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手势语

手是表达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体部位。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就商务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与含义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国人握手往往是轻握一下,因为紧紧握手可能表示一种挑衅。在法国,在客人进来与离别之时都应与主人握手,但在德国只是在进门之时与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来,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免文化冲撞与误会。

(三)体态语言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例如在动作幅度方面,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人们讲话时动作幅度较大;而北欧、英美、中国、日本等国家就属于动作较小、幅度较小的一类。这些体态语的不同可能是源于东西方人士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但是,东方人士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等级分明的社会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不仅要看到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同时也应关注造成这些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导正确、适度的商务交往。

(四)空间语言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有学者研究显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外向的、有冒险意识的精神,长期形成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中国人群体观念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奉行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在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指导之下,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比较淡薄。如果在商务交谈中,中国人以主动靠近而表示亲切,而英国人却为这种靠近而感到不适进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国人可能会把这种后退解读为有意疏离。

(五)形象语言与首语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人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律师和大公司员工衣着一般比较正式;在中国,这种工作对服装的要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衣着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在跨国商务会谈中,中西方的服装应该协同,为表示尊重而着装正式。在形象语言之外,首语也值得关注。虽然在大部分文化中点头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摇头表示“不”或不赞同,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点头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点头只是表示我正在听呢。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第二语言形式(如英语)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务沟通的第一步,而紧接而来的则是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形式的了解以及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体态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大沟通信息量。优秀的商务沟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外,他们一般都很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实际沟通中的作用。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往往成为他们沟通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正确、恰当的体态语沟通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双方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为有效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一次适度的握手,一个恰当的微笑都会促进沟通的和谐。和谐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赢得交际双方的信任和喜爱,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沟通氛围,这对整个沟通的成功无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加大交际信息密度。正确接受这些信息可以使商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脑,可以刺激人脑两个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语言符号与有声符号相比,更加直观,能生动、准确的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有时还能够避开委婉甚至虚假的语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由于非语言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体本能。所以,在人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非语言信号较之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同时,非语言交际,如眼神、身体姿态等可以表现微妙模糊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传递深层复杂的整体及内涵意义。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完全可以加大交际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商务沟通更加顺畅。

综上,人类的交际与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各国的不同文化逐渐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现象毕竟是体现各国不同文化和习俗的窗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应该采取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调整交际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沟通障碍;消除障碍

一、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沟通行为,其特点在于双方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主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接触。由于地域、种族、国别甚至意识形态的不同,常常导致较大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对接的难度很大。对接是沟通者和被沟通者在一个文化符号中获得一致的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对接,才有双方对一致意义的认同,从而达到理解和沟通,跨文化沟通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符号中实现对接。(2)沟通成本高于传统沟通成本;(3)沟通时间往往较多花在双方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上面; (4)沟通成功率较传统沟通为低。

二、跨文化沟通存在严重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加剧了沟通的困难

跨文化沟通有别于传统沟通,各方面差异加剧了沟通困难,比如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谈判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并且常常怀疑对方的意图以及诚实性和可靠性,甚至将注意力从关注商业谈判转向了对对方意识形态的防范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导致谈判者很难交换意见,比如穷国的谈判者多考虑、尊严一类问题,富国可能仅着眼于个人所有权、可观的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总之谈判各方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的冲突还会导致谈判者采取强硬的手段和对立。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加剧沟通困难。

三、在商务谈判中如何把跨文化沟通障碍降到最低

1.需要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一个经典故事: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拿回家去。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上述情形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有一个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2.既重视语言沟通也重视非语言沟通。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所以跨文化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为了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具备双语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词汇。又有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中,语言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并且有时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要更具有说服力。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方式是体态语言,它包括眼睛、脸部和身体语言,读懂体态语言会有助于改善沟通效果。

3.利用外部因素传递某种信息。沟通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因素也在传递信息:时间、空间和距离。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守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在谈判中守时表示诚信,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强,谈判者迟到为家常便饭,比如拉美国家。此外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

4.尽量规避意识形态障碍。价值观沟通是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信任,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寻求共性,找到文化由此及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

5.始终把合作原则作为商务谈判基本原则。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6.打造跨文化沟通能力。要求谈判者至少具备四项基本能力:认知差异能力、 避免歧义能力、 建立互信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认知差异比如守时问题,不应用自己的行为规范去要求对方。为了具备上述能力就要尽可能的掌握多种语言,商务谈判中涉及到跨文化(多种文化),就必须掌握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这是打造跨文化沟通的起码要求。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对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中国商务人员要在国外寻求市场、供应商、合作伙伴、或建立合资企业,都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商务人士产生往来,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对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能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的主动权.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所引起的冲突,以及如何合理避免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的解决方法,即将矛盾冲突变为互相适应文化,学会在倾听中了解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中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企业文化。

关键字:商务活动; 文化差异; 策略; 沟通

On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bstract

I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activities, cultures exert a direct impact on every aspect.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hinese managers need to seek the foreign markets, suppliers,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joint-companies. At this tim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will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arefully about the imp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Meanwhil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help our company adjust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finally w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markets.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e cultural barriers and confli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s : change from conflicts to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learn to know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build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enhanc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rs, create new culture of a company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ed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Tao Lixia, who has made a number of corrections, offered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s and provided insightful comments. Without her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been as it is.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跨文化管理,对策

 

一、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扩张的同时,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却并未如经济一般不断整合,虽然各国不断地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当中,经济是物质基础,而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化会推动文化的变化。经济是一个民族、国家与外界(即其他民族、国家)最直接地接触的方面,其变化的速度最快;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虽有变化,但速度较慢。也就是说,经济是比较敏感、比较灵通的领域,而文化则是比较迟钝、比较固执的。文化和观念的变易往往滞后于经济和生产的变易。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却与之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当前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担心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是其民族性的本质之所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呼声由此而日益高涨。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在经济尚未全球化时,文化谈不上多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成为事实的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各种壁垒的拆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在国际上为人们所发现、认识和承认,这才有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有了研究跨文化的必要。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将逐步地经过严酷的斗争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

二、跨国企业面临多元文化环境的优劣势

企业之所以进行全球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是在于其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

就像自然界中存在着“杂交优势”一样,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也会产生一种文化的“杂交优势”――跨文化优势,它体现在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人才多元化、营销管理等方面。但同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今多元文化同生共存,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某些企业、组织的亚文化的差异或冲突,使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言谈、不同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不同的商品偏好、不同的价值观、工作理想及努力程度等等。跨国经营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处于这样的文化地域及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cssci期刊目录。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发挥,甚至于使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和把握它,从而减少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

三、跨文化管理模式分析

从文化主导角度区分,跨文化管理大体有四种模式,即四个“中心论”:本国中心论、客国中心论、区域中心论和全球中心论。

(一)本国中心论

大部分独资企业和一部分欧美合资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信奉“本国中心论”的观点,认为母国技术最发达、管理最先进,各个方面都比国外优越,在管理中趋向于将本国的管理方式向国外“生搬硬套”。其企业总部集中了大量的权力,并以总部的既成体系和标准来衡量分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表现。在人选上,也往往倾向于派出本国管理人员经济全球化,主要决策也多由总部做出,海外分公司主要是执行总公司的指令。

(二)客国中心论

实行“客国中心论”的企业,其海外总部的权力相对有限,各分部以自主经营为主,分公司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公司。分公司的权力相当大,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当地化,各分公司分别有一套独立的管理体制与经营办法。但是,在这一类型的企业中,往往会出现过于重视东道国的感情与利益,客现上导致了对外国先进经验的漠视与排斥。从而不能实现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在经营中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型优势。

(三)区域中心论

实行区域中心论的企业,往往是一些规模校大的跨国企业,其在全球不同区域内设有独立利益的区域集团,公司的各项基本准则都是由区域总部做出。不同区域总部之间的经营理念甚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同一区域总部内的各个分公司之同则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关系。

(四)全球中心论

实行全球中心论的企业一般是一些民族属性不清的全球公司群体,其认为最佳的管理方式、最佳的管理人才往往是没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挑选管理人才时,完全根据管理职位的需要来设计,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录用方式。从理论角度看,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最好的,但是考虑到跨文化管理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可以推断,这种管理方式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或者也可以说各有其特定地适用范围。运用本国中心战略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子公司的运行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但这种“移植”的制约因素众多。客国中心战略是最为灵活的一种经营策略,母公司对子公司有一定的监控,子公司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实施,但长期使用这种策略恐会导致子公司“各自为政”,增加跨国企业统一管理的难度。至于全球中心战略,本人则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

四、跨文化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跨文化的分析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跨文化意识

人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新奇、文化震荡和文化适应。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文化震荡才开始慢慢消退,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才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起点。

2.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风险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培养了跨文化意识之后,则要进一步地去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可以说,跨国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国际企业管理人员对文化基本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克服。因此在对跨国经营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和识别其文化差异。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文化整合与一体化,在求同存异基础上达到企业内部价值观的一致。

(二)选拔能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他们必须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总部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西方国家国际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海外机构的人员来源有三个渠道:经过本国母公司教育培训,具有管理经验的本国公民;经过东道国的分、子公司的教育和培训,并取得管理经验的东道国人才;从第三国选拔管理人才。

(三)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并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化解日常工作中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危机。对一般员工和管理者进行跨文化培训最终是要让他们能够不带有任何成见地观察和描述文化差异,并理解差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摘要作用是使新员工具有一定的文化适应性为目的。在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可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国内跨文化团队训练、语言文化学校培训等方式,向他们传授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培养他们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向他们灌输以公司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为目的的跨文化培训。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

(四)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对于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和日益缩小的“地球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有很多方法经济全球化,主要依据沟通的目的而定cssci期刊目录。

1.正确认识管理过程中的跨文化沟通与协调

对于在多种文化交叉环境中工作的管理者来说,对沟通过程特性的认识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沟通要注意场合,一个管理者不可忽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使用一定媒介的沟通的前后关系。沟通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连续而活跃的过程。一个沟通者不单是扮演信息发出者或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

2.发展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双向沟通的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意图。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与单项沟通相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沟通方法。

3.发展共感

要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个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及其特性,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入手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优越感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最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设想问题。

4.了解自己

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简单行为,这些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倾向性和民族中心主义的程度;了解自己还包括去发现我们如何进行沟通。一旦对怎样表现自己,对个人的和文化的沟通风俗有了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沟通情境的时候就能够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5.克服沟通障碍

很多沟通问题是直接由于误解或不准确造成的。如果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使用反馈回路,就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这里的反馈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选择语言时必须注意选择措辞并且还要考虑到信息所指向的听众,使用与听众一致的言语方式。运用非语言信息沟通时应注意使自己的非语言提示和语言相匹配。倾听是指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寻。通过倾听可以提高自己获得信息完整意义的能力。另外,尽量避免能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或失真的情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彼得J道林(Peter J Dowling),丹尼斯E韦尔奇,(Denice E Welch).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5-76.

[2]保罗A. 郝比格. 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5-71.

[3]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5,(5):25-28.

[4]王滕宁.国际营销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J].企业研究2005,(3) :74-75.

[5]郑金芳,武士勋.企业并购的文化风险与整合[J]. 企业文明,2005,(6) :61-62.

[6]刘巍.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 中国商贸,2010,(6) :169-171.

[7]许照红,扈红英,张丽影.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7,(3) :89-90.

[8]娄曦.浅析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决策管理,2008,(11):10.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跨文化管理,对策

 

一、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扩张的同时,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却并未如经济一般不断整合,虽然各国不断地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当中,经济是物质基础,而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化会推动文化的变化。经济是一个民族、国家与外界(即其他民族、国家)最直接地接触的方面,其变化的速度最快;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虽有变化,但速度较慢。也就是说,经济是比较敏感、比较灵通的领域,而文化则是比较迟钝、比较固执的。文化和观念的变易往往滞后于经济和生产的变易。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却与之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当前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担心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是其民族性的本质之所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呼声由此而日益高涨。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在经济尚未全球化时,文化谈不上多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成为事实的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各种壁垒的拆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在国际上为人们所发现、认识和承认,这才有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有了研究跨文化的必要。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将逐步地经过严酷的斗争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

二、跨国企业面临多元文化环境的优劣势

企业之所以进行全球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是在于其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

就像自然界中存在着“杂交优势”一样,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也会产生一种文化的“杂交优势”――跨文化优势,它体现在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人才多元化、营销管理等方面。但同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今多元文化同生共存,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某些企业、组织的亚文化的差异或冲突,使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言谈、不同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不同的商品偏好、不同的价值观、工作理想及努力程度等等。跨国经营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处于这样的文化地域及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cssci期刊目录。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发挥,甚至于使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和把握它,从而减少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

三、跨文化管理模式分析

从文化主导角度区分,跨文化管理大体有四种模式,即四个“中心论”:本国中心论、客国中心论、区域中心论和全球中心论。

(一)本国中心论

大部分独资企业和一部分欧美合资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信奉“本国中心论”的观点,认为母国技术最发达、管理最先进,各个方面都比国外优越,在管理中趋向于将本国的管理方式向国外“生搬硬套”。其企业总部集中了大量的权力,并以总部的既成体系和标准来衡量分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表现。在人选上,也往往倾向于派出本国管理人员经济全球化,主要决策也多由总部做出,海外分公司主要是执行总公司的指令。

(二)客国中心论

实行“客国中心论”的企业,其海外总部的权力相对有限,各分部以自主经营为主,分公司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公司。分公司的权力相当大,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当地化,各分公司分别有一套独立的管理体制与经营办法。但是,在这一类型的企业中,往往会出现过于重视东道国的感情与利益,客现上导致了对外国先进经验的漠视与排斥。从而不能实现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在经营中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型优势。

(三)区域中心论

实行区域中心论的企业,往往是一些规模校大的跨国企业,其在全球不同区域内设有独立利益的区域集团,公司的各项基本准则都是由区域总部做出。不同区域总部之间的经营理念甚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同一区域总部内的各个分公司之同则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关系。

(四)全球中心论

实行全球中心论的企业一般是一些民族属性不清的全球公司群体,其认为最佳的管理方式、最佳的管理人才往往是没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挑选管理人才时,完全根据管理职位的需要来设计,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录用方式。从理论角度看,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最好的,但是考虑到跨文化管理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可以推断,这种管理方式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或者也可以说各有其特定地适用范围。运用本国中心战略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子公司的运行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但这种“移植”的制约因素众多。客国中心战略是最为灵活的一种经营策略,母公司对子公司有一定的监控,子公司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实施,但长期使用这种策略恐会导致子公司“各自为政”,增加跨国企业统一管理的难度。至于全球中心战略,本人则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

四、跨文化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跨文化的分析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跨文化意识

人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新奇、文化震荡和文化适应。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文化震荡才开始慢慢消退,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才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起点。

2.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风险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培养了跨文化意识之后,则要进一步地去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可以说,跨国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国际企业管理人员对文化基本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克服。因此在对跨国经营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和识别其文化差异。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文化整合与一体化,在求同存异基础上达到企业内部价值观的一致。

(二)选拔能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他们必须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总部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西方国家国际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海外机构的人员来源有三个渠道:经过本国母公司教育培训,具有管理经验的本国公民;经过东道国的分、子公司的教育和培训,并取得管理经验的东道国人才;从第三国选拔管理人才。

(三)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并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化解日常工作中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危机。对一般员工和管理者进行跨文化培训最终是要让他们能够不带有任何成见地观察和描述文化差异,并理解差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摘要作用是使新员工具有一定的文化适应性为目的。在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可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国内跨文化团队训练、语言文化学校培训等方式,向他们传授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培养他们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向他们灌输以公司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为目的的跨文化培训。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

(四)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对于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和日益缩小的“地球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有很多方法经济全球化,主要依据沟通的目的而定cssci期刊目录。

1.正确认识管理过程中的跨文化沟通与协调

对于在多种文化交叉环境中工作的管理者来说,对沟通过程特性的认识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沟通要注意场合,一个管理者不可忽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使用一定媒介的沟通的前后关系。沟通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连续而活跃的过程。一个沟通者不单是扮演信息发出者或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

2.发展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双向沟通的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意图。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与单项沟通相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沟通方法。

3.发展共感

要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个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及其特性,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入手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优越感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最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设想问题。

4.了解自己

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简单行为,这些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倾向性和民族中心主义的程度;了解自己还包括去发现我们如何进行沟通。一旦对怎样表现自己,对个人的和文化的沟通风俗有了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沟通情境的时候就能够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5.克服沟通障碍

很多沟通问题是直接由于误解或不准确造成的。如果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使用反馈回路,就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这里的反馈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选择语言时必须注意选择措辞并且还要考虑到信息所指向的听众,使用与听众一致的言语方式。运用非语言信息沟通时应注意使自己的非语言提示和语言相匹配。倾听是指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寻。通过倾听可以提高自己获得信息完整意义的能力。另外,尽量避免能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或失真的情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彼得J道林(Peter J Dowling),丹尼斯E韦尔奇,(Denice E Welch).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5-76.

[2]保罗A. 郝比格. 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5-71.

[3]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5,(5):25-28.

[4]王滕宁.国际营销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J].企业研究2005,(3) :74-75.

[5]郑金芳,武士勋.企业并购的文化风险与整合[J]. 企业文明,2005,(6) :61-62.

[6]刘巍.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 中国商贸,2010,(6) :169-171.

[7]许照红,扈红英,张丽影.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7,(3) :89-90.

[8]娄曦.浅析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决策管理,2008,(11):10.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74-03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会将75%以上的时间花在沟通上,沟通问题在现代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实现良好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任何管理活动,从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物的管理,二是人与人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效率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技术过程,而是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在人与人的管理中,最关键的是沟通。那么,何为管理沟通?沟通者为了某一目的,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取得客体相应的反映和反馈的整个过程称为管理沟通[1]。而跨文化管理沟通强调的是沟通者和沟通客体都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他们要共享信息,这使得沟通之间传递信息、理解信息、反馈信息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开放性加强,人力资源在国内跨地域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开放的城市中,多元地域文化融合的机会更多。地方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方言的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教职员工有自己的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方式、性格特点和价值观。高校管理者与教师或者管理者之间常常因语言文化不同导致工作中出现意见甚至激烈冲突。国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推行,使得高校管理部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容和使命,管理人员的沟通职能也被赋予更多更高的要求,而沟通障碍问题是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因此,探求有效的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方法势在必行。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溯源

管理沟通学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它萌芽于20世纪初,从企业实际管理研究发展而来, 20世纪80年代取得深入发展。对它最早研究的学者是亨利・法约尔,之后梅奥、申农、维纳、巴纳德等也都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管理沟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稚嫩,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此才开始真正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有效的沟通》之后,相关译著和专著陆续出现,如《管理沟通》(康青等,2009)、《管理沟通》(王怀明等,2007)、《管理沟通》(苏勇等,2005)等。跨文化管理沟通是管理沟通学理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发展,跨文化沟通问题越来越多,带动了一大批学者开始专注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研究。美国人较早地掀起了跨文化管理沟通研究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在总结和介绍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跨文化管理》(胡军,1995)全面介绍了跨文化管理理论,朱筠笙(2000)、马春光(2004)、陈晓萍(2005)等人深入研究跨国公司中的诸多中西文化冲突和管理问题[2]。

纵观国内外关于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发现,学者们着眼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着眼于跨国企业的管理研究居多,研究的关注点是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有效沟通,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本文是基于国家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性,对高校管理中因不同语言文化交互作用导致的沟通障碍进行分析研究。

二、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特点

高校管理沟通指的是高校为了达成各种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各类管理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高校各类管理过程如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都离不开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使得全校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协调步伐、共同实现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相比,高校管理者和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管理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文化差异性

首先,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文化差异性。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知识水平高,是“文化人”。“文化人”一般来讲性格具有多样性、对事对物都会趋于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趋于批判性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比较感性,但有时也未必能站在学校学院发展的大局上考虑问题。这与高校管理工作中崇尚制度化、数字化、量化标准有矛盾冲突,高校管理需要制度化,同时又需要人性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矛盾在这个差异性中常常被激化。其次,地域文化因素给教职员工带来的沟通差异。每个地域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气息,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教育特点等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都会在沟通者身上有所体现。同时,需要注意社会大文化背景对教职员工的影响。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敏感,各类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在校园中都会很快表现出来,这些都使得高校的管理沟通具有强烈的文化差异性特点。

(二)学术性

高校是学术和知识的聚集之地,沟通对象、沟通内容都带有学术性,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总是围绕学术知识开展各类沟通。不难发现,与知识分子的沟通有别于一般的沟通。“学术”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是高水平大学的立校之本,这点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同。高校因学术能力突出而被提拔的现象比比皆是,双肩挑的干部也不在少数,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院士等高级知识分子。高校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者参与治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这无疑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受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教师、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方言区地域,语言的差异性对管理沟通的影响更大。高校师生在社会中是一个文明程度和综合素养较高的群体,但在现实中,高校师生的语言表达不规范现象极为常见,教职工常存在语音不标准、方言词汇滥用、语调表达不当等现象,导致开会时大家听不明白,上传下达中信息失真或遗漏等,这些在管理沟通上形成比较大的沟通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结合。语言上的差异性体现出说话者不同的“圈子”文化。来自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以能说一口上海话、广东话、浙江话而自豪,而一些本地域的教职员工也总喜欢用本地话来交流沟通,以显示其身份信息。他们以各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能讲同一个方言,说明大家是属于同一个“圈子”的。这种“圈子”语言文化也给高校管理沟通带来一定的沟通障碍。

(四)组织松散性

高校管理部门与企业组织不同,他们之间虽互相联系却又相对独立,马奇(James G.March)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松散联接”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者有相当程度的自与独立性,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各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更多地存在着分隔与断裂。有时因某职能部门不断改革创新,下达各项任务指标,导致二级学院管理者疲于应付,未能配合默契。与此同时,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展,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种扩展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数量,还增加了信息传递的路线长度和渠道数量,沟通中信息易失真。从教师方面看,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不同,具有更大的松散性和自由度。教师上课安排自由、科学研究自由、上课以外的时间大部分都可以由自己支配使用。教师所在的学院系所的高度专业化也削弱了大学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一致性,弱化了一般组织所具有的超强秩序的结构[3]。组织松散性导致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存在较多沟通障碍。

三、高校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沟通的对策

从上述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信息沟通效率低下、信息沟通障碍阻碍信息传递或曲解了信息内容等问题。这可能来自于信息发送者,也可能来自于信息接受者,也有来自于环境的因素。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高校管理者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管理者的主观思想、文化水平、工作经验、思维能力等因素对沟通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中,我国的沟通文化属于高情境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沟通者之间不太喜欢用直接、明了的语言完成沟通过程,所以管理者常常要综合考虑很多外在信息去“意会”和“揣摩”沟通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高校管理者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不同文化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在具体交际中能够注意获取对方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地域、宗教、学科专业、职务、喜好等,敏锐捕捉到沟通对方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其次,从心理管理学来看,需要管理者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管理对象的认知方式和潜在要求,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沟通交流。

(二)管理者要了解管理对象的需要和动机,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敏锐捕捉到对方的心理信息和文化信息以后,能快速把对方需要的和自己所能提供的结合起来考虑,了解对方“要什么”和自己能“给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努力实现建设性管理沟通。所谓建设性管理沟通,是指在不损害,甚至在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前提下的确切、诚实的管理沟通方式。简单地说,建设性管理沟通既能解决目标问题,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沟通效果的成败。针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运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有的可能用电话沟通或网络沟通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坐下来面谈分析、了解和交流,有的则可以选择书信、邮件等方式谨慎沟通。针对不同的沟通范围,如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沟通模式。当然,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沟通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网络沟通方式因其沟通便利、节约成本、互动性高等特点成为高校办公室管理的新宠,如网络聊天工具、网络短信发送平台、电子邮件等。

(三)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校具有独特的学术性特点,管理者在强调“学术”重要性的同时,也需要妥善处理好“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理念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如何权衡取舍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沟通障碍,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沟通要注重管理的灵活性和人文性,而一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充满个性和创新性,因此,在管理沟通中可能会与管理者产生矛盾,往往体现在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冲突上。高校在大力崇尚学术、追求学术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服务学术,也要妥善处理管理者和学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者在学术上的权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行政力量做好学者资源的调配和安排工作。在制度化前提下,使学者的知识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管理者要做好管理沟通的有效控制

控制是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职能,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控制活动就是确保沟通目的的实现,对沟通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调整的一系列活动。高校管理者除了主观上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减少知识结构差距的障碍,减少信息传递失真等现象外,在客观环境因素上要做好管理沟通的有效性控制活动。比如,要构建平等快捷的多样化沟通平台,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减少信息输送的环节。另外,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反馈形式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设置内部意见箱、不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非正式谈话等,实现良好稳定的沟通反馈模式。反馈不应是简单的对与错、失败或成功,而应是核实沟通对象是否真正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对沟通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管理者能够准确及时获得沟通对象反馈的相关信息,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调整和创新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校要建立“开放”、“包容”、“自由”的校园语言文化氛围。面对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语言文化,高校要传承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新鲜文化内容,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内化”过程。从语言上来看,高校要继续普及和推广普通话,进一步丰富和建设推普工作的内涵,通过在校园内组织各类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活动或者举办语言类讲座逐渐减少教职员工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消除“圈子”文化现象。在管理沟通方式上尽量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使沟通过程既有信息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又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持久性;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缩小差异,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产生文化协同效应。高校管理部门或者校工会可以组织文体活动消除人际交往隔膜,尤其针对新入校的教职工,还可以几个部门或学院联谊开展活动,或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举办有关地域文化差异比较的讲座,进一步促进了解,增进彼此友谊。通过各类活动消除部分教师因对管理模式和主流文化不了解导致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格格不入的现象,努力减少在日常管理中发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沟通障碍问题。

五味沟通谓之“和”,五音沟通谓之“谐”,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管理者开展积极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总而言之,良好的管理沟通对提高管理工作总体绩效作用甚大,管理者要善于倾听、鼓励和换位思考,积极实现建设性沟通,努力做到四多四少:即爱多厌少,表扬多批评少,关心多冷落少,理解多偏见少。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清除和避免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10.

[2]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

费导刊,2008,(3).

[3]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8,(5).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认同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Risks)的前提下,求同存异,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ConfuciusConnection:FromCulturalRootstoEconomicGrowth,OrganizationalDynamics,16,1988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认同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 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 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 Risks)的前提下,求同存异,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 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 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 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 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 工业技术经济, 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6,1988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务活动;跨文化;商务沟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国际间的交流沟通开始逐渐增多,来自国际海内外的各国商务人士均开始相互进行频繁的商务交往。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中相关商务人士开始去往世界各国进行多种商务活动。在各种跨国商务活动中,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差异,影响了跨国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会直接导致跨国商务合作的失败。因此,尽快对这些跨文化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是帮助促进加强国际商务交流的有效方式。

一、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定义

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沟通行为,其特点在于双方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主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接。全球各国之间存在着地域及种族的差异,因此,其整体文化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交流沟通中,各国文化间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双方之间的交流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形出现。跨文化的沟通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相互之间的不同文化很难实现良好的融合对接。而对接则是正在交流沟通中的双方在同一个文化中感知到同种意义。将文化实现融合对接是双方之间能够获得同种认知的唯一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交流的双方之间互相理解,良好沟通。跨文化的沟通则是将两种及以上的文化进行完美对接。第二,跨文化沟通的整体成本与固有的传统型沟通相比要更为高昂。第三,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其大多数的交流时间是花费在沟通双方对于某个事物的整体认知上。第四,跨文化沟通由于地域、语言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功效率与原有的沟通方式相比要更低。

二、商务活动中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1.语言多样形成的沟通障碍。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便是语言,语言不仅仅在文欢构成中占据着重大比例,而且还是文化的关键性载体。在跨国的商务活动中,语言在交流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沟通双方间使用的语言无法得到统一,那么商务活动中的沟通便无从下手,更加谈不上成功合作。但是当前的状况是,在各类跨国的商务活动中,仅仅是对语言本身进行熟悉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需要重视了解的是语言中蕴涵的深刻文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会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及基本行为,如果不能对其中 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在跨文化的沟通中便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各个国家的商务人士的合作活动方式各不相同。日本人崇尚的是礼貌,在商务沟通中一般不会出现警告、威胁的情况;法国人的沟通风格较为直接,有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都会摆在明面上来谈,因此,警告类的语言较为常见。在跨国商务活动中,如果沟通双方对于彼此之间语言行为的各类差异不甚了解,那么势必会给良好的沟通合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跨国的商务活动的沟通中,由于各种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及碰撞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能够对其中的差异有所熟悉掌握,运用好自己的语言,便能更好地化解矛盾,进行恰当的意义表达。

2.风俗习惯的差异造成沟通掌握。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相沿久积而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没有正式的法律规定但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各国风俗习惯的差异通常会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光是我国便有56个民族,那么全世界民族种类的数量庞大更是不用多说。不同的民族会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其具有特色的习惯及传统会逐渐形成此民族人们的大部分行为与态度。不同民族间风俗习惯的差异同样也会对其在跨国商务活动中的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并在跨文化的商务沟通中形成障碍。中西商务人员对于客户的接待习惯各不相同。对于欧美人而言,所有人员在进行拜访之前均必须提前预约,如果在无预约的情况下擅自造访会给欧美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被认为是无教养之人。欧美人的接待预约习惯是面向所有事情所以对象的,不分私事或是公事以及事情的紧急程度。欧美人的习惯行为从中国这边来看便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在进行拜访时通常是随心而定,提前预约的情况很少出现。而被访主人更是会依照事情的情况及紧急程度来进行接待。无论主人当时在做些什么,都必须想办法抽空接待客人。如果手头上有着无法离开必须解决的紧急事件无法接待客人,主人也必须先致电给客户道歉,之后再亲自进行拜访,不然同样会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当作无家教无礼貌的人。因此,在跨国的商务活动中,务必要对沟通合作方的独特风俗习惯进行熟悉掌握,以此帮助跨文化的商务沟通能够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争端,有效提高沟通合作的成功效率。

三、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有效方法

1.克服语言障碍,实现良好沟通。(1)聘请专业顾问。各类有意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公司企业都应在企业内部配备一个具有专业性的跨文化沟通顾问人员。具备专业能力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顾问人员能够有效帮助正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双方发生冲突碰撞的机率降低。尤其是对于在国外已设置分部的企业公司而言,具备专业能力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顾问人员的聘用更是重要且必须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顾问人员往往都熟悉掌握各种语言技巧,并且对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可能引起的矛盾冲突能够做到尽可能的避免不触碰。

(2)积极学习目标语言。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与成本代价都不小,如果企业还想将员工送至海外进行实践教育培训,则更加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将自身员工送至海外进行实践培训时,如果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语言及技术的双重学习提升,那么这种做法则是能够获得良好效益的。但是就算是如此,比较合理适当的语言学习方法还是进行一些语言训练班的举办并进行科学的培训。

2.讲究沟通技巧,有效避免误解。无论你是需要与哪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商务应酬,还是和文化多样化的群体一起共事,当你和他们交流时,都应该使用适当的技巧,并注意共性和差异、文化敏感性等问题。

对于跨文化的沟通技巧而言,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即共性以及差异。对各国文化间的工序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商务人士更好地理解正在进行沟通中的对方对于自己的期望,从而促使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得以建立。而差异则是更加需要注意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其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各不相同,行为习惯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对于语言方面的沟通的确是尤为重要,但只能说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部分。有相关研究指出,在直面的交流沟通中,来源于语言的信息在四分之一以内,其余的信息均是通过其它形式进行传输。因此在进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时,应时刻注重文化的共性以及差异。

四、结语

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企业公司间的沟通合作也逐渐增多。在此过程中,加强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商务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跨文化的商务沟通中,依旧存在着些许障碍及限制,找寻到克服障碍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跨文化的沟通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世界经济的科学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潇.论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0(07):279.

[2]倪凌.浅谈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J].中国商贸,2011(10):191-192.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跨文化市场营销中的文化界定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文化应界定为人们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特定模式,它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包括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要素,其功能是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这样可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提高可预测性,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个企业的经济决策需要文化的渗透,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对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巨大。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工业社会兴起时独领风骚的价值观即经济成就、经济增长、经济理性已被环保意识所取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6%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是根据生产商或产品的环保声誉做出购买选择的,53% 的美国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放弃了某种产品的购买,更有高达76% 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企业要面临市场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运作,是对跨文化营销理念的最佳阐释。价值观的不同对跨文化营销者是一个信号,它召唤着营销人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1篇

语言是交际的一种主要模式,文化建构交际的环境,交际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被Hall总结为“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Hall,2010:169)。外语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通过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1 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以Abraham H. Maslow(1968)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人性、培育出完美的人(张庆宗,2011:12-19)。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外语教师通过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期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

1.2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iaget的图式(schema)理论提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建构过程。在Piaget看来,学习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徐刚:2008)。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图式创建协作,交流反馈,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和结果分析。随机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80名大二学生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发放学生问卷和测试各80份,问卷全部回收;测试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随机选取了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6名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教师问卷6份,全部回收,教师访谈均有记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和测试及时回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的看来,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喜爱,认可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太过于侧重,这些问题,都导致难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学生过于侧重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被作为单纯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即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即综合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薄弱。

(2)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忽略了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肯定了文化教学的意义,但部分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他们的认识与文化教学所追求的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教学,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与文化教学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但英语学习的本身具备了跨文化的特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 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拓宽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在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上,必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合考虑,挖掘文化渗透的因素,营造课堂文化感知的氛围,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机会;多布置任务型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 autonomy);教师之间也应加强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容整合到测试和评价中去,进行多元化教育评价。

3.1 用文化旁白法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相应的文化内容介绍,并组织同学们就该文化知识进行讨论。文化渗透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除了有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具有目的语文化特征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句法、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自特征及异同所在,从而更好的掌握及了解目的语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201)。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法使语言输入更系统化、更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和语法浅层次的介绍上,还应该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通过用文化旁白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目的语中的文化点与本国语言进行对比,创设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机会。

3.2 用语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口语和听力中的语用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语用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话含义误解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面所犯的错误,则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潘亚玲,2006:35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的能力,由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转向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他们能恰当地(appropriately)、有效地(effectively)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口语和听力材料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语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跨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3 用活动教学法融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活动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分支,是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计划应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媒体资源,通过利用视频来介绍文化背景;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推动教学气氛,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8单元Reading Passage“An English Christmas”,针对该课文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希望通过中外节日的中英文表达方法和不同习俗的讲解,给学生制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话题,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促进交流。教师可在网络媒体上准备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外节日庆祝视频,以及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在精心组织的课堂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机介绍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讨论,假定场景,组织对话,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短剧编排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短剧,并给予奖励。

3.4 根据教学有效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只利用教材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课前或课间,可指导学生观看具有文化内涵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课外,可推荐学生广泛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这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其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恰当地将语言和文化并列理解。还可以介绍学生浏览一些传播现今西方流行文化的网站,与时事、世界、以及流行文化接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特征及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半个世纪以来,自我效能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得到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显学地位的确立,人们对跨文化沟通中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重视[1],自我效能感和跨文化交际的密切关系逐渐显露,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的性质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进行深入探讨,以强调自我效能感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背景人进行沟通、合作、相处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它的界定一直以来是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难题之一。依据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Lustig和Koester,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涵盖三大方面:语境层面、得体性与有效性层面,以及知识、动机和行动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境维度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个体的稳固特性,相反,它体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对跨文化能力的判断依赖于不同交际情境的相同或相异的文化预期。得体性指交际行为在特定文化情境和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恰当适合的;有效性指交际行为或得预期的结果。充分的知识、恰当的动机和有技巧的行动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缺一不可。知识包括共性文化知识和特有的文化知识。动机涵盖跨文化交际中所预期和实际交际中感受到的所有情绪。人类情绪反应包括情感和意图。行动指跨文化交际中得体和有效的行为表现。[2]

作为动机与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的提出为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自我效能理论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郭本禹先生指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等学术创见是基于对行为主义的继承批判和对认知心理学的兼容并蓄。在自我效能理论之前,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内部因素(认知的、情感的、生理的等)、行为和环境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班杜拉用这种三元交互决定论来解释学习的人性基础和行为的因果关系。在这三个因素中,班杜拉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对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郭本禹先生的总结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既受直接经验影响也受观察活动的显著影响;人类具有应对内外事件的符号能力,并以符号为中介去预见和改变行为;人类不是单纯的反应者,他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他本身就是自己改变的动因。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超越了之前的学习论,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行为、动机和情绪,强调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包含自我信念、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等的自我系统在自身行为调节中的核心作用。[3]

在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自我效能的概念也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80年代前,自我效能预期阶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个具体行为或产生一定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预期;知觉到的效能预期对个体的目标选择、努力程度等产生影响。80年代后,自我效能是指:对影响自身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以及对自身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能力的判断。90年代,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在目标任务导向下采取行动、调动动机和认知资源的能力的信念。当自我效能预期和自我效能意识,深入到个体价值系统中时,就形成了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总之,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体性因素,而非行动或能力本身。它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因素,影响并决定着人的动机和行为表现。[3]

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概念以及相关因素上,有很多交

企业需要的现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先进的生产力的作用,体验和感受到多彩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先进党员、模范人物、技术能手和勤劳的工人等深深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这些

生动、感人的事迹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鲜活的教育内容,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教育目标明朗化。

在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贯彻其中的就是努力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在工作上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施展才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律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是党员切实从组织上入党过渡到思想上入党的表现,共产党员只有在学习、实践、生活等方面时刻做到自律,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的自律教育,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四自”即“自觉学习、自觉实践、自觉改造、自我约束”,在学习中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思想境界;在实践中自觉走在时代的前列,创造性开展工作,处处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自我改造中强化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在自我约束中做到慎独、慎欲、慎微,抵制诱惑,战胜自我,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二)增加学生党员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途径

1.逐步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制度、建章立制,使党建工作者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校外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办法》为基础。首先,在学生党员离校前所在系学生党支部,要开展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旨在加强其组织观念党员意识,学习顶岗学习学生党员管理的办法和要求,并发放登记表;其次,系部学生党支部要将实习学生党员的联系人落实到人,联系人一般由实习带队党员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担任,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按季度向支部汇报,尤其是要加强对预备党员的考察;最后,检查督促制度,把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基层党组织年度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考核内容。

2.建立网络平台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实习、做毕业设计、找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奔波在校外,传统的集中教育与新形势不相匹配,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党小组的形式化整为零,以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网络载体形式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资源共享,便于动态管理。例如:建立 QQ群通过群空间、群公告形式信息,理论学习材料;通过QQ 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汇报;定期根据时政,制定学习专题让学生党员参与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党员间的互动,增强了凝聚力。这些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化使教育管理范围和深度得到延伸。

总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只有从政治、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在学院、实习单位乃至社会中树立起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团结广大学生共同进步,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培养高职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昭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2月。

叉和重叠。比如:自我效能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强调个体情感、动 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在跨文化交际目标驱动下,个体所采取跨文化沟通行为过程,也将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存在直接和必然联系。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来看,自我效能感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体中的信念影响力和理性预期及判断的重要维度。有必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做进一步探讨。

二、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自我效能感在社交、管理和跨文化沟通中的呈现及作用,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相继提出跨文化自我效能感、社交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自我效能感等多个相似概念。

通过考察自我效能感的性质和结构,我们对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就其性质而言,自我效能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阶段呈现在个体从幼年、童年、青春期、成年到老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也是随着个体的文化接触和文化适应进程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目标语文化中生活时间较久,跨文化交际实践比较多,而且异文化适应较好的交际者,他们的跨文化自我效能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主体的动因机制,具有主体性、认知性、动机性和情感性。自我效能感也是跨文化沟通者的主体动因机制,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影响交际者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只有拥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交流者才会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建立了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交流者才会自信而有策略地调动认知和情感资源,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沟通。

自我效能感有具体性。它的具体性是指:自我效能不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相反,它的界定离不开特定的任务、活动和具体情境。自我效能感可以分为: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领域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性和普遍性特性来看,在跨文化沟通中,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领域自我效能感和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一名擅长文艺的人,文艺自我效能感高,但是他未必能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具有同样的行为能力判断与自信。同样,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充满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也未必会在跨文化学术沟通任务中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沟通中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情景性。

自我效能感还具有普遍性。比如,在学校教育、临床心理学、体育运动和职业指导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意义。所以,正如普遍存在于其它社会行为中,自我效能感也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四方面的信息:一、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即个体通过自身行为操作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这种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影响最大。二、替代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看见他人能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行为结果,而形成的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判断。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经验。三、言语说服,包括他人的说服性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暗示。它是进一步加强个体对自身能力信念的手段。四、生理和情绪状态也可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提供重要的借鉴信息,比如:个体轻松地完成一项体育任务会增强个体继续进行这项任务的自我效能,再如:跨文化交流中的愉快情绪可为交际者跨文化自我效能提供积极信息。可见,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也主要基于这四方面信息。

自我效能感除了上述特征外,从结构变化维度上看,它还具有强度和广度两个十分重要的维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强度是指:个体确信自身可以完成困难行为的坚定性,即个体对完成困难或复杂任务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会选择从事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行为。[3]在跨文化沟通中,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交际者,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他们会在复杂和困难的交际任务中,表现得更加坚定,采用积极灵活的认知、情感和交际策略,努力实现既定的交际目标。

自我效能感的广度是指:个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某种特定方式影响自我效能的程度,或自我效能的改变是否延伸到其它类似的行为或情境中。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的沟通经验会帮助交际者建立更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可能会动摇交际者的能力自信和判断。自我效能的改变会在其它类似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促进或影响交际者的跨文化沟通动机、行为和情感。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主体动因机制,具有主体性、认知性、动机性和情感性。它在交际者的文化接触和适应中不断发展变化,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有强度和广度的结构变化维度。

三、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特征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中介机制调节人类的机能和行为,这四种中介是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它们协同发挥作用而非单独起作用。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它影响个体目标设立、影响个体认知建构、影响推理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和使用等。就动机过程而言,自我效能感在人类动机调节时起关键作用,可以引导归因、结果预期和认知性目标。就情感过程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情绪体验的性质和紧张性,即控制思维、行动和情感。自我效能通过选择过程影响人的行动过程,选择过程是第一步,但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四种过程协同作用,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也离不开这四种中介过程。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是:自我效能感作用于个体的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差异使跨文化交际者选择参与或回避跨文化沟通,自我效能感的不同也影响交际者认知沟通和情感策略等的取舍。自我效能感对认知过程的作用表现在:自我效能感强的跨文化交际者会设定比较具体的、接近自身能力水平、难度适中的跨文化交际目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更加自信、积极有序地构建跨文化知识体系;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他的推理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也更为灵活有效。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动机过程,对交际中的因果归因和沟通结果预期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行为。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控制个体的思维、行为和情感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个体情绪体验的性质和紧张性。

自我效能感还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升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技巧有:尊重、理解、移情、会话技巧、任务角色、关系角色、容忍分歧,以及描述性而非评价判断的沟通姿态。[2: 73] 尊重、移情、容忍分歧等离不开自我效能感对主体情感过程的操控。理解、任务角色和关系角色等离不开自我效能感对主体认知过程的影响。会话技巧和描述性而非评价判断沟通姿态则离不开自我效能感对主体行为过程的制约。

总之,自我效能感是具体行为中的感受力、控制力、预测力和行动力。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作用途径是:交际动机和自信心的形成、交际行为的掌控、交际策略的选择和交际结果的预测。在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作用领域有: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表现和结果;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情绪调节和情感策略等。

结语

本文探讨了自我效能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密切关系,还对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性质和结构特征,以及作用方式、途径和领域进行了细致分析。自我效能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维度,它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并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自我效能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对跨文化语境中自我效能感特性和动态变化的探讨,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3篇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出现大量的跨国公司,从而开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业务,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协调地处理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解决沟通障碍,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已经成为企业运营及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跨文化管理沟通;有效沟通;人际关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0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经营业务逐渐开展起来,管理过程必不可少,而沟通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人际关系是沟通中最需要协调的部分。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企业运营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相关概念

跨文化是指对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和适应。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跨文化管理沟通则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之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2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由文化背景产生的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所共享或重叠的价值理念有限,所以有效沟通不容易达成,人际关系不易协调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语境沟通的差别很大,德国、瑞士、美国等文化中的人都喜欢用编码清晰,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事物;而在日本、中国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假设大家已经知道大量背景知识,用自己认为大家都懂的三言两语来隐晦地说明问题。例如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演讲,在美国,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就会详细介绍自己企业是从事哪些行业的,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绩效如何,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如何,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而在中国,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会假设大家对自己的企业有了深刻的了解,演讲过程中会讲些自己对企业运作方式的看法以及通过观察和研究的体会,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学,有时候会导致语境过高,大多数观众听不懂他在讲什么。

2.2由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产生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差异。在事业成功和生活质量方面,亚洲国家更注重事业的成功,比如,日本的很多员工下班之后依然和同事一起进行活动,例如去酒吧喝酒、聊天,而不直接回家,因为增加自己与同事的交流时间会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延长“上班”时间,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就是大家都认同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不重视事业成功文化的人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欧洲许多国家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对妇女生育的奖励,产假的时间等都体现了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内部的活动中心,咖啡室,休息室等,体现的均是生活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的价值理念。

2.3由价值观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价值观是一种藏于内心的准绳,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从总体上看,人们的价值观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所以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会产生差异。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比如说,美国提倡个人决策,是一个具有高度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而中国倾向于集体决策,是一个具有高度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所以若在缺乏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下,双方进行合作时,中国员工由于习惯接受集体决策,而反感或者排斥美国管理者的个人决策方式;相反,美国员工会认为中国管理者是一个缺乏自信或者缺乏经验的管理者,从而不信任甚至不与其合作。从而产生了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

2.4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中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语言沟通跨文化差异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现象是说话的直接与婉转。日本人从不愿直接说“不”字,所以要表达“不”的意思就要借助各种有创意的想法。例如为了不好意思直接告诉机票已售罄的乘客,服务员会给该位乘客介绍各种可以到达该目的地的方式,并附上此方式相对于乘坐飞机的优点,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帮助乘客到达目的地。正因为这样,在跨文化管理沟通中,无论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还是与外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均不能顺利进行,从而造成沟通障碍。

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眼神交流、脸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研究表明,在要传递的信息中近70%的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沟通传达的。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

3解决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念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必然有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差异,从而导致对事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易产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曾说过,“人人都从某个文化居室的窗后观看世界,人人都倾向于视异国人为特殊,而以本国的特征为圭臬。遗憾的是,在文化领域中,没有一个可以奉为正统的立场”。因此要解决跨文化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协调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就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念,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在跨文化沟通中,沟通各方要以宽容的心态,平等的立场进行交流,不要带有文化优越感去评判异国文化及他人的行为方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能成功经营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减少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企业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的特点,使员工感到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是一种约束,约束其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减少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的误解,有利于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加强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管理的能力,使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凝聚力,能在平等的文化立场上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减少文化冲突,确保有效沟通的顺利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

3.3进行跨文化培训

通过跨文化培训,可以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懂得尊重和理解异国文化,化解由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沟通障碍。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增强员工对全球化,国际化的理解,尤其是在文化差异方面;培养员工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削弱自我文化优越感的观念;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减少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误解。跨文化培训可以采用外派出国学习的方式,使部分员工切身感受异国文化的差异性;也可以在国内进行跨文化团队训练,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团队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情景模拟,让员工从中得到学习和理解;还需要进行语言文化培训,大力倡导使用国际化工作语言,以减少由语言理解差异性造成的文化偏见。

参考文献:

[1]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小莎.论企业管理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6-17.

[3]钱芳.语用视角下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31(4):59-62.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跨文化 有效沟通 知识管理

“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它既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总趋势的需要,也是继续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实现“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要有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价廉的产品,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营销理念。然而,无数国内外企业的经验证明,“跨文化”障碍将是实现“走出去”战略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企业和营销管理人员遇到的国际性的交流与沟通,将越来越重要而频繁。交流、传播与沟通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教育、价值观念、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在“跨文化”营销沟通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理解与融合的障碍。显然,跨文化营销沟通(crosscultural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成为中国企业不可忽视,必须注重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文化因素对营销沟通的影响

荷兰著名文化学专家霍夫斯坦特教授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特鲁克也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所以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文化,跨文化营销沟通便可能出现沟通的障碍。

沟通是人们进行意见或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们通过共同的符号系统(口头的和非口头的)互通意思的过程(Gail.E.Myer,1973)。沟通的过程通常由八个部分组成,即信息发出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编码变为信息,经过一定的途径(人员的和非人员的)或媒介传递给信息接收者,后者经过解码使信息变为可理解的意思,接收者收到信息后将做出反应,最后,接收者的部分反应将反馈给信息发出者。因为意思要转换为某种符号,经编码后才成为信息,因此信息要经过一定的描述才能被解码,接收者才会理解。这个描述过程随着语境(人、文化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Borden,Borden,1991)。而一切信息的编码只有合乎(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化规范才能被正确理解。因此,国际营销专家(Jeanne和Hennessey)提出国际营销经理除懂得自己本民族语言系统外,还要懂得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对其言行的制约。营销管理人员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与同一个社会文化集团内的顾客、中间商和各类公众沟通,是因为他们共享其母语的语言系统、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然而,跨文化营销沟通的困难,在于沟通双方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集团,他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媒介,但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和价值观,符合了不同的行为规范。沟通一方传达的信息意思,而另一方收到的信息却与原意大相径庭。例如,美英两国代表就某项业务进行谈判,同一句话,“tablingaproposal”,美国代表的意见是他们“要推迟决定”,而英国代表的理解是他们“将马上采取行动”。又如,美国营销经理在谈判成功时,做了一个表示OK的手势,而法国南部的谈判对手确理解为“此交易微不足道”。再如,我国出口产品金鸡牌饼干和山羊牌羊毛衫,英文译名为“cock”和“goat”,而这两个英文单词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色鬼”。由于译名不当,使英语国家的顾客产生文化误读,望而生畏,使出口注定失败。以上例子说明一个单词、一个手势、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难怪美国市场营销权威Philip Kotler说:“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问题不是要不要沟通,而是说什么,对谁说和如何说”。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国际营销人员只掌握跨文化语言,而不懂制约语言的环境、赋予语言特定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并没有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减少对跨文化语言的误解实现有效地沟通,作为跨文化的营销者,既要对他文化深层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又要让他文化的顾客、中间商和形形的公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不仅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在跨文化营销沟通中有意识地选择对方容易理解的编码方式,选择适合对方口味的传播媒介,“用顾客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盛田昭

夫),培养恰当表达和理解话语(口头语和非口头语)的能力和技能。

二、跨文化营销的沟通障碍

文化由语言、传统和价值观念、教育、行为态度、美感、人工的物质要素和社会组织等要素构成(Zinkota和Rondainer,1993),而价值观念则是文化内涵的核心。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化丰富的内涵,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更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其多数人的行为和态度(Boeden,1991)。跨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价值观念又通过激发动机间接影响认识系统。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期待、欲望和需要,这便决定了不同的营销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例如Tse,Wong和Tan198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五种亚洲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商品属性重要程度的评价就不一致,日本人、台湾人和香港人认为衣服的美学属性最重要,而新加坡和韩国人则认为其功能属性最重要。又如,同一个词“成熟”(maturity),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以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同样,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颜色、式样、表情、行为等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价值取向的异同决定了评价标准异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成员只要其价值取向相同,他们对同一品牌、同一产品形象的评价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价值取向相同的文化对产品品牌有相同的评价标准,这就为国际市场细分和营销沟通组合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或被期待的,营销人员就会期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得到对方的认同。直到在跨文化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如问西方人的收入、年龄等隐私);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如我国某医疗机械厂厂长与美国老板商谈引进“大输液管”的合作生产意向,并已约定第二天签约。签约前,热心的厂长邀请美国老板到车间看看。该厂车间整洁有序,美国老板边看边赞许地点头。然而,因为厂长将一口痰吐到了墙角并用脚去擦一擦,就是这一举动使得美国老板拒绝签约。中国厂长提了一个关心的问题,而美国老板避而不答,并且不辞而别,中国厂长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的确,问题就出在文化上的差异意识,无意中破坏了对方认为得体的行为规范。上例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厂长与美国厂长在文明行为上的文化差异,中方厂长认为随地吐痰习以为常小事一桩,而美国老板则认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综上所述,跨文化营销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障碍,即语言文化内涵、语言环境和传统习俗等因素形成的沟通障碍。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在跨文化沟通中,不能只以本文化规范作为解释他文化的出发点,以及作为引导行为的标准和进行判断的根据,必须站在他文化消费者立场,充分理解他文化的深刻内涵、语言环境及其评价标准。

三、跨文化营销有效沟通的建议

跨文化营销沟通障碍是客观存在,然而并非是不可逾越。有效的跨文化营销沟通与文化融合,取决于国际营销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对跨文化真正的理解,以及有效的参与、沟通与和融合。

1、深刻理解跨文化的含义

没有对跨文化的真正理解,也就不会有跨文化营销成功的沟通。美国管理学家戴维・A・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和体会所招致的结果。”通常,跨文化理解包含了以下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1)要理解他文化,必须理解本土文化。跨文化沟通人员必须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文化背景、文化精华和糟粕演变的理解,从而树立动态的和关联的文化观。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得在跨文化沟通中,意识到本土文化与他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异同参照系统。同时,还要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判断评价他文化,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

(2)必须基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调整、适应他文化,从他文化反映原文化。但对他文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处之超然”,否则就会盲目落入另一种文化的框框之中。这是国际营销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促进营销人员的跨文化理解,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需要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建立营销调研组织对文化的主体--顾客、中间商和公众以及他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文化同化法、敏感性训练法和实地经验法对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2、建立和完善融合的文化沟通模式

国际营销沟通的跨文化参与及融合,是指通过跨文化理解,达到跨文化的和谐,建立一种具有东道国特色的营销沟通模式。“它应该使自己的跨文化成为一种长处,在各个管理职能、结构和政策完全超越国家和文化的界限并不可能,也不可取。真正需要的是在相互影响的各种需求中求得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过程的展开就是跨文化参与和融合的沟通过程,有许多成功的跨国经营企业,就具有在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和经验。例如,美国迪斯尼乐园总部在建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的营销沟通过程中,他们同时注意了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既考虑到日本游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也看到了他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注意到东京迪斯尼乐园的目标顾客大多是战后出生的中青年人,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甚至对美国文化有一种狂热。在营销沟通中就着意宣传东京迪斯尼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一切标识是英文书写;食品是原汁原味的美国风味;设备全从美国进口;所有旅游景点与美国迪斯尼乐园毫无二致。结果,因促销符合日本游客的价值观,沟通效果十分显著。所以,国际营销企业不仅要通过对跨文化的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应当建立适合跨文化营销的沟通模式。

3、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跨文化知识管理

文化源远流长,他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跨文化营销沟通也会表现在跨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以文化形态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与生态环境信息等等,寓于跨文化交流、传播与沟通之中。因而,本文化与他文化的冲突,常常会表现具有:文化冲突会出现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俗之中,使矛盾和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甚至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表露和显现;不同质的他文化隐含着非线性错综复杂的状态;其矛盾和冲突的核心集中表现为价值观上的差异等方面的特征。因此,跨文化营销的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使不同质文化和谐与交融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知识管理,是当代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然而对于跨国经营企业,还必须将“跨文化”纳入和作为企业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的任务,根据企业推出产品、服务与国际市场的文化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他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能够体现他文化的精髓,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对跨文化营销知识的调查与研究,组织跨文化营销知识培训,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跨文化高级人才,形成强有力的跨文化营销的团队,增强企业与全体职工对他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进行跨文化营销沟通创新,为推行全员跨文化知识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深厚的跨文化融合的底蕴和功底,促进企业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实行跨国经营、全球营销型企业,面临的是具有文化差异复杂变化的经营环境,必须加强企业跨文化管理。一般地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文化管理中,要以充分理解跨文化的丰富的内涵,承认本土文化与他文化差异的事实,是保证跨文化营销有效沟通的前提。同时发扬中国跨文化营销的光辉传统,采取符合跨文化营销市场环境的经营策略,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的跨文化营销因素。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是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扬和研究本文化与他文化和谐兼容,在当代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是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的著名管理学家伊藤肇认为“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力,功应居首。”另外,采取正确的跨文化营销策略,是创造跨文化营销有效传播与沟通和谐氛围的重要保证。一般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如本土化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遗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等。本文所探讨的是跨文化营销的有效沟通问题,而沟通的背景确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的问题。因此强化企业跨文化综合管理,是跨文化营销的有效沟通,以跨文化营销制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美)桑德拉・黑贝尔斯、李业昆译:《有效沟通》,华夏出版社,2005年。

[2] (美)马尔科姆・沃特、郝继涛翻译:《跨文化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 蔡建生:《跨文化生存》,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跨文化沟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媒体;跨文化;商务沟通

一、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媒体

在商务活动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相互传递着信息、思想、知识以及情感,这一过程被称为跨文化商务沟通。?譹?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现代企业跨国经营中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跨文化商务沟通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而且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商务沟通体系,用以消除文化误解、化解文化冲突,来保证企业行为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现代企业行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商务沟通是通过媒体来实现的。媒体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不同媒体的使用决定了商务沟通不同的表现形式: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等等。传统的商务沟通媒体多为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报告及面对面的交谈等形式。不论是企业内部的共享信息、协调活动、感情交流,还是企业之间的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商务沟通都扮演着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跨文化管理成为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要经过日常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才能消除。跨文化商务沟通通过各种沟通媒体,克服文化隔阂产生的矛盾,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在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商务沟通的新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概念。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有显著区别,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否则仅仅是在原有的传统媒体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或变形是不能称之为新媒体的。?譺?訛正如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所说:“20世纪见证了种种传播系统的引入,它们使信息能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广泛传输,起初,它们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模拟征服时空,继而则通过数字化加以征服。”比较常见的新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

新媒介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通过沟通媒体进行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也因新媒体的介入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商务活动中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也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互动关系。“电子关系”的建立,即利用网页、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传真等媒介与客户互动的能力,无论在企业商务沟通还是个人交往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的介入使得跨文化商务沟通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更方便快捷。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建立,使商务交流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商务交流提供了迅捷、可靠的交流平台。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其主体主要是在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或个人之间进行的商务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群体与个体通过地域性的人员往来形成文化之间的交往。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跨文化商务交流不再局限于地域性的实时接触,而是演变升级为虚拟时空中进行的、数字化的跨文化交流。这不仅为实现高效顺畅的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可能,同时跨国公司与企业的运营方式都在随着沟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新媒体在提供了一种跨时空的、高效快捷的沟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顺利实现给跨国公司与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价值。

二是沟通更有效顺畅。由于沟通过程的复杂性,加之文化差异性,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会发生言语或非言语障碍。比如言语沟通障碍可能源于知识或词汇不足、理解差异、语言差异、不当措辞等等;非言语沟通障碍可能由不当或矛盾的信号、理解差异、不良情绪、注意力分散等原因引起。新媒体技术通过信息强大的包容性和穿透性建构了跨文化传播的立体化空间,使人们对于异质文化的信息接触量迅猛增加,提高了跨文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起到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进行有效顺畅沟通的作用。不仅是对文化障碍的克服,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与技术手段,还可以不通过视频来体现个人肢体、表情等非言语特征,通过声音或文字来进行沟通,这样既避免了非言语沟通障碍的出现,又可以对沟通的言语进行深思熟虑,使商务沟通更有效顺畅地进行。

三是更开放包容。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媒介形态进入融合和完全替代时代,巨型的信息平台将成为主流。在这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里,社会因素的制约被降到了最低,最大限度地包容了网民的差异。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表现出对多元异质文化最大限度的包容。跨国企业与公司出于全球性竞争和把握全球性机会的要求,越来越多重视用项目管理、工作团队等方式来鼓励员工通过商务协作、沟通解决复杂的问题。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开放包容的新媒体技术使海量信息能够共享、协调合作的跨文化沟通顺利进行,促成了企业之间合作共享、 双赢多赢等积极的企业行为,这将为跨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带来更高的利益回报。比尔·盖茨说过: “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

三、跨文化商务沟通需要关注的问题

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由不同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新媒体技术下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虽然因为在虚拟世界里进行而更有效率、更容易克服沟通障碍而更顺畅,但以往沟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都将继续存在,不会因为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沟通方式而不复存在,文化误解和矛盾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仍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依然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到了高级阶段使发展道路变得更加平坦的必要条件。新媒体技术下商务沟通的包容性是多元文化并存,这有利于促进在跨国企业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达到沟通的最佳终效果和价值体现,但坚持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依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商务文件的合法有效性十分重要。商务沟通总是要解决真实世界中发生的问题,问题出现之前的事件和问题处理之后的事件都会影响问题的结果。新媒体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给商务沟通带来了方便快捷,用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率的沟通活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虚拟世界商务活动,特别是商务文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还要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合法程序与手段使其具有合法性。

(本文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譹?訛王姝丽:《网络环境下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的嬗变》,《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