这样的疑问。我们知道,白酒不可以用来解渴,是用来表达情感、表现品位、点缀美好生活的奢侈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研究消费者关心的热点事件,了解时尚的基础与方向,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企业战略以及品牌战略,使之不断地适应潮流,成为消费者身边的一个朋友,无论是他幸福、快乐、忧愁、郁闷,都可以和酒倾诉,和酒共享。当然,时尚性中包含着强烈的美学因素——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激起人们享受的欲望。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4篇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是一种隐掉了比喻词的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在认知领域,隐喻由修辞意义转化成了认知意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进行解读,产生新认知并激发新奇感和认同感。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的,或者说相似性是隐喻运用的认知基础。在符号学领域,代表事物的符号分为形式和意义。产品作为一种符号通过其形式和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这里把相似性分为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因此事物间的相似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形式相似或意义相似。图1a为丰子恺的作品《瞻瞻底车(二)脚踏车》,蒲扇的圆形和脚踏车的轮毂圆形具备形式相似性,产生了生动的隐喻关系和艺术关系。图1b为丰子恺的漫画《大树被砍伐》,大树被砍伐后的新树枝的蓬勃生长状态,与当时敌后如火如荼的抗日发展形势就具有意义相似性。这里意义是文化沟通后的意象特征,是意象性联想后达到的心理认同,意义是抽象的存在,因此,基于符号的相似性建立隐喻关系,生成设计创意,可以形成一种设计思维方式,见图2。图2中,隐喻包含的喻体和本体可以通过符号的形式相似性和意义相似性建立关联,形成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构成新概念和新认知,产生新产品创意。生成新产品创意意味着2个过程:一是产品背后的“文化”沟通,二是产品意象的生成。前者是认知的前提,后者是认知的结果。新产品创意是基于文化理解的产品意象的相似,是产品文化特征的心理诉求和审美。

2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

通过艺术的感性进行相似发掘,是对原本看来无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创造性过程。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见图3。任何产品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构成一个属性特征集。隐喻的本体实际上是源于产品属性特征的,基于产品属性特征的本体依据符号学理论可分为形式和意义。隐喻的喻体是通过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获得的,这里描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读过程,通过描写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相似关联,使喻体具备创新特征。从基于形式描写获得的喻体中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从基于意义描写的喻体中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然后,通过验证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组合就构成了新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基于隐喻和符号的创意流程可分为4个具体操作阶段:第一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基于确定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目标,运用特征描写来描述产品的属性特征,重点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描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整个创意的发动者。第二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隐喻喻体。依据产品属性确定本体,将本体分解成形式和意义;从依据形式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形式;从依据意义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意义。第三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将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第四阶段:验证。由于相似匹配是一种艺术感知,具备模糊性,因此需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产品属性特征验证,符合要求则组合形成新产品创意方案,不符合要求则重新选取喻体匹配,直到通过验证。

3基于应用的新产品创意案例验证

创意设计方法应用案例《晾or亮》见图4,是基于隐喻的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的新产品创意的典型过程。在第1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根据照明灯具的产品属性特征,确定灯具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属性,“清洁干净”成为获取的形式描写;光明是灯具的象征意义,“光明”成为获取的意义描写。在第2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喻体。以灯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隐喻本体,其形式为灯具的基本结构:包括灯座(吊顶安装)、光源、灯罩,其意义为照明。定义隐喻喻体:基于形式描写确定衣物清洗后晾晒作为喻体,抽取出晾晒的状态作为形式;基于意义描写确定晾晒为喻体,抽取“晾”作为意义。在第3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晾晒的状态与本体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灯座得到晒衣架的形式特征,灯罩得到可拆卸的飘逸形式特征;将“晾”与照明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亮”的意义特征。在第4阶段,验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验证:衣物的晾晒状态符合产品本体的结构;“晾”与“亮”谐音暗合,符合产品本体的照明意义,验证通过,将其组合形成新产品的创意方案。基于形式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5,基于意义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6。案例设计表明,基于隐喻和符号的设计流程中,存在3个激活创新的点:第一是在产品属性特征的描写阶段,对产品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描写,不同的描写激活不同的创新;第二是在喻体选择阶段,基于相似性选取适合且新鲜的特征激活主观能动性创新;第三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匹配,形式特征的塑造是喻体形式与本体形式的创新融合,意义特征的认同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创新上。

4结语

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第15篇

【 关键词 】 指纹识别;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

1 引言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指纹来进行身份的辨识。指纹由于其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对个人信息安全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可发挥其优势。研究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将嵌入式技术与指纹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信息安全认证的自动化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基于Linux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平台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部分包括嵌入式处理器、接口、存储器、外设、显示屏等。软件部分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以及应用软件等。

本文所开发系统选用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它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可裁剪性以及极好的网络传输功能。近年来,由于Linux操作系统的开源特征、稳定性、可开发性,以及各大厂家相继推出的基于ARM的微处理器的支持,使得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研发发展迅速。从软件的角度来看,嵌入式Linux系统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 加载引导程序Bootloader;(2) 定制内核,根据系统实际工作需求裁剪、移值后的定制内核及控制参数;(3) 文件系统,主要包含根文件系统和构建于Flash闪存设备上的其它文件系统;(4) 驱动程序和用户应用程序。

3 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的架构

硬件框架图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硬件中的核心处理器采用一款基于ARM920T内核的16/32位RISC嵌入式处理器S3C2410;SDRAM使用的是两片三星公司生产的K4S561632C-TC75芯片构建32位的SDRAM存储系统;Flash采用容量为64M的三星公司生产的K9F1208UDM-YC80芯片;LCD显示屏选择夏普公司生产的3.5英寸TFT液晶屏LQ035Q7DB02,该显示屏具有320×240个像素,白色LED背光;选用RTL8019AS作为以太网控制芯片;指纹传感器采用FPS20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由于指纹识别对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比较高,故本文是通过硬中断来实现实时响应。

软件结构上分为三层:底层是系统硬件;中间层为嵌入式操作系统;上层是应用软件,用来实现用户与系统信息的交互,如进行指纹的采集、识别以及身份验证后的执行控制等操作。

4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

因为嵌入式系统自身的特点,一般不可能配置很大的存储设备和色彩丰富的GUI界面,故其开发环境一般都需要安装在PC上,而通过工具链(Toolchain)交叉编译构建生成的最终目标文件可以运行在相应的嵌入式目标平台上。

(1)指纹识别的基本思想

指纹是手指表面脊和谷的映像组合,是典型的纹理图像,其大部分区域是由互相近似平行的纹线组成。每个人的指纹图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取决于其局域脊线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美国FBI提出的细节模型将指纹最显著特征分为脊线终点和分叉点,这两种特征占指纹全部特征的90%以上,每一枚清晰的指纹一般含有40~100个这样的细节点。本系统就是依赖这些局部脊线特征及其关系进行指纹细节点的提取和匹配。

(2)指纹图像的采集

指纹图像的采集获取是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的关键部分,其通过指纹传感器来完成。指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指纹所具有的生物特征经过检测提取后转化为系统可以识别的图像信息。本系统采用FPS200 CMOS指纹传感器,其表面运用Veridicom公司专利技术而制成,可防止各种物质对芯片的划伤、腐蚀等,它能承受超过8KV的静电放电(ESD),因此可应用在苛刻的环境下。在指纹采集过程中,可以根据芯片反馈信息调节电容放电时间等参数,从而增强其灵敏度。传感器提供USB接口、SPI接口和8位数据总线接口,本系统采用SPI接口来进行图像的采集。

(3)指纹图像的预处理

通过指纹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仍有很多噪音,这主要由于手指与传感器的不均匀接触、设备自身噪声以及手指的伤疤等问题引起的。因此,要得到清晰的指纹,必须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即图像增强。

1)图像的归一化:调整指纹图像的灰度均值和方差接近期望的均值和方差,归一化不改变脊线和谷线的清晰度,但可以减少沿着脊线和谷线方向上灰度的变化。

2)图像分割:通过自适应的局部阈值图像分割方法进行图像分割。

3)图像的方向场及方向滤波:通过掩模法确定图像的方向场,采用同时具有频率选择和方向选择的Gabor滤波器来增强指纹图像并进行方向滤波。

4)二值化:采用方向图法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该方法简单快速,二值化后的线条平滑。

5)细化及细化后的处理:采用基于形态学的细化算法,利用逻辑规则来进行细化,但细化后的指纹会有有许多毛刺,故引入四个对角方向的消除模板以平滑指纹。

(4)特征提取

细节特征是指指纹脊线的突变位置,一般常见的有端点、分叉点、环点、孤立点、短纹等。根据FBI的建议,指纹识别一般只选用脊线的端点和分叉点作为细节特征。本文采用从指纹细化图像上提取节点信息的方法,采用3×3模板考察每个像素及其8邻域的取值,来确定该像素可否为特征点及其类型、位置。对指纹识别过程中的伪特征:毛刺、短线、断线、叉连、小环等,采用纹线跟踪技术及方向图法对伪特征点进行判别和清除。

(5)特征匹配

指纹特征的匹配是将采集到的指纹特征值与指纹数据库中所存储指纹的特征值进行比对,实现指纹的验证/辨识。由于指纹图像采集时会有平移、旋转和非线性形变,手指表面干湿、脏污情况,以及指纹采集设备的精度差异,这些都将影响到指纹特征提取和匹配的效果。本系统采用改进的指纹匹配算法,即首先通过Pincare索引数值法检测出其中心点,然后对于非中心点的指纹纹形采用一个基于点模式的特征匹配算法;对于无中心点的指纹,采用分叉点来寻找参考点的方法进行特征匹配。若两幅指纹有达到一定阈值(一般为12点以上)匹配成功,则可以认定为同一指纹。

最后,在系统上设计相应的应用程序界面及入口,以及建立后台指纹比对数据库,改写系统脚本文件etc/profile,使程序可自动启动。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指纹传感器等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以及功能的日益强大,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本文所设计的嵌入式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已经初步实现指纹验证的整体功能,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傅景广,许刚基.基于二值图像的指纹细节点提取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720~727.

[2] 田捷,杨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理论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

[3] Hong,L.,Wan,Y.,Jain,A.K.. Fingerprint image enhancement: algorith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8,20(8): 777~789.

[4] 罗希平,田捷.自动指纹识别中的图像增强和细节匹配算法.软件学报,2002.5:946~956.

[5] 刘家峰,黄剑华,唐降龙等.联机指纹鉴别系统中的细化与中心点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32(6):91~96.

[6] 江杰,胡晓莉,李杰. 一种新的指纹细节点匹配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2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