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行为;网络伦理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41-02

引言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络也是交流,资源共享的通道,比如借助软件工具让人以极其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但实物哪怕芝麻大点的东西也必须依靠人来送达。这就是网络发展的极限。它可以在虚拟和感觉方面超越人,但永远不会在实体感受方面取代人。

一、创新能力是一门学科的生命力

认真分析和深人研究科学史可以发现,任何一门科学要想成为独立的学科,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规律范畴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方法,具有自己的特定功能,都必须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创新能力。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都是创新的过程,例如,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典型的创新过程:不仅通过知识创新创立了一系列自然科学概念、自然科学理论,而且通过方法创新创立了以科学实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为代表的实证方法。自然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成熟的科学,就是由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硕的创新成果;再如,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典型的创新过程:系统论包含了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功能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和系统分析方法,丰硕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使系统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遍的承认。系统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自然辩证法应当从系统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受到启迪。

没有创新,就无法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及时抓住研究热点,反而把一个个机遇都失去了。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就是其创新能力,任何一门科学,只要没有创新能力就走投无路,只要有了创新能力就海阔天空。

二、为什么要提出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就是网络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含义,其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所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虚拟共同体、虚拟共社会,而且还有虚拟文化。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第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两方面的特点。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简化为人机交流与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大大降低,交往更具有随机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明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第三,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待解决。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随意性,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版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未获授权之前就、登载信息资源,随意下载别人的作品等,无疑违背了法律和道义的精神。在互联网缺乏监督手段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依靠法律和伦理的宣传,依靠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制约这种现象的发生。尽管如此,这些手段收效甚微。很显然,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比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积极意义。

不可否认,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虚拟交往行为必将对古老的伦理学产生新的冲击。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反差,引发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网络行为的道德意义,从而推动这门学科的成长。这一切表明,建立一门以研究网络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伦理学已经提上日程。

三、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第一原则:资源共享原则。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源于信息共享,包括软件、程序源代码等。凡是使用过网络搜索引擎的人都知道,搜索的过程,就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搜索结果就是大量免费的资源。而在一般的网络浏览过程中,资源共享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只要上网,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资源,这也许是网络社会中最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共享遵循的是“免费原则”。当然,这种免费具有约定性,它使用的是网络提供的默认值。网络社会中的免费搜索、免费服务、免费信息等所体现的原则,不同于商品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原则。后者体现的是利益最优原则,而前者是以信息的最大化为出发点。作为网络社会所特有的资源共享,理应成为网络伦理学的首要的原则。

2.第二原则:一致同意性原则。一致同意原则强调网络行为应遵循一般的道义性,它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和真实的。网络交往的双方都被理想化为具有上述优点的人,因而值得信赖。一致同意性被当作网络行为的前提而存在于网络人的意识当中。虽然这种认识不具有客观性,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网络伦理学的原则,这也是网络伦理学在当前遇到的最具争议性的原则。通过网络交往的人都希望对方所描述的是真实的,但是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网络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按照大家希望的规则那样行动。这就给这一原则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权等等。

3.第三原则:自律性原则。自律性是伦理学的目的。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缺少约束,要达成一致同意,或完全享有整个资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每个网络人都遵循自觉性,遵守一般道义原则,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自律性原则可以看作一种最终的道德诉求而和其他原则共同构成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普通网络伦理学中也强调这一原则的话,那么,网络伦理学无非是更加突出这一特点罢了。自律性的另一个意义是,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只在网络中获取应当获取的资源,而不越权去访问或者试图获取那些不应该获得的资源,否则就会被取消授权。因此,自律性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

结语

网络伦理学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事业;不仅要把网络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更要把网络伦理学作为一项事业去发展。学科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继续和深入,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中都心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如何才能提高原始性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呢?这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实践问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长期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下有几点建议:(1)意识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从思想观念上扫清创新的障碍。对创新由兴趣上升到追求,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2)深化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很强创新意识和很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拔尖人才。例如,在高等学校中开设创造学课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增强大学生、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启动创新工程,引入创新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4)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坚持以我为主、扬我所长、学坚我所需,为我所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例如,尽快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由重视论文数量转变为重视论文质量,由重视评介研究转变为重视原始性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2]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3] 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2).

[4] 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5] 张安柱.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

[6]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原创文学;营销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42-01

一、网络原创文学概况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内涵

欧阳友权教授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并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有三种常见形态,一是传统纸质的印刷文本电子化后上网传播的作品,这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传播媒介的不同;二是用电脑创作、网络首发的原创性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与传统文学不仅有载体的区别,还有网民原创、网络首发的不同;第三类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如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以及借助电脑软件自动生成的作品,这类作品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因而,这就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本文的研究主体,更接近与欧阳友权教授对于网络文学的第二种定义。

(二)网络原创文学产业链的发展概况

2008年,盛大文学注册资金起点中文、晋江、红袖添香三家原创文学网站,在业界掀起一阵浪潮,让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原创文学。到2010年,盛大文学版块又成功整合小说阅读网,期间更是数次追加对起点原创网的投资。之所以盛大钟情于网络原创文学,是他们对网络原创文学整条产业链的信心。可以说,网络原创文学产业链最具魅力与潜力的就在于他的发行流通环节和后续拓展环节。

二、网络原创文学的营销现状

(一)无力营销。早期的中国原创文学作品大多出现在论坛、个人博客上,但是随着原创文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在1997年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办网的时代,中国网络原创文学的产业雏形初现。1998年开始,“文学城”“黄金书屋”等网络文学网站的相继成立,带来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波高潮。但在该阶段,整个行业还都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版权保护弱,原创活力不足。所有的网站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形成产业,构架出完整的产业链。在1998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收费阅读,实体出版渐渐成型,网络原创文学和网游被人渐渐重视,并且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

(二)整合营销。

(1)作者资源的整合。

(2)网站构架的整合。

(3)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的整合。

(4)盈利传播渠道的整合。包括vip收费、定制印刷、实体出版、版权交易、广告收益。

(5)公共、宣传活动的整合。

三、网络原创文学的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就传统的营销理论来讲,营销策略又分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大版块。但是由于网络原创文学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要将这四个营销要素分解来定制策略就显得有些不合实际了。现在看来,产业的整体营销需要经历从破除存在的问题到建立新的完整而系统的营销模式。

(一)网络原创文学发展停滞的应对策略。最需要解决的是版权、作者资源问题。

(二)网络原创文学的可行性营销传播策略。延长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明确分工,各自完善消费者数据库,做好关系营销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1、原创文学产业链的再构。营销开始于最上游的环节—作者,除了已经成名的作家,通过各种方式从读者中选拨的具有创作素质的,以比较自由的形式为网站签约作者。在网站原创作品平台环节,设立一个中心机构,例如一个专业性的原创文学网站,网站利用公共、金融、法律的措施,与论坛、读书频道等形成战略联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但是整个产业链条会更加专业化,效率也更高。

2、再构产业链的接触点营销。这个是在原有的产业链基础上拓展的模式。在这条重构的产业链中,上下游的环节分工明确,每个环节都可由独立的企业运营,产生多个营销主体,各自建立数据库,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形成比较松散的上下游产业联盟。在建立“各环节有重点,整条产业链有互通”的数据库之后,针对不同形态、不同卷入的消费者,制定有区别的定价、促销营销策略。传统的营销手段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新的营销手段也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调整中呈现。通过这些营销方式的整合,网络文学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原创文学;营销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42-01

一、网络原创文学概况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内涵

欧阳友权教授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并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有三种常见形态,一是传统纸质的印刷文本电子化后上网传播的作品,这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传播媒介的不同;二是用电脑创作、网络首发的原创性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与传统文学不仅有载体的区别,还有网民原创、网络首发的不同;第三类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如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以及借助电脑软件自动生成的作品,这类作品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因而,这就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本文的研究主体,更接近与欧阳友权教授对于网络文学的第二种定义。

(二)网络原创文学产业链的发展概况

2008年,盛大文学注册资金起点中文、晋江、红袖添香三家原创文学网站,在业界掀起一阵浪潮,让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原创文学。到2010年,盛大文学版块又成功整合小说阅读网,期间更是数次追加对起点原创网的投资。之所以盛大钟情于网络原创文学,是他们对网络原创文学整条产业链的信心。可以说,网络原创文学产业链最具魅力与潜力的就在于他的发行流通环节和后续拓展环节。

二、网络原创文学的营销现状

(一)无力营销。早期的中国原创文学作品大多出现在论坛、个人博客上,但是随着原创文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在1997年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办网的时代,中国网络原创文学的产业雏形初现。1998年开始,“文学城”“黄金书屋”等网络文学网站的相继成立,带来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波高潮。但在该阶段,整个行业还都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版权保护弱,原创活力不足。所有的网站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形成产业,构架出完整的产业链。在1998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收费阅读,实体出版渐渐成型,网络原创文学和网游被人渐渐重视,并且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

(二)整合营销。

(1)作者资源的整合。

(2)网站构架的整合。

(3)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的整合。

(4)盈利传播渠道的整合。包括vip收费、定制印刷、实体出版、版权交易、广告收益。

(5)公共、宣传活动的整合。

三、网络原创文学的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就传统的营销理论来讲,营销策略又分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大版块。但是由于网络原创文学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要将这四个营销要素分解来定制策略就显得有些不合实际了。现在看来,产业的整体营销需要经历从破除存在的问题到建立新的完整而系统的营销模式。

(一)网络原创文学发展停滞的应对策略。最需要解决的是版权、作者资源问题。

(二)网络原创文学的可行性营销传播策略。延长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明确分工,各自完善消费者数据库,做好关系营销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1、原创文学产业链的再构。营销开始于最上游的环节―作者,除了已经成名的作家,通过各种方式从读者中选拨的具有创作素质的,以比较自由的形式为网站签约作者。在网站原创作品平台环节,设立一个中心机构,例如一个专业性的原创文学网站,网站利用公共、金融、法律的措施,与论坛、读书频道等形成战略联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但是整个产业链条会更加专业化,效率也更高。

2、再构产业链的接触点营销。这个是在原有的产业链基础上拓展的模式。在这条重构的产业链中,上下游的环节分工明确,每个环节都可由独立的企业运营,产生多个营销主体,各自建立数据库,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形成比较松散的上下游产业联盟。在建立“各环节有重点,整条产业链有互通”的数据库之后,针对不同形态、不同卷入的消费者,制定有区别的定价、促销营销策略。传统的营销手段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新的营销手段也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调整中呈现。通过这些营销方式的整合,网络文学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 水平接受 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是以数码文本形式存在于网络上,具有原创性、即时性、互动性特征的文学。与20世纪兴起的影视文学一样,它迥异于纸质传统文学,在创作、传播、接受诸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特色。就创作方面来说,网络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扬弃了传统的印刷媒体作者的身份和资格的论证――它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所谓人生的经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现泛化。正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黄鸣奋指出:“只要是在网络上,你就可以‘任意涂鸦’,‘打工仔、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轿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写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一、接受对象的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是依赖数码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电子超文本,作为接受对象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网络文学在接受过程中,既是一种文本,同时也是作品。网络文学的接受者既是接受对象,同时,也是创作对象。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同时又是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创作主体。

1.接受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网络文学作为电子超文本的理论形态存在,是数码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统一,具有“互文性”。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受时空限制较大的局限,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或多个文本可以同时同地、或异时异地、或异地同时、或同地异时地进行快速地链接交流,利用超级链接和互联网虚拟空间,更自由地实现引用、借鉴、抄袭、模仿、合并、仿作……而且可以把不同艺术门类的“文本”贴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多栖性的超文本。例如:“网易”文学社区转载的《我的一生》运用了网络技术,说几句话就贴一张图,图文并举,文本的意思需从图文的结合中品味,却也精彩。2002年,《大家》第一期推出的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也很有冲击力,作者运用注释、网络查找、链接、电子图片配置等手段,演绎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年进行排编演出的虚构故事,被称为“一个醒目的文学事件”、“网络文学的革命”。如果这部小说不是在纸质的杂志上,而且是运行在网络中,那么,其动态效果和多栖功能则更明显,读者完全可以根据电子文本的标记符号随时点击共享资源库中《白毛女》影音的全部或片段,体验到小说、电影、音乐、舞蹈多种艺术种类所具备的美感。美国网络作者马修•米勒的《旅程》也是一部多媒体作品,它本身就是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地名标志。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将走遍全国,为两个不是自己子女的孩子寻找他们的母亲。至于如何去走这旅程?则是读者自己的事。美国布朗大学超文本小说讲习班的学员鲍勒创作的“@itamont”,有两种读法:点击“幼稚”读到的是一对年轻人初吻的故事;而点击“老练”则会看到一起谋杀故事。两种情节在一个叙述框架内交织进行,用作者的话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故事创造的空间里游走。”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新小说派进行实验的扑克牌小说的排列组合读法,也会让人们联想到德国试验电视剧ABC多项选择式的三个结局的构思。如果说这种手法在传统艺术中还显得幼稚和呆板,那么在网络文学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网络文学的杀手锏。与传统文学的续写和改写相比,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接受对象的“第二本文”是对话与交流的体现。网络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以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接受主体再创造的结果。

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作家)和接受主体(读者)积极互动、双向交流的结果。在网络上神交已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可以仔细交谈,读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传达给作者。用“网入笨狸”的表述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作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以最快的速度面对读者。网络作品电子化的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网络作品有永远的可修改性。认真的网络创作者一有时间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修改。在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作的结果。

二、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

1.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随着读者接受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拥有充分自由。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印刷书籍,而网络文学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文学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本书,你一旦拥有了,也就拿到了书的内容,你可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曲径通幽的安静角落细细品味,也可以端杯茶躺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慢慢咀嚼。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再加上插图来想象,在接受时是线性的阅读,通常有故事的开端就有故事的收尾。虽然同一部作品可以在同一时刻读到,但由于读者和作者双方都不能及时交流而使得传统文学的这种接受方式显得比较单一。网络文学则避免了传统文学这种接受方式的单一性。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与众人一起共享同一部网络作品,而且还可以与众多接受者一起讨论,及时发表评论;甚至与作家面对面地交谈。你可以完全拥有一本书,但你不可能完全拥有一部网络作品,除非你将它从网上下载下来。这就是网络文学独特的接受方式。网络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有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分类及预测,在预想的节点处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特别是在其作品中嵌入超文本链接,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交错的,它带有明显的多向性和非线性成分。网络文学的这种超文本性赋予了读者更多的选择自由。在超文本链接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读者可有多样的选择,这种低成本、便利的阅读和观赏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读者可以随意地阅读和改写,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最好的例子。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要求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转换。运用搜索引擎技术,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不同的文本空间,不同的文本顺序,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因此,读者阅读网络作品时,可以永无止境的阅读下去,也可以立即收尾。

2.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使得接受心境呈现多样化。又由于网络技术对于交流的方便性,使得接受主体自由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在高度自由的情况下产生创作冲动所得到的结果。

网络的本来意义,是为了方便技术交流,网络商业和通俗化以后,更多的所谓交流变为人们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有话要说的冲动就让网络文学显示出那种清淡真挚的内在精神。从这个特点来说,回归生活、内心的人性真诚之处,在网络文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仅在这一点上,就违背了中国人2000多年来“慎言”的传统道德;但这也正体现了网络文学接受主体心灵的高度自由性,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的表现。

3.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异变的并存。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变异的问题上。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是指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网络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文学情感的再现与还原,是创作主体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的显现,是本文隐含的思想情感向现实的思想情感的转化。但是,接受主体的千差万别使得接受主体情感也千差万别。接受主体情感产生异变,接受主体同时又参与创作,从而导致网络文学隐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变。接受主体的参与创作,对于网络文学的丰富多彩的姿态,有着某种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接受主体情感还原与异变并存的体现。

三、接受过程的美学特征

网络作家逆传统而行,他们在键盘上敲打出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字,在BBS中贴出,很快不胫而走,网络无限辽阔的空间使他们创作的文字被更多人接受,并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读者群。网络文学接受过程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1.接受过程的审美差异性与统一性的互补。网络文学接受过程有其独特的接受群体,接受主体情感的千差万别,体现出个体的审美差异性。接受主体的个体审美差异性,同时由于接受主体又参与创作,接受主体美学观念的差异性又统一到接受对象即网络文学的文本上。接受过程审美的差异性受到网络文学文本的制约,呈现出审美取向的大致的一致性,从而体现出接受过程审美的统一性。所以,接受过程是审美差异性和审美的统一性的互动与互补。

2.接受过程的个体性期待与集体性期待的同一。国际互联网络的最大意义就是:资源共享和言论自由。这决定了网络文学得到的是更多的读者。一个作者真正用心的艺术创作,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宽容、理解这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空间而言,这也是网络文学可以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网络文学接受过程由于接受群体的审美差异性,呈现个体性期待的多样性。同样,由于网络文学文本的规范,接受群体的审美趋向的一致性,呈现出接受群体在接受过程的集体性期待。所以,接受过程是个体性期待多样性和集体性期待一致性的统一。

3.接受过程的接受动机与接受延留效果的一致性。接受主体尽管带着不同的接受动机来接受网络文学文本,但是在接受的同时参与着创作,把他(他们)的接受动机融入创作中,从而使其接受过程由发生而至高潮,产生共鸣,达到净化,以致延留在脑际。这一系列接受过程的连贯性,并且由于接受动机的融入创作,使得接受动机和接受延留效果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文艺美学研究”(编号:2006C01)。]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4。

[2].南帆等:《传媒链接小说:网络文学的革命》,《大家》,2002.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网络文学是借助超文本连接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其在互联网上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学网站,中国最大型的一些文学网站有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等。此外,各大门户网站也参与了对网络文学读者群的竞争。2002年新浪首推读书频道,搜狐、腾讯等迅速跟进,并在近年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网络文学的载体还有论坛和博客等。

2 网络文学的体裁

2.1 特点

网络文学在兴起初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最早的中文文学网站就是1991年王笑飞在海外创办了中文诗歌网。散文、随笔也曾经是网络文学的主力军,网络散文中最为有名的作者当属90年代末成名的安妮宝贝,比较有名的社区则是天涯的散文天下。90年代末至今,小说在网络里获得了充分的生存空间。2009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在北京评选出的十佳优秀作品揭晓,体裁全部都是小说。以2012年9月的统计为例,中国最大的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上,点击率排名前100名的作品也全部是小说。

2.2 成因分析

互联网刚刚兴起时,电脑尚未普及,大众对互联网接触率很低,只有少数精英可以接触到。诗歌篇幅较短,可凝聚丰富意蕴,易于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作和传播。而随着90年代末网速的提升、电脑价格和上网资费的下降,网络小说的创作由于硬件条件的允许开始蓬勃发展,小说的娱乐性也使它具有比散文更大商业价值。

3 网络小说的题材

3.1 特点

在大多数文学网站上,频道是按题材分设的,最常见的频道有武侠、奇幻、科幻、历史、恐怖、悬疑、爱情等。此外,三国、穿越、盗墓,虽然属于历史、奇幻题材,却总是作为特殊的频道单独分设。此类小说都曾出现阶段性趋同现象:一定时间段内,相似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网络文学还有一类更特殊的题材:网游、影视、动漫等。当红的游戏和动漫,几乎都有相关的网络小说。此类小说的内容基本是虚构人物在网络游戏或动漫为背景的世界里战斗、生存的经历,与奇幻小说类似。

3.2 成因分析

20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文学网站的免费空间消失,各个网站都纷纷开始了收费阅读的盈利模式。这使得受众的“使用和满足”机制在文学网站的经营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网站开始出现专业、迎合大众口味的网络,网络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的程度上由受众的特性决定。受众的认知需要较多地被传统媒体满足,而通过付费方式阅读文章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需要,继而推动了娱乐性强的故事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主体。网络上,版权不易受到保护,这使得网游、影视、动漫相关的小说能够大行其道。就创作动机而言,这种题材的走红得益于“粉丝文化”的盛行,许多当红影视作品和游戏都拥有大批爱好者,而网络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从中,可以看到网络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产品的一种回应,但这类流行文化的传播在网上更有着非理性的特点。对于某些题材的阶段性趋同现象,其流行根源各有起因。以“三国热”为例,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2008年“三国杀”桌游的发行和电影《赤壁》上映,激起了人们对三国题材的关注,三国变成了一个很有商业价值的名词。而网络文学进入大众传播的门槛极低,于是许多会在同时间顺应受众的选择,撰写相关小说获取更高的点击率。网络对于边缘禁忌内容的呈现首先源于网络创作者的隐匿性;同时,网络传播的把关人角色相对缺失,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和限制远不及其他媒体严格。从受众的角度分析,读者在网络上也处在一种匿名的状态,在购买和阅读网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这助长了追求感官刺激的文章的流行。4 网络文学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4.1 特点

玄幻类题材的常见情节是奇异世界里的争霸、称帝或“修真”(主人公经过类似于道家的修行,达到至臻境界);武侠小说多是东方背景下的江湖厮杀、宫廷斗争;穿越类(或称“架空类”)通常保留一些历史的相关事件,内容多涉及与古人的情感纠葛或对历史趋势的改变等等;爱情小说多充满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情节对伦理道德的挑战较大;还有军事战争类小说(常被称为“军文”),多以某时空背景下虚拟的中国军事发展和国际斗争为内容;影视和动漫小说,有的将原作人物放到新的环境和事件中,有的在原著中增添新的角色,其中尤以爱情故事为多。这类文章被称为“同人文”。各类型的情节同质化严重,有“批量生产”的特点。同时,网络小说的情节有普遍的“文化混杂”和“时代混杂”现象,很多们都喜欢运用拼接和借鉴的方法,比如《此间的少年》、《悟空传》等,在小说中穿插不同文化、时代和其他知名作品的元素。大多数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较为单一,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个常见的套路,即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天生拥有或是后天习得了异于常人的能力,肩负救世主般的使命,他们在性格上正义勇敢,并经过一番痛苦经历实现理想和获得爱情。

4.2 成因分析

网络小说对于前人的作品有很大程度的沿袭,但许多情节设置更突出娱乐性,力求在点击率上取胜。娱乐性是网络小说情节安排的主要标准,即使是一些历史类题材,其情节也有较浓的主观色彩,缺乏严肃性。同时,网络的匿名性让们不用为自己笔下的情节承担太多的道德风险。情节雷同现象的出现,有这样几个原因:作者们模仿成功网络小说的情节套路以赚取阅读费;知识产权保护的难以施行;网络文学更新快、对情节推敲较少;网络会根据读者的评论进行下一轮创作,受众难以接受出其不意的情节。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各种文化、观念相互融通,元素杂糅的手法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艺术和商业领域流行开来,不仅网络乐于尝试“混搭”的创作手法,当代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物塑造上,各部小说的主角多形象也沿袭了许多传统畅销小说和影视剧中“英雄史诗”般的构思,许多人物全知全能、极有异性缘,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自我陶醉,也满足了读者向往功成名就的心理需要,是消费主义文化主导下受众低层次心理追求的表现。

5 结语

网络文学受到互联网特性、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制约,以及时代潮流、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到20年,它的蓬勃,在短短10年间解决了传统文学表达的渠道稀缺,变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到“回传通路”,形成了独特的文本特点;而它从公益性向商业性的转变,是其文本特点变迁的一个分水岭,网络文学真正得以发展壮大,在赢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变得更有争议。

参考文献:

[1]储冬叶.试论中文原创网络文学[D].安徽大学,2003(7).[2]贺又宁.网话文风格―――网络文学的全新语境[J].贵州社会科学,2002(03).

[3]李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比较[J].陕西学院学报,2002(01).

[4]正云.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04).

[5]严红.网络催生的特殊作者群:网络[J].出版科学,2007(06).

[6]代湖鹃.浅析我国网络文学的产业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

[7]孙嘉咛,梅红.网络文学色情化的表现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6期.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热词 创译 归化 异化

一、网络热词的分类及其特征

网络热词形式种类多样,本文主要将其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网民自创词汇,例如“不明觉厉”“喜大奔普”“累觉不爱”等,这些词都是把一句话中的关键性字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颇具成语的味道的四字词语,简短凝练,易于传播;第二类为借自英语的词,即一些直接将英语词汇汉译过来的网络热词,例如:“图样图森破(too young,too simple)”,“We are伐木累(family)”等;第三类为汉语谐音式的通假字,是网民通过谐音以及词义的引申,使得汉语中原有的词重换新词光彩,并成为风靡网络的热词。例如:“鸭梨――压力”,“坏银――坏人”,“帅锅――帅哥”等等。

二、创译概述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刘敬国曾在《翻译通论》中指出“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从源语到目的语再到译语的动态的复杂的再创造过程。书中所谓的“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创译,它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以创造性为基础,不局限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简单转换,不受源语言在语意和语音上的束缚,甚至打破原文与译文在语义、功能上的对等限制,从而发挥自身灵动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来进行翻译。与其他翻译方法和策略相比较,创译更加灵活创新,也更加生动形象,已经越来越受到译界的认可与运用。

三、网络热词创译策略

1.归化创译法。归化译法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能够充分考虑译入语的文化特点,站在译入语读者的角度,从而使得译文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提出“信达雅”大三翻译原则的严复也曾说过,“译者的目标就是要让读者知道你的翻译。”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归化翻译的一种,他的译文并不是按照严格的英译汉翻译原则和方法或是经过对英语句词结构与特点逐步推敲进行翻译的,而是考虑读者的因素,将译文处理成通俗易懂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形式,使当时处于危难之中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有了一定的熏陶与启迪。

本文主要将归化创译的策略定义为充分利用译入目的语(即英文)的造词结构,造词方式,主要应用语义组合的方式对网络热词进行创造性翻译,使得译文能够更加符合英美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网络热词“笑而不语”,直译就是“smile without language”,但是我们将“笑而不语”创译成“smilence” (“smile”+“silence”),可以发现,smilence不仅更加形象生动,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同时这也是一种归化的翻译策略,因为从形式上看,“smilence”颇具英文造词的风格习惯。同样地,源自于一款游戏的“秒杀”一词,《中国日报》也曾用归化创译的方式将“秒杀”译为“seckilling”(second+killing),简洁明了,即便对英文国家的读者来说也能一目了然。另外还有“情绪稳定”―emotionormal(emotion+normal)“‘男同’ 终成眷属”――togayther(together+gay)等网络热词的英译都是采用了归化创译法,使得英文造词符合读者阅读心理,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异化创译法。异化是指在翻译实践中力求保持源语语言的风格语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源语文化的传播。异化作为一种翻译手段,最早由劳伦斯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他认为译文不完全要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译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晦涩难懂、不通畅的文体,甚至能有意保留源语种的直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种的古词语。Ezra Pound的翻译原则也属于异化的范畴,庞德热衷于翻译中国的诗歌,他的译文极大地保留了中文的句词特点,甚至有许多词的翻译都是直接用音译的方式。

本文将异化创译法定义为从源语(即汉语)的特点出发,保持源语的造词特点与造词结构对网络热词进行创译。

四、归化创译与异化创译的对比评析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将网络热词的英译置于创译的视角下,无论是归化创译还是异化创译都各有千秋,孰好孰坏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可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译者,承担着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任,也就是说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也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特点和译入语文化。因此在网络热词的翻译中,无论译者采用归化创译还是异化创译的策略,都是可行的方法,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辨别不同译文的好坏,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在于译文能否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是否能够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这也是创译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4.

[2]林丽霞.从译者主体性谈网络热词译语的再创造[J].三峡大学学报,2012.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网络文学;阅读群体

一、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分析

1.网络文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指通过网络渠道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作者原创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比如,已经完本的《斗破苍穹》《完美世界》《全职高手》等,正在连载的《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天阿降临》等,还有在网络上传播的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比如,中国文学四大名著,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进行阅读。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主要指第一种,与许苗苗和许文郁在其文章中讨论得出的对网络文学的定义较为吻合:网络文学是指“由网人在网络上的,供网人再现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动性,是由作者、作品、作品的延伸以及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整体概念。”2.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据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1647万部,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种,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累计1195部,改编成的电视剧累计1232部,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掌阅小说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等众多平台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为作者和读者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文学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受到专家的认可,如《橙红年代》入围茅盾文学奖,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原著《大江东去》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无论是作者作品数量、传播平台、阅读群体、还是产业延伸、荣获奖励等方面都呈现飞速增长的状态,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值得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讨论和分析。

二、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一些特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1.多样性。网络文学存在的多样性包括作者的多样性、读者的多样性和作品的多样性。网络文学领域中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囊括的种类繁多,各平台大多以武侠、玄幻、都市、历史、军事、游戏、同人、悬疑、现实等类型划分,由于作者读者的多样性,网络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词汇更新快,情感表现方式自由,这些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也让网络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2.互动性。从文学的接受角度来看,互动性是网络文学与以往传统文学的最显著区别,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网络文学大多以连载的方式在平台上,任何网民都可以在阅读时发帖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作者也可以及时的吸收读者对其提出的想法,或是为读者答疑解惑。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赋予了读者表达的权利,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说有些网络文学是作者和读者互相创造的果实。3.消费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力量给网络文学也注入了消费性的特点。各大平台开启了VIP付费阅读制度,读者在阅读一些作品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出现了各种排行榜,如会员点击榜、推荐票榜、VIP更新榜、打赏粉丝榜等,这些榜单都充满了消费行为,可以说在各平台首页的作品点击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好坏。点击率高的作品不仅粉丝众多,还有机会改编拍摄为电视剧、电影或者游戏,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杜拉拉升职记》《琅琊榜》《步步惊心》,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网络文学的消费性日益凸显。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那么,网络文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我们或许能探寻出其中的奥秘。1.国人文学接受的心理变化。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源自英伽登与伽达默尔“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影响出发,提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文学的方法论,从“期待视域”和“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姚斯指出,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作品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与接收相互作用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其实就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存在。姜桂华在《从国族关怀到个人趣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将接受美学与中国人生活发展和文化接受心理的变化相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她认为,“文学接受者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国家民族关怀和崇高伟大体验为主要的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个人趣味成了文学接受状貌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到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释放欲望,补偿缺失是读者接受心理的主要表现。2.网络文学接受群体的特点。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四亿,从年龄分布看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占比为73.1%,男生偏爱武侠玄幻类作品,女生偏爱言情穿越类作品。网络文学读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学生和上班族。这些人往往面临很多压力,学生面临来自与日俱增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心理上的飞跃带来的矛盾、不平衡感,上班族虽无学业压力,但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困难以及工作上的诸多烦琐之事令他们头痛不已。他们的休息时间较零碎,因此网络文学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其中寻找一些情感慰藉或暂时逃避忙碌的现实。3.网络文学与读者接受的契合。①符合阅读群体的审美接受本质。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现象与事物就是人类感到愉悦的,所能接受的,带来身心愉悦的事物,是审美接受活动的发端。上文对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最主要心理需要就是缓解压力,其次从该年龄阶段人群的发展心理来看,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并形成自我同一性。玄幻、言情等网络文学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审美接受活动受到读者的感觉知觉、动机需求、情感表达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类文学满足了读者的精神幻想。网络文学娱乐化、游戏化的内容迎合了年轻群体及时行乐缓解压力的天性,在作品创造的世界中,可以把自己置于其中,任意驰骋,一切现实中自己难以实现或好奇的事物在网络文学塑造的虚拟世界中都能尝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宣泄,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依照萨特的说法,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好像是做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源于自由又结束于自由。②阅读群体对创作的直接参与。姚斯认为,“在接受美学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文本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最大的不同点和最突出特征就在于此,它将传统文学“作者-作品-读者”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作者-作品-读者-作者”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作为接收主体的读者是艺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他们的接受过程是艺术家原体验的接受和升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这与姚斯将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视为读者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当作品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基本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并迅速完成理解接受的过程;当二者并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冲突,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其期待视域可能出现满足、超越、失望或是反驳。由于网络文学的新模式将读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与作者实时反馈他们的想法,自己的二度创造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得文学给读者带来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实现得更加完整。读者对作者的反馈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写作的动力,网络文学带来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读者对作者的关注可以通过跟帖、点赞等方式表达,比如“催更”,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作者持续进行创作活动,并让其处于较为亢奋的创作状态里,以更精彩的内容来回报读者,从而使创作和接受呈现出一种二者互相的肯定性和平等性。③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何谓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网络文学模式中的以点赞、跟帖、排行榜、打赏等方式来吸引读者“跟风”的行为是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当读者想要选择一部新的作品进行阅读时,除非有特定的目标,否则会在阅读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类后,根据点击率或是人气值来选择阅读哪部作品。而点击的人越多,点击率越高,就会吸引到更多读者来浏览这部作品,读者越多,读者与读者之间及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也就越广泛。可以说网络文学的这种营销模式就是利用了网民们的从众心理,来推荐作品和作者,获得关注度,从而取得收益。④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在网络文学世界中读者的自我认同感不仅可以来源于读者自身在作品内容中所获得审美享受,还来源于文学衍生产品自己作为“原著党”(指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的初始作品的粉丝)掌握了话语权的优越感。由于网络文学的消费性和商业性特点,人气极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衍生出来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原著党会对作品的这些衍生产品投以极高的关注度,并且在其播出时,会对剧情改编、人物设置、角色演员选择上进行一系列的评价。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更加强烈,在这些读者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极具资格对这些电影、电视剧等进行评论,所发表的意见也会被未读过原著的人认可和采纳,由此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体;网络流行体;引用体;仿拟体,戏拟体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4-0087-06

一、引言

“元芳,你怎么看?”在登上《人民日报》之后,[1]又出现在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的试题中。[2]这句话出自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后被网友竞相仿写,由此产生的仿写文本被称为“元芳体”。现在,“元芳体”成为了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模式。

我们将“元芳体”这类流行于网络的言语范式称为网络流行体。除“元芳体”之外,网络流行体还有“淘宝体”、“凡客体”、“甄嬛体”等等。网友们乐此不疲地仿写、传播各种网络流行体,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网络流行体。

有学者从语体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大多认为网络流行体不是语体。曹晓恒(2011)将网络流行体称为“网络新文体”,认为与其说“网络新文体”是一种文体,还不如说它是“造句”来得更贴切。岳方遂(2011)持类似的观点,认为网络流行体只是一种流行的句式,叫做“句体”更合适。张丽(2012)也认为,网络流行体虽然以“××体”命名,但实际上与传统的“文体”或者“语体”无关,这些“体”只是一些临时的、固定的语篇模式。

那么,网络流行体到底是不是一种语体?如果是语体,它的上位语体是什么?它有没有下位语体?如果有,那么它的下位语体又有哪些?网络流行体的语体特征又是什么?本文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收集了148种网络流行体。我们将根据这些语料来界定网络流行体、划分网络流行体的下位语体类型,并归纳出网络流行体的语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语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网络流行体包括文字文本和图文结合文本,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文字文本的网络流行体。另外,为保持语料的真实性,我们对语料中出现的病句等错误也未做修正。

二、网络流行体是一种语体

关于语体(style)的定义,学术界见仁见智。刘世生、朱瑞青曾在《文体学概论》(2006)中,罗列出国外学者关于语体的21种定义,从高吉亚斯(Gorgias)的“风格即修辞”,到乌尔曼(Ullman)的“认知意义的表达”等等,不一而足。国内学者对语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李熙宗(2005)曾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语体定义,包括“语言特点体系”说、“语言风格类型”说、“功能变体”说、“词语类别”说、“语文体式”说、“言语行为类型”说。我们赞同袁晖、李熙宗(2005)的观点,把语体定义为“运用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 。[3]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丁金国(2009)。他进一步提出,语体是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语言运用与不同交际领域之间的选择关系类型化的结果。这种类型化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不确定到确定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具体的、个人的话语或语篇经过反复运用,逐步形成为特定语言社群单位全体成员所认同的言语范式的过程。此外,语体还具有一种潜在的规定性,使得交际参与者在特定交际语境下必须遵从特定语体所要求的类型规则进行交际。[4]

据此,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是一种语体。

首先,网络流行体是适应网络语境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它的上位语体是网络语体。网络语体是伴随网络技术产生的、为满足网络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 是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新兴语体。而网络流行体则是在微博、论坛、购物网站等领域产生的言语功能变体,是网络语体的下位语体之一。

其次,网络流行体具有集体性。几乎每种网络流行体都有一个原型文本,这个原型文本往往起源于个人或小范围群体,例如“高晓松体”源自音乐人高晓松、“淘宝体”源自淘宝网卖家。但是,当原型文本被网友模仿并在网上流行起来之后,它们就成为了集体的产物,被特定的语言社群所认同。

最后,网络流行体具有规约性。网络流行体的规约性是从它的集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网络流行体林林总总,但无不具有规约性。如“淘宝体”多用“亲、哦”等词语;“凡客体”则要模仿2010年凡客诚品广告的模式,即“爱 ,爱 , 爱 ,爱 , 也爱 ,我不是 ,我是 。”交际者一旦遵循了某类流行体的规约,他的话语就会被归入该类流行体。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是一种语体,它是适应网络语境而产生的言语功能变体,具有集体性和规约性。同时,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还具有层次性,它的上位语体是网络语体,下位语体包括引用体、仿拟体和戏拟体。

三、网络流行体的下位语体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是具有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特征的事物的集合。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依照它们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具有该范畴特性较多的成员,典型性较强。范畴内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成员就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其本质是一个“原型”。[5]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这个原型具有极强的惯例作用和规范意识。

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网络流行体在产生之初都有一个原型文本,网友通过对原型文本的模仿而创作出新文本。这种模仿主要通过引用或仿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将根据网友模仿原型文本创作新文本时所采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来归纳网络流行体的下位语体。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的下位语体包括引用体、仿拟体和戏拟体。

(一)引用体

“引用”是在说话或行文中引用现成的话(包括谚语、警句、语录、诗文、寓言、典故等)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6]这里的“引用体”指以“引用”这种修辞方式复制传播的网络流行体,包括“语言层面的引用体”和“非语言层面的引用体”。

1.语言层面的引用体

根据引用体所引用的语言成分不同,我们把语言层面的引用体分为“引词语体”和“引句体”。

(1) 引词语体

这里的“引词语体”是指通过引用原型文本中的词语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秋裤体”:

原型文本:“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

新文本: “秋裤恒久远,一条永流传。”

“秋裤体”诞生于2011年冬天,其原型文本为演员陈坤的一条微博。在上例中,网友通过引用原型文本中的“秋裤”一词,将某广告语改编成了与秋裤有关的段子,令人捧腹。

(2)引句体

这里的“引句体”是指通过引用原型文本中的句子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元芳体”:

原型文本:“‘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我觉得此事必有蹊跷。’”

新文本: “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体”的原型文本为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从上例可见,“元芳体”一般是先陈述事实,最后引用“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

2. 非语言层面的引用体

在词言网络流行体中,非语言层面的引用体主要有“引题体”。这里的“引题体”指引用原型文本的话题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热死体”:

原型文本:“热!热!热!热!热!热!如果我死了,请在明年这时候给我烧一台空调……”

新文本:“我的肉身即将热死在学校,我的灵魂将与你们同在……”

“热死体”流行于2011年夏天。当时,全国各地天气炎热,于是,“热死帖”窜红网络。从上例中可见,在“热死体”中,网友没有引用原型文本中的词语或句子,而是围绕“天热”这一话题,宣泄酷热难耐的感受。

(二)仿拟体

“仿拟”是指根据交际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6]常见的仿拟有“仿词”、“仿语”、“仿句”、“仿篇”等。这里的“仿拟体”指以“仿拟”这种修辞方式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包括“语言层面的仿拟体”和“非语言层面的仿拟体”。

1.语言层面的仿拟体

语言层面的仿拟体包括“仿语体”、“仿句体”和“仿篇体”。

(1)仿语体

“仿语”是指模仿某个短语,置换或增减其中的词语而仿造出新短语。这里的“仿语体”指更换原型文本短语中词语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轻度体”:

原型文本:“地铁十号线列车发生轻度追尾。”

新文本:“今天天气轻度不好!俺的心情也轻度郁闷!轻度的!嘘。”

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十号线两列车在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内相撞,造成271人受伤。“轻度体”的原型文本源自央视新闻频道对此次事故的报道。所谓“轻度体”就是网友通过变换“轻度追尾”中“轻度”后面的词语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

(2)仿句体

“仿句”是指根据表达上的需要,更换现成句子中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句子。[6]这里的“仿句体”指更换原型文本句中词语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英雄体”:

原型文本:“不是冠军,一样是英雄”。

新文本:“不是富老爸,一样是英雄。”

“英雄体”的原型文本是《英雄联盟》游戏产品的公益宣传,“不是……,一样是英雄”是“英雄体”的标志。所谓“英雄体”就是网友通过更换“不是冠军,一样是英雄”中的“冠军”一词而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体。

(3)仿篇体

“仿篇”是指模仿原型文本的篇章格局,创作与原型文本篇章格局相同的新文本。这里的“仿篇体”指故意摹拟原型文本的篇章格局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生活体”:

原型文本:“看报道说,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TM才叫生活。”

新文本: “我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开车出去,随便赶上哪条路就走哪条路,比如开到库木塔格沙漠,独自坐在楼兰遗址边数地上的瓦砾,不发一语,当晚再开车回家,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才叫生活。”

“生活体”的原型文本是某网友在2012年1月的一条微博,其篇章格局为“ 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 ,随便 ,比如 ,独自 ,不发一语,当晚再 ,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才叫生活。”所谓“生活体”就是网友仿拟这一原型文本的篇章格局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

2.非语言层面的仿拟体

网络流行体中,非语言层面的仿拟体包括“仿风格体”和“仿标点体”。

(1) 仿风格体

“仿风格”是指模仿原型文本的语言风格以创作新文本。这里的“仿风格体”指摹拟原型文本语言风格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甄嬛体”:

原型文本:“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

新文本:“小主,今儿新上的这件衣衫款型是极好的,这苏绣的料子配上简洁的裁剪,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多买几件,虽会荷包骤然消瘦,倒也不负恩泽。”

“甄嬛体”源自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台词。该剧台词古色古香,“甄嬛体”就是仿照这种风格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

(2) 仿标点体

“仿标点”是网络流行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指模仿原型文本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创作新文本。这里的“仿标点体”指模仿原型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雨珠体”:

原型文本:“在。北。京。有。钱。有。车。有。房。都。不。算。什。么。关。键。你。得。有。船。”

新文本:“今。天。天。气。很。好。心。情。也。不。错。 不。过。某。人。要。出。差。 我。很。不。高。兴。”

“雨珠体”出现在2012年夏北京特大暴雨期间。“雨珠体”中的每个字都用句号隔开,看着就像雨滴一样有趣。“雨珠体”是网友通过模仿原型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网络流行体。

(三)戏拟体

顾名思义,“戏拟”(Parody)就是“戏谑地模拟”。它与“仿拟”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首先,在形式上,仿拟置换本体给定形式的局部要素;而戏拟一般不改变原来的话语形式而直接加以使用,但被使用的形式“名存实亡”,仿体的意义颠覆了话语本来的意义,在原有话语中加入了另外一种与之相冲突的声音,造成了两种声音的不和谐。所以,话语戏拟是一种解构性的模仿。其次,在意义上,仿拟的意义依托于原型文本的意义;而戏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改写颠覆这个符号固有的所指(意义)。戏拟的对象多为经典文本,目的在于用揶揄、讽刺、戏弄、贬损的态度来消解所谓的经典,具有强烈的嬉皮色彩。这里的“戏拟体”指人们通过“戏拟”方式创造的网络流行体。按照文本中语码(code)类型的数量,我们将戏拟体分为“单语码戏拟体”和“多语码戏拟体”。

1.单语码戏拟体

“单语码戏拟体”指使用同一种语码对原型文本进行戏拟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诗词混搭体”:

原型文本:“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文本:“我劝天公重抖擞,我连对象都没有!”

“诗词混搭体”多用于网友借唐诗宋词来恶搞自己的职业或处境,往往是一句诗词搭配一个与该诗词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在“诗词混搭体”中,网友只使用了汉语一种语码。上例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经典诗句,而“我连对象都没有”却是典型的当代日常口语,这两个句子在内容、逻辑上也毫无关联。经典诗句的意义通过戏拟被解构性地消解和颠覆,作者想表达的只是“我连对象都没有”这一意义。大雅的诗句与大俗的宣泄混搭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怪异、滑稽的效果。

2.多语码戏拟体

“多语码戏拟体”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对原型文本进行戏拟而创造的网络流行体,如“中英穿越体”:

原型文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新文本: “身无彩凤双飞翼,Get away from me!”

“中英穿越体”是将汉语古诗词与当代英语组合在一起的网络流行体。在“中英穿越体”中,经典的汉语古诗词的意义被另一种语码——英语消解,该流行体以时空“穿越”式的汉英双语码组合产生了揶揄、幽默的效果。

四、网络流行体的特征

网络流行体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是因为它具有互文性、顺应性、借助网络媒体通过语言模因进行传播等特征。

(一)网络流行体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7]著名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将互文性理解为“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8]

网络流行体的互文性表现为,新文本与原型文本之间具有互文关系,它们是对原型文本的引用、仿拟或戏拟。它们或引用原型文本中的词语、句子、话题,如“引用体”;或仿拟原型文本中词语、句子、篇章格局、风格、标点,如“仿拟体”;或戏拟原型文本中的经典文本,如“戏拟体”。

(二)网络流行体的顺应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但这种工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是基于高度灵活的选择和策略进行的。而顺应性就是指人们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际需求。[9]

在顺应论中,“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交际双方组成;语言语境主要指上下文语境。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具有顺应性,它是为顺应网络交际语境而产生的一种言语功能变体。在网络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可以是匿名的。人们以网友的身份平等交流,权势、地位、社会角色等因素对交际影响不大。因此,网络流行体中才会出现大量的“戏拟体”。网友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和消解,制造出滑稽、嬉皮的效果,如“戏拟体”中的“诗词混搭体”。

(三)网络流行体成为语言模因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道金斯的经典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遗传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海利根曾探讨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传播”。也就是说,首先,模因要引起宿主注意,进而被理解和接受,将宿主同化;其次,模因要停留在宿主的记忆中;再次,模因要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演说、篇章、图片、行为等表达方式;最后,模因要能借助相关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9]

语言可以是模因的载体,但其本身也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词语、句子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仿制和传播,就具有了模因性。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体是通过引用、仿拟或戏拟等方式在网络上被复制、仿写,进而传播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是在网络语境下产生的语言模因,它借助网络媒体快速传播。语言模因的复制、仿写和传播具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基因型又包括“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以异形传递”两种方式;表现型又包括“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同构异义”等方式。网络流行体中的“引用体”是通过基因型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模因,主要通过将相同的信息直接复制的方式来传播;而“仿拟体”、“戏拟体”则是通过表现型方式中的“同构异义”方式进行仿写和传播的。

五、结语

我们认为,网络流行体是一种语体,它是为适应网络语境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具有集体性和规约性。同时,网络流行体还具有层次性,它的上位语体是网络语体,下位语体包括引用体、仿拟体和戏拟体。网络流行体具有互文性、顺应性、借助网络媒体通过语言模因进行传播等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网络流行体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层出不穷,风靡一时。

本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所收集的语料有限,我们对网络流行体下位语体的划分可能还不够全面;第二,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我们对图文结合的网络流行体暂未论及;第三,我们对语料缺乏定量分析。今后,我们将在广泛收集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网络流行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桂杰,江晓雅.“元芳体”登上党报不必大惊小怪 网络时代悄然改变的“主流表达”[N].中国青年报,2012-11-11.

[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元芳你怎么看”成考题[EB/OL].http:///news/system/2012/12/03/010307954.shtml,2012-12-03.

[3]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4] 丁金国.语体风格分析纲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3.

[5]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7-231.

[6] 张涤华,胡裕树,张斌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486.

[7]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1).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 思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18-01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逐渐成为团建新的思想舆论领域。伴随着这种发展,高校育人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就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也为团建工作创新提出了要求。

一、网络在高校盛行的几点原因

通过网络,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依靠信息的有效传递相互交流,构成了崭新意义的人际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作为出现在高校中的新事物,网络极具生命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廉价。通过网络的载体,每个人都可以近乎免费地享受到他人提供的资源,自己提供的资源也能为他人所接受,所谓网络文化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的地域性、时限性,从而使信息交换的成本只是低廉的上网费用。

(二)操作简便。网络信息的查询和调取方式极其简便,凡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可以自由穿梭在网络中。

(三)实体隐秘。网络空间里存在的是以各类信息的组合为形式的虚拟身份的人。这种特点极大满足了人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使信息交流更自由。同时,隐秘的实体身份为虚拟身份的塑造提供了空间,这种虚拟身份却是极易被人接受的。

(四)自我满足。最近风靡的个人网络空间――blog是网络为个人提供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极佳典例。借由类似的途径,更多生活中的普通人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思想,实现自我满足。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推进者。

大学生普遍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其认识最容易受到网上舆论的影响。同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得当代大学生相对于一般的网民,具有以下特点:

二、大学生较之一般网民所具有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文化积淀,注重多途径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强调独立的思想形成过程,对于强势的概念灌输有着先天的抵触。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因而对于新的信息需求旺盛,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加工转而形成新的信息内容。

(三)当代大学生奇特的悖论现象。一方面,大家关心时事,是网上论坛和各种签名活动的主力军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同学又对正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活动敬而远之;一方面,对社会生活、现象、现实十分关注,另一方面,对校内生活缺乏兴趣,消极对待。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创新思想,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建设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大环境下,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工作作为教育管理的职能,表现在它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有其内在逻辑性,建构在其逻辑性基础上的工作原则,可以使得创新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对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特点,统一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理念、原则的发展和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所覆盖的内容和空间,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构建和健全完整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现代管理理论的精华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开拓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构筑一个系统化的网络思政体系。

(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坚持的。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原则

1.平等原则。由于网络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交流对象及信息极为多元,加之大学生对平等交流、思考独立的强烈要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坚持这种原则,则无法使被教育者安然接受。对于生硬的灌输式教育,大学生是有抵触和不欢迎的,甚至于会使教育产生反效果。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特征; 复杂性; 模糊性

进入新世纪, 我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公布的统计报告, 到2002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突破六千万大关, 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从2002 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信息消费继续呈现活跃、旺盛的增长势头; 网民的整体素质结构更趋优化, 网民的行为更趋于理性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依托它的母体——计算机网络正朝着前方发展着。但是, 它正像新出生的婴儿一样, 充满着希望的同时, 也有着潺弱的一面。我想, 只有理性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 找寻其本质特征, 才能使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网络文学概念综述

对网络文学的探寻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问题仍然存在剧烈论争, 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其实是网络化了的文学, 它存活于电脑网络, 离开了网络媒体, 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 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 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 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 即丧失了部分创作, 要完整地欣赏它, 只能在网上。”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网上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 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提出: 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 其次, 必须是文学, 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 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 第三, 网络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 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 工具的变迁, 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 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 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具有“新写实主义”风格,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 K 差不多, 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 不矫情。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一样,它必须融合作家才情和灵气, 必须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从维熙在《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 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 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 概括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比如网虫笨狸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应是它的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 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 怀旧与感受, 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认为,“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 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 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 即网络的使用者; 其次: 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 必须是网络; 第三;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 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给网络文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即“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 母亲是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也是网上的文学”, 由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的技术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 这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 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 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 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 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综上所述, 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 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大量收藏、吸纳传统的文学作品, 比如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收藏站点; 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 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只存在于网络, 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第三种, 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 这类东西最多, 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第一种看法主要从内容上说, 显然过于“狭窄”了; 第二种看法又过于宽泛, 以为所有在网上的“文字”都能成为网络文学,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网络文字”。其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流行于世, 是与这一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 因而, 我们觉得,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 至少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必须是“网人”, 作品的流通、传阅形式必须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符合文学样式, 即它的创作工具是计算机而非纸笔, 它的欣赏是在网上而不是书本, 它的收藏形式是电脑硬、软盘而不是书架书橱。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源于民间, 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从这一点来看, 网络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 是个人自由的写作, 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非功利的写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又否认权威, 它不相信权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 同时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析网络文学特点时, 把它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这样它的特征就越发明显了。

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传统文学依托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 它借助书籍进行文学传递和传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文学范式。网络文学则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 创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学范式约束, 这里既没有苛刻的编辑眼光, 也没有舆论的强求,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细绳(宽带) ,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你住在哪里, 只要你热爱文学, 你完全可以从事创作。在这里, 没有质量的优劣, 没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 也没有任何种族与民族的不同, 只要一腔热情,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 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都想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们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别人, 才有好的效果, 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 网络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 只要愿意, 网络可以独立自由地面对探索之路, 无拘无束地走下去。每个人尽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表达方式, 即可以为独抒心中之情; 可以放纵野性的情感; 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 可以如脱缰野马驰骋狂奔; 在这里, 网络们可以尽情释放出自己的灵魂与元气。当今这样的世界, 残酷的竞争, 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无处申诉。计算机网络刚好给现代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 内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了。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 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网络又给各种文学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个人才华施展空间, 不同的“创作者”不仅可以自由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又可以广泛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 传统的、现代的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应有尽有, 网络文学修辞艺术如反讽、戏谑、戏拟等尽显纷呈。

4. 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 它们自我架构、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时, 无法调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 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时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 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读者在阅读时, 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 并为己所用, 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有助于拓宽思路,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5. 美学欣赏的互动性。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 往往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 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 回答读者的提问, 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也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 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动性, 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 同时延展了作品生命, 使其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6.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 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作者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回报, 即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省却了多少发表的“关卡”, 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亟待规范

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 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映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流方式。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网络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 随心所欲进行文学创作, 也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在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用" 藏污纳垢" 一词是最好的概括。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觉得, 对于网络文学应给予宽容与严格并存的价值评判。

1. 网络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网络文学是新时期的产物, 它伴随着多媒体的出现而产生, 许多创作者是网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作家, 它的文学还较为肤浅。网络文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 还应假以时日, 还必须等待对民间的培养与扶持, 同时, 对于网络文学, 还应宽容理性, 还应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热心自觉参与其中。像陈村、王朔、张辛欣等作家, 不仅参与进来了, 还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作品和看法, 与读者、创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些, 无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 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有待保护。传统文学的著作者、版权都很好地得到保护, 网络文学就显得薄弱。特别是网络作者的署名权, 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络文学有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本来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网上剽窃、抄袭的问题, 创作者的权利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 网络文学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

3. 文学品味的导向有待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较为随意, 它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其语言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几经推敲, 而是随想随打的, 有的是创作者的发泄物, 没头没尾, 无病呻吟, 言之无物。正确的导向, 个人品味的提高, 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之, 网络文学的出现, 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挑战。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来看, 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 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 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 都需要我们协作攻关。我们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学评判标准,用传统的条条框框, 去限制、束缚它的发展。

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 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 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 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 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到了全国少工委的嘉奖, 当奖杯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时, 学生沸腾了。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情感空前高涨。

四.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科学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阅读科学书籍, 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科学书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技知识书籍, 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是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大量阅读科技知识书籍, 能够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在与别人的交流中, 在平时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如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书籍, 在学习宇宙知识的课上,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问题, 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夸奖, 该名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科技组《保护森林保护未来》的活动中, 学生就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 掌握了许多有关森林的知识, 在访问乡林业员时,提出了许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 受到了乡林业员的赞扬, 增强了学生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兴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要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即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获得, 而这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来实现的。科学家常常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像的。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 对待科学研究

的严谨态度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都足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科学创造的决心。我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学生朗读科学家的故事书, 如《爱迪生的故事》、《科学的发明发现》等, 同时帮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方面的书籍,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情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书籍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途径。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带动作用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学习是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与相互带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同班学科、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外, 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以大带小合作学习。以大带小的合作学习就是在开展活动时, 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到高年级学生一起,让高年级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而且还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小说;民间性; 草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78-03

网络小说是在网络的巨大文化空间中生长起来的一种新文学样式,因这文化空间本身的开放、虚拟、平等、自由等特性使得网络小说具备了更多平民的特质,进而唤起了小说“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初民诉求。然而,这只是网络小说表层所显露出来的一些平民质素,真正决定网络小说平民化姿态的则是隐藏在网络小说内部的深厚民间文化内蕴。因此,若要从本质意义上把握当代网络小说平民化的审美价值,我们须要从网络小说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承续以及传统民间文化本身去探寻。

在思想内容上,网络小说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的是草根阶层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彰显的是民间的底层情怀。同传统民间文化一样,网络小说“是相对于官方或上层文化的一种底层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具有集体性和匿名性特点,是民众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民间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仪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的集合;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相对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强调‘在野’的性质,因此不像上层文化那样有着较为明晰的规范性特点,而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1],这强大的包容性既包括网络小说极具叛逆性的游戏狂欢,又包括它在深层意义上对人本身的思考。网络们在小说主题原型和心理原型中熔铸了对当下生活方式和生命意义的探寻意图,并有意或无意地将新时代的思想和人的美好愿景注入其中,使得民间这块广袤的土地成为E时代网络小说的坚实土壤。由此,网络小说的民间意蕴便从主题内容和心理内涵两个方面舒展开来。

主题原型。对于长生不死、仙女下凡、动物报恩、生死轮回、人神之恋、善恶相报、下凡历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验等主题的演绎是民间文化长盛不衰的使命,而它的这些主题原型在网络小说中也得以承续,并且给网络小说的内蕴增添了魅力。这里,我们就以网络小说唐七公子的作品为例进行论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九尾白狐一族的白浅生来仙胎,“不用修行便是神女。可四海八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不历一番天劫,又如何能飞升成为上神?所以,命运给她安排了“情劫”作为她飞升为上神的考验,在历尽爱恨情仇的烦扰之后她决然从诛仙台跳下,最终飞升为上神。而对于《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九尾红狐白凤九而言,她的使命则旨在报东华帝君的救命之恩。为此,她曾冒死闯过集世间诸晦暗于一世界的“十恶莲花境”,曾随东华帝君下凡历劫,竭力护他周全,经过几世轮回之后终得所愿。唐七公子笔下的这些主题原型一方面让我们清楚地认知到人生在世,始终是在不断磨砺中成长的,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的这一生存事实,另一方面也教人以知恩图报。于无形之中,这些主题原型催促当下之人对其行为方式及生命意义进行深思。

心理原型。网络小说从本质上说,是网民们以情感形式、心灵形式和生命形式对现实生活形式的占有和重构。因此在研究网络小说时,我们“不仅应该注意到它的表层结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的深层结构内容;不仅应该注意到被它说出来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到它没有说出来而恰恰正是它所要说的潜在意识的内容”[2]。就今何在的《悟空传》而言,它呈现的是双重结构:表层是对《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戏仿,深层却是对唐僧师徒取经之路的另一种解读。表面上看《悟空传》是对《西游记》的崇高意义进行无厘头的消解与颠覆,作者把罩在唐僧师徒头上的神秘光圈拿掉,让他们以癫狂、反叛的姿态出现在文本中对所谓的正统秩序加以拷问,实则暗含着不合理秩序对人性的束缚。在重构的“西游”结构里,作者控诉着技术理性对于人生命的压抑,宣泄着心中的困扰与焦虑。作者以自己的原型心理重新结构了“西游”精神。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中说,“从孔子到秦汉以来,我们忘了‘物’,从清末开始,却逐步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趋势。在21世纪里,时代需要一种重视人与物结合的人文思想”[3],而这人文思想却在网络小说的民间形态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网络小说以中国民间最纯朴的“天人合一”观念为这个物欲化社会进行招魂,希望通过开辟一条极具反叛性的路线来拯救业已苍白的人的灵魂。面临着当前这样的大时代,眼看着商品经济大潮将人类裹挟到物欲化的漩涡之中,遭受着疲倦而又枯燥的庸碌生活,是网络小说以其民间本位的书写方式为人们开拓出了一方精神栖息地,给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安慰,让现实中的人们借助虚拟的网络小说在虚构的世界里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所以说,网络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观照的是当下民众的凡俗人生和最本色生活。

网络小说是用传统的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它虽不像民间文学那样是由不识字的人民大众集体口头创作的,但它的确是众网民集体“劳作”的产物。尽管如今的“庶民”已不是当初那目不识丁的原始初民,但他们仍旧以最原始、最民间的传统创作方式来进行写作,以便更好地保持网络小说的草根本性。因而,网络小说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也具备了民间文学所拥有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流传变异性等特点。并且,网络小说还借助网络的无限延展空间为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方式带来了新的可供借鉴的新方法。

首先是其集体性。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参加,而且都有权修改和再创作。因此,它不属于某一个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参加创作、传承、修改和享用它的人们”[4]。正是源于对民间文学集体性的继承,网络不仅可以对以往的经典作品进行颠覆式的戏仿,进而生成新的符合当下审美意味的小说,还可以同网民在互动中一起结构小说……也正因如此它的创作方式才能为大众集体所共有,才真正体现出了广大民众集体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

其次是传承性。“民间文学是在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下一代人承接上一代人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过来的。这是民间文学在时间范畴里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即民间文学从上至下、从古至今的历时的纵向延续性。通常,人们把民间文学的这种特征称作传承性特征”[5],这传承性既包含题材、流传方式的承继,又涉及价值取向的传承,因此我们就从这几方面入手来探究网络小说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性。从网络小说的创作题材来看,它虽没有完完全全继承民间文学的歌谣、谚语、故事等题材,但却是采用民间故事传说或是具有民间特色的古代经典小说为由头进行创作的,因而在这一点上它是继承了民间文化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网络们是以民间为本位,以凡俗崇拜为认同范式来写作的,因而网络小说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平民的本色生活,表达的是草根阶层的最基本诉求。其价值和生命力也就在于此,它是伴随着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进行书写的。网民用民间文学的价值取向来排难解纷,举行仪式,消遣娱乐。不过,网络小说的流传方式却不同于民间文学的说唱方式,网络小说在流传方式上,它借用的是广袤无边的网络空间,快速迅捷的网络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过这并不妨碍网络小说民间姿态的展现,反而让其民间特性更加彰显。

最后是流传变异性。所谓民间文学变异性也就是指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语言、风格、内容、形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一特性使得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始终处在不断流转变化的过程中,于是就产生了同一作品的诸多变体。网络小说就是利用这一特性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为“母体”进行颠覆式创作的,譬如,由《西游记》衍生出了《悟空传》《唐僧传》《大话西游》;由《水浒传》衍生出了《孙二娘日记》《扈三娘们传》;由《红楼梦》衍生出了《贾宝玉日记》等。尽管这些经典作品在文本上早已定形,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在流传过程中仍在不断地被翻新,并且由它们衍生出来的作品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尽管网络小说与传统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但网络小说在创作、流传方式上对民间文学特性的借鉴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新探索使得它更加贴近于大众,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民间书写方式。

网络小说的产生、流传等不仅显示了它的生产机制和消费过程,同时也彰显着大众传播的民间特质:在这里,网络小说扮演着媒介组织者的身份,他们不断地接受民间文学信息的输入,然后对这些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译码”(信息的整理)、“释码”(自己的理解)、“编码”(小说的创作),最后借助网络这一传播渠道,将自己处理后的信息(网络小说)传播给受众(网络读者)。在这之后,网络小说的广大受众便能在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上随意畅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赞赏也好,批判也罢,这都是对网络小说的一种反馈,而这反馈也将会是网络进行下次创作的重要依据,就这样,网民们在无形之中为网络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急剧变动的信息时代,网络小说的大众传播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进行联合,二者以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模式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欲望,使得网络小说成为纯粹的消遣娱乐方式,从而更接地气。网民在这几近癫狂的小说世界中,尽情舞蹈,发泄着内心的焦灼与压抑,他们疲惫的身心甘愿为之“沦陷”。

对网络小说的读者群体而言,网络小说本身携带的民间质素、网络们创作的民间姿态及其传播的民间方式都深深契合着信息时代年轻人的阅读期待心理。首先,网络小说满足了大众多重感官享受的需求。在价值取向上,网络小说“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民所畅游的网络世界是自足自律的……注重的是当下的现场感受”[6],它率性而为,玩的就是心跳。也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拍成了影视作品、被改编成了大型游戏。新近播出的《锦绣缘》《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盗墓笔记》《华胥引》以及相关游戏都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视觉享受。其次,网络小说的宣泄特质让网民们真正实现了身心的放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应对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个人在疲于应对压力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反应与反抗,这是当下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特征”[7]。这在其直接承受主体――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因为当下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年轻人要比以往的人承受更多的生存压力:从孩提时代到步入社会的整个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而这让他们的成长、生活之路背负了太多的重负,压得他们难以喘息。而网络的出现直接唤醒了他们的反叛意识,在网络营造的小说之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叛着枷锁,排解着内心的压抑。最后,网络小说深深契合了当下读者对作品的深层意蕴期待。在宣泄愤懑之余,我们还能看到网民积极参与新的文本建构的过程。透过网民对网络小说做出的交流与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网络小说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审美意味等方面所寄予的深层期待。实际上,众网民放荡不羁的反叛姿态下潜藏的是他们观照现实生活的本初之心。

“网络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又是一个消解崇高、颠覆神性、贱视权威的世俗世界”[8],网络这块极具民间气息的土壤为网络小说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再加上网络小说的最终旨归是指向现实生活的,所以它是人间味儿十足的草根文化,并不是正统文学所鄙夷的一无是处的媚俗文学。从民间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网络小说正以迅猛之势俘获着众读者的心,它不断扩大的读者群正是对这一偏见的有力申诉,也真正彰显了网络小说本身的民间文化魅力。网络小说本身具备的民间特性很好地沟通了存在于传统小说中的那作者与读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传统的作家文学来讲,创作是作者的任务,阅读是读者的需要,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但网络小说却不同,对于网络小说而言,其读者的接受、传承过程也是一种修订和再创作过程,是对作者创作活动的延续。网络小说的“创作实践与传承活动、创作者与传承者是一致的,它们之间不像作家文学那样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有着越不过的鸿沟”[9]。在网络小说这里,任何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是读者也是作者。作为网络开放性的产物,网络小说以其民间的草根本性,唤起了广大网民读者的共鸣。它的民间本色使其广大受众能够更为狂放地游戏,更为自由地释放自己,因为“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10],也正因如此,网络小说才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网络小说秉承民间文化建构起的平民文化景观不仅扩充、丰富着网络小说的文本内涵,还充分昭示着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广大社会民众开启了自由言说的平民话语权,带来了新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民间文化是网络小说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资源。在灯光迷离的商业化时代,人们不断追寻着新生事物,而那些属于民间的被遗落的真正能碰触到人心灵的精华却被人们逐渐忘却。作为民间的守夜者,网络们以新生事物――网络为灯,以民间文学中的精华为灯油,为民间文学照亮了一片天空,为文学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王光东,陈小碧.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19.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421-422.

〔3〕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1.

〔4〕〔5〕〔9〕毕D.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27,25.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36-40.

〔7〕曾军,邓明.新世纪文艺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7.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特征

对于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中,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在传统文学下衍生的一种文学产物,在新时期下,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同时网络文学是在新时期下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形式,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因此,网络文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变异和网络文学勃兴

(一)文学变异的发展

对于文学,口语是其最早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创作、传播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早起的文学称作是口头文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文学作品逐渐通过纸质保存下来。随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学媒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广播、电视、电影等新产品技术以文学媒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作者而言,计算机工具的产生,不仅仅代替了传统的写作,还为其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网络平台中,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容量资源库,作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各种图文资料,同时也能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轻松的展现出来,和出版社、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平台中,传统文学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学作品能在创作、接受等过程中实现互动,作者的作品能在网络平台中快速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而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看法,将作品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在网络平台中,文学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异。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可以发现,当前世界上关于中文文学的网站有3000多个,在我国有300多个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有200多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有260多个网站可以让作者发表原创文学作品。此外,在其他的综合网站中,也设置有专门的“文学”专栏,如新浪网站、搜狐网站、腾讯网站等,均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这些网络文学极大的丰富了网民的文学视野,同时在网络中极大的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榕树下”、“网易”等网站都举办有网络文学大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在新时期下,网络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

(三)网络文学的分类

对于网络文学,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网络上的传统文学作品,也就是传统文学的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在线阅读各种传统经典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全集等,对于这一类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除了文学载体不同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异。(2)网络原创文学,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通过传统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然后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中,如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类作品,虽然是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作品创作的,但是作者是在网络上进行作品发表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特性。(3)利用超文本技术、网络交互等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新品种,具有很强的网络特征,与传统文学有明显的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如作品《网上跑过斑点狗》、《火星之恋》等都是这类作品。(4)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文学”创作,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还比较少,其本意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围,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文学基本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社会空间

数字世界对传统文学审编机制的“格式化”,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文化理念为网络结构空前开放性及去中心性。以往通过纸媒介传播时,因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传播出来的文学较为有限,官方具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垄断权和文学传播手段,他们在实现文学经济利益的时候也将文学政治职能完成。该时期发表的作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衡产物,同时也是传播者经济利益、文化精英读者审美趣味、作者审美创造和统治者政治利益相结合的产物。在发表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不能将编辑的目光避开,同时离不开出版商的认可。针对该种现象出现,在较多的创作者中只有少数能成为作家,获得话语权力进而让创作者身上透漏出一定的贵族气息。写作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打,还需要按动鼠标将作品发到微博和公告牌上,但是在阅读网络文学时只需要开启一台计算机。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由和平等的网络理念。基于网络文学的该种特点,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写作文章、阅读文章和发表文章。不会再出现因为读者审美趣味或是编辑等原因出现障碍,也不会再有编辑把门,出现难堪或是退稿现象。只要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将作品发表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信息搜寻、休闲娱乐等,成为人们网路生活的必然过程,同样的当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的一种活动场所时,就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审美趣味,进而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造成影响。对于传统文学,受审编机制的影响,逐渐变得格式化,为网络文学的产生,在文学界带来一种自由、宽容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随意浮躁等。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特征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在于现代知识态度的转变与电脑网络的日夜普及,使得网络文学在普及后,现代文学有了新的艺术空间。网络文学提倡平面化表达、无深度言说,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符合后现代文化的逻辑思维,是后现代审美特征的体现,也就是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建构。

(三)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具有符号化数字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新奇化幽默化等特点,其中,符号化数字化是指在用键盘敲打网络文字时,可通过多种文字符号或是非文字符号进行,进而给读者视觉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让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如“GG”“MM”拼音缩写的含义为哥哥和妹妹,“7456”则代表气死我了等等。简洁化口语化主要是因网络上信息较多,观众为提高阅读速度没有耐心品味,因此,网络文学的语言一定要简洁。另外,网络文学最先出现在论坛上,因此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口语化特点使得作品简洁明快和活泼生动,进而使得观众能轻松的阅读;新奇化幽默化是指网络文学为观众们提供追求标新立异和推崇个性的新世界,进而便于观众们充分自身的想象力以及主观创造能力。网络文学的语言较为巧妙,具有令人瞠目结舌和语出惊人的作用。该种语言特点能让观众很好的宣泄自身不敢表达的情感等。综上所述,网络文学语言的独特特征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理趣和智慧,进而使得网络文学的活力和生机得到显著彰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简洁性和丰富性,最终提高文学表现力。

(四)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

对于网路文学,和传统文学媒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在这种优势下,使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对于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龙体叙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有文人一起喝酒行酒令、作顶真诗等文字接龙游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文学游戏变成了当今的网络接龙体叙事小说。(2)超文本叙事,网络文学中的文学时依靠于现代网络技术产生的数字化艺术,网络技术的使得“超文学”这种新型文学形式得以产生,在网络中,超文本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网路文学”,只是存在于网络中。(3)多媒体叙事,在传统文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学形象塑造,文字是唯一的信息媒介,读者只能通过文字符号,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再创造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而在网络文学中,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进行多种手段的文学形象塑造,从而带个读者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学世界。和传统文学叙事相比较,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独特性、丰富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文学能成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对于传统文学,是植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而对于网络文学则是新时代的一种文学新产物,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有很强的渊源,传统文学走向网络平台是时展的体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也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新意,在具备传统文学的一些特性时,也具有新时代的独特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具有双面性,因此,网络文学需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学的影响,朝着高雅、经典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竟菱.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青春岁月,2014(18):141~142.

[2]刘静.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J].华章,2013(34):163~164.

[3]邹奂.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J].卷宗,2014(02):305~306.

[4]周昌义.关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几点误会[J].芳草:小说月刊,2014(08):98~99.

[5]胡新梅.新与旧的碰撞——论我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5~126.

[6]常翠岩.以痞子蔡的作品为例看网络文学的“草根性”[J].青年文学家,2015(21):214~215.

[7]高建薇.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1):173~174.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原创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概述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是指由著作权人创作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相关领域的作品,一经完成立即享有著作权,且受著作权法保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内容包括法定的发表权、复制权、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而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网络文学著作权的发展。如果作者在网站上发表作品,未经过声明,不得随意剥夺其著作权,根据著作权相关的自动获得原则,作者只要在网站上发表著作作品,合法著作权益即受到保护。与传统文学作品比较而言,直接在网络上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包括许多其他权利,因此其特点更加复杂:一是著作权的归属很难确定。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网民不断的复制传播使得最初的创作者很难确定,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增补或者删减、更改或完善原作品,从而导致归属更加复杂化。二是削弱了著作权的特殊性。现如今,在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传播作品早已变得十分简单,一个复制粘贴甚至一键转发就可以传播自己欣赏但不属于自己的作品,原作者根本不能控制他人对作品的使用或不合理传播。三是几乎完全消灭了地域性特点。当前,网络传播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国的网民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其他国家网民的文学作品,网络著作权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其保护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

二、我国网络原创文学著作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的著作权意识薄弱

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盗版泛滥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多数读者的著作权意识。相较于付钱购买的情形来说,免费下载、免费阅读和免费获取信息的模式,更是网民的不二之选。网站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开始使用高新技术甚至是人工打字机,在原创作者作品后,立即通过传统的打字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来,到其他网站甚至门户网站上,因而大部分网站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盗贴和盗版链接等问题。其次,作者本身也存在着维权意识较低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文学作者不是全职的,写作只是副业或者单纯的喜欢为了兴趣创作,而维护合法著作权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成本,因此一般的作者很少选择维权。

(二)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网络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行业建设机制方面,责任的承担也出现了巨大分歧,网站管理者推卸责任已成为常态,作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归其根源都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导致的。根据不同的侵权情形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商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然而相关的文学网站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面对数十万家盗版网站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要追究大量的盗版网站是不可能的,但为了保护合法著作权,只好把责任落实到提供盗版链接的分享网站甚至搜索引擎上,这就使得后续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重重。

(三)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

目前,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关于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制度虽已初见雏形,但是仅仅体现在民法和刑法的个别条款上,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备且缺乏体系化。第一,司法管辖难以确定。互联网的无地域性和实时性特点,使其与传统侵权相比,法律适用和管辖法院等相关问题上更难确定,尤其体现在网络侵权涉外案件的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及时地跟进与更新,侵权方式的简单化和侵权行为人的流动性大,都造成了网络文学侵权难以克服的情况。第二,认定标准不够明确。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认定一般侵权责任须具备四个要件: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首先,由于网络便捷且快速的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作品的侵权有可能扩散到很大范围,因此对损害结果的认定具有模糊性。其次,对于侵权行为的举证十分困难,只有证明数字化是复制抄袭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网络侵权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明确其认定标准,填补法律漏洞已经迫在眉睫。

三、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完善

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体系至关重要,针对前述的公民著作权意识薄弱现象、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以下将具体阐述相关建议。

(一)增强防范意识,强化技术保护措施

网络文学作品频频受到侵权与公民的著作权意识密切相关。首先要从广大网民做起,鼓励其阅读、购买正版作品,明白知识产权及著作权的重要性,以此引导经营者及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著作权意识;其次,要增强著作权人的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阻止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自身正当法益;最后,原创文学网站应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网络经营商在向文学创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时,还应提供积极的技术保护措施,使文学作品的发表处于一个健康的模式中,进一步遏制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设立特殊机构,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侵权行为若仅依靠原创作者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逐一告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停止侵权行为,或对侵权者分别提起维权诉讼,往往是不合理的,因此权利的救济难免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例如设立专门的有关著作权管理机构、完善其监督管理体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人和作者距离较远的这一情形,可以在不同行政区域的专门机构间,通过网络建立跨地区的协调机构,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权利的及时救济。重视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对侵权行为者的形成威慑,使网络文学作品处于健康发展的环境下。

(三)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文化发展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网络党建;平台;策略

2014年底,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报告也曾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因此,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积极推进网络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党建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为实现党建目标,根据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及高职学生特有的思想行为模式,以信息网络扩大党建阵地,使高职院校各级人员进一步了解党建知识,凝聚奋斗精神,从而形成良好党建效果的一项综合性党建工作。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必须要在继承弘扬传统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把党建工作与网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及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院、系(分院)两级网络党建工作,促进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开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网络党建平台是高职院校网络党建的重要阵地

网络党建平台是党在各级网络上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它以一种崭新的思想理论建设方式和手段,提高党的思想理论素质,巩固党的政治优势。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形势下,能否抓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有效抵御网络时代的负面侵袭,把培养优秀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党建平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广大师生中保持和弘扬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

二、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必须遵循的的五项原则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的 “五位一体”的党建目标是我党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的最新诠释,它以恢弘的系统论方式囊括了我党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作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五位一体”的建设标准作为强化自身的建设原则。

(一)思想建设原则

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原则,是指在开展网络党建工作中,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网络资源,坚持通过网络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在网络平台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在广大师生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建设原则

网络党建平台建设中坚持组织建设原则,是指网络党建工作要以保障党员民利为基础,以完善网络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各级网络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等。

(三)作风建设原则

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中强调作风建设,就是要利用网络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利用网络保持各级领导和党组织同党员群众、师生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四)反腐倡廉建设原则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中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原则,就是在高职院校内利用网络的透明优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使网络平台成为预防、监督和制止腐败的有效方式。

(五)制度建设原则

在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中坚持制度建设原则,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从制度上创新,健全法规,严格管理,积极开展电子党务,把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中,借助网络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各级各类党组织间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制度网络阵地。

三、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的构建模式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关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改进和完善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创新构建网络党建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

(一)构建网络党建的思想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依托网络党建平台高效、快捷、交互的优点,精心打造党的思想舆论阵地;要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建立党建知识网络资料库,及时调整、充实党建网站的栏目内容,及时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引导教职工、师生关注理论热点;要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文化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开展党的教育。

(二)构建网络党建的服务平台

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必须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党建平台的服务功能,使广大党员真正从中得到教益和收获。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拓展电子党务工作;要依托党建平台,认真落实广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走向,把党建网站建成在校学生的信息之家、援助之家、解难之家。

(三)构建网络党建的特色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应该注意把党的权威性与各个专业或学科网站的教育服务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将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得既富有自身职能特色,又饱含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自上而下合理规划院、系(分院)两级网络党建工作平台,并要不断对党建网站进行充实完善,使党建网络平台保持形式创新、功能完备的生命力。

(四)构建网络党建的互动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服务的双向性的特点,坚持单向信息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构建党建信息交流中心。网络党建工作要密切院校党委、部门、机关处室和系(分院)领导同普通教师、学生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师生关系和谐。

(五)构建网络党建的多元舆情平台

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辨证分析正反,区别对待矛盾,把网上舆情分析作为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耐心听取网络舆论中的正确意见,正确引导网络中存在的诸多负面思想,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督促广大学生网民自觉加强网络道德的修养,构建良好的院校舆论氛围和网络环境。

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现代化的政党。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终身化的伟大进程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抓住网络这个重要推手,以传统的党建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构建发展网络党建平台,不断开创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5篇

一、网络文学就是后现代文学

第一,网络文学消除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关于文学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论述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及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传统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文本也得以充分发挥它的独特性,网络作家大量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文字融入图像、图形、电子图片甚至是一些影视作品、动画和游戏等音频和视频,创作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文学概念“文学作品”,削平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鸿沟,同时改变了人们对“文学是语言艺术”定义的理解。比如,网络小说《望星空》,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页面自始至终伴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文字的背景是美丽的月夜星空,并且每一部分结束后,后面会有一部简短的动漫概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有,网络文学中的交互写作,在网络中树立一个故事的大体梗概,下面的故事由网民们每日自主创作,整篇文章由网络世界的不同人共同创作,在故事结尾之前没人知道故事的结局,例如比较有名的1997年的《活着,爱着》等一批网络交互写作的佳作。这类的网络作品完全不符合传统(现代主义)的文学要求,同时,网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结构松散,语言口语化,立意简单等特点突出表现了网络文学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合在一起的文学创作理念,这一类特点足以说明网络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第二,作为网络文学发展先锋的代表———网络小说,无论是其创作说法上,还是其创作内容上都跨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载体,它的特征全面体现了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顾名思义,网络小说同样也是借助于网络为基础平台传播的,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小说形式。其特点主要是以自由的写作风格为主,在文体上没有任何的限制,作者发表与读者阅读都非常简单,同时最重要的是其体裁多以玄幻类和言情类为主。其中,在十大经典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搜神记》《小兵传奇》《魔法学徒》《佣兵天下》《紫川》《天行健》《诛仙》《》《飘渺之旅》)中玄幻类的就占据了7个名额,其余的三个是武侠、历史和穿越。就其题材而言,网络小说已经完全超出了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内容,由真实的世界完全进入了一种由作家虚幻的世界之内。第三,网络文学的体裁也是没有特定性的意义了,无论是网络小说也好,还是网络中的发帖、跟帖、评论,乃至于现在兴起的微博,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这里面,对于发表格式的文本化现象荡然无存。例如网上出现的“老榕”的作品“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这仅仅是一个论坛帖子而已。网络小说更是对文本化的一种挑战,甚至很多小说,就是因为作者的写作受到追捧,而不断进行连载的产物。也有些较有名气的小说虽然具有非常高的人气的,但是居然没有写完结尾作者就收笔了。这在现代主义文学体系内是无法包容的,更是不可能包容的。第四,网络文学已经不再区分作者与读者了,将高雅的文化与通俗的文化融为一体,对于以前的贵族专用文学进行了传统的解析。例如,在网络中对交响乐、钢琴曲进行整编,经常有些视频或者音乐都是对高雅文化的调侃,通过某些网络手段将其通俗化。甚至一些国家大事,在网络上经常出现激烈的讨论,像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将原本贵族化的信息和文化,直接拉到了人民大众之中。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绘画领域中至高无上的代表,现在在网络中,无论是谁都可以为她画上胡子或者是带上眼镜,更有人将蒙娜丽莎的面孔都换成了别人。这就是将高雅的文化,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了通俗化的传播,让每一位普通民众可以接触到任何一种“贵族”文化,接触到任何想接触到的信息。

二、最后,网络文化将所有的文化都拆成了文化元素

已经不再区分什么是特定的,什么是哪些范围的,没有任何的文化内涵限制,无论是古典文化也好,现代文化也罢,在网络文学中都把它们拆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元素。还以《蒙娜丽莎的微笑》来说,一万个人就可以创造出一万个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甚至是更多版本。这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具体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破坏性”就是将文化的整体进行破坏,将其拆分成元素,这些元素可以被任何人利用,并拼接成新的作品。原作品所负载的文化、历史、政治等等所有的“意义”都将被削弱,其内容意义与影像符号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后现代主义的网络文化中被解构,这种衍生的“再创造”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只要再创造着享受这种新创作的乐趣。在网路文学中,无论是持有哪种主义、哪种观点的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网络时代下,文学的不同导致审美标准也变得日趋模糊起来,艺术和非艺术,原创与非原创被人们混淆起来,无论是社会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文学也将融合所有的观点和意见,不会阻止任何观点和意见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张金海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