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篇

【摘要】临终患者护理的目的是减轻临终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在有生之日过得舒适和更有意义,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心理过程予以相应的临终护理。

关键词临终患者心理过程临终护理

笔者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接触及护理临终患者,深感临终护理的重要。著名学者Kubler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我们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及其身心变化,实施临终护理,使其临终前的人格受到尊重,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安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1临终患者心理过程的5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失望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1.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1.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1.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1.5第五阶段(接受期)患者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似乎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小声短暂的谈话是此时最好的支持,也是临终患者回忆既往,期待未可知的将来之时。

2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是对已失去治愈可能的临终患者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以患者整体为对象。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正确认识死亡,理解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与尊严,诚心诚意,尽职尽责护理好临终患者。

2.1临终护理的重要作用患者临终阶段,已从医疗为主转向以护理为主,护士不仅是大量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使患者感到无论情况怎样变化,护士也不会厌烦、遗弃患者。

2.2做好各项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由于临终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增多,护士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集中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对其利害关系及操作方法,并以熟练的技术、轻柔的动作、柔和的语言,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排泄情况以预防感染。

2.3减轻患者的恐惧、愤怒情绪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关心体贴患者,得到患者信任的护士给予患者鼓励往往使其易于接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亲切交谈,使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当患者愤怒时应让其宣泄,体现出护士具备的高度同情心和爱心,主动接近患者,表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信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给予同情、劝解并予以合理解决,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消除患者的愤怒、烦躁情绪。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

在临终关怀中心理护理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不能解除来自死亡的威胁和痛苦,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对临终患者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讨论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总结出一套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模式,为临床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文献综述

由于临终关怀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患者在人生的末期安宁舒适,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我们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1]。心理护理伴随着临终护理的全过程,是对临终患者心理上的照护。临终心理护理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以尊重患者尊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为宗旨,这既是人道主义精神又是我们捍卫生命,履行职责的义务[2]。大量临床案例表明通过对临终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或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理问题等[3-6]。但是目前在临终关怀中开展心理护理尚未有统一规范、标准流程。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在临终关怀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探索出一套临床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方法,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

1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临终意味着将要面临死亡,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患者在临终前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害怕孤独、依赖性增强等[7]。不同年龄、性别、宗教、职业的人其应对死亡压力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美国精神科医师ElizabethKubler-ross的经典生死教育理论把临终病人面对悲伤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1否认期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时最初的反应是极度的惊讶和不敢相信。患者不相信自己身体状况已病入膏肓,常常会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不断地进行复查、转院等。多数病人的这种心理反应时间较短暂,也有个别患者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黄红艳等[8]对3例艾滋病患者跟踪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在否认期会出现对病史、病情、死亡的极力否认,对住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实施严密隔离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想法,并理解这是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时的应激反应,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对否认期患者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患者支持、理解和同情。不要主动与患者讨论病情,对患者来讲抱有一丝希望对治疗疾病是有益的。

1.2愤怒期

在短暂的否认后,病人很难接受病情恶化的现实,往往表现为愤怒、怨恨、生气、痛苦、易激惹等,有时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你们都活的好好的”情绪。会把怨气迁怒于医护人员和家属,以把怒气发泄于他人来表示对疾病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发怒的原因是源于害怕和无助,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让患者充分发泄不良情绪,宣泄情感,对患者采取宽容、谅解、同情的态度。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做好家属工作,理解患者并尽力满足患者一切合理要求。

1.3协议期

经过否认期和愤怒期患者的情绪转为平稳,不得已接受已存在的事实。患者心存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期待医学上有重大发现,希望自己能创造奇迹,期望通过自己好的表现来换取生命的延长甚至治愈疾病。这个时期对患者是有益的。在此期医护人员可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减轻心理压力,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4抑郁期

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逐渐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生命,现代医学和先进技术已无能为力,往往这时陷入深深的悲伤和绝望。此时患者会表现为痛哭,有时沉默,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渴望家人的陪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痛苦的原因,针对问题进行疏导。

1.5接受期

这是患者最后的心理反应,对自己的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心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尽力,死亡也即将来临,心理上已有准备,既不害怕也不恐慌,表现出平静与接纳。在此期医护人员要提供给患者安静、独立的环境,继续陪伴患者,不断地给予支持。尽量满足患者未完成的心愿,尊重患者的信仰或需求,如祈祷、念经等。适时给予患者非语言安慰,如轻抚患者的手,温和的目光接触等[9-12]。ElizabethKubler-ross认为临终时患者各期心理反应不尽相同,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也大有不同。我国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和ElizabethKubler-ross的划分不完全相同,有73.2%的患者在否认期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回避期,这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有关[13]。在对各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结合各期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2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认识了临终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后,中外学者对采取何种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了质性研究,下面综述几种常见有效的方法。

2.1尊严疗法

尊严疗法是针对临终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的一种新型疗法。通过降低临终患者的心理悲伤情绪,提高尊严水平,增强生存意愿,提高人生价值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4-17]。自2005年加拿大学者Chochinov提出尊严疗法,中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运用并取到了良好效果,验证了尊严疗法对临终患者的意义[18-21]。戴宏平[22]对接受姑息性治疗的28例肝癌患者进行个性化尊严疗法,1个月后发现尊严疗法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由自尊引起的压力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等。具体实施方法为由进行过尊严疗法培训的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学家对患者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15,23]:(1)回忆一下您一生中最美好或最难忘的经历?(2)您有哪些事情想告诉家人或者想让家人记住什么吗?分别是什么?(3)在生活中您认为您承担过的哪些角色(如家庭、工作或社会角色)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些角色中,您取得了哪些成就?(4)您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最令您自豪的事是什么?(5)您有哪些特殊的事想要告诉您爱的人?(6)您对您爱的人有什么期望吗?(7)您想传授给家人朋友哪些人生经验或忠告?(8)您对家人还有什么需要嘱咐的吗?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因人而异对提纲内容进行调整。访谈时间不需要严格控制,要给患者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虽然尊严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阻力,可能与中国人忌讳“死”及调查者的资质、能力有关[24]。同时,国外学者对尊严疗法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构建尊严疗法模式,进而建立尊严疗法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5]。

2.2支持疗法

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疗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其特点是医护人员利用建议、忠告、鼓励等方式来维护患者的自尊,并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从而防止其罹患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帮助其逐渐摆脱困境,减少或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恢复心身健康。支持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治疗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支持疗法的干预方法主要有倾听和疏泄情绪、说明与解释、赞扬、给予保证、鼓励、合理化和重构、建议和教育、预期性指导、扩展患者意识以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等[9]。韩业坤等[26]在癌症患者临终阶段运用支持疗法使患者大大缓解了恐惧情绪,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段晓霞[27]等对围手术期全麻患者运用支持疗法后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王秀云[28]对糖尿病(心身疾病)患者进行支持疗法后发现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增加患者信心。国外学者对支持疗法进行了拓展,有学者认为Meaning-CenteredGroupPsycho-therapyforCancerSurvivors(MCGP-CS)是一项以意义为中心的集体心理支持疗法,对癌症幸存者进行个性化的集体参与的心理支持疗法,引导患者发现人生意义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癌症幸存者适应和调整癌症后的生活,预防和减少心理困扰[29]。由此可看出,支持疗法能够改善患者抑郁、恐惧心理,实施方法简单,可以推广至临终患者。

2.3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法起源于19世纪,是一种怀旧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回顾、评价及自我重整一生的经历,使人生历程中一些未解决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从而挖掘出新的生命意义[30]。国内外许多学者[31-36]已经证实人生回顾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和存在意义,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提醒自己去感受他们曾经控制自己生活的故事。控制的感觉会导致自尊的增加和抑郁的减少。国外学者多将人生回顾法应用于老年人和临终患者,我国对人生回顾疗法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多用于癌症患者。如肖惠敏等[33]将其运用于晚期癌症患者,金丽花等[35]将其运用于康复期癌症患者,王迎春等[36]将其运用于宫颈癌患者等。在进行人生回顾时要注意观察谈及患者挫折、痛苦事件时患者的反应,若引起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应转移话题另换时间再谈;引导患者进行整个人生的回忆、评价,耐心倾听等。

3临终患者的希望之光

3.1临终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渴求

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重生轻死。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自1967年桑德斯博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机构以来,人们从只重视“优生”逐渐开始关注“优死”问题。在人生的最后旅程,运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使患者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是患者和家属所盼望的,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龚震晔[37]对532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82.5%的人认为心理干预对临终病人作用重大。刘小红等[38]对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发现93.75%的患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减少不必要的抢救和治疗,避免过多有创性的操作与治疗,希望安宁舒适的离开人世。

3.2我国对临终患者心理护理的初步探索

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对临终患者有多种心理护理方法,如支持疗法、人际关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义疗法、悲伤疗法等[39]。回顾我国的姑息疗法,起步晚,发展慢,对这些心理疗法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在临床上的实践经验。目前国内心理护理主要通过减轻患者疼痛、加强基础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等[40]。也有学者尝试将中医心理疗法[41]运用于临终患者,如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中医心理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因人而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在国外开展的较好,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服务临终患者,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

3.3加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

临终护理的重点由治疗转为心理、精神的护理,这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栾玉红[42]分析临终护理高投诉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临终护理观念淡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低等。因此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是极有必要的,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而能为临终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4小结

本文综述了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三种心理疗法,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三种心理疗法方法简单、受益面大、适用范围广泛,但这三种疗法毕竟是舶来品,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我国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修订。尊严疗法、支持疗法和人生回顾法在我国已开展,只是缺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9-310.

[2]李黎.中老年晚期肝癌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31.

[3]张蕊.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213-214.

[4]李衡梅.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320-322.

[5]江卫平.肝癌患者临终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26-727.

[6]王春华,常小娟.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12):1493-1496.

[7]化前珍.老年护理学(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0.

[8]黄红艳,杨云芬.艾滋病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1):31-32.

[9]杜玉凤.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2-63.

[10]王玲,邹淑平,张彦.临终护理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11-212.

[11]曹春玲.老年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304-306.

[12]姜英子,金英花.临终患者的心理支持及护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483.

[13]李肖君,朱致宪.老年病人临终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C].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51-55.

[22]戴宏平.尊严疗法对肝癌患者自尊相关压力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3):66-67.

[24]强万敏,郑瑞双.尊严疗法在癌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及对我国临终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49-952.

[25]明星,徐燕.临终患者尊严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01-103.

[26]韩业坤,曲秀芬,吴建红,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1,18(5):18-19.

[27]段晓霞,伍佳丽,雷宇,等.围术期心理支持疗法对全麻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8):94-95.

[28]王秀云.心理支持疗法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41-242.

[32]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人生回顾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488-490.

[33]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晚期癌症患者人生回顾干预措施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31-633.

[34]于玲,蒲丽丽,林乐辉,等.人生回顾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护理学报,2014,21(8):70-71.

[35]金丽花.人生回顾疗法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22(2):75-76.

[36]王迎春,徐耀荣.人生回顾访谈法对宫颈癌患者自尊状况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5,23(5):73-75.

[37]刘小红,吴梅利洋,谢志洁,等.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8B):43-46.

[40]赵红艳.临终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研究现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2):50-53.

[41]林桂永,梁娟娟,卢永红,等.中医心理治疗与护理技术在老人临终关怀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4):454-456.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终;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6000 四平市结核病医院 临终时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面对即将结束的人生患者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为了满足临终患者告别人世的最后要求,帮助其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安然地离去,而向患者提供良好的临终心理护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心理护理对濒死的患者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将激励活着的人。其次,临终心理护理也是对患者家属及亲友的一种精神安慰和补偿。再者,临终心理护理再好不过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护理的崇高和尊严。因此,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的职责。

1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可分五个阶段

1.1 否认期 患者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最初的反应是恐惧和震惊,易产生猜疑和侥幸心理,并以否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寻求生存的希望。当疾病继续发展,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时候,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现实。

1.2 愤怒期 当病情趋于严重,求生的愿望无法达到,一切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自然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反应,产生了“为什么是我?太不公平的心理。此期患者自制力下降,对外易采取攻击态度,暴躁易怒,甚至将愤怒转移到医务人员和家属身上,经常斥责医务人员和家属,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甚至拒绝治疗。

1.3 协议期 患者开始接受现实,不再怨天尤人。患者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延续生命和某种愿望的实现。此期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态度和善。

1.4 忧郁期 患者预见到将要失去所爱的一切和生命本身,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忧郁和深深的悲哀。有时患者会痛哭流涕,有时却沉闷不语,要求见亲人最后一面,表达对事物的最后意见。

1.5 接受期 经历了强烈的心理痛苦和挣扎后,此时临终患者对病情不再有侥幸心理,已经做好接受死亡降临的准备,患者的恐惧焦虑和痛不欲生的情绪已消失,他在事实上已接受死亡,情绪平和安静,精神和肉体极度疲劳和衰落,常处于嗜睡状态,对外界反应淡漠。

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要充分理解和满腔热情地对待临终患者,不能因为他们就要死去而嫌弃他们,甚至鄙视他们。于是我们将采取如下做法:①抽出一定时间陪伴患者,所有晚期患者都寻求交往,愿意亲朋陪在身边。②注意倾听患者讲话。无论患者说什么都要耐心去倾听,这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他们的精神安慰。对晚期不能出声的患者握握他们的手或抚摸他的背,同样具有安慰患者的作用。③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患者的真实心理状态往往是通过情绪反应而获得的,所以交谈中,不仅要注意谈话的内容,更要重视患者的情绪。④要充分理解患者。这是对待临终患者的一条总原则。临终患者的心绪复杂,情绪万变,时而愤怒,时而抑郁。要理解患者,同情他们,才能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活动顺利进行。

2.2 帮助患者减轻恐惧与忧虑是临终患者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临终患者怀有许多恐惧与忧虑的心思,允许患者宣泄,善于引导,使患者表达出来,应有意识地安排家属陪伴患者。有时间多和患者交谈,关照患者,可使患者减轻孤独感。有些患者牵挂亲人利益,担忧遗产的归属。有些患者不愿意再忍受过多的痛苦和牵扯他们的精力,主张安乐死。我们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协同家属安排适当的时间办理遗嘱法律手续,解除担忧,满足患者的心愿。

2.3 帮助临终患者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是临终护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临终患者的心情是痛苦的,其原因很多,如留恋人生,留恋亲人,留恋事业等等。要弄清产生悲痛的原因是什么,可针对原因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摆脱悲痛,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生死,减少悲哀。

2.4 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

在临终患者面前,应以自信,善于控制感情,技术娴熟,工作热情,果断的角色出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有依托。我们要做到仪表端庄,动作敏捷,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解除焦虑。

2.5 在患者临终前后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倾听家属的心声,让家属把内心的真实思想和痛苦说出来。其次要满足家属提出的对患者有利的要求,以求其心理满足。对家属的过激言行应容忍和谅解。再有,尽量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与患者共度时光的安静环境,让家属与患者在一起多处些时候,使其能为患者多做些事情,使患者舒适。指导家属参与一些生活护理,减轻患者孤独无望的悲观情绪。总之,做好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给他们以安慰鼓励和关怀,可使他们在患者临终阶段及死后保持一个正常心态,防止发生身心疾病。

参 考 文 献

[1] 韦翠英.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2] 朱红静.临终病人心理反应及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晚期临终病人 心理特征 非语言沟通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42-02

晚期临终病人得到的优质护理促使病人满足而安祥的离开人世,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义务。本世纪护理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是对护士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护士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她的艺术表达,扮演好人际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1 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1.1 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

大多数晚期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以下五期:

1.1.1 否认期 肿瘤病人在被告知自已患上癌症,即将离开人世时,不能接受现实,通常采用否认机制来应对这一信息所引起的惊恐。这时病人表现为焦虑和忧郁。

1.1.2 愤怒期 当病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时,常常表现出愤怒,愤怒可指向周围环境和所有人,包括医护人员。

1.1.3 服从、讨价还价期 处于极度痛苦中的晚期病人,为减轻疼痛、痛苦、延长生命,常表现为一个服从医疗的“好病人”,要求任何检查,寄希望以此来换取痛苦暂时解除。

1.1.4 抑郁期 当疗效不满意,病情不断恶化,继而情绪沮丧,对事物淡漠,心灰意冷,需要亲人在身旁,以免孤独地离开人世。病人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消极抵抗的心理。

1.1.5 接受期 病人从恐惧、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此期受病人个人修养,文化程度的影响,是我们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护理的最高理想。

1.2 晚期临终病人的护理

根据晚期临终病人所表现出来不同心理和生理状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晚期和临终病人的首要护理。关注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人文关怀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采取护理方法和技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其主要护理是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治疗及自身情况认知水平。这要求护理人员与临终病人建立治疗性沟通和信任至关重要,其目的是帮助病人应对与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和现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焦虑、恐惧等,用自已美好的态度、情绪、行为、动作去影响和改善病人的心境,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怖与不安中解脱出来,使病人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其了解疾病的现状,缓解病人的恐惧情绪,理解、宽容、善待病人的情感,坦诚地与病人沟通,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起战胜疾病和面临新的挑战。

1.2.2 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尽可能使病人处于舒适状态,帮助解决好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临终病人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明显降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最好符合病人的口味,同时保持食物色、香、味俱全,以增强病人的食欲。多进食蔬菜和水果,不能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或者静脉营养,保证机体能量的供给。要求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多方面满足病人的需要,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非语言沟通在临终病人艰难时间段的护理

非语言沟通是指以人的体态、仪表为载体的无声信息传递的情感沟通,其中包括人际交流中的动作、眼神、表情、姿势等,是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临终病人常表现焦虑、恐惧、忧郁、绝望等一系列心理反应,护士没有充分时间与病人进行更多的语言沟通,这就要求护士要善于利用非语言行为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配合和支持治疗及护理工作。如疼痛在疾病晚期病人中较常见,尤其是肿瘤病人。护士要帮助病人减少疼痛的折磨,较为轻松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肿瘤病人、创伤病人遭受着疼痛的折磨,病人对疼痛的恐惧导致其抑郁,使其痛阈下降,即使轻微的疼痛都能使病人感到难以忍受,从而影响情绪,加重病情。护士可遵医嘱给药,观察疼痛的缓解情况,另外还要教会患者以热敷、冷敷、按摩、放松等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同时通过与病人交流,表达同情,安慰、鼓励、稳定病人情绪,并适当引导其注意力转移以减轻疼痛。尽可能多为病人寻求减轻及控制疼痛的方法,以降低疼痛的阈值。

1.2.4 与家属的配合护理

临终病人都希望有亲人留在身边,使心理上得到安慰,以消除心理的恐惧。因此,家属配合护理给予劝说和疏导,使其配合治疗,鼓励他们与患者一起战胜心理危机。临终病人的死亡,使得家属措手不及,完全无任何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对家属来说是悲伤的高峰。护士对待临终病人家属要严肃认真,态度真诚,说话得体,感同身受。像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一样,学习掌握对死者家属的抚慰知识和技巧,非语言性沟通此时很适用,如拍拍肩以示安慰.护士主动帮助病人家属处理死者善后,从而尽量减轻家属的负担和悲痛,帮助他们早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2 临终病人与职业化护理

2.1 人性化护理

良好的医德是实施心理生理护理的保证,了解临终病人的心理状况,让临终病人了解不良情绪对其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得到更多的社会人性化支持。护士的情绪特别是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以及思想情感在面部的集中体现,对晚期临终病人及家属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对晚期临终病人的护理应做到:言谈话语、举止表情一切从临终病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帮助解决急需解决的要求,消除不适心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用亲人般的服务做好临床护理,使其在短暂的人生弥留之际得到更多的关爱,使其在有限的人生路上、在短暂的抢救中,得到更多的人性化的护理。关爱生命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2.2 安静舒适环境提供

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优美、令人愉快的人文氛围,不仅是提高护士本身的修养,也是影响病人及家属使其改变悲观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因素,有信心战胜疾病。

尽管临终病人极度垂危,且生命是短暂存在的,但仍然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交流,需要得到人间的温暖。整洁安静的环境是临终病人精神的需要。舒适整洁的卧位、和谐优美的环境,体现了对临终病人的尊重,心灵的安慰,并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2.3 家属亲友的陪伴和守候与护理

临终病人多具有需要家属陪伴的心理,渴望见到亲人,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守候。同样家属也有为临终亲属尽义务的心理需要,哪怕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哪怕说一句安慰的话、看一眼容貌,摸一摸手和头,都可以缓解焦虑和不安,希望不留遗憾。护理人员要格外理解临终病人的需求和家属的心情,安排他们相见和守候,倾听家属内心的忧伤,安慰家属或亲友在承受悲痛和精神打击时,要节哀,要注意保重身体。接受家属的询问时,不计较语气和态度。用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和周到的护理服务,感动家属、安慰亲友,支持他们克服眼前的危机,在悲痛中得到安慰。

2.4 综合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心理护理;研究体会

4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76-02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病患进行必要的临终护理,使病患能够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较好的照顾,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为患者添加不必要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杜绝无意义的延时治疗。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医学水平也逐步提高,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逐步关注死亡的质量,对生老病死有了更多的体会。

在护理学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重点发展临终关怀的临床护理工作,熟悉病患亲属的心理变化和指导的基本理论,尊重病患对死亡的选择也是医护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医疗人员以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力和悉心的医疗和心理护理能够为患者减轻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临终关怀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意义。

1临终关怀的护理方法

1.1关心及指导临终患者作为护理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鼓励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能够引导患者提高对余下生活的积极心态,尊重患者的信仰。

1.2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护理人员也要尽可能给予回答,最重要的还是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

1.3对于患者出现的抑郁时期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因为随着病人的病情日益恶化,生理上会有极大痛苦,而患者的亲人也会因此感到痛苦,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解除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

2临终关怀的意义

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无非是追求幸福感,在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关注死的质量,在考虑如何“优死”,即是“对死亡不恐惧,不孤独,没有痛苦和遗憾,身体完整,清洁整齐,在浓厚的亲情友爱氛围中告别人世。”临终护理就是实现高质量逝世的较好方式。

2.1舒缓末期病人的焦虑心情维持病人的舒适与自我照顾的能力;减轻病患生理上的痛苦,使得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离世;病患逝世之后,还应当悉心照顾病人的遗属,帮助他们接受面对失去亲人的现实。临终护理是针对死亡过程中多种问题做出恰当处理,即是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帮助,舒适的医疗环境,还要给他们心理上鼓励和坚持,已达到疏远病患痛苦心理的效果。

2.2疏导病患亲属悲伤心情在病患逝世之后,护理人员还要善于疏导病患亲属的心情,亲人的离世必然会给遗属们带来沉痛的打击,但毕竟有个逐渐接受病患即将离世的时间段,护理人员在照顾好病患的同事,要对亲属们给予关注,重视病患与亲友之间的交流,例如,尽可能在病患身体舒适的时候安排亲友见面,亲人的陪伴能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温暖;给予亲友们一定的心理支持等。

3临终患者主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临终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必然会经历一个接受的阶段,根据阶段中的不同表现主要可以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忧郁期、接受期等不同表现阶段,护理人员根据病患的不同表现做出不同的护理手段。例如:否认期的病患其心理十分痛苦,不愿意接受即将死亡的适时,是一种内心自我保护的欺骗形式,其中护理人员应该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采取措施与患者坦诚沟通,切记不能欺骗患者,以真诚的心态面对病患,通过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希望,缓解其心理上的痛苦。

而病患在愤怒期则是一个适应阶段,对患者粗暴的语言行为应忍让克制,切不可与病患争吵,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稳定亲属的情绪,最大可能理解病患,使病患感受到人间温情,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对象的表现要切实关注,根据患者的表现作出适宜的护理手段,关键点要突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病患的不安与焦躁情绪,使余下的时间能够有意义地渡过。

密切关注临终关怀患者的心态,对于将死的患者,他们的表现通常是绝望、在初期难以接受自己即将会离开人世的事实,并且会质疑医疗诊断结果,这个时期便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消极的指引会让患者产生偏激极端的想法,在经过专业的护理关怀后,患者通常会在后期接受自己的病情后会逐渐理智看待死亡。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安排好亲人朋友与其沟通,通过亲人朋友的安抚可使临终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在关怀和爱护中能够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尊重病患的尊严。

4临终患者护理的基本要求

护理人员要有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基本照料病患的基础上,注意一些表达的细节。

4.1表情要温和自然病患觉得护理人员具备亲切感,才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的心理效果,才能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护理人员表达出深切的关怀,使病患体会到温情。

4.2一个眼神往往能让病患镇静下来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与烦躁,眼神明亮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心情舒适,会感觉到被关怀,眼神镇定也可以会使患者感觉到轻松,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4.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阶段的病患要悉心照料,并且仔细思考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同语言,最大可能使患者心态平静,在生命最后时段感受到自己处于被关怀照顾中。

5结论

随着人类的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医学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关注起临床医学护理,而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临终关怀主要应用在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意识,运用专业技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也能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方式减轻病患的生理病痛,对于临终关怀患者的护理不仅要从生理上病痛入手,更要注入最大的人性关怀,把病患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安详从容地离开人世。

参考文献

[1]刘爱君,胡雪.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3).

[2]廖淑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6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8-01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帮助病患家属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而在临终关怀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清除或减轻病痛与其它生理症状,排除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

1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被确认病入膏肓、无可救治后的心理反应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否认期 患者在刚被告知患有不治之症时,表现为不能接受,否认自己患此病,认为医生把检查结果弄错了。医务人员在此期不应把病情全部告诉患者,维持患者一点希望,让患者逐步适应,也可顺其意愿,予以可以耐受的检查,以缓冲患者受创伤的心灵,与家属一起做好安慰,密切守护,防止自伤、自杀等不幸事件发生。

1.2 愤怒期 患者在通过短暂的否认而确定无希望后,觉得为什么患这种病的会是我而不是别人,表现为愤怒、烦躁,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疗,将愤怒情绪发泄到亲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此期的心理护理非常困难,患者可发生不礼貌的言行,医务人员要把愤怒看作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应忍让克制,让患者的情绪得以宣泄,医务人员要怀着一颗爱心,安抚疏导病人。可同时辅以药物,稳定情绪,使其安全的渡过此期。

1.3 忧郁期 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深受巨大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死亡不可避免,将不久于人世时,感到悲痛欲绝和极度恐惧,有强烈的孤独感。沉闷压抑,希望有亲人陪伴,能得到更多的关怀。此期重点在于鼓励与支持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维护其自信心,积极营造解除病人心理恐惧、减轻心理负担的良好氛围,及时将病情好转的消息或新的治疗技术告知病人,使他们能以乐观、愉快的心境与死神较量。

1.4 接受期 少数患者在临终阶段基本接受了死亡这一事实,显得很平静,不愿意增加亲人和社会的负担,希望早日结束生命。此期重点为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环境布置、饮食调配有积极的作用,了解病人最关心的事宜,尽量为其完成未竟事宜提供条件。医务人员要有同情和人道主义,尊重病人意见和日常生活习惯,体贴矛盾心情,给予更多自由,不约束其力所能及的活动。还可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实的渡过生命的最后历程。

2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的家属都将经历一段极其痛苦的心理过程,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有:镇静、冲击(初知病情),否认(病情缓解时),愤怒(病情加重时),接受现实(病人濒死时),忧伤悲痛(病人死亡时),悲叹(病人死后一周左右),接受死亡(病人死后一月左右),解脱(病人死后半年以上),重组(病人死后一年以上)。医务人员不仅要做好临终病人的关怀,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可能缩短心理上的否认、愤怒阶段,进入接受现实阶段,提高家属的心理适应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

2.1 掌握沟通技巧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护士与家属接触最多,在与家属交流中做到善移情,用心倾听,有效地利用非言语性沟通技巧,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不要给予过多安抚性回答,要理解他们此时的真实感受,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亲近,才有利于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2.2 给临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 作为临终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应将痛楚与打击深埋心底,以良好精神状态去影响患者,尽力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医务人员应鼓励家属用适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情感,对家属在愤怒阶段的一些过激行为,应采取理解和克制的态度。对忧郁阶段的家属,要时刻在一旁静静地陪同,轻握其手或轻扶其肩背,以安抚情绪,让临终病人家属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2.3 指导家属协助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家属的态度、言行可直接影响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亲人守候在身旁,对临终患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医务人员应对家属进行安抚和鼓励,指导家属参与临终者的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向家属介绍临终关怀的相关护理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起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使临终病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护理和安慰,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心理护理在临终关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也是医学伦理学范畴。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促进医患沟通都有极深远的意义。临终关怀要社会化,而其中心理护理启动的死亡教育是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关键所在,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更加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使临终病人以其赞成的方式接受死亡,而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程微.临终关怀服务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实践[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44-45.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7篇

临终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临终就是接近死亡。临终患者是指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再生效,估计只能存活2~6个月者。往往这些人的心理反应较一般人强烈而复杂。且因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家庭、经济等因素不同有所差别。美国医学博士Kiibler Ross曾提出临终心理有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各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大多数人常表现为下列特征:①回避:不愿伤及自己或家属,佯装不知。或掩饰痛苦,心照不宣。②否认:不承认客观事实,唯恐诊断有误,到处求医会诊,直至权威医院和专家做出结论为止。③过敏:喜欢联想,对机体每一细微变化都体会很深刻。痛阈降低,失眠不安。④焦虑:当积极治疗无明显疗效时,精神紧张,出现多种功能失调。埋怨医生水平太低。⑤恐惧:有末日感。尤其在同类患者先故时,悲观、绝望、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对治疗、护理的抵制行为。⑥忧郁:话少、孤独、消沉,常自愧、自责、丧失生活勇气,有轻生念头。⑦失落感:认为自己再无价值可言,对都没兴趣。⑧若即若离:害怕孤独,希望探视和陪伴。有时又无端对陪人发脾气,指责别人不关心、不理解、不同情。事事不顺心。⑨后顾之忧:为其今后家庭的生存、发展、子女抚养、上学、就业、经济负担、个人后事安排担忧,总不能放心而去。⑩渴望生存:希望找最高明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千方百计治治。沉默:当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时,冷漠的等待结局。

临终患者心理症状的起因

环境因素:从一个健康的人、社会的人一下变成频死的人,不能再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不再承担家庭角色,事事需人照料,成为社会家庭的负担。住院也整日被病困扰。不像在家处处方便、舒适、自由。

生理因素:饱受疾病的折磨,机能衰竭,躯体和精神痛苦日渐突出。治疗效果差,不良反应出现,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诱发和加重了心理症状。

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减轻患者心理症状。反之如果医护人员表情严肃、言词生硬、举止慌张、缺乏保护性知识,或者业务水平低,医德医风差,使患者丧失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反感。

人际关系:如果单位领导和同事漠不关心,亲友有厌烦情绪,对患者疏远,嫌弃,将使患者丧失支持力量。

临终患者的护理原则

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临终关怀中占有重要地位。医护人员要以高尚的情操,和善的态度,温柔的表情,自然的神态、稳重的举止,良好的医德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要和别人亲切交谈,了解其心理症状的起因,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尽可能解除精神负担,满足其心理需求。

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和生命价值:要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保证其基本权利。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他们诚挚的安慰和鼓励。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个性,帮助他们树立开朗、豁达的生死观。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重视家属的安抚工作,取得配合:患者病情恶化、垂危给家属的心理造成严重打击。而家属的言谈举止反过来又影响患者情绪。因此医护人员与家属默契配合是实施心理调整的基础。应尽可能的让家属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醒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以良好的情绪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患者的一些情感渲泄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指导家属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并宣传正确的生死观,本着节约、合理、有效的原则,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消耗。

控制疼痛:早期、充分的解除疼痛很重要。疼痛的时间越长,心理反应就越大。疼痛可以改变人格,剧痛甚至可以引起休克和绝望,以致出现各种意外。用同情、安慰、分散的方法对待患者,并可采用联合、多种止痛药交替应用,提高止痛效果,提高成瘾性。

做好基础护理:衰竭患者进食很困难,要选择合口、营养、易消化的食品,鼓励患者进食。对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完好无损。对于身上有多种管道的患者,还要保证管道的清洁、固定和引流通畅。对排泄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理解,以排除羞愧自责心理。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8篇

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1.1表情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详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1.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动作轻柔对l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否认期的护理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2.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协议期的护理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9篇

    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1.1表情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详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1.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动作轻柔对l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否认期的护理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2.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协议期的护理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肿瘤患者;晚期;心理护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1-01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肿瘤,其治疗的首选方式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而我院呼吸科在2009年8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有32例为老年肿瘤晚期患者,这些患者在短期内随时会发生死亡,所以给予必要的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详的临终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如何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老年晚期肿瘤患者为32例,其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20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69±3.8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中医药、提高免疫等等。

2方法

2.1心理护理

2.1.1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患者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对患者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让患者的心境保持安定和平稳,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1]。

2.1.2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陪住和探视:患者一旦从熟悉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进入到医院,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极度的排斥和不适应,感到茫然无助,表现为恐惧、不安、寂寞和孤独等等。而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往往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若严格按照医院的探视制度办事的话,会让人感到人情味的淡薄,使患者和家属都无法接受[2]。所以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和好友亲朋的守护、陪住和探视,使患者能够在生命的余光里感受亲情、真情,慰藉心灵,能够无惧、安详、坦然的面对现实、毫无遗憾的告别人生,同时生者也能在患者弥留之际,全部的、无悔的奉献爱心。

2.1.3对临终患者的家属实施人文关怀:患者家属也是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的服务对象,由于即将失去亲人,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非常的脆弱,表现出来的痛苦常常难以克制,所以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疏导工作。对其进行鼓励,争取让患者在生命弥留之际能和家人在一起。若患者生命频临死亡,病情危重,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共同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舒适、安静的离开人世。

2.2一般护理

2.2.1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进食时间要根据患者需要,同时在饮食中适度增加纤维素的含量,若患者留置导尿管,应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的发生.若患者发生躁动、谵妄、并出现意识丧失,应时刻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同时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做好皮肤护理,防治褥疮的发生,若患者频临死亡,循环功能衰竭,会出现四肢冰凉或体温升高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同时加盖被服,并避免患者在意外刺激下发生抽搐[3]。

2.2.2做好口腔护理: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吸痰、吸氧,应经常用棉球或湿纱布对口腔进行擦洗,为防止口唇干裂,可涂抹石蜡油。

2.2.3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老年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进行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实施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3疼痛的护理:大概有70%的晚期肿瘤患者,其主诉是疼痛,而发生剧烈疼痛的又占了50%,所以及时发现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畏惧死亡,机体又极度衰弱,所以对疼痛具有较差的耐受力,疼痛感会非常强烈,甚至无法忍受[4]。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安慰,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

2.3.1疼痛的心理护理:应对患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恐惧感,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对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部位和特点准确、及时的掌握,为使患者的痛苦减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2按时给药: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规律的使用止痛药物,而不要按需给药。这样才可在疼痛的初始阶段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同时也规避了药物剂量的加大。

3讨论

针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来缓解疼痛的症状。但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是必要的和基础的措施,也是缓解和减低患者痛苦和不适的重要手段。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人文关怀,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对基础的护理技术、理论和操作要熟悉和掌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晚期肿瘤患者的支持疗法和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得提升[5]。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32例老年肿瘤患者,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措施,能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舒适、安全的度过,同时给予患者家属适度的关心和安抚,并做好后期的回访工作,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徐佳奕,方芳,章惠英,姜瑛,周. 三级甲等医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2]陈钒. 剩下的时光,有我陪着你[J]. 心理与健康. 2010(11)

[3]田晓山,周宏灏,胡春宏,刘珈.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中的人文精神――有感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救治现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02)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临终患者; 护理; 尊严

临终护理也叫临终关怀,其宗旨是使患者在有限生命里,安祥,舒适且有尊严而无憾地离开人世,护理的对象是临终患者。所谓“临终”,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临终护理是针对垂危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护理,所以它是临床护理中的一种特殊护理,具有和普通护理不同的特点。

对临终患者来讲,治愈希望已十分渺茫。此时目标由治疗为主转变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这时,正确认识和尊重患者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患者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服务。此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所要做的不再是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而是控制病症、减少痛苦,保持患者身体舒适,提供有效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最大限度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临终生活质量。要实现以上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 注意基础护理

1.1 注重躯体舒适 针对患者特点,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的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外部环境,注意室温、光照,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从多方面加强基础护理。此时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均已衰竭,身体极度衰弱,免疫力低下,基本无法起床活动,所以发生压疮及口腔并发症的概率很高。对此,要加强皮肤护理,以防压疮产生。要维持良好、舒适的,定时翻身;定时为患者擦洗;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被褥、衣物干净、整洁,防止压疮及交叉感染的发生。要重视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对无法自理患者,护士应对患者应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护理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对于患者易出现的便秘或大、小便失禁等排泄问题,护士应加强患者排泄的护理,并对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指导。

1.2 控制疼痛 疼痛是临终期患者常会出现的现象。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还会引起其强烈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与疼痛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通过准确评估临终患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规律,认真实施镇痛方案,有效地使用止痛效果强、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同时,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以防发生意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非药物止痛的意向干预,如音乐疗法、心理暗示法、催眠意向疗法以及针灸、按摩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1.3 营养支持 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自主获得减少,循环不良,营养失调,难有进食的欲望, 基于患者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往往处于负平衡的情况。护士和家属应共同商量患者的饮食,要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及营养卫生。处理的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吸收,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减少恶心,增进食欲。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或TPN(静脉营养),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加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掌握患者的身体变化。

2 进行有效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是经过治疗生还无望、濒死的患者。他们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以及周边人们精心的照料,需要身、心两方面的照顾。在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其生理反应与变化做好基础生理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和精神安慰,使患者不带遗憾地辞别人世。

美藉精神病学家伊莉莎白・库布勒・罗斯博士根据临床患者的心理特征,将临终患者复杂心理和行为归纳为五个典型的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此研究在世界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2.1 否认期 临终患者在初知自己病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强烈否认。此时,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未接受,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典型特征就是逃避和拒绝承认病情、承认这个事实。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并四处求医,以期望获得相反的结论。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甚至还有些患者直到辞世前几天还在谈论今后生活的计划打算。

2.2 愤怒期 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否认确定病情之后,愤怒、怨恨由然而生,对自己所患疾病不理解,多认为是命运的不公,常将情绪发泄、牵怒于他人。这其实是患者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2.3 协议期 经过愤怒期后,此时患者开始接受既成事实,承认病情的存在,心理逐渐趋向平静,承认死亡即将来临,为了延缓病情,患者会积极配合治疗,并不断提出要求(协议),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希望医学奇迹出现,改变噩运,延长生命。

2.4 忧郁期 因为疾病的不可逆,当一切挽救生命方案都已无效,病情日益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时,患者已充分意识到自己逐步走向死亡。此时心情极度忧郁、伤感,痛苦、消沉、绝望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经常表现出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希望亲人能够日夜守候在身边,时常沉默不语,抑郁寡欢。

2.5 接受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抑郁,患者会进入接受期。在这一时期,患者会变得相对平静,表现既不痛苦也不害怕,心情得到了抒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表情淡漠,非语言动作增加,常有嗜睡现象且不易唤醒,此时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对即将到来的现实表现平静,不愿与人交谈。

针对患者在临终阶段所表现出的五个不同时期,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1)否认期护理。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患者,针对其所表现出的对病情的排斥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引导患者。与患者交流时,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机制,要表现出热心、支持和理解,倾听他的主诉,多和患者谈一些提高精神情绪的话,多用鼓励、暗示性语言,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现实,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对患者的刺激,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2)愤怒期护理。对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进入“愤怒期”的反应,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允许患者宣泄心中的不快,对于其忧虑、恐惧、烦躁,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使患者在医院有安全、温暖感和归属感,切不能“以怒制怒”。同时由于患者情绪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到其行为的反常,如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护理人员要时时注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患者的情绪。(3)协议期护理。此时患者已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开始由愤怒转向平静,并积极要求合作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时间和质量。此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如亲情、爱好需要等,积极引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和其家人的关怀、照顾,让患者感到自身的价值,使心境处于欣慰和轻松的最佳状态。(4)忧郁期护理。对患者经过多方努力治疗无望,病情日益恶化所表现出的强烈失落、消沉、绝望心理,护理人员要对其给予充分的同情与照顾,提供支持性护理。使用非语言的方式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和照顾。增加患者与家人接触的时间,尽量带去快乐,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同时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患者的悲观自杀行为倾向,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5)接受期患者。经过忧郁期后,患者感觉通过努力已无希望,对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和猜疑,对出现的症状保持平静,对死亡不再有恐惧感,准备接受死亡。此时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除采取积极治疗和全面护理措施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减少外界的干扰,尊重患者的意愿,帮助患者了却未完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和舒缓,真正体现出对生命质量的珍重。

对于临终患者心理活动的五个发展阶段,并不一定是前后相继的,有时会交错出现,有时会缺如某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作为护理人员就应掌握各期的特点认真观察、分别护理,帮助临终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态(生死观),比较平静地渡过临终的各个时期。

3 维护临终患者尊严

关注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护理人员和家属应把临终者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一个正在完成全部生命过程重要阶段的人,给患者以真诚的关心、友爱、温暖,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其尊严,保护和支持个人权利。而且,对临终患者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要使患者真切感觉到自己仍在被人们所关注,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重要分子,从而消除他的烦躁和孤独感。满足患者的关怀需求,让患者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满足。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提高临终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安祥、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

4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安抚照顾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面对亲人的即将离去,家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专业护理人员要给予家属精神和心理的关心和支持,使他们增强承受所成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有效的交流方式,使家属和医护人员一块做好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也使家属在亲人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精神上得到慰籍。在临终者去世后,医护人员要协助家属做好善后处理,对家属的悲痛情绪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以降低家属身心疾病的发生率,帮助他们疏导悲痛和重建生活的信心。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2篇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简称扩心病易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使患儿反复入院,该病病程长、预后差[1],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使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差,因此临终关对扩心病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使其幸福感提高更加重要,下面就DCM患儿的临终关怀展开综述。

1.相关概念

1.1 扩张型心肌病 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心室壁变薄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常伴有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和心衰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心脏移植的第一位原因[2]。

1.2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病人痛苦,并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3]。

2.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2.1 心衰的临终护理 ACC/AHA分级法[4]分为四级,其中D级:为终末期心衰,休息时有严重的症状,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如心脏移植,此期采取终末护理。心衰患者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坐位,限制探视,避免刺激。心衰是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终末期心衰患者水肿严重,全身营养状况差、皮肤抵抗力、弹性差,应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及时更换衣被,选择宽松、柔软内衣,使用气垫床或臀部垫水垫;注意保护骨隆突部位,局部可贴减压敷料;阴囊水肿者可用托带托起阴囊,防止破溃;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2.2 心律失常的临终护理 加强心电监护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应用,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出现的室速,不论是否伴有症状,都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性[5]。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意识和患儿的自觉症状。熟练掌握各种心电图知识,及时判断并随时做好床旁抢救工作。

2.3 心理护理

2.3.1 给患儿情感上的交流 英国儿科肿瘤治疗中心调查表明,[6]娱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帮助临终儿童应付焦虑和悲伤,使儿童重拾自信和自尊,对于心理支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2 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进行开放式交流,明确他们的需求;认真回答患儿父母的问题,告诉他们患儿病情,目前所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患儿的现状、生存的可能性等,纠正患儿父母对患儿病情的误解[7]。

在临终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患儿及患儿父母,尊重患儿及患儿父母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传统,在患儿死亡时,医护人员要尽力为他们提供独处的环境,与患儿进行告别[8]。

在患儿临终时,父母心理是极其脆弱的,医护人员要理解他们的悲伤。医护人员根据家属的不同背景制订出个性化的关怀计划,让父母慢慢接受现实。

在患儿去世后,护理人员或社会工作者与父母的联系减少,患儿父母希望能够得到连续性的护理,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给予父母指导,会让父母感到很欣慰[8]。

2.4 提高舒适度 1998年台湾萧丰提出了“萧氏双C舒适护理模式”[9],强调护理人员除日常护理活动外,应加强对患儿的舒适护理。舒适护理能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10]。由于扩张性心肌病患儿长期受疾病困扰,精神状态较差,在舒服度方面应营造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保证病人充足睡眠,患者在饮食时应尽量少食多餐,选择易于消化、清淡的饮食,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

2.5 药物护理的应用 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给予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时,应监测电解质、血压、心律变化[11]。患儿接受药物治过程,重视患儿药物治疗的遵医程度。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避免随意增减药量,并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服药注意事项,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2.6 减轻疼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表现多样的主观体验,包括了生理、心理、感觉、情绪、认知及行为等各方面,临终儿童的疼痛主要包括操作性疼痛和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针对操作性疼痛,应选择穿刺技术好、有经验的护士为患儿服务,尽量减轻护理操作带来的痛苦。操作前后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苦;大一些的患儿要多与其交流,不要让患儿封闭在病房的小空间里。在控制疼痛的过程中,同步做好心理护理[12]。

小结与展望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患病率逐年上升,国内仍以支持治疗为主,儿童心脏移植术相对不成熟,而且供体缺乏,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患儿最后的结局是由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致死。提高扩心病患儿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我们要明确扩张型心肌病儿童临终关怀的迫切性和特殊性,借鉴国外发展儿童临终关怀的经验,积极主动、勇于创新、争取探索出成功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PMA, Daubeney PEF,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iagnosed during childhood: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hildhood cardiomyopathy[J] . Circulation 2013;128: 2039e2046.

[2] Luk A, Ahn E, Soor GS, et al.Dilated cardiomyopathy: A review[J].J Clin Pathol, 2009, 62 (3).219-225.

[3] WHO Definition of Paliative Car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EB/OL].2009.12,09

[4] Pina IL , Apstein CS , Balady GJ , et al . Exercise and heart failu- re:A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Exercise,rehabilitation,and prevention[J]Circulation,2003,107 107(8):1210

[5] 吕菲,钟惠如.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问题的认知状态与应对策略[J].上海护理,2011,10(1):36-38.

[6]苏永刚,马娉,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48-54.

[7] 卢林阳.130例濒死新生儿的临终关怀与姑息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9):815-816.

[8] Meert KL,Briller SH,Schim SM,et al. Examining the needs of bereaved parents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 qualitative study[J]. Death Stud,2009,33(8):712-740.

[9]唐永云,乔昌秀,李丽.萧氏舒适护理模式[J].全科护理,2009(11):992-993.

[10]张勃杰,杨艳,李焱芳,等.探讨现代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99-101.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护士;临终护理;临终关怀教育

临终护理在我国属于新开拓的领域,为现代护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纳入系统的教育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护士对临终关怀尚无完整的概念[1]。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在职护士临终关怀教育,提高护士对临终护理的认识,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合理的态度,坦然地探讨和面对死亡。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也是倡导人文护理,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1临终护理的概述

“临终”是指人所患疾病的终未期或遭遇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此期间的护理即为临终护理。临终护理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已成事实的力量,从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为临终患者家庭提供包括沮丧期在内的生活、心理关怀的社会卫生服务。

2护士对临终护理的认识和现状

2.1临终护理是一门新的学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临床上工作的护士,大都未受过系统的临终关怀教育,对临终护理观念淡漠。普遍存在着重视治疗价值而轻视临终护理的心理状态,造成许多临终病人未能受到良好的姑息护理,甚至接受了无效和错误临床处置。

2.2护士对死亡的不良认知直接影响着护士情绪。大多数护士面对病人临终过程往往存在着焦虑、失落、恐惧心理,害怕面对垂死和死亡病人的护理,认为碰到病人死亡是晦气,会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

这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孤独感和抛弃感[2]。这些不良认知产和生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临终关怀工作,也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

2.3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匮乏。不了解死亡过渡阶段护士应起的作用、缺乏面对临终病人时的自我心理处理技能;缺乏对临终患者心理阶段的评估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缺乏帮助死亡患者家属减轻哀伤的知识和技能等。护士面对患者时感到压力、哀伤、无助。

3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思考

3.1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总体支持匮乏,致使“临终关怀”事业举步艰难。众多的垂危患者呼唤着“临终关怀”,越来越多的晚期患者选择在医院终老。患者及家属希望医院能够提供全面身心照顾与支持,以满足晚期患者生活,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疗养机构和临终病房的建立,把医护人员推到临终关怀的最前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临终关怀已经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进行着研究和探索。即往的医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忽略了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为适应现货医学的发展,极有必要加强护士相关知识学习。对在职护士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着紧迫任务。

3.3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人群和目标有了更广、更高的要求,作为护士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更趋艰巨。新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清楚地写出“护士工作服务于生命的全过程”,并确认“提高生存质量”为基本护理价值之一。服务的对象不限于个别病人,也包括病者的亲友、家庭和社群。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也关注护理对象的生存质量。护士不单协助护理对象康复,更“尊重濒临死亡者的意愿,帮助其安详及尊严地离世”[4]。

4临终关怀教育的目的

4.1明确的理念对不可治愈的病人应积极全面的照顾,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等方面,以提高其生活质量[5]。培养护士对病人的爱心和医德。

4.2掌握专业技能,应用于临终护理工作中。

4.3了解医患沟通的技巧,学习一些困难的沟通情形,如病情告知等的处理。

4.4通过学习,让护士能透过死亡看人生,认识到人生有限,珍惜拥有,把握现在,活出生命的意义。

5临终关怀教育的探讨

临终关怀教育内容以晚期病人的症状及处理、沟通技巧为重点,强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临终关怀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相关知识和经验十分有限,相关的教材与临床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与提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短训班、学习讲座、进修学习等,培养教学骨干,对在职护士有计划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在职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升在职护士对生命未期病人关怀服务的质量。电脑和网络已开始改变人们教育和交流思维模式。随着我国电子网络系统的普及规模和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在线宣传教育,也许是促使临终关怀教育发展的好捷径。

6小结

6.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使社会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临终关怀教育需要人们改变关于死亡的传统观念。护理职业是接受生与死的职业,护士又是特殊的死亡教育者,有计划的对在职护士进行临终关怀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护士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人文关怀理念,有助于现代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6.2对在职护士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护士了解临终关怀的核心哲理;尊重生命的神圣,承认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不会提早结束生命,亦不会勉强延续生命;为不能治愈的病人提供积极全面的照顾。不仅能增强护士对死亡的认知与了解,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解决因死亡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和谐医患关系,帮助在职护士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职业神圣感。更有意义的面对临床工作和生活。

6.3临终关怀学科是随着临终关怀事业而兴起发展,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关怀和为临床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临终关怀不仅是一项医疗事业,更是一项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需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吕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心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

[2]李向东.护理与临终关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刘苏君.护理管理者在继续教育中中的责任[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4篇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需要进行临终关怀的患者越来越多,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临终护理的教育制度,在专业人员中没有开展相关内容学习。调查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哲学和原则、疼痛控制等很多方面知识不足,面对需要进行临终关怀的患者时常感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对临终关怀的概念、特点、护理要求以及对护生的教育等方面阐述,说明了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是针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身心照顾与支持的系统化护理措施[1]。即让濒死者安祥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希望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即将面对的一切问题。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科学研究表明,临终阶段具有特殊的规律性[2],正确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对临床护士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分期: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学者Kubler・Ross提出的5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计价还价期、抑郁期、接纳期[3]。①否认期: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的真实情况后,心理上有两个方面的反映,一是极度的震惊,悲观绝望;二是极度的否认,不愿相信现实,往往怀疑诊断的正确性,从潜意识里否定生命即将终结,这其实是人的求生本能的反应。②愤怒期:患者由于心理上的否认与疾病痛苦的矛盾冲突。患者游离在否认和现实之间,因而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焦虑、愤怒,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采取排斥态度。③计价还价期:性格过于偏执,常出现妄想,自以为是、自私、任性、心胸狭窄,为许多小事与家人和医护人员纠缠不休、讨价还价。④抑郁期:包括主观体验、行为抑制、和躯体不适3个方面,患者自觉情绪低落、伤感、悲观、无精打采,对事物兴趣降低。动作与语言减少,动作迟缓。常诉身体多部位不适。⑤接受期:认识到死亡已不可避免,心理趋向平静,但仍向他人表达以往的感受。通常患者表现的很平静,也很虚弱,需要经常休息。

临终患者对护理的要求:由于临终患者的特殊心理,他们对护理工作有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①希望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抢救治疗,希望治愈疾病;②希望延长生命;③希望得到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④希望减轻肉体痛苦;⑤希望家属陪伴;⑥要求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⑦要求采取医学手段加快死亡。但是,由于患者的个性、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对护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临床带教中,应针对不同患者,教会护生以不同的方式满足患者的不同需要。

怎样做好临终患者的护理

实行整体护理:临终患者病情变化多端,有的身体带有许多导管,如鼻导管、输液管、导尿管、引流管和其他检查导管等,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需要设责任护士或专人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熟练地进行各种技术操作。

做好基础护理: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外,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帮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重视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临终护理的全过程,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主要是要谅解和宽容患者的性格、心态,正确判断其心理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告知病情,使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珍惜与亲人共同拥有的临终时光。

控制疼痛:据WTO统计,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感到恐惧或烦躁,随着疼痛的加剧和疼痛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人格改变,积极协助控制疼痛是对临终患者最好的关怀。美国护理协会在有关倡议中明确指出:“只要能控制患者的疼痛,任何药物、任何剂量、任何给药途径都可以”。

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临终患者的病房布置不宜单纯强调整齐划一,物品摆放规范化,应提供一个方便、安静、轻松、家庭气氛比较浓的空间,减轻不良心理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将暂时不用的抢救器材搬迁或用罩布罩好放在一旁。

加强死亡教育:①尊重死亡: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始终采取否认、蒙蔽的负面的态度,甚至认为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忌讳谈论。其实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死亡。所以,发展临终关怀,对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②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对临终患者和家属双方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者克服恐惧,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

临床带教中对护生的教育培训

临终关怀的护理,把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对患者生活照顾为主的护理,需要护士日夜照顾,自然对护士的要求也更高,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必须明白这一点,对护生进行严格的培养教育。

教育培训内容及方法:①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临终关怀课程。课程包括临终关怀的发展史,临终关怀的概念及特点,临终关怀的服务形式,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临终关怀的方法,临终症状的控制,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及实施关怀的方法等。②专题讲课:在实习科室内,针对特定患者,对护生不定期的进行专题讲课,使她们深入了解掌握临终关怀的内容和实施方法。③参观学习:组织护生到临终关怀工作做得好的医院、机构参观学习。使她们对临终关怀的实施有个感性认识,也使她们的临终关怀意识得到增强。

应注意临终关怀的道德要求:①加强道德教育,使护生具备更高尚的职业道德:从实习护生抓起,带教时对护生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她们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懂得尊重生命的价值。②加强护理技能训练,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有效地控制疼痛,细致入微地基础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护生加强技能训练也是重要的。③接受心理学教育,掌握心理护理技能:如前所述,当患者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要减少或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护士必须接受心理学知识教育,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与疏导。对实习护生而言,刚刚进入临床,没有任何经验,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更有必要加强心理学教育。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大力倡导和推广临终关怀是护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情,因此,对临床护生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焦蝶英,崔以泰.我国临终关怀的实践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3,28(2):70.

临终心理护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护理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临终关怀是对疾病终末期或治疗即将进入临终阶段的患者实施的人性化护理[1-2]。本研究对临终关怀护理对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94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符合恶性肿瘤终末期标准,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3个月。临终关怀组患者男32例,女15例;31~80岁,年龄(67.34±2.13)岁。肺癌16例,大肠癌14例,食管癌10例,其他7例。普通组患者男33例,女14例;33~80岁,年龄(67.13±2.91)岁。肺癌16例,大肠癌14例,食管癌9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临终关怀组在普通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根据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否认期需跟患者和家属积极沟通,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说法一致,以免加重患者和家属的怀疑,并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感受,给予鼓励、支持和关心,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愤怒期需充分理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提供患者良好的情绪发泄途径。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协议期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开始转为积极,需以友好的态度跟患者交流,并主动关心患者,使其更好配合治疗。在忧郁期需给予患者充分的照顾和同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在接受期需尊重患者选择,为其营造舒适的休养环境,并跟家属一起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

1.2.2疼痛护理 为患者安排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过交谈转移患者注意力、引导患者听轻音乐、采取放松疗法、催眠意象疗法、生物反馈法、针灸和神经阻断术、镇痛药物等减轻患者痛苦。

1.2.3生活护理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确保食物的高营养和色香味俱全,以提高患者食欲,少食多餐,必要时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对四肢冰冷的患者给予保暖[3-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焦虑心理状态(SAS)、抑郁心理状态(SDS)的差异;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SF-36)、睡眠质量指数(匹兹堡睡眠指数)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

2.1两组患者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相比较 临终关怀组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普通组高,P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相似,P>0.05;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提高更显著,P

2.3护理前后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相似,P>0.05;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提高更显著,P

3 讨论

临终关怀护理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所提供的全身心支持和照护行为,宗旨在于提升临终患者生命质量。跟安乐死对比,临终关怀护理不促进也不延迟死亡,而在于临终生命质量的提升[5-6]。临终关怀护理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良好修养,从生理上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从心理上将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感中解脱出来。从社会角度看,需使患者明确生命的意义,而伦理学方面则需引导患者认识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崇高道德和责任心[7-8]。

本研究中,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临终关怀组在普通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临终关怀护理。结果显示,临终关怀组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普通组高,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减轻更显著,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提高更显著,说明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睡眠|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锦.临终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692.

[2]冯万芹.临终关怀护理对提高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230-231.

[3]郭燕飞,斯巧完,吴晓云,等.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2):185-186.

[4]宋艳丽,刘伟,朱江,等.沈阳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方案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24):35-36.

[5]范毓芳.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及临终关怀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259.

[6]刘小红,吴梅利洋,邱林凤,等.恶性肿瘤临终患者善终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