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

Abstract: With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ll oer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educational departments in countrie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ating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pplies case study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improe practical skil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king up for the disad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emphasiz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ase stud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ly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案例教学法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部分已达成一定共识。Lustig 和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1]即跨文化能力包括知识、动机和行动者三个要素。

“案例教学法”首次应用在1910年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教学中。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2]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被视作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国内教育界在九十年代以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

现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基本停留在语言和文化等理论知识的输入上,忽略了知识只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创设跨文化的情境。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中,能够弥补以往纯理论的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㈠准备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综合考虑案例应具备的特点: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案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和课堂,教师适时对案例进行调整。案例的有以下几个来源:⑴新闻案例。新闻是学生了解外界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当下国外文化现象知识,从中体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围绕美国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引起中美教育方法大讨论的新闻,让学生分析中美教育的不同。⑵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营造了具体生动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社交场合,有利于间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Jane Eyre的一个对话中,mikye的这句话“the old jacket, god damn it”,学生可以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中国人习惯在姓氏前加“老”表示尊重,而在这儿“the old jacket”却有老妖怪、老不死的意思。⑶影视案例。以《老友记》为例,从主角们与父母亲的对话中,学生可以体会美国家庭中朋友式的亲情观。⑷生活案例。教师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到课堂中,模拟真实社交情景,让学生体验与异文化人交流的过程。有机会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外籍教师家里做客或到外企实习,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活案例,真正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突况的能力。

㈡实施案例

案例实施可以分为四个个阶段;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撰写案例报告。⑴呈现案例作为课堂实施案例的开端,它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案例、学生、教室等情况,综合考虑如何呈现案例,调动学生的热情,顺利引入课堂讨论。⑵分析讨论案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营造自由讨论争辩的氛围,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⑶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对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掌握讨论所得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⑷为了检测学生在讨论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案例报告,总结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可以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包含许多未知因素,尽管有不少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技巧,在具体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时,依据不同场合要迅速做出恰当的判断。

结语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一统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而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努力,才能上好一堂课。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互助合作,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 案例教学法 优势 步骤

案例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它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方面――跨文化能力培养,尤其需要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剖析清楚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跨文化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于,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有助于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概念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力作用,例如: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打招呼方式的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记与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要说“你好!”而不是问对方要去那里或吃饭了吗。在中西价值观念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失去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以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中庸之道”为切入点,联系西方人对个人成就感的注重为例,推出中西价值体系有哪些明显区别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疑问;此时再指导学生过案例归纳总结,查阅资料,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时确而增加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跨文化冲突实际情况。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其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性的意见或观念,而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以英语国家的礼貌原则和平等待人的心理文化为例,英语中充满了 Thank you;Please;Excuse me 这类礼貌语言。表示拒绝时,要说 I'm afraid;Sorry;Thank you.他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你应该如何”,而代之以委婉语,如 Would you mind ...?Would you please...?等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而用 You'd better ...;Let's ...,shall we?How about...?Why not...?通过案例教学法,西方文化的“礼貌”原则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

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扮演角色,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情境,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为在真实语境中克服跨文化冲突奠定基础。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要遵循以下几个操作步骤:⑴课前结合授课内容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材料中要包括具有教学价值的事例及其背景、情节和说明。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真实、生动;案例要典型,有跨文化知识代表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要讲究系统性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易于做归纳和总结。⑵在课堂上适时运用案例。案例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请学生观察并总结此案例中揭示的跨文化冲突问题,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通过案例巩固学生当堂所学文化知识并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评价,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和概括性。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通过分析与评价,使学生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以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为例。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英语里打电话的模式为:电话铃响,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西方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都具有这种接电话的常识。通过给出接电话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中西接电话方式以及用语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评价,并及时做好概括总结,学生在此基础上做的有关打电话的对话一定注意到了此类跨文化信息的处理。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有效克服语言学习带来的跨文化冲突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交际过程中积极思考、自觉参与、主动了解相关跨文化冲突案例,获取更多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信心,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anice YaldenM《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2].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外语界》,2000.3。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5篇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广大教学工作者重视。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还处于知识层面。教学内容上注重文化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上注重文化对比。事实上,有了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教材

当前许多跨文化教材注重知识导入,忽视了其具体应用,将跨文化知识和实际情景分割开来,结果是学生虽拥有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积累跨文化知识仅仅是开始。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教学为载体,将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输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见,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选材应涵盖其涉及的各个方面。

三、关于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构想

基于现行英语专业教材,将跨文化泛读教材与英语精读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1、选材和系统结构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泛读教材应选取跨文化视角的阅读材料,旨在进行阅读、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嗅觉和在工作环境中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泛读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能力。首先通过题材多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然后提高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沟通能力,最后将跨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使其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2、内容设置和教法运用

跨文化泛读教材应分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从跨文化知识传授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发现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泛读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

1)语言―文化―行为三位一体

课前文化导入是外语教学中的流行做法,但纯粹传授文化知识虽能让学生懂得许多文化现象,却只看到其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折射出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语言可了解文化,进而可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察觉行为。将语言、文化、行为三者融为一体,既能锻炼语言技能,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能增强跨文化意识。

2)挖掘跨文化内涵

跨文化泛读教材的内容不仅要遵循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层阅读上,要挖掘跨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无论课文题材如何,涉及什么领域,都出自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笔下,记录的都是西方人的生活,其中必定含有文化成分。文化成分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凡是能看得见的词和句子等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作者的心理体验等不著文字、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跨文化泛读教材所着重的部分应该是不容易被感知的隐性文化。教材不仅要呈现文章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分析问题,阐述观点。这也正体现了对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3)跨文化信息与案例积累

跨文化泛读教材不光要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注重课外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教材可设置练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更鲜活的跨文化信息和案例,运用这些文化信息去识别和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现象。

4)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所有跨文化知识只有在真实语境中得以应用才能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案例分析也应成为跨文化泛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现实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新近发生的实例,真实、新鲜、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教材引进这样的案例,可以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一举多得。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6篇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在不同学校的外语学院和文学院都有开设。在课程具体名称上可能略有差异,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等,但在课程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华侨大学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应用语言学专业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开课学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个学分共36学时。通过对这门课的讲授,笔者有一些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程性质改革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1]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目的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

其实,跨文化交际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广义层面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也广泛存在价值观、行为习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异。广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别语言的差异、地域语言的差异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可以避免对某种社会语言现象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是构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支柱性学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与两个学科都紧密相关,因此,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科定位,把它从专业必修课提升到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更为妥当。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问题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计划来体现和实施。而且,课程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即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本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浅显,主要是一些文化差异现象的简单介绍。而且内容上比较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内容上线条比较粗疏,受时间所限,介绍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现有课程在细节层面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仅学到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既有课堂外的实践,也有课堂内的实践。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二,增加总课时。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都是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约36学时。减去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0个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上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所以我们建议最好能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既要增加系y性理论的学习,也要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练习。这样可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资源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的对象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选择上特别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选择最新版的教材以讲授最新的理论及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不同教材在内容上差异很大,固定选用某一种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偏颇的,应该在综合多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的教案,因此,此课程存在教材资源建设的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多媒体技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3]

(二)视频库建设

音视频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的关键特征,其利用声、光、图像等功能从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展示上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需要音视频库的建设。把音视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讲授。音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分类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讲授刻板印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国电影电视中的华人片段集中播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华人整体的认知形象是怎样的。另一种是完整版的音视频资源,可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欣赏,如电影《刮痧》、《上帝也疯狂》、《推手》、《暗物质》等。

音视频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视频资源剪切出来并分门别类,把主题相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耐心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库建设

具体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分析的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际课程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而且最好是真实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单人开发案例和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案例开发的主力又应该是一线教师。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须组织一个教师团队来共同建设案例库。

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供教师挑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就可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跨越”到“超越”层面的飞跃。[4]

五、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课初级阶段较多是从认知层面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输出”的线性模式。这样理所当然会将知识传授视为重中之重,但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着知识生态的深刻变化和职场需求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来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线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或练习课内容。贾玉新(1997)[5]指出,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可以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选择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学时所限,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练习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富于应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交际环境营造者、学习指导者和学生潜力挖掘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另外,还需要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属于开放性问题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经常可以发现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在考试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成绩占比,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占比。

另外,在考试手段上也应该多样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分析总结,然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的高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无可取代的。讲好跨文化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性质上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还需要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使讲授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这门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4教学启示及反思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实施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2.案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它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并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家。教师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西方的“文化中心论”这一枯燥而又难懂的概念时,我采用案例教学使“文化中心论”变得更加具体,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这样比平铺直叙地讲课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记。

2.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打破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不是一种定向思维,而是一种变通性的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变通性思维并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发掘事物本质。案例教学把学生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动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人生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突出实践性,客观地反映文化冲突的实际情况。

案例教学的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的意见或观念,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中西方见面时的寒暄语为例,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谈论天气,既可作寒暄语,又可用来打破僵局,通过双方的寒暄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中国人则经常以“吃饭了吗?”“你上哪去?”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多少有点触犯隐私的语句来与对方寒暄。案例教学使课本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案例收集与选择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在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当学生已经熟悉案例教学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3.1真实性和典型性。

一个完整的案例必须包含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反思与讨论等部分。要客观地描述人物与事件,要有真实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3.2可读性。

要点表述清楚,有连贯性、整体性,没有无用的资料。撰写案例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案例的复杂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无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3.3多样化。

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例类型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类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案例主要有四种类型:(1)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2)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3)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4)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收集与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几种类型案例的变换,保持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新鲜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案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跨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案例正好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4.1案例的引入。

教师上课过程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编案例,另一种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一些其他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弄清案例的背景。

4.2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必须提醒每组学生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案例讨论一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案例中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我们的决策标准是什么?哪一个方案是最佳备选方案?这一方案应该如何实施?何时将计划付诸行动?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帮助学生处理词汇及语法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3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对于同一案例,每个组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例如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而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时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及修改。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9篇

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5]赵贤洲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务跨文化交际;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跨国企业的推动作用,人才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精通英语是国际商务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商务环境会让商务跨文化交际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要了解与中国有较大贸易往来的主要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拓宽视野,理解商务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介绍

《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与人类科学技术突破性的发展联系密切。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无纸化办公、电子商务、互动沟通等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尤其是中国的入市,作为WTO成员国,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交往主旨是大家必须沟通,需要接触、会晤、谈判、协商、讨论,这些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空间距离感,却无法打破人们心灵的隔阂。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发展水平等原因,形成了文化差异;国家的法律,规范,商务习惯,社会交际风俗等不同,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

《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领域的具体应用。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务人才的基础课程,涉及到文化和交际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和信仰等。认识各国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掌握商务跨文化交际技巧,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使外经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通过课程丰富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掌握并运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创新

1.优化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对课程的重要性。邀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跨文化交际时遇到实际文化冲突形象生动展现在课堂。组织有海外背景的教师组成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研小组,选择与中国有紧密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进行划分,具体可分成美洲(美国、加拿大),欧洲(欧盟国家),亚洲(日本、韩国),阿拉伯国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进行课程划分,按区域进行授课。教师根据自身海外经历背景组织教材,教研小组进行整理。课程围绕文化的差异为主线,讲述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语言的商务跨文化交际;非语言的商务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的理解;商务礼节和社会风俗(主流地区的文化和风俗案例);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管理。

同时邀请跨国企业商务人士介绍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商务跨文化交际的神秘感。商务人士能够将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授,同时加强课堂的互动,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2.课程使用双语教学,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并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制定针对相关国家、地区的商务跨文化交际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作演说汇报。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3]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内容与教材精心选择或者整理和重新编写;注重提高学生外语基础和利用英语进行商务经济贸易活动的能力;注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3.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鼓励课堂讨论和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增进讨论和学生参与度。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在若干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例如不同国家的风俗禁忌,商务交际的礼仪与技巧等,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想到答案然后掌握知识。如果学生的回答错误或者不够完整,则由老师继续逐步暗示,让学生自我改正完善,得到答案。

课堂上针对不同国家的商务交际特点,风俗习惯等,通过让学生讨论、演讲、表演、游戏、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主动思考、自主学习。重点、难点的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讲授,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一般的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如商务礼仪交际部分,则可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展示学习成果,对比错误礼仪和正确礼仪,标准礼仪示范,故事情景演练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准确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

4.多媒体动画和影视教学能够辅助教学。影视教学“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商务跨文化教学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实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商务活动的了解,有利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影视教学模拟商务环境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受商务跨文化交际的魅力。例如,讲授日韩国家商务跨文化交际时引用典型韩剧情景,鼓励学生模仿表演,抓住重点内容。电影作品中商务谈判的场景也是良好的教学素材,比如将电影《中国合伙人》与美国人谈判的场景作为教学片断,让学生指出美国商务谈判的特点和技巧,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商务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记忆深刻。

5.设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验锻炼,让学生到企业亲身体验模拟跨文化交际,尽可能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感。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了解跨国企业的员工培训计划,以及参与企业的工作,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商务跨文化交际的环境,迅速融通团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配合学校的 “暑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依据实习企业的情况,开展跨文化交际策划方案的分析、研究和撰写,并每年定期开展一到二次商务跨文化交际比赛。

三、商务跨文化交际考核创新

《商务跨文化交际》在课程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分别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场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最终以创新的考试考核形式有效地评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课程性质,考试形式脱离传统的笔试考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以国际商务酒会为主题进行考核。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期末考试以“某葡萄酒国际进出口公司商务酒会”为模拟背景,设置酒会的主办方致辞、入场自由交流、产品展示、自由提问、学生才艺展示、主考教师总结、点评等环节,要求参加考试的同学分别模拟酒会主办方以及日、韩、英、美等多个国家代表,以中英文双语应答,以此来考核学生在仿真跨文化环境下商务交际礼仪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情况给出单项分数,并根据一定权重合计总分。这种考核方式跳脱了传统笔试面试的形式,而以实务性情景模拟,来测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实操技能。

创新的考核方式强调了考核过程,做到“学”中“考”,“考”中“学”;强调了因教施考,不再“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强调了全面考核,不仅考智力,还考素质,不仅考知识,而且考技能。

总之,商务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创新与改革从课程准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学校,教师,企业、社会应该积极配合进行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该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双语教学,互动教学,配合案例分析,影视教学等一系列辅助教学,同时不能忽视实际商务环境的作用。随着外国跨国企业在华投资与日俱增和我国本土企业对外经贸联系日益加强,不同层次的跨文化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开展,具备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商务人才在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能够培养出既懂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康莉.文化的边缘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深层障碍[J].外语教育. 2011(05)

[2]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02)

[3]苗淑华,邵迪.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9(02)

[4]王莎,管俊.案例教学法在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SWOT分析法 商务交际 教学改革

一、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我们将分析结果按照矩阵排列,本着使优势和机会最大化、劣势和威胁最小化的原则,做出最优决策。

二、《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SWOT分析

《商务交际》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商务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知识,并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现在虽然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很多,但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不甚理想。我采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列出《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构建《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SWOT矩阵图。

(一)《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内部因素

1.优势(Strength)

讲授《商务交际》课程的一般都是英语口语比较地道和标准的教师,能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信息,是学生学习和模仿很好的对象;一般教师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清晰的语言理论知识讲授;小班教学,教师更能兼顾每个学生。

2.劣势(Weakness)

首先,很多高校的师资来源于英语或者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缺乏英语语言能力。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商务交际实践经验,因此无法创设真实的交际场景模拟实践。教师不能将文化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次,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有的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有的多媒体设备陈旧,不能有效地满足商务交际视、听、说的各种需求。最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理论学习、实践准备、实践加上点评反馈,往往时间不够,导致教学草草结束。

(二)《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外部因素

1.机会(Opportunity)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入世,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与世界接触得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与世界的交流沟通合作,《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会得到更多重视。社会对高素质商务交际人才的需求的压力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威胁(Threat)

社会对于复合型商务交际人才的过度需要,使得课堂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形成固定化的模式,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基本功和交际能力的训练。社会交际的跨文化特征,礼仪礼节的复杂性难以在课堂一一得到实践。

三、《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SWOT矩阵分析

四、《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商务交际》是一门培养学生在商务语境中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跨文化思维意识、跨文化知识和商务知识、商务实践是该课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理论讲授改革为将新型的文化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学习商务伙伴初次见面的课程内容时,就应该同时学习商务接待、商务称谓等不同文化的不同要求和禁忌,以及相关商务礼仪。又如,学习商务宴请或者商务拜访的课程内容时,就应同时学习商务不同场合不同文化的着装礼仪,商务拜访、赠礼和不同文化不同时间观念等文化内容。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外,观摩跨文化电影及案例研讨分析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商务交际的跨文化差异。

学生主动地学习文化,主动地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应用商务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仍会无意间引起商务中的文化冲突与摩擦,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实践,真正拥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的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文化的学习是系统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仅凭教师的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学生无法记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但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将文化学习变成可视可听的,跨文化电影和案例研析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各国文化及商务礼仪。

(1)跨文化电影观摩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多方位、多角度展示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反映英语国家从政治背景到百姓生活的很多信息,能提供英语交际的真实情境。看英文原版电影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习置于相对轻松的电影氛围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享受乐趣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看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学生就可以领略到西方职场女性在应聘着装、办公室礼仪、办公室工作等方面的文化;影片《撞车》反映美国多元文化冲突;《喜宴》、《刮痧》等影片反映中美文化差异;《迷失东京》反映美日文化差异,等等,这些电影都可作为文化学习的素材。《学徒》是美国著名的商业游戏真人秀节目,从这个节目里我们能感受到真正的美国商业文化,它是一部活的商务英语教材。它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和中心公园等著名场景为背景,由参赛者们带来美国各地鲜活的商务素材,通过观看,学生能真正地体会美国的谈判方式、销售方式等。

(2)案例研析式教学

案例研析式教学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新颖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跨文化商务知识,从辩论中捕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2]比如学习商务邀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商务邀请做得不好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出肢体语言、表达等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总结完整的商务邀请应包含的信息点:时间、地点、人物、邀请性质、接受或委婉拒绝等。再对比做得正确的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务知识,提高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作铺垫,便于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牛津商务英语教程之成功交际》就是很好的案例研析教材,配有可视光盘学习。

(3)任务型教学法

在《商务交际》教学中,可实施任务式教学,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设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完成“任务”。[3]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实践体验。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亲身体会文化的差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商务情境,整合所有学过的跨文化知识,通过精心设计的商务场景、文化冲突、对话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化差异。教师点评及总结,指出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课堂教学师资培养

《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基础。学院应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方式培养一支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各种商务场合交际经验,熟悉文化、经贸、金融、管理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在职进修、企业实训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具体的商务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保证教学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可以加强专业与社会的联系,保持师资结构的灵活性。

总之,《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应及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将文化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影片观摩、案例研析和任务教学等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贞.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2.

[2]陈燕.浅析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案例教学法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5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the case as a teaching tool to carry out teaching methods, its essenc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This teaching mode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choice of the case, the steps of teaching, the discussion and summary of the cas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on learning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向体现,每一种语言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人的价值取向、世界观等。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构成的综合能力(毕继万2005)。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把培养学生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放在了首位,注重作为工具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模式的成功结合,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起初试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广为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与教育各个领域,但是案例教学法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结果。

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是理论与实务间的桥梁。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合作与分享,实践与反思。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义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模拟真实语境强调交际过程,并大力提倡课堂互动。

2 案例的选用标准

2.1 连贯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案例的选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于案例的编排选择,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为指导。因此在收集、建设案例库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案例的编排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近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接受能力,从简到难,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因素。比如对于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储备,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与任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输入,实现学生从接触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转化。

2.2 内容的趣味性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案例的选用除了具有代表性以外,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所选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或学生们所熟知的环境,通过案例设置情景,比如选取以大学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案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介绍为辅,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比理论更丰富、更有意义。像《刮痧》等适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片,集中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差异。又如200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的中国人“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对日本人而言死是一种悲哀的美。结合电影,可以让学生更立体地感受中日文化意识层面的差异。

另外,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的是双向的,像《功夫熊猫》系列就是中国文化元素通过美国式幽默体现出来的,被视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的典范。动画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与美国人的“励志”“英雄崇拜主义”完美结合,但揭示但主题是中美文化中都推崇的“正义战胜邪恶”。课堂上采取类似的具有代表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案例,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形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案例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动画、电影片段等有声有形的资料。尤其是语言的课堂教学,语言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得体的语言交际,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进行视觉记忆。比如商务英语的教学,需注意妆容以及着装的应景等,即对体距、身势语、接触语、外表语和目光语的习得等。

3案例教学步骤

课堂上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的编写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形式和手段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来完成主要任务,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来提高学习效率。

大体按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第一步,前期知识储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点进行操练;第二步,创设情景。创设一个与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景环境,换言之找到一个能激发知识储备的切入点,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个语言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第三步,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建议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学生分组后,根据他们自身对主题的了解,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然后通过借助各种资源和信息渠道,查阅信息解决问题;第四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直接由学生们完成任务情况来衡量的,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3 案例的总结分析

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讨论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具体到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们的结论进行点评或补充。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意见以及独到新颖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出讨论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例如争论的气氛是否热烈,发言是否积极,问题分析是否透彻,参与是否充分等,以此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选用的案例是否得当,亦或是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这些将有助于教师更新补充案例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此外,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并选出认可度最高的最佳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答案或存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继续思考,这样一来让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4 与其他外语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在跨文话交际外语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被动地知识输入转化为知识输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双重制约。语言规则指的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而交际规则指的是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指导的是包括语言交际在内的一切交际行为,强烈的文化特性是交际规则的显著特点(毕继万 2005)。案例教学法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文化冲突、文化摩擦现象时,能够寓教于具体案例,对学生而言更具实感容易接受,对教师而言,避免了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理论讲解的空洞与枯燥。

案例教学法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到后期的总结分析,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在具体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像一些具体语言知识的讲解,需要结合其他外语教学手段,比如场景教学、语块教学、词汇教学等。

5 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以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为例,选取合适的案例,从语法规则和文化规 则两个层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语法体系的同时,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声资 料和节选合乎教学目标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填充缺乏目的语语境的空白,提示学生在具体场景或语境下去理解目的语,增加学生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另外可以帮助教师收集教学实例,尤其是学生的误用例,为教学研究提供一线资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运用案例教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可以督促和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目的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4] 毕继万.第二语言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师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间的联系逐步加强,跨文化交际就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的产物。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密切相关,文化背景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都存在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学生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在与自身文化距离较大的人们交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此过程中如果忽视对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观念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挫折和文化休克,延长文化适应过程,并可能影响其对自身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坚定自身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觉、抵制文化霸权、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通过培养其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4]。

二、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国际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给汉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每年有大量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被派往海外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工作,他们担起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也由“面向国内”转为“面向世界”。具备能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是汉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5)(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祖晓梅(2015)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其中前者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包括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掌握应对文化冲击的有效策略,对不同的文化有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标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应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5]。国际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从职业特点来说,也存在大量接触外国文化和思想的事实。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应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文化和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国际汉语教师要为党和国家服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4]。

三、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长期以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重点是教学和跨文化的技能。随着全球互通的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目的愈加凸显。因此,在完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爱国情怀和价值观的培育,从跨文化交际教学向跨文化交际教育转变。在建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自觉将育人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德、知、行”(即育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三元”目标。“知”主要包括汉英语语言知识、中西方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行”主要体现为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与宽广的国际视野;“德”则包含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正确三观与健全人格、为国服务与爱岗敬业等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三元”目标,在教学中除了开展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有意识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图1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三元”教学目标

(一)传播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样的形式表现,有意义深远的育人功能[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志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教师团队拟定了两大思政主题。一是以知名政治家、外交家的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或辉煌事迹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二是突显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中外角色关系”过程中,以“中外家庭关系及观念”作为延伸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不同国家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并与中国的家庭观念做比较。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关系,讲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和为贵,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与家庭成员的故事,更深刻地领会中国文化家和万事兴的积极意义。国际汉语教师既是语言的教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汉语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基于这一职业内涵的双重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拟定相应的中华文化探究主题,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探究,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模拟实践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优美的汉语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服饰等,结合小组报告或中华文化“文创IDEA”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民俗线上推广等活动,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质、内涵和神韵,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奉献的情感。

(二)聚焦真实案例,增强职业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教师要面对中国文化与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通过汉语教师尤其是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发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实际的视角代入式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民族中心主义”时,涉及“偏见”“定势”以及“刻板印象”,可利用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消除这些刻板印象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加强群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海外汉语教师就承担着一部分这样的重任。他们给这些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客观认识中国的视角,毕竟大多数海外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人有限,而汉语教师就构建了他们认知里的中国人形象。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告诉学生,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表现出的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本着相互学习和探讨的精神,帮助他们用全面、客观、发展地眼光看待中国。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定位,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结合全球热点,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规约性,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开放的课堂,引进全球热点问题,观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以及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球热点或重大新闻事件,如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8年意大利著名品牌D&G辱华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美国教育家乔治·库罗斯曾提出过“课堂教师”“学校教师”和“全球教师”的概念,其中“全球教师”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将世界上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人类文明和精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世界的目光思考和行动。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要成为“全球教师”,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尊重、欣赏、学习所在国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汉语教学的任务。以全球抗疫为例,中美两国政府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对两种做法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明确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的党,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以抗疫为代表的全球热点问题下,引导学生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家国情怀,进一步完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心态。

四、结语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4]。

参考文献:

[1]石仁春.泰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与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44-146.

[2]刘晓华.微生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7):92-94.

[3]徐欣.新时代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校园英语,2020(50):62-63.

[4]马燕红.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N].甘肃日报,2021-04-13(6).

[5]马晓娜.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能力探析——以国际汉语教师为视角[J].汉字文化,2021(5):148-152.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4篇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流 教材选取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以英文专业背景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笔者以琼州学院为例,通过对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的客观分析,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促进非英语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流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应运而生。同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1]。而跨文化交流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选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内容的选编不应以英文专业背景作为依托。以琼州学院大二酒店管理学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例,学生的英文认知水平与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与教学目标同步,过难的英语词汇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障碍,从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学内容的编排以输出“优等文化“为主,抑制了文化双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国引进的原版或编著的教材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案例和话题具有鲜明的“舶来”特色,如老龄化、同性恋文化、性别歧视、社会阶层、个人取向系统等文化层面和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计算机协助交流、关系交流、劝说、谈判、认知、判断、推理等交际学概念和理论。[2]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不仅仅单一传递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而是通过与本国文化的对比,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以促进本国文化的良好发展。最后,教材内容的选编不符合学生兴趣。例如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与国际争端的关注要远大于英文诗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课程设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将跨文化交流设置成为选修课,69%的院校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62%的院校认为此课应持续两个学期。超过一半的学校认为目前课时不够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这说明大家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3]。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旨在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学、哲学、美学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地发掘和研究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4],同时又肩负着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能够以一种多元文化人的身份“开放、灵活、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务”[5]。因此,仅将其作为一个学期的选修课,是很难完成从“跨越”——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到“超越”——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欣赏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观察和反省——的转变。

1.3 《跨文化交流》教学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对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讲座。这说明多数教师依然立足于单向传授与对比描述,而对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没有真正落实[6]。例如琼州学院跨文化交流课堂主要采取影音图像示范以及微型剧模拟进行角色冲突扮演,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无法带领学生运用项目教学方法(project based)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从而也无法量化评价教学效果。

2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改革建议

2.1 教材选编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

阅读词汇的难易程度应符合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处在英语四级至英语六级之间,少数优秀分子可以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英文教材的选编应以适应普遍性为主,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从全球角度出发,冲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时适当引入社会以及全球的热点问题,如黄岩岛争端或苹果公司,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2.2 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重视跨文化交流课程,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日趋重要,而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前景。

跨文化交流课程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达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较深的认知水平。例如种族优化主义理论涉及人类发展学,战争史,经济学等;交际学概念涉及到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判断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辩证法和诠释法。所以为了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当考虑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铺垫。

跨文化交流课程开设的时间也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开设在大三第二学年比较适合。大部分高校学生大一大二学年忙于基础公共课的学习,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社会认知体系。通过大二学年末期的社会调查实习以及大三第一学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批判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段时间他们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比较积极,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批判学习能力,两者不谋而合。

2.3 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为依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例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与本校留学生混合分组作业,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进行实习调查,并提交英文报告同时进行组织课堂展示。

课堂组织模式应打破传统教师单向传授“静”的模式,给予学生“动”的权利。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不断抛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观点辩论,将课堂主导权回归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peer study)中自觉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词并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笔记总结。

3 结论和建议

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强调的以英语语言为媒介,通过对本族与异域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意见,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议重点讨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量化的体系开发以促进与完善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国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邬姝丽,周英莉.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3(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